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366166A - 光纤切断装置和光纤切断方法 - Google Patents

光纤切断装置和光纤切断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366166A
CN115366166A CN202210549463.8A CN202210549463A CN115366166A CN 115366166 A CN115366166 A CN 115366166A CN 202210549463 A CN202210549463 A CN 202210549463A CN 115366166 A CN115366166 A CN 11536616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ripping
optical fiber
gripping force
force
ten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549463.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田中省悟
黑坂祐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kura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jikura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kura Ltd filed Critical Fujikura Ltd
Publication of CN11536616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36616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6HAND CUTTING TOOLS; CUTTING; SEVERING
    • B26DCUTTING; DETAILS COMMON TO MACHINES FOR PERFORATING, PUNCHING, CUTTING-OUT, STAMPING-OUT OR SEVERING
    • B26D1/00Cutting through work characterised by the nature or movement of the cutting member or particular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aratus or machines therefor; Cutting members therefor
    • B26D1/01Cutting through work characterised by the nature or movement of the cutting member or particular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aratus or machines therefor; Cutting members therefor involving a cutting member which does not travel with the work
    • B26D1/04Cutting through work characterised by the nature or movement of the cutting member or particular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aratus or machines therefor; Cutting members therefor involving a cutting member which does not travel with the work having a linearly-movable cutting member
    • B26D1/06Cutting through work characterised by the nature or movement of the cutting member or particular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aratus or machines therefor; Cutting members therefor involving a cutting member which does not travel with the work having a linearly-movable cutting member wherein the cutting member reciprocates
    • B26D1/08Cutting through work characterised by the nature or movement of the cutting member or particular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aratus or machines therefor; Cutting members therefor involving a cutting member which does not travel with the work having a linearly-movable cutting member wherein the cutting member reciprocates of the guillotine typ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24Coupling light guides
    • G02B6/25Preparing the ends of light guides for coupling, e.g. cutt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6HAND CUTTING TOOLS; CUTTING; SEVERING
    • B26DCUTTING; DETAILS COMMON TO MACHINES FOR PERFORATING, PUNCHING, CUTTING-OUT, STAMPING-OUT OR SEVERING
    • B26D7/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utting, cutting-out, stamping-out, punching, perforating, or severing by means other than cutting
    • B26D7/01Means for holding or positioning work
    • B26D7/02Means for holding or positioning work with clamping mea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6HAND CUTTING TOOLS; CUTTING; SEVERING
    • B26DCUTTING; DETAILS COMMON TO MACHINES FOR PERFORATING, PUNCHING, CUTTING-OUT, STAMPING-OUT OR SEVERING
    • B26D7/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utting, cutting-out, stamping-out, punching, perforating, or severing by means other than cutting
