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045567U - 烹饪器具的烹饪主体和烹饪器具 - Google Patents
烹饪器具的烹饪主体和烹饪器具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20045567U CN220045567U CN202321287615.8U CN202321287615U CN220045567U CN 220045567 U CN220045567 U CN 220045567U CN 202321287615 U CN202321287615 U CN 202321287615U CN 220045567 U CN220045567 U CN 22004556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oking
- heating
- heating device
- hollowed
- cooking contain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10411 cooking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24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94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3
- 230000000007 visu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6
- 235000013305 food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8
- 238000012800 visualiz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321 preserv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613 environment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452 intercep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40000007594 Oryza sativ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07164 Oryza sativa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749 cleanlin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535 impurit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810 insulating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774 longter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257 mal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09566 rice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Electric Stoves And Rang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烹饪器具的烹饪主体和烹饪器具,烹饪器具的烹饪主体包括:烹饪座,烹饪座限定出具有顶部开口的容纳腔,用于容纳烹饪容器;第一加热装置,第一加热装置设于烹饪座,用于加热烹饪容器的周壁;其中,烹饪主体具有可视部,第一加热装置包括第一加热件,可视部正对第一加热件且位于第一加热件和烹饪容器之间,以适于通过可视部观察第一加热件。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烹饪主体通过设置可视部实现第一加热件的可视化,以在第一加热件故障或被损坏时,方便用户及时发现,便于及时对第一加热件进行更换或维修,除此之外,在第一加热件通过发出热量以对烹饪容器进行加热时,设置可视部便于减小热量在传递过程中的损耗。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烹饪器具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烹饪器具的烹饪主体和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的加热件固定设置在外壳罩的内部,用户很难直接观测到外壳罩内的加热件。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烹饪器具的烹饪主体,该烹饪器具的烹饪主体通过设置可视部实现第一加热件的可视化,以在第一加热件故障或被损坏时,方便用户及时发现,便于及时对第一加热件进行更换或维修,除此之外,在第一加热件通过发出热量以对烹饪容器进行加热时,设置可视部便于减小热量在传递过程中的损耗,进而便于提高第一加热装置的加热效率。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具有所述烹饪主体的烹饪器具。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烹饪主体,包括:烹饪座,所述烹饪座限定出具有顶部开口的容纳腔,用于容纳烹饪容器;第一加热装置,所述第一加热装置设于所述烹饪座,用于加热所述烹饪容器的周壁;其中,所述烹饪主体具有可视部,所述第一加热装置包括第一加热件,所述可视部正对所述第一加热件且位于所述第一加热件和所述烹饪容器之间,以适于通过所述可视部观察所述第一加热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烹饪主体通过设置可视部实现第一加热件的可视化,以在第一加热件故障或被损坏时,方便用户及时发现,便于及时对第一加热件进行更换或维修,除此之外,在第一加热件通过发出热量以对烹饪容器进行加热时,设置可视部便于减小热量在传递过程中的损耗,进而便于提高第一加热装置的加热效率。