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548478A - 一种电池阵列及电池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池阵列及电池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548478A
CN115548478A CN202211265841.6A CN202211265841A CN115548478A CN 115548478 A CN115548478 A CN 115548478A CN 202211265841 A CN202211265841 A CN 202211265841A CN 115548478 A CN115548478 A CN 11554847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ttery
transistor
layer
electrically connected
arra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265841.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卢浩天
王林志
林柏全
席克瑞
朱逸然
龚顺
黄钰坤
许凡
高苏
章凯迪
杨璐宁
邢一凡
秦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265841.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548478A/zh
Publication of CN11554847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54847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207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for several batteries or cells simultaneously or sequentiall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01M10/0525Rocking-chair batteries, i.e. batteries with lithium insertion or intercalation in both electrodes; Lithium-ion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8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25Structural combination with electronic components, e.g. electronic circuits integrated to the outside of the cas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04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电池阵列及电池装置,包括:基板、驱动电路层、第一金属层和电极层,驱动电路层包括至少一个晶体管,电极层包括电池正极和电池负极,电池正极和/或电池负极利用第一金属层和驱动电路层中的晶体管电连接,电解液层,电解液层至少位于电极层远离基板的一侧,由此可见,电池阵列包括平面设置的电池正极和电池负极,利用设置在电池正极和电池负极上的电解液层共同形成薄膜电池,并且薄膜电池设置在驱动电路层上,利用驱动电路层中的晶体管实现对于薄膜电池的开启和关闭,也就是说,本申请通过采用层叠设置驱动电路层、电极层和电解液层的电池阵列,实现对于电池的薄膜化和微型化,满足后续的终端设备轻薄化和高续航的需求。

Description

一种电池阵列及电池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能源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电池阵列及电池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终端显示设备的快速发展,对于终端显示设备的轻薄化、高续航的要求日益提高,在终端设备的布局中,对电池的优化非常重要。
当前常用的为终端设备进行供电的电池为锂电池,利用锂离子在正极和负极之间迁移进行充放电,锂离子电池盒具有高输出且高能量密度的优点。
当前存在对于电池薄膜化和微型化的需求,以便实现终端设备轻薄化和高续航的需求,但是锂电池由于制造工艺的原因难以精确控制电池厚度和电池尺寸,使得电池薄膜化和微型化的过程存在困难。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池阵列及电池装置,能够实现电池的薄膜化和微型化。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池阵列,包括:
基板和位于基板一侧的驱动电路层,所述驱动电路层包括至少一个晶体管;
第一金属层,位于所述驱动电路层远离所述基板一侧;
电极层,位于所述第一金属层远离所述基板一侧;所述电极层包括电池正极和电池负极,所述电池正极和/或所述电池负极利用所述第一金属层和所述驱动电路层中的晶体管电连接;
