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407556A -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407556A
CN115407556A CN202211023782.1A CN202211023782A CN115407556A CN 115407556 A CN115407556 A CN 115407556A CN 202211023782 A CN202211023782 A CN 202211023782A CN 115407556 A CN115407556 A CN 11540755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uide plate
light guide
light
plate
limi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023782.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吕界
袁海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K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K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KC Co Ltd filed Critical HK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023782.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407556A/zh
Publication of CN11540755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40755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81Mechanical or electrical aspects of the light guide and light source in the lighting device peculiar to the adaptation to planar light guides, e.g. concerning packaging
    • G02B6/0086Positioning aspect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该背光模组包括背板、发光组件、导光板、限位件、第一吸附件和第二吸附件。其中,背板具有底板和侧板;发光组件包括灯板和发光元件,灯板设置于侧板,发光元件设置于灯板上;导光板设置于底板,导光板的侧面包括入光面,入光面与发光元件相对设置,用于接收发光元件的出射光;限位件设置于导光板与侧板之间,且与导光板相抵接,用于对导光板进行限位,防止导光板挤压发光元件;第一吸附件设置于导光板对应限位件的区域,第二吸附件设置于限位件靠近导光板的一侧,且吸附与第一吸附件。该背光模组能够减小导光板入光面与发光元件之间的距离,且能够保持距离不变,提高了背光模组的背光效率。

Description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背光分为直下式和侧入式两种。由于人们对显示器的轻薄化的需求越来越高,当代社会的显示器朝着轻薄化的方向不断优化和发展,因此,相比于直下式背光,侧入式背光的显示器更加轻薄,侧入式背光具有更好的发展前景。
现有技术中,在侧入式背光模组中,发光组件设计在导光板的侧面且与导光板入光面相对设置。发光组件包括灯板和设置在灯板上的多个发光元件,发光元件的出光面与导光板的入光面之间的距离越近,则背光显示效果越好。但实际过程中,发光元件的出光面与导光板的入光面之间的距离往往设计较大,这是因为背光模组工作时产生的热量使得模组内部温度升高,导光板靠近发光元件的一侧由于受热而易膨胀,如果距离过小,则发光元件可能与膨胀的挡光板接触甚至受到挤压,从而造成灯珠的损坏。
因此,如何在不造成发光元件损坏的前提小缩小发光元件出光面和导光板入光面的距离,从而达到更好的背光显示效果,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的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为避免发光元件被导光板挤压导致发光元件与导光板入光面之间的距离设计过大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背光模组。该背光模组包括:
背板,具有底板和侧板;
发光组件,包括灯板和发光元件,所述灯板设置于所述侧板,所述发光元件设置于所述灯板上;
导光板,设置于所述底板,所述导光板的侧面包括入光面,所述入光面与所述发光元件相对设置,用于接收所述发光元件的出射光;
限位件,设置于所述导光板与所述侧板之间;
