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645460B - 一种治疗黄褐斑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Google Patents

一种治疗黄褐斑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645460B
CN115645460B CN202211405608.3A CN202211405608A CN115645460B CN 115645460 B CN115645460 B CN 115645460B CN 202211405608 A CN202211405608 A CN 202211405608A CN 115645460 B CN115645460 B CN 11564546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rts
pharmaceutical composition
skin
honey
leav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405608.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645460A (zh
Inventor
罗传峰
赵龙波
张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izhou Province Qiannan Buyi And Miao Autonomous Prefecture Hospital Of Chinese Medicine
Original Assignee
Guizhou Province Qiannan Buyi And Miao Autonomous Prefecture Hospital Of Chinese Medicin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izhou Province Qiannan Buyi And Miao Autonomous Prefecture Hospital Of Chinese Medicine filed Critical Guizhou Province Qiannan Buyi And Miao Autonomous Prefecture Hospital Of Chinese Medicine
Priority to CN202211405608.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645460B/zh
Publication of CN11564546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64546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64546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64546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50/00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in human health protection, e.g. against extreme weather
    • Y02A50/30Against vector-borne diseases, e.g. mosquito-borne, fly-borne, tick-borne or waterborne diseases whose impact is exacerbated by climate change

Landscapes

  • Medicines Containing Material From Animals Or Micro-Organis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黄褐斑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该药物组合物由柿树叶、木芙蓉叶、杠板归、白僵蚕、川芎、茯苓、生牡蛎、积雪草组成,制备方法为将以上柿树叶等八味药物采用超微粉技术加辅料,搅拌均匀,即制得治疗黄褐斑的药物组合物。使用方法为将制备产品敷于皮肤患处,20分钟后洗净即可。该药物具有祛风活血,美白除斑功效。用于治疗黄褐斑、雀斑、痤疮后色素沉着,是治疗黄褐斑的外用良药,且价廉易得,具有广泛的市场推广应用价值。

Description

一种治疗黄褐斑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医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治疗黄褐斑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黄褐斑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顽固性的面部色素代谢异常性的疾病,主要表现为面部出现不同程度的褐色斑片,大小不一的斑点,且会不断蔓延。临床上以中、青年女性多见,治疗困难,影响面部美容,且可持续多年,易引发焦虑,影响患者生活质量。黄褐斑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紫外线是最常见诱因,皮肤类型、遗传因素、口服避孕药等与其密切相关。目前,西医治疗黄褐斑尚缺乏有效根治手段,且存在一定不良反应,如化学剥脱术容易损害皮肤屏障结构及造成皮肤二次伤害,激光治疗易出现色素沉着、脱失风险。黄褐斑属于中医学“黧黑斑”“蝴蝶斑”“肝斑”等范畴,中医认为黄褐斑主要与肝脾肾有关,其中以肝为主,肝气不舒、情志抑郁导致气血瘀滞、气机失调为主要病机。
