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411389A - 电池元件储运期用安全维稳处理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电池元件储运期用安全维稳处理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411389A
CN115411389A CN202211261578.3A CN202211261578A CN115411389A CN 115411389 A CN115411389 A CN 115411389A CN 202211261578 A CN202211261578 A CN 202211261578A CN 115411389 A CN115411389 A CN 11541138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ttery
battery element
sodium
voltage
stor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261578.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晓蕾
张升亮
臧俊
宋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dong Lingyisi Advanced Material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dong Lingyisi Advanced Material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dong Lingyisi Advanced Material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dong Lingyisi Advanced Material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261578.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411389A/zh
Publication of CN11541138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41138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池元件储运期用安全维稳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提供第一荷电状态的电池元件;对处于第一荷电状态的电池元件进行深度放电,维持电池元件的两端电压为0V,此时电池元件转变为第二荷电状态;对电池元件进行充电以使电池元件从第二荷电状态恢复至第一荷电状态;通过对电池进行深度放电,使得电池处于稳定的状态,从电化学和化学本征特性上提高了电池储存、运输的安全性,同时大幅度减少为了防止电池发生安全风险所增加的额外措施,例如主动冷却、防火阻燃、主动灭火等装置,也无需对电池进行了实时数据监控,使得电池的储存、运输成本大幅度降低,其适用范围可覆盖钠离子单体电池、模组和系统。

Description

电池元件储运期用安全维稳处理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池元件运输领域,具体为电池元件储运期用安全维稳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十八世纪开始人们则对电有了探索和研究,如何将电量更好的储备起来,再加之在对应场景中更好应用,一直成为社会所需,也是人们努力探索渴求完善的方向;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掌握了如何使得采用碱性金属离子在正负极之间来回运动,实现充电和放电,进而创造了电池,极大的方便了人们的生活;
以锂电池为例,为了解决锂电池的储存和运输安全问题,行业上采取了特制的箱体对电池进行装配保护后,再进行运输,上述特制箱体一般具有减震、固定和密封装置,进一步的还增加了主动冷却、防火阻燃、主动灭火等装置,甚至对电池进行了实时数据监控,使得电池的储存、运输成本因此居高不下,由于锂电池的内部是一个完备的化学反应体系,一旦控制不当或发生意外失控,锂电池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仍然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进而发生引发火灾、爆炸等情况,特制箱体仅能形成电池在意外情况的预防措施,仍然无法从电池自身角度解决电池在储运过程中的安全风险,因此,一种能够使得碱性金属的离子电池元件有效储存运输方法,是社会发展迫切需要的。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技术中存在对电池进行运输中,往往通过特制箱体对电池进行包装储存运输,无法从电池自身角度解决电池在储运过程中的安全风险,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出现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池元件储运期用安全维稳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提供第一荷电状态的电池元件;
