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549150A - 储能电源与电池包的组件及便携式电源系统 - Google Patents

储能电源与电池包的组件及便携式电源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549150A
CN115549150A CN202210501047.0A CN202210501047A CN115549150A CN 115549150 A CN115549150 A CN 115549150A CN 202210501047 A CN202210501047 A CN 202210501047A CN 115549150 A CN115549150 A CN 11554915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ttery pack
power supply
energy storage
charging
pow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501047.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斌
许乃前
李�亨
柯亨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Qixia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Qixia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Qixia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Qixiang Technology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554915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54915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58Modular batteries; Casings provided with means for assembling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3/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ac mains or ac distribution networks
    • H02J3/28Arrangements for balancing of the load in a network by storage of energy
    • H02J3/32Arrangements for balancing of the load in a network by storage of energy using batteries with converting mea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04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 H01M50/207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01M50/209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adapted for prismatic or rectangular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44Secondary casings; Racks; Suspension devices;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ounting metho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96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characterised by terminals of battery pack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13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acting upon several batteries simultaneously or sequentially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42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chanical construction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42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chanical construction
    • H02J7/0044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chanical construc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holding portable devices containing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42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chanical construction
    • H02J7/0045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chanical construction concerning the insertion or the connection of the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34Parallel operation in networks using both storage and other dc sources, e.g. providing buffering
    • H02J7/342The other DC source being a battery actively interacting with the first one, i.e. battery to battery charg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2220/00Batterie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H01M2220/30Batteries in portable systems, e.g. mobile phone, laptop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储能电源与电池包的组件及便携式电源系统,储能电源与电池包的组件包括储能电源,其适于接收外部电力输入,并包括壳体和置于所述壳体内的电源本体,所述壳体限定至少一接口,至少一电池包,其适于无绳地可拆卸地耦合于所述接口,所述电池包适于充电或放电;充电状态下,所述电池包与所述接口耦合,由所述接口电连接于所述电源本体并获取电能;放电状态下,所述电池包从所述接口移除,适于无绳地耦合于一与之适配的用电装置并为之供电。

Description

储能电源与电池包的组件及便携式电源系统
本申请要求于2021年6月29日递交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专利申请号为202110724976.3、申请名称为“储能设备”的专利申请的优先权,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结合在本申请中。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储能电源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储能电源与电池包的组件及便携式电源系统。
背景技术
储能系统离并网功能使得储能系统可以实现储能电源与电网间的交直流切换,在离并网功能中存储电量,以用于供电于紧急用电的设备。值得一提的是,并网是指用电或发电设备与电网相连接,吸收电网电能或者向电网发电。离网是指用电或发电设备不与电网连接,由储能电源提供电能。
现有的储能电源设有多个输出接口,以用于不同的设备被连接于储能电源。用户通过一些数据线或者充电线将至少一个设备连接于储能电源后,所述储能电源可供电于设备。当储能电源供电于多个设备时,由于储能电源的输出端口的端口类型和数量的限制和设备的充电头类型的匹配量,常常需要将储能电源连接一个插排,以满足不同设备共同充电的需求。因此设备得与储能电源处在一定距离的空间范围内,并且设备必须要和所述储能电源通过电线连接,进而使得储能电源不能够为在一定距离外的至少一个设备方便地供电。更值得一提的是,多种电线被保持于至少二个设备和储能电源之间,容易发生磕绊、拉扯的意外,不利于用户安全方便地使用设备和储能电源。
此外,储能电源适用的场景有限,一些小型设备,比如小型DC工具等使用电池或电池包作为供电来源,电池或电池包电量耗尽后也需要被充电,利用储能电源充电时也往往需要通过电源线进行连接,造成一定的不便和安全隐患。
申请内容
本申请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储能电源与电池包的组件及便携式电源系统,电池包无绳连接于储能电源以被充电,供无绳连接于用电装置进行无绳供电。
本申请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储能电源与电池包的组件及便携式电源系统,储能电源的壳体被限定至少一接口,以供和电池包无绳连接,为电池包无绳充电。
本申请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储能电源与电池包的组件及便携式电源系统,电池包在充电状态下和接口耦合,以被充电,在放电状态下可以和用电装置无绳连接,为用电装置无绳供电。
本申请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储能电源与电池包的组件及便携式电源系统,储能电源和电池包可以相互分离地各自为相适配的用电装置供电,满足多样的用电需求。
本申请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储能电源与电池包的组件及便携式电源系统,储能电源和电池包可以分别存储电能,便于携带,在户外或者一些不便获取市电的场景中使用,便携快捷。
