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461023A - 吸收性物品 - Google Patents

吸收性物品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461023A
CN115461023A CN202180031636.0A CN202180031636A CN115461023A CN 115461023 A CN115461023 A CN 115461023A CN 202180031636 A CN202180031636 A CN 202180031636A CN 115461023 A CN115461023 A CN 11546102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weat
absorbent article
sheet
absorbent
ski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031636.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小森菜绪子
黑田贤一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Unicharm Corp
Original Assignee
Unicharm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Unicharm Corp filed Critical Unicharm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546102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46102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13/00Bandages or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 A61F13/15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 A61F13/45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 A61F13/47Sanitary towels, incontinence pads or napki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13/00Bandages or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 A61F13/15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 A61F13/45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 A61F13/49Absorbent articles specially adapted to be worn around the waist, e.g. diape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13/00Bandages or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 A61F13/15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 A61F13/51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outer laye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13/00Bandages or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 A61F13/15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 A61F13/51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outer layers
    • A61F13/511Topsheet, i.e. the permeable cover or layer facing the skin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13/00Bandages or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 A61F13/15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 A61F13/53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absorbing medium
    • A61F13/539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absorbing medium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nection of the absorbent layers with each other or with the outer laye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13/00Bandages or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 A61F13/15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 A61F13/56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Vascular Medicin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Absorbent Articles And Supports Therefor (AREA)

Abstract

在连续地长时间使用的吸收性物品中提高穿戴感。吸收性物品具备:吸收芯(31),其吸收体液;顶片(10),其配置于比吸收芯靠肌肤面侧的位置且具有吸水性纤维;以及不透液性的底片,其配置于比吸收芯靠非肌肤面侧的位置。当将标示汗液从顶片的肌肤相对面转移至吸收性物品的内部的量的汗液转移值限定为经过了120秒时的转移至吸收性物品的汗液的重量相对于所述顶片的肌肤相对面上的汗液的重量的比率时,连续测量了两次汗液转移值时的第二次的汗液转移值比第一次的汗液转移值高。

Description

