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606391A - 农作物收割机 - Google Patents

农作物收割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606391A
CN115606391A CN202210759802.5A CN202210759802A CN115606391A CN 115606391 A CN115606391 A CN 115606391A CN 202210759802 A CN202210759802 A CN 202210759802A CN 115606391 A CN115606391 A CN 11560639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ame
conveyor
harvesting
support
machine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759802.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稻垣晴三
渡边章人
三谷修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nmar Holding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anmar Holding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nmar Holdings Co Ltd filed Critical Yanmar Holding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560639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60639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DHARVESTING; MOWING
    • A01D25/00Lifters for beet or like crop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DHARVESTING; MOWING
    • A01D17/00Digging machines with sieving and conveying mechanism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BSOIL WORKING IN AGRICULTURE OR FORESTRY;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AGRICULTURAL MACHINES OR IMPLEMENTS, IN GENERAL
    • A01B63/00Lifting or adjusting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agricultural machines or implements
    • A01B63/002Devices for adjusting or regulating the position of tools or wheels
    • A01B63/004Lateral adjustment of tool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BSOIL WORKING IN AGRICULTURE OR FORESTRY;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AGRICULTURAL MACHINES OR IMPLEMENTS, IN GENERAL
    • A01B63/00Lifting or adjusting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agricultural machines or implements
    • A01B63/02Lifting or adjusting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agricultural machines or implements for implements mounted on tractors
    • A01B63/023Lateral adjustment of their tool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DHARVESTING; MOWING
    • A01D23/00Topping machines
    • A01D23/04Topping machines cutting the tops after being lifted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DHARVESTING; MOWING
    • A01D33/00Accessories for digging harvesters
    • A01D33/14Lifting or lowering mechanisms for the tool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DHARVESTING; MOWING
    • A01D67/00Undercarriages or fram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rvesters or mowers; Mechanisms for adjusting the frame; Platforms
    • A01D67/04Sea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DHARVESTING; MOWING
    • A01D69/00Driving mechanisms or parts thereof for harvesters or mowers
    • A01D69/06Gearing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Y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ASPECTS CROSS-CUTTING VEHICLE TECHNOLOGY
    • B60Y2200/00Type of vehicle
    • B60Y2200/20Off-Road Vehicles
    • B60Y2200/22Agricultural vehicles
    • B60Y2200/222Harvester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oil Sciences (AREA)
  • Harvesting Machines For Root Crops (AREA)

Abstract

提供如下农作物收割机:关于在行驶机体的前侧以能够向侧方转动的方式设置有收割作业部的结构,能够容易地进行使收割作业部向侧方转动的作业,并且能够在使收割作业部侧开后的状态下保持朝向收割作业部传递动力的动力传递系统。蔬菜收割机(1)具备:行驶机体(3),其具有履带行驶装置(4);以及收割作业部(6),其以能够相对于行驶机体升降的方式设置于行驶机体的前侧,一边利用履带行驶装置使行驶机体前进一边利用收割作业部收割农作物,蔬菜收割机具备:将收割作业部支承为能够相对于行驶机体向侧方转动的转动支承部(400),转动支承部构成为:无论收割作业部的转动位置如何,都保持从行驶机体侧向收割作业部传递动力的动力传递系统。

Description

农作物收割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收割农作物的农作物收割机。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蔬菜收割机、联合收割机等农作物收割机而存在形成为如下结构的收割机:在行驶机体的前侧具备用于拔出或割取农作物的收割作业部,并且,将收割作业部设置为能够借助液压缸等升降缸而相对于行驶机体进行升降。关于如此结构的农作物收割机,为了进行清扫、维护、检查等,将收割作业部设置为能够相对于行驶机体以上下方向为转动轴方向而在横向上转动,收割作业部具备所谓的侧开结构。(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3。)。
专利文献1、2中公开了如下结构:作为收割作业部的割取部构成为包括升降缸,并且能够相对于行驶机体侧而向左侧转动。专利文献3中公开了如下结构:作为收割作业部的割取前处理装置构成为能够相对于行驶机体向侧方转动,在该结构中,使割取前处理装置向侧方转动,由此使得行驶机体侧的割取输出齿轮与割取前处理装置侧的割取输入齿轮的咬合状态自动解除。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公平3-63332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许第4868069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8-7299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如专利文献1、2所公开的结构那样,根据收割作业部与升降缸一起向侧方转动的结构,虽然不需要每次使收割作业部向侧方转动时都将升降缸拆下,但是需要对例如用于驱动割取部的带等动力传递用部件进行拆装。因而,存在使收割作业部向侧方转动的作业耗费时间和精力这样的问题。
另外,在专利文献3所公开的结构的情况下,随着割取前处理装置向侧方转动而自动地解除咬合状态的割取输出齿轮及割取输入齿轮变为露出的状态。因而,会担心垃圾等附着于齿轮。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如下农作物收割机:关于在行驶机体的前侧以能够向侧方转动的方式设置有收割作业部的结构,能够容易地进行使收割作业部向侧方转动的作业,并且能够在使收割作业部侧开后的状态下对朝向收割作业部传递动力的动力传递系统进行保持。
本发明所涉及的农作物收割机具备:行驶机体,其具有行驶部;以及收割作业部,其以能够相对于所述行驶机体升降的方式设置于所述行驶机体的前侧,一边利用所述行驶部使所述行驶机体前进一边利用所述收割作业部收割农作物,其中,所述农作物收割机具备:将所述收割作业部支承为能够相对于所述行驶机体向侧方转动的转动支承部,所述转动支承部构成为:无论所述收割作业部的转动位置如何,都保持从所述行驶机体侧向所述收割作业部传递动力的动力传递系统。
关于本发明所涉及的农作物收割机,在所述农作物收割机中,还具备:输送装置,其对由所述收割作业部收割的农作物进行输送;以及升降框架,其将所述收割作业部支承于所述输送装置,并以能够升降的方式设置于所述行驶机体,所述转动支承部设置于所述升降框架。
关于本发明所涉及的农作物收割机,在所述农作物收割机中,所述转动支承部具有:用于从所述行驶机体侧向所述收割作业部传递动力的动力传递轴,所述动力传递轴与所述转动支承部使所述收割作业部转动的转动轴呈同轴状地设置。
关于本发明所涉及的农作物收割机,在所述农作物收割机中,用于使所述收割作业部相对于所述行驶机体升降的致动器设置于所述行驶机体侧。
关于本发明所涉及的农作物收割机,在所述农作物收割机中,用于使所述收割作业部相对于所述行驶机体升降的致动器设置为将从支承所述输送装置的框架伸出的台架部与所述升降框架相互连结的状态。
关于本发明所涉及的农作物收割机,在所述农作物收割机中,所述转动支承部设置于所述行驶机体的左右方向的一侧,在所述行驶机体的左右方向的另一侧设置有对农作物收割机进行操作的操作部。
根据本发明,关于在行驶机体的前侧以能够向侧方转动的方式设置有收割作业部的结构,能够容易地进行使收割作业部向侧方转动的作业,并且能够在使收割作业部侧开后的状态下保持朝向收割作业部传递动力的动力传递系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蔬菜收割机的左前方立体图。
图2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蔬菜收割机的右前方立体图。
图3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蔬菜收割机的左视图。
图4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蔬菜收割机的俯视图。
图5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蔬菜收割机的左视截面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收割作业部的框架结构的左后方立体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输送切断单元结构的左视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除土装置及其附近的左视截面图。
图9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行驶机体的主视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蔬菜收割机的动力传递结构的图。
图11是图10的局部放大图。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蔬菜收割机的前后中间部的右后方立体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蔬菜收割机的前后中间部的上方立体图。
图14是表示使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蔬菜收割机的作物处理单元上升后的状态的右视图。
图15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下侧框架支承部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16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下侧框架支承部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17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下侧框架支承部的结构的左视截面图。
