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332461A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332461A
CN115332461A CN202210987525.3A CN202210987525A CN115332461A CN 115332461 A CN115332461 A CN 115332461A CN 202210987525 A CN202210987525 A CN 202210987525A CN 115332461 A CN115332461 A CN 11533246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light
display panel
blocking
da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987525.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龙再勇
陈军涛
张锴
王格
蒋志亮
吴董杰
袁晓敏
杨峰
叶恩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Chengd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Chengd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Chengd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987525.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332461A/zh
Publication of CN11533246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33246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一种显示面板,涉及显示技术领域,显示面板具有透光孔、位于透光孔外的显示区以及位于透光孔和显示区之间的过渡区;显示面板包括驱动背板、阻挡坝、发光器件和封装层;阻挡坝设于驱动背板且位于过渡区,阻挡坝至少围绕透光孔的部分区域;阻挡坝包括沿远离驱动背板的方向堆叠的截断层和限位层,截断层的侧壁设有至少围绕透光孔的部分区域的截断槽;发光器件与阻挡坝设于驱动背板的同一侧,发光器件包括沿远离驱动背板的方向堆叠的第一电极、发光层和第二电极,且各发光器件共用发光层;发光层延伸至过渡区内,且在截断槽间断;封装层覆盖发光器件,且包括限定于阻挡坝远离透光孔一侧的有机层。

Description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显示面板已经广泛的应用于手机、平板电脑、电视等电子设备中,其中,手机等电子设备中通常采用开孔显示面板,通过开孔避免对摄像头或其它感光元件造成遮挡。目前,对于采用有机发光二极管的显示面板而言,外界水汽容易侵入显示面板内部,造成侵蚀,影响显示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背景技术部分公开的信息仅用于加强对本公开的背景的理解,因此可以包括不构成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的信息。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具有透光孔、位于所述透光孔外的显示区以及位于所述透光孔和所述显示区之间的过渡区;所述显示面板包括:
驱动背板;
至少一个阻挡坝,设于所述驱动背板且位于所述过渡区,所述阻挡坝至少围绕所述透光孔的部分区域;所述阻挡坝包括沿远离所述驱动背板的方向堆叠的截断层和限位层,所述截断层的侧壁设有至少围绕所述透光孔的部分区域的截断槽;
多个发光器件,设于所述驱动背板一侧,所述发光器件包括沿远离所述驱动背板的方向堆叠的第一电极、发光层和第二电极,且各所述发光器件共用所述发光层;所述发光层延伸至所述过渡区内,且在所述截断槽间断;
封装层,覆盖所述发光器件和所述阻挡坝,且包括限定于所述阻挡坝远离所述透光孔一侧的有机层。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截断层包括沿远离所述驱动背板的方向堆叠的截断支撑层和截断延伸层,所述截断延伸层的至少一个侧壁延伸至所述截断支撑层外,以形成所述截断槽。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截断层包括沿远离所述透光孔的方向间隔分布的第一截断单元和第二截断单元,所述第一截断单元的内侧壁和所述第二截断单元的外侧壁均设有所述截断槽,所述限位层填充所述第一截断单元和所述第二截断单元之间的空间。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截断层为沿远离所述透光孔的方向连续延伸的结构。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