电解液层,所述电解液层至少位于所述电极层远离所述基板的一侧。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池装置,包括如上述实施例所述的电池阵列。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池阵列,包括:基板和位于基板一侧的驱动电路层,驱动电路层包括至少一个晶体管,第一金属层,位于驱动电路层远离基板一侧,电极层,位于第一金属层远离基板一侧;电极层包括电池正极和电池负极,电池正极和/或电池负极利用第一金属层和驱动电路层中的晶体管电连接,电解液层,电解液层至少位于电极层远离基板的一侧,由此可见,电池阵列包括平面设置的电池正极和电池负极,利用设置在电池正极和电池负极上的电解液层共同形成薄膜电池,并且薄膜电池设置在驱动电路层上,利用驱动电路层中的晶体管实现对于薄膜电池的开启和关闭,也就是说,本申请通过采用层叠设置驱动电路层、电极层和电解液层的电池阵列,实现对于电池的薄膜化和微型化,满足后续的终端设备轻薄化和高续航的需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示出了一种电池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池阵列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池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沿着图3所示电池的AA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电池阵列的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电池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7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信号处理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8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信号处理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9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电池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0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电池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申请,但是本申请还可以采用其它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申请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推广,因此本申请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其次,本申请结合示意图进行详细描述,在详述本申请实施例时,为便于说明,表示器件结构的剖面图会不依一般比例作局部放大,而且所述示意图只是示例,其在此不应限制本申请保护的范围。此外,在实际制作中应包含长度、宽度及深度的三维空间尺寸。
随着终端显示设备的快速发展,对于终端显示设备的轻薄化、高续航的要求日益提高,在终端设备的布局中,对电池的优化非常重要。
当前常用的为终端设备进行供电的电池为锂电池,利用锂离子在正极和负极之间迁移进行充放电,锂离子电池盒具有高输出且高能量密度的优点。参考图1所示,为一种电池结构示意图。电池中包括依次层叠的第一电池壳10、第一集流体20、正极30、隔膜和电解液40、负极50、第二集流体60和第二电池壳70。在制造电池的过程中,正负极材料通过涂覆法制作在集流体表面并烘干,而后在正负极之间插入隔膜,滴入电解液进行电池封装。
当前存在对于电池薄膜化和微型化的需求,以便实现终端设备轻薄化和高续航的需求,但是目前电池电极的制造工艺多为涂覆技术,难以精确控制电池厚度和电池尺寸,使得电池薄膜化和微型化的过程存在困难。并且电池工作时电极表面会发生副反应,导致正负极之间短路或断路,单个位点的劣化会加速电池老化失效,从而严重影响电池使用寿命。
基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池阵列,包括:基板和位于基板一侧的驱动电路层,驱动电路层包括至少一个晶体管,第一金属层,位于驱动电路层远离基板一侧,电极层,位于第一金属层远离基板一侧;电极层包括电池正极和电池负极,电池正极和/或电池负极利用第一金属层和驱动电路层中的晶体管电连接,电解液层,电解液层至少位于电极层远离基板的一侧,由此可见,电池阵列包括平面设置的电池正极和电池负极,利用设置在电池正极和电池负极上的电解液层共同形成薄膜电池,并且薄膜电池设置在驱动电路层上,利用驱动电路层中的晶体管实现对于薄膜电池的开启和关闭,也就是说,本申请通过采用层叠设置驱动电路层、电极层和电解液层的电池阵列,实现对于电池的薄膜化和微型化,满足后续的终端设备轻薄化和高续航的需求。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和技术效果,以下将结合附图对具体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
参考图2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池阵列1000的俯视结构图,电池阵列1000中包括多个电池1100,多个电池1100为微型电池(cell),组成电池阵列1000,参考图3所示,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池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所示的电池阵列中的任意一个电池的结构示意图。图3所示的电池沿着AA方向进行截面得到图4所示的电池结构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电池阵列1000中的多个电池1100设置在基板100上,基板100可以包括绝缘材料(例如,可以由绝缘材料制成),绝缘材料可以是玻璃、石英或聚合物树脂。基板100可以是可以弯折、折叠和/或卷曲的柔性基底。作为一种示例,基板100可以包括聚酰亚胺。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基板100一侧表面可以设置驱动电路层110,驱动电路层110中可以设置至少一个晶体管120(TFT),利用晶体管120实现对于电池1100的开启和关断。具体的,可以利用目前常规面板制造驱动电路层110的制备工艺,形成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驱动电路层110。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每个晶体管120包括有源层121、栅极绝缘层122、栅极123、层间绝缘层124和第三金属层125。
