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503832A - 车辆前部结构 - Google Patents

车辆前部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503832A
CN115503832A CN202210368508.1A CN202210368508A CN115503832A CN 115503832 A CN115503832 A CN 115503832A CN 202210368508 A CN202210368508 A CN 202210368508A CN 115503832 A CN115503832 A CN 11550383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instrument panel
driver seat
dash
width dir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368508.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原康洋
是石智正
渡边顺平
石冈大贵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550383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50383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082Engine compartments
    • B62D25/085Front-end modu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33/00Superstructures for load-carrying vehicles
    • B62D33/06Drivers' cab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005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e.g. dismountable auxiliary sea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005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e.g. dismountable auxiliary seats
    • B60N2/015Attaching seats directly to vehicle chassi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14Dashboards as superstructure sub-uni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 Instrument Panel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一种车辆前部结构。仪表板侧部与仪表板主体部一体地设置。车载部件容纳在所述仪表板侧部中。因而,即使在车厢中的车辆前侧未设置发动机舱的车辆中,也能够确保用于这些车载部的容纳空间。另外,所述仪表板侧部与所述仪表板主体部一体地设置。因而,与仪表板侧部与仪表板主体部分离的情况相比,驾驶员座椅周围的空间能够扩大了死区的减少量,能够确保驾驶员的舒适性。

Description

车辆前部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前部结构。
背景技术
以下日本未审查专利申请公开2015-133803(JP2015-133803A)公开了一种技术,其中动力单元布置在车辆的前部处,驾驶员座椅布置在动力单元的车辆上侧并且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中心部处。在该现有技术中,室侧面板各自设置在悬架支撑罩的车辆上侧,由室侧面板在车厢内限定及形成子单元室。
在车厢内的车辆前侧具有发动机舱的车辆的情况下,车载部件(诸如动力单元的附件和诸如车辆空调装置的各种部件)安置在发动机舱中。相反,在车厢内的车辆前侧未设置发动机舱的情况下,需要独立确保用于车载部件的容纳空间。
在上述现有技术中,在驾驶员座椅的左侧和右侧设置子单元室,通过将车载部件安置在子单元室中,可以保证用于车载部件的容纳空间。
发明内容
然而,在上述现有技术中,由于仪表板以及左右子单元室围绕驾驶员座椅设置,在保证驾驶员舒适性的同时保证车载部件的容纳空间的观点上,车载部件的安装自由度可能受到限制。
考虑到上述事实,本发明能够获得一种车辆前部结构,即使车辆在车厢内的车辆的前侧不具有发动机舱,其也能够在保证驾驶员舒适性的同时确保用于车载部件的容纳空间。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案的车辆前部结构包括:动力单元,其安装在车辆前部上;驾驶员座椅,其相对于所述动力单元布置在车辆上侧并且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中心侧;以及仪表板,其配置为包括:仪表板主体部,所述仪表板主体部相对于所述驾驶员座椅布置在车辆前侧;以及左和右仪表板侧部,所述左和右仪表板侧部与所述仪表板主体部一体地设置,布置在所述驾驶员座椅的车辆宽度方向的两侧并且将车载部件容纳在内部。
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案的车辆前部结构中,动力单元安装在车辆前部上,并且驾驶员座椅相对于所述动力单元布置在车辆上侧并且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中心侧。仪表板包括设置在驾驶员座椅的车辆前侧的仪表板主体、以及设置在仪表板主体部的左侧和右侧的左和右仪表板侧部。所述仪表板侧部与仪表板主体部一体地设置,并且相对于驾驶员座椅布置在车辆宽度方向的两侧,并且车载部件容纳在仪表板侧部中。
