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615054B - 一种降幕式冷凝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降幕式冷凝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615054B
CN115615054B CN202211183183.6A CN202211183183A CN115615054B CN 115615054 B CN115615054 B CN 115615054B CN 202211183183 A CN202211183183 A CN 202211183183A CN 115615054 B CN115615054 B CN 11561505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pes
condensing
pipe
condenser
wa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183183.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615054A (zh
Inventor
颜汉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Anjia Air Conditioning Refrigerati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Anjia Air Conditioning Refrigerat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Anjia Air Conditioning Refrigerat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Anjia Air Conditioning Refrigeratio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183183.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615054B/zh
Publication of CN11561505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61505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61505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61505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9/00Evaporators; Condensers
    • F25B39/04Condens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5/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using the cooling effect of natural or forced evaporation
    • F28D5/02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using the cooling effect of natural or forced evaporation in which the evaporating medium flows in a continuous film or trickles freely over the condu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25/00Component parts of trickle coolers
    • F28F25/02Component parts of trickle coolers for distributing, circulating, and accumulating liquid
    • F28F25/06Spray nozzles or spray pip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空调设备领域,具体为一种降幕式冷凝器。本发明一种降幕式冷凝器的一种优选实施方案,包括:主框架;冷凝主管,至少两条,竖直设置于所述主框架的两端;冷凝管,至少四条,每一条所述冷凝管至少具有至少两处U字形折弯部,折弯后的所述冷凝管具有至少三段处于平行的主体部分;每一条所述冷凝管处于水平放置;每一条所述冷凝管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主框架两端的所述冷凝主管连通;至少四条所述冷凝管处于叠加结构,且整体上下竖直对齐。

Description

一种降幕式冷凝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冷凝设备领域,具体为一种降幕式冷凝器。
背景技术
