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675616A - 转向器 - Google Patents

转向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675616A
CN115675616A CN202110883516.5A CN202110883516A CN115675616A CN 115675616 A CN115675616 A CN 115675616A CN 202110883516 A CN202110883516 A CN 202110883516A CN 115675616 A CN115675616 A CN 11567561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ear
input shaft
external
external gear
teet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883516.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廖银生
蔡其书
黄泰硕
李毅
张祖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Y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Y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YD Co Ltd filed Critical BY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883516.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675616A/zh
Publication of CN11567561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67561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转向器,包括输入轴;输出轴,与所述输入轴同轴设置;反馈机构,穿设于所述输入轴的外侧,用于向所述输入轴提供与所述输入轴转动方向相反的反馈力;连接切换机构,穿设于所述输入轴的外侧,用于沿所述输入轴的轴线方向选择性的将所述输出轴或所述反馈机构,与所述输入轴传动连接。上述方案,具有两种以上工作模式,能满足车辆对转向器功能性增加的需求。

Description

转向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一般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转向器。
背景技术
转向器是车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为控制车辆转向的操作机构,其输入端连接方向盘,输出端连接转向摇臂,根据方向盘的顺时针或逆时针的转动,来通过转向摇臂控制转向轮的右转或左转。
目前常见的转向器有液压助力转向器、电动助力转向器及线控转向器等。上述各种转向器均只有一种工作模式,功能单一,已不能满足车辆对转向器功能性增加的需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期望提供一种转向器,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转向器均只有一种工作模式,功能单一,不能满足车辆对转向器功能性增加的需求。
本发明提供一种转向器,包括:
输入轴;
输出轴,与所述输入轴同轴设置;
反馈机构,穿设于所述输入轴的外侧,用于向所述输入轴提供与所述输入轴转动方向相反的反馈力;
连接切换机构,穿设于所述输入轴的外侧,用于沿所述输入轴的轴线方向选择性的将所述输出轴或所述反馈机构,与所述输入轴传动连接。
作为可实现的方式,所述反馈机构包括:
第一转动件,转动穿装于所述输入轴的外侧,所述第一转动件的周向上设置有多个第一传动齿和多个第二传动齿,在所述第一转动件的轴线方向上,所述第一传动齿与所述第二传动齿并排设置;