对处于第一荷电状态的电池元件进行深度放电,维持电池元件的两端电压为0V,此时电池元件转变为第二荷电状态;
对电池元件进行充电以使电池元件从第二荷电状态恢复至第一荷电状态。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改进,电池元件为:以Al、Ag、Ti、Au、Pt和Pd其一作为负极集流体的钠系单体电池,或由多个上述钠系单体电池组成的电池模组、电池系统。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改进,若电池元件为电池模组或电池系统时,完成深度放电后,还需进行电池均衡处理。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改进,当电池元件为钠系单体电池时,需对钠系单体电池的正负、极两端短接电阻载流体以维持两端电压为0V。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改进,电阻载流体为变阻载流体。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改进,当电池元件为电池模组时,在电池模组的正、负极两端的短接具有开关的电阻元件以维持两端电压为0V。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改进,当电池元件为电池系统时,维持两端电压为0V还包括:
在电池系统外部的正负极采用的导电金属的进行连接;
与搭载在电池系统内部的BDU设置正负极短接模块,具体为:
提供有开关的可变电阻,可变电阻与搭载在电池系统内的BMS连接。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改进,在深度放电过程中,电池元件放电的电流密度呈阶梯式渐小。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改进,通过阶梯式放电使得电池元件的两端电压下降至0-0.2V。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改进,在充电过程中,电池元件充电的电流密度呈阶梯式渐小。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一种电池元件储运期用安全维稳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提供第一荷电状态的电池元件;对处于第一荷电状态的电池元件进行深度放电,维持电池元件的两端电压为0V,此时电池元件转变为第二荷电状态;对电池元件进行充电以使电池元件从第二荷电状态恢复至第一荷电状态;通过对电池进行深度放电,使得电池处于稳定的状态,从电化学和化学本征特性上提高了电池储存、运输的安全性,同时大幅度减少为了防止电池发生安全风险所增加的额外措施,例如主动冷却、防火阻燃、主动灭火等装置,也无需对电池进行了实时数据监控,使得电池的储存、运输成本大幅度降低,其适用范围可覆盖钠离子单体电池、模组和系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的实施例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实施例所测的DCR和电池寿命数据表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地表述本发明,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地描述。
在下文描述中,给出了普选实例细节以便提供对本发明更为深入的理解。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应当理解所述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所述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件或组件,但不排除存在或附加一个或多个其他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件、组件或它们的组合。