如上所述,在本发明中,左和右仪表板侧部与仪表板主体部一体地设置,因而仪表板从相对于驾驶员座椅的车辆前侧向车辆宽度方向的两侧设置在车厢内。
如上所述,当发动机舱未设置在车厢内部的车辆前侧时,与发动机舱设置在车厢内部的车辆前侧的车辆相比,车载部件的布置位置被限制。在本发明中,通过将车载部件容纳于仪表板侧部,能够确保用于车载部件的容纳空间。
此外,在本发明中,由于仪表板侧部与仪表板主体部一体地设置,因此与仪表板侧部设置为与仪表板主体部分离的情况相比,死区减小。因而,在本发明中,驾驶员座椅周围的空间能够扩大了死区的减少量,并且能够确保驾驶员的舒适性。
此外,由于仪表板侧部与仪表板主体部一体地设置,因此能够连续地形成仪表板侧部和仪表板主体部的外形线。因而,与仪表板侧部设置为与仪表板主体部分离的情况相比,能够改善驾驶员座椅周围的设计。
这里,术语“仪表板侧部与仪表板主体部一体地设置”不一定意味着仪表板侧部和仪表板主体部形成为通过一体成型等而彼此连接,只要仪表板侧部和仪表板主体部形成为连接即可。
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案的车辆前部结构中,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案的车辆前部结构中,所述车载部件中的车辆空调装置容纳在所述仪表板侧部中的一个中。
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案的车辆前部结构中,在相对于驾驶员座椅布置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两侧的左和右仪表板侧部之中,车辆空调装置容纳在所述仪表板侧部中的一个中。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案的车辆前部结构,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案或第二方案的车辆前部结构中,所述车载部件中的储存散热器的冷却剂的储存罐容纳在所述仪表板侧部中的另一个中。
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案的车辆前部结构中,在相对于驾驶员座椅布置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两侧的左和右仪表板侧部之中,储存罐容纳在另一仪表板侧部中。
在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案的车辆前部结构中,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案的车辆前部结构中,在所述仪表板侧部中的所述另一个中,所述车载部件中的容纳电子部件的继电器盒与所述储存罐沿车辆前后方向安置。
在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案的车辆前部结构中,在相对于驾驶员座椅布置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两侧的左和右侧仪表板侧部中,继电器盒容纳在另一仪表板侧部中,并且继电器盒与所述储存罐沿车辆前后方向安置。
因此,与继电器盒与所述储存罐沿车辆宽度方向安置的情况相比,能够缩短仪表板侧部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尺寸。结果是能够减轻驾驶员感觉到的由仪表板侧部引起的压迫感。此外,通过沿车辆前后方向安置继电器盒和储存罐,例如,可以在供应储存罐的冷却剂的同时检查继电器盒,并且可操作性良好。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案的车辆前部结构,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案至第四方案中任一个的车辆前部结构中,所述仪表板侧部中的至少一个与所述驾驶员座椅的前部安置成当在所述车辆宽度方向上观察时重叠。
在本发明的第五方案的车辆前部结构中,在相对于驾驶员座椅布置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两侧的左和右仪表板侧部之中,当从车辆宽度方向上观察时,仪表板侧部中的至少一个与驾驶员座椅的前部安置成重叠。
例如,当仪表板侧部安置为当从车辆宽度方向上观察时与驾驶员座椅完全重叠时,仪表板侧部将设置成在驾驶员座椅的整个车辆前后方向上紧邻驾驶员座椅,并且驾驶员座椅周围的空间感觉狭窄。
另一方面,在本发明中,仪表板侧部和驾驶员座椅的前部安置成在车辆宽度方向上重叠。换言之,当在车辆宽度方向上观察时,驾驶员座椅的后部侧不与仪表板侧部重叠。在驾驶员座椅的后部侧上,在驾驶员座椅与车辆侧部之间形成空间,并且驾驶员座椅周围的空间扩大了该量。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案的车辆前部结构,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案至第五方案中任一个的车辆前部结构中,所述仪表板侧部配置为包括构成所述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的内壁部和构成所述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后侧的后壁部,并且所述内壁部形成为弧形形状,以便在平面图中随着所述内壁部从所述仪表板主体部朝向所述后壁部延伸,所述内壁部在所述车辆宽度方向上向外延伸。
在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案的车辆前部结构中,所述仪表板侧部配置为包括构成所述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的内壁部和构成所述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后侧的后壁部。而且,仪表板侧部的内壁部具有弧形形状,以便随着所述内壁部从仪表板侧部的仪表板主体部侧朝向仪表板侧壁部的后壁部延伸,所述内壁部在所述车辆宽度方向上向外延伸。因而,在本发明中,仪表板侧部的仪表板主体部侧(仪表板侧部的前端)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尺寸比仪表板侧部的后壁部大。
