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625595A - 一种定量控制的叶片抛磨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定量控制的叶片抛磨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5625595A CN115625595A CN202211644236.XA CN202211644236A CN115625595A CN 115625595 A CN115625595 A CN 115625595A CN 202211644236 A CN202211644236 A CN 202211644236A CN 115625595 A CN115625595 A CN 115625595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olishing
- blade
- area
- curve
- pressur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4—GRINDING; POLISHING
- B24B—MACHINES, DEVICES, OR PROCESSES FOR GRINDING OR POLISHING; DRESSING OR CONDITIONING OF ABRADING SURFACES; FEEDING OF GRINDING, POLISHING, OR LAPPING AGENTS
- B24B19/00—Single-purpose machines or devices for particular grinding operations not covered by any other main group
- B24B19/14—Single-purpose machines or devices for particular grinding operations not covered by any other main group for grinding turbine blades, propeller blades or the lik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4—GRINDING; POLISHING
- B24B—MACHINES, DEVICES, OR PROCESSES FOR GRINDING OR POLISHING; DRESSING OR CONDITIONING OF ABRADING SURFACES; FEEDING OF GRINDING, POLISHING, OR LAPPING AGENTS
- B24B17/00—Special adaptations of machines or devices for grinding controlled by patterns, drawings, magnetic tapes or the like; Accessories therefor
- B24B17/04—Special adaptations of machines or devices for grinding controlled by patterns, drawings, magnetic tapes or the like; Accessories therefor involving optical auxiliary means, e.g. optical projection form grinding machin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4—GRINDING; POLISHING
- B24B—MACHINES, DEVICES, OR PROCESSES FOR GRINDING OR POLISHING; DRESSING OR CONDITIONING OF ABRADING SURFACES; FEEDING OF GRINDING, POLISHING, OR LAPPING AGENTS
- B24B49/00—Measuring or gauging equipment for controlling the feed movement of the grinding tool or work; Arrangements of indicating or measuring equipment, e.g. for indicating the start of the grinding operation
- B24B49/006—Measuring or gauging equipment for controlling the feed movement of the grinding tool or work; Arrangements of indicating or measuring equipment, e.g. for indicating the start of the grinding operation taking regard of the speed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4—GRINDING; POLISHING
- B24B—MACHINES, DEVICES, OR PROCESSES FOR GRINDING OR POLISHING; DRESSING OR CONDITIONING OF ABRADING SURFACES; FEEDING OF GRINDING, POLISHING, OR LAPPING AGENTS
