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699120A - 射频识别电子商品防盗系统中的量程辨别 - Google Patents
射频识别电子商品防盗系统中的量程辨别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5699120A CN115699120A CN202180029369.3A CN202180029369A CN115699120A CN 115699120 A CN115699120 A CN 115699120A CN 202180029369 A CN202180029369 A CN 202180029369A CN 115699120 A CN115699120 A CN 115699120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adio frequency
-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 intensity
- location
- identification devic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8—SIGNALLING
- G08B—SIGNALLING OR CALLING SYSTEMS; ORDER TELEGRAPHS; ALARM SYSTEMS
- G08B13/00—Burglar, theft or intruder alarms
- G08B13/22—Electrical actuation
- G08B13/24—Electrical actuation by interference with electromagnetic field distribution
- G08B13/2402—Electronic Article Surveillance [EAS], i.e. systems using tags for detecting removal of a tagged item from a secure area, e.g. tags for detecting shoplifting
- G08B13/2405—Electronic Article Surveillance [EAS], i.e. systems using tags for detecting removal of a tagged item from a secure area, e.g. tags for detecting shoplift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tag technology used
- G08B13/2414—Electronic Article Surveillance [EAS], i.e. systems using tags for detecting removal of a tagged item from a secure area, e.g. tags for detecting shoplift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tag technology used using inductive tags
- G08B13/2417—Electronic Article Surveillance [EAS], i.e. systems using tags for detecting removal of a tagged item from a secure area, e.g. tags for detecting shoplift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tag technology used using inductive tags having a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chip
-
- G—PHYSICS
- G08—SIGNALLING
- G08B—SIGNALLING OR CALLING SYSTEMS; ORDER TELEGRAPHS; ALARM SYSTEMS
- G08B13/00—Burglar, theft or intruder alarms
- G08B13/22—Electrical actuation
- G08B13/24—Electrical actuation by interference with electromagnetic field distribution
- G08B13/2402—Electronic Article Surveillance [EAS], i.e. systems using tags for detecting removal of a tagged item from a secure area, e.g. tags for detecting shoplifting
- G08B13/2465—Aspects related to the EAS system, e.g. system components other than tags
- G08B13/2468—Antenna in system and the related signal processing
- G08B13/2471—Antenna signal processing by receiver or emitter
-
- G—PHYSICS
- G08—SIGNALLING
- G08B—SIGNALLING OR CALLING SYSTEMS; ORDER TELEGRAPHS; ALARM SYSTEMS
- G08B13/00—Burglar, theft or intruder alarms
- G08B13/22—Electrical actuation