    • B26D7/06Arrangements for feeding or delivering work of other than sheet, web, or filamentary form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6HAND CUTTING TOOLS; CUTTING; SEVERING
    • B26DCUTTING; DETAILS COMMON TO MACHINES FOR PERFORATING, PUNCHING, CUTTING-OUT, STAMPING-OUT OR SEVERING
    • B26D7/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utting, cutting-out, stamping-out, punching, perforating, or severing by means other than cutting
    • B26D7/26Means for mounting or adjusting the cutting member; Means for adjusting the stroke of the cutting member
    • B26D7/2628Means for adjusting the position of the cutting memb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6HAND CUTTING TOOLS; CUTTING; SEVERING
    • B26DCUTTING; DETAILS COMMON TO MACHINES FOR PERFORATING, PUNCHING, CUTTING-OUT, STAMPING-OUT OR SEVERING
    • B26D7/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utting, cutting-out, stamping-out, punching, perforating, or severing by means other than cutting
    • B26D7/01Means for holding or positioning work
    • B26D7/02Means for holding or positioning work with clamping means
    • B26D7/04Means for holding or positioning work with clamping means providing adjustable clamping pressur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6HAND CUTTING TOOLS; CUTTING; SEVERING
    • B26FPERFORATING; PUNCHING; CUTTING-OUT; STAMPING-OUT; SEVERING BY MEANS OTHER THAN CUTTING
    • B26F3/00Severing by means other than cutting; Apparatus therefor
    • B26F3/002Precutting and tensioning or breaking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Forests & Forest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ight Guides In General And Applications Therefor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光纤切断装置具备:一对把持部,其把持具有玻璃部暴露的部分的光纤;把持力赋予部,其能够使把持力变化;张力赋予部,其对上述光纤赋予张力;张力测定传感器,其测定上述张力;控制部,其控制把持力;以及刀,其划伤上述光纤。上述控制部基于在对上述光纤施加了规定张力的状态下上述一对把持部中的至少一者能够不在上述光纤上滑动地把持该光纤的最小的把持力亦即最小无滑动把持力,决定设定把持力。在上述一对把持部中的至少一者以上述设定把持力把持光纤的状态下,对上述光纤施加张力,利用上述刀划伤上述光纤,从而将上述光纤切断。

Description

光纤切断装置和光纤切断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光纤切断装置和光纤切断方法。
本申请基于2021年5月21日在日本申请的特愿2021-086140号主张优先权,并在此处引用其内容。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公开一种光纤切断装置,其通过由两个把持部把持光纤,并且,对光纤施加张力,然后将刀按压于玻璃部,从而切断光纤。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90943号公报
作为本申请发明人进行了认真研究的结果,存在如下问题:若光纤的把持力过大则切断时得不到所希望的切断面。另外,存在如下问题:若光纤的把持力过小,则在光纤与把持部之间产生滑动而没有施加适当的张力。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考虑到这样的状况而完成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通过以适当的把持力把持光纤而良好地切断光纤的光纤切断装置和光纤切断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一方式所涉及的光纤切断装置具备:一对把持部,其把持具有玻璃部暴露出来的部分的光纤;把持力赋予部,其设置于上述一对把持部中的至少一者,并能够使把持力变化;张力赋予部,其通过使上述一对把持部沿着上述光纤的长度方向相互分离而对上述光纤赋予张力;张力测定传感器,其测定上述张力;控制部,其对上述把持力赋予部产生的把持力进行控制;以及刀,其在上述长度方向上位于上述一对把持部之间,并划伤上述光纤的上述玻璃部暴露的部分,上述控制部基于在对上述光纤施加了规定张力的状态下上述一对把持部中的至少一者能够不在上述光纤上滑动地把持上述光纤的最小的把持力亦即最小无滑动把持力,决定设定把持力,在上述一对把持部中的至少一者以上述设定把持力把持住光纤的状态下,对上述光纤施加张力,利用上述刀划伤上述光纤,从而将上述光纤切断。
根据上述方式,在切断光纤时,通过基于最小无滑动把持力决定的设定把持力,把持光纤。因此,在切断光纤时,能够避免光纤的把持力过度变大,能够抑制光纤的切断面角度变大。另外,也能够抑制在切断时由于把持力不足而光纤产生滑动这种情况。以往,存在把持力的大小基于作业者的经验、直觉决定的情况。相对于此,通过如上述方式的光纤切断装置那样基于最小无滑动把持力决定设定把持力,从而能够抑制切断作业的在每个作业者产生的不一致,能够更稳定良好地切断光纤。
此处,也可以是,上述方式的光纤切断装置具备存储部,上述存储部存储用于使上述最小无滑动把持力、上述设定把持力、上述最小无滑动把持力施加的控制值和用于使上述设定把持力施加的控制值中的至少一者。
此处,也可以是,在上述方式的光纤切断装置中,上述把持力赋予部具备:第1把持力赋予部,其能够使上述一对把持部中的一个把持力变化;和第2把持力赋予部,其能够使上述一对把持部中的另一个把持力变化。也可以是,上述控制部对上述第1把持力赋予部产生的把持力和上述第2把持力赋予部产生的把持力进行控制。
