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531385A - 氘代普那布林在制备治疗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药物中的应用 - Google Patents

氘代普那布林在制备治疗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药物中的应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531385A
CN115531385A CN202210761951.5A CN202210761951A CN115531385A CN 115531385 A CN115531385 A CN 115531385A CN 202210761951 A CN202210761951 A CN 202210761951A CN 115531385 A CN115531385 A CN 11553138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euterated
plinabulin
group
control group
cyclophosphami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761951.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文保
丁忠鹏
李飞飞
彭超
古敏晴
徐赟
王新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Huahong Marine Biomedic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Huahong Marine Biomedic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Huahong Marine Biomedic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Huahong Marine Biomedic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553138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53138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1/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organic active ingredients
    • A61K31/33Heterocyclic compounds
    • A61K31/395Heterocyclic compounds having nitrogen as a ring hetero atom, e.g. guanethidine or rifamycins
    • A61K31/495Heterocyclic compounds having nitrogen as a ring hetero atom, e.g. guanethidine or rifamycins having six-membered rings with two or more nitro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atoms, e.g. piperazine or tetrazines
    • A61K31/496Non-condensed piperazines containing further heterocyclic rings, e.g. rifampin, thiothixene or sparfloxacin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35/00Antineoplastic agen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7/00Drugs for disorders of the blood or the extracellular fluid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Pharmacology & Pharmac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Diabetes (AREA)
  • Hematolog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informatics & Cheminformatics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Pharmaceuticals Containing Other Organic And Inorganic Compound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氘代普那布林在制备治疗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药物中的应用。还公开了治疗和/或预防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方法,其包括向有需要的个体施用治疗有效量的如式(I)所示的氘代普那布林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本发明如式(I)所示的氘代普那布林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可用于治疗和/或预防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改善临床肿瘤治疗的毒副作用。
Figure DDA0003721236100000011

Description

氘代普那布林在制备治疗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药物中的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化学和医学领域,具体涉及氘代普那布林在制备治疗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药物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普那布林(plInabulIn)来源于海洋真菌焦曲霉菌分离得到的天然产物Phenylahistin,是一种新型2,5-二酮哌嗪(DKP)杂环类化合物。它是秋水仙碱类微管蛋白抑制剂,通过影响微管的解聚-聚合的动态循环过程来阻止微管装配,从而干扰细胞分裂。同时,普那布林也是一种新颖的血管扰乱剂,选择性破坏肿瘤血管内皮结构,实现其抗肿瘤活性。由于普那布林良好的治疗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效果,现阶段普那布林已获得中国和美国突破性疗法认证,并已申请新药NDA。
中性粒细胞减少是化疗期间常见的血液学毒性,准确评估、预防及治疗对肿瘤患者愈后极其关键。化疗是恶性肿瘤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骨髓抑制是最常见的化疗剂量限制性毒性,其中中性粒细胞减少症非常常见。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是细胞毒性骨髓抑制性化疗的常见且可能危及生命的并发症。研究表明,发生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个体更容易感染,并发症易危及生命,现有治疗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主要方法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药物治疗,G-CSF为生物药,存在价格高昂,临床使用不方便且化疗后第一周的作用有限等缺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缺乏有效治疗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药物的缺陷,提供一种氘代普那布林在制备治疗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药物中的应用。
本发明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如式(I)所示的氘代普那布林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在制备治疗和/或预防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药物中的应用;
Figure BDA0003721236080000011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治疗和/或预防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方法,其包括向有需要的个体施用治疗有效量的如式(I)所示的氘代普那布林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
Figure BDA0003721236080000012
上述应用或上述方法中: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如式(I)所示的氘代普那布林药学上可接受的盐为:
Figure BDA0003721236080000021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由施用化学疗法或由施用放射疗法诱导。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化学疗法包含施用一种或多种化学治疗剂的化学治疗组合物。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化学治疗组合物为多西他赛、紫杉醇、环磷酰胺、“多西他赛、阿霉素和环磷酰胺的组合”、“多西他赛、紫杉醇、长春碱、阿霉素和环磷酰胺的组合”或“多西他赛和环磷酰胺的组合”。其中,多西他赛、紫杉醇、环磷酰胺等单独用药,“多西他赛、阿霉素和环磷酰胺(TAC)”、“多西他赛、紫杉醇、长春碱、阿霉素和环磷酰胺”或“多西他赛和环磷酰胺(TC)”等组合用药。例如,所述化学治疗组合物为环磷酰胺。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由治疗患有肝癌、胰腺癌、肺癌、乳腺癌、结肠癌或前列腺癌的个体的化学疗法或放射疗法诱导。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有需要的个体患有肝癌、胰腺癌、肺癌、乳腺癌、结肠癌或前列腺癌。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当所述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由施用化学疗法诱导时,所述方法包括在化疗周期中施用单次剂量的如式(I)所示的氘代普那布林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当所述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由施用化学疗法诱导时,所述方法包括在施用所述化学治疗组合物后施用如式(I)所示的氘代普那布林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当所述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由施用环磷酰胺诱导时,每治疗周期内,所述如式(I)所示的氘代普那布林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的施用剂量小于60mg/kg。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当所述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由施用环磷酰胺诱导时,所述方法包括在施用环磷酰胺后24小时内施用如式(I)所示的氘代普那布林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当所述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由施用环磷酰胺诱导时,所述方法包括在施用环磷酰胺后约12小时内施用如式(I)所示的氘代普那布林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例如0.5小时后施用。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当所述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由施用“多西他赛、阿霉素和环磷酰胺”、“多西他赛、紫杉醇、长春碱、阿霉素和环磷酰胺”或“多西他赛和环磷酰胺”诱导时,每治疗周期内,所述如式(I)所示的氘代普那布林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的施用剂量小于60mg/kg。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当所述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由施用“多西他赛、阿霉素和环磷酰胺”、“多西他赛、紫杉醇、长春碱、阿霉素和环磷酰胺”或“多西他赛和环磷酰胺”诱导时,所述方法包括在施用“多西他赛、阿霉素和环磷酰胺”、“多西他赛、紫杉醇、长春碱、阿霉素和环磷酰胺”或“多西他赛和环磷酰胺”后24小时内施用如式(I)所示的氘代普那布林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如式(I)所示的氘代普那布林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可以采用本领域中任何合适的途径施用,包括口服、注射(例如静脉、肌肉、皮下)等,例如采用静脉输注方式施用。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如式(I)所示的氘代普那布林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可根据个体的体重来施用,非限制性实例范围可以为0.5-60mg/kg(指单次剂量),例如0.5-20mg/kg(指单次剂量),具体地,所述施用剂量可为1.875mg/kg、3.75mg/kg、7.5mg/kg或10mg/kg。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如式(I)所示的氘代普那布林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的上述剂量可以按照一周内至少1次的频次施用,例如每间隔7天施用1次。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方法包括同时施用如式(I)所示的氘代普那布林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以及一种或多种G-CSF药物。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当所述有需要的个体患有肝癌、胰腺癌、肺癌、乳腺癌、结肠癌或前列腺癌,所述方法包括鉴定患有所述肝癌、胰腺癌、肺癌、乳腺癌、结肠癌或前列腺癌的患者;以及以约0.5mg/kg至约60mg/kg的剂量施用如式(I)所示的氘代普那布林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药物组合物,其包含约0.5mg至约60mg的如式(I)所示的氘代普那布林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药物组合物包含约0.5mg至约10mg的如式(I)所示的氘代普那布林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药物组合物还包含药学上可接受的赋形剂。
定义
除非另外定义,否则本文中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公开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的含义。所有专利、申请、公开的申请和其他出版物均通过引用整体并入本文。如果在本文中术语存在多种定义,则除非另有说明,否则以本节中的定义为准。
如本文中所用的“个体”是指人或非人的哺乳动物,例如狗、猫、小鼠、大鼠、奶牛、绵羊、猪、山羊、非人的灵长类动物或鸟,例如鸡,以及任何其他的脊椎动物或无脊椎动物。
本文中所用的“有效量”或“治疗有效量”是指治疗剂的量,其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缓解疾病或病况的一种或多种症状或降低其发作可能性,且包括治愈疾病或病况。
术语“预防”是指治疗尚未表现出疾病或病况的症状,但是对特定疾病或病况易感或存在其风险的个体,由此所述治疗降低了患者发展疾病或病况的可能性。
术语“治疗”是指向已患疾病或病况的个体治疗。
术语“药学上可接受的盐”是指保留化合物的生物有效性和性质的盐,并且其用于药物中并非是生物学上或其他方面不可取的。在许多情况下,本文中公开的化合物能够凭借存在的氨基和/或羧基或与之类似的基团而形成酸和/或碱盐。可以用无机酸和有机酸形成药学上可接受的酸加成盐。可以衍生出盐的无机酸包括例如盐酸、氢溴酸、硫酸、硝酸、磷酸等。可以衍生出盐的有机酸包括例如乙酸、丙酸、乙醇酸、丙酮酸、草酸、马来酸、丙二酸、琥珀酸、富马酸、酒石酸、柠檬酸、苯甲酸、肉桂酸、扁桃酸、甲磺酸、乙磺酸、对甲苯磺酸、水杨酸等。还可以使用无机和有机碱形成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可以衍生出盐的无机碱包括例如,含有钠、钾、锂、铵、钙、镁、铁、锌、铜、锰、铝等的碱;特别优选的是铵盐、钾盐、钠盐、钙盐和镁盐。可以衍生出盐的有机碱包括例如伯胺、仲胺和叔胺、取代的胺,包括天然存在的取代的胺、环胺、碱性离子交换树脂等,具体地如异丙胺、三甲胺、二乙胺、三乙胺、三丙胺和乙醇胺。
本发明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如式(I)所示的氘代普那布林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可用于治疗和/或预防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尤其用于治疗多西他赛,阿霉素和环磷酰胺(TAC)或多西他赛和环磷酰胺(TC)等化学治疗药物引起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改善临床肿瘤治疗的毒副作用。已以硫培非格司亭(PEG-rhG-CSF)为对照组进行实验,所述氘代普那布林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对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损伤小,对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治疗作用效果优于普那布林。
附图说明
图1为雄性SD大鼠体重变化曲线;
图2为雌性SD大鼠体重变化曲线;
图3为雄性SD大鼠白细胞数量变化曲线;
图4为雌性SD大鼠白细胞数量变化曲线;
图5为雄性SD大鼠中性粒细胞数量变化曲线;
图6为雌性SD大鼠中性粒细胞数量变化曲线;
图7为雄性SD大鼠胸腺系数;
图8为雌性SD大鼠胸腺系数;
图9为SD大鼠体重变化曲线;
图10为SD大鼠白细胞数量变化曲线;
图11为SD大鼠中性粒细胞数量变化曲线;
图12为SD大鼠胸腺系数;
图13为SD大鼠体重变化曲线;