- B24B49/00—Measuring or gauging equipment for controlling the feed movement of the grinding tool or work; Arrangements of indicating or measuring equipment, e.g. for indicating the start of the grinding operation
- B24B49/16—Measuring or gauging equipment for controlling the feed movement of the grinding tool or work; Arrangements of indicating or measuring equipment, e.g. for indicating the start of the grinding operation taking regard of the load
- B24B49/165—Measuring or gauging equipment for controlling the feed movement of the grinding tool or work; Arrangements of indicating or measuring equipment, e.g. for indicating the start of the grinding operation taking regard of the load for grinding tyr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4—GRINDING; POLISHING
- B24B—MACHINES, DEVICES, OR PROCESSES FOR GRINDING OR POLISHING; DRESSING OR CONDITIONING OF ABRADING SURFACES; FEEDING OF GRINDING, POLISHING, OR LAPPING AGENTS
- B24B51/00—Arrangements for automatic control of a series of individual steps in grinding a workpiec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rinding And Polishing Of Tertiary Curved Surfaces And Surfaces With Complex Shap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工业机器人抛磨加工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定量控制的叶片抛磨方法,其包括构建前缘、后缘和叶根过渡圆弧区域抛磨过程简化模型,得到叶片表面各点的加工余量以及抛磨过程;然后构建抛磨轮变速度控制方法,保障材料定量去除;为进一步提高材料定量去除的一致性,构建机器人PI模糊控制方法。建立抛磨轮变速度控制方法是有效保障定量去除加工余量的前提,将实际抛磨点的位置根据法向抛磨力偏差进行更新,更新的抛磨路径参数作为下一个抛磨周期中的抛磨路径,这种控制方法降低了由于控制系统响应速度、机器人定位精度等因素导致叶片表面加工质量低的缺点,能获得更精确的抛磨压力从而实现叶片表面材料去除量一致性加工。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工业机器人抛磨加工技术领域,涉及抛磨轮抛磨叶片,具体为一种定量控制的叶片抛磨方法。
背景技术
叶片作为飞机发动机的关键精密零件,其形状精度和表面质量对发动机的动力性能、使用寿命、可靠性等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如图2所示,叶片的前端选取为A-A加工边界,叶片根部通过过渡圆弧区域与安装部的表面连接,过渡圆弧区域靠近叶片本体的边缘选取为B-B加工边界,过渡圆弧区域靠近安装部的边缘选取为C-C加工边界,安装部的表面位置选取为D-D加工边界。叶片前缘、后缘、叶根过渡圆弧为叶片表面的微结构区域。叶根过渡圆弧区域是叶盆以及叶背的自由曲面分别与叶根曲面之间的几何结构特征,该几何结构特征位于叶盆的自由曲面与叶根曲面以及叶背的自由曲面与叶根曲面的相交处,利用圆弧或类圆弧曲面特征代替前述两曲面交线形成的几何结构特征,定义交线为叶根过渡几何结构特征曲线。同理,叶片前缘、后缘区域是叶盆与叶背曲面之间的几何结构特征,利用圆弧或类圆弧曲面特征代替叶盆与叶背曲面之间的几何结构特征,分别定义为前缘几何结构特征曲线和后缘几何结构特征曲线。叶片结构形状典型的特征是表面曲率分布差异明显,这导致其加工余量主要集中在前缘、后缘和叶根过渡圆弧部分,因此在叶片抛磨加工过程中需实现前缘、后缘和叶根过渡圆弧处大加工余量去除,而叶盆和叶背处实现小加工余量去除,从而保证叶片型面的整体形状精度和表面质量。现有技术中,主要利用几何结构特征的过渡半径进行补偿的方法来得到抛磨路径,但是现有方法得到的过渡半径精度较差,而过渡半径往往对微结构区域形状精度的影响较大,导致最终叶片的加工精度也较差。