吸收性物品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备含有吸水性纤维的顶片的吸收性物品。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在顶片具有作为吸水性纤维的棉纤维的吸收性物品。在专利文献1的顶片涂敷有防水剂。专利文献1的吸收性物品构成为能够同时实现利用棉纤维来提高肌肤触感以及抑制所吸收的排泄液返回至顶片的表面侧的返湿。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26902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具有棉纤维的顶片能够提高肌肤触感,另一方面存在这样的问题:顶片自身具有较高的保液性,在表面容易残留粘腻感。特别是,生理用卫生巾、白带护垫等吸收性物品由于借助穿着物品与肌肤紧贴,因此有时会明显感觉到顶片的粘腻感。此外,根据吸收性物品的不同,有时会连续地长时间使用,从而要求进一步提高穿戴感。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一方案的吸收性物品具备:吸收芯,其吸收体液;顶片,其配置于比所述吸收芯靠肌肤面侧的位置且具有吸水性纤维;以及不透液性的底片,其配置于比所述吸收芯靠非肌肤面侧的位置。当将标示汗液从所述顶片的肌肤相对面转移至所述吸收性物品的内部的量的汗液转移值限定为经过了120秒时的转移至所述吸收性物品的汗液的重量相对于所述顶片的肌肤相对面上的汗液的重量的比率时,连续测量了两次所述汗液转移值时的第二次的汗液转移值比第一次的汗液转移值高。
另一方案的吸收性物品具备:吸收芯,其吸收体液;顶片,其配置于比所述吸收芯靠肌肤面侧的位置且具有吸水性纤维;以及不透液性的底片,其配置于比所述吸收芯靠非肌肤面侧的位置。当将标示汗液从所述顶片的肌肤相对面转移至所述吸收性物品的内部的量的汗液转移值限定为经过了120秒时的转移至所述吸收性物品的汗液的重量相对于所述顶片的肌肤相对面上的汗液的重量的比率时,第一次的汗液转移值为0.43以上。在所述第一次的汗液转移值的测量中,返流至所述顶片的肌肤面侧的汗液的重量相对于转移至所述吸收性物品的汗液的重量的比率为0.22以下。
附图说明
图1是第1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的从肌肤面侧观察到的俯视图。
图2是第1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的从非肌肤面侧观察到的俯视图。
图3是沿着图1所示的A-A线的剖视图。
图4是表示顶片的粘接区域的图。
图5是第2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的展开状态的俯视图。
图6是层叠片的示意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1)实施方式的概要
根据本说明书和附图的记载,至少明确以下事项。
一方案的吸收性物品具备:吸收芯,其吸收体液;顶片,其配置于比所述吸收芯靠肌肤面侧的位置且具有吸水性纤维;以及不透液性的底片,其配置于比所述吸收芯靠非肌肤面侧的位置。当将标示汗液从所述顶片的肌肤相对面转移至所述吸收性物品的内部的量的汗液转移值限定为经过了120秒时的转移至所述吸收性物品的汗液的重量相对于所述顶片的肌肤相对面上的汗液的重量的比率时,连续测量了两次所述汗液转移值时的第二次的汗液转移值比第一次的汗液转移值高。根据本方案,第二次的将排出到顶片上的汗液引入的力比第一次的将排出到顶片上的汗液引入的力高,能够连续地吸收汗液。除了通过将棉纤维等吸水性纤维用于顶片来提高肌肤触感之外,还能够通过连续地将汗液引入来抑制粘腻感,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穿戴感。
根据优选的一方案,所述第一次的汗液转移值为0.43以上。根据本方案,第一次的汗液转移值为0.43以上,汗液的引入性较高,因此能够通过将汗液引入来抑制粘腻感,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穿戴感。
根据优选的一方案,在所述第二次的汗液转移值的测量中,返流至所述顶片的肌肤面侧的汗液的重量相对于转移至所述吸收性物品的汗液的重量的比率为0.22以下。根据本方案,能够抑制已经引入的汗液的返流。通过抑制返湿,能够进一步提高穿戴感。
另一方案的吸收性物品具备:吸收芯,其吸收体液;顶片,其配置于比所述吸收芯靠肌肤面侧的位置且具有吸水性纤维;以及不透液性的底片,其配置于比所述吸收芯靠非肌肤面侧的位置。当将标示汗液从所述顶片的肌肤相对面转移至所述吸收性物品的内部的量的汗液转移值限定为经过了120秒时的转移至所述吸收性物品的汗液的重量相对于所述顶片的肌肤相对面上的汗液的重量的比率时,第一次的汗液转移值为0.43以上,在所述第一次的汗液转移值的测量中,返流至所述顶片的肌肤面侧的汗液的重量相对于转移至所述吸收性物品的汗液的重量的比率为0.22以下。第一次的汗液转移值为0.43以上,汗液的引入性较高,因此能够通过将汗液引入来抑制粘腻感,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穿戴感。另外,能够抑制已经引入的汗液的返流。通过抑制返湿,能够进一步提高穿戴感。
根据优选的一方案,连续测量了两次所述汗液转移值时的所述第二次的汗液转移值为0.49以上。根据本方案,第二次的汗液转移值为0.49以上,汗液的引入性较高,因此能够通过将汗液引入来抑制粘腻感,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穿戴感。
根据优选的一方案,在配置有所述吸收芯的芯配置区域设有成为将所述吸收性物品弯折的基点的多个弯折基点部,所述多个弯折基点部在前后方向上隔开间隔地设置,所述弯折基点部彼此的间隔中的最大间隔为20mm以下。根据本方案,芯配置区域配置有在吸收性物品中刚度比较高的吸收芯,有可能难以沿着身体。但是,通过设置弯折基点部,从而容易借助弯折基点部来变形。弯折基点部的间隔中的最大间隔为20mm以下,以比较短的间隔配置弯折基点部,因此在沿着前后方向的剖面中容易使吸收性物品沿着身体。通过使吸收性物品沿着身体配置,容易使顶片遍及整个吸收性物品地与身体抵接。能够将引入汗液的面积设置得较大,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穿戴感。
根据优选的一方案,在所述顶片的非肌肤面设有涂敷有粘接剂的粘接区域,所述粘接区域在前后方向上隔开间隔地设置,所述粘接区域彼此的平均间隔为所述弯折基点部的间隔中的最大间隔以下。根据本方案,在粘接区域中,顶片粘接于位于非肌肤面侧的构件,因此抑制顶片悬空的情况,顶片容易与吸收芯一起沿着身体配置。由于粘接区域彼此的平均间隔为弯折基点部的间隔中的最大间隔以下,因此能够在弯折基点部彼此的最大间隔内使顶片与吸收芯一起沿着身体,容易使顶片遍及整个吸收性物品地与身体抵接。能够将引入汗液的面积设置得较大,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穿戴感。
根据优选的一方案,在所述吸收性物品的非肌肤面设有粘合部,该粘合部用于将所述吸收性物品接合于穿着物品,所述粘合部在前后方向上隔开间隔地设置,所述粘接区域彼此的平均间隔为所述弯折基点部的间隔中的最大间隔以下。根据本方案,在粘合部中,吸收性物品被接合于穿着物品,因此容易使吸收性物品沿着身体配置。由于粘合部彼此的平均间隔为弯折基点部的间隔中的最大间隔以下,因此能够在弯折基点部彼此的最大间隔内使顶片沿着身体,容易使顶片遍及整个吸收性物品地与身体抵接。能够将引入汗液的面积设置得较大,能够进一步提高穿戴感。
