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702539A - 旋转电机 - Google Patents

旋转电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702539A
CN115702539A CN202080101913.6A CN202080101913A CN115702539A CN 115702539 A CN115702539 A CN 115702539A CN 202080101913 A CN202080101913 A CN 202080101913A CN 115702539 A CN115702539 A CN 11570253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ter
crossover
pole
stator
electric machi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101913.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越前雅之
篠田征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ens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Dens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enso Corp filed Critical Dens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570253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70253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04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uctor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e.g. with bar conductors
    • H02K3/28Layout of windings or of connections between winding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21/00Synchronous mo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Synchronous genera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 H02K21/12Synchronous mo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Synchronous genera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with stationary armatures and rotating magnets
    • H02K21/14Synchronous mo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Synchronous genera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with stationary armatures and rotating magnets with magnets rotating within the armatures
    • H02K21/16Synchronous mo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Synchronous genera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with stationary armatures and rotating magnets with magnets rotating within the armatures having annular armature cores with salient pol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46Fastening of windings on the stator or rotor structure
    • H02K3/52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 H02K3/521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applicable to stators only
    • H02K3/522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applicable to stators only for generally annular cores with salient pol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2203/00Specific aspects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relating to the windings
    • H02K2203/06Machines characterised by the wiring leads, i.e. conducting wires for connecting the winding terminatio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Windings For Motors And Generators (AREA)
  • Insulation, Fastening Of Motor, Generator Windings (AREA)

Abstract

旋转电机(1)通过沿周向配置的多个磁极(21、22、23)来提供多相绕组。搭接线(54)在提供同相的磁极的两个单线圈(51)之间延伸。搭接线(54)包括在沿周向相邻的两个磁极之间的极间隙(PG)中在轴向的一端(20a)与另一端(20b)之间延伸的极间搭接线(58、59)。搭接线(54)包括在另一端(20b)处沿周向延伸的端部搭接线(57)。由于极间搭接线(58、59)提供搭接线(54)的一部分,因此,能够抑制端部搭接线(57)的长度。其结果是,能够抑制异相的端部搭接线(57)的重叠,从而提供一种小型的旋转电机(1)。

Description

旋转电机
技术领域
本说明书中的公开涉及一种旋转电机。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公开了定子线圈的搭接线的配置。搭接线沿着定子的绝缘体层叠地配置。现有技术文献的记载内容作为对本说明中的技术要素的说明,以参照的方式援引。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7-236181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有时需要轴向上的长度较短的旋转电机。在上述的观点中、或在未提及的其他观点中,对旋转电机要求进一步的改进。
公开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小型的旋转电机。
公开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易于制造的旋转电机。
公开的又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轴向长度较短的旋转电机。
旋转电机通过沿周向配置的多个磁极来提供多相绕组。在提供旋转电机的同相的磁极的两个单线圈之间延伸的搭接线至少包括在沿周向相邻的两个磁极之间的极间间隙中在轴向的一端与另一端之间延伸的极间搭接线以及在另一端处沿周向延伸的端部搭接线。
根据所公开的旋转电机,在同相的两个单线圈之间延伸的搭接线的一部分中包括极间搭接线。极间搭接线在沿周向相邻的两个磁极之间的极间间隙中在轴向的一端与另一端之间延伸。由于极间搭接线提供搭接线的一部分,因此,能够抑制端部搭接线的长度。其结果是,能够抑制异相的端部搭接线的重叠,从而提供一种小型的旋转电机。
本说明书公开的多个方式采用互相不同的技术手段来实现各个目的。权利要求书和在该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括号内的符号例示性地表示与后述的实施方式的部分的对应关系,并不旨在对技术范围进行限定。参照后续详细的说明和附图,可以更明确本说明书公开的目的、特征和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旋转电机的俯视图。
图2是图1的II-II线处的剖视图。
图3是表示导电构件的连接部的剖视图。
图4是定子的绕线图。
图5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旋转电机的俯视图。
图6是表示旋转电机的立体图。
图7是图5的VII-VII线处的剖视图。
图8是表示定子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除了端子台以外的定子的俯视图。
图10是图9的箭头X的侧视图。
图11是图9的箭头XI的侧视图。
图12是图9的XII-XII线处的剖视图。
图13是定子的绕线图。
图14是第三实施方式的定子的绕线图。
图15是第四实施方式的定子的绕线图。
图16是第五实施方式的定子的立体图。
图17是第五实施方式的定子的绕线图。
图18是第六实施方式的定子的立体图。
图19是第六实施方式的定子的绕线图。
图20是第七实施方式的定子的俯视图。
图21是定子的局部放大俯视图。
图22是定子的立体图。
图23是定子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图24是定子的剖视图。
图25是定子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26是定子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27是定子的局部放大俯视图。
图28是定子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图29是定子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30是第八实施方式的定子的局部放大俯视图。