随着人类物质生活的提高和对美的追求,近年来求医者日益增多。目前未研发出可以根治该病的特效药物,总体治疗效果不佳。鉴于此,市场急需一种疗效明确、安全性好、不良反应少的新药物治疗。而中医药是祖国瑰宝,中药作为天然药物,富含多种天然成分,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相比西药具有多组分和多靶点,安全无毒副作用的优势。
从中医药中寻找方法是治疗黄褐斑的有效途径之一。
故本发明团队经过反复研究试验,研发了一种治疗黄褐斑的药物组合物,该组合物由柿树叶、木芙蓉叶、杠板归、白僵蚕、川芎、茯苓、生牡蛎、积雪草组成;组方中柿树叶清热生津,活血消斑,木芙蓉叶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消肿止痛,外用治痈节脓肿,烧伤烫伤等效佳,二者共用为君,牡蛎长于滋阴降火,化痰软坚,能润皮肤、除黑斑为臣;杠板归清热解毒、利水消肿,佐以茯苓淡渗利水,可消散因水气滞留颜面而生的雀斑、黧黑斑;川芎辛散温通,有活血化瘀之功,为血中气药,善治气滞血瘀所致的面黯、面疱、粉刺等疾患,积雪草,有清热解毒、通经活络、散淤之功,对面部黧黑等顽固性皮肤病有破血消斑、生肌润肤之功,诸药合用,共奏祛风活血,美白除斑之效。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研发了一种治疗黄褐斑的药物组合物,该组合物由柿树叶、木芙蓉叶、杠板归、白僵蚕、川芎、茯苓、生牡蛎、积雪草组成,该制备方法简单、易行,制成的面膜,治疗黄褐斑效果显著,毒副作用小、安全性高,使用便捷,且价廉易得,不仅解决了西药治疗黄褐斑效果差的问题,还解决了西药或激光治疗带来的不良反应问题,具有广泛的市场推广应用价值。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治疗黄褐斑的药物组合物。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治疗黄褐斑的药物组合物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治疗黄褐斑的药物组合物在制备治疗黄褐斑药物中的应用;所述药物组合物的使用方法为将其涂敷于皮肤患处20分钟后洗净即可。
本发明所述的一种治疗黄褐斑的药物组合物是由柿树叶40-80份、木芙蓉叶40-80份、杠板归5-25份、白僵蚕10-50份、川芎1-5份、茯苓1-5份、生牡蛎1-5份、积雪草10-50份组成。
进一步地,该药物组合物是由柿树叶50-70份、木芙蓉叶50-70份、杠板归10-20份、白僵蚕20-40份、川芎2-4份、茯苓2-4份、生牡蛎2-4份、积雪草20-40份组成。
更进一步地,该药物组合物是由柿树叶60份、木芙蓉叶60份、杠板归15份、白僵蚕30份、川芎3份、茯苓3份、生牡蛎3份、积雪草30份组成。
本发明所述的一种治疗黄褐斑的药物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如下:
S1,将柿树叶、木芙蓉叶、杠板归、白僵蚕、川芎、茯苓、生牡蛎、积雪草八味药材分别粉碎,过筛50-80目,得粉末;
S2,将步骤S1所得粉末干燥至水分3-10%,混合均匀,采用气流粉碎机在40-60Hz频率进行粉碎,得超微粉;
S3,按体积比将步骤S2所得超微粉与牛奶和蜂蜜混合均匀,即得。
本发明步骤S1所述过筛80目。
本发明步骤S2所述干燥至水分9%。
本发明步骤S2所述采用气流粉碎机在60Hz频率进行粉碎。
本发明步骤S3所述体积比为超微粉:牛奶:蜂蜜=10:9:0.5-1.5。
本发明步骤S3所述体积比为超微粉:牛奶:蜂蜜=10:9:1。
本发明药物组合物在制备治疗黄褐斑药物中的应用;所述药物组合物的使用方法为将其涂敷于皮肤患处20分钟后洗净即可。
本发明产生的有益效果如下:
一、本发明制备方法采用了超微粉碎工艺,气流粉碎机进行粉碎,加快了有效成分溶出速率,提高了药物生物利用度,并相对减小剂量,减少了药材资源的浪费。与常规机械粉碎工艺相比,经超微粉碎的药材粒度更细,粒径分布更均匀,溶出速率更高。
二、本发明工艺重复性好,稳定可行。本发明在预试验基础上,选择细粉的初始粒度(因素A)、水分(因素B)和粉碎频率(因素C)为影响因素,进行正交试验,以占总粒子量50%的粒子对应的粒径D50为考察指标,结果:3个因素中B和C因素有显著性影响,A因素对超微粉碎工艺结果无明显影响,从数据分析最佳工艺为A2B3C3,但为节约能源,提高工作效率,最终优选超微粉碎工艺参数为A1B3C3,即先将组方中药材粉碎成过80目粉末,干燥至水分9%后,再采用气流粉碎机在60Hz频率进行粉碎。按A1B3C3工艺进行3批验证实验,结果,正交试验优选所得最佳工艺重复性好,说明该工艺稳定可行。
三、本发明选择的辅料牛奶除具有润湿作用外,还具有良好的美白效果:(1)牛奶富含维生素A,可以防止皮肤干燥及暗沉,使皮肤白皙,有光泽;(2)牛奶中含有大量维生素B2,可以促进皮肤新陈代谢;(3)牛奶中的乳清对黑色素有消除作用,可防治多种色素沉着引起的斑痕;(4)牛奶能为皮肤提供封闭性油脂,形成薄膜以防止皮肤水分蒸发,还能为皮肤提供水分,保证皮肤光滑润泽。
四、本发明选择的辅料蜂蜜除具良好的粘性外,还具有良好的美容效果:(1)蜂蜜能补水保湿;(2)蜂蜜能美白淡斑;(3)蜂蜜能嫩肤除皱;(4)蜂蜜能祛痘消炎。
五、本发明产品面膜敷料润湿效果和粘附效果比较理想。结合组方中药材超微粉特性,本发明研究团队对牛奶和蜂蜜的用量进行了优选试验,结果:选择超微粉:牛奶:蜂蜜=10:9:1(体积比)配制的面膜敷料,混合均匀、软硬适中,润湿和粘附效果良好,因此优选为最佳配比参数为10:9:1,即用超微粉:牛奶:蜂蜜=10:9:1(体积比)配制所得产品润湿效果和粘附效果比较理想。