本申请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储能电源与电池包的组件及便携式电源系统,电池包包括规格大小不同的第一电池包和第二电池包,分别无绳耦合于储能电源以被充电,在放电状态下,可以分别为第一DC工具和第二DC工具供电,丰富供电场景。
本申请提供一种储能电源与电池包的组件,包括:
储能电源,其适于接收外部电力输入,并包括壳体和置于所述壳体内的电源本体,所述壳体限定至少一接口;和
至少一电池包,其适于无绳地可拆卸地耦合于所述接口;
所述电池包适于充电或放电;
充电状态下,所述电池包与所述接口耦合,由所述接口电连接于所述电源本体并获取电能;
放电状态下,所述电池包从所述接口移除,适于无绳地耦合于一与之适配的用电装置并为之供电。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电池包被置入所述储能电源以被所述储能电源负载,其中所述电池包和所述储能电源之间执行握手通信,以确定是否可以相互连接,若执行握手通信成功,则所述电池包进入充电状态,由所述储能电源为所述电池包充电。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壳体形成至少一收容部,适于收容所述电池包,使所述电池包以至少部分地被收容于所述壳体的方式被置于所述储能电源。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电源本体和所述接口之间形成充电支路,所述电源本体释放电池包充电电流,沿充电支路进入被耦合于所述接口的所述电池包。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储能电源还包括至少一充电口,所述充电口适于连接外部电力,所述充电口与所述电源本体之间形成充电支路,供外部电力的电流进入所述电源本体,为所述电源本体充电。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充电口和所述接口之间形成充电支路,供外部电力的电流流至所述接口,进入被耦合于所述接口的所述电池包,为所述电池包充电。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电池包包括第一电池包和第二电池包,所述接口包括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所述第一电池包适于和所述第一接口无绳耦合,所述第二电池包适于和第二接口无绳耦合。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电池包和所述第二电池包分别具有充电状态和放电状态,在充电状态下,所述第一电池包和所述第一接口无绳耦合,由所述第一接口电连接于所述电源本体以获取电能,所述第二电池包和所述第二接口无绳耦合,由所述第二接口电连接于所述电源本体以获取电能,在放电状态下,所述第一电池包自所述储能电源拆除,供和第一DC工具无绳耦合,为第一DC工具供电,所述第二电池包自所述储能电源拆除,供和第二DC工具无绳耦合,为第二DC工具供电。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电源本体和所述第一接口、所述第二接口之间分别形成第一充电支路和第二充电支路,充电电流由所述电源本体流出,沿所述第一充电支路流入耦合于所述第一接口的所述第一电池包为所述第一电池包充电,沿所述第二充电支路流入耦合于所述第二接口的所述第二电池包为所述第二电池包充电。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电源本体包括内置电池和BMS模块,所述BMS模块电路连接于所述内置电池,管理所述内置电池的充电和放电,其中所述BMS模块监测储能电源的电路,在电路异常时切断电路。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内置电池和所述接口通过降压电路连接,所述电源本体释放放电电流,经过所述降压电路的处理,转换为符合所述电池包的充电需求的电池包充电电流。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储能电源还包括输出部,所述输出部于所述壳体形成至少一AC输出口和至少一DC输出口,所述AC输出口和所述内置电池通过升压电路和逆变器连接,以对所述内置电池释放的放电电流进行升压和逆变处理,从所述AC输出口输出AC电流,供AC用电装置使用,所述DC输出口和所述内置内置电池之间通过降压电路连接,以对所述内置电池释放的放电电流进行降压处理,从所述DC输出口输出DC电流,供DC用电装置使用。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充电口和所述电源本体之间形成充电电路,所述充电电路对自所述充电口流入的来自外部电力的电流进行转换处理,以向所述电源本体输送适于为所述电源本体充电的电流,其中所述充电口供直接连接外部电力。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电池包充电电流大于等于3A。
依据本申请的另一个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便携式电源系统,适于为不同类型的用电装置供电,包括:
储能电源,所述储能电源包括壳体、被置于所述壳体内的电源本体和一输出部,所述输出部电路连接于所述电源本体,以从所述电源本体获取电能,向外输出AC电流和DC电流,供为AC用电装置和DC用电装置提供对应的AC电流和DC电流;和
至少一电池包,所述电池包适于无绳地可拆卸地耦合于所述储能电源,当所述电池包和所述储能电源耦合时,所述便携式电源系统处于组合式形态,所述储能电源为所述电池包充电和为相适配的用电装置供电;当所述电池包自所述储能电源拆下,供和DC工具无绳耦合时,所述便携式电源系统处于分布式形态,所述储能电源和所述电池包相互独立地为相适配的用电装置供电。
其中所述电池包适于充电或放电,充电状态下,所述电池包与所述接口耦合,由所述接口电连接于所述电源本体并获取电能,放电状态下,所述电池包从所述接口移除,适于无绳地耦合于一与之适配的DC工具并为之供电。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便携式电源系统还包括一控制模块,所述控制模块通信连接至储能电源和电池包,以控制储能电源和电池包的工作,其中所述控制模块包括:
通信识别单元,所述通信识别单元通信连接供电方和用电方,以控制供电方和用电方执行握手通信,确认是否可以由供电方为用电方供电;
供电单元,所述供电单元连接至通信识别单元,当所述通信识别单元确认供电方和用电方执行握手通信承购,所述供电单元控制供电方为用电方供电;以及
监测单元,所述监测单元通信连接至所述通信识别单元,通过所述通信识别单元监测供电方和用电方的电路状态,当所述监测单元监测到电路状态异常,所述供电单元切断电路。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供电方选自所述储能电源、所述电池包的类型组,所述用电方选自所述电池包、用电装置的类型组。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电池包包括第一电池包和第二电池包,所述第一电池包和所述第二电池包分别具有充电状态和放电状态,在充电状态下,所述第一电池包和所述第一接口无绳耦合,由所述第一接口电连接于所述电源本体以获取电能,所述第二电池包和所述第二接口无绳耦合,由所述第二接口电连接于所述电源本体以获取电能,在放电状态下,所述第一电池包自所述储能电源拆除,供和第一DC工具无绳耦合,为第一DC工具供电,所述第二电池包自所述储能电源拆除,供和第二DC工具无绳耦合,为第二DC工具供电。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当所述监测单元监测到电路状态异常,所述供电单元切断的电路选自所述供电方的电路、所述用电方的电路和所述供电方和所述用电方连接的电路的类型组。
通过对随后的描述和附图的理解,本申请进一步的目的和优势将得以体现。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申请的一个较佳实施例的一种储能电源与电池包的组件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申请的一个较佳实施例的一种储能电源与电池包的组件的应用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申请的一个较佳实施例的一种储能电源与电池包的组件的一种充电实施方式的框图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申请的一个较佳实施例的一种储能电源与电池包的组件的另一种充电实施方式的框图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申请的一个较佳实施例的一种储能电源与电池包的组件的充电的另一种方式的框图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申请的一个较佳实施例的一种储能电源与电池包的组件的多个电池包的应用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申请的一个较佳实施例的一种储能电源与电池包的组件的为电池包充电的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申请的一个较佳实施例的一种储能电源与电池包的组件的利用外部电力充电的示意图。
图9是据本申请的一个较佳实施例的一种储能电源与电池包的组件的带有多个电池包的示意图。
图10是据本申请的一个较佳实施例的一种储能电源与电池包的组件的带有多个电池包的储能电源的示意图。
图11是据本申请的一个较佳实施例的一种便携式电源系统的带有多个电池包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描述用于揭露本申请以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本申请。以下描述中的较佳实施例只作为举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想到其他显而易见的变型。在以下描述中界定的本申请的基本原理可以应用于其他实施方案、变形方案、改进方案、等同方案以及没有背离本申请的精神和范围的其他技术方案。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理解的是,在本申请的揭露中,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其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上述术语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参照图1至图11,本申请提供一种储能电源和电池包的组件,包括储能电源10和至少一电池包20。电池包20和储能电源10可拆卸地连接。电池包20和储能电源10连接时,电池包20可以和储能电源10导通连接,利用储能电源10获取电能,以被充电。电池包20可以自储能电源10拆卸,单独为用电装置30供电。