图31是定子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图32是定子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33是定子的局部放大俯视图。
图34是定子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图35是定子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36是第九实施方式的定子的局部放大俯视图。
图37是定子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图38是定子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39是定子的局部放大俯视图。
图40是定子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图41是定子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42是第十实施方式的定子的局部放大俯视图。
图43是定子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图44是定子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45是第十一实施方式的定子的局部放大俯视图。
图46是定子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图47是定子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48是第十二实施方式的定子的局部放大俯视图。
图49是定子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图50是定子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51是表示第十三实施方式的旋转电机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多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多个实施方式中,有时对于功能上和/或结构上对应的部分和/或关联的部分标注相同的参照符号,或者标注相差百以上的位的参照符号。对于对应的部分和/或关联的部分,能够参照其他实施方式的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图1和图2示出了旋转电机1。在图1和图2中,将旋转电机1在径向上稍微夸张地图示。虚线表示省略或隐藏的线。旋转电机1构成为绕旋转轴线AX旋转。在以下的说明中,将旋转轴线AX所延伸的方向称为轴向,将旋转轴线AX的周围称为周向,将以旋转轴线AX为中心的放射方向称为径向。
在图1中,旋转电机1与旋转体2连结。旋转体2构成为绕旋转轴线AX旋转。旋转体2是旋转轴或变速器的输入输出端。旋转电机1收容在外壳3之中。外壳3提供用于旋转电机1的固定部。
旋转电机1具有转子10和定子20。旋转电机1是内转子型。转子10和定子20配置成在它们之间形成有气隙AG。转子10配置于旋转体2的径向外侧。定子20配置于比转子10更靠径向外侧的位置。
转子10具有转子铁芯11和多个转子磁极12。转子铁芯11是环状的磁性体。转子铁芯11在旋转方向上与旋转体2连结。多个转子磁极12由永磁体提供。多个转子磁极12在转子铁芯11的外周面上等间隔地配置。其结果是,转子10提供永磁体转子。
定子20具有定子铁芯30、安装于定子铁芯30的绝缘体40以及安装于绝缘体40的线圈50。定子20提供多个定子磁极。在本实施方式中,定子20提供十八个定子磁极。图中例示了定子磁极21、定子磁极22、定子磁极23。上述三个定子磁极21、22、23分别包括对应的相绕组。一个定子磁极具有一个极齿31、一个绕线管41和一个单线圈51。
这些多个定子磁极在沿周向相邻的两个定子磁极之间划分形成极间间隙PG。极间间隙PG既被称为周向间隙,也被称为线圈间间隙。多个极间间隙PG在周向上具有彼此相等的规定宽度。多个极间间隙PG沿周向等间隔地配置。极间间隙PG具有允许配置后述的连接部的大小。极间间隙PG具有允许实施用于形成并配置连接部的制造作业的大小。极间间隙PG的大小能够在后述的连接部与线圈50之间确保作为旋转电机1所需的电绝缘性。
定子铁芯30例如是电磁钢板的层叠体。定子铁芯30具有多个极齿31。定子铁芯30具有轭部32。轭部32是环状的磁性体。轭部32将多个极齿31磁性且机械地连结。多个极齿31在轭部32的内周面上等间隔地配置。多个极齿31和环状的轭部32是连续体。
绝缘体40是电绝缘性的树脂制的。绝缘体40是树脂成型体。绝缘体40具有沿轴向分割的多个分割体。多个分割体安装于定子铁芯30,从而提供绝缘体40。绝缘体40提供用于多个极齿31的多个绕线管41。在一个极齿31上形成有一个绕线管41。绕线管41提供用于线圈50的卷筒。一个绕线管41具有位于一个极齿31的径向外侧的筒部42。一个绕线管41提供极齿31的基端处的基端凸缘43和极齿31的前端处的前端凸缘44。换言之,筒部42、基端凸缘43和前端凸缘44提供一个绕线管41。
线圈50提供定子绕组。线圈50提供多相绕组。在本实施方式中,线圈50提供三相绕组。在线圈50与定子铁芯30之间配置有绝缘体40。线圈50配置于多个极齿31的径向外侧。线圈50包括多个单线圈51。一个单线圈51配置于一个极齿31的径向外侧。多个单线圈51通过将线材卷绕于绕线管41而形成。线材是铜制或铜合金制的单线。线材具有能够进行绕线作业的挠性。
定子磁极21提供三相绕组中的一个相绕组、例如U相绕组。定子磁极22提供三相绕组中的另一个相绕组、例如V相绕组。定子磁极23提供三相绕组中的剩余一个相绕组、例如W相绕组。
定子20包括至少一个导电构件60。定子20具有多个导电构件60。导电构件60也被称为母线。导电构件60具有与用于形成线圈50的线材不同的截面形状。线材是圆形截面,导电构件60是长方形或正方形的矩形截面。导电构件60具有挠性。导电构件60的挠性比线材的挠性低。导电构件60比线材硬且不易变形。因此,导电构件60是用于将用于线圈50的线材从单线圈51电引出的导电性的构件。
多个导电构件60包括电力端构件61、62、63和中性点构件64。电力端构件61、62、63提供作为三相绕组的输出端子或输入端子。在旋转电机1作为发电机发挥作用的情况下,电力端构件61、62、63提供输出端子。在旋转电机1作为电动机发挥作用的情况下,电力端构件61、62、63提供输入端子。在本实施方式中,电力端构件61、62、63提供电连接器的端子。中性点构件64提供作为三相绕组的中性点连接。
一个导电构件60具有至少一个连接部65、66、67、68、69。导电构件60在连接部65、66、67、68、69中与至少一个线圈端52电连接且机械连接。线圈端52是线圈50的端部。定子20具有多个线圈端52。在线圈50提供三相绕组的情况下,定子20例如具有六个线圈端52。
多个电力端构件61、62、63分别具有多个连接部65、66、67,上述多个连接部65、66、67分别配置在彼此相邻的三个极间间隙PG中。电力端构件61具有配置在第一极间间隙PG中的连接部65。电力端构件62具有配置在第二极间间隙PG中的连接部66。电力端构件63具有配置在第三极间间隙PG中的连接部67。第一极间间隙PG~第三极间间隙PG彼此相邻地配置。多个连接部65、66、67分别与最小单位的数量的线圈端52连接。最小单位是线圈50中的并联数。在本实施方式中,最小单位为1。在线圈50由两个并联线圈提供的情况下,最小单位为2。
中性点构件64具有分别配置在彼此相邻的多个极间间隙PG中的多个连接部68、69。在图示的示例中,中性点构件64具有分别配置在彼此相邻的两个极间间隙PG中的两个连接部68、69。连接部68与最小单位的数量的线圈端52连接。连接部69与最小单位的2倍数量的线圈端52连接。
多个连接部65、66、67、68、69分散地配置在彼此相邻的多个极间间隙PG中。多个连接部65、66、67、68、69以1对1的关系配置在彼此相邻的多个极间间隙PG中。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一个极间间隙PG中配置有一个连接部。其结果是,在彼此相邻的五个极间间隙PG中配置有五个连接部65、66、67、68、69。
连接部65、66、67、68、69位于极间间隙PG之中。连接部65、66、67、68、69在轴向上位于极间间隙PG之中。存在导电构件60的一部分从极间间隙PG沿轴向延伸的情况。但是,连接部65、66、67、68、69的整体配置在极间间隙PG之中。连接部65、66、67、68、69在径向上位于极间间隙PG之中。存在导电构件60的一部分从极间间隙PG沿径向延伸的情况。但是,连接部65、66、67、68、69的整体配置在极间间隙PG之中。
多个磁极从沿周向延伸的轭部32沿径向突出。多个导电构件60具有周向延伸部60a和径向延伸部60b。周向延伸部60a沿着轭部32沿周向延伸。径向延伸部60b从周向延伸部沿径向延伸,前端到达极间间隙PG。在该径向延伸部60b的前端形成有连接部65、66、67、68、69。例如,电力端构件61、63具有周向延伸部60a和径向延伸部60b。电力端构件62仅由径向延伸部60b构成。电力端构件61、62、63具有朝向极间间隙PG延伸出的用于连接部的径向延伸部以及为了与外部电路连接而延伸出的用于外部连接的径向延伸部。中性点构件64具有周向延伸部60a和两个径向延伸部60b。
定子20包括端子台80。端子台80是电绝缘性的树脂制的。端子台80对多个导电构件60进行支承。端子台80对多个电力端构件61、62、63进行支承。多个电力端构件61、62、63嵌入成型于端子台80。端子台80具有主体部81和连接器部82。主体部81沿着定子20弧状地延伸。连接器部82位于比主体部81更靠径向外侧的位置,从主体部81朝向径向外侧延伸出。连接器部82与外部电路的连接器连接。连接器部82提供电力端构件61、62、63与外部电路的连接。外部电路提供用于旋转电机1的控制电路。端子台80固定于定子20。具体而言,端子台80固定于绝缘体40。中性点构件64被绝缘体40支承。
图2示出了图1的II-II线处的截面。在图中,通过与多个定子磁极的相对位置关系,例示了多个导电构件60中的电力端构件61的位置。多个导电构件60与图示的一个同样地配置。在图中,例示了搭接线54。另外,搭接线54的配置和数量仅是例示的。多个搭接线54的配置和数量由后述的绕线图表示。
多个磁极21、22、23包括作为绕线管41的绝缘体40。旋转电机1的轴向上的绝缘体40的高度TH40限定定子20的高度。换言之,绝缘体40的高度TH40限定旋转电机1的高度。多个导电构件60配置在轴向上的绝缘体40的高度TH40之中。
线圈50具有在多个单线圈51之间延伸的搭接线54。搭接线54通过连续的线材对属于一个相绕组的多个单线圈51进行连接。换言之,搭接线54通过连续线对同相的多个定子磁极进行连接。在三相绕组的情况下,例如连接有1号-4号-7号…这样的属于同相的多个单线圈51。搭接线54沿着绝缘体40铺设。搭接线54至少部分地经过基端凸缘43的径向外侧。搭接线54至少部分地经过与配置有端子台80的轴向端部相反的轴向端部。
