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676354A - 取料装置 - Google Patents

取料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676354A
CN115676354A CN202211277498.7A CN202211277498A CN115676354A CN 115676354 A CN115676354 A CN 115676354A CN 202211277498 A CN202211277498 A CN 202211277498A CN 115676354 A CN115676354 A CN 11567635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riving
fixing frame
supporting seat
piece
assemb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277498.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朱燕昌
史天宇
康唐勇
刘东阳
赵树理
苏笑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Zhuhai Gree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Zhuhai Gree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Zhuhai Gree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to CN202211277498.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676354A/zh
Publication of CN11567635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67635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anipulator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取料装置,包括第一驱动件、抓料组件及支撑座,抓料组件包括多个抓料夹,全部抓料夹设于支撑座的一侧且共同界定形成一夹持空间,夹持空间具有背向支撑座的开口,第一驱动件与至少一个抓料夹驱动连接。其中,与第一驱动件连接的抓料夹与支撑座转动连接,第一驱动件用于驱动与之连接的抓料夹相对支撑座转动,以增大或缩小夹持空间及其开口。当需要将物料放入夹持空间内,增大夹持空间及其开口,以使得物料通过开口进入夹持空间后,缩小夹持空间及其开口,以将进入夹持空间内的物料夹持住,完成自动化取料过程,提高取料效率。

Description

取料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生产取料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取料装置。
背景技术
在现有工艺流水线中,会存在多种工件,需要从不同的位置进行移动,从而完成工艺生产,这种时候,通常采用人工取料和搬运的方式进行工件的抓取,工作强度较高,且效率较低,且对于较大工件或者圆形工件,搬运十分不便。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本申请针对现有人工取料工作强度高且效率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取料装置,该取料装置能够实现自动化取料,以提高取料效率。
一种取料装置,包括:
支撑座;
抓料组件,包括多个抓料夹,全部所述抓料夹设于所述支撑座一侧且共同界定形成一夹持空间,所述夹持空间具有背向所述支撑座的开口;以及
第一驱动件,与至少一个所述抓料夹驱动连接;
其中,与第一驱动件连接的与所述支撑座转动连接,所述第一驱动件用于驱动与之连接的抓料夹相对所述支撑座转动,以增大或缩小所述夹持空间及其开口。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取料装置还包括传动组件,所述传动组件连接于所述第一驱动件与所述抓料夹之间且与所述抓料夹一一对应连接;
所述第一驱动件用于驱动所述传动组件朝向靠近或远离所述抓料组件的方向直线移动,以带动所述抓料夹相对所述支撑座转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传动组件包括传动件及摇臂,所述第一驱动件与所述传动件转动连接,所述摇臂的一端与所述传动件转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抓料夹转动连接;
所述第一驱动件驱动所述传动件移动至所述摇臂摆动、并带动所述抓料夹相对所述支撑座转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传动件包括抵接盘及多个传动轴,所述第一驱动件与所述抵接盘驱动连接,所述多个传动轴设于所述抵接盘的一侧且与所述摇臂一一对应转动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取料装置还包括第一固定架,所述第一固定架和所述支撑座沿第一预设方向间隔设置且相互连接;