如图1所示,储能电源10和电池包20可以分别为用电装置30供电。储能电源10和电池包20可以相互独立地为用电装置30供电。即储能电源10和电池包20可以相互分离地各自为用电装置30供电。用电装置30有绳或无绳地连接于储能电源10,由储能电源10供电。电池包20无绳耦合于用电装置30,为用电装置30无绳供电。
电池包20具有一充电状态,电池包20被连接至储能电源10时,电池包20可以进入充电状态,通过储能电源10被充电。此时,电池包20被置于储能电源10,以被储能电源10负载或支撑。电池包20还有一放电状态,电池包20和用电装置30连接,可以进入放电状态,向用电装置30放电。
较为优选地,电池包20和储能电源10无绳连接,电池包20和用电装置30无绳连接。
用电装置30包括第一用电装置和第二用电装置,第一用电装置21可以直接连接于储能电源10,由储能电源10供电。第二用电装置可以连接于电池包20,由电池包20供电。储能电源10和电池包20可以相互分离、独立地为第一用电装置和第二用电装置供电。
在某些示例中,第一用电装置可以由电池包20供电,第二用电装置可以直接连接于储能电源10供电。电池包20无绳连接于第一用电装置,为第一用电装置供电。
由电池包20供电的第二用电装置可以脱离储能电源10独立使用。
优选地,第二用电装置无绳连接于电池包30,由电池包30无绳供电,避免有绳带来的困扰,比如使用距离受限于绳长、容易绊倒、脱线等。
进一步地,电池包20被置入储能电源10,通过储能电源10被充电。电池包20通过储能电源10获取电能后,可以自储能电源10拆下,和用电装置30无绳连接,为用电装置30供电。
结合图1至图4的示意,储能电源10包括一电源本体11和一壳体12,所述壳体12界定了一容腔,电源本体11被置于容腔内,以被壳体12包裹。电源本体11存储和输出电能。
储能电源10还包括充电口13,充电口13电路连接于电源本体11,以将外部电力的电能输送至电源本体11。充电口13可连接外部电力。外部电力可以为AC电源或DC电源,充电口13连接外部电力获取AC电流或DC电流。储能电源10通过充电口13连接外部电力以被充电。储能电源10存储电能,可以作为电能来源为其他设备供电。
储能电源10还包括输出部14,输出部14电路连接至电源本体11,电源本体11通过输出部14输出电能至需要用电的设备,或者说,用电方。其中,电池包20和输出部14耦合,以和电源本体11电路连接,获取电源本体11的电能,进而被充电。
可选地,输出部14也可以和充电口13直接电路连接,以直接输出通过充电口13获取的来源于外部电力的电能,此时,电池包20和输出部14耦合,可以被输入自充电口13获取的来源于外部电力的电能,以被充电。
输出部14的内端部被电路连接于电源本体11,以供电源本体11内的电能流入输出部14.输出部14的外端部于壳体12形成至少一接口141,或者说,壳体12限定了至少一接口141。接口141和电源本体11电路连接,以从电源本体11获取电能。电源本体11存储的电能通过接口141向外输出。接口141形成储能电源10为电池包20充电的充电连接端部。
电池包20被安装至储能电源10时,电池包20和接口141耦合,通过接口141从电源本体11获取电能。接口141将电源本体11存储的电能以DC电流的形式输送至电池包20。
在本申请的一个示例中,通过接口141输出给电池包20的电流为大于等于3安培的DC电流。
电池包20存储DC电流,在被连接至用电装置30时,可以向用电装置30输出DC电流。
接口141和电源本体11电路连接。电源本体11向接口141输送合适的DC电流,即由储能电源10直接向电池包20输送电池包充电电流,为电池包20充电。在本申请的另一个示例中,接口141和充电口13电路连接,在充电口13连接外部电力时,可以向接口141输出外部电力输入的供电池包20充电的电池包充电电流,即由外部电力通过储能电源10向电池包20输送电池包充电电流,为电池包20充电。
进一步地,电源本体11包括内置电池111和BMS模块112,BMS模块112和内置电池111电路连接。内置电池111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单体电池,一个或多个单体电池串联/并联形成内置电池111。BMS模块112控制内置电池111的充电和放电。电源本体11还包括MCU主控113,MCU主控113电路连接于BMS模块112,以控制BMS模块112的工作。
BMS模块112包括充电单元1121、放电单元1122和BMS控制单元1123。BMS控制单元1123电路连接于充电单元1121和放电单元1122,以控制充电单元1121和放电单元1122的工作。充电单元1121电路连接于内置电池111,以控制对内置电池111的充电。放电单元1122电路连接于内置电池111,以控制内置电池111的放电。
BMS模块112还对储能电源10的电路进行检测,监测储能电源10的电路状态。BMS模块112监测电路的电压、温度、电流等,在电路状态异常时,切断电路。
充电单元1121和充电口13电路连接。充电口13电连接于外部电力,从外部电力获取电能,外部电力的电能通过充电单元1121的控制进入内置电池111。充电单元1121控制外部电力的电能的电流获取、电流转换和电流输入等。
外部电力可以为AC电源,也可以为DC电源,包括但不限于市电、光伏装置、发电机、其他储能装置等。
在本申请的一个示例中,如图3所示,充电单元1121和充电口13之间通过充电电路15连接。充电电路15可以对从充电口13流入的外部电力的电流进行转换处理,以输出适合对内置电池111充电的储能充电电流。充电电路15可以进行AC/DC转换,当外部电力为AC电源,AC电流通过充电口13进入充电电路,充电电路15将AC电流转换为适配于内置电池111的DC电流作为储能充电电流,转换后的储能充电电流流入内置电池111,被存储至内置电池111。充电电路可以进行DC/DC转换,当外部电力为DC电源,输出的DC电流通过充电口13进入充电电路15,充电电路15进行DC/DC转换,将DC电流进行转换处理,比如调节电压、电流大小等,得到适配于内置电池111的储能充电电流,转换后的储能充电电流流入内置电池111,被存储于内置电池111。
充电单元1121检测充电口13连接的外部电力输出的电流类型,和适配于内置电池111充电需求的储能充电电流相比较,控制充电电路15进行相应的电流转换处理,以向内置电池111输送相应的储能充电电流,实现对内置电池111的充电。
在本申请的一个示例中,如图4所示,储能电源10通过外置的充电器400和外部电力连接,以通过充电器400从外部电力获取充电电流。充电器400的获电端和外部电力电连接,充电器400的输出端和储能电源10的充电口13电连接,充电器400从外部电力获取电流,将其转换为适合对储能电源10充电的储能充电电流,通过充电口13输入至储能电源10,储能充电电流通过充电口13流入电源本体11,被存储至电源本体11。内置电池111存储储能充电电流带来的电能。
充电器400带有AC/DC转换电路,充电器400被连接至AC电源,如市电,通过AC/DC转换电路将AC电流转换为适于对储能电源10充电的DC电流,作为储能充电电流,通过充电口13流入电源本体11,被存储于内置电池111。充电器400的功率和储能电源10的充电输入需求相适配,以使充电器400向储能电源10输出合适的储能充电电流。
内置电池111存储有电能后,可以向外输出放电电流。BMS模块112控制内置电池111的放电。其中,BMS控制单元113控制放电单元1122,操作储能电源10的放电。放电单元1122电路连接于内置电池111,以控制内置电池111的放电。
放电单元1122和输出部14电路连接,控制内置电池111向输出部14输送合适的放电电流。放电单元1122和接口141之间通过降压电路16连接。接口141供和电池包20耦合连接,向电池包20输送电池包充电电流。内置电池111的功率大于电池包20的功率,内置电池111输出的电流电压较高,通过降压电路16进行降压处理,以向电池包20输出电池包充电电流。
此外,输出部14于壳体12形成至少一DC输出口142和至少一AC输出口143。DC输出口142和电源本体11电路连接,AC输出口143和电源本体11电路连接。DC输出口142输出DC放电电流,AC输出口143输出AC放电电流。
第一用电装置包括DC用电装置311和AC用电装置312,DC用电装置311和AC用电装置312可以直接连接于储能电源10,由储能电源10供电。DC用电装置311电连接于DC输出口142,通过DC输出口142获取DC电流,以供用电。AC用电装置312电连接于AC输出口143,通过AC输出口143获取AC电流,以供用电。
DC输出口142和电源本体11之间通过降压电路16连接。进一步地,DC输出口142和和内置电池111通过降压电路16电连接。放电单元1122控制内置电池111向电连接于DC输出口142的DC用电装置311输送合适的DC放电电流。
放电单元1122识别被电连接有DC用电装置311的DC输出口142,确定内置电池111释放的放电电流的最终流出接口。进一步地,放电单元1122识别被导通连接于DC输出口142的DC用电装置311的用电需求,控制降压电路16进行降压处理,以通过DC输出口142向DC用电装置311输出符合用电需求的DC放电电流,供DC用电装置311用电。
AC输出口143和电源本体11之间通过升压电路17和逆变器18连接,进一步地,AC输出口143和内置电池111之间通过升压电路17和逆变器18连接,升压电路17电连接于电源本体11,以获取电能,逆变器18电连接于升压电路17,以将DC电流逆变为AC电流。AC输出口143电路连接于逆变器,以获取AC电流。AC用电装置312电连接于AC输出口143,以获取AC放电电流。
放电单元1122识别被电连接有AC用电装置312的AC输出口143,确定内置电池111释放的放电电流的最终流出接口。进一步地,放电单元1122识别被导通于AC输出口143的AC用电装置312的用电需求,控制升压电路17和逆变器18对内置电池111释放的放电电流进行相应的升压处理和逆变处理,之后,由AC输出口143向AC用电装置312输出AC放电电流,以供AC用电装置312用电。
结合图3、图4、图10的示意,用电装置30和储能电源10连接时进行相互的身份识别,身份识别成功后,用电装置30和储能电源10可导通连接,由储能电源10为用电装置30供电。具体地,输出部14被设有至少一储能通讯端144,储能通讯端144供和用电装置30通讯连接。储能通讯端144可以被设置于DC输出口142、AC输出口143,以供和DC用电装置311、AC用电装置312通讯连接。储能通讯端144还可以被设置于接口141,供和电池包20通讯连接。也就是说,输出部14设有储能通讯端144,供和用电装置30、电池包20通讯连接。用电装置30和储能电源10通讯连接进行相互的身份识别。储能通讯端144和BMS模块112通讯连接,BMS模块112通过储能通讯端144获取连接至储能电源10的设备的信息,包括用电装置30和电池包20。BMS模块112根据储能通讯端144获取的设备的信息,确定是否为设备供电。
用电装置30被设有用电通讯端301,用电装置30连接至储能电源10,用电通讯端301和储能通讯端144建立通讯连接。用电装置30包括用电管理模块302,用电管理模块302连接至用电通讯端301,以通过用电通讯端301获取通讯信息。储能电源10和用电装置30通过储能通讯端144和用电通讯端301进行握手通信,在握手通信成功后,储能电源10和用电装置30可以导通连接,由储能电源10为用电装置30供电。
在本申请的一个示例中,储能通讯端144向用电通讯端301发送储能身份码,用电通讯端301接收储能身份码,发送至用电管理模块302,由用电管理模块302识别储能电源10的身份,判断是否可以将用电装置30和储能电源10连接。若用电管理模块302识别成功,通过用电通讯端301向储能电源10发送用电装置身份码,储能通讯端144接收用电装置身份码,由BMS模块112进行身份识别,确定用电装置30的身份,判断是否可以为用电装置30供电,若BMS模块112识别成功,储能电源10和用电装置30执行握手通信成功,储能电源10和用电装置30导通连接,由储能电源10向用电装置30供电。
