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528414A - 机壳组件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机壳组件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528414A
CN115528414A CN202211130902.8A CN202211130902A CN115528414A CN 115528414 A CN115528414 A CN 115528414A CN 202211130902 A CN202211130902 A CN 202211130902A CN 115528414 A CN115528414 A CN 11552841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il
plate surface
contact
plate
rib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130902.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蔡奕霖
付荣
郭深慧
李源
杨先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anto Electronic Ltd
Original Assignee
Lanto Electronic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anto Electronic Ltd filed Critical Lanto Electronic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130902.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528414A/zh
Publication of CN11552841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528414A/zh
Priority to TW111214421U priority patent/TWM640287U/zh
Priority to TW111150318A priority patent/TW20231693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27Adaptation for use in or on movable bodies
    • H01Q1/273Adaptation for carrying or wearing by persons or anim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36Structural form of radiating elements, e.g. cone, spiral, umbrella; Particular materials used therewith
    • H01Q1/38Structural form of radiating elements, e.g. cone, spiral, umbrella; Particular materials used therewith formed by a conductive layer on an insulating suppor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7/00Loop antennas with a substantially uniform current distribution around the loop and having a directional radiation pattern in a plane perpendicular to the plane of the loop

Landscapes

  • Electrophonic Musical Instruments (AREA)
  • Electric Clocks (AREA)
  • Support Of Aerials (AREA)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机壳组件及电子设备,利用设置在壳体上的辐射部,提升了辐射部的信号发射能力,同时,在辐射部设置在电子设备内部时,天线不再需要配套铁氧体。由此,一方面,使得电子设备整体更加轻薄,减少了零部件数量。另一方面,辐射部发射的信号穿过壳体后即可到达电子设备外部,减少了信号对内部零部件的干扰。再一方面,将线圈设置在板缘位置,可以使辐射部最大限度地对空间进行利用,增加了信号辐射的范围。同时,也能满足天线对线圈盘绕长度的要求。

Description

机壳组件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机壳组件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近场通讯(Near-Field Communication,NFC)是一种近距离的私密通讯方式,在门禁、公交刷卡和手机支付等领域都起到了巨大作用。因此,该技术越来越多的应用在日常生活中。对于安装有近场通讯模组的电子设备,如何使其与外部设备进行良好的讯通,成为需要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机壳组件及电子设备,利用设置在壳体上的辐射部,使得辐射部发射的信号穿过壳体后,即可到达电子设备的外部,提高了信号辐射范围。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机壳组件包括:
壳体,包括护板,所述护板包括第一板面、第二板面和位于所述第一板面和所述第二板面外缘的板缘,所述第一板面和所述第二板面相互背离;
辐射部,包括至少一个线圈,所述线圈布设在所述第一板面和/或所述第二板面上并位于所述板缘位置。
进一步地,所述线圈为环绕辐射图案,所述环绕辐射图案围绕所述护板的中间区域向外侧逐层螺旋盘绕,所述环绕辐射图案的各层具有间隔。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板面和所述第二板面为矩形面;
所述环绕辐射图案具有与所述矩形面的各边对应的多个环绕枝节,相邻的两个所述环绕枝节首尾连接并且相互垂直。
进一步地,至少一个所述线圈为多个所述线圈,各所述线圈间具有间隔并围绕所述中间区域相互嵌套。