在制冷系统中,蒸发器、冷凝器、压缩机和膨胀阀是制冷系统中必不可少的四大件,这当中蒸发器是输送冷量的设备。制冷剂在其中吸收被冷却物体的热量实现制冷。压缩机是心脏,起着吸入、压缩、输送制冷剂蒸汽的作用。冷凝器是放出热量的设备,将蒸发器中吸收的热量连同压缩机功所转化的热量一起传递给冷却介质带走。膨胀阀对制冷剂起节流降压作用,同时控制和调节流入蒸发器中制冷剂液体的量,并将系统分为高压侧和低压侧两大部分。实际制冷系统中,除上述四大件之外,常常有一些辅助设备,如电磁阀、分配器、干燥器、集热器、易熔塞、压力控制器等部件组成,它们是为了提高运行的经济性、可靠性和安全性而设置的。
冷凝器为制冷系统的机件,属于换热器的一种,能把气体或蒸气转变成液体,将冷凝管中的热量,以很快的方式,传到冷凝管附近的空气中。冷凝器工作过程是个放热的过程,所以冷凝器温度都是较高的。冷凝有多种不同的类型,水冷冷凝器是以水作为冷却介质,靠水的升温带走冷凝热量。冷却水一般循环使用,但系统中需设有冷却塔或凉水池。水冷冷凝器按其结构形式又可分为壳管式冷凝器和套管式冷凝器两种,常见的是壳管式冷凝器。空气冷却式冷凝器是以空气作为冷却介质,靠空气的温升带走冷凝热量的。这种冷凝器适用于极度缺水或无法供水的场合,常见于小型氟利昂制冷机组。
其中蒸发式冷凝器是制冷系统中的主要换热设备,它的作用原理是:制冷系统中压缩机排出的高热高压制冷剂气体经过蒸发式冷凝器中的冷凝排管,使高温气态的制冷剂与排管外的喷淋水和空气进行热交换。即气态制冷剂由上口进入排管后自上而下逐渐被冷凝为液态制冷剂。配套引风机的超强风力使喷淋水完全均匀地覆盖在盘管表面,水借风势,极大的提高了换热效果。温度升高的喷淋水部分变为气态,利用水的汽化潜热由风势带走大量的热量,热气中的水滴被高效脱水器截住,与其余吸收了热量的水,散落到PVC淋水片热交换层中,被流过的空气冷却,温度降低,进入水箱,再经循环水泵继续循环。蒸发到空气中的水分由水位调节器自动补充。
蒸发式冷凝器广泛应用于空调或工业冷冻,申请人在制冷行业几十年的研发、生产及销售中统计总结,原有蒸发式冷凝器在使用中的散热主要是通过设置喷水管或喷头向下喷水,使水淋在冷凝管表面,如中国专利公开号:CN210951988U,专利名称为:蒸发式冷凝器和换热系统;以及中国专利公开号:CN215810431U,专利名称为:一种蒸发式冷凝器用配水装置、配水系统及蒸发式冷凝器;还有中国专利公开号:CN205448736U,专利名称为:一种蒸发式冷凝器淋水装置用三通管及蒸发式冷凝器淋水装置;以上专利以及其他未一一举例的现有技术方案分别都是通过喷水管进行喷水。现有方案在使用过程中,当有水从上面流下来时,处于最上方的冷凝管表面局部会有水膜,但是冷凝管的下方表面,水就会聚集在下半部分形成水滴,特别是原来行业当中,由于传统的都是通过风冷或是喷头喷水,为了水喷的均匀,大家在生产蒸发式冷凝器时,冷凝管都是垂直排布,并且管子与管子之间的排布位置形成品字形截面排布,品字形这个截面结构曾经是好几十年了,其结构排布都没有更新过!那么水向下流在下方的其他冷凝管表面,整个是不连续的,这个问题会更突出,时间久后,在冷凝管的下方表面产生干点,冷凝管下方表面的这个干点并且是持续在有水的湿的状态和无水的干的状态之间切换,因此这个干点时间久后就很容易在管子表面产生水垢,这个水垢会导致冷凝管出现散热不好、而且会对冷凝带带来腐蚀,因此这个干点和水垢是传统的蒸发式冷凝器最致命的问题,并且以上问题是原来行业中大家都未曾发现的,大家的思维重心都是在产品质量和寿命这些方面,通常都是在由干点和水垢对冷凝器造成影响后,认为是产品使用寿命问题及设备老化问题,转而生产或采购新的蒸发式冷凝器,并未真正研究问题造成“产品使用寿命问题及设备老化”的问题根源;
直到申请人近十年转变研发方向开始研发一体式机组,市面上才开始有不一样的蒸发式冷凝器出来,行业中才开始逐渐发现并关注到水淋的均匀性、以及管子出现的干点和水垢的问题,因此蒸发式冷凝器在近十年出现了板式结构的,如韩国专利申请号:KR1020170087920,公开(公告)号:KR20190006781A,专利名称为:蒸发冷凝器,该韩国专利申请通过采用板式结构,将垂直设置的板式结构管来代替原来垂直排布的冷凝管,这样可以使得与喷头喷出的水可以从最上方持续流到最下方,中间不会有过多的间断,以此减少干点和水垢的问题,但这依然还是会存在冷凝时洒水不均匀的问题、只是较以往的老设备相比有些许提高;但是这样一来,板式的结构就更加的必须要处于垂直放置,不能水平放置,否则不方便布水(比如中国专利公开号为:CN105987622A专利名称为:板管复合换热型蒸发式冷凝器,就是典型的反面案例),因为表面最高层的部分会挡住下面的部分淋水;因此多个种种原因,也更加使得冷凝器的行业发展当中,无论是管式结构或板式结构,几十年来都是采用垂直排布,更加进一步的造成了行业中惯常设计思维都是垂直排布冷凝管;
另外,前文中提到的传统的蒸发式冷凝器尺寸大、占用空间很大,因此通常都是分体式的,不能和整个冷水机组放在一起;关于占用空间大的问题,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冷凝管的排布,比如中国专利公开号:CN103808185A,专利名称为:一种高效换热管及其蒸发式冷凝器,不仅仅是该专利,除了该专利以外,原有几乎绝大多数的冷凝管都是折弯成连续的U字形,且呈垂直纵向的排布,以便风扇可安装于侧面吹风;在将冷凝管折弯后,其折弯后的冷凝管主体部分必然存在一定的间距,因为若是将冷凝管其折弯的太多,则容易使管子断裂,因此折弯后的冷凝管必然存在一定的间距,从而造成占用空间大。
同时,除了占用空间大的这一缺点以外,还存在着另一问题,就是冷凝管占整个冷凝器截面的比例过小,也使得散热面积没有用尽,造成了大量的浪费;而如果在同等面积的情况下排布更多的冷凝管,则可以减少浪费,但是冷凝管折弯的部分带来了限制的作用,使其无法排布更多的冷凝管;比如中国专利公开号:CN211601605U,专利名称为:一种蒸发式冷凝器管束结构,该专利的附图1详细的展示了该问题的具体特征,就是在U字形结构的冷凝管中再增加新的冷凝管,使同一截面上面可以排布更多的冷凝管,但缺点也很明显,就是不同的管子折弯的部分无法重叠,虽然该专利方案将尺寸小的U形管放置在尺寸大的U形管内,这样一来冷凝管的长度就短了,以及不同的冷凝管长度不一,并且依然存在管的折弯部分无法重叠的问题,同时更重要的是冷凝管之间依然无法实现拼接,因为折弯的部分与另一条冷凝管的折弯部分二者重叠会造成两条冷凝管无法处于同一水平面;这也是原有冷凝管占用空间而无法在其折弯的U字形内部排布更多冷凝管的原因,这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不仅占用空间,并且效率低,还存在很大的资源浪费。