BMS模块112根据识别的用电装置30的身份,确定用电装置30的用电需求,以控制储能电源10向用电装置30释放符合用电需求的放电电流。其中,BMS模块112的放电单元1122识别用电装置30连接导通的是DC输出口142还是AC输出口143,结合用电装置30的用电需求,控制输出相应的AC放电电流或DC放电电流。当用电装置30被放电单元1122识别通过DC输出口142和储能电源10连接,即放电单元1122识别DC输出口142被连接有DC用电装置311,需要输出DC放电电流,放电单元1122控制内置电池211释放电流,电流流入降压电路16,经过降压处理后,由DC输出口142输出符合用电需求的DC放电电流至DC用电装置311,供DC用电装置311用电。当放电单元1122识别是AC输出口143连接AC用电装置312,需要输出AC放电电流,则放电单元1122控制内置电池111释放电流,电流流入升压电路17,经过升压处理后,电流流入逆变器18,从DC电流逆变为AC电流,之后由AC输出口143流出符合用电需求的放电电流,至AC用电装置312,供AC用电装置312用电。
在储能电源10和用电装置30导通供电的过程中,根据储能电源10、用电装置30和储能电源10和用电装置30之间的电路状态是否正常,控制是否正常供电,当电路状态异常时,比如电流、电压、温度等一个或多个反应电路状态的参数不符合预设保护值时,切断电路,进一步地,可以切断储能电源10内部的电路,或者储能电源10和用电装置30之间连通的电路,或者用电装置30内部的电路。
此外,电池包20和储能电源10连接时,需要执行握手通信,确定是否可以由储能电源10为电池包20供电,执行握手通信成功后,电池包20和储能电源10导通连接,储能电源10向电池包20放电,为电池包20充电。在放电过程中,持续对电流流经的电路状态进行检测,在电路状态产生异常时,及时切断电路。
电池包20包括电池本体、电池包BMS模块200和输电部,电池包BMS模块200电路连接于电池本体,控制电池本体的充电和放电。电池包BMS模块200电路连接于输电部,控制输电部的电流输入和输出。输电部电路连接于电池本体,由输电部获取电能,供电池本体存储电能,电池包20被充电,由输电部将电池本体内存储的电能输出至耦合连接的用电装置30。
输电部和储能电源10连接时,电池包20可以切换为充电状态。进一步地,输电部和接口141无绳耦合连接后,电池包20进入充电状态。电池包20自储能电源10移除,输电部和接口141解除无绳耦合连接后,电池包20解除充电状态。当输电部和用电装置30无绳耦合连接后,电池包20可以进入放电状态,为用电装置30供电。
输电部被设有电池包通讯端201,电池包通讯端201供和耦合的设备进行通讯。电池包20和储能电源10连接时,电池包通讯端201和储能通讯端144进行通讯连接,以供相互识别身份,识别成功后,电池包20和储能电源10耦合连接,电池包通讯端201和储能通讯端144之间进行相互的信息传输。电池包20和用电装置30连接时,电池包通讯端201和用电通讯端301进行通讯连接,以供相互识别身份,识别成功后,电池包20和用电装置30耦合连接,为用电装置30供电,在电池包通讯端201和用电通讯端301之间进行相互的信息传输。
相似地,储能电源10和电池包20连接,由电池包BMS模块200和储能电源10的BMS模块112进行通信,确定是否可以由储能电源10为电池包20供电。
参照图5,结合图2至图4的示意,进一步描述储能电源10和电池包20之间执行握手通信和进行电路保护的实施方式。具体地:
当储能电源10连接电池包20,电池包20释放一电平信号,激活唤醒储能电源10内部的BMS模块112,储能电源10发送识别信号,如存储在储能电源10中的身份信息,至电池包20,二者执行握手通信以确认可以彼此通信,二者握手识别通信成功后,电池包20和储能电源10导通连接,由储能电源10释放电池包充电电流至电池包20,为电池包20充电。或者,启动电池包20的启动开关,电池包20被制动开启,释放一电平信号,以激活唤醒储能电源10的BMS模块112。
BMS模块112持续间断地发送工作状态码(包含实时的电压、电流、温度等信息)至电池包20,电池包20收到工作状态码,当电池包20的电池包读取到工作状态码超过预设保护值时立即断开电路,即;
电池包BMS模块200判定电路状态异常,向BMS模块112发送对应信号,BMS模块112禁止输出部14向电池包20输送电能,防止不安全用电。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身份信息为代表储能电源10特定的、唯一的标识符,例如一组唯一的序列号,身份信息存储在储能电源10的存储单元或控制器的微处理器中。在储能电源10向电池包20正常放电后,电池包BMS模块200持续接收BMS模块112发送的工作状态码,一旦电池包BMS模块200读取到工作状态码不符合预设保护值,则电池包BMS模块200判定电路状态异常,即切断电路,阻止不安全用电。
或者,储能电源10和电池包20连接后,首先由储能电源10向电池包20发送基本连续的小电流(<200mA),该基本连续的小电流(<200mA)向电池包BMS模块200供电,当用户启动电池包20的启动开关,响应于接收到启动开关的执行信号(电平信号),以唤醒储能电源10内部的BMS模块112,电池包BMS模块200将信号传送至储能电源10,以从储能电源10请求大电流(≥3A),基于该信号从储能电源10接收大电流(≥3A)。
或者,电池包20被设有唤醒电路,在储能电源10和电池包20各自的输出部14和输电部连接后,按下电池包20的开关,开启电池包20,电池包20的唤醒电路唤醒BMS模块112,比如,电池包20的唤醒电路向储能电源10发送电平信号,唤醒BMS模块。BMS模块112向电池包BMS模块200发送识别信号,电池包BMS模块200和BMS模块相互识别身份,若识别成功,储能电源10向电池包BMS模块200发送电池包充电电流,电池包20被充电。其中,BMS模块112持续向电池包BMS模块200发送工作状态码。
还值得一提的是:BMS模块112在被唤醒之后并且在电池包BMS模块200传送请求大电流信号之前,电池包BMS模块200与储能电源10之间执行握手识别。
储能电源10向电池包20发送用电的大电流,供电池包20使用,此时电池包BMS模块200保持对电路状态的检测,以便在电路状态异常时,及时切断电路,保障用电安全。
上述BMS模块112被唤醒还可以采用设置于储能电源10上的机械按键/开关执行,即:BMS模块响应于机械按键/开关的执行被唤醒。
当储能电源10连接于电池包20,用户手动操作机械按键/开关以唤醒BMS模块112,或者用户先手动操作机械按键/开关以唤醒BMS模块112,然后再将储能电源10连接于电池包20,储能电源10发送识别信号,如存储在储能电源10中的身份信息,至电池包20,二者执行握手通信以确认可以彼此通信,二者握手识别通信成功后,操作电池包20的启动开关,电池包20开启,BMS模块112持续不间断地发送工作状态码(包含实时的电压、电流、温度等信息)至电池包20,电池包20收到工作状态码,当电池包20的电池包BMS模块200读取到工作状态码超过预设保护值时立即断开电路。
或者,储能电源10和电池包20连接后,首先由储能电源10向电池包20发送基本连续的小电流(<200mA),该基本连续的小电流(<200mA)向电池包BMS模块200供电,当用户手动操作机械按键/开关,响应于接收到机械按键/开关的执行信号,以唤醒储能电源10内部的BMS模块112,储能电源10与电池包BMS模块200之间执行握手识别,二者握手识别通信成功后,电池包BMS模块200将信号传送至储能电源10,以从储能电源10请求大电流(≥3A),操作电池包20的启动开关,电池包20基于该信号从储能电源10接收大电流(≥3A)。
进一步地,电池包BMS模块200检测电池包20是否在被安全充电,即检测电路状态,确定是否正常。电池包BMS模块200持续监测电池包20的电路的电流、电压、温度等反应电路状态的参数是否符合预设保护值,若存在参数不符合预设保护值,则电池包BMS模块200切断电池包20的电路,阻止不安全充电。此外,储能电源10的BMS模块112也可以在供电过程中持续监测电路状态,当存在参数不符合预设保护值时,判定电路状态异常,切断储能电源10向电池包20供电,阻止电池包20被不安全充电。
相类似地,电池包20和用电装置30连接时,首先执行握手通信,以确认电池包20和用电装置30是否可以连接,执行握手通信成功后,电池包20和用电装置30成功耦合连接,电池包20释放放电电流,为用电装置30供电。进一步地,在供电过程中,电池包BMS模块200持续监测电路状态,在电路状态异常时,切断电路,阻止不安全用电。可选地,用电装置30的用电管理模块302持续监测电路状态,在电路状态异常时,切断电路,阻止不安全用电。
当储能电源10连接外部电力,获取电能,外部电力的电流流入储能电源10,为内置电池111充电。若存在电池包20被连接于储能电源10,可以利用外部电力的电能为电池包20充电。
具体地,在本申请的一个示例中,外部电力的电流通过充电口13进入储能电源10,沿电路流入内置电池111,至少部分的电流作为储能充电电流存留于内置电池111,为内置电池111充电,至少部分的电流从内置电池111流出,沿电路,从接口141流出,作为电池包充电电流进入电池包20,为电池包20充电。
也就是说,在储能电源10连接外部电力时,内置电池111可以边充边放,即通过外部电力输送的电能获取储能充电电流以被充电,同时可以释放电流,输出电池包充电电流,为电池包20充电。在充电口13和内置电池111之间形成一个充电支路,供外部的充电电流进入储能电源10。接口141和内置电池111电路连接,以在接口141和内置电池111之间形成充电支路,外部电力输入至储能电源10的电流,沿着充电口13和内置电池111之间的充电支路,进入内置电池111,为内置电池111充电,部分从内置电池111流出,沿着接口141和内置电池111之间的充电支路,流出储能电源10,进入电池包20,为电池包充电。
在本申请的一个示例中,内置电池111和充电口13电路连接,以在内置电池111和充电口13之间形成充电支路,接口141和充电口13电路连接,以在充电口13和接口141之间形成充电支路。当充电口13连接外部电力时,外部电力输出的电流从充电口13进入储能电源10后,可以分别沿着充电口13和内置电池111之间的充电支路,以及充电口13和接口141之间的充电支路,流向内置电池111和电连接于接口141的电池包20,分别为内置电池111和电池包20充电。内置电池111被禁止向电池包20释放电流。即在储能电源10连接外部电力时,为电池包20充电的电能来源于从充电口13流入储能电源10后自接口141流出的电流。
此外,在内置电池111和接口141之间形成充电支路,在连接外部电力进行充电时,内置电池111和接口141之间的充电支路禁止电流通过。若储能电源10未连接外部电力,而存在电池包20和储能电源10连接时,内置电池111释放充电电流,流经内置电池111和接口141之间的充电支路,从接口141流入电池包20,为电池包20充电。
在本申请的另一个较佳示例中,结合图6至图9的示意,电池包20进一步包括第一电池包21和第二电池包22,第一电池包21和第二电池包22分别被连接至储能电源10,通过储能电源10充电。第一电池包21和第二电池包22的容量、规格互不相同。为了便于描述,定义第一电池包21的容量规格较小,定义第二电池包22的容量规格较大。