其中,所述限位件与所述导光板相抵接,用于对导光板进行限位,防止所述导光板挤压所述发光元件;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第一吸附件和第二吸附件,所述第一吸附件设置于所述导光板对应所述限位件的区域,所述第二吸附件设置于所述限位件靠近所述导光板的一侧,且吸附于所述第一吸附件。
其中,所述导光板与所述发光元件之间的距离为0.15-0.3mm。
其中,所述限位件设置于所述灯板靠近所述导光板的一侧,位于相邻两个所述发光元件之间,且沿所述灯板的延伸方向设置至少两个所述限位件。
其中,所述导光板包括本体和第一延伸部,所述第一延伸部连接于所述本体靠近所述发光元件的一端,且朝靠近所述底板的方向延伸至所述底板;所述限位件设置于所述发光组件与所述底板之间,且所述限位件的两端分别抵接于所述第一延伸部和所述侧板;所述第一吸附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延伸部对应于所述限位件的区域,所述第二吸附件设置于所述限位件靠近所述第一延伸部的一侧。
其中,所述限位件包括固定部和限位部,所述限位部设置于发光组件与所述底板之间,且所述限位部抵接于所述第一延伸部;所述固定部设置于所述侧板与所述灯板之间,且所述固定部靠近底板的一端连接于所述限位部,所述灯板固定于所述固定部。
其中,所述限位件包括透明材质。
其中,所述导光板包括本体、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所述第一延伸部连接于所述本体靠近所述发光元件的一端,且朝靠近所述底板的方向延伸至所述底板,所述第二延伸部连接于所述第一延伸部靠近所述底板的一端,且沿所述底板朝靠近所述灯板的方向延伸至灯板;所述第一吸附件设置于所述第二延伸部对应于所述灯板的区域;所述灯板对应于所述第二延伸部的部分作为限位件,所述磁吸部设置于所述灯板对应于所述第二延伸部的区域。
其中,所述导光板背离所述导光组件的一侧与侧板之间设置有弹性件;
所述第一吸附件包括磁性材料,所述第二吸附件包括金属材料;或,
所述第一吸附件包括磁性材料,所述限位件包括金属材料,所述限位件靠近导光板的一侧的部分作为第二吸附件;或,
所述第一吸附件和所述第二吸附件均包括磁性材料,且所述第一吸附件与所述第二吸附件的磁性相反。
其中,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反射片和光学膜片,所述反射片设置于所述导光板靠近所述底板的一侧,所述光学膜片设置于所述导光板背离所述底板的一侧。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另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
显示面板,用于显示图像;
背光模组,设置于所述显示面板的一侧,用于向所述显示面板提供背光源,所述背光模组为上述任一项所述的背光模组。
本申请提供的背光模组和显示面板,该背光模组包括背板、发光组件、导光板和限位件;发光组件设置于背板的侧板上,发光组件包括灯板和设置于灯板上的发光元件;导光板的侧面包括入光面,入光面与发光元件相对设置,用于接收发光元件的出射光;限位件设置于导光板与侧板之间,且与导光板相抵接,从而在导光板因受热而膨胀时,限位件对导光板具有支撑作用,从而对导光板进行限位,防止导光板的膨胀造成导光板入光面与发光元件之间的距离变小,进而避免发光元件受到导光板挤压而被损坏;进一步地,该背光模组通过在导光板对应限位件的区域设置第一吸附件,在限位件靠近导光板的一侧设置第二吸附件,并使第二吸附件吸附于第一吸附件,从而在导光板收缩时,由于第一吸附件与第二吸附件之间的吸附作用,从而避免导光板因收缩而远离发光元件,在此前提下,可将发光元件与导光板的入光面之间的距离设置的尽可能的小,从而提升该背光模组的背光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实施例提供的去除光学膜片后的背光模组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第二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第三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第四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背光模组;11-导光板;111-本体;112-第一延伸部;113-第二延伸部;12-发光组件;121-灯板;122-发光元件;13-限位件;131-限位部;132-固定部;14-背板;141-第一侧板;142-第二侧板;143-底板;151-第一吸附件;152-第二吸附件;101-光学膜片;16-硅胶垫;17-反射片;18-反射胶带;19-胶框;191-第一部分;192-第二部分;2-显示面板;21-液晶面板;22-泡棉胶;3-前框;31-第三部分;32-第四部分;100-显示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第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详细的说明。
请参阅图1,图1为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提供一种侧入式背光模组1,该背光模组1包括背板14、发光组件12、导光板11和限位件13。
