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714899A - 微距拍摄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微距拍摄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714899A
CN115714899A CN202110962111.0A CN202110962111A CN115714899A CN 115714899 A CN115714899 A CN 115714899A CN 202110962111 A CN202110962111 A CN 202110962111A CN 115714899 A CN115714899 A CN 11571489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mera
image
pixel points
macro
shoo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962111.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郑志羿
张亮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962111.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714899A/zh
Priority to EP22159183.7A priority patent/EP4138382A1/en
Priority to US17/682,794 priority patent/US11778317B2/en
Publication of CN11571489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71489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9Control of means for changing angle of the field of view, e.g. optical zoom objectives or electronic zoom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67Camera operation mode switching, e.g. between still and video, sport and normal or high- and low-resolution mod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7Focus control based on electronic image sensor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80Camera processing pipelines; Components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90Arrangement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e.g. multiple cameras in TV studios or sports stadiums

Abstract

本申请提出一种微距拍摄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涉及图像采集技术领域,其中,方法包括:获取第一摄像头采集的第一图像,以及第二摄像头采集的第二图像,在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的图像画面不存在重叠区域的情况下,控制第三摄像头进行微距拍摄,其中,在第一摄像头和第二摄像头的拍摄距离大于或等于第一拍摄距离的情况下,第一摄像头和第二摄像头的视野范围具有重叠区域,第一拍摄距离小于或等于第三摄像头设定的微距拍摄距离,本申请中识别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中画面内容不存在重叠区域,确定被摄对象处于第一摄像头和第二摄像头的视角盲区中,则自动开启第三摄像头的微距拍摄模式,以提高微距拍摄的效率。

Description

微距拍摄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图像采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微距拍摄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微距拍摄能够将拍摄对象的小细节放大,能拍摄到更近景处的物体,以致微距拍照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越来越多地应用到电子产品之中。
相关技术中,当需要进行微距拍摄时,无法自动识别微距模式,用户体验较差,拍摄效率低。
发明内容
本申请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申请提出一种微距拍摄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以实现自动识别微距模式,并提高微距拍摄效率。
本申请第一方面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微距拍摄方法,包括:
获取第一摄像头采集的第一图像,以及第二摄像头采集的第二图像;在所述第一图像和所述第二图像的图像画面不存在重叠区域的情况下,控制第三摄像头进行微距拍摄;
其中,所述第三摄像头至少具备微距拍摄功能,在所述第一摄像头和所述第二摄像头的拍摄距离大于或等于第一拍摄距离的情况下,所述第一摄像头和所述第二摄像头的视野范围具有重叠区域,所述第一拍摄距离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三摄像头设定的微距拍摄距离。
本申请第二方面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微距拍摄装置,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第一摄像头采集的第一图像,以及第二摄像头采集的第二图像;
控制模块,用于在所述第一图像和所述第二图像的图像画面不存在重叠区域的情况下,控制第三摄像头进行微距拍摄;
其中,所述第三摄像头至少具备微距拍摄功能,在所述第一摄像头和所述第二摄像头的拍摄距离大于或等于第一拍摄距离的情况下,所述第一摄像头和所述第二摄像头的视野范围具有重叠区域,所述第一拍摄距离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三摄像头设定的微距拍摄距离。
本申请第三方面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程序时,实现如第一方面所述的方法。
本申请第三方面实施例提出了一种非临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第一方面所述的方法。
本申请第四方面实施例提出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第一方面所述的方法。