图14为SD大鼠体重变化曲线;
图15为SD大鼠白细胞数量变化曲线;
图16为SD大鼠白细胞数量变化曲线;
图17为SD大鼠中性粒细胞数量变化曲线;
图18为SD大鼠中性粒细胞数量变化曲线;
图19为SD大鼠胸腺系数;
图20为SD大鼠胸腺系数;
图21为SD大鼠体重变化曲线;
图22为SD大鼠白细胞数量变化曲线;
图23为SD大鼠中性粒细胞数量变化曲线;
图24为SD大鼠胸腺系数;
图25为SD大鼠体重变化曲线;
图26为SD大鼠白细胞数量变化曲线;
图27为SD大鼠中性粒细胞数量变化曲线;
图28为SD大鼠胸腺系数;
图29为SD大鼠体重变化曲线;
图30为SD大鼠白细胞数量变化曲线;
图31为SD大鼠中性粒细胞数量变化曲线;
图32为SD大鼠胸腺系数。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的方式进一步说明本发明,但并不因此将本发明限制在所述的实施例范围之中。
如式(I)所示的氘代普那布林可以根据中国发明专利ZL201510293269.8、ZL201610224082.7和ZL201610664088.6中详述的方法和程序制备、纯化,上述专利通过引用整体并入本文。
制备实施例1
(3Z,6Z)-3-苯亚甲基-6-[(5-叔丁基-1H-咪唑-4-基)氘代亚甲基]哌嗪-2,5-二酮(氘代普那布林)的合成
1)已知化合物5-叔丁基-1H-咪唑-4-甲醛(醛中间体a)的合成:
Figure BDA0003721236080000051
其合成步骤为,第一步是关环成噁唑环;第二步是在甲酰胺中加热处理,成为咪唑环;再经过还原并氧化得到咪唑醛类化合物。
其具体制备过程包括以下步骤:
(1)将异氰基乙酸乙酯(5.8mL,53mmol)溶于90mL干燥的四氢呋喃中,加入DBU(9.5mL,63.6mmol),然后慢慢加入三甲基乙酸酐(12.9mL,63.6mmol),室温下反应过夜,旋干溶剂,乙酸乙酯萃取,10%碳酸钠溶液淋洗,再用10%柠檬酸溶液淋洗,无水硫酸钠干燥。旋干溶剂,柱层析分离纯化,石油醚:乙酸乙酯=15:1为洗脱剂,得到噁唑化合物10.3g,产率99%。
(2)在250mL圆底瓶中加入噁唑化合物(8.1g,41mmol),随后加入60mL甲酰胺,165℃下加热反应,24h后加入10%碳酸钠淬灭反应,乙酸乙酯萃取,无水硫酸钠干燥。旋干溶剂,柱层析分离纯化,二氯甲烷:甲醇=60:1为洗脱剂,得到咪唑化合物4.4g,产率55%。
(3)将咪唑化合物(830mg,4.2mmol)溶于干燥的四氢呋喃中,-5℃下加入四氢铝锂(479mg,12.6mmol),0.5h后升到室温反应4h,加水淬灭,砂芯漏斗抽滤,滤液旋干直接进行下一步反应。把旋干后的还原产物溶于20mL干燥的丙酮中,加入二氧化锰(3.6g,42mmol),室温下反应过夜,砂芯漏斗抽滤,旋干溶剂得到化合物5-叔丁基-1H-咪唑-4-甲醛351mg,两步产率55%。
2)中间体5-叔丁基-1H-咪唑-4-氘代甲醛(氘醛化合物b)的制备,结构式如下:
Figure BDA0003721236080000061
其具体制备过程包括以下步骤:称取5-叔丁基-1H-咪唑-4-甲醛(304mg,2mmol)于50mL干燥单口瓶中,置换氮气保护。向反应瓶中加入干燥乙醇5mL,硼氘化钠(420mg,10mmol),置换氮气保护,室温下反应过夜,加水10mL淬灭反应,乙酸乙酯30mL萃取有机相,旋干后直接投入下步反应,加入10mL干燥的丙酮和二氧化锰(1.7g,20mmol),室温下反应过夜,砂芯漏斗抽滤,滤液旋干柱层析纯化,得到5-叔丁基-1H-咪唑-4-氘代甲醛(199mg,1.3mmol),为白色固体,产率65%。
1H NMR(400MHz,DMSO-d6)δ6.97(s,1H),6.66(s,1H)1.05(s,9H);MS(ESI)m/z154.10(M+H)+(calcd for C8H12DN2O 154.10)。
3)(Z)-1-乙酰基-3-((5-叔丁基-1H-咪唑-4-基)氘代亚甲基)哌嗪-2,5-二酮(含氘杂环化合物d)的制备,结构式如下:
Figure BDA0003721236080000062
其制备方法为:将5-叔丁基-1H-咪唑-4-氘代甲醛(306mg,2mmol),1,4-二乙酰基哌嗪-2,5-二酮(792mg,4mmol),无水硫酸镁(800mg),DMF(9mL),碳酸铯(977mg,3mmol)置于反应瓶中,氮气保护,室温下反应18小时(TLC检测反应完全)。将反应液倒入冷水中,有固体析出,过滤,得灰白色固体306mg,即为所述(Z)-1-乙酰基-3-((5-叔丁基-1H-咪唑-4-基)氘代亚甲基)哌嗪-2,5-二酮,收率为52.58%。
1H NMR(400MHz,DMSO-d6)δ12.37(s,1H),12.00(s,1H),7.85(s,1H),4.31(s,2H),2.48(s,3H),1.39(s,9H);MS(ESI)m/z 292.14(M+H)+(calcd for C14H18DN4O3,292.14)。
4)(3Z,6Z)-3-苯亚甲基-6-((5-叔丁基-1H-咪唑-4-基)氘代亚甲基)哌嗪-2,5-二酮的制备
所述化合物的结构式如下:
Figure BDA0003721236080000071
其制备方法为:将(Z)-1-乙酰基-3-((5-叔丁基-1H-咪唑-4-基)氘代亚甲基)哌嗪-2,5-二酮(150mg,0.51mmol),苯甲醛(109mg,1.03mmol),无水硫酸镁(210mg,1.74mmol),DMF(5mL),碳酸铯(420mg,1.29mmol)置于反应瓶中,氮气保护,45℃反应21小时,TLC检测反应完全。将反应液加入到冷水中,有黄色固体析出,过滤,滤饼用无水乙醇和乙酸乙酯的混合溶剂溶解,滤去不溶物,减压浓缩至干,得黄色固体63mg即为所述化合物I,收率36.65%。
1H NMR(400MHz,DMSO-d6)δ12.31(s,1H),12.22(s,1H),10.00(s,1H),7.84(s,1H),7.52(d,J=8Hz,2H),7.39(t,J=8Hz,2H),7.32(t,J=8Hz,1H),6.73(s,1H),1.37(s,9H);MS(ESI)m/z 338.1715(M+H)+(calcd for C19H20DN4O2,338.1722)。
制备实施例2
(3Z,6Z)-3-苯亚甲基-6-((5-叔丁基-1H-咪唑-4-基)氘代亚甲基)哌嗪-2,5-二酮盐酸盐的制备
Figure BDA0003721236080000072
其具体制备过程包括以下步骤:取(3Z,6Z)-3-苯亚甲基-6-((5-叔丁基-1H-咪唑-4-基)氘代亚甲基)哌嗪-2,5-二酮(100mg,0.30mmol)用3ml丙酮溶解,滴加丙酮稀释的盐酸(16mg,0.44mmol)。室温搅拌反应1.5h,抽滤,滤饼用丙酮洗,得白色固体,与盐酸以摩尔比1:1成盐,收率为72%。m.p.290-291℃;1H NMR(500MHz,DMSO-d6)δ13.07(brs,1H),11.61(brs,1H),10.19(s,1H),8.36(brs,1H),7.51(d,J=7.7Hz,2H),7.41(t,J=7.6Hz,2H),7.31(t,J=7.3Hz,1H),6.77(s,1H),1.35(s,9H),经X射线粉末衍射测试表征,具体见专利ZL201610224082.7。
制备实施例3
(3Z,6Z)-3-苯亚甲基-6-((5-叔丁基-1H-咪唑-4-基)氘代亚甲基)哌嗪-2,5-二酮甲磺酸盐的制备
Figure BDA0003721236080000073
其具体制备过程包括以下步骤:取(3Z,6Z)-3-苯亚甲基-6-((5-叔丁基-1H-咪唑-4-基)氘代亚甲基)哌嗪-2,5-二酮(200mg,0.59mmol)用4ml丙酮室温下溶解,滴加丙酮稀释的甲磺酸(86mg,0.89mmol)。室温下搅拌反应1.5h,抽滤,滤饼用丙酮洗。得白色固体229mg,收率89%,与甲磺酸以摩尔比1:1成盐。m.p.303-305℃;1H NMR(500MHz,DMSO-d6)δ12.92(brs,1H),11.69(brs,1H),10.20(s,1H),8.31(brs,1H),7.53(d,J=7.6Hz,2H),7.43(t,J=7.7Hz,2H),7.33(t,J=7.3Hz,1H),6.78(s,1H),2.33(s,3H),1.37(s,9H),经X射线粉末衍射测试表征,具体见专利ZL201610224082.7。
制备实施例4
(3Z,6Z)-3-苯亚甲基-6-((5-叔丁基-1H-咪唑-4-基)氘代亚甲基)哌嗪-2,5-二酮草酸盐的制备
Figure BDA0003721236080000081
其具体制备过程包括以下步骤:取(3Z,6Z)-3-苯亚甲基-6-((5-叔丁基-1H-咪唑-4-基)氘代亚甲基)哌嗪-2,5-二酮(200mg,0.59mmol)用4ml丙酮室温下溶解,缓慢加入草酸(112mg,0.89mmol)。室温下搅拌反应1.5h,抽滤,滤饼用丙酮洗。得白色固体219mg,收率80%,与草酸以摩尔比2:1成盐。m.p.262-263℃;1H NMR(500MHz,DMSO-d6)δ12.33(s,1H),12.23(s,1H),10.01(s,1H),7.86(s,1H),7.53(d,J=7.6Hz,2H),7.42(t,J=7.6Hz,2H),7.32(t,J=7.4Hz,1H),6.75(s,1H),1.39(s,9H),经X射线粉末衍射测试表征,具体见专利ZL201610224082.7。
效果实施例1单次腹腔注射环磷酰胺诱导大鼠中性粒细胞降低模型探索试验
1实验材料
1.1实验系统
1.1.1实验动物
使用SD大鼠,6~8周龄,个体体重在平均体重±20%范围内,采购于北京维通利华实验动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许可证号:SCXK(京)2016-0011;
1.1.2饲养条件
每笼5只老鼠,饲养温度为室温16~26℃(日温差≤4℃),12/12小时昼夜明暗交替(07点30分开灯,19点30分关灯)。饲喂大小鼠维持饲料,采购于北京科澳协力饲料有限公司,动物自由摄取饲料、自由饮用实验动物饮用水。
1.2主要试剂
名称:注射用环磷酰胺
生产厂家:Baxter Oncology GmbH
批号:OJ415A
性状:白色结晶或结晶性粉末
规格:0.2g/瓶
保存条件及注意事项:5℃~25℃保存
溶剂:0.9%氯化钠注射液
配制方法:用适量无菌0.9%氯化钠注射液,加入装有药物粉剂的药物瓶内,轻微摇晃使其充分溶解混匀成为相应浓度的溶液,如果干粉不能立即完全溶解,可将溶液静置数分钟,直至完全清澈为止(整个过程需在无菌环境下操作)。
1.3实验仪器
名称:全自动五分类血液分析仪;
制造商:德国西门子;