根据优选的一方案,在所述吸收性物品设有促进汗液从所述顶片向所述吸收芯转移的转移促进部,所述转移促进部由至少对所述顶片沿厚度方向进行压缩而成的片材压缩部和形成于所述顶片的片材开口部中的至少一者构成。根据本方案,能够利用转移促进部来促进汗液从顶片向吸收芯转移,能够通过将汗液引入来抑制粘腻感,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穿戴感。
根据优选的一方案,所述吸收性物品设有作为所述转移促进部的所述片材压缩部,所述顶片是上层和下层的层叠片,所述上层主要含有棉纤维,所述下层主要具有热熔接性纤维且位于比所述上层靠非肌肤面侧的位置。根据本方案,下层具有热熔接性纤维,在形成有片材压缩部时纤维彼此熔接,容易维持其形状。因此,能够利用主要含有棉纤维的上层来提高肌肤触感,同时还能够利用转移促进部来提高体液的引入性。
根据优选的一方案,所述吸水性纤维为棉纤维,所述吸收性物品具有源自植物的香气成分或联想到植物的香气成分。根据本方案,穿着者能够确实感到由棉纤维带来的肌肤触感良好等触感的效果,同时能够获得由源自植物的香气成分带来的对肌肤温和的安心感。另外,能够在确实感到由汗液的引入性等实际功能带来的穿戴感的提高效果时,通过棉纤维和源自植物的香气成分对印象方面赋予适宜的影响,从而通过功能方面和印象方面这两方面的协同效果来进一步提高使用者的穿戴感。
根据优选的一方案,所述顶片具有在所述顶片的外侧缘向非肌肤面侧折回的折回部,在所述折回部的非肌肤面设有附有粘接剂的接合部,所述接合部配置于比所述顶片的外侧缘靠所述宽度方向上的内侧的位置。根据本方案,顶片的折回部的接合部位于比顶片的外侧缘靠宽度方向上的内侧的位置。因此,折回部的外侧缘(顶片的外侧缘)容易以接合部为基点向肌肤面侧立起。立起的部分容易紧贴于腹股沟部,由此能够有效地吸收汗液,从而使穿戴感提高。
根据优选的一方案,所述吸收性物品具有:吸收性主体,其包括所述吸收芯、所述顶片和所述底片;以及腰身构件,其配置于所述吸收性主体的非肌肤面侧且将穿着者的腰身覆盖,所述腰身构件具有与穿着者的肌肤接触的腰身肌肤侧片。所述腰身肌肤侧片是弹性片和非弹性片借助多个接合部相互接合并层叠而成的层叠片。根据本方案,在腰身肌肤侧片形成有由片材接合部构成的凹条部以及接合部间的凸条部。利用该凹条部和凸条部在身体与腰身肌肤侧片之间形成空间,能够在该空间中保持汗液。因此,不仅提高吸收性主体的顶片对汗液的引入性,还利用腰身构件来引入汗液,从而能够遍及腰身和下裆整体地提高穿戴感。
(2)吸收性物品的结构
以下参照附图对第1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进行说明。吸收性物品可以是生理用卫生巾、卫生护垫、轻度失禁护垫、乳垫、成人用失禁垫、粪便垫或吸汗片那样的吸收性物品。特别是,吸收性物品可以是安装于使用者的内衣那样的穿着物品的内侧而使用的物品。此外,在以下的附图的记载中,对相同或相似的部分标注相同或相似的附图标记。不过,应当留意的是,附图是示意性的,存在各尺寸的比例等与现实不同的情况。因此,具体的尺寸等应当参考以下的说明来判断。另外存在这样的情况:在附图相互之间也包含相互的尺寸的关系、比例不同的部分。
图1是第1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1的从肌肤面侧观察到的俯视图。在此,“肌肤面侧”相当于在使用期间面对穿着者的肌肤的一侧。“非肌肤面侧”相当于在使用期间朝向与穿着者的肌肤相反的方向的一侧。图2是第1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1的从非肌肤面侧观察到的俯视图。图3是沿着图1所示的A-A线的剖视图,图4是表示顶片的粘接区域的图。
吸收性物品1具有前后方向L和宽度方向W。前后方向L是从穿着者的前侧(腹侧)向后侧(背侧)延伸的方向或者从穿着者的后侧向前侧延伸的方向。宽度方向W是与前后方向L正交的方向。吸收性物品1具有向穿着者的肌肤面侧T1和非肌肤面侧T2延伸的厚度方向T。吸收性物品1包括前侧区域R1、后侧区域R2和中央区域R3。中央区域R3跨吸收性物品的前后方向上的中心地配置,包括与穿着者的排泄口(例如阴道口)相对的排泄口抵接部。在将吸收性物品1穿戴于内衣时,中央区域R3是位于内衣的下裆部且配置于穿着者的下裆即穿着者的双脚之间的区域。前侧区域R1位于比中央区域R3靠前侧的位置。前侧区域R1的前端缘限定吸收性物品1的前端缘。后侧区域R2位于比中央区域R3靠后侧的位置。后侧区域R2的后端缘限定吸收性物品1的后端缘。
可以在中央区域R3设有主翼3。另外,也可以在后侧区域R2设有向宽度方向W上的外侧鼓出的臀部副翼。主翼3的前端缘由主翼3的根部限定,相当于宽度方向W上最大程度地向内侧凹陷的两个部分中的位于前侧的部分。主翼3的前端缘也可以限定中央区域R3和前侧区域R1的分界。主翼3的后端缘由主翼3的根部限定,相当于宽度方向W上最大程度地向内侧凹陷的两个部分中的位于后侧的部分。主翼3的后端缘也可以限定中央区域R3和后侧区域R2的分界。
吸收性物品1包括:吸收芯31,其吸收体液;顶片10,其配置于比吸收芯31靠肌肤面侧T1的位置且具有吸水性纤维;以及不透液性的底片20,其配置于比吸收芯31靠非肌肤面侧T2的位置。顶片10朝向穿着者的肌肤,底片20朝向与穿着者的肌肤相反的一侧。吸收芯31设于顶片10与底片20之间。
顶片10可以将吸收芯31在宽度方向W上的中央部覆盖。顶片10可以从前侧区域R1沿前后方向L延伸至后侧区域R2。顶片10可以具有中央片11和配置于比中央片11靠宽度方向W上的外侧的位置的第二片12。第二片12可以配置于比中央片11靠非肌肤面侧的位置。第二片12可以配置于与中央片11重叠的区域且自中央片11向宽度方向W上的外侧延伸。此外,顶片10也可以仅由中央片11构成。
顶片10具有吸水性纤维。吸水性纤维能够例示棉纤维。吸水性纤维可以设于中央片11和第二片12中的至少一者。优选地,与肌肤接触的面积比较大的中央片11具有吸水性纤维较佳。棉纤维的纤维长度可以是5mm~35mm。中央片11能够例示棉无纺布。棉无纺布的单位面积重量可以是30g/m2。另外,中央片11也可以是双层构造。更详细而言,可以由主要含有棉纤维(含有多于50%)的上层11A、以及混合有棉纤维和热熔接性纤维(是对疏水性纤维涂覆亲水性油剂而成的亲水性纤维,但含有非吸水性的纤维)的下层11B的层叠片构成。即,中央片11的上层11A构成本发明的上层,中央片11的下层11B具有热熔接性纤维,本实施方式的中央片11是上层和下层的层叠片。对于中央片11的断裂伸长率,沿着纤维的取向方向的强度可以是30N/25mm~70N/25mm,与纤维的取向方向正交的方向的强度可以是5N/25mm~10N/25mm。
第二片12可以含有热熔接性纤维。第二片12具有未向非肌肤面侧T2折回的非折回部12A、以及在第二片12的外侧缘12E朝向非肌肤面侧T2折回的折回部12B。第二片12的折回部12B在接合部15处与后述的伸出片13接合。接合部15通过热熔型粘接剂等粘接剂与抵接于顶片10的非肌肤面的构件接合。
如图4所示,在顶片10的非肌肤面设有涂敷有粘接剂的粘接区域RA。图4是示意性地表示图1所示的B部分的顶片10的非肌肤面的图。粘接区域RA是粘接于与顶片10的非肌肤面抵接的构件(例如芯包层)的区域。粘接区域RA是附有粘接剂的部分。粘接区域RA沿宽度方向W延伸,在前后方向L上隔开间隔地设置。此外,只要粘接区域RA的至少局部在前后方向L上隔开间隔地设置即可,粘接区域RA也可以是在前后方向上连续的部分。另外,粘接区域RA彼此的前后方向上的间隔RAG既可以是恒定的,也可以是不规律的。