针对以上问题,本专利的申请人研发团队设计的第一代产品可以解决以上问题的方案,也就是中国专利公开号:CN213778714U,专利名称为:一种蛇形管式换热器的,该现有专利方案,申请人通过将冷凝管的折弯部进行了二次折弯,也就是该专利当中所述的上弯管312、中弯管322和下弯管332,申请人自已的现有专利通过将冷凝管U字形折弯的部分进行二次折弯,使折弯部与冷凝管本身处于非同一平面,也就是使U字形的冷凝管的折弯区域翘起来,使得U字形冷凝管相平行的管之间就可以再排布其他冷凝管,从而使不同的冷凝管之间可以进行叠加,使多条冷凝管并列形成一排,使得增加了冷凝管的排布密度,实现了在同一平面可以排布更多冷凝管,并且节约了空间、提高了效率、减少了资源浪费;在使用中,拼接在一起的冷凝管形成板式结构,同时将其垂直放置,当水流从上向下垂直流下时,可以在冷凝管外壁两侧形成一个连续不间断的水膜,不仅提高散热效果,也减少冷凝管的下方表面产生水垢。但该现有专利依然存在以下不足:
1.以上现有方案,折弯为U字形的冷凝管是垂直设置的,并且垂直的每一排冷凝管都是由多条拼接在一起,使不同的冷凝管上下贴合形成板式结构,以便使水可以从每一条冷凝管的表面流过,形成水膜,但由多条冷凝管拼接形成的板式结构,为了使不同的冷凝管拼接在一起时可以贴近,在其U字形折弯处需要其经过二次折弯,同时还要进行额外花费人工将不同的冷凝管纺织拼接装配,整体生产环节工艺复杂、且人工成本高,二次折叠加工还存在一定的报废率,使用中也存在风险,冷凝管的质量寿命也会有影响;同时冷凝管经过两次折弯,其过流量和流速都受影响;
2.原有设计,由于冷凝管数量过多,在生产中,都是通过连接一个三通接头来连接总管,三通接头与管子之间分别都需要焊接,因此整机存在大量的焊接点,在实际工作使用中,越多焊接的点,生产工艺越复杂、风险也大,成本也高。同时即使不采用三通管,由于要垂直形成水膜的作用,在此垂直上下叠加相邻的每一个冷凝管是相互贴合或相互临近的,因此,管与管之间贴合或相邻过近,也不方便焊接于总管,因为总管上面每个接口之间距离太近,不仅不方便焊接,且还会易发生泄漏。同时现有方案采用了大量的冷凝管,其冷凝管与部管之间焊接的距离也过近,导致进一步存在容易焊接不到位而带来风险的问题。
3.现有技术方案,由于多次折弯冷凝管,会造成冷凝管变形,不同的冷凝管之间在拼接成板式结构时不容易对齐,因此通过增加固定条来实现固定,但在实际使用中,虽然加了固定条,并且即使横向和纵向分别设置固定条,也依然存在不同的冷凝管之间对不齐的情况;而一旦有对不齐的情况,顺着管子向下流的水就很难形成连续不间断的水膜,进而影响散热效果,并且同时依然存在局部会产生水垢的情况。
无论是上述现有专利,或是其他未提及的现有技术,在布水方面,是直接将水连通水管,水管的下方设置有多个出水,通过借助水管使水流向冷凝管,但是即使水是直接流在上面的,也常常会出现冷凝管的一侧有水、另一侧没有水,造成两侧的水流不均匀;
另外,出水孔的设计也存在问题,开孔太大易造成流的水前后不均匀,开孔太小开孔处易堵塞;
除了以上问题以外,还会存在水管前端的水流大,水管后端的水流小,造成前后两端的水流不均匀;
从而无论是何种情况,带来的直接后果都是无法有效、且稳定的使自上而下流动的水沿着冷凝管形成连续且不间断的水膜,进而影响散热效果,并带来局部会产生水垢的情况。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解决以上或以上未一一提及的至少部分现有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一种降幕式冷凝器的一种优选实施方案,包括:
主框架;
冷凝主管,至少两条,竖直设置于所述主框架的两端;
冷凝管,至少四条,每一条所述冷凝管至少具有至少两处U字形折弯部,折弯后的所述冷凝管具有至少三段处于平行的主体部分;
每一条所述冷凝管处于水平放置;每一条所述冷凝管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主框架两端的所述冷凝主管连通;
至少四条所述冷凝管处于叠加结构,且整体上下竖直对齐。
作为本发明一种降幕式冷凝器的一种优选实施方案,至少四条所述冷凝管依次处于上下完全贴合或临近;
当至少四条所述冷凝管上下处于临近位置时,其上下之间的间距小于2mm。
作为本发明一种降幕式冷凝器的一种优选实施方案,包括风机,所述风机安装于所述主框架。
作为本发明一种降幕式冷凝器的一种优选实施方案,所述风机的出风口至少垂直对应所述至少四条所述冷凝管的上方或侧面或下方。
作为本发明一种降幕式冷凝器的一种优选实施方案,包括至少两个第一连接条和至少一个第二连接条,所述第一连接条和所述第二连接条平行设置;每一个所述第二连接条的水平高度处于每两个所述第一连接条之间;
每一个所述第一连接条及所述第二连接条的上下两侧分别间隔固定距离设置有至少三个上卡槽及下卡槽,每一个所述上卡槽和一个所述下卡槽处于竖直对应且二者之间的间距小于2mm;至少三个所述上卡槽及所述下卡槽之间的间距与所述冷凝管折弯后的主体间距相吻合;
每两条上下相邻的所述冷凝管依次安装于所述第一连接条的所述上卡槽及所述下卡槽形成冷凝管组;处于上下竖直抵接的每两个所述冷凝管组之间相邻近的两条所述冷凝管同时依次安装于所述第二连接条的所述上卡槽及所述下卡槽。
作为本发明一种降幕式冷凝器的一种优选实施方案,包括水管,所述水管连通有至少三条平行设置的布水管;
