CN115728994A -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728994A
CN115728994A CN202211654060.6A CN202211654060A CN115728994A CN 115728994 A CN115728994 A CN 115728994A CN 202211654060 A CN202211654060 A CN 202211654060A CN 115728994 A CN115728994 A CN 11572899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sources
area
light
sub
backlight modu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654060.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凡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654060.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728994A/zh
Publication of CN11572899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72899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背光模组包括:背板、反射片和多个光源,反射片包括底片、与底片边缘相连的四个倾斜片,多个光源设置在底片上;底片具有中间均布区和边缘区,边缘区的光源密度大于中间均布区的光源密度;边缘区包括第一横向子区、第一纵向子区、第二横向子区和第二纵向子区,四个倾斜片与四个子区一一对应邻接;每个横向子区设置有至少三行光源,沿着靠近中间均布区的方向,前三行光源之间的行间距逐渐增大,第一行光源到对应倾斜片的距离小于前三行光源的最小行间距;每个纵向子区设置有至少三列光源,沿着靠近中间均布区的方向,前三列光源之间的列间距逐渐增大,第一列光源到对应倾斜片的距离小于前三列光源的最小列间距。

Description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一般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依据光源所在位置,显示装置的背光模组可分为侧入式和直下式两种,由于直下式背光模组相对于侧入式背光模组不需要设置导光板,综合考虑成本及外观等因素,直下式背光模组成为目前的主流设计方案,深受消费者欢迎。
由于反射式透镜具有较大的发光角度,目前直下式背光模组通常采用带反射式透镜的LED光源。但是,反射式透镜大的发光角度会在可视区边缘造成过亮区域即亮边,进而会影响显示装置的画面显示品质。
发明内容
鉴于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或不足,期望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包括:背板以及在所述背板一侧依次设置的反射片和多个光源,所述反射片包括底片以及与所述底片的外周边缘相连的四个倾斜片,所述多个光源设置在所述底片上;其中,
所述底片具有中间均布区以及环绕所述中间均布区的边缘区,所述边缘区的光源密度大于所述中间均布区的光源密度;
所述边缘区包括顺次设置的第一横向子区、第一纵向子区、第二横向子区和第二纵向子区,所述四个倾斜片与四个子区一一对应邻接;
每个横向子区设置有至少三行所述光源,沿着靠近所述中间均布区的方向,前三行光源之间的行间距逐渐增大,第一行光源到对应倾斜片的距离小于前三行光源的最小行间距;
每个纵向子区设置有至少三列所述光源,沿着靠近所述中间均布区的方向,前三列光源之间的列间距逐渐增大,第一列光源到对应倾斜片的距离小于前三列光源的最小列间距。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底片设置为矩形,所述边缘区包括四个拐角区,每个所述拐角区为其所在的两个子区的交叠区域;
每个子区还包括位于其两端的拐角区之间的单向均布区,每个横向子区的单向分布区内的光源在横向上均匀分布,每个纵向子区的单向分布区内的光源在纵向上均匀分布;
在每个横向子区中,其单向分布区中光源的列间距不小于其两端拐角区中光源的最大列间距;
在每个纵向子区中,其单向分布区中光源的行间距不小于其两端拐角区中光源的最大行间距。
在一些示例中,每个横向子区设置有三行所述光源,每个纵向子区设置有三列所述光源,每个所述拐角区设置有三行三列所述光源;
所述拐角区中与所述底片的相应拐角距离最近的光源为该拐角区的起始光源,所述拐角区紧邻两个倾斜片设置,所述拐角区内的光源按如下规律分布:
b1=(1.8~2.1)×ax,b2=(1.2~1.5)×ax
c1=(1.8~2.1)×ay,c2=(1.2~1.5)×ay
ax=(0.7~0.8)×dx,ay=(0.6~0.8)×dy
ax为所述拐角区中的起始光源在所述横向上到所述底片的临近边缘的距离,bi为第i列光源与第i+1列光源之间的间距,i=1,2;
ay为所述拐角区中的起始光源在所述纵向上到所述底片的临近边缘的距离,ci为第i行光源与第i+1行光源之间的间距;
