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572129U - 清洁设备及清洁系统 - Google Patents

清洁设备及清洁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572129U
CN218572129U CN202222409623.7U CN202222409623U CN218572129U CN 218572129 U CN218572129 U CN 218572129U CN 202222409623 U CN202222409623 U CN 202222409623U CN 218572129 U CN218572129 U CN 21857212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xis
cleaning
sewage
assembly
front si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409623.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马燕萍
黄永兄
郁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ineco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ineco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ineco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Tineco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409623.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57212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57212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57212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leaning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一种清洁设备及清洁系统,以清洁设备面向用户的一侧记为后侧,远离用户的一侧记为前侧;本公开的清洁设备至少包括机身、手柄、屏幕组件和污水桶;其中,手柄设置在机身的顶部;屏幕组件至少部分延伸至机身的前侧;污水桶设置于机身的后侧,且被构造为用于容纳脏污;其中,屏幕组件、污水桶在机身中心轴线方向上的正投影部分重叠。污水桶、屏幕组件和手柄的布局设计充分利用了屏幕组件下方多余的空间,在保证污水桶容积的前提下,使清洁设备整机的体积做到更小,前后纵深更小,配合清洁系统的基站前后纵深随之减少,可以减少整个清洁系统在用户家中的占地面积;紧凑的布局让转轴与手柄的距离更小,左右转动时更加灵巧,同时整机外形更加规整。

Description

清洁设备及清洁系统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清洁设备领域,更准确地说,本公开涉及一种清洁设备以及清洁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不断提高,洗地机、扫地机等清洁设备成为主要的家电产品之一。
以洗地机为例,其包括机身以及设置在机身上的清洁液桶、污水桶、地刷组件、电机组件、电路板组件和屏幕组件。其中,地刷组件的滚刷相对于机身在工作面转动,以擦拭工作面上的污渍,清洁液桶为地刷组件提供清洁液以提高清洁效率,清洁后产生的污水则被吸入污水桶内,最后被人工排出或者与基站对接后导入基站中,再由基站集中处理。电机组件用于给地刷组件提供动力源,以驱动滚刷转动、将清洁液桶内清洁液喷到工作面上或滚刷上,以及将工作面上的污渍吸入污水桶内,屏幕组件、电路板组件以及电机组件三者电连接,以通过屏幕组件控制电机组件的工作状态、或者将电机组件工作时的相关信息显示在屏幕组件上,供用户读取。
清洁设备具有如此之多的功能元件,如何将这些功能元件合理排布在机身上,以使清洁设备整机符合目前小型化的市场需求,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目前面临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公开为了解决本领域技术人员目标面临的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清洁设备及清洁系统。
第一方面,本公开提供了一种清洁设备,以所述清洁设备面向用户的一侧记为后侧,远离用户的一侧记为前侧;本公开的清洁设备包括:
机身;
手柄,所述手柄设置在所述机身的顶部;
屏幕组件,所述屏幕组件至少部分延伸至所述机身的前侧;
污水桶,所述污水桶设置于所述机身的后侧,且被构造为用于容纳脏污;
其中,所述屏幕组件、污水桶在所述机身中心轴线方向上的正投影部分重叠。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污水桶前侧端面的中心线记为轴线a,所述污水桶的中心轴线记为轴线m;所述屏幕组件最后侧边缘的轴线记为轴线b,所述轴线a、轴线b、轴线m相互平行,且在由前侧至后侧的方向上依次排布。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手柄的中心轴线记为轴线c;所述污水桶前侧端面的中心线记为轴线a,所述屏幕组件最后侧边缘的轴线记为轴线b;所述轴线a、轴线b、轴线c相互平行,且在由前侧至后侧的方向上依次排布。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轴线a与轴线b之间距离D1满足以下关系:0mm≤D1≤106mm。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轴线a与轴线b之间距离D1满足以下关系:D1≤42.5mm。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机身中心轴线的延伸方向上,所述污水桶被构造为与所述屏幕组件错开布置;所述屏幕组件被构造为位于所述机身前侧的上方位置,所述污水桶被构造为位于所述机身后侧的下方位置。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清洁设备还包括:
清洁液桶,所述清洁液桶设置在所述机身的前侧,所述清洁液桶被构造为位于与所述污水桶相对的位置;
电机组件,所述电机组件设置在所述机身的前侧,其被构造为位于所述屏幕组件与所述清洁液桶之间的位置;还包括连通所述电机组件与所述污水桶的进气通道,所述进气通道被构造为由电机组件的下端倾斜延伸至所述污水桶的上方。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机身包括位于机身后侧的第一壳体,以及位于机身前侧的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在所述机身后侧围成了位于所述污水桶的上方的第一腔室;所述手柄安装在所述第一壳体的顶部;
所述第二壳体在所述机身前侧围成了位于清洁液桶上方且用于安装所述电机组件的第二腔室;所述进气通道由第二腔室倾斜延伸至第一腔室内。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清洁液桶与所述电机组件在机身中心轴线方向上的正投影重叠;所述污水桶与所述电机组件在所述机身中心轴线方向上的正投影部分重叠。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壳体的径向尺寸大于所述第一壳体的径向尺寸。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污水桶前侧端面的中心线记为轴线a,所述污水桶的中心轴线记为轴线m,所述手柄的中心轴线记为轴线c,所述屏幕组件最后侧边缘的轴线记为轴线b;
其中,所述轴线a、轴线b、轴线c在由前侧至后侧的方向上依次排布。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机组件的中心轴线记为轴线n,所述轴线n、轴线a、轴线b、轴线m、轴线c在由前侧至后侧的方向上依次排布。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清洁设备还包括地刷组件,所述地刷组件被构造为通过转轴连接在所述机身的下端;且所述转轴的下端被构造为向所述机身的前侧倾斜延伸;
所述转轴的中心轴线与所述机身)下端面的交点记为G点,过所述G点的纵向轴线记为轴线e,所述轴线e与所述轴线c之间的距离D2满足以下关系:0mm≤D2≤100mm。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进气通道的中心轴线记为轴线g,所述轴线g与所述轴线c之间的夹角α为0°至90°。
第二方面,本公开提供了一种清洁系统,本公开的清洁系统包括:
如上任一项实施例所述的清洁设备;
基站,所述基站被构造为用于与所述清洁设备对接
在本公开的清洁系统的清洁设备其中,手柄设置在机身的顶部;屏幕组件至少部分延伸至机身的前侧;污水桶设置于机身的后侧。其中,屏幕组件、污水桶在机身中心轴线方向上的正投影部分重叠。污水桶、屏幕组件和手柄的布局设计充分利用了屏幕组件下方多余的空间,在保证污水桶容积的前提下,使清洁设备整机的体积做到更小,前后纵深更小,配合清洁系统的基站前后纵深随之减少,可以减少整个清洁系统在用户家中的占地面积;紧凑的布局让转轴与手柄的距离更小,左右转动时更加灵巧,同时整个机器外形更加规整。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公开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被结合在说明书中并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示出了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且连同其说明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
图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清洁设备和基站对接后清洁系统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清洁设备和基站对接前清洁系统的立体示意图;
图3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机身后侧视角的立体示意图;
图4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机身前侧视角的立体示意图;
图5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清洁设备的剖面示意图;
图6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清洁设备的分解示意图;
图7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机身的底面示意图;
图8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基站的立体示意图;
图9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污水桶的剖面示意图;
图10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清洁系统的剖面示意图;
图1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污水桶的立体示意图;
图12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污水桶的内部示意图;
图13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电机组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14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机身的侧面示意图;
图15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机身的后侧示意图;
图16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上盖支架的立体示意图;
图17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污水桶的部分剖面示意图;
图18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污水桶去除部分上盖组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19是图10的部分放大示意图;
图20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污水桶的底面示意图;
图2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清洁设备及基站部分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图22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污水桶的又一立体示意图;
图23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释放连杆的立体示意图;
图24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污水桶去除围挡后的立体示意图;
图25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将污水桶从机身上被拆除后清洁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6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屏幕组件的轴向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7和图28均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污水桶被安装在机身上后清洁设备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9和图30均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清洁设备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1至图30中各组件名称和附图标记之间的对应关系如下:
1-基站;11-排污槽组件;111-污水口;112-通孔;12-上水口;13-定位柱;141-触发推杆;142-复位推杆;143-驱动齿轮;144-密封件;2-清洁设备;21-机身;211-第一安装槽;2111-第一承载部;2112-缺口;2113-注水口;2114-定位口;2115-吸污管道;212-第二安装槽;2121-第一管路;2122-第二承载部;213-第一对接面;2131-负压口;2132-排气口;214-第一壳体;2141-第一腔室;215-第二壳体;2151-第二腔室;22-地刷组件;221-地刷;222-地刷壳体;223-转轴;224-吸污口;23-清洁液桶;231-第一开口;24-污水桶;241-进污管道;2411-进污口;242-排污口;243-内腔;2441-前侧壁;2442-围合壁;245-上盖支架;2451-挡水壳体;2452-挡水腔;2453-出风通道;24531-进气口;24532-出气口;2454-过滤组件;2455-密封条;246-探针;247-包胶;2481-密封盖;24811-倾斜面;24812-平面;24813-密封垫;24814-第一弹性装置;2482-锁扣;2483-释放连杆;2484-围挡;25-电机组件;251-进气通道;252-排气通道;26-电路板组件;27-手柄;28-屏幕组件;280屏幕安装壳、281屏幕、282屏幕支架、283电路板。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照附图来详细描述本公开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应注意到: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公开的范围。
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公开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
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说明书的一部分。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描述。
在本文中,“上”、“下”、“前”、“后”、“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关部分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而非限定这些相关部分的绝对位置。
在本文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彼此的区分,而非表示重要程度及顺序、以及互为存在的前提等。