作为比较例,当仪表板侧部的内壁部从仪表板主体部侧(仪表板侧部的前端)朝向仪表板侧部的后壁部、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形成为线性时,仪表板侧部的前端和后壁部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尺寸相同。
因而,当在比较例和本实施例中仪表板侧部的后壁部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尺寸相同时,由于本发明中仪表板侧部的前端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尺寸较大,因此与比较例相比,能够增加仪表板侧部中的容纳空间。
此外,当在比较例和本发明中仪表板侧部的前端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尺寸相同时,在本发明中,仪表板侧部的后壁部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尺寸较短。结果,能够增加仪表板侧部与驾驶员座椅之间的分离距离。
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方案的车辆前部结构,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案至第六方案中任一个的车辆前部结构中,安置有所述驾驶员座椅的驾驶员座椅地板部布置在比车厢内的其他地板部高的位置处,并且在所述驾驶员座椅地板部与所述其他地板部之间设置有台阶。
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方案的车辆前部结构中,其中安置有驾驶员座椅的驾驶员座椅地板部布置在比车厢中的其他地板部高的位置处,并且在驾驶员座椅地板部与其他部分之间设置有台阶。因而,能够将其他地板部设定为低于驾驶员座椅地板部,乘员能够更容易地上下其他地板部。
根据本发明的第八方案的车辆前部结构,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案至第七方案中任个的车辆前部结构中,在所述仪表板侧部中的一个和所述驾驶员座椅之间设置有通道部,所述通道部连接所述驾驶员座椅地板部和所述车厢内部的所述其他地板部。
在根据本发明的第八方案的车辆前部结构中,在相对于驾驶员座椅布置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两侧的左和右仪表板侧部中,在仪表板侧部中的一个与驾驶员座椅之间形成了连接驾驶员座椅地板部与车厢中的其他地板部的通道部,因而乘员能够在驾驶员座椅地板部与其他地板部之间出入。
如上所述,通过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案的车辆前部结构,即使车辆在车厢内的车辆前侧不具有发动机舱,也能够在保证驾驶员舒适性的同时确保用于车载部件的容纳空间。
通过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案的车辆前部结构,能够在仪表板侧部中的一个中保证用于车辆空调装置的容纳空间。
通过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案的车辆前部结构,能够在另一仪表板侧部中保证用于储存罐的容纳空间。
通过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案的车辆前部结构,能够在另一仪表板侧部中保证用于继电器盒的容纳空间。
通过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案的车辆前部结构,能够减小驾驶员感觉到的由仪表板侧部设置在车辆宽度方向的一侧引起的压迫感。
通过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案的车辆前部结构,驾驶员座椅周围的空间能够朝向仪表板侧部的后部侧变宽,并且能够为乘员获得该量的开放感觉。
通过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方案的车辆前部结构,能够使乘员在除了驾驶员座椅地板部之外的地板部上更容易上下车。
通过根据本发明的第八方案的车辆前部结构,乘员能够在驾驶员座椅地板部与其他地板部之间移动。
附图说明
下面将参考附图描述本发明的示范性实施例的特征、优点、和技术和工业重要性,在附图中相似的标记表示相似的元件,其中:
图1是示出应用了根据本实施例的车辆前部结构的车辆的前部的侧截面图;
图2是示出应用了根据本实施例的车辆前部结构的车辆的前部的侧截面图;以及
图3是当从斜左后侧观察时应用了根据本实施例的车辆前部结构的车辆的前部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车辆前部结构10。在每个附图中,可以省略一些参考符号以便使附图更容易看到。此外,在各图中适当描述的箭头“前”(FR)、箭头“左”(LH)和箭头“上”(UP)分别表示车辆的前方(前进方向)、车辆的左侧和车辆的上方。以下,在简单用表示前后、左右、上下的方向的术语进行说明时,只要没有特别说明,这些意味着车辆前后方向的前后、车辆左右方向(车辆宽度方向)的左右、车辆上下方向的上下。
车身构造
如图1至图3所示,应用了根据本实施例的车辆前部结构10的车辆12是具有框架结构的车辆,其中具有车厢的主体16固定在梯形框架14的上侧,例如该车辆是用于共乘的车辆,诸如公共汽车。虽然未示出,车辆12的车身16具有大致长方体的外形。车辆12例如是蓄电池式电动车辆。首先,对车辆12的框架构造的概要进行说明。
梯形框架14包括一对左和右侧框架18以及多个横向构件20和22。左和右侧框架18在车辆12的车辆宽度方向的两侧沿前后方向延伸。横向构件20和22在前后方向上间隔地安置并且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此外,左和右侧框架18通过横向构件20和22在车辆宽度方向上连接。
