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590361A - 烹饪器具的控制方法、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和烹饪器具 - Google Patents

烹饪器具的控制方法、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和烹饪器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590361A
CN115590361A CN202110779124.4A CN202110779124A CN115590361A CN 115590361 A CN115590361 A CN 115590361A CN 202110779124 A CN202110779124 A CN 202110779124A CN 115590361 A CN115590361 A CN 11559036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oking
food container
cooking appliance
assembly
hea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779124.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梅若愚
吕伟刚
杨云
薛钊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779124.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590361A/zh
Publication of CN11559036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59036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JKITCHEN EQUIPMENT;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APPARATUS FOR MAKING BEVERAGES
    • A47J27/00Cooking-vessels
    • A47J27/002Construction of cooking-vessels; Method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ing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oking-vessel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JKITCHEN EQUIPMENT;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APPARATUS FOR MAKING BEVERAGES
    • A47J27/00Cooking-vessels
    • A47J27/08Pressure-cookers; Lids or lock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JKITCHEN EQUIPMENT;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APPARATUS FOR MAKING BEVERAGES
    • A47J36/00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cooking-vessel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JKITCHEN EQUIPMENT;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APPARATUS FOR MAKING BEVERAGES
    • A47J36/00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cooking-vessels
    • A47J36/32Time-controlled igniting mechanisms or alarm devic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JKITCHEN EQUIPMENT;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APPARATUS FOR MAKING BEVERAGES
    • A47J37/00Baking; Roasting; Grilling; Frying
    • A47J37/06Roasters; Grills; Sandwich grills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烹饪器具的控制方法、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和烹饪器具,所述烹饪器具包括锅体组件和多个食物容器,多个所述食物容器择一地放置于所述锅体组件内,所述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检测放置于所述锅体组件内的当前所述食物容器的类型;根据当前所述食物容器的类型控制所述烹饪器具的烹饪模式。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控制方法,使烹饪器具能够实现不同的烹饪模式,满足用户的烹饪需求,并且根据当前食物容器的类型自动执行对应的烹饪模式,无需用户手动选择,且保证所使用的烹饪配件与执行的烹饪模式相匹配,保证正常烹饪。

Description