现有电池的储存运输中,往往制备特定的运输箱体以对电池进行运输得以实现,如现有技术中,公开号为CN 214453046 U的中国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锂电电池运输箱,通过在内部支撑杆位置布置弹簧,能够对锂电电池进行缓冲,同时设计通孔作为排气孔,配合风扇能够对锂离子电池进行吹风降温,降低了锂离子电池因温度过高发生事故的问题机率;又有开号为CN 206379403 U的中国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航空运输锂离子电池的安全装置,包括箱体与主动冷却系统,其中主动冷却系统具有液态氮存储罐通过与电池存放腔数量相同的管路分别连接至各个电池存放腔内,能够实现在运输过程中保护电池安全,同时如果发生电池起火事件,能够实现隔离火区,防止火灾蔓延,同时主动抑制火灾发生的作用;上述两种方案均是通过物理手段加以在电池发生意外时实现防护,由于电池的内部是一个完备的化学反应体系,一旦控制不当或发生意外失控,电池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仍然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进而发生引发火灾、爆炸等情况,特制箱体仅能形成电池在意外情况的预防措施,仍然无法从电池自身角度解决电池在储运过程中的安全风险,因此,一种能够使得碱性金属的离子电池元件有效储存运输方法,是社会发展迫切需要的。
为了解决现有中出现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池元件储运期用安全维稳处理方法,请参阅附图1,包括以下步骤:
提供第一荷电状态的电池元件;
对处于第一荷电状态的电池元件进行深度放电,维持电池元件的两端电压为0V,此时电池元件转变为第二荷电状态;
对电池元件进行充电以使电池元件从第二荷电状态恢复至第一荷电状态;
可以理解的,电池元件在第一荷电状态下,可以直接装配在应用场景中,实现电量的供给;而通过深度放电使得电池元件的能量减少,处于稳定的安全状态,因此可以用于储运,当电池元件进入场景中应用时,将处于第二荷电状态的电池元件进行充电,以回复至第一荷电状态的能量含量,进而激活实用;从电化学和化学本征特性上提高了电池储存、运输的安全性,同时大幅度减少为了防止电池发生安全风险所增加的额外措施,例如主动冷却、防火阻燃、主动灭火等装置,也无需对电池进行了实时数据监控,使得电池的储存、运输成本大幅度降低,其适用范围可覆盖钠离子单体电池、模组和系统。
通过实验所得,以Al、Ag、Ti、Au、Pt和Pd其一作为负极集流体的钠系单体电池,以及由若干钠系单体电池组成的电池模组或电池系统中的一种;传统锂电池中,经过深度放电后,此时两端的电压趋向于0V,随着时间推移,锂离子电池会逐渐发生自放电反应,特别是当温度较高时,其自放电反应速度将进一步增快,锂离子电池的负极电位将不断增大,对于以Cu为集流体的石墨基负极,当负极电位上升到高电位时,由于Cu在高于3V(vs.Li/Li+)的对锂电位下会发生氧化,导致Cu溶出;当过放电接近0V,Cu集流体上甚至会出现由于Cu溶解引起的小孔,而在该极端过度放电状态下,电池的电压低于0V,正极电位会低于过放电状态下的负极电位,会有金属态的Cu沉积在正极上,这对锂离子电池的电性能和寿命都会产生不可逆转的衰减;本方案中,钠离子电池选择Al、Ag、Ti、Au、Pt、Pd作为负极集流体,优选Al。为采取以上负极集流体,即便电池放电到0V,也不会出现负极集流体溶解的反应,通过实验发现,在电池放电至经过深度放电至0V的情况下,利用三电极测试方法对钠离子电池进行放电测试,当电池放电到0V时,负极的对钠电位为2.7V(vs.Na/Na+),此电位对于电池常用的碳酸酯类的电解液也是安全电位,不会导致电解液发生氧化;为了便于阐述,下文所提及的电池单体、电池模组或电池系统都可以适配等同视为上述的以Al、Ag、Ti、Au、Pt和Pd其一作为负极集流体的钠系单体电池,以及由若干钠系单体电池组成的电池模组或电池系统。
电池元件的第一荷电状态通过放电方式转化成第二荷电状态,其中,电池元件放电的电流密度呈阶梯式渐小;可以理解的,调节放电电流的密度以对电池元件进行逐级放电,使得电池元件的两端电压可以降至接近于0V;而一开始的则采用较大的电流密度进行放电,缩短放电时间,而最后电池的电压接近0V时,取搁置弛豫与更小倍率电流放电的步骤多次循环放电,以此来实现钠离子电池的深度放电,最终使得电池的电压稳定在0V;
经过试验,电池元件在深度放电过程中由于电化学的弛豫作用,电压会出现反弹,使得电压位于0-0.2V之间,但是电压处于该电压参数下,电池元件不会出现不可逆衰减的情况,且电池元件的由于内部能量较低,大大增加了电池在储运时候的安全性;
