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865431U - 一种背光模组、拼接屏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背光模组、拼接屏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865431U
CN210865431U CN202020231790.5U CN202020231790U CN210865431U CN 210865431 U CN210865431 U CN 210865431U CN 202020231790 U CN202020231790 U CN 202020231790U CN 210865431 U CN210865431 U CN 21086543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source
optical film
point light
bottom plate
distan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231790.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付常佳
钟维
张伟
关晓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Beijing BOE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Beijing BOE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Beijing BOE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231790.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86543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86543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86543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背光模组、拼接屏及显示装置,所述背光模组包括:背板,包括背底板;光源,包括阵列排布在背底板上的多个点光源;光学膜层,设置在所述光源的发光面一侧;中框,所述中框围绕所述背底板的四周设置,并支撑于所述光学膜层与所述背底板之间,所述中框包括面向所述光源的内侧面,所述内侧面为相对于所述光学膜层倾斜的反射面;其中,所述反射面相对所述光学膜材的倾斜角度为80~90°;在所述光源中,位于所述背底板的边缘区域的点光源排布密度大于位于所述背板的中部区域的点光源排布密度。本实用新型的背光模组、拼接屏及显示装置,能够改善现有技术中直下式背光模组中存在的画面边缘亮边和暗框现象,提升产品画面品味。

Description

一种背光模组、拼接屏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背光模组、拼接屏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无边框或窄边框显示由于可以为用户提供更加震撼的视觉体验,已经成为当下显示的潮流。尤其在拼接屏技术领域中,单体显示装置的边框宽度会直接影响拼接后拼接屏的拼缝宽度,继而影响拼接屏整体的显示效果。因此,拼接屏对边框的要求更甚。
在相关技术中,直下式拼接屏模组主要包括显示面板、光学膜层、中框、光源和背板等,其中光源包括阵列排布在背板的背底板上的多个LED,主要作用是提供背光光源;光学膜层设置在光源的上方,主要用于对光线进行处理,以提高画面均一性等;中框为白色PC材质,中框位于背板的背底板四周外侧,表面为镜面抛光处理,主要作用是反射LED光线及支撑光学膜层。
由于拼接屏模组超窄边框设计要求,通常中框的反射面不能与光学膜材垂直,而是在中框的底部与背板之间需要预留空间,而将中框的反射面设计为与光学膜材之间呈一定倾斜角度的斜坡面,主要作用是反射位于背底板边缘位置处的LED光线。
中框的斜坡面的倾斜角度通常设计为50°~75°,且光源中各LED为等间距排布设计,由于边缘位置处LED在斜坡面的反射光,导致在画面边缘位置存在亮边;此外,画面中部亮度均匀性高,亮度高,而画面边缘位置处亮度低,边缘部分会有从亮度较高到亮度较低的过渡带,边缘存在明显的黑框,影响最终产品画面品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背光模组、拼接屏及显示装置,能够改善现有技术中直下式背光模组中存在的画面边缘亮边和暗框现象,提升产品画面品味。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包括:
背板,所述背板包括背底板;
光源,包括阵列排布在所述背底板上的多个点光源;
光学膜层,设置在所述光源的发光面一侧;
中框,所述中框围绕所述背底板的四周设置,并支撑于所述光学膜层与所述背底板之间,所述中框包括面向所述光源的内侧面,所述内侧面为相对于所述光学膜层倾斜的反射面;
其中,所述反射面相对所述光学膜材的倾斜角度为80~90°;
在所述光源中,位于所述背底板的边缘区域的点光源排布密度大于位于所述背板的中部区域的点光源排布密度。
示例性的,所述光源包括:
距离所述背底板的边缘最近的第一点光源;
与所述第一点光源相邻的第二点光源;
及,多个第三点光源,所述第二点光源围绕的区域为所述背底板的中部区域,多个所述第三点光源阵列排布在所述背底板的中部区域内;其中,
所述第一点光源与显示面板的显示区边缘在所述背底板上的正投影之间具有第一间距;
所述第一点光源和所述第二点光源在所述背底板上的正投影之间具有第二间距;
