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480463A - 图像形成系统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480463A
CN115480463A CN202210648594.1A CN202210648594A CN115480463A CN 115480463 A CN115480463 A CN 115480463A CN 202210648594 A CN202210648594 A CN 202210648594A CN 115480463 A CN115480463 A CN 11548046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cording material
image forming
unit
fixing
tempera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648594.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满田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onica Minolta Inc
Original Assignee
Konica Minolta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onica Minolta Inc filed Critical Konica Minolta Inc
Publication of CN11548046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48046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50Machine control of 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e.g. regulating differents parts of the machine, multimode copiers, microprocessor control
    • G03G15/5029Machine control of 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e.g. regulating differents parts of the machine, multimode copiers, microprocessor control by measuring the copy material characteristics, e.g. weight, thicknes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39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with 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fixing temperature
    • G03G15/20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with 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fixing temperature specially for the mode of operation, e.g. standby, warming-up, error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50Machine control of 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e.g. regulating differents parts of the machine, multimode copiers, microprocessor control
    • G03G15/5004Power supply control, e.g. power-saving mode, automatic power turn-off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39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with 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fixing temperatur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50Machine control of 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e.g. regulating differents parts of the machine, multimode copiers, microprocessor control
    • G03G15/5075Remote control machines, e.g. by a host
    • G03G15/5083Remote control machines, e.g. by a host for scheduling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ontrol Or Security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Fix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图像形成系统,在利用介质传感器检测记录材料的特性的结构中能够同时确保对记录材料的特性进行检测的精度和生产率。构成一种图像形成系统,具备:搬送部,进行记录材料的搬送;记录材料特性检测部,配置于记录材料的搬送路径,检测记录材料的记录材料特性;定影部,对形成于记录材料的调色剂像进行定影;以及控制部,在定影部针对图像形成作业执行预热的期间,使记录材料特性检测部检测记录材料特性,并且根据检测到的记录材料特性来设定图像形成作业中的图像形成条件。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图像形成系统。
背景技术
在图像形成装置中,对感光体照射激光而形成静电潜像,并利用调色剂使其显影,从而形成调色剂像。图像形成装置通过将形成的调色剂像转印到记录材料并进行热定影,从而进行向记录材料的图像形成。图像形成装置根据记录材料的厚度和表面的状态、记录材料的种类等记录材料特性,设定最佳的定影温度、记录材料的搬送速度等图像形成条件。
