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607060A - 清洁系统、基站及清洁设备 - Google Patents

清洁系统、基站及清洁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607060A
CN115607060A CN202211289430.0A CN202211289430A CN115607060A CN 115607060 A CN115607060 A CN 115607060A CN 202211289430 A CN202211289430 A CN 202211289430A CN 115607060 A CN115607060 A CN 11560706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wage
push rod
base station
sealing cover
seal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289430.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谭丰
任怀强
朱晓晨
李安波
周春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ineco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ineco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ineco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Tineco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560706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607060A/zh
Priority to PCT/CN2023/117752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WO2024051827A1/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DOMESTIC WASHING OR CLEANING;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11/00Machines for cleaning floors, carpets, furniture, walls, or wall coverings
    • A47L11/29Floor-scrubbing machines characterised by means for taking-up dirty liquid
    • A47L11/292Floor-scrubbing machines characterised by means for taking-up dirty liquid having rotary tool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DOMESTIC WASHING OR CLEANING;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11/00Machines for cleaning floors, carpets, furniture, walls, or wall coverings
    • A47L11/40Parts or details of machine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A47L11/02 - A47L11/38, or not restricted to one of these groups, e.g. handles, arrangements of switches, skirts, buffers, leve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DOMESTIC WASHING OR CLEANING;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11/00Machines for cleaning floors, carpets, furniture, walls, or wall coverings
    • A47L11/40Parts or details of machine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A47L11/02 - A47L11/38, or not restricted to one of these groups, e.g. handles, arrangements of switches, skirts, buffers, levers
    • A47L11/4013Contaminants collecting devices, i.e. hoppers, tanks or the like
    • A47L11/4016Contaminants collecting devices, i.e. hoppers, tanks or the like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llecting fluid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DOMESTIC WASHING OR CLEANING;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11/00Machines for cleaning floors, carpets, furniture, walls, or wall coverings
    • A47L11/40Parts or details of machine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A47L11/02 - A47L11/38, or not restricted to one of these groups, e.g. handles, arrangements of switches, skirts, buffers, levers
    • A47L11/4013Contaminants collecting devices, i.e. hoppers, tanks or the like
    • A47L11/4025Means for emptying

Landscapes

  • Cleaning By Liquid Or Steam (AREA)
  • Cleaning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一种清洁系统、基站及清洁设备,该清洁系统包括清洁设备和基站,清洁设备包括机身和设置于机身上的污水桶,污水桶开设有排污口;在污水桶上设置有密封组件,密封组件被构造为打开或者关闭排污口;基站被构造为用于对接清洁设备,基站上设置有触发机构;清洁设备与基站对接后,触发机构被构造为能够运动至打开密封组件,以使污水桶内的脏污经排污口流出,以及运动至关闭密封组件,以关闭排污口。本公开的清洁设备中,可以在清洁设备的工作过程中通过密封组件将脏污封闭于污水桶内,然后在清洁设备放置于基站上时,可以利用触发机构将污水桶内的污水自动排出,无需用户手动进行排污,从而可以避免用户接触到脏污。

Description

清洁系统、基站及清洁设备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清洁设备领域,更准确地说,本公开涉及一种清洁系统;本公开还涉及一种基站及清洁设备。
背景技术
环境卫生是影响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伴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的不断提高,相应的对环境卫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于是出现了许多清洁地面的设备,常用的有吸尘器、扫地机和洗地机等。洗地机是一种清洗地面同时吸干污水,并将污水带离现场的清洁机械。
现有的洗地机中一般设置有存放清洁用清洁液的清洁液桶和收集清洗后污水的污水桶,其中,想要将污水桶内的污水倒出,需要用户亲自将污水桶的桶盖拆除,再将污水通过污水桶的开口上端排出去,这样操作比较费力,而且用户可能会接触到脏污,大大影响到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发明内容
本公开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种清洁系统、基站及清洁设备。
根据本公开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清洁系统,包括:
清洁设备,所述清洁设备包括机身和设置于所述机身上的污水桶,所述污水桶开设有排污口;在所述污水桶上设置有密封组件,所述密封组件被构造为打开或者关闭所述排污口;