所述第一驱动件设于所述第一固定架与所述支撑座之间,所述抓料夹设于所述支撑座背离所述第一驱动件的一侧,所述传动组件穿过所述支撑座与所述抓料夹转动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取料装置还包括第二驱动件,所述第二驱动件与所述第一固定架驱动连接并用于驱动所述第一固定架带动所述第一驱动件、所述支撑座及所述抓料组件同步直线运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取料装置还包括限位组件,所述第二驱动件包括第二驱动轴,所述限位组件设于所述第一固定架面向所述第二驱动轴的一侧;
所述第二驱动轴的一端与所述限位组件活动卡接且能够相对所述限位组件在预设平面内移动,所述预设平面与所述第一预设方向垂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限位组件包括接头件及调节件,所述接头件与所述第二驱动轴的一端连接,所述接头件与所述第一固定架连接;
所述调节件具有调节槽,所述接头件装配于所述调节槽内且能够在所述调节槽内相对所述调节槽的槽壁移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调节槽为U型槽,所述接头件通过U型槽的开口卡入所述调节槽内;
所述接头件面向所述调节槽槽壁的外表面与所述调节槽的槽壁之间设有调节间隙。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取料装置还包括第二固定架和导向组件,所述第二固定架包括相交连接地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所述第一固定板与所述第一固定架沿所述第一预设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二驱动件设于所述第一固定板上,所述第二固定架通过第二固定板固定于外部设备;所述导向组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固定架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固定板滑动连接,当所述第二驱动件驱动所述第一固定架直线运行,所述导向组件相对所述第一固定板滑动。
上述取料装置,通过第一驱动件驱动至少一个抓料夹运动,使得夹持空间和其开口的大小增大或缩小,当需要将物料放入夹持空间内,增大夹持空间及其开口,以使得物料通过开口进入夹持空间后,缩小夹持空间及其开口,以将进入夹持空间内的物料夹持住,完成自动化取料过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取料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提供的取料装置的第二视角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提供的取料装置的第三视角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提供的取料装置的局部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中提供的取料装置的局部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1中提供的取料装置的支撑座的第一视角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1中提供的取料装置的支撑座的第二视角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1中提供的取料装置的调节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1中提供的取料装置的接头件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1中提供的取料装置的调节件与接头件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00、取料装置;10、第一固定架;20、第一驱动件;21、第一驱动轴;30、抓料组件;31、抓料夹;31a、第一连接点;31b、第二连接点;40、支撑座;41、第三连接轴;50、传动组件;51、传动件;511、传动轴;512、抵接盘;52、摇臂;521、第一连接轴;522、第二连接轴;F、夹持空间;F1、开口;60、第二驱动件;61、第二驱动轴;70、限位组件;71、接头件;711、第一接头端;712、第二接头端;72、调节件;721、调节槽; 721a、第一段;721b、第二段;80、第二固定架;81、第一固定板;82、第二固定板;90、导向组件;91、第一导向轴;92、第二导向轴;m、调节间隙; L1、第一预设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申请。但是本申请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申请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申请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本申请提供一种取料装置100,如图1至图3,用于对物料进行抓取,具体包括第一驱动件20、抓料组件30及支撑座40,抓料组件30包括多个抓料夹31,全部抓料夹31设于支撑座40的一侧且共同界定形成一夹持空间F,夹持空间F具有背向支撑座40的开口F1,第一驱动件20与至少一个抓料夹31 驱动连接。其中,与第一驱动件20连接的抓料夹31与支撑座40转动连接,第一驱动件20用于驱动与之连接的抓料夹31相对支撑座40转动,以增大或缩小夹持空间F及其开口F1。