烹饪器具的控制方法、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和烹饪器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烹饪器具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烹饪器具的控制方法、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和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在相关技术中,烹饪器具不能自动识别烹饪模式,需要用户手动进行选择,使用不方便,且容易导致用户使用的配件与所选择的烹饪模式不一致,导致烹饪无法正常进行或者导致配件的损坏。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烹饪器具的控制方法,使烹饪器具能够实现多种烹饪模式,且能够自动选择所需的烹饪模式。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烹饪器具。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控制方法,包括:所述烹饪器具包括锅体组件和多个食物容器,多个所述食物容器择一地放置于所述锅体组件内,所述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检测放置于所述锅体组件内的当前所述食物容器的类型;根据当前所述食物容器的类型控制所述烹饪器具的烹饪模式。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控制方法,通过更换配合于锅体组件的食物容器,使烹饪器具能够实现不同的烹饪模式,满足用户的烹饪需求,并且通过检测配合于锅体组件的食物容器的类型,并根据检测结果控制烹饪器具的烹饪模式,使烹饪器具能够自动执行对应的烹饪模式,无需用户手动选择,简化了操作,且保证所使用的烹饪配件与执行的烹饪模式相匹配,保证正常烹饪。
另外,根据本发明上述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控制方法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烹饪器具具有第一烹饪模式和第二烹饪模式,多个所述食物容器包括第一食物容器和第二食物容器,所述根据当前所述食物容器的类型控制所述烹饪器具的烹饪模式,包括:确定当前所述食物容器为所述第一食物容器,控制所述烹饪器具处于所述第一烹饪模式;确定当前所述食物容器为所述第二食物容器,控制所述烹饪器具处于所述第二烹饪模式。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烹饪模式为压力烹饪模式,所述第二烹饪模式为空炸烹饪模式,所述第一食物容器为内锅,所述第二食物容器为炸篮。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烹饪器具还包括设于第一加热件、第二加热件和风机组件,所述第一加热件和所述第二加热件设于所述锅体组件,所述第二加热件设于所述第一加热件的下方,其中,在所述第一烹饪模式下,控制所述第一加热件工作;在所述第二烹饪模式下,控制所述第二加热件和所述风机组件工作,所述第一加热件工作或不工作。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食物容器与所述锅体组件之间限定出风道,所述第二食物容器还设有连通所述风道和所述第二食物容器的烹饪腔的过风孔,所述第一加热件和所述第二加热件设于所述风道内,在所述第二烹饪模式下,所述风机组件驱动所述风道和所述烹饪腔内的空气循环流动。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加热件包括发热件和导热板,所述第二加热件为加热管。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烹饪器具包括检测组件,所述检测组件设于所述锅体组件且具有第一检测状态和第二检测状态,其中,所述第一食物容器放置于所述锅体组件的状态下,所述检测组件处于所述第一检测状态;所述第二食物容器放置于所述锅体组件的状态下,所述检测组件处于所述第二检测状态。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检测组件为重量传感器、微动开关或干簧管。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检测组件包括两个信号收发组件,其中,两个所述信号收发组件同时断开的状态下,所述检测组件处于所述第一检测状态;其中一个所述信号收发组件导通且另一个所述信号收发组件断开的状态下,所述检测组件处于所述第二检测状态。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锅体组件具有用于容纳所述食物容器的容纳腔,所述容纳腔内设有用于支撑所述食物容器的支撑件,所述信号收发组件包括信号发射部和信号接收部,所述信号发射部和所述信号接收部设于所述容纳腔的侧壁,两个所述信号收发组件与所述支撑件纵向间距分别为L1和L2,所述第一食物容器的高度为L3,所述第二食物容器的高度为L4,其中,L1<L4<L2<L3。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烹饪器具的控制程序,该控制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控制方法。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烹饪器具,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烹饪器具的控制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控制程序时,实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控制方法。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结构示意图,其中第二食物容器和第二盖体组件配合于锅体组件;
图2是图1中圈示B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圈示C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结构示意图,其中第一食物容器和第一盖体组件配合于锅体组件;