底片20是不透液性的片。底片20能够使用聚乙烯片、以聚丙烯等为主体的层压无纺布、透气性的树脂膜、在纺粘或水刺等无纺布接合有透气性的树脂膜而成的片等。可以在底片20的非肌肤面设有粘合部70,该粘合部70用于将吸收性物品1接合于穿着物品(内衣等)。粘合部70既可以是附有热熔型粘接剂等粘接剂的部分,也可以是设有机械粘扣件等卡合构件的部分。粘合部70的前后方向上的外端缘构成后述的弯折基点部。粘合部70可以沿宽度方向W延伸,在前后方向L上隔开间隔地配置。对于在前后方向L上隔开间隔地配置有多个粘合部的方式,各粘合部70的前后方向上的外端缘构成弯折基点部。另外,粘合部70彼此的前后方向上的间隔70G既可以是恒定的,也可以是不规律的。
吸收芯31至少配置于中央区域R3和后侧区域R2。另外,吸收芯31也可以自中央区域R3延伸至前侧区域R1。吸收芯31含有吸收液体的吸收材料。吸收芯31也可以由芯包层包覆。构成吸收芯31的吸收材料例如能够由浆粕和高吸水性聚合物(SAP)形成。也可以在吸收芯31形成有吸收材料的单位面积重量比周围高的高单位面积重量部26、吸收材料的单位面积重量比周围低的低单位面积重量部(包括狭缝)25。芯包层例如能够由无纺布、棉纸片构成。
可以在配置有吸收芯31的芯配置区域R31设有多个成为将吸收性物品1弯折的基点的弯折基点部80。芯配置区域R31是在俯视时配置有吸收芯31的区域。弯折基点部80成为将吸收芯31沿前后方向L弯折时的基点。弯折基点部80利用刚度差、厚度差、单位面积重量差等而使吸收性物品1容易弯折。弯折基点部80至少配置于芯配置区域R31即可,也可以跨越芯配置区域R31和芯配置区域R31以外的区域(比芯配置区域R31靠外侧的区域)。
弯折基点部80可以包括至少对吸收芯31沿厚度方向T进行压缩而成的芯压缩部61(参照图3)。更详细而言,芯压缩部61的前端缘和后端缘构成弯折基点部80。另外,在多个压缩部在前后方向上错开地配置的结构中,各个压缩部的前端缘和后端缘构成弯折基点部80。对于芯压缩部61而言,与未形成有芯压缩部61的区域相比,刚度较高且厚度较薄。在芯压缩部61构成弯折基点部80的方式中,吸收性物品1容易因厚度差和刚度差而变形。优选地,芯压缩部61从肌肤面侧T1朝向非肌肤面侧T2凹陷较佳。由于芯压缩部61从肌肤面侧T1朝向非肌肤面侧T2凹陷,因此肌肤面侧T1容易以接近穿着者的身体的方式变形,吸收性物品1容易沿着穿着者的身体。此外,芯压缩部61也可以与后述的形成于顶片10的片材压缩部60一体地设置。另外,芯压缩部61也可以构成后述的转移促进部。
弯折基点部80可以包括单位面积重量变化部。单位面积重量变化部是吸收芯31的吸收材料的单位面积重量相对于在前后方向L上相邻的区域不同的部分。具体而言,吸收芯31的前端缘和后端缘构成单位面积重量变化部。高单位面积重量部26的前端缘和后端缘也构成单位面积重量变化部。低单位面积重量部25根据前后方向上的长度不同而不同。在低单位面积重量部25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小于20mm的情况下,该低单位面积重量部的前后方向上的中心构成单位面积重量变化部。在低单位面积重量部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为20mm以上的情况下,该低单位面积重量部的前端缘和后端缘构成单位面积重量变化部。另外,对于在前后方向上分离地设置多个低单位面积重量部且该多个低单位面积重量部相连的情况而言,在前后方向上分离的各个低单位面积重量部分别构成单位面积重量变化部。对于这样构成的单位面积重量变化部,吸收材料的单位面积重量与在前后方向上相邻的区域不同,吸收芯31的厚度和刚度不同。通过该单位面积重量变化部构成弯折基点部80,使吸收性物品1容易因厚度差和刚度差而变形。优选的是,单位面积重量变化部沿着宽度方向W设置较佳。
弯折基点部80可以包括形成于吸收芯31的芯开口部32(参照图3)。芯开口部32可以沿厚度方向T至少贯通吸收芯31。可以是,本实施方式的芯开口部32为点状,且在前后方向L和宽度方向W上隔开间隔地形成有多个。芯开口部32也可以构成后述的转移促进部。
弯折基点部80可以包括以使吸收性物品1的肌肤相对面相互面对的方式折叠的折痕FL1和折痕FL2。在折痕在前后方向L上具有一定长度的结构中,折痕FL1的前端缘和后端缘以及折痕FL2的前端缘和后端缘构成弯折基点部80。由于折痕FL1和FL2的折叠趋势,使肌肤面侧T1容易以接近穿着者的身体的方式变形,从而吸收性物品1容易沿着穿着者的身体。
弯折基点部80可以包括粘合部70。更详细而言,粘合部70的前端缘和后端缘构成弯折基点部80。粘合部70接合于穿着物品,未设有粘合部的区域相对于穿着物品悬空。粘合部70的前端缘和后端缘成为相对于穿着物品的接合状态不同的分界,构成弯折基点部80。即,弯折基点部80可以由芯开口部32、芯压缩部61、粘合部70、低单位面积重量部25、高单位面积重量部26和折痕FL1、FL2中的至少任一者构成。通过这样设置弯折基点部80,使吸收性物品1容易沿着沿穿着者的前后方向延伸的身体的圆度,吸收性物品与肌肤紧贴,从而更容易吸收体液。
弯折基点部80的间隔G80可以是在前后方向L上相邻的弯折基点部80彼此的前后方向上的距离。此外,在弯折基点部80在前后方向上隔开间隔地设有多个的结构中,分别作为弯折基点部80发挥功能。不过,在弯折基点部80彼此的前后方向上的间隔为5mm以下的情况下,作为一体化的变形基点发挥功能,因此以5mm以下的间隔设置的多个弯折基点部80整体构成一个弯折基点部。另外,对于在沿着宽度方向W的同一条线上设有多个相同形状的弯折基点部的结构,仅选择同一条线上的弯折基点部中的一个,来测量前后方向上的间隔。
如前述那样,吸收性物品1具有主翼3。主翼3比吸收芯31在中央区域R3中的外侧缘向宽度方向W上的外侧伸出。主翼3可以通过伸出片13和底片20层叠而构成。伸出片13可以配置于第二片12的非肌肤面侧且比第二片12向宽度方向上的外侧伸出。主翼3构成为能够向底片20侧折回。主翼3在使用时向内衣的裆部的非肌肤面侧折回。
如图1所示,吸收性物品1可以具有至少对顶片10沿厚度方向进行压缩而成的片材压缩部60。对片材压缩部60而言,只要至少对顶片10进行压缩即可,既可以对顶片10和吸收芯31进行压缩,也可以还对除该顶片10和吸收芯31以外的片(例如芯包层)进行压缩。如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片材压缩部60与芯压缩部61一起形成,与芯压缩部61重叠。另外,吸收性物品1可以具有至少形成于顶片10的片材开口部65。片材开口部65可以沿厚度方向T贯通顶片10。片材开口部65至少形成于顶片10即可,也可以除了形成于顶片10以外还形成于其他构件(例如芯包层、吸收芯)。片材压缩部60和片材开口部65可以构成本发明的转移促进部。转移促进部促进汗液从顶片10向吸收芯31的转移。如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片材开口部65与芯开口部32一起形成,与芯开口部32重叠。
本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1构成为在连续地长时间使用时也能够提高穿戴感。更详细而言,吸收性物品1构成为能够提高汗液的引入性。接下来详细地说明提高汗液的引入性的结构。吸收性物品的汗液的引入性能够通过汗液转移值来进行评价。汗液转移值是标示汗液从顶片10的肌肤相对面转移至吸收性物品的内部的量的值,是经过了120秒时的转移至吸收性物品的汗液的重量相对于顶片10的肌肤相对面上的汗液的重量的比率。汗液转移值越高,则能够评价为吸收性物品的汗液的引入性越高,汗液转移值越低,则能够评价为吸收性物品的汗液的引入性越低。另外,汗液的引入性也能够通过返湿率来进行评价,即,在汗液转移值的测量中返流至顶片10的肌肤面侧的汗液的重量相对于转移至吸收性物品的汗液的重量的比率。返湿率越低,已经引入的汗液越不易返回至穿着者,则能够评价为吸收性物品的汗液的引入性越高,返湿率越低,已经引入的汗液越容易返回至穿着者侧,则能够评价为吸收性物品的汗液的引入性越低。