电力端构件61在用于外部连接的连接器部82中沿径向延伸。电力端构件61在基端凸缘43的径向外侧沿周向延伸。电力端构件61在第一极间间隙PG的径向外侧具有角部。电力端构件61在第一极间间隙PG的径向外侧以沿径向横穿基端凸缘43的方式延伸。电力端构件61在第一极间间隙PG之中沿轴向延伸。连接部65位于第一极间间隙PG之中。连接部65在轴向上位于极间间隙PG的大致中央。连接部65在径向上位于极间间隙PG的大致中央。
端子台80位于比基端凸缘43更靠径向外侧的位置。端子台80仅配置于旋转电机1的轴向两端中的一个轴向端部。连接器部82位于比基端凸缘43更靠径向外侧的位置。连接器部82露出到外壳3的外部。连接器部82在外壳3的外部朝向径向外侧开口。连接器部82通过从径向外侧接受沿径向操作的外部电路的连接器,形成经由电力端构件61的电连接。
图3是图2中的连接部的放大图。多个导电构件60、即多个电力端构件61、62、63和中性点构件64在它们所提供的连接部65、66、67、68、69中具有相似的形状。导电构件60在径向延伸部60b之中具有弯曲部60c和接合部60d。弯曲部60c呈从定子20的轴向端面沿着绝缘体40的表面延伸,进而向极间间隙PG延伸出的曲柄型。导电构件60和线圈端52的连接通过熔接实现。提供由熔接实现的连接的接合部60d由以包裹线圈端52的方式弯曲的导电构件60提供。导电构件60和线圈端52通过熔接加工而电连接且机械连接。
图4是表示旋转电机1中的线圈50的电路的绕线图。旋转电机1通过沿周向配置的多个磁极来提供多相绕组。以从定子20的内侧观察的状态来图示线圈50。在图中,省略了重复的切槽S7-S15的范围。线圈50具有多个相绕组。线圈50具有U相绕组50u、V相绕组50v和W相绕组50w。线圈50以交替地形成U相绕组50u的单线圈51、V相绕组50v的单线圈51、W相绕组50w的单线圈51的方式卷绕。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有十八个磁极,在这些多个磁极之间形成有十八个切槽S1-S18。切槽S1-S18对应于极间间隙PG。定子20在轴向上具有一端20a和另一端20b。一端20a是配置有导电构件60的端部。另一端20b是用于配置端部搭接线57的端部。
线圈50从规定的最初的磁极开始卷绕。线圈50在将最初的磁极中的单线圈51卷绕结束之后,经由搭接线54转移到同相的下一个磁极,并且卷绕于该磁极。因此,搭接线54在提供同相的磁极的两个单线圈51之间延伸。搭接线54也被称为跳线。线圈50相对于多个磁极依次卷绕。在以下的说明中,将最初的磁极称为1号。由于该绕线工序,能够确定一个磁极的一个单线圈51中的卷绕开始部55和卷绕结束部56。搭接线54具有端部搭接线57、极间搭接线58和极间搭接线59。
端部搭接线57配置于旋转电机1、即定子20的另一端20b。换言之,端部搭接线57配置于与配置有导电构件60的端部(一端20a)相反一侧的端部(另一端20b)。端部搭接线57在另一端20b处沿周向延伸。端部搭接线57沿周向在遍及至少两个单线圈51和一个切槽的长度范围内延伸。
极间搭接线58配置在卷绕结束部56与端部搭接线57之间。由于极间搭接线58在绕线工序中位于端部搭接线57的前方,因此,也被称为前搭接线。极间搭接线58在轴向的一端20a与另一端20b之间对在周向上分开的不同相的两个单线圈51之间的极间间隙PG进行连结。极间搭接线58在沿周向相邻的两个磁极之间的极间间隙PG中在轴向的一端20a与另一端20b之间延伸。
极间搭接线59配置在端部搭接线57与卷绕开始部55之间。由于极间搭接线59在绕线工序中位于端部搭接线57的后方,因此,也被称为后搭接线。极间搭接线59在轴向的一端20a与另一端20b之间对在周向上分开的不同相的两个单线圈51之间的极间间隙PG进行连结。极间搭接线59在沿周向相邻的两个磁极之间的极间间隙PG中在轴向的一端20a与另一端20b之间延伸。
在图示和说明中,对端部搭接线57、卷绕开始部55、卷绕结束部56、极间搭接线58和极间搭接线59标注a、b…这样的识别符号以进行识别。a、b…这样的识别符号对应于绕线工序的重复。例如,U相绕组50u从最初的卷绕开始部55a进行卷绕,并且在最后的卷绕结束部56f处结束。以下,对U相绕组50u进行详细说明。V相绕组50v和W相绕组50w具有相同的形状。
U相绕组50u从卷绕开始部55a开始卷绕于1号磁极,并且在卷绕结束部56a处从1号磁极离开。在本实施方式中,单线圈51沿顺时针方向卷绕。作为替代,单线圈51也可以沿逆时针方向卷绕。在本实施方式中,绕线工序从1号磁极向右方向前进。作为替代,绕线工序也可以从1号磁极向左方向前进。
单线圈51具有在磁极中沿径向层叠成数层的线材。单线圈51的层数为2层以上、10层以下。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单线圈51为2层以上、7层以下。在本实施方式中,单线圈51为2层以上、5层以下。具体而言,单线圈51为3层。该层数限定基端凸缘43和前端凸缘44的高度。其结果是,层数限定绝缘体40的高度TH40,其结果是限定旋转电机1的高度。单线圈51的层数在规则卷绕和随机卷绕中都为2层以上。绕线图示意性地示出了单线圈51,舍去了匝数和层数。单线圈51配置于定子20的内侧、即内周面。
U相绕组50u从卷绕结束部56a经由极间搭接线58a到达端部搭接线57a。卷绕开始部55a配置于一端20a。端部搭接线57a配置于另一端20b、即与导电构件60相反的端部。在定子20的轴向的一端20a集中配置有多个导电构件60,在定子20的轴向的另一端20b集中配置有多个端部搭接线57。由此,能够有效地利用定子20的两端。
U相绕组50u通过从卷绕结束部56a转移到极间搭接线58a而连续。极间搭接线58a从一端20a向另一端20b延伸。极间搭接线58a在切槽S2内沿轴向延伸。极间搭接线58a在切槽S2内沿周向延伸。因此,极间搭接线58a在切槽S2内倾斜地延伸。极间搭接线58a配置于定子20的内侧。极间搭接线58a配置在极间间隙PG内。极间搭接线58a作为1号磁极中的单线圈51的一部分不完全地发挥作用。
U相绕组50u通过从极间搭接线58a转移到端部搭接线57a而连续。端部搭接线57a沿周向延伸。端部搭接线57a配置成沿定子20的周向延伸。端部搭接线57a沿着基端凸缘43配置。端部搭接线57a配置于定子20的外侧。此时,基端凸缘43作为对端部搭接线57a进行保持的止动件发挥作用。同时,基端凸缘43的周向端部对极间搭接线58a与端部搭接线57a的边界进行限定。
U相绕组50u通过从端部搭接线57a转移到极间搭接线59a而连续。极间搭接线59a从另一端20b向一端20a延伸。极间搭接线59a在切槽S4内沿轴向延伸。极间搭接线59a在切槽S4内沿周向延伸。因此,极间搭接线59a在切槽S4内倾斜地延伸。极间搭接线59a配置于定子20的内侧。极间搭接线59a作为4号磁极中的单线圈51的一部分不完全地发挥作用。
U相绕组50u通过从极间搭接线59a转移到卷绕开始部55b而连续。U相绕组50u反复进行依次经由卷绕开始部55、单线圈51、卷绕结束部56、极间搭接线58、端部搭接线57、极间搭接线59的基本循环,并且到达最后的单线圈。在最后的单线圈中,U相绕组50u通过从极间搭接线59e向卷绕开始部55f转移而连续。U相绕组50u卷绕于16号磁极,并且在卷绕结束部56f处结束。卷绕结束部56f与中性点构件64连接。
U相绕组50u提供1号、4号、7号、10号、13号、16号的磁极。V相绕组50v和W相绕组50w具有与U相绕组50u相同的形状。因此,V相绕组50v提供2号、5号、8号、11号、14号、17号的磁极。W相绕组50w提供3号、6号、9号、12号、15号、18号的磁极。
多个相绕组50u、50v、50w提供多个两种的极间搭接线58、59。上述极间搭接线58、59配置成(1)仅有任一根在切槽内斜向延伸、(2)两者在切槽内交叉、或者(3)两者都不在切槽内。
(1)在切槽S2中仅配置有U相绕组50u的极间搭接线58。在切槽S3中仅配置有V相绕组50v的极间搭接线58。在切槽S17中仅配置有V相绕组50v的极间搭接线59。在切槽S18中仅配置有W相绕组50w的极间搭接线59。在上述卷绕开始和卷绕结束的四个切槽中,仅斜向延伸配置有极间搭接线58或极间搭接线59中的一根。上述切槽S2、S3、S17、S18也被称为两端切槽,并且配置有极间搭接线58或极间搭接线59中的一根。
(2)在切槽S4中配置有W相绕组50w的极间搭接线58和U相绕组50u的极间搭接线59。两个极间搭接线58、59在切槽S4内、即极间间隙PG中交叉。在切槽S5中配置有U相绕组50u的极间搭接线58和V相绕组50v的极间搭接线59。两个极间搭接线58、59在切槽S5内、即极间间隙PG中交叉。在切槽S6中配置有V相绕组50v的极间搭接线58和W相绕组50w的极间搭接线59。两个极间搭接线58、59在切槽S6内、即极间间隙PG中交叉。针对在上述切槽S4、S5、S6号中观察到的交叉配置,通过绕线工序的重复工序,在配置有不同相绕组的两根极间搭接线58、59的切槽S7、S8、S9、S10、S11、S12、S13、S14、S15、S16中也能观察到。两根极间搭接线58、59在极间间隙PG的轴向的中央处交叉。两根极间搭接线58、59在极间间隙PG的周向的中央处交叉。上述切槽S4-S16也被称为中间切槽,并且极间搭接线58和极间搭接线59这两根以交叉的方式配置。
(3)在切槽S1中既没有配置极间搭接线58,也没有配置极间搭接线59。切槽S1也被称为边界切槽,没有配置极间搭接线。
端部搭接线57配置于另一端20b。端部搭接线57沿着基端凸缘43配置。端部搭接线57配置于基端凸缘43的径向外侧。端部搭接线57在径向和轴向上彼此重叠地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异相的端部搭接线57在另一端20b处沿轴向层叠。配置于另一端20b的端部搭接线57在周向上的所有位置处为两根以下。在图中,符号*1、*2表示该位置处的端部搭接线57的数量。在定子20的轴向端部(另一端20b)处,多个端部搭接线57配置成(1)仅一根延伸、(2)两根重叠地延伸、或者(3)变为零。
(1)沿着2号磁极的基端凸缘43定位的端部搭接线57为1根。沿着17号磁极的基端凸缘43定位的端部搭接线57为1根。位于切槽S3的轴向的端部搭接线57为1根。这是因为V相绕组50v的极间搭接线58配置在切槽S3内。位于切槽S4的轴向的端部搭接线57为1根。这是因为两根极间搭接线58、59配置在切槽S4内。位于切槽S5的轴向的端部搭接线57为1根。这是因为两根极间搭接线58、59配置在切槽S5内。在切槽S6、S7、S8、S9、S10、S11、S12、S13、S14、S15、S16、S17中也重复在切槽S3、S4、S5的端部观察到的一根端部搭接线57的存在。
(2)沿着3号磁极的基端凸缘43定位的端部搭接线57为两根。沿着4号磁极的基端凸缘43定位的端部搭接线57为两根。沿5号磁极的基端凸缘43定位的端部搭接线57为两根。在6号、7号、8号、9号、10号、11号、12号、13号、14号、15号、16号磁极的基端凸缘43中也重复在3号、4号、5号磁极的基端凸缘43观察到的多个端部搭接线57的存在。
(3)没有(0根)位于切槽S1的轴向的端部搭接线57。没有沿着1号磁极的基端凸缘43定位的端部搭接线57。没有沿着18号磁极的基端凸缘43定位的端部搭接线57。这是因为边界切槽S1和两端的磁极的另一端20b不需要搭接线。没有位于切槽S2的轴向的端部搭接线57。这是因为作为搭接线发挥作用的极间搭接线58配置在切槽S2内。没有位于切槽S18的轴向的端部搭接线57。这是因为作为搭接线发挥作用的极间搭接线59配置在切槽S18内。