此处,也可以是,在上述方式的光纤切断装置中,上述控制部控制为,使上述第1把持力赋予部产生的把持力与上述第2把持力赋予部产生的把持力相互相等。
在这种情况下,通过使最小无滑动把持力等存储于存储部,能够在下次及下次之后的作业时读出并使用最小无滑动把持力等。可以认为,只要是相同种类的光纤,则最小无滑动把持力大致相同。换句话说,若一旦测定最小无滑动把持力,则在此以后的同种光纤的切断时,通过采用基于相同的最小无滑动把持力的值的设定把持力能够得到适当的把持力。因此,能够提高反复进行光纤的切断时的效率。
另外,本发明的一方式所涉及的光纤切断方法通过第1把持部和第2把持部来把持具有玻璃部暴露的部分的光纤,通过一边使上述第1把持部的把持力变化,一边使上述第1把持部与上述第2把持部沿着上述光纤的长度方向相互分离,从而求解在对上述光纤施加了规定张力的状态下上述第1把持部能够不在上述光纤上滑动地把持上述光纤的最小的把持力亦即最小无滑动把持力,通过上述第1把持部,以基于上述最小无滑动把持力而决定的设定把持力把持光纤,将刀抵碰于位于上述第1把持部与上述第2把持部之间的上述光纤的上述玻璃部暴露的部分而切断光纤。
根据上述方式的光纤切断方法,与上述的光纤切断装置相同,能够通过适当的把持力把持并切断光纤。
也可以是,在上述方式所涉及的光纤切断方法中,上述第1把持部以产生滑动的方式把持上述光纤,一边使上述第1把持部的把持力上升,一边使上述第1把持部与上述第2把持部沿着上述光纤的长度方向相互分离,将施加于上述光纤的张力达到规定阈值时的上述把持力作为上述最小无滑动把持力。
在这种情况下,在最小无滑动把持力的测定时,能够抑制对光纤的被覆施加较大的把持力而导致其塑性变形这种情况。因此,能够在最小无滑动把持力的测定后直接进行光纤的切断,并利用该切断的光纤。
另外,也可以是,在上述方式所涉及的光纤切断方法中,将在通过上述第1把持部以不产生滑动的方式把持上述光纤且一边使上述第1把持部的把持力降低一边使上述第1把持部与上述第2把持部沿着上述光纤的长度方向相互分离而上述第1把持部与上述光纤之间产生滑动时的上述把持力作为上述最小无滑动把持力。
在这种情况下,在最小无滑动把持力的测定时,能够缩小使一对把持部相互分离时的行程。更具体而言,若将一对把持部之间的光纤的松弛消除,成为对光纤作用张力的状态,则不需要使把持部进一步相对移动。因此,能够缩小光纤切断装置的在长度方向上的尺寸,也能够缩短最小无滑动把持力的测定所需的时间。
此处,也可以是,在上述方式所涉及的光纤切断方法中,通过一边使上述第1把持部的把持力和上述第2把持部的把持力变化,一边使上述第1把持部与上述第2把持部沿着上述光纤的长度方向相互分离,从而求解上述最小无滑动把持力。
此处,也可以是,在上述方式所涉及的光纤切断方法中,以使上述第1把持部的把持力与上述第2把持部的把持力相互相等的方式使上述第1把持部的把持力和上述第2把持部的把持力变化。
根据本发明的上述方式,能够提供能够通过以适当的把持力把持光纤而良好地切断光纤的光纤切断装置和光纤切断方法。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纤切断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把持力导出工序的流程图。
图3是表示把持力与切断的光纤的端面角度之间的关系的坐标图。
图4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把持力导出工序的流程图。
图5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纤切断装置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把持力导出工序的流程图。
图7是表示第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把持力导出工序的流程图。
图8是表示第5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把持力导出工序的流程图。
附图标记说明
1、1A…光纤切断装置;6…张力测定传感器;7…刀;8…控制部;10、20…把持部;14…把持力赋予部;A…张力赋予部;F…光纤;f1…玻璃部。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第1实施方式的光纤切断装置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光纤切断装置1具备:基座2、张力赋予部A、张力测定传感器6、刀7、控制部8、第1把持部10、第2把持部20。第1把持部10和第2把持部20构成为能够分别在不同部位把持一个光纤F。
光纤F具有玻璃部f1和覆盖玻璃部f1的被覆f2。被覆f2由树脂等形成。对于光纤F中的位于第1把持部10和第2把持部20之间的部分而言,在光纤F的至少局部将被覆f2除去,使玻璃部f1暴露。在第1把持部10和第2把持部20对光纤F施加了规定张力的状态下,刀7抵碰于玻璃部f1,从而将光纤F切断。
(方向定义)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光纤F的长度方向仅称为长度方向X。长度方向X也可以是排列有第1把持部10和第2把持部20的方向。针对长度方向X上的配置有两个把持部的位置,将第1把持部10侧称为+X侧,将第2把持部20侧称为-X侧。将与长度方向X正交的一方向称为上下方向Z。将上下方向Z的一侧(+Z侧)称为上方,将其相反一侧(-Z侧)称为下方。
第1把持部10和第2把持部20在长度方向X上隔开间隔配置。第1把持部10能够相对于基座2而在长度方向X上移动,第2把持部20固定于基座2。因此,第1把持部10能够相对于第2把持部20而在长度方向X上移动。
第1把持部10具有第1载置台11、第1盖12、第1铰链13和第1把持力赋予部14。第1盖12通过第1铰链13而相对于第1载置台11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连结。第1载置台11和第1盖12构成为通过第1把持力赋予部14产生的把持力而把持光纤F。在第1载置台11形成有沿着长度方向X延伸并朝向下方凹陷的光纤槽。第1把持力赋予部14包括:马达等按压赋予致动器(未图示);和将按压赋予致动器的动力向第1盖12传递的齿轮系。虽省略详细的说明,但若第1把持力赋予部14的按压赋予致动器工作,则其动力经由齿轮系而向第1盖12传递,对于第1盖12施加朝向下方的力。该力成为通过第1把持部10把持光纤F的把持力。此外,第1把持力赋予部14的结构能够使把持力变化即可,不局限于本实施方式的结构,能够适当地变更。
第2把持部20具有第2载置台21、第2盖22和第2铰链23。第2盖22通过第2铰链23以相对于第2载置台21能够转动的方式连结于第2载置台21。第2载置台21和第2盖22构成为以规定的把持力把持光纤F。由第2载置台21和第2盖22产生的把持力例如可以由弹簧产生,而通过与第1把持部10相同的按压赋予致动器和齿轮系产生较佳。在第2载置台21形成有沿着长度方向X延伸并朝向下方凹陷的光纤槽。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在从光纤F的-X侧的端部至第1把持部10与第2把持部20之间为止这部分的整体,将被覆f2除去。第1把持部10把持被覆f2。第2把持部20把持玻璃部f1。
张力赋予部A具有把持部移动致动器3、轴体4、可动基座5。把持部移动致动器3固定于基座2,能够使轴体4在长度方向X上移动。作为把持部移动致动器3,例如能够使用直动型马达。轴体4沿着长度方向X延伸。可动基座5固定于轴体4的-X侧的端部。若把持部移动致动器3工作,则轴体4和可动基座5相对于基座2而在长度方向X上滑动移动。也可以在可动基座5与基座2之间设置有滑动导轨等。