有源层121位于基板100上,有源层121可以包括多晶硅、单晶硅、低温多晶硅、非晶硅或氧化物半导体。当有源层121包括多晶硅(例如,由多晶硅制成)时,离子掺杂的有源层121可以具有导电性。栅极绝缘层122可以形成在有源层121上。栅极绝缘层122可以包括无机层(例如,可以由无机层制成),无机层例如诸如氮化硅层、氮氧化硅层、氧化硅层、氧化钛层或氧化铝层。栅极123可以形成在栅极绝缘层122上。栅极123可以是包括钼(Mo)、铝(Al)、铬(Cr)、金(Au)、钛(Ti)、镍(Ni)、钕(Nd)、铜(Cu)及其合金中的任何一种或更多种(例如,由其中的任何一种或更多种制成)的单层或多层。层间绝缘层124可以形成在栅极123上。层间绝缘层124可以包括无机层(例如,可以由无机层制成),无机层例如诸如氮化硅层、氧氮化硅层、氧化硅层、氧化钛层或氧化铝层。层间绝缘层124可以包括多个无机层。第三金属层125可以形成在层间绝缘层124中,第三金属层125可以是包括钼(Mo)、铝(Al)、铬(Cr)、金(Au)、钛(Ti)、镍(Ni)、钕(Nd)、铜(Cu)及其合金中的任何一种或更多种(例如,由其中的任何一种或更多种制成)的单层或多层。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在驱动电路层110远离基板100的一侧表面设置有第一金属层130,第一金属层130可以作为电池1100结构中的集流体以及传感器接触电极,第一金属层130可以是包括钼(Mo)、铝(Al)、铬(Cr)、金(Au)、钛(Ti)、镍(Ni)、钕(Nd)、铜(Cu)及其合金中的任何一种或更多种(例如,由其中的任何一种或更多种制成)的单层或多层。
在实际应用中,由于后续在第一金属层130上会形成电池正极和电池负极,因此第一金属层130可以包括正极区域和负极区域,不同区域的第一金属层130不接触,以避免电池正极和电池负极电连接造成的短路。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在第一金属层130远离基板100的一侧表面设置有电极层140,电极层140包括电池正极141和电池负极142,也就是说,电池正极141和电池负极142设置在同一层,即电池1100的正负极在同一侧,这样设计有利于电池1100的薄膜化和微型化。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电池正极141和电池负极142可以为叉指电极,参考图3所示。
具体的,可以在第一金属层130上形成电池正极141和电池负极142,可以采用物理气相沉积(Physical Vapour Deposition,PVD)、化学气相沉积(Chemical VapourDeposition,CVD)或丝网印刷工艺形成薄膜后刻蚀形成,CVD或PVD工艺相较于涂覆工艺形成电池正极141或电池负极142,能够精准控制电极厚度和电极尺寸,有利于制备微型化的电池1100。
电池正极141可以是锰酸锂、磷酸铁锂、钴酸锂等化合物,也可以是氧化锰(MnO2)、氧化钒(V2O5)等氧化物,还可以是有机高分子,电池负极142可以是石墨、硬碳、多晶硅,也可以是金属,例如锂金属、钠金属或锌金属。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电池正极141或电池负极142可以利用第一金属层130和驱动电路层110中的晶体管120电连接,以便利用晶体管120实现对于电池1100的开启或关断。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可以在电极层140远离基板100的一侧表面设置电解液层150,电解液层150和电极层140形成电池1100的基本结构,电解液层150和电极层140都为薄膜结构,有助于电池1100的微型化。电解液层150的材料可以是凝胶电解液或固态电解质,具体可以采用涂覆工艺或CVD工艺制备形成。
由此可见,本申请实施例中电池阵列1000中的电池1100包括平面同一侧设置的电池正极141和电池负极142,利用设置在电池正极141和电池负极142上的电解液层150共同形成薄膜电池,并且薄膜电池设置在驱动电路层110上,利用驱动电路层110中的晶体管120实现对于薄膜电池的开启和关闭,也就是说,本申请通过采用层叠设置驱动电路层110、第一金属层130、电极层140和电解液层150的电池阵列1000,实现对于电池的薄膜化和微型化,满足后续的终端设备轻薄化和高续航的需求。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利用驱动电路层110中的晶体管120对电池1100进行开启和关断时,可以同时将电池正极141和电池负极142各自连接一个晶体管120,参考图2-图4所示,也可以是电池正极141和电池负极142中的其中一个连接晶体管120,参考图5或图6所示。下面进行具体介绍:
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为驱动电路层110包括第一晶体管1201和第二晶体管1202,电池正极141和第一晶体管1201电连接,电池负极142和第二晶体管电1202电连接,参考图4所示,也就是说,电极正极141和电池负极142均电连接晶体管120,第一晶体管1201和第二晶体管1202可以分别形成正极驱动电路1200和负极驱动电路1300,参考图2所示,利用正极驱动电路1200和负极驱动电路1300分别实现对于第一晶体管1201和第二晶体管1202的通断控制,进而实现对于电池1100的开启和关断的控制。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电池阵列1000包括多个电池1100,相应地,基板100包括多个电池区域,每个电池区域中可以设置一个电池1100,每个电池区域内可以设置有第一引脚1101和第二引脚1102,参考图3所示,第一引脚1101和第一晶体管1201电连接,第二引脚1102和第二晶体管1202电连接,第一引脚1101可以和正极驱动电路1200电连接,以便利用第一引脚1101实现正极驱动电路1200对第一晶体管1201的控制,第二引脚1102可以和负极驱动电路1300电连接,以便利用第二引脚1102实现负极驱动电路1300对第二晶体管1202的控制。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不同电池区域的电池1100可以利用第一引脚1101或第二引脚1102电连接,以便形成电池阵列1000,参考图2所示。形成电池阵列1000之后,可以实现不同的电池1000串并联组合,例如电池1、电池4和电池7并联,电池1、电池2和电池3串联。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电池阵列1000还可以包括信号处理电路1400,信号处理电路1400可以识别和屏蔽失效电池,避免失效电池影响整个电池阵列1000。电池失效可以是电池短路或电池断路,在电池失效时电池的输出电压或输出电流会发生剧烈变化,例如当电池短路时输出电压显著小于正常工作时的输出电压,而电极由于接触不良等原因断路时无法正常输出电流。因此可以利用信号处理电路1400对失效电池进行识别。
