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379969A - 侧面安全气囊装置 - Google Patents
侧面安全气囊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5379969A CN115379969A CN202180012072.6A CN202180012072A CN115379969A CN 115379969 A CN115379969 A CN 115379969A CN 202180012072 A CN202180012072 A CN 202180012072A CN 115379969 A CN115379969 A CN 115379969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hamber
- side airbag
- inflator
- occupant
- console box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0000000452 restrain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4
- XUIMIQQOPSSXEZ-UHFFFAOYSA-N Silicon Chemical compound [Si] XUIMIQQOPSSXEZ-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29910052710 silic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9000010703 silicon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9000011248 coat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8000000576 coa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8000005276 aerator Methods 0.000 claims 1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239000004744 fabr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9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1
- 238000009958 sew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7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638 solvent extr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154 acut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087 stabiliz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068 sta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941 weav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1/23138—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side protection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9—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venting mea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021/161—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characterised by additional means for controlling deployment trajectory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1/23138—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side protection
- B60R2021/23146—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side protection seat mounted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021/2316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otecting at least two passengers, e.g. preventing them from hitting each other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1/233—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individual compartments; comprising two or more bag-like members, one within the other
- B60R2021/23324—Inner walls crating separate compartments, e.g. communicating with vent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1/2334—Expansion control features
- B60R21/2338—Tethers
- B60R2021/23382—Internal tether mea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1/2334—Expansion control features
- B60R21/2338—Tethers
- B60R2021/23386—External tether mea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9—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venting means