第一驱动件20可以为气缸、电机等结构,其具体形式不受限制。可以理解地,第一驱动件20具有第一驱动轴21,第一驱动件20通过第一驱动轴21 抓料夹31驱动连接,当需要与多个抓料夹31驱动连接的时候,可以在第一驱动轴21与多个抓料夹31之间设置相应的结构,以通过一个第一驱动件20驱动多个抓料夹31运动,详见下文。
抓料组件30是直接对物料进行夹持固定的结构,其形成用于容纳物料的夹持空间F,物料从开口F1处进入夹持空间F内,全部抓料夹31夹持在物料的外周壁,从而能够将物料稳定的固定于抓料组件30内部。
如此,本申请提供的取料装置100,通过第一驱动件20驱动至少一个抓料夹31转动,使得夹持空间F和其开口F1的大小增大或缩小,当需要将物料放入夹持空间F内,增大夹持空间F及其开口F1,以使得物料通过开口F1进入夹持空间F后,缩小夹持空间F及其开口F1,以将进入夹持空间F内的物料夹持住,完成自动化取料过程,提高取料效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全部抓料夹31均可相对支撑座40转动,此时第一驱动件20与全部抓料夹31驱动连接,抓料夹31向彼此靠近或远离的方向转动,从而改变夹持空间F以及开口F1的大小。
进一步地,如图1至图3,全部抓料夹31呈C字型且全部抓料夹31的C 字开口彼此相互面对设置,C字内部相当于增加了夹持空间F的大小,当物料为不规则形状或者具有局部凸出结构时,能够容纳在C字抓料夹31内部,C字型抓料夹31的两端夹持在物料的侧壁上,从而将物料固定。
具体地,当物料呈圆筒状时,可以设置至少三个抓料夹31,如图1至图 3,三个抓料夹31沿周向间隔的夹持在物料的外壁上,以避免圆筒状的物料不好取料的现象。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3,取料装置100还包括传动组件50,传动组件50连接于第一驱动件20与抓料夹31之间,第一驱动件20用于驱动传动组件50朝向靠近或远离抓料组件30的方向直线移动,以带动抓料夹31 相对支撑座40转动,以增大或缩小夹持空间F及其开口F1。
传动组件50传动设于第一驱动件20和抓料夹31之间且与抓料夹31一一对应设置,传动组件50用于将第一驱动件20的第一驱动轴21的直线运动,转化为抓料夹31的转动,以改变夹持空间F和开口F1的大小,传动组件50 的设置形式可多样化,具体不受限制。
具体地,传动组件50与抓料夹31一一对应设置,即每一个抓料夹31均与一个传动组件50连接,从而通过同一个第一驱动件20,实现直线转转动的运动传递,使得结构简单且控制方便。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3,传动组件50包括传动件51及摇臂 52,第一驱动件20与传动件51连接,摇臂52的一端与传动件51转动连接,另一端与抓料夹31转动连接,第一驱动件20驱动传动件51移动至带动摇臂 52摆动、并带动抓料夹31相对支撑座40转动。
传动件51与摇臂52形成连杆结构,传动件51直线运动,转化为摇臂52 的弧线摆动,摆动的同时,带动抓料夹31相对支撑座40转动。
具体地,如图5至图6,摇臂52形成腰型状,其腰型纵长两端一端形成第一连接轴521,另一端形成第二连接轴522,传动件51与第一连接轴521转动连接,将传动件51的直线运动通过第一连接轴521,转化为摇臂52相对第一连接轴521的弧线摆动,第二连接轴522与抓料夹31转动连接,在摇臂52摆动的同时,带动抓料夹31相对支撑座40转动,从而实现夹持空间F及其开口 F1大小的调节。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5至图7,抓料夹31背离开口F1的一侧间隔形成第一连接点31a和第二连接点31b,支撑座40与第一连接点31a连接的位置形成第三连接轴41,摇臂52的第二连接轴522与第二连接点31b连接,由于摇臂52的摆动,第二连接轴522会被抬高或者降低(相对支撑座40而言),从而带动第一连接点31a以第三连接轴41为圆心进行转动。
可以理解地,抓料夹31包括多个时,摇臂52也包括多个,为了实现一个第一驱动件20驱动多个抓料夹31的同时摆动,需要对传动件51的结构进行相应的设置,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2,传动件51包括抵接盘512 及多个传动轴511,第一驱动件20与抵接盘512驱动连接,多个传动轴511设于抵接盘512的一侧且与摇臂52一一对应地转动连接。
第一驱动件20运动时,第一驱动轴21首先带动抵接盘512,而后抵接盘 512带动其上的多个传动轴511一起向靠近抓料夹31的方向移动,每个传动轴 511与一个摇臂52的第一连接轴521转动连接,从而带动相应的摇臂52摆动,进而实现全部抓料夹的同步转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3,取料装置100还包括第一固定架 10,第一固定架10和支撑座40沿第一预设方向L1间隔设置且相互连接,从而在第一固定架10和支撑座40之间形成一定的空间,第一驱动件20设于第一固定架10与支撑座40之间,抓料夹31设于支撑座40背离第一驱动件20 的一侧,传动组件50穿过支撑座40与抓料夹31连接。
可以理解地,第一驱动件20设置第一固定架10上,并沿第一预设方向L1 向支撑座40伸出第一驱动轴21,驱动传动组件50向靠近支撑座40的方向移动,传动组件50穿过支撑座40与支撑座40另一侧的抓料夹31转动连接,以实现抓料夹31的转动,此时第一预设方向L1即为抓料夹31的取料方向。