左和右侧框架18由左和右前侧框架24、左和右中央侧框架26以及左和右后侧框架(未示出)组成。左和右前侧框架24在车辆12的前部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两侧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左和右中央侧框架26在车辆12的沿车辆宽度方向的前后方向中央部的两侧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左和右后侧框架在车辆12的后部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两侧在前后方向上延伸。
此外,例如,前侧框架24、中央侧框架26和后侧框架由钢材料形成为方形柱体形状,当在前后方向上观察时具有矩形封闭截面。多个横向构件(未示出)各自设置在左和右中央侧框架26之间以及左和右后侧框架之间。
左和右前侧框架24的前部24F在前后方向上线性地延伸,每个前部24F的前后方向的中间部通过横向构件22在车辆宽度方向上连接。另外,悬架支撑罩28固定至每个前部24F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外表面。
此外,用于使车辆12行驶的电动机32布置在左和右前侧框架24之间。电动机32经由横向构件20、22和支撑构件(未示出)由左和右前侧框架24支撑。在电动机32上方,布置有控制供应至电动机32的电力的电子单元34。电子单元34经由支撑框架35由左和右前侧框架24支撑,电动机32和电子单元34构成动力单元30。
由具有上述构造的梯形框架14从下侧支撑的主体16具有构成车厢36内部的地板部的地板面板38。地板面板38包括:构成车厢36内部的前部的地板部的前地板面板40;构成车厢36内部的前后方向中间部的地板部的中央地板面板42;构成车厢36内部的后部的地板部的后地板面板(未示出)。前地板面板40、中央地板面板42和后地板面板例如由钢板制成。
前地板面板40的前部是在前后方向和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的驾驶员座椅地板部40F。前地板面板40的后部是向车辆后侧向下倾斜的倾斜部40R。
驾驶员座椅地板部40F布置成从左和右前侧框架24的前部24F向上分离,倾斜部40R相对于左和右前侧框架24的后部24R位于上侧。上述电子单元34布置在驾驶员座椅地板部40F的下方。
中央地板面板42的前端部连接至倾斜部40R的后端部。中央地板面板42沿前后方向以及车辆宽度方向延伸。在中央地板面板42的下方,布置有用于储存供给至上述电动机32的电力的电池(未示出)。
在驾驶员座椅地板部40F和由中央地板面板42形成的一般地板部(其他地板部)42A之间设置有台阶,驾驶员座椅地板部40F位于一般地板部42A的上侧。因此,在驾驶员座椅地板部40F和一般地板部42A之间设置有由多个台阶44A构成的通道部44。乘员能够经由通道部44在驾驶员座椅地板部40F和一般地板部42A之间出入。
前地板面板40经由一对左和右前侧构件48被左和右前侧框架24支撑。左和右前侧构件48在前后方向上在左和右前侧框架24的上侧上并且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上延伸。左和右前侧构件48通过例如冲压成型钢板来制造,通过诸如焊接的方法接合至前地板面板40的下表面,并且形成为构造了从前地板面板40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封闭区段。
左和右前侧构件48的前部48F在前后方向上线性地延伸,并且接合至前地板面板40的驾驶员座椅地板部40F的下表面。左和右前侧构件48的后部48R是朝向车辆后侧向下倾斜的所谓的蹬踏部,并且接合至前地板面板40的倾斜部40R的下表面。在以下描述中,前侧构件48的后部48R将被称为“蹬踏部48R”。
此外,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散热器支架上部构件50布置在左和右前侧构件48的前端部处。散热器支架上部构件50例如由钢板制成,并且具有当在车辆宽度方向上观察时向前开口的帽形截面。例如,左和右前侧构件48的前端部设置有与散热器支架上部构件50的后表面重叠的凸缘部,并且该凸缘部通过例如螺栓连接被固定至散热器支架上部构件50的后表面。因此,左和右前侧构件48的前端部通过散热器支架上部构件50在车辆宽度方向上连接。
散热器支架上部构件50的车辆宽度方向的两端经由左和右前柱构件52由左和右前侧框架24的前端部24F1支撑。左和右前柱构件52例如通过冲压成型钢板而形成,并且具有前侧和上侧开口的盒形形状。在每个前柱构件52中,例如,形成在上端部处的凸缘部(未示出)通过诸如焊接或螺栓连接被固定至散热器支架上部构件50。每个前柱部件52的下端部通过焊接等经由托架54固定至前侧框架24。每个前柱构件52放置在每个托架54的上表面,并且通过诸如螺栓连接被固定至每个托架54。
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的散热器支架下部构件56在散热器支架上部构件50下方布置在前侧框架24的前端部24F1上。散热器支架下部构件56例如由钢板制成。散热器58用于冷却动力单元30,并且固定至散热器支架下部构件56、散热器支架上部构件50、以及左和右前柱构件52,以便由散热器支架下部构件56、散热器支架上部构件50、以及左和右前柱构件52支撑。
此外,虽然未示出,但是本实施例中的车辆12可配备有用于控制自主驾驶的自主驾驶单元(以下称为“AKD”)。散热器62被单独设置为AKD的一部分。散热器62用于冷却AKD。例如,散热器62通过固定至散热器支架下部件56以及左和右前柱部件52而由散热器支架下部件56以及左和右前柱部件52支撑。
左和右前侧构件48的各蹬踏部48R的前端部经由左和右后柱构件66而被左和右前侧框架24支承。左和右后柱构件66例如通过冲压成型钢板而形成,并且具有箱形形状,在箱形形状中,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中心侧和上侧是开放的。
在各后柱构件66中,例如形成于上端部的凸缘部通过焊接等固定于各蹬踏部48R的前端部。各后柱构件66的下端部通过焊接等经由托架68固定至前侧框架24。各后柱构件66配置在各托架68的上表面,通过螺栓连接等固定在各托架68上。