可动基座5支承第1载置台11。在可动基座5与第1载置台11之间设置有滑动导轨5a。因此,第1载置台11能够沿着长度方向X而相对于可动基座5移动。本实施方式的张力测定传感器6夹设于第1载置台11与可动基座5之间。作为张力测定传感器6的具体种类,例如能够使用测力传感器。若把持部移动致动器3使轴体4向+X侧移动,则经由张力测定传感器6也对第1载置台11作用朝向+X侧的力。此时,若为第1把持部10和第2把持部20把持了光纤F的状态,则光纤F在第1把持部10与第2把持部20之间受到拉拽。而且,与光纤F的张力对应的压缩力施加于张力测定传感器6。因此,能够基于由张力测定传感器6计测的压缩力,计算光纤F的张力。此外,只要能够测定光纤F的张力,则张力测定传感器6的构造和配置可以适当地变更。
刀7由未图示的支承部支承,能够相对于光纤F而在与长度方向X正交的方向上移动。即,刀7能够相对于光纤F接近或者远离。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刀7在与长度方向X和上下方向Z双方正交的方向上移动。但是,刀7也可以在上下方向Z上或者在相对于上下方向Z倾斜的方向上移动。
控制部8控制把持部移动致动器3和第1把持力赋予部14。作为控制部8,例如能够使用微型控制器、IC(Integrated Circuit)、LSI(Large-scale Integrated Circuit)、ASIC(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等集成电路。
控制部8通过使第1把持力赋予部14的按压赋予致动器驱动,能够控制第1把持部10把持光纤F的把持力。也可以是,控制部8在控制把持力时例如通过从按压赋予致动器的驱动量进行反算而求解把持力。或者,也可以是,在第1把持部10设置压力传感器,基于从该压力传感器的输出进行反馈控制。
接下来,对通过光纤切断装置1切断光纤F的方法进行说明。
在使用光纤切断装置1切断光纤F时,进行把持力导出工序、把持工序、切断工序。
在把持力导出工序中,导出最小无滑动把持力。最小无滑动把持力是为了对光纤F施加规定张力而把持被覆f2时所需的把持力的最小值。
在把持工序中,通过第1把持部10和第2把持部20把持光纤F。此时,至少第1把持部10通过基于最小无滑动把持力决定出来的设定把持力,把持光纤F的被覆f2。第2把持部20对除去光纤F的被覆f2而暴露出来的玻璃部f1进行把持。换言之,光纤F具有玻璃部f1暴露的部分。也可以将玻璃部f1暴露的部分称为玻璃暴露部。
在切断工序中,在通过第1把持部10和第2把持部20把持光纤F并且对光纤F施加了规定张力的状态下,将刀7按压于玻璃部f1。由此,在玻璃部f1形成初始划伤,玻璃部f1以该初始划伤为起点断裂,从而将光纤F切断。
接下来,使用图2对本实施方式的把持力导出工序进行说明。
首先,通过第2把持部20把持光纤F的玻璃部f1(步骤S1)。使此时的把持力成为在对光纤F施加了张力时在第2把持部20与光纤F的玻璃部f1之间不产生滑动的充分大的力(以下,称为“无滑动把持力”)。无滑动把持力的大小能够通过预备实验等而求解。例如,在玻璃部f1的外径为250μm的情况下,能够使无滑动把持力成为3kgf。此外,玻璃部f1比被覆f2刚性高,不易变形。因此,容易设定不产生滑动并且玻璃部f1不变形那样的无滑动把持力。
接下来,通过第1把持部10把持光纤F(步骤S2)。此时的把持力成为在对光纤F施加了张力时在第1把持部10与光纤F的被覆f2之间产生滑动的充分小的力(以下,称为“微小把持力”)。微小把持力通过控制部8控制第1把持力赋予部14的按压赋予致动器而产生。微小把持力的大小也可以是能够设定的把持力的最小值(例如,约0gf)。
接下来,控制部8使把持部移动致动器3驱动,使第1把持部10向远离第2把持部20的方向(+X侧)移动(步骤S3)。此时刻,第1把持部10通过微小把持力把持被覆f2,因此,在第1把持部10与被覆f2之间产生滑动。因此,没有对光纤F作用张力,或者通过第1把持部10与被覆f2之间的摩擦而对光纤F作用微弱的张力。光纤F的张力由张力测定传感器6随时测定。
接下来,控制部8以使由第1把持部10形成的对被覆f2的把持力逐渐上升的方式使第1把持力赋予部14的按压赋予致动器驱动(步骤S4)。若第1把持部10的把持力上升,则第1把持部10与被覆f2之间的摩擦变大,作用于光纤F的张力增加。换句话说,由张力测定传感器6测定的光纤F的张力的大小上升。第1把持部10的把持力的上升持续至在后述的步骤S6中停止为止。
接下来,控制部8判定由张力测定传感器6测定的光纤F的张力(读取值)是否达到规定阈值(步骤S5)。“规定阈值”是在切断光纤F时应该施加于光纤F的适当的张力的大小。“规定阈值”的大小因光纤F的种类(例如光纤的品种、产品型号、规格等)而异,能够通过预备实验等来求解。例如,在玻璃部f1的外径为125μm的没有空洞的石英玻璃制的光纤F中,将200gf作为“规定阈值”较佳。另外,在玻璃部f1的外径为400μm的光纤F中,将1kgf作为“规定阈值”较佳。
在由张力测定传感器6测定出的光纤F的张力小于规定阈值的情况下(步骤S5:否),控制部8反复进行步骤S5的判定。随着时间经过,第1把持部10的把持力上升,因此,由张力测定传感器6测定的光纤F的张力也上升。
在由张力测定传感器6测定出的光纤F的张力达到了规定阈值的情况下(步骤S5:是),进入步骤S6。基于此时的第1把持部10的把持力的大小是在对光纤F施加了规定阈值的张力的状态下第1把持部10能够不在光纤F上滑动地把持光纤F的最小的把持力(以下,称为“最小无滑动把持力”)。
在步骤S6中,控制部8使第1把持力赋予部14的按压赋予致动器和把持部移动致动器3停止,并且维持(保持)该状态。由此,朝向+X侧的第1把持部10的移动和第1把持部10的把持力的上升停止。因此,作用于光纤F的张力的上升也停止。
接下来,控制部8使该时刻的第1把持部10的把持力作为最小无滑动把持力而存储于存储部(步骤S7)。存储部也可以设置于控制部8的内部,也可以设置于控制部8的外部。作为存储部,能够使用能够改写的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闪存等)。根据以上内容,把持力导出工序结束。此外,在步骤S7中,也可以仅存储最小无滑动把持力其本身,也可以存储用于使最小无滑动把持力施加的控制值。“用于使最小无滑动把持力施加的控制值”是指例如在按压赋予致动器为马达的情况下步骤S7的时刻的该马达的电流值。另外,在步骤S7中,存储部也可以存储基于最小无滑动把持力决定出来的设定把持力。或者,存储部也可以存储用于使设定把持力施加的控制值(例如,马达的电流值)。在本说明书中,有时将“用于使最小无滑动把持力、设定把持力、最小无滑动把持力施加的控制值和用于使设定把持力施加的控制值中的至少一者”仅称为“最小无滑动把持力等”。
也可以在步骤S7结束后,以该状态直接进行切断工序。在这种情况下,前述的把持工序包含于把持力导出工序。更具体而言,步骤S6相当于把持工序。
或者,也可以是,在步骤S7结束后,将相同种类的各个光纤F重新设置于光纤切断装置1,进行把持工序和切断工序。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将比得到的最小无滑动把持力大的力作为第1把持部10的设定把持力。针对该理由将后述。此外,本说明书的“设定把持力”是基于最小无滑动把持力决定出来的第1把持部10或者第2把持部20把持光纤F的把持力的设定值。
(实验例)
接下来,针对通过上述的切断方法得到适当的切断面的理由,使用图3所示的实验例的结果进行说明。
在本实验例中,准备多个光纤F,使施加于被覆f2的把持力的大小不同而进行切断,对把持力与切断面的倾斜角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调查。把持力相对于最小无滑动把持力而在0~+2000gf的范围内变化。图3的横轴中,使施加于被覆f2的把持力作为相对于最小无滑动把持力的偏移值而显示出来。图3的纵轴表示由各把持力把持并切断了光纤F时的相对于与长度方向X垂直的面的切断面(端面)的角度。端面角度越小,则能够使将光纤F熔接连接或者将光纤F抵碰于其他光学系统时的光的连接损失越小。
如图3所示,成为把持力越大,则端面角度越大这种结果。可以认为,该原因是由于若通过过度的力把持被覆f2,则被覆f2大幅压缩变形,并且光纤F的玻璃部f1以相对于长度方向X倾斜的方式弯曲。更详细而言,若被覆f2例如由于第1把持部10而压缩变形,则在由第1把持部10把持的部分与没有把持的部分之间的边界,在被覆f2上产生弯曲应力。把持力越大,则该弯曲应力也越大,光纤F容易产生弯曲。作为其结果,端面角度变大。