dx为与所述拐角区在所述横向上邻接的倾斜片的水平宽度,dy为与所述拐角区在所述纵向上邻接的倾斜片的水平宽度。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倾斜片上成行成列均匀分布有多个吸光网点。
在一些示例中,在每个沿横向延伸设置的倾斜片上,在靠近所述底片的行方向上所述吸光网点的直径逐渐变小;
在每个沿纵向延伸设置的倾斜片上,在靠近所述底片的列方向上所述吸光网点的直径逐渐变小。
在一些示例中,沿所述横向延伸设置的倾斜片上的吸光网点的行数h的计算公式为:h=(0.45~0.70)×gy,h为自然数,gy为沿所述横向延伸设置的倾斜片的倾斜宽度;和/或,
沿所述纵向延伸设置的倾斜片上的吸光网点的列数i的计算公式为:i=(0.65~0.95)×gx,i为自然数,gx为沿所述纵向延伸设置的倾斜片的倾斜宽度。
在一些示例中,在单个所述倾斜片上,所述吸光网点的行列间距相同;
沿所述纵向延伸设置的倾斜片上的吸光网点的间距小于沿所述横向延伸设置的倾斜片上吸光网点的间距。
在一些示例中,沿所述横向延伸设置的倾斜片上的吸光网点的间距为1.5mm,沿所述纵向延伸设置的倾斜片上的吸光网点的间距为1mm。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底片与所述四个倾斜片围合形成的混光腔的高度为15mm-30mm,所述倾斜片的倾斜角度为15°-60°;和/或,
所述反射片为中心对称结构。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如上所述的背光模组。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背光模组中的反射片的底片划分为边缘区和中间均布区,边缘区包括沿反射片的横向延伸设置的第一横向子区和第二横向子区、沿反射片的纵向延伸设置的第一纵向子区和第二纵向子区,在沿横向延伸设置的子区内设置至少三行光源,且在靠近所述中间均布区的方向上所述光源的行间距间距逐渐增大;在沿纵向延伸设置的子区内设置至少三列光源,且在靠近所述中间均布区的方向上所述光源的列间距逐渐增大,通过合理分布边缘区内光源的分布,可以使得反射片的倾斜片接收适量的光线并反射,减小倾斜片与底片之间的光线的亮度差距,能够解决亮边及四角暗角的问题,同时减少光源的数量,满足低成本趋势。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俯视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侧视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反射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相关发明,而非对该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发明相关的部分。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包括:背板1以及在背板1一侧依次设置的反射片2和多个光源3,反射片2包括底片21以及与底片21的外周边缘相连的四个倾斜片,多个光源3设置在底片21上;
底片21具有中间均布区211以及环绕中间均布区211的边缘区,边缘区的光源密度大于中间均布区211的光源密度;
边缘区包括顺次设置的第一横向子区212、第一纵向子区213、第二横向子区214和第二纵向子区215,四个倾斜片与四个子区一一对应邻接。
具体地,四个倾斜片包括第一横向倾斜片22、第一纵向倾斜片23、第二横向倾斜片24以及第二纵向倾斜片25,第一横向倾斜片22与第一横向子区212相临接,第一纵向倾斜片23与第一纵向子区213相临接,第二横向倾斜片24与第二横向子区214相临接,第二纵向倾斜片25与第二纵向子区215相临接。
其中,每个横向子区设置有至少三行光源3,沿着靠近中间均布区211的方向,前三行光源之间的行间距逐渐增大,第一行光源到对应倾斜片的距离小于前三行光源的最小行间距;
每个纵向子区设置有至少三列光源3,沿着靠近中间均布区211的方向,前三列光源之间的列间距逐渐增大,第一列光源到对应倾斜片的距离小于前三列光源的最小列间距。
光源3优选为带透镜的LED,通过透镜重新对LED的配光曲线进行优化。当然,LED也可以为其他的常用点光源。
本实施例中,行间距指相邻两行光源之间的间距,列间距指相邻两列光源之间的间距;反射片2的底片21包括边缘区和中间均布区211,边缘区包括沿反射片2的横向延伸设置的第一横向子区212和第二横向子区214、沿反射片2的纵向延伸设置的第一纵向子区213和第二纵向子区215。通过合理分布边缘区内光源3的分布,使得反射片2的倾斜片接收适量的光线并反射,如此减小倾斜片与底片21之间的光线的亮度差距,可解决亮边及四角暗角的问题,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光源3的数量,满足低成本趋势。
本实施例中,底片21与四个倾斜片围合形成的混光腔的高度为15mm-30mm,各个倾斜片的倾斜角度为15°-60°。通过将混光距离限定为15mm-30mm,可确保背光模组的厚度较小;混光距离为15mm-30mm,且各个倾斜片的倾斜角度为15°-60°,配合底片21内的光源3的分布,确保背光模组的亮度。
