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324017B - 一种用于在原船闸基础上改建船闸导航墙段的施工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用于在原船闸基础上改建船闸导航墙段的施工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324017B
CN115324017B CN202211055132.5A CN202211055132A CN115324017B CN 115324017 B CN115324017 B CN 115324017B CN 202211055132 A CN202211055132 A CN 202211055132A CN 115324017 B CN115324017 B CN 11532401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ll
navigation
ship lock
diaphragm
navigation wa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055132.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324017A (zh
Inventor
周千凯
孙斌
李元博
刘领
周丁
陈明慧
康雄才
宋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nan Provincial Water Transportation Construction & Investment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nan Provincial Water Transportation Construction & Investment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nan Provincial Water Transportation Construction & Investment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nan Provincial Water Transportation Construction & Investment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055132.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324017B/zh
Publication of CN11532401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32401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32401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32401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CSHIP-LIFTING DEVICES OR MECHANISMS
    • E02C1/00Locks or dry-docks; Shaft locks, i.e. locks of which one front side is formed by a solid wall with an opening in the lower part through which the ships pas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10/00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at coastal zones; at river basins
    • Y02A10/30Flood prevention; Flood or storm water management, e.g. using flood barri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Ocean & Marine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Bridges Or Land Bridges (AREA)
  • Foundatio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在原船闸基础上改建船闸导航墙段的施工方法,通过在已建河侧导航墙的内侧施作第一地连墙,采用第一钢管横撑排连接第一地连墙和已建岸侧导航墙,利用已建岸侧导航墙和第一地连墙形成纵向围堰结构,再在已建岸侧导航墙的外侧施作第二地连墙,得到改建船闸导航墙段。本发明创新采用地连墙结合已建河侧导航墙结构作为纵向围堰,规避了需要在已建河侧导航墙外侧施作需大型土石围堰的问题,既解决了施工期行洪问题,又节省了土石围堰需要的材料和费用,同时地连墙可兼做施工期防渗墙。此外,将施工期临时交通桥基础和支护结构结合的新型结构,可充分利用地连墙和已建导航墙结构作为桥梁基础,节省了桥梁桩基础等相关工程费用。

Description