基站,所述基站被构造为用于对接所述清洁设备,所述基站上设置有触发机构;所述清洁设备与基站对接后,所述触发机构被构造为能够运动至打开所述密封组件,以使所述污水桶内的脏污经排污口流出,以及运动至关闭所述密封组件,以关闭所述排污口。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基站的触发机构被构造为以与所述污水桶垂直的方向作用在密封组件上,所述密封组件被构造为受到所述触发机构垂直于所述污水桶的作用力,旋转地打开和关闭所述排污口。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密封组件包括铰接在所述污水桶上的密封盖及用于锁合所述密封盖的锁扣;所述锁扣被构造为受控于所述触发机构运动至与所述密封盖脱离,以使所述密封盖打开所述排污口;所述锁扣还被构造为能够复位至与锁止所述密封盖,以使所述密封盖关闭所述排污口。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触发机构包括触发推杆和复位推杆,所述触发推杆被构造为运动至推动所述锁扣发生位移,以使所述锁扣与所述密封盖脱离;所述复位推杆被构造为运动至与所述密封盖配合,并推动所述密封盖运动至关闭所述排污口。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触发推杆、复位推杆导向配合在所述基站的内腔中,所述触发推杆、复位推杆平行布置;还包括转动连接在所述基站内腔中且位于所述触发推杆、复位推杆之间的驱动齿轮,所述驱动齿轮的相对两侧分别与所述触发推杆、复位推杆上设置的齿啮合。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锁扣设置在所述排污口远离所述触发推杆的一侧;还包括导向配合在所述污水桶上的释放连杆,所述释放连杆被构造由所述锁扣的位置延伸至所述排污口邻近所述触发推杆的一侧,所述释放连杆被构造为在所述触发推杆作用下,推动所述锁扣与所述密封盖脱离。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排污口设置在所述污水桶的底部;所述基站内腔中设置有排污槽组件,所述污水桶的排污口被构造为与所述排污槽组件的污水口对接;所述密封盖打开所述排污口后,所述污水桶内的脏污被构造为在重力的作用下经所述排污口、污水口进入所述排污槽组件。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触发推杆被构造为运动至伸入所述排污槽组件内,且高于所述排污口底部端面的位置。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排污槽组件设置有通孔,所述复位推杆被构造为经所述通孔伸入所述排污槽组件内,且低于所述排污口底部端面的位置;所述复位推杆的端头位置设置有密封件,所述密封件被构造为当所述复位推杆复位后,密封所述通孔。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污水桶的底部还设置有环绕所述排污口的围挡,所述围挡朝向所述触发推杆的一侧为供所述触发推杆、复位推杆伸入的开口端;所述围挡的底部低于所述排污口的底部。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密封盖邻近所述复位推杆的一侧铰接在所述围挡侧壁上或者铰接在所述污水桶的底部,相对的另一侧被构造为向所述复位推杆的方向运动,以打开所述排污口。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密封盖的底部端面上由邻近所述复位推杆的位置至远离所述复位推杆的位置,具有逐渐向下延伸的倾斜面,以及与倾斜面连接在一起的平面;所述复位推杆被构造为运动至与倾斜面配合,以推动所述密封盖向关闭所述排污口的方向转动,直至复位推杆运动至与所述平面过盈配合。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密封盖上设置有密封垫,所述密封垫的面积大于所述排污口的面积;所述密封盖通过所述密封垫与整个排污口密封。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密封盖通过第一弹性装置铰接在所述围挡侧壁上或者铰接在所述污水桶的底部;所述密封盖被构造为当所述锁扣与所述密封盖脱离后,在所述第一弹性装置的作用下打开所述排污口。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密封盖上设置有与所述密封盖相互固定连接的抵筋;
所述释放连杆上设置有推筋,所述推筋被构造为在所述触发推杆作用下推动抵筋转动,进而带动所述密封盖向打开的方向转动。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推筋被构造为在所述锁扣与所述密封盖脱离后,推动所述抵筋转动。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锁扣通过第二弹性装置铰接在所述污水桶上,且被构造为外力撤销后在所述第二弹性装置的作用力下复位至锁止所述密封盖。
根据本公开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基站,所述基站被构造为用于对接清洁设备,所述基站上设置有触发机构;所述清洁设备与基站对接后,所述触发机构被构造为能够运动至打开所述清洁设备的密封组件,以使所述清洁设备的污水桶内的脏污经排污口流出,以及运动至关闭所述密封组件,以关闭所述排污口。
根据本公开的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清洁设备,所述清洁设备包括机身和设置于所述机身上的污水桶,所述污水桶开设有排污口;在所述污水桶上设置有密封组件,所述密封组件被构造为打开或者关闭所述排污口;
所述清洁设备被构造为与基站对接后,在所述基站的触发机构的运动下打开所述密封组件,以使所述污水桶内的脏污经排污口流出;或者关闭所述密封组件,以封闭所述排污口。
本公开的清洁设备中,可以在清洁设备的工作过程中通过密封组件将脏污封闭于污水桶内,然后在清洁设备放置于基站上时,可以利用触发机构将污水桶内的污水自动排出,无需用户手动进行排污,从而可以避免用户接触到脏污,进而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公开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被结合在说明书中并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示出了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且连同其说明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
图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清洁设备和基站对接后清洁系统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清洁设备和基站对接前清洁系统的立体示意图;
图3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机身后侧视角的立体示意图;
图4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机身前侧视角的立体示意图;
图5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清洁设备的剖面示意图;
图6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清洁设备的分解示意图;
图7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机身的底面示意图;
图8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基站的立体示意图;
图9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污水桶的剖面示意图;
图10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清洁系统的剖面示意图;
图1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污水桶的立体示意图;
图12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污水桶的内部示意图;
图13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电机组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14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机身的侧面示意图;
图15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机身的后侧示意图;
图16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上盖支架的立体示意图;
图17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污水桶的部分剖面示意图;
图18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污水桶去除部分上盖组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19是图10的部分放大示意图;
图20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污水桶的底面示意图;
图2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清洁设备及基站部分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图22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污水桶的又一立体示意图;
图23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释放连杆的立体示意图;
图24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污水桶去除围挡后的立体示意图;