本申请提出的微距拍摄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获取第一摄像头采集的第一图像,以及第二摄像头采集的第二图像,在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的图像画面不存在重叠区域的情况下,控制第三摄像头进行微距拍摄,其中,在第一摄像头和第二摄像头的拍摄距离大于或等于第一拍摄距离的情况下,第一摄像头和第二摄像头的视野范围具有重叠区域,第一拍摄距离小于或等于第三摄像头设定的微距拍摄距离,本申请中识别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中画面内容不存在重叠区域,确定被摄对象处于第一摄像头和第二摄像头的视角盲区中,则自动开启第三摄像头的微距拍摄模式,以提高微距拍摄的效率。
本申请附加的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申请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申请上述的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下面结合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微距拍摄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相机视角盲区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微距拍摄的各摄像头设置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微距拍摄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像画面不存在重叠区域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微距拍摄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微距拍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本申请实施例的微距拍摄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微距拍摄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如图1所示,该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01,获取第一摄像头采集的第一图像,以及第二摄像头采集的第二图像。
本申请实施例的执行主体为微距拍摄装置,该装置设置于电子设备中,电子设备可以为手机、掌上电脑等,本实施例中不进行限定。
本申请实施例中,电子设备上可以设置至少三个摄像头,为了便于区别,称为第一摄像头、第二摄像头和第三摄像头,其中,第三摄像头至少具有微距拍摄功能。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实现方式中,可以监测第一摄像头和第二摄像头,并获取第一摄像头采集的第一图像和第二摄像头采集的第二图像,通过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判断是否进入微距拍摄模式,以通过具备微距拍摄功能的第三摄像头进行微距拍摄。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种实现方式中,在第三摄像头开启时,开启第一摄像头和第二摄像头,并获取第一摄像头采集的第一图像,以及第二摄像头采集的第二图像。本实施例中,在第三摄像头开启时,可能需要对被摄对象执行微距拍摄,其中,被摄对象例如,人物、风景、小动物、微小的物品等。从而,可以快捷通过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判断是否启用第三摄像头的微距拍摄模式,进行微距拍摄。作为一种实现方式,可以通过判断第三摄像头的被摄对象是否处于第一摄像头和第二摄像头的拍摄盲区,以确定是否开启第三摄像头的微距拍摄模式。
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场景下,第三摄像头可以为定焦的微距摄像头,以快速识别是否开启微距拍摄功能,即实现快速启用微距拍摄功能,此外,还能确保当前被摄对象采用第三摄像头拍摄的准确性。
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种场景下,第三摄像头具备至少两个拍摄焦段,至少两个拍摄焦段中的任一个拍摄焦段对应微距拍摄模式,另一个拍摄焦段所对应的拍摄场景或拍摄模式本实施例中不进行限定,即第三摄像头可以为具有微距拍摄模式的长焦摄像头、广角摄像头或超广角摄像头等。即可以快速判断第三摄像头是否采用微距拍摄的焦段,进行微距拍摄,可缩短第三摄像头拍摄的对焦时间,增加微距拍摄的对焦精度。
需要说明的是,如果第三摄像头具备自动对焦功能,例如,第三摄像头可以为长焦摄像头,则第一摄像头和第二摄像头的视场角(Field Of View,FOV),即镜头的视角范围,也即镜头所能覆盖的取景视野范围,可以大于第三摄像头的FOV;如果第三摄像头为长焦摄像头,第一摄像头和第二摄像头对焦到近景的速度可以大于第三摄像头对焦到近景的速度,从而提高了第三摄像头微距拍摄的速度。如果第三摄像头是定焦的微距摄像头,则第三摄像头的FOV与第一摄像头或第二摄像头的FOV之间不作限定。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实现方式中,第一摄像头可以为广角摄像头或超广角摄像头,第二摄像头也可以为广角摄像头或超广角摄像头,第三摄像头可以为长焦摄像头。其中,长焦摄像头,在微距拍摄模式下,可以执行微距拍摄。在第一摄像头和第二摄像头均为广角摄像头时,第一摄像头和第二摄像头的视角范围,也就是说取景视野范围,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举例来说,第一摄像头的取景视野范围小于第二摄像头的取景视野范围,例如第一摄像头可以为广角摄像头,第二摄像头可以为超广角摄像头;或者是第一广角摄像头的取景视野范围大于第二摄像头的取景视野范围,例如第一摄像头可以为超广角摄像头,第二摄像头可以为广角摄像头;又或者,第一摄像头和第二摄像头均为取景视野范围相同的广角摄像头。
步骤102,在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的图像画面不存在重叠区域的情况下,控制第三摄像头进行微距拍摄。
本申请实施例中,获取第一摄像头拍摄的第一图像和第二摄像头拍摄的第二图像,并通过比较第一图像中的图像画面和第二图像中的图像画面,识别两个图像画面中是否具有重叠的图像画面,以识别当前拍摄距离下,第一摄像头和第二摄像头之间是否存在视角盲区,即取景视野范围的盲区,从而可以判断被摄对象是否位于微距拍摄范围内,以此决定是否控制第三摄像头进行微距拍摄。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相机视角盲区的示意图,图2中的A区域对应的黑色三角形区域即为第一摄像头和第二摄像头的视角盲区。在当前拍摄距离下,如果第一摄像头和第二摄像头之间存在A区域中的视角盲区,则控制第三摄像头进行微距拍摄。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三摄像头与第一摄像头和第二摄像头设置在电子设备的同一面上,例如均设置于电子设备的背面,或者均设置于电子设备的正面。其中,在电子设备的同一面上,第三摄像头与第一摄像头和第二摄像头之间的具体位置关系可以根据设备设计要求、堆叠要求等进行调整设置。示例地,第三摄像头可以位于第一摄像头和第二摄像头之间任一者的一侧,如第三摄像头可以位于二者之一的正侧方,又如第三摄像头可以位于二者之一的斜侧方;示例地,第三摄像头可以位于第一摄像头和第二摄像头之间,如第三摄像头可以位于第一摄像头和第二摄像头的正中间,又如第三摄像头可以位于第一摄像头和第二摄像头之间且偏向其中一者,再如第三摄像头可以位于第一摄像头和第二摄像头之间、且第三摄像头的光轴偏离于第一摄像头和第二摄像头的光轴所成平面;示例地,第三摄像头、第一摄像头和第二摄像头的光轴可以位于同一平面中。