在本实施方式中,搭接线54包括一个极间搭接线58、一个极间搭接线59和一个端部搭接线57。一个极间搭接线58从同相的两个单线圈51中的一个单线圈51的卷绕结束部56延伸。一个极间搭接线59从同相的两个单线圈51中的另一个单线圈51的卷绕开始部55延伸。搭接线54依次具有一个极间搭接线58、端部搭接线57和一个极间搭接线59。形成多相绕组的多个相绕组50u、50v、50w分别具有极间搭接线58、59。其结果是,在若干个极间间隙PG中,异相的极间搭接线58、59交叉。在多个磁极之间形成的多个切槽S1-S18包括没有极间搭接线58、59的一个切槽S1。多个切槽S1-S18包括配置有一个极间搭接线58或一个极间搭接线59的多个切槽S2、S3、S17、S18。多个切槽S1-S18包括交叉配置有两个极间搭接线58、59的多个切槽S4、S5、S6、S7、S8、S9、S10、S11、S12、S13、S14、S15、S16。端部搭接线57配置于定子20的径向的内外面中的与配置有单线圈51的面相反的面。换言之,磁极包括基端凸缘43,端部搭接线57和极间搭接线58、59在旋转电机1的径向上配置于基端凸缘43的两侧。
旋转电机的制造方法包括组装转子10的工序和组装定子20的工序。组装定子20的工序包括组装定子铁芯30的工序、将绝缘体40安装于定子铁芯30的工序、卷绕线圈50的工序以及形成多个连接部65、66、67、68、69的工序。在卷绕线圈50的工序中,通过使用绕线机,将线材卷绕于带绝缘体40的定子铁芯30以形成线圈50。该工序能够由一个绕线喷嘴依次实施或由多个绕线喷嘴并列地实施。
卷绕线圈50的工序是从一端20a开始卷绕并卷绕最初的单线圈51。该工序在将端部搭接线57配置于另一端20b的同时进行。在重复工序中,从另一端20b开始卷绕单线圈51,并且陆续地卷绕单线圈51。而且,在该工序中,在将极间搭接线58和极间搭接线59这两者配置于切槽内的同时,陆续地卷绕单线圈51。该工序在一端20a处将最后的单线圈51卷绕结束。
在形成多个连接部65、66、67、68、69的工序中,将多个线圈端52与多个导电构件60连接。在该工序中,将导电构件60和线圈端52电连接。该工序能够通过在将导电构件60配置于极间间隙PG之后,以与导电构件60接触的方式配置线圈端52,并且以包裹该线圈端52的方式对接合部60d进行弯曲、熔接加工来执行。或者,该工序也可以通过在极间间隙PG之外,以与导电构件60接触的方式配置线圈端52,并且以包裹该线圈端52的方式对接合部60d进行弯曲、熔接加工,之后将导电构件60配置于极间间隙PG来执行。
此外,旋转电机的制造方法包括对多个导电构件60进行固定的工序。该工序能够在形成多个连接部的工序之前或之后执行。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端子台80将多个电力端构件61、62、63定位并固定于定子20的规定位置。
根据以上所述的实施方式,通过包括至少一个极间搭接线58或极间搭接线59,能够抑制配置有极间搭接线58或极间搭接线59的切槽(极间间隙PG)的轴向端部的端部搭接线57的数量。这是因为应配置于该切槽(极间间隙PG)的轴向端部的端部搭接线57由极间搭接线58、59提供。特别地,通过使两个不同的相绕组的极间搭接线58和极间搭接线59在切槽(极间间隙PG)内交叉,能够将配置有极间搭接线58和极间搭接线59的切槽(极间间隙PG)的轴向端部的端部搭接线57的数量抑制为相数-2。在三相绕组的情况下,能够将交叉配置有极间搭接线58和极间搭接线59的切槽(极间间隙PG)的轴向端部的端部搭接线57的数量抑制为1根。其结果是,能够提供一种小型的旋转电机1。
根据以上所述的实施方式,能够将用于多个线圈端52的连接部65、66、67、68、69配置于极间间隙PG。因此,能够实现用于线圈端52的连接部65、66、67、68、69的轴向的小型化。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容易地制造连接部65、66、67、68、69。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提供一种轴向长度较短的旋转电机。
第二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是以先前的实施方式为基础方式的变形例。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旋转电机1包括中性点构件64和弧状的端子台80。作为替代,在本实施方式中,旋转电机1包括多端子型的中性点构件264和圆环状的端子台280。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与上述实施方式的元件对应的元件标注相同的符号。用相同符号表示的元件的说明能够参照上述实施方式的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旋转电机1包括20极的转子10和15极的定子20。
如图5至图12、特别是图9所示,中性点构件264具有三个连接部68、69、270。中性点构件264提供用于三相绕组的三个端子。连接部68提供三相绕组的第一相的绕组的线圈端与中性点构件64的电连接。连接部69提供三相绕组的第二相的绕组的线圈端与中性点构件64的电连接。连接部70提供三相绕组的第三相的绕组的线圈端与中性点构件64的电连接。
多个连接部65、66、67、68、69、270分散地配置在彼此相邻的多个极间间隙PG中。多个连接部65、66、67、68、69、270以1对1的关系配置在彼此相邻的多个极间间隙PG中。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一个极间间隙PG中配置有一个连接部。其结果是,在彼此相邻的六个极间间隙PG中配置有六个连接部65、66、67、68、69、270。中性点构件264是被称为梳齿型或节叉型的形状。中性点构件264具有沿着定子铁芯30的轭部32沿周向延伸的弧状部分以及从弧状部分作为连接部向径向内侧延伸的径向部分。径向部分沿周向等间隔地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导电构件60也具有周向延伸部60a和径向延伸部60b。例如,电力端构件61、63具有周向延伸部60a和径向延伸部60b。电力端构件62仅由径向延伸部60b构成。中性点构件264具有周向延伸部60a和三个径向延伸部60b。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端子台80仅对多个电力端构件61、62、63进行支承。端子台80不支承中性点构件64。作为替代,端子台280对多个导电构件60的全部进行支承。端子台280对多个电力端构件61、62、63和中性点构件264这两者进行支承。这些多个导电构件60嵌入成型于端子台280。
如图5至图12、特别是图5、图6、图7、图8所示,端子台280为圆环状。端子台280沿着轭部32沿周向延伸。端子台280配置于比基端凸缘43更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端子台280也提供主体部281和连接器部82。主体部281为圆环状。连接器部82位于圆环状的主体部281的一部分。
如图10、图11所示,绝缘体40具有突起245。绝缘体40具有多个突起245。突起245从基端凸缘43的轴向前端部的径向外侧面向径向外侧进一步突出。突起245起到用于沿着基端凸缘43定位并保持多个搭接线54的止动件的作用。多个搭接线54的配置和数量由后述的绕线图表示。
在图13中,中性点构件264对多个相绕组50u、50v、50w进行连接。线圈50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
在本实施方式中,也能够抑制交叉配置有极间搭接线58和极间搭接线59的切槽(极间间隙PG)的轴向端部的端部搭接线57的数量。其结果是,能够提供一种小型的旋转电机1。在本实施方式中,也能够将用于多个线圈端52的连接部65、66、67、68、69、270配置于极间间隙PG。因此,能够实现用于多个线圈端52的连接部65、66、67、68、69、270的轴向的小型化。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容易地制造连接部65、66、67、68、69、270。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提供一种轴向长度较短的旋转电机。
第三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是以先前的实施方式为基础方式的变形例。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旋转电机1包括极间搭接线58和极间搭接线59这两者。作为替代,在本实施方式中,旋转电机1仅包括极间搭接线58。
在图14中,旋转电机1包括线圈350。线圈350在多个切槽内仅具有极间搭接线58。其结果是,能够抑制配置有极间搭接线58的切槽的轴向端部处的端部搭接线57的数量。端部搭接线57被抑制为两根以下。
在本实施方式中,搭接线54仅由从同相的两个单线圈51中的一方的单线圈51的卷绕结束部56延伸的一个极间搭接线58和端部搭接线57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也能够提供一种小型的旋转电机1。
第四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是以先前的实施方式为基础方式的变形例。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旋转电机1至少包括极间搭接线58。作为替代,在本实施方式中,旋转电机1仅包括极间搭接线59。
在图15中,旋转电机1包括线圈450。线圈450在多个切槽内仅具有极间搭接线59。其结果是,能够抑制配置有极间搭接线59的切槽的轴向端部处的端部搭接线57的数量。端部搭接线57被抑制为两根以下。
在本实施方式中,搭接线54仅由从同相的两个单线圈51中的另一方的单线圈51的卷绕开始部55延伸的一个极间搭接线59和端部搭接线57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也能够提供一种小型的旋转电机1。
第五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是以先前的实施方式为基础方式的变形例。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旋转电机1在基端凸缘43的径向外侧配置有端部搭接线57。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基端凸缘43提供用于配置端部搭接线57的多个连通部548、549。在本实施方式中,定子20提供十五个磁极。