所述第二点光源和与该第二点光源相邻的第三点光源在所述背底板上的正投影之间具有第三间距;
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三点光源在所述背底板上的正投影之间具有第四间距;
所述第一间距、所述第二间距均小于所述第四间距,所述第三间距小于或等于所述第四间距。
示例性的,所述第一间距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间距。
示例性的,
所述第一间距的取值范围为40~50mm;
所述第二间距的取值范围为60~65mm;
所述第三间距的取值范围为75~85mm;
所述第四间距的取值范围为75~85mm。
示例性的,所述第一间距为40mm,所述第二间距为64mm,所述第三间距为77mm,所述第四间距为77mm。
示例性的,所述反射面相对所述光学膜材的倾斜角度为85°。
示例性的,所述中框的内侧面为具有散射功能的散射反射面。
示例性的,所述中框的内侧面上贴附带有散射粒子的高散射反射膜,以形成所述散射反射面;
或者,所述中框采用PET材料制成,以使所述中框的内侧面为反射率低于预定值,形成所述散射反射面;
或者,所述中框的内侧面为雾面,以形成所述散射反射面;
或者,所述中框的内侧面上贴附反射面,所述反射面表面贴附有网点层,以形成所述散射反射面。
示例性的,所述光学膜层包括光学膜材及扩散板,所述扩散板位于所述光源的发光面一侧,所述光学膜材叠放于所述扩散板的远离所述光源的一侧,其中,所述光学膜材包括至少两张膜材,所述扩散板的厚度为1.5~2mm,透光率为45~65%。
示例性的,所述光学膜材由两张膜材构成,且所述扩散板的厚度为1.5mm,透光率为65%。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
显示面板;
及,如上所述的背光模组,所述显示面板设置于所述光学膜层的远离所述光源的一侧。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拼接屏,包括如上所述的显示装置。
本实用新型所带来的有益效果如下:
上述方案,通过将所述中框的反射面倾斜角度设计为80~90°,相较于现有相关技术中中框的反射面倾斜角度为50°~75°的方案来说,增大了中框的反射面倾斜角度,这样,由于中框的反射面主要用于对背底板边缘位置处LED出射的光线进行反射,中框的反射面倾斜角度越大,则边缘位置处LED经所述中框的反射面出射的反射光线距离画面边缘越远,亮边现象越轻微,因此通过增大中框的反射面倾斜角度可改善画面边缘亮边现象;此外,通过将光源中多个点光源的排布间距进行改进,使得边缘区域的点光源排布密度大于中部区域的点光源排布密度,这样,可以补偿屏幕边缘区域光线亮度,减小画面边缘区域与中部区域的光线亮度差异,改善暗框现象,从而提升产品画面品味。
附图说明
图1表示相关技术中直下式拼接屏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2表示图1中拼接屏模组Module亮度实测数据图;
图3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提供的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4表示中框的反射面倾斜角度α为57°时的光学模拟结果示意图;
图5表示中框的反射面倾斜角度α为75°时的光学模拟结果示意图;
图6表示中框的反射面倾斜角度α为85°时的光学模拟结果示意图;
图7表示中框的反射面不同倾斜角度下的光线线路图;
图8表示中框的反射面为类镜面材质时的光学模拟结果示意图;
图9表示中框的反射面为散射反射面时的光学模拟结果示意图;
图10表示光学膜层架构为扩散板厚度2.0mm,透过率50%时的光学模拟结果示意图;
图11表示光学膜层架构为扩散板厚度1.5mm,透过率65%时的光学模拟结果示意图;
图12表示相关技术中光源中各LED等间距设计时的光学模拟结果图;
图13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提供的背光模组中光源中各点光源排布方式为:第一间距d1为40mm,所述第二间距d2为64mm,所述第三间距d3为77mm,所述第四间距d4为77mm时的光学模拟结果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公开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公开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公开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公开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无需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公开保护的范围。
除非另外定义,本公开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公开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公开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同样,“一个”、“一”或者“该”等类似词语也不表示数量限制,而是表示存在至少一个。“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该词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该词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而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是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可能相应地改变。