左和右前侧构件48经由散热器支架上部构件50、前柱构件52、托架54、后柱构件66和托架68从下方由左和右前侧框架24支撑。前地板面板40从下方被左和右前侧构件48支撑。
此外,前围板70设置在前地板面板40的前端部处,并且仪表板78设置在前围板70的位于驾驶员座椅72的前侧的上端部处。在驾驶员座椅72的后侧,除了通道部44之外,用于限定前地板面板40和中央地板面板42的限定壁74沿着车辆宽度方向设置。
当从侧面观察时,驾驶员座椅72由具有基本L形形状的框架76支撑。框架76包括沿大致上下方向布置的腿部76A和沿大致水平方向布置的台座76B。腿部76A的下端连接至前地板面板40,并且台座76B的后端连接至限定壁74。构成驾驶员座椅72的座位部的座垫72A固定至台座76B,支架76C连接至台座76B的前后方向的中心和腿部76A的下部。
一般地板部42A设置在限定壁74的后侧,并且多个乘客座椅(未示出)布置在一般地板部42A上。乘客座椅可以设定为固定至车辆的侧部。
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仪表板78包括车厢36内部的挡风板80的下端部80A(车厢36内部的前端部36A),并且形成为在平面图中后侧是开口的大致U形。
仪表板78配置为包括设置在车厢36内部的前端部36A的仪表板主体部82、设置在仪表板主体部82的右侧的仪表板侧部84、以及设置在仪表板主体部82的左侧的仪表板侧部86。
连续地形成仪表板78,使得仪表板侧部84、仪表板主体部82、仪表板侧部86彼此连接,并且这些构件一体地设置。在仪表板78中,仪表板侧部84、仪表板主体部82和仪表板侧部86被识别为一体就足够了。仪表板侧部84、仪表板主体部82以及仪表板侧部86不一定必须通过一体成型等一体地设置。
仪表板主体部82
在仪表板主体部82在中央设置有操作部88。操作部88设置在驾驶员座椅72的前侧。操作部88在平面图中具有大致梯形形状,操作部88的前端88A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形成并且构成仪表板主体部82的上表面82A的一部分。
操作部88包括上壁部88B,随着上壁部88B从前端88A朝向后侧延伸,上壁部88B朝向上侧形成为弧形。在上壁部88B的后端设置有构成操作部88的后侧的后壁部88C,并且后壁部88C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形成,并且后壁部88C的上端位于前端88A的上方。此外,后壁部88C朝向前侧朝向上侧形成为弧形,并且方向盘90布置在操作部88的后壁部88C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中心。
此外,在操作部88的后壁部88C中,布置有仪表(未示出)的仪表布置部92设置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附近。仪表布置部12A相对于操作部88的车辆宽度方向的中心稍微偏向车辆宽度方向的一侧(在此为车辆的左侧)而布置。此外,仪表布置部92布置在上述方向盘90的车辆前部。
通风装置96设置在操作部88的右侧。通风装置96连接至安置在后述的仪表板侧部84中的空调单元(车辆用空调装置)94,并且将由空调单元94产生的空调用空气向车厢36侧内送风。通风装置98设置在操作部88的左侧。通风装置98与通风装置96相同的方式连接至空调单元94,并且将由空调单元94产生的空调用空气向车厢36内送风。
仪表板侧部84
仪表板侧部84设置在仪表板主体部82的右侧和前侧玻璃100的下侧(参见图3),并且具有盒形状。仪表板侧部84在平面图中具有沿车辆前后方向的长方形的大致长方体形状,并且配置为包括:外壁部84A,其构成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内壁部84B,其构成车辆宽度方向的内侧;以及后壁部84C,其构成前后方向的后侧。
仪表板侧部84的外壁部84A沿着设置在车辆12的前部和侧部上的翼子板102R形成。外壁部84A可以由翼子板102R构成。
在平面图中,仪表板侧部84的内壁部84B形成为随着朝向仪表板主体部82(仪表板侧部84的前端84D)延伸而朝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延伸的弧形形状,并且曲率被设定为大于外壁部84A的曲率。
仪表板侧部84的后壁部84C构成为包括:倾斜部84C1,其与内壁部84B相连结,并且随着向后侧延伸而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倾斜;以及横壁部84C2,其与外壁部84A相连结,并且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形成在倾斜部84C1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即,仪表板侧部84的宽度尺寸随着从仪表板侧部84的前端84D朝向构成仪表板侧部84的后端的后壁部84C延伸而变小。此外,侧壁部84C2位于倾斜部84C1的后端部85的前侧。倾斜部84C3形成在倾斜部84C1与侧壁部84C2之间,其中,倾斜部84C3是以倾斜部84C1的后端部85为起点绕沿车辆前后方向的轴线反转的倾斜部84C1。
另一方面,仪表板侧部84的前端84D与仪表板主体部82和前围板70一体形成,以便在避免与仪表板主体部82和前围板70干涉的同时与仪表板主体部82和前围板70的形状相匹配(见图1)。因此,仪表板侧部84不一定需要壁部。仪表板侧部84的前端84D构成为包括:倾斜部84D1,其在俯视观察时随着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朝向内侧而向车辆后方倾斜;以及侧壁部84D2,其与倾斜部84D1连续地形成,并且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形成。
而且,仪表板侧部84在前端84D、外壁部84A、内壁部84B、后壁部84C的上端设有板状的上壁部84E。上壁部84E通过焊接、螺栓等固定于前端84D、外壁部84A、内壁部84B以及后壁部84C的上端,并且仪表板侧部84被上壁部84E封闭。在仪表板侧部84内容纳有空调单元(车载部件)94。