在本文中,“相等”、“相同”等并非严格的数学和/或几何学意义上的限制,还包含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且制造或使用等允许的误差。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清洁设备以及包括该清洁设备和基站的清洁系统,该清洁设备用于清洁地面、地毯等工作面,基站则用于与清洁设备对接,从而实现给清洁设备充电、补充清洁液、导出污水等功能。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清洁设备,以所述清洁设备面向用户的一侧记为后侧,远离用户的一侧记为前侧;本公开的清洁设备至少包括机身、手柄、屏幕组件和污水桶;其中,手柄设置在机身的顶部;屏幕组件至少部分延伸至机身的前侧;污水桶设置于机身的后侧,且被构造为用于容纳脏污;其中,屏幕组件、污水桶在机身中心轴线方向上的正投影部分重叠。
本公开的清洁设备的污水桶、屏幕组件和手柄的布局设计充分利用了屏幕组件下方多余的空间,在保证污水桶容积的前提下,使清洁设备整机的体积做到更小,前后纵深更小,配合清洁系统的基站前后纵深随之减少,可以减少整个清洁系统在用户家中的占地面积;紧凑的布局让转轴与手柄的距离更小,左右转动时更加灵巧,同时整个机器外形更加规整。
为了便于理解,下面参照图1至图30,结合两个实施例详细地说明本公开的清洁系统及清洁设备的具体结构及其工作原理。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保持文本简洁,本公开说明清洁系统的具体结构及其工作原理时,一并介绍清洁设备和基站,不再对两者单独进行描述。
实施例一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公开提供了一种清洁系统,该清洁系统包括基站1和清洁设备2。
其中,该清洁设备2用于清洁地面、地毯等工作面,而且清洁设备2可以与基站1之间对接,以便基站1给清洁设备2充电、补充清洁液、排出污水等。
具体的,如图2所示,该清洁设备2至少包括机身21、地刷组件22、清洁液桶23和污水桶24。其中,机身21作为一个载体,被构造为用于安装清洁设备2所需的各种功能元件。需要说明的是,本文在描述清洁设备的结构时所使用的方位词“前和后”是以用户为基准设定的,即清洁设备2面向用户的一侧记为清洁设备2的后侧,远离用户的一侧记为清洁设备2的前侧。
如图3至图5所示,地刷组件22设置于在机身21的底端,用于对地面、地毯或家具表面等工作面进行清洁;地刷组件22与机身21之间可以设置转轴223,地刷组件22可以通过转轴223相对机身21转动,从而便于用户通过来回拖动清洁设备2,以实现清洁工作面的目的。
具体的,在清洁工作面时,地刷组件22始终贴合在工作面上,该地刷组件22可以包括地刷壳体222和转动连接在地刷壳体222上的地刷221;地刷221可以相对工作面转动,从而擦拭工作面上的污渍。如图5所示,机身21与地刷组件连接的部分内设置有吸污管道2115,吸污管道2115的底端与设置于地刷组件22处的吸污口224相连通。
如图3和图4所示,在机身21的后侧设置有第一安装槽211,对应的,在机身21的前侧设置有第二安装槽212。第一安装槽211用于安装污水桶24,第二安装槽212用于安装清洁液桶23。
具体的,参见图3,第一安装槽211底部设置有第一承载部2111,第一承载部2111用于承受污水桶24的重量,而且当清洁设备2被放置于基站1上时,清洁设备通过第一承载部2111直接与基站1对接。
详细地,机身21的底部端面设置有对接区域,该对接区域用于直接和基站1对接。具体的,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对接区域可以包括第一承载部2111的底部端面。即当清洁设备2放置于基站1上时,第一承载部2111的底部端面直接与基站1相互对接。对应的,基站1上也可以设置相应的承接区域与清洁设备2上的对接区域相对接,根据对接区域上的结构不同,基站1的承接区域上可设置对应的结构。第一承载部2111的底部端面和基站1的承接区域为液体对接部,该液体对接部为清洁设备2和基站1的液体交换部,清洁设备2通过该液体对接部将清洁设备2中的液体排入至基站1,基站1通过该液体对接部将基站1中的液体注入清洁设备2。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清洁设备2的污水桶24的排污和清洁液桶23的补液均通过该液体对接部实现。
污水桶24设置于机身21上的后侧,且用于容纳从工作面上吸取的脏污,该脏污可以是清洁产生的污水,也可以包括从工作面上吸入的各种垃圾。污水桶24的底部设置有排污口242和进污口2411,其中,污水桶24的排污口242用于与基站1对接,从而将污水桶24内腔243中的脏污排放至基站1内。
如图10所示,基站1的内腔中设置有排污槽组件11,排污槽组件11上开设有污水口111,污水口111位于基站1的承接区域上,且用于与污水桶24的排污口242对接,从而承接来自污水桶24排污口242的脏污。
结合图6和图8,第一承载部2111设置有贯通的缺口2112,排污口242被构造为穿过缺口2112,并从缺口2112的底部露出。这样,在清洁设备2放置于基站1上后,排污口242就可以伸入基站1的污水口111内,从而防止污水桶24内的脏污产生飞溅。上述排污口242从缺口2112的底部露出是指排污口242伸进缺口2112中,排污口242几乎与缺口2112的底部保持齐平,但排污口242不会超出缺口2112的底部。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缺口2112不仅上下贯穿第一承载部2111,而且贯穿第一承载部2111的远离吸污管道2115的一侧,将第一承载部2111分割为位于缺口2112两侧的两部分,该两部分仅在吸污管道2115处相接。污水桶24安装在第一安装槽211内时,排污口242位于缺口2112内,污水桶的外壁面与第一承载部2111的被缺口2112分割开的两部分的外侧平齐,并形成机身的后轮廓的一部分。缺口2112如此设置,方便了污水桶24的安装和取下,在安装或拿取污水桶24时不会受到遮挡。
如图3、图6和图7所示,在第一承载部2111的底部还设置有定位口2114,定位口2114用于与基站1上设置的定位柱13对接。
当用户要对接基站1和清洁设备2时,其可以先使定位口2114和定位柱13对齐预定位,再使清洁设备2依靠自重落坐,将定位柱13插入定位口2114内,如此可以使基站1和清洁设备2快速精准对接。此外,当定位柱13和定位口2114的配合可以对清洁设备2起到限位作用,避免其在落坐在基站1上后受到外力时发生移位,而造成两者对接失败,也就是说,保证了两者对接稳定性。
继续参见图4,第二安装槽212底部设置有第二承载部2122,第二承载部2122用于承受清洁液桶23的重量。也就是说,清洁液桶23设置于机身21上的前侧,即清洁液桶23位于机身21上远离用户的一侧。
清洁液桶23用于容纳清洁工作面用的清洁液,清洁液可以是水,也可以是含有清洁用物质的清洁地面或地毯的专用清洁液等等。如图6所示,清洁液桶23内设置有第一开口231,该第一开口231可以供清洁液桶23内的清洁液进出。
如图4所示,第二承载部2122上设置有第一管路2121,第一管路2121的一端与清洁液桶23的第一开口231对接。如图6和图7所示,第一管路2121由第二承载部2122延伸至第一承载部2111,并在第一承载部2111的底部形成注水口2113。
如图8所示,基站1的承接区域上可以设置上水口12,在清洁液桶23内出现缺液情况时,用户可以将清洁设备2放置于基站1上,以使清洁设备2的注水口2113与基站1上的上水口12相互对接导通,从而使存储在基站外或基站内的清洁液借助于水泵的提供的外力通过基站1上的上水口12、第一承载部2111上的注水口2113、第一管路2121被泵入清洁液桶23内,以实现给清洁液桶23补液的目的。
如前文所述,清洁设备2上的对接区域分别设置有缺口2112、注水口2113和定位口2114,而且定位口2114、注水口2113分别位于缺口2112的相对两侧,也即,缺口2112位于对接区域的中间,注水口2113和/或定位口2114位于缺口2112的外侧,即左右两侧。相应地,基站1上的承载区域分别设置有污水口111、上水口12和定位柱13,而且定位柱13、上水口12分别位于污水口111的相对两侧。也即,污水口111位于承载区域的中间,上水口12和/或定位柱13位于污水口111的外侧。这样,定位柱13、上水口12能够两侧对第一承载部2111进行支撑,从而避免清洁设备2与基站1对接时出现对接不稳的情况。
如此设置,当清洁设备2与基站1相对接时,清洁设备2上的排污口242、注水口2113和定位口2114分别与基站1上的污水口111、上水口12和定位柱13对接,从而可以将清洁设备2固定在基站1上,进而将污水桶24内的脏污排放至基站1内,或者使基站1向清洁设备2上的清洁液桶23补液。
如图9和图11所示,污水桶24包括邻近机身21一侧的前侧壁2441,以及与前侧壁2441围合在一起的围合壁2442,前侧壁2441和围合壁2442共同围成了用于存储脏污的内腔243,内腔243与进污口2411、排污口242分别连通。
进污口2411设置在邻近前侧壁2441的位置,这样就能为后侧的排污口242留出位置,也能增大内腔243的大小,使得污水桶24可以容纳更多脏污。
如图6和图9所示,污水桶24的排污口242位于进污口2411的后侧,且从机身21上向下露出。如此设置,当使清洁设备2和基站1对接时,排污口242先与基站1的污水口111对接,并且随着清洁设备2向靠近基站1方向下落,排污口242可以伸入污水口111内直至清洁设备完全落坐在基站1上,可以理解,排污口242伸入污水口111内的长度越长,脏污从排污口242排出时飞溅至外部的几率越小。