隔离柱,与所述阻挡坝设于所述驱动背板的同一侧,且位于所述过渡区;所述隔离柱至少围绕所述透光孔的部分区域;所述隔离柱的侧壁设有隔离槽;所述发光层延伸至所述过渡区内,且在所述隔离槽间断。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隔离柱包括沿远离所述驱动背板的方向堆叠的隔离支撑层和隔离延伸层,所述隔离延伸层的至少一个侧壁延伸至所述隔离支撑层外,以形成所述隔离槽。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驱动背板包括衬底和设于所述衬底一侧的导电层,所述导电层、所述截断层和所述隔离柱同层设置。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导电层包括沿远离所述衬底的方向依次堆叠的第一子层、第二子层和第三子层;所述截断支撑层、隔离支撑层与第二子层同层设置;所述截断延伸层、隔离延伸层与第三子层同层设置。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驱动背板包括沿远离所述衬底的方向依次设置的半导体层、第一栅绝缘层、第一栅极层、第二栅绝缘层、第二栅极层、层间介质层、第一源漏层、第一平坦层、第二源漏层和第二平坦层;所述发光器件设于所述第二平坦层远离所述衬底的表面;
所述第二源漏层为所述导电层。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
像素定义层,设于所述驱动背板一侧,且具有露出各所述第一电极的开口;
所述发光层覆盖所述像素定义层;
所述限位层至少部分与所述像素定义层同层设置。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限位层至少部分与所述第二平坦层同层设置。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阻挡坝包括沿靠近所述透光孔的方向间隔分布的第一阻挡坝和第二阻挡坝,所述第一阻挡坝的高度小于所述第二阻挡坝的高度。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阻挡坝的限位层包括沿远离所述衬底的方向依次堆叠的第一层和第二层,所述第一层与所述第二平坦层同层设置,所述第二层与所述像素定义层同层设置;所述第二阻挡坝的限位层与所述像素定义层同层设置。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隔离柱的数量为多个,且分布于所述阻挡坝两侧。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
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
感光元件,位于所述驱动背板远离所述多个发光器件的一侧,所述感光元件在所述驱动背板的正投影与所述透光孔在所述驱动背板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
本公开的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一方面,可通过阻挡坝限定封装层中有机层的位置,防止有机层进入透光孔。另一方面,通过阻挡坝中截断层的截断槽,可将发光层截断,防止水汽由透光孔沿发光层进入显示区内部,对发光器件造成侵蚀,即通过截断槽截断了水汽侵入的路径。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公开。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公开显示面板一实施方式的俯视图。
图2为本公开显示面板一实施方式的局部俯视图。
图3为图1的A-A截面图。
图4为图1中单阻挡坝的一实施方式的B-B截面图。
图5为图1中多阻挡坝的一实施方式的B-B截面图。
图6为图5中实施方式的阻挡坝和隔离柱的示意图。
图7为图1中单阻挡坝的另一实施方式的B-B截面图。
图8为图1中多阻挡坝的另一实施方式的B-B截面图。
图9为图8中实施方式的阻挡坝和隔离柱的示意图。
图10为本公开显示装置一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实施方式。然而,示例实施方式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实施方式;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使得本公开将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方式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结构,因而将省略它们的详细描述。此外,附图仅为本公开的示意性图解,并非一定是按比例绘制。
用语“一个”、“一”、“该”、“所述”和“至少一个”用以表示存在一个或多个要素/组成部分/等;用语“包括”和“具有”用以表示开放式的包括在内的意思并且是指除了列出的要素/组成部分/等之外还可存在另外的要素/组成部分/等;用语“第一”、“第二”和“第三”等仅作为标记使用,不是对其对象的数量限制。
本文中的A特征和B特征“交叠”是指A特征在衬底上的正投影和B特征在衬底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合。
本文中的A特征和B特征“同层”是指A特征和B特征可以同时形成,二者是同一膜层中的间断或连续的不同区域,且在垂直于衬底的方向上,二者不被其他膜层分隔。“不同层”是指A特征和B特征沿垂直于衬底的方向间隔分布,且二者被其他膜层分隔开。
本公开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如图1、图4-图6以及图7-图9所示,该显示面板具有透光孔LH、位于透光孔LH外的显示区AA以及位于透光孔LH和显示区AA之间的过渡区TA。同时,显示面板包括驱动背板BP、至少一个阻挡坝Dam、发光器件LD和封装层TFE,其中:
阻挡坝Dam设于驱动背板BP,且位于过渡区TA,阻挡坝Dam至少围绕透光孔LH的部分区域;阻挡坝Dam包括沿远离驱动背板BP的方向堆叠的截断层SL和限位层BL,截断层SL的侧壁设有至少围绕透光孔LH的部分区域的截断槽SLG;
发光器件LD的数量为多个,且与阻挡坝Dam设于驱动背板BP的同一侧。发光器件LD包括沿远离驱动背板BP的方向堆叠的第一电极ANO、发光层EL和第二电极CAT,且各发光器件LD共用发光层EL;发光层EL延伸至过渡区TA内,且在截断槽SLG间断;
封装层TFE覆盖发光器件LD,且包括限定于阻挡坝Dam远离透光孔LH一侧的有机层IJP。
本公开实施方式的显示面板,可通过阻挡坝Dam限定封装层TFE中有机层IJP的位置,防止有机层IJP进入透光孔LH。同时,通过阻挡坝Dam中截断层SL的截断槽SLG,可将发光层EL截断,防止水汽由透光孔LH沿发光层进入显示区AA内部,对发光器件LD造成侵蚀,即通过截断槽SLG截断了水汽侵入的路径。由此,可通过阻挡坝Dam在起到封装作用的同时,截断发光层EL,防止水汽侵蚀,提高发光器件LD寿命。
下面对本公开显示面板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显示面板可设有透光孔LH,且驱动背板BP远离发光器件LD的一侧可设有感光元件,感光元件与透光孔LH相对设置,可接收由显示面板的出光侧(封装层TFE远离驱动背板的BP一侧)经过透光孔LH到达背光侧(驱动背板BP远离发光器件LD的一侧)的光线,以便形成图像。该感光元件可以是用于拍摄影像的摄像头,也可以是用于进行指纹识别的传感器。透光孔LH的形状可以是圆形、多边形或其它形状,在此不做特殊限定。同时,透光孔LH的数量可以是一个、两个或更多个。
如图1所示,显示面板还可包括显示区AA和位于显示区AA外的外围区WA,其可位于透光孔LH外,用于显示图像。透光孔LH的部分边界可与显示区AA的边界重合,当然,透光孔LH的边界也可与显示区AA的边界具有一定的距离。外围区WA可以是围绕显示区AA的连续或间断的环形区域,即外围区WA至少部分围绕显示区AA设置,在此不对外围区WA的形状做特殊限定。同时,显示面板还可包括位于透光孔LH和显示区AA之间的过渡区TA,过渡区TA可围绕于透光孔LH外,且分隔显示区AA和透光孔LH,过渡区TA和透光孔LH均不发光,即透光孔LH和过渡区TA之间不设置发光器件LD。
如图3所示,驱动背板BP具有用于驱动发光器件LD发光的驱动电路。驱动电路可包括位于显示区AA的像素电路和位于外围区WA的外围电路,其中:
像素电路的数量为多个,且沿行方向和列方向阵列分布呈多行和多列,一像素电路可连接一个发光器件LD,当然,也可以存在一个像素电路连接多个发光器件LD的情况,本文仅以像素电路和发光器件LD一一对应的连接为例进行说明。其中,像素电路可分布于显示区AA,也可以在过渡区TA内设置部分像素电路,透光孔LH则可以贯穿驱动背板BP的至少部分膜层。
像素电路可包括多个晶体管和电容,其可以是3T1C、7T1C、8T1C等像素电路,nTmC表示一个像素电路包括n个晶体管(用字母“T”表示)和m个电容(用字母“C”表示)。
外围电路可与像素电路和发光器件LD连接,并可通过像素电路控制通过发光器件LD的电流,从而控制发光器件LD的亮度。外围电路可包括栅极驱动电路和发光控制电路等,当然,还可包括其它电路,在此不对外围电路的具体结构做特殊限定。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中,以像素电路的各晶体管的沟道位于同一层为例,如图3所示,驱动背板BP包括沿远离衬底SU的方向依次设置的半导体层POL、第一栅绝缘层GI1、第一栅极层GA1、第二栅绝缘层GI2、第二栅极层GA2、层间介质层ILD、第一源漏层SD1、第一平坦层PLN1、第二源漏层SD2和第二平坦层PLN2,其中:
衬底SU可为驱动背板BP的基底,其可承载像素电路和外围电路,衬底SU可为硬质或柔性结构,其可以是单层或多层结构,在此不做特殊限定。
半导体层POL可设于衬底SU一侧,且包括像素电路中的的晶体管的沟道,其材料可以是多晶硅等半导体材料。
第一栅绝缘层GI1可覆盖半导体层POL,第一栅绝缘层GI1的材料可以是氮化硅、氧化硅等绝缘材料。
第一栅极层GA1可设于第一栅绝缘层GI1远离衬底SU的表面,且包括各晶体管的栅极和存储电容的第一极板。
第二栅绝缘层GI2可覆盖第一栅极层GA1,其材料可以是氮化硅、氧化硅等绝缘材料。
第二栅极层GA2可设于第二栅绝缘层GI2远离衬底SU的表面,且包括存储电容的第二极板,第二极板与第一极板交叠,形成存储电容。
层间介质层ILD可覆盖第二栅极层GA2,其材料可以包括氮化硅、氧化硅等无机绝缘材料,也可以包括绝缘树脂等有机绝缘材料。
第一源漏层SD1可设于层间介质层ILD远离衬底SU的表面,其可以是单层或多层结构,且其材料可包括Ti、Al、Mg、Ag等金属中的一种或多种。
第一平坦层PLN1可设于第一源漏层SD1远离衬底SU的一侧,其材料可以是树脂等绝缘材料。举例而言,可利用氮化硅等绝缘材料的钝化层覆盖第一源漏层SD1,再用第一平坦层PLN1覆盖该钝化层。
如图3所示,第二源漏层SD2可设于第一平坦层PLN1远离衬底的表面,其可以是单层或多层结构,且其材料可包括Ti、Al、Mg、Ag等金属中的一种或多种。举例而言,第二源漏层SD2可包括沿远离衬底SU的方向依次堆叠的第一子层SD21、第二子层SD22和第三子层SD23,其中,第一子层SD21和第三子层SD23可采用相同的金属材料,例如,Ti,第二子层SD22可采用与第一子层SD21和第二子层SD22的材料不同的金属材料,例如Al。