第二用电装置可以为使用DC电流的用电设备,包括第一DC工具32A和第二DC工具32B,第一电池包21适于无绳耦合于第一DC工具32A,第二电池包22适于无绳耦合于第二DC工具32B。第一电池包21适配的第一DC工具32A的用电功率小于第二电池包22适配的第二DC工具32B。
输出部14在壳体11分别形成第一接口1411和第二接口1412,第一接口1411适于和第一电池包21无绳耦合,第二接口1412适于和第二电池包22无绳耦合。自第一接口1411流出第一电池包充电电流,自第二接口1412流出第二电池包充电电流。较为优选地,第一接口1411和第二接口1412的实施形式可以相同。
当第一电池包21和第二电池包22分别同第一接口1411和第二接口1412耦合,储能电源10为第一电池包21和第二电池包22充电。若储能电源10未连接外部电力,内置电池111存储有电能,内置电池111释放充电电流,经由BMS模块112处理后,从第一接口1411和第二接口1412分别流出第一电池包充电电流和第二电池包充电电流,进入第一电池包21和第二电池包22,以供充电。
若储能电源10连接外部电力,则为第一电池包21和第二电池包22充电的充电电流,可以直接来自外部电力通过充电口13进入储能电源10的电流,也可以来自内置电池111释放的电流。具体地,在充电口13和第一接口1411之间形成第一充电支路,在充电口13和第二接口1412之间形成第二充电支路,在充电口13和内置电池111之间形成第三充电支路。在充电口13连接外部电力时,外部电力输出的电流通过充电口13进入储能电源10后,电流可以沿着第一充电支路、第二充电支路和第三充电支路分别流入第一电池包21、第二电池包22和内置电池111,实现对第一电池包21、第二电池包22和内置电池111的充电。可以理解的是,BMS模块112电路连接内置电池111和充电口13,控制对内置电池111的充电,BMS模块112电路连接内置电池111和接口141,控制内置电池111的放电。在充电口13未连接外部电力时,内置电池111释放放电电流,分别沿着第一充电支路、第二充电支路从第一接口1411流出第一电池包充电电流,从第二接口1412流出第二电池包充电电流,分别为第一电池包21和第二电池包22充电。
其中,降压电路16被设置于第一充电支路和第二充电支路,对内置电池111释放的放电电流进行降压处理,以转换为适于为第一电池包21和第二电池包22充电的第一电池包充电电流和第二电池包充电电流。
BMS模块112检测是否存在第一电池包21和/或第二电池包22连接至储能电源10,或者说,BMS模块112检测第一接口1411和/或第二接口1412被导通时,判定存在第一电池包21和/或第二电池包22连接至储能电源10,BMS模块112根据第一电池包21和/或第二电池包22的充电需求,从对应的第一接口1411和/或第二接口1412释放相适配的第一电池包充电电流和/或第二电池包充电电流。
进一步地,若BMS模块112检测到充电口13未连接外部电力,内置电池111存有电能,BMS模块112的放电单元1122控制内置电池111释放放电电流,由降压电路16进行降压处理,将放电电流转换为相适配的第一电池包充电电流和/或第二电池包充电电流,为第一电池包21和/或第二电池包22充电。
若BMS模块112检测到充电口13连接外部电力,获取AC电流,控制自充电口13流入的外部电力的电流由充电电路15转换为DC电流,由降压电路16进行降压处理后,转换为第一电池包充电电流和/或第二电池包充电电流。或者若充电口13连接外部电力,获取DC电流,控制降压电路16进行降压处理后,转换为第一电池包充电电流和/或第二电池包充电电流。
若BMS模块112检测到充电口13连接外部电力,充电单元1121控制外部电力流入的电流首先进入内置电池111,之后,由放电单元1122控制内置电池111释放放电电流,由降压电路16降压处理后,转换为第一电池包充电电流和/或第二电池包充电电流。
第一接口1411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多个,第二接口1412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多个,分别可供连接一个或多个第一电池包21和一个或多个第二电池包22。
可选地,每个第一接口1411和充电口13之间形成第一充电支路,每个第二接口1412和充电口13之间形成第二充电支路。
可选地,在第一充电支路设有电流转换处理电路,如降压电路16,或者AC/DC转换电路、DC/DC转换电路,以将流入第一充电支路的电流转换为适于为第一电池包21和/或第二电池包22充电的第一电池包充电电流和/或第二电池包充电电流。
可选地,每个第一接口1411和电源本体11之间形成充电支路,每个第二接口1412和电源本体之间形成充电支路。
此外,第一电池包21被和储能电源10连接时,第一电池包21和储能电源10执行握手通信以确认是否可以连接通信,若执行握手通信成功,则第一电池包21和储能电源10导通连接,可以由储能电源10为第一电池包21充电。同样地,第二电池包22连接至储能电源10请求充电时,第二电池包22和储能电源10执行握手通信,握手通信成功后,第二电池包22和储能电源10导通连接,储能电源10为第二电池包22充电。
电池包20可以脱离储能电源10独立地为用电装置30供电。具体地,电池包20和用电装置30连接后,电池包20和用电装置30执行握手通信,确认是否可以通信和供电。若电池包20和用电装置30执行握手通信成功,电池包20进入放电状态,释放电流,为用电装置30供电。
电池包20连接至用电装置30后,用电装置30发出电平信号,以激活唤醒电池包BMS模块200,电池包BMS模块200开始工作,识别用电装置30的身份,识别成功,则发送识别信号至用电装置30,用电装置30和电池包20相互识别成功后,用电装置30向电池包20请求大电流,电池包20发送大电流至用电装置30,为用电装置30供电。
用电装置30响应电池包20的连接而向电池包20发送电平信号,以激活唤醒电池包BMS模块200,也可以响应用户的机械开关操作而被开启,以向电池包20发送电平信号,进而激活唤醒电池包BMS模块200。
在本申请的一个示例中,电池包20被设有机械操作开关,将电池包20安装至用电装置30后,按下电池包20的机械操作开关开启电池包20,以激活唤醒电池包BMS模块200,以适于和用电装置30执行握手通信。可以理解的是,用电装置30也可以响应机械操作开关的开启而被开启。
进一步地,第一电池包21适于无绳耦合连接于第一DC工具32A,为第一DC工具32A供电,第二电池包21适于无绳耦合连接于第二DC工具32B,为第二DC工具32B供电。
第一电池包21和第一DC工具32A连接后首先执行握手通信,执行握手通信成功后,第一电池包21进入放电状态,为第一DC工具32A供电。第二电池包22和第二DC工具32B连接后首先执行握手通信,执行握手通信成功后,第二电池包22进入放电状态,为第二DC工具32B供电。
参照图7的示意,描述通过内置电池111对第一电池包21和第二电池包22充电的过程。具体地,储能电源10的电路被设有采样单元18,采样单元18的一端电路连接于内置电池111,另一端电路连接于降压电路16。内置电池111释放放电电流,采样单元18对内置电池111释放的放电电流进行供电采样,确定放电电流参数。第一电池包21和第二电池包22的充电电流需求参数被BMS模块112识别,确定需要输出的第一电池包充电电流和第二电池包充电电流的参数。结合采样单元18的电流采样参数和充电电流需求参数,降压电路16对内置电池111释放的放电电流进行降压处理,以分别通过第一接口1411和第二接口1412输出第一电池包充电电流和第二电池包充电电流,供第一电池包21和第二电池包22充电。
参照图10的示意,壳体12界定了用于收容电池包20的收容部121。壳体12还包括壳主体122。收容部121被设置于壳主体122。壳体12具有相对布置的顶面和底面,以及环绕连接顶面和底面的周向侧面,顶面、底面和周向侧面形成壳体12的外表面。收容部121可以被设置于顶面、底面和/或周向侧面。收容部121形成于壳体12的外表面。
可选地,壳体12界定了至少两个收容部121,收容部121中至少两个收容部沿着储能电源10的高度方向排布,其中,收容部121中的至少两个被共面地保持于壳体12。
可选地,至少一个收容部121形成于壳体12的周向侧面。
输出部14的DC输出口142和AC输出口143形成集成输出端部。集成输出端部向用电装置30输送电能。接口141和收容部121形成充电连接端部,向电池包20输送电能。
集成输出端部和收容部被环绕地设置于壳主体122。
可选地,至少一个收容部121和集成输出端部被共面地保持于壳体12。
可选地,至少一个收容部121和集成输出端部被错面地保持于壳体12。
可选地,充电连接端部和AC输出口143错面地保持。
可选地,DC输出口142的至少一个的朝向和充电连接端部的朝向相同,或者形成一定的角度。
可选地,DC输出口142和充电连接端部共面地保持于壳主体122。
可选地,DC输出口142和充电连接端部错面地保持于壳主体122。
较为优选地,收容部121以不突出壳主体122的方式被收容于壳主体122。也就是说,收容部121被安装于壳主体122且被暴露于壳主体122的表面。接口141被设置于收容部121。
进一步地,收容部121以不突出周向侧面的方式形成于壳主体122。
在本申请的一个示例中,收容部121界定了收容腔1211和收容开口1212,收容腔1211自壳体12的外表面向内延伸形成,收容开口1212导通收容腔1211和外部环境。收容开口1212暴露于壳主体122。接口141被设置于收容腔1211,朝向收容开口1212。电池包20可以以被直插的方式被置入收容腔1211,被收容腔1211限位。电池包20被置入收容腔1211,以被储能电源10支撑。
电池包20以插拔的方式被置入收容腔1211和自收容腔1211取出。
进一步地,收容部121包括第一收容部121A和第二收容部121B,第一收容部121A适于收容第一电池包21,第二收容部121B适于收容第二电池包22,第一收容部121A界定了第一收容腔1211A和第一收容开口1212A,第二收容部121B界定了第二收容腔1211B和第二收容开口1212B。第一电池包21通过第一收容开口1212A被置入第一收容腔1211A,第二电池包22通过第二收容开口1212B被置入第二收容腔1211B。
可选地,至少一个第一电池包21和至少一个第二电池包22被共面地保持于壳体12。
可选地,至少一个第一电池包21和至少一个第二电池包22被错面地保持于壳体12。
进一步地,在本申请的一个示例中,收容部包括收容主体和弹出机构,弹出机构以朝向收容开口的方式被置于收容主体,弹出机构在卡位状态和弹出状态之间切换。电池包被直推式地置入收容主体后可以直接触发弹出机构,以使电池包被卡位。取出电池包时,弹出机构切换为弹出状态,以直推式地弹出电池包。
可选地,弹出机构被设置于收容主体界定的侧壁,收容主体的侧壁形成于电池包被插拔于收容主体的轴向方向垂直的径向方向。弹出机构的类型不受本申请的限制。
进一步地,弹出机构在一收容位置和一释放位置之间切换,当弹出机构处于释放位置时,弹出机构凸出收容主体的侧壁至收容腔;当弹出机构处于收容位置时,弹出机构凸出收容主体的侧壁至收容腔,以用于卡位电池包。
可选地,集成输出端部和收容主体被以壳体的相邻面或者同面的方式朝向外部环境,或者说,集成输出端部和收容主体被同侧或者形成一定角度地被保持于壳体。
依据本申请的另一个方面,参照图11,本申请还提供一种便携式电源系统,包括储能电源10、电池包20和控制模块40,储能电源10和电池包20可以分别存储电能,以释放电流,便于携带,为用电装置30供电。控制模块40通信连接于储能电源10和电池包20,以控制储能电源10和电池包20的工作。