进一步地,多个所述线圈包括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所述第一线圈位于所述第二线圈的内侧且所述第一线圈和所述第二线圈的盘绕方向相同。
进一步地,所述壳体还包括肋板,所述肋板凸设在所述第一板面上并沿所述板缘延伸,所述第一板面的靠近所述肋板内侧位置形成第一容置区域,所述第一板面的靠近所述肋板外侧位置形成第二容置区域;
所述第一线圈位于所述第一容置区域和/或所述第二容置区域。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线圈位于所述第一容置区域并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触点和第二触点,所述第一触点和所述第二触点分别位于所述第一线圈的内侧和外侧,所述第二线圈位于所述第二容置区域并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三触点和第四触点,所述第三触点和所述第四触点分别位于所述第二线圈的内侧和外侧;
所述肋板包括位于同侧的第三板面、第四板面和第五板面,所述第三板面朝向所述第一板面中间区域,所述第四板面背离于所述第一板面,所述第五板面背离于所述第三板面;
所述辐射部还包括连接辐射图案,所述连接辐射图案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连接枝节、第二连接枝节和第三连接枝节,所述第一连接枝节位于所述第三板面并与所述第二触点电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枝节位于所述第四板面,所述第三连接枝节位于所述第五板面并与所述第三触点电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板面具有与所述第一容置区域和/或所述第二容置区域对应的第三容置区域;
所述第二线圈位于所述第三容置区域;
所述护板具有贯穿所述第一板面和所述第二板面的第一通孔;
所述辐射部还包括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通过所述通孔与所述第一线圈和所述第二线圈连接。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壳体,包括护板,所述护板包括第一板面、第二板面和位于所述第一板面和所述第二板面外缘的板缘,所述第一板面和所述第二板面相互背离;
辐射部,包括至少一个线圈,所述线圈布设在所述第一板面和/或所述第二板面上并位于所述板缘位置;
控制电路,包括两个馈电端,所述控制电路通过两个所述馈电端与所述辐射部电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线圈为环绕辐射图案,所述环绕辐射图案围绕所述护板的中间区域向外侧逐层螺旋盘绕,所述环绕辐射图案的各层具有间隔;
所述辐射部还包括位于所述线圈的两端的第一触点和第四触点;
两个所述馈电端包括:第一馈电端和第二馈电端;
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第二连接件和第三连接件,所述第二连接件和所述第三连接件为带状,所述第二连接件同时与所以第一触点和所述第一馈电端电连接,所述第三连接件同时与所述第四触点和所述第二馈电端电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控制电路与所述第一板面相对设置;所述线圈包括第二线圈,所述第一触点、所述第四触点和所述第二线圈位于所述第二板面上;所述护板具有贯穿所述第一板面和所述第二板面的两个第二通孔;
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两个连接块,两个所述连接块分别穿设在两个所述第二通孔内;两个所述连接块的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二连接件和所述第三连接件电连接,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触点和所述第四触点电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壳体还包括肋板,所述肋板凸设在所述第一板面上并沿所述板缘延伸,所述第一板面的位靠近所述肋板内侧位置形成第一容置区域,所述第一板面的靠近所述肋板外侧位置形成第二容置区域;
多个所述线圈包括第一线圈,所述第一线圈位于所述第一容置区域和/或所述第二容置区域;
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
边壳,卡设在所述肋板与所述第二容置区域之间;
电池,与所述控制电路电连接并卡设在所述肋板内侧。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线圈位于所述第一容置区域并具有相对设置的两端,位于所述第一线圈内侧的一端为所述第一触点,位于所述第一线圈外侧的一端为第二触点;
所述第二连接件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段和第二段,所述第一段具有绝缘包覆层;
所述第一段沿所述第一板面延伸,并压盖在部分所述第一线圈上,所述第二段由所述肋板底部朝至所述控制电路延伸。
进一步地,多个所述线圈还包括第二线圈,所述第二线圈位于所述第二容置区域并与所述第一线圈的盘绕方向相同,位于所述第一线圈外侧的一端为第二触点;
所述控制电路位于所述电池的顶部,所述第一馈电端和所述第二馈电端位于所述控制电路的同侧;
所述第二线圈位于所述第二容置区域并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三触点和第四触点,所述第三触点和所述第四触点分别位于所述第二线圈的内侧和外侧;
所述肋板包括第三板面、第四板面和第五板面,所述第二板面朝向所述第一板面的中间区域,所述第四板面背离于所述第一板面,所述第五板面背离于所述第三板面;
所述辐射部还包括连接辐射图案,所述连接辐射图案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连接枝节、第二连接枝节和第三连接枝节,所述第一连接枝节位于所述第三板面并与所述第二触点电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枝节位于所述第四板面,所述第三连接枝节位于所述第五板面并与所述第三触点电连接;
所述第三连接件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三段、第四段、第五段和第六段,所述第三段包括绝缘包覆层并沿所述第一板面延伸,所述第三段压盖在部分所述第二线圈上,所述第四段沿所述第五板面延伸,所述第五段沿第四板面延伸,所述第六段朝所述控制电路延伸。
进一步地,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