通过用户的操作,从设置于图像形成装置的操作部、打印机驱动器的印刷设定画面设定记录材料特性。最近,提出了一种使用内置的传感器(以下称为“介质传感器”)来检测记录材料特性、并根据检测结果而自动地设定图像形成条件的图像形成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在上述专利文献1记载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在从记录材料的供纸部至转印调色剂像的位置为止的搬送路径中设置介质传感器。记录材料被搬送至介质传感器的位置而被检测记录材料特性。使用介质传感器来检测记录材料特性,并根据检测到的记录材料特性进行各部分的条件设定来进行图像形成,从而不需要由用户实施的记录材料特性的设定,便利性变高。
在要利用介质传感器准确地检测记录材料的特性时需要预定的时间,所以使记录材料的搬送停止、或降低记录材料的搬送速度,在记录材料的行迹稳定的状态下检测记录材料的特性。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13840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在通常的图像形成装置中,需要与记录材料的特性对应的定影目标温度,所以在利用介质传感器检测记录材料的特性之后,根据检测结果来决定定影目标温度。因此,在停止记录材料的搬送后直至记录材料特性的检测完成为止发生等待时间,包括定影在内的印刷开始推迟,生产率降低。
另外,考虑如上述专利文献1记载的图像形成装置那样,使用在紧接在之前的作业中检测到的记录材料特性、对应的定影目标温度,在利用介质传感器检测记录材料特性之前开始定影预热,减少等待时间。但是,在这个方法中,在原稿的作业中使用的记录材料未必是与紧接在之前的作业相同的特性,所以在进行了记录材料的更换或补充的情况下无法应用,无法抑制生产率的降低。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在本发明中,提供一种在利用介质传感器检测记录材料的特性的结构中能够同时确保对记录材料的特性进行检测的精度和生产率的图像形成系统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本发明的图像形成系统具备:搬送部,进行记录材料的搬送;记录材料特性检测部,配置于记录材料的搬送路径,检测记录材料的记录材料特性;定影部,对形成于记录材料的调色剂像进行定影;以及控制部,在定影部针对图像形成作业执行预热的期间,使记录材料特性检测部检测记录材料特性,并且根据检测到的记录材料特性来设定图像形成作业中的图像形成条件。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在利用介质传感器检测记录材料的特性的结构中能够同时确保对记录材料的特性进行检测的精度和生产率的图像形成系统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图像形成系统的概略结构的图。
图2是示出图像形成系统的结构例的框图。
图3是图像形成系统的控制部的功能框图。
图4是图像形成处理以及与记录材料特性的检测有关的处理的流程图。
图5是用于说明图4所示的流程图的步骤S14的处理的流程图。
图6是示出定影部的温度和温度阈值的关系的图。
图7是预热中的定影部的温度上升的曲线图。
图8是预热中的定影部的温度上升的曲线图。
图9是预热中的定影部的温度上升的曲线图。
图10是预热中的定影部的温度上升的曲线图。
(符号说明)
1:图像形成系统;10:供纸装置;11、61:支撑轴;12、31、41:控制部;13、32、49:通信部;14、44:搬送部;15、34、48:非易失存储器;20:供给调整部;30:介质检测装置;33:介质检测部;40:图像形成装置;42:操作显示部;43:扫描仪部;45:图像处理部;46:图像形成部;47:定影部;50:回收调整部;60:回收装置;121、311、411:通信控制部;122、414:搬送控制部;312:介质检测控制部;412:定影管理部;413:介质检测管理部;415:判定部;416:条件设定部;417:条件历史管理部;461:曝光部;462:感光体;463:显影部;464:一次转印辊;465:中间转印带;466:二次转印辊;471:定影辊;472:加压辊。
具体实施方式
<图像形成系统的实施方式>
以下,说明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的例子,但本发明不限定于以下的例子。
图1示出图像形成系统的概略结构。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系统1将作为连续纸的卷状(roll-shaped)的记录材料S用作记录介质,在该记录材料S上形成图像。图像形成系统1从记录材料S的搬送方向的上游侧起具备供纸装置10、介质检测装置30、图像形成装置40以及回收装置60。在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系统1中,介质检测装置30配置于供纸装置10的框体内。另外,图像形成系统1在供纸装置10与图像形成装置40之间具备供给调整部20,在图像形成装置40与回收装置60之间具备回收调整部50。
供纸装置10具备供纸部,该供纸部包括将卷绕为卷状的状态的记录材料S以可旋转的方式进行保持的支撑轴11、以及通过多个辊以一定的速度向供给调整部20搬送卷绕于支撑轴11的记录材料S的搬送部14。此外,记录材料S的形状不限于卷状的连续纸。记录材料S是从介质检测装置30到达至图像形成装置40的定影部47的长度以上的形状即可。例如,能够应用可折叠的形状、长纸(long paper)的形状作为记录材料S。
另外,供纸装置10是向图像形成装置40供给记录材料的、记录材料供给装置的一个例子。
供给调整部20将从供纸装置10搬送的记录材料S搬送到图像形成装置40的图像形成部46。供给调整部20为了吸收从供纸装置10的记录材料S的供纸及搬送速度与图像形成部46中的记录材料S的搬送速度的速度差,松弛地保持记录材料S,调整向图像形成部46进行的记录材料S的供纸。
介质检测装置30在供纸装置10中配置于记录材料S的搬送路径。介质检测装置30具有对从供纸装置10搬送的记录材料S的记录材料特性进行检测的介质检测部33(参照图2)。介质检测部33在执行图像形成作业时的记录材料S的条件设定时,检测记录材料S的记录材料特性。然后,介质检测装置30将检测到的检测信息输出给图像形成装置40。
此外,介质检测装置30并非是仅设置于供纸装置10内,只要设置于图像形成装置40的图像形成部46的上游侧即可,例如,也可以在供给调整部20的框体内、供给调整部20与图像形成装置40之间、以及图像形成装置40的框体内的任一个中设置于记录材料S的搬送路径。另外,介质检测装置30是对记录材料S的特性进行检测的记录材料特性检测装置的一个例子。作为介质检测装置30,能够应用可检测记录材料S的记录材料特性的以往公知的介质传感器。在介质检测装置30中,作为记录材料特性,例如检测记录材料S的厚度和表面的状态(平滑度)、记录材料的种类(纸种)、刚度、带电量、含水率以及花样(记录材料的纤维方向的角度)等。
