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700404A - 光学层叠体 - Google Patents

光学层叠体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700404A
CN115700404A CN202210903198.9A CN202210903198A CN115700404A CN 115700404 A CN115700404 A CN 115700404A CN 202210903198 A CN202210903198 A CN 202210903198A CN 115700404 A CN115700404 A CN 11570040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adhesive layer
laminate
optical
thicknes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903198.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池田一稀
望月政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tto Denk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tto Denk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tto Denko Corp filed Critical Nitto Denk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570040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70040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30Polarising elements
    • G02B5/3025Polarisers, i.e. arrangements capable of producing a definite output polarisation state from an unpolarised input state
    • G02B5/3033Polarisers, i.e. arrangements capable of producing a definite output polarisation state from an unpolarised input state in the form of a thin sheet or foil, e.g. Polaroid
    • G02B5/3041Polarisers, i.e. arrangements capable of producing a definite output polarisation state from an unpolarised input state in the form of a thin sheet or foil, e.g. Polaroid comprising multiple thin layers, e.g. multilayer stack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7/00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relation between layers;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relative orientation of features between layers, or by the relative values of a measurable parameter between layers, i.e. products comprising layers having different physical, chemical or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terconnection of layers
    • B32B7/02Physical, chemical or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 B32B7/023Optical properti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7/00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relation between layers;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relative orientation of features between layers, or by the relative values of a measurable parameter between layers, i.e. products comprising layers having different physical, chemical or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terconnection of layers
    • B32B7/04Interconnection of layers
    • B32B7/12Interconnection of layers using interposed adhesives or interposed materials with bonding properti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30Polarising elements
    • G02B5/3083Birefringent or phase retarding elem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307/0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 B32B2307/4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having particular optical properties
    • B32B2307/42Polarizing, birefringent, filtering

Abstract

提供能够抑制橘皮纹、并且在粘贴于面板时能够抑制与面板之间混入气泡的光学层叠体。本发明的光学层叠体具备:包含非偏光部的偏光板、借助第1粘合剂层贴合于偏光板的辨识侧的第1光学功能体、借助第2粘合剂层贴合于第1光学功能体的辨识侧的加强层、借助第3粘合剂层贴合于加强层的辨识侧的第2光学功能体、以及相对于偏光板位于辨识侧的相反侧的第4粘合剂层,第1粘合剂层、第2粘合剂层、第3粘合剂层和第4粘合剂层各自的厚度为17μm以下。

Description

光学层叠体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光学层叠体。
背景技术
近年来,以液晶显示装置和电致发光(EL)显示装置(例如有机EL显示装置、无机EL显示装置)为代表的图像显示装置正在急速普及。图像显示装置中,代表性地使用具备偏光板和光学功能层(例如防反射眩光层、防反射层)的光学层叠体。作为这种光学层叠体,例如已知带防反射层和防反射眩光层的偏光板(例如专利文献1)。带防反射层和防反射眩光层的偏光板中,包含防反射眩光层的防反射眩光层叠体借助粘合剂层贴合于偏光板的辨识侧,且包含防反射层的防反射层叠体借助粘合剂层贴合于防反射眩光层叠体的辨识侧。在这种带防反射层和防反射眩光层的偏光板中,有时会在辨识侧的表面产生被称为橘皮纹的微小凹凸,对图像显示装置的显示性能造成不良影响。