汗液转移值能够通过以下的方法测量。(1)将40g/m2的气流成网无纺布切断成30mm×50mm尺寸的片。气流成网无纺布使用了王子奇能纸业株式会社的KS-40。(2)制作将该切断所得到的气流成网无纺布重叠五片而成的层叠体,使该层叠体吸收1ml的模拟汗液。模拟汗液通过如下方法制备:使80g氯化钠(纯度99.0%以上)、8g七水硫酸镁(MgSO4·7H2O)、3g二水氯化钙(CaCl2·2H2O)、1g色素:蓝色1号溶解于离子交换水10L。(3)对汗液转移值的测量对象的吸收性物品的重量进行测量。(4)在测量对象的吸收性物品的顶片10上载置层叠体,自层叠体之上放置525g的砝码。(5)在自放置砝码起经过了120秒之后取下层叠体,对吸收性物品的重量进行测量。将重量的差量设为第一次的汗液转移值。(6)接下来制作新的层叠体,使该层叠体吸收1ml的模拟汗液。(7)在测量对象的吸收性物品的顶片10上载置层叠体,自层叠体之上放置525g的砝码。(8)在自放置砝码起经过了120秒之后取下层叠体,对吸收性物品的重量进行测量。将第二次试验和第一次试验的重量的差量设为第二次的汗液转移值。
返湿率能够通过以下的方法测量。对于第一次的返湿率,在使用与汗液转移值相同的模拟汗液实施了上述汗液转移值的测量方法的(1)至(5)之后,将10张滤纸(ADVANTEC公司制的滤纸No.2)重叠于顶片10上,自其上方放置525g的砝码。在经过了60秒之后对吸收性物品的重量进行测量。将在(5)中测量到的重量和返湿试验后的重量的差量设为第一次的返湿值。实施例1至实施例3的吸收性物品的汗液转移值和返湿率的测量结果、以及比较例1至比较例3的吸收性物品的汗液转移值和返湿率的测量结果如表1所示。此外,使用实施例1至实施例3的吸收性物品以及比较例1至比较例3的吸收性物品,对10名试验者实施了关于穿戴感的反应评价。在反应评价中,对非经期或者经期后半期的经血量较少的期间的使用者穿着吸收性物品的穿戴感进行了评价。在感到因汗液引起的粘腻/黏贴/闷热的情况下设成了“不合格”,在没有感到因汗液引起的粘腻/黏贴/闷热的情况下设成了“良好”,将判断为“良好”的人是8人以上的情况表示为“◎”,将判断为“良好”的人是6人以上且8人以下的情况表示为“○”,将判断为“良好”的人是5人以下的情况表示为“×”。
[表1]
Figure BDA0003913528840000131
在一方案的吸收性物品中,连续测量了两次汗液转移值时的第二次的汗液转移值比第一次的汗液转移值高。第二次的将排出到顶片10上的汗液引入的力比第一次的将排出到顶片10上的汗液引入的力高,从而能够连续地吸收汗液。通过向吸收体转移而吸收水分,来抑制水分的表面扩散,使水与身体接触的面积减小,因此能够抑制使身体发冷的情况。另外,除了通过将棉纤维等吸水性纤维用于顶片10来提高肌肤触感之外,还能够通过连续地将汗液引入来抑制粘腻感,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穿戴感。
在该一方案的吸收性物品中,第一次的汗液转移值可以是0.43以上。第一次的汗液转移值为0.43以上,汗液的引入性较高,因此能够通过将汗液引入来抑制粘腻感,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穿戴感。而且,通过第一次的汗液转移值为0.52以上,使得在感官评价中超过八成的人感到适宜。能够使超过八成的人感觉良好是指,即使是对产品的兴趣度较低的使用者在使用时也能够感觉到其良好的水平。因此,优选地,第一次的汗液转移值是0.52以上较佳。在该一方案的吸收性物品中,在第一次的汗液转移值的测量中,返流至顶片10的肌肤面侧的汗液的重量相对于转移至吸收性物品的汗液的重量的比率即返湿率可以是0.22以下。能够抑制已经引入的汗液的返流。通过抑制返湿,能够进一步提高穿戴感。而且,通过使返湿率为0.12以下,使得在感官评价中超过八成的人感到适宜。因此,优选地,返湿率是0.12以下较佳。
另外,在其他方案的吸收性物品中,第一次的汗液转移值为0.43以上,第一次的返湿率为0.22以下。第一次的汗液转移值为0.43以上,汗液的引入性较高,因此能够通过将汗液引入来抑制粘腻感,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穿戴感。另外,能够抑制已经引入的汗液的返流。通过抑制返湿,能够进一步提高穿戴感。
第二次的汗液转移值可以是0.49以上。第二次的汗液转移值为0.49以上,在第二次中汗液转移量更多,能够将顶片10的肌肤相对面上的汗液的约一半引入。能够通过将汗液引入来抑制粘腻感,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穿戴感。而且,通过使第一次的汗液转移值为0.66以上,使得在感官评价中超过八成的人感到适宜。因此,优选地,第二次的汗液转移值是0.66以上较佳。
吸收性物品构成为在穿着时容易沿着身体。通过在穿着时吸收性物品沿着身体,从而更容易吸收作为体液的汗液。更详细而言,在配置有吸收芯31的芯配置区域R31设有弯折基点部80。弯折基点部80彼此的间隔中的最大间隔可以是20mm以下。芯配置区域R31配置有在吸收性物品1中刚度比较高的吸收芯31,有可能难以沿着身体。但是,通过设置弯折基点部80,从而容易借助弯折基点部80来变形。弯折基点部80的间隔中的最大间隔为20mm以下。即,弯折基点部80的间隔全部为20mm以下。由于以比较短的间隔配置弯折基点部80,因此在沿着前后方向L的剖面中容易使吸收性物品1沿着身体。通过使吸收性物品1沿着身体配置,容易使顶片10遍及整个吸收性物品地与身体抵接。能够将引入汗液的面积设置得较大,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穿戴感。弯折基点部80的间隔可以是芯压缩部61和芯开口部32的间隔等任一弯折基点部80的间隔。弯折基点部80的间隔可以不是恒定的而是不规律的。身体的前后方向上的圆度并非恒定的曲率,利用以不规律的间隔配置的弯折基点部80,使得吸收性物品更容易沿着身体的圆度。
顶片10的非肌肤面的粘接区域RA彼此的平均间隔RAG可以是弯折基点部80的间隔中的最大间隔以下。在粘接区域RA中,顶片10粘接于位于非肌肤面侧的构件,因此抑制顶片10悬空的情况,使顶片10容易与吸收芯31一起沿着身体配置。由于粘接区域RA彼此的平均间隔RAG为弯折基点部80的间隔中的最大间隔以下,因此能够在弯折基点部80彼此的最大间隔内使顶片10与吸收芯31一起沿着身体,容易使顶片10遍及整个吸收性物品1地与身体抵接。能够将引入汗液的面积设置得较大,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穿戴感。
粘合部70彼此的平均间隔70G可以是弯折基点部80的间隔中的最大间隔以下。此外,由于粘合部70自身构成弯折基点部80,因此粘合部70彼此的平均间隔70G可以是粘合部70以外的弯折基点部80的间隔中的最大间隔以下。在粘合部70中,吸收性物品粘接于穿着物品,因此容易使吸收性物品沿着身体配置。由于粘合部70彼此的平均间隔70G为弯折基点部的间隔中的最大间隔以下,因此能够在弯折基点部80彼此的最大间隔内使顶片沿着身体,容易使顶片遍及整个吸收性物品地与身体抵接。能够将引入汗液的面积设置得较大,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穿戴感。