参照图3,h表示混光距离,θ表示第一纵向倾斜片23与底片21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β表示第二纵向倾斜片25与底片21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同理可以理解第一横向倾斜片22与底片21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第二横向倾斜片24与底片21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
在一可选的实施例中,各个倾斜片的倾斜角度一般优选为25°-30°,例如25°,26°,27°,28°,29°或30°,可以控制黑框的区域,并确保亮度正常;倾斜片的倾斜角度最小为15°,若小于15°,黑框区域会较大,且亮度损失5%左右。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底片21设置为矩形,边缘区包括四个拐角区,每个拐角区为其所在的两个子区的交叠区域;
每个子区还包括位于其两端的拐角区之间的单向均布区,每个横向子区的单向分布区内的光源3在横向上均匀分布,每个纵向子区的单向分布区内的光源3在纵向上均匀分布;
在每个横向子区中,其单向分布区中光源3的列间距不小于其两端拐角区中光源3的最大列间距;
在每个纵向子区中,其单向分布区中光源3的行间距不小于其两端拐角区中光源3的最大行间距。
具体地,第一横向子区212包括左下拐角区41、右下拐角区44和第一单向均布区,第一纵向子区213包括左下拐角区41、左上拐角区42和第二单向均布区,第二横向子区214包括左上拐角区42、右上拐角区43和第三单向均布区,第四横向子区215包括右上拐角区43、右下拐角区44和第四单向均布区;
第一单向分布区中光源的列间距不小于左下拐角区41中光源的最大列间距,且第一单向分布区中光源的列间距不小于右下拐角区44中光源的最大列间距;
第三单向分布区中光源的列间距不小于左上拐角区42中光源的最大列间距,且第二单向分布区中光源的列间距不小于右上拐角区43中光源的最大列间距;
第二单向分布区中光源的行间距不小于左下拐角区41中光源的最大行间距,且第二单向分布区中光源的行间距不小于左上拐角区42中光源的最大行间距;
第四单向分布区中光源的行间距不小于右上拐角区43中光源的最大行间距,且第二单向分布区中光源的行间距不小于右下拐角区44中光源的最大行间距。
通过合理布置边缘区中各个子区内光源的分布,在确保倾斜片接收适量光线进行反射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光源的数量,满足低成本的发展需求。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每个横向子区设置有三行光源3,每个纵向子区设置有三列光源3,每个拐角区设置有三行三列光源3;
拐角区中与底片21的相应拐角距离最近的光源为该拐角区的起始光源,拐角区紧邻两个倾斜片设置,拐角区内的光源按如下规律分布:
b1=(1.8~2.1)×ax,b2=(1.2~1.5)×b1
c1=(1.8~2.1)×ay,c2=(1.2~1.5)×c1
ax=(0.7~0.8)×dx,ay=(0.6~0.8)×dy
ax为拐角区中的起始光源在横向上到底片21的临近边缘的距离,bi为第i列光源与第i+1列光源3之间的间距,i=1,2;
ay为拐角区中的起始光源在纵向上到底片21的临近边缘的距离,ci为第i行光源与第i+1行光源之间的间距;
dx为与拐角区在横向上邻接的倾斜片的水平宽度,dy为与拐角区在纵向上邻接的倾斜片的水平宽度。
具体的,左下拐角区41中起始光源31距离底片21的左下拐角距离最近,左上拐角区42具有起始光源32、右上拐角区具有起始光源33、右下拐角区34具有起始光源34。
需要注意的是,该实施例在上述规律中,依据与拐角区在横向上邻接的倾斜片的水平宽度dx来确定拐角区中的起始光源在横向上到底片21的临近边缘的距离ax,依据与拐角区在纵向上邻接的倾斜片的水平宽度dy来确定拐角区中的起始光源在纵向上到底片21的临近边缘的距离ay;在确定ax和ax的基础上,进一步确定拐角区内光源的列间距、行间距;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确定各个子区中单向分布区内光源的分布、中间均布区光源的分布。这样设计,可确保倾斜片接收到适量的光线进行反射,减小倾斜片和底片之间的亮度误差。
比如,参照图3,左下拐角区41在横向上邻接第一纵向倾斜片23,第一纵向倾斜片23的水平宽度为dx_;右上拐角区44在横向上邻接第二纵向倾斜片25,第二纵向倾斜片25的水平宽度为dx_
在一具体的实施例中,b1=2ax,b2=1.3b1;c1=2ay,c2=1.3c1;ax=0.75dx,ay=0.70dy,可以简单、方便地确定出各个拐角区内光源的分布,确保背光模组的各区域的亮度差距不明显。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每个倾斜片上成行成列均匀分布有多个吸光网点5。利用吸光网点5的稀密大小形成吸光及反光效果,解决亮边暗角的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利用黑白油墨按一定比例调配后印刷在反射片上形成吸光网点5,其原理是利用黑色吸光白色反光。