图25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带有栅格结构的上盖组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26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防水板处于关闭状态下的上盖组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27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防水板处于开启状态下的上盖组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28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污水桶处于关闭状态下的部分底面示意图;
图29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密封盖的立体示意图;
图30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释放连杆的立体示意图;
图3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污水桶处于开启状态下的部分底面示意图。图1至图31中各组件名称和附图标记之间的对应关系如下:
1-基站;11-排污槽组件;111-污水口;112-通孔;12-上水口;13-定位柱;141-触发推杆;142-复位推杆;143-驱动齿轮;144-密封件;2-清洁设备;21-机身;211-第一安装槽;2111-第一承载部;2112-缺口;2113-注水口;2114-定位口;2115-吸污管道;212-第二安装槽;2121-第一管路;2122-第二承载部;213-第一对接面;2131-负压口;2132-排气口;214-第一壳体;2141-第一腔室;215-第二壳体;2151-第二腔室;22-地刷组件;221-地刷;222-地刷壳体;223-转轴;224-吸污口;23-清洁液桶;231-第一开口;24-污水桶;241-进污管道;2411-进污口;242-排污口;243-内腔;2441-前侧壁;2442-围合壁;245-上盖支架;2451-挡水壳体;2452-挡水腔;2453-出风通道;24531-进气口;24532-出气口;24533-栅格结构;2454-过滤组件;2455-密封条;2456-防水板;246-探针;247-包胶;2481-密封盖;24811-倾斜面;24812-平面;24813-密封垫;24814-第一弹性装置;24815-抵筋;24816-避让槽;2482-锁扣;2483-释放连杆;24831-推筋;2484-围挡;25-电机组件;251-进气通道;252-排气通道;26-电路板组件;27-手柄。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照附图来详细描述本公开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应注意到: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公开的范围。
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公开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
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说明书的一部分。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描述。
在本文中,“上”、“下”、“前”、“后”、“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关部分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而非限定这些相关部分的绝对位置。
在本文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彼此的区分,而非表示重要程度及顺序、以及互为存在的前提等。
在本文中,“相等”、“相同”等并非严格的数学和/或几何学意义上的限制,还包含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且制造或使用等允许的误差。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清洁设备以及包括该清洁设备和基站的清洁系统,该清洁设备用于清洁地面、地毯等工作面,基站则用于与清洁设备对接,从而实现给清洁设备充电、补充清洁液、排出污水等功能。
具体的,该清洁设备至少包括机身、地刷组件、污水桶和清洁液桶。其中,机身作为一个载体,用于安装清洁设备所需的各种功能元件,而且机身上的底部端面设置有对接区域,对接区域用于与基站对接;地刷组件连接在机身的一端,且用于对工作面进行清洁;清洁液桶和污水桶均设置于机身上,清洁液桶用于容纳清洁工作面用的清洁液,清洁液可以是水,也可以是清洁地面或地毯的专用清洁液等;污水桶则用于容纳从工作面上吸取的脏污。以清洁设备面向用户的一侧记为后侧,远离用户的一侧记为前侧的情况下,清洁液桶设置于机身的前侧,污水桶设置于机身的后侧。
而且机身上设置有吸污管道,而在污水桶的底部设置有分别与污水桶的内腔连通的进污口和排污口,进污口与机身上的吸污管道对接,而且进污口相对于排污口位于污水桶的前侧位置。
污水桶上设置有密封组件,密封组件用于打开或者关闭排污口。当排污口关闭时,污水桶内的脏污会被密封组件密封于污水桶内,无法从排污口流出;而当排污口打开时,污水桶内的脏污则会从排污口排出。
基站上设置有用于与密封组件配合的触发机构。具体的,当清洁设备与基站对接后,触发机构能够运动至打开密封组件,以使污水桶内的脏污经排污口流出,或者,运动至关闭密封组件,以关闭排污口。
在需要清洁工作面时,用户可以将清洁设备的地刷组件放置在工作面上,清洁设备会将清洁液桶内的清洁液喷射至地刷组件的地刷或工作面上,然后地刷组件上的地刷通过反复转动,以擦拭工作面上的脏污,与此同时,清洁设备会将工作面上的脏污吸至污水桶的内腔内暂时储存。当清洁完成或污水桶内已经存满脏污的情况发生时,用户需要将清洁设备放置于基站上,并通过对接区域与基站对接。在清洁设备与基站相互对接时,污水桶位于机身靠近基站的一侧,清洁液桶则位于基站远离基站的一侧。
然后,基站上的触发机构可以运动至打开密封组件,以使污水桶内的脏污经排污口流出至基站内部,进而暂存于污水槽内或直接从基站排出;然后在污水桶内的脏污全部排放完毕后,基站上的触发机构可以将排污口重新关闭,这样,用户可以将清洁设备从基站上取走,继续进行清洁。
当用户使用本公开的清洁设备清洁工作面时,随着工作时长的不断增加,清洁液桶内的清洁液会越来越少,而污水桶内的脏污则会越来越多,清洁设备整机的重心也会逐渐向后靠近用户侧偏移,使用户握持清洁设备越来越稳定,降低了发生清洁设备前倾的风险。
当用户将清洁设备放置在基站上与之对接时,由于污水桶位于机身的后侧即靠近基站的一侧,进污口相对于排污口位于污水桶的前侧位置,借助于污水桶自重及其内污水的重量,用户无需施力或施加较小的外力即可快速完成清洁设备和基站之间的对接,而且清洁设备与基站对接之后,位于靠近基站的一侧污水桶的排污口能够直接位于基站的污水槽上方,从而使得清洁设备放置于基站上时,可以利用触发机构将排污口打开,污水桶内的脏污可以直接利用自身重力从污水桶的排污口进入基站的污水口内,无需用户手动进行排污,也无需在基站上单独设置吸取脏污的设备,还可以使得脏污排放的更加干净,省时省力,可以改善用户的使用体验。
为了便于理解,下面参照图1至图31,结合一个实施例详细地说明本公开的清洁系统及清洁设备的具体结构及其工作原理。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保持文本简洁,本公开说明清洁系统的具体结构及其工作原理时,一并介绍清洁设备和基站,不再对两者单独进行描述。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公开提供了一种清洁系统,该清洁系统包括基站1和清洁设备2。
其中,该清洁设备2用于清洁地面、地毯等工作面,而且清洁设备2可以与基站1之间对接,以便基站1给清洁设备2充电、补充清洁液、排出污水等。
具体的,如图2所示,该清洁设备2至少包括机身21、地刷组件22、清洁液桶23和污水桶24。其中,机身21作为一个载体,被构造为用于安装清洁设备2所需的各种功能元件。需要说明的是,本文在描述清洁设备的结构时所使用的方位词“前和后”是以用户为基准设定的,即清洁设备2面向用户的一侧记为清洁设备2的后侧,远离用户的一侧记为清洁设备2的前侧。
如图3至图5所示,地刷组件22设置于在机身21的底端,用于对地面、地毯或家具表面等工作面进行清洁;地刷组件22与机身21之间可以设置转轴223,地刷组件22可以通过转轴223相对机身21转动,从而便于用户通过来回拖动清洁设备2,以实现清洁工作面的目的。
具体的,在清洁工作面时,地刷组件22始终贴合在工作面上,该地刷组件22可以包括地刷壳体222和转动连接在地刷壳体222上的地刷221;地刷221可以相对工作面转动,从而擦拭工作面上的污渍。如图5所示,机身21与地刷组件连接的部分内设置有吸污管道2115,吸污管道2115的底端与设置于地刷组件22处的吸污口224相连通。
如图3和图4所示,在机身21的后侧设置有第一安装槽211,对应的,在机身21的前侧设置有第二安装槽212。第一安装槽211用于安装污水桶24,第二安装槽212用于安装清洁液桶23。
具体的,参见图3,第一安装槽211底部设置有第一承载部2111,第一承载部2111用于承受污水桶24的重量,而且当清洁设备2被放置于基站1上时,清洁设备通过第一承载部2111直接与基站1对接。
详细地,机身21的底部端面设置有对接区域,该对接区域用于直接和基站1对接。具体的,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对接区域可以包括第一承载部2111的底部端面。即当清洁设备2放置于基站1上时,第一承载部2111的底部端面直接与基站1相互对接。对应的,基站1上也可以设置相应的承接区域与清洁设备2上的对接区域相对接,根据对接区域上的结构不同,基站1的承接区域上可设置对应的结构。第一承载部2111的底部端面和基站1的承接区域为液体对接部,该液体对接部为清洁设备2和基站1的液体交换部,清洁设备2通过该液体对接部将清洁设备2中的液体排入至基站1,基站1通过该液体对接部将基站1中的液体注入清洁设备2。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清洁设备2的污水桶24的排污和清洁液桶23的补液均通过该液体对接部实现。