- G08B13/24—Electrical actuation by interference with electromagnetic field distribution
- G08B13/2402—Electronic Article Surveillance [EAS], i.e. systems using tags for detecting removal of a tagged item from a secure area, e.g. tags for detecting shoplifting
- G08B13/2465—Aspects related to the EAS system, e.g. system components other than tags
- G08B13/2468—Antenna in system and the related signal processing
- G08B13/2474—Antenna or antenna activator geometry, arrangement or layout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Radar Systems Or Details Thereof (AREA)
- Burglar Alarm Systems (AREA)
- Position Fixing By Use Of Radio Waves (AREA)
Abstract
提供了具有第一接收天线和第二接收天线的基于射频识别的电子商品防盗系统。射频信号被传输到射频识别装置,所述射频识别装置传输所述接收天线接收到的返回信号。所述射频识别装置的定位可以基于所述返回信号在被所述第一天线接收时的强度与所述返回信号在被所述第二天线接收时的强度之间的差来确定。如果射频信号由所述接收天线传输,则可以通过以下来确定所述射频识别装置的所述定位:改变每条天线传输的所述射频信号的强度并将所述第一天线在所述射频识别装置处于接收所述信号的阈值时所传输的所述射频信号的强度与所述第二天线在所述射频识别装置处于所述阈值时所传输的所述射频信号的强度进行比较。
Description
相关专利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要求2020年2月25日提交的第62/981,206号美国临时专利申请的权益,所述第62/981,206号美国临时专利申请通过整体引用并入本文。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主题涉及射频识别(“RFID”)装置。更具体地,本发明主题涉及确定射频识别装置在电子商品防盗(“EAS”)系统中的定位。
背景技术
在零售商店中,对陈列的和/或储存的产品进行准确计数具有重要性。另外,在合适的位置具有有效防盗系统很重要。已经采用了射频识别标签和标记(其在本文中统称为“射频识别装置”)来执行这两种功能。
采用射频识别技术的电子商品防盗系统具有两个主读取区10和12(如图1所示),这两个主读取区中的每一个包括关联的射频识别读取器。第一读取区10是将产品呈现给消费者的商店区域(其在本文中可以被称为“库存区”),而第二读取区12是可以检测到尚未被适当地去激活的任何射频识别装置以触发某种类型的警报从而表明有人正试图偷走一件或多件商品的商店出口处区域(其在本文中可以被称为“检测区”)。当顾客正确购买商品时,收银员移除或去激活与所述商品相关联的射频识别装置。如果射频识别装置未被移除或去激活,则一个或多个射频识别读取器将对装置进行读取并使警报或其它警示在检测区12中得以触发。
虽然上述系统较为普遍,但存在一定的缺点。当使用射频识别装置/系统用于电子商品防盗系统时,一个常见的问题是,射频识别装置在某些情况下的读取量程可能足够大,以至于库存区10中的射频识别装置可以在检测区12中被读取,或者反之亦然。为了降低此风险,经常在库存区10与检测区12之间提供过渡区14,以在物理上隔开这两个读取区。然而,由于不同的射频识别装置在操作频率下具有较大的灵敏度和/或不同的物品对关联的射频识别装置的性能有不同的影响,因此有必要使过渡区14相对较大。过渡区越大,库存区越小,并且因此,零售商可以呈现给消费者以供购买的货品越少。因此,提供以允许减小过渡区14的尺寸的方式配置的射频识别装置将会是有利的。
在许多基于射频识别的电子商品防盗系统中,人们试图通过测量如以下等因素来辨别射频识别装置与电子商品防盗读取器系统之间的量程:(当读取器系统以恒定的功率传输时)射频识别装置何时开始作出响应以及响应的水平,这通常被称为接收信号强度指示(RSSI)。然而,由于衰减因子K和射频识别装置灵敏度T,这种方法的结果可能是不可靠的。K和T可能会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如射频识别装置与读取器系统之间的反射以及吸收材料、以及因试图偷窃物体造成的损失(其中小偷可能靠近人体放置射频识别装置以衰减信号(称为人体模型或人体效应))。高T和低K可以使远处的射频识别装置(例如,在库存区中的射频识别装置)以类似水平对电子商品防盗区中的标签作出响应并引起错误警报。应理解,由于有人故意试图击败电子商品防盗系统,因此当K较高时,射频识别读取器以最大功率进行传输对于检测来说是理想的,但这也会增加错误警报的概率。因此,独立于K的辨别方法将会是有利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主题有若干个方面可以在下文所描述和要求保护的装置、系统和方法中单独地或一起实现。这些方面可以独自使用或结合本文所述的主题的其它方面使用,并且对这些方面的共同描述不旨在排除单独使用这些方面或者单独或以所附权利要求中可以阐明的不同组合要求保护这些方面。
本文描述了一种用于确定射频识别装置在电子商品防盗系统中的定位的方法,所述电子商品防盗系统具有第一读取区和第二读取区。所述方法包括:在第一位置处和在第二位置处将射频信号传输到射频识别装置并接收来自所述射频识别装置的返回信号。计算所述返回信号在所述第一位置处的第一强度与所述返回信号在所述第二位置处的第二强度之间的差,并且至少部分地基于所述第一强度与所述第二强度之间的差来确定所述射频识别装置是否定位于所述第一读取区中。