其中,背板14具有相互连接的底板143和侧板,侧板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板141和第二侧板142。发光组件12包括灯板121和设置于灯板121上的发光元件122,灯板121设置在背板14的第一侧板141上。导光板11设置于背板14的底板143上,导光板11的侧面包括入光面a,且入光面a与发光元件122相对设置,用于接收发光元件122的出射光。限位件13设置于导光板11与第一侧板141之间,且与导光板11相抵接,从而在导光板11因受热而膨胀时,限位件13对导光板11具有支撑作用,从而对导光板11进行限位,防止导光板11的膨胀造成导光板11入光面a与发光元件122之间的距离X变小,进而避免发光元件122受到导光板11挤压而被损坏。
进一步地,该背光模组1还包括第一吸附件151和第二吸附件152,第一吸附件151设置于导光板11对应限位件13的区域,第二吸附件152设置于限位件13靠近导光板11的一侧,且吸附于第一吸附件151,从而在导光板11收缩时,由于第一吸附件151与第二吸附件152之间的吸附作用,使得导光板11不易远离发光元件122,即导光板11的入光面a与发光元件122之间的距离X不易变小,可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避免导光板11因收缩而远离发光元件122,从而使得导光板11入光面a与发光元件122之间的距离X不会因导光板11收缩或膨胀而易变大或变小;在此前提下,可将发光元件122与导光板11的入光面a之间的距离X设置的尽可能的小,从而提升该背光模组1的背光效率。
结合参阅图2,图2是图1实施例提供的去除光学膜片后的背光模组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灯板121固定设置于第一侧板141靠近导光板11的一侧,灯板121沿第一侧板141的长度方向延伸,且灯板121的长度小于第一侧板141的长度。沿灯板121的延伸方向,多个发光元件122沿灯板121的延伸方向均匀分布,且与灯板121电连接,以使得灯板121驱动发光元件122发光;发光元件122的出光面朝向导光板11的入光面a,且发光元件122与导光板11的入光面a间隔设置,以使发光元件122的出射光射向导光板11的入光面a,再从导光板11的出光面b射出。可选地,灯板121可为印刷线路板,发光元件122可为发光二极管,例如Micro LED或Mini LED。导光板11与发光组件12间隔设置,导光板11的长度可大于等于灯板121的长度,以将多个发光元件122的出射光全部接收并导至导光板11的出光面b,从而提高背光效率;可选地,导光板11的长度等于灯板121的长度。
在本实施例中,限位件13固定设置于灯板121靠近导光板11入光面a的一侧,位于相邻两个发光元件122之间,限位件13靠近导光板11的一侧与导光板11的入光面a相抵接。具体地,在垂直于导光板11入光面a的方向上,限位件13的宽度大于发光元件122的宽度,以使发光元件122与导光板11的入射面间隔设置;其中,限位件13的宽度可根据发光元件122与导光板11入光面a之间的预设距离X进行设置。可选地,发光元件122与导光板11的入射面之间的距离X设置为0.15-0.3mm,更具体地说,发光元件122的出光面与导光板11的入光面a之间的距离X为0.15-0.3mm,导光件的宽度则等于发光元件122的出光面与导光板11的入光面a之间的距离X和发光元件122的宽度之和,从而将导光板11入光面a与发光元件122之间的距离X保持在预设范围内,当导光板11受热膨胀时,由于限位件13对导光板11具有支撑作用,从而对导光板11进行限位,防止导光板11的膨胀造成导光板11入光面a与发光元件122之间的距离X变小,进而避免发光元件122受到导光板11挤压而被损坏。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沿灯板121的延伸方向,设置至少两个限位件13。可选地,至少两个限位件13沿灯板121的延伸方向均匀分布设置,以使限位件13对导光板11的支撑点分布较为均匀,进而使得导光板11在入光面a受到的支撑力分布较为均衡,避免导光板11因受力不均衡导致部分导光板11向发光元件122方向膨胀而挤压发光元件122的情况发生。具体地,限位件13靠近导光板11入射面的一侧为垂直于导光板11出光面b的平面,从而与导光板11的入光面a更加贴合,以使限位件13与导光板11入光面a之间的接触面最大化,提升限位件13对导光板11的支撑作用,以防止导光板11因受热膨胀导致导光板11入光面a与发光元件122之间的距离X变小,进而避免发光元件122收到导光板11的挤压而被损坏。具体地,限位件13可为透明硬质材料的限位件13,以使发光元件122的出射光可透过限位件13,从而避免限位件13影响发光元件122的出射光的发射路径;同时,通过使限位件13为硬质材料的限位件13,从而避免导光板11膨胀对限位件13的挤压导致限位件13发生形变,进而挤压和损坏发光元件122的情况发生;进一步地,限位件13可选用热膨胀性能优良的材料,避免限位件13受到发光组件12产生的热量而发生膨胀,有利于保持发光元件122与导光板11的入光面a之间的距离X。限位件13的具体形状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置,对此不做具体限定,只要能够实现上述技术效果,且不影响发光元件122的设置以及发光元件122的出射光的发射路径即可。