另外,为了应对图像显示装置的形状的多样化和高功能化,要求局部具有偏光性能的偏光板。作为这种偏光板,已知具备通过化学处理形成有非偏光部的偏光件的偏光板。光学层叠体含有包含非偏光部的偏光板时,如果在偏光板的辨识侧的相反侧设置粘合剂层并将光学层叠体贴合于显示面板,则有容易在光学层叠体与显示面板之间混入气泡的问题。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8-15599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以往的课题而作出的,其主要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抑制橘皮纹、且在将光学层叠体贴合于图像显示面板时能够抑制光学层叠体与显示面板之间混入气泡的光学层叠体。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光学层叠体具备:包含非偏光部的偏光板、借助第1粘合剂层贴合于前述偏光板的辨识侧的第1光学功能体、借助第2粘合剂层贴合于前述第1光学功能体的辨识侧的加强层、借助第3粘合剂层贴合于前述加强层的辨识侧的第2光学功能体、以及相对于前述偏光板位于辨识侧的相反侧的第4粘合剂层,前述第1粘合剂层、前述第2粘合剂层、前述第3粘合剂层和前述第4粘合剂层各自的厚度为17μm以下。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上述光学层叠体的弹性模量为2700MPa以上。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上述第1粘合剂层、上述第2粘合剂层和上述第3粘合剂层各自的厚度为上述第4粘合剂层的厚度以下。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上述第1光学功能体的厚度、上述加强层的厚度和上述第2光学功能体的厚度的总和为200μm以下。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上述第4粘合剂层的与偏光板相反侧的表面具有0.5μm以上且1.0μm以下的凹凸。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上述光学层叠体还具备:贴合于偏光件的辨识侧的相反侧的第1位相差层、以及贴合于第1位相差层的辨识侧的相反侧的第2位相差层,上述第4粘合剂层配置于第2位相差层的辨识侧的相反侧,第1位相差层显示nx>ny>nz的折射率特性,第2位相差层显示nz>nx>ny的折射率特性。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可实现能够抑制橘皮纹、且在将光学层叠体贴合于显示面板时能够抑制光学层叠体与显示面板之间混入气泡的光学层叠体。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1个实施方式的光学层叠体的截面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光学层叠体
2 偏光板
21a 非偏光部
3 防反射眩光层叠体
4 防反射层叠体
5 加强层
61 第1粘合剂层
62 第2粘合剂层
63 第3粘合剂层
7 第1位相差层
8 第2位相差层
9 第4粘合剂层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代表性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但本发明不限定于这些实施方式。
(用语和标记的定义)
本说明书中的用语和标记的定义如下所述。
(1)折射率(nx、ny、nz)
“nx”为面内的折射率成为最大的方向(即慢轴方向)的折射率,“ny”为在面内与慢轴正交的方向(即快轴方向)的折射率,“nz”为厚度方向的折射率。
(2)面内相位差(Re)
“Re(λ)”为23℃下利用波长λnm的光测得的薄膜的面内相位差。例如“Re(450)”为23℃下利用波长450nm的光测得的薄膜的面内相位差。Re(λ)在将薄膜的厚度设为d(nm)时,通过式:Re=(nx-ny)×d求出。
(3)厚度方向的相位差(Rth)
“Rth(λ)”为23℃下利用波长λnm的光测得的薄膜的厚度方向的相位差。例如“Rth(450)”为23℃下利用波长450nm的光测得的薄膜的厚度方向的相位差。Rth(λ)在将薄膜的厚度设为d(nm)时,通过式:Rth=(nx-nz)×d求出。
(4)Nz系数
Nz系数通过Nz=Rth/Re求出。
(5)角度
本说明书中提及角度时,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则该角度包含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两个方向的角度。
A.光学层叠体的整体构成
图1为本发明的1个实施方式的光学层叠体的截面示意图。图示例的光学层叠体1具备:包含非偏光部21a的偏光板2、借助第1粘合剂层61贴合于偏光板2的辨识侧的第1光学功能体3、借助第2粘合剂层62贴合于第1光学功能体3的辨识侧的加强层5、借助第3粘合剂层63贴合于加强层5的辨识侧的第2光学功能体4、以及相对于偏光板2位于辨识侧的相反侧的第4粘合剂层9。换言之,光学层叠体1从光学层叠体1的辨识侧起依次具备第2光学功能体4、第3粘合剂层63、加强层5、第2粘合剂层62、第1光学功能体3、第1粘合剂层61、偏光板2和第4粘合剂层9。更详细而言,非偏光部21a包含在偏光板2所具备的偏光件21中。光学层叠体1能够通过第4粘合剂层9而粘贴于图像显示面板。
第1粘合剂层61、第2粘合剂层62、第3粘合剂层63和第4粘合剂层9各自的厚度为17μm以下。
光学层叠体的辨识侧的表面产生的橘皮纹有时起因于粘合剂层的凹凸。对此,若为如上所述的构成,则各粘合剂层的厚度为上述上限以下,因此能够抑制粘合剂层的凹凸对光学层叠体的辨识侧的表面造成影响,能够抑制光学层叠体的辨识侧的表面产生橘皮纹。但是,若使第4粘合剂层的厚度为上述上限以下,则由于偏光板所含的非偏光部的影响,有在第4粘合剂层的面板侧的表面产生凹凸(特别是凹陷)的担心。此时,通过第4粘合剂层将光学层叠体粘贴于显示面板时,容易在光学层叠体与显示面板之间混入气泡。对于这一点,若为如上所述的构成,则在第1光学功能体与第2光学功能体之间设置有加强层,因此能够实现光学层叠体的弹性模量的提高,即使第4粘合剂层的厚度为上述上限以下,也能够抑制光学层叠体的第4粘合剂层与显示面板之间混入气泡。因此,可实现能够抑制橘皮纹、且在将光学层叠体贴合于显示面板时能够抑制光学层叠体与显示面板之间混入气泡的光学层叠体。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光学层叠体1的弹性模量为2700MPa以上、优选为3000MPa以上,代表地为4000MPa以下。需要说明的是,光学层叠体的弹性模量(拉伸特性)可以通过使用株式会社岛津制作所制Autograph并依照JIS K 7127的测定方法进行测定。光学层叠体的弹性模量为上述下限以上时,在将光学层叠体贴合于显示面板时能够稳定地抑制光学层叠体与显示面板之间混入气泡。
第1粘合剂层61、第2粘合剂层62、第3粘合剂层63和第4粘合剂层9可以具有彼此相同的厚度,也可以具有彼此不同的厚度。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第1粘合剂层61、第2粘合剂层62和第3粘合剂层63各自的厚度具有彼此相同的厚度,且为第4粘合剂层9的厚度以下。更详细而言,第1粘合剂层61、第2粘合剂层62和第3粘合剂层63各自的厚度优选为15μm以下、更优选为13μm以下、代表性地为5μm以上。第4粘合剂层9的厚度优选为16μm以下、代表性地为10μm以上、优选为14μm以上。若各粘合剂层的厚度为这样的范围,则能够稳定地抑制橘皮纹、并且能够更稳定地抑制光学层叠体与显示面板之间混入气泡。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第1光学功能体3的厚度、加强层5的厚度和第2光学功能体4的厚度的总和为200μm以下、优选为180μm以下、更优选为170μm以下,代表性地为140μm以上、优选为150μm以上。第1光学功能体、加强层和第2光学功能体的厚度的总和为上述上限以下时,能够抑制高湿环境下的光学层叠体的翘曲。第1光学功能、加强层和第2光学功能体的厚度的总和为上述下限以上时,能够稳定地将光学层叠体的弹性模量调整至上述范围。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第4粘合剂层9的与偏光板2相反侧的表面具有0.5μm以上且1.0μm以下的凹凸。第4粘合剂层9的表面的凹凸位于与偏光件21的非偏光部21a对应的位置,在厚度方向上与非偏光部21a重合。第4粘合剂层9的与偏光板2相反侧的表面除了凹凸以外实质上是平坦的。凹凸代表性地为与非偏光部21a对应的凹部。以凹部以外的第4粘合剂层9的表面为基准,第4粘合剂层的厚度方向的凹凸的尺寸(凹部的深度)为上述范围(0.5μm以上且1.0μm以下)。
需要说明的是,粘合剂层表面的凹凸可以通过Zygo公司制NewView7300来测定。在第4粘合剂层的表面形成的凹凸的尺寸为这样的范围时,能够更稳定地抑制光学层叠体与显示面板之间混入气泡。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光学层叠体1还具备:贴合于偏光板2的辨识侧的相反侧的第1位相差层7、以及贴合于第1位相差层7的辨识侧的相反侧的第2位相差层8。此时,第4粘合剂层9配置于第2位相差层8的辨识侧的相反侧。第1位相差层7优选显示nx>ny>nz的折射率特性。第2位相差层8优选显示nz>nx>ny的折射率特性。若为这种构成,则能够对光学层叠体赋予期望的光学补偿功能。
另外,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光学层叠体1的厚度代表性地为330μm以下、优选为310μm以下、更优选为300μm以下,代表性地为250μm以上、优选为270μm以上。光学层叠体的厚度为上述上限以下时,能够稳定地抑制高湿环境下的光学层叠体的翘曲。另外,由于光学层叠体的厚度为上述下限以上,因此能够更稳定地将光学层叠体的弹性模量调整至上述范围。