图18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上侧框架支承部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19是表示使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收割作业部侧开后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20是表示使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收割作业部侧开后的状态的前方立体图。
图2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转动支承部的结构的后方立体图。
图22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转动支承部的结构的纵剖视图。
图23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转动支承部的结构的前方立体图。
图24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作业部传递轴的罩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25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作业部传递轴的罩的结构的局部欠缺右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蔬菜收割机(农作物收割机);2…洋葱(农作物);3…行驶机体;4…履带行驶装置(行驶部);5…操作部;6…收割作业部;7…输送机(输送装置);9…机体框架(框架);9b…台架部;12…操作箱;30…作业部框架;230…动力传递轴;330…升降缸(致动器);340…输送机横架框架(升降框架);350…下侧框架支承部;360…上侧框架支承部;400…转动支承部。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所涉及的农作物收割机具备:行驶机体;以及在行驶机体的前侧设置的收割作业部,其中,通过钻研用于使作为前处理部的收割作业部侧开的转动结构,能够实现使收割作业部侧开的作业的容易化,并且能够对侧开状态下的收割作业部传递动力。以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在以下说明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作为本发明所涉及的农作物收割机,以如下蔬菜收割机为例进行说明:将收割对象的农作物(蔬菜)设为鳞茎菜的一种即洋葱。但是,本发明所涉及的农作物收割机可以广泛用作如下农作物收割机:对大蒜、百合根等其他鳞茎菜、胡萝卜等根菜进行收割的蔬菜收割机;对谷物等进行收割的联合收割机等。
如图1~图5所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蔬菜收割机1是:将栽植于田地的洋葱2从土壤中拔出而收割的洋葱收割机。在田地中,洋葱2沿着直线连续地按垄栽植。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说明中,栽培洋葱2的田地设为没有土埂的所谓连续垄田地。另外,在以下说明中,将朝向蔬菜收割机1的前方时的左侧(图4中的下侧)及右侧(图4中的上侧)分别设为蔬菜收割机1的左侧及右侧。
关于蔬菜收割机1,首先,针对栽植于土壤的洋葱2,一边夹持从鳞茎部2a向地上伸出的茎叶部2b一边将其拔出,保持着夹持茎叶部2b的状态下的洋葱2的悬吊姿势不变地朝向后上方输送,在其输送过程中将茎叶部2b切断而使之从鳞茎部2a分离,由此对鳞茎部2a进行收割。相对于蔬菜收割机1的规定部位而排出从鳞茎部2a切断分离的茎叶部2b。蔬菜收割机1一边沿着洋葱2的按垄栽植的线路行驶一边进行这样的收割作业。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蔬菜收割机1是自主行驶式的收割机,具有:一边行驶一边将6垄洋葱2同时拔出并进行输送收割的多垄用(6垄用)结构。蔬菜收割机1将洋葱2中的鳞茎部2a设为收割对象部分,该鳞茎部2a相当于蔬菜主体部。
蔬菜收割机1具备:行驶机体3,其具有作为左右一对的行驶部的履带行驶装置4;操作部5,其由蔬菜收割机1的驾驶员(作业者)进行蔬菜收割机1的行驶操作、收割操作等各种操作;作为前处理部的收割作业部6,其对洋葱2进行收割;作为输送装置的输送机7,其对由收割作业部6收割的洋葱2进行输送;以及收容部8,其用于将由输送机7输送的洋葱2收容于规定的回收容器。
行驶机体3具备由多个框架部件立体地组装构成的机体框架9,使履带行驶装置4配置于机体框架9的左右两侧。相对于机体框架9设置有操作部5、收割作业部6、输送机7及收容部8。
履带行驶装置4是履带式的行驶装置,在行驶机体3中构成用于使机体移动的履带部。履带行驶装置4具有:驱动轮4a,其支承于机体框架9的后下部;从动轮4b,其在驱动轮4a的下方的高度位置处支承于机体框架9的前后的下部;多个滚动轮4c,它们设置于前后的从动轮4b之间;以及履带4d,其卷绕于上述车轮。履带行驶装置4在侧视观察时具有以位于后上部的驱动轮4a的附近部分为顶部的近似三角形,履带4d中的驱动轮4a与前侧的从动轮4b之间的部分配置成前低后高的倾斜状。左右的履带行驶装置4由蔬菜收割机1所具备的发动机10驱动。
发动机10具有反冲启动器,并搭载于行驶机体3的后部左侧。在发动机10的前下方的位置且是在左右的履带行驶装置4的后上部之间设置有变速器11(参照图5)。变速器11适当地对来自发动机10的动力进行变速并将其传递至左右的履带行驶装置4。
操作部5设置于行驶机体3的左侧。具体而言,操作部5设置于输送机7的左侧且是左侧的履带行驶装置4的上方。操作部5是对蔬菜收割机1进行操作的部分,并具备配置有操纵杆、开关等各种操作件的操作箱12。在操作箱12设置有兼用作行驶离合器及作业离合器的行驶/作业离合器杆、与机体行驶相关的变速杆、使作业部升降的升降杆、左右的侧离合器杆以及使发动机10停止的发动机停止开关等。
在操作箱12的后方设置有驾驶席13。驾驶席13设置为借助座椅支承框架14而支承于机体框架9的状态。座椅支承框架14是由棒状部件等组装构成的框架部分,将驾驶席13支承于发动机10的前上方的位置。
操作部5在前后方向上在操作箱12的后侧具有水平状的搭乘用踏板15。搭乘用踏板15位于驾驶席13的前下方,并构成操作部5的地板部。搭乘用踏板15设置为:构成在机体框架9的左侧设置的操作部框架16的上表面部。操作部框架16是由方形钢管状的部件等组装构成为长方体状的框架部分,并设置为支承固定于机体框架9的状态。操作部框架16对座椅支承框架14的前侧部分进行支承。
在搭乘用踏板15的前侧及右侧立起设置有由棒状部件构成为框状的前部框架17及侧部框架18。前部框架17及侧部框架18是如下部分:在相对于搭乘用踏板15或驾驶席13乘降时作为扶手而发挥功能,在作业中由搭乘用踏板15上的作业者把持。操作箱12借助规定的支承部件而支承于前部框架17。
操作箱12由就座于驾驶席13的状态下的作业者或者站立在搭乘用踏板15上的状态下的作业者进行操作。在搭乘用踏板15的作为乘降侧的左侧的下方设置有相对于搭乘用踏板15乘降用的辅助踏板19。
以下,利用图1~图14对蔬菜收割机1所具备的收割作业部6的各装置、输送机7、收容部8等进行说明。
收割作业部6具备分禾装置21、耙拢装置22、挖掘装置23、拔出输送装置24、肩部对齐装置25、茎叶切断装置26以及除土装置27。这些装置支承于收割作业部6所具备的作业部框架30。
[作业部框架]
作业部框架30具有:后横框架部31,其设置于作业部框架30的后端部;前横框架部32,其设置于后横框架部31的前上方;以及侧部框架部33,其设置于上述框架部的左右两侧并将后横框架部31和前横框架部32相互连结。作业部框架30整体构成为大致左右对称。
后横框架部31是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直线状的框架部分,由方形钢管状的部件构成。后横框架部31设置于:在输送机7的输送始端部的前侧设置的除土装置27的上方位置。后横框架部31具有使左右两端部比左右的履带行驶装置4更向左右外侧伸出的长度。
前横框架部32是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直线状的框架部分,由具有圆形的横截面形状的管状部件构成。前横框架部32设置于耙拢装置22的后上方位置。前横框架部32具有使左右两端部比左右的履带行驶装置4更向左右外侧伸出的长度。
侧部框架部33具有:第1框架部33a,其架设于后横框架部31与前横框架部32之间;第2框架部33b,其从前横框架部32朝向下侧伸出;以及第3框架部33c,其从后横框架部31朝向前侧伸出并且与第2框架部33b的下端部连结。构成侧部框架部33的各框架部由方形钢管状的部件构成。
第1框架部33a是如下框架部分:在侧视观察时从后侧朝向前侧呈直线状上升倾斜并且在俯视观察时具有规定的弯曲形状。第1框架部33a的后端侧与后横框架部31的左右端部附近连结,第1框架部33a的前端部与前横框架部32的左右端部连结。
第2框架部33b是如下直线状的框架部分:上端部与前横框架部32的左右端部连结,并且从前横框架部32朝向斜后方延伸。第2框架部33b在左右方向上位于第1框架部33a的左右外侧。第2框架部33b配置成前倾状,并且设置成在侧视观察时与第1框架部33a一起构成锐角状的角度。
第3框架部33c具有:第4框架部33d,其从第2框架部33b的下端部朝向左右外侧伸出;前低后高的倾斜状的第5框架部33e,其架设于第4框架部33d的左右外侧的端部与后横框架部31的左右端部之间;以及第6框架部33f,其从第4框架部33d的左右内侧的部分向前侧伸出。
第5框架部33e和第6框架部33f以在侧视观察时构成连续的前低后高的直线状的方式配置成相互平行状。关于第3框架部33c,在侧视观察时,利用第1框架部33a、第2框架部33b及第5框架部33e而形成第2框架部33b和第5框架部33e所构成的角部处于直角侧的近似直角三角形。
第5框架部33e相对于左右的履带行驶装置4位于左右外侧,并形成作业部框架30的左右的侧缘部。第6框架部33f在左右方向上相对于第5框架部33e位于左右内侧。
关于具备以上那样的结构的作业部框架30,利用后横框架部31、前横框架部32、左右的侧部框架部33的第5框架部33e、第4框架部33d及第2框架部33b而构成在俯视观察时形成为以左右方向为长边方向的近似矩形框状的框架部。该框架部设置成将收割作业部6的后部包围。
[分禾装置]
分禾装置21是:用于将栽植于田地的洋葱2的茎叶部2b向上方扶起而对洋葱2进行分禾的装置。分禾装置21一边穿过垄间一边将倒伏于田地的状态下的洋葱2的茎叶部2b向上方扶起而进行分禾。分禾装置21与在左右方向上连续的6垄对应地以隔着2垄的方式设置有4个,以便将洋葱2以2垄为单位而分开。此外,分禾装置21可以与6垄对应地设置有7个,以便将洋葱2以1垄为单位而分开。
分禾装置21具有长条状的分禾箱51、以及从分禾箱51突出的多个搂齿52。分禾箱51具有以左右方向为板厚方向的细长的厚板状的外形。分禾箱51在侧视观察时使长边方向朝前低后高方向倾斜而设置成倾斜状。分禾箱51相对于水平方向的倾斜角度例如为50°~60°左右。
搂齿52从分禾箱51的周缘部突出。多个搂齿52相对于卷绕在前后的链轮53a、53b的链54而以规定的间隔固定设置,前后的链轮53a、53b在分禾箱51的长边方向的两端部将左右方向设置为旋转轴方向(参照图10)。
4个分禾装置21在左右方向上隔开规定间隔地呈平行状设置。4个分禾装置21使后侧的链轮53b固定设置于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共通的前处理驱动轴55,并且使多个搂齿52受到前处理驱动轴55的旋转动力而与链54一起进行纵向转动(参照图10)。前处理驱动轴55内置于使得4个分禾装置21的后端部彼此连结的前处理轴箱56,并受到从发动机10传递的动力而进行旋转。分禾装置21利用转动的多个搂齿52将洋葱2的茎叶部2b扶起而进行分禾。
4个分禾装置21借助固定于前横框架部32前侧的支承板58及从支承板58朝向前下方伸出的支承臂59而支承于前横框架部32。支承臂59的上端部由螺栓等固定件固定于支承板58,支承臂59的下端部由螺栓等固定件固定于分禾装置21的分禾箱51的上部后侧。在左右两侧的分禾装置21的下端部安装有朝向前方呈尖锐形状的分禾体60。
[耙拢装置]
耙拢装置22设置于分禾装置21的后侧。耙拢装置22是用于从机体前侧耙拢洋葱2的茎叶部2b并将其交接至拔出输送装置24、进而对拔出输送装置24的拔出进行辅助的装置。耙拢装置22与在左右方向上连续的6垄对应地设置有6个,并构成为由一对耙拢装置22发挥功能。也就是说,蔬菜收割机1将一对耙拢装置22设为1组,具备以横向排列的方式并排设置的左侧、中间、右侧的3组耙拢装置22。一对耙拢装置22在左右方向上设置于左右相邻的分禾装置21之间。
针对6垄洋葱2,左侧的一对耙拢装置22统一耙拢左侧的2垄洋葱2的茎叶部2b并将其交接至左侧的拔出输送装置24。同样地,中间的一对耙拢装置22统一耙拢中间的2垄洋葱2的茎叶部2b并将其交接至中间的拔出输送装置24。另外,右侧的一对耙拢装置22统一耙拢右侧的2垄洋葱2的茎叶部2b并将其交接至右侧的拔出输送装置24。
耙拢装置22具有长条状的耙拢框架65、以及从耙拢框架65突出的多个搂齿66。耙拢框架65具有细长的厚板状的外形,在侧视观察时长边方向朝向前低后高方向倾斜而设置为倾斜状,并形成为与耙拢装置22平行状或近似平行状。
搂齿66从耙拢框架65的周缘部突出。多个搂齿66相对于卷绕于前后的带轮67a、67b的带68而以规定间隔固定设置,前后的带轮67a、67b在耙拢框架65的长边方向的两端部将相对于耙拢框架65的板面垂直的方向设置为旋转轴方向(参照图10)。
各组的一对耙拢装置22设置为:在主视观察时从下侧趋向上侧而彼此间的间隔逐渐缩小,形成为近似倒“V”字状。耙拢装置22借助耙拢驱动轴69受到从前处理驱动轴55传递的旋转动力而进行驱动。耙拢驱动轴69从前处理驱动轴55朝向后下方伸出。前处理驱动轴55的旋转动力借助锥齿轮70a、70b而向耙拢驱动轴69传递(参照图10)。
如图10所示,耙拢装置22将后侧的带轮67b固定设置于耙拢驱动轴69,并使多个搂齿66受到耙拢驱动轴69的旋转动力而与带68一起进行横向转动。耙拢驱动轴69内置于:从前处理轴箱56朝向后下方伸出并使得前处理轴箱56与耙拢框架65相互连结的耙拢驱动轴箱71。
另外,在耙拢框架65的下端部与位于该耙拢框架65的大致前方的对应的分禾箱51的下端部之间夹设有支承板72。利用支承板72而将耙拢框架65的下端部连结支承于分禾箱51的下端部。
[挖掘装置]
挖掘装置23设置于耙拢装置22的下方。挖掘装置23是所谓的深松机,且是用于进入洋葱2的下侧使土破碎以便容易利用拔出输送装置24而将洋葱2拔出的装置。
挖掘装置23具有:主视观察时呈近似“U”字状的挖掘刃75;对挖掘刃75的左右两侧进行支承的刃支承体76;以及对左右的刃支承体76分别进行驱动支承的纵框架部77。
作为主视观察时呈近似“U”字状的部分,挖掘刃75具有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横刃部以及从横刃部的两端立起的纵刃部,并使得纵刃部的上部连结支承于刃支承体76。挖掘刃75以两端部在左右方向上位于与左右两端的分禾装置21大致相同的位置的方式呈延伸状地设置。