污水桶24设置于机身21上的后侧,且用于容纳从工作面上吸取的脏污,该脏污可以是清洁产生的污水,也可以包括从工作面上吸入的各种垃圾。污水桶24的底部设置有排污口242和进污口2411,其中,污水桶24的排污口242用于与基站1对接,从而将污水桶24内腔243中的脏污排放至基站1内。
如图10所示,基站1的内腔中设置有排污槽组件11,排污槽组件11上开设有污水口111,污水口111位于基站1的承接区域上,且用于与污水桶24的排污口242对接,从而承接来自污水桶24排污口242的脏污。
结合图6和图8,第一承载部2111设置有贯通的缺口2112,排污口242被构造为穿过缺口2112,并从缺口2112的底部露出。这样,在清洁设备2放置于基站1上后,排污口242就可以伸入基站1的污水口111内,从而防止污水桶24内的脏污产生飞溅。上述排污口242从缺口2112的底部露出是指排污口242伸进缺口2112中,排污口242几乎与缺口2112的底部保持齐平,但排污口242不会超出缺口2112的底部。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缺口2112不仅上下贯穿第一承载部2111,而且贯穿第一承载部2111的远离吸污管道2115的一侧,将第一承载部2111分割为位于缺口2112两侧的两部分,该两部分仅在吸污管道2115处相接。污水桶24安装在第一安装槽211内时,排污口242位于缺口2112内,污水桶的外壁面与第一承载部2111的被缺口2112分割开的两部分的外侧平齐,并形成机身的后轮廓的一部分。缺口2112如此设置,方便了污水桶24的安装和取下,在安装或拿取污水桶24时不会受到遮挡。
如图3、图6和图7所示,在第一承载部2111的底部还设置有定位口2114,定位口2114用于与基站1上设置的定位柱13对接。
当用户要对接基站1和清洁设备2时,其可以先使定位口2114和定位柱13对齐预定位,再使清洁设备2依靠自重落坐,将定位柱13插入定位口2114内,如此可以使基站1和清洁设备2快速精准对接。此外,当定位柱13和定位口2114的配合可以对清洁设备2起到限位作用,避免其在落坐在基站1上后受到外力时发生移位,而造成两者对接失败,也就是说,保证了两者对接稳定性。
继续参见图4,第二安装槽212底部设置有第二承载部2122,第二承载部2122用于承受清洁液桶23的重量。也就是说,清洁液桶23设置于机身21上的前侧,即清洁液桶23位于机身21上远离用户的一侧。
清洁液桶23用于容纳清洁工作面用的清洁液,清洁液可以是水,也可以是含有清洁用物质的清洁地面或地毯的专用清洁液等等。如图6所示,清洁液桶23内设置有第一开口231,该第一开口231可以供清洁液桶23内的清洁液进出。
如图4所示,第二承载部2122上设置有第一管路2121,第一管路2121的一端与清洁液桶23的第一开口231对接。如图6和图7所示,第一管路2121由第二承载部2122延伸至第一承载部2111,并在第一承载部2111的底部形成注水口2113。
如图8所示,基站1的承接区域上可以设置上水口12,在清洁液桶23内出现缺液情况时,用户可以将清洁设备2放置于基站1上,以使清洁设备2的注水口2113与基站1上的上水口12相互对接导通,从而使存储在基站外或基站内的清洁液借助于水泵的提供的外力通过基站1上的上水口12、第一承载部2111上的注水口2113、第一管路2121被泵入清洁液桶23内,以实现给清洁液桶23补液的目的。
如前文所述,清洁设备2上的对接区域分别设置有缺口2112、注水口2113和定位口2114,而且定位口2114、注水口2113分别位于缺口2112的相对两侧,也即,缺口2112位于对接区域的中间,注水口2113和/或定位口2114位于缺口2112的外侧,即左右两侧。相应地,基站1上的承载区域分别设置有污水口111、上水口12和定位柱13,而且定位柱13、上水口12分别位于污水口111的相对两侧。也即,污水口111位于承载区域的中间,上水口12和/或定位柱13位于污水口111的外侧。这样,定位柱13、上水口12能够两侧对第一承载部2111进行支撑,从而避免清洁设备2与基站1对接时出现对接不稳的情况。
如此设置,当清洁设备2与基站1相对接时,清洁设备2上的排污口242、注水口2113和定位口2114分别与基站1上的污水口111、上水口12和定位柱13对接,从而可以将清洁设备2固定在基站1上,进而将污水桶24内的脏污排放至基站1内,或者使基站1向清洁设备2上的清洁液桶23补液。
如图9和图11所示,污水桶24包括邻近机身21一侧的前侧壁2441,以及与前侧壁2441围合在一起的围合壁2442,前侧壁2441和围合壁2442共同围成了用于存储脏污的内腔243,内腔243与进污口2411、排污口242分别连通。
进污口2411设置在邻近前侧壁2441的位置,这样就能为后侧的排污口242留出位置,也能增大内腔243的大小,使得污水桶24可以容纳更多脏污。
如图6和图9所示,污水桶24的排污口242位于进污口2411的后侧,且从机身21上向下露出。如此设置,当使清洁设备2和基站1对接时,排污口242先与基站1的污水口111对接,并且随着清洁设备2向靠近基站1方向下落,排污口242可以伸入污水口111内直至清洁设备完全落坐在基站1上,可以理解,排污口242伸入污水口111内的长度越长,脏污从排污口242排出时飞溅至外部的几率越小。
此外,由于排污口242相对于进污口2411位于污水桶24的后侧位置。当清洁设备和基站1对接时,排污口242直接与基站1的污水口111对接并导通,污水桶24内的脏污在自重下流入基站1的污水口111内,无需在排污口242和污水口111之间增设水管等连接管路,使清洁系统的整体结构简单,也不会因连接管路中存在弯曲部而堆积杂物的情况,保证了排污的畅通性。
进一步的,进污口2411的中心和排污口242的中心位于污水桶24底面的中心线上,也即,污水桶24底面的两侧相对于进污口2411和排污口242对称。一方面,进污口2411在前有利于进污口2411与吸污管道2115连通将脏污回收至污水桶24内,排污口242在后,有利于污水桶24将脏污排出至下方的污水口111内;另一方面,进污口2411和排污口242的中心位于污水桶24底面的中心线上,有利于清洁设备和基站1对接时的稳定性,且利于为排污口242两侧的注水口2113和/或定位口2114预留足够的空间,优化了对接组件的空间布局。
进一步的,进污口2411、排污口242之间的中线与污水桶24底部的中心线重合。其中,进污口2411、排污口242之间的中线指的是进污口2411、排污口242连线的中垂线,当进污口2411、排污口242之间的中线与污水桶24底部的中心线重合时,使得进污口2411、排污口242都能有较大的宽度,从而使得污水桶24的吸污和排污都很顺畅。如图5和图12所示,吸污管道2115的管口向上延伸至第一承载部2111的上端面;且污水桶24的进污口2411与吸污管道2115的管口对接。这样,工作面上的脏污可以沿着地刷组件22处的吸污口224进入机身21内的吸污管道2115,然后从吸污管道2115进入污水桶24的进污口2411,最终进入污水桶24的内腔243中。
如图5和图9所示,污水桶24内还设置有进污管道241,进污管道241的一端在污水桶24的底部形成进污口2411,另一端被构造为向污水桶24的上方延伸。
也就是说,本实施例中进污管道241向竖直方向或者是机身的轴向延伸,且其进污口2411和排污口242均位于进污管道241与污水桶24内腔连通口的下方。如此设置,基于污水自身重力规避了污水桶24内污水通过进污管道241回流至工作面上的风险。
具体的,如图9所示,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污水桶24的部分前侧壁2441被构造为参与围成进污管道241。这样可以有效节约污水桶24的用料。
如果给清洁设备2单独配置进污管路,使用一段时间后,进污管路与污水桶24内壁间的间隙而堆积脏污,既不方便清理也会产生异味,本公开的污水桶恰好利用其自身结构形成进污管道241,很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改善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进一步的,如图12所示,进污管道241与前侧壁2441之间的夹角R不小于90°。
如此设置,进污管道241与前侧壁2441空间足够大不利于杂物堆积,即便堆积了杂物用户也可以通过毛刷等工具清理,可以降低污水桶24内堆积杂物的几率。如果进污管道241与前侧壁2441之间的夹角为小于90°的锐角,则该锐角空间内极容易形成清洁死角,造成脏污残留。
本实施例中,相比现有技术,吸污管道2115的上端管口紧邻机身21,在水平投影面上,吸污管道2115的管口在吸污口224的后方,且吸污管道2115自吸污口224至管口整体倾斜向上,无折回或弯折部分,污水桶24的进污管道241设置于与机身21配合的前侧壁2441处,吸污管道2115的管口沿吸污管道2115的整体倾斜向上趋势与进污管道241的进污口2411对接,吸污管道2115的整体走向有利于负压形成。
如图5、图13和图14所示,清洁设备2还包括电机组件25,电机组件25设置在机身21的前侧且位于清洁液桶23上方的位置,且电机组件25的进气通道251被构造为与位于机身21后侧的污水桶24连通。当电机组件25被启动后,在污水桶24内将会形成负压,在负压作用下通过吸污管道2115将工作面上的脏污被吸至污水桶24的内腔243。
更为详细地,如图3和图4所示,机身21包括位于机身21后侧的第一壳体214和位于机身21前侧的第二壳体215;其中,第一壳体214在机身21后侧围成了第一腔室2141(参见图14),第一腔室2141位于第一安装槽211的上方,即位于污水桶24的上方。第二壳体215则在机身21前侧围成了第二腔室2151,第二腔室2151位于第二安装槽212的上方,即位于清洁液桶23的上方。电机组件25位于机身21上的第二腔室2151内,也就是说,电机组件25位于清洁液桶23上方,电机组件25与污水桶24错位布置。
如图5所示,电机组件25的进气通道251由第二腔室2151倾斜延伸至第一腔室2141内,进而与污水桶24连通,这样,进气通道251整体没有弯折,电机组件25能够在污水桶24内形成较强的负压,从而提高了清洁设备2吸污脏污的效率。