此外,由于排污口242相对于进污口2411位于污水桶24的后侧位置。当清洁设备和基站1对接时,排污口242直接与基站1的污水口111对接并导通,污水桶24内的脏污在自重下流入基站1的污水口111内,无需在排污口242和污水口111之间增设水管等连接管路,使清洁系统的整体结构简单,也不会因连接管路中存在弯曲部而堆积杂物的情况,保证了排污的畅通性。
进一步的,进污口2411的中心和排污口242的中心位于污水桶24底面的中心线上,也即,污水桶24底面的两侧相对于进污口2411和排污口242对称。一方面,进污口2411在前有利于进污口2411与吸污管道2115连通将脏污回收至污水桶24内,排污口242在后,有利于污水桶24将脏污排出至下方的污水口111内;另一方面,进污口2411和排污口242的中心位于污水桶24底面的中心线上,有利于清洁设备和基站1对接时的稳定性,且利于为排污口242两侧的注水口2113和/或定位口2114预留足够的空间,优化了对接组件的空间布局。
进一步的,进污口2411、排污口242之间的中线与污水桶24底部的中心线重合。其中,进污口2411、排污口242之间的中线指的是进污口2411、排污口242连线的中垂线,当进污口2411、排污口242之间的中线与污水桶24底部的中心线重合时,使得进污口2411、排污口242都能有较大的宽度,从而使得污水桶24的吸污和排污都很顺畅。如图5和图12所示,吸污管道2115的管口向上延伸至第一承载部2111的上端面;且污水桶24的进污口2411与吸污管道2115的管口对接。这样,工作面上的脏污可以沿着地刷组件22处的吸污口224进入机身21内的吸污管道2115,然后从吸污管道2115进入污水桶24的进污口2411,最终进入污水桶24的内腔243中。
如图5和图9所示,污水桶24内还设置有进污管道241,进污管道241的一端在污水桶24的底部形成进污口2411,另一端被构造为向污水桶24的上方延伸。
也就是说,本实施例中进污管道241向竖直方向或者是机身的轴向延伸,且其进污口2411和排污口242均位于进污管道241与污水桶24内腔连通口的下方。如此设置,基于污水自身重力规避了污水桶24内污水通过进污管道241回流至工作面上的风险。
具体的,如图9所示,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污水桶24的部分前侧壁2441被构造为参与围成进污管道241。这样可以有效节约污水桶24的用料。
如果给清洁设备2单独配置进污管路,使用一段时间后,进污管路与污水桶24内壁间的间隙而堆积脏污,既不方便清理也会产生异味,本公开的污水桶恰好利用其自身结构形成进污管道241,很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改善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进一步的,如图12所示,进污管道241与前侧壁2441之间的夹角R不小于90°。
如此设置,进污管道241与前侧壁2441空间足够大不利于杂物堆积,即便堆积了杂物用户也可以通过毛刷等工具清理,可以降低污水桶24内堆积杂物的几率。如果进污管道241与前侧壁2441之间的夹角为小于90°的锐角,则该锐角空间内极容易形成清洁死角,造成脏污残留。
本实施例中,相比现有技术,吸污管道2115的上端管口紧邻机身21,在水平投影面上,吸污管道2115的管口在吸污口224的后方,且吸污管道2115自吸污口224至管口整体倾斜向上,无折回或弯折部分,污水桶24的进污管道241设置于与机身21配合的前侧壁2441处,吸污管道2115的管口沿吸污管道2115的整体倾斜向上趋势与进污管道241的进污口2411对接,吸污管道2115的整体走向有利于负压形成。
如图5、图13和图14所示,清洁设备2还包括电机组件25,电机组件25设置在机身21的前侧且位于清洁液桶23上方的位置,且电机组件25的进气通道251被构造为与位于机身21后侧的污水桶24连通。当电机组件25被启动后,在污水桶24内将会形成负压,在负压作用下通过吸污管道2115将工作面上的脏污被吸至污水桶24的内腔243。
更为详细地,如图3和图4所示,机身21包括位于机身21后侧的第一壳体214和位于机身21前侧的第二壳体215;其中,第一壳体214在机身21后侧围成了第一腔室2141(参见图14),第一腔室2141位于第一安装槽211的上方,即位于污水桶24的上方。第二壳体215则在机身21前侧围成了第二腔室2151,第二腔室2151位于第二安装槽212的上方,即位于清洁液桶23的上方。电机组件25位于机身21上的第二腔室2151内,也就是说,电机组件25位于清洁液桶23上方,电机组件25与污水桶24错位布置。
如图5所示,电机组件25的进气通道251由第二腔室2151倾斜延伸至第一腔室2141内,进而与污水桶24连通,这样,进气通道251整体没有弯折,电机组件25能够在污水桶24内形成较强的负压,从而提高了清洁设备2吸污脏污的效率。
具体的,如图5和图15所示,机身21的后侧设置有用于与污水桶24上端面配合的第一对接面213;在第一对接面213上设置有用于与污水桶24连通的负压口2131;而且进气通道251由机身21的前侧倾斜向机身21的后侧延伸,进而与第一对接面213上的负压口2131对接连通。
如图1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负压口2131是由多个孔组成,当然负压口2131也可以是一个完整的开口。可以理解负压口2131由多个孔组成时,其可以兼具过滤功能,将空气中混杂的杂物阻挡在污水桶24内,防止其进入电机组件25中而影响电机正常工作。
如图5所示,进气通道251由电机组件25底部的中心位置倾斜延伸,排气通道252偏离电机组件25的中心由电机组件25的边缘向下垂直延伸,进气通道251穿过排气通道252后与第一对接面213上的负压口2131对接。其中,进气通道251穿过排气通道252指的是进气通道251贯穿排气通道252设置,进气通道251与排气通道252之间并不连通。这样,既可以保证电机组件25的进气比较通畅,又不会影响电机组件25的正常排气。
如图5所示,由于电机组件25的尺寸较大,在机身21的延伸方向上,电机组件25与清洁液桶23在水平面上(近似垂直于机身延伸方向的面)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叠;污水桶24与电机组件25在水平面上的正投影部分重叠;更优地,清洁液桶23在电机组件25的正投影之内。这样,整个机身21的厚度就能小于电机组件25和污水桶24的厚度之和,从而减小机身21所占据的空间,使清洁设备2整体更加轻便。
适应性的,在本实施例中,用于容纳电机组件25的第二腔室2151的尺寸也大于第一腔室2141的尺寸,而且第二腔室2151向机身21的后侧方向延伸,且与第一对接面213在水平面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叠,这样,便于电机组件25的进气通道251与第一对接面213上的负压口2131对接连通。
如图5和图13所示,第一对接面213上邻近污水桶24用于与机身21配合的侧壁位置还设置有排气口2132,排气口2132位于排气通道252的正下方,电机组件25的排气通道252自电机组件25的边缘沿着电机组件25的轴向方向竖直向下延伸至与第一对接面213上设置的排气口2132对接。这样,电机组件25所排出的气流就能沿着电机组件25的排气通道252,从第一对接面213上的排气口2132排出,进而从机身21与污水桶24的缝隙排至外界,并最大程度增加结构的紧凑性。
如图14和图15所示,本实施例中,清洁设备2还包括电路板组件26,电路板组件26可以包括清洁设备2的主控板和充电处理电路板。电路板组件26竖直安装在第一腔室2141内。将电路板组件26与电机组件25的容置空间分开,而设置在污水桶上方的第一腔室2141内,充分利用清洁设备的空间布局,而且将电路板组件26竖直设置,可以有效节约机身21的横向空间,从而可以使第一腔室2141的所需尺寸变小,进而保证第二腔室2151的尺寸大于第一腔室2141的尺寸,进而使得第二腔室2151得以容纳体积较大的电机组件25。如图11、图16和图17所示,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在污水桶24顶部还设置有上盖支架245,上盖支架245包括由挡水壳体2451围成的且具有下端开口的挡水腔2452和与挡水腔2452相隔离的出风通道2453;污水桶24内还设置有进污管道241,进污管道241向污水桶24的上方延伸至挡水腔2452中;出风通道2453的一端向上延伸并在污水桶24的顶部形成出气口24532;另一端延伸至挡水腔2452的外侧侧壁上形成进气口24531。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出气口24532上方还可以设置过滤组件2454,过滤组件2454用于过滤掉空气中的垃圾和水。
可以理解,污水桶24通过设置挡水腔2452,进污管道241内的脏污从上端流出时,会被阻挡于挡水腔2452内,而不会被电机组件25直接吸入到出风通道2453,这样,可以有效防止脏污通过出风通道2453被吸入至电机组件25内,避免电机组件25因进水而无法正常工作。
如图15和图18所示,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挡水壳体2451邻近污水桶24前侧壁2441的一侧形成有开口端;挡水壳体2451的开口端通过密封条2455与污水桶24的前侧壁2441密封,从而使得在上盖支架245的范围内,进污通道和出风通道相互隔离和独立。