第二转动件,周向上设置有多个第三传动齿,所述第三传动齿与所述第二传动齿啮合;
第一转动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所述第二转动件转动。
作为可实现的方式,所述输入轴包括第一外齿轮,所述输出轴包括第二外齿轮,所述第一外齿轮位于所述第一转动件及所述第二外齿轮之间;
所述连接切换机构包括:
内齿轮,所述内齿轮与所述第一外齿轮啮合,且在所述输入轴的轴线方向上与所述第一外齿轮滑动配合,所述内齿轮在所述输入轴的轴线方向具有第一工作位和第二工作位,在第一工作位,所述内齿轮的内齿分别与所述第一外齿轮的外齿及所述第一传动齿啮合,在第二工作位,所述内齿轮的内齿分别与所述第一外齿轮的外齿及所述第二外齿轮的外齿啮合;
直线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所述内齿轮在所述第一工作位和所述第二工作位之间滑动。
作为可实现的方式,所述第一外齿轮与所述第一转动件及所述第二外齿轮之间均设置有同步外齿轮,各所述同步外齿轮均能与所述内齿轮分时啮合;
第一外齿轮的周向上设置有至少一个滑动槽,所述滑动槽内设置有可沿所述输入轴的轴线方向滑动的滑动组件,所述滑动组件包括基体,所述基体上设置有盲孔,所述盲孔内设置有弹性件,所述盲孔的开口处设置有活动件,所述活动件与所述弹性件顶压配合;
所述内齿轮的内侧面上设置有第一弧形槽,所述活动件具有与所述第一弧形槽配合的弧形面;
各所述同步外齿轮上均设置有朝向所述滑动组件的施力件,各所述施力件能与所述滑动组件顶推配合。
作为可实现的方式,各所述同步外齿轮均设置有第一摩擦配合面,所述第一转动件及所述输出轴均设置有与对应的所述第一摩擦配合面摩擦配合的第二摩擦配合面。
作为可实现的方式,所述第一摩擦配合面与所述第二摩擦配合面为插套配合的锥台面,且所述锥台面靠近所述内齿轮的一端的直径,小于远离所述内齿轮的一端的直径。
作为可实现的方式,对应配合的所述第一摩擦配合面与所述第二摩擦配合面之间设置有摩擦片。
作为可实现的方式,所述直线驱动装置包括拨叉,以及驱动所述拨叉沿所述输入轴的周线运动的直线驱动器;
所述内齿轮的外周面设置有环形凹槽,所述拨叉的拨动臂卡接于所述环形凹槽内。
作为可实现的方式,所述直线驱动器包括气压缸、直线电机、电动推杆、电磁铁和电机驱动的丝杠传动机构中的至少任一种。
作为可实现的方式,所述输出轴上止旋连接有输出齿轮,所述输出齿轮啮合连接齿条。
本申请提供的上述方案,通过连接切换机构,沿所述输入轴的轴线方向选择性的将所述输出轴或所述反馈机构,与所述输入轴传动连接,使该转向器具有两种以上的工作模式。例如,机械连接的工作模式,在此模式下,输出轴与输入轴传动连接,输入轴将方向盘的转动直接传递给输出轴,与输出轴连接的机构(如液压助力机构、电动助力机构)来控制车辆转向轮的转向。在线控模式或游戏模式下,输出轴与反馈机构连接,输出轴与输入轴之间的机械连接断开,方向盘驱动输出轴的转动转变为线控转向单元的控制信号,以控制车辆转向轮的转向,或者,方向盘驱动输出轴的转动转变为车载多媒体系统中游戏的输入,已进行游戏操作;在线控模式或游戏模式下,反馈机构向所述输入轴提供与所述输入轴转动方向相反的反馈力,以通过输入轴向方向盘提供手感模拟。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转向器的立体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转向器去除外壳及上盖的立体图;
图3为图2的爆炸图;
图4为内齿轮处于第一工作位和第二工作位之间位置的剖视图;
图5为内齿轮处于第二工作位位置的剖视图;
图6为内齿轮处于第一工作位位置的剖视图;
图7为同步外齿轮的立体图;
图8为内齿轮的立体图;
图9为第一外齿轮的立体图;
图10为滑动组件部位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相关发明,而非对该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发明相关的部分。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
如图1-图10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转向器,包括:
输入轴;输入轴用于连接方向盘,用于将方向盘的转动传递至与输入轴连接的部件。输入轴可以是一个独立的一体部件,也可以是由多个子部件组合的组件,采用多个子部件组合的组件的方式便于加工,且在某个或某几个子部件损坏的情况下,不需对组件进行整体更换,只需更换损坏的子部件即可,这样可以降低使用及维护成本。下述实施例中,输入轴采用组件的形式,其包括主动轴1、芯轴17及第一外齿轮16(也可以是花键轮),芯轴17套设在主动轴1外,主动轴1上设置花键,芯轴17上设置花键槽,主动轴1与芯轴17通过相互配合的花键及花键槽实现止旋的配合,当然,主动轴1与芯轴17还可以通过平键等形式实现止旋的配合,这里不对其结构进行一一列举。第一外齿轮16套设在芯轴17外,芯轴17上设置花键,第一外齿轮16上设置花键槽16-3,芯轴17与第一外齿轮16通过相互配合的花键及花键槽16-3实现止旋的配合,当然,芯轴17与第一外齿轮16还可以通过平键等形式实现止旋的配合,这里不对其结构进行一一列举。本文所说的止旋是指,两个相互配合的部件不能发生相对的转动。
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输入轴可以采用齿轮轴或花键轴这种一体结构的部件。
输出轴8,与所述输入轴同轴设置;在输出轴8与输入轴传动连接时,将输入轴的转动传递至与输出轴8连接的部件,如传递至与输出轴8连接的齿轮齿条机构,以控制车辆转向轮的转向。
反馈机构,穿设于所述输入轴的外侧,用于向所述输入轴提供与所述输入轴转动方向相反的反馈力;该反馈力可以在线控模式或游戏模式下向方向盘提供手感模拟。
连接切换机构,穿设于所述输入轴的外侧,用于沿所述输入轴的轴线方向选择性的将所述输出轴8或所述反馈机构,与所述输入轴传动连接。例如,在其中一种工作模式时,连接切换机构将所述输出轴8与所述输入轴传动连接;在其他工作模式时,连接切换机构将所述反馈机构与所述输入轴传动连接,实现该转向器具有两种以上的工作模式,满足了车辆对转向器功能性增加的需求。
上述方案,通过连接切换机构,沿所述输入轴的轴线方向选择性的将所述输出轴8或所述反馈机构,与所述输入轴传动连接,使该转向器具有两种以上的工作模式。例如,机械连接的工作模式,在此模式下,输出轴8与输入轴传动连接,输入轴将方向盘的转动直接传递给输出轴8,与输出轴8连接的机构(如液压助力机构、电动助力机构)来控制车辆转向轮的转向。在线控模式或游戏模式下,输出轴8与反馈机构连接,输出轴8与输入轴之间的机械连接断开,方向盘驱动输出轴8的转动转变为线控转向单元的控制信号,以控制车辆转向轮的转向,或者,方向盘驱动输出轴8的转动转变为车载多媒体系统中游戏的输入,已进行游戏操作;在线控模式或游戏模式下,反馈机构向所述输入轴提供与所述输入轴转动方向相反的反馈力,以通过输入轴向方向盘提供手感模拟。
作为可实现的方式,所述反馈机构包括:
第一转动件11,转动穿装于所述输入轴的外侧,所述第一转动件11的周向上设置有多个第一传动齿11-2和多个第二传动齿11-1,在所述第一转动件11的轴线方向上,所述第一传动齿11-2与所述第二传动齿11-1并排设置;若第一传动齿11-2和第二传动齿11-1均是齿轮的齿,那么第一转动件11为双联齿轮;若第一传动齿11-2和第二传动齿11-1中其一是齿轮的齿,另一是蜗轮的齿,那么第一转动件11可以是齿轮与蜗轮的组合件,也可以是一体加工的具有齿轮和蜗轮的部件,该实施例中,第一转动件11采用的是一体加工的具有齿轮和蜗轮的部件,且第一传动齿11-2是齿轮的齿,第二传动齿11-1中是蜗轮的齿。
第二转动件,周向上设置有多个第三传动齿,所述第三传动齿与所述第二传动齿11-1啮合;第二转动件可以是齿轮或蜗杆,该示例中第二转动件采用蜗杆23,该蜗杆23与上述蜗轮相配合。
第一转动驱动装置22,用于驱动所述第二转动件转动。第一转动驱动装置22可以是电机、液压马达等可以提供转动动力的部件。
作为可实现的方式,所述输入轴包括第一外齿轮16,所述输出轴8包括第二外齿轮8-1,所述第一外齿轮16位于所述第一转动件11及所述第二外齿轮8-1之间,通过下述的内齿轮18在所述输入轴的轴线方向上的滑动,以实现所述第一外齿轮16与所述第一转动件11的传动连接,或所述第一外齿轮16与所述第二外齿轮8-1的传动连接;
具体地,所述连接切换机构包括:
内齿轮18(当然也可以是花键套),所述内齿轮18与所述第一外齿轮16啮合,且在所述输入轴的轴线方向上与所述第一外齿轮16滑动配合,所述内齿轮18在所述输入轴的轴线方向具有第一工作位和第二工作位,在第一工作位,所述内齿轮18的内齿分别与所述第一外齿轮16的外齿16-2及所述第一传动齿11-2啮合,在第二工作位,所述内齿轮18的内齿分别与所述第一外齿轮16的外齿及所述第二外齿轮8-1的外齿啮合;即,内齿轮18滑动至第一工作位时,第一外齿轮16的转动可以通过内齿轮18传递给第一转动件11;内齿轮18滑动至第二工作位时,第一外齿轮16的转动可以通过内齿轮18传递给第二外齿轮8-1,以驱动输出轴8转动。
直线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所述内齿轮18在所述第一工作位和所述第二工作位之间滑动。
作为可实现的方式,所述第一外齿轮16与所述第一转动件11及所述第二外齿轮8-1之间均设置有同步外齿轮7、13,各所述同步外齿轮7、13均能与所述内齿轮18分时啮合,这里所说的分时啮合是指,任意时刻,内齿轮18仅与其中一个同步外齿轮的外齿13-2啮合;通过在所述第一外齿轮16与所述第一转动件11之间,以及所述第一外齿轮16与所述第二外齿轮8-1之间设置同步外齿轮7、13,可以提高内齿轮18在第一工作位与第二工作位之间切换时,与第一转动件11、第二外齿轮8-1啮合的顺畅性。
第一外齿轮16的周向上设置有至少一个滑动槽16-1,在该示例中第一外齿轮16的周向上设置了三个滑动槽16-1,滑动槽16-1在沿所述输入轴的轴线方向上贯通所述第一外齿轮16,当然,在其他示例中也可以不贯通,所述滑动槽16-1内设置有可沿所述输入轴的轴线方向滑动的滑动组件15,所述滑动组件15包括基体15-2,所述基体15-2上设置有盲孔,所述盲孔内设置有弹性件15-3,所述盲孔的开口处设置有活动件15-1,所述活动件15-1与所述弹性件15-3顶压配合;
所述内齿轮18的内侧面上设置有第一弧形槽18-3,所述活动件15-1具有与所述第一弧形槽18-3配合的弧形面;活动件15-1可以是球状或半球状等结构,该示例中采用的是球状结构。
各所述同步外齿轮7、13上均设置有朝向所述滑动组件15的施力件13-1,各所述施力件13-1能与所述滑动组件15顶推配合。
在活动件15-1位于第一弧形槽18-3内时,滑动组件15会跟随内齿轮18同步运动,同时,滑动组件15通过施力件13-1推动同步外齿轮向第一转动件11或输出轴8运动,以使同步外齿轮7、13与第一转动件11或输出轴8同步转动,并且在同步外齿轮7、13运动到极限位置后,随着内齿轮18的继续运动,活动件15-1会被压向盲孔内,同时,内齿轮18完成与第一转动件11或输出轴8的啮合。
作为可实现的方式,各所述同步外齿轮7、13均设置有第一摩擦配合面202,所述第一转动件11及所述输出轴8均设置有与对应的所述第一摩擦配合面202摩擦配合的第二摩擦配合面201。
作为可实现的方式,所述第一摩擦配合面202与所述第二摩擦配合面201为插套配合的锥台面,且所述锥台面靠近所述内齿轮18的一端的直径,小于远离所述内齿轮18的一端的直径。这样,在同步外齿轮向第一转动件11或输出轴8运动的过程中,对应的所述第一摩擦配合面202与所述第二摩擦配合面201逐渐的接触,其二者之间的摩擦力逐渐增大,慢慢的使对应的所述同步外齿轮与所述第一转动件11或所述输出轴8同步转动,以提高内齿轮18在第一工作位与第二工作位之间切换时,与第一转动件11、第二外齿轮8-1啮合的顺畅性。
作为可实现的方式,为了提高摩擦性能,对应配合的所述第一摩擦配合面202与所述第二摩擦配合面201之间设置有摩擦片。
作为可实现的方式,所述直线驱动装置包括拨叉6,以及驱动所述拨叉6沿所述输入轴的周线运动的直线驱动器;
所述内齿轮18的外周面设置有环形凹槽18-1,所述拨叉6的拨动臂6-1卡接于所述环形凹槽18-1内。
作为可实现的方式,所述直线驱动器包括气压缸、直线电机、电动推杆、电磁铁和电机驱动的丝杠传动机构中的至少任一种。该示例中采用的是电机4驱动的丝杠传动机构,其包括电机4,电机4的转轴上连接丝杠5,拨叉6上设置螺纹孔6-2,丝杠与螺纹孔6-2螺接。在采用电磁铁的时候,可以在拨叉6的两侧分别设置电磁铁,其中一侧的电磁铁工作时,吸引着拨叉6向上平动;另一电磁铁工作时,吸引着拨叉6向下平动。
作为可实现的方式,所述输出轴8上止旋连接有输出齿轮10,所述输出齿轮10啮合连接齿条26。
下面以其中一种具体实现方式,对该转向器的结构及工作原理予以示例性说明。