腕带,与所述壳体固定;以及
显示屏,设置在所述电子设备的远离所述辐射部的一侧,所述辐射部的至少部分区域与所述显示屏外侧对应。
本发明实施例的机壳组件及电子设备,利用设置在壳体上的辐射部,提升了辐射部的信号发射能力。解除了辐射部设置在电子设备内部时,天线需要配套铁氧体的限制。由此,一方面,使得电子设备整体更加轻薄,减少了零部件数量。另一方面,辐射部发射的信号穿过壳体后即可到达电子设备外部,减少了信号对内部零部件的干扰。再一方面,将线圈设置在板缘位置,可以使辐射部最大限度地对空间进行利用,增加了信号辐射的范围。同时,也能满足天线对线圈盘绕长度的要求。
附图说明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的描述,本发明的上述以及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将更为清楚,在附图中: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电子设备一侧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电子设备另一侧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电子设备又一侧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爆炸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的机壳组件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的机壳组件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的机壳组件在又一些实施方式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的机壳组件在再一些实施方式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的机壳组件在再一些实施方式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的机壳组件在再一些实施方式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机壳组件在再一些实施方式中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辐射部;
11-线圈;11a-第一线圈;11b-第二线圈;11c-环绕枝节;111-第一触点;112-第二触点;113-第三触点;114-第四触点;
12-连接辐射图案;121-第一连接枝节;122-第二连接枝节;123-第三连接枝节;124-第四连接枝节;125-第五连接枝节;
13-第一连接件;
2-壳体;
21-护板;211-第一板面;212-第二板面;213-第三板面;214-第四板面;215-第五板面;216-第一通孔;217-第二通孔;218-板缘;
22-肋板;
31-第一容置区域;32-第二容置区域;33-第三容置区域;
4-控制电路;41-第一馈电端;42-第二馈电端;
51-第二连接件;
511-第一段;512-第二段;513-连接段;
52-第三连接件;521-第三段;522-第四段;523-第五段;524-第六段;
53-连接块;
54-第四连接件;
55-第五连接件;
6-边壳;
7-电池;
8-腕带;
9-显示屏;
10-底托。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描述,但是本发明并不仅仅限于这些实施例。在下文对本发明的细节描述中,详尽描述了一些特定的细节部分。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没有这些细节部分的描述也可以完全理解本发明。为了避免混淆本发明的实质,公知的方法、过程、流程、元件和电路并没有详细叙述。
此外,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在此提供的附图都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且附图不一定是按比例绘制的。
除非上下文明确要求,否则整个申请文件中的“包括”、“包含”等类似词语应当解释为包含的含义而不是排他或穷举的含义;也就是说,是“包括但不限于”的含义。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为易于说明,诸如“内”、“外”、“之下”、“下方”、“下部”、“上方”、“上部”等等的空间相关术语在此被用于描述图中例示的一个元件或特征与另一元件或特征的关系。将理解的是,空间相关术语可意欲包含设备在使用或操作中的除图中描绘的方位之外的不同的方位。例如,如果图中的设备被翻转,则被描述为在其它元件或特征“下方”或“之下”的元件于是将被定位为在该其它元件或特征“上方”。因而,示例术语“下方”能包含上方和下方的方位二者。设备可以以其它方式被定向(旋转90度或处于其它方位),并且在此使用的空间相关描述词应该被相应地解释。
本发明实施例的机壳组件可以设置在电子设备上,从而使得电子设备可以通过该机壳组件上的辐射部向外部辐射无线信号。该电子设备包括手机、耳机、手表或计步器等。机壳组件可以作为电子设备的外壳的一部分,例如将机壳组件作为电子设备外壳的下部、侧部或顶部等,以对电子设备内部零部件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具体地,图1-3示出的电子设备可以为手表,图4为该手表的内部零部件的爆炸示意图(未示出天线)。图中的机壳组件设置在手表的底部,与其相对的,手表的顶部为显示屏。在手表的佩戴时,机壳组件会与佩戴者的腕部贴合。
图5-11是机壳组件在不同实施方式中的结构示意图。图中辐射部1能够布设在壳体2的不同位置,从而形成不同形式的机壳组件。其中图5-8的辐射部包括位于不同位置的两个线圈11,图9-11所示的线圈分别位于壳体2的背面、正面外侧和正面内侧位置。上述机壳组件可用于收发NFC信号。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1-11所示,机壳组件包括壳体2和辐射部1。壳体2包括护板21,该护板21包括第一板面211、第二板面212和位于第一板面211和第二板面212外缘的板缘218,第一板面211和第二板面212相互背离。辐射部1包括至少一个线圈11,线圈11布设在第一板面211和/或第二板面212上并位于板缘218位置。本实施例中的板缘外绕护板21的周向设置,图4中示出了板缘218的部分区域。该护板21可以为矩形、圆形或跑道形等形状,具体的形状可以根据电子设备的外形进行选择。同时,线圈11的匝数也可以根据收发NFC信号的需要进行选择。图7中示出了一种线圈11缠绕匝数,其中内圈为5匝,外圈为3匝,与此相对的,图8中的线圈内圈为3匝,外圈为3匝