六、提高治疗效果显著,本发明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价试验,设置1个对照组(口服维生素C片0.2g,日3次;维生素E胶囊0.1g,日1次;还原性谷胱甘肽片0.2g,日2次;7天为一个疗程)和3个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分别使用本发明实施例1至实施例3产品敷脸,每日一次;每2周复诊1次,疗程均为3个月),每组30例,使用1个疗程后进行治疗效果综合对比,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可达到90%以上,均高于对照组。临床疗效试验结果表明,本产品对治疗黄褐斑疗效确切,本发明产品与西药联合使用,总有效率和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能有效改善皮损、缓解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具有其独特优势。
七、安全性高,安全性评价试验结果表明,本发明药产品毒副作用小,无刺激下,卫生各指标均符合规定,安全性高:
(1)本发明通过急性经口毒性试验,实验考察结果为:给药前4天内小鼠无死亡,动物体重均增加,和空白组相比较,实验组小鼠的体重增长较缓慢,第5-14天随着小鼠精神好转、食欲增加体重增长逐步恢复正常,于最后一天称重后将小鼠处死解剖,肉眼观察心、肝、脾、肺、肾、胸腺、卵巢、子宫、精囊、前列腺、睾丸、胃、肠及胸腔、腹腔,各器官均无异常。本试验利用最大耐受量法进行小鼠急性经口毒性试验,确定最大给药量(相当)为7500mg/kg,对照2015版《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毒性等级表,最终确定本发明产品为实际无毒级。
(2)本发明通过急性经皮毒性实验,结果表明各给药组间动物体重增长率均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鼠的皮肤和精神均无异常反应;对所有实验动物进行解剖观察,结果各组织脏器外观完整,形态正常,无任何异常,各剂量组动物的5类脏器指数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鼠的皮肤和精神均无异常反应。由实验结果可以得出本发明产品对大鼠经皮给药后,不产生毒性,即使按照一次限量最大给药量法给药2000mg/kg也无毒性反应,对照2015版《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毒性等级表,最终确定本发明产品为无毒级。
(3)本发明通过多次皮肤刺激性实验,结果表明,本产品对正常皮肤无刺激性。
(4)本发明通过卫生指标检测,检测结果为:汞、铅、砷、甲醇、菌落总数、霉菌和酵母菌总数均符合规定;均未检测出粪大肠菌群、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说明本品合格。
八、推广价值广泛,本发明药物组合物价廉易得,具有广泛的市场推广应用价值。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以下实施例将有助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进一步理解本发明,但不以任何形式限制本发明,对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1
组方:柿树叶60g、木芙蓉叶60g、杠板归15g、白僵蚕30g、川芎3g、茯苓3g、生牡蛎3g、积雪草30g。
实施例2
组方:柿树叶40g、木芙蓉叶40g、杠板归5g、白僵蚕10g、川芎1g、茯苓1g、生牡蛎1g、积雪草10g。
实施例3
组方:柿树叶80g、木芙蓉叶80g、杠板归25g、白僵蚕50g、川芎5g、茯苓5g、生牡蛎5g、积雪草50g。
实施例4
组方:柿树叶76g、木芙蓉叶76g、杠板归24g、白僵蚕48g、川芎4g、茯苓4g、生牡蛎4g、积雪草48g。
实施例5
组方:柿树叶72g、木芙蓉叶72g、杠板归23g、白僵蚕46g、川芎3g、茯苓3g、生牡蛎3g、积雪草46g。
实施例6
组方:柿树叶68g、木芙蓉叶68g、杠板归22g、白僵蚕44g、川芎2g、茯苓2g、生牡蛎2g、积雪草44g。
实施例7
组方:柿树叶64g、木芙蓉叶64g、杠板归21g、白僵蚕42g、川芎1g、茯苓1g、生牡蛎1g、积雪草42g。
实施例8
组方:柿树叶60g、木芙蓉叶60g、杠板归20g、白僵蚕40g、川芎53g、茯苓3g、生牡蛎3g、积雪草40g。
实施例9
组方:柿树叶56g、木芙蓉叶56g、杠板归18g、白僵蚕38g、川芎3g、茯苓3g、生牡蛎3g、积雪草38g。
实施例10
组方:柿树叶52g、木芙蓉叶52g、杠板归16g、白僵蚕36g、川芎3g、茯苓3g、生牡蛎3g、积雪草36g。
实施例11
组方:柿树叶48g、木芙蓉叶48g、杠板归14g、白僵蚕34g、川芎5g、茯苓5g、生牡蛎5g、积雪草34g。
实施例12
组方:柿树叶44g、木芙蓉叶44g、杠板归12g、白僵蚕32g、川芎4g、茯苓4g、生牡蛎4g、积雪草32g。
实施例13
组方:柿树叶40g、木芙蓉叶40g、杠板归10g、白僵蚕30g、川芎3g、茯苓3g、生牡蛎3g、积雪草30g。
实施例14
组方:柿树叶60g、木芙蓉叶60g、杠板归8g、白僵蚕28g、川芎2g、茯苓2g、生牡蛎2g、积雪草28g。
实施例15
组方:柿树叶65g、木芙蓉叶65g、杠板归5g、白僵蚕25g、川芎5g、茯苓5g、生牡蛎5g、积雪草25g。
实施例16
组方:柿树叶75g、木芙蓉叶75g、杠板归5g、白僵蚕10g、川芎5g、茯苓5g、生牡蛎5g、积雪草10g。
实施例17
组方:柿树叶55g、木芙蓉叶55g、杠板归10g、白僵蚕15g、川芎5g、茯苓5g、生牡蛎5g、积雪草15g。
实施例18
组方:柿树叶45g、木芙蓉叶45g、杠板归15g、白僵蚕35g、川芎5g、茯苓5g、生牡蛎5g、积雪草35g。
实施例19
组方:柿树叶65g、木芙蓉叶65g、杠板归5g、白僵蚕35g、川芎3g、茯苓3g、生牡蛎3g、积雪草35g。
实施例20
组方:柿树叶65g、木芙蓉叶65g、杠板归5g、白僵蚕45g、川芎3g、茯苓3g、生牡蛎3g、积雪草45g。
实施例1-20的组方分别按实施例22-26任一种制备方法制备。
实施例22制备方法一
S1,将柿树叶、木芙蓉叶、杠板归、白僵蚕、川芎、茯苓、生牡蛎、积雪草八味药材分别粉碎,过筛80目,得粉末;
S2,将步骤S1所得粉末干燥至水分9%,混合均匀,采用气流粉碎机在60Hz频率进行粉碎,得超微粉;