型号:ADVIA 2120i;
仪器编号:SEC-0002/SEC-0003。
2试验方法和检测指标
2.1动物分组
试验设5个组,如表1所示,分别为正常对照组、12.5mg/kg环磷酰胺组、25mg/kg环磷酰胺组、50mg/kg环磷酰胺组、100mg/kg环磷酰胺组。每组各10只,雌雄各半,共计50只。造模前选择中性粒细胞水平均一的大鼠随机分组。
表1实验动物分组
Figure BDA0003721236080000091
2.2给药剂量设计及给药
本试验12.5mg/kg环磷酰胺组、25mg/kg环磷酰胺组、50mg/kg环磷酰胺组、100mg/kg环磷酰胺组分别按12.5、25、50、100mg/kg,腹腔注射,单次给药;正常对照组腹腔注射给予等体积的溶媒0.9%氯化钠;具体剂量设计如表2所示。
表2给药剂量设计
Figure BDA0003721236080000092
2.3检测指标
给药后每天进行1次一般状态观察、1次称重,给药前、给药后每天进行1次血液学检测。给药后第15天解剖所有大鼠,取每只动物的胸腺,称重并计算其脏器系数(每10g体重脏器的重量(mg))。
3实验结果
3.1一般观察
各组动物一般状态尚可,自主活动正常,粪尿正常。
3.2体重
如图1和图2所示,如表3和表4所示,试验开始后进行称重观察,相比于正常对照组,腹腔注射环磷酰胺各组雌、雄大鼠体重有下降趋势,但无明显差异。
表3单次腹腔注射环磷酰胺对雄性SD大鼠体重的影响(g/只)
Figure BDA0003721236080000101
表4单次腹腔注射环磷酰胺对雌性SD大鼠体重的影响(g/只)
Figure BDA0003721236080000102
Figure BDA0003721236080000111
3.3血液学检测
3.3.1白细胞(WBC)计数结果
如图3和表5所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雄性SD大鼠环磷酰胺腹腔注射造模后,12.5mg/kg环磷酰胺组于第1、2、3、4天白细胞计数显著下降(P≤0.05),且于第13天白细胞计数显著升高(P≤0.05)。25mg/kg环磷酰胺组于第1~7天白细胞计数显著下降(P≤0.05),50mg/kg环磷酰胺组于第1~7、10、14天白细胞计数显著下降(P≤0.05),100mg/kg环磷酰胺组于第1~9天白细胞计数显著下降(P≤0.05),且于第13天白细胞计数显著升高(P≤0.05)。各剂量组之间存在剂量相关性。
如图4和表6所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雌性SD大鼠环磷酰胺腹腔注射造模后,12.5mg/kg环磷酰胺组于第1、2、4天白细胞计数显著下降(P≤0.05),25mg/kg环磷酰胺组于第1~5、7天白细胞计数显著下降(P≤0.05),50mg/kg环磷酰胺组于第1~6、10天白细胞计数显著下降(P≤0.05),100mg/kg环磷酰胺组于第1~12天白细胞计数显著下降(P≤0.05),且各剂量组之间存在剂量相关性。
表5单次腹腔注射环磷酰胺对雄性SD大鼠白细胞计数的影响(WBC×109/L)
Figure BDA0003721236080000112
Figure BDA0003721236080000121
注:^P≤0.05,12.5mg/kg环磷酰胺组vs正常对照组;*P≤0.05,**P≤0.01,***P≤0.001,25mg/kg环磷酰胺组vs正常对照组;#P≤0.05,##P≤0.01,###P≤0.001,50mg/kg环磷酰胺组vs正常对照组;&P≤0.05,
&&P≤0.01,&&&P≤0.001,100mg/kg环磷酰胺组vs正常对照组;
表6单次腹腔注射环磷酰胺对雌性SD大鼠白细胞计数的影响(WBC×109/L)
Figure BDA0003721236080000122
注:^P≤0.05,^P≤0.01,12.5mg/kg环磷酰胺组vs正常对照组;*P≤0.05,**P≤0.01,***P≤0.001,25mg/kg环磷酰胺组vs正常对照组;#P≤0.05,##P≤0.01,###P≤0.001,50mg/kg环磷酰胺组vs正常对照组;&P≤0.05,&&P≤0.01,&&&P≤0.001,100mg/kg环磷酰胺组vs正常对照组;
3.3.2中性粒细胞(NEUT)计数结果
如表7和图5所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雄性SD大鼠环磷酰胺腹腔注射造模,12.5mg/kg环磷酰胺组于第1、2天中性粒细胞计数显著下降(P≤0.05),25mg/kg环磷酰胺组于第1~4天中性粒细胞计数显著下降(P≤0.05),50mg/kg环磷酰胺组于第1~6天中性粒细胞计数显著下降(P≤0.05),100mg/kg环磷酰胺剂量组于第2~7天中性粒细胞计数显著下降(P≤0.05),且于第10~14天中性粒细胞计数显著升高(P≤0.05)。
如表8和图6所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雌性SD大鼠环磷酰胺腹腔注射造模,12.5mg/kg环磷酰胺组中性粒细胞计数无明显降低,且在第9天显著升高(P≤0.05)。25mg/kg环磷酰胺组于第2、6天中性粒细胞计数显著下降(P≤0.05),且在第9、14天显著升高(P≤0.05)。50mg/kg环磷酰胺组于第2、4天中性粒细胞计数显著下降(P≤0.05),且在第8、9、11、12、14天显著升高(P≤0.05)。100mg/kg环磷酰胺剂量组于第2~8天中性粒细胞计数显著下降(P≤0.05)。
表7单次腹腔注射环磷酰胺对雄性SD大鼠中性粒细胞计数的影响(NEUT×109/L)
Figure BDA0003721236080000131
注:^P≤0.05,^^P≤0.01,12.5mg/kg环磷酰胺组vs正常对照组;*P≤0.05,**P≤0.01,***P≤0.001,25mg/kg环磷酰胺组vs正常对照组;#P≤0.05,##P≤0.01,###P≤0.001,50mg/kg环磷酰胺组vs正常对照组;&&P≤0.01,&&&P≤0.001,100mg/kg环磷酰胺组vs正常对照组;
表8单次腹腔注射环磷酰胺对雌性SD大鼠中性粒细胞计数的影响(NEUT×109/L)
Figure BDA0003721236080000132
Figure BDA0003721236080000141
注:^P≤0.05,12.5mg/kg环磷酰胺组vs正常对照组;*P≤0.05,**P≤0.01,25mg/kg环磷酰胺组vs正常对照组;#P≤0.05,##P≤0.01,###P≤0.001,50mg/kg环磷酰胺组vs正常对照组;&P≤0.05,&&P≤0.01,100mg/kg环磷酰胺组vs正常对照组
3.4胸腺重量及胸腺系数
实验数据如表9所示,于试验第15天,取每只动物的胸腺,称重并计算脏器系数。结果显示,如图7和图8所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雄性SD大鼠环磷酰胺造模后,各剂量组胸腺系数均无显著差异;雌性SD大鼠环磷酰胺造模后,25mg/kg环磷酰胺组胸腺系数显著下降(P≤0.001),其余各剂量组胸腺系数均无显著差异。
表9单次腹腔注射环磷酰胺对大鼠胸腺系数的影响
Figure BDA0003721236080000142
注:**P≤0.01,25mg/kg环磷酰胺组vs正常对照组。
效果实施例2氘代普那布林静脉输注给药对环磷酰胺腹腔注射诱导的大鼠中性粒细胞降低模型药效试验。
1实验材料同效果实施例1
1.2主要试剂
1.2.1名称:氘代普那布林,由制备实施例1制备得到;
保存条件及注意事项:-15~-40℃保存;
配制方法:每次配制按照实际使用需要量按处方比例配制,具体配制过程如下:
1)严格避光条件下,取3mL的1,2丙二醇,60℃下加入20mg氘代普那布林溶解,保温搅拌待原料药完全溶解后保温搅拌0.25-0.5h;
2)继续保温搅拌加入1mL HS-15,搅拌10min,再加入1mL的HS-15;
3)保温条件下,药液经0.22μm微孔滤膜过器除菌后,配制成浓度为4mg/mL的浓溶液;
4)取适量浓溶液,用5%葡萄糖溶液稀释到相应浓度;
配制频率:单次配制,注射稀释液需要给药当天配制(浓度稍高时会发生析出现象,请注意观察,如出现析出现象,需重新配制),浓溶液可每周配制一次;
配制后暂存条件及效期:室温下避光干燥保存,避光条件下运送至动物房,现配现用;
配制分装后暂存条件及有效期:注射稀释液配制后6小时内完成避光给药;
1.2.2名称:注射用环磷酰胺,同效果实施例1。
1.2.3名称:1,2-丙二醇
生产厂家:江西益普生药业有限公司
批号:20210502
规格:500g/瓶
有效期:2023年04月
保存条件及注意事项:室温避光保存;
1.2.4名称:HS-15
生产厂家:BASF
批号:30744347G0
规格:1.0kg/瓶
有效期:2022年09月07日
保存条件及注意事项:室温避光保存;
1.3实验仪器同效果实施例1
2试验方法和检测指标
2.1动物分组
试验设4个组,每组各8只雄性SD大鼠,分别为正常对照组、氘代普那布林单独给药组、模型对照组、氘代普那布林治疗组,选择造模前中性粒细胞水平均一的大鼠随机分组,具体分组信息见表10。
表10实验动物分组表
Figure BDA0003721236080000151
Figure BDA0003721236080000161
2.2给药剂量设计及给药
本试验分组后除正常对照组和氘代普那布林单独给药组给予生理盐水外,其余各组动物均腹腔注射给予环磷酰胺进行造模,造模剂量为100mg/kg,给药体积为10mL/kg;非造模组动物给予生理盐水30min后,正常对照组给予5%葡萄糖溶液,氘代普那布林单独给药组按7.5mg/kg给予供试品氘代普那布林,静脉输注15min;其余各造模组动物给予造模药30min后,模型对照组尾静脉注射给予5%葡萄糖溶液,氘代普那布林治疗组按7.5mg/kg给予供试品氘代普那布林,静脉输注15min。
在第14天采血检测后,正常对照组腹腔注射给予生理盐水30min后尾静脉注射5%葡萄糖溶液;氘代普那布林单独给药组腹腔注射给予生理盐水30min后按7.5mg/kg给予氘代普那布林,静脉输注15min。模型对照组、氘代普那布林治疗组腹腔注射给予环磷酰胺进行第二次造模,造模剂量为100mg/kg,给药体积为10mL/kg;给予造模药30min后,模型对照组尾静脉注射给予5%葡萄糖溶液,氘代普那布林治疗组按7.5mg/kg给予供试品氘代普那布林,静脉输注15min。
具体造模和给药剂量设计如表11、12所示。
表11造模剂量设计表
Figure BDA0003721236080000162
表12给药剂量设计表