在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拼接屏及显示装置进行详细说明之前,有必要对相关技术进行以下说明:
在相关技术中,无边框或窄边框显示产品,尤其是拼接屏中,单体显示装置的边框宽度会直接影响拼接后拼接屏的拼缝宽度,继而影响拼接屏整体的显示效果。因此,拼接屏对边框的要求更甚。
图1所示为相关技术中直下式拼接屏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在相关技术中,直下式拼接屏模组主要包括显示面板1、光学膜层2、中框3、光源4和背板5等,其中光源4包括阵列排布在背板的背底板上的多个LED,主要作用是提供背光光源;光学膜层2设置在光源4上方,主要用于对光线进行处理,以提高画面均一性等;中框3为白色PC材质,中框3位于背板5的背底板四周外侧,内表面为镜面抛光处理的反射面,主要作用是反射LED光线及支撑光学膜层2。
由于拼接屏模组超窄边框设计要求,通常中框3的反射面不能与光学膜层2垂直,而是在中框3的底部与背板5之间需要预留空间,而将中框3的反射面设计为与光学膜层2之间呈一定倾斜角度的斜坡面,该斜坡面的相对于光学膜层2的倾斜角度α通常为50°~75°,主要作用是反射边缘位置处的LED光线。光源4中各LED为等间距排布,边缘位置处LED出射光经中框3的斜坡面后会分布有反射光,这部分反射光光线较强,导致屏幕画面边缘位置亮度高于其他位置,从画面上来看,产生亮边(如图1和图2中虚线框A所示即为亮边区域);此外,背底板的中部位置处LED的周围出射光(LED的周围出射光是指,LED周围未排布LED的空隙位置处的出射光)在屏幕中部位置的光线分布会显著区别于边缘位置处LED的周围出射光在屏幕边缘位置的分布,屏幕中部位置的任一颗LED的光强叠加其他LED的光强,光强叠加较多,亮度均匀性较高,亮度较高,而屏幕边缘位置的LED的光强叠加其他LED的光强较少(距离背底板的边缘最近的LED基本上仅可叠加与其相邻的另一LED的光强),亮度较低,从而造成背光亮度差异,最终导致背光模组的光学品味为中部的亮度均匀性较高,边缘部分会有从亮度较高到亮度较低的过渡带,边缘存在明显的暗框(如图1和图2中虚线框B所示即为暗框区域),影响产品画面品味。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拼接屏及显示装置,能够改善现有技术中直下式背光模组中存在的画面边缘亮边和暗框现象,提升产品画面品味。
图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提供的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理解,图中仅对中框、光源、显示面板等元部件之间的位置关系、中框的结构、以及光源的点光源排布方式等进行了简单示意,而未对整个背光模组中各元部件具体结构及其他元部件进行详细示意。
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提供的背光模组包括:背板、光源100、光学膜层200及中框300,所述背板包括背底板400,所述光源100包括阵列排布在所述背底板400上的多个点光源;所述光学膜层200设置在所述光源100的发光面一侧;所述中框300围绕所述背底板400的四周设置,并支撑于所述光学膜层200与所述背底板400之间;所述中框300包括朝向所述光源100的内侧面,所述内侧面为相对于所述光学膜层200倾斜的反射面300a;其中所述反射面300a相对所述光学膜材的倾斜角度α为80~90°;在所述光源100中,位于所述背底板400的边缘区域的点光源排布密度大于位于所述背底板400的中部区域的点光源排布密度。
上述方案中,将所述中框300的反射面300a相对于光学膜材的倾斜角度α(以下简称反射面300a倾斜角度α)设计为80~90°,相较于现有相关技术中将中框300的反射面300a倾斜角度α设计为50°~75°的方案来说,增大了中框300的反射面300a倾斜角度α,由于所述中框300的反射面300a主要用于对背底板400边缘位置处LED出射的光线进行反射,目前屏幕边缘亮边现象也主要是由距离背底板400边缘位置最近的边缘位置处点光源出射光,经中框300的反射面300a后的反射光线所造成的,中框300的反射面300a倾斜角度α越大,则边缘位置处点光源经所述中框300的反射面300a出射的反射光线距离画面边缘越远,亮边现象越轻微,因此,通过增大中框300的反射面300a倾斜角度α可改善画面边缘亮边现象;
此外,对于窄边框显示产品,尤其是拼接屏来说,受窄边框结构尺寸限制,中框300的反射面300a最好倾斜设计,而使得中框300的底部与背板之间预留空间,因此,在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实施例中,所述中框300的反射面300a设计为80~90°。
图4至图6为背光模组的光学仿真模拟效果图,其中图4为相关技术中背光模组的中框的反射面倾斜角度α为57°时的光学仿真模拟效果图,图中虚线框C所示为屏幕边缘区域的亮度数据;图5为相关技术中背光模组的中框的反射面倾斜角度α为75°时的光学仿真模拟效果图,图中虚线框D所示为屏幕边缘区域的亮度值;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背光模组中所述中框的反射面倾斜角度α为85°时的光学仿真模拟效果图,图中虚线框E所示为屏幕边缘区域的亮度值。从图4至图6的光学模拟结果可以看出,中框300的反射面300a倾斜角度α越大,则屏幕边缘反射光线越少,亮边现象越轻微(图4至图6中虚线框所示)。