电池模组和电池系统是由多个组成,例如通常2P8S(2并8串)的电池模组由16个单体电池组成,2P96S(2并96串)的电池系统由192个单体电池组成,多数量的单体电池一起进行放电,单体电池之间往往存在一致性的差异,则会导致深度放电后的电池单体的电压出现差异。对于此问题,本发明对于电池模组和电池系统的深度放电为两个步骤:第一步为阶梯放式放电,组成电池模组和电池系统内单体电池电压大部分处于0V~0.2V之间,在该电压参数可以对电池进行储运,但由于一致性的差异,仍可能存在钠系部分单体电池电压大于0.2V:因此引入第二步骤:引入电池均衡处理,具体为:在完成第一步的深度放电后,利用电池模组或电池系统已内置的柔性电路板FPC(Flexible Printed Circuit,FPC)、电池管理系统BMS(Battery Management System,BMS)和电池能量分配模块BDU(Battery energyDistribution Unit,BDU)进行电池均衡,消除电池模组或电池系统内的电压差异,实现全部钠系单体电池电压均小于0.2V;对于电池均衡控制,可分为主动均衡和被动均衡,主动均衡为依靠BMS和DC/DC(直流/直流)转换芯片,将高电压部分的单体电池对低电压部分的单体电池进行放电,实现单体电池电压均衡;被动均衡为依靠BMS和均衡电阻,将单体电池对均衡电阻进行放电,其放电电流一般为50mA~200mA,实现组成电池模组和电池系统的钠系单体电池电压恒定在0-0.2V的区间内。
可以理解的,在上述内容中可以得知,使得电池元件的电压在0V状态下,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可以便于运输,但是由于放电过程中的弛豫效应影响,又无法使得电池元件维持在0V,具有0.2V的回弹,因此,本申请做根据上述列举的钠系单体电池,以及由若干钠系单体电池组成的电池模组或电池系统的进一步做出应对方案,使得在运输的过程中,电池元件的电压可以稳定处于0V;
当电池元件为钠系单体电池时,请参阅图2,在电池的正负极的短接电阻载流体;可以理解的,电阻载流体可以视为具有合适电阻值的电子元件,如电阻器、电阻载体等;通过在钠系单体电池外部正负极短接一个电阻载流体,其固定方式可以为与钠系单体电池的极柱进行压接、夹持或通过卡扣式方式进行卡接,由于钠系单体电池已经经过深度放电,不会出现的危险,而钠系单体电池的电压均小于0.2V,所需要的电阻载流体所需的阻值也较小,阻值选择在4mOhm-400mOhm范围内,优选200mOhm,通过该方法,使得钠系单体电池的电压稳定处于0V,方便进行储运;
更优的,电阻载流体为变电阻载流体;由于变电阻载流体可以按需求控制本钠系单体电池的放电电流,即在钠系单体电池短接初期,控制变电阻载流体以大电阻短接,降低短接电流,当电流减少到一定程度,控制变电阻载流体的短接电阻减小,能尽快实现钠系单体电池电压降低到0V。另外,变电阻载流体对于钠系单体电池深度放电方案具有更强的兼容性,若钠系单体电池的电压反弹过大,超过0.2V,变电阻载流体可保证短接电流不会对电池造成损坏,而出于对电流更精准的调节与把控,变电阻载流体的阻值选择在4mOhm-000mOhm;更优的,也可以将边电阻载流体集成在转运箱体中,进而对多组钠系单体电池进行储存和运输,而这里的钠系单体电池可以为圆柱电池,方型电池和软包电池;
当电池元件为电池模组时,在使用钠系单体电池进行装配时,考虑到可以先通过对钠系单体电池进行深度放电再进行装配,因此,基于装配组成电池模组时候钠系单体电池的状态不同,分为:
基于经过深度放电的钠系单体电池组成的电池模组情况,在电池模组的正负极两端短接具有电流通断开关的电阻单元,短接的电阻单元直接利用搭载在电池模组内部FPC的均衡电阻/电容,即可实现电池模组中钠系单体电池处于被动均衡效果,保证电池模组的电压维持在0V;
基于未经深度放电的钠系单体电池组成的电池模组情况,正负极短接装置为带有开关的变电阻正负极短接模块,短接电阻为正负极短接装置中的变电阻,其内阻可选择为500mOhm~5000mOhm,优选2000mOhm。
在储运的过程中,使得开关处于闭合状态,电池模组的正负相当于钠系电池单体中正负极采用固阻载流器或变阻载流器进行短接,使得两端的电压处于0V,电池模组可以稳定储存运输。
当电池元件为电池系统时,请参阅图3,通过对电池系统的外部和内部分别进行处理,以实现电池系统在储运的维持在0V的状态:
对电池系统外部的正负极采用导电金属进行连接:完成连接后,使得电池系统的外部可以通过导电金属具有电流通道的作用,且由于电池系统内部搭载的BMS、继电器,并联合使用,即可通过BMS和继电器提供电池系统正负极良好的通断属性,因此,导电金属无需承担电流开关作用,直接选用电导率较高的金属即可,优选为铜材;具体方案中,导电金属优选为导电率较高的金属,例如铜质或银质,并通过法兰卡接或其他固定形式实现与电池系统外部连接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的连接,导电金属的内阻可选择为10mOhm~5000mOhm,优选50mOhm;
在电池系统所搭载的BDU(电池能量分配模块)中设置正负极短接模块,与电驱模块、AC模块(空调)、PTC模块(加热)、OBC模块(车载充电)等功能并联,可兼容经过或未经过深度放电的单体电池组成的电池系统;正负极短接模块由可变电阻、控制器和开关组成,其中可变电阻可以选用为瓷盘可调电阻、贴片可调电阻、线绕可调电阻等具有电阻阻值调节功能的电子器件;控制器可以直接电池管理系统BMS实现,通过BMS可以轻松获知电池系统中电压参数,再通过调节可变电阻的阻值,结合开关以实现电路的连通,位于电池系统外部的导电金属产生过流作用,使得电池系统的两端电压维持在0V。而基于即使深度放电后电池系统的所携带的电压还是较高的情况,因此,正负短接模块中的可变电阻的阻值需要一个更广的阻值调节范围,因此变电阻正负极短接模块的阻值选择在10mOhm~50000mOhm,其阻值优选20000mOhm;