具体的,如图5和图15所示,机身21的后侧设置有用于与污水桶24上端面配合的第一对接面213;在第一对接面213上设置有用于与污水桶24连通的负压口2131;而且进气通道251由机身21的前侧倾斜向机身21的后侧延伸,进而与第一对接面213上的负压口2131对接连通。
如图1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负压口2131是由多个孔组成,当然负压口2131也可以是一个完整的开口。可以理解负压口2131由多个孔组成时,其可以兼具过滤功能,将空气中混杂的杂物阻挡在污水桶24内,防止其进入电机组件25中而影响电机正常工作。
如图5所示,进气通道251由电机组件25底部的中心位置倾斜延伸,排气通道252偏离电机组件25的中心由电机组件25的边缘向下垂直延伸,进气通道251穿过排气通道252后与第一对接面213上的负压口2131对接。其中,进气通道251穿过排气通道252指的是进气通道251贯穿排气通道252设置,进气通道251与排气通道252之间并不连通。这样,既可以保证电机组件25的进气比较通畅,又不会影响电机组件25的正常排气。
如图5所示,由于电机组件25的尺寸较大,在机身21的延伸方向上,电机组件25与清洁液桶23在水平面(近似垂直于机身21延伸方向的面)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叠;污水桶24与电机组件25在水平面上的正投影部分重叠;更优地,清洁液桶23在电机组件25的正投影之内。这样,整个机身21的厚度就能小于电机组件25和污水桶24的厚度之和,从而减小机身21所占据的空间,使清洁设备2整体更加轻便。
适应性的,在本实施例中,用于容纳电机组件25的第二腔室2151的尺寸也大于第一腔室2141的尺寸,而且第二腔室2151向机身21的后侧方向延伸,且与第一对接面213在水平面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叠,这样,便于电机组件25的进气通道251与第一对接面213上的负压口2131对接连通。
如图5和图13所示,第一对接面213上邻近污水桶24用于与机身21配合的侧壁位置还设置有排气口2132,排气口2132位于排气通道252的正下方,电机组件25的排气通道252自电机组件25的边缘沿着电机组件25的轴向方向竖直向下延伸至与第一对接面213上设置的排气口2132对接。这样,电机组件25所排出的气流就能沿着电机组件25的排气通道252,从第一对接面213上的排气口2132排出,进而从机身21与污水桶24的缝隙排至外界,并最大程度增加结构的紧凑性。
如图14和图15所示,本实施例中,清洁设备2还包括电路板组件26,电路板组件26可以包括清洁设备2的主控板和充电处理电路板。电路板组件26竖直安装在第一腔室2141内。将电路板组件26与电机组件25的容置空间分开,而设置在污水桶上方的第一腔室2141内,充分利用清洁设备的空间布局,而且将电路板组件26竖直设置,可以有效节约机身21的横向空间,从而可以使第一腔室2141的所需尺寸变小,进而保证第二腔室2151的尺寸大于第一腔室2141的尺寸,进而使得第二腔室2151得以容纳体积较大的电机组件25。如图11、图16和图17所示,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在污水桶24顶部还设置有上盖支架245,上盖支架245包括由挡水壳体2451围成的且具有下端开口的挡水腔2452和与挡水腔2452相隔离的出风通道2453;污水桶24内还设置有进污管道241,进污管道241向污水桶24的上方延伸至挡水腔2452中;出风通道2453的一端向上延伸并在污水桶24的顶部形成出气口24532;另一端延伸至挡水腔2452的外侧侧壁上形成进气口24531。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出气口24532上方还可以设置过滤组件2454,过滤组件2454用于过滤掉空气中的垃圾和水。
如图25所示,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进气口24531上可以设置栅格结构24533,栅格结构24533可以有效阻挡毛发等垃圾,防止毛发等垃圾进入出风通道2453,进而堵塞至过滤组件2454处,确保毛发等垃圾能够被截留在污水桶24内,进而随污水桶24内的脏污流动至基站1内,或者方便用户手动清理。
如图26和图27所示,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出气口24532与过滤组件2454之间可以设置防水板2456,防水板2456可以是一端固定在上盖支架245内壁上的塑胶板。
如图26所示,在电机组件25未开启的状态下,防水板2456能够在自身弹力和重力作用下覆盖在出气口24532上,从而将出气口24532与过滤组件2454之间隔绝。这样,在基站1上的冲洗机构伸入污水桶24内对污水桶24进行冲洗时,防止水从出风通道2453进入电机组件25内,避免电机组件25因进水而损坏。而如图27所示,在电机组件25开启的状态下,防水板2456能够在电机组件25所提供的吸力作用下向上偏转,从而打开出气口24532,使进气口24531与过滤组件2454之间贯通,这样,就能保证清洁设备2能够正常进行清洁工作,将工作面上的脏污吸至污水桶24内。
其中,如图26和图27所示,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防水板2456可以由两个塑胶板共同组成,每个塑胶板分别覆盖其中一个出气口24532。而在本公开的另一个实施例中,防水板2456可以仅由一个塑胶板构成,该塑胶板同时覆盖两个出气口24532。
而在本公开的另一个实施例中,防水板可以是通过扭簧等弹性件固定在上盖支架245内壁上的其他板状物体,原理与前述塑胶板相近,在此不再赘述。
可以理解,污水桶24通过设置挡水腔2452,进污管道241内的脏污从上端流出时,会被阻挡于挡水腔2452内,而不会被电机组件25直接吸入到出风通道2453,这样,可以有效防止脏污通过出风通道2453被吸入至电机组件25内,避免电机组件25因进水而无法正常工作。
如图15和图18所示,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挡水壳体2451邻近污水桶24前侧壁2441的一侧形成有开口端;挡水壳体2451的开口端通过密封条2455与污水桶24的前侧壁2441密封,从而使得在上盖支架245的范围内,进污通道和出风通道相互隔离和独立。
如此设置,进污管道241内的脏污的四周都有前侧壁2441或挡水壳体2451,从而可以避免进污管道241内的脏污从挡水壳体2451与前侧壁2441的间隙被吸到电机组件25内,从而保证电机组件25能够正常工作。
如图15、图17和图18所示,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出风通道2453邻近进气口24531的一端在挡水腔2452的外壁上沿水平方向延伸,并形成高于挡水腔2452底部开口的进气口24531。
如此设置,即使有部分脏污由下向上到达了出风通道2453处,也会被出风通道2453沿水平方向延伸的外壁所抵挡,从而无法直接进入出风通道2453内。
此外,由于进气口24531高于挡水腔2452底部开口,相当于进气口24531和进污通道的上端开口中间被挡水壳体2451所阻挡。这样,即使在电机组件25所形成的负压作用下,脏污也无法从进污通道的顶端开口直接向出风通道2453处移动,从而可以有效防止脏污进入出风通道2453。
如图11和图16所示,挡水腔2452将污水桶24的内腔分为朝向前侧壁2441的一侧和背离前侧壁2441的一侧,进气口24531位于挡水腔2452的朝向前侧壁2441的一侧,进气口24531的开口朝向与挡水壳体2451的开口端方向一致,进气口24531在水平方向上位于挡水壳体2451的后方,以便于与前侧壁2441间保持足够的间隙以利于气体流通。
如图1和图17所示,出风通道2453的进气口24531在污水桶24内腔243中位于前侧的位置,且进气口24531朝向污水桶24的前侧方向,进气口24531的开口方向朝向污水桶24的侧壁,尤其地,朝向清洁设备倾斜执行清洁任务时污水桶24的位于上方的那一侧壁(相对于位于下方的另一侧壁而言),具体在本实施例中,进气口24531的开口方向朝向污水桶24的前侧壁2441。
当用户使用清洁设备2时,机身21会向用户所在一侧倾斜,这样出风通道2453的进气口24531就能在污水桶24内腔243中处于靠上的位置,而且进气口24531也处于倾斜向上延伸的状态。
由于污水桶24的内腔243内的脏污会在重力作用下,形成沿水平方向的上表面,这样,可以使进气口24531尽可能的远离脏污,避免因为脏污靠近到进气口24531,从而被吸到电机组件25内。
如图16所示,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上盖支架245的相对两侧分别设置有用于检测液位的探针246,而且挡水腔2452、出风管道的进气口24531、探针246可以在污水桶24的径向方向上依次分布。当探针246被脏污浸润后,能够向清洁设备2发送满水信号清洁设备2就可以得知污水桶24内的脏污量较多,从而提醒用户进行排污。
如图16和图17所示,上盖支架245的相对两侧设置有包胶247,包胶247沿上盖支架245的轴向方向延伸。这样,当前侧壁2441或围合壁2442沿上盖支架245的轴向方向与上盖支架245进行组装时,包胶247能够保护前侧壁2441或围合壁2442的内壁,防止上盖支架245将前侧壁2441或围合壁2442的内壁划伤。
本实施例中,上盖支架245的最外侧为两个探针246,包胶247位于两探针246的外侧缘,防止在安装上盖支架245时,坚硬的探针246划伤污水桶24的内壁。
进一步地,污水桶24上设置有密封组件,密封组件用于打开或者关闭排污口242。当排污口242关闭时,污水桶24内的脏污会被密封组件密封于污水桶24内,无法从排污口242流出;而当排污口242打开时,污水桶24内的脏污则会从排污口242排出。
基站1上设置有用于与密封组件配合的触发机构。具体的,当清洁设备2与基站1对接后,触发机构能够运动至打开密封组件,以使污水桶24内的脏污经排污口242流出,或者,运动至关闭密封组件,以关闭排污口242。