以下对光学层叠体的构成要素进行说明。
B.偏光板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偏光板2具备偏光件21、以及配置于偏光件21的辨识侧的保护层22。保护层22代表性地借助任意适当的粘接层(粘接剂层、粘合剂层:未图示)贴合于偏光件21的辨识侧。即,偏光板2可以由偏光件21、粘接层和保护层22形成。保护层22位于偏光件21和第1粘合剂层61之间,与第1粘合剂层61接触。保护层22压敏粘接于第1粘合剂层61。另外,偏光板2可以进一步在偏光件21的辨识侧的相反侧具备第2保护层。
B-1.偏光件
作为偏光件21,可采用任意适当的偏光件。例如,形成偏光板2的树脂薄膜可以是单层的树脂薄膜,也可以是二层以上的层叠体。形成偏光件21的树脂薄膜包含二色性物质。作为二色性物质,例如可列举出碘、有机染料等。二色性物质可以单独或组合使用。二色性物质之中,可优选列举出碘。这是因为,例如通过化学脱色处理来形成非偏光部21a时,能够适当地将偏光件21所含的碘络合物还原,能够对非偏光部21a赋予例如用于照相机部时的适宜特性。
作为由单层的树脂薄膜构成的偏光件的具体例,可列举出对PVA系树脂薄膜实施了基于碘的染色处理和拉伸处理(代表性地为单向拉伸)而成的偏光件。上述基于碘的染色例如通过将PVA系薄膜浸渍于碘水溶液而进行。上述单向拉伸的拉伸倍率优选为3~7倍。拉伸可以在染色处理后进行,也可以边染色边进行。另外,也可以在拉伸后进行染色。根据需要,可以对PVA系树脂薄膜实施溶胀处理、交联处理、清洗处理、干燥处理等。例如通过在染色之前将PVA系树脂薄膜浸渍在水中进行水洗,不仅能够清洗PVA系薄膜表面的污渍、抗粘连剂,还能够使PVA系树脂薄膜溶胀而防止染色不均等。
作为使用层叠体得到的偏光件的具体例,可列举出:使用树脂基材与层叠于该树脂基材的PVA系树脂层(PVA系树脂薄膜)的层叠体、或者树脂基材与涂布形成于该树脂基材的PVA系树脂层的层叠体而得到的偏光件。使用树脂基材与涂布形成于该树脂基材的PVA系树脂层的层叠体而得到的偏光件例如可通过如下方式来制作:将PVA系树脂溶液涂布于树脂基材,使其干燥而在树脂基材上形成PVA系树脂层,得到树脂基材与PVA系树脂层的层叠体;对该层叠体进行拉伸和染色而将PVA系树脂层制成偏光件。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优选在树脂基材的单侧形成包含卤化物和聚乙烯醇系树脂的聚乙烯醇系树脂层。拉伸代表性地包括使层叠体浸渍于硼酸水溶液中来进行拉伸。进而,拉伸根据需要可以进一步包括:在硼酸水溶液中进行拉伸之前在高温(例如95℃以上)下对层叠体进行空中拉伸。在此基础上,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优选将层叠体供于干燥收缩处理,所述干燥收缩处理通过将层叠体一边沿长边方向输送一边进行加热而使其在宽度方向上收缩2%以上。代表性地,本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包括对层叠体依次实施空中辅助拉伸处理、染色处理、水中拉伸处理和干燥收缩处理。通过导入辅助拉伸,即使在将PVA涂布在热塑性树脂上的情况下也能够提高PVA的结晶性,能够实现高的光学特性。另外,同时,通过事先提高PVA的取向性,可以防止在之后的染色工序、拉伸工序中浸渍在水中时PVA的取向性降低、溶解等问题,能够实现高的光学特性。进而,在将PVA系树脂层浸渍在液体中时,与PVA系树脂层不含卤化物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聚乙烯醇分子的取向紊乱和取向性的降低。由此,能够提高经由染色处理和水中拉伸处理等将层叠体浸渍在液体中来进行的处理工序而获得的偏光件的光学特性。进而,通过干燥收缩处理使层叠体在宽度方向上收缩,能够提高光学特性。得到的树脂基材/偏光件的层叠体可以直接使用(即,可以将树脂基材作为偏光件的保护层),也可以从树脂基材/偏光件的层叠体剥离树脂基材并在该剥离面层叠与目的相应的任意适当的保护层来使用。这种偏光件的制造方法的详情例如记载于日本特开2012-73580号公报、日本特许第6470455号。这些公报的全部记载作为参考而援引至本说明书中。
偏光件21优选由二层以上的层叠体构成,更优选可以由树脂基材与涂布形成于该树脂基材的PVA系树脂层的层叠体构成。
偏光件21具有非偏光部21a。非偏光部21a的俯视形状可以根据用途而适当变更。作为非偏光部21a的俯视形状,例如可列举出圆形、椭圆形、正方形、矩形、菱形等。非偏光部21a代表性地为通过化学处理脱色的脱色部。更详细而言,非偏光部21a通过使偏光件21的规定部分接触处理液(代表性地为碱性溶液)而形成。偏光件21包含碘作为二色性物质时,若使偏光件21的规定部分与碱性溶液接触,则该接触部分的碘含量容易地降低,能够在该接触部分选择性地形成非偏光部21a。由此,能够将偏光件21的规定部分脱色,能够在偏光件21中形成非偏光部21a。需要说明的是,将碘络合物破坏而形成非偏光部时,非偏光部中可能残留碘。这样,有随着偏光件的使用而再次形成碘络合物、非偏光部变得不具有期望的特性的担心。与此相对,若通过碱性溶液与偏光件21的接触而形成非偏光部21a,则碘自身会随着碱性溶液的去除而从偏光件21(实质上为非偏光部21a)中被去除。其结果,能够抑制与偏光件21的使用相伴的非偏光部21a的特性变化。
非偏光部21a的二色性物质(代表性地为碘)的含量优选为1.0重量%以下、更优选为0.5重量%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2重量%以下。若非偏光部的二色性物质的含量为这样的范围,则能够对非偏光部充分赋予期望的透明性。例如,使非偏光部与图像显示装置的照相机部对应时,能够实现从亮度和颜色两方面的观点来看非常优异的摄影性能。另一方面,非偏光部的二色性物质的含量的下限值通常为检测限值以下。需要说明的是,使用碘作为二色性物质时,碘含量例如可以根据由荧光X射线分析测得的X射线强度,通过预先使用标准试样制作的标准曲线求出。
非偏光部21a以外的偏光件21的部分中的二色性物质的含量与非偏光部21a中的二色性物质的含量之差优选为0.5重量%以上、更优选为1重量%以上。若含量之差为这样的范围,则能够形成具有期望的透明性的非偏光部。
除了非偏光部21a以外的偏光件21优选在波长380nm~780nm的任一波长下显示吸收二色性。偏光件21的单体透过率例如为41.5%~46.0%、优选为43.0%~46.0%、更优选为44.5%~46.0%。偏光件21的偏光度优选为97.0%以上、更优选为99.0%以上、进一步优选为99.9%以上。
非偏光部21a的透过率(例如,23℃下利用波长550nm的光测得的透过率)优选为50%以上、更优选为60%以上、进一步优选为75%以上、特别优选为90%以上。若为这样的透过率,则非偏光部具有期望的透明性。其结果,以非偏光部与图像显示装置的照相机部对应的方式配置偏光板时,能够防止对照相机的摄影性能的不良影响。
非偏光部21a通过与处理液(代表性地为碱性溶液)的接触而形成时,二色性物质(碘)从非偏光部21a被去除,因此非偏光部21a可能变得比非偏光部21a以外的部分更薄。代表性地,偏光件21的与辨识侧处于相反侧的表面(第4粘合剂层9侧的面)的与非偏光部21a对应的部分凹陷。另一方面,偏光件21的辨识侧的表面(保护层22侧的面)的与非偏光部21a对应的部分未凹陷,实质上是平坦的。
除了非偏光部21a以外的偏光件21的厚度优选为15μm以下、更优选为12μ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0μm以下、特别优选为8μm以下,代表性地为1μm以上、优选为3μm以上。
上述非偏光部21a的厚度相对于偏光件21的厚度(非偏光部21a的厚度/偏光件21的厚度)代表性地低于1.0、优选为0.98以下,代表性地为0.80以上、优选为0.85以上。
B-2.保护层
保护层22由能够作为偏光件21的保护层而使用的任意适当的薄膜形成。对于成为该薄膜的主成分的材料的具体例,可列举出三乙酰纤维素(TAC)等纤维素系树脂、聚酯系、聚乙烯醇系、聚碳酸酯系、聚酰胺系、聚酰亚胺系、聚醚砜系、聚砜系、聚苯乙烯系、聚降冰片烯系、聚烯烃系、(甲基)丙烯酸系、乙酸酯系等的透明树脂等。另外,还可列举出(甲基)丙烯酸系、氨基甲酸酯系、(甲基)丙烯酸氨基甲酸酯系、环氧系、有机硅系等热固化型树脂或紫外线固化型树脂等。需要说明的是,“(甲基)丙烯酸系树脂”是指丙烯酸系树脂和/或甲基丙烯酸系树脂。其他还可列举出例如硅氧烷系聚合物等玻璃质系聚合物。另外,也可以使用日本特开2001-343529号公报(WO01/37007)中记载的聚合物薄膜。作为该薄膜的材料,例如可以使用含有在侧链具有取代或非取代的酰亚胺基的热塑性树脂和在侧链具有取代或非取代的苯基以及腈基的热塑性树脂的树脂组合物,例如可列举出具有由异丁烯与N-甲基马来酰亚胺形成的交替共聚物及丙烯腈-苯乙烯共聚物的树脂组合物。该聚合物薄膜例如可以为上述树脂组合物的挤出成形物。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保护层22包含(甲基)丙烯酸系树脂。作为(甲基)丙烯酸系树脂,例如可使用具有戊二酰亚胺结构的(甲基)丙烯酸系树脂。具有戊二酰亚胺结构的(甲基)丙烯酸系树脂例如记载在日本特开2006-309033号公报、日本特开2006-317560号公报、日本特开2006-328329号公报、日本特开2006-328334号公报、日本特开2006-337491号公报、日本特开2006-337492号公报、日本特开2006-337493号公报、日本特开2006-337569号公报、日本特开2007-009182号公报、日本特开2009-161744号公报、日本特开2010-284840号公报中。这些记载作为参考而援引至本说明书中。