在图16中,定子20具有定子铁芯30、绝缘体40和线圈50。图中示出了定子20的端部搭接线57、极间搭接线58和极间搭接线59。另外,为了帮助理解、避免图变得复杂,线圈50被示意化,仅部分地用隐藏线(虚线)图示。绝缘体40具有基端凸缘43和前端凸缘44。基端凸缘43和前端凸缘44限定单线圈51的范围。此外,基端凸缘43具有用于对线圈50的线材的位置进行限定的多个连通部。多个连通部在径向上提供狭缝状的开口部。多个连通部能够配置线材。多个连通部位于端部搭接线57的两端并限定端部搭接线57的周向范围。线圈50具有多个相绕组50u、50v、50w。线圈50从图的中央部所示的三个磁极进行卷绕。
基端凸缘43在一端20a处针对每个磁极设置。基端凸缘43在另一端20b处具有用于提供多个连通部的第一凸缘片546和第二凸缘片547。第一凸缘片546位于磁极的径向外侧,并且沿轴向突出。第一凸缘片546也被称为磁极凸缘。第二凸缘片547位于切槽S1-S15的径向外侧,并且沿轴向突出。第二凸缘片547具有突起245。第二凸缘片547也被称为切槽凸缘。第一凸缘片546和第二凸缘片547沿周向交替地设置。在第一凸缘片546与第二凸缘片547之间交替地划分形成有第一连通部548和第二连通部549。在绕线工序的进行方向上,第一连通部548位于第一凸缘片546的前侧,第二连通部549位于第一凸缘片546的后侧。换言之,第二连通部549位于第二凸缘片547的前侧,第一连通部548位于第二凸缘片547的后侧。
第一连通部548和第二连通部549分别位于端部搭接线57的两端。第一连通部548位于极间搭接线58与端部搭接线57之间并限定它们的边界。第一连通部548位于极间搭接线58的终端。第一连通部548位于端部搭接线57的始端。第一连通部548也是将线材从定子20的内侧向外侧引出的出口连通部。第二连通部549位于端部搭接线57与极间搭接线59之间并限定它们的边界。第二连通部549位于极间搭接线59的始端。第二连通部549位于端部搭接线57的终端。第二连通部549也是将线材从定子20的外侧向内侧引入的入口连通部。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切槽之中配置有两个极间搭接线58、59。位于作为切槽凸缘的第二凸缘片547的前侧的第二连通部549提供将线材从定子20的外侧向内侧引入的入口。位于作为切槽凸缘的第二凸缘片547的后侧的第一连通部548提供将线材从定子20的内侧向外侧引出的出口。在旋转电机1包括极间搭接线58和极间搭接线59这两者的情况下,利用第一连通部548和第二连通部549两者。在旋转电机1包括极间搭接线58或极间搭接线59的情况下,仅利用第一连通部548或第二连通部549。例如,在旋转电机1仅包括极间搭接线58的情况下,仅第一连通部548被用作入口和出口。例如,在旋转电机1仅包括极间搭接线59的情况下,仅第二连通部549被用作入口和出口。
以U相绕组50u为代表例进行说明。U相绕组50u从卷绕开始部55a开始卷绕于最初的磁极,并且通过从卷绕结束部56a转移到极间搭接线58a而连续。极间搭接线58a从第一连通部548向基端凸缘43的径向外侧引出,并且通过转移到端部搭接线57a而连续。端部搭接线57a从第二连通部549向基端凸缘43的径向内侧引入,并且通过转移到极间搭接线59a而连续。多个相绕组50u、50v、50w的形状相似。因此,在若干个切槽内,一个相绕组的极间搭接线58与其他相绕组的极间搭接线59交叉。例如,在切槽S4中,W相绕组50w的极间搭接线58与U相绕组50u的极间搭接线59交叉。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提供了十五个磁极,线圈50包括由a、b、c、d、e的标识符表示的元件。例如,在7号磁极与10号磁极之间配置有极间搭接线58c、端部搭接线57c和极间搭接线59c。端部搭接线57c从作为出口的第一连通部548延伸到作为入口的第二连通部549。
在图17中,一个相绕组的单线圈51位于极间搭接线58、端部搭接线57和极间搭接线59的两侧。以从定子20的内侧观察的状态图示线圈50。因此,在一个切槽之中,不同的两个相绕组的极间搭接线58和极间搭接线59交叉。其结果是,能够抑制基端凸缘43的外侧处的端部搭接线57的数量,从而提供一种小型的旋转电机1。
第六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是以先前的实施方式为基础方式的变形例。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旋转电机1包括极间搭接线58和极间搭接线59这两者。除此之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旋转电机1仅包括极间搭接线58。
在图18中,定子20包括在第五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绝缘体40和线圈350。线圈350仅包括极间搭接线58。在本实施方式中,仅第一连通部548被用作入口和出口。例如,U相绕组50u从一个第一连通部548引出,并且从另一个第一连通部548引入。在该结构中,由于仅由极间搭接线58形成线圈50,因此,端部搭接线57稍微变长。例如,端部搭接线57c延伸到10号磁极之前的第一连通部548。
在图19中,线圈350仅包括极间搭接线58。另外,也可以代替线圈350而包括仅具有极间搭接线59的线圈450。在本实施方式中,也能够提供一种小型的旋转电机1。
第七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是以先前的实施方式为基础方式的变形例。在先前的实施方式中,极间搭接线58和极间搭接线59中的至少一个倾斜地配置在切槽内。作为替代,能够通过多种配置来提供极间搭接线58或极间搭接线59。
在以下的说明中,旋转电机1由轴向AD、径向RD和周向CD表示。有时对属于多相绕组的一个相的元件标注g、h、i的标识符进行说明。有时对属于多相绕组的另一个相的元件标注j、k、L、m的标识符进行说明。有时对属于多相绕组的又一个相的元件标注p、q、r、s的标识符进行说明。定子20依次包括单线圈51g、51q、51k、51h、51r、51L、51i、51s、51m。同样地,极间搭接线58由极间搭接线58g或极间搭接线58k代表性地说明。同样地,极间搭接线59由极间搭接线59p或极间搭接线59g代表性地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搭接线54中的每一个也具有端部搭接线57、极间搭接线58和极间搭接线59。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端部搭接线57与极间搭接线58、59之间,由极间搭接线58、59的一部分提供端部搭接线57与极间搭接线58、59的转变部分(第二部分758g2、第一部分758p1)。
在图20和图22中,定子20包括多个伪极齿725。伪极齿725位于沿周向相邻的两个磁极之间。伪极齿725提供用于对极间搭接线58或极间搭接线59的位置进行限定的定位构件。定子20包括三个伪极齿725。伪极齿725位于相邻的两个极齿31之间。三个伪极齿725在机械角度方面彼此分开72°。三个伪极齿725在电角度方面彼此分开720°(360°×整数倍)。伪极齿725能够将在转子10中观测到的转矩变动调节为期望的波形。定子20包括具有伪极齿725的多个第一切槽Sa和不具有伪极齿725的多个第二切槽Sb。伪极齿725的轴向前端面的周向宽度占第一切槽Sa的周向宽度的1/3以下。极间搭接线58和极间搭接线59在第一切槽Sa中绕过伪极齿725而配置。
图21是图20的箭头XXI部分的放大图。图23是图22的箭头XXIII部分的放大图。伪极齿725包括磁性材料。伪极齿725主要由磁性芯体部分提供,上述磁性芯体部分由从定子铁芯30连续的材料提供。伪极齿725包括绝缘体740a。绝缘体740a由从绝缘体40连续的材料提供。因此,绝缘体740a提供伪极齿725处的电绝缘性。极间搭接线58、59钩挂于伪极齿725而配置。伪极齿725提供用于对极间搭接线58、59的位置进行限定的定位构件。
在第一切槽Sa中,极间搭接线58g由位于第一切槽Sa的极间搭接线758提供。单线圈51g具有卷绕结束部56g。卷绕结束部56g配置于单线圈51g的前端部位、即径向内侧部位。极间搭接线58g配置成从单线圈51g的卷绕结束部56g倾斜地横穿单线圈51g与伪极齿725之间的切槽空间。极间搭接线58g从卷绕结束部56g沿周向、径向且轴向延伸。极间搭接线58g经过空中。极间搭接线58g配置成跨在伪极齿725的轴向端面上。而且,极间搭接线58g配置成经由定子铁芯30的轴向端面到达基端凸缘43q的轴向端部、即轴向外侧。其结果是,极间搭接线58g连接到端部搭接线57g。
极间搭接线58g具有第一部分758g1和第二部分758g2。第一部分758g1在单线圈51g与伪极齿725之间的部分切槽Sa1之中倾斜地配置。第二部分758g2配置于伪极齿725与单线圈51q之间的部分切槽Sa2的轴向外侧。第一部分758g1的轴向位移量和径向位移量大于第二部分758g2的轴向位移量和径向位移量。由于第二部分758g2位于定子20的轴向端面,因此,也可以分类为端部搭接线57g的一部分。在这种情况下,极间搭接线58g仅由第一部分758g1提供。第二部分758g2也称为位于端部搭接线57g与作为极间搭接线58g的第一部分758g1之间的转变部分。
在第一切槽Sa中,极间搭接线59p由位于第一切槽Sa的极间搭接线759提供。在基端凸缘43g的轴向端部、即轴向外侧配置有端部搭接线57p。极间搭接线59p配置成从端部搭接线57p经过伪极齿725的轴向端面。此外,极间搭接线59p配置成从伪极齿725的轴向端面倾斜地横穿第一切槽Sa内的空间。单线圈51q具有卷绕开始部55q。卷绕开始部55q配置于单线圈51q的基端部位、即径向外侧部位。极间搭接线59p从伪极齿725的轴向端面朝向卷绕开始部55q沿周向且轴向延伸。极间搭接线59p经过空中。极间搭接线59p配置成从伪极齿725的轴向端面到达卷绕开始部55q。其结果是,极间搭接线59p连接到单线圈51q的卷绕开始部55q。
极间搭接线58g和极间搭接线59p在伪极齿725之上交叉。从沿周向相邻的两个单线圈51g、51q中的一方的单线圈51g延伸的极间搭接线58g与从另一方的单线圈51q延伸的极间搭接线59p在极间间隙PG中交叉。极间搭接线59p具有第一部分759p1和第二部分759p2。第一部分759p1配置于单线圈51g与伪极齿725之间的部分切槽Sa1的轴向外侧。第二部分759p2在伪极齿725与单线圈51q之间的部分切槽Sa2之中倾斜地配置。第二部分759p2的轴向位移量大于第一部分759p1的轴向位移量。由于第一部分759p1位于定子20的轴向端面,因此,也可以分类为端部搭接线57p的一部分。在这种情况下,极间搭接线58p仅由第二部分759p2提供。第一部分759p1也称为位于端部搭接线57p与作为极间搭接线59p的第二部分759p2之间的转变部分。
图24示出了图20的XXIV-XXIV线处的截面。图25是图24的箭头XXV部分的放大图。在图25中,在伪极齿725的轴向两个端面之上分别配置有绝缘体740a、740b。在伪极齿725的两个轴向端面之上定位有用于一个相的端部搭接线57j、用于另一个相的极间搭接线58g以及用于又一个相的极间搭接线59p。极间搭接线58g和极间搭接线59p配置成比端部搭接线57j更向径向偏移。在伪极齿725之上,端部搭接线57j、极间搭接线58g和极间搭接线59p定位成沿径向排列。在伪极齿725的轴向上,端部搭接线57j、极间搭接线58g和极间搭接线59p配置在单线圈51g的轴向上的线圈边端部高度的范围内。