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烹饪主体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可视部设于所述烹饪座且所述第一加热装置设置在所述烹饪座的外侧,或者,所述可视部设于所述烹饪座,所述烹饪座还限定出位于所述容纳腔周侧的安装腔且所述第一加热装置设于所述安装腔内;或者,所述第一加热装置设置在所述烹饪座的内侧且包括外壳,所述第一加热件设于所述外壳内且所述可视部设于所述外壳。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可视部设于所述容纳腔的周壁且正对所述第一加热装置的侧部;和/或,所述可视部设于所述烹饪座的顶部且正对所述第一加热装置的顶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烹饪座的部分结构为透明结构或者镂空结构,以形成所述可视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可视部包括第一镂空部,所述第一镂空部设于所述容纳腔的周壁且与所述第一加热装置所在的空间连通,以露出所述第一加热装置的至少一部分。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所述第一镂空部包括多个第一通口,多个所述第一通口在所述容纳腔的周向间隔布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所述第一通口与所述顶部开口的边沿在所述烹饪座的高度方向上的距离为0mm-150mm。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加热装置还包括:安装支架,所述第一加热件设置在所述安装支架,以通过所述安装支架设于所述烹饪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安装支架位于所述第一镂空部和所述第一加热件之间,所述安装支架与所述第一镂空部正对的部分为透明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加热件位于所述第一镂空部和所述安装支架之间,所述第一镂空部处设有透明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安装支架具有避让口,所述避让口与所述第一镂空部错开布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烹饪座包括内壳罩和外壳罩,所述外壳罩套装在所述内壳罩的外侧,所述第一加热装置设于所述外壳罩和所述内壳罩之间;其中,所述内壳罩为所述容纳腔的周壁的至少一部分,所述第一镂空部设于所述内壳罩。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内壳罩和所述外壳罩可拆卸地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的烹饪器具的烹饪主体还包括第二加热装置,所述第二加热装置包括安装座、设于所述安装座的第二加热件,所述第二加热件位于所述烹饪座的下部,至少用于加热所述烹饪容器的底部;其中,所述安装座的一部分延伸至所述烹饪容器的周侧以形成所述安装支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所述可视部包括第二镂空部,所述第二镂空部设于所述烹饪座的顶部且与所述第一加热装置所在的空间连通,以露出所述第一加热装置的至少一部分。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所述第二镂空部包括多个第二通口,多个所述第二通口在所述容纳腔的周向间隔布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所述烹饪容器的周壁包括从其开口朝外延伸的翻边,所述翻边在所述第二镂空部所在平面上的投影与所述第二镂空部至少部分重叠。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实施例提出一种烹饪器具,所述烹饪器具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所述的烹饪器具的烹饪主体;烹饪容器,所述烹饪容器可分离地设于所述容纳腔内;盖体组件,所述盖体组件设于所述烹饪主体,用于开闭所述烹饪容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烹饪器具,通过利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所述的烹饪器具的烹饪主体,通过设置可视部实现第一加热件的可视化,以在第一加热件故障或被损坏时,方便用户及时发现,便于及时对第一加热件进行更换或维修,除此之外,在第一加热件通过发出热量以对烹饪容器进行加热时,设置可视部便于减小热量在传递过程中的损耗,进而便于提高第一加热装置的加热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烹饪主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俯视图。
图3是图2中A-A处的剖视图。
图4是图3中C处的放大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烹饪主体的结构示意图,此时烹饪容器位于容纳腔内。
图6是图5的俯视图。
图7是图6中B-B处的剖视图。
图8是图7中D处的放大图。
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烹饪主体1,
烹饪座10,容纳腔11,顶部开口111,
第二固定孔13,固定部14,支撑部15,
外壳罩17,第一镂空部18,第一通口181,第二镂空部19,第二通口191,内壳罩21,
安装腔211,第一固定孔220,固定柱230,覆盖部240,插孔241,
第一加热装置25,
安装支架250,插接部251,导水槽252,
第一加热件260,上加热部261,下加热部262,
第一限位部271,第二限位部272,第三限位部273,第四限位部274,