所述布水管位于至少四条相叠加的所述冷凝管的竖直上方,且抵接或邻近处于最上方的一条所述冷凝管;
至少三条布水管与折弯后的所述冷凝管具有的至少三段平行设置的主体长度相吻合,且处于其主体上方。
作为本发明一种降幕式冷凝器的一种优选实施方案,每一条所述布水管内部分别设置有平行设置的第一过流内腔和第二过流内腔,所述第二过流内腔处于所述第一过流内腔的下方;所述布水管内设置有至少三个连通所述第一过流内腔和所述第二过流内腔的出流孔;
每一条所述布水管的底部设置有连通所述第二过流内腔的出流槽。
作为本发明一种降幕式冷凝器的一种优选实施方案,至少四条相叠加的所述冷凝管当中处于最上方的一条冷凝管设置有可拆卸连接的卡接件,所述卡接件的上方端部设置有与所述出流槽可拆卸连接的插件。
作为本发明一种降幕式冷凝器的一种优选实施方案,所述出流槽两侧设置有弧形导流面;
所述出流槽处于所述冷凝管的竖直上方,所述弧形导流面邻近所述冷凝管的表面且与所述冷凝管表面形成过流间隙;
所述过流间隙的过流量小于所述出流孔的过流量。
作为本发明一种降幕式冷凝器的一种优选实施方案,包括以下至少其一:
1.每一条所述冷凝管其两个端部的直径小于所述冷凝管的直径;
2.将至少四条所述冷凝管叠加结构且整体上下竖直对齐,替换为水平相交叠加;
3.所述主框架的两端分别设有至少两个所述冷凝主管,每相邻的两条所述冷凝管的端部交叉连通于不同的所述冷凝主管;
4.将至少四条处于叠加结构且整体上下竖直对齐的所述冷凝管由水平放置更改为垂直放置。
有益效果
本发明具有以下创新优点:
1.本发明一种降幕式冷凝器,跨越式的颠覆了行业中传统将冷凝管垂直排布的方案;通过在所述主框架的两端设置有所述冷凝主管,以及通过增加的至少四条所述冷凝管,且处于水平放置,每一条所述冷凝管通设置有至少两处U字形的折弯部使其整体形成具有至少三段处于平行的主体部分;并且至少四条所述冷凝管分别处于相叠加的结构、且整体上下对齐,最终使整体产品尺寸大大降低,从而使得解决了现有技术的冷凝器占用空间大的问题;
同时至少四条所述冷凝管整体处于上下对齐的叠加结构,无论是所述冷凝管的主体部分或是所述冷凝管的所述折弯部,全部处于上下竖直接叠加,整体空间利用率高,所有的所述冷凝管处于同一竖直平面,在散热时,大大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减少了浪费;
至少四条所述冷凝管处于叠加结构,且整体上下竖直对齐,还解决了现有多个冷凝管之间容易变形而使得冷凝管之间对不齐的情况而造成冷凝管表面的水膜不均匀的情况;
还有一方面,本发明直接将所述冷凝管水平放置,所述冷凝管的两端直接与所述冷凝主管连通,避免了现有技术方案将多条冷凝管拼接在一起而造成的焊接点过多,造成的生产工艺复杂、人工成本高、有一定的报废率以及易发生泄漏带来风险大的问题。
2.通过将至少四条所述冷凝管依次设置为完全贴合或临近,当至少四条所述冷凝管上下处于临近位置时,其上下之间的间距小于2mm;该方案从而使多条所述冷凝管当有水流下时,所述冷凝管的表面可以形成连续不间断的水膜,避免了所述冷凝管的下方有水滴出现,减少了所述冷凝管出现干点和水垢的问题。同时所述的间隙小于2mm,上下两个相邻的所述冷凝管之间不会产生水滴,持续都是保护水膜的状态。并且相比垂直设置的板式结构,原来的板式结构是只有板的两侧外壁与外部的水接触,本发明是每一条所述冷凝管都环绕一圈全部与外部水接触,散热效果也大大提升。
3.通过将所述风机的出风口至少垂直对应所述至少四条所述冷凝管的上方或侧面或下方,从而使得可以根据不同的使用情况来调整所述风机的吹风方向,以便于散热。
4.通过将至少四条所述冷凝管水平放置并上下竖直对齐且设置为叠加状态,使得无需二次折弯所述冷凝管的折弯部,不仅减少了生产工艺,降低了成本,还提高了整体的加工精度,使不同的冷凝管之间可以完全贴合,当所述冷凝管表面有水流过时可以形成均匀的水膜;以及即使折弯部的位置有水流过,也可以形成水膜;
并且通过增加的至少两个第一连接条和至少一个第二连接条,其中每一个所述第二连接条的水平高度处于每两个所述第一连接条之间,以及每一个所述第一连接条及所述第二连接条的上下两侧分别间隔固定距离设置有至少三个上卡槽及下卡槽,从而使每两个上下相邻的冷凝管都可以分别安装于上卡槽和下卡槽,最终使每两个相邻的冷凝管借助所述第一连接条形成一个冷凝管组,而每两个冷凝管组通过所述第二连接条相连,达到使每一个冷凝管和冷凝管组都得到有效的固定,进一步有效的巩固所有的冷凝管都保持竖直角度不发生位移,使多个冷凝管形成一条竖直的直线,有利于水膜有形成,进一步防止不同的冷凝管之间发生位移时造成冷凝管表面的水膜中断的情况。
5.本发明摒弃了原有采用喷头喷水的方案,减少了水的浪费和布水的不均匀。本发明通过水管连通有至少三条平行设置的布水管,而所述布水管位于至少四条相叠加的所述冷凝管的竖直上方,且抵接或邻近处于最上方的一条所述冷凝管;并且至少三条所述布水管与折弯后的所述冷凝管具有的至少三段平行设置的主体长度相吻合,且处于其主体上方,从而使得所述布水管的水可直接的流向处于最上方的一条所述冷凝管,并且在所述冷凝管表面形成不间断的水膜,结合前文所述的方案再次进一步的更有效的解决了现有技术方案中所述冷凝管容存在干点产生水垢的问题。
6.通过在所述布水管内部分别设有平行设置的第一过流内腔和第二过流内腔,所述第一过流内腔和所述第二过流内腔之间通过出流孔连通,使第一过流内腔便于向第二过流内腔注入水;以及在出流槽的两侧设置有与所述弧形导流面,所述弧形导流面与所述冷凝管之间形成过流间隙;其中所述过流间隙的过流量小于所述出流孔的过流量;由于所述过流间隙的过流量小于所述出流孔的过流量,因此使得第二过流内腔的内部始终保持有足够高的液面,间接也起到了使第二过流内腔内部的水保持恒定的压力,那么通过以此达到无论是接近所述水管的一端或是远离所述水管的一端,亦或是所述布水管的前后左右任一侧,其通过过流间隙流出外部的水始终是平均的、且流动稳定的,使覆盖下所述冷凝管表面的水的流速、厚度都是均匀的;