除此之外,由于叶片本身结构形状的特殊性,不同微结构区域的加工余量均不同,故如何实现在特定区域控制加工余量的定量去除也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解决如何确定叶片不同几何结构特征区域的高精度抛磨路径以及如何实现在特定区域控制加工余量的定量去除的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定量控制的叶片抛磨方法。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手段是:一种定量控制的叶片抛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式中:为与控制顶点相联系的权因子,规定四角顶点处用正权因子即,其余且个权因子不同时为零;为控制顶点,采用规范积累弦长参数化法计算;为向权因子、控制顶点和规范B样条基的下标编号;为向权因子、控制顶点和规范B样条基的下标编号;为向权因子、控制顶点和规范B样条基的数量;为向权因子、控制顶点和规范B样条基的数量;为方向的次数,为方向的次数,分别取值为3;为方向的次规范B样条基,为方向的次规范B样条基,分别由方向上的节点矢量和方向上的节点矢量按照德布尔递推公式决定;
对叶片实际NURBS曲面模型进行曲率分析,根据曲率之间的差异性,将叶片划分为曲率突变区域和曲率平缓区域;曲率突变区域为叶片的前缘区域、后缘区域和叶根过渡圆弧区域,曲率平缓区域为叶片的叶盆区域和叶背区域;
步骤2、通过提取几何结构特征重构曲线得出抛磨过程并根据曲率突变区域和曲率平缓区域计算叶片表面各区域的加工余量,包括以下子步骤:
步骤2.1.1、采用辅助切线法提取几何结构特征重构曲线作为加工边界,以叶根过渡圆弧区域为例,依据叶片曲率区域模型,选取叶根过渡圆弧处曲率突变区域分别与叶盆、叶背处的曲率平滑区域之间的分界线作为初始加工边界曲线,计算初始加工边界曲线上每一点的切向量,切向量方向垂直于初始加工边界曲线;
步骤2.1.2、沿着初始加工边界曲线上切向量的方向,不断向叶根过渡圆弧区域搜索,直到加工边界曲线上的切向量与下一搜索点之间的切向量变化值超出设定误差值,停止搜索,由此确定出更新的加工边界曲线,利用更新的加工边界曲线和该曲线上的法向量n1、n2,构建叶盆区域以及叶背区域的切平面,两切平面的交线,即为叶根过渡圆弧区域处几何结构特征重构曲线;
步骤2.1.3、计算叶根过渡圆弧区域处几何结构特征重构曲线上的点到叶根过渡圆弧区域内部参数点的单向Hausdorff距离:
提取位于叶根过渡圆弧区域的几何结构特征区域内且到叶根过渡圆弧区域处几何结构特征重构曲线距离最近的点的集合,组成叶根过渡圆弧区域处几何结构特征重构曲线的映射曲线一;依据映射曲线一,叶根过渡圆弧区域的抛磨过程简化为两步:其一为从叶盆区域的初始加工边界到映射曲线一以及从叶背区域的初始加工边界到映射曲线一,其二为从映射曲线一到叶根;
步骤2.1.4、与叶根过渡圆弧区域的抛磨过程的确定同理,重复步骤2.1.1至2.1.3,提取叶片前缘处几何结构特征重构曲线的映射曲线二,根据映射曲线二,前缘区域的抛磨过程简化为两步:其一为叶盆区域初始加工边界到映射曲线二,其二为映射曲线二到叶背区域初始加工边界;同理,重复步骤2.1.1至2.1.3,提取叶片后缘处几何结构特征重构曲线的映射曲线三,根据映射曲线三,后缘区域的抛磨过程简化为两步:其一叶背区域初始加工边界至映射曲线三,其二映射曲线三到叶盆区域初始加工边界;
步骤2.2.1、将叶片理论模型和叶片实际NURBS曲面模型进行模型对齐,对齐的坐标原点为叶片榫头顶部的中心点,采用齐次变换矩阵将叶片理论模型和叶片实际NURBS曲面模型实现对齐;
步骤2.2.2、为精确表示叶片表面各点的加工余量分布情况,采用叶片实际NURBS曲面模型的参数来描述加工余量分布函,点A、B、C、D为叶片实际NURBS曲面模型上相邻参数网格的四个顶点,其参数值分别为、、和,则叶片表面任意一点处的加工余量可以表示为:
步骤3、通过步骤2分别得知叶根过渡圆弧区域、前缘区域和后缘区域的抛磨过程以及叶片任意一点处的加工余量,选择相应的抛磨参数对叶片进行抛磨加工,包括以下子步骤:
步骤3.1、根据Preston假设,叶片材料去除率公式为:
式中:是叶片上某一点的材料去除率, 为材料去除量,为比例常数,为抛磨压力,为抛磨轮线速度;从公式(4)中可得,当抛磨速度不变时,材料去除率只与抛磨压力有关,保证恒压力抛磨,就能保证材料去除率的一致性;抛磨压力是抛磨轮和叶片型面之间的平均压力,当抛磨轮为假设弹性体时,抛磨轮和工件之间的接触面积类似于椭圆形,则:
步骤3.2、当抛磨叶片表面不同区域时,更换抛磨轮使得抛磨速度和法向抛磨压力同时发生改变,由公式(5)可知,抛磨速度与材料去除率为正相关;设抛磨点处叶片型面切向量与抛磨轮轴矢量之间的夹角为,即为叶片型面法向量与抛磨轮径向量之间的夹角,设抛磨轮半径为,主轴转速为,则:
若为柱形抛磨轮时,抛磨轮线速度为:
若为球形抛磨轮时,抛磨线速度为:
当法向抛磨压力保持不变时,为确保不同区域边界处材料去除率相等,需要满足不同抛磨轮在同一抛磨点处线速度相等,即:
若在不同抛磨区域,法向抛磨压力同时发生变化时,将压力的变化量作为线性系数叠加到速度变化中,确保材料去除率的一致性,根据公式(8)得到不同抛磨轮之间的转速比;
由于叶片自身重力对影响较大,故需要对叶片自身重力进行补偿,在抛磨过程中,叶片自身重力方向与机器人坐标系的轴一致,当抛磨轮不与叶片型面接触时,抛磨力,测量力;叶片自身重力可在机器人坐标系中直接进行补偿,由此获得实际抛磨力为:
步骤3.4、根据公式(5)可知,在抛磨速度不变的情况下,抛磨去除量的累积体现在理论法向抛磨压力的叠加上;由公式(11)获得实际抛磨力,由压力偏差控制算法计算实际抛磨力和理论法向抛磨压力之间的差值;将压力偏差值转换为位置调整值存储至机器人的位置控制器中,最终通过控制抛磨位置实现控制法向抛磨压力的目的;设理论法向抛磨压力为与实际抛磨力为之间的偏差为:
偏差比例表示为:
提出利用隶属函数中心和隶属度的方法对输出变量进行综合调控去模糊:
机器人沿着初始规划抛磨路径进行抛磨时,在模糊PI控制器作用下,实际抛磨点的位置根据压力偏差进行更新并记录到位置控制器中,更新的抛磨路径参数输入到机器人运动控制器中,作为下一个抛磨周期中的抛磨路径;如初始抛磨路径为,当点的实际法向抛磨压力和理论法向抛磨压力相同时,该抛磨点不需要进行法向量方向上的位移补偿,当点的实际法向抛磨压力小于理论法向抛磨压力相同时,控制器输出该抛磨点沿法向量方向的位移补偿量使得抛磨轮更加靠近叶片型面,在位移补偿之后,在下一个抛磨周期中实际抛磨路径更改为补偿之后的抛磨路径。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第一、通过更换不同形状、不同尺寸的抛磨轮,可有效实现叶片的全区域、一致性抛磨,抛磨装置可更换抛磨轮进而具有刀具库的功能,使得叶片抛磨加工过程具有操作简便,可靠性高的优点,避免了传统叶片抛磨加工由于多次装夹而带来的装夹误差,提高了叶片加工精度;
第二、建立抛磨轮变速度控制方法是有效保障定量去除加工余量的前提,避免了由于抛磨轮形状和尺寸的变化,导致加工速度发生变化,从而引起的材料去除量不同问题的发生;
第三、建立机器人PI模糊控制方法,将实际抛磨点的位置根据法向抛磨力偏差进行更新,更新的抛磨路径参数作为下一个抛磨周期中的抛磨路径,这种控制方法降低了由于控制系统响应速度、机器人定位精度等因素导致叶片表面加工质量低的缺点,并且随着抛磨过程的反复,能有效获得更精确的抛磨压力从而实现叶片表面材料去除量一致性加工,提高叶片表面质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所述定量控制规划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所述BC几何结构特征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所述叶片表面曲率分布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所述叶片叶根过渡圆弧处初始加工边界曲线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所述几何结构特征重构曲线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所述叶片扫描模型和理论模型对齐前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所述叶片扫描模型和理论模型对齐后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所述叶片叶背加工余量分布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所述叶片叶盆加工余量分布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所述叶片表面加工余量计算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所述百页轮轴向量分析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所述法向抛磨力求解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所述模糊规则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以某大型燃气轮机精铸叶片为例,一般精铸后叶片留有+0.2±0.3mm的加工余量,且由于铸造误差,叶片前、后缘在精铸过程中可能出现凸边现象,叶片表面加工余量分布极不均匀,作为本发明的某种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定量控制的叶片抛磨方法,如图1-图13所示,包括以下步骤:
式中:为与控制顶点相联系的权因子,规定四角顶点处用正权因子即,其余且个权因子不同时为零;为控制顶点,采用规范积累弦长参数化法计算;为向权因子、控制顶点和规范B样条基的下标编号;为向权因子、控制顶点和规范B样条基的下标编号;为向权因子、控制顶点和规范B样条基的数量;为向权因子、控制顶点和规范B样条基的数量;为方向的次数,为方向的次数,分别取值为3;为方向的次规范B样条基,为方向的次规范B样条基,分别由方向上的节点矢量和方向上的节点矢量按照德布尔递推公式决定;
对叶片实际NURBS曲面模型进行曲率分析,根据曲率之间的差异性,将叶片划分为曲率突变区域和曲率平缓区域,如图3所示;曲率突变区域为叶片的前缘区域、后缘区域和叶根过渡圆弧区域,曲率平缓区域为叶片的叶盆区域和叶背区域;
步骤2、通过提取几何结构特征重构曲线得出抛磨过程并根据曲率突变区域和曲率平缓区域计算叶片表面各区域的加工余量,包括以下子步骤:
步骤2.1.1、采用辅助切线法提取几何结构特征重构曲线作为加工边界,以叶根过渡圆弧区域为例,依据叶片曲率区域模型,选取叶根过渡圆弧处曲率突变区域分别与叶盆、叶背处的曲率平滑区域之间的分界线作为初始加工边界曲线,计算初始加工边界曲线上每一点的切向量,切向量方向垂直于初始加工边界曲线,如图4所示;
步骤2.1.2、沿着初始加工边界曲线上切向量的方向,不断向叶根过渡圆弧区域搜索,直到加工边界曲线上的切向量与下一搜索点之间的切向量变化值超出设定误差值,停止搜索,由此确定出更新的加工边界曲线,如图5中f1、f2所示,利用更新的加工边界曲线和该曲线上的法向量n1、n2,构建叶盆区域、叶背区域的切平面,两切平面的交线,即为叶根过渡圆弧区域处几何结构特征重构曲线;
步骤2.1.3、计算叶根过渡圆弧区域处几何结构特征重构曲线上的点到叶根过渡圆弧区域内部参数点的单向Hausdorff距离:
提取位于叶根过渡圆弧区域的几何结构特征区域内且到叶根过渡圆弧区域处几何结构特征重构曲线距离最近的点的集合,组成叶根过渡圆弧区域处几何结构特征重构曲线的映射曲线一,如图5所示;依据映射曲线一,叶根过渡圆弧区域的抛磨过程简化为两步:其一为从叶盆区域的初始加工边界到映射曲线一以及从叶背区域的初始加工边界到映射曲线一,其二为从映射曲线一到叶根;
步骤2.1.4、与叶根过渡圆弧区域的抛磨过程的确定同理,重复步骤2.1.1至2.1.3,提取叶片前缘处几何结构特征重构曲线的映射曲线二,根据映射曲线二,前缘区域的抛磨过程简化为两步:其一为叶盆区域初始加工边界到映射曲线二,其二为映射曲线二到叶背区域初始加工边界;同理,重复步骤2.1.1至2.1.3,提取叶片后缘处几何结构特征重构曲线的映射曲线三,根据映射曲线三,后缘区域的抛磨过程简化为两步:其一叶背区域初始加工边界至映射曲线三,其二映射曲线三到叶盆区域初始加工边界;
步骤2.2.1、将叶片理论模型和叶片实际NURBS曲面模型进行模型对齐,对齐的坐标原点为叶片榫头顶部的中心点,采用齐次变换矩阵将叶片理论模型和叶片实际NURBS曲面模型实现对齐,如图6、图7所示;
步骤2.2.2、叶片表面加工余量分布如图8和图9所示,为精确表示叶片表面各点的加工余量分布情况,采用叶片实际NURBS曲面模型的参数来描述加工余量分布函,点A、B、C、D为叶片实际NURBS曲面模型上相邻参数网格的四个顶点,其参数值分别为、、和,则叶片表面任意一点处的加工余量可以表示为:
步骤3、通过步骤2分别得知叶根过渡圆弧区域、前缘区域和后缘区域的抛磨过程以及叶片任意一点处的加工余量,选择相应的抛磨参数对叶片进行抛磨加工,包括以下子步骤:
步骤3.1、根据Preston假设,叶片材料去除率公式为:
式中:是叶片上某一点的材料去除率,为材料去除量,为比例常数,为抛磨压力,为抛磨轮线速度;从公式(4)中可得,当抛磨速度不变时,材料去除率只与抛磨压力有关,保证恒压力抛磨,就能保证材料去除率的一致性;抛磨压力是抛磨轮和叶片型面之间的平均压力,当抛磨轮为假设弹性体时,抛磨轮和工件之间的接触面积类似于椭圆形,则:
步骤3.2、当抛磨叶片表面不同区域时,更换抛磨轮使得抛磨速度和法向抛磨压力同时发生改变,由公式(5)可知,抛磨速度与材料去除率为正相关,为保证材料去除率的一致性,避免不同加工区域拼接处出现接刀痕和过切现象,在不同区域边界处有效更换抛磨轮是保障叶片表面加工余量定量去除的基础;设抛磨点处叶片型面切向量与抛磨轮轴矢量之间的夹角为,即为叶片型面法向量与抛磨轮径向量之间的夹角,设抛磨轮半径为,主轴转速为,如图11所示,则:
若为柱形抛磨轮时,抛磨轮线速度为:
若为球形抛磨轮时,抛磨线速度为:
由公式(3)~(6)可知,当抛磨轮主轴转速不变时,在相同抛磨点,不同抛磨轮的材料去除率明显不同;当法向抛磨压力保持不变时,为确保不同区域边界处材料去除率相等,需要满足不同抛磨轮在同一抛磨点处线速度相等,即:
当抛磨轮主轴转速相等时,为保证一致的材料去除率,需要不同抛磨轮之间满足一定的尺寸关系,这显然是不合理的。所以提出采用主轴变速度方法,保证在不同区域边界处材料去除率的一致性,实现叶片表面加工余量的定量去除;若在不同抛磨区域,法向抛磨压力同时发生变化时,将压力的变化量作为线性系数叠加到速度变化中,确保材料去除率的一致性,根据公式(8)得到不同抛磨轮之间的转速比,具体操作中,通过调整空压机的压力达到调整抛磨轮转速的目的;
由于叶片自身重力对影响较大,故需要对叶片自身重力进行补偿,在抛磨过程中,叶片自身重力方向与机器人坐标系的轴一致,当抛磨轮不与叶片型面接触时,抛磨力,测量力;叶片自身重力可在机器人坐标系中直接进行补偿,由此获得实际抛磨力为:
步骤3.4、根据公式(5)可知,在抛磨速度不变的情况下,抛磨去除量的累积体现在理论法向抛磨压力的叠加上;由公式(11)获得实际抛磨力,由压力偏差控制算法计算实际抛磨力和理论法向抛磨压力之间的差值;将压力偏差值转换为位置调整值存储至机器人的位置控制器中,最终通过控制抛磨位置实现控制法向抛磨压力的目的;设理论法向抛磨压力为与实际抛磨力为之间的偏差为:
偏差比例表示为:
机器人沿着初始规划抛磨路径进行抛磨时,在模糊PI控制器作用下,实际抛磨点的位置根据压力偏差进行更新并记录到中位置控制器中,更新的抛磨路径参数输入到机器人运动控制器中,作为下一个抛磨周期中的抛磨路径;如初始抛磨路径为,当点的实际法向抛磨压力和理论法向抛磨压力相同时,该抛磨点不需要进行法向量方向上的位移补偿,当点的实际法向抛磨压力小于理论法向抛磨压力相同时,控制器输出该抛磨点沿法向量方向的位移补偿量使得抛磨轮更加靠近叶片型面,在位移补偿之后,在下一个抛磨周期中实际抛磨路径更改为补偿之后的抛磨路径。这种延时法向抛磨压力补偿策略消除了由于控制系统响应速度、机器人定位精度和抛磨过程稳定性等因素导致的难以精确实时控制法向抛磨压力的缺点,并且随着抛磨过程的反复,能有效实现叶片表面材料定量去除的一致性加工,提升叶片形状精度和表面质量。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
1.一种定量控制的叶片抛磨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式中:为与控制顶点相联系的权因子,规定四角顶点处用正权因子即,其余且个权因子不同时为零;为控制顶点,采用规范积累弦长参数化法计算;为向权因子、控制顶点和规范B样条基的下标编号;为向权因子、控制顶点和规范B样条基的下标编号;为向权因子、控制顶点和规范B样条基的数量;为向权因子、控制顶点和规范B样条基的数量;为方向的次数,为方向的次数,分别取值为3;为方向的次规范B样条基,为方向的次规范B样条基,分别由方向上的节点矢量和方向上的节点矢量按照德布尔递推公式决定;