- B60R2021/2395—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venting means comprising means to control the vent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ir Bags (AREA)
Abstract
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容易控制膨胀展开时的气囊垫的展开动作,以及可靠地接住并保护乘员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侧面安全气囊装置(100)具备供给气体的充气器(124),和利用来自充气器的气体向车辆用座椅(104)的远侧膨胀展开的袋状气囊垫(120),其特征在于,气囊垫具有:第1腔室(126),用于在膨胀展开时约束乘员(122),其在高于车辆用座椅和位于车辆用座椅远侧的相邻座椅(110)间的控制台箱(118)上表面(134)的位置膨胀展开;第2腔室(128),经由排气孔(142)与所述第1腔室相结合,并在膨胀展开时与控制台箱的上表面摩擦接触。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其具有在车辆发生侧突等情况时,向车辆用座椅的乘员侧方膨胀展开的袋状气囊垫。
背景技术
近年来的车辆基本上都标配有安全气囊装置。安全气囊装置是在车辆发生碰撞等紧急情况下工作的安全装置,通过气压使气囊垫膨胀展开来接住并保护乘员。作为其中一例,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具备在车辆发生侧突等情况时,向车辆用座椅的乘员侧方膨胀展开的袋状气囊垫。
通常,当车辆受到来自横向的冲击时,乘员向车宽方向移动。例如,当副驾驶座的侧门与其他车辆或电线杆等物体(碰撞物)碰撞并发生侧突的情况下,用来保护乘员的侧面气囊大致分为两种。第一种是所谓的近侧气囊,其在副驾驶座和侧门之间膨胀展开,以防止副驾驶座的乘员碰撞到碰撞物接触侧(对该乘员而言的近侧)的侧门。第二种是所谓的远侧气囊,其在驾驶座和副驾驶座之间膨胀展开,当受到来自横向的冲击时,保护驾驶座的乘员向碰撞物接触侧(对该乘员而言的远侧)即车辆中央的移动。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具有远侧气囊和控制台箱的车辆用乘员约束系统。该远侧气囊配备有在内部具有充气器的副气囊和主气囊。从充气器喷出到副气囊内的气体,经由连通口被供给至主气囊。因此,在远侧气囊中,副气囊在高压下先于主气囊膨胀展开。
在专利文献1中,副气囊的下部良好地介于乘员的腰部与控制台箱之间的狭窄间隙中,副气囊的上部支撑在控制台箱上表面,牢固地保持在控制台箱上。因此,在专利文献1的车辆用乘员约束系统中,在约束乘员时可以有效地抑制远侧气囊向车宽方向内侧的移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4-10874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专利文献1的车辆用乘员约束系统中,远侧气囊中的副气囊的下部介于乘员的腰部与控制台箱之间的狭窄间隙中,不仅与控制台箱上表面接触,还与侧面接触。因此在专利文献1中,难以控制远侧气囊膨胀展开时的展开动作,所以关于利用主气囊充分约束和保护乘员还有改善的余地。
本发明鉴于这样的课题,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气囊垫膨胀展开时可以容易控制其展开动作,并且可以可靠地接住并保护乘员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
解决问题的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侧所涉及的面安全气囊装置的代表性结构为,一种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其具备供给气体的充气器,和利用来自充气器的气体向车辆用座椅的远侧膨胀展开的袋状气囊垫,其特征在于,气囊垫具有:第1腔室,用于在膨胀展开时约束乘员,其在高于车辆用座椅和位于车辆用座椅远侧的相邻座椅间的控制台箱上表面的位置膨胀展开;第2腔室,经由排气孔与第1腔室相结合,并在膨胀展开时与控制台箱上表面摩擦接触。
在上述结构中,气囊垫在经由排气孔与第1腔室结合的第2腔室膨胀展开时与控制台箱上表面摩擦接触。因此第2腔室在控制台箱上表面沿车宽方向的移动受到抑制,变得难以滑动。因此第2腔室在膨胀展开时从控制台箱上表面受到充分的反作用力,从而可以作为约束乘员的第1腔室的后盾来支撑第1腔室。其结果,即使在乘员倒向车辆中央侧的情况下,第1腔室也受第2腔室支撑,从而可以在膨胀展开时乘员的肩部至腰部的上下方向、前后方向呈较大的展开状态下,接住并保护乘员。
另外,由于第1腔室在高于控制台箱上表面的位置膨胀展开,所以不会进入到车辆用座椅和控制台箱的间隙中。此外由于第2腔室在膨胀展开时与控制台箱上表面摩擦接触,所以不会进入控制台箱的侧面。由于气囊垫配备有这样的第1腔室和第2腔室,所以较为容易地控制其展开动作。因此根据上述结构,比较容易控制气囊垫膨胀展开时的展开动作,进而可以可靠地接住并保护乘员。
上述第2腔室可以设置在第1腔室的下端部的远侧。由此,由于气囊垫成形为仅使第1腔室的下端部在车宽方向上延长的形状,所以不增加整体的气体容量,整体而言可以得到与车宽方向厚度变大时相同的乘员约束力。
上述充气器可以位于第1腔室的内部。因此第1腔室直接接受来自充气器的气体供给,可以先于第2腔室在高压下膨胀展开,从而可以可靠地接住并保护乘员。
上述第2腔室近侧的侧面,越向上方越倾斜且越远离车辆用座椅,第2腔室从车辆前方观察时呈三角形,可以在近侧的侧面与第1腔室相结合。由此,第2腔室在膨胀展开并与控制台箱上表面摩擦接触时,受到来自控制台箱上表面的反作用力,而与第1腔室结合的倾斜的近侧侧面则按压第1腔室。并且,第2腔室的倾斜的侧面受到来自第1腔室的反作用力。该第2腔室倾斜的侧面由于从第1腔室受到的反作用力,在第2腔室中除了产生远离车辆用座椅方向的分力之外,还产生向下的分力。第2腔室可以通过向下的分力而更强力地向下按压控制台箱上表面。而且,在第2腔室中,由于相对于控制台箱上表面的摩擦力与上下方向的分力成比例,所以控制台箱上表面变得更难滑动。
上述第2腔室从车辆前方观察时呈四边形,可以在近侧的侧面与第1腔室相结合。由此,第2腔室在膨胀展开并与控制台箱上表面摩擦接触时,受到来自控制台箱上表面的反作用力,在与第1腔室结合的近侧侧面按压第1腔室。之后,第2腔室受到第1腔室的按压而变形,例如近侧侧面的上侧角部受到来自第1腔室的反作用力。由于该第2腔室的上侧角部从第1腔室受到反作用力,在第2腔室中除了产生远离车辆用座椅的方向的分力之外,还产生向下的分力。由于第2腔室通过向下的分力可以更强力地向下按压控制台箱上表面,所以控制台箱上表面变得更难滑动。