刃支承体76位于作业部框架30的第6框架部33f的左右内侧,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轴支承于第6框架部33f。纵框架部77的下端部以能够转动的方式与刃支承体76的上端部连结。纵框架部77从位于刃支承体76上方的前横框架部32的左右两端部朝向下方延伸设置。纵框架部77借助偏心机构而与内置于前横框架部32的掘取驱动轴78的端部连结(参照图10)。由此,掘取驱动轴78进行旋转而使得纵框架部77在大致沿着上下方向的长边方向上往复移动。掘取驱动轴78受到从发动机10传递的动力而进行旋转。
根据这样的结构,纵框架部77进行往复移动,由此使得刃支承体76与挖掘刃75一体地以左右方向为转动轴方向而前后摆动。挖掘装置23随着蔬菜收割机1的前进而将前后摆动的挖掘刃75插入到土中并使之位于比洋葱2的鳞茎部2a更靠下方的位置,由此使土壤变得松软而进行6垄挖掘。挖掘装置23的挖掘刃75的左右方向的尺寸设为挖掘装置23的挖掘宽度。
[拔出输送装置]
拔出输送装置24是如下装置:将洋葱2从土壤中拔出,并一边夹持拔出后的洋葱2的茎叶部2b一边朝向后上方输送。拔出输送装置24设置于耙拢装置22的后侧,一边夹持从耙拢装置22交接的茎叶部2b并将茎叶部2b向后上方(斜后上方)输送,一边拔出洋葱2并将洋葱2保持为立起姿势而朝向后上方输送。
拔出输送装置24从耙拢装置22下部的正后方的位置朝向后上方呈倾斜状设置。拔出输送装置24相对于水平方向的倾斜角度例如约为45°。拔出输送装置24与1组耙拢装置22对应地设置。因此,蔬菜收割机1具有以横向排列的方式并排设置的左侧、中间、右侧的3个拔出输送装置24。
如图7所示,拔出输送装置24在装置的前部将洋葱2从土壤中拔出,并一边夹持拔出后的洋葱2的茎叶部2b一边朝向后上方输送。拔出输送装置24具有如下结构:将一对环形转动带即输送带83分别绕挂于驱动带轮84及从动带轮85,该驱动带轮84是设置于作为输送下游侧的后侧的驱动轮,该从动带轮85是设置于作为输送上游侧的前侧的从动轮。即,拔出输送装置24是具备左右一对的使得输送带83卷绕于驱动带轮84及从动带轮85的带式夹持体82的带式输送装置,并构成为将茎叶部2b夹持于左右的带式夹持体82之间进行输送。
一对输送带83利用相互对置的部分而夹持茎叶部2b,并利用驱动带轮84的旋转驱动力而朝向使得相互对置侧沿输送方向移动的方向进行转动。驱动带轮84及从动带轮85将在侧视观察机体时与拔出输送装置24的倾斜方向正交的方向设为旋转轴方向。对于输送带83设置有张紧带轮、引导辊等。
拔出输送装置24在其前端部利用一对输送带83的对置面而夹持茎叶部2b,并通过输送带83的转动动作而将洋葱2从土壤中拔出。拔出后的洋葱2保持利用一对输送带83夹持茎叶部2b的部分的状态,并大体以垂直悬吊的姿势向后上方输送。拔出输送装置24以使得输送终端部(后端部)位于蔬菜收割机1的前后方向的大致中央部的方式延伸设置。
如图10所示,拔出输送装置24的驱动带轮84固定设置于受到从发动机10传递的动力而进行旋转的输送输入轴89,并与输送输入轴89一体地进行旋转驱动。输送输入轴89在驱动带轮84的后侧向斜后下方延伸,并内置于沿着输送输入轴89的轴向的筒状的输送输入轴箱90。驱动带轮84进行旋转驱动,从而使得从动带轮85随着输送带83的转动而进行旋转。
另外,在蔬菜收割机1中,关于设置有左侧、中央、右侧的3组的拔出输送装置24的配置,如图4所示,中央的拔出输送装置24在俯视观察时使得直线状的输送方向沿着前后方向,并且设置为沿着前后方向延伸。与此相对,左侧及右侧的拔出输送装置24在俯视观察时使得直线状的输送方向以从左右外侧朝向左右内侧的方式倾斜,并且前侧至后侧从左右外侧朝向左右内侧呈倾斜状地设置。也就是说,在主视观察蔬菜收割机1时,左右的拔出输送装置24以下侧至上侧从左右外侧朝向左右内侧的方式呈倾斜状设置。左右的拔出输送装置24在左右方向上对称地设置。
[肩部对齐装置]
肩部对齐装置25设置于拔出输送装置24的后侧。具体而言,肩部对齐装置25设置于拔出输送装置24的后半部的下侧。
肩部对齐装置25是位置对齐装置的一例,是用于使得拔出输送装置24的输送下游侧的部分与输送的洋葱2的鳞茎部2a的高度位置对齐的装置。肩部对齐装置25将洋葱2的鳞茎部2a的上侧部分设为肩部,使得由拔出输送装置24输送的洋葱2的肩部的高度对齐。
肩部对齐装置25沿着在侧视观察时比拔出输送装置24的斜度平缓的前低后高的倾斜平面而设置。肩部对齐装置25相对于水平方向的倾斜角度例如约为20°。肩部对齐装置25与各拔出输送装置24对应地设置。因此,蔬菜收割机1具备以横向排列的方式并排设置的左侧、中间、右侧的3个肩部对齐装置25。
肩部对齐装置25具有如下结构:将一对环形转动带即输送带93分别绕挂于驱动带轮94及从动带轮95,该驱动带轮94是设置于作为输送上游侧的前侧的驱动轮,该从动带轮95是设置于作为输送下游侧的后侧的从动轮。即,肩部对齐装置25具备左右一对的使得输送带93卷绕于驱动带轮94及从动带轮95的带式输送体92,并构成为使茎叶部2b位于左右的带式输送体92之间而进行输送。
一对输送带93利用相互对置的部分而夹持茎叶部2b,并借助驱动带轮94的旋转驱动而朝向使得相互对置侧在茎叶部2b的输送方向上移动的方向进行转动。驱动带轮94及从动带轮95以在侧视观察机体时与肩部对齐装置25的倾斜方向正交的方向为旋转轴方向。此外,相对于输送带93设置有张紧带轮等。一对输送带93的对置面之间的间隙设定为比普通洋葱2的鳞茎部2a更小。
肩部对齐装置25使得各带式输送体92的前端部位于拔出输送装置24的各带式夹持体82的前后大致中央部的正下方。关于肩部对齐装置25,在侧视观察时,利用其与拔出输送装置24之间的倾斜角度之差而与拔出输送装置24的后侧部分一起形成为近似“V”字状,其与拔出输送装置24之间的上下间隔从前侧趋向后侧逐渐扩大。
肩部对齐装置25与拔出输送装置24联动连结,并与拔出输送装置24同步地驱动。肩部对齐装置25的带式输送体92分别与对应的拔出输送装置24的带式夹持体82联动连结。肩部对齐装置25的左右的带式输送体92的驱动带轮94分别利用使拔出输送装置24的驱动带轮84进行驱动的输送输入轴89所传递的旋转动力而进行旋转驱动。
如图10及图11所示,在输送输入轴89的上端部固定设置有第1带轮86,在设置于第1带轮86前方的传动轴91的一端侧(上端侧)固定设置有第2带轮87。传动轴91是轴向与输送输入轴89平行的轴,并且在带式夹持体82设置于驱动带轮84与从动带轮85之间的中间部。传动带88绕挂于第1带轮86及第2带轮87。传动带88与输送带83设置成平行状。相对于传动带88设置有张紧带轮、导辊等。
输送输入轴89的旋转动力经由第1带轮86、第2带轮87及传动带88而传递至传动轴91。传动轴91的旋转动力经由第1齿轮97及第2齿轮98而传递至在一端侧固定设置有驱动带轮94的输入轴99。第1齿轮97固定设置于传动轴91的另一端侧(下端侧)。第2齿轮98固定设置于从驱动带轮94向上侧伸出的输入轴99的上端部。
传动轴91及输入轴99根据拔出输送装置24及肩部对齐装置25的倾斜角度的差异而使得彼此的轴向不同。第1齿轮97及第2齿轮98构成为:根据传动轴91及输入轴99彼此的轴向差异而呈倾斜状地啮合。
这样,肩部对齐装置25利用从用于使拔出输送装置24的驱动带轮84进行驱动的输送输入轴89取出的驱动力而进行驱动。即,肩部对齐装置25构成为:在左右的带式输送体92的输入轴99,经由包括第1带轮86在内的带式传动机构、第1齿轮97等受到从输送输入轴89传递的旋转动力而对驱动带轮94进行旋转驱动,由此对输送带93进行旋转驱动。
肩部对齐装置25使得由拔出输送装置24输送的洋葱2的茎叶部2b位于一对输送带93之间,并利用一对输送带93按压洋葱2的鳞茎部2a的肩部,由此使得鳞茎部2a的高度位置与规定的高度位置对齐。即,肩部对齐装置25使鳞茎部2a位于相对于拔出输送装置24的输送带83而以平缓的斜度配设的一对输送带93的下侧,并且随着拔出输送装置24对洋葱2的输送而使一对输送带93与鳞茎部2a的两个肩部抵接并使得输送移动中的洋葱2卡止成向上方移动,根据处理方式而使得洋葱2的高度位置对齐(参照图7中的鳞茎部2a的移动轨迹S1)。在此,拔出输送装置24的一对输送带83的夹持力设定为大于肩部对齐装置25的一对输送带93的夹持力,所以,能够获得对洋葱2处理的作用。高度位置对齐后的洋葱2向后方的茎叶切断装置26引导。
[茎叶切断装置]
茎叶切断装置26设置于肩部对齐装置25的后上部,并配置于拔出输送装置24的后部下方。茎叶切断装置26是如下装置:用于将由拔出输送装置24输送的洋葱2的茎叶部2b切断,并且使鳞茎部2a从茎叶部2b分离并向下掉落。茎叶切断装置26以使得茎叶部2b以大致相同的长度残留于鳞茎部2a侧的方式切断利用肩部对齐装置25使得肩部的高度对齐之后的洋葱2的茎叶部2b。
茎叶切断装置26具有:在肩部对齐装置25的各带式输送体92设置于与从动带轮95同轴上的左右一对圆板状的旋转刃100。一对旋转刃100以使得外缘部彼此重叠的状态而配置为在上下方向上接近,并且隔着洋葱2的移动路径而大致左右对称地设置。旋转刃100支承于从动带轮95的支承轴96,并且相对于从动带轮95呈平行状地设置于从动带轮95的上方位置。旋转刃100与受到从拔出输送装置24传递的旋转动力而执行动作的肩部对齐装置25的从动带轮95一体地旋转。
借助拔出输送装置24的输送作用而向斜后上方移动过程中的洋葱2在利用肩部对齐装置25卡止成向上方移动而在上下方向上定位的状态下,向左右的旋转刃100之间的位置引导。位于肩部对齐装置25的一对输送带93之间的茎叶部2b到达左右的旋转刃100的重叠部,从而被旋转的旋转刃100切断。在此,茎叶部2b在被拔出输送装置24及肩部对齐装置25夹持并且拉伸的状态下受到旋转刃100的作用,所以,被良好地切断。利用一对旋转刃100从茎叶部2b切下分离的鳞茎部2a向下掉落并被向规定的场所引导。
如上,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蔬菜收割机1具备左侧、中间、右侧的3组单元结构,上述单元结构构成为包括拔出输送装置24、肩部对齐装置25及茎叶切断装置26。以下,将构成为包括拔出输送装置24、肩部对齐装置25及茎叶切断装置26的单元结构设为“输送切断单元结构80”。此外,在图7中示出了左侧的输送切断单元结构80。
[除土装置]
除土装置27承接从土壤中拔出的洋葱2,并且一边将附着于洋葱2的土、泥去除一边将洋葱2向后方输送。即,除土装置27是如下装置:承接由茎叶切断装置26切下分离的鳞茎部2a,并且一边将附着于鳞茎部2a的土、泥去除一边将鳞茎部2a向后方输送。
除土装置27在肩部对齐装置25及茎叶切断装置26的下方设置于机体的左右中间部。除土装置27以在行驶机体3上支承于规定部位的状态设置。除土装置27相对于3组输送切断单元结构80而设置为共通的结构。即,除土装置27从左右两侧及中央的各输送切断单元结构80承接将茎叶部2b切断而掉落下来的鳞茎部2a,并且一边进行鳞茎部2a的除土一边将鳞茎部2a向后侧输送。
除土装置27具有3个除土轮110(110A、110B、110C)而作为除土旋转体,通过使除土轮110对鳞茎部2a施加作用而将附着于鳞茎部2a的土、泥打落(参照图8)。除土轮110是以机体左右方向为旋转轴方向的旋转体。3个除土轮110的上侧作为鳞茎部2a的输送面侧,借助3个除土轮110的作用而将鳞茎部2a向后方输送。因此,旋转驱动的3个除土轮110的旋转方向在左视观察时均为顺时针方向(右转方向)。
3个除土轮110从前侧向后侧并排设置。3个除土轮110从前侧起依次设为第1除土轮110A、第2除土轮110B、第3除土轮110C。3个除土轮110设置为在架设于左右的除土框架111之间的状态下能够旋转。除土框架111是纵板状的框架部分。在左右的除土框架111的前端部之间设置有具有与除土框架111大致相同的高度的前壁部112。由左右的除土框架111和前壁部112包围的部分的下侧敞开。
在由左右的除土框架111及前壁部112构成的框架部分的内部设置有3个除土轮110。而且,输送机7与该框架部分的后侧连结。
3个除土轮110中的前侧的第1除土轮110A及第2除土轮110B设置于相同高度或大致相同高度的位置。相对于上述前侧的2个除土轮110而位于后侧的第3除土轮110C设置于比前侧的2个除土轮110更高的位置。由此,第3除土轮110C接近输送机7的输送始端部,作为将鳞茎部2a向输送机7移送的移送部而发挥功能。
除土轮110具有:驱动轴115,其受到从发动机10传递的动力而进行旋转;以及多个轮主体116,它们通过将多个棒状的突起部配置成放射状而形成。驱动轴115及多个轮主体116设置为一体旋转。轮主体116构成为由橡胶等弹性体构成的一体部件。
轮主体116具有:使驱动轴115贯通的近似圆筒状的部分即旋转基部;以及从旋转基部呈放射状突出的多个(6个)突起部,具有所谓的星形轮形状。关于除土轮110,多个(例如6个)轮主体116沿驱动轴115的轴向并列设置,并且在左右的除土框架111之间设置于左右方向的大致整个范围内。各除土轮110所具有的多个轮主体116的形状/尺寸是共通的,并且在除土轮110的旋转方向上以共通的相位而设置。此外,各除土轮110的多个轮主体116的相位可以不同。
3个除土轮110以如下位置关系设置:在相邻的除土轮110之间,在侧视观察时使得轮主体116的突起部的旋转轨迹的外周部彼此重叠。相邻的除土轮110使多个轮主体116在驱动轴115的轴向上位于互不相同的位置,以使得轮主体116的突起部不会彼此干涉。
输送机7受到从发动机10传递的动力而进行驱动,3个除土轮110接受从输送机7取出的旋转驱动力的传递而进行旋转驱动。3个除土轮110的驱动轴115从右侧的除土框架111朝向右侧突出,在该驱动轴115的向右侧突出的突出部分设置有用于传递动力的链轮等。
如图10所示,在第3除土轮110C的驱动轴115设置有:用于接受从输送机7取出的旋转驱动力的传递的输入链轮118a;以及用于向第2除土轮110B的驱动轴115传递旋转动力的输出链轮118b。在第2除土轮110B的驱动轴115设置有:用于与输出链轮118b一起接受链的卷绕的输入链轮119a;以及用于向第1除土轮110A的驱动轴115传递旋转动力的输出链轮119b。在第1除土轮110A的驱动轴115设置有与输出链轮119b一起接受链的卷绕的输入链轮120。
关于具有如上结构的除土装置27,掉落下来的鳞茎部2a从旋转的3个除土轮110承受轮主体116的突起部的的作用而一边进行除土一边朝向后侧的输送机7输送。在此,利用由左右的除土框架111及前壁部112构成的框状部分对向下掉落至除土装置27的鳞茎部2a进行承挡,从而不会使其从除土轮110上向外侧掉落,并且可靠地承受除土轮110的除土作用以及输送作用。从鳞茎部2a掉落的土等向下掉落并向田地排出。
[输送机]
输送机7是:接收由拔出输送装置24输送的洋葱2并朝向后上方(斜后上方)输送的装置。在蔬菜收割机1中,输送机7从除土装置27接收利用茎叶切断装置26将茎叶部2b切断后的鳞茎部2a,并向后上方输送鳞茎部2a。
输送机7设置于除土装置27的后侧,并设置为以与除土装置27中的鳞茎部2a的输送路径相同的宽度构成连续的输送路径。输送机7形成从除土装置27的后侧朝向斜后上方的输送路。输送机7的输送路径相对于水平方向的倾斜角度例如与拔出输送装置24的倾斜角度为等同程度。输送机7以使得输送始端部位于除土装置27的后侧且使得输送终端部位于驾驶席13的右侧的方式呈前低后高的倾斜状地延伸设置。
输送机7是:以规定间隔具有以左右方向为延伸方向的多个杆的杆式输送机。作为多个杆,输送机7具有:直线棒状的杆121;以及具有多个突起122的突起杆123。多个突起杆123在输送机7的周向上针对规定数量的杆121的每一个而设置。突起122在侧视观察时具有细长的近似三角形,并朝向相对于输送机7的输送面大致垂直的方向突出。关于突起杆123,突起122在突起杆123的轴向上隔开规定间隔地设置于多处位置(例如6处位置)。