第二平坦层PLN2可覆盖第二源漏层SD2,其材料可以是树脂等绝缘材料。在过渡区TA内,第一栅绝缘层GI1、第二栅绝缘层GI2、层间介质层ILD和第一平坦层PLN1堆叠,透光孔LH贯穿第一平坦层PLN1至第一栅绝缘层GI1,且露出衬底SU。当然,透光孔LH也可以贯穿衬底SU。
如图2、图4-图9所示,阻挡坝Dam设于驱动背板BP,且位于过渡区TA,阻挡坝Dam至少围绕透光孔LH的部分区域,举例而言,阻挡坝Dam为围绕于透光孔LH外的环形结构,该环形结构是指围绕透光孔LH一周的封闭结构,其形状可以是圆形、椭圆形,也可以是矩形等多边形,该环形结构的形状可与透光孔的形状相同。当然,阻挡坝Dam也可以是弧形或其它非封闭的形状,还可以由多个沿环形轨迹间隔分布的多个间断的阻挡单元形成。各个发光器件LD可位于阻挡坝Dam围绕的范围以外。
如图4-图9所示,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中,驱动背板BP的第二平坦层PLN2位于显示区AA内,而过渡区TA内则不设置第二平坦层PLN2,第二平坦层PLN2的边界可作为过渡区TA和显示区AA的边界的一部分。同时,阻挡坝Dam与第二平坦层PLN2的边界间隔设置,从而具有一定的距离。第一平坦层PLN1则可以延伸至过渡区TA内。
如图2所示,每个透光孔LH外的过渡区TA均可设有至少一个阻挡坝Dam,举例而言:阻挡坝Dam为环形结构,每个阻挡坝Dam围绕的范围内设有一个透光孔LH,且一个透光孔LH外可围绕两个同心设置的阻挡坝Dam,且该同心设置的两个阻挡坝Dam可以间隔设置,从而提高截断发光层EL和限定有机层IJP的效果。
如图4-图9所示,阻挡坝Dam可包括截断层SL和限位层BL,且限位层BL堆叠于截断层SL沿远离驱动背板BP的一侧,截断层SL的侧壁设有至少围绕透光孔LH的部分区域的截断槽SLG,截断槽SLG具有沿远离衬底SU的方向分布的两个侧壁。截断槽SLG可沿截断层SL的周向延伸,即围绕透光孔LH延伸,例如,阻挡坝Dam为围绕透光孔LH一周的环形结构,截断槽SLG为围绕透光孔LH一周的环形槽。在形成发光层EL时,由于发光层EL的材料难以进入截断槽SLG内部,从而使发光层EL在截断槽SLG处断开。
为了提高截断发光层EL的效果,如图4-图9所示,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可在截断层SL的内侧壁和外侧壁均开设截断槽SLG,截断层SL的内侧壁和外侧壁为沿透光孔LH的径向分布的两个侧壁,外侧壁位于内侧壁远离透光孔LH的一侧,该内侧壁和外侧壁均可设有截断槽SLG。
阻挡坝Dam的数量可为多个,如图5、图6、图8和图9所示,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每个透光孔LH外可设置两个阻挡坝Dam,且包括沿靠近透光孔LH的方向间隔分布的第一阻挡坝Dam1和第二阻挡坝Dam2,即第一阻挡坝Dam1可位于第二阻挡坝Dam2远离透光孔LH的一侧。同时,第一阻挡坝Dam1的高度小于第二阻挡坝Dam2的高度,从而可对有机层IJP的边界进行多重限制,防止其越过阻挡坝Dam。各个阻挡坝Dam的截断层SL均可设有截断槽SLG,以便于确保发光层EL能被截断。
下面对形成上述截断槽SLG的方式进行示例性说明:
如图4-图9所示,截断层SL可为多层结构,其至少可包括沿远离驱动背板BP的方向堆叠的截断支撑层SL1和截断延伸层SL2,截断延伸层SL2的至少一个侧壁延伸至截断支撑层SL1外,形成悬臂结构,从而得到截断槽SLG。
如图3-图9所示,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中,为了简化工艺,可使驱动背板BP中的一导电层与截断层SL同层设置,从而可以同时形成。该导电层可为第二源漏层SD2,进一步的,第二源漏层SD2具有上述文中的第一子层SD21、第二子层SD22和第三子层SD23,截断支撑层SL1可与第二子层SD22同层设置,且材料相同;而截断延伸层SL2可与第三子层SD23同层设置,且材料相同。由于第三子层SD23与第二子层SD22的材料不同,从而可以通过可通过同一刻蚀液对不同材料的刻蚀程度不同来使截断延伸层SL2的边沿延伸至截断支撑层SL1以外,从而形成截断槽SLG。
如图3-图9所示,截断层SL还可包括截断基底层SL3,截断基底层SL3的边沿也可延伸至截断支撑层SL1外,并可与截断延伸层SL2的边沿在垂直于衬底SU的方向上对齐。截断槽SLG的一个侧壁为截断延伸层SL2延伸出截断支撑层SL1的部分,截断槽SLG的另一侧壁为截断基底层SL3延伸出截断支撑层SL1的部分。同时,截断基底层SL3可与第一子层SD21同层设置,且材料相同,使得截断层SL与第二源漏层SD2的厚度和材料相同,可同时形成。
在本公开的另一些实施方式中,截断层SL可以不包括上述的截断基底层SL3,而仅包括截断支撑层SL1和截断延伸层SL2,截断支撑层SL1可直接设于第一平坦层PL1远离衬底SU的表面,但可与第一子层SD21同时形成,截断槽SLG的一个侧壁为截断延伸层SL2延伸出截断支撑层SL1的部分,截断槽SLG的另一侧壁则为第一平坦层PLN1。
下面对阻挡坝Dam的限位层BL进行示例性说明:
如图4-图9所示,限位层BL可直接层叠于截断层SL远离衬底SU的表面,且远离衬底SU的端部可位于发光器件LD远离衬底SU的一侧,限位层BL沿透光孔LH的径向的截面的形状可为梯形,当然也可以是矩形、三角形或其它形状。
为了简化工艺,可利用驱动背板BP的其它膜层的材料同时形成限位层,例如,限位层BL可与像素定义层PDL同层设置,且采用相同的材料,从而可以同时形成;或者,由于第二平坦层PLN2的边界与阻挡坝Dam间隔设置,因而,限位层BL可与第二平坦层PLN2同层设置,从而可以同时形成。