上述第2腔室中与控制台箱上表面摩擦接触的底面的摩擦系数可以大于其他面的摩擦系数。因此,由于第2腔室的摩擦系数较大的底面与控制台箱上表面摩擦接触,所以在膨胀展开时更难以在控制台箱上表面滑动。
在上述第2腔室的底面上,可以采用硅涂层。这样可以通过采用硅涂层来形成第2腔室的底面。并且可以使第2腔室的底面在控制台箱上表面变得更难滑动。
上述第2腔室的内压高于第1腔室,并且可以在膨胀展开时陷入第1腔室。由此可以增大第2腔室在膨胀展开时与第1腔室的接触面积,对第1腔室充分地施加反作用力,从而可以可靠地支撑第1腔室。
上述第1腔室的内压高于第2腔室,并且可以在膨胀展开时陷入第2腔室。由此,可以增大第1腔室在膨胀展开时与第2腔室的接触面积,可以充分地承受来自第2腔室的反作用力,可靠地接住并保护乘员。
上述侧面安全气囊装置还可以具有在第2腔室的膨胀展开时从第2腔室的前端经由车辆用座椅的座椅框架到达第2腔室后端的紧绷的系绳。
由此,第2腔室通过系绳得以抑制向远离乘员侧的方向的移动,可以可靠地支撑第1腔室。另外,通过经由座椅框架配置系绳,可以利用座椅框架车辆前后方向的宽度,更容易地连接第2腔室的前端和后端。另外,系绳只要可以经由座椅框架连接第2腔室的前端和后端,则可以配置成使其穿过第1腔室内,也可不穿过第1腔室内。
上述第1腔室的下端部可以位于比第2腔室的底面更靠近上方的位置。因此,由于气囊垫中只有第2腔室的底面在膨胀展开时着实地与控制台箱上表面摩擦接触并受到反作用力,所以控制台箱上表面变得更难滑动。
上述充气器可以位于第2腔室的内部,固定在车辆用座椅的座椅框架上。这样由于第2腔室在内部具有固定在座椅框架上的充气器,因此可以抑制膨胀展开时在控制台箱上表面沿车宽方向的移动。因此,第2腔室在膨胀展开时可以充分地受到来自控制台箱上表面的反作用力而支撑第1腔室。
上述第2腔室的底面可以采用硅涂层。这样第2腔室通过充气器和座椅框架的结合,以及所采用的硅涂层的底面,而在控制台箱上表面上更难滑动。
所述侧面安全气囊装置还可以在排气孔中设置止回阀,止回阀防止气体从第1腔室或第2腔室中内部不具有充气器的一个腔室向内部具有充气器的另一腔室逆流。因此,即使在第1腔室或第2腔室内部不具有充气器,只要使经由排气孔供给的来自充气器的气体的内压维持在适当的水平,则可以通过止回阀防止气体的逆流。因此在气囊垫中,由于可以将第1腔室或第2腔室的内压维持在适当的水平,所以可以稳定对乘员约束力。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可以提供一种在气囊垫膨胀展开时可以容易控制其展开动作,并且可以可靠地接住并保护乘员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方式中适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车辆的一部分以及车辆用座椅的例示图。
图2为图1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例示图。
图3为图2(a)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例示图。
图4为图2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变形例的例示图。
图5为本发明其他实施方式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例示图。
图6为图3气囊垫变形例的例示图。
图7为图3气囊垫的另一变形例的例示图。
图8为图7(b)气囊垫的变形例的例示图。
图9为图3气囊垫的又一变形例的例示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上述实施方式所示的尺寸、材料、其他具体的数值等只是为了使发明容易理解的例示,除非另有说明,否则并不限定于本发明。另外,在本说明书及附图中,对于实质上具有相同的功能、结构要素,则通过标注相同的符号而省略重复说明,此外与本发明没有直接关联的要素则省略其图示。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当乘员以正规的姿势就座于座位时,将乘员朝向的方向称为前方,将其相反方向称为后方。另外,当乘员以正规姿态就座时,将乘员的右侧称为右方向,将乘员的左侧称为左方向。进而当乘员以正规的姿态就座时,将乘员的头部方向称为上方,将乘员的腰部方向称为下方。并且在以下说明中使用的附图中,根据需要将以上述乘员为基准的前后左右上下方向分别表示为Front、Back、Left、Right、Up、Down。
图1为本发明实施方式中适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100的车辆102的一部分及车辆用座椅104的图。如图中虚线所示,侧面安全气囊装置100埋设在车辆用座椅104的座椅靠背106的车辆中央侧的侧部。车辆用座椅104是车辆102内的右侧前部座位(例如驾驶席),在座椅靠背106之外,还具有可供乘员就座的座椅座垫108。
在车辆102上配置有与车辆用座椅104相邻的相邻座椅即车辆用座椅110。车辆用座椅110为左侧前部座位(例如副驾驶座),具有座椅靠背112和座椅座垫114。另外侧门116位于车辆用座椅110的车辆外侧。并且在车辆102上配置有控制台箱118。
由于控制台箱118配置在车辆用座椅104、110之间,所以位于车辆用座椅104的与乘员侧相反的一侧,即从该乘员观察时为远侧的车辆中央侧。另外,侧面安全气囊装置100配备有当车辆发生侧突等情况时向车辆用座椅104的远侧膨胀展开的袋状的气囊垫120,参照图2。此外,上述侧面安全气囊装置100也可以埋设在车辆用座椅110的座椅靠背112的车辆中央侧的侧面。
图2为图1侧面安全气囊装置100的例示图。图2(a)例示了从车辆侧方观察气囊垫120膨胀展开状态下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100的状态。图2(b)例示了图2(a)的乘员122向车辆中央侧移动的状态。
侧面安全气囊装置100除了气囊垫120之外,还具备图2(a)中虚线所示的充气器124。气囊垫120通过例如使用OPW(One-Piece Woven)纺织成形为袋状。充气器124为气体发生装置。气囊垫120在车辆102发生碰撞等紧急情况下,利用充气器124供给的气体膨胀展开。气囊垫120在图1所示的车用座椅104和车辆用座椅110之间膨胀展开,作为所谓的远侧气囊发挥其功能。
气囊垫120具有第1腔室126和第2腔室128。第1腔室126是在膨胀展开时约束乘员122的腔室。如图2(a)所示,第1腔室126在从乘员122的肩部130至腰部132的上下方向、前后方向呈较大的展开状态下接住并保护乘员122。
另外,如图2(a)所示,第1腔室126在高于控制台箱118的上表面134的位置膨胀展开。因此,第1腔室126的下端部136位于比控制台箱118的上表面134靠上方的的位置,不会进入车辆用座椅104的座椅靠背106和控制台箱118的侧面138之间的间隙140。而且,充气器124位于第1腔室126的内部。