进一步地,该背光模组1还包括第一吸附件151和第二吸附件152。第一吸附件151设置于导光板11对应限位件13的区域,第二吸附件152设置于限位件13靠近导光板11的一侧,且吸附于第一吸附件151,以在导光板11受热或冷却而收缩的过程中,由于第一吸附件151与第二吸附件152之间的吸附作用,从而避免导光板11因收缩而远离发光元件122,导致发光板入光面a与发光元件122之间的距离X变大,从而避免因发光板入光面a与发光元件122之间的距离X变大而导致背光模组1的背光效率变差。
可选地,第一吸附件151可为设置于导光板11入光面a的磁性膜层,磁性膜层包括磁性材料。具体地,磁性膜层可为含有磁性粉末的固化胶层,例如,可将粒径较小的磁性粉末(如粒径小于80微米的钕铁硼磁粉)均匀分布于紫外固化胶中,然后将含有磁性粉末的紫外固化胶涂覆于导光板11入光面a对应于限位件13的区域中,然后利用外加磁场对磁性粉末进行磁化,使其表现为N极或S极,同时,对涂覆于导光板11入光面a对应于限位件13的区域中的磁性紫外固化胶进行紫外光照射,使得涂覆于导光板11入光面a对应于限位件13的区域中的磁性紫外固化胶固化而形成第一吸附件151。可选地,还可在导光板11入光面a对应于限位件13的区域设置凹槽,将第一吸附件151设置于凹槽中,并使第一吸附件151靠近限位件13的一侧的表面与导光板11入光面a平齐,从而使得导光板11入光面a地形更为平坦,从而避免因导光板11入光面a凹凸不平而影响导光;同时,在导光板11入光面a对应于限位件13的区域设置凹槽,有利于第一吸附件151的厚度设置,从而较为容易控制第一吸附件151的磁性大小,以使第一吸附件151与第二吸附件152之间的吸附力设置在预设范围内,避免因吸附力过大造成对导光板11或灯板121的损坏,或因吸附力过小导致导光板11收缩时与限位件13之间易发生分离而造成导光板11入光面a与发光元件122之间的距离X变大,导致背光模组1的背光效率变差。
可选地,第二吸附件152可为设置于限位件13靠近导光板11的一侧的金属膜层,该金属膜层为可被磁吸的金属膜层,例如可为含有铁、钴、镍或其合金的金属膜层,从而使得第二吸附件152与第一吸附件151之间相互吸引;进一步地,可通过设置金属膜层的厚度和面积大小,对第一吸附件151与第二吸附件152之间的吸引力大小进行进一步调控,以使第一吸附件151与第二吸附件152之间的吸引力大小达到预设范围。或者,限位件13包括可被磁吸的金属材料,至少限位件13靠近导光板11的一侧的部分为可被磁吸的金属材质,使得限位件13可被第一吸附件151吸附,从而可将限位件13作为第二吸附件152使用,而无需在限位件13靠近导光板11的一侧设置金属膜层,从而减少背光模组1的制程,有利于生产。
优选地,第二吸附件152可为设置与限位件13靠近导光板11的一侧的磁性膜层,磁性膜层包括磁性材料。与第一吸附件151相同,第二吸附件152的磁性膜层也可为含有磁性粉末的固化胶层,且第二吸附件152的形成工艺和步骤与第一吸附件151相似或相同,此处不再赘述;不同于第一吸附件151,第二吸附件152的磁性与第一吸附件151的磁性相反,从而使得第一吸附件151与第二吸附件152相互吸引,进一步地,还可通过设置第一吸附件151和/或第二吸附件152中磁性粉末的含量,对第一吸附件151与第二吸附件152之间的吸引力大小进行进一步调控,以使第一吸附件151与第二吸附件152之间的吸引力大小达到预设范围。在该实施方式中,通过使第一吸附件151与第二吸附件152为含有磁性粉末的固化胶层,由于固化胶层为透明胶层,使得发光元件122的发生光可透过第一吸附件151和第二吸附件152,从而进入导光板11,避免了因第一吸附件151和第二吸附件152的存在而影响发光元件122的发射光的出射路径,使得背光模组1的背光效率降低的问题发生。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第一吸附件151和第二吸附件152,使得导光板11与限位件13之间具有吸附力,以在导光板11受热或冷却而收缩的过程中,由于第一吸附件151与第二吸附件152之间的吸附作用,从而避免导光板11因收缩而远离发光元件122,导致发光板入光面a与发光元件122之间的距离X变大,从而避免因发光板入光面a与发光元件122之间的距离X变大而导致背光模组1的背光效率变差。进一步地,当导光板11因异常而出现剧烈收缩时,使得导光板11与限位件13之间的分离的作用力大于第一吸附件151与第二吸附件152之间的吸附作用力,则可使得导光板11与限位件13之间分离,以避免因导光板11与限位件13之间的分离的作用力过大而拉扯限位件13和/或灯板121,导致导光板11和/或灯板121被损坏的问题发生,从而避免造成背光模组1工作异常或无法工作的情况发生。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吸附件151与第二吸附件152也可为透明材质的粘接剂,从而将导光板11入光面a与限位件13粘结起来,从而导光板11因收缩而远离发光元件122,导致发光板入光面a与发光元件122之间的距离X变大,从而避免因发光板入光面a与发光元件122之间的距离X变大而导致背光模组1的背光效率变差。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导光板11背离发光组件12的一侧与背板14的第二侧板142之间还设置有弹性件,且弹性件的相对两侧分别抵接于第二侧板142和导光板11,以使弹性件可随导光板11的膨胀或收缩而发生弹性形变,并对挡光板具有支撑作用。