Figure BDA0003721236080000163
2.3检测指标
给药后每天进行1次一般状态观察,给药后每周测定2次体重,给药前、给药后每天进行1次血液学检测。给药后第28天解剖所有大鼠,取每只动物的胸腺,称重并计算其脏器系数(每10g体重脏器的重量(mg))。
3实验结果
3.1一般观察
试验期间,除正常对照组和氘代普那布林单独给药组外,模型对照组、氘代普那布林治疗组均出现如活动减退、背毛稀疏、粪便不成形、肛周污秽等症状。
3.2体重
如图9和表13所示,在给药后至试验结束过程中,正常对照组和氘代普那布林单独给药组大鼠体重相当,呈逐渐增长趋势。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的体重在造模给药后第5~12,16~23天显著下降(P≤0.05)。
与模型对照组相比,氘代普那布林治疗组体重在造模给药后第16天显著低于模型对照组(P≤0.05)。
表13氘代普那布林静脉输注给药对环磷酰胺腹腔注射诱导的大鼠体重的影响(g)
Figure BDA0003721236080000171
注:*P≤0.05,***P≤0.001,模型对照组vs正常对照组;#P≤0.05,氘代普那布林治疗组vs模型对照组。
3.3血液学检测
3.3.1白细胞(WBC)计数结果
如图10和表14所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白细胞计数在给药后第1~10天、第15~28天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整体呈1次造模后下降后上升再次造模后下降上升至接近正常水平。氘代普那布林单独给药组组在给药后第2、3、15、16天白细胞计数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其他试验日期与正常对照组相当。
与模型对照组相比,氘代普那布林治疗组在给药后第1、2、14、15天白细胞计数显著升高(P≤0.05)。
表14氘代普那布林静脉输注给药对环磷酰胺造模的大鼠白细胞的影响(WBC×109/L)
Figure BDA0003721236080000172
Figure BDA0003721236080000181
注:^P≤0.05,氘代普那布林单独给药组vs正常对照组;*P≤0.05,**P≤0.01,***P≤0.001,模型对照组vs正常对照组;#P≤0.05,##P≤0.01,氘代普那布林治疗组vs模型对照组。
3.3.2中性粒细胞(Neut)计数结果
如图11和表15所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在给药后至第2~8天、第15~22天,模型对照组中性粒细胞计数显著降低(P≤0.05);在给药后第10~14天、第24~28天,模型对照组中性粒细胞计数显著升高(P≤0.05),整体呈1次造模后下降后上升再次造模后下降上升恢复至正常水平。氘代普那布林单独给药组在第1天中性粒细胞计数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其他试验日期与正常对照组相当。
与模型对照组相比,氘代普那布林治疗组中性粒细胞计数在第1、2、14、15天显著升高(P≤0.05)。
表15氘代普那布林静脉输注给药对环磷酰胺造模的大鼠中性粒细胞的影响(NEUT×109/L)
Figure BDA0003721236080000191
Figure BDA0003721236080000201
注:^P≤0.05,氘代普那布林单独治疗组vs正常对照组;*P≤0.05,**P≤0.01,***P≤0.001,模型对照组vs正常对照组;##P≤0.01,氘代普那布林治疗组vs模型对照组。
3.4胸腺系数
如图12和表16所示,模型对照组胸腺系数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氘代普那布林治疗组胸腺系数显著高于模型对照组(P≤0.05),其余组无统计学差异。
表16氘代普那布林静脉输注给药对环磷酰胺腹腔注射诱导的大鼠胸腺系数的影响
Figure BDA0003721236080000202
注:*P≤0.05,模型对照组vs正常对照组;#P≤0.05,氘代普那布林治疗组vs模型对照组。
效果实施例2A氘代普那布林静脉输注给药对环磷酰胺腹腔注射诱导的大鼠中性粒细胞降低模型药效试验。
1实验材料同效果实施例2。
1.2主要试剂同效果实施例2。
1.2.1名称:普那布林(Plinabulin)
生产厂家: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批号:20210118;
性状:黄色粉末;
配置方法:与氘代普那布林一致。
1.3实验仪器同效果实施例2。
2试验方法和检测指标
2.1动物分组
试验设7个组,分别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1组、模型对照2组、Plinabulin 1组、Plinabulin 2组、氘代普那布林1组、氘代普那布林2组。每组各8只雄性SD大鼠,造模前选择中性粒细胞水平均一的大鼠随机分组。分组情况如表17所示。
表17实验动物分组表
Figure BDA0003721236080000203
Figure BDA0003721236080000211
2.2给药剂量设计及给药
本试验分组后除正常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其余各组动物均腹腔注射给予环磷酰胺进行造模,造模剂量为100mg/kg,给药体积为10mL/kg;给予造模药30min后,模型对照1组和2组尾静脉注射给予5%葡萄糖溶液,Plinabulin 1组和2组均按7.5mg/kg给予Plinabulin,氘代普那布林1组和2组均按7.5mg/kg给予供试品氘代普那布林,静脉输注15min,单次给药,给药体积为20mL/kg。
在第8天,正常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模型对照2组、Plinabulin 2组和氘代普那布林2组腹腔注射给予环磷酰胺进行第二次造模,造模剂量为100mg/kg,给药体积为10mL/kg;给予造模药30min后,模型对照2组尾静脉注射给予5%葡萄糖溶液,Plinabulin 2组按7.5mg/kg给予Plinabulin,氘代普那布林2组按7.5mg/kg给予氘代普那布林,静脉输注15min,单次给药,给药体积为20mL/kg。
具体剂量设计如表18与表19所示。
表18造模剂量设计表
Figure BDA0003721236080000212
表19给药剂量设计表
Figure BDA0003721236080000213
Figure BDA0003721236080000221
2.3检测指标
给药后每天进行1次一般状态观察,给药后每天进行1次称重,给药前、给药后每天进行1次血液学检测,给药后第14天、第24天解剖大鼠,取每只动物的胸腺,称重并计算其脏器系数(每10g体重脏器的重量(mg))。
3实验结果
3.1一般观察
模型对照1、2组,Plinabulin 1、2组,氘代普那布林1、2组均出现如粪便不成形、肛周分泌物、背毛稀疏等症状。
3.2体重
如图13、图14、表20和表21所示,整个试验过程中,正常对照组动物体重呈平稳上升趋势。与正常对照组相比,从给药后第2天到第14天,模型对照1、2组的体重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与模型对照2组相比,在给药后第2~6天,Plinabulin 2组体重显著下降(P≤0.05);与模型对照2组相比,在给药后第2~6天及第11~14天,氘代普那布林2组体重显著下降(P≤0.05)。
表20氘代普那布林静脉输注给药对环磷酰胺腹腔注射诱导的大鼠体重的影响(g)
Figure BDA0003721236080000222
Figure BDA0003721236080000231
注:^^^P≤0.001,模型对照1组vs正常对照组;
表21氘代普那布林静脉输注给药对环磷酰胺腹腔注射诱导的大鼠体重的影响(g)
Figure BDA0003721236080000232
注:aP≤0.05,aaP≤0.01,aaaP≤0.05,模型对照2组vs正常对照组;bbP≤0.01,bbbP≤0.001,Plinabulin 2组vs模型对照2组;cP≤0.05,cccP≤0.05,氘代普那布林2组vs模型对照2组。
3.3血液学检测
3.3.1白细胞(WBC)计数结果
如图15和表22所示,于第1天进行腹腔注射环磷酰胺造模及给药1次,在给药后至第14天,模型对照1组白细胞计数在第2~9天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后呈上升再下降趋近正常水平。在给药后第7~12天,氘代普那布林1组白细胞计数呈高于模型对照1组的趋势,且在给药后第8~9天,氘代普那布林1组白细胞计数显著高于模型对照1组(P≤0.05)。在给药后7~13天,氘代普那布林1组白细胞计数呈高于Plinabulin 1组的趋势,且在给药后第7、8天,氘代普那布林1组白细胞计数显著高于Plinabulin 1组。
表22氘代普那布林静脉输注给药对环磷酰胺造模的大鼠白细胞的影响(WBC×109/L)
Figure BDA0003721236080000233
Figure BDA0003721236080000241
注:^^^P≤0.001,模型对照1组vs正常对照组;&P≤0.05,氘代普那布林1组vs模型对照1组;##P≤0.01,氘代普那布林1组vs Plinabulin 1组。
如图16和表23所示,于第1天和第8天进行腹腔注射环磷酰胺造模及给药,在给药后至24天,模型对照2组在第2~14天,第21~24天白细胞计数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后呈上升再下降趋势;在给药第8~10天、第17~24天,氘代普那布林2组白细胞计数与模型对照2组相比呈升高趋势,其中在给药后第8~9天、第18~20天,氘代普那布林2组显著高于模型对照2组(P≤0.05)。在给药第8~10天、第17~21天,氘代普那布林2组白细胞计数与Plinabulin 2组相比呈升高趋势,其中在给药后第9~10天、第18~20天,氘代普那布林2组显著高于Plinabulin 2组(P≤0.05)。
表23氘代普那布林静脉输注给药对环磷酰胺造模的大鼠白细胞的影响(WBC×109/L)
Figure BDA0003721236080000242
Figure BDA0003721236080000251