保护层22的厚度代表性地为300μm以下、优选为100μm以下、更优选为5μm~80μm、进一步优选为10μm~60μm。需要说明的是,实施了表面处理时,保护层22的厚度为包括表面处理层的厚度在内的厚度。
C.第1光学功能体
第1光学功能体3能够对光学层叠体1赋予期望的光学功能。作为第1光学功能体3,例如可列举出防反射眩光层叠体、太阳镜对策层叠体等。
第1光学功能体3的厚度代表性地为20μm~60μm、优选为30μm~50μm。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第1光学功能体3为防反射眩光层叠体3a。防反射眩光层叠体3a包含:防反射眩光层32、以及配置于防反射眩光层32的辨识侧的第1基材31。防反射眩光层32被第1基材31支承。防反射眩光层32相对于保护层22配置在辨识侧,借助第1粘合剂层61贴合于保护层22。防反射眩光层32与第1粘合剂层61接触,压敏粘接于第1粘合剂层61。第1基材31相对于防反射眩光层32位于第1粘合剂层61的相反侧。第1基材31与第2粘合剂层62接触,压敏粘接于第2粘合剂层62。
C-1.防反射眩光层
防反射眩光层32用于防止图像显示装置的使用者的脸、图像显示装置的键盘、外光(例如荧光灯)等的反射眩光而设置。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防反射眩光层32为液晶化合物的取向固化层。本说明书中,“取向固化层”是指液晶化合物在层内沿着规定的方向取向、其取向状态固定的层。需要说明的是,“取向固化层”是包括使液晶单体固化而得到的取向固化层的概念。液晶化合物可以是棒状液晶化合物、可以是盘状(圆盘状)液晶化合物,也可以是它们的组合。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防反射眩光层32包含盘状液晶化合物。更详细而言,防反射眩光层32为以使盘状液晶化合物沿着规定的方向取向的状态进行了固定化的层。盘状液晶化合物通常是指具有如下的圆盘状的分子结构的液晶化合物:在分子的中心配置苯、1,3,5-三嗪、杯芳烃等那样的环状母核,且直链的烷基、烷氧基、取代苯甲酰氧基等作为其侧链而以放射状取代。作为盘状液晶的代表例,可列举出:C.Destrade等的研究报告、Mol.Cryst.Liq.Cryst.71卷、111页(1981年)记载的苯衍生物、三亚苯衍生物、三聚茚衍生物、酞菁衍生物;B.Kohne等的研究报告、Angew.Chem.96卷、70页(1984年)记载的环己烷衍生物;以及J.M.Lehn等的研究报告、J.Chem.Soc.Chem.Commun.,1794页(1985年)、J.Zhang等的研究报告、J.Am.Chem.Soc.116卷、2655页(1994年)记载的氮杂冠环系、苯乙炔系的大环分子。作为盘状液晶化合物的进一步的具体例,例如可列举出日本特开2006-133652号公报、日本特开2007-108732号公报、日本特开2010-244038号公报、日本特开2014-214177号公报中记载的化合物。上述文献和公报的记载作为参考而援引至本说明书中。包含盘状液晶化合物的防反射眩光层代表性地可以为具有nx=nz>ny的折射率特性的、所谓负A板(Negative APlate)。
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防反射眩光层32包含棒状液晶化合物。更详细而言,对于防反射眩光层,棒状液晶化合物以沿着规定方向(代表性地为慢轴方向)排列的状态进行取向(平行取向)。作为棒状液晶化合物,例如可列举出液晶相为向列相的液晶化合物(向列液晶)。作为这种液晶化合物,例如可以使用液晶聚合物、液晶单体。液晶化合物的液晶性的显现机理为溶致性或热致性均可。液晶聚合物和液晶单体各自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组合。作为液晶单体,可采用任意适当的液晶单体。例如可以使用日本特表2002-533742(WO00/37585)、EP358208(US5211877)、EP66137(US4388453)、WO93/22397、EP0261712、DE19504224、DE4408171和GB2280445等中记载的聚合性介晶化合物等。作为这种聚合性介晶化合物的具体例,例如可列举出BASF公司的商品名LC242、Merck公司的商品名E7、Wacker-Chem公司的商品名LC-Sillicon-CC3767。作为液晶单体,例如优选为向列性液晶单体。液晶化合物的具体例例如记载于日本特开2006-163343号公报。该公报的记载作为参考而援引至本说明书中。包含棒状液晶化合物的防反射眩光层代表性地可以为具有nx>ny=nz的折射率特性的所谓正A板(Positive APlate)。
防反射眩光层32代表性地可以作为λ/2板发挥作用。防反射眩光层32作为λ/2板发挥作用时,通过控制其取向角(或慢轴方向),能够良好地防止反射眩光。这种防反射眩光层32的面内相位差Re(550)为220nm~320nm、更优选为240nm~300nm、进一步优选为250nm~280nm。
防反射眩光层32的慢轴与偏光件21的吸收轴形成的角度优选为35°~55°、更优选为40°~50°、进一步优选为约45°。通过以这种轴角度配置作为λ/2板发挥作用的防反射眩光层32,能够良好地防止反射眩光。
防反射眩光层32的厚度优选为1μm~5μm、更优选为1μm~3μm。
在液晶化合物的取向中使用取向膜时,防反射眩光层叠体3a会在防反射眩光层32与第1基材31之间进一步具备取向膜。即,防反射眩光层叠体3a可以由防反射眩光层32、取向膜和第1基材31形成。取向膜通常包含聚合物材料作为主成分。作为聚合物材料的代表例,可列举出聚乙烯醇、聚酰亚胺、以及它们的衍生物。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优选为改性或未改性的聚乙烯醇。作为取向膜,例如可以使用WO01/88574A1、日本特许第3907735号中记载的改性聚乙烯醇。代表性的是对取向膜实施取向处理。作为取向处理的代表例,可列举出刷磨处理、光取向处理。刷磨处理为本领域公知的处理,因此省略详细说明。作为进行了光取向处理的取向膜(光取向膜),例如可以使用WO2005/096041中记载的取向膜、Rolic echnologies公司制的商品名LPP-JP265CP等。取向膜的厚度例如为0.01μm~10μm、优选为0.01μm~1μm、更优选为0.01μm~0.5μm。
防反射眩光层32例如可以通过以下步骤形成。首先,在第1基材31上涂布取向膜形成用涂布液并使其干燥,从而形成涂布膜。对该涂布膜沿着规定的方向实施刷磨处理,在第1基材31上形成取向膜。该规定的方向可以与要得到的防反射眩光层32的慢轴方向对应。接着,在所形成的取向膜上涂布防反射眩光层形成用涂布液(例如包含液晶化合物和根据需要的交联性单体的溶液)并加热。通过加热,将涂布液的溶剂去除并且推进液晶化合物的取向。加热可以以1阶段进行,也可以改变温度地以多阶段进行。接着,通过紫外线照射而使交联性(或聚合性)单体交联(或聚合),将液晶化合物的取向固定化。如此操作,在第1基材31上(实质上为取向膜上)形成防反射眩光层32。需要说明的是,使盘状液晶化合物进行取向的方法例如记载于日本特开2014-214177号公报,使棒状液晶化合物进行取向的方法例如记载于日本特开2006-163343号公报。这些公报的记载作为参考而援引至本说明书中。需要说明的是,取向膜可以根据期望的取向状态和液晶化合物的种类等而省略。
C-2.第1基材
第1基材31用于形成防反射眩光层32。
作为第1基材31,可使用任意适当的树脂薄膜。作为树脂薄膜的形成材料,例如可列举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等聚酯系树脂、降冰片烯系树脂等环烯烃系树脂、由环烯烃(例如降冰片烯)与α-烯烃(例如乙烯)的加聚而得到的树脂(COC)、三乙酰纤维素(TAC)等纤维素系树脂。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第1基材3包含TAC系树脂。
第1基材31的厚度可以根据目的而适当设定。第1基材31的厚度代表性地为20μm~200μm,优选为25μm~100μm、更优选为30μm~50μm。
D.加强层
加强层5对光学层叠体1赋予对局部载荷的优异耐性。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加强层5借助第2粘合剂层62贴合于第1基材31。加强层5配置在第2粘合剂层62与第3粘合剂层63之间。加强层5与第2粘合剂层62和第3粘合剂层63接触,压敏粘接于第2粘合剂层62和第3粘合剂层63。