图像形成装置40具备控制部41、操作显示部42、扫描仪部43、搬送部44、图像处理部45、图像形成部46以及定影部47等。此外,图像形成装置40也可以在图像形成装置40的装置内具备上述供纸装置10作为记录材料供给部。另外,图像形成装置40也可以在图像形成装置40的装置内具备上述介质检测装置30作为记录材料特性检测部。在图像形成装置40在装置内具备记录材料特性检测部的结构中,优选为记录材料特性检测部配置于供纸装置10(记录材料供给部)与图像形成部46之间的记录材料搬送路径。
扫描仪部43利用光源对载置于原稿台的原稿面进行曝光扫描并接收来自原稿面的反射光,利用CCD(Charge Coupled Device,电荷耦合器件)对接收到的反射光进行光电变换而生成图像数据,并输出给图像处理部45。
控制部41对图像形成系统1以及图像形成装置40的各结构进行总体控制。图像处理部45对从扫描仪部43、控制部41输入的图像数据实施图像处理后输出给图像形成部46。关于控制部41以及图像处理部45的结构的详情,在后面叙述。
操作显示部42由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液晶显示器)等构成,依照从控制部41输入的显示信号的指示,在显示画面上进行各种操作按钮、装置的状态显示、各功能的动作状况等的显示。LCD的显示画面上被覆盖将透明电极格子状地配置而构成的压敏式(电阻膜压式)的触摸面板,利用电压值来检测用手指或触摸笔等按下的力点的XY坐标,并将检测到的位置信号作为操作信号输出给控制部41。另外,操作显示部42具备数字按钮、启动按钮等各种操作按钮,将通过按钮操作得到的操作信号输出给控制部41。
图像形成部46根据从图像处理部45输入的各页面的图像数据,通过电子照相方式针对从供给调整部20搬送的记录材料S进行图像形成。在图像形成部46中设置有配置了搬送带、阻挡辊等搬送辊、以及对它们进行驱动的未图示的马达的记录材料搬送路径,依照来自控制部41的控制,一边搬送记录材料S一边向记录材料S进行图像形成。
图像形成部46具备与Y、M、C、K的各颜色分量对应的4组的曝光部461、感光体462、显影部463、一次转印辊464、中间转印带465以及二次转印辊466。与各颜色分量对应的4组的曝光部461、感光体462、显影部463、一次转印辊464从上游起按照Y、M、C、K的顺序排列。
曝光部461包括激光光源、多边形马达、多面镜以及多个透镜等。曝光部461根据记录材料搬送速度,通过激光光源以及多面镜向带电的感光体462上照射激光而进行曝光,在感光体462上形成静电潜像。
显影部463将预定的颜色(Y、M、C或者K)的调色剂供给到被曝光的感光体462上,使形成于感光体462上的静电潜像显影。
与感光体462对置地设置有一次转印辊464。一次转印辊464被施加与调色剂相反的极性的1次转印偏压,通过使中间转印带465上的预定位置压接到感光体462,将形成于感光体462的调色剂像转印(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465。Y、M、C、K的一次转印辊464依次使中间转印带465的预定位置压接到感光体462,从而将重叠有各颜色的层的彩色的调色剂像写入到中间转印带465。
中间转印带465是悬挂于多个辊且可旋转地被支撑的半导电性环带,伴随着辊的旋转而进行旋转驱动,将写入的调色剂像搬送到二次转印辊466。
二次转印辊466被施加与调色剂相反的极性的偏压,通过夹持搬送所搬送的记录材料S而将写入于中间转印带465的彩色的调色剂像转印(二次转印)到记录材料S。
定影部47对转印于记录材料S的调色剂像进行加热以及加压,使调色剂像定影到记录材料S。定影部47具备:定影辊471,内置有卤素加热器等;以及作为对定影辊471进行按压的加压部件的加压辊472,配置于与定影辊471隔着记录材料的搬送路径而对置的位置。另外,定影部47具备用于对定影辊471的温度进行检测的温度传感器。定影部47在形成于定影辊471与加压辊472之间的夹持部中,一边夹持以及搬送转印有调色剂像的记录材料S,一边对记录材料S的调色剂像进行加热以及加压而定影。
另外,定影部47为了进行定影辊471与加压辊472之间的夹持部的夹持压力的调整以及压接的解除等,具有对定影辊471的位置进行调整的未图示的位置变更机构。
回收调整部50在记录材料S的搬送方向上配置于图像形成装置40的下游侧且回收装置60的上游侧。回收调整部50是将从图像形成装置40搬送的记录材料S搬送到回收装置60的装置,为了吸收图像形成装置40中的记录材料S的搬送速度与回收装置60中的记录材料S的搬送速度的速度差,松弛地保持记录材料S,调整从图像形成装置40的记录材料S的排纸。
回收装置60具备排纸部,该排纸部使从回收调整部50搬送来的记录材料S经由多个辊而以一定的速度被支撑轴61卷绕。
[图像形成系统的结构]
接下来,图2示出图像形成系统1的结构例的框图。在图2中,作为图像形成系统1而示出作为本方式的主要的结构的供纸装置10、介质检测装置30以及图像形成装置40的结构,关于供给调整部20、回收调整部50以及回收装置60的结构,省略了记载。
如图2所示,图像形成装置40具备控制部41、操作显示部42、搬送部44、图像处理部45、图像形成部46、定影部47、非易失存储器48以及通信部49。供纸装置10具备控制部12、通信部13、搬送部14以及非易失存储器15。介质检测装置30具备控制部31、通信部32、介质检测部33以及非易失存储器34。
供纸装置10的控制部12例如由未图示的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单元)、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OM(Read 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等构成。控制部12的CPU读出储存于ROM的各种处理程序并在RAM中展开,依照展开的程序对经由供纸装置10的系统总线(省略图示)连接的通信部13、搬送部14以及非易失存储器15等供纸装置10的各部分的动作进行总体控制。
非易失存储器15储存控制部12执行的程序等,并且被用作控制部12的作业区域。
通信部13与构成图像形成系统1的图像形成装置40的通信部49进行数据的发送以及接收。另外,通信部13经由图像形成装置40的通信部49而与介质检测装置30的通信部32、未图示的供给调整部20、回收调整部50以及回收装置60等的各通信部进行数据的发送以及接收。
搬送部14抽出收纳于供纸装置10的记录材料S并搬送,供给到图像形成装置40。
此外,能够将回收装置60也设为与上述供纸装置10同样的结构。