如此设置,进污管道241内的脏污的四周都有前侧壁2441或挡水壳体2451,从而可以避免进污管道241内的脏污从挡水壳体2451与前侧壁2441的间隙被吸到电机组件25内,从而保证电机组件25能够正常工作。
如图15、图17和图18所示,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出风通道2453邻近进气口24531的一端在挡水腔2452的外壁上沿水平方向延伸,并形成高于挡水腔2452底部开口的进气口24531。
如此设置,即使有部分脏污由下向上到达了出风通道2453处,也会被出风通道2453沿水平方向延伸的外壁所抵挡,从而无法直接进入出风通道2453内。
此外,由于进气口24531高于挡水腔2452底部开口,相当于进气口24531和进污通道的上端开口中间被挡水壳体2451所阻挡。这样,即使在电机组件25所形成的负压作用下,脏污也无法从进污通道的顶端开口直接向出风通道2453处移动,从而可以有效防止脏污进入出风通道2453。
如图11和图16所示,挡水腔2452将污水桶24的内腔分为朝向前侧壁2441的一侧和背离前侧壁2441的一侧,进气口24531位于挡水腔2452的朝向前侧壁2441的一侧,进气口24531的开口朝向与挡水壳体2451的开口端方向一致,进气口24531在水平方向上位于挡水壳体2451的后方,以便于与前侧壁2441间保持足够的间隙以利于气体流通。
如图1和图17所示,出风通道2453的进气口24531在污水桶24内腔243中位于前侧的位置,且进气口24531朝向污水桶24的前侧方向,进气口24531的开口方向朝向污水桶24的侧壁,尤其地,朝向清洁设备倾斜执行清洁任务时污水桶24的位于上方的那一侧壁(相对于位于下方的另一侧壁而言),具体在本实施例中,进气口24531的开口方向朝向污水桶24的前侧壁2441。
当用户使用清洁设备2时,机身21会向用户所在一侧倾斜,这样出风通道2453的进气口24531就能在污水桶24内腔243中处于靠上的位置,而且进气口24531也处于倾斜向上延伸的状态。
由于污水桶24的内腔243内的脏污会在重力作用下,形成沿水平方向的上表面,这样,可以使进气口24531尽可能的远离脏污,避免因为脏污靠近到进气口24531,从而被吸到电机组件25内。
如图16所示,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上盖支架245的相对两侧分别设置有用于检测液位的探针246,而且挡水腔2452、出风管道的进气口24531、探针246可以在污水桶24的径向方向上依次分布。当探针246被脏污浸润后,能够向清洁设备2发送满水信号清洁设备2就可以得知污水桶24内的脏污量较多,从而提醒用户进行排污。
如图16和图17所示,上盖支架245的相对两侧设置有包胶247,包胶247沿上盖支架245的轴向方向延伸。这样,当前侧壁2441或围合壁2442沿上盖支架245的轴向方向与上盖支架245进行组装时,包胶247能够保护前侧壁2441或围合壁2442的内壁,防止上盖支架245将前侧壁2441或围合壁2442的内壁划伤。
本实施例中,上盖支架245的最外侧为两个探针246,包胶247位于两探针246的外侧缘,防止在安装上盖支架245时,坚硬的探针246划伤污水桶24的内壁。
进一步地,污水桶24上设置有密封组件,密封组件用于打开或者关闭排污口242。当排污口242关闭时,污水桶24内的脏污会被密封组件密封于污水桶24内,无法从排污口242流出;而当排污口242打开时,污水桶24内的脏污则会从排污口242排出。
基站1上设置有用于与密封组件配合的触发机构。具体的,当清洁设备2与基站1对接后,触发机构能够运动至打开密封组件,以使污水桶24内的脏污经排污口242流出,或者,运动至关闭密封组件,以关闭排污口242。
在清洁完成或污水桶24内已经存满的情况发生时,用户需要将清洁设备2放置于基站1上。然后,基站1上的触发机构可以运动至打开密封组件,以使污水桶24内的脏污经排污口242流出至基站1内部,进而暂存于污水槽内或流经污水槽直接从基站1排出;然后在污水桶24内的脏污全部排放完毕后,基站1上的触发机构可以将排污口242重新关闭,这样,用户可以将清洁设备2从基站1上取走,继续进行清洁。
本公开的清洁设备2中,可以在清洁设备2的工作过程中通过密封组件将脏污封闭于污水桶24内,然后在清洁设备2放置于基站1上时,可以利用触发机构将污水桶24内的污水自动排出,无需用户手动进行排污,从而可以避免用户接触到脏污,进而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排污口242和密封组件凸伸于污水桶24的底面,一方面,污水桶24的容量不受限制,另一方面,凸伸的排污口242方便伸进缺口2112中利于排污。基站1的触发机构以与污水桶24垂直的方向作用在密封组件上,密封组件受到触发机构的与污水桶24垂直的作用力,旋转地打开和关闭排污口242。
详细地,如图19所示,密封组件包括铰接在污水桶24上的密封盖2481及用于锁合密封盖2481的锁扣2482。如图20所示,密封盖2481可以转轴铰接在污水桶24的底部,且在密封盖2481和污水桶24之间设置有第一弹性装置24814,且当锁扣2482与密封盖2481脱离后,密封盖2481在第一弹性装置24814的作用下打开排污口242。第一弹性装置24814可以是扭簧,也可以其他具有弹性的装置。
锁扣2482受控于触发机构运动至与密封盖2481脱离,以使密封盖2481打开排污口242;锁扣2482还被构造为能够复位至锁止密封盖2481,以使密封盖2481关闭排污口242。
锁扣2482通过第二弹性装置铰接在污水桶24上,且被构造为外力撤销后在第二弹性装置的作用力下复位至锁止密封盖2481。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锁扣2482以可平移方式或可转动方式设置在污水桶24上,第二弹性装置设置在锁扣2482和污水桶24之间;第二弹性装置可以是弹簧,也可以其他具有弹性的装置。
如图19和图21所示,触发机构包括触发推杆141和复位推杆142,触发推杆141能够运动至推动锁扣2482发生位移,以使锁扣2482与密封盖2481脱离;复位推杆142能够运动至与密封盖2481配合,并推动密封盖2481克服第一弹性装置24814的作用力而运动至关闭排污口242。
在需要将密封盖2481开启时,触发推杆141能够运动至推动锁扣2482发生位移,以使锁扣2482移动后与密封盖2481脱离,当锁扣2482与密封盖2481脱离后,密封盖2481能够在扭簧的作用下打开排污口242。这样,污水桶24内的脏污就能在自身重力作用下从排污口242排出,经过排污槽组件11顶面的污水口111进入排污槽组件11内。
当污水桶24内的脏污全部从排污口242排出后,复位推杆142能够运动至与密封盖2481配合,并推动密封盖2481运动至关闭排污口242,然后锁扣2482能够在第二弹性装置的作用下复位至将密封盖2481锁止在排污口242上,以关闭排污口242。
如图19和图22所示,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在污水桶24的底部还设置有环绕排污口242的围挡2484,围挡2484朝向触发推杆141的一侧为供触发推杆141、复位推杆142伸入的开口端,而且围挡2484的底部低于排污口242的底部,也即围挡2484在底部超出排污口242。这样,在排污过程中,围挡2484能够对脏污的流动方向进行限制,防止脏污向四周乱溅。而且,密封盖2481还可以通过第一弹性装置24814铰接在围挡2484侧壁上。
如图19所示,触发推杆141、复位推杆142导向配合在基站1的内腔中,触发推杆141、复位推杆142平行布置;基站1上还设置有转动连接在基站1的内腔中且位于触发推杆141、复位推杆142之间的驱动齿轮143,驱动齿轮143的相对两侧分别与触发推杆141、复位推杆142上设置的齿啮合。触发推杆141、复位推杆142均设置有与所述驱动齿轮143啮合的齿条,由于触发推杆141、复位推杆142平行设置且分设在驱动齿轮143的两侧。当驱动齿轮143转动时,触发推杆141、复位推杆142两者的运动方向恰好相反。
这样,以图19中的方向为准,当驱动齿轮143沿逆时针方向转动时,能够使触发推杆141向外移动,并使复位推杆142缩回;当驱动齿轮143沿顺时针方向转动时,能够使复位推杆142向外移动,并使复位推杆142缩回。可以看出,本公开的基站1可以通过一个驱动齿轮143实现触发推杆141和复位推杆142两个推杆的移动,从而可以省去更多驱动齿轮143,无需设置两个驱动机构单独驱动驱动移动。
如图19所示,为了便于复位推杆142能够推动密封盖2481运动至关闭排污口242,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密封盖2481的底部端面上由邻近复位推杆142的位置至远离复位推杆142的位置,具有逐渐向下延伸的倾斜面24811,以及与倾斜面24811连接在一起的平面24812。在复位推杆142的伸出过程中,首先会运动至与倾斜面24811配合,从而推动密封盖2481向关闭排污口242的方向转动,然后复位推杆142将密封盖2481推动至密封盖2481水平时,复位推杆142会与平面24812过盈配合,从而给密封盖2481一个向上的推力,保证锁扣2482能够更好地将密封盖2481锁止在排污口242上,防止密封盖2481与排污口242之间产生间隙。