根据图3的结果,在使把持力相对于最小无滑动把持力而成为0~+1000gf的范围时,能够使端面角度成为0.5°以下。另外,在使把持力相对于最小无滑动把持力成为0~+500gf的范围时,能够使端面角度成为0.3°以下。这样,通过使把持力接近最小无滑动把持力,确认出能够使端面角度变小。
但是,由于第1把持部10或者第2把持部20的机械动作的不一致,即便设定把持力相同,实际产生的把持力的大小在每次把持光纤F时也不恒定,存在产生一定程度的不一致的情况。因此,也可以将比最小无滑动把持力大一定程度(例如,仅50gf~220gf)的值设为设定把持力。由此,能够抑制实际的把持力由于不一致而低于最小无滑动把持力这种情况。另外,根据图3,若为相对于最小无滑动把持力比+500gf小的把持力,则能够得到与通过最小无滑动把持力把持的情况同等的切断精度。因此,优选控制部8构成为,基于通过把持力导出工序得到的最小无滑动把持力,将比该最小无滑动把持力大的值决定为设定把持力。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本实施方式的光纤切断方法通过一对把持部10、20把持光纤F(步骤S1、S2),一边使一对把持部10、20中的至少一者的把持力变化,一边使一对把持部10、20沿着光纤F的长度方向X相互分离(步骤S3、S4),将施加于光纤F的张力达到规定阈值时的把持力作为最小无滑动把持力(步骤S5~S7),通过一对把持部10、20中的至少一者,以基于最小无滑动把持力决定的设定把持力把持光纤F,将刀7抵碰于位于一对把持部10、20之间的光纤F的玻璃部f1而切断光纤F。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光纤切断装置1具备:一对把持部10、20,其把持光纤F;把持力赋予部14,其设置于一对把持部10、20中的至少一者,并能够使把持力变化;张力赋予部A,其通过使一对把持部10、20沿着光纤F的长度方向X相互分离而对光纤F赋予张力;张力测定传感器6,其测定张力;控制部8,其对把持力赋予部14产生的把持力进行控制;以及刀7,其在长度方向X上位于一对把持部10、20之间,并划伤光纤F的玻璃部f1,控制部8基于在对光纤F施加了规定张力的状态下一对把持部10、20中的至少一者能够不在光纤F滑动地把持的最小的把持力(最小无滑动把持力),决定设定把持力,在一对把持部10、20中的至少一者以设定把持力把持光纤F的状态下,对光纤F施加张力,利用刀7切断光纤F。
根据这样的光纤切断方法或者光纤切断装置1,通过基于最小无滑动把持力决定的设定把持力,把持光纤F。因此,避免在切断光纤F时光纤F的把持力过度变大,能够抑制光纤F的切断面角度变大。另外,也能够抑制由于在切断时把持力不足而产生光纤F的滑动。以往,有时把持力的大小基于作业者的经验、直觉来决定。相对于此,通过如上述方式的光纤切断装置那样基于最小无滑动把持力决定设定把持力,能够抑制切断作业中的每个作业者的不一致,能够更稳定且良好地切断光纤。
另外,也可以是,本实施方式的光纤切断装置1具备存储部,上述存储部存储用于使最小无滑动把持力、设定把持力、最小无滑动把持力施加的控制值和用于使设定把持力施加的控制值中的至少一者。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在下次以后的作业时,读出并使用最小无滑动把持力等。只要是相同种类的光纤F,则认为最小无滑动把持力大致相同。换句话说,若一旦测定最小无滑动把持力而决定设定把持力,则在自此以后的同种的光纤F的切断时,通过采用相同的设定把持力能够得到适当的把持力。因此,能够提高反复进行光纤F的切断时的效率。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在一对把持部10、20的至少一者中产生滑动的方式把持光纤F,一边使一对把持部10、20中的至少一者的把持力上升,一边使一对把持部10、20沿着光纤F的长度方向X以相互分离的方式移动,将施加于光纤F的张力达到规定阈值时的把持力作为最小无滑动把持力。根据该结构,当最小无滑动把持力的测定时,能够抑制对被覆f2施加较大的把持力而导致塑性变形。另外,在玻璃部f1设置有空洞的光纤F中,能够抑制由于过度的把持力而使空洞部分破损这种情况。因此,在最小无滑动把持力的测定后,能够直接进行光纤F的切断,利用该切断的光纤F。
(第2实施方式)
接下来,对本发明所涉及的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但基本结构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因此,对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仅对不同点进行说明。
图4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把持力导出工序的流程图。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首先通过第2把持部20把持光纤F(步骤S11)。与第1实施方式的步骤S1相同,此时的把持力成为无滑动把持力。
接下来,通过第1把持部10把持光纤F(步骤S12)。与第1实施方式的步骤S2相同,此时的把持力成为微小把持力。
接下来,控制部8使把持部移动致动器3驱动,使第1把持部10向远离第2把持部20的方向(+X侧)移动(步骤S13)。这一点也与第1实施方式的步骤S3相同。
接下来,控制部8判定是否经过了规定时间。或者,控制部8判定把持部移动致动器3是否以规定量驱动(步骤S14)。在没有经过规定时间的情况下或者在把持部移动致动器3没有以规定量驱动的情况下,反复步骤S14(步骤S14:否)。在经过了规定时间的情况下或者在把持部移动致动器3以规定量驱动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15(步骤S14:是)。
在步骤S15中,控制部8使把持部移动致动器3停止。接下来,控制部8判定张力测定传感器6的读取值是否达到规定阈值(步骤S16)。针对“规定阈值”,如第1实施方式的步骤S5中叙述的那样。在张力测定传感器6的读取值没有达到规定阈值的情况下(步骤S16:否),进入步骤S17。
在步骤S17中,控制部8控制第1把持力赋予部14的按压赋予致动器,将第1把持部10的把持力提高一个级别(步骤S17)。“一个级别”的大小能够任意设定,但越小则最小无滑动把持力的计测精度越提高,并且最小无滑动把持力的计测时间越增大。例如,若将“一个级别”的大小在10gf~50gf的范围内设定,则能够兼顾最小无滑动把持力的计测精度和计测时间。
在步骤S17后,控制部8再次反复步骤S13~S16。由此,第1把持部10的把持力分阶段地上升,由张力测定传感器6测定的光纤F的张力也上升。在步骤S16中,在张力测定传感器6的读取值达到规定阈值的情况下(步骤S16:是),进入步骤S18。
在步骤S18中,控制部8将该时刻的第1把持部10的把持力作为最小无滑动把持力而存储于存储部。与第1实施方式的步骤S7相同,存储部也可以存储最小无滑动把持力其本身,也可以存储用于使最小无滑动把持力施加的控制值。另外,存储部可以存储设定把持力,也可以存储用于使设定把持力施加的控制值。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停止了把持部移动致动器3的状态下,进行步骤S16的判定。因此,即便在作用于第1把持部10与光纤F之间的动摩擦力与静摩擦力之差较大的情况下,也能够高精度地计测最小无滑动把持力。
(第3实施方式)
接下来,对本发明所涉及的第3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但基本结构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因此,对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仅针对不同点进行说明。