加强层5由任意适当的薄膜形成。对于成为加强层5的主成分的材料的具体例,例如可列举出与上述B-2项中说明的成为保护层22的主成分的材料同样的材料(上述透明树脂、上述热固化型树脂或紫外线固化型树脂、上述玻璃质系聚合物、以及上述树脂组合物)。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加强层5包含(甲基)丙烯酸系树脂,优选包含具有戊二酰亚胺结构的(甲基)丙烯酸系树脂。即,保护层22和加强层5各自包含(甲基)丙烯酸系树脂。通过使用(甲基)丙烯酸系树脂作为保护层22和加强层5,能够稳定地抑制对光学层叠体1在局部施加规定值以上的载荷时的漏光。
需要说明的是,与保护层22同样地,可以根据需要对加强层5实施上述表面处理、和/或上述改善辨识性的处理。
加强层5的厚度代表性地为20μm~70μm、优选为30μm~50μm。加强层的厚度为这样的范围时,能够适宜地将光学层叠体的弹性模量调整至上述范围。
E.第2光学功能体
第2光学功能体4可以对光学层叠体1赋予不同于第1光学功能体3的光学功能。作为第2光学功能体4,例如可列举出防反射层叠体、太阳镜对策层叠体等。
第2光学功能体4的厚度代表性地为40μm~120μm、优选为70μm~100μm以下。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第2光学功能体4为防反射层叠体4a。防反射层叠体4a包含:第2基材41、配置于第2基材41的辨识侧的硬涂层42、以及配置于硬涂层42的辨识侧的防反射层43。即,防反射层叠体4a可以由第2基材41、硬涂层42和防反射层43形成。第2基材41相对于加强层5配置在辨识侧,借助第3粘合剂层63贴合于加强层5。第2基材41与第3粘合剂层63接触,压敏粘接于第3粘合剂层63。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硬涂层42直接形成于第2基材41的辨识侧的面。在本说明书中,“直接”是指不夹设粘接层或粘合剂层。另外,防反射层43直接形成于硬涂层42的辨识侧的面。
E-1.第2基材
第2基材41用于形成硬涂层42和防反射层43。作为第2基材41,可使用任意适当的树脂薄膜。作为第2基材41的形成材料,例如可列举出与上述C-2项中说明的第1基材31的形成材料同样的材料(上述聚酯系树脂、上述环烯烃系树脂、由上述环烯烃与α-烯烃的加聚而得到的树脂、以及上述纤维素系树脂)。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第2基材41包含TAC系树脂。
第2基材41的厚度可以根据目的而适当设定。第2基材41的厚度代表性地为20μm~200μm、优选为50μm~150μm、更优选为70μm~90μm。
E-2.硬涂层
硬涂层42可以对光学层叠体1赋予优异的铅笔硬度。进而,通过适当地调整硬涂层42与防反射层43的折射率差,能够进一步降低光学层叠体1的反射率。
硬涂层42优选具有充分的表面硬度、优异的机械强度和优异的透光性。硬涂层42只要具有这种期望的特性,则可以由任意适当的树脂形成。作为树脂的具体例,可列举出热固化型树脂、热塑型树脂、紫外线固化型树脂、电子射线固化型树脂、双组分混合型树脂。形成硬涂层42的树脂中,优选为紫外线固化型树脂。树脂为紫外线固化型树脂时,能够以简便的操作高效率地形成硬涂层42。
作为紫外线固化型树脂的具体例,可列举出聚酯系、丙烯酸系、氨基甲酸酯系、酰胺系、有机硅系、环氧系的紫外线固化型树脂。紫外线固化型树脂包括紫外线固化型的单体、低聚物、聚合物。作为优选的紫外线固化型树脂,可列举出包含具有优选为2个以上、更优选为3~6个紫外线聚合性的官能团的丙烯酸系的单体成分或低聚物成分的树脂组合物。代表性的是在紫外线固化型树脂中配混有光聚合引发剂。
硬涂层42可以通过任意适当的方法形成。例如硬涂层42可以通过如下方式形成:在第2基材41上涂覆硬涂层形成用树脂组合物并使其干燥,对经干燥的涂覆膜照射紫外线而使其固化。
硬涂层42的厚度例如为0.5μm~20μm、优选为1μm~15μm。
关于硬涂层、以及硬涂层与防反射层的密合结构的详细情况例如记载于日本特开2016-224443号公报。该公报的记载作为参考而援引至本说明书中。
E-3.防反射层
防反射层43用于防止外光(例如荧光灯)等的反射而设置。作为防反射层43的构成,可以采用任意适当的构成。作为防反射层43的代表性构成,可列举出:(1)光学膜厚为120nm~140nm、折射率1.35~1.55左右的低折射率层的单一层;(2)从第2基材41起依次具有中折射率层、高折射率层和低折射率层的层叠体;(3)高折射率层与低折射率层的交替多层层叠体。
作为可形成低折射率层的材料,例如可列举出氧化硅(SiO2)、氟化镁(MgF2)。低折射率层的折射率代表性地为1.35~1.55左右。作为可形成高折射率层的材料,例如可列举出氧化钛(TiO2)、氧化铌(Nb2O3或Nb2O5)、锡掺杂氧化铟(ITO)、锑掺杂氧化锡(ATO)、ZrO2-TiO2。高折射率层的折射率代表性地为1.60~2.20左右。作为可形成中折射率层的材料,例如可列举出氧化钛(TiO2)、可形成低折射率层的材料与可形成高折射率层的材料的混合物(例如氧化钛与氧化硅的混合物)。中折射率层的折射率代表性地为1.50~1.85左右。低折射率层、中折射率层和高折射率层的厚度可以以实现与防反射层的层结构、期望的防反射性能等相应的适当的光学膜厚的方式进行设定。
防反射层43代表性地由干式工艺形成。作为干式工艺的具体例,可列举出PVD(Physical Vapor Deposition、物理气相沉积)法、CVD(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化学气相沉积)法。作为PVD法,可列举出真空蒸镀法、反应性蒸镀法、离子束辅助法、溅射法、离子镀法。作为CVD法,可列举出等离子体CVD法。形成防反射层43的干式工艺优选为溅射法。
防反射层43的厚度例如为20nm~300nm左右。
防反射层43在波长400nm~700nm的范围中的最大反射率与最小反射率之差优选为2.0%以下、更优选为1.9%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8%以下。最大反射率与最小反射率之差为这样的范围时,能够良好地防止反射光的着色。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防反射层43位于光学层叠体1的辨识侧的最表面。防反射层43的透湿度代表性地为1.0g/mm2以下、优选为0.1g/mm2以下,代表性地为0.01g/mm2以上。需要说明的是,透湿度可以依照JIS Z0208的透湿度试验(杯法),以在温度40℃、湿度92%RH的气氛中、在24小时内通过面积1m2的试样的水蒸气量(g)的形式进行测定。位于最表面的防反射层43的透湿度为上述上限以下时,能够稳定地抑制高湿环境下的光学层叠体1的翘曲。
需要说明的是,防反射层43也可以不位于光学层叠体1的最表面。防反射层叠体4a根据需要可以在防反射层43的辨识侧设置最表面层。即,防反射层叠体4a可以由第2基材41、硬涂层42、防反射层43和最表面层形成。最表面层的透湿度的范围与上述防反射层43的透湿度的范围同样。作为最表面层,例如可列举出防污层。防污层例如含有含氟基的硅烷系化合物(例如具有全氟聚醚基的烷氧基硅烷化合物)或含氟基的有机化合物。防污层优选显示水接触角为110度以上的拒水性。
F.第1粘合剂层、第2粘合剂层和第3粘合剂层
第1粘合剂层61、第2粘合剂层62和第3粘合剂层63各自由粘合剂(压敏粘接剂)形成。更详细而言,第1粘合剂层61是在偏光板2的保护层22上以成为上述厚度的方式涂覆粘合剂而形成的。第2粘合剂层62是在第1光学功能体3的第1基材31上以成为上述厚度的方式涂覆粘合剂而形成的。第3粘合剂层63是在加强层5上以成为上述厚度的方式涂覆粘合剂而形成的。第1粘合剂层61、第2粘合剂层62和第3粘合剂层63可以由彼此相同的粘合剂形成,也可以由彼此不同的粘合剂形成。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第1粘合剂层61、第2粘合剂层62和第3粘合剂层63由彼此相同的粘合剂形成。第1粘合剂层61、第2粘合剂层62和第3粘合剂层63由彼此相同的粘合剂形成时,能够实现光学层叠体1的制造成本的降低。
粘合剂代表性地含有(甲基)丙烯酸系聚合物、氨基甲酸酯系聚合物、有机硅系聚合物或橡胶系聚合物作为基础聚合物。使用(甲基)丙烯酸系聚合物作为基础聚合物时,粘合剂层例如由含有(甲基)丙烯酸系聚合物的粘合剂形成。
F-1.(甲基)丙烯酸系聚合物
(甲基)丙烯酸系聚合物含有以(甲基)丙烯酸烷基酯为主成分的单体成分(原料单体)的聚合物。换言之,(甲基)丙烯酸系聚合物包含源自(甲基)丙烯酸烷基酯的结构单元。(甲基)丙烯酸烷基酯在成为(甲基)丙烯酸系聚合物的原料的全部单体成分中优选为50重量%以上,可以作为除该(甲基)丙烯酸烷基酯以外的单体的剩余部分而任意设定。需要说明的是,(甲基)丙烯酸酯是指丙烯酸酯和/或甲基丙烯酸酯。
作为构成(甲基)丙烯酸系聚合物的主骨架的(甲基)丙烯酸烷基酯,可列举出直链状或支链状的烷基的碳数为1~18的(甲基)丙烯酸烷基酯。作为烷基,例如可列举出甲基、乙基、丙基、异丙基、丁基、异丁基、戊基、己基、环己基、庚基、2-乙基己基、异辛基、壬基、癸基、异癸基、十二烷基、异肉豆蔻基、月桂基、十三烷基、十五烷基、十六烷基、十七烷基、十八烷基等。(甲基)丙烯酸烷基酯可以单独使用或组合使用。烷基的平均碳数优选为3~10。