图像形成装置40的控制部41例如由未图示的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单元)、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OM(Read 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等构成。控制部41的CPU读出储存于ROM的各种处理程序并在RAM中展开,依照展开的程序对经由图像形成装置40的系统总线连接的操作显示部42、搬送部44、图像处理部45、图像形成部46、定影部47、非易失存储器48以及通信部49等图像形成装置40的各部分的动作进行总体控制。
另外,控制部41经由通信部49来控制供纸装置10以及介质检测装置30。
非易失存储器48储存控制部41执行的程序等,并且被用作控制部41的作业区域。另外,在非易失存储器48中,储存在图像形成作业中设定的图像形成条件、包括记录材料S的尺寸和种类等的记录材料信息等。而且,在非易失存储器48中,储存由介质检测装置30检测到的记录材料特性的信息等。作为储存的图像形成条件,例如可以列举图像形成部46中的执行条件以及定影部47中的执行条件(定影目标温度、压力等)。
图像形成装置40的通信部49与供纸装置10的通信部13、介质检测装置30的通信部32进行数据的发送以及接收。另外,通信部49与未图示的供给调整部20、回收调整部50以及回收装置60等的各通信部进行数据的发送以及接收。
图像处理部45从输入的作业信息取得图像数据,进行图像处理。图像处理部45基于控制部41的控制,针对取得的图像数据,根据需要而进行明暗度校正、图像浓度调整、图像压缩等图像处理。然后,由图像处理部45处理后的图像数据被发送给图像形成部46。
搬送部44根据控制部41的控制,将从供纸装置10供纸的记录材料S搬送到图像形成部46、定影部47等。
图像形成部46受理由图像处理部45进行了图像处理的图像数据,基于该图像数据而向由搬送部44搬送到图像形成部46的记录材料S形成图像。
操作显示部42具有由液晶显示装置等显示器构成的显示部、以及由重叠于该显示器而设置的触摸面板、多个键等构成的操作部。该操作显示部42是显示部以及操作部的一个例子,显示针对用户的指示菜单、与取得的图像数据有关的信息等。而且,操作显示部42受理通过用户的操作进行的各种指示、文字、数字等数据的输入,将输入信号输出给控制部41。
介质检测装置30的控制部31例如由未图示的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单元)、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OM(Read 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等构成。控制部31的CPU读出储存于ROM的各种处理程序并在RAM中展开,依照展开的程序对经由介质检测装置30的系统总线连接的通信部32以及介质检测部33等各部分的动作进行总体控制。
介质检测部33由光学传感器、机械式的传感器等构成,根据控制部31的控制,检测在供纸装置10的搬送路径、图像形成装置40的搬送路径中经过的记录材料S的记录材料特性。然后,将介质检测部33检测到的记录材料特性的信息储存到非易失存储器34。
介质检测装置30的通信部32与构成图像形成系统1的图像形成装置40的通信部49进行数据的发送以及接收。例如,通信部32将储存于非易失存储器34的记录材料特性的信息发送给图像形成装置40的通信部49。另外,通信部32经由图像形成装置40的通信部49而与供纸装置10的通信部13、未图示的供给调整部20、回收调整部50以及回收装置60等的各通信部进行数据的发送以及接收。
[控制部的结构]
接下来,说明上述图像形成系统1的供纸装置10的控制部12、介质检测装置30的控制部31以及图像形成装置40的控制部41的功能结构。图3示出供纸装置10的控制部12、介质检测装置30的控制部31以及图像形成装置40的控制部41的功能框图。
供纸装置10的控制部12具备通信控制部121和搬送控制部122。此外,回收装置60的控制部也能够与供纸装置10的控制部12同样地构成。
介质检测装置30的控制部31具备通信控制部311和介质检测控制部312。
图像形成装置40的控制部41具备通信控制部411、定影管理部412、介质检测管理部413、搬送控制部414、判定部415、条件设定部416以及条件历史管理部417。
供纸装置10的控制部12的通信控制部121控制经由供纸装置10的通信部13(图2)进行的数据的发送接收。介质检测装置30的控制部31的通信控制部311控制经由介质检测装置30的通信部32(图2)进行的数据的发送接收。图像形成装置40的控制部41的通信控制部411控制经由图像形成装置40的通信部49(图2)进行的数据的发送接收。并且,供纸装置10的控制部12、介质检测装置30的控制部31以及图像形成装置40的控制部41分别通过通信控制部121、通信控制部311以及通信控制部411,经由各装置的通信部13、32、49来控制相互的通信。
供纸装置10的控制部12的搬送控制部122通过控制供纸装置10的搬送部14的驱动,控制记录材料S的搬送速度的调整、以及记录材料S的搬送的起动、停止等。
介质检测装置30的控制部31的介质检测控制部312控制由介质检测装置30进行的记录材料S的记录材料特性的检测。
图像形成装置40的控制部41的定影管理部412管理定影部47(图1),例如针对定影部47进行预热的执行指示、定影部47的温度控制等。例如,定影管理部412通过控制对定影部47进行加热的加热器的开启率,从而控制预热的执行过程中的定影部47的温度上升率。
介质检测管理部413在预热的执行过程中针对介质检测装置30指示执行记录材料特性的检测。然后,根据该指示,介质检测装置30的控制部31通过介质检测控制部312检测记录材料S的记录材料特性。
判定部415基于由定影部47的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定影部47的温度t,比较预热的执行过程中的定影部47的温度t与预定的温度阈值、例如第1温度阈值tA或第2温度阈值tB(其中tA<tB)的温度的大小,从而判定定影部47的预热的状态。然后,判定定影部47的温度t与温度阈值T的比较结果、例如t<tA、tA≤t<tB以及t≥tB等。
另外,判定部415在预热的执行过程中,比较定影部的温度t上升至第1温度阈值tA、第2温度阈值tB的时间与记录材料特性的检测完成时间,判定定影部47的温度上升时间是否为温度检测完成时间以下。
搬送控制部414通过控制图像形成装置40的搬送部44的驱动,控制记录材料S的搬送速度的调整、以及记录材料S的搬送的起动、停止等。例如,根据上述判定部415的判定结果,控制记录材料S的搬送速度的调整、以及记录材料S的搬送的起动、停止等。此外,与供纸装置10、回收装置60中的搬送控制连动地进行该搬送控制。
条件设定部416基于在预热的执行过程中由介质检测装置30检测到的记录材料特性,设定图像形成部46中的图像形成条件、定影部47中的定影处理的执行条件等图像形成装置40中的图像形成的执行条件。
条件历史管理部417管理在预热的执行过程中由介质检测装置30检测到的记录材料特性和匹配该特性而由条件设定部416设定的图像形成的执行条件的历史。例如,条件历史管理部417将包括记录材料特性和执行条件的历史的数据表格储存到非易失存储器48(图2)等。