储能电源10可以为电池包20充电。电池包20具有一充电状态和一放电状态。电池包20和储能电源10导通连接后,向储能电源10请求充电,储能电源10和电池包20执行握手通信成功后,向电池包20输出电池包充电电流,电池包20进入充电状态。
便携式电源系统适于为多种类型的用电装置30供电,包括可直接连接于储能电源10的第一用电装置。储能电源10的输出部14形成DC输出口142和AC输出口142,第一用电装置的DC用电装置311可以和DC输出口142连接,获取DC放电电流,AC用电装置312可以和AC输出口142连接,获取AC放电电流。
便携式电源系统的电池包20包括第一电池包21和第二电池包22,第一电池包21和第二电池包22分别可拆卸地连接于储能电源10,可以通过储能电源10被充电。第一电池包21适于为第一DC工具32A供电,第二电池包22适于为第二DC工具32B供电。
综上,本申请提供的便携式电源系统可以为DC用电装置311、AC用电装置312和第一DC工具32A、第二DC工具32B供电。且由于电池包20和储能电源10可以相互分离,电池包20和储能电源10可以分别独立供电于对应的用电装置30,而不会互相受限。进一步地,第一电池包21、第二电池包22和储能电源10可以相互分离地、独立地为对应的用电装置30供电。其中储能电源10可以为多个用电装置30同时供电。储能电源10可以被可拆卸地连接多个第一电池包21和/或第二电池包22,以使便携式电源系统可以利用多个第一电池包21和/或第二电池包22为多个第一DC工具32A和/或第二DC工具32B供电。
控制模块40包括通信识别单元41、供电单元42和监测单元43,通信识别单元41通信连接于储能电源10和电池包20。进一步地,当存在用电装置30同储能电源10和/或电池包20连接,通信识别单元41通信连接于用电装置30。即,通信识别单元41可通讯地连接于DC用电装置311、AC用电装置312、第一DC工具32A、第二DC工具32B。
控制模块40连接至储能通讯端144,和储能电源10进行通讯,连接至电池包通讯端201,和电池包20进行通讯,可通讯连接至用电通讯端301,和用电装置30进行通讯。
通信识别单元41对相互连接的储能电源10、电池包20和用电装置30进行双向的通信识别,以确定储能电源10和电池包20、储能电源10和用电装置30、电池包20和用电装置30之间是否可以相互通信和导通连接。即通信识别单元41控制相互连接的双方执行握手通信,以使双方进行身份识别,判断双方是否可以导通连接,进行通讯、电流传输等。
当通信识别单元41确认相互连接的双方执行握手通信成功,供电单元42控制供电方向用电方供电。储能电源10可以作为供电方,电池包20和用电装置30可以作为用电方。当电池包20作为供电方,用电装置30可以作为用电方。供电单元42控制供电方向用电方提供符合用电需求的电流。其中,供电单元42控制储能电源10向电池包20提供电池包充电电流,控制电池包20向用电装置30提供DC电流,控制储能电源10向DC用电装置311提供DC电流,向AC用电装置312提供AC电流。
监测单元43连接至便携式电源系统的电路,进一步地,监测单元43连接至储能电源10和电池包20的电路,以监测储能电源10和电池包20的电路状态(包括但不限于电路的电压、电流、温度等),在电路状态异常时,切断电路。监测单元43连接至BMS模块112,以控制BMS模块112在电路状态异常时,切断电路。监测单元43连接至电池包BMS模块231,以使电池包BMS模块231在电路状态异常时,切断电路。监测单元43连接至用电装置30的用电管理模块302,以使用电管理模块302在电路状态异常时,切断电路。
其中,监测单元43连接至储能通讯端144,以通过储能通讯端144获取储能电源10的电路状态,储能通讯端144和BMS模块112电路连接,BMS模块112对储能电源10的电路状态进行监测。监测单元43连接至电池包通讯端201,以通过电池包通讯端201获取电池包20的电路状态,电池包通讯端201和电池包BMS模块200电路连接,电池包BMS模块200对电池包20的电路状态进行监测。当用电装置30被连接至储能电源10和/或电池包20,监测单元43可以通过储能通讯端144和/或电池包通讯端201和用电通讯端301通讯连接,用电通讯端301电路连接至用电管理模块302,用电管理模块302监测用电装置30的电路状态,以通过用电通讯端301反馈至监测单元43。
监测单元43可以接收储能通讯端144、电池包通讯端201、用电通讯端301反馈的各自的电路状态信息,由供电单元42控制电路的切断。供电单元42选择切断供电方和/或用电方的电路。举例地,若监测单元43监测到用电方电路异常,供电单元42可以切断供电方的供电,也可以切断用电方的用电;若监测单元43监测到供电方电路异常,供电单元42可以切断供电方的供电,也可以切断用电方的用电;供电单元42还可以切断供电方和用电方之间的电路连接。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理解,上述描述及附图中所示的本申请的实施例只作为举例而并不限制本申请。本申请的目的已经完整并有效地实现。本申请的功能及结构原理已在实施例中展示和说明,在没有背离原理下,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可以有任何变形或修改,不同的实施例可以进行组合。

Claims (19)

1.一种储能电源与电池包的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储能电源,其适于接收外部电力输入,并包括壳体和置于所述壳体内的电源本体,所述壳体限定至少一接口;和
至少一电池包,其适于无绳地可拆卸地耦合于所述接口;
所述电池包适于充电或放电;
充电状态下,所述电池包与所述接口耦合,由所述接口电连接于所述电源本体并获取电能;
放电状态下,所述电池包从所述接口移除,适于无绳地耦合于一与之适配的用电装置并为之供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电源与电池包的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包被置入所述储能电源以被所述储能电源负载,其中所述电池包和所述储能电源之间执行握手通信,以确定是否可以相互连接,若执行握手通信成功,则所述电池包进入充电状态,由所述储能电源为所述电池包充电。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储能电源与电池包的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形成至少一收容部,适于收容所述电池包,使所述电池包以至少部分地被收容于所述壳体的方式被置于所述储能电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电源与电池包的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本体和所述接口之间形成充电支路,所述电源本体释放电池包充电电流,沿充电支路进入被耦合于所述接口的所述电池包。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电源与电池包的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储能电源还包括至少一充电口,所述充电口适于连接外部电力,所述充电口与所述电源本体之间形成充电支路,供外部电力的电流进入所述电源本体,为所述电源本体充电。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储能电源与电池包的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口和所述接口之间形成充电支路,供外部电力的电流流至所述接口,进入被耦合于所述接口的所述电池包,为所述电池包充电。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电源与电池包的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包包括第一电池包和第二电池包,所述接口包括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所述第一电池包适于和所述第一接口无绳耦合,所述第二电池包适于和第二接口无绳耦合。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储能电源与电池包的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池包和所述第二电池包分别具有充电状态和放电状态,在充电状态下,所述第一电池包和所述第一接口无绳耦合,由所述第一接口电连接于所述电源本体以获取电能,所述第二电池包和所述第二接口无绳耦合,由所述第二接口电连接于所述电源本体以获取电能,在放电状态下,所述第一电池包自所述储能电源拆除,供和第一DC工具无绳耦合,为第一DC工具供电,所述第二电池包自所述储能电源拆除,供和第二DC工具无绳耦合,为第二DC工具供电。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储能电源与电池包的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本体和所述第一接口、所述第二接口之间分别形成第一充电支路和第二充电支路,充电电流由所述电源本体流出,沿所述第一充电支路流入耦合于所述第一接口的所述第一电池包为所述第一电池包充电,沿所述第二充电支路流入耦合于所述第二接口的所述第二电池包为所述第二电池包充电。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电源与电池包的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本体包括内置电池和BMS模块,所述BMS模块电路连接于所述内置电池,管理所述内置电池的充电和放电,其中所述BMS模块监测储能电源的电路,在电路异常时切断电路。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储能电源与电池包的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置电池和所述接口通过降压电路连接,所述电源本体释放放电电流,经过所述降压电路的处理,转换为符合所述电池包的充电需求的电池包充电电流。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储能电源与电池包的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储能电源还包括输出部,所述输出部于所述壳体形成至少一AC输出口和至少一DC输出口,所述AC输出口和所述内置电池通过升压电路和逆变器连接,以对所述内置电池释放的放电电流进行升压和逆变处理,从所述AC输出口输出AC电流,供AC用电装置使用,所述DC输出口和所述内置内置电池之间通过降压电路连接,以对所述内置电池释放的放电电流进行降压处理,从所述DC输出口输出DC电流,供DC用电装置使用。
13.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储能电源与电池包的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口和所述电源本体之间形成充电电路,所述充电电路对自所述充电口流入的来自外部电力的电流进行转换处理,以向所述电源本体输送适于为所述电源本体充电的电流,其中所述充电口供直接连接外部电力。