另一方面,流出的水也同时均匀的分布于所述冷凝管的两侧,解决了现有技术常出现的冷凝管两侧和前后两端水流大不同、不均匀的情况,更加进一步的提高了散热效果,也减少了水的浪费、及减少了冷凝管表面出现干点或水垢。
7.通过所述卡接件的设置,以及该卡接件上方设置有与所述出流槽可拆卸连接的插件,使得所述布水管可以保持稳定的处于所述冷凝管上方的正中心位置不发生偏移。
8.本发明通过将所述冷凝管两端的直径设置小于所述冷凝管本身的直径,从而使得与冷凝主管连接的位置之间具有一定的间距,保护了生产制造时焊接的质量,降低了风险。
9.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案,通过将至少四条所述冷凝管3叠加结构且整体上下竖直对齐这一特征替换为水平相交叠加,从而使得可以在另一不同的实施方案的情况下保证所述冷凝管和所述冷凝主管的焊接质量。
10.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案,通过将所述主框架的两端分别设有至少两个所述冷凝主管,每相邻的两条所述冷凝管的端部交叉连通于不同的所述冷凝主管;从而使得在另一等同的实施方案下保证所述冷凝管和所述冷凝主管的焊接质量。
11.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案,通过将至少四条处于叠加结构且整体上下竖直对齐的所述冷凝管由水平放置更改为垂直放置,从而使布水管流出的水可以纵向的包裹所述冷凝管形成独立的水膜,以增加散热效果。
12.本发明一种降幕式冷凝器,除以上述布水管的自身的设计和排布带来的优点,以及冷凝管的排布方式带来的优点以外;其二者相组合叠加所产生的功能还带来了1加1大于2的优势和效果的倍增。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局部立体图;
图2是图1的俯视图;
图3是图1的正面图;
图4是图1的侧面图;
图5是图1加风罩的立体图;
图6是图1的部分组件立体图;
图7是图6中“A”区域的局部放大图;
图8是本发明部件第一连接条和/或第二连接条的立体图;
图9是图8的正面图;
图10是本发明水管及布水管的立体图;
图11是图1增加布水管的立体图;
图12是图11的俯视图;
图13是图11的正面图;
图14是图11的侧面图;
图15是图13中“B”区域的局部放大图;
图16是图14中“C”区域的局部放大图;
图17是本发明实施例2的局部俯视图;
图18是本发明实施例3的局部俯视图;
图19是图18的侧面图;
图20是本发明实施例5的局部正面图。
图中:1.主框架,2.冷凝主管,3.冷凝管,4.折弯部,6.第一连接条,7.第二连接条,8.上卡槽,9.下卡槽,10.冷凝管组,11.水管,12.布水管,13.第一过流内腔,14.第二过流内腔,15.出流孔,16.出流槽,17.卡接件,18.插件,19.弧形导流面,20.过流间隙。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得本公开的技术方案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文中将结合本公开具体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
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代表相同的部件。需要说明的是,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公开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基于所描述的本公开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无需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公开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如图1至图4及图6所示,本发明一种降幕式冷凝器,包括主框架1,该主框架1为金属材料拼接或焊接而成,主要用于连接及安装本发明的各个配件;
冷凝管3,至少四条,该冷凝管优选采用铜管,但具体实施中不限于此,还可以替换为其他金属管材;每一条所述冷凝管3至少具有至少两处U字形折弯部4,折弯后的所述冷凝管3形成具有至少三段处于相互平行的主体部分;图1至图4和图6、以及图17分别展示了冷凝管3设置有至少设置的两处U字形的折弯部4,通过折弯部4,使一条冷凝管3的主体变成具有至少三段处于平行的主体部分,使得即使折弯部的位置有水流过,也可以形成水膜;
冷凝主管2,至少两条,竖直设置于所述主框架1的两端;每一条所述冷凝管3处于水平放置;每一条所述冷凝管3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主框架1两端的所述冷凝主管2连通;图3展示了至少四条冷凝管3的两端分别与主框架1两端的冷凝主管2连通;
至少四条所述冷凝管3处于叠加结构,且整体上下竖直对齐;图1至图4展示了至少四条冷凝管3处于水平角度放置,并且上下对齐、同时处于叠加结构;
图1、图2及图4还展示了本发明的主框架1的两端分别优选设置有两个竖直设置的冷凝主管2,也就是一共有四个冷凝主管2,前文所述的至少四条相叠加的冷凝管3可以设置为两组,每一组的至少四条冷凝管3的两端都与主框架1两端的一个冷凝主管2连通。
前文所述的至少四条所述冷凝管3依次处于上下完全贴合或临近;当至少四条所述冷凝管3上下处于临近位置时,其上下之间的间距小于2mm。其中图1、图3及图4展示了至少四条所述冷凝管3上下之间处于贴合或临近位置。