图5是图4中圈示D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发明具体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附图标记:
烹饪器具100;
锅体组件10;容纳腔101;外壳11;外锅12;第一过孔121;第二过孔122;
加热组件20;第一加热件21;第二加热件22;
风机组件30;
食物容器40;第一食物容器41;第一烹饪腔411;第二食物容器42;第二烹饪腔421;过风孔422;风道423;
盖体组件60;第一盖体组件61;排气阀611;第二盖体组件62;透明区域621;
检测组件70;信号收发组件73;信号发射部731;信号接收部73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第一特征”、“第二特征”可以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烹饪器具100的控制方法。
参照图1-图5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烹饪器具100可以包括:锅体组件10和多个食物容器40。
具体而言,多个食物容器40择一地放置于锅体组件10内。并且,在不同食物容器40配合于锅体组件10时,烹饪器具100可以在不同的烹饪模式下工作,以实现不同的烹饪功能。
烹饪器具100通过更换配合于锅体组件10的食物容器40的类型,使烹饪器具100在不同的烹饪模式下工作,烹饪器具100可以满足更多的烹饪需求,实现不同的烹饪效果。
如图6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烹饪器具100的控制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S1:检测放置于锅体组件10内的当前食物容器40的类型;
S2:根据当前食物容器40的类型控制烹饪器具100的烹饪模式。
由此,用户将所需的食物容器40配合于锅体组件10后,烹饪器具100可以自动根据用户所使用的食物容器40控制烹饪器具100进行工作,无需用户手动选择烹饪模式,简化了用户操作步骤,使用更方便。并且,避免用户选择的烹饪模式与所使用的食物容器40的类型不匹配导致烹饪器具100无法正常工作、或者导致食物容器40的损坏。例如,用户使用用于空炸的炸篮,但选择压力烹饪模式,会导致烹饪器具100内无法正常起压。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图5所示,烹饪器具100可以具有第一烹饪模式和第二烹饪模式,多个食物容器40可以包括第一食物容器41和第二食物容器42。步骤S2中根据当前食物容器40的类型空盒子烹饪器具100的烹饪模式,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确定当前食物容器40为第一食物容器41,控制烹饪器具100处于第一烹饪模式;确定当前食物容器40为第二食物容器42,控制烹饪器具100处于第二烹饪模式。
当然,多个食物容器40还可以包括第三食物容器、第四食物容器等,对应的烹饪器具100还可以具有第三烹饪模式和第四烹饪模式等,这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例如,烹饪器具100可以包括检测组件70和控制组件,控制组件与检测组件70通讯连接。检测组件70可以检测放置于锅体组件10内的当前食物容器40的类型,控制组件可以根据检测组件70的检测结果,即根据当前食物容器40的类型控制烹饪器具100的烹饪模式。
在多个食物容器40包括第一食物容器41和第二食物容器42的实施例中,检测组件70在检测到放置于锅体组件10的食物容器40为第一食物容器41时,控制组件可以控制烹饪器具100处于第一烹饪模式;检测组件70在检测到放置于锅体组件10的食物容器40为第二食物容器42时,控制组件可以控制烹饪器具100处于第二烹饪模式。实现第一烹饪模式和第二烹饪模式的自动选择和切换。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烹饪器具100的控制方法,通过更换配合于锅体组件10的食物容器40,使烹饪器具100能够实现不同的烹饪模式,满足用户的烹饪需求,并且通过检测配合于锅体组件10的食物容器40的类型,并根据检测结果控制烹饪器具100的烹饪模式,使烹饪器具100能够自动执行对应的烹饪模式,无需用户手动选择,简化了操作,且保证所使用的烹饪配件与执行的烹饪模式相匹配,保证正常烹饪。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检测组件70设于锅体组件10,并且检测组件70具有第一检测状态和第二检测状态。其中,第一食物容器41放置于锅体组件10的状态下,检测组件70处于第一检测状态,此时可以控制烹饪器具100处于第一烹饪模式;第二食物容器42放置于锅体组件10的状态下,检测组件70处于第二检测状态,此时可以控制烹饪器具100处于第二烹饪模式。根据检测组件70的不同检测状态判断食物容器40的类型,检测结构简单,检测精度高。
在发明的实施例中,检测组件70的具体结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设置。
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检测组件70可以包括检测部,检测部设于锅体组件10,第二食物容器42可以设有检测配合部。检测部用于检测检测配合部。在第二食物容器42放置于锅体组件10内时,使检测配合部处于检测部的检测范围内,以使检测部能够检测到第二食物容器42上的检测配合部。而第二食物容器42未放置于锅体组件10且第一食物容器41放置于锅体组件10内时,使检测配合部离开检测部的检测范围,检测部不能检测到检测配合部。由此,在检测部检测到第二食物容器42上的检测配合部的状态下,可以判断第二食物容器42放置于锅体组件10;在检测部未检测到检测配合部的状态下,可以判断第一食物容器41放置于锅体组件10。通过检测部是否能够检测到检测配合部实现食物容器40的类型识别,仅需一个检测配合部,且检测部的检测逻辑简单,简化了检测组件70的结构、降低了成本。