图7所示为背光模组的中框的反射面倾斜角度α为不同角度时的光线线路图。如图7所示,从光线走向可以看出,边缘位置处点光源所出射的同一条光线射入到不同角度的中框300,经中框300的反射面300a后的反射光线射入屏幕画面的位置也不一样,其中,光线a为中框300的反射面300a倾斜角度α为85度时的反射光线,光线b为中框300的反射面300a倾斜角度α为75度时的反射光线,光线c为中框300的反射面300a倾斜角度α为57度时的反射光线。从图7的光线线路图可以看出,中框300的反射面300a倾斜角度α越大,反射光线距离屏幕边缘越远,亮边现象越轻微。与上述光学仿真结果一致。
因此,对于拼接屏来说,受拼接屏结构尺寸限制,所述中框300的反射面300a最大角度设计值为85度,结合以上模拟结果及拼接屏结构设计要求,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优选的,所述中框300的反射面300a的倾斜角度α为85°。当然可以理解的是,在实际应用中,所述中框300的反射面300a倾斜角度α还可以是80~90°之间的其他角度,可根据实际产品结构进行设计。
此外,在上述方案中,还对光源100中多个点光源的排布间距进行了改进,使得边缘区域的点光源排布密度大于中部区域的点光源排布密度,这样,可以补偿边缘区域的光线亮度,减小画面边缘区域与中部区域的光线亮度差异,改善暗框现象,从而提升产品画面品味。
在一种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所述光源100包括:
距离所述背底板400的边缘最近的第一点光源110;
与所述第一点光源110相邻的第二点光源120;
及,多个第三点光源130,所述第二点光源120围绕的区域为所述背底板400的中部区域,多个所述第三点光源130阵列排布在所述背底板400的中部区域内;其中,
所述第一点光源110与显示面板的显示区边缘在所述背底板上的正投影之间具有第一间距d1;
所述第一点光源110和所述第二点光源120在所述背底板上的正投影之间具有第二间距d2;
所述第二点光源120和与该第二点光源120相邻的第三点光源130在所述背底板上的正投影之间具有第三间距d3;
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三点光源130在所述背底板上的正投影之间具有第四间距d4;
所述第一间距d1、所述第二间距d2均小于所述第四间距d4,所述第三间距d3小于或等于所述第四间距d4。
上述方案中,屏幕边缘暗框,主要是由于所述光源100中距离所述背底板400的边缘最近的第一点光源110的周围光线、以及与该第一点光源110相邻的第二点光源120的周围光线在屏幕边缘区域的光强叠加较少,造成屏幕边缘区域的亮度较低,而所述光源100中位于中部区域的第三点光源130的周围光线在屏幕中部区域的光强叠加较多,使得屏幕中部区域的亮度较高,从而造成屏幕边缘暗框现象,因此,在上述方案中,将第一点光源110与背底板400的边缘之间的第一间距d1、和第一点光源110和第二点光源120之间的第二间距d2的尺寸设计为小于位于中部区域的相邻两个第三点光源130之间的第四间距d4的尺寸,这样,可以补偿屏幕边缘区域和中部区域的亮度差异,改善暗框现象。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二点光源120和与之相邻的第三点光源130之间的第三间距d3可以与所述第四间距d4相等,也可以小于所述第四间距d4,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合理设计。
在一种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间距d1小于所述第二间距d2。
采用上述方案,由于距离背底板400的边缘最近的第一点光源110的周围光线在屏幕边缘位置的光线亮度,相较于第二点光源120的周围光线在屏幕边缘位置的光线亮度更小,因此,将第一点光源110与背底板400的边缘之间的第一间距d1优选的小于第一点光源110与第二点光源120之间的第二间距d2,以进一步补偿第一点光源110的周围光线在屏幕边缘位置的光线亮度,使得屏幕边缘位置的光线亮度更为均匀。当然可以理解的是,在实际应用中,还可以是,所述第一间距d1等于所述第二间距d2。
在一种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间距d1的取值范围为40~50mm;所述第二间距d2的取值范围为60~65mm;所述第三间距d3的取值范围为75~85mm;所述第四间距d4的取值范围为75~85mm。
图12所示为相关技术中直下式拼接屏中点光源等间距排布时的光学模拟结果图,其中各点光源LED之间的间距(Pitch)为65.6mm,距离显示区边缘最近的第一颗点光源LED与显示区边缘之间的间距为47.2mm;图1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提供的背光模组中光源中各点光源排布方式为:第一间距d1为40mm,所述第二间距d2为64mm,所述第三间距d3为77mm,所述第四间距d4为77mm时的光学模拟结果图。通过光路分析及光学仿真模拟结果,得出如下结论:(1)距离显示区边缘最近的第一点光源110对屏幕边缘亮边和暗框均有较大影响,第一点光源110距离显示区越近,屏幕边缘暗框会越轻微,但屏幕边缘亮边会变严重;(2)与所述第一点光源110相邻的第二点光源120对暗框影响较大,第二点光源120距离显示区越近,屏幕边缘暗框会轻微。结合如上结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优选的,所述光源100中的点光源最佳排布方式为:所述第一间距d1为40mm,所述第二间距d2为64mm,所述第三间距d3为77mm,所述第四间距d4为77mm。