例如,在条件设定部416基于从介质检测装置30取得的记录材料特性的条件来设定图像形成的执行条件时,条件历史管理部417从非易失存储器48读出记录材料特性和执行条件的历史。然后,条件设定部416通过从条件历史管理部417所读出的历史数据中选择与取得的记录材料特性相应的执行条件,从而设定图像形成装置40中的图像形成的执行条件。另外,在介质检测装置30中无法取得记录材料特性的情况下,条件设定部416能够从条件历史管理部417所读出的历史数据中选择任意的执行条件,设定图像形成装置40中的图像形成的执行条件。例如,能够从历史数据中选择紧接在之前实施的执行条件,在图像形成装置40中的图像形成中设定该执行条件。
此外,在上述说明中,示出供纸装置10、介质检测装置30以及图像形成装置40中的各控制部12、31、41协作地进行控制的例子,但不限于此,这些功能结构也能够在控制部12、31、41中的任意控制部中执行用于对图像形成系统1的整体进行控制的所有功能。例如,也可以由图像形成装置40的控制部41控制图像形成系统1整体。同样地,还能够在供纸装置10的控制部12或介质检测装置30的控制部31中执行用于对图像形成系统1的整体进行控制的所有控制部的功能。
[图像形成处理以及记录材料特性的检测]
在如上述图1所示的使用卷状的记录材料S的图像形成系统1中,记录材料S从供纸装置10连续至图像形成部46以及回收装置60。因此,在这样的结构中,在图像形成处理中由于记录材料的搬送速度的降低、记录材料S的搬送停止,图像形成动作会受到影响。因此,在图像形成处理中,难以通过介质检测装置30高精度地检测记录材料S的记录材料特性。另外,在记录材料S的搬送停止时,定影部47也成为停止的状态。在这样的定影部47停止的状态下,在定影部47中易于发生加热不均等,所以在定影部47的定影处理时易于发生恶劣影响。
因此,在本方式的图像形成系统1中,在图像形成装置40中在定影部47的定影预热中,通过介质检测装置30检测记录材料S的记录材料特性。例如,在记录材料S的搬送停止的状态下,如果向图像形成装置40输入图像形成作业,则在图像形成部46开始图像形成动作之前,在定影管理部412中对定影部47指示预热。在这个时间点不进行图像形成,所以不会由于记录材料S的搬送停止或搬送速度的降低而影响图像形成动作。因此,不会影响图像形成动作,而能够通过介质检测装置30检测记录材料S的记录材料特性。
图4示出上述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系统1中的图像形成处理以及与记录材料特性的检测有关的处理的流程图。
首先,如果向图像形成装置40输入图像形成作业,则供纸装置10的搬送控制部122以及图像形成装置40的搬送控制部414停止记录材料S的搬送(步骤S10)。此时,在供纸装置10、回收装置60中也同样地在控制部12的搬送控制部122中停止记录材料S的搬送。此外,在记录材料S的搬送已经停止的情况下也可以省略该处理。
接下来,定影管理部412判定是否执行定影部47的预热(步骤S11)。在定影部47的温度是预定的定影温度(定影目标温度)以上的情况下,无需进行定影部47的预热。另一方面,在定影部47的温度小于预定的定影温度(定影目标温度)的情况下,由定影管理部412指示针对定影部47的预热的执行。例如,以使控制部41根据被登记为图像形成作业的纸种、图像形成面、覆盖率以及其它条件来设定在定影部47中成为预热的执行判定的基准的定影目标温度的方式,预先构成图像形成装置40。
此外,实际上执行图像形成时的定影温度不依赖于定影目标温度,而是根据由介质检测装置30检测到的记录材料S的记录材料特性来设定的。
在执行定影部47的预热的情况下(步骤S11的“是”),控制部11的定影管理部412对定影部47指示执行定影预热(步骤S12)。
接下来,介质检测管理部413判定在图像形成作业中是否要求检测记录材料S的记录材料特性(步骤S13)。
在要求检测记录材料特性的情况下(步骤S13的“是”),进行如下处理(以下称为处理I):进行与定影部47的温度对应的预热的控制、搬送控制,检测记录材料特性(步骤S14)。关于步骤S14的处理I的详情,在后面叙述。
接下来,根据通过处理I来检测到的记录材料特性,条件设定部416设定图像形成作业中的图像形成部46中的图像形成条件以及定影部47中的定影处理的执行条件等图像形成装置40中的图像形成的执行条件(步骤S15)。
在步骤S15的处理后、或者在不执行定影部47的预热的情况下(步骤S11的“否”)、或者在未要求记录材料特性的检测的情况下(步骤S13的“否”),定影管理部412判定定影部47的预热是否完成(步骤S16)。
在定影部47的预热未完成的情况下(步骤S16的“否”),直至定影部47的预热完成为止继续该处理。
在定影部47的预热完成的情况下(步骤S16的“是”),图像形成装置40依照条件设定部416所设定的图像形成的执行条件,在图像形成部46中执行图像形成(步骤S17)。
接下来,图像形成装置40的控制部41判定所有的图像形成作业是否结束(步骤S18)。在残留有未完成的图像形成作业的情况下(步骤S18的“否”),返回到步骤S11的处理。在所有的图像形成作业结束的情况下(步骤S18的“是”),结束本流程图的处理。
(处理I)
接下来,说明上述图4所示的流程图中的步骤S14的处理I的详情。图5示出处理I的流程图。
首先,图像形成装置40的控制部41的判定部415判定预热中的定影部47的温度t是否小于第1温度阈值tA(步骤S20)。
在定影部47的温度t是第1温度阈值tA以上的情况下(步骤S20的“否”),判定部415判定预热中的定影部47的温度t是否小于第2温度阈值tB(步骤S21)。此外,将第1温度阈值tA以及第2温度阈值tB预先作为阈值温度的数据而储存到图像形成装置40的控制部41的非易失存储器48等。例如,根据被登记为图像形成作业的纸种、图像形成面、覆盖率及其它条件、和预先储存于非易失存储器48等的阈值温度的数据,设定第1温度阈值tA以及第2温度阈值tB。
在此,说明定影部47的温度t与第1温度阈值tA及第2温度阈值tB的关系。图6示出定影部47的温度t与第1温度阈值tA及第2温度阈值tB的关系。
在图6中,纵轴是温度[℃],分别示出第1温度阈值tA、第2温度阈值tB以及预热(WU)完成温度(定影目标温度)。另外,在横轴中,关于预热(WU)中的定影部47的温度t的图案,示出图案(1)~(3)。
第1温度阈值tA是在以与定影部47接触的状态停止搬送记录材料S的情况下记录材料S不会发生损坏、缺陷的上限的温度。
另外,第2温度阈值tB是在以与定影部47接触的状态停止搬送记录材料S的情况下记录材料S会发生损坏、缺陷,但在以比图像形成处理时的通常搬送速度低的速度搬送的情况下记录材料S不会发生损坏、缺陷的上限的温度。
此外,第1温度阈值tA以及第2温度阈值tB是根据使用了多个种类的记录材料的实验而事先设定的阈值。
即,如图6所示的预热中的定影部47的温度t的图案(1)那样,如果定影部47的温度t小于第1温度阈值tA,则能够在定影部47的预热中停止记录材料S的搬送。因此,介质检测装置30能够在图像形成系统1中停止了记录材料S的搬送的状态下,检测记录材料S的记录材料特性。