杆121及突起杆123分别使得两端部固定于在输送机7的左右两侧设置的环状的链126,以架设于左右的链126之间的状态设置。链126配置于在输送机7的左右两侧设置的链箱125内。左右的链箱125构成输送机7的左右的侧壁部。在左右的链箱125的上侧、且在输送机7的整个输送路径上设置有从输送机7的输送面向上方突出的侧板130。利用侧板130而防止由输送机7输送的鳞茎部2a向侧方掉落下来。构成除土装置27的左右的侧壁部的除土框架111分别与左右的链箱125的前侧连结。
输送机7具有:在位于后上侧的输送后端部设置的输送机输入轴127;以及在位于前下侧的输送始端部设置的输送机从动轴128。输送机输入轴127受到从发动机10传递的旋转动力而进行旋转驱动。在输送机输入轴127的右侧端部固定设置有用于接受从发动机10传递的旋转动力的输入链轮129(参照图10)。
如图10所示,输送机输入轴127的旋转动力经由对多个杆121及突起杆123进行支承的左右的链126而传递至输送机从动轴128。因而,在输送机输入轴127及输送机从动轴128的各轴固定设置有接受左右的链126的卷绕的链轮131、132。
在具备这样的结构的输送机7中,杆121及突起杆123随着左右的链126的转动而进行移动,使得鳞茎部2a一边被突起杆123的多个突起122卡止一边向斜后上方输送。
输送机7的输送机从动轴128位于第3除土轮110C的后方。输送机7设置为:使得突起122的末端绕输送机从动轴128的轴转动的转动轨迹与第3除土轮110C的旋转轨迹相邻。根据这样的结构,从第3除土轮110C上向输送机7的输送始端部形成连续的输送面,由此从除土装置27向输送机7交接鳞茎部2a。
在从除土装置27向输送机7的交接部分设置有梳状引导体135(参照图5、图13)。梳状引导体135是具有梳状外形的板状的部件,并设置为沿着从除土装置27朝向输送机7的输送面。梳状引导体135以在俯视观察时将第3除土轮110C与使多个突起122位于输送机从动轴128前侧的状态下的输送机7之间的间隙填埋的方式在前后两侧具有梳齿状的形状。梳状引导体135设置为相对于左右的除土框架111等而固定的状态。利用梳状引导体135顺畅地对在从除土装置27朝向输送机7的交接部处输送的鳞茎部2a进行移送而不会使其向下掉落。
[辅助输送装置]
在除土装置27的上侧设置有辅助输送装置140。辅助输送装置140是如下结构:用于对从除土装置27向输送机7输送的鳞茎部2a施加朝向输送机7的输送作用。辅助输送装置140具有作为其装置主体部的辅助输送轮141。
辅助输送轮141设置于第3除土轮110C与输送机7的输送始端部之间的交接部分的上方。辅助输送轮141是以左右方向为旋转轴方向的旋转体,并作为从除土装置27向输送机7耙拢鳞茎部2a的耙拢轮而发挥功能。
辅助输送轮141具有:受到从发动机10传递的动力而旋转的驱动轴142;以及将棒状的突起部呈放射状地配置而形成的星形轮形状的多个轮主体143,并且具有与除土轮110相同的结构。辅助输送轮141设置为:沿着利用轮主体143的多个突起部而将鳞茎部2a向后方输送的方向进行旋转驱动。
辅助输送轮141使突起部从上侧对从第3除土轮110C向输送机7交接的鳞茎部2a施加作用,由此将鳞茎部2a向输送机7侧输送。因此,旋转驱动的辅助输送轮141的旋转方向是与除土轮110相反的方向,并且在左视观察时为逆时针方向(左转方向)。
辅助输送轮141由从输送机7左侧的链箱125的外侧向前侧伸出的链箱145、和从输送机7右侧的链箱125的外侧向前侧伸出的转动支承臂146在左右两端支承为能够旋转。链箱145使后端部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于左侧的链箱125,并且在前端部对辅助输送轮141的驱动轴142的左侧端部进行支承。转动支承臂146使后端部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于右侧的链箱125,并且在末端部对辅助输送轮141的驱动轴142的右侧端部进行支承(参照图14)。
辅助输送装置140构成为:利用从输送机7取出的动力而进行驱动。也就是说,辅助输送装置140受到从输送机7传递的动力而对辅助输送轮141进行旋转驱动。
如图10所示,输送机7的动力作为旋转动力而由动力取出轴151取出,并利用设置于链箱145内的链传动机构152而向辅助输送轮141的驱动轴142传递。动力取出轴151使右侧部分位于左侧的链箱125内,并使得固定设置于动力取出轴151的右端部的输入链轮153与链箱125内的链126卡合。
输入链轮153在输送机7的下部从鳞茎部2a的输送面侧的相反侧、即链126的下侧的外周侧与链126卡合。这样,辅助输送轮141的动力以相对于链126的旋转方向而反向旋转的方式从输送机7的中途部取出。使得动力取出轴151的轴心与链箱145的转动轴线一致。
如图10所示,链传动机构152具有:驱动链轮156,其固定设置于动力取出轴151的左端部;从动链轮157,其固定设置于辅助输送轮141的驱动轴142的左端部;以及环状的链158,其卷绕于上述链轮。在这样的结构中,动力取出轴151随着输送机7左侧的链126的转动而旋转,由此使得驱动链轮156与动力取出轴151一体旋转,并且借助链158及从动链轮157而使得驱动轴142旋转,进而使得辅助输送轮141进行旋转驱动。
在具备以上那样的辅助输送装置140的结构中,从除土装置27的第3除土轮110C向输送机7的输送始端部交接的鳞茎部2a受到辅助输送轮141的突起部的作用而被向后侧按压并向输送机7引导。鳞茎部2a在向输送机7交接时以由第3除土轮110C及辅助输送轮141夹入的方式向输送机7送出。在此,梳状引导体135上的鳞茎部2a也由辅助输送轮141向输送机7送出。
具备如上结构的除土装置27、输送机7及辅助输送装置140在左右方向上设置于左右的履带行驶装置4之间。另外,左右一对履带行驶装置4在机体宽度方向(左右方向)上位于拔出输送装置24对洋葱2的收割范围内。
如图4所示,关于蔬菜收割机1,洋葱2的收割范围在左右方向上设为:在左端的分禾装置21安装的分禾体60的末端部与在右端的分禾装置21安装的分禾体60的末端部之间的宽度(收割宽度R1)。在左右方向上,左右的履带行驶装置4的左右方向的宽度P1(参照图9)处于与洋葱2的收割范围对应的宽度即收割宽度R1的范围内。在此,左右的履带行驶装置4的宽度P1是:左侧的履带行驶装置4的左外侧边缘端与右侧的履带行驶装置4的右外侧边缘端之间的宽度。另外,收割宽度R1与挖掘装置23的挖掘宽度大体一致。
具备这样的履带行驶装置4的配置结构的蔬菜收割机1在左右两侧具备:将从茎叶切断装置26掉落下来的鳞茎部2a向除土装置27引导的引导部件161。引导部件161是如下装置:用于将在左右方向上在除土装置27的宽度范围外的位置处由茎叶切断装置26切下分离而掉落下来的鳞茎部2a向除土装置27引导。
构成左右两侧的输送切断单元结构80的茎叶切断装置26对茎叶部2b的切断位置相对于除土装置27的宽度即除土装置宽度T1(参照图9)的范围而在左右方向上处于外侧的位置。即,在左右方向上,左侧的茎叶切断装置26对茎叶部2b的切断位置位于比除土装置宽度T1的左端位置更靠左右外侧(左侧)的位置,右侧的茎叶切断装置26对茎叶部2b的切断位置位于比除土装置宽度T1的右端位置更靠左右外侧(右侧)的位置。此外,除土装置宽度T1是:左右的除土框架111的处于左右外侧的侧面之间的宽度。除土装置宽度T1与输送机7的装置宽度相同或大致相同。
这样,关于左右的茎叶切断装置26对茎叶部2b的切断位置位于除土装置宽度T1的左右外侧的结构,利用引导部件161而将从左右两侧的茎叶切断装置26掉落下来的鳞茎部2a向除土装置27引导。因此,引导部件161分别设置于左右两侧的输送切断单元结构80。
引导部件161承接从左右的茎叶切断装置26下侧掉落下来的鳞茎部2a并将其向位于左右中间部的除土装置27引导,并以构成从左右外侧朝向左右内侧下降的斜面即引导面的方式呈倾斜状地设置。
如图9所示,引导部件161构成为包括:构成引导面的引导面部162;沿着引导面部162的后侧边缘部设置的后壁部163;以及沿着引导面部162的左右外侧边缘部设置的侧壁部164。引导面部162在左右方向及前后方向上具有:将承接利用茎叶切断装置26将茎叶部2b切断而掉落下来的鳞茎部2a的范围覆盖的长度。后壁部163是铅垂状的纵面部,并且限制鳞茎部2a从引导面部162上向后侧掉落下来。侧壁部164是铅垂状的纵面部,并且限制鳞茎部2a从引导面部162上向左右外侧掉落下来。
左右的引导部件161分别设置为借助支承臂165而支承于左右的除土框架111的状态。支承臂165使上端侧固定于侧壁部164并且使下端侧固定于除土框架111。
根据如上那样具备左右的引导部件161的结构,如图9所示,从茎叶切断装置26掉落下来的鳞茎部2a向下掉落至引导部件161的引导面部162上,并且在引导面(引导面部162的上表面)上滑落而向除土装置27流入(参照图9的箭头V1)。此外,从构成中央的输送切断单元结构80的茎叶切断装置26掉落下来的鳞茎部2a直接向下掉落至除土装置27上。
[收容部]
收容部8设置于输送机7的后侧。收容部8是如下结构:用于使鳞茎部2a从输送机7的输送终端部掉落下来并且将其收容于作为回收容器的收割网170(参照图5)。收割网170是由网状物形成为袋状的收割袋。
收容部8具有:供从输送机7的终端向下流动的鳞茎部2a投入的投入口部171;供收割网170安装的左右2个排出口部172;以及将投入至投入口部171的鳞茎部2a向左右的任一排出口部172引导的引导部173。
引导部173具有:设置成能够进行切换操作而对引导目的地的排出口部172进行切换的引导板,并且构成为:通过引导板的切换操作而将鳞茎部2a向左右的任一排出口部172引导。排出口部172以在俯视观察时呈矩形的方式构成为四方筒状。收割网170组装成如下状态:使得开口侧处于上侧,使得排出口部172位于开口部内,由设置于排出口部172的左右两侧的支承棒174进行支承(参照图5)。支承棒174从机体框架9侧朝向后方呈水平状地伸出。
在排出口部172的下方设置有:从下侧对组装后的状态的收割网170进行支承的支承台176。支承台176具有水平状的支承面176a。支承台176设置为:从机体框架9借助支承部件而朝向后方呈水平状地突出。支承台176具有:构成支承面176a的水平状的支承面部177;以及设置于支承面部177的左右两侧的侧壁部178。
关于这样的结构的收容部8,由输送机7向后上方输送(参照图5的箭头W1)并从输送机7的输送终端部向后侧掉落下来的鳞茎部2a(参照图5的箭头W2)被从投入口部171投入,并且一边由引导部173引导一边向下掉落,并从左右任一排出口部172内通过而收容于收割网170内。适当更换装满鳞茎部2a的收割网170。此外,作为回收容器,可以代替收割网170而在支承台176上载置容器并且将从排出口部172排出的鳞茎部2a收容于容器内。
[动力传递结构]
利用图10及图11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蔬菜收割机1的动力传递结构进行说明。此外,图11是图10的局部放大图,且是示出关于输送切断单元结构80的动力传递结构的图。
如图10所示,利用第1链传动机构201将发动机10的输出轴10a的旋转驱动力输入至在发动机10的附近搭载的液压泵200的输入轴200a。
另外,利用第2链传动机构202将发动机10的输出轴10a的旋转驱动力输入至将左右方向设置为轴向的反向轴203。发动机10的动力经由反向轴203而分别向驱动履带行驶装置4的行驶驱动系统以及驱动各作业部的作业驱动系统传递。
关于行驶驱动系统,利用第1带式传动机构205将反向轴203的旋转动力传递至变速器11的输入轴11a。在第1带式传动机构205设置有利用行驶/作业离合器杆操作的行驶离合器206。利用变速器11所具有的传动机构将输入至变速器11的输入轴11a的旋转动力传递至变速器11的左右的车轴11b。在车轴11b的两端部安装有履带行驶装置4的驱动轮4a。
关于作业驱动系统,利用第2带式传动机构207将反向轴203的旋转动力传递至左右方向设置为轴向的作业部输入轴208。在第2带式传动机构207设置有利用行驶/作业离合器杆操作的作业离合器209。
在作业部输入轴208的左端部与输送机输入轴127之间设置有第3链传动机构210,该第3链传动机构210包括:固定设置于作业部输入轴208左端部的输出链轮213;固定设置于输送机输入轴127右端部的输入链轮129;以及卷绕于上述链轮的链214。利用第3链传动机构210而将作业部输入轴208的旋转动力传递至输送机输入轴127。利用包括左右的链126在内的链传动机构将输送机输入轴127的旋转驱动力传递至输送机从动轴128,由此对输送机7进行驱动。
利用包括输入链轮118a在内的链传动机构211将输送机从动轴128的旋转动力传递至第3除土轮110C的驱动轴115。利用包括输出链轮118b在内的链传动机构将第3除土轮110C的驱动轴115的旋转动力传递至第2除土轮110B,利用包括输出链轮119b在内的链传动机构将第2除土轮110B的旋转动力传递至第1除土轮110A。另外,输送机7的左侧的链126的转动动力由动力取出轴151取出,并利用链传动机构152而传递至辅助输送轮141。
另一方面,作业部输入轴208的旋转动力经由固定设置于作业部输入轴208右端部的锥齿轮215以及与锥齿轮215啮合的锥齿轮216而传递至作业部传递轴217,该作业部传递轴217在行驶机体3的右侧配置成在俯视观察时沿着前后方向。作业部传递轴217的旋转动力经由固定设置于作业部传递轴217前端部的锥齿轮218以及与锥齿轮218啮合的锥齿轮231而传递至以立起状态设置的动力传递轴230(参照图22)。动力传递轴230的旋转动力经由固定设置于动力传递轴230上端部的锥齿轮232以及与锥齿轮232啮合的锥齿轮219而传递至机体左右方向配置为轴向的作业部输入轴220。
如图11所示,作业部输入轴220的旋转动力经由蜗轮蜗杆副222而传递至各输送切断单元结构80的左右的输送输入轴89中的左侧的带式夹持体82的输送输入轴89B,该蜗轮蜗杆副222包括设置于作业部输入轴220的蜗杆223、以及与蜗杆223啮合的蜗轮224。输送输入轴89B的旋转动力经由固定设置于输送输入轴89B下端部附近的驱动齿轮225、2个中间齿轮226以及从动齿轮227而传递至右侧的带式夹持体82的输送输入轴89A。从动齿轮227固定设置于输送输入轴89A的下端部附近。
利用左右的带式夹持体82各自的输送输入轴8的旋转动力而对拔出输送装置24、肩部对齐装置25及茎叶切断装置26进行驱动。驱动齿轮225、2个中间齿轮226及从动齿轮227收纳于架设在左右的输送输入轴箱90的下端部之间的齿轮箱228内(参照图7)。
与3个拔出输送装置24分别对应的3个齿轮箱228以利用螺栓等固定件而固定的状态支承于在作业部框架30的后横框架部31固定设置的箱支承板233。箱支承板233是以左右方向为长边方向的矩形板状部件,并且设置于后横框架部31的左右中间部。箱支承板233以支承齿轮箱228的支承面侧设为前上侧的方式在侧视观察时从后横框架部31朝向斜后上方呈倾斜状地设置。这样,3个输送切断单元结构80使齿轮箱228固定于在后横框架部31固定设置的箱支承板233,从而借助箱支承板233将拔出输送装置24的后侧部分支承于作业部框架30。
返回图10,利用包括固定设置于作业部输入轴220右端部的链轮229在内的第4链传动机构239将作业部输入轴220的旋转动力传递至掘取驱动轴78。第4链传动机构239包括:链轮229;固定设置于掘取驱动轴78右端部的链轮221;以及卷绕于上述链轮的链199。利用掘取驱动轴78的旋转动力而驱动掘取装置23。另外,掘取驱动轴78的旋转动力经由前处理传动轴234而传递至前处理驱动轴55,该前处理传动轴234以在俯视观察时沿着前后方向的方式呈前低后高的倾斜状地配置。在前处理传动轴234的后端部固定设置有与设置于掘取驱动轴78的锥齿轮235啮合的锥齿轮236。在前处理传动轴234的前端部设置有与设置于前处理驱动轴55右端部的锥齿轮237啮合的锥齿轮238。利用前处理驱动轴55的旋转动力而驱动6垄用的分禾装置21及耙拢装置22。
