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515864A - 捆包件 - Google Patents

捆包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515864A
CN115515864A CN202080100130.6A CN202080100130A CN115515864A CN 115515864 A CN115515864 A CN 115515864A CN 202080100130 A CN202080100130 A CN 202080100130A CN 115515864 A CN115515864 A CN 11551586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near portion
rotating piece
parallel
recess
rota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100130.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515864B (zh
Inventor
剑持正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551586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51586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51586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51586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DCONTAINERS FOR STORAGE OR TRANSPORT OF ARTICLES OR MATERIALS, e.g. BAGS, BARRELS, BOTTLES, BOXES, CANS, CARTONS, CRATES, DRUMS, JARS, TANKS, HOPPERS, FORWARDING CONTAINERS; ACCESSORIES, CLOSURES, OR FITTINGS THEREFOR; PACKAGING ELEMENTS; PACKAGES
    • B65D81/00Containers, packaging elements, or packages, for contents presenting particular transport or storage problems, or adapted to be used for non-packaging purposes after removal of contents
    • B65D81/02Containers, packaging elements, or packages, for contents presenting particular transport or storage problems, or adapted to be used for non-packaging purposes after removal of contents specially adapted to protect contents from mechanical damage
    • B65D81/05Containers, packaging elements, or packages, for contents presenting particular transport or storage problems, or adapted to be used for non-packaging purposes after removal of contents specially adapted to protect contents from mechanical damage maintaining contents at spaced relation from package walls, or from other cont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uffer Packaging (AREA)
  • Packaging Of Machine Parts And Wound Products (AREA)

Abstract

捆包件是覆盖被捆包物的一面的捆包件,该捆包件具备:箱,其具有沿着被捆包物的一面配置且平行地延伸的一对第一边;缓冲件,其沿着第一边的边缘部配置于箱的与被捆包物对置的对置面,并与第一边平行地延伸,且形成有凹部;以及把手,其以位于凹部的方式设置于箱。把手具有转动部,该转动部以形成于箱的切口和与对置面连接的支承部形成外形,转动部支承于支承部并能够朝向缓冲件转动,若朝向缓冲件转动,则与凹部的内表面抵接。

Description

捆包件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捆包件,详细而言涉及重物的捆包件。
背景技术
以往,例如在捆包大型的冰箱那样的具有重量的产品的情况下,产品的上部、侧面以及顶面由捆包件覆盖,这些捆包件用带固定。针对产品的上部的捆包件,存在仅使用顶面缓冲件的方式、仅使用顶面瓦楞纸的方式、或使用顶面缓冲件以及顶面瓦楞纸的方式。针对产品的侧面,一般是仅用侧面瓦楞纸覆盖的方式。针对产品的底面的捆包件,存在仅使用供产品载置的地板面缓冲件的方式、或使用地板面缓冲件以及地板面瓦楞纸的方式。这些捆包件与所捆包的产品的形状相配合而成形。在捆包如冰箱那样的家电产品的情况下,这些捆包件有时成形为长方形。在侧面瓦楞纸、地板面缓冲件以及地板面瓦楞纸形成有搬运用的把手孔。把手孔通过压入瓦楞纸的一部分而形成。而且,在地板面缓冲件以及地板面瓦楞纸,在长边的边缘部形成有与长边平行地延伸的把手孔,在短边的边缘部形成有与短边平行地延伸的把手孔。在多个作业者搬运产品的情况下,以一位作业者将手放在侧面瓦楞纸的把手孔进行把持,并且其他作业者将手放在地板面缓冲件或地板面瓦楞纸的把手孔进行把持的状态来搬运产品。
在产品的底面由地板面缓冲件和地板面瓦楞纸覆盖的情况下,地板面缓冲件设置在地板面瓦楞纸的长边的边缘部、或短边的边缘部。作业者将手放在地板面瓦楞纸的设置有地板面缓冲件的边的边缘部所形成的把手孔的情况下,由于地板面缓冲件成为抵接部件,因此把手孔不会破损。但在作业者将手放在地板面瓦楞纸的未设置地板面缓冲件的边的边缘部所形成的把手孔的情况下,由于没有成为抵接部件的地板面缓冲件,因此在作业者搬运具有重量的产品时,把手孔及其周边有可能破损。以避免这样的把手孔及其破损为目的,专利文献1记载的包装用台板采用在未设置地板面缓冲件的边部设置有加强部件的结构。
专利文献1:日本实开昭61-93477号公报
专利文献1的包装用台板为了防止把手孔及其周边的破损而必须设置加强部件,因此存在部件数量增加的课题。
发明内容
本公开是以上述那样的课题为背景所做出的,提供一种抑制部件件数的增加,并且提高了强度的捆包件。
本公开的捆包件,覆盖被捆包物的一面,该捆包件具备:箱,其具有沿着所述被捆包物的所述一面配置且平行地延伸的一对第一边;缓冲件,其沿着所述第一边的边缘部配置于所述箱的与所述被捆包物对置的对置面并与所述第一边平行地延伸,并且形成有凹部;以及把手,其以位于所述凹部的方式设置于所述箱,所述把手具有转动部,该转动部以形成于所述箱的切口和与所述对置面连接的支承部形成外形,所述转动部支承于所述支承部并能够朝向所述缓冲件转动,若朝向所述缓冲件被转动,则与所述凹部的内表面抵接。
根据本公开,支承于支承部并且转动的转动部构成为能够与缓冲件的凹部的内表面抵接。因此,除了箱以及缓冲件以外,不必增加特别的部件就能够实现把手的加强。即,能够抑制部件数量的增加,并且提高捆包件的强度。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公开的实施方式1的捆包件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将本公开的实施方式1的捆包件的一部分部件取下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本公开的实施方式1的地板面捆包件的俯视图。
图4是表示本公开的实施方式1的地板面捆包件的俯视图。
图5是表示本公开的实施方式1的地板面捆包件的立体图。
图6是本公开的实施方式1的地板面捆包件的剖视图。
图7是将本公开的实施方式1的第一把手放大表示的俯视图。
图8是表示第一把手的第二转动片转动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本公开的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1的凹部和被转动后的第一把手的第一转动片的立体图。
图10是表示在本公开的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1中第一把手的第二转动片转动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1是表示在本公开的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1中第一把手的第一转动片以及第二转动片转动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2是将本公开的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2的第一把手放大表示的俯视图。
图13是表示本公开的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2的第一把手的第一转动片以及第三转动片转动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4是表示本公开的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2的第一把手的第二转动片以及第三转动片转动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5是将本公开的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3的第一把手放大表示的俯视图。
图16是表示本公开的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3的第一把手的第一转动片以及第三转动片转动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7是表示本公开的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3的第一把手的第二转动片以及第三转动片转动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8是本公开的实施方式2的地板面捆包件的立体图。
图19是本公开的实施方式2的地板面箱的立体图。
图20是本公开的实施方式2的地板面缓冲件的俯视图。
图21是本公开的实施方式2的地板面缓冲件的俯视图。
图22是本公开的实施方式2的地板面缓冲件的俯视图。
图23是表示搬运被捆包物时的方式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公开的捆包件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公开并不限定于以下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公开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形。另外,本公开包括在以下各实施方式所示的结构中,能够组合的结构的所有组合。另外,附图所示的捆包件是表示应用本公开的捆包件的设备的一个例子,本公开应用的设备并不被附图所示的捆包件限定。另外,在以下说明中,为了容易理解而适当地使用表示方向的用语(例如“上”、“下”、“右”、“左”、“前”、“后”等),但这些是用于说明的,并不限定本公开。另外,在各图中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的部分是相同或与其相当的部分,这在说明书的全文中是共通的。另外,在各附图中各构成部件的相对的尺寸关系或形状等存在与实际不同的情况。
实施方式1.