此外,如图5、图6、图8和图9所示,限位层BL也可以采用多层结构,其中的部分层可以与第二平坦层PLN2同层设置,部分层可与像素定义层PDL同层设置。举例而言: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阻挡坝Dam1的限位层BL可为单层结构,其可与像素定义层PDL同层设置。第二阻挡坝Dam2的限位层BL可包括沿远离衬底SU的方向依次堆叠的第一层BL1和第二层BL2,第一层BL1可与第二平坦层PLN2同层设置,第二层BL2与像素定义层PDL同层设置。使得第一阻挡坝Dam1的高度低于第二阻挡坝Dam2的高度。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阻挡坝Dam1的限位层BL为单层结构,其可与第二平坦层PLN2同层设置,而第二阻挡坝Dam2的第一层BL1可与第二平坦层PLN2同层设置,第二层BL2与像素定义层PDL同层设置。
在本公开的另一些实施方式中,阻挡坝Dam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且其可以是单层(与第二平坦层PLN2或像素定义层PDL同层设置),也可以包括与第二平坦层PLN2同层设置的第一层BL1和与像素定义层PDL同层设置的第二层BL2。
进一步的,如图4和图7所示,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截断层SL可以是沿远离透光孔LH的方向连续延伸的结构;或者,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截断层SL可以包括沿远离透光孔LH的方向间隔分布的多个截断单元,举例而言,如图6所示,截断单元可包括第一截断单元SLU1和第二截断单元SLU2,第一截断单元SLU1和第二截断单元SLU2均围绕于透光孔LH外,但二者之间具有一定的距离。第一截断单元SLU1的内侧壁(即截断层SL的内侧壁)和第二截断单元SLU2的外侧壁(即截断层SL的外侧壁)均设有截断槽SLG。同时,限位层BL可以填充第一截断单元SLU1和第二截断单元SLU2之间的空间。
如图4-图9所示,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中,为了进一步提高截断发光层EL的效果,显示面板还包括隔离柱SP,其可与阻挡坝Dam设于驱动背板BP的同一侧,且位于过渡区TA内,例如,隔离柱SP与阻挡坝Dam均设于第一平坦层PLN1远离衬底SU的表面。隔离柱SP至少可以围绕透光孔LH的部分区域,例如,隔离柱SP可为围绕透光孔LH的环形结构,当然,隔离柱SP也可以由沿环形轨迹间隔分布的多个独立隔离单元构成,还可以是弧形或者其它非封闭的形状。隔离柱SP的侧壁可设有隔离槽SPG,发光层EL延伸至过渡区TA内,且在隔离槽SPG间断,从而可通过隔离槽SPG起到阻断发光层EL的作用。隔离槽SPG具有沿远离衬底SU的方向分布的两个侧壁。隔离槽SPG可沿隔离柱SP的周向延伸,即围绕透光孔LH延伸,例如,阻挡坝Dam为围绕透光孔LH一周的环形结构,隔离槽SPG为围绕透光孔LH一周的环形槽。在形成发光层EL时,由于发光层EL的材料难以进入隔离槽SPG内部,从而使发光层EL在隔离槽SPG断开。
为了提高截断发光层EL的效果,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可在隔离柱SP的内侧壁和外侧壁均开设隔离槽SPG,隔离柱SP的内侧壁和外侧壁为沿透光孔LH的径向分布的两个侧壁,外侧壁位于内侧壁远离透光孔LH的一侧,该内侧壁和外侧壁均可设有隔离槽SPG。
如图6和图9所示,隔离柱SP可包括沿远离驱动背板BP的方向堆叠的隔离支撑层SP1和隔离延伸层SP2,隔离延伸层SP2的至少一个侧壁可延伸至隔离支撑层SP1外,以形成隔离槽SPG。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中,为了简化工艺,可使驱动背板BP中的一导电层与隔离柱SP同层设置,从而可以同时形成。该导电层可为第二源漏层SD2,进一步的,如图3-图9所示,第二源漏层SD2具有上述文中的第一子层SD21、第二子层SD22和第三子层SD23,隔离支撑层SP1可与第二子层SD22同层设置,且材料相同;而隔离延伸层SP2可与第三子层SD23同层设置,且材料相同。由于第三子层SD23与第二子层SD22的材料不同,从而可以通过可通过同一刻蚀液对不同材料的刻蚀程度不同来使隔离延伸层SP2的边沿延伸至截断支撑层SL1以外,从而形成隔离槽SPG。
隔离柱SP还可包括隔离基底层SP3,隔离基底层SP3的边沿也可延伸至隔离支撑层SP1外,并可与隔离延伸层SP2的边沿在垂直于衬底SU的方向上对齐。隔离槽SPG的一个侧壁为隔离延伸层SP2延伸出隔离支撑层SP1的部分,隔离槽SPG的另一侧壁为隔离基底层SP3延伸出隔离支撑层SL2的部分。同时,隔离基底层SP3可与第一子层SD21同层设置,且材料相同,使得隔离柱SP与第二源漏层SD2的厚度和材料相同,可同时形成。
在本公开的另一些实施方式中,隔离柱SP可以不包括上述的隔离基底层SP3,而仅包括隔离支撑层SP1和隔离延伸层SP2,隔离支撑层SP1可直接设于第一平坦层PL1远离衬底SU的表面,但可与第一子层SD21同时形成,隔离槽SPG的一个侧壁为隔离延伸层SP2延伸出隔离支撑层SP1的部分,隔离槽SPG的另一侧壁则为第一平坦层PLN1。
如图6所示,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截断层SL和隔离柱SP可以同层设置,以便同时形成,简化工艺。举例而言,第一截断单元SLU1和第二截断单元SLU2可与隔离柱SP采用相同的结构,且厚度相同,从而可以同时形成,阻挡坝Dam可视为在两个相邻的隔离柱SP上形成限位层BL后得到的结构,该两个隔离柱SP即为第一截断单元SLU1和第二截断单元SLU2。