如图1-图10,所示,该转向器包括外壳25,以及盖装在外壳25上端开口的上盖24,上盖24设置有通孔,主动轴1穿过通孔,且通过轴承3上盖转动配合,以降低转动的摩擦力。主动轴1上还穿装有密封圈2,密封圈2位于轴承3的外侧,以防止灰尘、水等异物进入到外壳25内,造成外壳25内部件的损坏。主动轴1位于外壳25内的部分设置有花键,该花键部分套装芯轴17,芯轴17上设置花键槽,主动轴1与芯轴17通过相互配合的花键及花键槽实现止旋的配合。芯轴17外,自上至下依次设置第一转动件11、第一外齿轮16及输出轴8,主动轴1、芯轴17、第一转动件11、第一外齿轮16及输出轴8它们均同轴。输出轴8的上端设置有第二外齿轮8-1。第一转动件11通过轴承12与芯轴17转动配合,输出轴8分别通过轴承20、9与芯轴17及外壳25转动配合,芯轴17外周面上设置花键,第一外齿轮16上设置花键槽,芯轴17与第一外齿轮16通过相互配合的花键及花键槽实现止旋的配合。
第一转动件11上半部分为蜗轮,下半部分为齿轮,相应地,第一传动齿11-2是齿轮的齿,第二传动齿11-1中是蜗轮的齿。蜗轮啮合连接蜗杆23,蜗杆23连接电机,通过该电机驱动蜗轮蜗杆机构提供与所述输入轴转动方向相反的反馈力,以通过输入轴向方向盘提供手感模拟。
第一外齿轮16的周向上均匀设置了三个滑动槽16-1,滑动槽16-1在沿所述输入轴的轴线方向上贯通所述第一外齿轮16,各所述滑动槽16-1内设置有可沿所述输入轴的轴线方向滑动的滑动组件15,所述滑动组件15包括基体15-2,所述基体15-2上设置有盲孔,所述盲孔内设置有弹性件15-3,该弹性件15-3为螺旋弹簧,所述盲孔的开口处设置有球状的活动件15-1,所述活动件15-1与所述弹性件15-3顶压配合,在活动件15-1收到压力是,其可以向盲孔内运动,在压力消失时,在弹性件15-3的作用下,活动件15-1向盲孔外运动。
所述第一外齿轮16与所述第一转动件11之间,以及所述第一外齿轮16与所述第二外齿轮8-1之间设置同步外齿轮7、13,同步外齿轮设置有锥孔,该锥孔的内表面为第一摩擦配合面202,第一转动件11及输出轴8朝向同步外齿轮7、13的一侧均设置有圆台,该圆台的外周面为第二摩擦配合面201,即所述第一摩擦配合面202与所述第二摩擦配合面201为插套配合的锥台面,且所述锥台面靠近所述内齿轮18的一端的直径,小于远离所述内齿轮18的一端的直径。且为了提高摩擦性能,对应配合的所述第一摩擦配合面202与所述第二摩擦配合面201之间设置有摩擦片19。
第一外齿轮16啮合连接有内齿轮18,并且内齿轮18可以相对于第一外齿轮16在所述输入轴的轴线方向具有第一工作位和第二工作位,在第一工作位,所述内齿轮18的内齿分别与所述第一外齿轮16的外齿及所述第一传动齿11-2啮合,在第二工作位,所述内齿轮18的内齿分别与所述第一外齿轮16的外齿及所述第二外齿轮8-1的外齿啮合。
所述内齿轮18的外周面设置有环形凹槽18-1,拨叉6的拨动臂6-1卡接于所述环形凹槽18-1内。外壳25内通过轴承连接有丝杠5,拨叉6上设置有螺纹孔6-2,丝杠与螺纹孔6-2螺接,丝杠5的上端连接电机。电机带动丝杠顺时针、逆时针转动,相应的驱动拨叉6进行上下运动,进而驱动内齿轮18在第一工作位和第二工作位之间切换。
输出轴8上止旋连接有输出齿轮10,输出齿轮10通过轴承21与外壳25转动连接。所述输出齿轮10啮合连接齿条,通过该齿条可以连接转向摇臂等部件。
在车辆处于驾驶员操控状态时,需要将主动轴1的转动传递到输出轴8,此时,需要内齿轮18同时与第一外齿轮16及第二外齿轮8-1啮合。在由上述状态进入线控转向模式或游戏模式时,需要内齿轮18与第二外齿轮8-1分离,且需要内齿轮18同时与第一外齿轮16及第一转动件11的第一传动齿11-2啮合。
在上述模式转变时,电机驱动丝杠5转动,丝杠5带动拨叉6向上运动,拨叉6驱动内齿轮18向上运动,在滑动组件15的活动件15-1进入到内齿轮18内侧面上设置的第一弧形槽18-3内时,内齿轮18同步推动滑动组件15向上运动,滑动组件15与第一外齿轮16和第一转动件11之间的同步外齿轮上设置的施力件13-1接触后,推动该同步外齿轮13向上运动,该同步外齿轮13的第一摩擦配合面202与第一转动件11的第二摩擦配合面201产生摩擦,使同步外齿轮13与第一转动件11的转动速度逐渐同步,在同步外齿轮13与第一转动件11的转动速度同步时,滑动组件15运动到了极限位置,不能继续跟随内齿轮18运动,活动件15-1被从内齿轮18的第一弧形槽18-3内顶出,并向盲孔内运动。此刻,内齿轮18继续向上运动,完成内齿轮18与第一转动件11上第一传动齿11-2的啮合。