在此,如图2(b)所示,当发生碰撞并乘员122向车辆中央侧倾倒的情况时,接住乘员122的第1腔室126承受朝向车辆中央侧的载荷并欲向远侧移动。因此,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100中设置有作为第1腔室126的后盾而支撑第1腔室126的第2腔室128。
第2腔室128为设置在图2(a)所示的第1腔室126下端部136的远侧的腔室,经由排气孔142(参照图3(a))与第1腔室126相结合。之后如图2(a)所示,第2腔室128的底面144在膨胀展开时与控制台箱118的上表面134摩擦接触。
另外,如图2(a)所示,第2腔室128从车辆前方观察时呈四边形,在近侧的侧面146与第1腔室126相结合。因此,第2腔室128,在膨胀展开时,其底面144与控制台箱118的上表面134摩擦接触,而受到来自控制台箱118的上表面134的反作用力A。之后,第2腔室128在与第1腔室126结合的近侧的侧面146上,用施加力B按压第1腔室126。
而且,由于第1腔室126的内部具有充气器124,所以直接接受来自充气器124的气体供给,可以先于第2腔室128在高压下膨胀展开。因此,第1腔室126的内压高于第2腔室128,如图2(b)所示,在膨胀展开时陷入第2腔室128。即第2腔室128受第1腔室126的按压而变形,例如近侧的侧面146变形的上侧角部148受到来自第1腔室126的反作用力C。
由于该第2腔室128的上侧角部148受到来自第1腔室126的反作用力C,所以在第2腔室128中除了产生远离车辆用座椅104的方向的分力D之外,还产生向下的分力E。第2腔室128可以通过向下分力E更强力地向下按压控制台箱118的上表面134。因此,在第2腔室128中,相对控制台箱118的上表面134的图2(b)所示的摩擦力F与在上下方向上的分力成比例,从而使控制台箱118的上表面134变得更难滑动。
因此,由于第2腔室128在膨胀展开时受到来自控制台箱118上表面134的充分的反作用力,所以可以作为约束乘员122的第1腔室126的后盾来支撑第1腔室126。其结果,即使在乘员122倒向车辆中央侧的情况下,第1腔室126也可以通过第2腔室128的支撑而在膨胀展开时接住并保护乘员122。
另外,如图2(b)所示,由于第1腔室126在膨胀展开时陷入第2腔室128,因此可以增大与第2腔室128的接触面积,所以可以充分地承受来自第2腔室128的反作用力,更加可靠地接住并保护乘员122。
此外,在第2腔室128中与控制台箱118的上表面134摩擦接触的底面144上采用了诸如硅涂层等。因此,第2腔室128的底面144的摩擦系数被设为大于其他面的摩擦系数。该摩擦系数可以是静止摩擦系数或动摩擦系数。由此,由于第2腔室128中摩擦系数较大的底面144与控制台箱118的上表面134摩擦接触,所以在膨胀展开时使控制台箱118的上表面134变得更难滑动。另外,只要能够将第2腔室128的底面144的摩擦系数比其他面设定得更大,则并不仅局限于使用硅涂层。作为其中一例,也可以在第2腔室128底面144通过粘接或缝制安装摩擦系数比其他面更大的适宜的材料。
另外,如图2(a)和图2(b)所示,第1腔室126的下端部136在膨胀展开时位于比第2腔室128的底面144更靠近上方的位置。因此,气囊垫120中只有第2腔室128的底面144在膨胀展开时可以着实地与控制台箱118的上表面134摩擦接触而受到反作用力。
另外,如图2(a)和图2(b)所示,第1腔室126的下端部136在膨胀展开时不会进入车辆用座椅104和控制台箱118之间的间隙140。另外,第2腔室128的底面144在膨胀展开时与控制台箱118的上表面134摩擦接触,不会进入到控制台箱118的侧面138。因为气囊垫120具有这样的第1腔室126和第2腔室128,所以易于控制其展开动作。因此,通过侧面安全气囊装置100,可以较为容易地控制膨胀展开时座垫120的展开动作,进而可以可靠地接住并保护乘员122。
另外,如图2(a)所示,第2腔室128设置在第1腔室126下端部136的远侧。因此,气囊垫120成形为仅使第1腔室126的下端部136在车宽方向上延长的结构,并不增加整体的气体容量,整体而言可以得到与车宽方向的厚度变大时相同的乘员约束力。
图3为图2(a)侧面安全气囊装置100的例示图。图3(a)是图2(a)侧面安全气囊装置100的G一G截面图。图3(b)是图3(a)的H箭线图。
如图3(a)所示,充气器124位于第1腔室126的内部,具有主体150和从主体150突出的螺柱152。充气器124通过螺柱152固定在座椅框架154上。座椅框架154是成为车辆用座椅104的座椅靠背106骨架的构件,沿着座椅靠背106的侧部内置于座椅靠背106,具有车辆前后方向的宽度。
侧面安全气囊装置100还具有系绳156。如图3(a)所示,系绳156配置成从第2腔室128的前端160经由车辆用座椅104的座椅框架154的乘员122侧,到达第2腔室128的后端158的结构。另外,如图3(a)所示,系绳156配置成穿过第1腔室126内的结构。此外,系绳156在座椅框架154的乘员122侧,例如使用螺柱152安装在座椅框架154上。并且,系绳156的长度设定为当第2腔室128膨胀展开时处在紧绷状态。
因此,第2腔室128在膨胀展开时由于紧绷的系绳156的张力而抑制其向远离乘员122侧的方向的移动,从而可以可靠地支撑第1腔室126。另外,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100中,通过经由座椅框架154的乘员122侧配置系绳156,可以利用座椅框架154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宽度,因此可以较为容易地连接第2腔室128的前端160和后端158。另外,系绳156只要能够经由座椅框架154的乘员122侧连接第2腔室128的前端160和后端158,则可以配置成使其不穿过第1腔室126内,另外,也可以使用一根以上的多根系绳。
图4为图2侧面安全气囊装置100的变形例的例示图。图4(a)所示变形例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100A与上述侧面安全气囊装置100的不同之处在于,气囊垫120A的第2腔室128A的内压高于第1腔室126A,显示出在膨胀展开时陷入至第1腔室126A的动作。
因此,如图4(a)所示,第2腔室128A即使受到第1腔室126A的按压也不会变形,近侧的侧面146A的上侧角部148A及其周围与第1腔室126A接触。因此,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100A中,第2腔室128A可以在膨胀展开时增大与第1腔室126A的接触面积,从而可以充分地对第1腔室126A施加反作用力,着实地支撑第1腔室126A。