示例地,如图3所示,第三摄像头可以位于第一摄像头和第二摄像头之间,该示例中,当第三摄像头需要拍摄的被摄对象处于第一摄像头和第二摄像头的视角盲区内时,说明第一摄像头和第二摄像头均无法采集到被摄对象的完整图像,即被摄对象处于第三摄像头的微距拍摄距离以内,需要开启微距拍摄模式,控制第三摄像头进行微距拍摄。举例来说,在一种场景下,如果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的图像画面存在重叠区域,说明被摄对象不处于第一摄像头和第二摄像头的视角盲区,则不需要切换第三摄像头至微距拍摄模式。
在另一种场景下,如果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的图像画面不存在重叠区域,也就是说被摄对象在第一图像的画面中和在第二图像的画面中是不连续的,则说明被摄对象处于第一摄像头和第二摄像头的视角盲区,也即被摄对象与第三摄像头所在的平面的距离(即拍摄距离)小于或等于微距拍摄距离,需要自动切换至第三摄像头的微距拍摄模式,控制第三摄像头进行微距拍摄,实现了通过比对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的图像画面的重叠关系,确定被摄对象处于第一摄像头和第二摄像头的视角盲区,在确定被摄对象处于视角盲区时,控制第三摄像头自动进行微距拍摄,提高了微距拍摄的自动识别,能够快速确定是否需要进行微距拍摄,提高了第三摄像头微距拍摄的效率。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三摄像头具有设定的微距拍摄距离,在确定被摄对象处于第一摄像头和第二摄像头的视角盲区,即取景视野范围的盲区时,则确定了被摄对象距离第一摄像头或第二摄像头的最大距离,若最大距离大于第三摄像头设定的微距拍摄距离,则第三摄像头进行微距拍摄时,则会存在无法对焦的区域,导致无法清晰成像的情况。因此,在一些可选地实施例中,为了提高微距拍摄的效果,设定了在第一摄像头和第二摄像头的拍摄距离大于或等于第一拍摄距离的情况下,也就是说拍摄对象距离第一摄像头和第二摄像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第一拍摄距离的情况下,第一摄像头和第二摄像头的视野范围具有重叠区域,其中,第一拍摄距离小于或等于第三摄像头设定的微距拍摄距离,提高了第三摄像头微距拍摄的效果。
示例地,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第一摄像头和第二摄像头间的视角盲区可以根据设备使用要求进行调整,例如可以通过调整第一摄像头和第二摄像头的间距、视角以及第三摄像头设定的微距拍摄距离中的一个或多个,调整第一摄像头和第二摄像头间的视角盲区。
本申请实施例的微距拍摄方法中,获取第一摄像头采集的第一图像,以及第二摄像头采集的第二图像,在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的图像画面不存在重叠区域的情况下,控制第三摄像头进行微距拍摄,其中,在第一摄像头和第二摄像头的拍摄距离大于或等于第一拍摄距离的情况下,第一摄像头和第二摄像头的视野范围具有重叠区域,第一拍摄距离小于或等于第三摄像头设定的微距拍摄距离,本申请实施例中识别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中画面内容不存在重叠区域,确定被摄对象处于第一摄像头和第二摄像头的视角盲区中,则自动开启第三摄像头的微距拍摄模式,以提高微距拍摄的效率。
为了实现上述实施例,本实施例提供了另一种微距拍摄方法,说明了在确定被摄对象属于视角盲区时,如何判断是否开启微距拍摄,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微距拍摄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4所示,该方法包含以下步骤:
步骤401,获取第一摄像头采集的第一图像,以及第二摄像头采集的第二图像。
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实现方式中,第一摄像头和第二摄像头间隔设置,第三摄像头处于第一摄像头和第二摄像头之间,如图3展示了一种第一摄像头、第二摄像头和第三摄像头的位置示意图。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实现方式中,可以在启动第三摄像头的情况下,启动第一摄像头和第二摄像头;进而获取第一摄像头采集的第一图像,以及第二摄像头采集的第二图像。这样,能够快捷确定是否启用第三摄像头的微距拍摄模式。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实现方式中,可以驱动第一摄像头采用第一像素合并方式拍摄第一图像,以及驱动第二摄像头采用第二像素合并方式拍摄第二图像,其中,第一像素合并方式,是根据第一摄像头的图像传感器中设定数量的相邻感光像素合并处理得到的;第二像素合并方式是根据第二摄像头的图像传感器中设定数量的相邻感光像素合并处理得到的,以将图像传感器中的多个相邻像素点合并作为一个像素点输出,实现增大单个像素点的受光面积,同时降低了输出的分辨率,由于单个像素的面积越大,成像效果越好,通过合并像素不仅提升了成像效果,同时降低了图像采集时的分辨率,便于提高后续在确定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中是否存在重叠区域时的处理速度。
其中,像素合并可以为将图像传感器中相邻的4个感光像素合并处理得到,或将图像传感器中相邻的9个像素合并处理得到,又或者是将图像传感器中相邻的16个像素合并处理得到,本实施例中对于像素合并的个数不进行限定。
前述方法实施例中步骤101中的解释说明,也适用于步骤401,此处不再赘述。
步骤402,比较第一图像中的像素点和第二图像中的像素点,以得到未匹配像素点的目标数量。
本申请实施例中,识别第一图像中的被摄对象,以及识别第二图像中的被摄对象,作为一种实现方式,可通过预先训练好的神经网络模型,分别识别出第一图像中被摄对象的各个像素点,以及第二图像中被摄对象对应的各个像素点。
进而,比较第一图像中被摄对象的各个像素点和第二图像中被摄对象的各个像素点,根据各个像素点所携带的特征,以确定第一图像中被摄对象的像素点和第二图像中被摄对象的像素点中未匹配像素点的目标数量,将得到的目标数量和阈值比较,若目标数量大于阈值,也就是说第一图像中被摄对象和第二图像中的被摄对象对应的画面是不连续的,即被摄对象处于第一摄像头和第二摄像头的视角盲区中,需要开启微距拍摄模式,控制第三摄像头进行微距拍摄。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像画面不存在重叠区域的示意图,其中,被摄对象为一只蚂蚁,如图5所示,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中图像画面间不存在重叠区域,也就是说第一图像中蚂蚁的像素点的特征和第二图像中蚂蚁的像素点的特征间匹配的像素点个数为0,小于设定阈值,因此,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的图像画面不存在重叠区域。
本申请实施例中,为了提高未匹配像素点的目标数量确定的效率,可以采用以下实现方式。
作为第一种实现方式,获取第一摄像头和第二摄像头的相对位置关系,根据相对位置关系,确定第一图像的第一目标边,其中,第一摄像头和第二摄像头的相对位置关系,可以是在电子设备中水平间隔放置,也可以是在电子设备中竖直间隔放置,本实施例中以第一摄像头和第二摄像头水平间隔放置为例进行说明,如图2所示第一摄像头和第二摄像头水平间隔放置,采集到的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如图5所示,则确定第一摄像头采集的第一图像中第一目标边为B1。进而,将第一目标边上的像素点和第二图像中的像素点匹配,以得到未匹配像素点的目标数量。如图5所示,即将B1上属于被摄对象的像素点和第二图像中属于被摄对象的所有像素点进行匹配。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将一个图像中的边缘上的属于被摄对象的像素点,和另一个图像中上属于被摄对象的所有的像素点进行匹配,降低了匹配的像素点的数量,提高了像素点匹配的效率。