再由线控转向模式或游戏模式向上述驾驶员操控状态切换时,是上述过程的逆过程,其具体的工作过程这里不再赘述。
需要理解的是,上文如有涉及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以上描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申请中所涉及的发明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所述发明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申请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

Claims (10)

1.一种转向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输入轴;
输出轴,与所述输入轴同轴设置;
反馈机构,穿设于所述输入轴的外侧,用于向所述输入轴提供与所述输入轴转动方向相反的反馈力;
连接切换机构,穿设于所述输入轴的外侧,用于沿所述输入轴的轴线方向选择性的将所述输出轴或所述反馈机构,与所述输入轴传动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反馈机构包括:
第一转动件,转动穿装于所述输入轴的外侧,所述第一转动件的周向上设置有多个第一传动齿和多个第二传动齿,在所述第一转动件的轴线方向上,所述第一传动齿与所述第二传动齿并排设置;
第二转动件,周向上设置有多个第三传动齿,所述第三传动齿与所述第二传动齿啮合;
第一转动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所述第二转动件转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轴包括第一外齿轮,所述输出轴包括第二外齿轮,所述第一外齿轮位于所述第一转动件及所述第二外齿轮之间;
所述连接切换机构包括:
内齿轮,所述内齿轮与所述第一外齿轮啮合,且在所述输入轴的轴线方向上与所述第一外齿轮滑动配合,所述内齿轮在所述输入轴的轴线方向具有第一工作位和第二工作位,在第一工作位,所述内齿轮的内齿分别与所述第一外齿轮的外齿及所述第一传动齿啮合,在第二工作位,所述内齿轮的内齿分别与所述第一外齿轮的外齿及所述第二外齿轮的外齿啮合;
直线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所述内齿轮在所述第一工作位和所述第二工作位之间滑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转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外齿轮与所述第一转动件及所述第二外齿轮之间均设置有同步外齿轮,各所述同步外齿轮均能与所述内齿轮分时啮合;
第一外齿轮的周向上设置有至少一个滑动槽,所述滑动槽内设置有可沿所述输入轴的轴线方向滑动的滑动组件,所述滑动组件包括基体,所述基体上设置有盲孔,所述盲孔内设置有弹性件,所述盲孔的开口处设置有活动件,所述活动件与所述弹性件顶压配合;
所述内齿轮的内侧面上设置有第一弧形槽,所述活动件具有与所述第一弧形槽配合的弧形面;
各所述同步外齿轮上均设置有朝向所述滑动组件的施力件,各所述施力件能与所述滑动组件顶推配合。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转向器,其特征在于,各所述同步外齿轮均设置有第一摩擦配合面,所述第一转动件及所述输出轴均设置有与对应的所述第一摩擦配合面摩擦配合的第二摩擦配合面。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转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摩擦配合面与所述第二摩擦配合面为插套配合的锥台面,且所述锥台面靠近所述内齿轮的一端的直径,小于远离所述内齿轮的一端的直径。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转向器,其特征在于,对应配合的所述第一摩擦配合面与所述第二摩擦配合面之间设置有摩擦片。