S3,按体积比为10:9:1将步骤S2所得超微粉与牛奶和蜂蜜混合均匀,即得。
实施例23制备方法二
S1,将柿树叶、木芙蓉叶、杠板归、白僵蚕、川芎、茯苓、生牡蛎、积雪草八味药材分别粉碎,过筛65目,得粉末;
S2,将步骤S1所得粉末干燥至水分10%,混合均匀,采用气流粉碎机在50Hz频率进行粉碎,得超微粉;
S3,按体积比为10:9:1.5将步骤S2所得超微粉与牛奶和蜂蜜混合均匀,即得。
实施例24制备方法三
S1,将柿树叶、木芙蓉叶、杠板归、白僵蚕、川芎、茯苓、生牡蛎、积雪草八味药材分别粉碎,过筛50目,得粉末;
S2,将步骤S1所得粉末干燥至水分3%,混合均匀,采用气流粉碎机在40Hz频率进行粉碎,得超微粉;
S3,按体积比为10:9:0.5将步骤S2所得超微粉与牛奶和蜂蜜混合均匀,即得。
实施例25制备方法四
S1,将柿树叶、木芙蓉叶、杠板归、白僵蚕、川芎、茯苓、生牡蛎、积雪草八味药材分别粉碎,过筛80目,得粉末;
S2,将步骤S1所得粉末干燥至水分6%,混合均匀,采用气流粉碎机在50Hz频率进行粉碎,得超微粉;
S3,按体积比为10:9:1将步骤S2所得超微粉与牛奶和蜂蜜混合均匀,即得。
实施例26制备方法五
S1,将柿树叶、木芙蓉叶、杠板归、白僵蚕、川芎、茯苓、生牡蛎、积雪草八味药材分别粉碎,过筛50目,得粉末;
S2,将步骤S1所得粉末干燥至水分9%,混合均匀,采用气流粉碎机在60Hz频率进行粉碎,得超微粉;
S3,按体积比为10:9:1将步骤S2所得超微粉与牛奶和蜂蜜混合均匀,即得。
实施例27使用方法一
将实施例22所制得产品,涂敷于皮肤患处,20分钟后洗净。
实施例28使用方法二
将实施例23所制得产品,涂敷于皮肤患处,25分钟后洗净。
实施例29使用方法三
将实施例24所制得产品,涂敷于皮肤患处,15分钟后洗净。
为了进一步验证本发明的有效性,发明进行了一系列的验证试验,具体如下:
一、处方组成、配伍关系
1.处方组成
所述的中药组合物包括以下组分:柿树叶、木芙蓉叶、杠板归、白僵蚕、川芎、茯苓、生牡蛎、积雪草。
2.配伍关系
柿树叶清热生津,活血消斑,木芙蓉叶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消肿止痛,外用治痈节脓肿,烧伤烫伤等效佳,二者共用为君,牡蛎长于滋阴降火,化痰软坚,能润皮肤、除黑斑为臣;杠板归清热解毒、利水消肿,佐以茯苓淡渗利水,可消散因水气滞留颜面而生的雀斑、黧黑斑;川芎辛散温通,有活血化瘀之功,为血中气药,善治气滞血瘀所致的面黯、面疱、粉刺等疾患,积雪草,有清热解毒、通经活络、散淤之功,对面部黧黑等顽固性皮肤病有破血消斑、生肌润肤之功,诸药合用,共奏祛风活血,美白除斑之效。
二、制备工艺研究试验
1、药材粉碎工艺研究
为了使药材粉末更加细腻均匀,提高生物利用度,发挥最大治疗效果,本发明采用先进的超微粉碎技术对组方中药材进行粉碎。
超微粉碎技术可使药材细胞破壁率达到95%以上,从而使细胞内的有效成分充分暴露出来,加快其溶出速率,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并相对减小剂量,减少药材资源的浪费。与常规机械粉碎工艺相比,经超微粉碎的药材粒度更细,粒径分布更均匀,溶出速率更高。
根据本发明处方组成、药材质地及影响超微粉碎的主要因素,在预试验基础上,选择细粉的初始粒度(因素A)、水分(因素B)和粉碎频率(因素C)为影响因素,各因素设3水平,设计L9(34)正交试验,以占总粒子量50%的粒子对应的粒径D50为考察指标,优选超微粉碎工艺(采用气流粉碎机进行粉碎)。因素水平见表1,试验安排及结果见表2,方差分析见表3。
表1超微粉碎工艺正交试验因素与水平表
水平 因素A(目) 因素B(%) 因素C(Hz)
1 50 3.0 40
2 65 6.0 50
3 80 9.0 60
表2正交试验设计及结果表
编号 因素A 因素B 因素C 误差D D50(μm)
1 1 1 1 1 43.20
2 1 2 2 2 39.65
3 1 3 3 3 32.11
4 2 1 2 3 37.64
5 2 2 3 1 34.89
6 2 3 1 2 36.83
7 3 1 3 2 36.90
8 3 2 1 3 48.32
9 3 3 2 1 35.98
K1 114.96 117.74 128.35 114.07
K2 108.62 122.86 112.53 114.12
K3 121.94 104.92 104.64 117.33
R 13.32 17.94 23.71 3.26
表3方差分析结果
方差来源 离差平方和 自由度 均方 F值 显著性
A 29.59 2 14.80 12.72
B 56.93 2 28.47 24.48 *
C 97.19 2 48.59 41.78 *
D(误差) 2.33 2 1.16
注:F0.05(2,2)=19
从表2正交试验结果可知,各因素对粉碎效果的影响大小为C>B>A,且C3>C2>C1,B3>B1>B2,A2>A1>A3(粒径D50值越小越好),从方差分析表3中可以看出,3个因素中B和C因素有显著性影响,A因素对超微粉碎工艺结果无明显影响。从数据分析最佳工艺为A2B3C3,但由于A因素对粉碎工艺结果无明显影响,将初始粒度定为80目更易操作,因此,为节约能源,提高工作效率,最终将超微粉碎工艺定为A1B3C3,即先将组方中药材粉碎成过80目粉末,干燥至水分9%左右后,再采用气流粉碎机在60Hz频率进行粉碎,得超微粉。
按实施例2组方比例,按A1B3C3工艺进行3批验证实验,结果见表4。
表4工艺验证实验结果表
实验号 药材量(kg) 超微粉碎工艺 D50(μm) 收粉率(%)
1 10.8 80目,水分9.2%,60Hz 32.21 98.2
2 10.8 80目,水分9.4%,60Hz 32.15 98.0
3 10.8 80目,水分9.0%,60Hz 32.02 98.3
从表4验证实验结果可知,正交试验优选所得最佳工艺重复性好,说明该工艺稳定可行。
2、辅料种类及用量筛选研究
为了使药材超微粉能充分附着于皮肤,释放药效,需要选择合适的润湿剂和粘附剂。经本发明团队查阅资料和反复论证,认为可以用牛奶作为本发明的润湿剂,理由是牛奶除具有润湿作用外,还具有良好的美白效果:
(1)牛奶富含维生素A,可以防止皮肤干燥及暗沉,使皮肤白皙,有光泽。