包括风机,所述风机安装于所述主框架1;其中图5展示了所述主框架1的上方设置有防护网罩,所述的风机图中未绘制,但在生产制造中,所述的风机优选安装于图5绘制的防护网罩内。当然,所述风机的安装位置并非唯一,其安装位置可以更改为下方或侧面。
如前文所示,其中所述的风机的安装位置不限,并且其中所述风机的出风口至少垂直对应所述至少四条所述冷凝管3的上方或侧面或下方,在实施中,风机可以通过直接安装于所述主框架1的顶部、底部、侧面或正面等不同的位置使其面向所述冷凝管3吹风,当然,该风机也可以安装于固定位置,在风机的出风口通过管道或挡板或风道等结构使风吹向所述冷凝管的上方或侧面或下方。
包括至少两个第一连接条6和至少一个第二连接条7,所述第一连接条6和所述第二连接条7平行设置;每一个所述第二连接条7的水平高度处于每两个所述第一连接条6之间;每一个所述第一连接条6及所述第二连接条7的上下两侧分别间隔固定距离设置有至少三个上卡槽8及下卡槽9,每一个所述上卡槽8和一个所述下卡槽9处于竖直对应且二者之间的间距小于2mm;至少三个所述上卡槽8及所述下卡槽9之间的间距与所述冷凝管3折弯后的主体间距相吻合;由于,所述第一连接条6和所述第二连接条7是相同结构的部件,只是在生产实施及安装时所处的位置不同,因此,其中图8及图9展示所述第一连接条6和/或所述第二连接条7的具体结构,其表面设置有数量相等且对应的上卡槽8和下卡槽9,所述上卡槽8和下卡槽9处于竖直对应的角度,并且其二者的形状结构为圆形,刚好与所述冷凝管3相吻合,使处于高低不同位置的冷凝管3可以安装于上卡槽8和下卡槽9;每两条上下相邻的所述冷凝管3依次安装于所述第一连接条6的所述上卡槽8及所述下卡槽9形成冷凝管组10;处于上下竖直抵接的每两个所述冷凝管组10之间相邻近的两条所述冷凝管3同时依次安装于所述第二连接条7的所述上卡槽8及所述下卡槽9;其中图6和图7展示了第一连接条6和第二连接条7处于平行状态,并且由图7可见,每一个所述第二连接条7的水平高度是刚好处于每两个第一连接条6之间,正是因为这样的设计,从而使冷凝管3可以如图7所示的效果,至少4条冷凝管3其中每两条冷凝管3可以通过第一连接条6连接,从而使4条冷凝管3形成两个冷凝管组10,而两个冷凝管组10之间相邻最近的两个冷凝管3通过一个第二连接条7进行连接,也就是每一个冷凝管组10通过第二连接条7进行拼接。其中前文所述上卡槽8和一个所述下卡槽9二者之间的间距小于2mm,从而使安装于其内部的不同的冷凝管3之间间距继续保持在2mm以内。
如图10所示,包括水管11,所述水管11连通有至少三条平行设置的布水管12;
图13和图14展示了所述布水管12位于至少四条相叠加的所述冷凝管3的竖直上方,且抵接或邻近处于最上方的一条所述冷凝管3;
图11至图13展示了至少三条布水管12与折弯后的所述冷凝管3具有的至少三段平行设置的主体长度相吻合,且处于其主体上方;其中图尤其为图14,展示了每一条布水管12都处于叠加在一起的最上方的一条冷凝管3的表面、且位于上方正中心位置,当水管11将水输送至布水管12时,布水管12流下的水可以竖直的流向冷凝管3,并且流至竖直下方的每一条冷凝管3,在叠加的多条冷凝管3的表面形成水膜。
如图14及图16所示,每一条所述布水管12内部分别设置有平行设置的第一过流内腔13和第二过流内腔14,所述第二过流内腔14处于所述第一过流内腔13的下方;所述布水管12内设置有至少三个连通所述第一过流内腔13和所述第二过流内腔14的出流孔15;该出流孔15在实施中形状不限,其主要只是用于使水从第一过流内腔13进入第二过流内腔14;
图16还展示了每一条所述布水管12的底部设置有连通所述第二过流内腔14的出流槽16;所述出流槽16两侧设置有弧形导流面19;所述出流槽16处于所述冷凝管3的竖直上方,所述弧形导流面19邻近所述冷凝管3的表面且与所述冷凝管3表面形成过流间隙20;所述过流间隙20的过流量小于所述出流孔15的过流量;通过所述过流间隙20的过流量小于所述出流孔15的过流量,从而使第二过流内腔14内始终保持有大量的水(也就是使所述第二过流内腔14内始终保持一定的液位高度),以此使第二过流内腔14内无论是接近水管11的一端或是远离水管11的一端,第二过流内腔内的水压是相等的,达到左右两侧流下的水的流速的流量也相等,最终进一步的实现流下的水在冷凝管3的表面形成更中均匀且稳定的水膜。
图15展示了至少四条相叠加的所述冷凝管3当中处于最上方的一条冷凝管3设置有可拆卸连接的卡接件17,所述卡接件17的上方端部设置有与所述出流槽16可拆卸连接的插件18,所述插件18的厚度刚好与所述出流槽16的宽度相吻合,使得所述布水管12可以保持稳定的处于所述冷凝管3上方的正中心位置不发生偏移。
实施例2
如图17所示,本实施例2包括实施例1的全部或部分特征,其核心重点的区别之处在于每一条所述冷凝管3其两个端部的直径小于所述冷凝管3的直径,通过缩小所述冷凝管3两个端部的直径,从而使得多条所述冷凝管3与所述冷凝主管2的焊接点之间存在较大的间距,保证了焊接的质量。
实施例3
如图18及图19所示,本实施例3包括实施例1和实施例2的全部或部分特征,其区别之处在于将至少四条所述冷凝管3叠加结构且整体上下竖直对齐这一特征替换为水平相交叠加;如图18及图19详细的从俯视角度和侧面展示了水平相交叠加的具体位置体现;也就是当对于散热效果要求不高的使用环境中,当不需要所述的至少四条所这冷凝管3上下对齐时,可以采用该方案,如图18和图19所示,该方案使得每两个相邻近的所述冷凝管3的两个端点是交叉排布,因此每个端点之间的距离自然的就变大了,从而使得可以在无需实施例2中将冷凝管3的端部直径改小的情况下就可以使冷凝管3的端部与冷凝主管2焊接质量得到保障。当然,在操作中,所述冷凝主管2的数量就要采用至少个,也就是如图18所示,至少四个冷凝主管2分布在四周不同的位置。
实施例4