图4(b)所示变形例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100B在具备气囊垫120B这一点上与上述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100不同。气囊垫120B具有第1腔室B和第2腔室128B。第2腔室128B呈倾斜姿态,使得近侧的侧面146B越向上方越远离车辆用座椅104,从车辆前方观察时呈三角形。另外,第2腔室128B在近侧的侧面146B与第1腔室126B相结合。
因此,第2腔室128B在膨胀展开时,其底面144与控制台箱118的上表面134摩擦接触,而受到来自控制台箱118的上表面134的反作用力I。之后在第2腔室B中,与第1腔室126B结合的倾斜的近侧的侧面146B,通过施加力J按压第一腔室126B。
因此,第2腔室128B的倾斜侧面146B受到来自第1腔室126B的反作用力K。并且,在第2腔室128B中,通过接受到的来自第1腔室126B的反作用力K,在除了产生远离车辆用座椅104的方向的分力之外,还产生向下的分力M。第2腔室128B可以通过向下的分力M更强力地向下按压控制台箱118的上表面134。
因此,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100B中,由于第2腔室128B对控制台箱118的上表面134的摩擦力N与上下方向的分力成比例,所以控制台箱118的上表面134变得更难滑动。另外,在图4(b)中,从车辆前方观察第2腔室128B时大致呈直角三角形,但并不局限于此,此直角也可以设定为锐角。
图5为本发明其他实施方式中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100C的例示图。图5(a)示出了从斜前方观察膨胀展开状态下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100C的状态。图5(b)例示了从车辆侧方观察图5(a)侧面安全气囊装置100C的状态。图5(c)例示了从车辆中央侧观察图5(a)侧面安全气囊装置100的状态。
侧面安全气囊装置100C与上述侧面安全气囊装置100的不同之处在于,气囊垫120C的第2腔室128C设置在第1腔室126C的下端部136A的下侧,而且充气器124位于第2腔室128C的内部。
如图5(a)所示,第2腔室128C经由设置在第1腔室126C的下端部136A上的排气孔142A、142B与第1腔室126C相结合。另外,如图5(b)和图5(c)所示,充气器124固定在车辆用座椅104的座椅框架154上。
如此,由于第2腔室128C的内部具有充气器124,所以直接接受来自充气器124的气体供给,与经由排气孔142A、142B接受气体供给的第1腔室126C相比,可以在高压下先于其膨胀展开。因此,第2腔室128C可以在膨胀展开时迅速支撑第1腔室126C。
而且,由于充气器124固定在座椅框架154上,所以当气囊垫120C的膨胀展开时其位置并不发生变化。由于固定在该座椅框架154上的充气器124位于第2腔室128C的内部,所以第2腔室128C得以抑制膨胀展开时在控制台箱118的上表面134沿车宽方向的移动。因此,第2腔室128C在膨胀展开时充分受到来自控制台箱118上表面134的反作用力,从而可以支撑第1腔室126C。
另外,在第2腔室128C的底面144A采用了硅涂层。因此,第2腔室128C则通过其充气器124与座椅框架154的结合,以及采用了硅涂层的底面144A,而更难以在控制台箱118的上表面134上滑动。
图6为图3气囊垫120的变形例的例示图。图6(a)所示的气囊垫120D具有用于分隔第1腔室126和第2腔室128的分隔部162,和内管164。内管164沿着缝制线168将基布166缝制为筒型。另外,内管164贯穿分隔部162,进而在第1腔室126侧的内部包围充气器124。而且,内管164沿着缝制线170缝制基布166的第2腔室128侧。
因此,内管164在膨胀展开时将来自充气器124的气体从第1腔室126侧的开放端172导入至第1腔室126,进而从第2腔室128侧的开放端174导入至第2腔室128。在此,缝制线170越朝向内管164的开放端174,则越以远离缝制线168的形态倾斜。因此,如图6(a)所示,通过沿缝制线170缝制内管164的开放端174,使其开口小于开放端172。
因此,在气囊垫120D中,即使从第2腔室128侧的开放端174导入到第2腔室128的气体欲向第1腔室126侧逆流,开放端174也会崩溃变形,从而防止逆流。即开放端174起到了止回阀的作用。因此,在气囊垫120D中,由于可以将第2腔室128的内压维持在适当的水平,所以可以稳定对乘员的约束力。
图6(b)所示的气囊垫120E具有分隔部162和内管176。内管176沿着缝制线180将基布178缝制为密闭型。另外,内管176只要可以缝制为密闭型,则不仅限于1块基布178,也可以使用2块基布。此外,内管176贯穿分隔部162,进而在第1腔室126侧的内部包围充气器124。而且内管176在第1腔室126侧设有排气孔182,在第2腔室128侧设有排气孔184。
因此,内管176在膨胀展开时将来自充气器124的气体从第1腔室126侧的排气孔182导入至第1腔室126,进而从第2腔室128侧的排气孔184导入至第2腔室128。因此,在气囊垫120E中,通过调整内管176的排气孔182、184的大小,可以对从充气器124供给的气体进行控制。因此,在气囊垫120E中,通过控制气体,可以将第1腔室126和第2腔室128的内压维持在适当的水平,从而稳定对乘员的约束力。
图6(c)所示的气囊垫120F具有分隔部162和内管186。内管186沿着缝制线190缝制基布188,并且还沿着设置在分隔部162的排气孔192的周围的缝制线194缝制。另外,内管186在第1腔室126侧的内部包围充气器124,在第1腔室126侧设置有排气孔196。
因此,内管186在膨胀展开时将来自充气器124的气体从第1腔室126侧的排气孔196导入至第1腔室126,进而从分隔部162的排气孔192导入至第2腔室128。所以在气囊垫120F中,通过调整排气孔192、196的大小,可以对从充气器124供给的气体进行控制。因此在气囊垫120F中,由于可以将第1腔室126及第2腔室128的内压维持在适当的水平,所以可以稳定对乘员的约束力。
图7为示出了图3气囊垫120的另一变形例的图。图7(a)所示的气囊垫120G具有用于分隔第1腔室126和第2腔室128的分隔部162,和内管198。内管198呈筒型贯穿分隔部162。而且,内管198具有第1腔室126侧的开放端200和第2腔室128侧的开放端202,并且在第1腔室126侧的内部包围充气器124。
因此,内管198在膨胀展开时将来自充气器124的气体从第1腔室126侧的开放端200导入至第1腔室126,进而从第2腔室128侧的开放端202导入至第2腔室128。因此在气囊垫120G中,通过向第1腔室126和第2腔室128供给气体而可以使其膨胀展开。
图7(b)所示的气囊垫120H具有分隔部162和内管204。内管204呈筒型,并且沿着缝制线208缝制在设置于分隔部162的排气孔206的周围。另外内管204在第1腔室126侧的内部包围充气器124,并具有第1腔室126侧的开放端210。