本文还描述了用于确定射频识别装置的定位的电子商品防盗系统,所述射频识别装置被配置成在接收到射频信号时传输返回信号。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子商品防盗系统包括第一读取区和第二读取区、第一接收天线和第二接收天线以及控制器。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接收天线被配置成在第一强度下接收返回信号,而所述第二接收天线被配置成在第二强度下接收所述返回信号。所述控制器被配置成至少部分地基于所述第一强度与所述第二强度之间的差来确定所述射频识别装置是否定位于所述第一读取区中。
本文描述了用于确定射频识别装置在电子商品防盗系统中的定位的方法,所述电子商品防盗系统具有第一读取区和第二读取区。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方法包括:从第一位置将第一射频信号传输到射频识别装置并将所述第一射频信号的功率变为第一功率,所述第一功率对应于在所述第一位置处接收来自所述射频识别装置的第一返回信号时的阈值。从第二位置将第二射频信号传输到所述射频识别装置并将所述第二射频信号的功率变为第二功率,所述第二功率对应于在所述第二位置处接收来自所述射频识别装置的第二返回信号时的阈值。确定所述第一强度与所述第二强度之间的差,然后至少部分地基于所述第一强度与所述第二强度之间的差来确定所述射频识别装置是否定位于所述第一读取区中。
本文还描述了用于确定射频识别装置的定位的电子商品防盗系统,所述射频识别装置被配置成在接收到射频信号时传输返回信号。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子商品防盗系统包括第一读取区和第二读取区、第一接收天线和第二接收天线以及控制器。所述第一接收天线被配置成将第一射频信号传输到所述射频识别装置并将所述第一射频信号的功率变为第一功率,所述第一功率对应于由所述第一接收天线接收来自所述射频识别装置的第一返回信号时的阈值。所述第二接收天线被配置成将第二射频信号传输到所述射频识别装置并将所述第二射频信号的功率变为第二功率,所述第二功率对应于由所述第二接收天线接收来自所述射频识别装置的第二返回信号时的阈值。所述控制器被配置成至少部分地基于所述第一强度与所述第二强度之间的差来确定所述射频识别装置是否定位于所述第一读取区中。
附图说明
图1是使用射频识别装置的常规电子商品防盗系统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公开的基于射频识别的电子商品防盗系统的示例性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公开的基于射频识别的电子商品防盗系统的另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公开的一方面的电子商品防盗系统的门的示例性天线布置的示意图;
图5是本公开的电子商品防盗系统被用来确定射频识别装置的二维位置的示意图;并且
图6A到图6C展示了用于使用根据本公开的电子商品防盗系统确定射频识别装置的移动的方法。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需要,本文公开了本发明的详细实施例;然而,应理解,所公开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示例,本发明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因此,本文中公开的具体细节不应被解释为限制性的,而仅仅是作为权利要求的基础并且作为教导本领域技术人员以几乎任何适当的方式不同地使用本发明的代表性基础。
图2展示了根据本公开的基于射频识别的电子商品防盗系统16的示例性实施例。在图2的实施例中,电子商品防盗系统16包括发射天线18以及两条接收天线20和22。虽然可以优选的是采用具有感兴趣区中的同等增益或用于补偿测量到的RSSI/功率值的构件的天线设计,但在不脱离本公开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以各种方式配置根据本公开的电子商品防盗系统的天线。举例来说,图2的接收天线20和22可以被配置为偶极天线、定向天线、传输线天线或其组合。以不同方式配置的天线将具有不同的性能特性以及因此不同的优点。例如,偶极天线将为被配置成检测射频识别装置的二维定位的电子商品防盗系统提供良好的角度覆盖。另一方面,定向天线被更好地配置成用于保持检测区针对电子商品防盗系统的门向前聚焦。相应地,应理解,本公开不限于具有特别配置的天线的电子商品防盗系统,而是本文所述的方法可以使用各种以不同方式配置的天线进行实践。
在图2的电子商品防盗系统16中,发射天线18向定位于电子商品防盗系统16中的某个地方的射频识别装置24发射射频信号“S”(例如,附着于货品上的射频识别标签或标记)。射频识别装置24从发射天线18接收射频信号S并返回返回信号,所述返回信号由第一接收天线20和第二接收天线22接收。
由于环境条件,返回信号的强度将随着返回信号行进的距离的增加而减小。在图2的朝向中,第一接收天线20被定位得比第二接收天线22更靠近射频识别装置24,使得返回信号的强度或RSSI将在第一接收天线20处比第二接收天线22处更大。在图2中,射频识别装置24与第一接收天线20之间的距离由“r”表示,并且第一接收天线20与第二接收天线22之间的距离由“θ”表示,使得射频识别装置24与第二接收天线22之间的距离为r+θ。
如上所述,使用单条天线测量来自射频识别装置的返回信号的强度或RSSI可能不是特别有信息的或有用的。然而,通过使用被定位得彼此相距已知距离的两条天线20和22比较返回信号的强度或RSSI,可以更可靠地确定射频识别装置在电子商品防盗系统16中的近似定位。如上所述,返回信号的强度或RSSI是返回信号行进的距离的函数。当比较第一接收天线20和第二接收天线22接收到的返回天线的强度或RSSI时,可以抵消返回信号在到达第一接收天线20和第二接收天线22时行进的公共距离(其在图2中由“r”表示)。因此,第一接收天线20和第二接收天线22接收到的返回信号的强度或RSSI之间的差将指示在返回信号在第一接收天线20与第二接收天线22之间行进已知距离θ时的强度损失。