图26是图24的箭头XXVI部分的放大图。在图26中,示出了单线圈51m的截面。在用于单线圈51m的基端凸缘43m的径向外侧配置有端部搭接线57i和端部搭接线57s。端部搭接线57i对单线圈51i和未图示的同相的单线圈进行连接。端部搭接线57s对单线圈51s和未图示的同相的单线圈进行连接。基端凸缘43m提供用于对两根端部搭接线57i、57s进行保持的保持构件。即使在磁极的径向外侧、即基端凸缘43m的径向外侧,端部搭接线57i和端部搭接线57s也配置在单线圈51g的轴向上的线圈边端部高度的范围内。
极间搭接线58g的第一部分758g1在极间间隙PG中在定子20的轴向的一端20a与另一端20b之间延伸。第一部分758g1至少沿周向且沿轴向倾斜地延伸。由此,能够抑制在绝缘体40的径向外侧处沿轴向或径向层叠的搭接线54的数量。极间搭接线59p的第二部分759p2在极间间隙PG中在定子20的轴向的一端20a与另一端20b之间延伸。第二部分759p2至少沿周向且沿轴向倾斜地延伸。由此,能够抑制在绝缘体40的径向外侧处沿轴向或径向层叠的搭接线54的数量。极间搭接线58g和极间搭接线59p在比基端凸缘43g、43q更靠径向内侧的极间间隙PG中交叉。因此,在第一切槽Sa的角度范围内,搭接线54在径向上分散。由此,能够抑制在绝缘体40的径向外侧处沿轴向或径向层叠的搭接线54的数量。在绝缘体40的径向外侧处沿轴向或径向层叠的搭接线54的数量被抑制为两根。
图27是图20的箭头XXVII部分的放大图。图28是图22的箭头XXVIII部分的放大图。在第二切槽Sb中,极间搭接线58k由位于第二切槽Sb的极间搭接线758提供。图27和图28所示的极间搭接线58k、第一部分758k1、第二部分758k2分别具有与图21和图23所示的极间搭接线58g、第一部分758g1、第二部分758g2相同的形状。在第二切槽Sb中,极间搭接线59g由位于第二切槽Sb的极间搭接线759提供。图27和图28所示的极间搭接线59g、第一部分759g1、第二部分759g2具有与图21和图23所示的极间搭接线59p、第一部分759p1、第二部分759p2相同的形状。极间搭接线58k和极间搭接线59g在第二切槽Sb的轴向端部的空间(极间间隙PG)中交叉。极间搭接线58k和极间搭接线59g以使伪极齿725虚拟地存在于其中的方式蜿蜒地配置。
图29是图27的箭头XXIX部分的放大图。图29示出了没有伪极齿725的第二切槽Sb处的截面。在第二切槽Sb中定位有用于一个相的端部搭接线57q、用于另一个相的极间搭接线58k以及用于又一个相的极间搭接线59g。极间搭接线58k和极间搭接线59g配置成比端部搭接线57q更向径向偏移。端部搭接线57q、极间搭接线58k和极间搭接线59g定位成沿径向排列。在第二切槽Sb的周向中间部中,端部搭接线57q、极间搭接线58k和极间搭接线59g配置在单线圈51k的线圈边端部高度的范围内。
返回至图28,极间搭接线58k的第一部分758k1在极间间隙PG中在定子20的轴向的一端20a与另一端20b之间延伸。第一部分758k1至少沿周向且沿轴向倾斜地延伸。由此,能够抑制在绝缘体40的径向外侧处沿轴向或径向层叠的搭接线54的数量。极间搭接线59g的第二部分759g2在极间间隙PG中在定子20的轴向的一端20a与另一端20b之间延伸。第二部分759g2至少沿周向且沿轴向倾斜地延伸。由此,能够抑制在绝缘体40的径向外侧处沿轴向或径向层叠的搭接线54的数量。极间搭接线58k和极间搭接线59g在比基端凸缘43k、43h更靠径向内侧的极间间隙PG中交叉。因此,在第一切槽Sa的角度范围内,搭接线54在径向上分散。由此,能够抑制在绝缘体40的径向外侧处沿轴向或径向层叠的搭接线54的数量。在绝缘体40的径向外侧处沿轴向或径向层叠的搭接线54的数量被抑制为两根。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包括极间搭接线,也能够抑制用于配置搭接线的体积。在图示的示例中,能够在切槽Sa、Sb的周向角度范围内抑制搭接线的层叠数。在搭接线沿定子20的径向层叠的情况下,能够抑制定子20的径向尺寸。在搭接线沿定子20的轴向层叠的情况下,能够抑制定子20的轴向尺寸。此外,搭接线位于多个单线圈的线圈边端部的范围内、即单线圈的轴向高度的范围内。由此,能够抑制定子20的轴向高度。
第八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是以先前的实施方式为基础方式的变形例。在先前的实施方式中,在定子20的轴向单侧配置有极间搭接线58、59。换言之,以经过伪极齿725的轴向单侧的方式配置有极间搭接线58、59。作为替代,在本实施方式中,极间搭接线58、59分散地配置于定子20的轴向两侧。
图30、图31、图32分别是相当于图21、图23、图25的图。在这些图中,极间搭接线58g和极间搭接线59p配置成包括沿定子20的轴向两侧延伸的部分。极间搭接线58g和极间搭接线59p配置在伪极齿725的轴向上的两个端部。在第一切槽Sa中,极间搭接线58g由位于第一切槽Sa的极间搭接线858提供。极间搭接线759配置于伪极齿725的一端,极间搭接线858配置于伪极齿725的相反侧即另一端。极间搭接线58g具有配置于伪极齿725的另一端侧的第一部分858g1。第一部分858g1在单线圈51g与伪极齿725之间的部分切槽Sa1中倾斜地配置在定子20的端面上。第一部分858g1提供转变部分。极间搭接线58g具有在伪极齿725与单线圈51q之间倾斜地延伸的第二部分858g2。从一方的单线圈51g延伸的极间搭接线58g的第二部分858g2与从另一方的单线圈51q延伸的极间搭接线59p的第二部分759p2在部分切槽Sa2中交叉。第二部分858g2提供交叉部分。
极间搭接线58g的第二部分858g2在极间间隙PG中在定子20的轴向的一端20a与另一端20b之间延伸。第二部分858g2至少沿周向且沿轴向倾斜地延伸。由此,能够抑制在绝缘体40的径向外侧处沿轴向或径向层叠的搭接线54的数量。极间搭接线59p的第二部分759p2在极间间隙PG中在定子20的轴向的一端20a与另一端20b之间延伸。第二部分759p2至少沿周向且沿轴向倾斜地延伸。由此,能够抑制在绝缘体40的径向外侧处沿轴向或径向层叠的搭接线54的数量。极间搭接线58g和极间搭接线59p在比基端凸缘43g、43q更靠径向内侧的极间间隙PG中交叉。在本实施方式中,极间搭接线58g和极间搭接线59p在部分切槽Sa2中交叉。因此,在第一切槽Sa的角度范围内,搭接线54在径向上分散。由此,能够抑制在绝缘体40的径向外侧处沿轴向或径向层叠的搭接线54的数量。在绝缘体40的径向外侧处沿轴向或径向层叠的搭接线54的数量被抑制为两根。
图33、图34、图35分别是相当于图27、图28、图29的图。在这些图中,极间搭接线58k和极间搭接线59g在没有伪极齿725的情况下配置在定子20的轴向上的两个端部。极间搭接线58k和极间搭接线59g在第二切槽Sb中以在空间中蜿蜒的方式配置。换言之,极间搭接线58k和极间搭接线59g并非配置于直线的最短路径。也可以说极间搭接线58k和极间搭接线59g配置成曲柄状。
返回至图34,极间搭接线58k的第二部分858k2在极间间隙PG中在定子20的轴向的一端20a与另一端20b之间延伸。第二部分858k2至少沿周向且沿轴向倾斜地延伸。由此,能够抑制在绝缘体40的径向外侧处沿轴向或径向层叠的搭接线54的数量。极间搭接线59g的第二部分759g2在极间间隙PG中在定子20的轴向的一端20a与另一端20b之间延伸。第二部分759g2至少沿周向且沿轴向倾斜地延伸。由此,能够抑制在绝缘体40的径向外侧处沿轴向或径向层叠的搭接线54的数量。极间搭接线58k和极间搭接线59g在比基端凸缘43k、43h更靠径向内侧的极间间隙PG中交叉。因此,在第一切槽Sa的角度范围内,搭接线54在径向上分散。由此,能够抑制在绝缘体40的径向外侧处沿轴向或径向层叠的搭接线54的数量。在绝缘体40的径向外侧处沿轴向或径向层叠的搭接线54的数量被抑制为两根。
在本实施方式中,极间搭接线58g和极间搭接线59p在部分切槽Sa2中交叉。作为替代,极间搭接线58g和极间搭接线59p也可以在部分切槽Sa2中交叉。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伪极齿725的轴向两侧分散地配置有极间搭接线58、59。由此,能够得到由多个搭接线的分散实现的有利效果。例如,能够抑制多个搭接线之间的物理相互作用。例如,有时能够抑制电容成分和电感成分。另外,有时能够促进热量的散热。在本实施方式中,也能够得到与先前的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
第九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是以先前的实施方式为基础方式的变形例。在先前的实施方式、特别是第七实施方式中,单线圈51的卷绕结束部56配置于单线圈51的前端部位、即径向内侧部位。作为替代,在本实施方式中,卷绕结束部56配置于单线圈51的基端部位、即径向外侧部位。
图36、图37、图38分别是相当于图21、图23、图25的图。在这些图中,单线圈51g、51q的卷绕结束部56g、56q配置于单线圈51g、51q的基端部位。在第一切槽Sa中,极间搭接线58g由位于第一切槽Sa的极间搭接线958提供。极间搭接线58g的第一部分958g1在部分切槽Sa1之中倾斜地配置。第一部分958g1沿着轭部32的内表面配置。第二部分958g2也是转变部分。极间搭接线58g和极间搭接线59p在伪极齿725的轴向上沿轴向层叠并交叉。
图39、图40、图41分别是相当于图27、图28、图29的图。在这些图中,极间搭接线58k和极间搭接线59g在没有伪极齿725的情况下配置在第二切槽Sb之中。极间搭接线58k和极间搭接线59g在极间间隙PG的中间部处沿轴向层叠并交叉。
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在不受卷绕结束部56的位置限制的情况下配置极间搭接线58。同样地,也可以在不受卷绕开始部55的位置限制的情况下配置极间搭接线59。在本实施方式中,也能够得到与先前的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
第十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是以先前的实施方式为基础方式的变形例。在先前的实施方式中,极间搭接线58、59以绕过伪极齿725、或者使伪极齿725虚拟地存在于其中的方式配置。作为替代,本实施方式包括替代伪极齿725的构件。
图42、图43、图44分别是相当于图27、图28、图29的图。图44示出了图42的XLIV-XLIV线处的截面。在这些图中,绝缘体40在第二切槽Sb内具有突起A46。突起A46包含树脂材料。突起A46也是代替伪极齿725而对极间搭接线58、59进行定位的定位构件。突起A46的周向宽度小于第二切槽Sb的周向宽度。在突起A46的周向两侧形成有部分切槽Sb1、Sb2。突起A46的径向长度比定子20的磁极面低。突起A46配置于第二切槽Sb的周向的中间部。突起A46也可以靠近第二切槽Sb的周向的任一方。突起A46的轴向高度约为绝缘体40的轴向尺寸的1/3。作为替代,突起A46的轴向高度有时与绝缘体40的轴向尺寸相等。突起A46的轴向高度能够设定为能获得用于定位极间搭接线58、59的强度。