并且,如此设置可以将传动组件50和第一驱动件20的运动分开,避免两者产生运动干扰。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3,取料装置100还包括第二驱动件 60,第二驱动件60与第一固定架10驱动连接并用于驱动第一固定架10带动第一驱动件20及抓料组件30同步直线运动。
第二驱动件60包括第二驱动轴61,第二驱动轴61与第一固定架10连接,通过第二驱动轴61的伸缩,驱动第一固定架10、第一驱动件20、支撑座 40及抓料组件30同步直线运动,如此,可以实现抓料组件30与物料之间的距离调节。
当需要进行抓料时,先启动第二驱动件60,将抓料组件30移动至靠近物料的位置,再启动第一驱动件20,开启夹持空间F及开口F1后,物料进入夹持空间F,再通过第一驱动件20驱动抓料夹31运动以夹持住物料。
可以理解地,在物料被夹持住之后,第二驱动件60可以驱动第二驱动轴 61反向运动,以将已经被取料的物料升高,离开物料存放的位置。第二驱动件 60的设置可以为气缸、电机等结构,本申请在此不做限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3,取料装置100还包括第二固定架80 和导向组件90,第二固定架80与第一固定架10沿第一预设方向L1间隔设置,第二驱动件60设于第二固定架80上,导向组件90的一端与第一固定架 10连接,另一端与第二固定架80滑动连接,当第二驱动件60驱动第一固定架 10直线运行,第一固定架10相对第二固定架80滑动。
此时,第一固定架10在导向组件90和第二驱动轴61的限位下,沿第一预设方向L1移动,导向组件90包括多个导向轴,如图1中的第一导向轴91 和第二导向轴92,第一导向轴91、第二导向轴92及第二驱动轴61均平行的情况下,才能实现第一固定架10的直线运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二固定架80包括相互连接地第一固定板81和第二固定板82,第一固定板81与第一固定架10沿第一预设方向L1间隔设置,第二驱动件60设于第一固定板81上,第二固定架80通过第二固定板82固定于外部设备。
例如,第二固定板82固定装配在需要取料的箱体上,通过第一驱动件20 和第二驱动件60的配合,完成自动取料,若需要更换取料位置,则将第二固定板82拆卸下装配在其他位置,从而实现取料。
可以理解地,第二驱动轴61的一端与第二驱动件60连接,另一端与第一固定架10连接,第二驱动轴61的延伸方向即为第一预设方向L1即取料方向,在第二驱动件60的驱动过程中,需要保持第二驱动轴61的绝对竖直(即第二驱动轴61必须与第一导向轴91和第二导向轴92平行),以避免第二驱动轴61卡死。若直接将第二驱动轴61的一端与第一固定架10螺纹连接,则当螺纹孔产生与第二驱动轴61的另一端的上下位置偏差时,此时第二驱动轴61 在运动过程中很有可能会被卡住,无法继续伸缩。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如图1至图3及图8,取料装置100还包括限位组件 70,限位组件70设于第一固定架10面向第二驱动轴61的一侧,第二驱动轴 61的一端与限位组件70活动卡接且能够预设平面内移动,预设平面与第一预设方向L1垂直。
即第二驱动轴61与第一固定架10连接的一端能够在与自身延伸方向垂直的平面上进行二维角度的任意移动,当第二驱动轴61驱动方向产生偏移,可以随时在限位组件70内调整,以防止第二驱动轴61憋死,保证第二驱动件60 的正常运行。
具体地,如图1至图3及图8至图9,限位组件70包括接头件71及调节件72,接头件71与第二驱动轴61的一端连接,接头件71与第一固定架10连接,接头件71与调节件72配套设置,具体地,调节件72具有调节槽721,接头件71装配于调节槽721内且能够相对调节槽721的槽壁移动。
可以理解地,接头件71的尺寸能够卡接于调节槽721内,且与调节槽721 的槽壁之间留有余量,即保证接头件71能够相对调节槽721的槽壁前后左右移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8及图10,调节槽721为U型槽,接头件71 通过U型槽的开口F1卡入调节槽721内,且接头件71面向调节槽721槽壁的外表面与调节槽721的槽壁之间设有调节间隙m,保证接头件71能够在U型槽内前后左右移动至其外表面与槽壁贴合,从而微调整第二驱动轴61在第一固定架10上的位置,以保证第二驱动轴61的绝对竖直。调节间隙m的设置大小不易过大,能够实现接头件71的微调节即可。
并且,U型槽的设置,使得第二驱动轴61与限位组件70的安装方便,采用无需紧固连接的卡扣配合方式,避免传统浮动接头使用过程往复多次后出现松动情况,还需要采用工具维修拧紧,个别小型的传统浮动接头工具无法伸进维修,需要完全拆卸后拧紧的情况,采用此U型槽便可规避此情况,并且安装方便。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9,调节槽721包括第一段721a和第二段 712b,第二段712b连通于第一段721a与第一固定架10之间;第一段721a和第二段712b的连接位置形成台阶面,且第一段721a内的内径小于第二段712b 的内径,接头件71穿过第一段721a卡嵌于第二段712b内。
即调节件72形成的调节槽721并不是上下内径相同的通槽,而是在靠近第一固定架10的位置设置尺寸较大,远离第一固定架10的位置设置尺寸较小,接头件71可从调节槽721的U型槽的开口处卡入,形成从第一段721a插入第二段712b内与调节槽721配合的连接方式,此时接头件71被第一段721a 和第二段712b之间形成的台阶面挡住,从而被限位卡接于调节槽721内。