因此,内管204在膨胀展开时将来自充气器124的气体从第1腔室126侧的开放端210导入至第1腔室126,进而从分隔部162的排气孔206导入至第2腔室128。因此,在气囊垫120H中,通过调整排气孔206的大小,可以对来自充气器124供给气体进行控制。因此,在气囊垫120H中,由于可以将第1腔室126及第2腔室128的内压维持在适当的水平,所以可以稳定对乘员的约束力。
图8为示出图7(b)气囊垫120H的变形例的图。图8(a)和图8(b)所示的气囊垫120I在分隔部162的排气孔206的第2腔室128侧,沿着缝制线214缝制分体的基布212。此外图8(b)是图8(a)的O-O剖面图。
如图8(a)所示,分体的基布212从第2腔室128侧覆盖排气孔206。但是分体的基布212中的一边216没有沿缝制线214缝制。
因此,图8(a)所示的内管204在膨胀展开时将来自充气器124的气体从第1腔室126侧的开放端210导入至第1腔室126。另外,内管204在膨胀展开时将来自充气器124的气体从分隔部162的排气孔206通过分体的基布212的一边216与分隔部162之间的间隙导入至第2腔室128。
因此在气囊垫120I中,即使从排气孔206导入至第2腔室128的气体欲向第1腔室126侧逆流,因为分体的基布212的一边216与分隔部162之间的间隙被堵塞而能够防止其逆流。即分体的基布212发挥止回阀的功能。因此在气囊垫120I中,由于可以将第2腔室128的内压维持在适当的水平,所以可以稳定对乘员的约束力。
另外,用于缝制分体的基布212的缝制线214,只要可以确保分体的基布212与分隔部162之间的间隙,以及使分体的基布212发挥止回阀的功能,则没有特别的限制。作为其中一例,可以如图8(c)所示的缝制线214A、214B,仅缝制分体的基布212对向的两个边218、220。另外,也可以如图8(d)所示的缝制线214C、214D、214E,缝制分体的基布212的相邻的两个边216、218,以及216、220,再缝制对向的两个边218、220。另外,图8(a)和图8(b)以及图8(c)所示的排气孔206的周边结构,不仅适用于图7(b)的气囊垫120H,也可以适用于图6(c)的气囊垫120F。
图9为示出图3气囊垫120的又一变形例的图。图9(a)所示的气囊垫120J具有内管222、分体的基布224、带226。内管222为筒型,具有第1腔室126侧的开放端228,而且在第1腔室126侧的内部包围充气器124。
另外,内管222具有第2腔室128侧的开放端230。如图9(b)所示,内管222的开放端230在设置于分隔第1腔室126和第2腔室128的分隔部231上的排气孔232的周围,与分体的基布224一起沿着缝制线234A、234B缝制。
如图9(c)所示,分体的基布224从第1腔室126侧覆盖排气孔232。但是分体的基布224中对向的两个边236、238不沿缝制线234A、234B缝制。另外,在图9(c)中省略内管222的图示。
因此,内管222在膨胀展开时将来自充气器124的气体从第1腔室126侧的开放端228导入至第1腔室126。另外,内管222在膨胀展开时将来自充气器124的气体从分体的基布224的两个边236、238与分隔部231之间的间隙,经由排气孔232导入至第2腔室128。
另外,如图9(a)所示,带226的一端240安装在分体的基布224上,另一端242安装在第2腔室128中远离第1腔室126一侧的部位244上。因此,在气囊垫120I中,如图9(a)和图9(b)所示,当第2腔室128膨胀展开时,分体的基布224被带226拉伸,从而堵塞分体的基布224的两个边236、238与分隔部231之间的间隙。
由此,在气囊垫120I中,即使从排气孔232导入至第2腔室128的气体欲向第1腔室126侧逆流,因为分体的基布224也起到止回阀的作用,可以防止逆流。因此,在气囊垫120I中,由于可以将第2腔室128的内压维持在适当的水平,所以可以稳定对乘员约束力。
以上,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不言而喻,本发明并不局限于这些例子。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显然可以在权利要求书所述的范畴内想到各种变更例或修正例,这当然也属于本发明的技术范围。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将本发明所涉及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100、100A、100B、100C应用于汽车的例子,但除了汽车以外也可以应用于飞机、船舶等,并可以得到同样的效果。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可以利用于配备有当车辆发生侧面碰撞等时,向车辆用座椅的乘员侧方膨胀展开的袋状气囊垫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中。
符号说明
100、100A、100B、100C…侧面安全气囊装置,102…车辆,104、110…车辆用座椅、106、112…座椅靠背,108、114…座垫,116…侧门,118…控制台箱,120、120A、120B、120C、120D、120E、120F、120H、120I、120J…气囊垫,122…乘员,124…充气器,126、126A、126B、126C…第1腔室,128、128A、128B、128C…第2腔室,130…肩部,132…腰部,134…控制台箱上表面,136…第1腔室的下端部,138…控制台箱的侧面,140…间隙,142、142A、142B、182、184、192、196、206、232…排气孔,144、144A…第2腔室的底面,146、146A、146B…第2腔室的侧面,148、148A…第2腔室的上侧角部,150…充气器的主体,152…螺柱,154…座椅框架,156…系绳,158…第2腔室的后端,160…第2腔室的前端,162、231…分隔部,164、176、186、198、204、222…内管,166、178、188…内管的基布,168、170、180、190、194、208、214、214A、214B、214C、214D、214E、234A、234B…缝制线,172、174、200、202、210、228、230…内管的开放端,212、224…分体的基布,216、218、220、236、238…分体的基布边,226…带,240…带的一端,242…带的另一端,244…第2腔室的部位。
Claims (14)
1.一种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其具备供给气体的充气器,和利用来自所述充气器的气体向车辆用座椅的远侧膨胀展开的袋状气囊垫,其特征在于,
所述气囊垫具有:
第1腔室,用于在膨胀展开时约束乘员,其在高于所述车辆用座椅和位于所述车辆用座椅远侧的相邻座椅间的控制台箱上表面的位置膨胀展开;
第2腔室,经由排气孔与所述第1腔室相结合,并在膨胀展开时与所述控制台箱上表面摩擦接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2腔室设置在所述第1腔室的下端部的远侧。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充气器位于所述第1腔室的内部。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腔室近侧的侧面,越向上方越倾斜且越远离所述车辆用座椅,