极间搭接线58k由极间搭接线758提供。极间搭接线59g由极间搭接线759提供。极间搭接线58k、59g通过钩挂于突起A46而弯曲成图示的形状。极间搭接线58k、59g由代替伪极齿725的突起A46引导。从该观点出发,伪极齿725和突起A46提供将极间搭接线58、59引导至规定的配置位置的引导构件。其结果是,提供了与先前的实施方式相同的极间搭接线。
第十一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是以先前的实施方式为基础方式的变形例。在先前的实施方式中,伪极齿725和突起A46提供仅供极间搭接线58、59钩挂的定位构件。作为替代,本实施方式包括用于更可靠地保持极间搭接线58、59的槽。
图45、图46、图47分别是相当于图27、图28、图29的图。图47示出了图45的XLVII-XLVII线处的截面。在这些图中,绝缘体40在第二切槽Sb内具有突起B46。突起B46具有与先前的实施方式的突起A46相同程度的尺寸。突起B46具有接受极间搭接线59g的槽B47。突起B46具有接受极间搭接线58k的槽B48。槽B47配置于突起B46的轴向的一个端面。槽B48配置于突起B46的轴向的另一个端面。槽B47和槽B48配置于突起B46的相反面。槽B47、B48对极间搭接线59g、58k进行保持。
槽B47至少在径向上约束极间搭接线59g。槽B47是在约束极间搭接线59g的同时接受该极间搭接线59g的比较小的槽。极间搭接线59g朝向槽B47沿轴向压入。槽B47在周向或切线方向上具有长边方向。槽B47也被称为利用突起B46的弹性对极间搭接线59g进行约束的扣合槽。其结果是,槽B47在周向或切线方向上也对极间搭接线59g进行约束。槽B47的轴向深度为极间搭接线59g的半径以上。槽B47也可以由以允许极间搭接线59g浮动的状态松散地接受该极间搭接线59g的相对较大的槽提供。槽B47的轴向深度也可以小于极间搭接线59g的半径。
槽B48至少在径向上约束极间搭接线58k。槽B48是在约束极间搭接线58k的同时接受该极间搭接线58k的比较小的槽。极间搭接线58k朝向槽B48沿轴向压入。槽B48在周向或切线方向上具有长边方向。槽B48也被称为利用突起B46的弹性对极间搭接线58k进行约束的扣合槽。其结果是,槽B48在周向或切线方向上也对极间搭接线58k进行约束。槽B48的轴向深度为极间搭接线59k的半径以上。槽B48也可以由以允许极间搭接线58k浮动的状态松散地接受该极间搭接线58k的相对较大的槽提供。槽B48的轴向深度也可以小于极间搭接线59k的半径。
在定子的制造方法中,通过约束并保持配置在其中的极间搭接线,对提高绕线工序中的极间搭接线的形状稳定性作出贡献。在绕线工序中,在卷绕了一个单线圈51k之后,将极间搭接线58k收容并保持在槽B48中。由此,能够抑制单线圈51的卷绕慢慢松开的情况。在绕线工序中,在配置了端部搭接线57g之后,将极间搭接线59g收容并保持在槽B47中。由此,能够抑制端部搭接线57慢慢松开的情况。其结果是,槽B47和槽B48提高了线圈50的形状稳定性。另外,槽B47和槽B48促进了绕线工序的进行。
极间搭接线58k由极间搭接线B58提供。极间搭接线B58的中间部分被突起B46约束。由此,极间搭接线B58以Z状或S状地蜿蜒的方式配置。极间搭接线59g由极间搭接线B59提供。极间搭接线B59的中间部分被突起B46约束。由此,极间搭接线B59以Z状或S状地蜿蜒的方式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定子20包括槽B47和槽B48这两者。作为替代,定子20也可以仅包括槽B47和槽B48中的任一方。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从绝缘体40延伸出的树脂制的突起B46中配置有槽B47或槽B48。作为代替,也可以在伪极齿725处的绝缘体740a、740b中设置槽B47或槽B48。在本实施方式中,也能够得到与先前的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
第十二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是以先前的实施方式为基础方式的变形例。如先前的实施方式所示,在第十一实施方式中,单线圈51的卷绕结束部56的位置也可以进行多种变更。
图48、图49、图50分别是相当于图27、图28、图29的图。图50示出了图48的L-L线处的截面。在这些图中,单线圈51k的卷绕结束部56k位于径向外侧部位。极间搭接线58k由极间搭接线C58提供。极间搭接线C58沿着定子铁芯30的内表面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也能够得到与先前的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
第十三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是以先前的实施方式为基础方式的变形例。在先前的实施方式中,多个转子磁极12等间隔地配置。作为替代,包含在多个转子磁极12中的一部分磁极也可以从等间隔位置稍微错开地配置。本实施方式所公开的转子10能够用作先前的实施方式的转子。
在图51中,多个转子磁极12中的大多数等间隔地配置。例如,彼此相邻的三个磁极12a、12b、12c彼此以间隔G1分开(G1=G1)。多个转子磁极12包括沿周向错开配置的一个或多个转子磁极12。沿周向错开配置的转子磁极12也被称为偏移磁极。例如,彼此相邻的两个磁极12d、12e以间隔G2分开。彼此相邻的两个磁极12e、12f以间隔G3分开。间隔G2和间隔G3不相等(G2≠G3)。间隔G2和间隔G3是G2<G3或G2>G3。由此,磁极12e向提前角方向或延迟角方向偏移。磁极12e提供偏移磁极。偏移量是难以图示的微小量。转子10能够包括一个偏移磁极或多个偏移磁极。例如,转子10有时包括三个偏移磁极。偏移磁极能够将在转子10中观测到的转矩变动调节为期望的波形。
其他实施方式
本说明书和附图等的公开不限于例示的实施方式。本公开包括例示的实施方式和本领域技术人员基于其进行的变形方式。例如,本公开不限于实施方式中所示出的部件和/或要素的组合。公开可以以各种组合来实现。本公开可以具有能追加到实施方式的追加部分。本公开包括省略了实施方式的部件和/或元件的实施方式。本公开包括一个实施方式与另一个实施方式之间的部件和/或元件的替代或组合。公开的技术范围不限于实施方式的记载。公开的若干技术范围应理解为由权利要求书的记载表示,并且还包括与权利要求书的记载等同的意味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形。
说明书和附图等中的公开不受权利要求书的记载限定。说明书和附图等中的公开包含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技术思想,并且涉及比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技术思想更多样且更广泛的技术思想。因此,能够不受权利要求书的记载的制约,可以从说明书和附图等的公开中抽出多种技术思想。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旋转电机1是内转子型。作为替代,旋转电机1也可以是外转子型。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旋转电机1提供电动机。作为替代,旋转电机1也可以提供发电机或发电电动机。另外,旋转电机1能够用于被称为伺服电动机、步进电动机等的多种用途。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定子铁芯30由多个极齿31和轭部32连续的钢板提供。作为替代,定子铁芯30也可以由所谓的多分割铁芯提供。在这种情况下,定子铁芯30由多个部分铁芯的连结体提供。一个部分铁芯例如由一个部分环状的部分轭部和一个极齿的连续体提供。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多个导电构件60嵌入成型于端子台80、280。作为替代,多个导电构件60也可以压入固定于端子台80、280。另外,多个导电构件60也可以没有端子台80、280而被绝缘体40支承或固定。例如,多个导电构件60也可以直接通过扣合件固定于绝缘体40。在该结构中,由于连接部65、66、67、68、69、270配置在极间间隙PG中,因此,旋转电机1的线圈端52的体格会小型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连接器部82在外壳3的外部朝向径向外侧开口。作为替代,连接器部82也可以在外壳3的外部朝向轴向开口。在这种情况下,连接器部82通过从轴向的任一方向接受沿轴向操作的外部电路的连接器而形成电连接。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线圈50是星形接线。作为替代,线圈50也可以是三角形接线。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导电构件60与至少两个线圈端52的连接部配置在极间间隙PG中。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一个相绕组由一根线材提供。作为替代,一个相绕组也可以作为多个线材的并联电路提供。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单线圈51由多个线材的并联电路提供。例如,在由两根线材提供一个单线圈51的情况下,在星形接线中,提供一个电力端子的导电构件60与两个线圈端52的连接部配置在极间间隙PG中。例如,在由两根导线提供一个单线圈51的情况下,在三角形接线中,提供一个电力端子的导电构件60与四个线圈端52的连接部配置在极间间隙PG中。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导电构件60是母线。作为替代,导电构件60也可以是用于端子的电极、导线、基板上的导体箔。在这些情况下,通过将连接部配置在极间间隙PG中,也能够实现小型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线圈50是铜制或铜合金制的。作为替代,线圈50也可以是铝制或铝合金制的。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导电构件与线圈端52的连接由熔接提供。作为替代,导电构件与线圈端52的连接也可以通过热铆接、焊接、锡焊等来提供。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导电构件60具有作为电力端沿径向延伸的连接器端子。作为替代,导电构件60也可以沿轴向延伸。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将连接部配置在极间间隙PG中,也能够实现轴向的小型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多个电力端构件61、62、63提供连接器端子。作为替代,电力端构件61、62、63也可以提供压接端子、焊锡端子等。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极间间隙PG是空洞。作为替代,极间间隙PG也可以在配置导电构件60之后由树脂构件填埋。另外,配置在极间间隙PG中的导电构件60也可以由薄的树脂材料涂覆。在任一结构中,通过将作为导电构件60的一部分的连接部配置在极间间隙PG中,能够提供小型的旋转电机1。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卷绕开始的多个线圈端作为电力端,将卷绕结束的多个线圈端作为中性点。作为替代,也可以将卷绕结束的多个线圈端作为电力端,将卷绕开始的多个线圈端作为中性点。此外,也可以不使用导电构件60而将线圈端作为电力端或中性点。例如,也可以将开始卷绕或结束卷绕的多个线圈端较长地引出并作为电力端。例如,也可以将卷绕开始或卷绕结束的多个线圈端彼此直接地接合并作为中性点。