在清洁完成或污水桶24内已经存满的情况发生时,用户需要将清洁设备2放置于基站1上。然后,基站1上的触发机构可以运动至打开密封组件,以使污水桶24内的脏污经排污口242流出至基站1内部,进而暂存于污水槽内或流经污水槽直接从基站1排出;然后在污水桶24内的脏污全部排放完毕后,基站1上的触发机构可以将排污口242重新关闭,这样,用户可以将清洁设备2从基站1上取走,继续进行清洁。
本公开的清洁设备2中,可以在清洁设备2的工作过程中通过密封组件将脏污封闭于污水桶24内,然后在清洁设备2放置于基站1上时,可以利用触发机构将污水桶24内的污水自动排出,无需用户手动进行排污,从而可以避免用户接触到脏污,进而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排污口242和密封组件凸伸于污水桶24的底面,一方面,污水桶24的容量不受限制,另一方面,凸伸的排污口242方便伸进缺口2112中利于排污。基站1的触发机构以与污水桶24垂直的方向作用在密封组件上,密封组件受到触发机构的与污水桶24垂直的作用力,旋转地打开和关闭排污口242。
详细地,如图19所示,密封组件包括铰接在污水桶24上的密封盖2481及用于锁合密封盖2481的锁扣2482。如图20所示,密封盖2481可以转轴铰接在污水桶24的底部,且在密封盖2481和污水桶24之间设置有第一弹性装置24814,且当锁扣2482与密封盖2481脱离后,密封盖2481在第一弹性装置24814的作用下打开排污口242。第一弹性装置24814可以是扭簧,也可以其他具有弹性的装置。
锁扣2482受控于触发机构运动至与密封盖2481脱离,以使密封盖2481打开排污口242;锁扣2482还被构造为能够复位至锁止密封盖2481,以使密封盖2481关闭排污口242。
锁扣2482通过第二弹性装置铰接在污水桶24上,且被构造为外力撤销后在第二弹性装置的作用力下复位至锁止密封盖2481。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锁扣2482以可平移方式或可转动方式设置在污水桶24上,第二弹性装置设置在锁扣2482和污水桶24之间;第二弹性装置可以是弹簧,也可以其他具有弹性的装置。
如图19和图21所示,触发机构包括触发推杆141和复位推杆142,触发推杆141能够运动至推动锁扣2482发生位移,以使锁扣2482与密封盖2481脱离;复位推杆142能够运动至与密封盖2481配合,并推动密封盖2481克服第一弹性装置24814的作用力而运动至关闭排污口242。
在需要将密封盖2481开启时,触发推杆141能够运动至推动锁扣2482发生位移,以使锁扣2482移动后与密封盖2481脱离,当锁扣2482与密封盖2481脱离后,密封盖2481能够在扭簧的作用下打开排污口242。这样,污水桶24内的脏污就能在自身重力作用下从排污口242排出,经过排污槽组件11顶面的污水口111进入排污槽组件11内。
当污水桶24内的脏污全部从排污口242排出后,复位推杆142能够运动至与密封盖2481配合,并推动密封盖2481运动至关闭排污口242,然后锁扣2482能够在第二弹性装置的作用下复位至将密封盖2481锁止在排污口242上,以关闭排污口242。
如图19和图22所示,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在污水桶24的底部还设置有环绕排污口242的围挡2484,围挡2484朝向触发推杆141的一侧为供触发推杆141、复位推杆142伸入的开口端,而且围挡2484的底部低于排污口242的底部,也即围挡2484在底部超出排污口242。这样,在排污过程中,围挡2484能够对脏污的流动方向进行限制,防止脏污向四周乱溅。而且,密封盖2481还可以通过第一弹性装置24814铰接在围挡2484侧壁上。
如图19所示,触发推杆141、复位推杆142导向配合在基站1的内腔中,触发推杆141、复位推杆142平行布置;基站1上还设置有转动连接在基站1的内腔中且位于触发推杆141、复位推杆142之间的驱动齿轮143,驱动齿轮143的相对两侧分别与触发推杆141、复位推杆142上设置的齿啮合。触发推杆141、复位推杆142均设置有与所述驱动齿轮143啮合的齿条,由于触发推杆141、复位推杆142平行设置且分设在驱动齿轮143的两侧。当驱动齿轮143转动时,触发推杆141、复位推杆142两者的运动方向恰好相反。
这样,以图19中的方向为准,当驱动齿轮143沿逆时针方向转动时,能够使触发推杆141向外移动,并使复位推杆142缩回;当驱动齿轮143沿顺时针方向转动时,能够使复位推杆142向外移动,并使复位推杆142缩回。可以看出,本公开的基站1可以通过一个驱动齿轮143实现触发推杆141和复位推杆142两个推杆的移动,从而可以省去更多驱动齿轮143,无需设置两个驱动机构单独驱动驱动移动。
如图19所示,为了便于复位推杆142能够推动密封盖2481运动至关闭排污口242,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密封盖2481的底部端面上由邻近复位推杆142的位置至远离复位推杆142的位置,具有逐渐向下延伸的倾斜面24811,以及与倾斜面24811连接在一起的平面24812。在复位推杆142的伸出过程中,首先会运动至与倾斜面24811配合,从而推动密封盖2481向关闭排污口242的方向转动,然后复位推杆142将密封盖2481推动至密封盖2481水平时,复位推杆142会与平面24812过盈配合,从而给密封盖2481一个向上的推力,保证锁扣2482能够更好地将密封盖2481锁止在排污口242上,防止密封盖2481与排污口242之间产生间隙。
如图19所示,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在密封盖2481上设置有密封垫24813,密封垫24813的面积大于排污口242的面积;密封盖2481通过密封垫24813与整个排污口242端面密封,这样,密封垫24813不仅可以和排污口242上保持紧密接触,保证能够将脏污密封于污水桶24内;而且在排污过程中,脏污也不易于残留在表面光滑的密封垫24813上。
如图10和图19所示,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触发推杆141能够运动至伸入排污槽组件11内,且高于排污口242底部端面的位置,这样,触发推杆141能够避让出密封盖2481所在位置,防止对复位推杆142的布置产生影响。
如图10和图19所示,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复位推杆142被构造为经通孔112伸入排污槽组件11内,且低于排污口242底部端面的位置,这样,复位推杆142能够对准密封盖2481的所在位置,进而推动密封盖2481运动至关闭排污口242。
而且排污槽组件11设置有供复位推杆142通过的通孔112,复位推杆142的端头位置设置有密封件144,密封件144能够在复位推杆142复位后密封通孔112,这样在排污过程中密封件144能够密封通孔112,防止脏污飞溅到通孔112内,避免通孔112内残留脏污。
如图19所示,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密封盖2481邻近复位推杆142的一侧铰接在围挡2484侧壁上或者铰接在污水桶24的底部,相对的另一侧被构造为向复位推杆142的方向转动,以打开排污口242,这样在排污过程中密封盖2481也能挡住通孔112所在位置,进一步防止脏污飞溅到通孔112内,避免通孔112内残留脏污。
如图19所示,由于密封盖2481邻近复位推杆142的一侧铰接在围挡2484侧壁上或者铰接在污水桶24的底部,所以锁扣2482只能设置在排污口242远离触发推杆141和复位推杆142的一侧。为了实现触发推杆141推动锁扣2482的目的,如图19、图23和图24所示,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污水桶24上设置有导向配合在污水桶24上的释放连杆2483,释放连杆2483由锁扣2482的位置延伸至排污口242邻近触发推杆141的一侧,释放连杆2483上设置有作用区域(参见图22),该作用区域与污水桶24的外侧壁面保持齐平,供触发推杆141抵接,触发推杆141抵接在该作用区域使得释放连杆2483发生移动。以图19中的方向为例,在触发推杆141作用下,释放连杆2483能够向左移动(释放连杆2483与触发推杆141的运动方向相同),推动锁扣2482向左移动(锁扣2482向远离密封盖2481的方向移动),进而使锁扣2482与密封盖2481脱离。而在触发推杆141撤去后,释放连杆2483能够在弹簧的作用下向右移动,进而使锁扣2482复位。
为了在密封垫24813粘连在排污口242的情况下仍能开启密封盖2481,如图28、图29和图30所示,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密封盖2481上设置有与密封盖2481相互固定连接的抵筋24815,对应的释放连杆2483上设置有推筋24831;如图31所示,推筋24831被构造为在触发推杆141作用下推动抵筋24815转动,进而带动密封盖2481向打开的方向转动。
这样,即使密封垫24813粘连在排污口242上,触发推杆141仍能通过推动释放连杆2483上的推筋24831,推动抵筋24815转动,从而向密封盖2481提供向打开的方向转动的力矩,进而使密封垫24813与排污口242分离。密封垫24813与排污口242分离后,密封盖2481就能在第一弹性装置24814的作用下打开所述排污口242。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推筋24831被配置为在锁扣2482与密封盖2481脱离后,再推动抵筋24815转动。这样,可以保证密封盖2481在受到推筋24831的作用下开始转动时,不会受到锁扣2482的阻碍,保证密封盖2481的正常开启。当需要打开排污口242时,触发推杆141向释放连杆2483运动并作用于释放连杆2483的作用区域,触发推杆141从机身21后侧向前侧方向推动释放连杆2483移动,并使锁扣2482与密封盖2481脱离,而后,触发推杆141继续向前推动释放连杆2483,释放连杆2483上的推筋24831作用于抵筋24815并推动抵筋24815转动,为密封盖2481提供向打开方向转动的力,从而使密封垫24813与排污口242分离。
其中,如图28和图29所示,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抵筋24815与密封垫24813的所在面近似垂直,对应的,推筋24831与释放连杆2483的所在面也是近似垂直。