图1是表示本公开的实施方式1的捆包件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将本公开的实施方式1的捆包件的一部分部件取下后的状态的立体图。捆包件1捆包被捆包物2,并具备地板面捆包件10、顶面捆包件20以及侧面捆包件30。捆包件1包括例如瓦楞纸等厚纸。被捆包物2例如是具有重量的冰箱。图1从被捆包物2的前侧示出捆包件1。图2从被捆包物2的后侧示出取下了顶面捆包件20以及侧面捆包件30的状态。地板面捆包件10是配置于捆包件1的底面的捆包件,换言之,是覆盖作为被捆包物2的一面的底面的捆包件。地板面捆包件10在整体上具有矩形的形状。顶面捆包件20是配置于捆包件1的上表面的捆包件,换言之,是覆盖作为被捆包物2的一面的顶面的捆包件。顶面捆包件20在整体上具有矩形的形状。地板面捆包件10和顶面捆包件20具有大致相同的形状以及大致相同的大小。侧面捆包件30是配置于捆包件1的侧面的捆包件,配置于地板面捆包件10与顶面捆包件20之间。被捆包物2配置于地板面捆包件10。被捆包物2的上表面由顶面捆包件20覆盖,被捆包物2的侧面在整周上由侧面捆包件30覆盖。带40是对地板面捆包件10、顶面捆包件20以及侧面捆包件30进行集中固定的捆束部件。在本实施方式1中,带40设置有三条,分别以沿地板面捆包件10以及顶面捆包件20的宽度方向延伸,且在侧面捆包件30处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方式卷绕于地板面捆包件10、侧面捆包件30以及顶面捆包件20。
在图1以及图2中,X方向表示地板面捆包件10以及顶面捆包件20的宽度方向,Y方向表示地板面捆包件10以及顶面捆包件20的长度方向,Z方向表示捆包件1以及被捆包物2的上下方向。另外,在之后的说明中使用的其他附图中,X方向、Y方向、Z方向所表示的方向也与图1以及图2同样。
如图1所示,在侧面捆包件30形成有把手31,该把手31用于在作业者搬运被捆包物2时放置手。如图2所示,被捆包物2由透明的乙烯基膜50覆盖。另外,顶面缓冲件51、52与在被捆包物2的上部沿长度方向延伸的边缘部抵接。
图3以及图4是表示本公开的实施方式1的地板面捆包件的俯视图。图5是表示本公开的实施方式1的地板面捆包件的立体图。图6是本公开的实施方式1的地板面捆包件的剖视图。图3从图2的载置被捆包物2的一侧示出地板面捆包件10,图4从捆包件1的外侧即作业者放手的一侧示出地板面捆包件10。图6是沿图3的线A-A切剖地板面捆包件10并从箭头方向表示的图。地板面捆包件10具有地板面箱60、地板面缓冲件71以及地板面缓冲件72。地板面箱60例如将瓦楞纸成形而成。在地板面箱60载置有图2的被捆包物2。换言之,地板面箱60沿着被捆包物2的底面配置。地板面箱60的平面形状为矩形,更详细而言,具有长方形的形状。地板面箱60具有:沿长度方向延伸的一对第一边60A以及60B;沿宽度方向延伸并与第一边60A以及60B正交的一对第二边60C以及60D;以及作为与被捆包物2对置的面的对置面60E。第一边60A、第一边60B、第二边60C以及第二边60D相对于对置面60E正交并立起。在图3~图5中,方向Y与长度方向一致,方向X与宽度方向一致。
在地板面箱60形成有第一把手80以及90、第二把手101以及102、以及第三把手103以及104。第一把手80形成于第一边60A与第二边60C交叉的角部的附近,第一把手90形成于第一边60B与第二边60C交叉的角部的附近。第二把手101以及102形成为与第二边60C以及60D平行地延伸。第三把手103以及104形成为与第一边60A以及60B平行地延伸。第二把手101和第三把手103形成于第一边60A的边缘部,第二把手102和第三把手104形成于第一边60B的边缘部。
地板面缓冲件71以及72设置于对置面60E。地板面缓冲件71以及72是将例如作为合成树脂的发泡苯乙烯成形而成的长条部件。地板面缓冲件71在地板面箱60的第一边60A的边缘部处以长度方向与第一边60A平行的方式配置。地板面缓冲件72在地板面箱60的第一边60B的边缘部处以长度方向与第一边60B平行的方式配置。
在地板面缓冲件71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中的,位于第二边60C侧的端部形成有凹部73。凹部73朝向地板面箱60的对置面60E开口且朝向地板面箱60的内侧开口。同样,在地板面缓冲件72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中的,位于第二边60C侧的端部形成有凹部74。凹部74朝向地板面箱60的对置面60E开口且朝向地板面箱60的内侧开口。
如图6所示,凹部74形成为减薄部。凹部74具有第一内表面74A、第二内表面74B、第三内表面74C以及第四内表面74D。第一内表面74A与图3~图5所示的第一边60B平行。第二内表面74B以及第三内表面74C与图3~图5所示的第二边60C平行。凹部74的底面亦即第四内表面74D与对置面60E平行。
如图5所示,凹部73也形成为与凹部74同样的减薄部。凹部73具有第一内表面73A(参照图8)、第二内表面73B、第三内表面73C、以及第四内表面73D。由于在图5中表示凹部73的角度的关系,第一内表面73A虽然未出现在图5,但形成为与凹部74的第一内表面74A与第一边60B平行同样的方式,与第一边60A平行。第二内表面73B以及第三内表面73C与第二边60C平行。第四内表面73D与对置面60E平行。
第一把手80配置于凹部73。换言之,在地板面缓冲件71设置于地板面箱60时,以第一把手80位于凹部73的方式设定凹部73所形成的位置。同样,第一把手90配置于凹部74。换言之,在地板面缓冲件72设置于地板面箱60时,以第一把手90位于凹部74的方式设定凹部74所形成的位置。
图7是放大表示本公开的实施方式1的第一把手的俯视图。图7从地板面缓冲件71侧示出第一把手80。第一把手80具有转动部81和支承部82。转动部81具有与第一边60A(参照图3~图5)平行地延伸的第一转动片111、和与第二边60C(参照图3~图5)平行地延伸的第二转动片112。支承部82包括与第一边60A平行的第一支承部121、和与第二边60C平行的第二支承部122。即,第一转动片111以及第一支承部121与地板面箱60的长度方向平行地延伸,第二转动片112以及第二支承部122与地板面箱60的宽度方向平行地延伸。
第一转动片111以第一切口113和第一支承部121形成外形。第一切口113包括与第一边60A平行地延伸的第一直线部113A、和朝向第一边60A延伸的第二直线部113B。第二直线部113B在相对于第一直线部113A交叉的方向上延伸。在图7的例子中,第二直线部113B相对于第一直线部113A垂直地延伸。另外,第一直线部113A与第二直线部113B之间的角在图7中为圆角。第一支承部121在与第二直线部113B交叉的方向上延伸。