射频信号的强度或RSSI变化遵循平方定律,使得第一接收天线20和第二接收天线22接收到的返回信号的强度或RSSI差将指示射频识别装置24与第一接收天线20之间的距离r。一般来说,当距离r相对较小时,第一接收天线20和第二接收天线22接收到的返回信号的强度或RSSI之间的差在大小上将相对较大,而当距离r相对较大时,差在大小上将相对较小。差的确切大小将取决于许多因素,但是在示例性实施例中,当r=1时,差的大小将为大约6dB,当r=5时,差的大小为大约1.6dB,并且当r=10时,差的大小为大约0.83dB。
无论这两条接收天线20和22处的返回信号强度或RSSI之间的特定差如何,都将看到,未示出显著的强度或RSSI变化的任何射频识别装置24都可以被视为与接收天线20和22相距显著距离。虽然说明性示例在远距离处的准确度不高(例如,在r=5和r=10时,信号强度或RSSI差很小),但电子商品防盗系统16可以被配置成在相对较长的量程下不需要高准确度。例如,在一个实施例中,这两条接收天线20和22(或在接收天线并入到传输线天线的情况下,具有超过一个参考平面的单条天线)放置在库存区10与检测区12之间,其中第一接收天线20被定位得比第二接收天线22更靠近库存区10。当射频识别装置24被定位得更靠近库存区10而不是检测区12(即,更靠近第一接收天线20而不是第二接收天线22)时,第一接收天线20和第二接收天线22接收到的返回信号的强度或RSSI之间的差应为正(即,返回信号应在第一接收天线20处比第二接收天线22处更强)。
因此,在此说明性配置中,第一接收天线20和第二接收天线22接收到的返回信号的强度或RSSI差为正并且相对较小(即,小于正阈值,所述值在示例性实施例中约介于1.6dB与6dB之间)将足以表明射频识别装置24定位于库存区10中的某个地方。射频识别装置24在库存区内的确切位置(例如,无论是r=5还是r=10)可能无法准确地确定,但刚好足以知晓射频识别装置24处于库存区10中而不是检测区12或过渡区14中。用于确定射频识别装置24是否距接收天线20和22足够远的确切正阈值将取决于许多因素(例如,接收天线20和22在电子商品防盗系统16内的定位以及过渡区14的尺寸),因此本公开不限于任何特定的正阈值。
类似于确定射频识别装置24在库存区10中的某个地方,根据本公开的电子商品防盗系统16还可以确定射频识别装置24何时处于检测区12中的某个地方。当第一接收天线20定位得比第二接收天线22更靠近库存区10时,并且当射频识别装置24被定位得更靠近检测区12而不是库存区10时,第一接收天线20和第二接收天线22接收到的返回信号的强度或RSSI之间的差应为负。因此,在此说明性配置中,第一接收天线20和第二接收天线22接收到的返回信号的强度或RSSI差为负并且相对较小(即,大于或更靠近零,而不是负阈值)将足以表明射频识别装置24定位于检测区12中的某个地方。用于确定射频识别装置24是否距接收天线20和22足够远的确切负阈值将取决于许多因素(例如,接收天线20和22在电子商品防盗系统16内的定位以及过渡区14的尺寸),因此本公开不限于任何特定的负正阈值。
应理解,图2的配置仅仅是示例性的,并且根据本公开的电子商品防盗系统可以以不同方式配置。例如,图3展示了电子商品防盗系统26,在所述电子商品防盗系统中,射频信号由两条接收天线28和30而不是由第三发射天线(如图2中)传输。图3的电子商品防盗系统26可以被称为在“单静态”模式下操作,而图2的电子商品防盗系统16可以被称为在“双静态”模式下操作。
在图3的实施例中,每条接收天线28、30将射频信号传输到射频识别装置24并接收返回信号。如图2的实施例中,第一接收天线28和第二接收天线30接收到的返回信号的强度或RSSI差可以用来确定射频识别装置24的大概定位(即,射频识别装置24是否位于库存区10中的某个地方或检测区12中的某个地方)。然而,在将两个不同的射频信号发送到图3的电子商品防盗系统中的射频识别D装置24时,必须小心确保以相同功率传输来自射频识别装置24的返回信号。当射频识别装置24接收到刚好足够传输返回信号的功率(其在本文中称为“阈值”)时,射频识别装置24在从第一接收天线28和第二接收天线30接收到射频信号时所传输的返回信号的功率将是相同的,这表示恒定的功率输入和恒定的功率输出。
在一个实施例中,每条接收天线28、30将从传输低强度射频信号开始,并且然后增加射频信号的强度,直到首先接收到来自射频识别装置24的返回信号,这将是所述接收天线在射频识别装置24的阈值下的射频信号强度。替代性地,不是从低功率开始,而是最初传输更高功率的射频信号的接收天线28和30可以达到阈值,所述射频信号足够强,以到达射频识别装置24,其中功率被降低,直到不再传输返回信号。事实上,应理解,可以使用许多合适的方法中的任何方法达到阈值,所述方法可以包括线性扫描或二分搜索。
正如两个返回信号之间的强度差可以用来确定射频识别装置24的大概位置一样,第一接收天线28在射频识别装置24的阈值下发出的射频信号与第二接收天线30在射频识别装置24的阈值下发出的射频信号之间的强度差可以指示射频识别装置24的大概位置。这两条接收天线28和30发出的射频信号在到达射频识别装置24时将具有相同的(或至少基本上相同的)强度或RSSI。这两个射频信号将在到达射频识别装置24时横穿相同的距离r,使得较远的接收天线(其为图3的朝向上的第二接收天线30,但可以是第一接收天线28,这取决于射频识别装置24的位置)使射频识别装置24达到阈值所需的附加强度完全是由于同接收天线28与30之间的距离θ相关联的损失。此信息可以用来(通过采用本文所述的原理)确定射频识别装置24是否与接收天线28和30之间相距很大距离,其中正差或负差指示射频识别装置24所定位于的接收天线28和30的一侧。
为了获得最佳性能,优选的是射频识别装置24在上述测量期间在其定位上没有变化或只有相对较小的变化。双静态系统在这方面可以是有利的,因为其只需要发射天线18所发射的射频信号的功率足以引起射频识别装置24的响应,而单静态系统必须调整发射的功率以将特定射频识别装置24保持在阈值下,这是较慢的。然而,单静态系统允许用于确定射频识别装置24的大概位置的第二种方法,所述方法在某些情况下可以是优选的。