另外,如预热中的定影部47的温度t的图案(2)那样,如果定影部47的温度t是第1温度阈值tA以上且小于第2温度阈值tB,则能够以比图像形成处理时的通常搬送速度低的速度来搬送记录材料S。因此,介质检测装置30能够在图像形成系统1中一边以比通常搬送速度低的速度来搬送记录材料S,一边检测记录材料S的记录材料特性。
并且,如预热中的定影部47的温度t的图案(3)那样,在定影部47的温度t是第2温度阈值tB以上的情况下,为了抑制由定影部47引起的记录材料S的损坏、定影部47中的缺陷的发生,需要以图像形成处理时的通常搬送速度来搬送记录材料S。因此,介质检测装置30难以准确地检测记录材料S的记录材料特性。
返回到图5的说明,在定影部47的温度t小于第1温度阈值tA的情况下(步骤S20的“是”),判定部415比较预热中的定影部47的温度t达到第1温度阈值tA的时间与记录材料特性的检测完成时间,判定向第1温度阈值tA的达到时间是否为检测完成时间以下(步骤S22)。
在定影部47的温度t小于第2温度阈值tB的情况下(步骤S21的“是”),判定部415比较预热中的定影部47的温度t达到第2温度阈值tB的时间与记录材料特性的检测完成时间,判定向第2温度阈值tB的达到时间是否为检测完成时间以下(步骤S23)。
另外,在定影部47的温度t是第2温度阈值tB以上的情况下(步骤S21的“否”),停止图像形成作业而结束本流程图的处理。在定影部47的温度t是第2温度阈值tB以上的情况下,是如下状态:即使停止搬送记录材料S或者以低速搬送记录材料S,也会发生对记录材料S的损坏、或在定影部47中发生缺陷。因此,是不仅无法检测记录材料特性而且也无法进行图像形成的状态,停止图像形成作业。
在介质检测装置30中检测记录材料特性的途中定影部47的温度t成为第1阈值温度tA以上的情况下,在停止记录材料S的搬送的状态下,有可能发生对记录材料S的损坏、或在定影部47中发生缺陷。另外,在介质检测装置30中检测记录材料特性的途中定影部47的温度t成为第2阈值温度tB以上的情况下,在以比通常搬送速度低的速度来搬送记录材料S的状态下,有可能发生对记录材料S的损坏、或在定影部47中发生缺陷。因此,在介质检测装置30中检测记录材料特性之前,针对定影部47的温度t成为第1阈值温度tA或者第2阈值温度tB以上的时间,判定是否为记录材料S的记录材料特性的检测完成时间以下。
在第1温度阈值tA的达到时间是检测完成时间以下的情况下(步骤S22的“是”),定影管理部412进行使预热中的定影部47的温度上升率降低的控制(步骤S24)。
另外,在第2温度阈值tB的达到时间是检测完成时间以下的情况下(步骤S23的“是”),定影管理部412进行使预热中的定影部47的温度上升率降低的控制(步骤S25)。
在此,说明预热中的定影部47的温度上升率的控制。图7至图10示出预热中的定影部47的温度上升的曲线图。在图7至图10所示的曲线图中,纵轴表示定影部47的温度t[℃],横轴表示从预热开始起的经过时间。
另外,在图7至图10所示的曲线图中,作为温度阈值的例子,将第1温度阈值tA设定为80℃,将第2温度阈值tB设定为120℃。
另外,在图7至图10所示的曲线图中是与预热开始同时地开始了记录材料S的记录材料特性的检测的例子,示出了将直至记录材料特性的检测完成为止的时间设为40秒的例子。
图7是预热开始时的定影部47的温度t为50℃的情况,即使进行使所有的加热器开启而对定影部47加热的通常的预热,也会在定影部47的温度t成为第1温度阈值tA以上以前完成记录材料特性的检测。这样,如果记录材料S的记录材料特性的检测完成时的定影部47的温度小于第1温度阈值tA,则不会使记录材料S发生损坏、缺陷而能够在停止的状态下进行记录材料S的记录材料特性的检测。
相对于此,图8是预热开始时的定影部47的温度t为65℃的情况。在该情况下,在虚线所示的使所有的加热器开启的情况的曲线图中,在记录材料特性的检测完成以前定影部47的温度t成为第1温度阈值tA以上。因此,如实线所示的曲线图那样,使定影部47的温度上升率相比于通常的预热而降低。具体而言,降低到在定影部47的温度t成为第1温度阈值tA以上以前完成记录材料特性的检测的温度上升率。
这样,通过以使记录材料S的记录材料特性的检测完成时的定影部47的温度小于第1温度阈值tA的方式降低定影部47的温度上升率,从而不会使记录材料S发生损坏、缺陷而能够在停止的状态下进行记录材料S的记录材料特性的检测。
另外,图9是预热开始时的定影部47的温度t为95℃的情况。在该情况下,预热开始时间点的定影部47的温度t是第1温度阈值tA以上。因此,在停止的状态下无法进行记录材料S的记录材料特性的检测。但是,预热开始时的定影部47的温度t小于第2温度阈值tB。并且,即使进行使所有的加热器开启而对定影部47加热的通常的预热,也会在定影部47的温度t成为第2温度阈值tB以上以前完成记录材料特性的检测。在该情况下,在使记录材料S停止的状态下,无法以使记录材料S不发生损坏、缺陷的方式检测记录材料S的记录材料特性,但通过以比图像形成时的通常速度低的速度来搬送(低速搬送)记录材料S,能够以使记录材料S不发生损坏、缺陷的方式进行记录材料特性的检测。
相对于此,图10是预热开始时的定影部47的温度t为105℃的情况。在该情况下,与图9所示的情况同样地,在停止的状态下无法进行记录材料S的记录材料特性的检测。
而且,在虚线所示的使所有的加热器开启的情况的曲线图中,在记录材料特性的检测完成以前,定影部47的温度t成为第2温度阈值tB以上。因此,如图9的情况那样,即使低速搬送记录材料S,也由于记录材料特性的检测而使记录材料S发生损坏、缺陷。因此,在图10所示的例子中,如实线所示的曲线图那样,使定影部47的温度上升率相比于通常的预热而降低。具体而言,降低到在定影部47的温度t成为第2温度阈值tB以上以前完成记录材料特性的检测的温度上升率。
这样,通过以使记录材料S的记录材料特性的检测完成时的定影部47的温度小于第2温度阈值tB的方式降低定影部47的温度上升率,从而能够以比图像形成时的通常速度低的速度进行搬送(低速搬送)来检测记录材料特性。
此外,在上述图7至图10所示的例子中,与预热的开始同时地进行记录材料特性的检测,但记录材料特性的检测无需与预热同时地进行。是以在预热完成之前使记录材料特性的检测结束的方式在从预热开始起的预定的时间内开始记录材料特性的检测的结构即可。因此,在上述说明中,基于预热开始时的定影部47的温度t进行与第1温度阈值tA以及第2温度阈值tB的比较判定,但也可以基于从预热开始起的预定的时间内的定影部47的温度t的温度进行上述比较判定。
例如,在定影管理部412中,能够通过加热器的开启时间/关闭时间的比例调整(占空比的调整)、加热器开启个数的调整等而进行定影部47的温度上升率的调整、定影部47的温度t向温度阈值的达到时间的调整。
例如,能够根据定影部47的温度t与第1温度阈值tA或第2温度阈值tB的温度差、记录材料特性的检测时间等,进行由定影管理部412实施的温度上升率的调整。
这样,以使定影部47的温度t向阈值温度的达到时间成为介质检测装置30中的记录材料特性的检测完成时间以上的方式,调整预热中的定影部47的温度上升率。由此,定影管理部412以比记录材料特性的检测完成时间晚的方式,调整定影部47的温度t达到阈值温度的时间。由此,抑制对记录材料S的损坏、定影部47中的缺陷的发生,而能够高精度地检测记录材料特性。