第二转动片112以第二切口114和第二支承部122形成外形。第二切口114包括第三直线部114A、第四直线部114B、以及第五直线部114C。第三直线部114A与第二边60C平行地延伸,并与第一切口113的第一直线部113A正交。第四直线部114B与第三直线部114A的一个端部连接并位于第一支承部121的延长线上。第五直线部114C与第三直线部114A的另一个端部连接。第二支承部122与第二边60C平行地延伸。这样,第一转动片111与第二转动片112一体地形成。
另外,也可以对第一支承部121以及第二支承部122施加穿孔或折叠而构成。通过施加穿孔或折叠,能够使第一转动片111以及第二转动片112的转动更容易。
图4所示的第一把手90也具有与第一把手80同样的结构。第一把手90具有第一转动片131和第二转动片132。第一转动片131具有与第一把手80的第一转动片111同样的结构,第二转动片132具有与第一把手80的第二转动片112同样的结构。另外,第一转动片131以及第二转动片132与凹部74的相对的位置关系也与上述的第一转动片111以及第二转动片112与凹部73的相对的位置关系是同样的。
如图3所示,在从载置被捆包物2的一侧俯视观察地板面捆包件10时,第一把手80的至少一部分与凹部73重叠,第二把手90的至少一部分与凹部74重叠。
图8是表示第一把手的第二转动片转动后的状态的立体图。第二转动片112在凹部73一边支承于第二支承部122,一边能够朝向凹部73的第二内表面73B转动。而且,当第二转动片112一边支承于第二支承部122一边被转动时能够与第二内表面73B抵接。当第二转动片112被转动时,如图8所示,形成把手孔402。
第一转动片111在凹部73一边支承于第一支承部812,一边能够朝向凹部73的第一内表面73A转动。而且,当第一转动片111一边支承于第一支承部812一边被转动时,能够与第一内表面73A抵接。此外,图8示出有第一转动片111未转动的状态。如图8所示,未转动的第一转动片111构成对置面60E的一部分。
凹部73的在与地板面箱60的对置面60E正交的方向上的深度大于图7所示的连接第一切口113的第一直线部113A与第一支承部121的直线且与第一直线部113A以及第一支承部121正交的直线的长度。另外,凹部73的在与地板面箱60的对置面60E正交的方向上的深度大于图7所示的连接第二切口114的第一直线部106A和第二支承部122的直线且与第一直线部106A以及第二支承部122正交的直线的长度。即,凹部73的深度设定为不妨碍转动部81的第一转动片111的朝向第一内表面73A的转动,且不妨碍第二转动片112的朝向第二内表面73B的转动的大小。
如图4所示,第二把手101以及102沿着第二边60C以及60D延伸。第二把手101形成于第一边60A的边缘部。第二把手102形成于第一边60B的边缘部。第三把手103以及104沿着第一边60A以及60B延伸。第三把手103形成于第一边60A的边缘部。第三把手104形成于第一边60B的边缘部。
这样,第一把手80的转动部81支承于支承部82并能够朝向地板面缓冲件71转动,且构成为当被转动时能够与凹部73的内表面抵接。第一把手90的转动部91支承于支承部92并能够朝向地板面缓冲件72转动,且构成为当被转动时能够与凹部73的内表面抵接。
图9是表示本公开的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1的凹部和被转动后的第一把手的第一转动片的立体图。图10是表示在本公开的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1中第一把手的第二转动片转动后的状态的立体图。图11是表示在本公开的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1中第一把手的第一转动片以及第二转动片转动后的状态的立体图。如图9~图11所示,变形例1的地板面缓冲件171的凹部173包括与第一边60A平行的第一内表面173A、与第二边60C平行的第二内表面173B以及第三内表面173。
如图9所示,第一转动片111在凹部173一边支承于第一支承部121,一边能够朝向凹部173的第一内表面173A转动。而且,当第一转动片111一边支承于第一支承部121一边被转动时能够与第一内表面173A抵接。当第一转动片111被转动时,形成与地板面箱60的长度方向平行的把手孔401。在图9中,第二转动片112未转动,而构成对置面60E的一部分。
如图10所示,第二转动片112在凹部173一边支承于第二支承部122,一边能够朝向凹部173的第二内表面173B转动。而且,当第二转动片112一边支承于第一支承部822一边被转动时能够与第二内表面173B抵接。当第二转动片112被转动时,形成与地板面箱60的宽度方向平行的把手孔402。在图10中,第一转动片111未转动,而构成对置面60E的一部分。
如图11所示,也能够使第一转动片111以及第二转动片112双方转动。在该情况下,也构成为第一转动片111能够与凹部173的第一内表面173A抵接,第二转动片112能够与凹部173的第二内表面173B抵接。而且,当第一转动片111以及第二转动片112双方被转动时,如图11所示,把手孔401以及把手孔402一体地形成。此外,在图8所示的结构中,也能够使第一转动片111以及第二转动片112双方转动。
图23是表示被捆包物的搬运时的方式的图。作业者在使用第一把手80时,将手或手指插入到把手孔401或把手孔402,该把手孔401或把手孔402是通过使第一转动片111以及第二转动片112中的任一方或双方以上述的方式转动而形成的。此时,在使用图8所说明的实施方式1的情况下,第一转动片111与地板面缓冲件71的凹部73的第一内表面73A抵接,第二转动片112与地板面缓冲件71的凹部73的第二内表面73B抵接。因此,第一转动片111以及第二转动片112支承于地板面缓冲件71。另外,在使用图9~图11所说明的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1的情况下,第一转动片111与地板面缓冲件171的凹部173的第一内表面173A抵接,第二转动片112与地板面缓冲件171的凹部173的第二内表面173B抵接。因此,第一转动片111以及第二转动片112支承于地板面缓冲件171。
因此,即使外力作用于把手孔401以及把手孔402的周围,也会抑制第一转动片111以及第二转动片112的脱离、第一转动片111以及第二转动片112的周边部分的破损、以及把手孔401以及把手孔402的边缘部的破损。即,地板面缓冲件71作为第一把手80的加强部件发挥功能。
由于第一把手90也具有与第一把手80同样的结构,因此起到与第一把手80的上述的效果同样的效果。
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1,除了作为捆包被捆包物2的部件的地板面箱60以及地板面缓冲件71以及72以外,不增加特别的部件,就能够实现第一把手80以及90的加强。即,能够抑制部件数量的增加,并且提高地板面捆包件10的强度。