具体的,信号处理电路1400包括比较器1410和第一比较晶体管1421,参考图7所示,第二晶体管1202和比较器1410电连接,比较器1410可以对电池的输出电流或输出电压和预先存储的标准电流或标准电压进行比较并输出比较结果,若比较结果为不相同,第一比较晶体管1421关闭,输出低电平,代表电池故障或电池失效。
在实际应用中,当电池1100同时具有第一晶体管1201和第二晶体管1202时,可以仅需一个比较器1410和一个第一比较晶体管1421即可实现对于电池阵列1000中多个电池1100的故障检测,当检测其中一个电池1100时,其他电池1100的晶体管120处于关断状态即可。当检测出电池1100失效时,可以关闭该电池1100的晶体管120,屏蔽该电池1100的输入或输出。
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为驱动电路层110包括第三晶体管1203和第二金属层1204,第二金属层1204具体可以设置于层间绝缘层124中。电池正极141和电池负极142中的其中一个与第三晶体管1203电连接,电池正极141和电池负极142中的另一个与第二金属层1204电连接。参考图6所示,图6以电池正极141与第三晶体管1203电连接,电池负极142与第二金属层1204电连接为例。也就是说,电极正极141电连接第三晶体管1203,电池负极142的控制晶体管120取消,多个电池1100的电池负极142通过第二金属层1204实现电连接,第三晶体管1203可以形成正极驱动电路1200,负极驱动电路取消,参考图5所示,利用正极驱动电路1200实现对于第三晶体管1203的通断控制,进而实现对于电池1100的开启和关断的控制。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电池阵列1000包括多个电池1100,相应地,基板100包括多个电池区域,每个电池区域中可以设置一个电池1100,每个电池区域内可以设置有第三引脚和第四引脚,第三引脚和第三晶体管1203电连接,第四引脚和第二金属层1204电连接,第三引脚可以和正极驱动电路1200电连接,以便利用第三引脚实现正极驱动电路1200对第三晶体管1203的控制。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不同电池区域的电池1100可以利用第三引脚或第四引脚电连接,以便形成电池阵列1000,参考图5所示。形成电池阵列1000之后,可以实现不同的电池1100串并联组合,例如电池1、电池4和电池7并联,电池1、电池2和电池3串联。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电池阵列1000还可以包括信号处理电路1400,信号处理电路1400可以识别和屏蔽失效电池,避免失效电池影响整个电池阵列1000。电池失效可以是电池短路或电池断路,在电池失效时电池的输出电压或输出电流会发生剧烈变化,例如当电池短路时输出电压显著小于正常工作时的输出电压,而电极由于接触不良等原因断路时无法正常输出电流。因此可以利用信号处理电路1400对失效电池进行识别。
具体的,信号处理电路1400包括多个比较器1410和多个比较晶体管1420,参考图8所示,多个比较器1410包括第一比较器1411,多个比较晶体管1420包括第二比较晶体管1422,第二金属层1204和第一比较器1411电连接,第一比较器1411可以对电池的输出电流或输出电压和预先存储的标准电流或标准电压进行比较并输出比较结果,若比较结果为不相同,第二比较晶体管1422关闭,输出低电平,代表电池故障或电池失效。
在实际应用中,当电池1100仅具有第三晶体管1203时,因为缺少一个电极的晶体管120,此时需要和电池阵列1000的列数相同数量的比较器1410和比较晶体管1420,以实现对于电池阵列1000中多个电池1100每个电池1100的故障检测,当检测其中一个电池1100时,其他电池1100的第三晶体管1203处于关断状态。当检测出电池1100失效时,可以关闭该电池1100所在电池阵列1000的第三晶体管1203,屏蔽电池阵列1000整列的输入或输出,由于每行都具有第三晶体管1203,因此关闭失效电池的第三晶体管1203,就能实现对于失效电池的屏蔽,例如当电池5失效时,直接关闭电池5的第三晶体管1203实现对于电池5的屏蔽。
以上对同时在电池正极141和电池负极142各自设置一个晶体管120和在电池正极141和电池负极142中的其中一个设置晶体管120进行了具体介绍,并且对相应情况的信号处理电路1400进行了详细介绍,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结构选择,也可以进行相应地设计变形,丰富电池阵列1000的微型化设计。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可以在电解液层150周围设置封框胶160,参考图9所示,封框胶160可以围绕第一金属层130、电极层140和电解液层150,用于限制电解液层150的电解液的流动范围。在实际应用中,利用封框胶160可以实现在电解液层150设置液态电解液材料,例如有机电解液,液态电解液形成的电池1100具有更高的离子迁移率和更高的输出功率。
具体的,液态电解液可以采用液晶滴下(one drop filling,ODF)制程进行滴入形成。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可以在电极层140的侧壁设置隔离层170,参考图10所示,隔离层170可以设置于电池正极141和电池负极142的侧壁,用于隔离电池正极141和电池负极142接触。具体的,隔离层170的材料可以采用树脂材料。
在实际应用中,隔离层170不仅可以设置在电池正极141和电池负极142之间,还可以设置在电极层140的周围,这样可以限制电极层140的电极材料的流动范围。利用隔离层170可以实现电池正极141和电池负极142采用流动性较强的材料,具体可以利用ODF制程或丝网印刷工艺形成。