14.根据权利要求4或11所述的储能电源与电池包的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包充电电流大于等于3A。
15.一种便携式电源系统,适于为不同类型的用电装置供电,其特征在于,包括:
储能电源,所述储能电源包括壳体、被置于所述壳体内的电源本体和一输出部,所述输出部电路连接于所述电源本体,以从所述电源本体获取电能,向外输出AC电流和DC电流,供为AC用电装置和DC用电装置提供对应的AC电流和DC电流;和
至少一电池包,所述电池包适于无绳地可拆卸地耦合于所述储能电源,当所述电池包和所述储能电源耦合时,所述便携式电源系统处于组合式形态,所述储能电源为所述电池包充电和为相适配的用电装置供电;当所述电池包自所述储能电源拆下,供和DC工具无绳耦合时,所述便携式电源系统处于分布式形态,所述储能电源和所述电池包相互独立地为相适配的用电装置供电。
其中所述电池包适于充电或放电,充电状态下,所述电池包与所述接口耦合,由所述接口电连接于所述电源本体并获取电能,放电状态下,所述电池包从所述接口移除,适于无绳地耦合于一与之适配的DC工具并为之供电。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便携式电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便携式电源系统还包括一控制模块,所述控制模块通信连接至储能电源和电池包,以控制储能电源和电池包的工作,其中所述控制模块包括:
通信识别单元,所述通信识别单元通信连接供电方和用电方,以控制供电方和用电方执行握手通信,确认是否可以由供电方为用电方供电;
供电单元,所述供电单元连接至通信识别单元,当所述通信识别单元确认供电方和用电方执行握手通信承购,所述供电单元控制供电方为用电方供电;以及
监测单元,所述监测单元通信连接至所述通信识别单元,通过所述通信识别单元监测供电方和用电方的电路状态,当所述监测单元监测到电路状态异常,所述供电单元切断电路。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便携式电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电方选自所述储能电源、所述电池包的类型组,所述用电方选自所述电池包、用电装置的类型组。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便携式电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包包括第一电池包和第二电池包,所述第一电池包和所述第二电池包分别具有充电状态和放电状态,在充电状态下,所述第一电池包和所述第一接口无绳耦合,由所述第一接口电连接于所述电源本体以获取电能,所述第二电池包和所述第二接口无绳耦合,由所述第二接口电连接于所述电源本体以获取电能,在放电状态下,所述第一电池包自所述储能电源拆除,供和第一DC工具无绳耦合,为第一DC工具供电,所述第二电池包自所述储能电源拆除,供和第二DC工具无绳耦合,为第二DC工具供电。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便携式电源系统,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监测单元监测到电路状态异常,所述供电单元切断的电路选自所述供电方的电路、所述用电方的电路和所述供电方和所述用电方连接的电路的类型组。
CN202210501047.0A 2021-06-29 2022-05-09 储能电源与电池包的组件及便携式电源系统 Pending CN11554915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724976.3A CN113471997A (zh) 2021-06-29 2021-06-29 储能设备
CN2021107249763 2021-06-29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549150A true CN115549150A (zh) 2022-12-30

Family

ID=77873653

Family Applications (26)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724976.3A Pending CN113471997A (zh) 2021-06-29 2021-06-29 储能设备
CN202122843862.9U Active CN218829125U (zh) 2021-06-29 2021-11-19 储能电源
CN202122854311.2U Active CN219067874U (zh) 2021-06-29 2021-11-19 储能电源及其储能设备
CN202111374909.XA Pending CN115549146A (zh) 2021-06-29 2021-11-19 储能设备及其储能电源
CN202320448627.8U Active CN220421441U (zh) 2021-06-29 2021-11-19 储能设备
CN202111376231.9A Pending CN115549147A (zh) 2021-06-29 2021-11-19 储能设备及其储能电源
CN202210163504.XA Pending CN115549149A (zh) 2021-06-29 2022-02-22 储能设备及其储能电源
CN202220364067.3U Active CN218997700U (zh) 2021-06-29 2022-02-22 储能设备及其储能电源
CN202220999488.3U Active CN218526101U (zh) 2021-06-29 2022-04-26 储能设备及其储能电源
CN202220986868.3U Active CN218997701U (zh) 2021-06-29 2022-04-26 储能设备及其储能电源
CN202220983162.1U Active CN219717895U (zh) 2021-06-29 2022-04-26 储能设备及其储能电源
CN202220986917.3U Active CN218997702U (zh) 2021-06-29 2022-04-26 储能设备及其储能电源
CN202210501047.0A Pending CN115549150A (zh) 2021-06-29 2022-05-09 储能电源与电池包的组件及便携式电源系统
CN202221656837.8U Active CN218124326U (zh) 2021-06-29 2022-06-28 储能电源以及储能设备
CN202210751389.8A Pending CN115549152A (zh) 2021-06-29 2022-06-28 储能电源以及储能设备
CN202210784413.8A Pending CN115549153A (zh) 2021-06-29 2022-06-28 储能电源以及储能设备
CN202221655628.1U Active CN218386822U (zh) 2021-06-29 2022-06-28 储能电源以及储能设备
CN202221715276.4U Active CN218300946U (zh) 2021-06-29 2022-06-28 储能电源以及储能设备
CN202221719850.3U Active CN218386823U (zh) 2021-06-29 2022-06-28 储能电源以及储能设备
CN202221655516.6U Active CN218300945U (zh) 2021-06-29 2022-06-28 储能电源以及储能设备
CN202210751359.7A Pending CN115549151A (zh) 2021-06-29 2022-06-28 储能电源以及储能设备
CN202221672773.0U Active CN219717896U (zh) 2021-06-29 2022-06-29 储能设备及其储能电源
CN202221673952.6U Active CN219554600U (zh) 2021-06-29 2022-06-29 储能电源以及储能设备
CN202221671657.7U Active CN218997703U (zh) 2021-06-29 2022-06-29 储能设备
CN202221672775.XU Active CN218997704U (zh) 2021-06-29 2022-06-29 储能设备及其储能电源
CN202221672803.8U Active CN219717897U (zh) 2021-06-29 2022-06-29 储能设备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724976.3A Pending CN113471997A (zh) 2021-06-29 2021-06-29 储能设备
CN202122843862.9U Active CN218829125U (zh) 2021-06-29 2021-11-19 储能电源
CN202122854311.2U Active CN219067874U (zh) 2021-06-29 2021-11-19 储能电源及其储能设备
CN202111374909.XA Pending CN115549146A (zh) 2021-06-29 2021-11-19 储能设备及其储能电源
CN202320448627.8U Active CN220421441U (zh) 2021-06-29 2021-11-19 储能设备
CN202111376231.9A Pending CN115549147A (zh) 2021-06-29 2021-11-19 储能设备及其储能电源
CN202210163504.XA Pending CN115549149A (zh) 2021-06-29 2022-02-22 储能设备及其储能电源
CN202220364067.3U Active CN218997700U (zh) 2021-06-29 2022-02-22 储能设备及其储能电源
CN202220999488.3U Active CN218526101U (zh) 2021-06-29 2022-04-26 储能设备及其储能电源
CN202220986868.3U Active CN218997701U (zh) 2021-06-29 2022-04-26 储能设备及其储能电源
CN202220983162.1U Active CN219717895U (zh) 2021-06-29 2022-04-26 储能设备及其储能电源
CN202220986917.3U Active CN218997702U (zh) 2021-06-29 2022-04-26 储能设备及其储能电源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656837.8U Active CN218124326U (zh) 2021-06-29 2022-06-28 储能电源以及储能设备
CN202210751389.8A Pending CN115549152A (zh) 2021-06-29 2022-06-28 储能电源以及储能设备