由于抑制部件数量的增加,因此能够抑制地板面捆包件10的制造成本的上升。
由于除了地板面箱60以及地板面缓冲件71以及72以外不需要增加特别的部件,因此可避免在将与地板面箱60和地板面缓冲件71以及72材质不同的部件用作加强部件时所产生的加强部件的废弃的麻烦。
通过使在地板面箱60的长度方向上延伸的把手孔以及在宽度方向上延伸的把手孔更大,可提高被捆包物2的搬运的便利性。在构成为隔开间隔设置第一转动片111和第二转动片112,从而把手孔401和把手孔402隔开间隔形成的情况下,当构成为把手孔401和把手孔402形成为更大时,两者的间隔变小,地板面箱60有可能破损。在本实施方式1中,与地板面箱60的长度方向平行地延伸的第一转动片111、和与地板面箱60的宽度方向平行地延伸的第二转动片112一体地形成。因此,即使考虑作业者的便利性来设定把手孔401以及把手孔402的大小,也能够抑制地板面箱60的破损。
另外,在构成为把手孔401和把手孔402隔开间隔形成的情况下,为了避免地板面箱60的破损,想到使第一转动片111与第二转动片112的间隔更大。但是,在该情况下,有可能导致地板面箱60大型化。在本实施方式1中,第一转动片111、与第二转动片112以及第二支承部122一体地形成。因此,能够抑制地板面箱60的大型化,另外,能够抑制由大型化引起的制造成本的上升。
另外,在构成为把手孔401和把手孔402隔开间隔形成的情况下,由于与地板面缓冲件的相对的位置关系所引起的设计上的制约,有时难以将把手孔401以及把手孔402形成于作业者容易握持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1中,在地板面缓冲件71的凹部73设置有第一把手80,在地板面缓冲件72的凹部74设置有第一把手90。因此,能够根据作业者的便利性来设定第一把手80以及第二把手90的位置,并根据该位置来设定凹部73以及74的位置。
为了配合作业者的便利性而自如地设定合把手孔的位置,想到构成为仅以地板面缓冲件构成地板面捆包件,在地板面缓冲件的背面形成减薄,将该减薄作为把手孔。但是,由于在地板面捆包件的背面始终形成有孔的状态,因此存在虫或小动物等侵入到该孔中的可能性。在实施方式1中,由于根据需要使第一转动片或第二转动片转动来形成把手孔401以及402即可,因此能够抑制异物的侵入。
另外,若仅以例如将发泡苯乙烯成形而成的地板面缓冲件构成地板面捆包件,则存在搬运时地板面缓冲件与具有凹凸的坚硬的地面或地板面等摩擦而破损的可能性。在本实施方式1中,地板面捆包件10由瓦楞纸的地板面箱60和地板面缓冲件71以及73构成。瓦楞纸与发泡苯乙烯相比,与具有凹凸的坚硬的地面或地板面等摩擦的情况下的强度高。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1,抑制搬运时的地板面捆包件10的破损。
凹部73的深度设定为不妨碍转动部81的第一转动片111以及第二转动片112的转动的大小。因此,在作业者转动第一转动片111以及第二转动片112时,抑制使作业者感到应力。另外,在第一转动片111以及第二转动片112被转动时,抑制第一转动片111以及第二转动片112的边缘部与凹部73的第四内表面73D接触,因此能够抑制第一转动片111以及第二转动片112的破损。同样,凹部74的深度设定为不妨碍转动部91的第一转动片131以及第二转动片132的转动的大小。因此,在作业者转动第一转动片131以及第二转动片132时,抑制使作业者感到应力。另外,由于在第一转动片131以及第二转动片132被转动时,抑制第一转动片111以及第二转动片132的边缘部与凹部74的第四内表面74D接触,因此能够抑制第一转动片131以及第二转动片132的破损。
在图3、图5以及图6所示的结构中,凹部73具有作为底面的第四内表面73D,凹部74具有作为底面的第四内表面74D。因此,能够维持地板面缓冲件71以及地板面缓冲件72的强度。另外,凹部73以及凹部74的地板面箱60的内侧开口。因此,从地板面箱60的中央侧容易目视确认凹部73与第一把手80的相对的位置关系、以及凹部74与第一把手90的相对的位置关系。其结果,可容易进行地板面缓冲件71以及地板面缓冲件72的定位。
在图9以及图10所示的结构中,凹部173仅由与地板面箱60的对置面60E正交第一内表面173A、第二内表面173B、以及第三内表面173C构成。因此,在从地板面箱60的对置面60E侧观察地板面捆包件10时,容易目视确认凹部173与第一把手80的相对的位置关系。其结果,可容易地进行地板面缓冲件71的定位。
图12是放大表示本公开的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2的第一把手的俯视图。图12从地板面缓冲件171侧示出第一把手280。第一把手280具有转动部281和支承部282。转动部281具有与第一边60A(参照图3~图5)平行地延伸的第一转动片211、与第二边60C(参照图3~图5)平行地延伸的第二转动片212、以及第三转动片213。支承部282包括与第一边60A平行的第一支承部221、与第二边60C平行的第二支承部222、以及第三支承部223。
第一转动片211以第一切口215和第一支承部221形成外形。第一切口包括与第一边60A(参照图3~图5)平行地延伸的第一直线部215A、和朝向第一边60A延伸的第二直线部215B。第二直线部215B在相对于第一直线部215A交叉的方向上延伸。在图12的例子中,第二直线部215B相对于第一直线部215A垂直地延伸。另外,第一直线部215A与第二直线部215B之间的角在图12中为圆角。第一支承部221与第一边60A平行地延伸,并在与第二直线部215B交叉的方向上延伸。
第二转动片212以第二切口216和第二支承部222形成外形。第二切口216包括第三直线部216A和第四直线部216B。第三直线部216A与第二边60C(参照图3~图5)平行地延伸。第三直线部216A与第一直线部215A正交并交叉。第四直线部216B与第三直线部216A的一个端部连接并与第一边60A平行地延伸。第二支承部222与第二边60C平行地延伸,并与第四直线部216B正交。
第三转动片213以第三切口217和第三支承部223形成外形。第三切口217包括第五直线部217A、第六直线部217B、以及第七直线部217C。第五直线部217A在第三直线部216A的朝向第一边60A的延长线上延伸。
第六直线部217B在第一支承部221的朝向第二边60C的延长线上延伸。
第七直线部217C在第二支承部222的朝向第一边60A的延长线上延伸。
第三支承部223在第一直线部215A的朝向第二边60C的延长线上延伸。
第二转动片212与第三转动片213通过第三支承部223连接。
即,第一转动片211、第二转动片212、以及第三转动片213一体地形成。