当调节槽721设计为非U型槽时,可以将调节槽721设置为由多块结构拼接形成的整体结构,如此,在装配时将调节件72夹持于接头件71的外侧即可,本申请在此不做限定。U型槽的设置能够提供一个开口,方便接头件71与调节槽721的装配和拆卸。
对应地,接头件71包括第一接头端711和第二接头端712,第一接头端711插入第一段721a内,第二接头端712插入第二段712b内,且第一接头端 711的内径小于第二接头端712的内径,以分别和第一段721a和第二段712b 进行适配。当需要调节第二驱动轴61的位置时,则第一接头端711相对第一段721a移动,第二接头端712相对第二段721b移动,从而完成第二驱动轴61 的位置微调。
如此,本申请提供的取料装置100,具有如下优点:
(1)通过第一驱动件20驱动至少一个抓料夹31转动,使得夹持空间F 和其开口F1的大小增大或缩小,能够完成自动化取料,提高取料效率。
(2)通过第二驱动件60驱动第一驱动件20及抓料组件30同步直线运动,可以实现抓料组件30与物料之间的距离调节,当需要进行抓料时,先启动第二驱动件60,将抓料组件30移动至靠近物料的位置,再启动第一驱动件 20,开启夹持空间F及开口F1后,物料进入夹持空间F,再通过第一驱动件 20驱动抓料夹31运动以夹持住物料;
(3)通过限位组件70的设置,使得第二驱动轴61与第一固定架10连接的一端能够在与自身延伸方向垂直的平面上进行二维角度的任意移动,当第二驱动轴61驱动方向产生偏移,可以随时在限位组件70内调整,以防止第二驱动轴61憋死,保证第二驱动件60的正常运行。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取料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支撑座(40);
抓料组件(30),包括多个抓料夹(31),全部所述抓料夹(31)设于所述支撑座(40)一侧且共同界定形成一夹持空间(F),所述夹持空间(F)具有背向所述支撑座(40)的开口(F1);以及
第一驱动件(20),与至少一个所述抓料夹(31)驱动连接;
其中,与所述第一驱动件(20)连接的所述抓料夹(31)与所述支撑座(40)转动连接,所述第一驱动件(20)用于驱动与之连接的抓料夹(31)相对所述支撑座(40)转动,以增大或缩小所述夹持空间(F)及其开口(F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取料装置(100)还包括传动组件(50),所述传动组件(50)连接于所述第一驱动件(20)与所述抓料夹(31)之间且与所述抓料夹(31)一一对应连接;
所述第一驱动件(20)用于驱动所述传动组件(50)朝向靠近或远离所述抓料组件(30)的方向直线移动,以带动所述抓料夹(31)相对所述支撑座(40)转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取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组件(50)包括传动件(51)及摇臂(52),所述第一驱动件(20)与所述传动件(51)转动连接,所述摇臂(52)的一端与所述传动件(51)转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抓料夹(31)转动连接;
所述第一驱动件(20)驱动所述传动件(51)移动至所述摇臂(52)摆动、并带动所述抓料夹(31)相对所述支撑座(40)转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取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件(51)包括抵接盘(512)及多个传动轴(511),所述第一驱动件(20)与所述抵接盘(512)驱动连接,所述多个传动轴(511)设于所述抵接盘(512)的一侧且与所述摇臂(52)一一对应转动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取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取料装置(100)还包括第一固定架(10),所述第一固定架(10)和所述支撑座(40)沿第一预设方向(L1)间隔设置且相互连接;
所述第一驱动件(20)设于所述第一固定架(10)与所述支撑座(40)之间,所述抓料夹(31)设于所述支撑座(40)背离所述第一驱动件(20)的一侧,所述传动组件(50)穿过所述支撑座(40)与所述抓料夹(31)转动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取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取料装置(100)还包括第二驱动件(60),所述第二驱动件(60)与所述第一固定架(10)驱动连接并用于驱动所述第一固定架(10)带动所述第一驱动件(20)、所述支撑座(40)及所述抓料组件(30)同步直线运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取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取料装置还包括限位组件(70),所述第二驱动件(60)包括第二驱动轴(61),所述限位组件(70)设于所述第一固定架(10)面向所述第二驱动轴(61)的一侧;