第一支撑凸部281,第二支撑凸部282,第三支撑凸部283,
紧固件31,第二加热装置32,安装座321,第二加热件322,
烹饪器具40,烹饪容器41,翻边411,盖体组件4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烹饪主体1。
如图1-图4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烹饪主体1包括烹饪座10和第一加热装置25。
烹饪座10限定出容纳腔11,容纳腔11具有顶部开口111,容纳腔11用于容纳烹饪容器41,第一加热装置25设于烹饪座10,第一加热装置25用于加热烹饪容器41的周壁,烹饪座10具有可视部,用户可通过可视部对第一加热装置25进行观测,进而便于提高用户的使用参与度,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其中,烹饪容器41设于容纳腔11内,烹饪主体1具有可视部,第一加热装置25包括第一加热件260,可视部正对第一加热件260,可视部位于第一加热件260和烹饪容器41之间,用户适于通过可视部观察所述第一加热件260,也就是说,在需要对第一加热件260进行观测时,可将烹饪容器41从容纳腔11内取出,此时能够从可视部处对第一加热件260的进行观测,以确定第一加热件260的状态,例如确定第一加热件260的位置状态,确定第一加热件260所处的环境状态。
此外,通过设置可视部实现第一加热件260的可视化,便于提高烹饪主体1整体的美观性,便于用户对第一加热件260进行观测,进而便于提高用户的使用参与度,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加热件260能够制造并发出热量,第一加热件260将热量通过可视部传递至烹饪容器41,以对烹饪容器41的周壁进行加热,在热量传递至烹饪容器41的过程中,相较于实体的非透明的部件,可视部吸收的热量较少,进而便于减少热量在传递中的损耗,提高第一加热件260产生能量的利用率,进而便于提高第一加热装置41对烹饪容器41加热的效率。
因此,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烹饪主体1通过设置可视部实现第一加热件260的可视化,以在第一加热件260故障或被损坏时,方便用户及时发现,便于及时对第一加热件260进行更换或维修,除此之外,在第一加热件260通过发出热量以对烹饪容器41进行加热时,设置可视部便于减小热量在传递过程中的损耗。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烹饪主体1。
如图1-图4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烹饪主体1包括烹饪座10和第一加热装置25。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可视部设于烹饪座10,第一加热装置25设置在烹饪座10的外侧,第一加热装置25能够对容纳腔11内的烹饪容器41进行加热。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视部正对第一加热装置25的这部分为透明件,用户可通过透明件对位于烹饪座10外侧的第一加热装置10进行观测,进而能够确定第一加热装置25的状态,例如确定第一加热装置25的位置状态,确定第一加热装置25所处的环境状态。
在一些示例中,第一加热装置25包括加热件,加热件产生的热量可通过透明件到达烹饪容器41,相较于非透明件,透明件所吸收的热量较少,进而便于减少加热件传递至烹饪容器41时能量的损耗,便于提高加热件的加热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可视部设于烹饪座10,烹饪座10还限定出安装腔211,安装腔211位于容纳腔11的周侧,第一加热装置25设于安装腔211内,安装腔211为第一加热装置在容纳腔11内的位置预留出空间,进而在第一加热装置25加热烹饪容器41时,避免第一加热装置25和烹饪容器41的位置相互干涉。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视部设于安装腔211靠近容纳腔11的侧壁,在将烹饪容器41从容纳腔11内取出后,用户可通过可视部对安装腔211内的第一加热装置25进行观测。
在本实用新型的还有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加热装置25设置在烹饪座10的内侧,第一加热装置25包括外壳,第一加热件260设于外壳内以利用外壳隔开第一加热件260和烹饪容器41,进而在第一加热件260通过发出热量对烹饪容器41进行加热时,避免第一加热件260与烹饪容器41直接接触。
其中,可视部设于外壳,在将烹饪容器41从容纳腔11内取出后,用户可通过可视部对安装腔211内的第一加热装置25进行观测。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可视部设于容纳腔11的周壁,可视部正对第一加热装置25的侧部,在需要对第一加热装置25进行观测时,可将烹饪容器41从容纳腔11内取出,进而能够从容纳腔11的侧壁对第一加热装置25进行观测。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可视部设于烹饪座的顶部,可视部正对第一加热装置25的顶部,以方便用户从烹饪座10的顶部直接观测第一加热装置25的状态。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可视部包括第一镂空部18,第一镂空部18设于容纳腔11的周壁,第一镂空部18与第一加热装置25所在的空间连通,以露出第一加热装置25的至少一部分,使第一加热装置25能够从第一镂空部18处被观测到,一方面便于提高烹饪主体1整体的美观性,另一方面便于用户对安装腔211内的第一加热装置25进行观测,便于提高用户的使用参与度,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在一些示例中,第一加热装置25包括加热件,加热件产生的热量可直接通过第一镂空部18传递至烹饪容器41,以对烹饪容器41的周壁进行加热,这样便于减少热量在传递过程中的损耗,进而便于提高第一加热装置25加热烹饪容器41的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一镂空部18包括多个第一通口181,多个第一通口181在容纳腔11的周向间隔布置,以便于提高烹饪主体1整体的美观性,同时便于用户从多个第一通口181处对第一加热装置25的不同区域进行观测。