而且如图29和30所示,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抵筋24815和推筋24831可以设置两组,两组抵筋24815和推筋24831关于密封盖2481的轴线对称,这样,可以使得密封盖2481的两侧都能受到向打开的方向转动的力矩,从而更好的保证在密封垫24813粘连在排污口242的情况下仍能开启密封盖2481。
而且如图29和图31所示,在密封盖2481面对推筋24831的一侧,可以开设用于容纳推筋24831的避让槽24816,从而保证推筋24831不影响密封盖2481的正常开启。其中,避让槽24816的数量可以与推筋24831的数量一一对应,也可以由一个贯通的避让槽24816对应所有推筋24831。
如图5所示,本公开的清洁设备2还包括手柄27,手柄27安装在机身21顶部位于后侧的部分上,这样,用户在清洁工作面时可以握持在手柄27上,通过反复拉动清洁设备2,实现清洁工作面的目的。如图5所示,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进污口2411的轴线位于手柄27的轴线(手柄竖直部分的轴线)与电机组件25的轴线之间,由于手柄27安装在机身21顶部位于后侧的部分上,电机组件25设置于位于机身21前侧的第二腔室2151内,这样可以使得进污口2411尽可能的位于机身21的中心位置,从而使得吸污管道2115尽可能的与机身21的中心位置相连接,既不会太靠前,也不会太靠后,从而使得主电机吸污更有效率,用户清洁工作面时更加轻松。
综上所述,本公开的清洁液桶23设置于机身21上的前侧,污水桶24设置于机身21上的后侧,在用户使用本公开的清洁设备2进行清洁时,清洁液桶23内的水内的清洁液会越来越少,而污水桶24内的脏污则会越来越多,这样在用户使用清洁设备2清洁工作面的过程中,机身21的重心会逐渐向污水桶24所在的一侧偏移,即用户在使用清洁设备2的过程中,机身21的重心会逐渐向用户所在一侧偏移,从而使得用户握持清洁设备2更加稳定,不会造成清洁设备2的机身21向前倾斜的情况。
而且在清洁设备2与基站1相对接的时候,由于污水桶24位于机身21的后侧即靠近基站1的一侧,便于机身21上的底部端面上的对接区域与基站1相互对接,使得污水桶24内的脏污可以直接利用自身重力从污水桶24的排污口242进入基站1的污水口111内,无需在基站1上单独设置吸取脏污的设备,还可以使得脏污排放的更加干净。
应用场景一
由于本公开的清洁液桶23设置于机身21上的前侧,污水桶24设置于机身21上的后侧,在用户使用本公开的清洁设备2进行清洁时,清洁液桶23内的水内的清洁液会越来越少,而污水桶24内的脏污则会越来越多,这样在用户使用清洁设备2清洁工作面的过程中,机身21的重心会逐渐向污水桶24所在的一侧偏移,即用户在使用清洁设备2的过程中,机身21的重心会逐渐向用户所在一侧偏移,从而使得用户握持清洁设备2更加稳定,不会造成清洁设备2的机身21向前倾斜的情况。
应用场景二
由于排污口242相对于进污口2411位于污水桶24的后侧位置。当清洁设备和基站1对接时,排污口242直接与基站1的污水口111对接并导通,污水桶24内的脏污在自重下流入基站1的污水口111内,无需在排污口242和污水口111之间增设水管等连接管路,使清洁系统的整体结构简单,也不会因连接管路中存在弯曲部而堆积杂物的情况,保证了排污的畅通性。
应用场景三
在清洁设备2放置于基站1进行排污的过程中,由于进污口2411相对于排污口242位于污水桶24的前侧位置,在清洁设备2放置于基站1上时,排污口242会相对进污口2411位于靠近基站1的一侧,从而便于污水桶24上的排污口242与基站1相互对接,污水桶24内的脏污可以直接利用自身重力进入基站1的污水口111内,无需在基站1上单独设置吸取脏污的设备,还可以使得脏污排放的更加干净。
应用场景四
在清洁完成或污水桶24内已经存满的情况发生时,用户需要将清洁设备2放置于基站1上。然后,基站1上的触发推杆141能够运动至推动锁扣2482发生位移,以使锁扣2482移动后与密封盖2481脱离,当锁扣2482与密封盖2481脱离后,密封盖2481能够在扭簧的作用下打开排污口242。这样,污水桶24内的脏污就能在自身重力作用下从排污口242排出,经过基站1上的污水口111进入排污槽组件11内。
当污水桶24内的脏污全部从排污口242排出后,复位推杆142能够运动至与密封盖2481配合,并推动密封盖2481运动至关闭排污口242,然后锁扣2482能够在第二弹性装置的作用下复位至将密封盖2481锁止在排污口242上,以关闭排污口242。
因此,本公开的清洁设备2中,可以在清洁设备2的工作过程中通过密封组件将脏污封闭于污水桶24内,然后在清洁设备2放置于基站1上时,可以利用触发机构将污水桶24内的污水自动排出,无需用户手动进行排污,从而可以避免用户接触到脏污,进而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应用场景五
为了在密封垫24813粘连在排污口242的情况下仍能开启密封盖2481,在本公开的清洁设备2中,密封盖2481上设置有与密封盖2481相互固定连接的抵筋24815,对应的释放连杆2483上设置有推筋24831,推筋24831能够在触发推杆141作用下推动抵筋24815转动,进而带动密封盖2481向打开的方向转动。
这样,在密封垫24813粘连在排污口242的情况下,触发推杆141能够通过推动释放连杆2483上的推筋24831,推动抵筋24815转动,从而向密封盖2481提供向打开的方向转动的力矩,进而使密封垫24813与排污口242分离。密封垫24813与排污口242分离后,密封盖2481就能在第一弹性装置24814的作用下打开所述排污口242,保证密封盖2481的正常开启。
以上已经描述了本公开的各实施例,上述说明是示例性的,并非穷尽性的,并且也不限于所披露的各实施例。在不偏离所说明的各实施例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许多修改和变更都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用术语的选择,旨在最好地解释各实施例的原理、实际应用或对市场中的技术改进,或者使本技术领域的其它普通技术人员能理解本文披露的各实施例。本公开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来限定。

Claims (19)

1.一种清洁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清洁设备(2),所述清洁设备(2)包括机身(21)和设置于所述机身(21)上的污水桶(24),所述污水桶(24)开设有排污口(242);在所述污水桶(24)上设置有密封组件,所述密封组件被构造为打开或者关闭所述排污口(242);
基站(1),所述基站(1)被构造为用于对接所述清洁设备(2),所述基站(1)上设置有触发机构;所述清洁设备(2)与基站(1)对接后,所述触发机构被构造为能够运动至打开所述密封组件,以使所述污水桶(24)内的脏污经排污口(242)流出,以及运动至关闭所述密封组件,以关闭所述排污口(24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清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站(1)的触发机构被构造为以与所述污水桶(24)垂直的方向作用在密封组件上,所述密封组件被构造为受到所述触发机构垂直于所述污水桶(24)的作用力,旋转地打开和关闭所述排污口(24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清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组件包括铰接在所述污水桶(24)上的密封盖(2481)及用于锁合所述密封盖(2481)的锁扣(2482);所述锁扣(2482)被构造为受控于所述触发机构运动至与所述密封盖(2481)脱离,以使所述密封盖(2481)打开所述排污口(242);所述锁扣(2482)还被构造为能够复位至与锁止所述密封盖(2481),以使所述密封盖(2481)关闭所述排污口(242)。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清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触发机构包括触发推杆(141)和复位推杆(142),所述触发推杆(141)被构造为运动至推动所述锁扣(2482)发生位移,以使所述锁扣(2482)与所述密封盖(2481)脱离;所述复位推杆(142)被构造为运动至与所述密封盖(2481)配合,并推动所述密封盖(2481)运动至关闭所述排污口(242)。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清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触发推杆(141)、复位推杆(142)导向配合在所述基站(1)的内腔中,所述触发推杆(141)、复位推杆(142)平行布置;还包括转动连接在所述基站(1)内腔中且位于所述触发推杆(141)、复位推杆(142)之间的驱动齿轮(143),所述驱动齿轮(143)的相对两侧分别与所述触发推杆(141)、复位推杆(142)上设置的齿啮合。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清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锁扣(2482)设置在所述排污口(242)远离所述触发推杆(141)的一侧;还包括导向配合在所述污水桶(24)上的释放连杆(2483),所述释放连杆(2483)被构造由所述锁扣(2482)的位置延伸至所述排污口(242)邻近所述触发推杆(141)的一侧,所述释放连杆(2483)被构造为在所述触发推杆(141)作用下,推动所述锁扣(2482)与所述密封盖(2481)脱离。