进一步地,在每个沿横向延伸设置的倾斜片上,在靠近底片21的行方向上吸光网点5的直径逐渐变小;在每个沿纵向延伸设置的倾斜片上,在靠近底片21的列方向上吸光网点5的直径逐渐变小。
具体的,对于沿横向延伸设置的倾斜片(如第一横向倾斜片、第二横向倾斜片),沿着靠近底片21的方向上,沿横向延伸设置的倾斜片划分为j个第一子区域,j为大于1的自然数;自远离底片21到靠近底片21的方向上,前j-1个第一子区域中,每个第一子区域内的吸光网点的行数相同,第j个第一子区域中吸光网点的行数小于等于第1个第一子区域中吸光网点的行数。每个第一子区域内的吸光网点的直径相同;在每相邻的两个第一子区域中,靠近底片21的第一子区域内的吸光网点的直径小于远离底片21的第一子区域内的吸光网点的直径。
同样的,对于纵向延伸设置的倾斜片(如第一纵向倾斜片、第二纵向倾斜片),沿着靠近底片21的方向上,沿纵向延伸设置的倾斜片划分为n个第二子区域,n为大于1的自然数;自远离底片21到靠近底片21的方向上,前n-1个第二子区域中,每个第二子区域内的吸光网点的列数相同,第n个第二子区域中吸光网点的列数小于等于第1个第二子区域中吸光网点的列数。每个第二子区域内的吸光网点的直径相同;在每相邻的两个第二子区域中,靠近底片21的第二子区域内的吸光网点的直径小于远离底片21的第二子区域内的吸光网点的直径。
这样设计能够在倾斜片靠近底片21到远离底片21的方向上更好地改善倾斜片接收、反射的光量,从而减小倾斜片与底片之间的亮度差距,解决亮边暗角的问题。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沿横向延伸设置的倾斜片上的吸光网点5的行数h的计算公式为:h=(0.45~0.70)×gy,h为自然数,gy为沿横向延伸设置的倾斜片的倾斜宽度;和/或,
沿纵向延伸设置的倾斜片上的吸光网点5的列数i的计算公式为:i=(0.65~0.95)×gx,i为自然数,gx为沿纵向延伸设置的倾斜片的倾斜宽度。
即,第一横向倾斜片22的倾斜宽度为gy_,,第二横向倾斜片24的倾斜宽度为gy_;第一纵向倾斜片23的倾斜宽度为gx_,,第二纵向倾斜片25的倾斜宽度为gx_
具体的,依据第一横向倾斜片22的倾斜宽度gy_、第二横向倾斜片24的倾斜宽度gy_可确定对应倾斜片上吸光网点的行数;
依据第一纵向倾斜片23的倾斜宽度为gx_、二纵向倾斜片25的倾斜宽度为gx_可确定对应倾斜片上吸光网点的列数。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在单个倾斜片上,吸光网点5的行列间距相同;
沿纵向延伸设置的倾斜片上的吸光网点5的间距小于沿横向延伸设置的倾斜片上吸光网点5的间距。
进一步地,沿横向延伸设置的倾斜片上的吸光网点5的间距为1.5mm,沿纵向延伸设置的倾斜片上的吸光网点5的间距为1mm。
通过各个倾斜片上吸光网点的分布,配合混光距离、倾斜片的倾斜角度以及底片中光源的分布,可以使得光线能更均匀的分布,从而亮度更加均匀,解决亮边、四周暗角的问题。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反射片2为中心对称结构。
具体的,第一横向倾斜片22和第二横向倾斜片24尺寸、倾斜角度均相同,第一纵向倾斜片23和第二纵向倾斜片25尺寸、倾斜角度均相同,第一横向子区212与第二横向子区214尺寸、光源分布相同,第一纵向子区213和第二纵向子区215尺寸、光源分布均相同。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还包括光学膜材,在远离背板的方向上光学膜材包括依次设置的扩散板和光学膜片,光学膜片可以是棱镜、扩散片、复合膜中的任一种,可视具体的显示产品进行选择。
接下来,结合具体的示例来了解上述实施例介绍的背光模组,且优选背光模组为中心对称结构。
例如,背板长度(横向方向上的长度)为Lx,背板宽度(纵向方向上的长度)为Ly;
反射片的底片的长度(横向方向上的长度)为lx,反射片的底片的宽度(纵向方向上的长度)为ly;
反射片的底片在横向方向上距离背板边缘的距离为dx_和dx_,,dx_=dx_,反射片的底片在纵向方向上距离背板边缘的距离为dy_和dx_,,dy_=dx_
第一纵向倾斜片23的倾斜角度θ满足tanθ=h/dx_,,第二纵向倾斜片25的倾斜角度β=θ;
第一横向倾斜片22的倾斜角度满足tanα=h/dy_,第二横向倾斜片24的倾斜角度γ=α;
左下拐角区41中,起始光源31在横向上到底片边缘的距离为ax_,,第二列光源与第一列光源之间的列间距为b1_41,,第三列光源与第二列光源之间的列间距为b2_1
起始光源31在纵向上到底片边缘的距离为ay_,第二行光源与第一行光源之间的行间距为c1_41,第三行光源与第二行光源之间的行间距为c2_1
第一纵向倾斜片23在横向上的水平宽度为dx_,,第一纵向倾斜片23的倾斜宽度为gx_
第一横向倾斜片21在纵向上的水平宽度为dy_,第一横向倾斜片22的倾斜宽度为gy_
具体的,Lx为1212.7mm,Ly为681.96;h为22mm;
lx为1096mm,ly为562mm;
dx_为58.35mm,dy_为59.98mm;
gx_为62.36mm,gy_为73.36mm;
ax_为43.06mm,b1_1为80.72mm,b2_41为105.72mm;
ay_为35.84mm,c1_1为82.02mm,c2_为107.02mm;