(2)牛奶中含有大量维生素B2,可以促进皮肤新陈代谢。
(3)牛奶中的乳清对黑色素有消除作用,可防治多种色素沉着引起的斑痕。
(4)牛奶能为皮肤提供封闭性油脂,形成薄膜以防止皮肤水分蒸发,还能为皮肤提供水分,保证皮肤光滑润泽。
另外,本发明团队认为可以选择蜂蜜为粘附剂,理由是蜂蜜除具良好的粘性外,也具有良好的美容效果:
(1)蜂蜜能补水保湿:蜂蜜有补水保湿的功效,原理是蜂蜜能吸收空气中的水分为肌肤补充水分,同时蜂蜜还能减缓皮肤水分的散失速度,因此生活中常用蜂蜜来制作补水保湿面膜,例如将蜂蜜和鸡蛋清搭配做成面膜能缓解皮肤干燥问题。
(2)蜂蜜能美白淡斑:蜂蜜有美白淡斑的功效,原理是蜂蜜中富含的抗氧化物质能清除体内过多的自由基并能抑制细胞色素沉着,因此生活中常用蜂蜜来制作美白祛斑面膜,例如将蜂蜜和柠檬汁搭配做成面膜可使肌肤变得更加白皙、嫩滑。
(3)蜂蜜能嫩肤除皱:蜂蜜有嫩肤除皱的功效,原理是蜂蜜中富含的营养物质能改善肌肤细胞的代谢功能并能促使肌肤细胞整齐的排列,因此生活中常用蜂蜜来制作嫩肤除皱面膜,例如将蜂蜜和酸奶搭配做成面膜能使肌肤变得越来越细嫩。
(4)蜂蜜能祛痘消炎:蜂蜜有祛痘消炎的功效,原理是蜂蜜中富含的天然抗菌物质能抑制细菌在肌肤上滋生并能消除肌肤炎症,因此生活中常用蜂蜜来制作祛痘消炎面膜,例如将蜂蜜和芦荟搭配做成面膜能缓解皮肤局部炎症并能镇定肌肤。
结合组方中药材超微粉特性,本发明研究团队对牛奶和蜂蜜的用量进行了优选试验,结果见表5、表6。
表5牛奶用量研究结果表
由表5结果可知,3号试验混合效果和润湿效果都很好,因此可选择超微粉和牛奶体积比为100:90为最佳配比参数。
表6蜂蜜用量研究结果表
实验号 超微粉量(ml) 牛奶量(ml) 蜂蜜量(ml) 混合效果 粘附效果
1 100 90 5 混合均匀、软硬适中
2 100 90 10 混合均匀、软硬适中 良好
3 100 90 15 混合均匀、流动性稍大 较差
由表6结果可知,按2号试验配制的面膜敷料润湿效果和粘附效果都比较理想,因此可选择超微粉:牛奶:蜂蜜=10:9:1(体积比)为最佳配比参数。
三、临床疗效评价试验
1、病例来源
征集2017年9月至2020年9月在贵州省黔南州中医院就诊的气滞血瘀型黄褐斑女性患者120名。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色素病学组制定的《黄褐斑的临床诊断和疗效标准(2003年修订稿)》和《黄褐斑和白癜风的诊疗标准(2010年版)》。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气滞血瘀型”证候:面部色素沉着,胸闷喜叹息,两胁及乳房胀痛,唇甲紫暗,女性痛经,经色紫暗夹有血块,舌紫暗,脉弦涩等。
2、治疗方法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1个对照组和3个治疗组,每组30例。各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第一组设为对照组,对照组口服维生素C片0.2g,日3次;维生素E胶囊0.1g,日1次;还原性谷胱甘肽片0.2g,日2次。7天为一个疗程;第二组至第四组作设为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分别使用本发明实施例1至实施例3产品敷脸,每日一次。每2周复诊1次,疗程均为3个月。使用1个疗程后进行治疗效果综合对比,采用SPSS23.0统计软件分析实验数据,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疗效评价标准参照《黄褐斑的临床诊断和疗效判定标准(2003年修订稿)》。痊愈:色斑完全消退或消退面积>90%,颜色基本消退;显效:皮损面积消退60%~90%,颜色明显变淡;有效:皮损面积消退30%~60%,颜色变淡;无效:肉眼视色斑面积消退30%以下,颜色变化不明显。总有效率=(痊愈例数+有效例数+显效例数)/总例数×100%。
3、治疗结果
具体结果见表7。
表7制剂疗效评价试验结果表
组别 例数 痊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对照组 30 1 8 11 10 66.7
实施例1 30 10 16 2 2 93.3*
实施例2 30 12 10 6 3 90.0*
实施例3 30 11 14 3 2 93.3*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从表7可知,实施例1~3的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说明,本发明实施例1~3制备所得的产品对治疗黄褐斑疗效确切,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四、安全性评价研究
为了评估本发明产品的安全性,参照2015版《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对本发明产品开展了急性经口毒性实验、急性经皮毒性实验和皮肤刺激性实验,并进行了卫生指标检测,综合实验结果,可以判断本发明产品安全无毒,消费者可以放心使用。
(1)急性经口毒性试验
急性经口毒性试验是评估化妆品原料毒性特性的第一步,通过短时间经口染毒可提供对健康危害的信息。试验结果可作为化妆品原料毒性分级和标签标识以及确定亚慢性毒性试验和其它毒理学试验剂量的依据。
选用体重为18g~22g的清洁级小鼠40只,雌雄各半,分为5组,4个剂量水平组和1个空白对照组,饲养3天,使小鼠适应动物房的环境,于灌胃前12h禁食不禁水,前1h将本发明药物组合细粉及等比例蜂蜜、牛奶等辅料按要求制成不同浓度的混悬液,于温水浴中保存,实验组每只灌胃量为0.4mL/10g,空白对照组以同样剂量灌胃生理盐水,灌胃后连续观察14天,记录中毒表现及死亡情况,每天称量体重,并于最后一天处死小鼠进行尸体解剖检査。结果见表8~9。
表8各组小鼠给药后不同时间段的反应及死亡情况
表9各组小鼠给药后不同时间段的体重变化情况
组别 第0天 第2天 第4天 第7天 第10天 第14天