在第1、第2实施方式中,第1把持部10把持被覆f2,第2把持部20把持玻璃部f1。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第1把持部10和第2把持部20双方把持被覆f2。光纤F成为在第1把持部10与第2把持部20之间的部分中被覆f2被除去而使玻璃部f1暴露的状态。
如图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光纤切断装置1A具有第2把持力赋予部24。第2把持力赋予部24包括:马达等按压赋予致动器(未图示);和齿轮系,其将按压赋予致动器的动力向第2盖22传递。虽省略详细的说明,但可知的是:若第2把持力赋予部24的按压赋予致动器工作,则该动力经由齿轮系而向第2盖22传递,相对于第2盖22施加朝向下方的力。该力成为通过第2把持部20把持光纤F的把持力。此外,第2把持力赋予部24的结构能够使把持力变化即可,不局限于本实施方式的结构,能够适当变更。
换句话说,光纤切断装置1A具备由第1把持力赋予部14和第2把持力赋予部24构成的把持力赋予部。换言之,光纤切断装置1A具备一对把持力赋予部。第1把持力赋予部14构成为能够使作为一对把持部中一者的第1把持部10的把持力变化。第2把持力赋予部24构成为能够使作为一对把持部中另一者的第2把持部20的把持力变化。
本实施方式的控制部8通过使第2把持力赋予部24的按压赋予致动器驱动,能够控制第2把持部20把持光纤F的把持力。也可以是,控制部8在控制把持力时,例如通过从按压赋予致动器的驱动量进行反算而求出把持力。或者,也可以是,在第2把持部20设置压力传感器,基于来自该压力传感器的输出进行反馈控制。
换句话说,控制部8能够控制第1把持力赋予部14产生的把持力(第1把持力)和第2把持力赋予部24产生的把持力(第2把持力)。
特别是,控制部8能够控制为使第1把持力赋予部14产生的把持力与第2把持力赋予部24产生的把持力相互相等。
接下来,使用图6对本实施方式的把持力导出工序进行说明。
如图6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首先,通过第1把持部10和第2把持部20把持光纤F(步骤S21)。此时,第1把持部10和第2把持部20的把持力相互相等,并且与第1实施方式的步骤S1同样成为微小把持力。
接下来,控制部8使把持部移动致动器3驱动,使第1把持部10向远离第2把持部20的方向(+X侧)移动(步骤S22)。此时刻,把持部10、20通过微小把持力把持被覆f2,在把持部10、20与被覆f2之间产生滑动。因此,没有对光纤F作用张力,或者通过把持部10、20与被覆f2之间的摩擦对光纤F作用微弱的张力。光纤F的张力由张力测定传感器6随时测定。
接下来,保持把持部10、20的把持力相互相等的状态,并且控制部8以使保持把持部10、20各自的把持力逐渐上升的方式使把持力赋予部14、24各自的按压赋予致动器驱动(步骤S23)。若把持部10、20的把持力上升,则把持部10、20与被覆f2之间的摩擦变大,作用于光纤F的张力增加。换句话说,由张力测定传感器6测定的光纤F的张力的大小上升。把持部10、20的把持力的上升持续至在后述的步骤S25中停止为止。
接下来,控制部8判定由张力测定传感器6测定出的光纤F的张力(读取值)是否达到规定阈值(步骤S24)。针对“规定阈值”,如在第1实施方式的步骤S5中叙述的那样。在由张力测定传感器6测定出的光纤F的张力小于规定阈值的情况下(步骤S24:否),控制部8反复进行步骤S24的判定。随着时间的经过,把持部10、20的把持力上升,因此,由张力测定传感器6测定的光纤F的张力也上升。
在由张力测定传感器6测定出的光纤F的张力达到规定阈值的情况下(步骤S24:是),进入步骤S25。此时的基于把持部10、20的把持力的大小是最小无滑动把持力。换句话说,通过一边使第1把持部10的把持力和第2把持部20的把持力变化,一边使第1把持部10与第2把持部20沿着光纤的长度方向相互分离,求出最小无滑动把持力。特别是,以使第1把持部10的把持力与第2把持部20的把持力相互相等的方式使第1把持部10的把持力和第2把持部20的把持力变化。
在步骤S25中,控制部8使把持力赋予部14、24的按压赋予致动器和把持部移动致动器3停止,并且维持(保持)其状态。由此,第1把持部10的朝向+X侧的移动和把持部10、20的把持力的上升停止。因此,作用于光纤F的张力的上升也停止。
接下来,控制部8使该时刻的把持部10、20的把持力作为最小无滑动把持力而存储于存储部(步骤S26)。与第1实施方式的步骤S7相同,控制部8也可以使最小无滑动把持力其本身存储于存储部,也可以存储用于使最小无滑动把持力施加的控制值。另外,存储部也可以存储设定把持力,也可以存储用于使设定把持力施加的控制值。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把持部10、20的双方中,能够抑制对被覆f2施加较大的把持力而导致塑性变形的情况。因此,能够在最小无滑动把持力的测定后,直接进行光纤F的切断,利用被切断为两个部分的光纤F。双方
(第4实施方式)
接下来,对本发明所涉及的第4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但基本结构与第3实施方式相同。因此,对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仅对不同点进行说明。
图7是表示第4实施方式的把持力导出工序的流程图。如图7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首先,通过第1把持部10和第2把持部20把持光纤F(步骤S31)。此时,与第3实施方式的步骤S21相同,第1把持部10和第2把持部20的把持力相互相等,并且成为微小把持力。
接下来,控制部8使把持部移动致动器3驱动,使第1把持部10向远离第2把持部20的方向(+X侧)移动(步骤S32)。在这一点上也与第3实施方式的步骤S22相同。
接下来,控制部8判定是否经过了规定时间。或者,控制部8判定把持部移动致动器3是否以规定量驱动(步骤S33)。在没有经过规定时间的情况下或者在把持部移动致动器3没有以规定量驱动的情况下,反复步骤S33(步骤S33:否)。在经过了规定时间的情况下或者在把持部移动致动器3以规定量驱动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34(步骤S33:是)。
在步骤S34中,控制部8使把持部移动致动器3停止。接下来,控制部8判定张力测定传感器6的读取值是否达到规定阈值(步骤S35)。针对“规定阈值”,如第1实施方式的步骤S5中叙述的那样。在张力测定传感器6的读取值没有达到规定阈值的情况下(步骤S35:否),进入步骤S36。
在步骤S36中,控制部8控制把持力赋予部14、24各自的按压赋予致动器,并使把持部10、20的把持力保持相互相等的状态并且提高一个级别(步骤S36)。针对“一个级别”的大小,与第2实施方式的步骤S17相同。
在步骤S36之后,控制部8再次反复步骤S32~35。由此,把持部10、20的把持力分阶段地上升,由张力测定传感器6测定的光纤F的张力也上升。在步骤S35中,在张力测定传感器6的读取值达到规定阈值的情况下(步骤S35:是),进入步骤S37。
在步骤S37中,控制部8将该时刻的把持部10、20的把持力作为最小无滑动把持力存储于存储部。与第1实施方式的步骤S7相同,存储部也可以存储最小无滑动把持力其本身,也可以存储用于使最小无滑动把持力施加的控制值。另外,存储部也可以存储设定把持力,也可以存储用于使设定把持力施加的控制值。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停止了把持部移动致动器3的状态下,进行步骤S35的判定。因此,即便在作用于把持部10、20与光纤F之间的动摩擦力与静摩擦力之差较大的情况下,也能够高精度地计测最小无滑动把持力。
(第5实施方式)