所述第2腔室从车辆前方观察时呈三角形,在所述近侧的侧面与所述第1腔室相结合。
5.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腔室从车辆前方观察时呈四边形,在近侧的侧面与所述第1腔室相结合。
6.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腔室中与所述控制台箱上表面摩擦接触的底面的摩擦系数大于其他面的摩擦系数。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2腔室的底面上采用硅涂层。
8.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腔室的内压高于所述第1腔室,并且在膨胀展开时陷入所述第1腔室。
9.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腔室的内压高于所述第2腔室,并且在膨胀展开时陷入所述第2腔室。
10.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侧面安全气囊装置还具有在所述第2腔室的膨胀展开时从该第2腔室的前端经由所述车辆用座椅的座椅框架到达所述第2腔室后端的紧绷的系绳。
11.如权利要求6至10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腔室的下端部位于比所述第2腔室的底面更靠近上方的位置。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充气器位于所述第2腔室的内部,固定在所述车辆用座椅的座椅框架上。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腔室的底面采用硅涂层。
1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侧面安全气囊装置还具备设置在排气孔上的止回阀,
所述止回阀防止气体从所述第1腔室或所述第2腔室中内部不具有所述充气器的一个腔室向内部具有所述充气器的另一个腔室逆流。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20-035099 | 2020-03-02 | ||
JP2020035099 | 2020-03-02 | ||
PCT/JP2021/003546 WO2021176916A1 (ja) | 2020-03-02 | 2021-02-01 |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5379969A true CN115379969A (zh) | 2022-11-22 |
CN115379969B CN115379969B (zh) | 2023-10-20 |
Family
ID=776141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80012072.6A Active CN115379969B (zh) | 2020-03-02 | 2021-02-01 | 侧面安全气囊装置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EP (1) | EP4116153A4 (zh) |
JP (1) | JP7271783B2 (zh) |
CN (1) | CN115379969B (zh) |
WO (1) | WO2021176916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7532065B2 (ja) * | 2020-03-30 | 2024-08-13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90243268A1 (en) * | 2008-03-28 | 2009-10-01 | Toyoda Gosei Co., Ltd. | Occupant protection system |
CN101801735A (zh) * | 2007-09-16 | 2010-08-11 | 关东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 | 气囊装置 |
CN101801734A (zh) * | 2007-09-16 | 2010-08-11 | 关东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 | 气囊 |
CN103707840A (zh) * | 2012-10-09 | 2014-04-09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车辆用乘员安全装置 |
CN105857241A (zh) * | 2015-02-10 | 2016-08-17 |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 两个前部中心安全气囊 |
JP2018144593A (ja) * | 2017-03-03 | 2018-09-20 |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 センターエアバッグ装置 |
CN109421650A (zh) * | 2017-08-18 | 2019-03-05 |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 用于车辆的气囊和相关的车辆 |
JP2019069738A (ja) * | 2017-10-11 | 2019-05-09 | 株式会社Subaru | エアバッグ |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1077510A1 (ja) * | 2009-12-21 | 2011-06-30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及びサイドエアバッグの縫製方法 |
US8282126B2 (en) * | 2010-10-13 | 2012-10-09 | Tk Holdings Inc. | Occupant restraint system |
KR20120051279A (ko) * | 2010-11-12 | 2012-05-22 |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 차량의 센터 에어백모듈 |