座椅侧部104
在仪表板侧部84的后侧设置有座椅侧部104,并且该座椅侧部104设置在驾驶员座椅72的右侧。座椅侧部104具有盒子形状,并且被构造成包括:外壁部104A,其构成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内壁部104B,其构成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以及前端104C,其构成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侧;以及后壁部104D,其构成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后侧。
座椅侧部104的外壁部104A是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形成的。座椅侧部104的内壁部104B在平面图中沿仪表板侧部84的内壁部84B的形状形成,并且以随着朝向后侧延伸而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向内延伸的弧形形成。
座椅侧部104的前端部104C形成为:与构成仪表板侧部84的后壁部84C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倾斜部84C1具有相同的角度。座椅侧部104的前端104C不一定需要壁部。
座椅侧部104的后壁部104D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形成,设置在驾驶员座椅72的后侧上,并且与限定前地板面板40和中央底板42的限定壁74整体形成。
座椅侧部104在前端104C、外壁部104A、内壁部104B以及后壁部104D的上端处设置有板状的上壁部104E。上壁部104E通过焊接、螺栓等固定于前端部104C、外壁部104A、内壁部104B以及后壁部104D的上端,并且座椅侧部104被上壁部104E封闭。
上壁部104E的外边缘设置有从上壁部104E的上表面104E1突出的突出部106,并且突出部106限制放置在上壁部104E的上表面104E1上的物品的移动并且抑制物品容易地滑落。座椅侧部104的上壁部104E设置在比仪表板侧部84的上壁部84E更低的位置处,并且被设定为坐在驾驶员座椅72上的乘员能够容易地将座椅侧部104的上壁部104E用作安装台的高度。
仪表板侧部86
仪表板侧部86设置在仪表板主体部82的左侧和前侧玻璃108的下侧(参见图3),并且具有盒形状。仪表板侧部86在俯视观察时具有沿车辆前后方向较长的大致长方体形状,并且被构成为具有构成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外壁部86A、构成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内壁部86B、和构成车辆前后方向后侧的后壁部86C,与仪表板侧部84相同。
仪表板侧部86的外壁部86A沿着设置在车辆12的前部和侧部上的翼子板102L形成。外壁部86A可由翼子板102L构成。
仪表板侧部86的内壁部86B形成为弧形形状,以便在平面图中,随着其朝向仪表板主体部82(仪表板侧部86的前端86D)延伸而朝向车辆宽度方向的内侧延伸,并且曲率设定为大于外壁部86A的曲率。即,仪表板侧部86的宽度尺寸随着其从仪表板侧部86的前端86D朝向构成仪表板侧部86的后端的后壁部86C延伸而变小。
仪表板侧部86的后壁部86C沿车辆宽度方向形成在通道部44的前侧。
另一方面,仪表板侧部86的前端86D与仪表板主体部82和前围板70一体形成,以便在避免与仪表板主体部82和前围板70干涉的同时与仪表板主体部82和前围板70的形状相匹配(见图1)。因此,仪表板侧部86不一定需要壁部。仪表板侧部86的前端部86D配置为包括:倾斜部86D1,其在俯视观察时随着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朝向内侧而向车辆后方倾斜;以及侧壁部86D2,其与倾斜部86D1连续地形成并且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形成。
此外,仪表板侧部86在前端86D、外壁部86A、内壁部86B、后壁部86C的上端设置有板状的上壁部86E。上壁部86E通过焊接、螺栓等固定至前端部86D、外壁部86A、内壁部86B、后壁部86C的上端,并且仪表板侧部86由上壁部86E封闭。
在仪表板侧部86中安置有用于贮存散热器58的冷却剂的储存罐(车载部件)60和用于贮存电子部件的继电器盒(车载部件)64。储存罐60相对于继电器盒64布置于车辆前后方向的前侧。另外,仪表板侧部86的上壁部86E能够被打开和关闭,并且通过打开上壁部86E,冷却剂能够从车厢36内部向容纳在仪表板侧部86中的储存罐60供给。
车辆前部结构的操作和效果
随后,将描述根据本实施例的车辆前部结构10的操作和效果。
如图2和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的车辆前部结构10中,动力单元30安装在车辆前部11上,并且驾驶员座椅72相对于动力单元30布置在车辆上侧并且布置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中心侧。仪表板78包括设置在驾驶员座椅72的车辆前侧的仪表板主体部82和设置在仪表板主体部82的左右侧的左和右仪表板侧部86、84。
仪表板侧部84、86与仪表板主体部82一体地设置,并且相对于驾驶员座椅72布置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两侧,并且空调单元94容纳在仪表板侧部84中。储存罐60和继电器盒64容纳在仪表板侧部86中。空调单元94、储存罐60、继电器盒64等是所谓的车载部件110。
在本实施例中,如上所述,左和右仪表板侧部86、84与仪表板主体部82一体地设置。因此,在车厢36内,仪表板78从车辆相对于驾驶员座椅72的前侧设置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两侧。