作为第二种实现方式,为了进一步提高像素点匹配的效率,根据第一摄像头和第二摄像头的相对位置关系,确定第二图像中与第一目标边相邻的第二目标边,以第一摄像头和第二摄像头水平间隔放置为例,如图5所示,确定和第一目标边B1相邻的第二图像中的第二目标边为B2。进而,将第一目标边上的像素点,与第二目标边上的像素点进行匹配,以得到未匹配像素点的目标数量。
可选地,作为一种实现方式,在降低匹配的运算量,同时可保证匹配的准确性的情况下,还可以扩大两个图像中匹配的像素点的数量,例如,将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中相邻部分的图像中,设定区域的图像中像素点进行比对,例如,4分之一的图像画面区域。
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一摄像头和第二摄像头竖直间隔放置时,确定第一目标边和第二目标边的方式和在第一摄像头和第二摄像头水平间隔放置时的原理相同,本实施例中不再赘述。作为一种实现方式,还可以将第二图像中第二目标边上的像素点,和第一图像中的像素点匹配,以得到未匹配像素点的目标数量,原理相同,本实施例中不再赘述。
步骤403,在目标数量大于阈值的情况下,控制第三摄像头进行微距拍摄。
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实现方式中,在目标数量大于阈值的情况下,即确定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中图像画面不存在重叠区域的情况下,控制第三摄像头移动至第二拍摄距离,其中,第二拍摄距离小于或等于设定微距拍摄距离,也就是说将第二拍摄距离作为第三摄像头的初始对焦位置,进而,根据初始对焦位置,调整第三摄像头的对焦位置,以得到目标对焦位置,例如,设定微距拍摄距离为8公分,第二拍摄距离为5公分,则从5公分开始进行寻焦,以确定可以清晰成像的目标对焦位置,并控制第三摄像头在目标对焦位置执行微距拍摄,以获取清晰的微距拍摄图像,实现了自动化开启微距模式,同时,直接控制第三摄像头移动至第二拍摄距离后,再微调进行对焦,提高了微距拍摄的速度。
本申请实施例的微距拍摄方法中,获取第一摄像头采集的第一图像,以及第二摄像头采集的第二图像,在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的图像画面不存在重叠区域的情况下,控制第三摄像头进行微距拍摄,其中,在第一摄像头和第二摄像头的拍摄距离大于或等于第一拍摄距离的情况下,第一摄像头和第二摄像头的视野范围具有重叠区域,第一拍摄距离小于或等于第三摄像头设定的微距拍摄距离,本申请中识别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中画面内容不存在重叠区域,确定被摄对象处于第一摄像头和第二摄像头的视角盲区中,则自动开启第三摄像头的微距拍摄模式,以提高微距拍摄的效率。
为了实现上述实施例,本实施例提供了另一种微距拍摄方法,说明了在确定被摄对象不属于视角盲区时,如何控制第三摄像头进行拍摄,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微距拍摄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6所示,该方法包含以下步骤:
步骤601,获取第一摄像头采集的第一图像,以及第二摄像头采集的第二图像。
步骤602,比较第一图像中的像素点和第二图像中的像素点,以得到未匹配像素点的目标数量。
其中,步骤601和步骤602可参照前述实施例中的解释说明,原理相同,本实施例中不再赘述。
步骤603,在目标数量小于或等于阈值的情况下,控制第三摄像头进行非微距拍摄。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三摄像头包含微距拍摄能力,还包含非微距的拍摄能力,在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中未匹配像素点的目标数量小于或等于阈值的情况下,也就是说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中图像画面存在重叠区域,即被摄对象不处于第一摄像头和第二摄像头的视角盲区中,而是处于第一摄像头和第二摄像头的视野范围的重叠区域,即图2中的第一摄像图和第二摄像头的视野重叠区域C,则控制第三摄像头开启非微距拍摄模式,执行正常对焦,以对被摄对象进行图像采集,满足了不同场景下的拍摄需求。
其中,关于第一摄像头、第二摄像头,以及第三摄像头的相关说明,可参照前述实施例中的解释说明,原理相同,本实施例中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的微距拍摄方法中,获取第一摄像头采集的第一图像,以及第二摄像头采集的第二图像,在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的图像画面存在重叠区域的情况下,控制第三摄像头进行非微距拍摄,即进行正常的拍摄,实现了快速识别是否进行微距拍摄,并满足了不同场景下的拍摄需求。
基于上述实施例,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实现方式,在获取第一摄像头采集的第一图像,以及第二摄像头采集的第二图像之前,可根据第三摄像头需要的微距拍摄距离,调整第一摄像头和第二摄像头之间的间距,以满足各种场景的微距拍摄需求。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实现方式中,如图3所示,第一摄像头、第二摄像头和第三摄像头间隔放置,其中,第一摄像头的拍摄视角和第二摄像头的拍摄视角是已知的,第三摄像头的设定微距拍摄距离也是可获取到的,根据勾股定理,在已知一个边长和一个角的情况下,可计算出其它两条边的长度,从而可以计算出相机间距。从而,在响应用户操作调整第三摄像头的设定微距拍摄距离后,可根据调整后的设定微距拍摄距离,调整第一摄像头和第二摄像头之间的间距,即控制第一摄像头对应的马达或者是第二摄像头对应的马达进行移动,以调整第一摄像头和第二摄像头间的间距,满足不同场景下的微距拍摄需求,提高了微距拍摄的灵活性。
为了实现上述实施例,本申请实施例还提出一种微距拍摄装置。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微距拍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7所示,该装置可以包括:获取模块71和控制模块72。
获取模块71,用于获取第一摄像头采集的第一图像,以及第二摄像头采集的第二图像。
控制模块72,用于在所述第一图像和所述第二图像的图像画面不存在重叠区域的情况下,控制第三摄像头进行微距拍摄;
其中,所述第三摄像头至少具备微距拍摄功能,在所述第一摄像头和所述第二摄像头的拍摄距离大于或等于第一拍摄距离的情况下,所述第一摄像头和所述第二摄像头的视野范围具有重叠区域,所述第一拍摄距离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三摄像头设定的微距拍摄距离。
可选地,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实现方式中,获取模块71,用于:
在启动所述第三摄像头的情况下,启动所述第一摄像头和所述第二摄像头;获取所述第一摄像头采集的第一图像,以及所述第二摄像头采集的第二图像。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实现方式中第三摄像头具备至少两个拍摄焦段,所述至少两个拍摄焦段中的任一个拍摄焦段对应微距拍摄模式。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实现方式中,控制模块72,可以包括:
匹配单元,用于对所述第一图像中的像素点和所述第二图像中的像素点进行匹配,以得到未匹配的像素点的目标数量;在所述目标数量大于阈值的情况下,控制所述第三摄像头进行微距拍摄。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匹配单元,还用于:
获取所述第一摄像头和所述第二摄像头的相对位置关系;根据所述相对位置关系,确定所述第一图像的第一目标边;将所述第一目标边上的像素点和所述第二图像中的像素点匹配,以得到未匹配像素点的所述目标数量。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匹配单元,还用于:
确定所述第二图像中与所述第一目标边相邻的第二目标边;将所述第一目标边上的像素点,与所述第二目标边上的像素点进行匹配,以得到未匹配像素点的目标数量。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实现方式中,获取模块71,还用于:
驱动所述第一摄像头采用第一像素合并方式拍摄所述第一图像,以及驱动所述第二摄像头采用第二像素合并方式拍摄所述第二图像;其中,所述第一像素合并方式是根据所述第一摄像头的图像传感器中设定数量的相邻感光像素合并处理得到的;所述第二像素合并方式是根据所述第二摄像头的图像传感器中设定数量的相邻感光像素合并处理得到的。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实现方式中,控制模块72,用于:
将第二拍摄距离作为所述第三摄像头的初始对焦位置,所述第二拍摄距离小于或等于所述设定微距拍摄距离;根据所述初始对焦位置,调整所述第三摄像头的对焦位置,以得到目标对焦位置;控制所述第三摄像头在所述目标对焦位置执行微距拍摄。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实现方式中,第一摄像头和第二摄像头间隔设置,第三摄像头处于第一摄像头和第二摄像头之间。
需要说明的是,前述对方法实施例的解释说明也适用于该实施例的装置,此处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的微距拍摄装置中,获取第一摄像头采集的第一图像,以及第二摄像头采集的第二图像,在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的图像画面不存在重叠区域的情况下,控制第三摄像头进行微距拍摄,其中,在第一摄像头和第二摄像头的拍摄距离大于或等于第一拍摄距离的情况下,第一摄像头和第二摄像头的视野范围具有重叠区域,第一拍摄距离小于或等于第三摄像头设定的微距拍摄距离,本申请中识别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中画面内容不存在重叠区域,确定被摄对象处于第一摄像头和第二摄像头的视角盲区中,则自动开启第三摄像头的微距拍摄模式,以提高微距拍摄的效率。
为了实现上述实施例,本申请还提出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程序时,实现如前述方法实施例所述的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实施例,本申请还提出一种非临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前述方法实施例所述的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实施例,本申请还提出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前述方法实施例所述的方法。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框图。例如,装置800可以是移动电话,计算机,数字广播终端,消息收发设备,游戏控制台,平板设备,医疗设备,健身设备,个人数字助理等。
参照图8,装置800可以包括以下一个或多个组件:处理组件802,存储器804,电力组件806,多媒体组件808,音频组件810,输入/输出(I/O)接口812,传感器组件814,以及通信组件816。
处理组件802通常控制装置800的整体操作,诸如与显示,电话呼叫,数据通信,相机操作和记录操作相关联的操作。处理组件802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820来执行指令,以完成上述的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此外,处理组件802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模块,便于处理组件802和其他组件之间的交互。例如,处理组件802可以包括多媒体模块,以方便多媒体组件208和处理组件802之间的交互。
存储器804被配置为存储各种类型的数据以支持在装置800的操作。这些数据的示例包括用于在装置800上操作的任何应用程序或方法的指令,联系人数据,电话簿数据,消息,图片,视频等。存储器804可以由任何类型的易失性或非易失性存储设备或者它们的组合实现,如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RA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M),只读存储器(ROM),磁存储器,快闪存储器,磁盘或光盘。
电力组件806为装置800的各种组件提供电力。电力组件806可以包括电源管理系统,一个或多个电源,及其他与为装置800生成、管理和分配电力相关联的组件。
多媒体组件808包括在所述装置800和用户之间的提供一个输出接口的屏幕。在一些实施例中,屏幕可以包括液晶显示器(LCD)和触摸面板(TP)。如果屏幕包括触摸面板,屏幕可以被实现为触摸屏,以接收来自用户的输入信号。触摸面板包括一个或多个触摸传感器以感测触摸、滑动和触摸面板上的手势。所述触摸传感器可以不仅感测触摸或滑动动作的边界,而且还检测与所述触摸或滑动操作相关的持续时间和压力。在一些实施例中,多媒体组件808包括一个前置摄像头和/或后置摄像头。当装置800处于操作模式,如拍摄模式或视频模式时,前置摄像头和/或后置摄像头可以接收外部的多媒体数据。每个前置摄像头和后置摄像头可以是一个固定的光学透镜系统或具有焦距和光学变焦能力。
音频组件810被配置为输出和/或输入音频信号。例如,音频组件810包括一个麦克风(MIC),当装置800处于操作模式,如呼叫模式、记录模式和语音识别模式时,麦克风被配置为接收外部音频信号。所接收的音频信号可以被进一步存储在存储器804或经由通信组件816发送。在一些实施例中,音频组件810还包括一个扬声器,用于输出音频信号。
I/O接口812为处理组件802和外围接口模块之间提供接口,上述外围接口模块可以是键盘,点击轮,按钮等。这些按钮可包括但不限于:主页按钮、音量按钮、启动按钮和锁定按钮。
传感器组件814包括一个或多个传感器,用于为装置800提供各个方面的状态评估。例如,传感器组件814可以检测到装置800的打开/关闭状态,组件的相对定位,例如所述组件为装置800的显示器和小键盘,传感器组件814还可以检测装置800或装置800一个组件的位置改变,用户与装置800接触的存在或不存在,装置800方位或加速/减速和装置800的温度变化。传感器组件814可以包括接近传感器,被配置用来在没有任何的物理接触时检测附近物体的存在。传感器组件814还可以包括光传感器,如CMOS或CCD图像传感器,用于在成像应用中使用。在一些实施例中,该传感器组件814还可以包括加速度传感器,陀螺仪传感器,磁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或温度传感器。