[茎叶排出结构]
蔬菜收割机1具备:将利用茎叶切断装置26从鳞茎部2a切下分离的茎叶部2b向规定的场所排出的茎叶排出结构。
作为用于将由左右两侧的输送切断单元结构80生成的茎叶部2b排出的结构,蔬菜收割机1具备将从由左右外侧的拔出输送装置24输送的洋葱2切断的茎叶部2b排出的第1排叶装置即排放引导装置240。
如图7所示,排放引导装置240设置于拔出输送装置24的输送终端部即后端部。排放引导装置240具有上下一对排放引导体241以及排放轮242。排放引导装置240设置于:构成拔出输送装置24的左右的带式夹持体82中的、主要位于左右外侧的带式夹持体82的后端部。在左右外侧的拔出输送装置24设置的排放引导装置240构成为左右对称。
排放引导体241由具有规定的弯曲形状的棒状部件构成。排放引导体241具有:以沿着位于带式夹持体82后端部的驱动带轮84的外形的方式弯曲成圆弧状的形状。排放引导体241的左右内侧的端部在左右的带式夹持体82之间向前方延伸设置,并且在左右内侧的带式夹持体82的驱动带轮84的前下方位置处借助支承部件等而固定于构成左右内侧的带式夹持体82的规定的框架部分。
排放引导体241从相对于左右内侧的带式夹持体82固定的部分穿过左右的驱动带轮84、84之间,并以沿着左右外侧的带式夹持体82的输送带83的转动方向的方式向左右外侧回绕,使沿着驱动带轮84的外形的圆弧状部分伸出,并使末端部朝向左右外侧。上下的排放引导体241具有彼此相同的弯曲形状以使得在输送输入轴89的轴向上观察时重叠,并支承为隔开规定间隔的状态。
排放轮242在左右外侧的带式夹持体82的下侧且在输送输入轴89的轴向上设置于上下的排放引导体241之间。排放轮242与输送输入轴89位于相同轴心上,排放轮242设置成与带式夹持体82的驱动带轮84联动地向相同方向旋转。
排放轮242具有朝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多个突起部而作为对茎叶部2b施加作用的部分,并具有所谓的星形轮形状(参照图13)。排放轮242设置为:使得旋转所引起的突起部的末端部的轨迹在输送输入轴89的轴向上观察时与排放引导体241的圆弧状的弯曲部大体一致。
根据排放引导装置240,由茎叶切断装置26切断并由拔出输送装置24夹持的状态下的茎叶部2b从上下的排放引导体241的基端部侧向排放引导体241的内周侧引导。导向排放引导体241内周侧的茎叶部2b基于排放轮242的作用而沿着排放引导体241的弯曲形状移动,并从排放引导体241的左右外侧的端部与排放轮242之间朝向左右外侧排放(参照图4的箭头J1)。
从左右的排放引导装置240排放的茎叶部2b在形成于履带行驶装置4的左右外侧的空间部260由未图示的引导装置引导而向履带行驶装置4的上表面4e上排出。此外,履带行驶装置4的上表面4e是:履带4d中的驱动轮4a与前侧的从动轮4b之间的前低后高的倾斜状部分的上侧表面。空间部260是:在履带行驶装置4的前部的左右外侧由作业部框架30的第1框架部33a、第5框架部33e、第4框架部33d及后横框架部31的左右端部包围且在俯视观察时呈近似矩形的空间部分。向下掉落至履带行驶装置4的上表面4e上的茎叶部2b在行驶于田地的履带行驶装置4处通过履带4d的转动而向前侧输送,向下掉落至履带行驶装置4的前侧,并且随着机体的前进而被履带行驶装置4踩踏。
作为用于将由中央的输送切断单元结构80生成的茎叶部2排出的结构,蔬菜收割机1具备将从由左右中央的拔出输送装置24输送的洋葱2切断后的茎叶部2b向作为左右一侧的右侧排出的排叶输送装置250。排叶输送装置250设置为:将茎叶部2b在左右方向上向操作部5相对于输送机7的配设侧(左侧)的相反侧排出。
如图4所示,排叶输送装置250设置于左右中央的拔出输送装置24的后侧。排叶输送装置250构成为带式输送部,在相互对置侧具有向后方转动的一对环状的排叶带251。排叶带251绕挂于:设置于排叶输送装置250的输送始端部的驱动带轮252、以及设置于排叶输送装置250的输送终端部的从动带轮253(参照图10)。这样,排叶输送装置250具备左右一对的使得排叶带251卷绕于驱动带轮252及从动带轮253的带式夹持体250A,并构成为将茎叶部2b夹持于左右的带式夹持体250A之间进行输送。此外,相对于排叶带251设置有多个张紧带轮等。
驱动带轮252设置于输送输入轴89,随着输送输入轴89的旋转而与驱动带轮84一起进行旋转驱动(参照图10)。驱动带轮252设置于驱动带轮84的下侧。也就是说,使得排叶输送装置250的输送始端部位于拔出输送装置24的输送终端部的下侧。
排叶输送装置250以使得茎叶部2b的输送方向从拔出输送装置24的输送终端部朝向斜右后上方的方式呈倾斜状地设置。关于排叶输送装置250,在侧视观察时,作为茎叶部2b的输送方向的延伸方向相对于水平方向的倾斜角度与拔出输送装置24的倾斜角度设为相同程度(参照图5)。
根据具备如上结构的排叶输送装置250,由茎叶切断装置26切断并由拔出输送装置24夹持的状态下的茎叶部2b由排叶输送装置250承接,在夹持于左右一对排叶带251之间的状态下向斜右后上方输送。由排叶输送装置250输送的茎叶部2b在排叶输送装置250的终端部排放(参照图4的箭头J2)。
这样由设置于中央的拔出输送装置24的排叶输送装置250排放的茎叶部2b利用作为引导部的排叶投射部263引导,以使其向下掉落至右侧的履带行驶装置4的上表面4e上。
排叶投射部263在比右侧的履带行驶装置4更靠左右内侧(左侧)的位置处接受利用排叶输送装置250从中央的拔出输送装置24的后端部朝向斜后右上方排放的茎叶部2b,并且以使得茎叶部2b搭乘于右侧的履带行驶装置4上的方式将茎叶部2b向左右外侧(右侧)引导并使之向下掉落。排叶投射部263构成为包括:以朝向右侧且向下倾斜的形状设置的引导面部275;以及与引导面部275的下侧连续的下纵面部276(参照图13)。引导面部275由例如金属制的部件构成,下纵面部276由例如橡胶片等弹性部件构成。
引导面部275具有近似矩形的外形,使得左右方向的内侧部分位于输送机7的右侧部分的上方,并设置为将从排叶输送装置250排放茎叶部2b的范围覆盖。引导面部275具有在其下缘部以外的周围形成的侧壁部277,构成为托盘状的引导板。能够利用侧壁部277而抑制由引导面部275承接的茎叶部2b向引导面部275的周围飞散。下纵面部276是以左右方向为板厚方向的铅垂状的近似矩形板状部分,利用止动件安装于引导面部275的下侧并呈下垂状地设置。排叶投射部263借助在形成于引导面部275前上侧的欠缺部275s安装的支承柱278并利用螺栓等固定件而固定支承于排叶输送装置250的后端部下侧的框架部分。
根据具备排叶投射部263的结构,从排叶输送装置250排放的茎叶部2b承接至引导面部275上,一边受到引导面部275的引导作用一边滑落,并向下掉落至右侧的履带行驶装置4的上表面4e上。向下掉落至履带行驶装置4的上表面4e上的茎叶部2b如上述那样随着机体的前进而被履带行驶装置4踩踏。
对具备如上结构的蔬菜收割机1的动作进行说明。蔬菜收割机1在连续垄的田地中一边使机体沿着按垄栽植的线路前进一边对6垄洋葱2进行收割。在进行蔬菜收割机1对洋葱2的收割作业时,通过对操作部5的操作箱12的操作而操作机体。
蔬菜收割机1一边前进一边首先利用分禾装置21将倒伏于田地的状态下的洋葱2的茎叶部2b向上方扶起而按垄进行分禾,并且利用耙拢装置22耙拢茎叶部2b并将其交接至拔出输送装置24。耙拢装置22以一对为1组而发挥功能,以1组耙拢装置22耙拢2垄茎叶部2b。蔬菜收割机1在利用耙拢装置22将茎叶部2b交接至拔出输送装置24时,利用挖掘装置23松动洋葱2下侧的土。
拔出输送装置24在末端部处取入2垄茎叶部2b,并利用左右的输送带83而夹持输送。在此,关于拔出输送装置24的末端相对于田地的地面320的高度即输送入口高度K1(参照图7),需要某种程度的高度。若由于与从动带轮85的直径、洋葱2的垄间间距等之间的关系而使得输送入口高度K1降低,则茎叶部2b的斜度增大,所以,会产生茎叶部2b撕裂等不良情况,无法获得针对茎叶部2b的良好的取入性。
拔出输送装置24夹持茎叶部2b将洋葱2从田地中拔出并向后上方输送。随着拔出输送装置24的输送而利用肩部对齐装置25使得鳞茎部2a的高度位置对齐。关于高度位置对齐后的洋葱2,利用茎叶切断装置26而在茎叶部2b相对于鳞茎部2a残留有规定长度的位置处将茎叶部2b切断。
利用茎叶切断装置26将茎叶部2b切断,由此使得鳞茎部2a掉落下来并向下掉落至除土装置27上。在此,从左右的输送切断单元结构80的肩部对齐装置25掉落下来的鳞茎部2a分别由引导部件161引导而向下掉落至除土装置27上。向下掉落至除土装置27上的鳞茎部2a一边承受除土轮110的除土作用一边向后方输送,并且承受辅助输送装置140的作用而向输送机7输送,进而利用输送机7向后上方输送。由输送机7输送的鳞茎部2a从输送机7的输送终端部向收容部8的投入口部171内投入并收容于收割网170内。此外,在蔬菜收割机1的收割作业中,进行收割网170的更换等的辅助作业者追随于机体的后方。
如上,蔬菜收割机1具备行驶机体3、以及设置于行驶机体3前侧的收割作业部6,一边利用左右的履带行驶装置4使行驶机体3前进一边利用收割作业部6收割洋葱2。关于蔬菜收割机1,收割作业部6以能够升降的方式设置于行驶机体3。另外,收割作业部6以能够横向转动、即侧开的方式设置于行驶机体3。
[收割作业部的升降结构]
对收割作业部6的升降结构进行说明。收割作业部6设置为:与输送机7一起相对于行驶机体3的机体框架9而升降。输送机7设置为:利用设置于输送机7左右两侧的2个液压缸即升降缸330而以左右方向为转动轴方向相对于机体框架9上下转动(升降)。左右的升降缸330设置为左右对称,并且同步地进行伸缩动作。
升降缸330设置为在前后方向上架设于机体框架9、与设置于输送机7的规定的框架部件之间的状态。通过升降缸330的伸缩动作而使得输送机7、作业部框架30及支承于作业部框架30的收割作业部6的各种装置一体地进行升降转动。升降缸330设置为:以底侧为后侧且杆侧为前侧的朝向在俯视观察时使得伸缩方向沿着前后方向。
升降缸330利用后轴支承部330a以左右方向为转动轴方向能够转动地使得缸筒的后端部与设置于机体框架9的后托架331连结。后托架331以固定状态设置于:从构成机体框架9的侧框架9a朝向左右外侧延伸设置的台架部9b上。侧框架9a位于输送机7的左右的链箱125的下部的左右外侧,在俯视观察时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并且将后部设为前后水平状的框架部分、且将前部设为前低后高的倾斜状的框架部分。台架部9b从侧框架9a的后部向左右外侧伸出,是由方形钢管状的部件等构成的支承框架部分。
升降缸330利用前轴支承部330b以左右方向为转动轴方向能够转动地使活塞杆的末端部、与在横架于输送机7的前端部上侧的输送机横架框架340设置的前托架332连结。输送机横架框架340是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直线状的框架部分,由方形钢管状的部件构成。输送机横架框架340设置为借助支承板333而固定于输送机7的左右的侧板130的前端部的状态。输送机横架框架340与构成作业部框架30的后横框架部31呈平行状地设置,并位于后横框架部31的后方附近。前托架332设置为:在输送机横架框架340的左右两侧从输送机横架框架340向后上侧突出。
输送机7设置为:以与设置于输送终端部的输送机输入轴127设置在同轴上的转动支承部335为中心而相对于机体框架9进行转动。转动支承部335设置于:在机体框架9的后部立起设置于输送机7的终端部的左右两侧的左右的纵框架部336之间。以输送机7的输送始端部的左右的侧壁部向前方延伸设置的方式设置的除土装置27包括于:利用升降缸330的伸缩动作而进行升降转动的一体的装置部分。
关于左右的升降缸330的配置,用于使收割作业部6相对于行驶机体3升降的作为致动器的升降缸330设置于行驶机体3侧。即,升降缸330设置为:在如后面叙述那样使收割作业部6侧开的状态下保留于行驶机体3侧。
在本实施方式中,左右的升降缸330设置为将从支承输送机7的框架即机体框架9伸出的台架部9b与输送机横架框架340相互连结的状态。即,各升降缸330以如下状态设置:使得后端部支承于设置在台架部9b上的后托架331,并且使得前端部支承于设置在输送机横架框架340上的前托架332。
针对包括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设置于机体框架9的输送机7及除土装置27在内的结构,收割作业部6利用左右2处的下侧框架支承部350及1处的上侧框架支承部360的合计3处框架支承部而对作业部框架30进行支承(参照图9)。因此,通过左右的升降缸330的伸缩动作而以转动支承部335为中心相对于机体框架9进行转动的部分包括:支承于包括输送机7及除土装置27在内的结构的收割作业部6。
即,利用输送机7及除土装置27、收割作业部6而构成能够相对于机体框架9进行升降动作的作物处理单元。通过作物处理单元以转动支承部335为中心进行转动而调整蔬菜收割机1相对于地面拔出洋葱2的拔出位置等。在图9及图14中示出了使作物处理单元上升后的状态。
[框架支承部]
对左右2处的下侧框架支承部350及上侧框架支承部360进行说明。这些框架支承部在如下方面具有共通的结构:以设置于作业部框架30侧且以左右方向为中心轴方向的圆筒状的支承棒部分被从上下侧夹入的状态进行支承。
利用图9、图15~图17对左右的下侧框架支承部350的支承结构进行说明。左右的下侧框架支承部350的支承结构构成为左右对称。左右的下侧框架支承部350设置于除土装置27的前侧。具体而言,下侧框架支承部350设置于除土装置27的前壁部112的前侧的左右两端部。此外,图15及图16示出了左侧的下侧框架支承部350。
在作业部框架30,作为支承于左右的下侧框架支承部350的部分而设置有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直线状的下侧支承棒部370。下侧支承棒部370是具有圆形的横截面形状的细长的圆筒状部分。下侧支承棒部370在利用从构成作业部框架30的前横框架部32朝向后下方呈倾斜状地伸出的左右的支承臂371而支承的状态下与前横框架部32呈平行状地设置(参照图6)。下侧支承棒部370通过焊接等而固定于左右的支承臂371的下端部。
支承臂371是由方形钢管状的部件构成的直线状的框架部分。在支承臂371的上下中间部与后横框架部31之间架设有直线状的支承框架部372。支承框架部372设置为:在侧视观察时相对于支承臂371呈垂直状。支承框架部372以在侧视观察时与第5框架部33e重叠的方式与第5框架部33e平行地设置。
左右的支承臂371使得下端部在比下侧支承棒部370的左右两端部更靠内侧的部位处与下侧支承棒部370连结。下侧支承棒部370将位于比左右的支承臂371的连结部分更靠左右外侧的位置处的左右端部作为针对下侧框架支承部350的被支承部370a。被支承部370a在下侧支承棒部370作为:相对于包括支承臂371的连结部分在内的左右中间部稍微缩径的部分。
下侧框架支承部350具有对下侧支承棒部370的被支承部370a进行支承的支承台351。支承台351设置为通过焊接等而固定于输送机7的除土框架111或前壁部112的状态。支承台351的上侧面部是设置成前低后高的倾斜状的支承面部352。支承面部352是相对于水平面倾斜约45°的倾斜面部。在支承面部352形成有:构成以左右方向为筒轴方向的近似半圆筒状的凹面的下凹面部353。下凹面部353使左右两侧敞开,以使下侧支承棒部370的被支承部370a嵌合的状态进行支承。即,下凹面部353具有以沿着被支承部370a的圆筒面形状的方式弯曲的凹形状,成为对被支承部370a进行支承的支承部。