所述第二驱动轴(61)的一端与所述限位组件(70)活动卡接且能够相对所述限位组件(70)在预设平面内移动,所述预设平面与所述第一预设方向(L1)垂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取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组件(70)包括接头件(71)及调节件(72),所述接头件(71)与所述第二驱动轴(61)的一端连接,所述接头件(71)与所述第一固定架(10)连接;
所述调节件(72)具有调节槽(721),所述接头件(71)装配于所述调节槽(721)内且能够在所述调节槽(721)内相对所述调节槽(721)的槽壁移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取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槽(721)为U型槽,所述接头件(71)通过U型槽的开口(F1)卡入所述调节槽(721)内;
所述接头件(71)面向所述调节槽(721)槽壁的外表面与所述调节槽(721)的槽壁之间设有调节间隙(m)。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取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取料装置(100)还包括第二固定架(80)和导向组件(90),所述第二固定架(80)包括相交连接地第一固定板(81)和第二固定板(82),所述第一固定板(81)与所述第一固定架(10)沿所述第一预设方向(L1)间隔设置,所述第二驱动件(60)设于所述第一固定板(81)上,所述第二固定架(80)通过第二固定板(82)固定于外部设备;
所述导向组件(90)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固定架(10)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固定板(81)滑动连接,当所述第二驱动件(60)驱动所述第一固定架(10)直线运行,所述导向组件(90)相对所述第一固定板(81)滑动。
CN202211277498.7A 2022-10-19 2022-10-19 取料装置 Pending CN11567635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277498.7A CN115676354A (zh) 2022-10-19 2022-10-19 取料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277498.7A CN115676354A (zh) 2022-10-19 2022-10-19 取料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676354A true CN115676354A (zh) 2023-02-03

Family

ID=850665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277498.7A Pending CN115676354A (zh) 2022-10-19 2022-10-19 取料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676354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971920B (zh) 绕线机的夹持定位方法及装置
CN103568370A (zh) 手提纸袋拎手绳安装装置及安装方法
CN106068927B (zh) 一种水果抓持机械手
CN209118926U (zh) 变压器绞线绕线一体装置
CN205967476U (zh) 切割装置
US6701765B2 (en) Spring manufacturing apparatus
CN109015713A (zh) 一种圆柱形锂离子电池转运夹爪
CN109216014A (zh) 变压器绞线绕线一体装置
CN209831213U (zh) 研磨设备
CN115676354A (zh) 取料装置
CN106586530B (zh) 顶盖上料装置
CN210389635U (zh) 一种主动轮和从动轮轴距可调的管桩离心机
CN209375018U (zh) 一种导线紧线器用夹头装置
CN208231395U (zh) 一种齿毂料仓托盘
CN114800587B (zh) 一种基于框架安装的多工位筒料夹持爪
CN216686400U (zh) 一种机械制造用零件抓取装置
CN106848169B (zh) 壳体高度调整装置
CN209729727U (zh) 磁环定位送料装置
CN208362764U (zh) 一种断布机的布匹支架
EP3998041B1 (en) Denture support mechanism, three-dimensional denture scanner,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CN209647872U (zh) 激光打标设备
CN210335687U (zh) 用于水泵轴连轴承的定位夹具
CN209785981U (zh) 电池壳夹持装置
CN209362905U (zh) 丝杆固定机构及丝杆涂油装置
CN112318833A (zh) 一种用于无屏记录仪外壳的自动出料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