通信组件816被配置为便于装置800和其他设备之间有线或无线方式的通信。装置800可以接入基于通信标准的无线网络,如WiFi,4G或5G,或它们的组合。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通信组件816经由广播信道接收来自外部广播管理系统的广播信号或广播相关信息。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通信组件816还包括近场通信(NFC)模块,以促进短程通信。例如,在NFC模块可基于射频识别(RFID)技术,红外数据协会(IrDA)技术,超宽带(UWB)技术,蓝牙(BT)技术和其他技术来实现。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装置800可以被一个或多个应用专用集成电路(ASIC)、数字信号处理器(DSP)、数字信号处理设备(DSPD)、可编程逻辑器件(PLD)、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控制器、微控制器、微处理器或其他电子元件实现,用于执行上述方法。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包括指令的非临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例如包括指令的存储器804,上述指令可由装置800的处理器820执行以完成上述方法。例如,所述非临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M)、CD-ROM、磁带、软盘和光数据存储设备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流程图中或在此以其他方式描述的任何过程或方法描述可以被理解为,表示包括一个或更多个用于实现定制逻辑功能或过程的步骤的可执行指令的代码的模块、片段或部分,并且本申请的优选实施方式的范围包括另外的实现,其中可以不按所示出或讨论的顺序,包括根据所涉及的功能按基本同时的方式或按相反的顺序,来执行功能,这应被本申请的实施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在流程图中表示或在此以其他方式描述的逻辑和/或步骤,例如,可以被认为是用于实现逻辑功能的可执行指令的定序列表,可以具体实现在任何计算机可读介质中,以供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设备(如基于计算机的系统、包括处理器的系统或其他可以从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设备取指令并执行指令的系统)使用,或结合这些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设备而使用。就本说明书而言,"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是任何可以包含、存储、通信、传播或传输程序以供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设备或结合这些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设备而使用的装置。计算机可读介质的更具体的示例(非穷尽性列表)包括以下:具有一个或多个布线的电连接部(电子装置),便携式计算机盘盒(磁装置),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可擦除可编辑只读存储器(EPROM或闪速存储器),光纤装置,以及便携式光盘只读存储器(CDROM)。另外,计算机可读介质甚至可以是可在其上打印所述程序的纸或其他合适的介质,因为可以例如通过对纸或其他介质进行光学扫描,接着进行编辑、解译或必要时以其他合适方式进行处理来以电子方式获得所述程序,然后将其存储在计算机存储器中。
应当理解,本申请的各部分可以用硬件、软件、固件或它们的组合来实现。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多个步骤或方法可以用存储在存储器中且由合适的指令执行系统执行的软件或固件来实现。如,如果用硬件来实现和在另一实施方式中一样,可用本领域公知的下列技术中的任一项或他们的组合来实现:具有用于对数据信号实现逻辑功能的逻辑门电路的离散逻辑电路,具有合适的组合逻辑门电路的专用集成电路,可编程门阵列(PGA),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等。
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携带的全部或部分步骤是可以通过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完成,所述的程序可以存储于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该程序在执行时,包括方法实施例的步骤之一或其组合。
此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模块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模块中。上述集成的模块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所述集成的模块如果以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也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
上述提到的存储介质可以是只读存储器,磁盘或光盘等。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申请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申请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20)

1.一种微距拍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第一摄像头采集的第一图像,以及第二摄像头采集的第二图像;
在所述第一图像和所述第二图像的图像画面不存在重叠区域的情况下,控制第三摄像头进行微距拍摄;
其中,所述第三摄像头至少具备微距拍摄功能,在所述第一摄像头和所述第二摄像头的拍摄距离大于或等于第一拍摄距离的情况下,所述第一摄像头和所述第二摄像头的视野范围具有重叠区域,所述第一拍摄距离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三摄像头设定的微距拍摄距离。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第一摄像头采集的第一图像,以及第二摄像头采集的第二图像,包括:
在启动所述第三摄像头的情况下,启动所述第一摄像头和所述第二摄像头;
获取所述第一摄像头采集的第一图像,以及所述第二摄像头采集的第二图像。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摄像头具备至少两个拍摄焦段,所述至少两个拍摄焦段中的任一个拍摄焦段对应微距拍摄模式。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所述第一图像和所述第二图像的图像画面不存在重叠区域的情况下,控制第三摄像头进行微距拍摄,包括:
对所述第一图像中的像素点和所述第二图像中的像素点进行匹配,以得到未匹配的像素点的目标数量;
在所述目标数量大于阈值的情况下,控制所述第三摄像头进行微距拍摄。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所述第一图像中的像素点和所述第二图像中的像素点进行匹配,以得到未匹配的像素点的目标数量,包括:
获取所述第一摄像头和所述第二摄像头的相对位置关系;
根据所述相对位置关系,确定所述第一图像的第一目标边;