图13是表示本公开的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2的第一把手的第一转动片以及第三转动片转动后的状态的立体图。第一转动片211在凹部173一边支承于第一支承部221,一边能够朝向凹部173的第一内表面173A转动。而且,当第一转动片211一边支承于第一支承部221一边被转动时,能够与第一内表面173A抵接。第三转动片213一边支承于第三支承部223,一边能够沿着第一边60A向与第一转动片211的转动方向相反的方向转动。当第一转动片211以及第三转动片213被转动时,形成与第一边60A平行地延伸的把手孔401。
图14是表示本公开的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2的第一把手的第二转动片以及第三转动片转动后的状态的立体图。第二转动片212一边支承于第二支承部222,一边能够朝向凹部173的第二内表面173B转动。而且,当第二转动片212一边支承于第二支承部222一边被转动时,能够与第二内表面173B抵接。第三转动片213经由第三支承部223与第二转动片212连接。因此,第三转动片213能够与第二转动片212一起朝向凹部173的第二内表面173B转动。而且,第三转动片213能够与转动的第二内表面173B抵接。当第二转动片212以及第三转动片213被转动时,形成把手孔402。
第一转动片211与地板面缓冲件71的凹部173的第一内表面173A抵接,第二转动片212以及第三转动片213与地板面缓冲件171的凹部173的第二内表面173B抵接。因此,第一转动片211、第二转动片212、以及第三转动片213支承于地板面缓冲件71。因此,其结果,可得到与上述同样的效果。
图15是放大表示本公开的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3的第一把手的俯视图。图15从地板面缓冲件171侧示出第一把手380。第一把手380具有转动部381和支承部382。转动部381具有与地板面箱60的第一边60A(参照图3~图5)平行地延伸的第一转动片311、与地板面箱60的第二边60C(参照图3~图5)平行地延伸的第二转动片312、以及第三转动片313。支承部382包括与第一边60A平行的第一支承部321、与第二边60C平行的第二支承部322以及第三支承部323。
第一转动片311以第一切口315和第一支承部321形成外形。第一切口315包括与地板面箱60的第一边60A平行地延伸的第一直线部315A、和第二直线部315B。第二直线部315B在相对于第一直线部315A交叉的方向上延伸。在图15的例子中,第二直线部315B相对于第一直线部315A垂直地延伸。另外,第一直线部315A与第二直线部315B之间的角在图12中为圆角。第一支承部321在与第二直线部315B交叉的方向上延伸。
第二转动片312以第二切口316和第二支承部322形成外形。第二切口316包括第三直线部316A和第四直线部316B。第三直线部316A与地板面箱60的第二边60C平行地延伸,并与第一切口315的第一直线部315A正交。第四直线部316B与第三直线部316A的一个端部连接,并与地板面箱60的第一边60A平行地延伸。
第三转动片313以第三切口317和第三支承部323形成外形。第三支承部323位于第二支承部322的向地板面箱60的第一边60A的延长线上。第三切口317包括第五直线部317A、第六直线部317B、以及第七直线部317C。第五直线部317A在第三直线部316A的朝向地板面箱60的第一边60A的延长线上延伸。第六直线部317B在第一支承部321的朝向地板面箱60的第二边60C的延长线上延伸。第七直线部317C在第一直线部315A的朝向地板面箱60的第二边60C的延长线上延伸。第三支承部323在第二支承部322的朝向地板面箱60的第一边60A的延长线上延伸,并与第六直线部317B以及第七直线部317C正交。
图16是表示本公开的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3的第一把手的第一转动片以及第三转动片转动后的状态的立体图。第一转动片311在凹部173一边支承于第一支承部321,一边能够朝向凹部173的第一内表面173A转动。而且,当第一转动片311一边支承于第一支承部321一边被转动时,能够与第一内表面173A抵接。第三转动片313一边支承于第三支承部323,一边能够朝向凹部173的第二内表面173B转动。而且,当第三转动片313一边支承于第三支承部323一边被转动时,能够与第二内表面173B抵接。当第一转动片311以及第三转动片313被转动时,形成与第一边60A平行地延伸的把手孔401。在图16中,第二转动片312未转动,而构成地板面箱60的对置面60E的一部分。
图17是表示本公开的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3的第一把手的第二转动片以及第三转动片转动后的状态的立体图。第二转动片312一边支承于第二支承部322,一边能够朝向凹部173的第二内表面173B转动。而且,当第二转动片312一边支承于第二支承部322一边被转动时,能够与第二内表面173B抵接。第三转动片313一边支承于第三支承部323,一边能够朝向凹部173的第二内表面173B转动。而且,当第三转动片313一边支承于第三支承部323一边被转动时,能够与第二内表面173B抵接。当第二转动片312以及第三转动片313被转动时,形成与第二边60C平行地延伸的把手孔402。在图17中,第一转动片311未转动,而构成地板面箱60的对置面60E的一部分。
第一转动片311与地板面缓冲件71的凹部173的第一内表面173A抵接,第二转动片312以及第三转动片313与地板面缓冲件171的凹部173的第二内表面173B抵接。因此,第一转动片311、第二转动片312、以及第三转动片313支承于地板面缓冲件71。因此,其结果,可得到与上述同样的效果。
实施方式2.
图18是本公开的实施方式2的地板面捆包件的立体图。图19是本公开的实施方式2的地板面箱的立体图。图20是本公开的实施方式2的地板面缓冲件的俯视图。图18~图20从载置被捆包物2侧示出地板面捆包件410。参照图18~图20,仅对与上述的实施方式1的地板面捆包件10的不同点进行说明。在地板面箱460的第一边460A形成有开口部411,在第一边460B形成有开口部412。在地板面缓冲件472的与第一边460B抵接的侧面472A设置有突起部472B。突起部472B与开口部411嵌合。在地板面缓冲件472的与地板面箱460的第二边460D抵接的侧面472C设置有突起部472D。突起部472D与形成于第二边460D的未图示的开口部嵌合。在地板面缓冲件471的与地板面箱460的第一边60A对置的面设置有与地板面缓冲件472的突起部472B同样的突起部。设置于地板面缓冲件471的突起部与开口部411嵌合。在地板面缓冲件471的与地板面箱460的第一边60A对置的面设置有与地板面缓冲件472的突起部472D同样的突起部。该突起部与形成于地板面箱460的第二边460D的开口部461嵌合。