接下来,对本发明所涉及的第5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基本结构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因此,对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仅针对不同点进行说明。
在第1~第4实施方式中,至少将由第1把持部10形成的把持力以微小把持力为起点上升且光纤F的张力达到规定阈值时的把持力作为最小无滑动把持力。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基于第1把持部10的把持力以无滑动把持力为起点减少且光纤F的张力低于规定阈值时的把持力作为最小无滑动把持力。以下,使用图8详细地进行说明。
如图8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首先,通过第2把持部20把持光纤F(步骤S41)。此时的把持力与第1实施方式的无滑动把持力相同。
接下来,通过第1把持部10把持光纤F(步骤S42)。通过控制部8控制第1把持力赋予部14的按压赋予致动器,将此时的把持力设定为无滑动把持力。此外,只要是即便对光纤F施加规定张力也不会在第1把持部10和第2把持部20双方产生滑动的把持力,则在第1把持部10与第2把持部20中把持力也可以不同。
接下来,控制部8使把持部移动致动器3驱动,使第1把持部10向远离第2把持部20的方向(+X侧)移动(步骤S43)。此时,第1把持部10和第2把持部20双方通过无滑动把持力把持光纤F,因此,只要光纤F不存在松弛,则迅速地对光纤F作用张力。
接下来,控制部8判定由张力测定传感器6测定出的光纤F的张力(读取值)是否达到规定阈值(步骤S44)。针对“规定阈值”,如第1实施方式的步骤S5中叙述的那样。在张力测定传感器6的读取值没有达到规定阈值的情况下(步骤S44:否),重复步骤S44。在此期间也通过把持部移动致动器3的驱动使第1把持部10向+X侧移动,因此,最终将光纤F的松弛消除,对光纤F作用张力。
在由张力测定传感器6测定出的光纤F的张力达到规定阈值的情况下(步骤S44:是),进入步骤S45。
在步骤S45中,控制部8使把持部移动致动器3的驱动停止,并维持(保持)该状态。由此,成为保持第1把持部10静止的状态对光纤F施加了规定张力的状态。
接下来,控制部8以使基于第1把持部10的被覆f2的把持力逐渐减少的方式使第1把持力赋予部14的按压赋予致动器驱动(步骤S46)。若使第1把持部10的把持力减少,则第1把持部10与被覆f2之间的摩擦力逐渐降低。
接下来,控制部8判定张力测定传感器6的读取值是否低于规定阈值(步骤S47)。在由张力测定传感器6测定出的光纤F的张力大于规定阈值的情况下(步骤S47:否),控制部8反复进行步骤S47的判定。随着时间的经过,第1把持部10的把持力降低,因此,最终第1把持部10与被覆f2之间的摩擦力低于光纤F的张力。此时,在第1把持部10与被覆f2之间产生滑动,光纤F的张力降低。控制部8在由张力测定传感器6测定出的光纤F的张力低于规定阈值时(步骤S47:是),进入步骤S48。
在步骤S48中,控制部8使第1把持力赋予部14的按压赋予致动器的驱动停止。
接下来,控制部8将该时刻的第1把持部10的把持力作为最小无滑动把持力而存储于存储部(步骤S49)。与第1实施方式的步骤S7相同,存储部也可以存储最小无滑动把持力其本身,也可以存储用于使最小无滑动把持力施加的控制值。另外,存储部也可以存储设定把持力,也可以存储用于使设定把持力施加的控制值。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一对把持部10、20以不产生滑动的方式把持光纤F,一边使一对把持部10、20中的至少一者的把持力降低,一边使一对把持部10、20沿着光纤F的长度方向相互分离,将使把持力降低的把持部10、20与光纤F之间产生滑动时的把持力作为最小无滑动把持力。根据该结构,在最小无滑动把持力的测定时,能够缩小使把持部10、20相互分离时的行程。更具体而言,若成为将第1把持部10与第2把持部20之间的光纤F的松弛消除,且对光纤F作用张力的状态,则不需要使把持部10、20进一步移动。因此,能够使光纤切断装置1的长度方向X上的尺寸变小,也能够缩短最小无滑动把持力的测定所需的时间。
此外,本发明的技术的范围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施加各种变更。
例如,在上述第1~第5实施方式中,成为一对把持部10、20中的仅第1把持部10移动的结构,但也可以采用第2把持部20朝向-X侧移动的结构。另外,若能够使第1把持部10与第2把持部20之间的距离变化,则也可以采用其他结构。
另外,在第1~第5实施方式的把持力导出工序中,使导出到的最小无滑动把持力等存储于存储部(步骤S7、S18、S26、S37、S49)。然而,存储部不是必须存储最小无滑动把持力等。例如,作业者也能够记录并利用最小无滑动把持力等。因此,光纤切断装置1、1A也可以不具有存储部。
另外,也可以取代刀7而通过将激光照射于玻璃部f1而划伤玻璃部f1。
此外,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将上述的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适当地置换为公知的结构要素,另外,也可以将上述的实施方式、变形例适当地组合。

Claims (9)

1.一种光纤切断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一对把持部,其把持具有玻璃部暴露的部分的光纤;
把持力赋予部,其设置于所述一对把持部中的至少一者,并能够使把持力变化;
张力赋予部,其通过使所述一对把持部沿着所述光纤的长度方向相互分离而对所述光纤赋予张力;
张力测定传感器,其测定所述张力;
控制部,其对所述把持力赋予部产生的把持力进行控制;以及
刀,其在所述长度方向上位于所述一对把持部之间,并划伤所述光纤的所述玻璃部暴露的部分,
所述控制部基于在对所述光纤施加了规定张力的状态下所述一对把持部中的至少一者能够不在所述光纤上滑动地把持所述光纤的最小的把持力亦即最小无滑动把持力,决定设定把持力,
在所述一对把持部中的至少一者以所述设定把持力把持住光纤的状态下,对所述光纤施加张力,利用所述刀划伤所述光纤,从而将所述光纤切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纤切断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存储部,所述存储部存储用于使所述最小无滑动把持力、所述设定把持力、所述最小无滑动把持力施加的控制值和用于使所述设定把持力施加的控制值中至少一者。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光纤切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把持力赋予部具备:
第1把持力赋予部,其能够使所述一对把持部中一者的把持力变化;和
第2把持力赋予部,其能够使所述一对把持部中另一者的把持力变化,
所述控制部对所述第1把持力赋予部产生的把持力和所述第2把持力赋予部产生的把持力进行控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纤切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控制为,使所述第1把持力赋予部产生的把持力与所述第2把持力赋予部产生的把持力相互相等。
5.一种光纤切断方法,其特征在于,
通过第1把持部和第2把持部来把持具有玻璃部暴露的部分的光纤,
通过一边使所述第1把持部的把持力变化,一边使所述第1把持部与所述第2把持部沿着所述光纤的长度方向相互分离,从而求解在对所述光纤施加了规定张力的状态下所述第1把持部能够不在所述光纤上滑动地把持所述光纤的最小的把持力亦即最小无滑动把持力,