将所述第一目标边上的像素点和所述第二图像中的像素点匹配,以得到未匹配像素点的所述目标数量。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所述第一目标边上的像素点和所述第二图像中的像素点匹配,以得到未匹配像素点的所述目标数量,包括:
确定所述第二图像中与所述第一目标边相邻的第二目标边;
将所述第一目标边上的像素点,与所述第二目标边上的像素点进行匹配,以得到未匹配像素点的目标数量。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第一摄像头采集的第一图像,以及第二摄像头采集的第二图像,包括:
驱动所述第一摄像头采用第一像素合并方式拍摄所述第一图像,以及驱动所述第二摄像头采用第二像素合并方式拍摄所述第二图像;
其中,所述第一像素合并方式是根据所述第一摄像头的图像传感器中设定数量的相邻感光像素合并处理得到的;所述第二像素合并方式是根据所述第二摄像头的图像传感器中设定数量的相邻感光像素合并处理得到的。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第三摄像头进行微距拍摄,包括:
将第二拍摄距离作为所述第三摄像头的初始对焦位置,所述第二拍摄距离小于或等于所述设定微距拍摄距离;
根据所述初始对焦位置,调整所述第三摄像头的对焦位置,以得到目标对焦位置;
控制所述第三摄像头在所述目标对焦位置执行微距拍摄。
9.如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摄像头和所述第二摄像头间隔设置,所述第三摄像头处于所述第一摄像头和所述第二摄像头之间。
10.一种微距拍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第一摄像头采集的第一图像,以及第二摄像头采集的第二图像;
控制模块,用于在所述第一图像和所述第二图像的图像画面不存在重叠区域的情况下,控制第三摄像头进行微距拍摄;
其中,所述第三摄像头至少具备微距拍摄功能,在所述第一摄像头和所述第二摄像头的拍摄距离大于或等于第一拍摄距离的情况下,所述第一摄像头和所述第二摄像头的视野范围具有重叠区域,所述第一拍摄距离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三摄像头设定的微距拍摄距离。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模块,用于:
在启动所述第三摄像头的情况下,启动所述第一摄像头和所述第二摄像头;
获取所述第一摄像头采集的第一图像,以及所述第二摄像头采集的第二图像。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摄像头具备至少两个拍摄焦段,所述至少两个拍摄焦段中的任一个拍摄焦段对应微距拍摄模式。
13.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模块,包括:
匹配单元,用于对所述第一图像中的像素点和所述第二图像中的像素点进行匹配,以得到未匹配的像素点的目标数量;
在所述目标数量大于阈值的情况下,控制所述第三摄像头进行微距拍摄。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匹配单元,还用于:
获取所述第一摄像头和所述第二摄像头的相对位置关系;
根据所述相对位置关系,确定所述第一图像的第一目标边;
将所述第一目标边上的像素点和所述第二图像中的像素点匹配,以得到未匹配像素点的所述目标数量。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匹配单元,还用于:
确定所述第二图像中与所述第一目标边相邻的第二目标边;将所述第一目标边上的像素点,与所述第二目标边上的像素点进行匹配,以得到未匹配像素点的目标数量。
16.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模块,还用于:
驱动所述第一摄像头采用第一像素合并方式拍摄所述第一图像,以及驱动所述第二摄像头采用第二像素合并方式拍摄所述第二图像;
其中,所述第一像素合并方式是根据所述第一摄像头的图像传感器中设定数量的相邻感光像素合并处理得到的;所述第二像素合并方式是根据所述第二摄像头的图像传感器中设定数量的相邻感光像素合并处理得到的。
17.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模块,用于:
将第二拍摄距离作为所述第三摄像头的初始对焦位置,所述第二拍摄距离小于或等于所述设定微距拍摄距离;
根据所述初始对焦位置,调整所述第三摄像头的对焦位置,以得到目标对焦位置;
控制所述第三摄像头在所述目标对焦位置执行微距拍摄。
18.如权利要求10-17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摄像头和所述第二摄像头间隔设置,所述第三摄像头处于所述第一摄像头和所述第二摄像头之间。
19.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程序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所述的方法。
20.一种非临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所述的方法。
CN202110962111.0A 2021-08-20 2021-08-20 微距拍摄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Pending CN11571489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962111.0A CN115714899A (zh) 2021-08-20 2021-08-20 微距拍摄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EP22159183.7A EP4138382A1 (en) 2021-08-20 2022-02-28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acro photography, and storage medium
US17/682,794 US11778317B2 (en) 2021-08-20 2022-02-28 Method for macro photography, electronic device and storage medium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962111.0A CN115714899A (zh) 2021-08-20 2021-08-20 微距拍摄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714899A true CN115714899A (zh) 2023-02-24

Family

ID=809790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962111.0A Pending CN115714899A (zh) 2021-08-20 2021-08-20 微距拍摄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778317B2 (zh)
EP (1) EP4138382A1 (zh)
CN (1) CN115714899A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908054B1 (en) * 2011-04-28 2014-12-09 Rockwell Collins, Inc. Optics apparatus for hands-free focus
TWI573457B (zh) * 2015-11-30 2017-03-01 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 相機陣列裝置