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第一通口181与顶部开口111的边沿在烹饪座10的高度方向上的距离H为0mm-150mm,通过控制第一通口181在烹饪座10上的高度,能够控制第一加热装置25的可视化程度,第一通口181与顶部开口111的边沿在烹饪座10的高度方向上的距离H可根据设计需求确定,例如在需要较大范围的对第一加热装置25进行观测时,可使第一通口181与顶部开口111的边沿在烹饪座10的高度方向上的距离较小,以将第一通口181靠近顶部开口111设计,进而便于用户从顶部开口111处、从容纳腔11处对安装腔211内的第一加热装置25进行观测。
可选地,第一通口181与顶部开口111的边沿在烹饪座10的高度方向上的距离H为0mm、20mm、50mm、75mm、100mm、130mm、150mm。
其中,在第一通口181与顶部开口111的边沿在烹饪座10的高度方向上的距离H为0mm时,第一通口181与顶部开口111相连通。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第一加热装置25还包括安装支架250,安装支架250设于安装腔211内,以通过安装支架250将第一加热装置25设于烹饪座10,使第一加热装置25能够对容纳腔11内的烹饪容器41进行加热。
其中,第一加热件260设置在安装支架250上,以利用安装支架250将第一加热件260设置在烹饪座10上合适的位置处,使第一加热件260能够对烹饪容器41的侧壁进行加热,进而能够减少烹饪容器41内热量的损耗,以便于更好地对烹饪容器41内的食材进行加热、便于实现更好的保温效果。
其中,第一加热件260位于安装支架250的远离容纳腔11的一侧,安装支架250可以对第一加热件260形成保护,使第一加热件260能够在安装腔211内对烹饪容器41的侧壁进行加热,同时能够防止第一加热件260与烹饪容器41发生干涉,在第一加热件260对烹饪容器41进行加热时,能够避免处于高温状态的第一加热件260直接与烹饪容器41相接触,避免损坏烹饪容器41。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图8所示,安装支架250具有第一支撑凸部281、第二支撑凸部282和第三支撑凸部283,第一支撑凸部281、第二支撑凸部282和第三支撑凸部283沿上下方向间隔设置,第一支撑凸部281、第二支撑凸部282和第三支撑凸部283均沿水平方向延伸。
第一加热件260包括上加热部261和下加热部262,下加热部262位于上加热部261的下方,第一支撑凸部281的下表面形成为第一限位部271,第二支撑凸部282的上表面形成为第二限位部272,第一限位部271和第二限位部272能够对上加热部261沿竖直方向上的位置进行限定,上加热部261在第一限位部271和第二限位部272之间沿水平方向缠绕。
第二支撑凸部282的下表面形成为第三限位部273,第三支撑凸部283的上表面形成为第四限位部274,第三限位部273和第四限位部274能够对下加热部262沿竖直方向上的位置进行限定,下加热部262在第三限位部273和第四限位部274之间沿竖直方向缠绕,以使下加热部262能够充分对烹饪容器41的侧壁进行加热。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安装支架250位于第一镂空部18和第一加热件260之间,安装支架250与第一镂空部18正对的部分为透明结构,以避免安装支架250会对第一加热件260的观测造成遮挡,进而方便用户直观地对安装支架250和第一加热件260进行观测,使第一加热件260的至少一部分能够从第一镂空部18处被观测到,便于提高烹饪主体1整体的美观性,便于提高用户的使用参与度,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加热件260包括发热件,在第一加热件260对烹饪容器41的周壁进行加热时,第一加热件260的至少一部分会产生热量并发出红光,发出的红光可通过安装支架250上的透明结构和第一镂空部18照射至容纳腔11内,一方面便于提高烹饪器具1整体的美观性,另一方面能够告知用户此时第一加热件260正在工作,此时第一加热件260正在对烹饪容器41的开口边沿处进行加热。
其中,发热件产生的热量可通过安装支架250上的透明结构和第一镂空部18传递至烹饪容器41,在热量穿过透明结构时,相较于非透明结构,透明结构所吸收的热量较少,在热量穿过第一镂空部18时,第一镂空部18不会吸收热量内的能量,进而便于减少第一加热件260传递至烹饪容器41时能量的损耗,便于提高加热件的加热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可选实施例中,第一加热件260位于第一镂空部18和安装支架250之间,第一镂空部18处设有透明件,在烹饪容器41未放置在容纳腔11内时,用户可从第一镂空部18处的透明件处对第一加热件260进行观测,进而便于提高用户的参与度,实现第一加热件260的可视化。
在一些实施例中,透明件为透明绝缘件,第一加热件260形成为加热线圈,加热线圈绕设在安装支架250上靠近第一镂空部18的一侧,以将第一加热件260靠近容纳腔11设置,进而使第一加热件260能够充分加热容纳腔11内的烹饪容器41。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加热件260包括发热件,在第一加热件260对烹饪容器41的周壁进行加热时,第一加热件260的至少一部分会产生热量并发出红光,发出的红光可通过第一镂空部18处的透明件照射至容纳腔11内,一方面便于提高烹饪器具1整体的美观性,另一方面能够告知用户此时第一加热件260正在工作,此时第一加热件260正在对烹饪容器41的开口边沿处进行加热。
其中,发热件产生的热量会通过第一镂空部18处的透明件照射至容纳腔11内,相较于非透明件,透明件所吸收的热量较少,进而便于减少第一加热件260传递至烹饪容器41时能量的损耗,便于提高加热件的加热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安装支架250具有避让口,设置避让口便于节省材料,实现安装支架260的轻量化设计。其中,避让口与第一镂空部18错开布置,以避免第一加热件260会直接外露于容纳腔11,避免造成安全隐患。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烹饪座10包括内壳罩21和外壳罩17,外壳罩17套装在内壳罩21的外侧,第一加热装置25设于外壳罩17和内壳罩21之间,第一加热装置25能够地对烹饪容器41的侧壁进行加热。