如图2所示,当发动机舱未设置在车厢36内部的车辆前侧时,尽管未示出,与发动机舱设置在车厢36内部的车辆前侧的车辆相比,车载部件110的布置位置被限制。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将空调单元94容纳于仪表板侧部84内,并且将储存罐60和继电器盒64容纳于仪表板侧部86内,因此能够保证用于车载部件110的容纳空间。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由于仪表板侧部84和86与仪表板主体部82一体地设置,因此与其中仪表板侧部84和86设置为与仪表板主体部82分离的比较例相比,死区减小,尽管未示出。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驾驶员座椅72周围的空间扩大了死区的减少量,能够确保驾驶员的舒适性。
此外,通过将仪表板侧部84和86与仪表板主体部82设置为一体,可以连续地形成仪表板侧部84和86与仪表板主体部82的外形线。因此,与其中仪表板侧部84和86设置成处于与仪表板主体部82分离的状态的比较例(未示出)相比,可以改善驾驶员座椅72周围的设计。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继电器盒64与储存罐60沿车辆前后方向安置。因而,例如能够在供给储存罐60的冷却剂的同时检查继电器盒64,并且作业性良好。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继电器盒64与储存罐60沿车辆前后方向安置。因此,与将继电器盒6 4与储存罐60沿车辆宽度方向安置的比较例(未示出)相比,能够缩短仪表板侧部86的车辆宽度方向尺寸。结果,能够减轻驾驶员感觉到的、由仪表板侧部86引起的压迫感。
一方面,在本实施例中,例如,仪表板侧部86和驾驶员座椅72的前部73安置成在车辆宽度方向上重叠。通常,为了确保较宽的一般地板部42A,需要将驾驶员座椅地板部40F尽可能紧凑地设定。例如,作为比较例(未示出),当在车辆宽度方向上观察时仪表板侧部86布置成与驾驶员座椅72完全重叠时,仪表板侧部86将设置成在驾驶员座椅72的整个车辆前后方向上紧邻驾驶员座椅72。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仪表板侧部86在整个车辆前后方向上设置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一侧,所以驾驶员感到压迫,并且驾驶员座椅72周围的空间感到紧张。
另一方面,在本实施例中,仪表板侧部86和驾驶员座椅72的前部73安置成在车辆宽度方向上重叠。换言之,当在车辆宽度方向上观察时,驾驶员座椅72的后部75侧不与仪表板侧部86重叠。在驾驶员座椅72的后部75侧,在驾驶员座椅72与车辆侧部13之间形成空间,并且驾驶员座椅72周围的空间扩大了该量。因此,能够减轻驾驶员感觉到的由仪表板侧部86设置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一侧上引起的压迫感。
在本实施例中,仪表板侧部84的内壁部84B形成为弧形形状,以便在平面图中随着其朝向仪表板主体部82(仪表板侧部84的前端84D)延伸而朝向车辆宽度方向的内侧延伸,并且曲率设定为大于外壁部84A的曲率。因此,在本实施例中,仪表板侧部84的前端84D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尺寸比仪表板侧部84的后壁部84C大。
作为比较例(未示出),当仪表板侧部84的内壁部84B沿着车辆前后方向从仪表板侧部84的前端84D朝向仪表板侧部84的后壁部84C形成为线性形状时,仪表板侧部84的前端84D和后壁部84C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尺寸相同。
因此,当在比较例和本实施例中仪表板侧部84的后壁部84C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尺寸相同时,在本实施例中,仪表板侧部84的前端84D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尺寸较大。因而,能够使仪表板侧部84的容纳空间大于比较例的容纳空间。
此外,在比较例和本实施例中,当仪表板侧部84的前端84D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尺寸相同时,在本实施例中,仪表板侧部84的后壁部84C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尺寸较短。因此,能够增加仪表板侧部84与驾驶员座椅72之间的分离距离。
因此,在本实施例中,能够朝向仪表板侧部84的后部侧扩大驾驶员座椅72周围的空间,从而能够给乘员带来该程度的开放感。应注意的是,在仪表板侧部86侧能够获得与仪表板侧部84相同的效果。即,通过在仪表板侧部84和仪表板侧部86中采用相同的构造,能够为乘员获得更加开放的感觉。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3所示,驾驶员座椅地板部40F布置在比一般地板部42A高的位置处,并且通道部44位于驾驶员座椅地板部40F和一般地板部42A之间。结果,能够将一般地板部42A设定得比驾驶员座椅地板部40F低,并且乘员能够容易地上下一般地板部42A。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在仪表板侧部86与驾驶员座椅72之间形成有将车厢36内的驾驶员座椅地板部40F和一般地板部42A连接的通道部44,因此乘员能够经由通道部44在驾驶员座椅地板部40F和一般地板部42A之间出入。
在本实施例中,将空调单元94容纳在仪表板侧部84中,并且将储存罐60和继电器盒64容纳在仪表板侧部86中。然而,该配置不限于此。除了这些构件之外,可容纳AKD、控制车辆行驶的电子控制单元(ECU)等。
此外,在不背离本发明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各种修改实现本发明。此外,不言而喻的是,本发明的权利范围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

Claims (8)