注:aP≤0.05,aaaP≤0.001,模型对照2组vs正常对照组;cP≤0.05,氘代普那布林2组vs模型对照2组;dP≤0.05,氘代普那布林2组vs Plinabulin 2组。
3.3.2中性粒细胞(Neut)计数结果
如图17和表24所示,于第1天进行腹腔注射环磷酰胺造模及给药1次,模型对照1组中性粒细胞计数在第1~8天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后呈上升再下降至正常水平,在第10~11天,模型对照1组中性粒细胞计数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与模型对照1组相比,在给药后第2天,氘代普那布林1组中性粒细胞计数显著升高(P≤0.05);相比与模型对照1组,氘代普那布林1组在给药后第8~11天中性粒细胞呈现上升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与Plinabulin 1组相比,在给药后第2天,氘代普那布林1组中性粒细胞计数显著升高(P≤0.05);相比与Plinabulin 1组,氘代普那布林1组在给药后第9~11天中性粒细胞呈现上升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
表24氘代普那布林静脉输注给药对环磷酰胺造模的大鼠中性粒细胞的影响(NEUT×109/L)
Figure BDA0003721236080000252
Figure BDA0003721236080000261
注:^^^P≤0.001,模型对照1组vs正常对照组;***P≤0.001,Plinabulin 1组vs模型对照1组;&P≤0.05,氘代普那布林1组vs模型对照1组;
如图18和表25所示,于第1天和第8天进行腹腔注射环磷酰胺造模及给药,模型对照2组中性粒细胞计数在第2~14天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后呈上升再下降至正常水平,且在第16~22天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与模型对照2组相比,Plinabulin2组中性粒细胞计数在第2天、第9天显著升高(P≤0.05),在第15~17天显著降低(P≤0.05);氘代普那布林2组中性粒细胞计数在第2~3天、第8~10天、第18~20天显著升高(P≤0.05)。与Plinabulin 2组相比,氘代普那布林2组中性粒细胞计数在第2~3天、第8~10天、第18~20天显著升高(P≤0.05)。
表25氘代普那布林静脉输注给药对环磷酰胺造模的大鼠中性粒细胞的影响(NEUT×109/L)
Figure BDA0003721236080000262
Figure BDA0003721236080000271
注:aP≤0.05,aaP≤0.01,aaaP≤0.001,模型对照2组vs正常对照组;bP≤0.05,bbP≤0.01,bbbP≤0.001,Plinabulin2组vs模型对照2组;cP≤0.05,ccP≤0.01,氘代普那布林2组vs模型对照2组;dP≤0.05,dP≤0.01,氘代普那布林2组vs Plinabulin 2组。
3.4胸腺系数
如图19、图20和表26、表27所示,1次环磷酰胺造模及给药后,模型对照1组大鼠胸腺系数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2次环磷酰胺造模及给药后,模型对照2组大鼠胸腺系数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
表26氘代普那布林静脉输注给药对环磷酰胺腹腔注射诱导的大鼠胸腺系数的影响
Figure BDA0003721236080000272
注:^P≤0.05,模型对照1组vs正常对照组.
表27氘代普那布林静脉输注给药对环磷酰胺腹腔注射诱导的大鼠胸腺系数的影响
Figure BDA0003721236080000273
注:aaP≤0.01,模型对照2组vs正常对照组。
4结论
在本试验条件下,模型对照组在环磷酰胺造模后一周左右中性粒细胞和白细胞显著降低,临床一般观察可见活动减退、腹泻等症状,体重明显下降,环磷酰胺诱导中性粒细胞降低模型建立成功。
腹腔注射环磷酰胺及给药1次及2次后,Plinabulin组有多个时间点中性粒细胞显著高于模型对照组;氘代普那布林组有多个时间点中性粒细胞和白细胞显著高于模型对照组及Plinabulin组。
综上所述,在本试验条件下,静脉输注Plinabulin、氘代普那布林后对腹腔注射环磷酰胺诱导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有一定治疗作用,且氘代普那布林作用优于Plinabulin。
效果实施例2B氘代普那布林静脉输注给药对环磷酰胺诱导的大鼠中性粒细胞降低模型药效试验。
1实验材料1.2主要试剂1.3实验仪器同效果实施例2。
2试验方法和检测指标
2.1动物分组
试验设3个组,分别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氘代普那布林治疗组。每组各6只雄性SD大鼠,造模前选择中性粒细胞水平均一的大鼠随机分组。分组情况如表28所示。
表28实验动物分组表
Figure BDA0003721236080000281
2.2给药剂量设计及给药
本试验分组后除正常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其余各组动物均腹腔注射给予环磷酰胺进行造模,造模剂量为50mg/kg,给药体积为10mL/kg;给予造模药30min后,正常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通过尾静脉注射给予5%葡萄糖溶液,氘代普那布林治疗组静脉输注15min给予10mg/kg氘代普那布林,单次给药。设计如表29所示。
表29剂量设计表
Figure BDA0003721236080000282
2.3检测指标
给药后每天进行1次一般状态观察,给药后第1、2、3、7、14天进行称重,在给药前及给药后第2、3、5、7、9、11、14天采血进行检测。给药后第14天解剖所有大鼠,取每只动物的胸腺,称重并计算其脏器系数(每10g体重脏器的重量(mg)。
3实验结果
3.1一般观察
在给药后至试验结束过程中,各组动物一般临床观察正常。
3.2体重
如图21和表30所示,在给药后至试验结束过程中,正常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大鼠体重相当,呈逐渐增长趋势。与模型对照组相比,氘代普那布林治疗组大鼠体重在第第2~3天显著降低(P≤0.05),其余试验日期与模型对照组大鼠体重无明显差异,呈逐渐增长趋势。
表30氘代普那布林静脉输注给药对环磷酰胺腹腔注射诱导的大鼠体重的影响(g)
Figure BDA0003721236080000291
注:#P≤0.05,##P≤0.01,氘代普那布林治疗组vs模型对照组。
3.3血液学检测
3.3.1白细胞(WBC)计数结果
如图22和表31所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白细胞计数在第2~7天、第14天显著降低(P≤0.05),整体呈造模后下降后上升至正常水平。与模型对照组相比,氘代普那布林治疗组在第2天白细胞计数显著升高(P≤0.05),在第9天白细胞计数显著下降(P≤0.05)。
表31氘代普那布林静脉输注给药对环磷酰胺造模的大鼠白细胞的影响(WBC×109/L)
Figure BDA0003721236080000292
注:*P≤0.05,***P≤0.001,模型对照组vs正常对照组,#P≤0.05,氘代普那布林治疗组vs模型对照组。
3.3.2中性粒细胞(Neut)计数结果
如图23和表32所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中性粒细胞计数在第2~7天显著降低(P≤0.05),在第9天显著升高(P≤0.05),整体呈造模后下降再上升,而后又降至正常水平。
与模型对照组相比,氘代普那布林治疗组中性粒细胞计数第2天显著升高(P≤0.05),在第9天中性粒细胞计数显著低于模型对照组(P≤0.05),但与正常对照组相当。
表32氘代普那布林静脉输注给药对环磷酰胺造模的大鼠中性粒细胞的影响(NEUT×109/L)
Figure BDA0003721236080000301
注:*P≤0.05,**P≤0.01,***P≤0.001,模型对照组vs正常对照组,#P≤0.05,氘代普那布林治疗组vs模型对照组。
3.4胸腺系数
如图24和表33所示,环磷酰胺造模及给药的各组大鼠胸腺系数未见明显异常改变。
表33氘代普那布林静脉输注给药对环磷酰胺腹腔注射诱导的大鼠胸腺系数的影响
Figure BDA0003721236080000302
效果实施例3氘代普那布林静脉输注给药对环磷酰胺静脉注射诱导的大鼠中性粒细胞降低模型药效试验。
1实验材料1.2主要试剂1.3实验仪器同效果实施例2。
2试验方法和检测指标
2.1动物分组
试验设3个组,分别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氘代普那布林治疗组,每组各8只雄性SD大鼠,造模前选择中性粒细胞水平均一的大鼠随机分组。分组情况如表34所示。
表34实验动物分组表
Figure BDA0003721236080000303
2.2给药剂量设计及给药
本试验分组后除正常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其余各组动物均尾静脉注射给予环磷酰胺进行造模,造模剂量为50mg/kg,给药体积为5mL/kg;给予造模药30min后,正常对照组及模型对照组尾静脉注射给予5%葡萄糖溶液,氘代普那布林治疗组按7.5mg/kg给予供试品氘代普那布林,静脉输注15min,单次给药,给药体积为20mL/kg。设计如表35所示。
具体剂量设计如表35所示。
表35剂量设计表
Figure BDA0003721236080000311
2.3检测指标
给药后每天进行1次一般状态观察,给药后每天进行1次称重,给药前、给药后每天进行1次血液学检测,给药后第14天解剖所有大鼠,取每只动物的胸腺,称重并计算其脏器系数(每10g体重脏器的重量(mg))。
3实验结果
3.1一般观察
试验期间内,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均出现活动减退、背毛稀疏、粪便不成形及肛周污秽等症状。