当导光板11受热膨胀时,限位件13对导光板11进行限位,并对导光板11具有抵持作用,使得导光板11有向对侧膨胀的趋势,进而挤压对侧的弹性件,弹性件随之发生压缩形变,以向导光板11提供膨胀的空间,避免导光板11与限位件13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过大导致导光板11和/或灯板121受到损坏;当导光板11受热后冷却收缩时,通过第一吸附件151和第二吸附件152的吸附作用使得导光板11不易远离发光元件122,同时,弹性件对导光板11具有朝向灯板121方向的弹性作用力,以避免因导光板11剧烈收缩导致导光板11入光面a与限位件13分离的情况发生,从而进一步有效保证导光板11入光面a与发光元件122之间的距离X保持不变,以提升背光模组1的背光效率。具体地,弹性件可为弹簧或硅胶块等具有弹性的部件,可根据导光板11膨胀或收缩的特性选择与之相匹配的弹性系数的弹性件,以对导光板11进行支撑。可以理解,为防止因导光板11收缩导致导光板11入光面a与限位件13分离的情况发生,将弹性件设置于导光板11与第二侧板142之间时,可使弹性件预先具有一定的压缩形变,以使弹性件对导光板11具有朝向发光元件122方向的弹性作用力。
请参见图3,图3是本申请第二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1的结构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导光板11包括本体111和第一延伸部112。其中,本体111与发光组件12相对设置,且靠近发光元件122的侧面包括入光面a,入光面a与发光元件122间隔且相对设置,用于接收发光元件122的出射光,并使出射光从导光板11的出光面b射出。第一延伸部112连接于本体111靠近发光元件122的一端,且朝靠近底板143的方向延伸至底板143,用于与限位件13相抵接。限位件13设置于发光组件12与底板143之间,且限位件13的两端分别抵接于第一延伸部112和第一侧板141,当导光板11受热膨胀时,由于限位件13对第一延伸部112具有支撑作用,从而对导光板11进行限位,防止导光板11的膨胀造成导光板11入光面a与发光元件122之间的距离X变小,进而避免发光元件122受到导光板11挤压而被损坏。同时,将第一延伸部112和限位件13设置于发光元件122的下方,即靠近底板143的一侧,可避开发光元件122的出射光的光路,使得发光元件122的出射光能够毫无阻碍地射向导光板11的入光面a,可有效保证背光模组1的背光效率。
进一步地,在第一延伸部112与限位件13之间还设置有第一吸附件151和第二吸附件152,第一吸附件151设置于第一延伸部112对应于限位件13的区域,第二吸附件152设置于限位件13靠近第一延伸部112的一侧。具体地,第一吸附件151和第二吸附件152的具体结构和设置方式与上述实施例中所涉及的第一吸附件151和第二吸附件152的具体结构和设置方式相同或相似,且可实现相同的技术效果,具体可参见上文,此处不再赘述。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导光板11背离发光组件12的一侧与背板14的第二侧板142之间还设置有弹性件,且弹性件的相对两侧分别抵接于第二侧板142和导光板11,以使弹性件可随导光板11的膨胀或收缩而发生弹性形变,并对挡光板具有支撑作用。弹性件的具体结构和设置方式与与上述实施例中所涉及的第一吸附件151和第二吸附件152的具体结构和设置方式相同或相似,且可实现相同的技术效果,具体可参见上文,此处不再赘述。
请参见图4,图4是本申请第三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1的结构示意图。与第二实施例不同的是,在本实施例中,限位件13包括固定部132和限位部131,限位部131设置于发光组件12与底板143之间,且限位部131抵接于第一延伸部112,用于对导光板11进行限位;固定部132设置于第一侧板141与灯板121之间,且固定部132靠近底板143的一端连接于限位部131,灯板121固定于固定部132。在本实施例中,当导光板11受热膨胀或冷却收缩时,限位件13受到导光板11的作用力,继而限位件13的固定部132可将作用力传导至第一侧板141,从而将作用力分散,避免作用力过于集中,同时将限位件13设置于导光板11与侧板之间,也可避免限位件13将上述作用力传导至灯板121造成灯板121损坏的风险。