当然,根据以上描述,第一食物容器41设有检测配合部、第二食物容器42未设置检测配合部的技术方案,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可以理解的。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检测部可以为干簧管,而检测配合部可以为磁性件。第二食物容器42放置于锅体组件10时,磁性件处于干簧管的检测范围内,形成反馈检测,干簧管接通,控制组件控制烹饪器具100处于第二烹饪模式;第一食物容器41放置于锅体组件10时,干簧管断开,控制组件控制烹饪器具100处于第一烹饪模式。
在一些实施例中,检测组件70可以为重量传感器,重量传感器可以检测放置于锅体组件10内的食物容器40的重量,以根据食物容器40的重量区分食物容器40的类型。例如,第一食物容器41可以为金属材质的内锅,第二食物容器42可以为具有镂空结构的炸篮,内锅重量大于炸篮重量。此外,重量传感器还可以用于在烹饪过程中检测食物容器40及食物容器40内食材的重量,以根据重量控制烹饪参数(如烹饪温度、时间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检测组件70可以为微动开关,第一食物容器41放置于锅体组件10内时,微动开关被触发处于导通状态,第二食物容器42放置于锅体组件10内时,微动开关不触发处于断开状态,根据微动开关的通断状态可以控制烹饪器具100的烹饪模式。当然,也可以在第二食物容器42放置于锅体组件10内时触发微动开关。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5和图7所示,检测组件70可以包括两个信号收发组件73,通过两个信号收发组件73的信号通断状态,可以判断检测组件70的检测状态,以判断放置于锅体组件10的食物容器40的类型。
例如,两个信号收发组件73同时断开的状态下,检测组件70处于第一检测状态,当前食物容器40为第一食物容器41;其中一个信号收发组件73导通且另一个信号收发组件73断开的状态下,检测组件70处于第二检测状态,当前食物容器40为第二食物容器42。
其中,信号收发组件73可以为光波信号检测或电信号检测等。通过两个信号收发组件73的信号通断状态判断食物容器40的类型,不易发生误判,且信号收发组件73无需与食物容器40机械接触,有利于提高信号收发组件73的使用寿命。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图3和图7所示,信号收发组件73包括信号发射部731和信号接收部732,信号发射部731可以发射光信号或电信号等信号,信号接收部732接收到信号发射部731所发射的信号时信号收发组件73导通。在第二食物容器42放置于锅体组件10的状态下,第二食物容器42可以阻断其中一个信号收发组件73的信号发射部731和信号接收部732,以使其中一个信号收发组件73信号断开,而另一个信号收发组件73信号导通;在第一食物容器41放置于锅体组件10的状态下,第一食物容器41可以同时阻断锅体组件10上两个信号收发组件73的信号发射部731和信号接收部732,以使两个信号收发组件73均信号断开。
在检测到仅一个信号收发组件73信号导通时,判断第二食物容器42放置于锅体组件10,在检测到两个信号收发组件73同时信号断开时,判断第一食物容器41放置于锅体组件10。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在两个信号收发组件73同时信号导通时,判断无食物容器40放置于锅体组件10,控制组件可以控制烹饪器具100的提醒组件发出放置容器提醒信息(即,发出选择烹饪模式的提醒信息)。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4所示,锅体组件10具有容纳腔101,食物容器40可以放置于容纳腔101内。信号发射部731和信号接收部732设置于容纳腔101的腔壁且相对设置。信号发射部731发射的信号穿过容纳腔101后,被信号接收部732接收,以使信号收发组件73信号导通。若信号被容纳腔101内的部件遮挡后,信号接收部732不能接收到信号发射部731发射的信号,此时信号收发组件73信号断开。因此,通过信号发射部731和信号接收部732相对设置于容纳腔101的腔壁,使得在使用不同食物容器40时,不同食物容器40对信号发射部731和信号接收部732的遮挡状态不同,从而实现两个信号收发组件73的信号通断状态不相同,检测组件70的检测方式简单且准确性高,不易误判。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图5所示,容纳腔101内设有支撑件,支撑件用于支撑放置于容纳腔101内的食物容器40。信号发射部731和信号接收部732设于容纳腔101的侧壁。其中,两个信号收发组件73与支撑件沿纵向的间距可以分别为L1和L2,换言之两个信号收发组件73沿纵向间隔开设置于容纳腔101的侧壁。第一食物容器41的高度为L3,且第二食物容器42的高度为L4。其中,L1<L4<L2<L3。
由此,如图1-图3所示,第二食物容器42放置于容纳腔101内时,第二食物容器42的顶部高度位于两个信号收发组件73之间,以使第二食物容器42能够遮挡高度较低的信号收发组件73的信号发射部731和信号接收部732,使其信号断开,而高度较高的信号收发组件73的信号发射部731和信号接收部732可以信号导通。如图4和图5所示,第一食物容器41放置于容纳腔101内时,第一食物容器41的顶部高度高于两个信号收发组件73,以使第一食物容器41能够同时遮挡两个信号收发组件73的信号发射部731和信号接收部732,使两个信号收发组件73同时信号断开。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锅体组件10可以包括外壳11和外锅12,外锅12设于外壳11内。外锅12的侧壁可以设有第一过孔121和第二过孔122,第一过孔121和第二过孔122相对设置,发射部731位于外壳11和外锅12之间且与第一过孔121相对,信号接收部732位于外壳11和外锅12之间且与第二过孔122相对。信号发射部731发射的信号可以依次经过第一过孔121、容纳腔101和第二过孔122,以传播至信号接收部732。外壳11和外锅12能够对信号发射部731和信号接收部732进行保护,避免信号收发组件73被损坏或者污染而影响检测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在设有两个信号收发组件73的实施例中,两个信号收发组件73的信号发射部731可以与同一个第一过孔121相对,也可以分别与两个第一过孔121相对设置,两个信号接收部732可以与同一个第二过孔122相对,也可以分别与两个第二过孔122相对设置。