3.2体重
如图25和表36所示,给药后至试验结束过程中,正常对照组呈平稳上升趋势。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无明显下降;与模型对照组相比,氘代普那布林治疗组出现下降趋势,但无显著差异。
表36氘代普那布林静脉输注给药对环磷酰胺静脉注射诱导的大鼠体重的影响(g)
Figure BDA0003721236080000312
Figure BDA0003721236080000321
3.3血液学检测
3.3.1白细胞(WBC)计数结果
如图26和表37所示,于第1天进行静脉注射环磷酰胺造模及给药,在给药后第2~9天,模型对照组白细胞计数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后呈上升再下降至正常水平。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在给药后第12天,氘代普那布林治疗组白细胞计数显著高升高(P≤0.05)。
表37氘代普那布林静脉输注给药对环磷酰胺造模的大鼠白细胞计数的影响WBC(×109/L)
Figure BDA0003721236080000322
注:^P≤0.05,^^^P≤0.001,模型对照组vs正常对照组;*P≤0.05,氘代普那布林治疗组vs模型对照组。
3.3.2中性粒细胞(Neut)计数结果
如图27和表38所示,于第1天进行静脉注射环磷酰胺造模及给药1次,模型对照组中性粒细胞在第2~8天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后呈上升再下降至正常水平,在第1、9~11天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在第2、9~14天氘代普那布林治疗组中性粒细胞计数有升高趋势,且在第2天、第12天显著升高(P≤0.05)。
表38氘代普那布林静脉输注给药对环磷酰胺造模的大鼠中性粒细胞计数的影响(NEUT×109/L)
Figure BDA0003721236080000331
注:^P≤0.05,^^P≤0.01,^^^P≤0.001,模型对照组vs正常对照组;*P≤0.05,***-P≤0.05,氘代普那布林治疗组组vs模型对照组。
3.4胸腺系数
如图28和表39所示,静脉注射环磷酰胺造模及给药后,各组相比无显著差异。
表39氘代普那布林静脉输注给药对环磷酰胺静脉注射诱导的大鼠胸腺系数的影响
Figure BDA0003721236080000332
4结论
在本试验条件下,模型对照组在静脉注射环磷酰胺造模后一周左右中性粒细胞和白细胞显著降低,临床一般观察可见活动减退、腹泻等症状,体重均有一定程度降低,说明静脉注射环磷酰胺诱导中性粒细胞降低模型建立成功。
在第1天进行静脉注射环磷酰胺造模30min后给药1次,氘代普那布林治疗组在第2天中性粒细胞显著升高,在第12天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显著升高。
综上所述,在本试验条件下,静脉输注氘代普那布林后对静脉注射环磷酰胺诱导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有一定治疗作用。
效果实施例4氘代普那布林静脉输注给药对正常大鼠中性粒细胞的影响
1实验材料1.2主要试剂1.3实验仪器同效果实施例2。
2试验方法和检测指标
2.1动物分组
试验设5个组,分别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氘代普那布林低剂量组、氘代普那布林中剂量组、氘代普那布林高剂量组。每组各6只雄性SD大鼠,选择中性粒细胞水平均一的大鼠随机分组。分组情况如表40所示。
表40实验动物分组表
Figure BDA0003721236080000341
2.2给药剂量设计及给药
本试验分组后,模型对照组腹腔注射给予环磷酰胺进行造模,造模剂量为50mg/kg,给药体积为10mL/kg。氘代普那布林低、中、高剂量单独给药组分别给予1.875、3.75、7.5mg/kg氘代普那布林,静脉输注15min,单次给药,正常对照组及模型对照组尾静脉注射5%葡萄糖溶液。设计如表41所示。
表41剂量设计表
Figure BDA0003721236080000342
2.3检测指标
给药后每天进行1次一般状态观察,在给药前及给药后第2、3、7、11、15、18天测量1次体重,在给药前及给药后第2、3、5、7、9、11、13、15、18天进行1次血液学检测。给药后第18天解剖所有大鼠,取每只动物的胸腺,称重并计算其脏器系数(每10g体重脏器的重量(mg))。
3实验结果
3.1一般观察
在给药后至试验结束期间,各组大鼠一般临床观察均正常。
3.2体重
如图29和表42所示,试验期间,氘代普那布林低剂量组大鼠体重与正常对照组无差别。模型对照组给药后第2天体重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氘代普那布林中、高剂量组大鼠体重在第1~7天显著下降(P≤0.05)。
表42氘代普那布林静脉输注给药对大鼠体重的影响(g)
Figure BDA0003721236080000351
注:^P≤0.05,模型对照组vs正常对照组;#P≤0.05,氘代普那布林中剂量组vs正常对照组;&P≤0.05,
&&P≤0.01,氘代普那布林高剂量组vs正常对照组。
3.3血液学检测
3.3.1白细胞(WBC)计数结果
如图30和表43所示,在试验过程中,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白细胞计数在第2~9、18天显著下降(P≤0.05),整体呈造模后下降后上升到正常水平。氘代普那布林低、中剂量组白细胞计数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别。氘代普那布林高剂量组在给药后第2天白细胞计数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后升至正常水平。
表43氘代普那布林静脉输注给药对正常大鼠白细胞计数的影响(WBC×109/L)
Figure BDA0003721236080000352
注:^P≤0.05,^^P≤0.01,模型对照组vs正常对照组;&P≤0.05,氘代普那布林高剂量组vs正常对照组。
3.3.2中性粒细胞(Neut)计数结果
如图31和表44所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中性粒细胞计数第2~5天显著降低(P≤0.05),在第9~11天高于正常对照组,但无显著差别。整体呈造模后下降后上升,而后又降至正常水平。
氘代普那布林低剂量组中性粒细胞与正常对照组趋势一致。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氘代普那布林中剂量组在给药后第2、3天中性粒细胞显著降低(P≤0.05)。氘代普那布林高剂量组在给药后第2、3、9天中性粒细胞显著降低(P≤0.05)。
表44氘代普那布林静脉输注给药对正常大鼠中性粒细胞计数的影响(NEUT×109/L)
Figure BDA0003721236080000361
注:^P≤0.05,^^P≤0.01,模型对照组vs正常对照组;#P≤0.05,氘代普那布林中剂量组vs正常对照组;&P≤0.05,氘代普那布林高剂量组vs正常对照组。
3.4胸腺系数
如图32和表45所示,各组大鼠胸腺系数未见明显差异。
表45氘代普那布林静脉输注给药对正常大鼠胸腺系数的影响
Figure BDA0003721236080000362
4结论
在本试验条件下,模型对照组在50mg/kg环磷酰胺腹腔造模后,一般临床观察无异常,体重在给药后先下降后回升。造模后一周左右中性粒细胞和白细胞显著降低,说明该剂量下环磷酰胺诱导中性粒细胞降低模型建立成功。
在试验过程中,氘代普那布林中、高剂量组大鼠在给药后第一周的体重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氘代普那布林高剂量组在给药后第2天白细胞计数显著下降,氘代普那布林中剂量组在给药后第2、3天中性粒细胞显著下降(P≤0.05),氘代普那布林高剂量组在给药后第2、3、9天中性粒细胞显著下降(P≤0.05),但各组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下降幅度不高,提示氘代普那布林对正常大鼠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存在较小的损伤作用。
虽然以上描述了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这仅是举例说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是由所附权利要求书限定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背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实质的前提下,可以对这些实施方式做出多种变更或修改,但这些变更和修改均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如式(I)所示的氘代普那布林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在制备治疗和/或预防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药物中的应用;
Figure FDA0003721236070000011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如式(I)所示的氘代普那布林药学上可接受的盐为:
Figure FDA0003721236070000012
Figure FDA0003721236070000013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由施用化学疗法或由施用放射疗法诱导。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由治疗患有肝癌、胰腺癌、肺癌、乳腺癌、结肠癌或前列腺癌的个体的化学疗法或放射疗法诱导。