θ和β为20.65°,α和γ为18.7°;
且吸光网点5的排布如下:
第一纵向倾斜片23、第二纵向倾斜片24上分别设置36列吸光网点,在靠近底片21的方向上,每6列吸光网点的直径依次为1.12mm,0.97mm,0.91mm,0.82mm,0.79mm,0.78mm,吸光网点的间距为1.5mm;
第一横向倾斜片22、第二横向倾斜片24上分别设置52行吸光网点,在靠近底片21的方向上,每6行网点的直径依次为0.93mm,0.9mm,0.88mm,0.86mm,0.82mm,0.79mm,0.78mm,0.56mm,0.39mm,吸光网点间距为1mm。
针对上述具体示例中的背光模组,该背光模组中1/18处的亮度大于等于中心亮度的50%,改善前的1/18处的亮度值为48.02%,改善后1/18处的亮度值56.2%。
基于相同的发明构思,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背光模组。该显示装置的背光模组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该显示装置采用了上述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本发明采用第一、第二等来描述各种信息,但这些信息不应局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同一类型的信息彼此区分开。例如在不脱离本发明范围的情况下,第一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二信息,类似地,第二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一信息。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还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可以是无线连接,也可以是有线连接。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以上描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发明中所涉及的发明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发明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发明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

Claims (10)

1.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背板以及在所述背板一侧依次设置的反射片和多个光源,所述反射片包括底片以及与所述底片的外周边缘相连的四个倾斜片,所述多个光源设置在所述底片上;其中,
所述底片具有中间均布区以及环绕所述中间均布区的边缘区,所述边缘区的光源密度大于所述中间均布区的光源密度;
所述边缘区包括顺次设置的第一横向子区、第一纵向子区、第二横向子区和第二纵向子区,所述四个倾斜片与四个子区一一对应邻接;
每个横向子区设置有至少三行所述光源,沿着靠近所述中间均布区的方向,前三行光源之间的行间距逐渐增大,第一行光源到对应倾斜片的距离小于前三行光源的最小行间距;
每个纵向子区设置有至少三列所述光源,沿着靠近所述中间均布区的方向,前三列光源之间的列间距逐渐增大,第一列光源到对应倾斜片的距离小于前三列光源的最小列间距。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片设置为矩形,所述边缘区包括四个拐角区,每个所述拐角区为其所在的两个子区的交叠区域;
每个子区还包括位于其两端的拐角区之间的单向均布区,每个横向子区的单向分布区内的光源在横向上均匀分布,每个纵向子区的单向分布区内的光源在纵向上均匀分布;
在每个横向子区中,其单向分布区中光源的列间距不小于其两端拐角区中光源的最大列间距;
在每个纵向子区中,其单向分布区中光源的行间距不小于其两端拐角区中光源的最大行间距。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每个横向子区设置有三行所述光源,每个纵向子区设置有三列所述光源,每个所述拐角区设置有三行三列所述光源;
所述拐角区中与所述底片的相应拐角距离最近的光源为该拐角区的起始光源,所述拐角区紧邻两个倾斜片设置,所述拐角区内的光源按如下规律分布:
b1=(1.8~2.1)×ax,b2=(1.2~1.5)×ax
c1=(1.8~2.1)×ay,c2=(1.2~1.5)×ay
ax=(0.7~0.8)×dx,ay=(0.6~0.8)×dy
ax为所述拐角区中的起始光源在所述横向上到所述底片的临近边缘的距离,bi为第i列光源与第i+1列光源之间的间距,i=1,2;
ay为所述拐角区中的起始光源在所述纵向上到所述底片的临近边缘的距离,ci为第i行光源与第i+1行光源之间的间距;
dx为与所述拐角区在所述横向上邻接的倾斜片的水平宽度,dy为与所述拐角区在所述纵向上邻接的倾斜片的水平宽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倾斜片上成行成列均匀分布有多个吸光网点。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在每个沿横向延伸设置的倾斜片上,在靠近所述底片的行方向上所述吸光网点的直径逐渐变小;