当然,根据以上描述,第一食物容器41放置于锅体组件10时仅一个信号收发组件73信号导通、第二食物容器42放置于锅体组件10时两个信号收发组件73同时信号断开的技术方案,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可以理解的。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5所示,烹饪器具100还可以包括加热组件20和风机组件30。其中,加热组件20设于锅体组件10,且加热组件20用于对放置于锅体组件10内的食物容器40进行直接热传导加热,或者通过加热空气以间接对食物容器40进行加热,以实现食物容器40内食物的烹饪。
在一些实施例中,加热组件20可以设于锅体组件10的容纳腔101内,食物容器40可以支撑于加热组件20,即加热组件20形成为用于支撑食物容器40的支撑件。风机组件30可以设于锅体组件10或者设于盖体组件60,并且风机组件30可以驱动锅体组件10内的空气流动,在第二食物容器42放置于锅体组件10内时,通过风机组件30的驱动使经过加热组件20加热的空气能够与第二食物容器42内的食材充分接触,提高食材上色的均匀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食物容器41放置于容纳腔101内时,第一食物容器41的第一烹饪腔411与容纳腔101不连通(即第一食物容器41的底壁和侧壁均为连续壁),加热组件20可以通过加热第一食物容器41,以使第一食物容器41升温并对第一烹饪腔411内的食物进行加热。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食物容器41可以与加热组件20贴合,即面接触配合,能够提高第一食物容器41与加热组件20之间的热传导效率,提高第一烹饪腔411内食物受热的均匀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食物容器42放置于容纳腔101内时,第二食物容器42与锅体组件10之间限定出风道423,第二食物容器42可以设有过风孔422,过风孔422连通风道423和第二食物容器42的第二烹饪腔421(即第二食物容器42的烹饪腔,以下称第二烹饪腔421)。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食物容器42的顶壁和侧壁中的至少一处可以设有过风孔422,或者第二食物容器42的顶部开口可以形成为过风孔422并与容纳腔101连通。在第二烹饪模式下,风机组件30驱动经过加热组件20加热的空气在第二烹饪腔421与风道423之间循环流动,以对第二烹饪腔421内的食物进行加热。与第一食物容器41热传导的传热方式相比,通过热空气直接对食物进行加热的方式能够提高食物的脱水、上色效果,实现不同的烹饪功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食物容器42的底壁与容纳腔101的底壁间隔开一定间隙,第二食物容器42的侧壁与容纳腔101的侧壁间隔开一定间隙,以使第二食物容器42和容纳腔101的腔壁之间形成风道423,通过设置风道423减小了空气流动阻力,空气可以在风道423和第二烹饪腔421内充分循环流动,提高食物受热的均匀性和效率。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二食物容器42的底壁设有过风孔422,且第二食物容器42与容纳腔101的腔壁之间形成风道423,在风机组件30的驱动下,风道423内的空气可以通过过风孔422进入第二烹饪腔421,然后通过第二烹饪腔421的顶部开口回到风道423,或者风道423内的空气可以通过第二烹饪腔421的顶部开口进入第二烹饪腔421,然后通过过风孔422回到风道423,实现空气的循环流动,并且过风孔422和第二烹饪腔421的顶部开口相对设置,使空气能够流经第二烹饪腔421的更大范围,提高各个区域食物受热的均匀性。
在另一些具体实施例中,第二食物容器42的侧壁设有过风孔422,且至少两个过风孔422相对设置(例如,一些过风孔422设于第二烹饪腔421的左侧,一些过风孔422设于第二烹饪腔421的右侧),风道423内的空气可以通过相对设置的过风孔422进出第二烹饪腔421,以使第二烹饪腔421内各个区域的食物受热均匀。
风机组件30包括风扇的一些实施例中,风扇可以与过风孔422相对设置,或者风扇可以与第二烹饪腔421的顶部开口相对设置,以提高空气通过过风孔422或顶部开口进出第二烹饪腔421的效率,从而提高空气循环流动的效果。
下面结合附图描述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风机组件30的安装结构。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风机组件30可以安装于锅体组件10的底部,风机组件30工作可以在位于容纳腔101下部的风道423形成正压或负压,从而使整个风道423内的空气流动并进出第二烹饪腔421。锅体组件10底部安装空间更大,便于风机组件30安装,可以提高空间利用率,减小烹饪器具100的横向尺寸。其中,在加热组件20设于容纳腔101下部的实施例中,风机组件30距离加热组件20更近,可以驱动加热组件20周围的空气流动更充分,经过加热组件20加热的空气可以迅速流动至低温区域,有利于提高容纳腔101和第二烹饪腔421内温度的均匀性。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风机组件30可以安装于锅体组件10的侧部,风机组件30工作可以在位于容纳腔101侧部的风道423形成正压或负压,从而使整个风道423内的空气流动并进出第二烹饪腔421。从容纳腔101的侧部驱动容纳腔101内空气流动,有利于使容纳腔101内上部和下部的空气更快速循环流动,提高容纳腔101和第二烹饪腔421内温度均匀性。其中,在加热组件20设于容纳腔101下部的实施例中,容纳腔101上部距离加热组件20较远,风机组件30在上下方向上位于加热组件20和容纳腔101顶部之间,有利于容纳腔101下部的热空气向上部流动。