虽然根据本公开的电子商品防盗系统可以被配置成在较长的量程下不那么准确,但可以有利的是使电子商品防盗系统在监测射频识别装置从过渡区14移动到检测区12方面更准确以防止错误警报。对射频识别装置的移动的确定可以基于射频识别装置在第一时间的近似位置与射频识别装置在稍后的第二时间的近似位置的比较。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基于两条接收天线接收到的返回信号之间的强度或RSSI差(如图2和图3的实施例中)或者两条接收天线在使射频识别装置24达到阈值时所发出的射频信号的功率差(如图3的实施例中),可以采用上述类型的电子商品防盗系统来确定射频识别装置24在第一时间的大概定位。可以使用相同方法来确定同一射频识别装置24在第二时间的大概定位,其中在第一时间与在第二时间的大概定位之间的差异指示射频识别装置24正在移动的方向。
虽然图2和图3的电子商品防盗系统16和26可以用来确定射频识别装置24的大概定位和移动,但具有更多条接收天线的电子商品防盗系统将能够更准确地确定射频识别装置24的定位以及因此移动。图4展示了具有四条接收天线34a-34d的电子商品防盗系统的示例性门32,而图5展示了用于使用图4所示类型的系统确定射频识别装置24的定位的示例性方法。应理解,在不脱离本公开的范围的情况下,电子商品防盗系统可以具有超过四条接收天线,并且此类天线可以以各种方式定位(包括定位在不同高度处,如与天花板相关联的一条或多条天线或定位于地面水平处的其它天线)。
无论电子商品防盗系统的接收天线的确切数目和定位如何,每条接收天线在电子商品防盗系统内具有已知定位并且相对于其它接收天线具有已知定位。基于每条接收天线34接收到的返回信号的强度或RSSI或者(在被配置成还将射频信号传输到射频识别装置24的接收天线的情况下)每条接收天线34在使射频识别装置24达到其阈值时所传输的射频信号的强度,可以确定射频识别装置24与每条接收天线34之间的近似距离r1-r4(图5)。通过同时求解差值,可以使用接收天线34a-34d的绝对定位和相对定位以及射频识别装置24与接收天线34a-34d之间的距离r1-r4来确定射频识别装置24的二维定位(即,通过三角测量)。
在第一时间确定射频识别装置24的二维定位之后,可以在稍后的第二时间重复所述过程,以确定射频识别装置24在第二时间的二维定位。可以比较射频识别装置24在这两个时间的定位,以确定射频识别装置通过电子商品防盗系统的移动方向。如上所述,这可以与确定射频识别装置24何时通过过渡区14朝着检测区12移动特别相关,所述移动可以表明有人试图偷窃与射频识别装置24相关联的货品。可以在若干个时间确定射频识别装置24的二维定位,以更准确地并且特别地跟踪射频识别装置24通过电子商品防盗系统的路径。情况可能是这样:接收天线34能够在近量程下更准确地确定射频识别装置24的定位,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有利的是将接收天线34定位成与检测区12相邻以跟踪射频识别装置通过过渡区14朝着检测区12的移动。
图6A到图6C展示了射频识别装置24通过图4的门32从门32的一侧上的第一定位(图6A)移动到门32处的第二定位(图6B)再移动到门32的相反侧上的第三定位(图6C)。在图6A到图6C中,射频识别装置24由门32的两条接收天线34a和34b监测。这两条接收天线34a和34b相隔距离θ(如图2和图3中)。当射频识别装置24距门32的距离大于θ超过四倍(r>4×θ)(如图6A中)并且射频识别装置24在朝着门32移动时,第一接收天线34a与射频识别装置24之间的直线(在图6A中由r1表示)和第二接收天线34b与射频识别装置24之间的直线(在图6A中由r2表示)之间的角度差较小,因此矢量距离很大程度上可以被视为这两条接收天线34a和34b的间距θ。这类似于图2和图3所示的布置,其中两条天线被处理或假设成与射频识别装置24对准。
随着量程下降(即,射频识别装置24移动得更靠近门32),第一接收天线34a与第二接收天线34b之间的矢量距离差下降,因此量程估计(以及接收天线34a和34b接收到的返回信号的组合RSSI或强度)则开始增大。当射频识别装置24距第一接收天线34a和第二接收天线34b的距离完全相同(如图6B中)时,估计的量程基本上是无限的。当射频识别装置24过渡通过门32时,量程估计(以及接收天线接收34a和34b接收到的返回信号的组合RSSI或强度)则又开始减小,但示出了相反方向,直到射频识别装置24距门32的距离又大于θ超过四倍(r>4×θ)(如图6C中),在此时间,量程增加,从而给出了更准确的量程测量。此过渡形状是经过门32的特性,并且可以通过观察所计算的量程随时间推移的变化的差别以及组合RSSI在门32的中心达到峰值的趋势来分析(图6B)。
在图6A到图6C中,图4的门32的仅一对接收天线34a和34b被展示为用于跟踪射频识别装置24的移动。如果提供了多个门或多对接收天线(如图4中),则系统控制器可以选择最合适的一对接收天线来监测射频识别装置24的移动。最准确的量程估计是来自任何对接收天线(例如,图4中的接收天线34a和34b或接收天线34c和34d)的最小值,从而表示射频识别装置24与所述对接收天线最紧密地对准。
应理解,上述实施例说明了本发明主题的原理的一些应用。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要求保护的主题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作出大量修改,包括本文中单独公开或要求保护的那些特征组合。出于这些原因,本发明范围不限于以上描述,而是如以下权利要求中所阐述的,并且应理解,权利要求可以针对其特征,包括本文中单独公开或要求保护的特征组合。
Claims (20)
1.一种确定射频识别装置在电子商品防盗系统中的定位的方法,所述电子商品防盗系统具有第一读取区和第二读取区,所述方法包括:
将射频信号传输到射频识别装置;
在第一位置处和在第二位置处接收来自所述射频识别装置的返回信号;
计算所述返回信号在所述第一位置处的第一强度与所述返回信号在所述第二位置处的第二强度之间的差;以及