对叶片实际NURBS曲面模型进行曲率分析,根据曲率之间的差异性,将叶片划分为曲率突变区域和曲率平缓区域;曲率突变区域为叶片的前缘区域、后缘区域和叶根过渡圆弧区域,曲率平缓区域为叶片的叶盆区域和叶背区域;
步骤2、通过提取几何结构特征重构曲线得出抛磨过程并根据曲率突变区域和曲率平缓区域计算叶片表面各区域的加工余量,包括以下子步骤:
步骤2.1.1、采用辅助切线法提取几何结构特征重构曲线作为加工边界,以叶根过渡圆弧区域为例,依据叶片曲率区域模型,选取叶根过渡圆弧处曲率突变区域分别与叶盆、叶背处的曲率平滑区域之间的分界线作为初始加工边界曲线,计算初始加工边界曲线上每一点的切向量,切向量方向垂直于初始加工边界曲线;
步骤2.1.2、沿着初始加工边界曲线上切向量的方向,不断向叶根过渡圆弧区域搜索,直到加工边界曲线上的切向量与下一搜索点之间的切向量变化值超出设定误差值,停止搜索,由此确定出更新的加工边界曲线,利用更新的加工边界曲线和该曲线上的法向量n1、n2,构建叶盆区域以及叶背区域的切平面,两切平面的交线,即为叶根过渡圆弧区域处几何结构特征重构曲线;
步骤2.1.3、计算叶根过渡圆弧区域处几何结构特征重构曲线上的点到叶根过渡圆弧区域内部参数点的单向Hausdorff距离:
提取位于叶根过渡圆弧区域的几何结构特征区域内且到叶根过渡圆弧区域处几何结构特征重构曲线距离最近的点的集合,组成叶根过渡圆弧区域处几何结构特征重构曲线的映射曲线一;依据映射曲线一,叶根过渡圆弧区域的抛磨过程简化为两步:其一为从叶盆区域的初始加工边界到映射曲线一以及从叶背区域的初始加工边界到映射曲线一,其二为从映射曲线一到叶根;
步骤2.1.4、与叶根过渡圆弧区域的抛磨过程的确定同理,重复步骤2.1.1至2.1.3,提取叶片前缘处几何结构特征重构曲线的映射曲线二,根据映射曲线二,前缘区域的抛磨过程简化为两步:其一为叶盆区域初始加工边界到映射曲线二,其二为映射曲线二到叶背区域初始加工边界;同理,重复步骤2.1.1至2.1.3,提取叶片后缘处几何结构特征重构曲线的映射曲线三,根据映射曲线三,后缘区域的抛磨过程简化为两步:其一叶背区域初始加工边界至映射曲线三,其二映射曲线三到叶盆区域初始加工边界;
步骤2.2.1、将叶片理论模型和叶片实际NURBS曲面模型进行模型对齐,对齐的坐标原点为叶片榫头顶部的中心点,采用齐次变换矩阵将叶片理论模型和叶片实际NURBS曲面模型实现对齐;
步骤2.2.2、为精确表示叶片表面各点的加工余量分布情况,采用叶片实际NURBS曲面模型的参数来描述加工余量分布函,点A、B、C、D为叶片实际NURBS曲面模型上相邻参数网格的四个顶点,其参数值分别为、、和,则叶片表面任意一点处的加工余量可以表示为:
步骤3、通过步骤2分别得知叶根过渡圆弧区域、前缘区域和后缘区域的抛磨过程以及叶片任意一点处的加工余量,选择相应的抛磨参数对叶片进行抛磨加工,包括以下子步骤:
步骤3.1、根据Preston假设,叶片材料去除率公式为:
式中:是叶片上某一点的材料去除率,为材料去除量,为比例常数,为抛磨压力,为抛磨轮线速度;从公式(4)中可得,当抛磨速度不变时,材料去除率只与抛磨压力有关,保证恒压力抛磨,就能保证材料去除率的一致性;抛磨压力是抛磨轮和叶片型面之间的平均压力,当抛磨轮为假设弹性体时,抛磨轮和工件之间的接触面积类似于椭圆形,则:
步骤3.2、当抛磨叶片表面不同区域时,更换抛磨轮使得抛磨速度和法向抛磨压力同时发生改变,由公式(5)可知,抛磨速度与材料去除率为正相关;设抛磨点处叶片型面切向量与抛磨轮轴矢量之间的夹角为,即为叶片型面法向量与抛磨轮径向量之间的夹角,设抛磨轮半径为,主轴转速为,则:
若为柱形抛磨轮时,抛磨轮线速度为:
若为球形抛磨轮时,抛磨线速度为:
当法向抛磨压力保持不变时,为确保不同区域边界处材料去除率相等,需要满足不同抛磨轮在同一抛磨点处线速度相等,即:
若在不同抛磨区域,法向抛磨压力同时发生变化时,将压力的变化量作为线性系数叠加到速度变化中,确保材料去除率的一致性,根据公式(8)得到不同抛磨轮之间的转速比;
由于叶片自身重力对影响较大,故需要对叶片自身重力进行补偿,在抛磨过程中,叶片自身重力方向与机器人坐标系的轴一致,当抛磨轮不与叶片型面接触时,抛磨力,测量力;叶片自身重力可在机器人坐标系中直接进行补偿,由此获得实际抛磨力为:
步骤3.4、根据公式(5)可知,在抛磨速度不变的情况下,抛磨去除量的累积体现在理论法向抛磨压力的叠加上;由公式(11)获得实际抛磨力,由压力偏差控制算法计算实际抛磨力和理论法向抛磨压力之间的差值;将压力偏差值转换为位置调整值存储至机器人的位置控制器中,最终通过控制抛磨位置实现控制法向抛磨压力的目的;设理论法向抛磨压力为与实际抛磨力为之间的偏差为:
偏差比例表示为:
提出利用隶属函数中心和隶属度的方法对输出变量进行综合调控去模糊: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1644236.XA CN115625595B (zh) | 2022-12-21 | 2022-12-21 | 一种定量控制的叶片抛磨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1644236.XA CN115625595B (zh) | 2022-12-21 | 2022-12-21 | 一种定量控制的叶片抛磨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5625595A true CN115625595A (zh) | 2023-01-20 |
CN115625595B CN115625595B (zh) | 2023-03-17 |
Family