在烹饪器具100包括第二盖体组件62的一些实施例中,风机组件30可以设于第二盖体组件62,以从容纳腔101的上部驱动容纳腔101内空气流动并进出第二烹饪腔421。其中,在加热组件20设于容纳腔101下部的实施例中,风机组件30可以使距离加热组件20较远的区域形成正压或负压,以加速距离加热组件20较近区域的热空气可以迅速流动至低温区域,实现容纳腔101和第二烹饪腔421内温度的均匀性。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4所示,加热组件20可以包括两个加热件,即第一加热件21和第二加热件22。其中,第二加热件22设于第一加热件21下方。在烹饪器具100处于第一烹饪模式下,控制第一加热件21工作,但第二加热件22不工作,以使距离更近的第一加热件21能够与第一食物容器41充分进行热交换,提高烹饪效率和烹饪效果。在烹饪器具100处于第二烹饪模式下,控制第一加热件21不工作,但第二加热件22和风机组件30工作,工作的加热件与第二食物容器42距离较远,便于与风道423内的空气充分接触,且避免第二食物容器42的壁面局部受热过大而影响烹饪效果。
并且,第一加热件21与第二加热件22分别用于不同烹饪模式,使二者形状、控制逻辑等可以单独设置,互不影响,降低设计难度,提高烹饪控制效果。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加热件21可以包括发热件和导热板,导热板与第一食物容器41的底壁面面接触,以提高加热均匀性和换热效率;第二加热件22可以为加热管,加热管的表面积更大,能够与空气充分接触换热,提高空气炸效率。
在第一加热件21和第二加热件22分别用于不同烹饪模式的实施例中,第一加热件21可以安装于锅体组件10,以降低第一食物容器41的重量,且便于第一食物容器41的清洗和取放。或者,第一加热件21可以安装于第一食物容器41,在第一食物容器41放置于容纳腔101内时,第一加热件21位于容纳腔101内,第一食物容器41取出时,第一加热件21可以一同取出,这也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在烹饪器具100处于第一烹饪模式下,控制第一加热件21工作,但第二加热件22不工作;而在烹饪器具100处于第二烹饪模式下,控制第一加热件21工作,并且第二加热件22和风机组件30工作。换言之,第一加热件21既用于第一烹饪模式,又用于第二烹饪模式。在第二烹饪模式下,通过两个加热件加热,能够进一步增大与空气接触的发热面积,进一步提高空气炸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第一加热件21工作并且第二加热件22工作需做广义理解。即,第一加热件21和第二加热件22可以同时工作,交替工作或者错时工作等,只需要在第二烹饪模式下,第一加热件21与第二加热件22均能够对容纳腔101内的空气进行加热即可。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第一加热件21可以为组合热盘或IH等,第二加热件22可以为热管、红外或热盘等。第一加热件21和第二加热件22可以为任意两种加热模式的组合。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4所示,加热组件20位于容纳腔101的下部。食物容器40(第一食物容器41或第二食物容器42)放置于容纳腔101内时,加热组件20位于食物容器40的下方,以从下侧对食物进行加热。其中,第一食物容器41放置于容纳腔101内时,如图4所示,第一食物容器41的底壁与加热组件20贴合,即面接触配合,一方面可以对第一食物容器41进行支撑限位,另一方面能够提高第一食物容器41与加热组件20之间的热传导效率,提高第一烹饪腔411内食物受热的均匀性。第二食物容器42放置于容纳腔101内时,如图1所示,第二食物容器42的底壁与加热组件20可以局部接触配合或者间隔开一定间隙。容纳腔101下部的空气经过加热组件20加热后有自然向上的趋势,有利于提升内部热场循环,实现食物受热的均匀性。
在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第一烹饪模式可以为压力烹饪模式,第二烹饪模式可以为空气炸烹饪模式。对应的第一食物容器41可以为内锅,内锅能够与盖体组件60配合形成密封空间,第二食物容器42可以为炸篮,炸篮具有镂空结构,使炸篮内的空间能够与炸篮和锅体组件10之间的空间连通,以利于热空气的循环流动。烹饪器具100形成为压力空炸一体机,兼具压力烹饪和空气炸烹饪两种烹饪模式,实用性强。
在压力烹饪模式下,加热组件20可以对第一食物容器41内的食物进行加热,并且可以改变第一食物容器41的第一烹饪腔411内的气压。在压力烹饪模式下,可以对食物进行焖、煮、炖等处理,食物烹饪效率高,营养萃取效果更好。
在空气炸烹饪模式下,加热组件20可以对容纳腔101内的空气进行加热,热空气进入第二食物容器42的第二烹饪腔421,以实现食物的烘烤、煎炸、空气炸等处理,食物受热均匀,烘烤效果好。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由于在第一烹饪模式和第二烹饪模式下,均通过设于锅体组件10的加热组件20进行加热,因此,盖体组件60上无需设置加热结构,有利于简化盖体组件60的结构、减小盖体组件60的部件数量、体积和重量,用户取放盖体组件60更省力,且通过加热组件20加热,实现热源下置,有利于食物更均匀上色。
在盖体组件60包括第一盖体组件61且第一烹饪模式为压力烹饪模式的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第一盖体组件61可以封闭第一食物容器41的顶部开口,以使第一烹饪腔411封闭,加热组件20对第一食物容器41进行加热时,第一烹饪腔411内的气压可以升高,以实现压力烹饪。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盖体组件61可以包括盖本体、排气阀611和密封圈,密封圈安装于盖本体且与第一食物容器41的顶部开口边沿密封配合,以封闭第一食物容器41的顶部开口,排气阀611设于盖本体且与第一烹饪腔411连通,以便于调节第一烹饪腔411内的压力。
在通过检测放置于锅体组件10内的食物容器40的类型来控制烹饪模式的实施例中,第一烹饪模式和第二烹饪模式下,还可以采用同一个盖体组件60与锅体组件10配合,即,切换烹饪模式时无需更换盖体组件60,用户操作更简单。在一些实施例中,烹饪器具100可以仅包括第一盖体组件61,在第一烹饪模式和第二烹饪模式下均将第一盖体组件61盖设于锅体组件10。当然,在第一盖体组件61用于第二烹饪模式时,第一盖体组件61可以与第二食物容器42的顶部开口间隔开一定间隙,以使第二烹饪腔421可以通过顶部开口与风道423连通,便于实现热空气的循环流动。