此外,在相关技术中,拼接屏的中框300采用白色PC材质,表面为镜面抛光处理,其反射面300a为类镜面反射面300a,光线射入到镜面材质的反射面300a之后,光线反射后会集中到一定区域,导致亮边现象严重。因此,为了改善亮边现象,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中框300的内侧面为具有散射功能的散射反射面300a。
采用上述方案,所述中框300的内侧面为具有散射反射功能,光线射入到所述散射反射面300a后会产生散射,使光线打散,更加均匀的射入屏幕。从单束光线光学模拟图可以看出,一束光线射入到类镜面材质的反射面300a后,光线会反射后集中到一定区域,而光线射入到散射反射面300a后,光线反射后会相对分散,聚集的区域光强会减弱。图8表示中框的反射面为类镜面材质时的光学模拟结果示意图,其中虚线框F为屏幕边缘区域亮度数据;图9表示中框的反射面为散射反射面时的光学模拟结果示意图,其中虚线框G为屏幕边缘区域亮度数据。从整体模组模拟结果来看,入射到中框300的类镜面材质的反射面300a后,屏幕边缘有产生局部的亮区(如图8所示),而入射到散射反射面300a后,光线会散开,屏幕边缘亮区明显下降(如图9所示)。
以下举例说明所述中框300的散射反射面300a几种实施方式: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中框300的内侧面上贴附带有散射粒子的高散射反射膜,以形成所述散射反射面300a,该高散射反射膜例如可以采用E6D6膜;
另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中框300采用PET材料制成,以使所述中框300的内侧面为反射率低于预定值,形成所述散射反射面300a,但是,中框300的反射面300a反射率较低,反射光较少,整体模组亮度会下降;
另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中框300的内侧面为雾面,以形成所述散射反射面300a,这种实施方式中,可以通过将中框300模具剖光率降低,使得反射面300a的表面为雾面,但是,这种方式模具修模的加工处理成本增加;
另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中框300的内侧面上贴附反射面300a,所述反射面300a表面贴附有网点层,以形成所述散射反射面300a,这种方式需要在反射面300a上再贴附一层网点层,成本较高。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是举例说明中框300的散射反射面300a的实施方式,在实际应用中,可根据实际需求来进行选择,当然,还可以采用其他方式来实现中框300的散射发射面,对此不限定。
此外,在相关技术中,拼接屏模组中光学膜层200可以包括光学膜材210及扩散板220等,光学膜材210共三张扩散膜,作用是对光线进行处理,以提高画面均一性等,扩散板220厚度为2mm,透过率为50%,作用是支撑光学膜材210及对光线进行处理,以提高画面均一性等。
在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实施例中,所述光学膜层200包括光学膜材210及扩散板220,所述扩散板220位于所述光源100的发光面一侧,所述光学膜材210叠放于所述扩散板220的远离所述光源100的一侧,其中,所述光学膜材210包括至少两层膜层,所述扩散板220的厚度为1.5~2mm,透光率为45~65%。
采用光学仿真模拟方式,图10表示光学膜层架构为扩散板厚度2.0mm,透过率50%时的光学模拟结果示意图;图11表示光学膜层架构为扩散板厚度1.5mm,透过率65%时的光学模拟结果示意图。从模拟结果来看,扩散板220厚度和透过率只影响画面整体亮度,不影响画面局部亮暗区域;同样地,光学膜材210选用三张膜材架构与两张膜材架构也不会影响画面局部亮暗区域,因此,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光学膜层200架构为:所述光学膜材210包括至少两张膜材,所述扩散板220的厚度为1.5~2mm,透光率为45~65%,与相关技术中光学膜材210架构相比,可以在不影响画面亮度或者对画面亮度影响较小的同时,节约成本。示例性的,所述光学膜材210由两张膜材构成,且所述扩散板220的厚度为1.5mm,透光率为65%。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背光模组,既可降低成本,又可改善画面品味,适用于各尺寸拼接屏产品,当然,也可以不仅限于适用于拼接屏产品中。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
显示面板400;
及,如上所述的背光模组,所述显示面板400设置于所述光学膜层200的远离所述光源100的一侧。
显然,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装置也能够带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背光模组所带来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拼接屏,包括如上所述的显示装置。
显然,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拼接屏也能够带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背光模组所带来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有以下几点需要说明:
(1)本公开实施例附图只涉及到与本公开实施例涉及到的结构,其他结构可参考通常设计。
(2)为了清晰起见,在用于描述本公开的实施例的附图中,层或区域的厚度被放大或缩小,即这些附图并非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可以理解,当诸如层、膜、区域或基板之类的元件被称作位于另一元件“上”或“下”时,该元件可以“直接”位于另一元件“上”或“下”或者可以存在中间元件。