Claims (16)

1.一种旋转电机,所述旋转电机(1)通过沿周向配置的多个磁极来提供多相绕组,
在提供同相的所述磁极的两个单线圈(51)之间延伸的搭接线(54)至少包括:在沿周向相邻的两个所述磁极之间的极间隙间(PG)中在轴向的一端(20a)与另一端(20b)之间延伸的极间搭接线(58、59);以及在所述另一端处沿周向延伸的端部搭接线(57)。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电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旋转电机包括转子(10)和定子(20),
多个所述磁极是定子的磁极。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旋转电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转子配置于旋转体(2)的径向外侧,所述定子配置于比所述转子更靠径向外侧的位置。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旋转电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搭接线包括:
从同相的两个所述单线圈中的一方的所述单线圈的卷绕结束部(56)延伸的一个所述极间搭接线(58);
从同相的两个所述单线圈中的另一方的所述单线圈的卷绕开始部(55)延伸的一个所述极间搭接线(59);以及
所述端部搭接线(57)。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旋转电机,其特征在于,
形成所述多相绕组的多个相绕组(50u、50v、50w)分别具有所述极间搭接线,
在所述极间间隙中,异相的所述极间搭接线交叉。
6.如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旋转电机,其特征在于,
在多个所述磁极之间形成的多个切槽包括:
没有所述极间搭接线的一个切槽;
配置有一个所述极间搭接线的多个切槽;以及
交叉配置有两个所述极间搭接线的多个切槽。
7.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旋转电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搭接线仅包括:
从同相的两个所述单线圈中的一方的所述单线圈的卷绕结束部(56)延伸的一个所述极间搭接线(58)和所述端部搭接线(57)。
8.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旋转电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搭接线仅包括:从同相的两个所述单线圈中的另一方的所述单线圈的卷绕开始部(55)延伸的一个所述极间搭接线(59)和所述端部搭接线(57)。
9.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旋转电机,其特征在于,
异相的所述端部搭接线在所述另一端处沿轴向层叠。
10.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旋转电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磁极包括基端凸缘(43),所述端部搭接线和所述极间搭接线(58、59)在旋转电机的径向上配置于所述基端凸缘的两侧。
11.如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旋转电机,其特征在于,
从沿周向相邻的两个所述单线圈中的一方的所述单线圈延伸的所述极间搭接线(58)和从另一方的所述单线圈延伸的所述极间搭接线(59)在所述极间间隙中交叉。
12.如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旋转电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旋转电机包括配置于所述单线圈的轴向上的线圈边端部高度的范围内的多个所述搭接线。
13.如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旋转电机,其特征在于,
配置有位于沿周向相邻的两个所述磁极之间的定位构件(725、A46、B46),
所述极间搭接线绕过所述定位构件而配置。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旋转电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定位构件是磁性材料制的伪极齿(725)。
15.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旋转电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定位构件是树脂材料制的突起(A46、B46)。
16.如权利要求13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旋转电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定位构件包括保持所述极间搭接线的槽(B47、B48)。
CN202080101913.6A 2020-06-09 2020-06-09 旋转电机 Pending CN11570253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20/022630 WO2021250766A1 (ja) 2020-06-09 2020-06-09 回転電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702539A true CN115702539A (zh) 2023-02-14

Family

ID=788454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101913.6A Pending CN115702539A (zh) 2020-06-09 2020-06-09 旋转电机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089778A1 (zh)
JP (1) JP7400970B2 (zh)
CN (1) CN115702539A (zh)
DE (1) DE112020007301T5 (zh)
WO (1) WO2021250766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860339B2 (ja) 2006-02-03 2012-01-25 アスモ株式会社 ステータ及びブラシレスモータ
JP5741747B1 (ja) * 2014-03-28 2015-07-01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インシュレータ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ブラシレスdcモータ
JP6922604B2 (ja) * 2017-09-26 2021-08-18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モー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30089778A1 (en) 2023-03-23
JP7400970B2 (ja) 2023-12-19
DE112020007301T5 (de) 2023-04-20
JPWO2021250766A1 (zh) 2021-12-16
WO2021250766A1 (ja) 2021-12-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3903922B2 (ja) 回転電機の集中巻きステータコイル
JP6068953B2 (ja) 電動モータ
JP5028234B2 (ja) 回転電機、及び固定子の製造方法
US20210305869A1 (en) Rotary electric machine
CN105048754A (zh) 无刷电机
JP2012165630A (ja) 回転電機の固定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20020093269A1 (en) Slot area undercut for segmented stators
JP2013009523A (ja) ステータ、モータ、導体の製造方法、ステータの製造方法
CN101997351B (zh) 电容型单相感应电动机
JP2012222874A (ja) 回転電機の固定子
CN112821624A (zh) 用于电机的具有横截面形状变化的导体的定子
JP2005312277A (ja) 回転電機の集中巻き型ステータコイル
JP4345612B2 (ja) 回転電機用電機子、電機子巻線、巻線の巻装方法
US11799344B2 (en) Stator with internal connections for winding leads
JP2012095488A (ja) 回転電機用ロータ、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回転電機
JP7176394B2 (ja) 回転電機
US11658536B2 (en) Rotary electric machine
CN115702539A (zh) 旋转电机
CN107925321B (zh) 电枢的制造方法
WO2021176661A1 (ja) 回転電機の固定子および回転電機
JP2015077024A (ja) 電機子、回転電機、電機子の製造方法
US11095177B2 (en) Coil
CN109075641B (zh) 三相同步机及其制造方法
JP2019037103A (ja) ステータ及びモータ
JP2014192997A (ja) 電動モー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