至少部分地基于所述第一强度与所述第二强度之间的差来确定所述射频识别装置是否定位于所述第一读取区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基于所述第一强度与所述第二强度之间的差来确定所述射频识别装置是否定位于所述第一读取区中是基于所述第一位置与所述第二位置之间发生的信号损失,并且独立于所述射频识别装置与所述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中更靠近所述射频识别装置的任一个位置之间发生的信号损失。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中,
所述第二位置被定位得比所述第一位置距所述第一读取区更远,并且
当所述第一强度与所述第二强度之间的差为正并且小于正阈值时,确定所述射频识别装置定位于所述第一读取区中。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中,
所述第二位置被定位得比所述第一位置距所述第一读取区更远,并且
当所述第一强度与所述第二强度之间的差大于负阈值时,确定所述射频识别装置定位于所述第二读取区中。
5.根据权利要求1到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从不同于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的位置传输所述射频信号。
6.根据权利要求1到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将射频信号传输到射频识别装置包括:从所述第一位置传输第一射频信号并从所述第二位置传输第二射频信号。
7.根据权利要求1到6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进一步包括:至少部分地基于所述第一强度与所述第二强度之间的差来确定所述射频识别装置的近似二维定位。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进一步包括:
将多个射频信号顺序地传输到所述射频识别装置;
计算所述射频识别装置针对每个射频信号的所述近似二维定位,以及
至少部分地基于所述射频识别装置针对每个射频信号的所述二维定位来确定所述射频识别装置的移动方向。
9.一种用于确定射频识别装置的定位的电子商品防盗系统,所述射频识别装置被配置成在接收到射频信号时传输返回信号,所述电子商品防盗系统包括:
第一读取区;
第二读取区;
第一接收天线,所述第一接收天线被配置成在第一强度下接收所述返回信号;
第二接收天线,所述第二接收天线被配置成在第二强度下接收所述返回信号;以及
控制器,所述控制器被配置成至少部分地基于所述第一强度与所述第二强度之间的差来确定所述射频识别装置是否定位于所述第一读取区中。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子商品防盗系统,其中,
所述第二位置被定位得比所述第一位置距所述第一读取区更远,并且
所述控制器被配置成当所述第一强度与所述第二强度之间的差为正并且小于正阈值时,确定所述射频识别装置定位于所述第一读取区中。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子商品防盗系统,其中,
所述第二位置被定位得比所述第一位置距所述第一读取区更远,并且
所述控制器被配置成当所述第一强度与所述第二强度之间的差大于负阈值时,确定所述射频识别装置定位于所述第二读取区中。
12.根据权利要求9到11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商品防盗系统,进一步包括发射天线,所述发射天线被配置成发射所述射频信号。
13.根据权利要求9到11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商品防盗系统,其中,
所述第一接收天线被配置成传输第一射频信号,并且
所述第二接收天线被配置成传输第二射频信号。
14.根据权利要求9到1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商品防盗系统,其中,所述控制器被配置成至少部分地基于所述第一强度与所述第二强度之间的差来确定所述射频识别装置的近似二维定位。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电子商品防盗系统,其中,
所述第一接收天线和所述第二接收天线被配置成接收来自所述射频识别装置的顺序地传输的返回信号,
所述控制器被配置成计算所述射频识别装置针对每个返回信号的所述近似二维定位,并且
所述控制器被配置成至少部分地基于所述射频识别装置针对每个返回信号的所述二维定位来确定所述射频识别装置的移动方向。
16.根据权利要求9到15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商品防盗系统,其中,所述第一接收天线和所述第二接收天线中的至少一条天线包括偶极天线。
17.根据权利要求9到15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商品防盗系统,其中,所述第一接收天线和所述第二接收天线中的至少一条天线包括定向天线。
18.根据权利要求9到15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商品防盗系统,其中,所述第一接收天线和所述第二接收天线中的至少一条天线包括传输线天线。
19.一种确定射频识别装置在电子商品防盗系统中的定位的方法,所述电子商品防盗系统具有第一读取区和第二读取区,所述方法包括:
从第一位置将第一射频信号传输到射频识别装置并将所述第一射频信号的功率变为第一功率,所述第一功率对应于在所述第一位置处接收来自所述射频识别装置的第一返回信号时的阈值;
从第二位置将第二射频信号传输到所述射频识别装置并将所述第二射频信号的功率变为第二功率,所述第二功率对应于在所述第二位置处接收来自所述射频识别装置的第二返回信号时的阈值;