其中,内壳罩21为容纳腔11的周壁的至少一部分,第一镂空部18设于内壳罩21,第一加热装置25能够从第一镂空部18处被观测到,一方面便于提高烹饪主体1整体的美观性,另一方面便于用户对安装腔211内的第一加热装置25进行观测,便于提高用户的使用参与度,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镂空部18包括多个第一通口181,多个第一通口181沿内壳罩21的周向间隔布置,第一加热装置25可从多个第一通口181被观测到,同时便于够提高烹饪主体1整体的美观性,同时方便用户对第一加热装置25进行观测。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内壳罩21和外壳罩17可拆卸地连接,以能够将内壳罩21从外壳罩17上取下,进而方便用户对内壳罩21和外壳罩17之间的第一加热装置25进行操作。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外壳罩17的顶部具有固定部14,内壳罩21具有固定柱230,固定柱230位于固定部14的上方,固定柱230朝固定部14延伸,以使固定柱230能够与固定部14连接在一起,进而能够将内壳罩21和外壳罩17连接在一起,由于第一加热装置25位于内壳罩21与外壳罩17形成的安装腔211内,在将内壳罩21固定在外壳罩17上的同时,能够将第一加热装置25固定在安装腔211内,以使第一加热装置25能够对烹饪容器41的侧壁进行加热。
如图8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固定柱230沿上下方向延伸,固定柱230位于固定部14的上方,固定柱230具有第一固定孔220,第一固定孔220具有内螺纹,固定部14具有第二固定孔13,第二固定孔13为通孔,紧固件31从下向上穿过第二固定孔13后与第一固定孔220螺纹配合,以利用紧固件31将第一固定孔220和第二固定孔13连接在一起,进而将内壳罩21和外壳罩17连接在一起。
其中,内壳罩21可以采用隔热材料制成,以将第一加热装置25与烹饪容器41隔开。
在一些实施例中,内壳罩21和/或外壳罩17的顶部具有支撑部15,支撑部15朝上延伸,支撑部15用于支撑烹饪容器41,以对烹饪容器41沿上下方向的位置进行支撑,进而使烹饪容器41位于容纳腔11内合适的位置处。
如图8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内壳罩21的顶部具有支撑部15,支撑部15向上延伸,烹饪容器41的边沿处具有翻边411,翻边411沿水平方向延伸,支撑部15支撑于翻边411的下表面,以对烹饪容器41进行支撑,以将烹饪容器41设置在容纳腔11内合适的位置处。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加热装置25设于内壳罩21,第一加热装置25适于从外壳罩17的顶部可拆卸地安装至外壳罩17的内侧,以方便对第一加热装置25进行安装和拆卸,进而方便对第一加热装置25进行更换和维修。
在一些示例中,在将第一加热装置25安装在烹饪座10上时,可先将安装支架250与内壳罩21安装在一起,然后将第一加热装置25与内壳罩21一起从外壳罩17的顶部安装至外壳罩17上,使第一加热件260能够对烹饪容器41的侧壁进行加热。
当然,也可以先将安装支架250从外壳罩17的顶部安装在外壳罩17上,然后将内壳罩21设置在第一加热装置25的一侧,以将第一加热装置25设置在外壳罩17和内壳罩21之间,使第一加热件260能够对烹饪容器41的侧壁进行加热,这样设置便于简化安装第一加热装置25的步骤,提高对第一加热装置25的安装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7所示,烹饪主体1还包括第二加热装置32,第二加热装置32包括安装座321和第二加热件322,第二加热件322设于安装座321,第二加热件322位于烹饪座10的下部,第二加热件322至少用于加热烹饪容器41的底部,以从烹饪容器41的底部对烹饪容器41进行加热,以使烹饪器具40能够对烹饪容器41内的食材进行充分烹饪。
其中,安装座321的一部分延伸至烹饪容器41的周侧以形成安装支架250,以将第一加热件260设置在安装座321的外周壁上,使第一加热件260能够对容纳腔11内烹饪容器41的侧壁进行加热。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可视部包括第二镂空部19,第二镂空部19设于烹饪座10的顶部,第二镂空部19与第一加热装置25所在的空间连通,以露出第一加热装置25的至少一部分,进而便于用户从烹饪座10的顶部对第二镂空部19进行观测。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加热装置25包括发热件,发热件发出的红光能够从第二镂空部19处照射至烹饪座10外,一方面便于提高烹饪主体1整体的美观性,另一方面能够告知用户此时第一加热装置25正在工作,此时第一加热装置25正在对烹饪容器41的侧壁进行加热。
当然,第一加热装置25也可以包括电磁加热件、红外加热件等。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第二镂空部19包括多个第二通口191,多个第二通口191在容纳腔11的周向间隔布置,进而便于提高烹饪主体1整体的美观性,同时便于用户从多个第二通口191处对第一加热装置25的不同区域进行观测。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如图7、图8所示,烹饪容器41的的周壁包括从其处具有朝外延伸的翻边411,翻边411在第二镂空部19所在平面上的投影与第二镂空部19至少部分重叠,第一加热装置25能够对翻边411进行加热,以对烹饪容器41的开口边沿处进行加热。
在烹饪容器41设置在容纳腔11内时,翻边411可对第二镂空部19的至少一部分进行遮挡,以对第一加热装置25进行一定程度的保护,避免外界环境中的物品会从第一镂空部19伸入安装腔211内,避免会对安装腔211内的第一加热装置25造成损坏。