(3)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以得到新的实施例。
以上所述,仅为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2)

1.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背板,所述背板包括背底板;
光源,包括阵列排布在所述背底板上的多个点光源;
光学膜层,设置在所述光源的发光面一侧;
中框,所述中框围绕所述背底板的四周设置,并支撑于所述光学膜层与所述背底板之间,所述中框包括面向所述光源的内侧面,所述内侧面为相对于所述光学膜层倾斜的反射面;其中,
所述反射面相对所述光学膜材的倾斜角度为80~90°;
在所述光源中,位于所述背底板的边缘区域的点光源排布密度大于位于所述背板的中部区域的点光源排布密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源包括:
距离所述背底板的边缘最近的第一点光源;
与所述第一点光源相邻的第二点光源;
及,多个第三点光源,所述第二点光源围绕的区域为所述背底板的中部区域,多个所述第三点光源阵列排布在所述背底板的中部区域内;其中,
所述第一点光源与显示面板的显示区边缘在所述背底板上的正投影之间具有第一间距;
所述第一点光源和所述第二点光源在所述背底板上的正投影之间具有第二间距;
所述第二点光源和与该第二点光源相邻的第三点光源在所述背底板上的正投影之间具有第三间距;
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三点光源在所述背底板上的正投影之间具有第四间距;
所述第一间距、所述第二间距均小于所述第四间距,所述第三间距小于或等于所述第四间距。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间距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间距。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间距的取值范围为40~50mm;
所述第二间距的取值范围为60~65mm;
所述第三间距的取值范围为75~85mm;
所述第四间距的取值范围为75~85mm。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间距为40mm,所述第二间距为64mm,所述第三间距为77mm,所述第四间距为77m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反射面相对所述光学膜材的倾斜角度为85°。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框的内侧面为具有散射功能的散射反射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框的内侧面上贴附带有散射粒子的高散射反射膜,以形成所述散射反射面;
或者,所述中框采用PET材料制成,以使所述中框的内侧面的反射率低于预定值,形成所述散射反射面;
或者,所述中框的内侧面为雾面,以形成所述散射反射面;
或者,所述中框的内侧面上贴附反射面,所述反射面表面贴附有网点层,以形成所述散射反射面。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学膜层包括光学膜材及扩散板,所述扩散板位于所述光源的发光面一侧,所述光学膜材叠放于所述扩散板的远离所述光源的一侧,其中,所述光学膜材包括至少两张膜材,所述扩散板的厚度为1.5~2mm,透光率为45~65%。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学膜材由两张膜材构成,且所述扩散板的厚度为1.5mm,透光率为65%。
11.一种拼接屏,其特征在于,包括:
显示面板;
及,如权利要求1至10任一项所述的背光模组,所述显示面板设置于所述光学膜层的远离所述光源的一侧。
12.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拼接屏。
CN202020231790.5U 2020-02-26 2020-02-26 一种背光模组、拼接屏及显示装置 Active CN21086543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231790.5U CN210865431U (zh) 2020-02-26 2020-02-26 一种背光模组、拼接屏及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231790.5U CN210865431U (zh) 2020-02-26 2020-02-26 一种背光模组、拼接屏及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865431U true CN210865431U (zh) 2020-06-26

Family