5.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化学疗法包含施用一种或多种化学治疗剂的化学治疗组合物。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化学治疗组合物为多西他赛、紫杉醇、环磷酰胺、“多西他赛、阿霉素和环磷酰胺的组合”、“多西他赛、紫杉醇、长春碱、阿霉素和环磷酰胺的组合”或“多西他赛和环磷酰胺的组合”。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如式(I)所示的氘代普那布林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采用口服或注射(例如静脉、肌肉、皮下)施用。
8.一种药物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药物组合物包含约0.5mg至约60mg的如式(I)所示的氘代普那布林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
Figure FDA0003721236070000014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药物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药物组合物包含约0.5mg至约10mg的如式(I)所示的氘代普那布林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
和/或,所述如式(I)所示的氘代普那布林药学上可接受的盐为:
Figure FDA0003721236070000021
Figure FDA0003721236070000022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药物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药物组合物还包含药学上可接受的赋形剂。
CN202210761951.5A 2021-06-29 2022-06-29 氘代普那布林在制备治疗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药物中的应用 Pending CN11553138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7264388 2021-06-29
CN202110726438 2021-06-29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531385A true CN115531385A (zh) 2022-12-30

Family

ID=846914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761951.5A Pending CN115531385A (zh) 2021-06-29 2022-06-29 氘代普那布林在制备治疗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药物中的应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5531385A (zh)
WO (1) WO2023274316A1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279039A (zh) * 2015-06-02 2017-01-04 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氘代脱氢苯基阿夕斯丁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在制备抗肿瘤的药物中的应用
CN107286139A (zh) * 2016-04-12 2017-10-24 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氘代脱氢苯基阿夕斯丁类化合物的酸加成盐及其在制备抗肿瘤的药物中的应用
CN109475524A (zh) * 2016-06-06 2019-03-15 万春药业公司 用于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组合物和方法
CN110381938A (zh) * 2017-02-01 2019-10-25 大连万春布林医药有限公司 减少中性粒细胞缺乏症的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011322B (zh) * 2016-08-12 2020-02-18 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脱氢苯基阿夕斯丁类化合物的制备纯化方法
CN109498627B (zh) * 2017-09-15 2021-06-04 深圳华大海洋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治疗肿瘤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应用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279039A (zh) * 2015-06-02 2017-01-04 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氘代脱氢苯基阿夕斯丁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在制备抗肿瘤的药物中的应用
CN107286139A (zh) * 2016-04-12 2017-10-24 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氘代脱氢苯基阿夕斯丁类化合物的酸加成盐及其在制备抗肿瘤的药物中的应用
CN109475524A (zh) * 2016-06-06 2019-03-15 万春药业公司 用于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组合物和方法
CN110381938A (zh) * 2017-02-01 2019-10-25 大连万春布林医药有限公司 减少中性粒细胞缺乏症的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274316A1 (zh) 2023-01-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171214A (zh) 聚(adp-核糖)聚合酶(parp)的二氢吡啶并酞嗪酮抑制剂
CN109021058B (zh) 具有肿瘤耐药逆转活性的ocotillol型皂苷元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CN106659706A (zh) 铂化合物、组合物及其用途
CN112010839B (zh) 靶向丝/苏氨酸激酶抑制剂的晶型
TW202131930A (zh) 抗癌核荷爾蒙受體標靶化合物
CN115504984A (zh) 一种靶向α型叶酸受体的培美近红外荧光分子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6749089A (zh) 新型氟代噻唑腙类化合物的制备及其在抗肿瘤药物中的应用
US20130035321A1 (en) Compounds for the treatment of ocular cancer
CN103732601B (zh) 一类治疗细胞增殖性疾病的铂化合物、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US20130315989A1 (en) Method for treating a patient via photodynamic therapy comprising a macromolecular capsule
CN108147951B (zh) 一种苯烯基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5531385A (zh) 氘代普那布林在制备治疗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药物中的应用
US20200101050A1 (en) Thymoquinone/harmaline and related reaction products
CN112778134B (zh) 绿原酸钙盐倍半水合物及用途
CN114409673A (zh) 一种吗啡喃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04547289B (zh) 一种具有治疗顺铂引起肾损伤作用的中药组合物
CN109793726B (zh) 苄索氯铵在制备用于防治肺癌的药物中的应用
CN114478561A (zh) 一种依帕司他石蒜碱偶联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JP2023537220A (ja) Parp阻害剤としてのインドロヘプタアシルオキシム類似体の結晶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KR20180015807A (ko) PEGylated 케라틴을 포함하는 약제의 부작용 완화 기능을 탑재한 복합 나노입자, 이의 제조방법 및 상기 나노입자를 이용한 약제의 담지 및 방출 수송체
CN110423254A (zh) 一种具有不对称单取代香豆素四价铂结构化合物、制备方法及其在制备抗肿瘤药物中的应用
CN112094321A (zh) His-Gly-Glu修饰的甲氨蝶呤,其合成,抗转移活性和应用
WO2011147254A1 (zh) 苯丁酰基姜黄素衍生物及其在制备抗肿瘤药物中的应用
CN113845533B (zh) 双-4,5-二芳基咪唑环卡宾金配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4306414B (zh) 藤黄与双硫仑组合物在制备治疗结肠癌药物中的应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