在烹饪容器41从容纳腔11内取出时,第二镂空部19外露,此时用户可通过第二镂空部19对安装腔211内的第一加热装置25进行观测。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加热装置25为发热件,第一加热装置25产生的热量能够从第二镂空部19传递至翻边411处,以对烹饪容器41的翻边411进行加热。
如图4所示,在一些示例中,第一加热装置25包括上加热部261,上加热部261在第二镂空部19所在平面上的投影与第二镂空部19至少部分重叠,上加热部261产生的红光可从第二镂空部19处照射至安装腔211外,以便于提高烹饪主体1整体的美观性。
其中,上加热部261可对翻边411进行加热,以能够至少对烹饪容器41的开口边沿处进行加热,以便于对烹饪容器41内的食材进行更好烹饪,同时能够减少烹饪容器41内热量的损耗,便于更好地对烹饪容器41内的食材进行保温。
具体而言,在烹饪器具40对烹饪容器41内的食材进行烹饪或在烹饪器具40对烹饪容器41内的食材进行保温时,外界环境中的冷空气会从烹饪容器41上方进入烹饪容器41,冷空气会影响烹饪容器41上方的温度,造成烹饪容器41方的温度较烹饪容器41内部的温度低,进而可能会影响烹饪容器41内部的温度,因此使上加热部261对烹饪容器41的开口边沿进行加热,以能够对烹饪容器41上方的空气进行加热,进而便于减少烹饪容器41内热量的损耗,以能够更好地对烹饪容器41内的食材进行加热,更好的实现对烹饪容器41内食材的烹饪,同时便于实现更好的保温效果。
此外,在外界环境中的冷空气从烹饪容器41上方进入烹饪容器41时,烹饪容器41上方的空气会吸收烹饪容器41内的热量,进而容易在烹饪容器41的上方产生冷凝水,利用上加热部261对烹饪容器41的开口边沿处进行加热,以能够对烹饪容器41开口边沿处的空气进行加热,提高烹饪容器41开口处的温度,避免会在烹饪容器41的上方产生过多的冷凝水,避免产生的冷凝水会对烹饪容器41内的食材造成影响。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4所示,第一加热装置25还包括下加热部262,下加热部262位于上加热部261的下方,下加热部262在第一镂空部18所在平面的投影与第一镂空部18至少部分重叠,下加热部262产生的红光可从第一镂空部18处照射至容纳腔11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图8所示,内壳罩21的周壁上部具有覆盖部240,覆盖部240覆盖在第一加热件260的上方,以从第一加热件260的上方对第一加热件260进行保护,避免从上方落下的水或物品会与第一加热件260相接触,避免会对第一加热件260造成损坏。
其中,第二镂空部19设于覆盖部240,第一加热装置25能够从第二镂空部19处被观测到,一方面便于提高烹饪主体1整体的美观性,另一方面便于用户对安装腔211内的第一加热装置25进行观测,便于提高用户的使用参与度,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第二镂空部19包括多个第二通口191,多个第二通口191在覆盖部240的周向间隔布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覆盖部240的上表面沿远离容纳腔11的方向向下延伸,以使落至覆盖部240上表面的物品能够沿覆盖部240的上表面从覆盖部240处落下,避免水或杂质等长时间停留到覆盖部240上,以便于保证覆盖部240的洁净。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安装支架250的顶部具有插接部251,覆盖部240具有插孔241,插接部251可插入插孔241内进行插接配合,实现安装支架250与覆盖部240的插接配合,以将安装支架250和内壳罩21固定在一起,由于第一加热件260位于安装支架250上,进而能够将第一加热件260、安装支架250和内壳罩21固定在一起,以方便将第一加热件260、安装支架250和内壳罩21一起安装至外壳罩17上,或者将第一加热件260、安装支架250和内壳罩21一起从外壳罩17上取下。
其中,安装支架250与内壳罩21之间限定出导水槽252,导水槽252的一端与插接部251与插孔241的孔壁之间的间隙连通且另一端与容纳腔11连通,以使流至覆盖部240的水能够从插接部251与插孔241的孔壁之间的间隙流至导水槽252,沿导水槽252流至容纳腔11内,这样便于提高覆盖部240的导流效率。
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覆盖部240位于安装支架250顶壁的上方,插接部251设置在安装支架250的顶壁,插接部251沿上下方向延伸,这里需要理解的是,上述方向限定仅为便于对附图进行描述,不会对烹饪主体1的实际设置位置和方向产生限定,覆盖部240上设有插孔241,插孔241形成为通孔,插接部251与插孔241插接配合,当有水流至覆盖部240上时,一部分水能够沿覆盖部240向下流出烹饪座10,一部分水可沿插接部251与插孔241孔壁之间的间隙流至导水槽252内,沿导水槽252流至容纳腔11内。
在一些示例中,安装支架250的外侧与外壳罩17之间具有缝隙,插接部251与插孔241孔壁之间的间隙位于缝隙的内侧,在水沿覆盖部240向下向外流动时,水会优先流入插接部251与插孔241孔壁之间的间隙处,沿插接部251与插孔241孔壁之间的间隙流至导水槽252,沿导水槽252流至容纳腔11内,以避免水流从安装支架250的外侧与外壳罩17之间的缝隙流向第一加热件260,避免会对第一加热件260造成损坏。
下面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烹饪器具40。这里的烹饪器具40可以为电饭煲、压力锅、电炖锅等。
如图9和图10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烹饪器具40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烹饪主体1、烹饪容器41和盖体组件42。
烹饪容器41可分离地设于容纳腔11内,用户可将烹饪容器41从顶部开口111处放置在容纳腔11内,用户也可以将烹饪容器41从顶部开口111处移出容纳腔11,以方便用户对烹饪容器41进行清洗等操作,这样用户可先将食材放置在烹饪容器41内,然后再将烹饪容器41放置在容纳腔11内,方便用户的操作。