一种用于在原船闸基础上改建船闸导航墙段的施工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船闸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在原船闸基础上改建船闸导航墙段的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为了促进内河航运事业的发展,我国兴建了大量的航电枢纽用以提升航道等级,改善航道通航条件。船闸作为船舶通航建筑物,是航电枢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规模大小直接影响内河航运。近年来随着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活动频繁,航运货运量得到快速增长,运输船队也逐渐大型化,已建船闸通过能力已不能满足快速增加运量需求,使船舶待闸时间增加,影响水路物资的正常运输,因此,很多船闸面临需改扩建的问题。目前常规均是在已建船闸旁侧扩建二线船闸,但是,扩建二线船闸,占地面积大、耗费资金多,甚至会严重影响施工期两岸交通组织,因此常常需在现有船闸的基础上进行改建,尤其是在中上游河谷地区,受地形地貌制约,对断航期间影响较小区域,必须采用在原船闸基础上改建。
现有技术中针对船闸改建工程,常规的施工方式是需要在船闸引航道外侧布置围堰,然后再在内侧开挖基坑进行改建船闸的施工,期间,土石围堰会占据施工期行洪通道,需要大量的土石围堰材料。同时,针对施工期枢纽坝顶的交通通道问题,常规做法是在船闸下游或上游改建一座坝顶桥,解决施工期跨船闸交通问题,如此需要增加较多工程费用。
鉴于此,有必要提出一种用于在原船闸基础上改建船闸导航墙段的施工方法以解决或至少缓解上述缺陷。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在原船闸基础上改建船闸导航墙段的施工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针对船闸改建工程,需要在船闸引航道外侧布置围堰,而土石围堰会占据施工期行洪通道,并且需要大量的土石围堰材料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在原船闸基础上改建船闸导航墙段的施工方法,包括步骤:
S1,在已建河侧导航墙和已建岸侧导航墙之间的引航道内填筑粘土作为地连墙施工平台;
S2,在所述引航道内靠近所述已建河侧导航墙的一侧施作沿船闸纵向延伸的第一地连墙,并将所述第一地连墙和所述已建河侧导航墙作为改建船闸的河侧永久导航墙;
S3,采用至少一层第一钢管横撑排连接所述第一地连墙和所述已建岸侧导航墙;其中,所述第一钢管横撑排包括多根沿船闸纵向且间隔排布的第一钢管横撑,所述第一钢管横撑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一地连墙上,所述第二端固定安装在所述已建岸侧导航墙上,以利用所述已建岸侧导航墙对所述第一地连墙进行支护;
S4,在所述已建岸侧导航墙远离所述第一地连墙的一侧施作沿船闸纵向延伸的第二地连墙,并将所述第二地连墙作为所述改建船闸的岸侧永久导航墙;
S5,拆除所述第一钢管横撑排和所述已建岸侧导航墙,得到所述改建船闸导航墙段。
优选地,所述步骤S4和S5之间还包括步骤:
S41,利用所述已建河侧导航墙、所述第一地连墙以及所述第二地连墙作为基础施工临时桥梁立柱;
S42,在所述临时桥梁立柱的顶部架设用于连接所述河侧永久导航墙和所述岸侧永久导航墙的临时桥梁。
优选地,所述步骤S2之后还包括步骤:
S21,在所述已建河侧导航墙和所述第一地连墙之间形成的回填空间内回填粘土,并进行压实整平。
优选地,所述步骤S21之后还包括步骤:
S22,在所述回填空间的顶部安装用于连接所述第一地连墙和所述已建河侧导航墙的液压千斤顶;其中,所述液压千斤顶包括相对设置的固定端和抵持端,所述固定端与所述已建河侧导航墙固定连接,所述抵持端与所述第一地连墙固定连接。
优选地,所述步骤S21之后还包括步骤:
S23,在所述回填空间的顶部采用至少一层第二钢管横撑排连接所述第一地连墙和所述已建河侧导航墙;其中,所述第二钢管横撑排包括多根沿船闸纵向且间隔排布的第二钢管横撑,所述第二钢管横撑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三端和第四端,所述第三端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一地连墙上,所述第四端固定安装在所述已建河侧导航墙上。
优选地,所述第一地连墙的顶部与所述已建河侧导航墙的顶部平齐,所述第一地连墙的底部低于所述已建河侧导航墙的底部设置;所述第二地连墙的顶部与所述已建岸侧导航墙的顶部平齐,所述第二地连墙的底部低于所述已建岸侧导航墙的底部设置。
优选地,所述第二地连墙的数量为两面,两面所述第二地连墙平行间隔设置。
优选地,所述步骤S41和S42之间还包括步骤:
S411,搭建至少一层连接两面所述第二地连墙的联系梁排;其中,所述联系梁排包括多根沿船闸纵向且间隔排布的联系梁,所述联系梁的两端分别与对应的所述第二地连墙连接。
优选地,所述步骤S411和S42之间还包括步骤:S412,在位于最上层的所述联系梁排的顶部施作用于支撑所述临时桥梁的临时桥梁立柱。