本实施例4包括实施例1至实施例3的全部或至少部分特征,其区别在于,所述主框架1的两端分别设有至少两个所述冷凝主管2,每相邻的两条所述冷凝管3的端部交叉连通于不同的所述冷凝主管2;也就是说在实施例1和/或实施例2的基础上,即保持:至少四条所述冷凝管3处于叠加结构、且整体上下竖直对齐这一特征的基础上,将图2所示的每一个冷凝主管2的位置分别增加一个冷凝主管2,从而使每两个相邻的冷凝管3焊接于不同的冷凝主管2上面,以此避免焊接点过近带来的问题。
本实施例4的上述内容,还可以二次替换为:在保持实施例1和/或实施例2的基础上,将每两个相邻的所述冷凝管3焊接于所述冷凝主管2的不同位置。
实施例5
如图20所示,本实施例5包括实施例1及实施例2这两个方案的全部或部分特征的基础上,针对实施例1及实施例2中所述的:至少四条处于叠加结构且整体上下竖直对齐的所述冷凝管3这一特征,将其由附图13所示的水平放置更改为附图20所示的垂直放置,从而使布水管12向下流出的水可以整个包围所述冷凝管的整体形成水膜向下流动。
当所述的冷凝管3以附图20的位置摆放时,前文中所述的风机的出风口则对应的更改为处于所述冷凝管3的正面。
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同样,“一个”、“一”或者“该”等类似词语也不表示数量限制,而是表示存在至少一个。“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并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可能相应地改变。
以上所述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由随附的权利要求书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附图获取其他的实施例,以及任何在本发明权利要求基础上的改动都是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5)

1.一种降幕式冷凝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主框架;
冷凝主管,至少两条,竖直设置于所述主框架的两端;
冷凝管,至少四条,每一条所述冷凝管至少具有至少两处U字形折弯部,折弯后的所述冷凝管具有至少三段处于平行的主体部分;
每一条所述冷凝管处于水平放置;每一条所述冷凝管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主框架两端的所述冷凝主管连通;
至少四条所述冷凝管处于叠加结构,且整体上下竖直对齐;
至少四条所述冷凝管依次处于上下完全贴合或临近;
当至少四条所述冷凝管上下处于临近位置时,其上下之间的间距小于2mm;
包括水管,所述水管连通有至少三条平行设置的布水管;
所述布水管位于至少四条相叠加的所述冷凝管的竖直上方,且抵接或邻近处于最上方的一条所述冷凝管;
至少三条布水管与折弯后的所述冷凝管具有的至少三段平行设置的主体长度相吻合,且处于其主体上方;
每一条所述布水管内部分别设置有平行设置的第一过流内腔和第二过流内腔,所述第二过流内腔处于所述第一过流内腔的下方;所述布水管内设置有至少三个连通所述第一过流内腔和所述第二过流内腔的出流孔;
每一条所述布水管的底部设置有连通所述第二过流内腔的出流槽;
至少四条相叠加的所述冷凝管当中处于最上方的一条冷凝管设置有可拆卸连接的卡接件,所述卡接件的上方端部设置有与所述出流槽可拆卸连接的插件;
所述出流槽两侧设置有弧形导流面;
所述出流槽处于所述冷凝管的竖直上方,所述弧形导流面邻近所述冷凝管的表面且与所述冷凝管表面形成过流间隙;
所述过流间隙的过流量小于所述出流孔的过流量;
每一条所述冷凝管其两个端部的直径小于所述冷凝管的直径;
所述主框架的两端分别设有至少两个所述冷凝主管,每相邻的两条所述冷凝管的端部交叉连通于不同的所述冷凝主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降幕式冷凝器,其特征在于,包括风机,所述风机安装于所述主框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降幕式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的出风口至少垂直对应所述至少四条所述冷凝管的上方或侧面或下方。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降幕式冷凝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两个第一连接条和至少一个第二连接条,所述第一连接条和所述第二连接条平行设置;每一个所述第二连接条的水平高度处于每两个所述第一连接条之间;
每一个所述第一连接条及所述第二连接条的上下两侧分别间隔固定距离设置有至少三个上卡槽及下卡槽,每一个所述上卡槽和一个所述下卡槽处于竖直对应且二者之间的间距小于2mm;至少三个所述上卡槽及所述下卡槽之间的间距与所述冷凝管折弯后的主体间距相吻合;
每两条上下相邻的所述冷凝管依次安装于所述第一连接条的所述上卡槽及所述下卡槽形成冷凝管组;处于上下竖直抵接的每两个所述冷凝管组之间相邻近的两条所述冷凝管同时依次安装于所述第二连接条的所述上卡槽及所述下卡槽。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降幕式冷凝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将至少四条所述冷凝管叠加结构且整体上下竖直对齐,替换为水平相交叠加。