更进一步的,为了对未经过深度放电的单体电池组成的电池系统的短接可靠性提升,变电阻正负极短接模块可配置降温功能,降温方式可以是液冷、油冷、浸没式冷却、相变材料吸收短接电流带来的热量等方式,以保证对集成在一起的其他组件正常工作;
当处于第二荷电状态的电池元件被完成储运任务后,需对电池元件进行充电,电池元件充电的电流密度呈阶梯式渐见减,以对在储运过程中处于的两端电压处于0V进行激活,根据实验得知,完成激活后的其各项性能指标与储存前保持一致,而充电可采取多种方案,充电阶梯数量的选择可以根据电池元件的种类、容量进行调节,以保证充电效率和充电状态的平衡。而采用阶梯的电流密度对电池进行充电,使得在充电中后期逐渐降低充电倍率电流以减少电化学极化的累积,避免电池负极对钠电位达到0V(vs Na/Na+),甚至0V以下,导致金属钠析出,造成电池性能不可逆转的损坏。
为了进一步的解释本方案,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方案进行阐述,首先制备普鲁士白体系的32140大尺寸圆柱钠离子电池为蓝本电芯,主要制备过程如下:
极片制造:正极匀浆→正极极片连续涂布→正极极片辊压→正极极片分切→正极极耳模切;以制备正极的相似工序制作负极极片;
卷芯制造:正、负极极片和隔膜卷绕→正、负极极耳揉平
焊接装配:卷芯正极集流盘焊接→正极端盖折弯→正极端盖与壳体焊接;以制备正极端的相似工序制作负极端。
化成检测:注液→封口→化成→静置→分容,获得钠系圆柱电池。
其中,以金属Al和Na作为负极集流体。
充电、深度放电步骤:
阶梯式深度放电:
通过下列实验,以对阶梯式深度方案的可行性进行探究。
获得上述钠系圆柱电池30组,按照平均数量分配至下列表格1中的三种放电方案中,并平均分检测各自方案的电压,数据如下表1:
表1
Figure BDA0003891752390000091
通过表1可以得知,通过使得放电的电流呈阶梯式递减,并多次对钠系单体电池以较小的电流密度进行放电和静置,平均电压均在0-0.2v范围内,但是由于弛豫效应,还是无法直接通过深度放电即可达到两端的电压为0V的效果。
阶梯式充电:
而由于方案1中的深度放时间用时较短,且即可达到目标0-0.2V之间,因此选用表1中的放电方案1对本阶段进行放电;获得上列钠系电池40组,按照数量平均分为四组,其中一组作为对比组,对比组无需进行深度放电处理,在分容则进行补电致50%电池的荷电状态SOC(State Of Charge,SOC),其余三组均通过经过深度放电,然后通过下列表格2中的阶梯式充电方法进行充电,均补电至50%SOC,并对其循环寿命进行测试,结果如下表2:
表2
Figure BDA0003891752390000101
通过表格2可以获知,本申请中方案1-3对电量进行补充激活,与对比组中循环寿命相比,循环寿命无明显差异,可以忽略;本申请中的阶梯式深度放电,阶梯式充电不会对电池寿命产生影响,进而可以用该方法对电池进行处理,使得电池内部能量较低以处于更安全的状态,可以有效的对电池元件储存运输。实施例第一部分:
获得上述钠系单体电池60件,按照数量平均分为3组,按照以下处理方法进行处理。
实施例1:
放电:采用表1中方案1进行对钠系单体电池进行深度放电;
存放:将完成深度放电的钠系单体电池放置于库存温度控制在25±2℃,储存30天;
充电:对完成存放钠系单体电池采用表2中方案3进行充电;
对实施例1所得样品进行编号,标记为样品A1至样品A20,随后对实施例所得的样品,进行50%SOC DCR(直流电阻)测试和25℃1C/1C循环测试;
实施例2:
放电:采用表1中方案1进行对钠系单体电池进行深度放电;
存放:对完成放电的钠系单体电池的正负极两端短接上电阻载流体,以使钠系单体电池的两端电压保持在0V,完成后并放置于库存温度控制在25±2℃,储存30天;
充电:对完成存放钠系单体电池采用表2中方案3进行充电;
对实施例2所得样品进行编号,标记为样品B1至样品B20,随后对实施例所得的样品,进行50%SOC DCR(直流电阻)测试和25℃1C/1C循环测试;
对比例1:
将钠系单体电池样品标记为C1至C20,直接对电池进行50%SOC DCR(直流电阻)测试和25℃1C/1C循环测试。
实施例1、实施例2和对比例1的结果如请参阅图4,通过图4不难获知,采用本发明的钠离子圆柱电池在深度放电或维持0V状态储存30天,经过充电激活后,实施例1和实施2的直流内阻和循环寿命与直接进行测试电池的性能基本一致,其中实施例1与实施例2电池的直流内阻虽略有增加,但对电池的循环寿命性能无任何影响,甚至实施例1和实施例2的循环寿命还有所提高;证明了采取本发明方案的钠离子电池可从电化学和化学本征特性上提高储存、运输的安全性,同时对电池的各项性能无任何不良影响。
实施例第二部分:
本实施例选用普鲁士白体系的33220的标准MEB方型硬壳钠离子电池,并将其作为电芯,组成1P108S(1并108串)的CTP(电芯到系统)形式的无模组电池系统,限定其额定电压为334.8V,额定电量为17.6kWh,该电量和电压可适配于A00-A0级别的纯电动车或B级以上的混动车型。