优选地,所述第一钢管横撑排的层数为两层,每根所述第一钢管横撑的直径在Φ1.8m-Φ2.2m内选取。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在原船闸基础上改建船闸导航墙段的施工方法,通过在已建河侧导航墙的内侧施作第一地连墙,然后采用至少一层第一钢管横撑排连接第一地连墙和已建岸侧导航墙,利用所述已建岸侧导航墙对所述第一地连墙进行支护,然后再在已建岸侧导航墙的外侧施作沿船闸纵向延伸的第二地连墙,从而得到改建船闸导航墙段。本发明创新采用地连墙结合已建河侧导航墙结构作为纵向围堰,规避了需要在已建河侧导航墙外侧施作大型土石围堰的问题,既解决了施工期行洪问题,又节省了土石围堰需要的材料和费用,同时地连墙可兼做施工期防渗墙,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现有技术中已建船闸导航墙段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的施作地连墙施工平台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的施作第一地连墙和第一钢管横撑排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的施作第二地连墙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的施作临时桥梁立柱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的施作临时桥梁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的改建船闸导航墙段的结构示意图。
本发明目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10、已建船闸导航墙段;110、已建河侧导航墙;120、已建岸侧导航墙;130、引航道;20、改建船闸导航墙段;210、河侧永久导航墙;211、第一地连墙;220、第一钢管横撑排;221、第一钢管横撑;230、岸侧永久导航墙;231、第二地连墙;240、联系梁排;241、联系梁;250、回填空间;260、液压千斤顶;30、临时桥梁立柱;40、临时桥梁。
具体实施方式
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在本发明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请参阅附图1-8,本发明提供的一实施例中的一种用于在原船闸基础上改建船闸导航墙段的施工方法,包括步骤:
S1,在已建河侧导航墙110和已建岸侧导航墙120之间的引航道130内填筑粘土作为地连墙施工平台;其中,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已建船闸导航墙段10包括靠近河流一侧的已建河侧导航墙110和靠近岸边一侧的已建岸侧导航墙120,且引航道130即为已建河侧导航墙110和已建岸侧导航墙120之间形成的通道,已建河侧导航墙110和已建岸侧导航墙120均沿船闸纵向延伸设置,这部分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技术内容,在此不作赘述。
S2,在所述引航道130内靠近所述已建河侧导航墙110的一侧施作沿船闸纵向延伸的第一地连墙211,并将所述第一地连墙211和所述已建河侧导航墙110作为改建船闸的河侧永久导航墙210;值得注意的是,本申请创新地将第一地连墙211结合已建河侧导航墙110作为改建船闸导航墙段20的纵向施工围堰,通过在靠近已建河侧导航墙110的内侧施作第一地连墙211进行支护、挡土和防渗,能够有效规避需要在已建船闸导航墙段10的外侧施作土石围堰的问题,有效解决了施工期行洪问题,又节省了土石围堰需要的采用和费用,同时第一地连墙211可兼做施工期防渗墙,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并且,通过将第一地连墙211和已建河侧导航墙110二者合二为一构建成为改建船闸的河侧永久导航墙210,能够大幅提高改建船闸的结构强度和结构稳定性。此外,作为具体的示例,第一地连墙211的厚度可以在1.1m-1.3m之间选取。
S3,采用至少一层第一钢管横撑排220连接所述第一地连墙211和所述已建岸侧导航墙120;其中,所述第一钢管横撑排220包括多根沿船闸纵向且间隔排布的第一钢管横撑221,所述第一钢管横撑221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一地连墙211上,所述第二端固定安装在所述已建岸侧导航墙120上,以利用所述已建岸侧导航墙120对所述第一地连墙211进行支护;需要注意的是,第一钢管横撑221用于连接第一地连墙211和已建岸侧导航墙120,充分借助已建岸侧导航墙120原有结构对第一地连墙211进行支护加固,相比于单独施作第一地连墙211的方式,该步骤能够有效保证施工过程的稳固性。其次,第一钢管横撑排220的数量以及每排第一钢管横撑排220包括的第一钢管横撑221的数量均可以视实际需要而定,作为一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一钢管横撑排220的层数为两层,每根所述第一钢管横撑221的直径在Φ1.8m-Φ2.2m内选取。
S4,在所述已建岸侧导航墙120远离所述第一地连墙211的一侧施作沿船闸纵向延伸的第二地连墙231,并将所述第二地连墙231作为所述改建船闸的岸侧永久导航墙230;值得注意的是,第二地连墙231距离已建岸侧导航墙120的距离应当根据改建船闸的宽度、位置等实际需要而定。作为具体的示例,第二地连墙231的厚度设置在1.0m-1.4m之间。