(甲基)丙烯酸系聚合物除源自(甲基)丙烯酸烷基酯的结构单元以外,还可以含有源自能够与(甲基)丙烯酸烷基酯聚合的共聚单体的结构单元。即,成为(甲基)丙烯酸系聚合物的原料的单体成分在(甲基)丙烯酸烷基酯的基础上,还可以进一步包含共聚单体。
作为共聚单体,例如可列举出含羧基单体、含羟基单体、含氨基单体、含酰胺基的单体、环化聚合性单体、含环氧基的单体、含磺酸基的单体、含磷酸基的单体、多官能丙烯酸酯、具有脂环式烃基的(甲基)丙烯酸酯、具有芳香族烃基的(甲基)丙烯酸酯、乙烯酯类、芳香族乙烯基化合物、二烯类、乙烯醚类、氯乙烯等。共聚单体可以单独使用或组合使用。
这种共聚单体中,可优选列举出含有能够与后述交联剂反应的反应性基团的含反应性基团的单体,可更优选列举出含羧基单体、含羟基单体。含反应性基团的单体在粘合剂含有后述交联剂时成为与交联剂的反应点。含羧基单体和含羟基单体富有与分子间交联剂的反应性,因此可优选用于提高得到的粘合剂层的内聚性、耐热性。另外,含羧基单体从兼具耐久性和再利用性的方面出发是优选的,含羟基单体从提高再利用性的方面出发是优选的。共聚单体在(甲基)丙烯酸系聚合物的原料单体中可以单独使用或组合使用。
含羧基单体为在其结构中包含羧基且包含(甲基)丙烯酰基、乙烯基等聚合性不饱和双键的化合物。作为含羧基单体,例如可列举出(甲基)丙烯酸、(甲基)丙烯酸羧基乙酯、(甲基)丙烯酸羧基戊酯、衣康酸、马来酸、富马酸、巴豆酸等。这些之中,优选为丙烯酸。(甲基)丙烯酸系聚合物可以包含优选为源自含羧基单体的结构单元、更优选为源自(甲基)丙烯酸的结构单元。(甲基)丙烯酸系聚合物包含源自含羧基单体的结构单元时,能够实现粘合剂层的粘合特性的提高。
使用含羧基单体作为原料单体时,含羧基单体的含量在成为(甲基)丙烯酸系聚合物的原料的全部单体成分中通常为0.01重量%以上且10重量%以下。
含羟基单体为在其结构中包含羟基且包含(甲基)丙烯酰基、乙烯基等聚合性不饱和双键的化合物。作为含羟基单体,例如可列举出:(甲基)丙烯酸2-羟基乙酯、(甲基)丙烯酸3-羟基丙酯、(甲基)丙烯酸4-羟基丁酯、(甲基)丙烯酸6-羟基己酯、(甲基)丙烯酸8-羟基辛酯、(甲基)丙烯酸10-羟基癸酯、(甲基)丙烯酸12-羟基月桂酯等(甲基)丙烯酸羟基烷基酯;丙烯酸(4-羟基甲基环己基)甲酯等。这些之中,优选为(甲基)丙烯酸2-羟基乙酯、(甲基)丙烯酸4-羟基丁酯,更优选为(甲基)丙烯酸4-羟基丁酯。(甲基)丙烯酸系聚合物可以包含优选为源自含羟基单体的结构单元、更优选为源自(甲基)丙烯酸2-羟基乙酯和/或(甲基)丙烯酸4-羟基丁酯的结构单元。(甲基)丙烯酸系聚合物包含源自含羟基单体的结构单元时,能够实现粘合剂层的耐久性的提高。
使用含羟基单体作为原料单体时,含羟基单体的含量在成为(甲基)丙烯酸系聚合物的原料的全部单体成分中通常为0.01重量%以上且10重量%以下。
(甲基)丙烯酸系聚合物的重均分子量Mw例如为20万~300万、优选为100万~250万、更优选为120万~250万。重均分子量Mw为这样的范围时,能够得到耐久性(特别是耐热性)优异的粘合剂层。重均分子量Mw高于300万时,有时产生粘度的上升和/或聚合物聚合中的凝胶化。
F-2.交联剂
粘合剂可以含有交联剂。作为交联剂,可以使用有机系交联剂、多官能性金属螯合物等。作为有机系交联剂,例如可列举出异氰酸酯系交联剂、过氧化物系交联剂、环氧系交联剂、亚胺系交联剂。多官能性金属螯合物是多价金属与有机化合物共价键合或配位键合而成的物质。在粘合剂为辐射线固化型时,可以使用多官能性单体作为交联剂。交联剂可以单独使用或组合使用。交联剂优选包含异氰酸酯系交联剂和过氧化物系交联剂。
在粘合剂中配混交联剂时,交联剂的配混量相对于(甲基)丙烯酸系聚合物(基础聚合物)100重量份通常为0.01重量份~15重量份。在粘合剂中配混异氰酸酯系交联剂时,异氰酸酯系交联剂的配混量相对于(甲基)丙烯酸系聚合物100重量份通常为0.01重量份~15重量份、优选为1.0重量份~10重量份、更优选为2.5重量份~5重量份。在粘合剂中配混过氧化物系交联剂时,过氧化物系交联剂的配混量相对于(甲基)丙烯酸系聚合物100重量份通常为0.01重量份~2重量份、优选为0.1重量份~0.5重量份。交联剂(异氰酸酯系交联剂和过氧化物系交联剂)的配混比率为上述范围时,在(甲基)丙烯酸系聚合物的原料单体成分中含有含反应性基团的单体的情况下,能够顺利地将后述粘合剂层的弹性模量调整为期望的范围。
F-3.含反应性官能团的硅烷偶联剂
粘合剂可以含有含反应性官能团的硅烷偶联剂。含反应性官能团的硅烷偶联剂的反应性官能团代表性地为酸酐基以外的官能团。作为酸酐基以外的官能团,例如可列举出环氧基、巯基、氨基、异氰酸酯基、异氰脲酸酯基、乙烯基、苯乙烯基、乙酰乙酰基、脲基、硫脲基、(甲基)丙烯酰基、杂环基、以及它们的组合。含反应性官能团的硅烷偶联剂可以单独使用或组合使用。
在粘合剂中配混含反应性官能团的硅烷偶联剂时,含反应性官能团的硅烷偶联剂的配混量相对于(甲基)丙烯酸系聚合物100重量份通常为0.001重量份以上且5重量份以下。
F-4.添加剂
粘合剂可以含有(甲基)丙烯酸系低聚物和/或离子性化合物。另外,粘合剂可以含有添加剂。作为添加剂的具体例,可列举出着色剂、颜料等粉体、染料、表面活性剂、增塑剂、增粘剂、表面润滑剂、流平剂、软化剂、抗氧化剂、抗老化剂、光稳定剂、紫外线吸收剂、阻聚剂、无机或有机的填充剂、金属粉、颗粒状、箔状物。另外,在能够控制的范围内,也可以采用添加了还原剂的氧化还原系。另外,粘合剂也可以含有具有反应性基团(例如反应性甲硅烷基)的聚醚化合物。添加剂的种类、数量、组合、含量等可以根据目的而适当设定。添加剂的含量相对于(甲基)丙烯酸系聚合物100重量份优选为5重量份以下、更优选为3重量份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重量份以下。
F-5.粘合剂的特性
粘合剂在23℃55%RH下的储能模量代表性地为0.05GPa以上、优选为0.11GPa以上,代表性地为0.2GPa以下、优选为0.15GPa以下。需要说明的是,储能模量可以使用Rheometric公司制的动态粘弹性测定装置“ARES”并依照JIS K 7244进行测定。粘合剂的弹性模量为这样的范围时,能够将光学层叠体1的弹性模量稳定地调整至上述范围。
G.第1位相差层
第1相位差层7根据目的可以由具有任意适当的光学特性和/或机械特性的相位差薄膜构成。第1相位差层7位于偏光板2的辨识侧的相反侧。第1相位差层7代表性的是借助任意适当的粘接剂层贴合于偏光件21的辨识侧的相反侧。粘接剂层的厚度代表性地为0.5μm~2.5μm。第1相位差层7可以兼作偏光件21的辨识侧的相反侧的保护层。
第1相位差层7的厚度优选为10μm~60μm、更优选为30μm~50μm。
第1相位差层7的面内相位差Re(550)优选为80nm~150nm、更优选为90nm~140nm、进一步优选为100nm~130nm。
第1相位差层7如上所述,优选显示折射率特性为nx>ny>nz的关系。第1相位差层7的Nz系数优选为1.1~3.0、更优选为1.3~2.7。
第1相位差层7可以优选以其慢轴与偏光件21的吸收轴实质上平行的方式配置。本说明书中,“实质上平行”和“大致平行”的表述包括两个方向所形成的角度为0°±7°的情况,优选为0°±5°、进一步优选为0°±3°。“实质上正交”和“大致正交”的表述包括两个方向所形成的角度为90°±7°的情况,优选为90°±5°、进一步优选为90°±3°。进而,本说明书中仅记为“正交”或“平行”时,可以包括实质上正交或实质上平行的状态。
第1相位差层7包含光弹性系数的绝对值优选为2×10-11m2/N以下、更优选为2.0×10-13m2/N~1.5×10-11m2/N、进一步优选为1.0×10-12m2/N~1.2×10-11m2/N的树脂。光弹性系数的绝对值为这样的范围时,在产生加热时的收缩应力时不易产生相位差变化。因此,通过使用具有这样的光弹性系数的绝对值的树脂形成第1相位差层7,在将光学层叠体1应用于图像显示装置时能够良好地防止热不均。
第1相位差层7可以显示相位差值随测定光的波长变大的反常色散波长特性,也可以显示相位差值随测定光的波长变小的正常波长色散特性,还可以显示相位差值几乎不随测定光的波长变化的平坦的波长色散特性。第1相位差层7优选显示平坦的波长色散特性。具体而言,第1相位差层7的Re(450)/Re(550)优选为0.99~1.03、Re(650)/Re(550)优选为0.98~1.02。通过以规定的轴角度配置具有平坦的波长色散特性的λ/2板(第1相位差层)和λ/4板(第2相位差层),能够得到与理想的反常波长色散特性相近的特性,结果能够实现非常优异的防反射特性。
第1相位差层7可以由能够满足上述特性的任意适当的树脂薄膜构成。作为这种树脂的代表例,可列举出环状烯烃系树脂、聚碳酸酯系树脂、纤维素系树脂、聚酯系树脂、聚乙烯醇系树脂、聚酰胺系树脂、聚酰亚胺系树脂、聚醚系树脂、聚苯乙烯系树脂、丙烯酸系树脂。其中,可适宜地使用环状烯烃系树脂。第1相位差层7例如通过对由上述树脂形成的薄膜进行拉伸而得到。关于环状烯烃系树脂和树脂薄膜的拉伸方法(相位差薄膜的形成方法)的详细,例如记载于日本特开2015-210459号公报、日本特开2016-105166号公报。该公报的记载作为参考而援引至本说明书中。
H.第2位相差层
第2相位差层8根据目的可以由具有任意适当的光学特性和/或机械特性的相位差薄膜构成。第2相位差层8位于第1相位差层7的辨识侧的相反侧。第2相位差层8代表性地借助任意适当的粘接剂层贴合于第1相位差层7的辨识侧的相反侧。粘接剂层的厚度代表性地为0.5μm~2.5μm。
第2相位差层8的厚度优选为10μm~50μm、最优选为20μm~40μm。