计算所述第一强度与所述第二强度之间的差;以及
至少部分地基于所述第一强度与所述第二强度之间的差来确定所述射频识别装置是否定位于所述第一读取区中。
20.一种用于确定射频识别装置的定位的电子商品防盗系统,所述射频识别装置被配置成在接收到射频信号时传输返回信号,所述电子商品防盗系统包括:
第一读取区;
第二读取区;
第一接收天线,所述第一接收天线被配置成将第一射频信号传输到所述射频识别装置并将所述第一射频信号的功率变为第一功率,所述第一功率对应于由所述第一接收天线接收来自所述射频识别装置的第一返回信号时的阈值;
第二接收天线,所述第二接收天线被配置成将第二射频信号传输到所述射频识别装置并将所述第二射频信号的功率变为第二功率,所述第二功率对应于由所述第二接收天线接收来自所述射频识别装置的第二返回信号时的阈值;以及
控制器,所述控制器被配置成至少部分地基于所述第一强度与所述第二强度之间的差来确定所述射频识别装置是否定位于所述第一读取区中。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US202062981206P | 2020-02-25 | 2020-02-25 | |
US62/981,206 | 2020-02-25 | ||
PCT/US2021/019528 WO2021173752A1 (en) | 2020-02-25 | 2021-02-25 | Range discrimination in an rfid electronic article surveillance system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5699120A true CN115699120A (zh) | 2023-02-03 |
Family
ID=751088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80029369.3A Pending CN115699120A (zh) | 2020-02-25 | 2021-02-25 | 射频识别电子商品防盗系统中的量程辨别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230154300A1 (zh) |
EP (1) | EP4111432B1 (zh) |
JP (1) | JP2023515984A (zh) |
CN (1) | CN115699120A (zh) |
WO (1) | WO2021173752A1 (zh)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4437402B2 (ja) * | 2003-12-26 | 2010-03-24 | 日本信号株式会社 | 位置検出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横断支援装置 |
CN101349745A (zh) * | 2008-09-06 | 2009-01-21 | 黄以华 | 一种采用区域划分算法的无线射频定位方法 |
JP2010218280A (ja) * | 2009-03-17 | 2010-09-30 | Toshiba Tec Corp | 情報処理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 |
US8587432B2 (en) * | 2010-08-20 | 2013-11-19 | Symbol Technologies, Inc. | Electronic article surveillance systems, apparatus, and methods |
EP2609580B1 (en) * | 2010-08-25 | 2018-03-14 | Clairvoyant Technology LLC | Rf metal detector and electronic article surveillance system using same |
JP5887567B2 (ja) * | 2011-08-24 | 2016-03-16 |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 入退室管理システム |
WO2013126391A1 (en) * | 2012-02-22 | 2013-08-29 | Bar Code Specialties, Inc. (Dba Bcs Solutions) | Overhead antenna live inventory locating system |
US8948782B2 (en) * | 2012-12-21 | 2015-02-03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Proximity determination based on distance ratios |
JP2014206496A (ja) * | 2013-04-15 | 2014-10-30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距離測定装置 |
JP2018179919A (ja) * | 2017-04-20 | 2018-11-15 | ラピスセミコンダクタ株式会社 | 位置推定方法、位置推定装置、および位置推定システム |
JP7056073B2 (ja) * | 2017-10-24 | 2022-04-19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電子機器及びプログラム |
EP3746962B1 (en) * | 2018-01-31 | 2024-03-06 | Sensormatic Electronics, LLC |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improved tag position tracking |