作为顶片10的第二片12的非肌肤面的接合部15可以配置于比作为顶片10的第二片12的外侧缘12E靠宽度方向上的内侧的位置。顶片10的折回部12B的接合部15位于比顶片10的外侧缘靠宽度方向上的内侧的位置。因此,折回部的外侧缘(顶片的外侧缘)容易以接合部15为基点向肌肤面侧立起。立起的部分容易紧贴于腹股沟部,由此能够有效地吸收汗液,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穿戴感。
第二片12的宽度方向W上的长度可以比中央片11的宽度方向W上的长度长。第二片12的吸汗性可以比中央片11的吸汗性高。第二片12和中央片11可以均为吸水性的。作为吸收性物品的生理用卫生巾的靠宽度方向W上的中央的位置持续紧贴于身体。另一方面,生理用卫生巾的靠宽度方向W上的外侧的位置根据脚的动作而反复与肌肤接触或分离。通过使最靠近肌肤侧的中央片11的宽度较窄且使吸汗性比较低的第二片的宽度较宽,能够使穿着者在进行动作时不易感到汗液的粘腻。
吸收性物品1构成为容易引入汗液。更详细而言,可以设有促进汗液从顶片10向吸收芯31转移的转移促进部。转移促进部可以由片材压缩部60和片材开口部65中的至少一者构成。能够利用转移促进部来促进汗液从顶片10向吸收芯转移,能够通过将汗液引入来抑制粘腻感,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穿戴感。另外,在其他方式中,转移促进部也可以由芯压缩部61和芯开口部32中的任一者构成。
作为顶片10的中央片11主要由棉纤维和人造丝纤维等吸水性纤维(对疏水性纤维涂覆亲水性油剂而形成亲水性纤维,但除去非吸水性的纤维)构成。这里所说的主要是指,顶片的纤维中的吸水性纤维的纤维比率为50%以上。根据该顶片,能够均衡地提高汗液从肌肤向顶片转移的转移性以及穿戴感。更优选的是,顶片可以实质上仅由吸水性纤维构成。实质上仅由吸水性纤维构成的顶片可以按照小于10%的纤维比率含有热塑性树脂纤维、成为粘合剂的纤维。根据该顶片,能够进一步提高汗液从肌肤向顶片转移的转移性以及穿戴感。
另外,顶片10可以是主要含有棉纤维的上层11A和主要具有热熔接性纤维且位于比上层11A靠非肌肤面侧T2的位置的下层11B的层叠片。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顶片10的中央片11具有上层11A和下层11B。根据该顶片,能够提高汗液从肌肤向顶片转移的转移性、将转移至顶片的表面的汗液在顶片内向非肌肤面侧引入的引入性、给肌肤带来的安心感以及肌肤触感。更优选地,顶片10可以是棉纤维100%的上层11A和具有热熔接性纤维且位于比上层靠非肌肤面侧的位置的下层11B的层叠片。根据该顶片,能够进一步提高汗液从肌肤向顶片转移的转移性、将转移至顶片的表面的汗液在顶片内向非肌肤面侧引入的引入性、给肌肤带来的安心感以及肌肤触感。可以在具备具有上层和下层的顶片的吸收性物品设有作为转移促进部的片材压缩部60。下层具有热熔接性纤维,在形成有压缩部时纤维彼此熔接,容易维持其形状。因此,能够利用具有棉纤维的上层来提高肌肤触感,并带来对肌肤安心且肌肤触感良好的印象,同时还能够利用转移促进部来提高体液的引入性。
吸收性物品可以具有除了提高汗液的引入性和肌肤触感以外还提高穿戴感的其他结构。更详细而言,可以是,吸水性纤维为棉纤维,吸收性物品具有源自植物的香气成分或联想到植物的香气成分。穿着者能够确实感到由棉纤维带来的肌肤触感良好等触感的效果,同时能够获得由源自植物的香气成分带来的对肌肤温和的安心感。另外,能够在确实感到由汗液的引入性等实际功能带来的穿戴感的提高效果时,通过棉纤维和源自植物的香气成分对印象方面赋予适宜的影响,从而通过功能方面和印象方面这两方面的协同效果来进一步提高使用者的穿戴感。
底片20可以由具有透气性的片构成。即,吸收性物品1不仅具有肌肤面侧的透气性,还具有非肌肤面侧的透气性。通过确保吸收性物品的非肌肤面侧的透气性,能够抑制吸收性物品的闷热,从而能够提高穿戴感。吸收芯31可以具有作为吸收材料的高吸收性聚合物,更优选地,该吸收芯31是由片夹着高吸收性聚合物而成的高吸收性片较佳。能够在吸收芯31内吸湿,能够抑制吸收性物品的闷热,从而能够提高穿戴感。
吸收性物品1可以在使用前由单独的包装片单独包装。通过由单独的包装片进行包装,从而在使用前吸收性物品不易吸湿,能够确保使用时的吸湿性。优选地,单独的包装片可以是膜。
接下来基于图5对第2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1X进行说明。第2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1X是预先形成为内裤型的短裤型的生理用卫生巾。此外,第2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不限于短裤型卫生巾,也可以是一次性尿布。图5是内裤型的吸收性物品的主视图。在以下的第2实施方式的说明中,对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省略说明。
吸收性物品1X具有前腰身区域S1、后腰身区域S2和下裆区域S3。前腰身区域S1在使用时与穿着者的身体前侧相对。后腰身区域S2在使用时与穿着者的身体后侧相对。下裆区域S3位于前腰身区域S1与后腰身区域S2之间,在使用时配置于穿着者的下裆。将吸收性物品1X沿前后分为两部分的下裆折线FW1穿过下裆区域S3。下裆折线FW1沿着宽度方向W延伸。吸收性物品1X以下裆折线FW1为基点折叠为使前腰身区域S1和后腰身区域S2重叠。另外形成有将前腰身区域S1在宽度方向W上的外侧部和后腰身区域S2在宽度方向W上的外侧部相互接合而成的侧方接合部59。在吸收性物品1X形成有供穿着者的腰围插入的腰围开口部5、以及分别供穿着者的腿插入的一对腿围开口部6。
吸收性物品1X具备吸收性主体58和腰身构件50。吸收性主体58至少设于下裆区域S3。吸收性主体58至少具备透液性的顶片10、不透液性的底片20以及配置于顶片10与底片20之间的吸收芯31。腰身构件50配置于比吸收性主体58靠非肌肤面侧T2的位置,具有与穿着者的肌肤接触的腰身肌肤侧片51。腰身肌肤侧片51是弹性片52和非弹性片53借助多个片材接合部54相互接合并层叠而成的层叠片。
图6是层叠片的示意剖视图。层叠片是弹性片52和非弹性片53借助多个片材接合部54相互接合并层叠而成的。片材接合部54例如能够通过利用超声波装置对纤维进行熔接而形成。弹性片52含有弹性纤维,其在本实施方式中由弹性纤维和非弹性纤维形成,能够在宽度方向W上弹性地伸缩。即,弹性片52沿宽度方向W伸长100%,自其伸长状态释放时的残余应变设为30%以下,优选设为20%以下。
弹性纤维既能够仅由热塑性弹性体形成,也能够通过混合热塑性弹性体和其他树脂而形成。非弹性纤维优选为含有热塑性树脂的非弹性纤维。作为非弹性片53,例如能够使用热风纤维无纺布、点粘纤维无纺布(热辊纤维无纺布)、水刺纤维无纺布、纺粘纤维无纺布、熔喷纤维无纺布等利用各种制法得到的纤维无纺布。另外,除了纤维无纺布以外,也能够使用针织布、编织布或树脂膜等。
参照图6,在弹性片52形成有:多个凹条部56,该多个凹条部56与片材接合部54重叠并且沿宽度方向W延伸;以及多个凸条部55,该多个凸条部55与凹条部56相邻且沿宽度方向W延伸。凸条部55形成为其内部由构成弹性片52的纤维填满的垄。不过,凸条部55不需要全部由纤维填满,只要以能够维持后述的片的体积的程度存在即可。凸条部55中的纤维被弯折或卷缩(未图示),通过这些纤维伸长,使弹性片52整体能够沿前后方向L和宽度方向W伸长。特别是能够在宽度方向W上弹性地伸缩。利用腰身肌肤侧片51的该凸条部55和凹条部56在身体与腰身肌肤侧片51之间形成空间,能够在该空间中保持汗液。因此,不仅提高吸收性主体的顶片10对汗液的引入性,还利用腰身构件来引入汗液,从而能够遍及腰身和下裆整体地提高穿戴感。