空白组 20.1±1.2 21.0±1.1 23.2±0.9 25.3±1.2 28.8±1.3 31.9±1.2
极低剂量 20.9±1.3 21.4±1.1 21.9±1.0 24.7±1.1 28.2±0.8 31.2±1.0
低剂量 20.2±0.8 21.0±0.8 21.7±1.1 25.0±1.0 27.9±1.0 31.4±1.1
中剂量 19.8±1.0 20.6±0.7 21.3±1.2 24.6±1.3 28.1±1.1 30.6±0.9
高剂量 21.2±1.1 21.9±1.3 22.6±1.0 25.1±0.8 28.7±1.2 32.0±0.7
实验观察期间,4个量组小鼠在前4天分别有不同程度的不适反应,但是从第5天到最后一天小鼠的活动和饮食、精神等方面逐渐恢复正常。从表8和表9结果可知,给药前4天内小鼠无死亡,动物体重均增加,和空白组相比较,实验组小鼠的体重增长较缓慢,第5-14天随着小鼠精神好转、食欲增加体重增长逐步恢复正常,于最后一天称重后将小鼠处死解剖,肉眼观察心、肝、脾、肺、肾、胸腺、卵巢、子宫、精囊、前列腺、睾丸、胃、肠及胸腔、腹腔,各器官均无异常。本试验利用最大耐受量法进行小鼠急性经口毒性试验,确定最大给药量(相当)为7500mg/kg,对照2015版《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毒性等级表,最终确定本发明产品为实际无毒级。
(2)急性经皮毒性实验
急性皮肤毒性实验是经皮涂抹受试物后,在短期内对所作用的动物造成的健康损害程度,该实验适用于化妆品原料的安全性毒理学检测。通过实验结果来确定受试物能否经皮肤吸收和短期作用所产生的毒性反应,并且作为化妆品原料毒性分级和标签标识以及确定亚慢性毒性试验和其它毒理学试验剂量提供依据。
选用健康SPF级大鼠50只,体重200g~240g,雌、雄各半,待大鼠适应3天后,于给药前24用8%硫化钠溶液小心脱去大鼠躯干背部的被毛(注意不损伤皮肤,以影响皮肤的通透性),面积约5cm×6cm,根据急性毒性试验一次限量法,先选用10只大鼠按2000mg/kg进行一次性皮肤染毒,在24h内观察大鼠的反应,未出现死亡,于是根据大鼠的毒性反应将剩下的40只大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8只,分别为空白对照组(涂抹橄榄油,500mg/kg),最大剂量组为2000mg/kg,高剂量组1000mg/kg(大鼠经皮染毒急性毒性试验一次限量法测定的1/2倍量),中剂量组为500mg/kg,低剂量组250mg/kg。
将本发明药物组合细粉及等比例蜂蜜、牛奶等辅料按要求制成不同浓度的混悬液,分3次均匀涂敷于动物背部脱毛区,然后用两层经高温灭菌过的医用纱布覆盖,用无刺激性胶布固定,防止动物舔食。继续饲养至14天。记录中毒表现及死亡情况,每天称量体重,并于最后一天处死小鼠进行尸体解剖检査,结果见表10~11。表10急性经皮毒性实验期内各组动物体重变化情况
组别 第0天 第7天 第14天 增长率(%)
空白 213.2±31.8 233.7±35.3 264.7±37.1 24.2
低剂量 210.4±32.9 231.4±32.6 258.9±36.3 23.0
中剂量 213.3±33.6 235.6±36.2 260.7±38.5 22.2
高剂量 208.5±31.4 230.9±35.0 257.8±35.2 23.6
最大剂量 216.7±30.6 232.7±37.3 263.4±36.6 21.2
从表10结果可知,与空白组比较,各给药组间动物体重增长率均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鼠的皮肤和精神均无异常反应。
表11急性经皮毒性试验各组动物部分脏器指数
/>
实验的最后一天对所有动物进行解剖观察,结果各组织脏器外观完整,形态正常,无任何异常,从表11结果可知,与空白组相比,各剂量组动物的5类脏器指数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鼠的皮肤和精神均无异常反应。
由实验结果可以得出本发明产品对大鼠经皮给药后,不产生毒性,即使按照一次限量最大给药量法给药2000mg/kg也无毒性反应,对照2015版《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毒性等级表,最终确定本发明产品为无毒级。
(3)皮肤刺激性实验
选用健康SPF级大鼠40只,体重200g~240g,雌、雄各半,待大鼠适应3天后,于给药前24h用8%硫化钠溶液小心脱去大鼠躯干背部的被毛(注意不损伤皮肤,以影响皮肤的通透性),面积约4cm×4cm,随机分为8小组,每组5只,设单次皮肤刺激性实验组和多次皮肤刺激性实验组两大组,每大组分为4小组进行实验。
①单次皮肤刺激性实验
按照分组将4小组大鼠分为3个给药量组(0.5、1.0、1.5g)和1个空白基质对照组,在每只大鼠背部左侧脱毛区涂抹本发明产品混悬液,右侧脱毛区作为空白对照,上药后二层消毒过的纱布和无刺激性胶布加以固定,给药12h后,用适量的温水擦拭掉残留物,分别于1、24、48、72h观察大鼠皮肤反应情况,连续观察2周,观察涂药部位是否出现红斑、水肿等反应,以及出现相应反应的程度和恢复时间,并按皮肤刺激反应评分表(表12)进行皮肤反应评价。
②多次皮肤刺激性实验
实验操作和指标观察均按照单次皮肤刺激性实验进行,每天给予大鼠脱毛区域涂抹受试物1次,连续操作7天,从第二天开始,每次操作前都去除新长出的少量毛发,并用温水清洗干挣,1h后观察动物皮肤的反应情况,并记录,按表5对红斑、水肿情况进行评分,对照区和试验区同样处理。于最后一次涂抹药物后1h用温水清除残留物,在1、24、48、72h观察大鼠皮肤反应情况,此后再连续观察1周,按皮肤刺激反应评分表12进行皮肤反应评价。
表12皮肤刺激反应评分表
③实验结果
计算每天每只动物平均积分(每天每只动物平均积分=红斑和水肿积分之和/受试试动物总数/14),以表13判定皮肤刺激强度。
表13皮肤刺激强度分级
积分均值 强度
0~<0.5 无刺激性
0.5~<2.0 轻刺激性
2.0~<6.0 中刺激性
6.0~8.0 强刺激性
通过2周的实验观察,对照表12、表13,本发明产品单次皮肤刺激的测定结果如表14。