DE102017210408A1 (de) * 2017-06-21 2018-12-27 Conti Temic Microelectronic Gmbh Kamerasystem mit unterschiedlichen Shuttermodi
US11055866B2 (en) * 2018-10-29 2021-07-06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System and method for disparity estimation using cameras with different fields of view
CN111510618B (zh) * 2019-01-30 2022-04-05 虹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变焦方法及应用其的电子设备
KR102622558B1 (ko) * 2019-04-04 2024-01-09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거리 검출 센서 모듈을 포함하는 전자 장치
KR20200121151A (ko) * 2019-04-15 2020-10-2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슬라이딩 모듈을 포함하는 폴더블 전자 장치 및 제어 방법
WO2021000063A1 (en) * 2019-06-29 2021-01-07 Qualcomm Incorporated Automatic focus distance extension
US11852896B2 (en) * 2019-08-30 2023-12-26 Samsung Electro-Mechanics Co., Ltd. Optical imaging system and camera module including the same
US11218641B2 (en) * 2019-09-09 2022-01-04 Qualcomm Incorporated Image capture mode adaptation
KR20210037317A (ko) * 2019-09-27 2021-04-0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카메라 모듈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자 장치
KR20210042621A (ko) * 2019-10-10 2021-04-2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전자 장치 및 이를 이용한 카메라 배율 조정 방법
CN112822415B (zh) * 2019-11-18 2022-10-18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摄像头模组及终端设备
KR20220053023A (ko) * 2020-02-22 2022-04-28 코어포토닉스 리미티드 매크로 촬영을 위한 분할 스크린 기능
WO2021185296A1 (zh) * 2020-03-20 2021-09-2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拍摄方法及设备
US11683584B2 (en) * 2020-10-22 2023-06-20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Electronic device and method for supporting zoom functionality
KR20220073033A (ko) * 2020-11-26 2022-06-0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이미지 센서 및 이미지 센싱 시스템
TW202235956A (zh) * 2021-03-05 2022-09-16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頭戴裝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30055118A1 (en) 2023-02-23
US11778317B2 (en) 2023-10-03
EP4138382A1 (en) 2023-02-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375296B2 (en) Methods apparatuses, and storage mediums for adjusting camera shooting angle
CN110557547B (zh) 镜头位置调整方法及装置
CN111901524B (zh) 对焦方法、装置和电子设备
KR20160035570A (ko) 촬영방법, 촬영장치, 프로그램 및 기록매체
CN110769147B (zh) 拍摄方法及电子设备
CN113364965A (zh) 基于多摄像头的拍摄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EP3211879A1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automatically capturing photograph, electronic device
CN107809588B (zh) 监控方法及装置
CN107241535B (zh) 闪光灯调节装置及终端设备
CN111586280B (zh) 拍摄方法、装置、终端及可读存储介质
CN114339022B (zh) 摄像头拍摄参数确定方法、神经网络模型的训练方法
CN114422687B (zh) 预览图像切换方法及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5714899A (zh) 微距拍摄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2866555B (zh) 拍摄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4666490A (zh) 对焦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3099113A (zh) 电子终端、拍照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
KR20210157289A (ko) 촬영 프리뷰 이미지를 표시하는 방법, 장치 및 매체
CN107707819B (zh) 图像拍摄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13079312A (zh) 调整摄像头焦距的方法及装置、电子设备、存储介质
CN113141458A (zh) 图像采集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
CN109862252B (zh) 图像拍摄方法及装置
CN114339017B (zh) 远景对焦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09447929B (zh) 图像合成方法及装置
CN113079310B (zh) 自动对焦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7499776A (zh) 拍摄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