在每个沿纵向延伸设置的倾斜片上,在靠近所述底片的列方向上所述吸光网点的直径逐渐变小。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沿所述横向延伸设置的倾斜片上的吸光网点的行数h的计算公式为:h=(0.45~0.70)×gy,h为自然数,gy为沿所述横向延伸设置的倾斜片的倾斜宽度;和/或,
沿所述纵向延伸设置的倾斜片上的吸光网点的列数i的计算公式为:i=(0.65~0.95)×gx,i为自然数,gz为沿所述纵向延伸设置的倾斜片的倾斜宽度。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在单个所述倾斜片上,所述吸光网点的行列间距相同;
沿所述纵向延伸设置的倾斜片上的吸光网点的间距小于沿所述横向延伸设置的倾斜片上吸光网点的间距。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沿所述横向延伸设置的倾斜片上的吸光网点的间距为1.5mm,沿所述纵向延伸设置的倾斜片上的吸光网点的间距为1mm。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片与所述四个倾斜片围合形成的混光腔的高度为15mm-30mm,所述倾斜片的倾斜角度为15°-60°;和/或,
所述反射片为中心对称结构。
10.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背光模组。
CN202211654060.6A 2022-12-20 2022-12-20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Pending CN11572899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654060.6A CN115728994A (zh) 2022-12-20 2022-12-20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654060.6A CN115728994A (zh) 2022-12-20 2022-12-20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728994A true CN115728994A (zh) 2023-03-03

Family

ID=853016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654060.6A Pending CN115728994A (zh) 2022-12-20 2022-12-20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728994A (zh)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3731291U (zh) * 2013-12-11 2014-07-23 广东长虹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解决明暗不均的反射片
CN107179630A (zh) * 2017-04-20 2017-09-19 广州毅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模组反射片、背光模组和显示单元
CN208834051U (zh) * 2018-08-08 2019-05-07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反射片、背光模组以及显示装置
CN110737134A (zh) * 2019-10-25 2020-01-31 广东轩朗实业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器
CN210803924U (zh) * 2019-10-21 2020-06-19 湖南鸿阳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解决亮边现象的反射片结构
CN210865431U (zh) * 2020-02-26 2020-06-26 北京京东方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模组、拼接屏及显示装置
CN114236908A (zh) * 2021-12-16 2022-03-25 深圳市穗晶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直下式背光模组结构
CN114624920A (zh) * 2022-03-10 2022-06-14 重庆惠科金渝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背板、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3731291U (zh) * 2013-12-11 2014-07-23 广东长虹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解决明暗不均的反射片