获取上述电池系统4件,选择其中1作为对比例2,所选对比例2完成制备后在分容阶段将SOC维持在70%,并对其进行能量吞吐数值的测量,其余3组按照以下处理方法进行处理:
实施例3-5
放电:采用表1中方案1进行对电池系统进行阶梯式放电,控制BMS和BDU进行电池均衡,消除电池系统的电压差异;
存放:在电池的系统的内部添加正负极短接模块,对电池系统的外部正负极通过铜质金属导线进行连接,闭合续电器使得外部金属导线过流以使电池系统的两端正负电压保持在0V,完成后并放置于库存温度控制在25±2℃,储存30天;
充电:对完成存放电池系统采用表2中方案3进行充电,将三组电池系统的能量充为SOC70%;并标注为实施例3、实施例4和实施例5;
完成充电后,对上述电池系统的电池吞吐量进行检测,所得结果如下表4:
表4
Figure BDA0003891752390000121
由表4可以得知,经过充电激活后,在SOC70%的状态下,实施例3-5中所测得的能量吞吐数值与对比组2的所测的能量吞吐数值基本一致,可以判定位本申请方案对电池系统的性能影响可以进行忽略,因此对于广受汽车领域的应用的电池系统,本申请的方法同样适用。
本发明的优势在于:
1)本发明提供的方法直接从电化学和化学本征特性上提高了电池元件的运输的安全性,而且对于电池元件的原本设计和化学性能无任何不良影响;
2)入库储存的电池仅需要常温的存放环境,无需额外的降温、通风等措施;仅需在运输过程使得电池元件的两端电压维持在0V,包装运输的元件仅需要包装箱仅需要具备固定、防震的功能,以避免运输过程中对电池造成物理性的破坏,无需额外的降温、通风、灭火、监控等功能,使得电池的储存、运输成本大幅度降低;
3)并无对的电池元件的制备工序改进和涉及,所设配的电池元件广,大大降低了本发明方案的使用门槛。
以上公开的仅为本发明的几个具体实施例,但是本发明并非局限于此,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思之的变化都应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电池元件储运期用安全维稳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提供第一荷电状态的电池元件;
对处于第一荷电状态的电池元件进行深度放电,维持电池元件的两端电压为0V,此时电池元件转变为第二荷电状态;
对电池元件进行充电以使电池元件从第二荷电状态恢复至第一荷电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元件储运期用安全维稳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电池元件为:以Al、Ag、Ti、Au、Pt和Pd其一作为负极集流体的钠系单体电池,或由多个上述钠系单体电池组成的电池模组、电池系统。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元件储运期用安全维稳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若电池元件为电池模组或电池系统时,完成深度放电后,还需进行电池均衡处理。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元件储运期用安全维稳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当电池元件为钠系单体电池时,需对钠系单体电池的正负、极两端短接电阻载流体以维持两端电压为0V。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池元件储运期用安全维稳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电阻载流体为变阻载流体。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元件储运期用安全维稳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当电池元件为电池模组时,在电池模组的正、负极两端的短接具有开关的电阻元件以维持两端电压为0V。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元件储运期用安全维稳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当电池元件为电池系统时,维持两端电压为0V还包括:
在电池系统外部的正负极采用的导电金属的进行连接;
与搭载在电池系统内部的BDU设置正负极短接模块,具体为:
提供有开关的可变电阻,可变电阻与搭载在电池系统内的BMS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元件储运期用安全维稳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深度放电过程中,电池元件放电的电流密度呈阶梯式渐小。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元件储运期用安全维稳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阶梯式放电使得电池元件的两端电压下降至0-0.2V。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元件储运期用安全维稳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充电过程中,电池元件充电的电流密度呈阶梯式渐小。
CN202211261578.3A 2022-10-14 2022-10-14 电池元件储运期用安全维稳处理方法 Pending CN11541138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261578.3A CN115411389A (zh) 2022-10-14 2022-10-14 电池元件储运期用安全维稳处理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261578.3A CN115411389A (zh) 2022-10-14 2022-10-14 电池元件储运期用安全维稳处理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411389A true CN115411389A (zh) 2022-11-29

Family

ID=841672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261578.3A Pending CN115411389A (zh) 2022-10-14 2022-10-14 电池元件储运期用安全维稳处理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411389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749567B1 (ko) 적층형 리튬 이온 충전지
JP3497380B2 (ja) リチウム二次電池
US5534369A (en) Battery having divided electrode portions
EP2596539B1 (en) Current collecting terminal for electrochemical cells
KR101370264B1 (ko) 솔더링 커넥터와, 이를 포함하는 배터리 모듈 및 배터리 팩
US20160380247A1 (en) Battery Packs Having Single Stacks of Battery Cells
EP2876702A1 (en) Lithium ion batteries
EP2276099A1 (en) Accumulator
US20120301750A1 (en) Extended energy storage unit
EA034486B1 (ru) Не содержащая свинца пусковая аккумуляторная батарея, способ работы и ее использования, в частности для двигателей внутреннего сгорания и автомобильного транспорта
US7402360B2 (en) Non-aqueous electrolyte battery
EP3951916A1 (en) Terminal busbar for improving safety, and battery module and battery pack comprising same
US5821006A (en) Hybrid cell/capacitor assembly for use in a battery pack
KR20010032592A (ko) 복합 배터리 및 그 제조 방법
KR20170009065A (ko) 이차 전지
JPH1040956A (ja) 再充電可能な非水系リチウム電池における酸化ホウ素添加剤の使用
KR20200064752A (ko) 양극 및 상기 양극을 포함하는 전극조립체
US10044023B2 (en) Molten salt battery
KR101269300B1 (ko) 리튬 이온 2차 전지 및 그 제조 방법
WO2017061161A1 (ja) 複合電池
CN115411389A (zh) 电池元件储运期用安全维稳处理方法
JP2009289613A (ja) 組電池
KR102173866B1 (ko) 슈퍼 캐패시터를 적용한 충방전모듈
JPH05234614A (ja) 円筒型電池
CN111913115B (zh) 电池的热失控触发方法和电池测试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