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清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污口(242)设置在所述污水桶(24)的底部;所述基站(1)内腔中设置有排污槽组件(11),所述污水桶(24)的排污口(242)被构造为与所述排污槽组件(11)的污水口(111)对接;所述密封盖(2481)打开所述排污口(242)后,所述污水桶(24)内的脏污被构造为在重力的作用下经所述排污口(242)、污水口(111)进入所述排污槽组件(11)。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清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触发推杆(141)被构造为运动至伸入所述排污槽组件(11)内,且高于所述排污口(242)底部端面的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清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污槽组件(11)设置有通孔(112),所述复位推杆(142)被构造为经所述通孔(112)伸入所述排污槽组件(11)内,且低于所述排污口(242)底部端面的位置;所述复位推杆(142)的端头位置设置有密封件(144),所述密封件(144)被构造为当所述复位推杆(142)复位后,密封所述通孔(112)。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清洁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污水桶(24)的底部还设置有环绕所述排污口(242)的围挡(2484),所述围挡(2484)朝向所述触发推杆(141)的一侧为供所述触发推杆(141)、复位推杆(142)伸入的开口端;所述围挡(2484)的底部低于所述排污口(242)的底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清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盖(2481)邻近所述复位推杆(142)的一侧铰接在所述围挡(2484)侧壁上或者铰接在所述污水桶(24)的底部,相对的另一侧被构造为向所述复位推杆(142)的方向运动,以打开所述排污口(242)。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清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盖(2481)的底部端面上由邻近所述复位推杆(142)的位置至远离所述复位推杆(142)的位置,具有逐渐向下延伸的倾斜面(24811),以及与倾斜面(24811)连接在一起的平面(24812);所述复位推杆(142)被构造为运动至与倾斜面(24811)配合,以推动所述密封盖(2481)向关闭所述排污口(242)的方向转动,直至复位推杆(142)运动至与所述平面(24812)过盈配合。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清洁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密封盖(2481)上设置有密封垫(24813),所述密封垫(24813)的面积大于所述排污口(242)的面积;所述密封盖(2481)通过所述密封垫(24813)与整个排污口(242)密封。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清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盖(2481)通过第一弹性装置(24814)铰接在所述围挡(2484)侧壁上或者铰接在所述污水桶(24)的底部;所述密封盖(2481)被构造为当所述锁扣(2482)与所述密封盖(2481)脱离后,在所述第一弹性装置(24814)的作用下打开所述排污口(242)。
15.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清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盖(2481)上设置有与所述密封盖(2481)相互固定连接的抵筋(24815);
所述释放连杆(2483)上设置有推筋(24831),所述推筋(24831)被构造为在所述触发推杆(141)作用下推动抵筋(24815)转动,进而带动所述密封盖(2481)向打开的方向转动。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清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推筋(24831)被构造为在所述锁扣(2482)与所述密封盖(2481)脱离后,推动所述抵筋(24815)转动。
1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清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锁扣(2482)通过第二弹性装置铰接在所述污水桶(24)上,且被构造为外力撤销后在所述第二弹性装置的作用力下复位至锁止所述密封盖(2481)。
18.一种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站(1)被构造为用于对接清洁设备(2),所述基站(1)上设置有触发机构;所述清洁设备(2)与基站(1)对接后,所述触发机构被构造为能够运动至打开所述清洁设备(2)的密封组件,以使所述清洁设备(2)的污水桶(24)内的脏污经排污口(242)流出,以及运动至关闭所述密封组件,以关闭所述排污口(242)。
19.一种清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洁设备(2)包括机身(21)和设置于所述机身(21)上的污水桶(24),所述污水桶(24)开设有排污口(242);在所述污水桶(24)上设置有密封组件,所述密封组件被构造为打开或者关闭所述排污口(242);
所述清洁设备(2)被构造为与基站(1)对接后,在所述基站(1)的触发机构的运动下打开所述密封组件,以使所述污水桶(24)内的脏污经排污口(242)流出;或者关闭所述密封组件,以封闭所述排污口(242)。
CN202211289430.0A 2022-09-09 2022-10-20 清洁系统、基站及清洁设备 Pending CN11560706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23/117752 WO2024051827A1 (zh) 2022-09-09 2023-09-08 基站及清洁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1028927 2022-09-09
CN202211102892 2022-09-09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607060A true CN115607060A (zh) 2023-01-17

Family

ID=84863767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289430.0A Pending CN115607060A (zh) 2022-09-09 2022-10-20 清洁系统、基站及清洁设备
CN202222787787.3U Active CN219021011U (zh) 2022-09-09 2022-10-20 清洁系统、基站及清洁设备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787787.3U Active CN219021011U (zh) 2022-09-09 2022-10-20 清洁系统、基站及清洁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2) CN115607060A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021011U (zh) 2023-05-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358391B (zh) 一种清洗托盘及清洗机组件
CN113017502A (zh) 基站及清洁机器人系统
CN113545718A (zh) 机器人基站、机器人系统、基座模块及基站的功能件
CN216628447U (zh) 机器人基站、机器人系统、基站的基座模块及基站功能件
CN116115126A (zh) 清洁设备及清洁系统
CN210810812U (zh) 扫地机器人及其清洁装置
CN218572128U (zh) 清洁设备及清洁系统
CN115607060A (zh) 清洁系统、基站及清洁设备
CN218572129U (zh) 清洁设备及清洁系统
CN218606446U (zh) 清洁设备及清洁系统
CN218960643U (zh) 清洁设备、污水桶及清洁系统
CN216854606U (zh) 自清洁集尘座及集尘系统
CN216020811U (zh) 一种用于表面清洁装置的清洗组件
CN114587219A (zh) 自清洁集尘座及集尘系统
CN114287835A (zh) 自移动机器人
CN116058741A (zh) 清洁设备、污水桶及清洁系统
KR20230142605A (ko) 기지국, 로봇 청소 시스템
CN114747994A (zh) 扫地机器人的储水箱及组合清洁设备
CN114587216A (zh) 自清洁集尘座及集尘系统
CN218792079U (zh) 一种防止污液滴漏的洗地机
CN116530885A (zh) 清洁设备及清洁系统
CN114424906A (zh) 扫地机器人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218792074U (zh) 一种安全的清洁装置
CN218792135U (zh) 清洁基站、清洁设备及清洁系统
CN220141566U (zh) 一种表面清洁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