以上使用上述的实施方式详细地说明了本发明,但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而易见的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本说明书中已说明的实施方式。本发明能够在不脱离由权利要求书的记载确定的本发明的主旨和范围的情况下作为修改和变更方案来实施。因此,本说明书的记载以例示说明为目的,对本发明没有任何限制性的意思。
此外,2020年5月14日提出申请的日本特许出愿第2020-085458号的全部内容通过参照编入到本说明书中。
附图标记说明
1、1X、吸收性物品;10、顶片;11、中央片;11A、上层;11B、下层;12、第二片;12B、折回部;12E、外侧缘;15、接合部;20、底片;23、吸收芯;25、低单位面积重量部(弯折基点部);31、吸收芯;50、腰身构件;51、腰身肌肤侧片;52、弹性片;53、非弹性片;54、片材接合部;58、吸收性主体;60、片材压缩部(转移促进部);61、芯压缩部(弯折基点部);65、片材开口部(转移促进部);70、粘合部(弯折基点部);80、弯折基点部;FL1、FL2、折痕(弯折基点部);L、前后方向;R31、芯配置区域;RA、粘接区域;T、厚度方向;T1、肌肤面侧;T2、非肌肤面侧;W、宽度方向。

Claims (13)

1.一种吸收性物品,其具备:吸收芯,其吸收体液;顶片,其配置于比所述吸收芯靠肌肤面侧的位置且具有吸水性纤维;以及不透液性的底片,其配置于比所述吸收芯靠非肌肤面侧的位置,其中,
当将标示汗液从所述顶片的肌肤相对面转移至所述吸收性物品的内部的量的汗液转移值限定为经过了120秒时的转移至所述吸收性物品的汗液的重量相对于所述顶片的肌肤相对面上的汗液的重量的比率时,连续测量了两次所述汗液转移值时的第二次的汗液转移值比第一次的汗液转移值高。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所述第一次的汗液转移值为0.43以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在所述第一次的汗液转移值的测量中,返流至所述顶片的肌肤面侧的汗液的重量相对于转移至所述吸收性物品的汗液的重量的比率为0.22以下。
4.一种吸收性物品,其具备:吸收芯,其吸收体液;顶片,其配置于比所述吸收芯靠肌肤面侧的位置且具有吸水性纤维;以及不透液性的底片,其配置于比所述吸收芯靠非肌肤面侧的位置,其中,
当将标示汗液从所述顶片的肌肤相对面转移至所述吸收性物品的内部的量的汗液转移值限定为经过了120秒时的转移至所述吸收性物品的汗液的重量相对于所述顶片的肌肤相对面上的汗液的重量的比率时,第一次的汗液转移值为0.43以上,
在所述第一次的汗液转移值的测量中,返流至所述顶片的肌肤面侧的汗液的重量相对于转移至所述吸收性物品的汗液的重量的比率为0.22以下。
5.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4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连续测量了两次所述汗液转移值时的第二次的汗液转移值为0.49以上。
6.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5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在配置有所述吸收芯的芯配置区域设有成为将所述吸收性物品弯折的基点的多个弯折基点部,
所述多个弯折基点部在前后方向上隔开间隔地设置,
所述弯折基点部彼此的间隔中的最大间隔为20mm以下。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在所述顶片的非肌肤面设有涂敷有粘接剂的粘接区域,
所述粘接区域在前后方向上隔开间隔地设置,
所述粘接区域彼此的平均间隔为所述弯折基点部的间隔中的最大间隔以下。
8.根据权利要求6或权利要求7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在所述吸收性物品的非肌肤面设有粘合部,该粘合部用于将所述吸收性物品接合于穿着物品,
所述粘合部在前后方向上隔开间隔地设置,
所述粘接区域彼此的平均间隔为所述弯折基点部的间隔中的最大间隔以下。
9.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8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在所述吸收性物品设有促进汗液从所述顶片向所述吸收芯转移的转移促进部,
所述转移促进部由至少对所述顶片沿厚度方向进行压缩而成的片材压缩部和形成于所述顶片的片材开口部中的至少一者构成。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所述吸收性物品设有作为所述转移促进部的所述片材压缩部,
所述顶片是上层和下层的层叠片,所述上层主要含有棉纤维,所述下层主要具有热熔接性纤维且位于比所述上层靠非肌肤面侧的位置。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10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所述吸水性纤维为棉纤维,
所述吸收性物品具有源自植物的香气成分或联想到植物的香气成分。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11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所述顶片具有在所述顶片的外侧缘向非肌肤面侧折回的折回部,
在所述折回部的非肌肤面设有附有粘接剂的接合部,
所述接合部配置于比所述顶片的外侧缘靠宽度方向上的内侧的位置。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12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所述吸收性物品具有:
吸收性主体,其包括所述吸收芯、所述顶片和所述底片;以及
腰身构件,其配置于所述吸收性主体的非肌肤面侧且将穿着者的腰身覆盖,
所述腰身构件具有与穿着者的肌肤接触的腰身肌肤侧片,
所述腰身肌肤侧片是弹性片和非弹性片借助多个片材接合部相互接合并层叠而成的层叠片。
CN202180031636.0A 2020-05-14 2021-05-12 吸收性物品 Pending CN11546102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085458 2020-05-14
JP2020085458A JP7390970B2 (ja) 2020-05-14 2020-05-14 吸収性物品
PCT/JP2021/018050 WO2021230288A1 (ja) 2020-05-14 2021-05-12 吸収性物品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461023A true CN115461023A (zh) 2022-12-09

Family