在盖体组件60包括第一盖体组件61和第二盖体组件62的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二盖体组件62还可以具有透明区域621,用户可以随时通过透明区域621查看第二烹饪腔421内食物的烹饪状态,利于用户使用观察,便于掌握食物的烹饪程度,提高用户体验。具体地,如图1所示,第二盖体组件62可以包括盖板和把手,把手与盖板相连,以便于第二盖体组件62取放,盖板可以为透明玻璃板,便于用户观察。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烹饪器具100可以包括保险丝,保险丝邻近加热组件20设置,以使加热组件20工作过程中使保险丝周围的环境温度升高,保险丝可以根据环境温度进行安全防护,以避免加热组件20加热温度异常升高导致发生安全事故。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加热组件20可以包括第一加热件21和第二加热件22,并且保险丝与第一加热件21的距离小于保险丝与第二加热件22的距离,以使在相同加热功率下,第一加热件21在保险丝周围辐射的热量大于第二加热件22在保险丝周围辐射的热量。此外,在第一烹饪模式下,第一加热件21的加热功率为P1,第二加热件22停止加热;在第二烹饪模式下,第一加热件21的加热功率为P2,第二加热件22的加热功率为P3。其中,P1>P2。
由此,在第一烹饪模式下,保险丝仅受第一加热件21辐射的热量影响,在第一加热件21加热异常时,会导致保险丝周围的环境温度过高,保险丝的接触温度过高,保险丝熔断。在第二烹饪模式下,保险丝同时受第一加热件21和第二加热件22辐射的热量影响,通过第一加热件21在第二烹饪模式的加热功率小于第一烹饪模式的加热功率、再叠加第二加热件22的加热功率影响,使在第二烹饪模式下第一加热件21和第二加热件22配合在保险丝周围辐射的热量与第一烹饪模式下第一加热件21独立在保险丝周围辐射的热量基本相同,实现单一保险丝的安全防护。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烹饪器具100的控制程序,该控制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烹饪器具100的控制方法。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通过更换配合于锅体组件10的食物容器40,使烹饪器具100能够实现不同的烹饪模式,满足用户的烹饪需求,并且通过检测配合于锅体组件10的食物容器40的类型,并根据检测结果控制烹饪器具100的烹饪模式,使烹饪器具100能够自动执行对应的烹饪模式,无需用户手动选择,简化了操作,且保证所使用的烹饪配件与执行的烹饪模式相匹配,保证正常烹饪。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烹饪器具100,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烹饪器具100的控制程序,处理器执行控制程序时,实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烹饪器具100的控制方法。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烹饪器具100,通过更换配合于锅体组件10的食物容器40,使烹饪器具100能够实现不同的烹饪模式,满足用户的烹饪需求,并且通过检测配合于锅体组件10的食物容器40的类型,并根据检测结果控制烹饪器具100的烹饪模式,使烹饪器具100能够自动执行对应的烹饪模式,无需用户手动选择,简化了操作,且保证所使用的烹饪配件与执行的烹饪模式相匹配,保证正常烹饪。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烹饪器具100的其他构成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2)

1.一种烹饪器具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烹饪器具包括锅体组件和多个食物容器,多个所述食物容器择一地放置于所述锅体组件内,所述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检测放置于所述锅体组件内的当前所述食物容器的类型;
根据当前所述食物容器的类型控制所述烹饪器具的烹饪模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烹饪器具具有第一烹饪模式和第二烹饪模式,多个所述食物容器包括第一食物容器和第二食物容器,所述根据当前所述食物容器的类型控制所述烹饪器具的烹饪模式,包括:
确定当前所述食物容器为所述第一食物容器,控制所述烹饪器具处于所述第一烹饪模式;
确定当前所述食物容器为所述第二食物容器,控制所述烹饪器具处于所述第二烹饪模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烹饪器具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烹饪模式为压力烹饪模式,所述第二烹饪模式为空炸烹饪模式,所述第一食物容器为内锅,所述第二食物容器为炸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烹饪器具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烹饪器具还包括设于第一加热件、第二加热件和风机组件,所述第一加热件和所述第二加热件设于所述锅体组件,所述第二加热件设于所述第一加热件的下方,其中,
在所述第一烹饪模式下,控制所述第一加热件工作;
在所述第二烹饪模式下,控制所述第二加热件和所述风机组件工作,所述第一加热件工作或不工作。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烹饪器具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食物容器与所述锅体组件之间限定出风道,所述第二食物容器还设有连通所述风道和所述第二食物容器的烹饪腔的过风孔,所述第一加热件和所述第二加热件设于所述风道内,
在所述第二烹饪模式下,所述风机组件驱动所述风道和所述烹饪腔内的空气循环流动。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烹饪器具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热件包括发热件和导热板,所述第二加热件为加热管。