请参见图5,图5是本申请第四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1的结构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导光板11包括本体111、第一延伸部112和第二延伸部113。第一延伸部112连接于本体111靠近发光元件122的一端,且朝靠近底板143的方向延伸至底板143,第二延伸部113连接于第一延伸部112靠近底板143的一端,且沿底板143朝靠近灯板121的方向延伸至灯板121。第一吸附件151设置于第二延伸部113对应于灯板121的区域,灯板121对应于第二延伸部113的部分则作为限位件13,第二吸附件152设置于灯板121对应于第二延伸部113的区域。在本实施例中,通过使导光板11包括第二延伸部113,并使第二延伸部113延伸至灯板121,以使灯板121与第二延伸部113之间具有支撑作用,并在第二延伸部113与灯板121之间设置第一吸附件151和第二吸附件152,从而避免导光板11膨胀或收缩导致的导光板11入光面a与发光元件122之间的距离X发生变化。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吸附件151、第二吸附件152以及弹性件的具体结构和设置方式与上述实施例中相同或相似,且可实现相同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具体可参见上文。
如图1-5所示,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背光模组1还包括硅胶垫16、反射片17、反射胶带18、胶框19、以及光学膜片101。
导光板11的本体111与背板14的底板143之间依次设有反射片17和硅胶垫16;反射片17靠近灯板121的端面与导光板11的第一延伸部112接触,硅胶垫16靠近灯板121的端面与导光板11的第一延伸部112间隔设置。导光板11的本体111远离背板14的底板143的表面设有光学膜片101。胶框19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部分191和第二部分192,第一部分191设于背板14的第一侧壁远离灯板121的一侧,第二部分192设于灯板121远离背板14的底板143的一侧。在胶框19的第二部分192靠近导光板11的表面设有反射胶带18,且反射胶带18位于导光板11靠近灯板121的端部的上方,以使发光元件122的出射光尽量进入导光板11中。其中,硅胶垫16、反射片17、反射胶带18、胶框19、光学膜片101的作用与现有技术中相同,不再赘述。
请参见图6,图6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显示装置100包括背光模组1和显示面板2。显示面板2用于显示图像,背光模组1用于为显示面板2提供光源。其中,背光模组1为上述任一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1,本实施例中以图1提供的背光模组1为例进行介绍。
显示面板2包括液晶面板21,液晶面板21设于导光板11远离背板14的底板143的一侧;且液晶面板21部分设于胶框19的第二部分192远离背板14的底板143的一侧,液晶面板21与胶框19的第二部分192之间设有泡棉胶22。
显示装置100还包括前框3,前框3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三部分31和第四部分32,第三部分31设于胶框19的第一部分191远离灯条的一侧,第四部分32设于胶框19的第二部分192远离导光板11的一侧。
其中,液晶面板21、泡棉胶22、前框3的作用与现有技术相同,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背光模组,包括:
背板,具有底板和侧板;
发光组件,包括灯板和发光元件,所述灯板设置于所述侧板,所述发光元件设置于所述灯板上;
导光板,设置于所述底板,所述导光板的侧面包括入光面,所述入光面与所述发光元件相对设置,用于接收所述发光元件的出射光;
限位件,设置于所述导光板与所述侧板之间;
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件与所述导光板相抵接,用于对导光板进行限位,防止所述导光板挤压所述发光元件;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第一吸附件和第二吸附件,所述第一吸附件设置于所述导光板对应所述限位件的区域,所述第二吸附件设置于所述限位件靠近所述导光板的一侧,且吸附于所述第一吸附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板与所述发光元件之间的距离为0.15-0.3m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件设置于所述灯板靠近所述导光板的一侧,位于相邻两个所述发光元件之间,且沿所述灯板的延伸方向设置至少两个所述限位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板包括本体和第一延伸部,所述第一延伸部连接于所述本体靠近所述发光元件的一端,且朝靠近所述底板的方向延伸至所述底板;所述限位件设置于所述发光组件与所述底板之间,且所述限位件的两端分别抵接于所述第一延伸部和所述侧板;所述第一吸附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延伸部对应于所述限位件的区域,所述第二吸附件设置于所述限位件靠近所述第一延伸部的一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件包括固定部和限位部,所述限位部设置于发光组件与所述底板之间,且所述限位部抵接于所述第一延伸部;所述固定部设置于所述侧板与所述灯板之间,且所述固定部靠近底板的一端连接于所述限位部,所述灯板固定于所述固定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件包括透明材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板包括本体、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所述第一延伸部连接于所述本体靠近所述发光元件的一端,且朝靠近所述底板的方向延伸至所述底板,所述第二延伸部连接于所述第一延伸部靠近所述底板的一端,且沿所述底板朝靠近所述灯板的方向延伸至灯板;所述第一吸附件设置于所述第二延伸部对应于所述灯板的区域;所述灯板对应于所述第二延伸部的部分作为限位件,所述第二吸附件设置于所述灯板对应于所述第二延伸部的区域。