1.一种车辆前部结构,包括:
动力单元,其安装在车辆前部上;
驾驶员座椅,其相对于所述动力单元布置在车辆上侧并且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中心侧;以及
仪表板,其配置为包括:仪表板主体部,所述仪表板主体部相对于所述驾驶员座椅布置在车辆前侧;以及左和右仪表板侧部,所述左和右仪表板侧部与所述仪表板主体部一体地设置,布置在所述驾驶员座椅的所述车辆宽度方向的两侧并且将车载部件容纳在内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前部结构,其中,所述车载部件中的车辆空调装置容纳在所述仪表板侧部中的一个中。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前部结构,其中,所述车载部件中的储存散热器的冷却剂的储存罐容纳在所述仪表板侧部中的另一个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前部结构,其中,在所述仪表板侧部中的所述另一个中,所述车载部件中的容纳电子部件的继电器盒与所述储存罐沿车辆前后方向安置。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前部结构,其中,所述仪表板侧部中的至少一个与所述驾驶员座椅的前部安置成当在所述车辆宽度方向上观察时重叠。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前部结构,
其中所述仪表板侧部配置为包括构成所述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的内壁部和构成所述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后侧的后壁部,并且
其中所述内壁部具有弧形形状,以便在平面图中随着所述内壁部从所述仪表板主体部朝向所述后壁部延伸,所述内壁部在所述车辆宽度方向上向外延伸。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前部结构,其中,安置有所述驾驶员座椅的驾驶员座椅地板部布置在比车厢内的其他地板部高的位置处,并且在所述驾驶员座椅地板部与所述其他地板部之间设置有台阶。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前部结构,其中,在所述仪表板侧部中的一个和所述驾驶员座椅之间设置有通道部,所述通道部连接安置有所述驾驶员座椅的所述驾驶员座椅地板部和所述车厢内部的所述其他地板部。
CN202210368508.1A 2021-06-22 2022-04-06 车辆前部结构 Pending CN11550383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103557A JP2023002361A (ja) 2021-06-22 2021-06-22 車両前部構造
JP2021-103557 2021-06-22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503832A true CN115503832A (zh) 2022-12-23

Family

ID=844910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368508.1A Pending CN115503832A (zh) 2021-06-22 2022-04-06 车辆前部结构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402556A1 (zh)
JP (1) JP2023002361A (zh)
CN (1) CN115503832A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3002361A (ja) 2023-01-10
US20220402556A1 (en) 2022-12-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220298B2 (en) Lower vehicle-body structure of electric vehicle
KR840002557Y1 (ko) 엔진과 밧데리 복합운전 자동차용 차체프레임
US8813887B2 (en) Battery unit mounting structure for vehicle
WO2016125388A1 (ja) 車両のバッテリ冷却構造
JP4637504B2 (ja) 高圧電装ケースの配設構造
JP4701916B2 (ja) 自動車のバッテリ搭載構造
CN115871429A (zh) 车体构造
KR20200069873A (ko) 자동차의 전방 차체 구조
CN115892231A (zh) 车体构造
JP4756332B2 (ja) 自動車のバッテリ搭載構造
CN115503832A (zh) 车辆前部结构
JPH0537657U (ja) 自動車の前部車体構造
CN115892237A (zh) 电动汽车的车体构造
JP2008110634A (ja) 車両の下部車体構造
JP4442149B2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CN108349548B (zh) 驾驶舱模块
CN217435849U (zh) 前围板和具有其的车辆
WO2011108102A1 (ja) 車両用ワイヤハーネス配索構造
JP2016084023A (ja) 車両
JP4333258B2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4356386B2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CN115871801A (zh) 车体构造
JP2021075088A (ja) 車両骨格構造
CN115871430A (zh) 车体构造
CN115892230A (zh) 车体构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