CN202211183183.6A 2022-09-27 2022-09-27 一种降幕式冷凝器 Active CN11561505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183183.6A CN115615054B (zh) 2022-09-27 2022-09-27 一种降幕式冷凝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183183.6A CN115615054B (zh) 2022-09-27 2022-09-27 一种降幕式冷凝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615054A CN115615054A (zh) 2023-01-17
CN115615054B true CN115615054B (zh) 2023-07-07

Family

ID=848616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183183.6A Active CN115615054B (zh) 2022-09-27 2022-09-27 一种降幕式冷凝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615054B (zh)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473662A (zh) * 2020-05-13 2020-07-31 瀚润联合高科技发展(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自喷淋水幕式蒸发冷换热器及热泵模块机组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317010A (ja) * 2004-08-09 2006-11-24 Kiyoshi Yanagimachi 熱交換器ブロック
CN2929544Y (zh) * 2006-07-13 2007-08-01 黎炳权 一种湿帘降温装置
CN104279677B (zh) * 2014-10-20 2017-01-18 广东森博科瑞莱空气制冷有限公司 一种微压均匀布水的方法和装置
CN106225334A (zh) * 2016-08-31 2016-12-14 华南理工大学 一种竖直蛇管降膜蒸发冷凝器与方法
US10612823B2 (en) * 2017-02-03 2020-04-07 Daikin Applied Americas Inc. Condenser
CN207797465U (zh) * 2017-12-29 2018-08-31 爱发科东方真空(成都)有限公司 一种便于检修的冷凝器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473662A (zh) * 2020-05-13 2020-07-31 瀚润联合高科技发展(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自喷淋水幕式蒸发冷换热器及热泵模块机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615054A (zh) 2023-01-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780650B1 (en) Shell and tube heat exchanger
EP3143358B1 (en) Combined convector
US10914525B2 (en) Side mounted refrigerant distributor in a flooded evaporator and side mounted inlet pipe to the distributor
CN101796367A (zh) 蒸发器
CN103261827B (zh) 热交换器
JP4254015B2 (ja) 熱交換器
WO2020179651A1 (ja) 車両用バッテリの冷却モジュール
EP3742083B1 (en) Heat exchanger, air conditioner, and cooling unit
WO2020129180A1 (ja) 熱交換器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CN115615054B (zh) 一种降幕式冷凝器
CN203837341U (zh) 冷水机组及其换热器
CN203464553U (zh) 一种新型板式蒸发冷凝器
CN216205421U (zh) 换热器
CN216048500U (zh) 一种过冷型高效蒸发式冷凝器
CN113587498B (zh) 一种过冷型高效蒸发式冷凝器
CN211177168U (zh) 一种室外机节能喷淋系统
CN219735468U (zh) 换热器组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20206103U (zh) 空调器的换热器和空调器
KR101172572B1 (ko) 분배기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공기 조화기
CN215177136U (zh) 一种热管式换热系统及蒸发冷冷凝装置
CN217929275U (zh) 一种稳定制冷剂流速增效冷风机
KR100925112B1 (ko) 수냉식 열교환기
CN219756703U (zh) 冷凝器以及制冷设备
CN212299372U (zh) 背板组件及其制冷系统
KR100925097B1 (ko) 수랭식 열교환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