可选地,本实施例中的线圈11可以为沿护板21板面布设的绕线,绕线的材质可以为铜,并在外层设置包覆层。
本实施例的机壳组件,利用设置在壳体2上的辐射部1,提升了辐射部1的信号发射能力。解除了辐射部1设置在电子设备内部时,天线需要配套铁氧体的限制。由此,一方面,使得由机壳组件组装的电子设备整体更加轻薄,减少了零部件数量。另一方面,辐射部1发射的信号穿过壳体2后即可到达电子设备外部,并不需要穿过内部零件,减少了信号对内部零部件的干扰。再一方面,将线圈11设置在板缘218位置,可以使辐射部1最大限度地对空间进行利用,增加了信号辐射的范围。同时,也能满足天线对线圈11盘绕长度的要求。
进一步地,线圈11为环绕辐射图案,环绕辐射图案围绕护板21的中间区域向外侧逐层螺旋盘绕,环绕辐射图案的各层具有间隔。通过在壳体2表面布设环绕辐射图案,进一步减少了机壳组件的整体尺寸,为电子设备内部零部件的布置避让出更多的空间。
本实施例的环绕辐射图案可以通过激光直接成型工艺、化学蚀刻或物理蚀刻等工艺在壳体2的表面成型。以激光直接成型工艺为例,在本实施例的第一板面211和第二板面212上加入含有激光粉的热塑性聚合物,利用激光直接在壳体2上雕刻出三维电路图案,然后通过电镀使图案形成三维金属电路。由此,使护板21具有一定的电气性能。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1-11所示,第一板面211和第二板面212为大小相同的矩形面。与此相对的,环绕辐射图案具有与矩形面的各边对应的多个环绕枝节11c,相邻的两个环绕枝节11c首尾连接并且相互垂直。图6中示出的环绕辐射图案以矩形螺旋的形式盘绕。也即,在护板21的四个顶角位置,两个环绕枝节11c呈90°布置。本实施例利用多个环绕枝节11c彼此搭接在一起,形成的矩形螺旋结构可以很好的利用矩形板面的板缘218区域,从而最大限度的提升辐射部1的长度。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1-11所示,至少一个线圈11为多个线圈11,各线圈11间具有间隔并围绕中间区域相互嵌套。本实施例中将线圈11数量设置为多个,从而多个线圈11可以设置在板缘218的不同位置。例如在板缘218的靠内侧位置和靠外侧位置分别布置线圈11。由此,利用线圈11之间的区域可以将护板21与电子设备的其他零部件进行连接,避免因布置线圈11产生对电子设备组装工艺的影响。
进一步地,多个线圈11包括第一线圈11a和第二线圈11b,第一线圈11a位于第二线圈11b的内侧且第一线圈11a和第二线圈11b的盘绕方向相同。本实施例将第一线圈11a和第二线圈11b的盘绕方向配置为相同,可以避免两个相互嵌套的线圈11产生相反的电磁场,进而使二者相互抵消或削弱,影响电子设备与外部设备的通讯。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1-11所示,壳体2还包括肋板22,肋板22凸设在第一板面211上并沿板缘218延伸,第一板面211的靠近肋板22内侧位置形成第一容置区域31,第一板面211的靠近肋板22外侧位置形成第二容置区域32。第一线圈11a位于第一容置区域31和/或第二容置区域32。
为了便于壳体与电子设备的其他部分进行拼接组装,本实施例在护板21的一侧设置凸起的肋板22。图4中示出了一种肋板22的形式,图中的肋板22呈矩形围绕在护板21的边缘位置。第一板面211在肋板22外侧区域呈矩形框,第一板面211在肋板22内侧区域呈矩形面。第一线圈11a紧靠肋板22的设置,可以最大限度利用第一板面211的空间,同时还能避让肋板22。
容易理解,结合图1和3所示,肋板22的外侧会与边壳6内壁相互配合,同时边壳6的端面还会扣合在第一容置区域31上。当第一线圈11a仅位于第一容置区域31时,第一线圈11a位于肋板22的内侧。此时,电子设备组装后对于第一线圈11a可以起到更好的保护作用。例如,当电子设备为一种需要水下作业的手表时,该手表需要满足一定的防水等级。位于第一容置区域31的第一线圈11a可以最大限度避免水分的进入,同时避让出的第二容置区域32还能让边壳6与护板21组装时可以更好地贴合,进一步提高了手表的密封性。当第一线圈11a仅位于第二容置区域32时,第一线圈11a可以最大限度的利用护板21的最外缘,从而减少第一线圈11a的盘绕匝数。图3中示出了一种第二容置区域32与手表显示屏9位置的对应关系,图中的两虚线外侧为第二容置区域32,两虚线内侧为壳体2与显示屏9的对应区域。由此,可以提高位于第二容置区域32的第一线圈11a向外侧辐射无线信号的能力,尤其在朝向显示屏9一侧的区域时,第一线圈11a的信号可以绕开或部分绕开显示屏9的阻挡,也同时减少了无线信号对电子设备内部零部件的干扰。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1-11所示,第一线圈11a位于第一容置区域31并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触点111和第二触点112,第一触点111和第二触点112分别位于第一线圈11a的内侧和外侧,第二线圈11b位于第二容置区域32并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三触点113和第四触点114,第三触点113和第四触点114分别位于第二线圈11b的内侧和外侧。肋板22包括位于第一板面211同侧的第三板面213、第四板面214和第五板面215,第三板面213朝向第一板面211中间区域,第四板面214背离于第一板面211,第五板面215背离于第三板面213。辐射部1还包括连接辐射图案12,连接辐射图案12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连接枝节121、第二连接枝节122和第三连接枝节123,第一连接枝节121位于第三板面213并与第二触点112电连接,第二连接枝节122位于第四板面214,第三连接枝节123位于第五板面215并与第三触点113电连接。
图6中示出了一种连接辐射图案12的具体形式,连接辐射图案12沿肋板22的凸起方向延伸,并且连接辐射图案12的两端分别与第一线圈11a和第二线圈11b靠近肋板22一侧的触点电连接。为了将第一线圈11a和第二线圈11b串联起来,本实施例在肋板22的表面形成连接辐射图案。在机壳组件通过肋板22与电子设备的其他部分组装时,位于肋板22上的连接辐射图案12既能够起到对第一线圈11a和第二线圈11b的连接作用,同时还能保证肋板22与电子设备的其他零部件组装时更加贴合。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1-11所示,第二板面212具有与第一容置区域31和/或第二容置区域32对应的第三容置区域33。第二线圈11b位于第三容置区域33。护板21具有贯穿第一板面211和第二板面212的第一通孔216。辐射部1还包括第一连接件13,第一连接件13通过第一通孔216与第一线圈11a和第二线圈11b连接。本实施例将第一线圈11a和第二线圈11b分别设置在护板21的第一板面211和第二板面212上,由此,使得辐射部1可以充分利用板缘218内侧和外侧的区域,进一步提升线圈11的辐射能力。