如图2以及4-图9所示,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中,隔离柱SP的数量为多个,且分布于阻挡坝Dam两侧,例如,第一阻挡坝Dam1和第二阻挡坝Dam2之间不设置隔离柱SP,第一阻挡坝Dam1远离透光孔LH的一侧以及第二阻挡坝Dam2与透光孔LH之间设有隔离柱SP。
如图3所示,各发光器件LD可设于驱动背板BP一侧,例如,发光器件LD可设于的第二平坦层PLN2远离衬底SU的表面。各发光器件LD位于显示区AA内,使得整个显示区AA均可以发光,同时,发光器件LD可包括沿远离驱动背板BP的方向堆叠的第一电极ANO、发光层EL和第二电极CAT。发光器件LD可以是OLED(有机发光二极管),当然,也可以是Micro LED(微米发光二极管)和Mini LED(次毫米发光二极管),还可以是QLED(量子点二极管)等发光器件。
如图3所示,第一电极ANO可设于驱动背板BP一侧,且阵列分布,例如,第一电极ANO可设于第二平坦层PLN2远离衬底SU的表面。发光层EL可包括沿远离驱动背板BP的方向层叠的空穴注入层、空穴传输层、发光材料层、电子传输层和电子注入层。各个发光器件LD可共用第二电极CAT,也就是说,第二电极CAT可以是连续的整层结构,且第二电极CAT可延伸至过渡区TA和外围区WA,且覆盖隔离柱SP和阻挡坝Dam,第二电极CAT在隔离槽SPG和截断槽SLG处也可以断开。第一电极ANO则阵列分布于显示区AA,并与像素电路连接,且各发光器件LD可以独立发光。
此外,如图3所示,为了限定发光器件LD的发光范围,防止串扰,可在设置第一电极ANO的表面设置像素定义层PDL,且像素定义层PDL位于显示区AA内,其可设有露出各第一电极ANO的开口,发光层EL在开口内与第一电极ANO层叠。例如,像素定义层PDL和第一电极ANO均设于第二平坦层PLN2远离衬底SU的表面。像素定义层PDL的开口可小于其露出的第一电极ANO。由于发光层EL为整层结构,因而,发光层EL除了在开口内与第一电极ANO堆叠,还覆盖像素定义层PDL,并延伸至过渡区TA内。
各发光器件LD可共用发光层EL,使得各发光器件LD的发光颜色相同,此时,为了实现彩色显示,可在封装层TFE远离驱动背板BP的一侧设置彩膜层,彩膜层具有与各发光器件LD一一对应的滤光部,至少一部分滤光部可仅透过单色光,也可以存在透明的滤光部,发光器件LD发出的光线通过与其对应的滤光部后,可得到彩色光,实现彩色显示。具体原理在此不再详述。同时,发光层EL可延伸至过渡区TA,且位于透光孔LH外。
需要说明的是,各发光器件LD可共用发光层EL可以是指至少各发光器件LD的发光材料层是整层结构,整层结构可通过一次蒸镀等工艺同时形成。当然,可以是发光层EL的各个膜层均是整层结构。
如图3-图5以及图7和图8所示,封装层TFE用于保护发光器件LD,其可采用薄膜封装的方式,封装层TFE可包括第一无机层CVD1、有机层IJP和第二无机层CVD2,其中:
第一无机层CVD1可覆盖各个发光器件LD,即第一无机层CVD1可覆盖于第二电极CAT远离衬底SU的表面。同时,第一无机层CVD1从显示区AA延伸至过渡区TA内,且覆盖隔离柱SP和阻挡坝Dam,第一无机层CVD1在隔离槽SPG和截断槽SLG处也可以断开,当然,也可以连续。第一无机层CVD1的材料可以包括氮化硅、氧化硅等无机绝缘材料。
有机层IJP可设于第一无机层CVD1远离衬底SU的表面,且可通过位于外围区WA的外围阻挡坝将有机层IJP的边界限定于第一无机层CVD1的边界的内侧,有机层IJP的材料可采用树脂等有机材质。外围阻挡坝的结构可以与本公开的任意实施方式的阻挡坝Dam相同,也可以采用其它结构。
第二无机层CVD2可覆盖有机层IJP和未被有机层IJP覆盖的第一无机层CVD1,可通过第二无机层CVD2阻挡水氧侵入,通过具有流动性(制造过程中)的有机层IJP实现平坦化。第二无机层CVD2从显示区AA延伸至过渡区TA内,且堆叠于堵盖隔离柱SP和阻挡坝Dam的第一无机层CVD1远离衬底SU的表面,第二无机层CVD2在隔离槽SPG和截断槽SLG处也可以断开,当然,也可以连续。第二无机层CVD2的材料可以包括氮化硅、氧化硅等无机绝缘材料。
此外,显示面板还可以包括设置在封装层TFE远离衬底SU的一侧的触控层和透明盖板等其它膜层,在此不再详述。
本公开实施方式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可以是手机、平板电脑、电视或其它具有摄像功能的电子设备,在此不再一一列举。如图10所示,本公开的显示装置可包括显示面板PNL和感光元件CAU,其中:
显示面板PNL以是上述任意实施方式的显示面板PNL,其结构可参考上文中的显示面板PNL的实施方式,在此不再详述。
感光元件CAU可设于驱动背板BP远离发光器件LD的一侧,感光元件CAU在驱动背板BP的正投影与透光孔SA1在驱动背板BP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中,透光孔LH的数量为多个,感光元件CAU的数量与透光孔LH的数量相同,且各感光元件CAU与各透光孔LH一一对应地交叠设置。外界的光线可透过透光孔LH照射到对应的感光元件CAU上,感光元件CAU可根据对应的透光孔LH透过的光线产生电信号,以便生成图像。感光元件CAU可包括图像传感器,例如CCD图像传感器或CMOS图像传感器等。