支承面部352在俯视观察时具有近似矩形的外形,将下凹面部353的上侧(后侧)的部分设为倾斜状的平面部352a。另外,支承面部352具有:在下凹面部353的下侧(前侧)的左右两侧形成的突片部352b。左右的突片部352b形成为位于与平面部352a相同的平面上,在支承面部352的下凹面部353的下侧形成有凹状的欠缺部352c。
下侧框架支承部350具有设置为相对于支承面部352能够拆装的固定板355。固定板355以与支承面部352一起将下侧支承棒部370的被支承部370a夹入的状态而固定于支承面部352,从而使得被支承部370a固定于支承台351。
固定板355是具有规定形状的板状部件,具有在侧视观察时以平面部352a所沿着的假想平面为中心线而相对于支承面部352大致线对称的形状。固定板355具有在固定于支承面部352的状态下俯视观察时呈近似矩形的外形,在固定板355的前后中间部形成有构成近似半圆筒状的凹面的上凹面部356。通过固定板355固定于支承面部352,使得上凹面部356与下凹面部353一起形成沿着下侧支承棒部370的被支承部370a的外形的近似圆筒状的周面部。
固定板355的上凹面部356的一侧部分设为平面部355a。另外,固定板355具有在上凹面部356的另一侧的左右中央部形成的卡止突片部355b。在固定板355,比上凹面部356的前后中央更靠前侧的部分成为在侧视观察时相对于上凹面部356所沿着的圆周形状而呈切线状的平面部,卡止突片部355b突出形成于该平面部(参照图17)。卡止突片部355b具有比支承面部352的欠缺部352c的左右方向的尺寸小的宽度。
在卡止突片部355b的里侧固定设置有以左右方向为轴向的卡止棒357。卡止棒357是具有圆形的横截面形状的圆柱状部件,通过焊接等而固定于卡止突片部355b的里面。卡止棒357的左右两侧从卡止突片部355b突出,该突出部分设为相对于支承面部352的卡止部357a。
在使卡止棒357卡止于左右的突片部352b并且使平面部355a从上侧与平面部352a重叠的状态下,利用贯通上述平面部的固定螺栓358而将固定板355固定于支承面部352。
固定板355使得卡止突片部355b位于欠缺部352c并且使得卡止棒357的左右的卡止部357a从下侧与左右的突片部352b接触,从而使得卡止棒357卡止于支承面部352。在此,卡止突片部355b借助欠缺部352c而使末端部位于比左右的突片部352b更靠下侧的位置。固定螺栓358将在平面部352a、355a各自的中央部形成的孔352e、355e贯通,并螺旋插入于位于平面部352a里侧的螺母359。
这样,左右的下侧框架支承部350利用支承台351的支承面部352和固定于支承面部352的固定板355以从上下侧抱持的状态对下侧支承棒部370的左右两端的被支承部370a进行固定支承。此外,在下侧框架支承部350对下侧支承棒部370的支承状态下,下侧支承棒部370的左右端部从支承面部352及固定板355的支承部分向左右外侧稍微突出。
对上侧框架支承部360的支承结构进行说明。上侧框架支承部360设置于输送机7的左侧。具体而言,上侧框架支承部360在对左侧的升降缸330的前侧进行支承的前托架332的附近位置处设置于输送机横架框架340的左端部(参照图9、图18)。
如图6及图18所示,在作业部框架30设置有以左右方向为中心轴方向的上侧支承棒部380而作为支承于上侧框架支承部36的部分。上侧支承棒部380是具有圆形的横截面形状的细长的圆筒状部分。上侧支承棒部380以利用从构成作业部框架30的后横框架部31的左端部朝向后方伸出的直线状的左右的支承臂381而支承的状态设置。上侧支承棒部380在通过焊接等而固定于左右的支承臂381的状态下架设于左右的支承臂381的后部之间。支承臂381以在侧视观察时与第5框架部33e平行的方式前低后高地倾斜。
关于上侧框架支承部360,支承上侧支承棒部380的结构与下侧框架支承部350支承下侧支承棒部370的结构是共通的,所以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
如图9及图18所示,在上侧框架支承部360,支承台351以通过焊接等而固定于输送机横架框架340的左端部的状态设置。在上侧框架支承部360,支承台351设置为:以使支承面部352位于输送机横架框架340的上方的方式从输送机横架框架340向上侧突出。
在上侧框架支承部360,支承面部352的下凹面部353为支承上侧支承棒部380的支承部,固定板355的上凹面部356通过固定板355固定于支承面部352而与下凹面部353一起形成沿着上侧支承棒部380的外形的近似圆筒状的周面部。在上侧框架支承部360,固定板355以与支承面部352一起将上侧支承棒部380夹入的状态固定于支承面部352,由此使得上侧支承棒部380固定于支承台351。
这样,上侧框架支承部360利用支承台351的支承面部352和固定于支承面部352的固定板355而以从上下侧抱持的状态对上侧支承棒部380进行固定支承。在后横框架部31与上侧支承棒部380之间确保有:用于使固定板355的卡止棒357从下侧卡止于左右的突片部352b的空间。此外,在上侧框架支承部360,形成为如下状态:除上侧支承棒部380的左右两端部以外的大部分由支承面部352及固定板355抱持(参照图18)。
如上,利用左右的下侧框架支承部350及设置于机体左侧的上侧框架支承部360而将构成收割作业部6的作业部框架30在3处位置固定于包括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设置于机体框架9的输送机7等在内的结构。
关于下侧的2处下侧框架支承部350,由于收割作业部6的自重而保持下侧支承棒部370与支承面部352嵌合的状态,所以,能够省略固定板355的固定。在该情况下,在上侧框架支承部360,利用固定板355而以固定状态支承上侧支承棒部380,在左右的下侧框架支承部350,在利用下凹面部353而将下侧支承棒部370定位于支承台351上的状态下,保持收割作业部6相对于行驶机体3侧的支承状态。
[收割作业部的转动结构]
对收割作业部6的转动结构、即收割作业部6的侧开结构进行说明。蔬菜收割机1具备:将收割作业部6以能够转动的方式相对于行驶机体3支承于侧方的转动支承部400。
在本实施方式中,转动支承部400设置于输送机7的输送始端部的右侧位置,并且在左右方向上相对于输送机7而设置于上侧框架支承部360的配置位置的相反侧即右侧。而且,如图19及图20所示,收割作业部6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为以转动支承部400为中心而相对于行驶机体3向右侧打开。
转动支承部400设置于作为升降框架的输送机横架框架340。在本实施方式中,转动支承部400设置于:相对于蔬菜收割机1的机体的左右中心位置而与上侧框架支承部360大致左右对称的位置(参照图9)。关于在输送机横架框架340的左端部配置有上侧框架支承部360的结构,转动支承部400设置于输送机横架框架340的右端部。
输送机横架框架340将收割作业部6支承于输送机7,并以能够升降的方式设置于行驶机体3。输送机横架框架340为如下部分:接受左右的升降缸330的前侧的连结,通过左右的升降缸330的伸缩动作而相对于机体框架9进行升降。
[转动支承部]
对转动支承部400的结构进行说明。在图10所示的蔬菜收割机1的动力传递结构中,转动支承部400围绕用于将作业部传递轴217的旋转动力传递至作业部输入轴220的动力传递轴230的轴而构成。而且,转动支承部400构成为:使得其转动轴A1与动力传递轴230的中心轴一致。
即,转动支承部400具有动力传递轴230而作为用于从行驶机体3侧对收割作业部6传递动力的动力传递轴,动力传递轴230设置为与转动支承部400使收割作业部6转动的转动轴A1呈同轴状。
与动力传递轴230的中心轴一致的转动支承部400的转动轴A1在包括收割作业部6在内的作物处理单元未上升的状态下,以在侧视观察蔬菜收割机1时形成为前倾状的方式相对于铅垂方向倾斜。利用左右的升降缸330使作物处理单元上升,由此使得转动支承部400的转动轴A1的轴向成为大致上下方向。
如图21、图22及图23所示,转动支承部400以支承于在输送机横架框架340的右端侧固定设置的支承箱部401的状态设置。支承箱部401具有前表面部401a、后表面部401b、底面部401c、左侧面部401d及右侧面部401e,并利用上述面部而构成为上侧敞开的箱状。输送机横架框架340的右端部通过焊接等而固定于左侧面部401d的左侧。
利用在输送机横架框架340的右侧部分的下侧设置的支承框架402从下侧对支承箱部401进行支承。支承框架402是扁平的近似矩形筒状的直线状的框架,从支承输送机横架框架340的左右的支承板333中的右侧的支承板333朝向右侧伸出,并附设于输送机横架框架340的下侧。支承框架402使右端部比输送机横架框架340更向右侧伸出,并从下侧对支承箱部401进行支承。支承框架402在对支承箱部401进行支承的右侧端部处具有近似U字状的横截面形状(参照图21)。
转动支承部400具有固定设置于支承箱部401的下齿轮箱405、以及设置于下齿轮箱405上侧的上齿轮箱406。上齿轮箱406设置成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于下齿轮箱405的状态。即,在转动支承部400,下齿轮箱405为行驶机体3侧的支承部分,上齿轮箱406为相对于行驶机体3侧的转动部分即收割作业部6侧的支承部分。
下齿轮箱405利用固定螺栓408而在4处位置固定于支承箱部401的底面部401c。固定螺栓408从下侧将底面部401c贯通,并螺旋插入至在设置于下齿轮箱405下侧的凸缘部405a形成的螺纹孔。另外,下齿轮箱405利用固定螺栓409而在左右2处位置固定于支承箱部401的前表面部401a(参照图23)。固定螺栓409从前侧将前表面部401a贯通,并螺旋插入于在下齿轮箱405的下部前侧形成的螺纹孔。
如图22所示,下齿轮箱405具有形成为圆筒状的内周面405b而作为形成内部空间的面。动力传递轴230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下齿轮箱405内。动力传递轴230利用设置于下齿轮箱405下端部的下轴承411和设置于下齿轮箱405上端部的上轴承412而支承于规定的位置。下轴承411及上轴承412将动力传递轴230支承于内周面405b。使内周面405b的圆筒形状的中心轴与动力传递轴230的中心轴一致或大体一致。
在动力传递轴230的下端部固定设置有:与设置于作业部传递轴217前端部的锥齿轮218啮合的锥齿轮231。锥齿轮231位于下轴承411的正上方,为接受从作业部传递轴217输入的旋转动力的输入部。下齿轮箱405在下部处从后侧纳入作业部传递轴217的前端部,并对锥齿轮218及锥齿轮231进行收容。在下齿轮箱405的后侧设置有从后侧纳入作业部传递轴217的前端部的后筒部405c。后筒部405c是后侧开口的近似筒状部分。
在动力传递轴230的上端部固定设置有:与设置于作业部输入轴220的锥齿轮219啮合的锥齿轮232。锥齿轮232设置于从上轴承412向上侧突出的动力传递轴230的上端部,并位于上轴承412正上方,并且为向作业部输入轴220输出旋转动力的输出部。
如图22所示,下齿轮箱405在上下的大致中央部具有向外周侧呈凸缘状突出形成的支承凸缘部415。支承凸缘部415具有沿着相对于转动轴A1垂直的平面的上端面415a。下齿轮箱405将比支承凸缘部415更靠上侧的部分作为构成内周面405b上部的筒状箱部416而向上侧伸出。筒状箱部416是构成下齿轮箱405上部的圆筒状部分,并相对于动力传递轴230而呈同轴心状地形成。在筒状箱部416的上侧开口端部的附近设置有上轴承412。
上齿轮箱406具有:圆筒状的纵筒状箱部421,其沿着转动支承部400的转动轴A1的轴向;以及圆筒状的横筒状箱部422,其相对于纵筒状箱部421呈垂直状地设置。横筒状箱部422从纵筒状箱部421的上侧向左右外侧伸出。上齿轮箱406利用纵筒状箱部421及横筒状箱部422而构成为近似L字状。
纵筒状箱部421的下侧设为开口侧并且上侧与横筒状箱部422内连通,并具有形成为圆筒状的内周面421a。纵筒状箱部421从下侧插嵌于下齿轮箱405的筒状箱部416。
纵筒状箱部421在下端部具有向外周侧呈凸缘状突出形成的支承凸缘部423。支承凸缘部423具有沿着相对于转动轴A1垂直的平面的下端面423a。
在使下齿轮箱405的筒状箱部416插嵌于纵筒状箱部421内并且使支承凸缘部423支承于支承凸缘部415上的状态下,上齿轮箱406以动力传递轴230的中心轴为转动中心而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于下齿轮箱405。筒状箱部416的上端位于:纵筒状箱部421的上端、即纵筒状箱部421与横筒状箱部422的连结部的附近。
横筒状箱部422使左右内侧(图22中为左侧)的端部位于比纵筒状箱部421更靠左右内侧的位置,并且使左右外侧(图22中为右侧)的大部分比纵筒状箱部421更向左右外侧伸出。横筒状箱部422具有形成为圆筒状的内周面422a而作为形成内部空间的面。
作业部输入轴220的右侧部分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横筒状箱部422内。在横筒状箱部422内,作业部输入轴220利用设置于横筒状箱部422左端部的左轴承425和设置于横筒状箱部422右端部的右轴承426而支承于规定的位置。左轴承425及右轴承426将作业部输入轴220支承于内周面422a。使内周面422a的圆筒形状的中心轴与作业部输入轴220的中心轴一致或大体一致。作业部输入轴220的中心轴与和动力传递轴230的中心轴一致的转动轴A1正交。
在横筒状箱部422内的作业部输入轴220的左侧部分固定设置有与设置于动力传递轴230上端部的锥齿轮232啮合的锥齿轮219。锥齿轮219设置于和左轴承425的右侧相邻的位置。锥齿轮232位于从纵筒状箱部421面向横筒状箱部422内的位置。作业部输入轴220从横筒状箱部422的左端开口部向左侧伸出。
在作业部输入轴220的右端部固定设置有构成第4链传动机构239(参照图10)的链轮229。第4链传动机构239收容于在作业部输入轴220与掘取驱动轴78的右端部之间的链箱427内。
上齿轮箱406以固定于后横框架部31的右端部的状态设置于构成收割作业部6的作业部框架30。具体而言,上齿轮箱406借助支承托架431及支承板432而固定设置于后横框架部31的右端部。
支承板432是弯曲成直角状的板状部件,具有将后横框架部31的右端部的上表面及后表面分别覆盖的上表面部432a及后表面部432b,并通过焊接等而固定于后横框架部31。支承托架431通过焊接等而固定于支承板432。
支承托架431具有:位于纵筒状箱部421左右两侧的左右的侧壁部431a;架设于左右的侧壁部431a的下部之间的下表面部431b;以及在下表面部431b的上方架设于左右的侧壁部431a之间的纵壁部431c。下表面部431b以如下状态设置:利用在俯视观察时形成为后侧设为敞开侧的半圆状的凹部而纳入纵筒状箱部421的前部。纵壁部431c是以前后方向为厚度方向的板状部分。
支承托架431在利用形成于左右的侧壁部431a前下部的直角状的欠缺部而沿着支承板432的状态下通过焊接等固定于支承板432。如图23所示,支承托架431具有:从上侧与支承板432的上表面部432a重叠的水平状的支承面部431d。支承面部431d是:从纵壁部431c的下侧朝向前侧呈直角状地弯曲的板状部分。在左右的侧壁部431a之间设置有以左右方向(作业部输入轴220的轴向)为厚度方向的板状的肋板部431e。肋板部431e以在侧视观察时与左右的侧壁部431a的前上部重叠的方式具有近似三角形。