上述实施例中的机壳组件可以应用在电子设备上,该机壳组件既能为电子设备提供防护,又能给电子设备提供天线模组。
在一个可选的实现方式中,如图1-11所示,电子设备包括壳体2、辐射部1和控制电路4。壳体2包括护板21,护板21包括第一板面211、第二板面212和位于第一板面211和第二板面212外缘的板缘218,第一板面211和第二板面212相互背离。辐射部1包括至少一个线圈11,线圈11布设在第一板面211和/或第二板面212上并位于板缘218位置。控制电路4,包括两个馈电端,控制电路4通过两个馈电端与辐射部1电连接。
本发明实施例的电子设备,利用设置在壳体2上的辐射部1,提升了电子设备的信号发射能力。解除了在电子设备内部配套铁氧体的限制。由此,一方面,使得电子设备整体更加轻薄,减少了零部件数量。另一方面,辐射部1发射的信号穿过壳体2后即可到达电子设备外部,减少了信号对内部零部件的干扰。再一方面,将线圈11设置在板缘218位置,可以使辐射部1最大限度地对空间进行利用,增加了信号辐射的范围。同时,也能满足天线对线圈盘绕长度的要求。
进一步地,电子设备还包括腕带8和显示屏9,腕带8与壳体2固定。显示屏9设置在边壳6的远离辐射部1的一侧,辐射部1的至少部分区域与显示屏9外侧对应。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的电子设备为智能手表,上述辐射部用于收发NFC信号。该智能手表背离显示屏9的一侧具有底托10,手表的腕带8通过底托10与壳体2相互固定。
本实施例的智能手表至少具有读卡器模式和卡模式两种状态,在读卡器模式下能够读取的NFC标签包括四类,也即Tag 1、Tag 2、Tag3和Tag4。表1中分别示出了在读卡器模式下读取Tag2和Tag4以及卡模式下被ACR122U读卡器读取时,不同方向通讯的最大距离。从表中可见能够通讯的最大距离为62mm,此时手表佩戴在使用者手腕上并将NFC配置为卡模式,利用读卡器从使用者手腕背离于智能手表的一侧检测的最大距离。最小的距离为7mm,此时手表为读卡器模式,读取的电子标签类型为Tag4,并且电子标签位于底托一侧,该底托10内包括金属材质,因此会对通讯距离造成较大影响。可选地,可以将该底托10配置为塑料等对电磁信号影响较少的材质,以提高NFC线圈在底托10侧的通讯能力。综上,本实施例利用在板缘218位置设置的线圈11,使得智能手表对NFC信号的收发能力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
表1
Figure BDA0003850200460000121
Figure BDA0003850200460000131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1-11所示,线圈11为环绕辐射图案,环绕辐射图案围绕护板21的中间区域向外侧逐层螺旋盘绕,环绕辐射图案的各层具有间隔。辐射部1还包括位于线圈11的两端的第一触点111和第四触点114。两个馈电端包括第一馈电端41和第二馈电端42。电子设备还包括第二连接件51和第三连接件52,第二连接件51和第三连接件52为带状,第二连接件51同时与所以第一触点111和第一馈电端41电连接,第三连接件52同时与第四触点114和第二馈电端42电连接。
为了实现辐射部1与控制电路4的电连接,本实施例中利用了呈带状的第二连接件51和第三连接件52。带状结构可以在电子设备的内部进行弯折,从而减少对电子设备内部的零部件空间的占用。带状结构的具体长度可以根据第一馈电端41和第一触点以及第二馈电端42和第二触点之间的距离进行选择。
进一步地,控制电路4与第一板面211相对设置。线圈11包括第二线圈11b,第一触点111、第四触点114和第二线圈11b位于第二板面212上。护板21具有贯穿第一板面211和第二板面212的两个第二通孔217。电子设备还包括:两个连接块53,两个连接块53分别穿设在两个第二通孔217内。两个连接块53的一端分别与第二连接件51和第三连接件52电连接,另一端分别与第一触点111和第四触点114电连接。本实施例通过位于第二通孔217中的连接块53可以将位于相互背离位置的第一线圈11a和第二线圈11b串联起来。
可选地,在连接块53可以通过设置在连接块53端部的导电片与线圈11进行连接,导电片的形状与连接块53的端面形状相适应,例如可以是方片状,从而增加环绕辐射图案与连接块53的接触面积。
具体地,图9中示出的两个连接块53具有导电性,并且和第二通孔217的截面为都为方形,连接块53的长度与第二通孔217的长度相适应。例如,在连接块53穿设在第二通孔217内时,其底部可以和第二板面212持平,以便于和位于第二板面212的第二线圈11b电性连接。从而电子设备的外表面能够更加平整,整体更加美观。连接块53的顶部可以从第二通孔217中伸出至第二通孔217的外侧,并且高度与肋板22的高度持平,图中与第一馈电端41和第二馈电端42连接的第四连接件54为带状(如图3和9所示),并且沿直线延伸。由此,第四连接件54可以与控制电路4和电池7的侧向贴合并与连接块53的顶部电连接,进一步减少对智能手表内部空间的占用。
可选地,本实施例的第二线圈11b宽度与天线的电感和电阻相关,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NFC芯片或天线的使用工况等参数进行选择。
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1-11所示,壳体2还包括肋板22,肋板22凸设在第一板面211上并沿板缘218延伸,第一板面211的位靠近肋板22内侧位置形成第一容置区域31,第一板面211的靠近肋板22外侧位置形成第二容置区域32。多个线圈11包括第一线圈11a,第一线圈11a位于第一容置区域31和/或第二容置区域32。上述电子设备还包括边壳6和电池7。边壳6卡设在肋板22与第二容置区域32之间,电池7与控制电路4电连接并卡设在肋板22内侧。本实施例利用边壳6和壳体2共同形成电子设备的外壳,并利用肋板22将第一线圈11a的设置位置分为了内侧和外侧两个位置。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电子设备的实际的使用需求对第一线圈11a的设置位置进行选择。
进一步地,第一线圈11a位于第一容置区域31并具有相对设置的两端,位于第一线圈11a内侧的一端为第一触点111,位于第一线圈11a外侧的一端为第二触点112。第二连接件51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段511和第二段512,第一段511具有绝缘包覆层。第一段511沿第一板面211延伸,并压盖在部分第一线圈11a上,第二段512由肋板22底部朝至控制电路4延伸。