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板背离所述发光组件的一侧与侧板之间设置有弹性件;
所述第一吸附件包括磁性材料,所述第二吸附件包括金属材料;或,
所述第一吸附件包括磁性材料,所述限位件包括金属材料,所述限位件靠近导光板的一侧的部分作为第二吸附件;或,
所述第一吸附件和所述第二吸附件均包括磁性材料,且所述第一吸附件与所述第二吸附件的磁性相反。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反射片和光学膜片,所述反射片设置于所述导光板靠近所述底板的一侧,所述光学膜片设置于所述导光板背离所述底板的一侧。
10.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显示面板,用于显示图像;
背光模组,设置于所述显示面板的一侧,用于向所述显示面板提供背光源,所述背光模组为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背光模组。
CN202211023782.1A 2022-08-23 2022-08-23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Pending CN11540755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023782.1A CN115407556A (zh) 2022-08-23 2022-08-23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023782.1A CN115407556A (zh) 2022-08-23 2022-08-23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407556A true CN115407556A (zh) 2022-11-29

Family

ID=841608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023782.1A Pending CN115407556A (zh) 2022-08-23 2022-08-23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407556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013149A (zh) * 2023-02-27 2023-04-25 惠科股份有限公司 背板组件、背光模组及显示器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09625A (zh) * 2009-04-07 2009-08-19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块及光电装置
CN104344281A (zh) * 2013-08-01 2015-02-11 苏州璨宇光学有限公司 光源模块
CN205028006U (zh) * 2015-10-26 2016-02-10 昆山龙腾光电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JP2016099613A (ja) * 2014-11-26 2016-05-30 京セラディスプレイ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
CN105739175A (zh) * 2016-03-10 2016-07-06 青岛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208013625U (zh) * 2018-04-24 2018-10-26 信利半导体有限公司 新型防响动的车载背光模组
CN208027055U (zh) * 2018-04-24 2018-10-30 信利半导体有限公司 防响动的车载背光模组
CN113109967A (zh) * 2020-01-09 2021-07-13 苏州佳世达电通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及显示设备