上齿轮箱406的左侧部分利用螺栓433而在4处位置固定于支承托架431的纵壁部431c(参照图23)。螺栓433将纵壁部431c贯通,并螺旋插入于在上齿轮箱406的左侧部分的前侧形成的螺纹孔。
如上,在转动支承部400,固定于作业部框架30侧的上齿轮箱406利用下齿轮箱405的筒状箱部416相对于筒状箱部421的插嵌部分而以转动轴A1为中心能够转动地设置于固定在输送机横架框架340侧的下齿轮箱405。如图22所示,在上齿轮箱406相对于下齿轮箱405的转动动作中,纵筒状箱部421的内周面421a为相对于筒状箱部416的外周面416a的滑动面。另外,在该转动动作中,支承凸缘部423的下端面423a为相对于支承凸缘部415的上端面415a的滑动面。
而且,转动支承部400构成为:无论收割作业部6的转动位置如何,都保持从行驶机体3侧针对收割作业部6的动力传递系统。
在转动支承部400,设置有用于将设置于行驶机体3侧的作业部传递轴217的旋转动力向设置于收割作业部6侧的作业部输入轴220传递的动力传递轴230。基于转动支承部400的收割作业部6的转动是:以与动力传递轴230的中心轴一致的转动轴A1为中心的转动。不改变动力传递轴230、齿轮卡合于动力传递轴230的作业部传递轴217及作业部输入轴220这3个轴在处于大致沿着上下方向的状态的转动轴A1的轴向上的相对位置,而进行收割作业部6的转动。也就是说,在收割作业部6的转动动作中,在借助动力传递轴230而相互连结的作业部传递轴217与作业部输入轴220在转动轴A1方向上的轴间距离被保持的状态下,作业部输入轴220随着收割作业部6的转动而相对于动力传递轴230绕转动轴A1的轴进行转动。
根据这样的结构,在基于转动支承部400的收割作业部6的转动动作中,能够保持:作业部传递轴217与动力传递轴230的齿轮卡合状态、动力传递轴230与作业部输入轴220的齿轮卡合状态、以及上述3个轴之间的可传递动力的状态。即,在能够经由动力传递轴230而进行作业部传递轴217与作业部输入轴220之间的动力传递的状态下,进行基于转动支承部400的收割作业部6的转动动作,即便在收割作业部6侧开后的状态下,也能够保持在作业部传递轴217与作业部输入轴220的轴间经由动力传递轴230而可传递动力的状态。
在转动支承部400,设置有用于对上齿轮箱406相对于下齿轮箱405在转动轴A1方向上的移动进行限制的卡止板435。卡止板435是以在侧视观察时呈近似曲柄形状的方式弯曲的板状部件,使卡止板435的一侧从后侧外嵌于上齿轮箱406的纵筒状箱部421。卡止板435具有构成半圆状凹部的卡止面部435a而作为用于与纵筒状箱部421卡合的部分。
在纵筒状箱部421且在支承凸缘部423的上侧形成有接受卡止板435的卡合的外周槽436。外周槽436由在纵筒状箱部421的外周面的整周范围形成的上下的凸缘状部分而形成。卡止板435的卡止面部435a从后侧插入于外周槽436而使得卡止板435变为与纵筒状箱部421卡合的状态。
卡止板435的另一侧具有相对于下齿轮箱405的固定面部435b。固定面部435b是相对于卡止面部435a形成为阶梯状并形成于后下侧的水平面部。卡止板435使固定面部435b位于下齿轮箱405的后筒部405c的上侧,并利用将固定面部435b贯通的固定螺栓437而在左右2处位置固定于下齿轮箱405。固定螺栓437螺旋插入于在下齿轮箱405的后筒部405c的上侧形成的螺纹孔。
这样,卡止板435卡合于上齿轮箱406并且固定于下齿轮箱405,从而限制上齿轮箱406相对于下齿轮箱405在转动轴A1的轴向上的移动。也就是说,能够利用卡止板435而获得防止上齿轮箱406相对于下齿轮箱405脱落的作用。
关于蔬菜收割机1的转动支承部400的配置,采用以下那样的配置。即,转动支承部400设置于行驶机体3的左右方向的一侧即右侧,在行驶机体3的左右方向的另一侧即左侧设置有操作蔬菜收割机1的操作部5。
如图4所示,针对在行驶机体3的左右的大致中央部设置的输送机7,操作部5设置于输送机7的左侧。针对这样的操作部5的配置,转动支承部400设置于向输送机7的输送始端部的左右两侧伸出的输送机横架框架340的右端部。特别地,操作部5的操作箱12位于输送机横架框架340的左端部的上方,并且在俯视观察时相对于转动支承部400位于左右相反侧。也就是说,操作箱12和转动支承部400设置于蔬菜收割机1的在俯视观察时相互大致左右对称的位置。
[作业部传递轴]
对作业部传递轴217及其周边的结构进行说明。作业部传递轴217在输送机7的右侧设置为在俯视观察时以轴向为前后方向。作业部传递轴217在后端部处与作业部输入轴208的右端部齿轮卡合,作业部输入轴208经由第2带式传动机构207而接受反向轴203的旋转动力的输入,并经由第3链传动机构210而向输送机输入轴127传递旋转动力(参照图10)。
作业部传递轴217的后端部收容于以固定状态设置于机体框架9的近似筒状的后齿轮箱440内。在后齿轮箱440内,作业部传递轴217的后端部的锥齿轮216与作业部输入轴208的右端部的锥齿轮215卡合。后齿轮箱440将作业部传递轴217的后端部支承为能够转动。
后齿轮箱440在机体框架9的后部且在右侧的纵框架部336的右侧设置的轴支承框架部441的上部右侧处设置为:利用螺栓442等而固定于轴支承框架部441的状态(参照图13)。后齿轮箱440相对于水平方向呈倾斜状地设置,以使得作业部传递轴217中的由后齿轮箱440支承的后端部的轴向在侧视观察时相对于水平方向以15°左右前低后高地倾斜。
输送机输入轴127从输送机7的输送终端部向右侧伸出,在输送机输入轴127的右端部固定设置有构成第3链传动机构210的输入链轮129。在输入链轮129的下方设置有与输入链轮129一起接受链214的卷绕的输出链轮213(参照图10),作业部输入轴208从输出链轮213向右侧伸出,固定设置于作业部输入轴208右端部的锥齿轮215设置为面向后齿轮箱440内。
如图25所示,作业部传递轴217具有:构成作业部传递轴217的大部分的中间轴部451;借助前万向接头454而与中间轴部451的前侧连结的前轴部452;以及借助后万向接头455而与中间轴部451的后侧连结的后轴部453。前万向接头454及后万向接头455的各万向接头具有相互连结的一对接头部件,各接头部件安装于相互连结的各轴。
前轴部452的大致整体位于下齿轮箱405内,前万向接头454位于下齿轮箱405的后方附近。后轴部453的大致整体位于后齿轮箱440内,后万向接头455位于后齿轮箱440的前方附近。
中间轴部451具备:均具有六边形状的横截面形状的细长的六棱筒状的主体轴部451a及插入轴部451b。插入轴部451b比主体轴部451a细,插入轴部451b从后侧插嵌于主体轴部451a的前侧。主体轴部451a及插入轴部451b构成双重轴结构,插入轴部451b插入至主体轴部451a内的部分作为上述轴部的双重轴部分。
插入轴部451b由于六棱筒形状的轴形状而以能够在轴向上滑动且无法绕轴旋转的方式插嵌于主体轴部451a。通过插入轴部451b相对于主体轴部451a在轴向上的移动而使得中间轴部451伸缩。前万向接头454的后侧的接头部件与插入轴部451b的前端部连结,后万向接头455的前侧的接头部件与主体轴部451a的后端部连结。
这样,作业部传递轴217构成为:能够在基于前万向接头454及后万向接头455的各接头的连结部分处弯曲,并且构成为:即便在弯曲后的状态下也进行旋转而保持动力传递的功能。另外,作业部传递轴217构成为:能够利用主体轴部451a及插入轴部451b的插嵌结构而在轴向上伸缩。
关于利用后齿轮箱440而将后轴部453相对于机体框架9设置于固定位置的结构,通过作业部传递轴217的伸缩及弯曲而允许利用左右的升降缸330进行作物处理单元的升降动作。即,通过作业部传递轴217的伸缩及弯曲,随着作物处理单元的升降动作而使得作业部传递轴217的前侧的锥齿轮218相对于后侧的锥齿轮216的位置变化被吸收。
[作业部传递轴的箱]
如图24及图25所示,作业部传递轴217由设置于后齿轮箱440与下齿轮箱405之间的接合罩460覆盖。接合罩460具有作为可动侧罩的前罩461和作为固定侧罩的后罩462。
前罩461构成:形成接合罩460的大致整体的罩部分,并沿着作业部传递轴217的轴向延伸。前罩461在侧视观察时具有近似矩形的外形,并且以形成纵长的横截面形状的方式构成为以左右方向为厚度方向的壁状。前罩461在侧视观察时具有从后侧到前侧而上下宽度逐渐扩大的形状。
前罩461大概具有左侧面部461a、右侧面部461b、上表面部461c、下表面部461d及前表面部461e而作为形成对作业部传递轴217的大部分进行收容的空间的面部,并且使后侧开口。前罩461设置为:使得作业部传递轴217位于前罩461的上下方向上的大致中央部。前罩461在前侧延伸设置至将整个前万向接头454覆盖的位置,在后侧延伸设置至将后万向接头455的前侧的接头部件覆盖的位置。作业部传递轴217的前端部从前表面部461e向前方伸出并位于下齿轮箱405内。
前罩461以如下状态设置:借助规定的支承部件而固定于输送机横架框架340。也就是说,前罩461设置为:与利用左右的升降缸330而升降的作物处理单元一起一体地进行升降。
后罩462设置于前罩461的后侧,并将作业部传递轴217的后端部覆盖。后罩462具有小于前罩461的外形,并且以如下状态设置:使前侧部分从前罩461的后侧开口部插入于前罩461内。
后罩462具有上表面部、下表面部及左右的侧面部而作为形成对作业部传递轴217的后端部进行收容的空间的面部,并且使前后两侧开口,且以形成纵长矩形的横截面形状的方式构成为近似四棱筒状。后罩462将作业部传递轴217的后万向接头455及其附近部分覆盖。
后罩462以如下状态设置:使得前侧的大致一半位于前罩461的后端部内,并且使前部与前罩461重叠。后罩462的横截面的外形小于前罩461的后侧开口部的开口面积,在前罩461的后侧开口部处,在后罩462与前罩461之间的整周范围形成有间隙463。
后罩462以如下状态设置:借助支承柱465及支承板466而固定支承于后齿轮箱440。支承柱465是从后罩462的上表面部朝向后方伸出的长条状的板状部分。
支承板466是在侧视观察时形成近似L字状的弯曲板状的部件,形成近似L字状的一个面部466a从下侧与支承柱465的向后方伸出的伸出部重叠,并利用螺栓468而固定于支承柱465。支承板466使形成近似L字状的另一个面部466b从支承柱465呈下垂状地伸出。支承板466具有下侧设为敞开侧的缺口状的凹部,并且在利用凹部从上侧卡合于后齿轮箱440的状态下利用螺栓469而固定于后齿轮箱440。
如上,接合罩460具有由前罩461及后罩462构成的分割结构,并且相对于以固定于后齿轮箱440的状态设置的后罩462,将前罩461设为可动侧而允许作物处理单元的升降动作。即,利用前罩461与后罩462之间的间隙463,允许前罩461随着作物处理单元的升降动作而相对于后罩462进行移动(参照图25的箭头C1、C2)。接合罩460构成为:在作物处理单元的升降动作中不会干涉作业部传递轴217。
如上设置于作业部传递轴217的接合罩460作为对由设置于中央的拔出输送装置24的排叶输送装置250排放的茎叶部2b进行引导的引导件而发挥作用。如上所述,由排叶输送装置250排放出的茎叶部2b被排叶投射部263引导为向下掉落至右侧的履带行驶装置4的上表面4e上(参照图13的箭头D1)。
如图13所示,前罩461在左右方向上位于右侧的履带行驶装置4的左右外侧。另外,前罩461以在右视观察时前部与排叶投射部263的下部重叠的方式设置于排叶投射部263。也就是说,前罩461的前部设置为:在右侧的位置处与排叶投射部263的下部对置。
另外,在前罩461的前部下侧设置有引导板470。引导板470是近似矩形板状的部件,在上缘部具有弯曲部470a,并且在使弯曲部470a沿着前罩461的下表面部461d的状态下利用螺栓471而在前后2处位置进行固定。引导板470设置为与下纵面部276的上部对置。如图13所示,引导板470以从上侧朝向下侧且从左右外侧(右侧)朝向左右内侧(左侧)的方式呈倾斜状地设置,以便在俯视观察时将履带行驶装置4的上表面4e与前罩461之间的间隙填埋。
根据如上那样具备前罩461及引导板470的结构,引导面部275上的空间部分、以及由排叶投射部263、前罩461和引导板470夹持的空间部分成为:从排叶输送装置250排放的茎叶部2b的排出路径。从排叶输送装置250排放的茎叶部2b中的欲比右侧的履带行驶装置4更趋向右方的茎叶部2b抵碰于前罩461的左侧面部461a(参照图13的箭头D2),并由引导板470引导而向下掉落至履带行驶装置4的上表面4e上。
这样,利用接合罩460的前罩461及引导板470而能够防止:由排叶输送装置250排放的茎叶部2b向右侧的履带行驶装置4的右方排出。由此,例如,在蔬菜收割机1所进行的收割作业中,当针对作为收割对象的6垄作物而使右侧的场所作为具有未挖掘作物的未收割侧时,能够防止茎叶部2b向未收割侧排出。
[针对收割作业部的转动操作]
对收割作业部6的转动操作进行说明。收割作业部6的侧开按照以下顺序进行。此外,收割作业部6固定支承于行驶机体3侧的状态且是作物处理单元下降后的状态设为蔬菜收割机1的通常状态。图1~图4示出通常状态的蔬菜收割机1。
在蔬菜收割机1的通常状态下,当进行收割作业时,首先,使左右的升降缸330伸长,由此使得作物处理单元如图9及图14所示那样上升。作物处理单元上升,从而挖掘装置23从地面320被拉起,处于前倾状的转动支承部400的转动轴A1的朝向变为近似铅垂状。然后,进行将作业离合器209断开的操作而使得发动机10进行停止操作。
在作物处理单元上升后的状态下,在左右的下侧框架支承部350及上侧框架支承部360处,由固定螺栓358固定的固定板355被拆下。由于固定板355在3个框架支承部处被拆下,从而成为如下状态:在各框架支承部处被夹持的下侧支承棒部370或上侧支承棒部380能够从支承面部352上脱离。此外,在左右的下侧框架支承部350处未使用固定板355的情况下,不需要进行固定板355相对于左右的下侧框架支承部350的拆卸作业。
从拆下固定板355后的状态开始,通过手动操作而使得收割作业部6以转动支承部400的转动轴A1为中心朝右侧进行转动操作。由此,如图19及图20所示,收割作业部6变为侧开的状态。在图19及图20所示的例子中,收割作业部6相对于前后方向的转动角度约为45°。但是,收割作业部6的侧开的转动角度并未限定。
在收割作业部6侧或行驶机体3侧设置有未图示的止动件,当使收割作业部6侧开时,利用止动件而限制收割作业部6向左右外侧转动。另外,在使收割作业部6侧开后的状态下,为了限制收割作业部6的闭合方向的转动而使用例如挂止棒等支承部件。可以代替支承部件而设置使侧开状态下的收割作业部6相对于行驶机体3侧固定的固定装置。
使蔬菜收割机1从收割作业部6侧开的状态恢复为通常状态的操作按照与收割作业部6的侧开操作相反的顺序进行。即,首先,通过手动操作而使得向右侧打开状态下的收割作业部6以转动支承部400的转动轴A1为中心进行转动,在左右的下侧框架支承部350及上侧框架支承部360处,使下侧支承棒部370或上侧支承棒部380嵌合于下凹面部353。由此,收割作业部6成为相对于行驶机体3定位支承的状态。
接下来,将固定板355安装于左右的下侧框架支承部350及上侧框架支承部360。固定板355使卡止棒357卡止于支承面部352并且利用固定螺栓358固定于支承面部352。此外,在左右的下侧框架支承部350处未使用固定板355的情况下,不需要进行固定板355相对于左右的下侧框架支承部350的安装作业。而且,使左右的升降缸330收缩而使得作物处理单元下降。由此,蔬菜收割机1恢复为通常状态。