感光元件CAU可以基于可见光来生成图像,还可基于红外线或其它光线来生成图像,例如,感光元件CAU可包括红外线传感器,通过接收外界的红外线形成红外线图像,以便于根据红外线图像识别指纹图案、虹膜图案、面部图案等。或者,感光元件CAU还可以包括照度传感器,其可以测量显示装置周围的照度,并且显示面板PNL可以基于所测量的照度来调节显示面板的亮度。此外,感光元件CAU还可以采用激光雷达(Light Detection andRanging,LIDAR)传感器等。
感光元件CAU不仅可以用于拍摄图像的相机,还可用于通过输出并检测光来测量距离、用于输出光的小型灯。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发明后,将容易想到本公开的其它实施方案。本申请旨在涵盖本公开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公开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公开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公开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指出。

Claims (15)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具有透光孔、位于所述透光孔外的显示区以及位于所述透光孔和所述显示区之间的过渡区;所述显示面板包括:
驱动背板;
至少一个阻挡坝,设于所述驱动背板且位于所述过渡区,所述阻挡坝至少围绕所述透光孔的部分区域;所述阻挡坝包括沿远离所述驱动背板的方向堆叠的截断层和限位层,所述截断层的侧壁设有至少围绕所述透光孔的部分区域的截断槽;
多个发光器件,设于所述驱动背板一侧,所述发光器件包括沿远离所述驱动背板的方向堆叠的第一电极、发光层和第二电极,且各所述发光器件共用所述发光层;所述发光层延伸至所述过渡区内,且在所述截断槽间断;
封装层,覆盖所述发光器件和所述阻挡坝,且包括限定于所述阻挡坝远离所述透光孔一侧的有机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截断层包括沿远离所述驱动背板的方向堆叠的截断支撑层和截断延伸层,所述截断延伸层的至少一个侧壁延伸至所述截断支撑层外,以形成所述截断槽。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截断层包括沿远离所述透光孔的方向间隔分布的第一截断单元和第二截断单元,所述第一截断单元的内侧壁和所述第二截断单元的外侧壁均设有所述截断槽,所述限位层填充所述第一截断单元和所述第二截断单元之间的空间。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截断层为沿远离所述透光孔的方向连续延伸的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
隔离柱,与所述阻挡坝设于所述驱动背板的同一侧,且位于所述过渡区;所述隔离柱至少围绕所述透光孔的部分区域;所述隔离柱的侧壁设有隔离槽;所述发光层延伸至所述过渡区内,且在所述隔离槽间断。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柱包括沿远离所述驱动背板的方向堆叠的隔离支撑层和隔离延伸层,所述隔离延伸层的至少一个侧壁延伸至所述隔离支撑层外,以形成所述隔离槽。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背板包括衬底和设于所述衬底一侧的导电层,所述导电层、所述截断层和所述隔离柱同层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层包括沿远离所述衬底的方向依次堆叠的第一子层、第二子层和第三子层;所述截断支撑层、隔离支撑层与第二子层同层设置;所述截断延伸层、隔离延伸层与第三子层同层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背板包括沿远离所述衬底的方向依次设置的半导体层、第一栅绝缘层、第一栅极层、第二栅绝缘层、第二栅极层、层间介质层、第一源漏层、第一平坦层、第二源漏层和第二平坦层;所述发光器件设于所述第二平坦层远离所述衬底的表面;
所述第二源漏层为所述导电层。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
像素定义层,设于所述驱动背板一侧,且具有露出各所述第一电极的开口;
所述发光层覆盖所述像素定义层;
所述限位层至少部分与所述像素定义层同层设置。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层至少部分与所述第二平坦层同层设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阻挡坝包括沿靠近所述透光孔的方向间隔分布的第一阻挡坝和第二阻挡坝,所述第一阻挡坝的高度小于所述第二阻挡坝的高度。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阻挡坝的限位层包括沿远离所述衬底的方向依次堆叠的第一层和第二层,所述第一层与所述第二平坦层同层设置,所述第二层与所述像素定义层同层设置;所述第二阻挡坝的限位层与所述像素定义层同层设置。
14.根据权利要求5-13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柱的数量为多个,且分布于所述阻挡坝两侧。
15.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1-14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