ID=849107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11644236.XA Active CN115625595B (zh) | 2022-12-21 | 2022-12-21 | 一种定量控制的叶片抛磨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5625595B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6749021A (zh) * | 2023-08-18 | 2023-09-15 | 太原理工大学 | 一种双百叶轮对称抛磨装置及方法 |
Citations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1235126A1 (en) * | 2001-02-26 | 2002-08-28 | Hitachi, Ltd. | Numerically controlled curved surface machining unit |
US20050106998A1 (en) * | 2003-11-17 | 2005-05-19 | Wen-Jong Lin | Method of determining shape data |
JP2007203407A (ja) * | 2006-02-01 | 2007-08-16 | Aisin Seiki Co Ltd | 仕上げ加工装置及び仕上げ加工方法 |
CN103093065A (zh) * | 2013-02-20 | 2013-05-08 | 天津工业大学 | 一种航空发动机叶片叶尖缺失部位三维模型重建方法 |
CN103777570A (zh) * | 2014-01-07 | 2014-05-07 | 浙江大学 | 基于nurbs曲面的加工误差快速检测补偿方法 |
CN104389978A (zh) * | 2014-10-22 | 2015-03-04 | 同济大学 | 一种双元件叶型导轮的制作方法 |
CN109732450A (zh) * | 2019-02-27 | 2019-05-10 | 重庆理工大学 | 一种基于神经网络的叶片抛磨加工方法 |
CN109773593A (zh) * | 2019-01-25 | 2019-05-21 | 重庆理工大学 | 一种基于余量约束条件下的磨削方法 |
CN110116353A (zh) * | 2019-06-03 | 2019-08-13 | 武汉理工大学 | 一种叶片前后缘机器人砂带磨抛步长优化方法 |
CN110640585A (zh) * | 2019-10-25 | 2020-01-03 | 华中科技大学 | 一种叶片磨抛加工三维非接触式测量装置及方法 |
CN111300208A (zh) * | 2019-12-19 | 2020-06-19 | 重庆大学 | 一种复杂曲面机器人砂带变进给自适应磨削方法及设备 |
CN113954102A (zh) * | 2021-12-23 | 2022-01-21 | 太原理工大学 | 一种基于离线编程的百叶轮抛磨叶片路径规划方法 |
CN113977359A (zh) * | 2021-10-19 | 2022-01-28 | 中国航发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基于壁厚约束的空心风扇叶片型面磨抛刀轨修正方法 |
-
2022
- 2022-12-21 CN CN202211644236.XA patent/CN115625595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1235126A1 (en) * | 2001-02-26 | 2002-08-28 | Hitachi, Ltd. | Numerically controlled curved surface machining unit |
US20050106998A1 (en) * | 2003-11-17 | 2005-05-19 | Wen-Jong Lin | Method of determining shape data |
JP2007203407A (ja) * | 2006-02-01 | 2007-08-16 | Aisin Seiki Co Ltd | 仕上げ加工装置及び仕上げ加工方法 |
CN103093065A (zh) * | 2013-02-20 | 2013-05-08 | 天津工业大学 | 一种航空发动机叶片叶尖缺失部位三维模型重建方法 |
CN103777570A (zh) * | 2014-01-07 | 2014-05-07 | 浙江大学 | 基于nurbs曲面的加工误差快速检测补偿方法 |
CN104389978A (zh) * | 2014-10-22 | 2015-03-04 | 同济大学 | 一种双元件叶型导轮的制作方法 |
CN109773593A (zh) * | 2019-01-25 | 2019-05-21 | 重庆理工大学 | 一种基于余量约束条件下的磨削方法 |
CN109732450A (zh) * | 2019-02-27 | 2019-05-10 | 重庆理工大学 | 一种基于神经网络的叶片抛磨加工方法 |
CN110116353A (zh) * | 2019-06-03 | 2019-08-13 | 武汉理工大学 | 一种叶片前后缘机器人砂带磨抛步长优化方法 |
CN110640585A (zh) * | 2019-10-25 | 2020-01-03 | 华中科技大学 | 一种叶片磨抛加工三维非接触式测量装置及方法 |
CN111300208A (zh) * | 2019-12-19 | 2020-06-19 | 重庆大学 | 一种复杂曲面机器人砂带变进给自适应磨削方法及设备 |