8.根据权利要求3-7任一项所述的转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直线驱动装置包括拨叉,以及驱动所述拨叉沿所述输入轴的周线运动的直线驱动器;
所述内齿轮的外周面设置有环形凹槽,所述拨叉的拨动臂卡接于所述环形凹槽内。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转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直线驱动器包括气压缸、直线电机、电动推杆、电磁铁和电机驱动的丝杠传动机构中的至少任一种。
10.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转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出轴上止旋连接有输出齿轮,所述输出齿轮啮合连接齿条。
CN202110883516.5A 2021-07-30 2021-07-30 转向器 Pending CN11567561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883516.5A CN115675616A (zh) 2021-07-30 2021-07-30 转向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883516.5A CN115675616A (zh) 2021-07-30 2021-07-30 转向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675616A true CN115675616A (zh) 2023-02-03

Family

ID=850597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883516.5A Pending CN115675616A (zh) 2021-07-30 2021-07-30 转向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675616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487902B2 (ja) クラッチアクチュエータ
CN211869498U (zh) 车辆转向系统和车辆
JP2632143B2 (ja) サーボモータを持つラツクかじ取り装置
JP2017136919A (ja)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S6025854A (ja) 電気式動力舵取装置
US20090158868A1 (en) Crank-Type Linear Actuator
KR20090007299A (ko) 기계식 기아박스에서의 기아 변속을 용이하게 하는 장치 및방법
CN101198487A (zh) 拖拉机的传动系统
JP2018080807A (ja) シフトバイワイヤ式自動変速機のアクチュエータ
CN115675616A (zh) 转向器
JP2002349698A (ja) 車両用変速機のギア変速装置
US5671637A (en) Servo-assisted rack-and-pinion system
JP2743354B2 (ja) 2輪・4輪駆動切換装置
WO2011062090A1 (ja) クラッチアクチュエータ
CN114312977B (zh) 汽车转向系统及汽车
CN112706828B (zh) 离合机构、转向系统和汽车
KR20050008354A (ko) 스티어링휠의 틸팅 및 텔레스코픽 장치
JP2003272487A (ja) 複合操作型電気部品
KR100585997B1 (ko) 차량용 미러 조정기구의 클러치 구조
CN114560008A (zh) 转向系统和车辆
KR20010014280A (ko) 차량 클러치용 서보 액츄에이터
JP2002317871A (ja) 変速機用電動駆動装置
JP5294010B2 (ja) 車両用操舵装置
CN112874624A (zh) 车辆转向系统和车辆
CN112706824B (zh) 方向盘端轴的驱动机构、转向系统以及汽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