S5,拆除所述第一钢管横撑排220和所述已建岸侧导航墙120,得到所述改建船闸导航墙段20。通过将作为临时支护作用的第一钢管横撑排220以及原有的已建岸侧导航墙120进行拆除,即可得到改建船闸导航墙段20。
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在已建河侧导航墙110的内侧施作第一地连墙211,然后采用至少一层第一钢管横撑排220连接第一地连墙211和已建岸侧导航墙120,利用所述已建岸侧导航墙120对所述第一地连墙211进行支护,然后再在已建岸侧导航墙120的外侧施作沿船闸纵向延伸的第二地连墙231,从而得到改建船闸导航墙段20。本发明创新采用地连墙结合已建河侧导航墙110结构作为纵向围堰,规避了需要在已建河侧导航墙110外侧施作大型土石围堰的问题,既解决了施工期行洪问题,又节省了土石围堰需要的材料和费用,同时地连墙可兼做施工期防渗墙,便于施工顺利进行。
作为本发明一较佳的实施方式,所述步骤S4和S5之间还包括步骤:
S41,利用所述已建河侧导航墙110、所述第一地连墙211以及所述第二地连墙231作为基础施工临时桥梁立柱30;S42,在所述临时桥梁立柱30的顶部架设用于连接所述河侧永久导航墙210和所述岸侧永久导航墙230的临时桥梁40。
值得本领域技术人员注意的是,本发明实施例创新地将施工期临时交通桥基础和支护结构结合的新型结构,可充分利用地连墙和已建导航墙结构作为桥梁基础,此处需要注意的是,现有技术中,临时桥梁40一般需要从征地开始在船闸的上游或下游完全新建一座临时桥梁40,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发明既解决了需要新建施工期桥梁问题,又节省了桥梁桩基础等相关工程费用。作为具体的示例,所述临时桥梁立柱30采用0.8m的方柱。
作为另一较佳的实施方式,所述步骤S2之后还包括步骤:
S21,在所述已建河侧导航墙110和所述第一地连墙211之间形成的回填空间250内回填粘土,并进行压实整平。通过在回填空间250内回填粘土并进行压实整平,能够进一步夯实第一地连墙211和已建河侧导航墙110的结构强度。
作为一较优的实施方式,所述步骤S21之后还包括步骤:
S22,在所述回填空间250的顶部安装用于连接所述第一地连墙211和所述已建河侧导航墙110的液压千斤顶260;其中,所述液压千斤顶260包括相对设置的固定端和抵持端,所述固定端与所述已建河侧导航墙110固定连接,所述抵持端与所述第一地连墙211固定连接。需要注意的是,为了减少在改建船闸过程中对已建河侧导航墙110的扰动,本申请实施例在第一地连墙211和已建河侧导航墙110之间安装液压千斤顶260,将第一地连墙211和已建河侧导航墙110联系成为一个整体,有效提高了第一地连墙211和已建河侧导航墙110的结构强度,能有降低改建船闸过程中对已建河侧导航墙110的扰动。
作为另一较优的实施方式,所述步骤S21之后还包括步骤:
S23,在所述回填空间250的顶部采用至少一层第二钢管横撑排(图未示出)连接所述第一地连墙211和所述已建河侧导航墙110;其中,所述第二钢管横撑排包括多根沿船闸纵向且间隔排布的第二钢管横撑(图未示出),所述第二钢管横撑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三端和第四端,所述第三端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一地连墙211上,所述第四端固定安装在所述已建河侧导航墙110上。值得注意的是,同上述液压千斤顶260的作用相同,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以第一地连墙211和已建河侧导航墙110之间设置第二钢管横撑排,同样能够同时加固第一地连墙211和已建河侧导航墙110。另外,在回填空间250的顶部范围内,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选择施作液压千斤顶260和/或第二钢管横撑排。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地连墙211的顶部与所述已建河侧导航墙110的顶部平齐,所述第一地连墙211的底部低于所述已建河侧导航墙110的底部设置;所述第二地连墙231的顶部与所述已建岸侧导航墙120的顶部平齐,所述第二地连墙231的底部低于所述已建岸侧导航墙120的底部设置。其中,将第一地连墙211的底部低于所述已建河侧导航墙110的底部设置,能够提高防渗效果,防止改建船闸施工的基坑渗水问题。
作为一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二地连墙231的数量为两面,两面所述第二地连墙231平行间隔设置。可以理解的是,第二地连墙231的数量包括但不限于是两个,所属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而定,作为一具体的示例,第二地连墙231的数量为两面,两面第二地连墙231平行间隔设置,两面第二地连墙231之间的间距设置在5.3m-5.7m之间。
作为一较佳的实施方式,所述步骤S41和S42之间还包括步骤:
S411,搭建至少一层连接两面所述第二地连墙231的联系梁排240;其中,所述联系梁排240包括多根沿船闸纵向且间隔排布的联系梁241,所述联系梁241的两端分别与对应的所述第二地连墙231连接。本领域技术人员需要注意的是,通过在两面第二地连墙231之间设置联系梁排240,能够将两面第二地连墙231联系成为一体,增强整体结构强度,其中,联系梁排240的层数,间隔排布的距离,每根所述联系梁241的截面尺寸均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定。作为具体的示例,所述联系梁241可以采用横向格梁,横截面尺寸可以设置为1.8m*1.8m,沿船闸纵向的间隔距离可以设置为3m。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411和S42之间还包括步骤:S412,在位于最上层的所述联系梁排240的顶部施作用于支撑所述临时桥梁40的临时桥梁立柱30。通过在最上层的所述联系梁排240的顶部施作临时桥梁立柱30,进一步地提高临时桥梁40的结构强度。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用于在原船闸基础上改建船闸导航墙段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步骤:
S1,在已建河侧导航墙和已建岸侧导航墙之间的引航道内填筑粘土作为地连墙施工平台;
S2,在所述引航道内靠近所述已建河侧导航墙的一侧施作沿船闸纵向延伸的第一地连墙,并将所述第一地连墙和所述已建河侧导航墙作为改建船闸的河侧永久导航墙;
S3,采用至少一层第一钢管横撑排连接所述第一地连墙和所述已建岸侧导航墙;其中,所述第一钢管横撑排包括多根沿船闸纵向且间隔排布的第一钢管横撑,所述第一钢管横撑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一地连墙上,所述第二端固定安装在所述已建岸侧导航墙上,以利用所述已建岸侧导航墙对所述第一地连墙进行支护;
S4,在所述已建岸侧导航墙远离所述第一地连墙的一侧施作沿船闸纵向延伸的第二地连墙,并将所述第二地连墙作为所述改建船闸的岸侧永久导航墙;
S5,拆除所述第一钢管横撑排和所述已建岸侧导航墙,得到所述改建船闸导航墙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在原船闸基础上改建船闸导航墙段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4和S5之间还包括步骤:
S41,利用所述已建河侧导航墙、所述第一地连墙以及所述第二地连墙作为基础施工临时桥梁立柱;
S42,在所述临时桥梁立柱的顶部架设用于连接所述河侧永久导航墙和所述岸侧永久导航墙的临时桥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在原船闸基础上改建船闸导航墙段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2之后还包括步骤:
S21,在所述已建河侧导航墙和所述第一地连墙之间形成的回填空间内回填粘土,并进行压实整平。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用于在原船闸基础上改建船闸导航墙段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21之后还包括步骤:
S22,在所述回填空间的顶部安装用于连接所述第一地连墙和所述已建河侧导航墙的液压千斤顶;其中,所述液压千斤顶包括相对设置的固定端和抵持端,所述固定端与所述已建河侧导航墙固定连接,所述抵持端与所述第一地连墙固定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用于在原船闸基础上改建船闸导航墙段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21之后还包括步骤:
S23,在所述回填空间的顶部采用至少一层第二钢管横撑排连接所述第一地连墙和所述已建河侧导航墙;其中,所述第二钢管横撑排包括多根沿船闸纵向且间隔排布的第二钢管横撑,所述第二钢管横撑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三端和第四端,所述第三端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一地连墙上,所述第四端固定安装在所述已建河侧导航墙上。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在原船闸基础上改建船闸导航墙段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地连墙的顶部与所述已建河侧导航墙的顶部平齐,所述第一地连墙的底部低于所述已建河侧导航墙的底部设置;所述第二地连墙的顶部与所述已建岸侧导航墙的顶部平齐,所述第二地连墙的底部低于所述已建岸侧导航墙的底部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用于在原船闸基础上改建船闸导航墙段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地连墙的数量为两面,两面所述第二地连墙平行间隔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用于在原船闸基础上改建船闸导航墙段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41和S42之间还包括步骤:
S411,搭建至少一层连接两面所述第二地连墙的联系梁排;其中,所述联系梁排包括多根沿船闸纵向且间隔排布的联系梁,所述联系梁的两端分别与对应的所述第二地连墙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用于在原船闸基础上改建船闸导航墙段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411和S42之间还包括步骤:S412,在位于最上层的所述联系梁排的顶部施作用于支撑所述临时桥梁的临时桥梁立柱。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在原船闸基础上改建船闸导航墙段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钢管横撑排的层数为两层,每根所述第一钢管横撑的直径在Φ1.8m-Φ2.2m内选取。
CN202211055132.5A 2022-08-31 2022-08-31 一种用于在原船闸基础上改建船闸导航墙段的施工方法 Active CN11532401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055132.5A CN115324017B (zh) 2022-08-31 2022-08-31 一种用于在原船闸基础上改建船闸导航墙段的施工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055132.5A CN115324017B (zh) 2022-08-31 2022-08-31 一种用于在原船闸基础上改建船闸导航墙段的施工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324017A CN115324017A (zh) 2022-11-11
CN115324017B true CN115324017B (zh) 2024-03-19

Family

ID=839286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055132.5A Active CN115324017B (zh) 2022-08-31 2022-08-31 一种用于在原船闸基础上改建船闸导航墙段的施工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324017B (zh)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SU1032095A1 (ru) * 1981-09-30 1983-07-30 Московский Ордена Трудового Красного Знамени Текстильный Институт Им.А.Н.Косыгина Способ глубинного обжига грунтов
CN106567375A (zh) * 2016-10-31 2017-04-19 长沙理工大学 一种新型整体式船闸结构
RU2618138C1 (ru) * 2015-12-14 2017-05-02 Григорий Викторович Мельник Камера судоходного шлюза
CN111424627A (zh) * 2020-05-18 2020-07-17 湖南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 一种船闸扩建支护结构和船闸扩建方法
CN112049099A (zh) * 2020-09-04 2020-12-08 华设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适用于船闸扩容改造的方法
CN212405080U (zh) * 2020-05-18 2021-01-26 湖南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 一种船闸扩建支护结构
CN213709559U (zh) * 2020-10-14 2021-07-16 华南理工大学 一种船闸扩建用基坑支护
CN113216124A (zh) * 2021-05-14 2021-08-06 湖南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改扩建船闸工程的防渗围堰系统
CN113322918A (zh) * 2021-06-09 2021-08-31 湖南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的用于改扩建船闸闸室段的施工方法
CN113463606A (zh) * 2021-08-10 2021-10-01 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改扩建通航建筑物布置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217063776U (zh) * 2022-03-11 2022-07-26 湖南省水运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船闸施工的监测系统
CN218204282U (zh) * 2022-08-31 2023-01-03 湖南省水运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改建船闸导航墙段的施工支护系统

Patent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SU1032095A1 (ru) * 1981-09-30 1983-07-30 Московский Ордена Трудового Красного Знамени Текстильный Институт Им.А.Н.Косыгина Способ глубинного обжига грунтов