CN109031191A (zh) * | 2018-06-25 | 2018-12-18 | 深圳市欧辰技术有限公司 | 区域定位方法、系统和装置 |
WO2020010032A1 (en) * | 2018-07-03 | 2020-01-09 | Sensormatic Electronics, Llc. | Inventory systems with sensor-driven read points |
JP7201356B2 (ja) * | 2018-07-23 | 2023-01-10 | 東芝デベロップメントエンジニアリング株式会社 | 位置判定装置および位置判定システム |
-
2021
- 2021-02-25 EP EP21713231.5A patent/EP4111432B1/en active Active
- 2021-02-25 CN CN202180029369.3A patent/CN115699120A/zh active Pending
- 2021-02-25 WO PCT/US2021/019528 patent/WO2021173752A1/en unknown
- 2021-02-25 US US17/904,825 patent/US20230154300A1/en active Pending
- 2021-02-25 JP JP2022551700A patent/JP2023515984A/ja active Pend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21173752A1 (en) | 2021-09-02 |
US20230154300A1 (en) | 2023-05-18 |
EP4111432A1 (en) | 2023-01-04 |
JP2023515984A (ja) | 2023-04-17 |
EP4111432B1 (en) | 2024-03-2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0824829B2 (en) | Systems and methods to determine kinematical parameters | |
US8890684B2 (en) | Background object sensor | |
US7609163B2 (en) | Radio frequency ID Doppler motion detector | |
US8907795B2 (en) | System and method for detecting movement of a tagged article including traffic pattern determination | |
US20140015546A1 (en) | Object detection and estimation in rfid systems | |
US8497776B2 (en) |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system and method used to perform electronic article surveillance | |
US10157337B1 (en) | Pre-notification with RFID dock door portals | |
US20090091428A1 (en) | Method and System to Determine Physical Parameters as Between an RFID Tag and a Reader | |
KR20110122822A (ko) | Eas 마커 차폐의 검출을 위한 시스템 및 방법 | |
CN106407854B (zh) | 中间件装置、读取器的驱动方法和标签误识别确定方法 | |
CN115699120A (zh) | 射频识别电子商品防盗系统中的量程辨别 | |
Oikawa | Tag movement direction estimation methods in an RFID gate system | |
Oikawa | Evaluation of tag moving direction detection in a UHF RFID gate system | |
US11735019B2 (en) | System and method for increased exit interrogation of RFID tags | |
JP7347868B2 (ja) | 情報処理装置、システム、センサ、情報処理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 |
JP2019158552A (ja) | 無線タグ移動検知装置 | |
US20240169820A1 (en) | Radio Frequency Proximity Detection Devices | |
US20240220750A1 (en) | Suppression rfid readers for targeting zone control | |
Gan et al. | Discriminating stray RFID tag reads | |
US10331918B2 (en) | Line determination based on RFID | |
Oikawa | Tag movement direction estimation methods in an RFID gate system | |
WO2022183202A1 (en) | System and method for detection of near moving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 tags | |
NL2000845C2 (nl) | Systeem voor de positiebepaling van een object.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