CN113977359A (zh) * | 2021-10-19 | 2022-01-28 | 中国航发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基于壁厚约束的空心风扇叶片型面磨抛刀轨修正方法 |
CN113954102A (zh) * | 2021-12-23 | 2022-01-21 | 太原理工大学 | 一种基于离线编程的百叶轮抛磨叶片路径规划方法 |
Non-Patent Citations (2)
Title |
---|
李超: ""基于测量数据的航发叶片型面快速重构方法研究"" * |
陈燕丽: "\"NURBS复杂自由曲面造型方法的研究\"" *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6749021A (zh) * | 2023-08-18 | 2023-09-15 | 太原理工大学 | 一种双百叶轮对称抛磨装置及方法 |
CN116749021B (zh) * | 2023-08-18 | 2023-11-07 | 太原理工大学 | 一种双百叶轮对称抛磨装置及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5625595B (zh) | 2023-03-1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WO2020125040A1 (zh) | 基于矢量场的曲面分区加工轨迹拓扑形状设计方法 | |
Tournier et al. | Iso-scallop tool path generation in 5-axis milling | |
US20100095526A1 (en) | Method of repairing machined components such as turbomachine blades or blades of blisks | |
CN115625595B (zh) | 一种定量控制的叶片抛磨方法 | |
Chong et al. | A trajectory planning method on error compensation of residual height for aero-engine blades of robotic belt grinding | |
Li et al. | Interference-free inspection path generation for impeller blades using an on-machine probe | |
CN109343468B (zh) | 一种基于投影偏置的叶片多轴轨迹生成方法 | |
CN102649178B (zh) | 自由曲面离心压气机叶轮五坐标整体铣高效粗加工方法 | |
CN111975021B (zh) | 一种超精密车削刀具中心与b轴回转中心对正方法 | |
CN102357666B (zh) | 自由曲面叶片平底刀三坐标端铣加工方法 | |
Lv et al. | A novel toolpath for robotic adaptive grinding of extremely thin blade edge based on dwell time model | |
CN112989517B (zh) | 一种采用平行砂轮磨削球头后刀面的轨迹求解方法 | |
CN106354927A (zh) | 一种精锻叶片前后缘自适应加工优化模型的构建方法 | |
CN115032945A (zh) | 复杂曲面零件慢刀伺服磨削加工刀具轨迹规划方法 | |
US9186759B2 (en) | Method of fabricating a part by forging and controlled polishing | |
Zhang et al. | Trajectory planning of robot-assisted abrasive cloth wheel polishing blade based on flexible contact | |
Zou et al. | Investigation of robotic abrasive belt grinding methods used for precision machining of aluminum blades | |
WO2024124794A1 (zh) | 一种五轴联动同步刀具路径插补方法和系统 | |
CN115146405A (zh) | 一种基于非刚性配准变形的薄壁零件模型重构方法 | |
Wang et al. | Five-axis NC machining of sculptured surfaces | |
CN114454060A (zh) | 一种机器人自适应曲面跟踪恒力磨抛方法及系统 | |
CN110153851B (zh) | 一种高阶切触包络式磨抛加工控制系统及方法 | |
CN113065205B (zh) | 一种采用平行砂轮磨削圆弧头后刀面的轨迹求解方法 | |
Yin | A partitioning grinding method for complex-shaped stone based on surface machining complexity | |
Dong et al. | An improved calculation method for cutting contact point and tool orientation analysis according to the CC points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