RU2618138C1 (ru) * 2015-12-14 2017-05-02 Григорий Викторович Мельник Камера судоходного шлюза
CN106567375A (zh) * 2016-10-31 2017-04-19 长沙理工大学 一种新型整体式船闸结构
CN111424627A (zh) * 2020-05-18 2020-07-17 湖南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 一种船闸扩建支护结构和船闸扩建方法
CN212405080U (zh) * 2020-05-18 2021-01-26 湖南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 一种船闸扩建支护结构
CN112049099A (zh) * 2020-09-04 2020-12-08 华设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适用于船闸扩容改造的方法
CN213709559U (zh) * 2020-10-14 2021-07-16 华南理工大学 一种船闸扩建用基坑支护
CN113216124A (zh) * 2021-05-14 2021-08-06 湖南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改扩建船闸工程的防渗围堰系统
CN113322918A (zh) * 2021-06-09 2021-08-31 湖南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的用于改扩建船闸闸室段的施工方法
CN113463606A (zh) * 2021-08-10 2021-10-01 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改扩建通航建筑物布置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217063776U (zh) * 2022-03-11 2022-07-26 湖南省水运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船闸施工的监测系统
CN218204282U (zh) * 2022-08-31 2023-01-03 湖南省水运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改建船闸导航墙段的施工支护系统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复杂条件下扩建船闸口门区布置及改善措施;胡浩等;《水运工程》(第3(2019)期);第103-120页 *
河清水船闸改建工程中外江围堰施工技术的分析与控制;严志强;《建筑安全》(第11(2009)期);第34-35页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324017A (zh) 2022-11-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8204282U (zh) 一种用于改建船闸导航墙段的施工支护系统
CN113322918B (zh) 一种用于改扩建船闸闸室段的施工方法
CN103898868A (zh) 一种新型高桩码头
CN204825914U (zh) 用于复杂平面基坑的钢筋混凝土梁与鱼腹梁组合支撑结构
CN112482202A (zh) 一种拉杆式多用途钢栈桥桥台及其施工方法
CN203834422U (zh) 一种新型高桩码头
CN101892670B (zh) 多功能钢板桩砼拱圈围堰的施工方法
CN115324017B (zh) 一种用于在原船闸基础上改建船闸导航墙段的施工方法
CN108867664B (zh) 一种基于逆作法的路改桥段基坑支护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111535333A (zh) 一种复杂复建基坑工程桩基结构及施工方法
CN217974413U (zh) 一种深浅基坑支护施工结构
CN103758080B (zh) 架空式消浪观景平台结构
CN216948183U (zh) 一种用于改扩建船闸闸室段的施工支护系统
CN216275721U (zh) 留土反压斜拉撑组合式的基坑支护结构
CN210712576U (zh) 现浇大跨度箱梁多抱箍桁架支撑贝雷支架
CN209760245U (zh) 一种桥墩基坑多级支护结构
CN201756700U (zh) 多功能钢板桩砼拱圈围堰
CN111963203A (zh) 一种高烈度地区高架独柱车站及其施工方法
CN213448054U (zh) 一种软土地基有推力拱抗推及基坑支护组合结构
CN217974065U (zh) 一种桥梁架设用墩旁支架
CN214401802U (zh) 一种桩锚式盖板基坑围护结构
CN215164768U (zh) 一种适用于海上大跨现浇梁施工支架
CN113718796B (zh) 一种具有基坑支护功能的地下结构体系与施工方法
CN216586664U (zh) 与地下综合体并行建造的匝道桥组合支撑体系
CN216108441U (zh) 一种钢板桩围护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