根据本实施方式2,地板面箱460和地板面缓冲件471构成为地板面缓冲件471的突起部与地板面箱460的开口部嵌合。另外,地板面箱460和地板面缓冲件472构成为地板面缓冲件472的突起部472B与地板面箱460的开口部嵌合。因此,可容易地进行地板面缓冲件471以及472的定位。
图21以及图22是本公开的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的地板面缓冲件的俯视图。图21从与地板面箱460对置的一侧示出地板面缓冲件571,图22从与地板面箱460对置的一侧示出地板面缓冲件671。在图21的地板面缓冲件571的与地板面箱460的第一边460A(参照图19)抵接的侧面571A设置有突起部571B。另外,在地板面缓冲件571形成有3个作为减薄部的凹部571C、571D、以及571E。凹部571C、571D、以及571E仅在与地板面箱460对置的一侧开口。在图22的地板面缓冲件671的与地板面箱460的第一边460A抵接的侧面671A设置有突起部671B。另外,在地板面缓冲件671形成有3个作为减薄部的凹部671C、671D、以及671E。凹部671C在与地板面箱460的中央对置的一侧和与地板面箱对置的一侧开口,671D以及671E仅在与地板面箱460对置的一侧开口。也可以构成为,如图21所示,将与地板面箱460的开口部嵌合的突起部571B设置于地板面缓冲件571的端部的附近,如图22所示,将与地板面箱的开口部嵌合的突起部671B设置于地板面缓冲件671的端部的附近。
在实施方式1以及实施方式2中,对地板面捆包件10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将实施方式1以及实施方式2的结构应用于顶面捆包件20。
附图标记说明
1...捆包件;2...被捆包物;10...地板面捆包件;20...顶面捆包件;30...侧面捆包件;31...把手;40...带;50...乙烯基膜;51...顶面缓冲件;52...顶面缓冲件;60...地板面箱;60A...第一边;60B...第一边;60C...第二边;60D...第二边;60E...对置面;71...地板面缓冲件;72...地板面缓冲件;73...凹部;73A...第一内表面;73B...第二内表面;73C...第三内表面;73D...第四内表面;74...凹部;74A...第一内表面;74B...第二内表面;74C...第三内表面;74D...第四内表面;80...第一把手80;81...转动部;82...支承部;90...第一把手;91...转动部;92...支承部;101...第二把手;102...第二把手;103...第三把手;104...第三把手;106A...第一直线部;111...第一转动片;112...第二转动片;113...第一切口113;113A...第一直线部;113B...第二直线部;114...第二切口;114A...第三直线部;114B...第四直线部;114C...第五直线部;121...第一支承部;122...第二支承部;131...第一转动片;132...第二转动片;171...地板面缓冲件;173...凹部;173A...第一内表面;173B...第二内表面;173C...第三内表面;211...第一转动片;212...第二转动片;213...第三转动片;215...第一切口;215A...第一直线部;215B...第二直线部;216...第二切口;216A...第三直线部;216B...第四直线部;217...第三切口;217A...第五直线部;217B...第六直线部;217C...第七直线部;221...第一支承部;222...第二支承部;223...第三支承部;280...第一把手;281...转动部;282...支承部;311...第一转动片;312...第二转动片;313...第三转动片;315...第一切口;315A...第一直线部;315B...第二直线部;316...第二切口;316A...第三直线部;316B...第四直线部;317...第三切口;317A...第五直线部;317B...第六直线部;317C...第七直线部;321...第一支承部;322...第二支承部;323...第三支承部;380...第一把手;381...转动部;382...支承部;401...把手孔;402...把手孔;410...地板面捆包件;411...开口部;412...开口部;460...地板面箱;460A...第一边;460B...第一边;460D...第二边;461...开口部;471...地板面缓冲件;472...地板面缓冲件;472A...侧面;472B...突起部;472C...侧面;472D...突起部;571...地板面缓冲件;571A...侧面;571B...突起部;571C...凹部;571D...凹部;671...地板面缓冲件;671A...侧面;671B...突起部;671C...凹部;671D...凹部;812...第一支承部;822...第一支承部。

Claims (10)

1.一种捆包件,覆盖被捆包物的一面,其特征在于,具备:
箱,其具有沿着所述被捆包物的所述一面配置且平行地延伸的一对第一边;
缓冲件,其沿着所述第一边的边缘部配置于所述箱的与所述被捆包物对置的对置面并与所述第一边平行地延伸,并且形成有凹部;以及
把手,其以位于所述凹部的方式设置于所述箱,
所述把手具有转动部,该转动部以形成于所述箱的切口和与所述对置面连接的支承部形成外形,
所述转动部支承于所述支承部并能够朝向所述缓冲件转动,若朝向所述缓冲件被转动,则与所述凹部的内表面抵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捆包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部形成为朝向所述箱的所述对置面开口并且朝向所述箱的内侧开口的减薄部,
所述凹部构成为包括:
第一内表面,其相对于所述箱的所述对置面直立地立起,并与所述第一边平行,
第二内表面,其平行于与所述箱的所述第一边正交的第二边,并且与所述第一内表面的一方的端部正交;
第三内表面,其平行于与所述箱的所述第一边正交的第二边,并且与所述第一内表面的另一方的端部正交;以及
第四内表面,其与所述箱的所述对置面平行,
所述凹部的与所述对置面正交的方向的深度设定为不妨碍所述转动部的转动的大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捆包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部是减薄部,构成为包括:
第一内表面,其相对于所述箱的所述对置面直立地立起,并与所述第一边平行;
第二内表面,其平行于与所述箱的所述第一边正交的第二边,并且与所述第一内表面的一方的端部正交;以及