表14单次皮肤刺激性实验结果
表14结果显示,3个实验组与空白组单次给药后,大鼠受试部位均无红斑、水肿等刺激性反应变化,皮肤刺激平均积分值在各个时间点均为0,表明两者对正常皮肤均无刺激性。
通过第1周的持续给药和2周的实验观察,对照表12、表13,本发明产品多次皮肤刺激的测定结果如表15。
表15多次皮肤刺激性实验结果
表15结果显示,3个实验组与空白组多次给药后,大鼠受试部位均无红斑、水肿、色素沉着、皮肤粗糙或皮肤菲薄等反应变化,其皮肤刺激平均积分值在各个时间点均为0,表明两者对正常皮肤均无明显刺激性。
(4)卫生指标检测
参照2015版《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对本发明实施例1~3样品进行卫生学检验,结果见表16。
表16卫生学检验结果表
序号 检测项目 标准要求 检测结果 结果判断
1 ≤1mg/Kg 符合规定 合格
2 ≤40mg/Kg 符合规定 合格
3 ≤10mg/Kg 符合规定 合格
4 甲醇 ≤2000mg/Kg 符合规定 合格
5 菌落总数 ≤1000CFU/g 符合规定 合格
6 霉菌和酵母菌总数 ≤1000CFU/g 符合规定 合格
7 粪大肠菌群 不得检出 未检出 合格
8 金黄色葡萄球菌 不得检出 未检出 合格
9 绿脓杆菌 不得检出 未检出 合格
虽然,上文中已经用一般性说明、具体实施方式及试验,对本发明作了详尽的描述,但在本发明基础上,可以对之作出一些修改或改进,这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不偏离本发明精神的基础上所做的这些修改或改进,均属于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治疗黄褐斑的药物组合物,其特征在于,该药物组合物的药物原料由柿树叶40-80份、木芙蓉叶40-80份、杠板归5-25份、白僵蚕10-50份、川芎1-5份、茯苓1-5份、生牡蛎1-5份、积雪草10-50份组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黄褐斑的药物组合物,其特征在于,该药物组合物的药物原料由柿树叶50-70份、木芙蓉叶50-70份、杠板归10-20份、白僵蚕20-40份、川芎2-4份、茯苓2-4份、生牡蛎2-4份、积雪草20-40份组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治疗黄褐斑的药物组合物,其特征在于,该药物组合物的药物原料由柿树叶60份、木芙蓉叶60份、杠板归15份、白僵蚕30份、川芎3份、茯苓3份、生牡蛎3份、积雪草30份组成。
4.一种制备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药物组合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备方法为:
S1,将柿树叶、木芙蓉叶、杠板归、白僵蚕、川芎、茯苓、生牡蛎、积雪草八味药材分别粉碎,过筛50-80目,得粉末;
S2,将步骤S1所得粉末干燥至水分3-10%,混合均匀,采用气流粉碎机在40-60Hz频率进行粉碎,得超微粉;
S3,按体积比将步骤S2所得超微粉与牛奶和蜂蜜混合均匀,即得。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药物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1所述过筛80目。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药物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2所述干燥至水分9%。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药物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2所述采用气流粉碎机在60Hz频率进行粉碎。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药物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3所述体积比为超微粉:牛奶:蜂蜜=10:9:0.5-1.5。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药物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3所述体积比为超微粉:牛奶:蜂蜜=10:9:1。
10.一种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药物组合物或权利要求4-9任一项所述的制备方法制备获得的药物组合物在制备治疗黄褐斑药物中的应用;所述药物组合物的使用方法为将其涂敷于皮肤患处20分钟后洗净即可。
CN202211405608.3A 2022-11-10 2022-11-10 一种治疗黄褐斑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Active CN11564546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405608.3A CN115645460B (zh) 2022-11-10 2022-11-10 一种治疗黄褐斑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405608.3A CN115645460B (zh) 2022-11-10 2022-11-10 一种治疗黄褐斑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645460A CN115645460A (zh) 2023-01-31
CN115645460B true CN115645460B (zh) 2023-07-25

Family