CN107179630A (zh) * 2017-04-20 2017-09-19 广州毅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模组反射片、背光模组和显示单元
CN208834051U (zh) * 2018-08-08 2019-05-07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反射片、背光模组以及显示装置
CN210803924U (zh) * 2019-10-21 2020-06-19 湖南鸿阳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解决亮边现象的反射片结构
CN110737134A (zh) * 2019-10-25 2020-01-31 广东轩朗实业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器
CN210865431U (zh) * 2020-02-26 2020-06-26 北京京东方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模组、拼接屏及显示装置
CN114236908A (zh) * 2021-12-16 2022-03-25 深圳市穗晶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直下式背光模组结构
CN114624920A (zh) * 2022-03-10 2022-06-14 重庆惠科金渝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背板、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122713B (zh) 背光组件和包括该背光组件的液晶显示器
US7628502B2 (en) Light controlling sheet and surface light source device
CN101819290B (zh) 光学片、背光装置及液晶显示装置
KR101290584B1 (ko) 직하형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직하형 백라이트 유닛에서의확산판 제조방법
US8284346B2 (en) Backlight unit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US20170023828A1 (en) Backlight Unit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JP4752493B2 (ja) 光制御シート、面光源装置
CN102597603A (zh) 面状照明装置和具备它的显示装置
CN103703578A (zh) 发光装置、照明装置和显示装置
US8506152B2 (en) Light guide plate and display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US20110149177A1 (en) Optical member manufacturing method, parent material for use in manufacturing optical member, transfer mold, lighting device for use in display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receiver
US7344293B2 (en) Planar light source devic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JP5322630B2 (ja) 照明装置
JPH10283818A (ja) 面発光体及びその輝度均一化方法
CN101655202A (zh) 亮度均匀性提高的背光组件
KR100686249B1 (ko) 직하형용 발광면부재 및 직하형 면발광장치
JP2007173031A (ja) 光制御シート、面光源装置
JPH05333333A (ja) 照明装置
CN101201509A (zh) 背光单元及液晶显示装置
CN115728994A (zh)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JP2009087916A (ja) バックライトアセンブリ
CN101563565A (zh) 显示装置用照明装置和显示装置
US8314900B2 (en)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module
CN104133318B (zh) 聚光片、背光单元和使用它们的液晶显示装置
JP2000292787A (ja) 面光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