由以上叙述可知,通过利用封框胶170可以实现将电解质层150的材料由凝胶电解质或固态电解质扩充到液态电解质,通过利用隔离层170可以实现将电极层140由刻蚀工艺扩充到ODF制程,丰富电池阵列1000的结构和制造工艺,多方面满足电池1100的微型化和薄膜化需求。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在电解液层150上还可以设置封装层180,封装层180用于对电解液层150内的电解液材料进行封装。封装层180的材料可以是绝缘材料。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电池阵列1000还可以包括充放电电路1500,电池阵列1000可以利用充放电电路1500实现电池1100的充电和放电功能。
由此可见,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池阵列,包括:基板和位于基板一侧的驱动电路层,驱动电路层包括至少一个晶体管,第一金属层,位于驱动电路层远离基板一侧,电极层,位于第一金属层远离基板一侧;电极层包括电池正极和电池负极,电池正极和/或电池负极利用第一金属层和驱动电路层中的晶体管电连接,电解液层,电解液层至少位于电极层远离基板的一侧,由此可见,电池阵列包括平面设置的电池正极和电池负极,利用设置在电池正极和电池负极上的电解液层共同形成薄膜电池,并且薄膜电池设置在驱动电路层上,利用驱动电路层中的晶体管实现对于薄膜电池的开启和关闭,也就是说,本申请通过采用层叠设置驱动电路层、电极层和电解液层的电池阵列,实现对于电池的薄膜化和微型化,满足后续的终端设备轻薄化和高续航的需求。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的一种电池装置,包括上述实施例描述的电池阵列。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电池阵列可以进行封装形成完整的电池装置,电池阵列可以为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描述的电池阵列。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池装置可以为多种电器设备进行供电,例如显示装置、照明装置、台式或笔记本型个人计算机、再生储存在DVD(Digital VersatileDisc:数字通用光盘)等记录媒体中的静态图像或动态图像的图像再生装置、移动电话、便携式游戏机、便携式信息终端、电子书阅读器、摄像机、数码相机、微波炉等高频加热装置、电饭煲、洗衣机、空调器等空调系统、电冰箱、电冷冻箱、电冷藏冷冻箱、DNA保存用冰冻器、以及透析装置等,本申请实施例不做具体限定。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池装置,具有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池阵列的有益效果,具体可以参考上述实施例对于电池阵列的具体说明,本申请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仅是本申请的优选实施方式,虽然本申请已以较佳实施例披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申请。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申请技术方案范围情况下,都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方法和技术内容对本申请技术方案做出许多可能的变动和修饰,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因此,凡是未脱离本申请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申请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的简单修改、等同变化及修饰,均仍属于本申请技术方案保护的范围内。

Claims (11)

1.一种电池阵列,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板和位于基板一侧的驱动电路层,所述驱动电路层包括至少一个晶体管;
第一金属层,位于所述驱动电路层远离所述基板一侧;
电极层,位于所述第一金属层远离所述基板一侧;所述电极层包括电池正极和电池负极,所述电池正极和/或所述电池负极利用所述第一金属层和所述驱动电路层中的晶体管电连接;
电解液层,所述电解液层至少位于所述电极层远离所述基板的一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阵列,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电路层包括第一晶体管和第二晶体管;
所述电池正极和所述第一晶体管电连接,所述电池负极和所述第二晶体管电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阵列,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板包括多个电池区域,所述电池区域内设置有第一引脚和第二引脚;
所述第一引脚和所述第一晶体管电连接,所述第二引脚和所述第二晶体管电连接,所述不同电池区域的电池利用所述第一引脚或所述第二引脚电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阵列,其特征在于,包括信号处理电路,所述信号处理电路包括比较器和第一比较晶体管,所述第二晶体管和所述比较器电连接,所述比较器用于对电池的输出电流或输出电压和预先存储的标准电流或标准电压进行比较并输出比较结果,若所述比较结果为不相同,所述第一比较晶体管关闭,代表所述电池故障。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阵列,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电路层包括第三晶体管和第二金属层;
所述电池正极和所述电池负极中的其中一个与所述第三晶体管电连接,所述电池正极和所述电池负极中的另一个与所述第二金属层电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池阵列,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板包括多个电池区域,所述电池区域内设置有第三引脚和第四引脚;