ID=850207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405608.3A Active CN115645460B (zh) 2022-11-10 2022-11-10 一种治疗黄褐斑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645460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202788A (zh) * 2013-04-25 2013-07-17 南宁骄阳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以柿叶提取物为功能原料的淡斑霜
CN103638388A (zh) * 2013-12-23 2014-03-19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一种治疗黄褐斑的中药组合物、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5147544A (zh) * 2015-08-31 2015-12-16 重庆臻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护肤粉
CN106913689A (zh) * 2015-12-26 2017-07-04 崔海霞 治疗肝肾阴虚型黄褐斑的酊液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202788A (zh) * 2013-04-25 2013-07-17 南宁骄阳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以柿叶提取物为功能原料的淡斑霜
CN103638388A (zh) * 2013-12-23 2014-03-19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一种治疗黄褐斑的中药组合物、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5147544A (zh) * 2015-08-31 2015-12-16 重庆臻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护肤粉
CN106913689A (zh) * 2015-12-26 2017-07-04 崔海霞 治疗肝肾阴虚型黄褐斑的酊液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中药面膜治疗黄褐斑120例临床观察;李彦, 郭俊华;天津中医;第16卷(第01期);19-20 *
中西医结合治疗黄褐斑189例;王玲, 张洪, 陈群英, 俞蓉萍;实用中医药杂志;第21卷(第05期);280-281 *
归白汤治疗女性黄褐斑临床疗效观察;王林扬;;中国美容医学;第20卷(第01期);139-140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645460A (zh) 2023-01-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769654B (zh) 一种舒敏护肤组合物及其在化妆品中的应用
CN108670943A (zh) 一种保湿、美白、淡斑植物提取物组合物
CN108969429A (zh) 一种祛痘精华液
CN109157450A (zh) 一种祛痘精华乳
CN110882207A (zh) 一种用于皮肤修护的精华液制备工艺与方法
CN108143639A (zh) 一种祛痘霜及其制备方法
CN101708048B (zh) 一种保健食品及其制备方法
CN111419756A (zh) 一种去屑止痒护理精华及其生产工艺
CN110302223A (zh) 一种用于修复毛囊的育发液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2430024B (zh) 中药组合物、中药制剂及中药面膜
CN106726896A (zh) 一种具有消炎抑菌功效的美容保健组合物及其制作方法
CN105963243B (zh) 一种治疗寻常痤疮的龙脑香樟精油缓释乳膏及其制备方法
CN115645460B (zh) 一种治疗黄褐斑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4767597B (zh) 一种具有舒缓抗炎抗刺激和修护作用的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CN109568230A (zh) 一种保湿美白的抗衰老的中药化妆品
CN105770669A (zh) 一种用于治疗色斑的药物制剂及其用途
CN107174535A (zh) 一种具有抗炎透皮修复功效的透明质酸组合物及应用
CN102145072A (zh) 一种治疗小儿湿疹及皮炎类皮肤病的中药组合物
CN115154533B (zh) 一种用于治疗黄褐斑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用途
CN102697855A (zh) 治疗皮肤疾病的药物组合物
CN115300576B (zh) 一种治疗脚气脚癣的复方中药纳米凝胶及其制备方法
CN111265415B (zh) 一种改性凹凸棒石及其制备方法和在外用药物和护肤品中的用途
CN107648084A (zh) 一种用于宠物皮肤保健的植物精油及其制备方法
Premasiri et al. A study on effect of Nasya Karma and Thiladilepa in treatment of Yuvana Pidaka (Acne vulgaris)–A Case Report
DE102016003907A1 (de) Eine Barbados-Aloe-Narbenbeseitigungssalb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