盖体组件42设于烹饪主体1,盖体组件42用于开闭烹饪容器41,以在需要时盖体组件42能够封闭烹饪容器41,使烹饪器具40能够对烹饪容器41内的食材进行充分烹饪,在需要时盖体组件42能够打开烹饪容器41,方便用户将烹饪容器41内的食材盛出。
在相关技术中,在烹饪器具40对烹饪容器41内的食材进行烹饪或在烹饪器具40对烹饪容器41内的食材进行保温时,即使盖体组件42关闭烹饪容器41的开口,但二者之间存在缝隙,外界环境中的冷空气能够从盖体组件42和烹饪容器41之间的缝隙处到达烹饪容器41的内,冷空气会影响烹饪容器41内的温度,造成烹饪容器41上方的温度较烹饪容器41底部的温度低,进而可能会影响烹饪容器41内部对食材的烹饪效果。
因此,本申请利用第一加热装置25对烹饪容器41的侧壁进行加热,能够减少烹饪容器41内热量的损耗,进而便于更好地对烹饪容器41内的食材进行加热,以更好的实现对烹饪容器41内食材的烹饪,同时便于实现更好的保温效果。
此外,由于外界环境中的空气的温度低于烹饪容器41内空气的温度,在外界环境中的冷空气从盖体组件42和烹饪容器41之间的缝隙处进入烹饪容器41上方时,烹饪容器41上方的空气吸收烹饪容器41内的热量容易在烹饪容器41的上方产生冷凝水,形成的冷凝水会附着在盖体组件42上,利用第一加热装置25对烹饪容器41的侧壁上部进行加热,便于减少冷凝水的产生,避免冷凝水会对烹饪容器41内的食材造成影响。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烹饪器具40,通过利用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烹饪主体1,通过设置可视部实现第一加热件260的可视化,以在第一加热件260故障或被损坏时,方便用户及时发现,便于及时对第一加热件260进行更换或维修,除此之外,在第一加热件260通过发出热量以对烹饪容器41进行加热时,设置可视部便于减小热量在传递过程中的损耗。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烹饪器具40的其他构成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8)
1.一种烹饪器具的烹饪主体,其特征在于,包括:
烹饪座,所述烹饪座限定出具有顶部开口的容纳腔,用于容纳烹饪容器;
第一加热装置,所述第一加热装置设于所述烹饪座,用于加热所述烹饪容器的周壁;
其中,所述烹饪主体具有可视部,所述第一加热装置包括第一加热件,所述可视部正对所述第一加热件且位于所述第一加热件和所述烹饪容器之间,以适于通过所述可视部观察所述第一加热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的烹饪主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可视部设于所述烹饪座且所述第一加热装置设置在所述烹饪座的外侧;或者,
所述可视部设于所述烹饪座,所述烹饪座还限定出位于所述容纳腔周侧的安装腔且所述第一加热装置设于所述安装腔内;或者,
所述第一加热装置设置在所述烹饪座的内侧且包括外壳,所述第一加热件设于所述外壳内且所述可视部设于所述外壳。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的烹饪主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可视部设于所述容纳腔的周壁且正对所述第一加热装置的侧部;和/或,所述可视部设于所述烹饪座的顶部且正对所述第一加热装置的顶部。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烹饪器具的烹饪主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烹饪座的部分结构为透明结构或者镂空结构,以形成所述可视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的烹饪主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可视部包括第一镂空部,所述第一镂空部设于所述容纳腔的周壁且与所述第一加热装置所在的空间连通,以露出所述第一加热装置的至少一部分。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烹饪器具的烹饪主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镂空部包括多个第一通口,多个所述第一通口在所述容纳腔的周向间隔布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烹饪器具的烹饪主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口与所述顶部开口的边沿在所述烹饪座的高度方向上的距离为0mm-150mm。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烹饪器具的烹饪主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热装置还包括:
安装支架,所述第一加热件设置在所述安装支架,以通过所述安装支架设于所述烹饪座。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烹饪器具的烹饪主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支架位于所述第一镂空部和所述第一加热件之间,所述安装支架与所述第一镂空部正对的部分为透明结构。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烹饪器具的烹饪主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热件位于所述第一镂空部和所述安装支架之间,所述第一镂空部处设有透明件。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烹饪器具的烹饪主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支架具有避让口,所述避让口与所述第一镂空部错开布置。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烹饪器具的烹饪主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烹饪座包括内壳罩和外壳罩,所述外壳罩套装在所述内壳罩的外侧,所述第一加热装置设于所述外壳罩和所述内壳罩之间;