具体地,图7中示出了一种第一段511和第二段512的具体形式,其中第一段511从第一线圈11a的内侧横跨四道环绕枝节11c,为此本实施例在第一段511位置设置绝缘包覆层,可以避免第二连接件51与环绕枝节11c发生短接。第二连接件51与第一触点111连接的一端还包括一个连接段513,第一线圈11a的最内侧的环绕枝节11c的延伸方向与该连接段513的延伸方向一致,也即第一段511与连接段513处于垂直状态。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1-11所示,多个线圈11还包括第二线圈11b,第二线圈11b位于第二容置区域32并与第一线圈11a的盘绕方向相同。控制电路4位于电池7的顶部,第一馈电端41和第二馈电端42位于控制电路4的同侧。第二线圈11b位于第二容置区域32并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三触点113和第四触点114,第三触点113和第四触点114分别位于第二线圈11b的内侧和外侧。肋板22包括第三板面213、第四板面214和第五板面215,第二板面212朝向第一板面211的中间区域,第四板面214离于第一板面211,第五板面215背离于第三板面213。辐射部1还包括连接辐射图案12,连接辐射图案12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连接枝节121、第二连接枝节122和第三连接枝节123,第一连接枝节121位于第三板面213并与第二触点112电连接,第二连接枝节122位于第四板面214,第三连接枝节123位于第五板面215并与第三触点113电连接。第三连接件52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三段521、第四段522、第五段523和第六段524,第三段521包括绝缘包覆层并沿第一板面211延伸,第三段521压盖在部分第二线圈11b上,第四段522沿第五板面215延伸,第五段523沿第四板面214延伸,第六段524朝控制电路4延伸。
与上述实施例类似,本实施例中的第三连接件52上也设置了绝缘包覆层。如图7中的下图所示,将控制电路4为电路板,电路板上的两个馈电端、第一触点111、第二触点112、第三触点113、和第四触点114设置在电子设备的同一侧,便于通过第二连接件51、第三连接件52和连接辐射图案12将电路板、第一线圈11a、第二线圈11b串联起来,简化了电子设备的组装工艺。
具体地,图7的左上图中示出了连接辐射图案12的具体形式,该连接辐射图案12还包括第四连接枝节124和第五连接枝节125,第四连接枝节124与第二触点112和第一连接枝节121电连接,第五连接枝节125同时与第三连接枝节123和第三触点113电连接。同时,第四连接枝节124和第五连接枝节125与环绕枝节11c垂直。
容易理解,本实施例中的第二触点112和第三触点113位于靠近肋板22边缘位置,与此相对的,第一触点111和第四触点114位于远离肋板22位置。此种布置方式,便于通过激光直接成型工艺先将第一线圈11a和第二线圈11b连接起来,而后再利用第二连接件51和第三连接件52将辐射图案与电路板连接起来,以最终实现辐射部1跨越电池7后与电路板的连接形式。
容易理解,上述实施例中的线圈11布置位置不同,因此用于与电路板连接的连接件的形式也不相同。上述线圈11布置至少包括如下形式,同时位于第一板面211的肋板22内侧和外侧(如图6-8所示,使用第二连接件51和第三连接件52),至少部分位于第二板面212位置如图9所示,使用第四连接件54),仅位于第一板面211的肋板22外侧(如图10所示,使用第三连接件52和第五连接件55),仅位于第一板面211的肋板22内侧(如图11所示,使用第四连接件54和第二连接件51)。该第五连接件55具有第四段522、第五段523和第六段524,该第四段522可以直接与靠近肋板22的触点电连接。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改动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5)

1.一种机壳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壳组件包括:
壳体(2),包括护板(21),所述护板(21)包括第一板面(211)、第二板面(212)和位于所述第一板面(211)和所述第二板面(212)外缘的板缘(218),所述第一板面(211)和所述第二板面(212)相互背离;
辐射部(1),包括至少一个线圈(11),所述线圈(11)布设在所述第一板面(211)和/或所述第二板面(212)上并位于所述板缘(218)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壳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11)为环绕辐射图案,所述环绕辐射图案围绕所述护板(21)的中间区域向外侧逐层螺旋盘绕,所述环绕辐射图案的各层具有间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机壳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面(211)和所述第二板面(212)为矩形面;
所述环绕辐射图案具有与所述矩形面的各边对应的多个环绕枝节(11c),相邻的两个所述环绕枝节(11c)首尾连接并且相互垂直。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机壳组件,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所述线圈(11)为多个所述线圈(11),各所述线圈(11)间具有间隔并围绕所述中间区域相互嵌套。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机壳组件,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线圈(11)包括第一线圈(11a)和第二线圈(11b),所述第一线圈(11a)位于所述第二线圈(11b)的内侧且所述第一线圈(11a)和所述第二线圈(11b)的盘绕方向相同。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机壳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2)还包括肋板(22),所述肋板(22)凸设在所述第一板面(211)上并沿所述板缘(218)延伸,所述第一板面(211)的靠近所述肋板(22)内侧位置形成第一容置区域(31),所述第一板面(211)的靠近所述肋板(22)外侧位置形成第二容置区域(32);