第2相位差层8的面内相位差Re(550)优选为10nm~60nm、更优选为20nm~50nm、进一步优选为30nm~40nm。
第2相位差层8如上所述,优选显示折射率特性为nz>nx>ny的关系。第2相位差层8的Nz系数优选为-10~-0.1、更优选为-5~-1。
第2相位差层8可以优选以其慢轴与偏光件21的吸收轴实质上正交的方式配置。
第2相位差层8可以由能够满足上述特性的任意适当的树脂薄膜构成。作为这种树脂,代表性地可以为具有负的特性双折射的聚合物。具有负的特性双折射的聚合物是指通过拉伸等使聚合物进行取向时,其取向方向的折射率相对变小的聚合物。作为具有负的特性双折射的聚合物,例如可列举出在聚合物的侧链中导入芳香族、羰基等极化各向异性大的化学键、官能团而得到的聚合物。作为具体例,可列举出改性聚烯烃系树脂(例如改性聚乙烯系树脂)、丙烯酸系树脂、苯乙烯系树脂、马来酰亚胺系树脂、富马酸酯系树脂等。第2相位差层8例如可以通过对由上述树脂形成的薄膜适当地进行拉伸而得到。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光学层叠体1具备第1相位差层7和第2相位差层8,但光学层叠体也可以不具备第1相位差层和/或第2相位差层。
I.第4粘合剂层
第4粘合剂层9配置于第2位相差层8的辨识侧的相反侧。第4粘合剂层9由粘合剂(压敏粘接剂)形成。更详细而言,第4粘合剂层9是在第2位相差层8上以成为上述厚度的方式涂覆粘合剂而形成的。关于粘合剂,与在第1粘合剂层、第2粘合剂层和第3粘合剂层相关的上述F项中的说明相同。第4粘合剂层9可以由与第1~第3粘合剂层相同的粘合剂形成,也可以由不同的粘合剂形成。
J.图像显示装置
上述A项~I项记载的光学层叠体可以应用于图像显示装置。因此,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还包括使用这种光学层叠体的图像显示装置。作为图像显示装置的代表例,可列举出液晶显示装置、有机EL显示装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图像显示装置代表性地在其辨识侧具备上述A项~I项所记载的光学层叠体。图像显示装置包含图像显示面板。图像显示面板包含图像显示单元。需要说明的是,有时将图像显示装置称为光学显示装置,将图像显示面板称为光学显示面板,将图像显示单元称为光学显示单元。
在图像显示装置中,上述光学层叠体1通过第4粘合剂层9粘贴于图像显示面板。更详细而言,通常为如下方法:使偏光板吸附于鼓形辊等旋转体,以高精度贴合于被输送的面板。
实施例
以下通过实施例来具体说明本发明,但本发明不受这些实施例的限定。需要说明的是,各特性的测定方法如以下所述。
(1)橘皮纹
将实施例和比较例得到的光学层叠体切出200mm×300mm尺寸,作为试验样品。在试验样品中,偏光件的吸收轴方向(MD方向)与试验样品的宽度方向(与长边方向正交的方向)平行。接着,利用第4粘合剂层将该试验样品贴合于黑色的亚克力板。对贴合于亚克力板的试验样品的辨识侧的表面,使用荧光灯以反射角为45°~70°的方式使光入射,通过目视观察试验样品的外观(辨识侧的表面)。按照下述基准评价其结果。
A:不明显的凹凸感
B:明显的凹凸感
C:非常明显的凹凸感
(2)气泡
将实施例和比较例得到的光学层叠体利用第4粘合剂层贴合于厚度0.05mm的无碱玻璃。利用显微镜观察光学层叠体的第4粘合剂层与无碱玻璃的界面。接着,按照下述基准评价气泡的产生。
A:将光学层叠体贴合于无碱玻璃后,第4粘合剂层与无碱玻璃之间没有气泡。
B:将光学层叠体贴合于无碱玻璃后,第4粘合剂层与无碱玻璃之间有气泡。
(3)弹性模量
将实施例和比较例得到的光学层叠体切出25mm×150mm尺寸(JIS K7127中的试验片类型2),作为试验样品。使用株式会社岛津制作所制Autograph,通过依照JIS K 7127的测定方法来测定试验样品的弹性模量(拉伸特性)。
(4)第4粘合剂层的表面的凹凸评价
使实施例和比较例得到的光学层叠体的第4粘合剂表面露出,使用Zygo公司制Newview7300对其表面测定凹凸。
[实施例1和2]
1.偏光板(偏光件层叠体)的制作
作为热塑性树脂基材,使用长条状且Tg约75℃的非晶质间苯二甲酸共聚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薄膜(厚度:100μm),对树脂基材的单面实施电晕处理。
在以9:1混合聚乙烯醇(聚合度4200、皂化度99.2摩尔%)与乙酰乙酰基改性PVA(日本合成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商品名“GOHSEFIMER”)而成的PVA系树脂100重量份中添加碘化钾13重量份,将得到的混合物溶于水中,制备PVA水溶液(涂布液)。
在树脂基材的电晕处理面上涂布上述PVA水溶液并在60℃下进行干燥,由此形成厚度13μm的PVA系树脂层,制作层叠体。
将得到的层叠体在130℃的烘箱内沿纵向(长边方向)单向拉伸至2.4倍(空中辅助拉伸处理)。
接着,将层叠体在液温40℃的不溶化浴(相对于水100重量份,配混硼酸4重量份而得的硼酸水溶液)中浸渍30秒(不溶化处理)。
接着,在液温30℃的染色浴(相对于水100重量份,以1:7的重量比配混碘和碘化钾而得的碘水溶液)中,一边以最终得到的偏光件的单体透过率(Ts)成为期望值的方式调整浓度,一边浸渍60秒(染色处理)。
接着,在液温40℃的交联浴(相对于水100重量份,配混碘化钾3重量份、配混硼酸5重量份而得的硼酸水溶液)中浸渍30秒(交联处理)。
然后,一边将层叠体浸渍在液温70℃的硼酸水溶液(硼酸浓度4重量%、碘化钾浓度5重量%)中,一边在圆周速度不同的辊间沿纵向(长边方向)以总拉伸倍率为5.5倍的方式进行单向拉伸(水中拉伸处理)。
然后,将层叠体浸渍在液温20℃的清洗浴(相对于水100重量份,配混碘化钾4重量份而得的水溶液)中(清洗处理)。
然后,一边在保持为约90℃的烘箱中进行干燥,一边接触表面温度保持为约75℃的SUS制的加热辊(干燥收缩处理)。
如此操作,在树脂基材上形成厚度约5μm的偏光件。
在得到的偏光件的表面(与树脂基材处于相反侧的面),借助紫外线固化型粘接剂贴合作为保护层的具有戊二酰亚胺结构的丙烯酸系树脂薄膜(厚度:40μm)。具体而言,以固化型粘接剂的总厚度为约2.0μm的方式进行涂覆,并使用辊机进行贴合。然后,从丙烯酸系树脂薄膜侧照射UV光线而使粘接剂固化。接着,剥离树脂基材,得到具有丙烯酸系树脂薄膜(保护层)/偏光件的构成的偏光板。
接着,在偏光件的表面(与保护层处于相反侧的面)贴合具有贯穿孔的表面保护薄膜,得到具有保护层/偏光件/表面保护薄膜的构成的层叠体。然后,将层叠体浸渍于NaOH水溶液(碱性溶液),使从贯穿孔露出的偏光件与碱性溶液接触。由此,偏光件的与碱性溶液的接触部分发生脱色,形成非偏光部。
然后,将层叠体纯粹浸渍清洗后,将层叠体浸渍于H2SO4水溶液(酸性溶液),接着纯粹浸渍清洗。然后,从偏光件将表面保护薄膜剥离去除。
通过以上,得到包含具有非偏光部的偏光件的偏光板。非偏光部的厚度为4.5μm。另外,偏光件的与保护层相反侧的表面的与非偏光部对应的部分凹陷,另一方面,偏光件的保护层侧的表面实质上是平坦的。
2.防反射眩光层叠体
作为防反射眩光层叠体,使用富士胶卷株式会社制的带相位差层的TAC薄膜(制品名:HL214、厚度:42μm)。
3.防反射层叠体的制作
作为防反射层叠体,使用Dexerials Corporation制的AR薄膜(AR+HC厚度4μm、基材厚度:80μm)。
4.粘合剂的制备
4-1.用于第1粘合剂层~第4粘合剂层的粘合剂PSA1的制备
在具备搅拌叶片、温度计、氮气导入管、冷凝器的四口烧瓶中投入含有丙烯酸丁酯94.9份、丙烯酸4-羟基丁酯0.1份和丙烯酸5.0份的单体混合物。进而,相对于该单体混合物100份,与乙酸乙酯100份一起投入作为聚合引发剂的2,2’-偶氮二异丁腈0.1份,一边缓慢搅拌一边导入氮气进行氮置换后,将烧瓶内的液温保持在55℃附近,进行8小时聚合反应,制备重均分子量(Mw)220万、Mw/Mn=3.0的丙烯酸系聚合物A1的溶液。
相对于丙烯酸系聚合物A1溶液的固体成分100份,配混三羟甲基丙烷/甲苯二异氰酸酯加成物(东曹株式会社制、商品名“CORONATE L”)3份、过氧化物交联剂(过氧化苯甲酰)0.2份、含环氧基的硅烷偶联剂(信越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商品名“KBM-403”)0.075份和具有反应性甲硅烷基的聚醚化合物(Kaneka Corporation制、商品名“Silyl SAT10”)0.5份,得到粘合剂PSA1。对于构成粘合剂层的粘合剂,使用Rheometric公司制的动态粘弹性测定装置“ARES”,基于JIS K 7244测定储能模量。粘合剂PSA1的23℃、55%RH下的储能模量为0.11GPa。
5.光学层叠体的制作
在偏光板的保护层上借助粘合剂PSA1贴合防反射眩光层叠体。具体而言,在保护层的辨识侧的表面涂覆粘合剂PSA1,形成具有表1所示的厚度的第1粘合剂层,接着,使防反射眩光层叠体的防反射眩光层与第1粘合剂层接触,借助第1粘合剂层将防反射眩光层叠体贴合于偏光板。此时,以防反射眩光层(液晶化合物的取向固化层)的慢轴相对于偏光件的吸收轴形成45°的角度的方式进行调整。