另外,在步骤S24或者步骤S25中调整了定影部47的温度t的温度上升率的情况下,优选为在执行记录材料特性的检测之后,如图8以及图10所示使定影部47的温度t的温度上升率返回到与通常的预热同样的状态。定影管理部412使定影温度的上升率返回到调整前的状态,从而能够使定影部47的预热的完成时间的延迟、图像形成作业的开始时间的延迟成为最小,抑制生产率的降低。
返回到图5的说明,在第2温度阈值tB的达到时间超过检测完成时间的情况下(步骤S23的“否”)、或者在步骤S25的处理后,供纸装置10的搬送控制部122以及图像形成装置40的搬送控制部414以比通常搬送速度低的速度,执行记录材料S的搬送(步骤S26)。搬送控制部122以及搬送控制部414能够在介质检测装置30中高精度地检测记录材料特性,在定影部47中以不易发生对记录材料S的损坏、定影部47中的缺陷的搬送速度,开始记录材料S的搬送。
在第1温度阈值tA的达到时间超过检测完成时间的情况下(步骤S22的“否”)、或者在步骤S24的处理后、或者在步骤S26的处理后,在介质检测装置30中执行记录材料特性的检测(步骤S27)。在记录材料特性的检测后,结束本流程图的处理,结束上述处理I。
根据上述图4以及图5所示的处理,通过在未进行图像形成的定影部47的预热中检测记录材料S的记录材料特性,能够停止记录材料S的搬送或者使搬送速度降低,高精度地检测记录材料特性。而且,通过根据定影部47的温度t来调整记录材料S的搬送状态,能够抑制记录材料S的损坏、缺陷而高精度地检测记录材料特性。另外,通过在未进行图像形成的定影部47的预热中检测记录材料S的记录材料特性,能够抑制生产率的降低。
此外,本发明不限定于在上述实施方式例中说明的结构,此外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结构的范围中进行各种变形、变更。

Claims (16)

1.一种图像形成系统,具备:
搬送部,进行记录材料的搬送;
记录材料特性检测部,配置于所述记录材料的搬送路径,检测所述记录材料的记录材料特性;
定影部,对形成于所述记录材料的调色剂像进行定影;以及
控制部,在所述定影部针对图像形成作业执行预热的期间,使所述记录材料特性检测部检测所述记录材料特性,并且根据检测到的所述记录材料特性来设定所述图像形成作业中的图像形成条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系统,其中,
所述控制部根据从预热开始起的预定的时间内的所述定影部的温度,控制对所述记录材料特性进行检测的期间中的预热的温度上升率。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形成系统,其中,
所述控制部在从预热开始起的预定的时间内的所述定影部的温度低于第1温度阈值的情况下,关于所述定影部的温度上升至所述第1温度阈值的时间,判定是否为所述记录材料特性的检测完成时间以下,
在判定结果是所述检测完成时间以下的情况下,至少在对所述记录材料特性进行检测的期间中,将所述定影部的预热的所述温度上升率设定得低于预定的温度上升率。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形成系统,其中,
所述控制部在从预热开始起的预定的时间内的所述定影部的温度是第1温度阈值以上且小于第2温度阈值的情况下,关于所述定影部的温度上升至所述第2温度阈值的时间,判定是否为所述记录材料特性的检测完成时间以下,
在判定结果是所述检测完成时间以下的情况下,至少在对所述记录材料特性进行检测的期间中,将所述定影部的预热的所述温度上升率设定得低于预定的温度上升率,并且以比图像形成时的搬送速度低的搬送速度来搬送所述记录材料。
5.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系统,其中,
所述控制部通过控制对所述定影部进行加热的加热器的开启率,控制所述温度上升率。
6.根据权利要求3或者4所述的图像形成系统,其中,
在结束所述记录材料特性的检测之后,所述控制部使所述温度上升率返回到所述预定的温度上升率。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系统,其中,
所述控制部根据将从预热开始起的预定的时间内的所述定影部的温度和预定的温度阈值进行比较而得到的结果,决定在对所述记录材料特性进行检测的期间中是停止还是搬送所述记录材料。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图像形成系统,其中,
所述控制部在从预热开始起的预定的时间内的所述定影部的温度小于所述第1温度阈值的情况下,至少在对所述记录材料特性进行检测的期间中停止所述记录材料的搬送。
9.根据权利要求7或者8所述的图像形成系统,其中,
所述控制部在从预热开始起的预定的时间内的所述定影部的温度是所述第1温度阈值以上的情况下,至少在对所述记录材料特性进行检测的期间中,将所述记录材料的搬送速度设定为比图像形成时的搬送速度低的速度。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系统,其中,
所述记录材料是连续纸。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图像形成系统,其中,
所述记录材料是卷绕为卷状的形状的连续纸。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系统,其中,
所述图像形成系统具有向所述记录材料形成所述调色剂像的图像形成部,
所述控制部根据在预热的执行过程中检测到的所述记录材料特性,设定所述图像形成部以及所述定影部的至少一方的执行条件作为所述图像形成条件。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图像形成系统,其中,
所述定影部的所述执行条件包括定影目标温度。
14.根据权利要求12或者13所述的图像形成系统,其中,
所述记录材料特性检测部相比于所述图像形成部而配置于所述记录材料的路径的上游侧。
15.根据权利要求12至1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系统,其中,
所述记录材料特性检测部配置于所述记录材料的供给部与所述图像形成部之间。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图像形成系统,其中,
在所述记录材料的供给部与向所述记录材料形成图像的所述图像形成部之间具有对所述记录材料的供给进行调整的供给调整部,
在所述供给部与所述供给调整部之间具备所述记录材料特性检测部。
CN202210648594.1A 2021-06-14 2022-06-09 图像形成系统 Pending CN11548046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098697A JP2022190394A (ja) 2021-06-14 2021-06-14 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2021-098697 2021-06-14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480463A true CN115480463A (zh) 2022-12-16