感光元件,位于所述驱动背板远离所述多个发光器件的一侧,所述感光元件在所述驱动背板的正投影与所述透光孔在所述驱动背板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
CN202210987525.3A 2022-08-17 2022-08-17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Pending CN11533246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987525.3A CN115332461A (zh) 2022-08-17 2022-08-17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987525.3A CN115332461A (zh) 2022-08-17 2022-08-17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332461A true CN115332461A (zh) 2022-11-11

Family

ID=839231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987525.3A Pending CN115332461A (zh) 2022-08-17 2022-08-17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332461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103316A1 (zh) * 2022-11-16 2024-05-23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终端设备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103316A1 (zh) * 2022-11-16 2024-05-23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终端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342390B2 (en) Display panel, display device and a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a display panel
US11398541B2 (en) Display device having notch or through hole
TWI651877B (zh) 顯示裝置
JP6807178B2 (ja) 表示装置、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
KR102205526B1 (ko)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KR101900914B1 (ko)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TWI406417B (zh) Tft(薄膜電晶體)及利用其之tft基材,製造tft基材的方法及液晶顯示器
CN110265470B (zh) 显示装置、显示面板及其制造方法
CN112786647B (zh) 具有基板孔的显示设备
US10163992B2 (en) Large area mirror display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WO2021077873A1 (zh) 电致发光显示基板和显示装置
CN112366217B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CN111564483A (zh) 一种显示装置
CN114156419B (zh) 透明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以及显示装置
CN115332461A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US11991903B2 (en) Display device
CN113299855A (zh) 显示装置、显示面板及其制造方法
JP2018081532A (ja) タッチセンサ及び表示装置
CN114824128B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JP2006173177A (ja) 平面撮像素子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JP2019200849A (ja) 表示装置
WO2022246768A1 (zh) 终端设备、显示面板及其制造方法
US11864433B2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US20230217734A1 (en) Electroluminescence display
US20220231100A1 (en) Display devic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