7.根据权利要求2-6中任一项所述的烹饪器具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烹饪器具包括检测组件,所述检测组件设于所述锅体组件且具有第一检测状态和第二检测状态,其中,
所述第一食物容器放置于所述锅体组件的状态下,所述检测组件处于所述第一检测状态;所述第二食物容器放置于所述锅体组件的状态下,所述检测组件处于所述第二检测状态。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烹饪器具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组件为重量传感器、微动开关或干簧管。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烹饪器具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组件包括两个信号收发组件,其中,
两个所述信号收发组件同时断开的状态下,所述检测组件处于所述第一检测状态;
其中一个所述信号收发组件导通且另一个所述信号收发组件断开的状态下,所述检测组件处于所述第二检测状态。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烹饪器具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锅体组件具有用于容纳所述食物容器的容纳腔,所述容纳腔内设有用于支撑所述食物容器的支撑件,所述信号收发组件包括信号发射部和信号接收部,所述信号发射部和所述信号接收部设于所述容纳腔的侧壁,
两个所述信号收发组件与所述支撑件纵向间距分别为L1和L2,所述第一食物容器的高度为L3,所述第二食物容器的高度为L4,其中,
L1<L4<L2<L3。
11.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其上存储有烹饪器具的控制程序,该控制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烹饪器具的控制方法。
12.一种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烹饪器具的控制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控制程序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烹饪器具的控制方法。
CN202110779124.4A 2021-07-09 2021-07-09 烹饪器具的控制方法、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和烹饪器具 Pending CN11559036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779124.4A CN115590361A (zh) 2021-07-09 2021-07-09 烹饪器具的控制方法、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和烹饪器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779124.4A CN115590361A (zh) 2021-07-09 2021-07-09 烹饪器具的控制方法、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和烹饪器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590361A true CN115590361A (zh) 2023-01-13

Family

ID=848410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779124.4A Pending CN115590361A (zh) 2021-07-09 2021-07-09 烹饪器具的控制方法、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和烹饪器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590361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598389B1 (ko) 과열증기조리기
EP2703740B1 (en) Cooking apparatus comprising a steam generator
CN216060170U (zh) 烹饪器具
CN213371512U (zh) 烹饪器具
KR102042575B1 (ko) 정수기
CN216060141U (zh) 烹饪器具
CN215650652U (zh) 烹饪器具
CN115590361A (zh) 烹饪器具的控制方法、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和烹饪器具
CN215899396U (zh) 烹饪器具
CN115590360A (zh) 烹饪器具和烹饪器具的控制方法
CN215899403U (zh) 烹饪器具
CN214760641U (zh) 烹饪器具的控制机构和烹饪器具
CN114081344B (zh) 一种电压力煲
CN115590381A (zh) 烹饪器具及其控制方法、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和电子设备
CN215650504U (zh) 烹饪器具
JP2007029403A (ja) 炊飯器
CN215899456U (zh) 烹饪器具
CN216984513U (zh) 食物容器和烹饪器具
CN217118199U (zh) 煎烤机
CN215016025U (zh) 烹饪设备
CN216932731U (zh) 烹饪器具
CN220045567U (zh) 烹饪器具的烹饪主体和烹饪器具
CN217013563U (zh) 烹饪器具
CN213551382U (zh) 料理机
CN214595564U (zh) 烹饪器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