KR101250358B1 (ko) * | 2011-02-09 | 2013-04-05 | 아우토리브 디벨롭먼트 아베 | 압력마찰지지에 의해 구속되는 중앙 사이드 에어백 |
JP5900270B2 (ja) * | 2012-09-28 | 2016-04-06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両用乗員保護装置 |
JP5754436B2 (ja) * | 2012-12-03 | 2015-07-29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両用乗員拘束システム |
-
2021
- 2021-02-01 JP JP2022505044A patent/JP7271783B2/ja active Active
- 2021-02-01 WO PCT/JP2021/003546 patent/WO2021176916A1/ja unknown
- 2021-02-01 CN CN202180012072.6A patent/CN115379969B/zh active Active
- 2021-02-01 EP EP21765027.4A patent/EP4116153A4/en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801735A (zh) * | 2007-09-16 | 2010-08-11 | 关东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 | 气囊装置 |
CN101801734A (zh) * | 2007-09-16 | 2010-08-11 | 关东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 | 气囊 |
US20090243268A1 (en) * | 2008-03-28 | 2009-10-01 | Toyoda Gosei Co., Ltd. | Occupant protection system |
CN103707840A (zh) * | 2012-10-09 | 2014-04-09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车辆用乘员安全装置 |
CN105857241A (zh) * | 2015-02-10 | 2016-08-17 |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 两个前部中心安全气囊 |
JP2018144593A (ja) * | 2017-03-03 | 2018-09-20 |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 センターエアバッグ装置 |
CN109421650A (zh) * | 2017-08-18 | 2019-03-05 |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 用于车辆的气囊和相关的车辆 |
JP2019069738A (ja) * | 2017-10-11 | 2019-05-09 | 株式会社Subaru | エアバッグ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WO2021176916A1 (zh) | 2021-09-10 |
JP7271783B2 (ja) | 2023-05-11 |
CN115379969B (zh) | 2023-10-20 |
EP4116153A1 (en) | 2023-01-11 |
EP4116153A4 (en) | 2024-04-10 |
WO2021176916A1 (ja) | 2021-09-1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0363898B2 (en) | Air-bag device | |
JP5831634B2 (ja) | 車両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 |
JP5004587B2 (ja) |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及びサイドエアバッグシステム | |
KR101739857B1 (ko) | 측면 충돌용 에어백 | |
JP6115542B2 (ja) | 車両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 |
US9783149B2 (en) | Side airbag device | |
EP2537718A1 (en) | Airbag device | |
JP2015051744A (ja) | 車両用乗員保護装置 | |
KR20200133379A (ko) | 에어백 장치 | |
JP2007210429A (ja) | 車両用エアベルト装置 | |
US10308205B2 (en) | Safety restraint system with an airbag having an inflatable pelvis restraint portion and related method | |
KR20200029022A (ko) | 승차인 보호 장치 | |
US9771045B2 (en) | Vehicle side airbag device | |
JP6197777B2 (ja) | 車両用ファー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 |
KR20180062455A (ko) | 사이드 에어백 장치 | |
CN116198446A (zh) | 远侧气囊装置 | |
CN111086478A (zh) | 侧面安全气囊装置 | |
JP6225877B2 (ja) | 車両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 |
JP2009255827A (ja) |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 |
CN115379969B (zh) | 侧面安全气囊装置 | |
JP6380064B2 (ja) | 車両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 |
CN115214518B (zh) | 远侧气囊装置 | |
CN114074632A (zh) | 远侧气囊装置 | |
JP2022110958A (ja) | 車両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 |
JP2012131363A (ja) | 後席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