第三内表面,其平行于与所述箱的所述第一边正交的第二边,并且与所述第一内表面的另一方的端部正交。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捆包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转动部具有:构成为在所述凹部内能够朝向所述第一内表面转动并且能够与所述第一内表面抵接的第一转动片、和构成为在所述凹部内能够朝向所述第二内表面转动并且能够与所述第二内表面抵接的第二转动片。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捆包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转动片以第一切口和第一支承部形成外形,所述第二转动片以第二切口和第二支承部形成外形,
所述第一切口包括:与所述第一边平行地延伸的第一直线部、和朝向所述第一边延伸并沿相对于所述第一直线部交叉的方向延伸的第二直线部,
所述第一支承部与所述第一边平行地延伸,并沿与所述第二直线部交叉的方向延伸,
所述第二切口包括:与所述箱的所述第二边平行地延伸并与所述第一切口的所述第一直线部正交的第三直线部、与所述第三直线部的一方的端部连接并位于所述第一支承部的延长线上的第四直线部、以及与所述第三直线部的另一方的端部连接的第五直线部,
所述第二支承部与所述第二边平行地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捆包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转动部具有:构成为在所述凹部内能够朝向所述第一内表面转动并且能够与所述第一内表面抵接的第一转动片、构成为在所述凹部内能够朝向所述第二内表面转动并且能够与所述第二内表面抵接的第二转动片、以及构成为能够朝向远离所述第一内表面的方向转动且能够朝向所述第二内表面转动,并且能够与所述第二内表面抵接的第三转动片。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捆包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转动片以第一切口和第一支承部形成外形,所述第二转动片以第二切口和第二支承部形成外形,所述第三转动片以第三切口和第三支承部形成外形,
所述第一切口包括:与所述第一边平行地延伸的第一直线部、和朝向所述第一边延伸并沿与所述第一直线部交叉的方向延伸的第二直线部,
所述第一支承部与所述第一边平行地延伸,并沿与所述第二直线部交叉的方向延伸,
所述第二切口包括:与所述箱的所述第二边平行地延伸并与所述第一切口的所述第一直线部正交的第三直线部、和与所述第三直线部的一方的端部连接并与所述第一边平行地延伸的第四直线部,
所述第二支承部与所述第二边平行地延伸,并与所述第四直线部正交,
所述第三切口包括:在所述第三直线部的朝向所述第一边的延长线上延伸的第五直线部、在所述第一支承部的朝向所述第二边的延长线上延伸的第六直线部、以及在所述第二支承部的朝向所述第一边的延长线上延伸的第七直线部,
所述第三支承部在所述第一直线部的朝向所述第二边的延长线上延伸,
所述第二转动片与所述第三转动片通过所述第三支承部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捆包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转动部具有:构成为在所述凹部内能够朝向所述第一内表面转动并且能够与所述第一内表面抵接的第一转动片、构成为在所述凹部内能够朝向所述第二内表面转动并且能够与所述第二内表面抵接的第二转动片、以及构成为能够朝向所述第二内表面转动并且能够与所述第二内表面抵接的第三转动片。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捆包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转动片以第一切口和第一支承部形成外形,所述第二转动片以第二切口和第二支承部形成外形,所述第三转动片以第三切口和第三支承部形成外形,
所述第一切口包括:与所述第一边平行地延伸的第一直线部、和朝向所述第一边延伸并沿与所述第一直线部交叉的方向延伸的第二直线部,
所述第一支承部与所述第一边平行地延伸,并沿与所述第二直线部交叉的方向延伸,
所述第二切口包括:与所述箱的所述第二边平行地延伸并与所述第一切口的所述第一直线部正交的第三直线部、和与所述第三直线部的一方的端部连接并与所述第一边平行地延伸的第四直线部,
所述第三切口包括:在所述第三直线部的朝向所述第一边的延长线上延伸的第五直线部、在所述第一支承部的朝向所述第二边的延长线上延伸的第六直线部、以及在所述第一直线部的朝向所述第二边的延长线上延伸的第七直线部,
所述第三支承部在所述第二支承部的朝向所述第一边的延长线上延伸,并与所述第六直线部以及所述第七直线部正交。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捆包件,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缓冲件的与所述第一边抵接的面设置有突起部,所述突起部与形成于所述箱的所述第一边的开口部嵌合。
CN202080100130.6A 2020-05-22 2020-05-22 捆包件 Active CN11551586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20/020381 WO2021234968A1 (ja) 2020-05-22 2020-05-22 梱包材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515864A true CN115515864A (zh) 2022-12-23
CN115515864B CN115515864B (zh) 2024-01-09

Family

ID=787083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100130.6A Active CN115515864B (zh) 2020-05-22 2020-05-22 捆包件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JP (1) JP7450714B2 (zh)
CN (1) CN115515864B (zh)
AU (1) AU2020448532A1 (zh)
TW (1) TWI799851B (zh)