如图19所示,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在密封盖2481上设置有密封垫24813,密封垫24813的面积大于排污口242的面积;密封盖2481通过密封垫24813与整个排污口242端面密封,这样,密封垫24813不仅可以和排污口242上保持紧密接触,保证能够将脏污密封于污水桶24内;而且在排污过程中,脏污也不易于残留在表面光滑的密封垫24813上。
如图10和图19所示,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触发推杆141能够运动至伸入排污槽组件11内,且高于排污口242底部端面的位置,这样,触发推杆141能够避让出密封盖2481所在位置,防止对复位推杆142的布置产生影响。
如图10和图19所示,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复位推杆142被构造为经通孔112伸入排污槽组件11内,且低于排污口242底部端面的位置,这样,复位推杆142能够对准密封盖2481的所在位置,进而推动密封盖2481运动至关闭排污口242。
而且排污槽组件11设置有供复位推杆142通过的通孔112,复位推杆142的端头位置设置有密封件144,密封件144能够在复位推杆142复位后密封通孔112,这样在排污过程中密封件144能够密封通孔112,防止脏污飞溅到通孔112内,避免通孔112内残留脏污。
如图19所示,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密封盖2481邻近复位推杆142的一侧铰接在围挡2484侧壁上或者铰接在污水桶24的底部,相对的另一侧被构造为向复位推杆142的方向转动,以打开排污口242,这样在排污过程中密封盖2481也能挡住通孔112所在位置,进一步防止脏污飞溅到通孔112内,避免通孔112内残留脏污。
如图19所示,由于密封盖2481邻近复位推杆142的一侧铰接在围挡2484侧壁上或者铰接在污水桶24的底部,所以锁扣2482只能设置在排污口242远离触发推杆141和复位推杆142的一侧。为了实现触发推杆141推动锁扣2482的目的,如图19、图23和图24所示,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污水桶24上设置有导向配合在污水桶24上的释放连杆2483,释放连杆2483由锁扣2482的位置延伸至排污口242邻近触发推杆141的一侧,释放连杆2483上设置有作用区域(参见图22),该作用区域与污水桶24的外侧壁面保持齐平,供触发推杆141抵接,触发推杆141抵接在该作用区域使得释放连杆2483发生移动。以图19中的方向为例,在触发推杆141作用下,释放连杆2483能够向左移动(释放连杆2483与触发推杆141的运动方向相同),推动锁扣2482向左移动(锁扣2482向远离密封盖2481的方向移动),进而使锁扣2482与密封盖2481脱离。而在触发推杆141撤去后,释放连杆2483能够在弹簧的作用下向右移动,进而使锁扣2482复位。
如图5所示,本公开的清洁设备2还包括手柄27,手柄27安装在机身21顶部位于后侧的部分上,这样,用户在清洁工作面时可以握持在手柄27上,通过反复拉动清洁设备2,实现清洁工作面的目的。如图5所示,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进污口2411的轴线位于手柄27的轴线(手柄竖直部分的轴线)与电机组件25的轴线之间,由于手柄27安装在机身21顶部位于后侧的部分上,电机组件25设置于位于机身21前侧的第二腔室2151内,这样可以使得进污口2411尽可能的位于机身21的中心位置,从而使得吸污管道2115尽可能的与机身21的中心位置相连接,既不会太靠前,也不会太靠后,从而使得主电机吸污更有效率,用户清洁工作面时更加轻松。
综上所述,本公开的清洁液桶23设置于机身21上的前侧,污水桶24设置于机身21上的后侧,在用户使用本公开的清洁设备2进行清洁时,清洁液桶23内的水内的清洁液会越来越少,而污水桶24内的脏污则会越来越多,这样在用户使用清洁设备2清洁工作面的过程中,机身21的重心会逐渐向污水桶24所在的一侧偏移,即用户在使用清洁设备2的过程中,机身21的重心会逐渐向用户所在一侧偏移,从而使得用户握持清洁设备2更加稳定,不会造成清洁设备2的机身21向前倾斜的情况。
而且在清洁设备2与基站1相对接的时候,由于污水桶24位于机身21的后侧即靠近基站1的一侧,便于机身21上的底部端面上的对接区域与基站1相互对接,使得污水桶24内的脏污可以直接利用自身重力从污水桶24的排污口242进入基站1的污水口111内,无需在基站1上单独设置吸取脏污的设备,还可以使得脏污排放的更加干净。
实施例二
与实施例一相比,实施例二的主要区别点在于清洁设备上具有屏幕组件并限定屏幕组件在机身上的设置位置,下面本文将参照图25至30详细地说明实施例二中清洁设备的上述区别点,其他结构及工作原理与实施例一相同,本领域技术人员基于前文记载完全可以理解,本文在此不再赘述。
参见图25,本实施例中,清洁设备还包括屏幕组件28,屏幕组件28连接在机身21上。详细地,本实施例中,屏幕组件28安装在用于安装电机组件25的第二壳体上,且位于第二壳体的顶端面上。
详细地,屏幕组件28被构造为显示清洁设备的工作状态以及相关工作参数,以供用户读取,或者以方便用户与外部设备或者清洁设备自身进行交互。
在一个实施例中,结合图25和图26,本公开的屏幕组件28包括屏幕安装壳280、屏幕281、屏幕支架282和电路板283。其中,屏幕安装壳280为圆柱状薄壁箱体结构,屏幕安装壳280可以整体有透明材质制成或者仅是其顶端面被设置为透明,屏幕支架282固定连接在屏幕安装壳280内并用于固定屏幕281,以使用户可以通过屏幕安装壳280的透明顶端面看到屏幕281上显示的信息,当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屏幕安装壳280顶端可以为具有通孔,以便用户通过该通孔读取屏幕281上的信息或者通过通孔触摸屏幕281,实现与屏幕组件28的人机交互。电路板283则是固定安装在屏幕支架282上,其与屏幕281电连接,以将用户所需的信息显示在屏幕281上,或者将用户通过屏幕281发送的指令传出。
可以理解,屏幕可以为LED显示屏或触摸屏等,屏幕上显示的信息,以及用户通过屏幕与外部设备或者清洁设备自身的交互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参考现有清洁设备,本文在此不再赘述。
继续参见图25,屏幕组件28至少部分延伸至机身21的前侧,由于用户使用清洁设备时,手持其手柄27沿着某一路径推动清洁设备运动,人体的头部面向机身21的前侧,屏幕组件28也被设置在机身21的前侧,以方便用户读取屏幕组件28上显示的信息或者操作。
详细地,如前文实施例一所述,清洁设备还包括清洁液桶23、污水桶24、电机组件25以及电路板组件。其中,清洁液桶23和电机组件均位于机身的前侧,且电机组件位于清洁液桶23的上方,也就是说,电机组件被构造为位于所述屏幕组件与清洁液桶之间的位置。污水桶24和电路板组件均位于机身21的后侧,且电路板组件位于污水桶24的上方,清洁液桶23被构造为位于与污水桶24相对的位置。
也就是说,清洁液桶23和污水桶24相对的分设在机身两侧,而电机组件25、屏幕组件28依次设置在清洁液桶23的上方,电路板组件则设置在污水桶24上。
如此设置,可以充分利用机身21前后侧的空间,使清洁设备整机的重心基本位于机身上,用户又是通过设置在机身21上的手柄27推动整机运动,结构紧凑且在使用过程中便于用户施力,运动稳定性高。
需要说明的是,清洁液桶23、污水桶24、电机组件以及电路板组件的具体结构及其与机身之间的连接方式,以及相互之间的位置在实施例一中已经有详细的记载,本领域技术人员基于前文记载完全可以实现,本文在此不再赘述。
可以理解,再结合图29和图30,基于上述结构,在机身21的中心轴线的延伸方向上,污水桶24被构造为与屏幕组件28错开设置,即屏幕组件28被构造为位于机身21前侧的上方位置,污水桶24被构造为位于机身21后侧的下方位置。
用户使用清洁设备时,用户手持机身21上的手柄27,手柄27一般情况下会位于用户的腹部位置,污水桶24则会位于腹部以下。本公开的清洁设备的屏幕组件28位于污水桶24上方,且两者错开设置,在保证组件排布紧凑的基础上可以使屏幕组件28距离用户视觉观察较近,以方便用户读取屏幕组件28上显示的信息。
参见图27,屏幕组件28、污水桶24在机身21中心轴线方向上的正投影部分重叠。需要说明的是,机身21中心轴线是指沿机身21纵向的延伸方向上经过其重心的直线,机身21中心轴线方向上的正投影则是指在垂直于其中心轴线的平面上的投影。
详细地,参见图27,S1为屏幕组件28在机身21中心轴线方向上的正投影,S2为污水桶24在机身21中心轴线方向上的正投影,S3则是两者重叠的部分。
如此设置,污水桶24和屏幕组件28紧密地被安装在机身的前后侧,且充分利用机身沿其中心轴线方向上的空间,在保证清水桶和污水桶容积较大的前提下减小前后纵深,使清洁设备整机结构紧凑、体积小,占用的收纳空间也小。