ID=785100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31636.0A Pending CN115461023A (zh) 2020-05-14 2021-05-12 吸收性物品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7390970B2 (zh)
KR (1) KR20230010665A (zh)
CN (1) CN115461023A (zh)
WO (1) WO2021230288A1 (zh)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49555A (zh) * 2002-05-03 2005-08-03 Sca卫生产品股份公司 含有皮肤调理剂的吸收制品
CN104540486A (zh) * 2012-09-28 2015-04-22 尤妮佳股份有限公司 吸收性物品
CN104661628A (zh) * 2012-09-28 2015-05-27 尤妮佳股份有限公司 吸收性物品
JP2015188737A (ja) * 2014-03-31 2015-11-02 小林製薬株式会社 体液吸収シート
JP2018007886A (ja) * 2016-07-14 2018-01-18 花王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
JP2018051232A (ja) * 2016-09-30 2018-04-05 ダイワボウ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用シート
CN108697561A (zh) * 2016-03-24 2018-10-23 大王制纸株式会社 吸收性物品
CN108778206A (zh) * 2016-06-03 2018-11-09 花王株式会社 吸收性物品
WO2019131132A1 (ja) * 2017-12-27 2019-07-04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
WO2019181831A1 (ja) * 2018-03-19 2019-09-26 大王製紙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WO2020075653A1 (ja) * 2018-10-09 2020-04-16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667935B2 (ja) * 1997-04-04 2005-07-06 大和紡績株式会社 開孔不織布
JP5436044B2 (ja) 2009-05-22 2014-03-05 大王製紙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
JP6371434B1 (ja) * 2017-04-03 2018-08-08 株式会社光洋 吸収性物品及び吸収性物品の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49555A (zh) * 2002-05-03 2005-08-03 Sca卫生产品股份公司 含有皮肤调理剂的吸收制品
CN104540486A (zh) * 2012-09-28 2015-04-22 尤妮佳股份有限公司 吸收性物品
CN104661628A (zh) * 2012-09-28 2015-05-27 尤妮佳股份有限公司 吸收性物品
JP2015188737A (ja) * 2014-03-31 2015-11-02 小林製薬株式会社 体液吸収シート
CN108697561A (zh) * 2016-03-24 2018-10-23 大王制纸株式会社 吸收性物品
CN108778206A (zh) * 2016-06-03 2018-11-09 花王株式会社 吸收性物品
JP2018007886A (ja) * 2016-07-14 2018-01-18 花王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
JP2018051232A (ja) * 2016-09-30 2018-04-05 ダイワボウ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用シート
WO2019131132A1 (ja) * 2017-12-27 2019-07-04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
WO2019181831A1 (ja) * 2018-03-19 2019-09-26 大王製紙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WO2020075653A1 (ja) * 2018-10-09 2020-04-16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230010665A (ko) 2023-01-19
WO2021230288A1 (ja) 2021-11-18
JP7390970B2 (ja) 2023-12-04
JP2021178064A (ja) 2021-11-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594905B2 (en) Sanitary napkin having three-dimensional structure
TWI317275B (zh)
DK166403B1 (da) Engangsble med i et stykke udformet linningskjold og elastiskudvidelig linning
US7465297B2 (en) Sanitary napkin
EP1757256B1 (en) Disposable diaper
US20060135930A1 (en) Hygienic absorbent article
EP1269953A2 (en) Sanitary napkin
JP3933839B2 (ja) 吸収性物品
WO2006104024A1 (ja) 吸収性物品
KR20020077282A (ko) 동적 착용감이 좋은 복합 생리대
KR102508046B1 (ko) 흡수성 물품
AU2015412754B2 (en) Absorbent article with channels and shaping elastic members
CN108289765B (zh) 吸收性物品
CZ20004121A3 (cs) Sloučená hygienická vložka
GB2328377A (en) Shape-stable absorbent article
JP7097287B2 (ja) 吸収性物品
KR102411325B1 (ko) 흡수성 물품
CN106794080B (zh) 吸收性物品
CN107708630B (zh) 吸收性物品
KR101829183B1 (ko) 흡수성 물품
CN115461023A (zh) 吸收性物品
JP6091555B2 (ja) 吸収性物品
JP4484841B2 (ja) 吸収性物品
WO2016103774A1 (ja) 吸収性物品
JP2023111752A (ja) 吸収性物品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