如上,关于收割作业部6,利用下侧框架支承部350及上侧框架支承部360而固定于行驶机体3侧的状态下的姿势设为作业姿势,侧开状态下的姿势设为非作业姿势,在该情况下,收割作业部6构成为:能够在作业姿势与非作业姿势之间在左右方向上转动。
根据具备以上那样结构的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蔬菜收割机1,关于在行驶机体3的前侧以能够向侧方转动的方式设置有收割作业部6的结构,能够容易地进行使收割作业部6向侧方转动的作业,并且能够在使收割作业部6侧开后的状态下保持朝向收割作业部6传递动力的动力传递系统。
如果形成为能够利用转动支承部400而使收割作业部6侧开的结构,则在将收割作业部6侧开时,能够不需要进行:例如带的拆装、齿轮的卡脱等针对从行驶机体3侧向收割作业部6侧的动力传递系统所进行的操作。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转动支承部400,设置有接受从作业部传递轴217输入的旋转动力并且向作业部输入轴220输出旋转动力的动力传递轴230,从而即便在收割作业部6侧开时也不需要所谓的驱动的断开。另外,由于在收割作业部6侧开时不需要驱动的断开,所以,不需要进行使收割作业部6从非作业姿势向作业姿势返回时的驱动系统的连接作业。由此,能够容易地进行收割作业部6的转动操作。
另外,根据转动支承部400,在为了清扫、维护、检查等而使收割作业部6侧开的状态下,能够利用来自发动机10的动力传递而驱动收割作业部6的各装置部。由此,在使收割作业部6侧开而进行清扫、维护等之后,在收割作业部6侧开的状态下,能够确认收割作业部6的各装置部的驱动状态。因此,需要为了确认收割作业部6的各装置部的驱动状态而使收割作业部6恢复为原来的通常状态,所以,能够提高清扫、维护等的作业效率。
另外,在使收割作业部6侧开的状态下能够使收割作业部6的旋转驱动部进行旋转,所以,能够容易地进行例如旋转驱动部中的堵塞的去除等,能够提高清扫性。此外,当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发动机10具有反冲启动器的情况下,在无法通过开关的操作等而启动发动机10的状态下拉动反冲启动器,从而能够以手动方式使得发动机10的曲柄轴旋转,由此能够使收割作业部6的各装置部进行动作。
另外,根据蔬菜收割机1,在作为在通常状态下由收割作业部6覆盖的部分的输送机7的输送始端部、除土装置27等保持在行驶机体3侧的状态下,能够使收割作业部6侧开。由此,通过使收割作业部6侧开而能够充分确保用于对输送机7的输送始端部、除土装置27等进行清扫、维护等的作业空间,所以,能够提高作业效率。
另外,通过使收割作业部6侧开,例如,容易接近像左右中央的输送切断单元结构80等那样难以从机体的左右外侧接近的部分。由此,能够提高对收割作业部6进行的清扫、维护等的作业效率。
另外,转动支承部400设置于:以能够升降的方式设置于行驶机体3的输送机横架框架340。根据这样的结构,关于将作物处理单元设置为相对于行驶机体3能够升降的结构,能够利用简单的结构而将转动支承部400设置于作物处理单元。另外,输送机横架框架340与向输送机7的前侧延伸设置的左右的除土框架111连结,所以,在转动支承部400中,无论收割作业部6的转动位置如何,都能够容易地获得足够的刚性以便确保动力传递轴230的动力传递。
另外,在供转动支承部400设置的输送机横架框架340的右侧部分设置有支承框架402,利用输送机横架框架340与支承框架402而形成双重框架结构。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使转动支承部400的支承部分获得足够的刚性,所以,能够抑制转动支承部400的变形等,无论收割作业部6的转动位置如何,都能够确保动力传递轴230的动力传递。
另外,转动支承部400具有动力传递轴230,动力传递轴230与转动支承部400的转动轴A1呈同轴状地设置。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以简单的结构而实现转动支承部400。具体而言,不会为了不需要对从行驶机体3侧向收割作业部6侧的动力传递系统而进行的操作(例如带的拆装等)而使用例如液压泵、液压马达、电动马达等致动器,利用基于具有齿轮的轴的简单的动力传递结构就能够构成转动支承部400。
另外,包括动力传递轴230、作业部传递轴217、第4链传动机构239、前处理传动轴234等在内的前处理部用的驱动结构在左右方向上集中配置于机体的右侧(参照图10)。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实现前处理部用的驱动结构的简化。
另外,用于使收割作业部6相对于行驶机体3升降的左右的升降缸330设置于行驶机体3侧。根据这样的结构,当使收割作业部6侧开时,无需拆下左右的升降缸330,所以,不需要进行升降缸330的拆装作业。由此,能够提高作业效率。另外,即便在收割作业部6侧开的状态下,也能够利用左右的升降缸330而使作物处理单元升降。由此,即便在收割作业部6侧开的状态下,也能够例如为了确保安全性而使挖掘装置23接地、或者确认升降缸330的升降动作。
另外,左右的升降缸330以架设于机体框架9的台架部9b与输送机横架框架340之间的状态设置。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紧凑地配置升降缸330。另外,作为用于使作物处理单元升降的结构,具备左右2个升降缸330,从而与例如在机体的左右中央具备1个升降缸的结构相比,能够减小缸径,并且能够减小工作油的液压,能够提高升降速度。另外,由于具备左右2个升降缸330,从而能够分散输送机横架框架340相对于机体框架9的台架部9b的支承载荷,所以,能够使得台架部9b与横架框架340的强度适当化。
另外,转动支承部400在左右方向上设置于与操作部5侧相反的一侧(右侧)。也就是说,转动支承部400及操作部5分开配置于机体的左右。特别地,操作部5的操作箱12配置为:与转动支承部400大致左右对称。根据这样的结构,在使收割作业部6侧开的状态下,能够避免收割作业部6干涉操作部5。另外,能够缩短蔬菜收割机1的机体全长,能够实现机体的紧凑化。
另外,关于蔬菜收割机1,根据利用左右的升降缸330而将作物处理单元设置为能够升降的结构,与作物果实的大小、生长位置、茎叶部2b的长度相应地使收割作业部6升降,从而能够在可靠的位置处夹持/输送茎叶,能够提高作物适应性。
另外,关于蔬菜收割机1,输送机横架框架340与向输送机7的前侧延伸设置的左右的除土框架111连结。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实现输送机7及除土装置27的框架结构的强度的提高。
另外,利用左右的下侧框架支承部350及上侧框架支承部360而构成收割作业部6的作业部框架30、左右的除土框架111及与其连结的输送机横架框架340设置为:除收割作业部6侧开时以外构成一体的框架部分。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确保蔬菜收割机1的机体的整个框架结构的强度。
另外,左右的下侧框架支承部350及上侧框架支承部360具有如下结构:在将设置于作业部框架30的支承棒部分(下侧支承棒部370、上侧支承棒部380)纳入下凹面部353的状态下对收割作业部6进行支承。根据这样的结构,当侧开的收割作业部6恢复为作业姿势时,支承棒部分相对于下凹面部353的嵌合部分成为引导件,即便在例如收割作业部6因挠曲而稍微垂下的状态下,也能够容易地将收割作业部6收纳于规定的位置。
另外,蔬菜收割机1具有由可动侧的前罩461和固定侧的后罩462构成的分割结构而作为作业部传递轴217的罩结构。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使前罩461以追随于随着作物处理单元的升降动作而升降的作业部传递轴217的方式进行移动。由此,无论作物处理单元的升降动作如何都能够保持将整个作业部传递轴217覆盖的状态,从而能够提高安全性。
上述实施方式的描述是本发明的一例,本发明所涉及的农作物收割机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因此,即便在上述实施方式以外,只要处于不脱离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当然可以根据设计等而进行各种改变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关于蔬菜收割机1,对无土埂的连续垄的应用例进行了说明,但是,蔬菜收割机1也能够用于有土埂的田地。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转动支承部400在左右方向上设置于蔬菜收割机1的机体的右侧,但是也可以设置于左侧。在该情况下,操作部5优选为在与转动支承部400的关系中配置于机体的右侧。

Claims (6)

1.一种农作物收割机,具备:行驶机体,其具有行驶部;以及收割作业部,其以能够相对于所述行驶机体升降的方式设置于所述行驶机体的前侧,一边利用所述行驶部使所述行驶机体前进一边利用所述收割作业部收割农作物,
其特征在于,
所述农作物收割机具备:将所述收割作业部支承为能够相对于所述行驶机体向侧方转动的转动支承部,
所述转动支承部构成为:无论所述收割作业部的转动位置如何,都保持从所述行驶机体侧向所述收割作业部传递动力的动力传递系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农作物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农作物收割机还具备:输送装置,其对由所述收割作业部收割的农作物进行输送;以及升降框架,其将所述收割作业部支承于所述输送装置,并以能够升降的方式设置于所述行驶机体,
所述转动支承部设置于所述升降框架。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农作物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转动支承部具有:用于从所述行驶机体侧向所述收割作业部传递动力的动力传递轴,
所述动力传递轴与所述转动支承部使所述收割作业部转动的转动轴呈同轴状地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农作物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用于使所述收割作业部相对于所述行驶机体升降的致动器设置于所述行驶机体侧。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农作物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用于使所述收割作业部相对于所述行驶机体升降的致动器设置为将从支承所述输送装置的框架伸出的台架部与所述升降框架相互连结的状态。
6.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农作物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转动支承部设置于所述行驶机体的左右方向的一侧,
在所述行驶机体的左右方向的另一侧设置有对农作物收割机进行操作的操作部。
CN202210759802.5A 2021-07-14 2022-06-30 农作物收割机 Pending CN11560639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116676A JP2023012915A (ja) 2021-07-14 2021-07-14 農作物収穫機
JP2021-116676 2021-07-14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606391A true CN115606391A (zh) 2023-01-17

Family

ID=848565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759802.5A Pending CN115606391A (zh) 2021-07-14 2022-06-30 农作物收割机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2023012915A (zh)
KR (1) KR20230011865A (zh)
CN (1) CN115606391A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2645611B1 (fr) 1989-04-07 1991-07-12 Presto Robinets Sa Robinet a ouverture commandee a distance
JP4713432B2 (ja) 2006-09-22 2011-06-29 株式会社クボタ 刈取作業機
JP4868069B2 (ja) 2010-02-15 2012-02-01 井関農機株式会社 コンバイン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230011865A (ko) 2023-01-25
JP2023012915A (ja) 2023-01-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437361B2 (ja) コンバイン
AU2007225011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harvesting standing vegetable crops
CN110226415B (zh) 联合收割机以及装载在该联合收割机的脱粒装置
CN113853111A (zh) 用于组装农业机器的结构底盘和收割机
CN115606391A (zh) 农作物收割机
KR100542528B1 (ko) 콤바인
JP2004275014A (ja) 刈取部の詰まり解除装置
JP2005040144A (ja) コンバイン
WO2020027136A1 (ja) コンバイン
WO2022201949A1 (ja) 野菜収穫機
JP7414760B2 (ja) 野菜収穫機
WO2022201950A1 (ja) 野菜収穫機
JP2004024149A (ja) 畑作物収穫機
JP4855732B2 (ja) コンバインの刈取装置
KR102605132B1 (ko) 콤바인
JP6437360B2 (ja) コンバイン
KR101969465B1 (ko) 농작물 수확기
JP2022146799A (ja) 野菜収穫機
CN116849021B (zh) 一种自走式玉米青饲料收获机
US20220264796A1 (en) Combine and Threshing Device
JP3547362B2 (ja) 根菜類収穫機の葉部除去装置
JPH0713458Y2 (ja) 野菜収穫機
JPH1128009A (ja) 野菜収穫機
JP2024043361A (ja) 野菜収穫機
JP2023074955A (ja) 根菜類収穫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