Family

ID=819404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648594.1A Pending CN115480463A (zh) 2021-06-14 2022-06-09 图像形成系统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397846A1 (zh)
EP (1) EP4105721A1 (zh)
JP (1) JP2022190394A (zh)
CN (1) CN115480463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2092782A (ja) * 2020-12-11 2022-06-23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システム、シート搬送システム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435984B2 (ja) * 2008-03-31 2014-03-0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の制御方法
JP6222152B2 (ja) * 2015-03-25 2017-11-01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7138406A (ja) 2016-02-02 2017-08-1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温度制御方法
JP7067207B2 (ja) * 2018-04-03 2022-05-16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方法
JP7293636B2 (ja) * 2018-12-19 2023-06-20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の制御プログラ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4105721A1 (en) 2022-12-21
US20220397846A1 (en) 2022-12-15
JP2022190394A (ja) 2022-12-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20087682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printing method applicable to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computer program for implementing a printing process carried out by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10459376B2 (en)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6210075B2 (ja) 画像形成システム、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蛇行補正方法
JP2010014759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4232204A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4793473A (zh) 图像形成装置
US8977149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15480463A (zh) 图像形成系统
JP6172167B2 (ja)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6786992B2 (ja)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2005301070A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10437186B2 (en)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06047410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0002670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6620617B2 (ja)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搬送制御方法
JP2013092553A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11856168B2 (en) Sheet conveyance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20210318648A1 (en) Image forming control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7326921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7363241B2 (ja)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定着装置
JP2010014756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209009A (ja) 定着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JP7211102B2 (ja) 画像読取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2017223793A (ja) 定着装置、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形成システム、および、進入位置移動方法
JP2006350071A (ja) 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