通过所述第1把持部,以基于所述最小无滑动把持力决定的设定把持力把持光纤,将刀抵碰于位于所述第1把持部与所述第2把持部之间的所述光纤的所述玻璃部暴露的部分而切断光纤。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光纤切断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把持部以产生滑动的方式把持所述光纤,一边使所述第1把持部的把持力上升,一边使所述第1把持部与所述第2把持部沿着所述光纤的长度方向相互分离,
将施加于所述光纤的张力达到规定阈值时的所述把持力作为所述最小无滑动把持力。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光纤切断方法,其特征在于,
将在通过所述第1把持部以不产生滑动的方式把持所述光纤且一边使所述第1把持部的把持力降低一边使所述第1把持部与所述第2把持部沿着所述光纤的长度方向相互分离而所述第1把持部与所述光纤之间产生滑动时的所述把持力作为所述最小无滑动把持力。
8.根据权利要求5~7中任一项所述的光纤切断方法,其特征在于,
通过一边使所述第1把持部的把持力和所述第2把持部的把持力变化,一边使所述第1把持部与所述第2把持部沿着所述光纤的长度方向相互分离,从而求解所述最小无滑动把持力。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光纤切断方法,其特征在于,
以使所述第1把持部的把持力与所述第2把持部的把持力相互相等的方式使所述第1把持部的把持力和所述第2把持部的把持力变化。
CN202210549463.8A 2021-05-21 2022-05-20 光纤切断装置和光纤切断方法 Pending CN11536616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086140 2021-05-21
JP2021-086140 2021-05-21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366166A true CN115366166A (zh) 2022-11-22

Family

ID=81927320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549463.8A Pending CN115366166A (zh) 2021-05-21 2022-05-20 光纤切断装置和光纤切断方法
CN202221236646.6U Active CN217833765U (zh) 2021-05-21 2022-05-20 光纤切断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236646.6U Active CN217833765U (zh) 2021-05-21 2022-05-20 光纤切断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EP (1) EP4341734A1 (zh)
KR (1) KR20230144644A (zh)
CN (2) CN115366166A (zh)
WO (1) WO2022244868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017013A (en) * 1975-12-16 1977-04-12 Corning Glass Works Multiple fiber end preparation
US6964288B2 (en) * 2001-07-06 2005-11-15 Ksaria Corpora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automated preparation of an optical fiber
JP5705365B1 (ja) 2014-11-10 2015-04-22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光ファイバ把持装置
JP7347170B2 (ja) 2019-11-29 2023-09-20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投影装置及び画像判定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2244868A1 (en) 2022-11-24
KR20230144644A (ko) 2023-10-16
EP4341734A1 (en) 2024-03-27
CN217833765U (zh) 2022-11-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157843B2 (en) Testing method of bending stress and testing apparatus thereof
US6843134B2 (en) Ring rolling simulation press
US6668128B2 (en) Optical fiber wire holder, fusion-splicing apparatus, cleaving apparatus, and optical fiber splicing method
JP5326198B2 (ja) 光ファイバの切断装置及び光ファイバの切断方法
US7987753B2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utting injection molded product
CN217833765U (zh) 光纤切断装置
JP2014238574A (ja) 光ファイバ切断方法および光ファイバカッタ
US7888899B2 (en) Substrate splitting apparatus and a method for splitting a substrate
JP2012226252A (ja) 光ファイバ切断用工具および光ファイバ切断方法
US10605990B2 (en) Tensioning device having a flexure mechanism for applying axial tension to cleave an optical fiber and method
JP2024521702A (ja) 光ファイバ切断装置および光ファイバ切断方法
JP5639455B2 (ja) 光ファイバ切断装置及び光ファイバ切断方法
JP5399378B2 (ja) リード線埋込装置及びリード線埋込方法
US10981257B2 (en) Optical fiber polisher with ramping features
JP4256766B2 (ja) 光ファイバの切断方法及びファイバカッター
US6975804B2 (en) Optical fiber fixing device with fixing member speed controller and related method
JP6309885B2 (ja) 引張試験装置及び引張試験方法
US4377250A (en) Method and a device for cutting a plurality of light waveguides united in a cable
JP4815328B2 (ja) 熱かしめ方法、レンズ鏡枠の製造方法、及び、熱かしめ装置
JP2008058657A (ja) 光ファイバ切断工具および切断方法
WO2004001467A1 (en) An arrangement and a method for clamping thin rods
JPH0685010B2 (ja) 光ファイバ融着接続方法
JP2005142313A (ja) 実装処理装置用接触開始検出装置及び該装置を備えた実装処理装置
JP5050990B2 (ja) 線材自動引張試験装置
JP2005300597A (ja) 光ファイバの切断方法および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