WO (1) WO202123496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75193A1 (ja) * 2022-10-05 2024-04-1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梱包材及び梱包方法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76566U (ja) * 1981-11-18 1983-05-24 株式会社東芝 梱包装置
JPS58171870U (ja) * 1982-05-13 1983-11-1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包装装置
EP0454953A2 (en) * 1990-05-01 1991-11-06 Hewlett-Packard Company Adaptable packaging container for packing delicate items such as furniture, electronic instruments and computers
JPH0546723U (ja) * 1991-11-29 1993-06-22 日本コロムビア株式会社 カートンケースの緩衝材
WO2010009293A1 (en) * 2008-07-17 2010-01-21 Meadwestvaco Packaging Systems, Llc Carton with handle
JP4550719B2 (ja) * 2005-10-31 2010-09-22 リンナイ株式会社 梱包構造
CN102009784A (zh) * 2009-09-04 2011-04-13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包装材料
CN209601015U (zh) * 2017-08-04 2019-11-08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捆包件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210128B1 (ja) * 2016-06-03 2017-10-1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梱包装置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76566U (ja) * 1981-11-18 1983-05-24 株式会社東芝 梱包装置
JPS58171870U (ja) * 1982-05-13 1983-11-1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包装装置
EP0454953A2 (en) * 1990-05-01 1991-11-06 Hewlett-Packard Company Adaptable packaging container for packing delicate items such as furniture, electronic instruments and computers
JPH0546723U (ja) * 1991-11-29 1993-06-22 日本コロムビア株式会社 カートンケースの緩衝材
JP4550719B2 (ja) * 2005-10-31 2010-09-22 リンナイ株式会社 梱包構造
WO2010009293A1 (en) * 2008-07-17 2010-01-21 Meadwestvaco Packaging Systems, Llc Carton with handle
CN102009784A (zh) * 2009-09-04 2011-04-13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包装材料
CN209601015U (zh) * 2017-08-04 2019-11-08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捆包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1234968A1 (ja) 2021-11-25
CN115515864B (zh) 2024-01-09
JPWO2021234968A1 (zh) 2021-11-25
TW202144251A (zh) 2021-12-01
TWI799851B (zh) 2023-04-21
AU2020448532A1 (en) 2022-12-08
JP7450714B2 (ja) 2024-03-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119051B2 (ja) 包装部材及びその形成方法
JP5445855B2 (ja) 梱包装置
US20110056867A1 (en) Package material
CN115515864A (zh) 捆包件
JP7376223B2 (ja) 梱包装置および梱包ユニット
JP7452203B2 (ja) 緩衝構造体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包装材
JP7340972B2 (ja) 包装ケース、物品包装体、及び、包装方法
JP4365608B2 (ja) 修理用携帯情報機器の配送容器
JP2022040480A (ja) 緩衝構造体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包装材
JP3210810U (ja) 梱包材
CN107922100B (zh) 包装装置
WO2024062553A1 (ja) 室外機の梱包装置
JP4977767B2 (ja) 薄型表示機器用梱包資材
WO2024038862A1 (ja) 蒸着マスク用ケース
JP7331390B2 (ja) 段ボール箱、梱包体
KR100436191B1 (ko) 자동 판매기의 곤포 장치
JP3246368U (ja) 梱包体
KR102450227B1 (ko) 피자 고정기 및 그를 구비하는 피자 박스
JP3194118U (ja) 梱包材
JP3668749B2 (ja) 空気調和機の梱包部材集合体及び空気調和機の積載方法
JP2605431Y2 (ja) 梱包部材の構造
JPH0140828Y2 (zh)
JP2004301920A (ja) ロール状感光材料の包装用コンテナ
JP2002160792A (ja) 換気扇の梱包体
JP2014218267A (ja) 梱包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40081367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