ID=712895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231790.5U Active CN210865431U (zh) 2020-02-26 2020-02-26 一种背光模组、拼接屏及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865431U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488619A (zh) * 2022-02-28 2022-05-13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WO2022160803A1 (zh) * 2021-02-01 2022-08-04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发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WO2023272482A1 (zh) * 2021-06-29 2023-01-05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组件、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5728994A (zh) * 2022-12-20 2023-03-03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160803A1 (zh) * 2021-02-01 2022-08-04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发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GB2611248A (en) * 2021-02-01 2023-03-29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Light-emitting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WO2023272482A1 (zh) * 2021-06-29 2023-01-05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组件、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4488619A (zh) * 2022-02-28 2022-05-13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CN114488619B (zh) * 2022-02-28 2023-10-27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CN115728994A (zh) * 2022-12-20 2023-03-03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0865431U (zh) 一种背光模组、拼接屏及显示装置
US10782466B2 (en)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apparatus
US8950883B2 (en) Bezel-free display device using directional backlighting
US7033061B1 (en) Backlight module and lens thereof
US9588264B2 (en) Bezel-concealing display covers and display devices
US20200301204A1 (en)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US20120257417A1 (en) Display apparatus
EP2434197A1 (en) Lighting device, display apparatus, and television receiving equipment
KR101554611B1 (ko) 광 산란 렌즈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광원 패키지
WO2016194716A1 (ja) エッジライト型バックライト装置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KR20200084734A (ko) 디스플레이 장치
WO2023160643A1 (zh) 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US20120051032A1 (en) Light emission angle adjusting sheet, display panel,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light emission angle adjusting sheet
CN108700772B (zh) 显示装置
CN115176197B (zh) 光学膜片、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US10718973B2 (en) Display device
CN114616498A (zh) 定向照明设备和防窥显示器
WO2017138080A1 (ja) 表示装置
KR101571344B1 (ko) 바텀 케이스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
KR20210004032A (ko) 디스플레이 장치 및 이에 구비되는 확산판
US10317729B2 (en) Display device
KR101327852B1 (ko) 백라이트 유닛
WO2017145240A1 (ja) 表示装置
CN220603809U (zh) 显示装置以及交互设备
JP5163571B2 (ja) 液晶表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