所述第三引脚和所述第三晶体管电连接,所述第四引脚和所述第二金属层电连接,所述不同电池区域的电池利用所述第三引脚或所述第四引脚电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池阵列,其特征在于,包括信号处理电路,所述信号处理电路包括多个比较器和多个比较晶体管,所述多个比较器包括第一比较器,所述多个比较晶体管包括第二比较晶体管,所述第二金属层和所述第一比较器电连接,所述第一比较器用于对电池的输出电流或输出电压和预先存储的标准电流或标准电压进行比较并输出比较结果,若所述比较结果为不相同,所述第二比较晶体管关闭,代表所述电池故障。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池阵列,其特征在于,包括封框胶,所述封框胶围绕所述电解液层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1-7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池阵列,其特征在于,包括隔离层,所述隔离层设置于所述电池正极和所述电池负极的侧壁。
10.根据权利要求1-7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池阵列,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正极和所述电池负极为叉指电极。
11.一种电池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10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池阵列。
CN202211265841.6A 2022-10-17 2022-10-17 一种电池阵列及电池装置 Pending CN115548478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265841.6A CN115548478A (zh) 2022-10-17 2022-10-17 一种电池阵列及电池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265841.6A CN115548478A (zh) 2022-10-17 2022-10-17 一种电池阵列及电池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548478A true CN115548478A (zh) 2022-12-30

Family

ID=847361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265841.6A Pending CN115548478A (zh) 2022-10-17 2022-10-17 一种电池阵列及电池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548478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587959B2 (en) Power storage element,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and power storage device
US7288340B2 (en) Integrated battery
JP5540643B2 (ja) 薄膜固体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2301520B (zh) 薄膜固态锂离子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JP2007103129A (ja) 薄膜固体二次電池および薄膜固体二次電池の製造方法
US9646771B2 (en) Power storage element including positive electrode and negative electrode in the same plane over substrate and power storage device
US20090029264A1 (en) Thin-Film Solid Secondary Cell
JP6935459B2 (ja) 電極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3521629A (ja) 二重層固体電池
JP2014523618A (ja) 電池を電気的に接続する前に電池の動作を試験して電池を有するデバイスを作製する方法
CN103636050A (zh) 锂离子二次电池
CN102104139A (zh) 电极组件及包括该电极组件的二次电池
JP2008282687A (ja) 全固体型リチウム二次電池製造方法および全固体型リチウム二次電池
JP5415099B2 (ja) 薄膜固体二次電池の製造方法
JP4522107B2 (ja) 集合電池
CN115548478A (zh) 一种电池阵列及电池装置
CN113991170B (zh) 全固态电池
JP2008140705A (ja) 全固体型リチウム二次電池製造方法および全固体型リチウム二次電池
CN113903982B (zh) 一种微型全固态锂离子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US11515576B2 (en) Lithium-ion battery having switching elements,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e thereof
WO2023105573A1 (ja) リチウム二次電池、及び、リチウム二次電池の製造方法
Poyner et al. Developing Novel All-Solid-State Li-Ion Batteries
WO2008004180A2 (en) Electrochemical energy source, electronic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provided with such an electrochemical energy sourc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