接着,在防反射眩光层叠体的第1基材上,借助粘合剂PSA1贴合作为加强层的具有戊二酰亚胺结构的丙烯酸系树脂薄膜(厚度:40μm)。具体而言,在第1基材的辨识侧的表面涂覆粘合剂PSA1,形成具有表1所示的厚度的第2粘合剂层,使加强层与第2粘合剂层接触而贴合于防反射眩光层叠体。
接着,在加强层上,借助粘合剂PSA1贴合防反射层叠体。具体而言,在加强层的辨识侧的表面涂覆粘合剂PSA1,形成具有表1所示的厚度的第3粘合剂层,接着,使防反射层叠体的第2基材与第2粘合剂层接触,借助第3粘合剂层将防反射层叠体贴合于加强层。
另外,在偏光件的与保护层相反侧的面上,借助紫外线固化型粘接剂层(厚度1.0μm)贴合作为第1相位差层的环状烯烃系薄膜(折射率特性:nx>ny>nz、面内相位差:116nm)。此时,以第1相位差层的慢轴相对于偏光件的吸收轴形成0°的角度的方式进行调整。然后,在第1相位差层的与偏光件相反侧的面上,借助紫外线固化型粘接剂层(厚度1.0μm)贴合作为第2相位差层的改性聚乙烯薄膜(折射率特性:nz>nx>ny、面内相位差:35nm)。此时,以第2相位差层的慢轴相对于偏光件的吸收轴形成90°的角度的方式进行调整。
接着,在第2相位差层的与第1相位差层相反侧的面上涂覆粘合剂PSA1,形成具有表1所示的厚度的第4粘合剂层。
通过以上,得到具有防反射层叠体/第3粘合剂层/加强层/第2粘合剂层/防反射眩光层叠体/第1粘合剂层/偏光板/第1相位差层/第2相位差层/第4粘合剂层的构成的光学层叠体。光学层叠体所具备的各层的厚度、光学层叠体的总厚度、以及防反射眩光层叠体、加强层和防反射层叠体的总厚度示于表1。另外,将光学层叠体供于上述橘皮纹、上述气泡、上述弹性模量和上述第4粘合剂层表面的凹凸的评价。将结果与各粘合剂层的厚度一并示于表2。
[比较例1~4]
在防反射眩光层叠体与防反射层叠体之间不设置加强层,借助第2粘合剂层将防反射层叠体贴合于防反射眩光层叠体,以及将各粘合剂层的厚度变更为表1和2所示的值,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进行,得到具有防反射层叠体/第2粘合剂层/防反射眩光层叠体/第1粘合剂层/偏光板/第1位相差层/第2位相差层/第4粘合剂层的构成的光学层叠体。
[表1]
Figure BDA0003771643500000311
[表2]
Figure BDA0003771643500000321
[评价]
由表2可知,通过使各粘合剂层的厚度为17μm以下、且在防反射眩光层叠体与防反射层叠体之间设置加强层,可得到能够抑制橘皮纹、并且在将光学层叠体贴合于图像显示面板时能够抑制光学层叠体与显示面板之间混入气泡的光学层叠体。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光学层叠体能够适宜地用于图像显示装置(代表性地为液晶显示装置、有机EL显示装置)。

Claims (6)

1.一种光学层叠体,其具备:
包含非偏光部的偏光板、
借助第1粘合剂层贴合于所述偏光板的辨识侧的第1光学功能体、
借助第2粘合剂层贴合于所述第1光学功能体的辨识侧的加强层、
借助第3粘合剂层贴合于所述加强层的辨识侧的第2光学功能体、以及
相对于所述偏光板位于辨识侧的相反侧的第4粘合剂层,
所述第1粘合剂层、所述第2粘合剂层、所述第3粘合剂层和所述第4粘合剂层各自的厚度为17μm以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层叠体,其弹性模量为2700MPa以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光学层叠体,其中,所述第1粘合剂层、所述第2粘合剂层和所述第3粘合剂层各自的厚度为所述第4粘合剂层的厚度以下。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层叠体,其中,所述第1光学功能体的厚度、所述加强层的厚度和所述第2光学功能体的厚度的总和为200μm以下。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层叠体,其中,所述第4粘合剂层的与所述偏光板相反侧的表面具有0.5μm以上且1.0μm以下的凹凸。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层叠体,其还具备:
贴合于所述偏光板的辨识侧的相反侧的第1位相差层、以及
贴合于所述第1位相差层的辨识侧的相反侧的第2位相差层,
所述第4粘合剂层配置于所述第2位相差层的辨识侧的相反侧,
所述第1位相差层显示nx>ny>nz的折射率特性,
所述第2位相差层显示nz>nx>ny的折射率特性。
CN202210903198.9A 2021-07-29 2022-07-29 光学层叠体 Pending CN11570040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124676A JP7257461B2 (ja) 2021-07-29 2021-07-29 光学積層体
JP2021-124676 2021-07-29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700404A true CN115700404A (zh) 2023-02-07

Family

ID=851209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903198.9A Pending CN115700404A (zh) 2021-07-29 2022-07-29 光学层叠体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7257461B2 (zh)
KR (1) KR20230018318A (zh)
CN (1) CN115700404A (zh)
TW (1) TW202304704A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754435B2 (ja) * 2006-08-10 2011-08-24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積層光学フィルム、楕円偏光板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JP6900213B2 (ja) 2017-03-21 2021-07-07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反射防止層および映り込み防止層付偏光板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230018318A (ko) 2023-02-07
JP2023019729A (ja) 2023-02-09
JP7257461B2 (ja) 2023-04-13
TW202304704A (zh) 2023-02-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627901B (zh) 带防反射层及防映入层的偏振片及其制造方法
TWI744787B (zh) 光學積層體及使用該光學積層體之影像顯示裝置
TWI708966B (zh) 偏光板之套組及使用該套組之ips模式液晶顯示裝置
CN110568539B (zh) 带防映入层的偏振片
JP2007246717A (ja) 被膜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被膜フィルム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KR102364949B1 (ko) 편광판의 세트, 및 그것을 이용한 ips 모드 액정 표시 장치
JP7089093B2 (ja) 偏光板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JP7257461B2 (ja) 光学積層体
TWI830227B (zh) 光學積層體
JP2019029005A (ja) タッチセンサー層付光学積層体、画像表示装置および該光学積層体の製造方法
CN114174876B (zh) 光学层叠体及包含该光学层叠体的带相位差层的偏振片的图像显示装置
WO2022044500A1 (ja) 偏光板、位相差層付偏光板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JP7411520B2 (ja) 偏光板、位相差層付偏光板および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センス表示装置
JP6699514B2 (ja) Ipsモード用の偏光板のセット及びそれを用いたipsモード液晶表示装置
JP6699513B2 (ja) 偏光板のセット及びそれを用いたipsモード液晶表示装置
JP2024066848A (ja) 位相差層付偏光板および位相差層付偏光板を有する画像表示装置
KR20240063005A (ko) 위상차층 부착 편광판 및 위상차층 부착 편광판을 포함하는 화상 표시 장치
CN117991432A (zh) 带相位差层的偏振片及具有带相位差层的偏振片的图像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