其中,所述内壳罩为所述容纳腔的周壁的至少一部分,所述第一镂空部设于所述内壳罩。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烹饪器具的烹饪主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壳罩和所述外壳罩可拆卸地连接。
14.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烹饪器具的烹饪主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加热装置,所述第二加热装置包括安装座、设于所述安装座的第二加热件,所述第二加热件位于所述烹饪座的下部,至少用于加热所述烹饪容器的底部;
其中,所述安装座的一部分延伸至所述烹饪容器的周侧以形成所述安装支架。
15.根据权利要求1、5-14中任一项所述的烹饪器具的烹饪主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可视部包括第二镂空部,所述第二镂空部设于所述烹饪座的顶部且与所述第一加热装置所在的空间连通,以露出所述第一加热装置的至少一部分。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烹饪器具的烹饪主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镂空部包括多个第二通口,多个所述第二通口在所述容纳腔的周向间隔布置。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烹饪器具的烹饪主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烹饪容器的周壁包括从其开口朝外延伸的翻边,所述翻边在所述第二镂空部所在平面上的投影与所述第二镂空部至少部分重叠。
18.一种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烹饪主体,所述烹饪主体为根据权利要求1-17中任一项所述的烹饪器具的烹饪主体;
烹饪容器,所述烹饪容器可分离地设于所述容纳腔内;
盖体组件,所述盖体组件设于所述烹饪主体,用于开闭所述烹饪容器。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1287615.8U CN220045567U (zh) | 2023-05-24 | 2023-05-24 | 烹饪器具的烹饪主体和烹饪器具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1287615.8U CN220045567U (zh) | 2023-05-24 | 2023-05-24 | 烹饪器具的烹饪主体和烹饪器具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20045567U true CN220045567U (zh) | 2023-11-21 |
Family
ID=887654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1287615.8U Active CN220045567U (zh) | 2023-05-24 | 2023-05-24 | 烹饪器具的烹饪主体和烹饪器具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20045567U (zh) |
-
2023
- 2023-05-24 CN CN202321287615.8U patent/CN220045567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EP2135009B1 (en) | Oven | |
CN216060170U (zh) | 烹饪器具 | |
JP5789706B1 (ja) | 炊飯器 | |
EP3282817B1 (en) | Structure for covering connection line, electric cooking appliance including the same, and method of assembling cap of electric cooking appliance | |
CN216060141U (zh) | 烹饪器具 | |
CN215650652U (zh) | 烹饪器具 | |
CN220045567U (zh) | 烹饪器具的烹饪主体和烹饪器具 | |
WO2024100534A1 (en) | Inner pot assembly and air fryer | |
CN205359198U (zh) | 烹饪器具 | |
CN220045568U (zh) | 烹饪器具的烹饪主体和烹饪器具 | |
CN215899403U (zh) | 烹饪器具 | |
CN215777527U (zh) | 空气炸箱及集成灶 | |
JP2016002471A (ja) | 炊飯器 | |
CN220045569U (zh) | 烹饪器具 | |
CN219895348U (zh) | 烹饪器具的烹饪主体和烹饪器具 | |
CN204445446U (zh) | 内锅及电饭煲 | |
CN212574720U (zh) | 一种便于清洁的烤箱 | |
JP5593861B2 (ja) | 電気炊飯器 | |
CN220423754U (zh) | 上盖组件及烹饪器具 | |
CN213909869U (zh) | 盖体组件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 |
CN215738380U (zh) | 烹饪箱 | |
CN214595564U (zh) | 烹饪器具 | |
CN221574366U (zh) | 烹饪器具及集成灶 | |
CN218978649U (zh) | 烹饪设备 | |
CN217565772U (zh) | 分体式空气炸锅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