结合图28和图29,在图29中,污水桶24前侧端面的中心线记为轴线a,污水桶24的中心轴线记为轴线m,屏幕组件28最后侧边缘的轴线记为轴线b,手柄27的中心轴线记为轴线c,过清洁液桶23上端面最前侧边缘的纵向轴线记为轴线f,电机组件的中心轴线记为轴线n。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屏幕组件28最后侧边缘的轴线是指屏幕281最后侧边缘,当然其也可以为屏幕支架282最后侧边缘的轴线。
为了便于更好地理解,在图28中,用点A、点M、点B、点C分别表示轴线a、轴线m、轴线b、轴线c在机身21中心轴线方向上的正投影点,当然这些点只是示意性的指出相对位置,点大小尺寸并不是轴线的实际投影尺寸。为了便于理解请一并参见图25。
由图28和图29可知,轴线a、轴线b、轴线m相互平行,且在由前侧至后侧的方向上依次排布。
也就是说,在机身21中心轴线方向上,屏幕组件28的正投影和污水桶24的正投影部分重叠。
由图28和图29还可知,轴线a、轴线b、轴线c相互平行,且在由前侧至后侧的方向上依次排布。
即,在机身21中心轴线方向上正投影平面,屏幕组件28与污水桶24部分重叠,但屏幕组件28位于手柄27的前方,如此设置可以方便用户读取屏幕组件28上的信息,且避免了手柄和屏幕组件28的位置干涉。
在一个实施例中,轴线n与屏幕组件28的中心轴线同轴,以使电机组件25和屏幕组件28在机身21中心轴线方向上的正投影完全重合。
当然,屏幕组件28的中心轴线、轴线n、轴线b在由前侧至后侧的方向上依次排布,以使屏幕组件28相对于电机组件25稍微向机身21的前侧突出。
一般地,清洁设备的手柄27的自由端会设置一个通孔,以便用户通过该通孔握持住手柄27以方便施力,通孔结构则会在手柄主体部分向机身21前侧方向延伸成型,由于屏幕组件28设置在机身21的顶端面上,这部分结构会占用部分屏幕组件28靠近后侧部的上方空间,为此屏幕组件28的显示区域被设置在屏幕组件28的前方区域,以避开手柄27对用户视线的阻断,以改善用户的使用体验。
本公开的清洁设备的污水桶24、屏幕组件28和手柄27的布局设计充分利用了屏幕组件28下方多余的空间,在保证污水桶24容积较大的前提下,使清洁设备整机的体积做到更小,前后纵深更小,配合清洁系统的基站前后纵深随之减少,可以减少整个清洁系统在用户家中的占地面积;紧凑的布局让转轴与手柄的距离更小,左右转动时更加灵巧,同时整个机器外形更加规整。
基于清洁设备的工作原理,即清洁液桶23内的清洁液清洗地面后被吸入到污水桶24内,清洁液桶23和污水桶24容积基本保持一致,这样在满足各自功能的同时还能使清洁设备整机前后结构较为对称,整体重心位于机身上,整机稳定性较好。由于清洁液桶23和污水桶24位于机身21前后侧相对位置,如果屏幕组件28、污水桶24在机身1中心轴线方向上的正投影的重叠部分在前后方向的距离过大,则会使污水桶24占用清洁液桶23的安装空间。反之,如果污水桶24在机身1中心轴线方向上的正投影的重叠部分在前后方向的距离过小,则会使清洁液桶23占用污水桶24的安装空间。
基于此,本实施例中,参见图29,当轴线a与轴线b之间距离D1满足以下关系:0mm≤D1≤106mm时,清洁设备整体结构排布合理紧凑,且充分利用屏幕下方的空间。如果轴线a与轴线b之间距离D1满足以下关系:D1≤42.5mm时效果更佳,当D1=28.8mm时为最佳。
由图28和图29还可知,轴线f、轴线a、轴线b、轴线c、轴线d在由前侧至后侧的方向上依次排布。和/或,轴线n、轴线a、轴线b、轴线m、轴线c在由前侧至后侧的方向上依次排布。
如此设置,清洁设备整体结构排布更加合理紧凑,且更能充分利用屏幕下方的空间。且,电机组件24与污水桶24的距离减小,进风通道更短,增加电机效率,结构更加紧凑。
继续参见图25,本实施例中,清洁设备还包括地刷组件22,地刷组件22被构造为通过转轴223连接在机身21的下端;且转轴的下端被构造为向机身21的前侧倾斜延伸。
需要说明的是,地刷组件22的具体结构及其工作原理与实施例一基本相同,本领域技术人员基于前文记载完全可以实现,本文在此不再赘述。
参见图30,转轴223的中心轴线ⅱ与所述机身下端面ⅰ的交点记为G点,过G点的纵向轴线记为轴线e,轴线e与轴线c之间的距离D2满足以下关系:0mm≤D2≤100mm时,清洁设备整机的体量最小,后部外观面更加平整,容易与基站的对接部配合。
如实施例一所述,电机组件25具有进气通道,且进气通道被构造为与位于机身21后侧的污水桶24连通。
当电机组件25被启动后,由于进气通道的存在,污水桶24内将会形成负压,在负压作用下地刷组件22将通过其上的吸污管道将工作面上的脏污被吸至污水桶24的内腔。
需要说明的是,电机组件25内进气通道的具体结构及其工作原理与实施例一基本相同,本领域技术人员基于前文记载完全可以实现,本文在此不再赘述。
参见图29,进气通道的中心轴线记为轴线g,轴线g与轴线c之间的夹角α为0°至90°。
如此设置,气流从进气通道流入污水桶24内时,气流前方阻挡较少,能保证气流流动的顺畅性。
应用场景一
由于本公开的清洁液桶23设置于机身21上的前侧,污水桶24设置于机身21上的后侧,在用户使用本公开的清洁设备2进行清洁时,清洁液桶23内的水内的清洁液会越来越少,而污水桶24内的脏污则会越来越多,这样在用户使用清洁设备2清洁工作面的过程中,机身21的重心会逐渐向污水桶24所在的一侧偏移,即用户在使用清洁设备2的过程中,机身21的重心会逐渐向用户所在一侧偏移,从而使得用户握持清洁设备2更加稳定,不会造成清洁设备2的机身21向前倾斜的情况。
应用场景二
由于排污口242相对于进污口2411位于污水桶24的后侧位置。当清洁设备和基站1对接时,排污口242直接与基站1的污水口111对接并导通,污水桶24内的脏污在自重下流入基站1的污水口111内,无需在排污口242和污水口111之间增设水管等连接管路,使清洁系统的整体结构简单,也不会因连接管路中存在弯曲部而堆积杂物的情况,保证了排污的畅通性。
应用场景三
在清洁设备2放置于基站1进行排污的过程中,由于进污口2411相对于排污口242位于污水桶24的前侧位置,在清洁设备2放置于基站1上时,排污口242会相对进污口2411位于靠近基站1的一侧,从而便于污水桶24上的排污口242与基站1相互对接,污水桶24内的脏污可以直接利用自身重力进入基站1的污水口111内,无需在基站1上单独设置吸取脏污的设备,还可以使得脏污排放的更加干净。
应用场景四
在清洁完成或污水桶24内已经存满的情况发生时,用户需要将清洁设备2放置于基站1上。然后,基站1上的触发推杆141能够运动至推动锁扣2482发生位移,以使锁扣2482移动后与密封盖2481脱离,当锁扣2482与密封盖2481脱离后,密封盖2481能够在扭簧的作用下打开排污口242。这样,污水桶24内的脏污就能在自身重力作用下从排污口242排出,经过基站1上的污水口111进入排污槽组件11内。
当污水桶24内的脏污全部从排污口242排出后,复位推杆142能够运动至与密封盖2481配合,并推动密封盖2481运动至关闭排污口242,然后锁扣2482能够在第二弹性装置的作用下复位至将密封盖2481锁止在排污口242上,以关闭排污口242。
因此,本公开的清洁设备2中,可以在清洁设备2的工作过程中通过密封组件将脏污封闭于污水桶24内,然后在清洁设备2放置于基站1上时,可以利用触发机构将污水桶24内的污水自动排出,无需用户手动进行排污,从而可以避免用户接触到脏污,进而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应用场景五
清洁液桶23、污水桶24分设在机身21前后侧相对位置,电机组件25位于清洁液桶23上方,电机组件25的上方还设置了屏幕组件28,且屏幕组件28和污水桶24在机身12中心轴线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叠。如此,在保证污水桶24容积的情况下,可以充分利用屏幕组件28下方的空间布置清洁液桶23、电机组件25等功能元件,在保证污水桶24容积的前提下,使清洁设备整机的体积做到更小,前后纵深更小,配合清洁系统的基站前后纵深随之减少,可以减少整个清洁系统在用户家中的占地面积;紧凑的布局让转轴与手柄的距离更小,左右转动时更加灵巧,同时整个机器外形更加规整。
以上已经描述了本公开的各实施例,上述说明是示例性的,并非穷尽性的,并且也不限于所披露的各实施例。在不偏离所说明的各实施例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许多修改和变更都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用术语的选择,旨在最好地解释各实施例的原理、实际应用或对市场中的技术改进,或者使本技术领域的其它普通技术人员能理解本文披露的各实施例。本公开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来限定。

Claims (15)

1.一种清洁设备,以所述清洁设备面向用户的一侧记为后侧,远离用户的一侧记为前侧;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身(21);
手柄(27),所述手柄(27)设置在所述机身(21)的顶部;
屏幕组件(28),所述屏幕组件(28)至少部分延伸至所述机身(21)的前侧;
污水桶(24),所述污水桶(24)设置于所述机身(21)的后侧,且被构造为用于容纳脏污;