所述第一线圈(11a)位于所述第一容置区域(31)和/或所述第二容置区域(32)。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机壳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线圈(11a)位于所述第一容置区域(31)并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触点(111)和第二触点(112),所述第一触点(111)和所述第二触点(112)分别位于所述第一线圈(11a)的内侧和外侧,所述第二线圈(11b)位于所述第二容置区域(32)并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三触点(113)和第四触点(114),所述第三触点(113)和所述第四触点(114)分别位于所述第二线圈(11b)的内侧和外侧;
所述肋板(22)包括位于同侧的第三板面(213)、第四板面(214)和第五板面(215),所述第三板面(213)朝向所述第一板面(211)中间区域,所述第四板面(214)背离于所述第一板面(211),所述第五板面(215)背离于所述第三板面(213);
所述辐射部(1)还包括连接辐射图案(12),所述连接辐射图案(12)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连接枝节(121)、第二连接枝节(122)和第三连接枝节(123),所述第一连接枝节(121)位于所述第三板面(213)并与所述第二触点(112)电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枝节(122)位于所述第四板面(214),所述第三连接枝节(123)位于所述第五板面(215)并与所述第三触点(113)电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机壳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板面(212)具有与所述第一容置区域(31)和/或所述第二容置区域(32)对应的第三容置区域(33);
所述第二线圈(11b)位于所述第三容置区域(33);
所述护板(21)具有贯穿所述第一板面(211)和所述第二板面(212)的第一通孔(216);
所述辐射部(1)还包括第一连接件(13),所述第一连接件(13)通过所述第一通孔(216)与所述第一线圈(11a)和所述第二线圈(11b)连接。
9.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包括:
壳体(2),包括护板(21),所述护板(21)包括第一板面(211)、第二板面(212)和位于所述第一板面(211)和所述第二板面(212)外缘的板缘(218),所述第一板面(211)和所述第二板面(212)相互背离;
辐射部(1),包括至少一个线圈(11),所述线圈(11)布设在所述第一板面(211)和/或所述第二板面(212)上并位于所述板缘(218)位置;
控制电路(4),包括两个馈电端,所述控制电路(4)通过两个所述馈电端与所述辐射部(1)电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11)为环绕辐射图案,所述环绕辐射图案围绕所述护板(21)的中间区域向外侧逐层螺旋盘绕,所述环绕辐射图案的各层具有间隔;
所述辐射部(1)还包括位于所述线圈(11)的两端的第一触点(111)和第四触点(114);
两个所述馈电端包括:第一馈电端(41)和第二馈电端(42);
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第二连接件(51)和第三连接件(52),所述第二连接件(51)和所述第三连接件(52)为带状,所述第二连接件(51)同时与所以第一触点(111)和所述第一馈电端(41)电连接,所述第三连接件(52)同时与所述第四触点(114)和所述第二馈电端(42)电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电路(4)与所述第一板面(211)相对设置;所述线圈(11)包括第二线圈(11b),所述第一触点(111)、所述第四触点(114)和所述第二线圈(11b)位于所述第二板面(212)上;所述护板(21)具有贯穿所述第一板面(211)和所述第二板面(212)的两个第二通孔(217);
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两个连接块(53),两个所述连接块(53)分别穿设在两个所述第二通孔(217)内;两个所述连接块的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二连接件(51)和所述第三连接件(52)电连接,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触点(111)和所述第四触点(114)电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2)还包括肋板(22),所述肋板(22)凸设在所述第一板面(211)上并沿所述板缘(218)延伸,所述第一板面(211)的位靠近所述肋板(22)内侧位置形成第一容置区域(31),所述第一板面(211)的靠近所述肋板(22)外侧位置形成第二容置区域(32);
多个所述线圈(11)包括第一线圈(11a),所述第一线圈(11a)位于所述第一容置区域(31)和/或所述第二容置区域(32);
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
边壳(6),卡设在所述肋板(22)与所述第二容置区域(32)之间;
电池(7),与所述控制电路(4)电连接并卡设在所述肋板(22)内侧。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线圈(11a)位于所述第一容置区域(31)并具有相对设置的两端,位于所述第一线圈(11a)内侧的一端为所述第一触点(111),位于所述第一线圈(11a)外侧的一端为第二触点(112);
所述第二连接件(51)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段(511)和第二段(512),所述第一段(511)具有绝缘包覆层;