CN202210784413.8A Pending CN115549153A (zh) 2021-06-29 2022-06-28 储能电源以及储能设备
CN202221655628.1U Active CN218386822U (zh) 2021-06-29 2022-06-28 储能电源以及储能设备
CN202221715276.4U Active CN218300946U (zh) 2021-06-29 2022-06-28 储能电源以及储能设备
CN202221719850.3U Active CN218386823U (zh) 2021-06-29 2022-06-28 储能电源以及储能设备
CN202221655516.6U Active CN218300945U (zh) 2021-06-29 2022-06-28 储能电源以及储能设备
CN202210751359.7A Pending CN115549151A (zh) 2021-06-29 2022-06-28 储能电源以及储能设备
CN202221672773.0U Active CN219717896U (zh) 2021-06-29 2022-06-29 储能设备及其储能电源
CN202221673952.6U Active CN219554600U (zh) 2021-06-29 2022-06-29 储能电源以及储能设备
CN202221671657.7U Active CN218997703U (zh) 2021-06-29 2022-06-29 储能设备
CN202221672775.XU Active CN218997704U (zh) 2021-06-29 2022-06-29 储能设备及其储能电源
CN202221672803.8U Active CN219717897U (zh) 2021-06-29 2022-06-29 储能设备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240195000A1 (zh)
EP (1) EP4366110A1 (zh)
KR (1) KR20240037978A (zh)
CN (26) CN113471997A (zh)
CA (1) CA3224503A1 (zh)
WO (1) WO2023274326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039741A (zh) * 2023-03-04 2023-05-02 浙江动一新能源动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驱行走的搬运车辆和作业系统
CN116054359A (zh) * 2023-03-31 2023-05-02 浙江动一新能源动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便携式储能电源和供电系统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274231A1 (zh) * 2021-06-29 2023-01-05 浙江齐享科技有限公司 储能设备及其储能电源
CN113471997A (zh) * 2021-06-29 2021-10-01 浙江动一新能源动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储能设备
WO2023160575A1 (zh) * 2022-02-22 2023-08-31 浙江齐享科技有限公司 储能电源及其供电系统和供电方法
CN220692842U (zh) * 2022-03-31 2024-03-29 浙江动一新能源动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储能设备及其充放电控制系统
CN116093760B (zh) * 2023-03-14 2023-08-15 浙江动一新能源动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储能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953632A (zh) * 2014-03-27 2015-09-30 吴铭远 太阳能行动电源结构
CN205646860U (zh) * 2016-03-29 2016-10-12 重庆鼎工机电有限公司 便携式综合电源系统
CN108258747A (zh) * 2016-12-28 2018-07-06 北京凌云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电动车供给装置及具有其的电池组件
CN208158144U (zh) * 2018-01-08 2018-11-27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收纳装置及受电设备
CN109360917A (zh) * 2018-11-29 2019-02-19 北京汉能光伏投资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电源储置装置和移动电源机柜
CN210377673U (zh) * 2019-07-31 2020-04-21 深圳市倍斯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共享充电宝柜机
CN214848865U (zh) 2020-06-30 2021-11-23 浙江动一新能源动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包
CN113471997A (zh) * 2021-06-29 2021-10-01 浙江动一新能源动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储能设备
CN216218791U (zh) 2021-07-13 2022-04-08 浙江动一新能源动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打草机,清洁工具及电动工具
CN114512761A (zh) 2022-03-10 2022-05-17 浙江齐享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动工具的供电部件及具有该部件的洗车机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039741A (zh) * 2023-03-04 2023-05-02 浙江动一新能源动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驱行走的搬运车辆和作业系统
CN116054359A (zh) * 2023-03-31 2023-05-02 浙江动一新能源动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便携式储能电源和供电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717896U (zh) 2023-09-19
CA3224503A1 (en) 2023-01-05
US20240195000A1 (en) 2024-06-13
CN219717895U (zh) 2023-09-19
CN219554600U (zh) 2023-08-18
CN219067874U (zh) 2023-05-23
CN218386823U (zh) 2023-01-24
CN218997702U (zh) 2023-05-09
CN115549146A (zh) 2022-12-30
CN218997703U (zh) 2023-05-09
CN220421441U (zh) 2024-01-30
CN115549152A (zh) 2022-12-30
WO2023274326A1 (zh) 2023-01-05
CN218526101U (zh) 2023-02-24
CN115549151A (zh) 2022-12-30
CN218997700U (zh) 2023-05-09
CN218300946U (zh) 2023-01-13
CN218997701U (zh) 2023-05-09
CN219717897U (zh) 2023-09-19
KR20240037978A (ko) 2024-03-22
CN115549147A (zh) 2022-12-30
CN113471997A (zh) 2021-10-01
CN218386822U (zh) 2023-01-24
CN218829125U (zh) 2023-04-07
CN115549149A (zh) 2022-12-30
CN218124326U (zh) 2022-12-23
CN218997704U (zh) 2023-05-09
EP4366110A1 (en) 2024-05-08
CN115549153A (zh) 2022-12-30
CN218300945U (zh) 2023-01-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5549150A (zh) 储能电源与电池包的组件及便携式电源系统
US11251623B2 (en) Portable power supply
US9407104B2 (en) Battery powered charger
TWI455423B (zh) 具有可攜式充電器之插座組合
JP7297087B2 (ja) 無線通信方式の交換型バッテリーパックを用いる電動スクーターの始動方法
WO2011032355A1 (zh) 一种终端的充电、供电方法及终端
CN114530900A (zh) 一种充电器、电池包、充电组合及充电方法
US6806680B2 (en) Portable battery charger
JP2010124556A (ja) 給電装置および車両
CN218526114U (zh) 储能电源和电池包的组件
CN218040118U (zh) 一种储能电源及储能电源与用电装置组件
CN115441723A (zh) 电源转换装置
CN218603194U (zh) 储能电源和电池包的组件
CN216928756U (zh) 直流电源
CN112531848B (zh) 一种电池包及其控制方法
CN217335109U (zh) 电源转换装置
CN216529019U (zh) 用于无绳电动工具的电池包
CN220692872U (zh) 供电设备
CN218040819U (zh) 一种储能电源
CN216943008U (zh) 电动洗车器及电动洗车器系统
CN211405543U (zh) 一种供电装置以及供电装置与用电设备组合
CN220741020U (zh) 电连接器,电动工具组件,控制装置组件及电动工具系统
CN218141073U (zh) 电动自行车智能充电器
CN114142302B (zh) 电源插座以及控制方法、用电设备电源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17526468A (zh) 储能电源和电池包的组件及储能电源为电池包充电的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