CN216118308U (zh) * 2021-09-24 2022-03-22 茂佳科技(广东)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09625A (zh) * 2009-04-07 2009-08-19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块及光电装置
CN104344281A (zh) * 2013-08-01 2015-02-11 苏州璨宇光学有限公司 光源模块
JP2016099613A (ja) * 2014-11-26 2016-05-30 京セラディスプレイ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
CN205028006U (zh) * 2015-10-26 2016-02-10 昆山龙腾光电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CN105739175A (zh) * 2016-03-10 2016-07-06 青岛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208013625U (zh) * 2018-04-24 2018-10-26 信利半导体有限公司 新型防响动的车载背光模组
CN208027055U (zh) * 2018-04-24 2018-10-30 信利半导体有限公司 防响动的车载背光模组
CN113109967A (zh) * 2020-01-09 2021-07-13 苏州佳世达电通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及显示设备
CN216118308U (zh) * 2021-09-24 2022-03-22 茂佳科技(广东)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013149A (zh) * 2023-02-27 2023-04-25 惠科股份有限公司 背板组件、背光模组及显示器
US11953717B1 (en) 2023-02-27 2024-04-09 HKC Corporation Limited Backplane assembly,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942563B (zh) 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US20220288819A1 (en) Profiling device, profiling method, bonding system, bonding method, and display device
WO2009122603A1 (ja) 面光源装置
WO2009122604A1 (ja) 面光源装置
CN106461993B (zh) 光源装置和液晶显示装置
CN115407556A (zh)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CN107092135B (zh) 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模组
US9209107B2 (en) Electronic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receiver
US8356906B2 (en) Screen unit and projection display apparatus
CN108983501A (zh) 灯条、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US20070127198A1 (en) Plasma display module
CN113109970A (zh) 一种背光模组以及显示器
US8581156B2 (en) Apparatus with heating part
CN102662257B (zh) 一种液晶屏固定结构
CN111338171A (zh) 一种投影屏幕及激光投影装置
CN113341613B (zh) 显示装置
JP5129528B2 (ja) 光学シートの積層体
TW201023120A (en) Flat display apparatus and frame unit thereof
CN213240757U (zh)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JP3555778B2 (ja) 液晶表示装置
CN208805657U (zh) 灯条、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08181756B (zh) 曲面显示装置、背光模组及其组装方法
CN219122919U (zh) 显示模组、拼接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05739182B (zh) 显示装置的散热结构和显示装置
JP2009020331A (ja) 光学シートとそれを用いた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およびディスプレイ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