所述第一段(511)沿所述第一板面(211)延伸,并压盖在部分所述第一线圈(11a)上,所述第二段(512)由所述肋板(22)底部朝至所述控制电路延伸。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线圈(11)还包括第二线圈(11b),所述第二线圈(11b)位于所述第二容置区域(32)并与所述第一线圈(11a)的盘绕方向相同,位于所述第一线圈(11a)外侧的一端为第二触点(112);
所述控制电路(4)位于所述电池(7)的顶部,所述第一馈电端(41)和所述第二馈电端(42)位于所述控制电路(4)的同侧;
所述第二线圈(11b)位于所述第二容置区域(32)并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三触点(113)和第四触点(114),所述第三触点(113)和所述第四触点(114)分别位于所述第二线圈(11b)的内侧和外侧;
所述肋板(22)包括第三板面(213)、第四板面(214)和第五板面(215),所述第二板面(212)朝向所述第一板面(211)的中间区域,所述第四板面(214)背离于所述第一板面(211),所述第五板面(215)背离于所述第三板面(213);
所述辐射部(1)还包括连接辐射图案(12),所述连接辐射图案(12)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连接枝节(121)、第二连接枝节(122)和第三连接枝节(123),所述第一连接枝节(121)位于所述第三板面(213)并与所述第二触点(112)电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枝节(122)位于所述第四板面(214),所述第三连接枝节(123)位于所述第五板面(215)并与所述第三触点(113)电连接;
所述第三连接件(52)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三段(521)、第四段(522)、第五段(523)和第六段(524),所述第三段(521)包括绝缘包覆层并沿所述第一板面(211)延伸,所述第三段(521)压盖在部分所述第二线圈(11b)上,所述第四段(522)沿所述第五板面(215)延伸,所述第五段(523)沿第四板面(214)延伸,所述第六段(524)朝所述控制电路(4)延伸。
15.根据权利要求9-1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
腕带(8),与所述壳体(2)固定;以及
显示屏(9),设置在所述电子设备的远离所述辐射部(1)的一侧,所述辐射部(1)的至少部分区域与所述显示屏(9)外侧对应。
CN202211130902.8A 2022-09-16 2022-09-16 机壳组件及电子设备 Pending CN11552841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130902.8A CN115528414A (zh) 2022-09-16 2022-09-16 机壳组件及电子设备
TW111214421U TWM640287U (zh) 2022-09-16 2022-12-28 機殼組件及電子設備
TW111150318A TW202316936A (zh) 2022-09-16 2022-12-28 機殼組件及電子設備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130902.8A CN115528414A (zh) 2022-09-16 2022-09-16 机壳组件及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528414A true CN115528414A (zh) 2022-12-27

Family

ID=846975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130902.8A Pending CN115528414A (zh) 2022-09-16 2022-09-16 机壳组件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5528414A (zh)
TW (2) TW202316936A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640287U (zh) 2023-04-21
TW202316936A (zh) 2023-04-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941600B2 (ja) アンテナ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JP4883125B2 (ja) アンテナ
US10164336B2 (en) Antenna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JP2005333244A (ja) 携帯電話機
CN103703473B (zh) 通信终端装置
CN103620868A (zh) 天线装置及通信终端装置
CN102544708A (zh) 天线装置、带天线的电池组及通信终端装置
US9983689B2 (en) Key input unit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CN203674401U (zh) 天线装置及通信终端装置
JP5742143B2 (ja) 通信端末機器
US10270155B2 (en) Antenna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KR101556666B1 (ko) 휴대 단말기, nfc 안테나용 휴대 단말기 케이스
JP2008085988A (ja) アンテナ及び携帯電子機器
CN113258286B (zh) 一种电子设备
CN112042052B (zh) 天线模块
JP6589403B2 (ja) アンテナ装置及びこれに用いるコイル部品
KR101582657B1 (ko) Nfc 안테나 모듈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휴대 단말
JP2011238015A (ja) 非接触通信媒体、アンテナパターン配置媒体、通信装置及び通信方法
KR101875444B1 (ko) 안테나 모듈
JP5369929B2 (ja) 磁性体アンテナ及びアンテナ装置
CN217983649U (zh) 机壳组件及电子设备
CN115528414A (zh) 机壳组件及电子设备
CN110299607A (zh) 天线模块和包括天线模块的电子装置
JP5321236B2 (ja) 磁性体アンテナ及びアンテナ装置
JP6549436B2 (ja) アンテナ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