其中,所述屏幕组件(28)、污水桶(24)在所述机身(21)中心轴线方向上的正投影部分重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清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水桶(24)前侧端面的中心线记为轴线a,所述污水桶(24)的中心轴线记为轴线m;所述屏幕组件(28)最后侧边缘的轴线记为轴线b,所述轴线a、轴线b、轴线m相互平行,且在由前侧至后侧的方向上依次排布。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清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柄(27)的中心轴线记为轴线c;所述污水桶(24)前侧端面的中心线记为轴线a,所述屏幕组件(28)最后侧边缘的轴线记为轴线b;所述轴线a、轴线b、轴线c相互平行,且在由前侧至后侧的方向上依次排布。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清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轴线a与轴线b之间距离D1满足以下关系:0mm≤D1≤106mm。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清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轴线a与轴线b之间距离D1满足以下关系:D1≤42.5m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清洁设备,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机身(21)中心轴线的延伸方向上,所述污水桶(24)被构造为与所述屏幕组件(28)错开布置;所述屏幕组件(28)被构造为位于所述机身(21)前侧的上方位置,所述污水桶(24)被构造为位于所述机身(21)后侧的下方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清洁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清洁液桶(23),所述清洁液桶(23)设置在所述机身(21)的前侧,所述清洁液桶(23)被构造为位于与所述污水桶(24)相对的位置;
电机组件(25),所述电机组件(25)设置在所述机身(21)的前侧,其被构造为位于所述屏幕组件(28)与所述清洁液桶(23)之间的位置;还包括连通所述电机组件(25)与所述污水桶(24)的进气通道,所述进气通道被构造为由电机组件(25)的下端倾斜延伸至所述污水桶(24)的上方。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清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机身(21)包括位于机身(21)后侧的第一壳体(214),以及位于机身(21)前侧的第二壳体(215);所述第一壳体(214)在所述机身(21)后侧,围成了位于所述污水桶(24)的上方的第一腔室(2141);所述手柄安装在所述第一壳体的顶部;
所述第二壳体(215)在所述机身(21)前侧,围成了位于清洁液桶(23)上方且用于安装所述电机组件(25)的第二腔室(2151);所述进气通道由第二腔室(2151)倾斜延伸至第一腔室(2141)内。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清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洁液桶(23)与所述电机组件(25)在机身(21)中心轴线方向上的正投影重叠;所述污水桶(24)与所述电机组件(25)在所述机身(21)中心轴线方向上的正投影部分重叠。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清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壳体(215)的径向尺寸大于所述第一壳体(214)的径向尺寸。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清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水桶(24)前侧端面的中心线记为轴线a,所述污水桶(24)的中心轴线记为轴线m;所述手柄(27)的中心轴线记为轴线c,所述屏幕组件(28)最后侧边缘的轴线记为轴线b;
其中,所述轴线a、轴线b、轴线c在由前侧至后侧的方向上依次排布。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清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组件(25)的中心轴线记为轴线n,所述轴线n、轴线a、轴线b、轴线m、轴线c在由前侧至后侧的方向上依次排布。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清洁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地刷组件(22),所述地刷组件(22)被构造为通过转轴(223)连接在所述机身的下端;且所述转轴(223)的下端被构造为向所述机身(21)的前侧倾斜延伸;
所述转轴(223)的中心轴线与所述机身(21)下端面的交点记为G点,过所述G点的纵向轴线记为轴线e,所述轴线e与所述轴线c之间的距离D2满足以下关系:0mm≤D2≤100mm。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清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通道的中心轴线记为轴线g,所述轴线g与所述轴线c之间的夹角α为0°至90°。
15.一种清洁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根据权利要求1至14任一项所述的清洁设备;
基站,所述基站被构造为用于与所述清洁设备对接。
CN202222409623.7U 2022-09-09 2022-09-09 清洁设备及清洁系统 Active CN21857212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409623.7U CN218572129U (zh) 2022-09-09 2022-09-09 清洁设备及清洁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409623.7U CN218572129U (zh) 2022-09-09 2022-09-09 清洁设备及清洁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572129U true CN218572129U (zh) 2023-03-07

Family

ID=853649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409623.7U Active CN218572129U (zh) 2022-09-09 2022-09-09 清洁设备及清洁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57212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4699027B (zh) 清洁基站
JP7008126B2 (ja) ロボット掃除機
CN113545718A (zh) 机器人基站、机器人系统、基座模块及基站的功能件
CN114145675A (zh) 清洁设备
CN216495160U (zh) 自清洁集尘座及集尘系统
KR100619755B1 (ko) 습식 업라이트 청소기의 집수통
CN218572129U (zh) 清洁设备及清洁系统
CN116115126A (zh) 清洁设备及清洁系统
CN218572128U (zh) 清洁设备及清洁系统
CN210810812U (zh) 扫地机器人及其清洁装置
CN218960643U (zh) 清洁设备、污水桶及清洁系统
CN116530885A (zh) 清洁设备及清洁系统
CN115607060A (zh) 清洁系统、基站及清洁设备
CN215605453U (zh) 洗地机
CN113303706B (zh) 维护设备的维护提示方法、维护设备、清洁系统及存储介质
CN116058741A (zh) 清洁设备、污水桶及清洁系统
KR20070095558A (ko) 로봇청소기와 도킹 스테이션의 도킹 구조를 개선한 청소기시스템
CN114747994A (zh) 扫地机器人的储水箱及组合清洁设备
CN217959974U (zh) 清洁系统的污水管组件、清洁基站及清洁系统
CN218572134U (zh) 清洁系统及基站
CN220141566U (zh) 一种表面清洁装置
CN218572135U (zh) 清洁系统及基站
CN216984784U (zh) 清洁液体存储容器及表面清洁设备
CN218792085U (zh) 一种具有污水桶的湿式表面清洁装置
CN218792079U (zh) 一种防止污液滴漏的洗地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