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315768A - 阻断构件及包括该阻断构件的布线用断路器 - Google Patents

阻断构件及包括该阻断构件的布线用断路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315768A
CN115315768A CN202180022621.8A CN202180022621A CN115315768A CN 115315768 A CN115315768 A CN 115315768A CN 202180022621 A CN202180022621 A CN 202180022621A CN 115315768 A CN115315768 A CN 11531576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rm
main
sub
space
blocking me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022621.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赵诚烈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S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S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S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LS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531576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31576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33/00High-tension or heavy-current switches with arc-extinguishing or arc-preventing means
    • H01H33/02Details
    • H01H33/04Means for extinguishing or preventing arc between current-carrying parts
    • H01H33/08Stationary parts for restricting or subdividing the arc, e.g. barrier plat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71/00Details of the protective switches or relays covered by groups H01H73/00 - H01H83/00
    • H01H71/10Operating or release mechanisms
    • H01H71/12Automatic release mechanisms with or without manual releas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71/00Details of the protective switches or relays covered by groups H01H73/00 - H01H83/00
    • H01H71/10Operating or release mechanisms
    • H01H71/12Automatic release mechanisms with or without manual release
    • H01H71/123Automatic release mechanisms with or without manual release using a solid-state trip unit

Landscapes

  • Breakers (AREA)
  • Gas-Insulated Switchgears (AREA)

Abstract

公开了阻断构件及包括该阻断构件的布线用断路器。本发明实施例的布线用断路器包括阻断构件。阻断构件包括复数个延伸部,从而可以多级阻断与电弧一起产生的气体。因此,与电弧一起产生的气体无法残留在布线用断路器的内部,并且可以向布线用断路器的外部排出。

Description

阻断构件及包括该阻断构件的布线用断路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阻断构件及包括该阻断构件的布线用断路器,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具有能够防止与电弧一起产生的气体滞留在内部的结构的阻断构件及包括该阻断构件的布线用断路器。
背景技术
布线用断路器是回路断路器的一种,是能够为了在漏电、过电流等异常电流发生的情况下防止电气事故而阻断通电的设备。
一般的布线用断路器在内部包括固定触点和可动触点。当正常电流而非上述异常电流流过期间,固定触点额可动触点彼此接触并可以通电。另外,在上述异常电流流过的情况下,固定触点和可动触点隔开,从而防止通电。
在固定触点和可动触点隔开的情况下,由于流过固定触点和可动触点的异常电流而产生电弧(arc)。产生的电弧经过熄灭(extinguish)过程之后,向布线用断路器的外部排出。
此时,也与电弧一起产生气体。在电弧的情况下,可以定义为电子的流动,可以形成磁场等以引导其向外部排出。与此相反,在气体的情况下,不具有单独的极性等,因此难以通过与电弧相同的方式引导其排出。
参照图1至图5,说明将在现有技术的布线用断路器1000中产生的电弧和气体向外部排出的过程如下。
现有技术的布线用断路器1000包括壳体1100、机构(mechanism)1200、跳闸部1300以及阻断构件1400。
复数个内部箱体1120容纳于外部箱体1100。在内部箱体1120,形成有孔(未图示)。配置于内部箱体1120的内部空间的固定触点(未图示)和可动触点(未图示)隔开而产生的气体穿过所述孔(未图示)从内部箱体1120排出。
排出的气体应向壳体1100的外部排出,而不优选为滞留在外部箱体1110的内部空间。因此,需要用于防止从内部箱体1120排出的气体向外部箱体1110的内部空间流入的结构。
阻断构件1400位置与设置于壳体1100的内部的灭弧部1320相邻的位置,从而防止产生的电弧气体向壳体1100的内部流动。
具体地,阻断构件1400位于设置在机构1200的复数个内部箱体1120之间。阻断构件1400包括第一延伸部1410、第二延伸部1420以及第三延伸部1430,并阻断所述孔(未图示)与外部箱体1110的内部空间之间的连通。
在外部箱体1110和阻断构件1400之间,可以形成有规定的间隔。从内部箱体1120排出的气体沿所述间隔流动,从而可以向壳体1100的外部排出。
此时,设置在现有技术的布线用断路器1000的阻断构件1400在复数个内部箱体1120之间与外部箱体1100的下侧面隔开配置。因此,在阻断构件1400和外部箱体1100的下侧面之间,形成有规定的空间。
因此,沿所述间隔流动的气体的一部分将滞留于所述空间,即滞留空间1330。因此,应排出的气体残留在外部箱体1100的内部空间,从而可能导致污染增加并且绝缘电阻降低。这可能降低布线用断路器1000的运转可靠性。
韩国注册专利文献第10-1320770号公开了一种断电装置以及断电装置的熄灭气体冷却方法。具体地,公开了具有产生的气体与容纳于内部的冷却气体混合而被冷却并可以向阻断室内部流动的结构的断电装置等。
然而,这种类型的断电装置等只是提出了用于冷却产生的气体的方案,而没能提供用于防止产生的气体残留在回路断路器内部的对策。
韩国注册专利文献第10-1728496号公开了设置有电弧气体阻断部的分支断路器。具体地,公开了具有用于利用在前箱体的上部设置复数个隔壁部的电弧气体阻断部来防止产生的气体向子线汇流排转移的结构的分支断路器。
然而,这种类型的分支断路器只是提出了用于防止产生的气体向子线汇流排转移的方案。即,所述现有文献的局限性在于,没有提出用于防止产生的气体残留在分支断路器的内部空间的方案。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阻断构件及包括该阻断构件的布线用断路器,所述阻断构件具有能够解决上述问题的结构。
首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阻断构件及包括该阻断构件的布线用断路器,所述阻断构件具有能够防止与电弧一起产生的气体残留在内部空间的结构。
另外,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阻断构件及包括该阻断构件的布线用断路器,所述阻断构件具有能够防止各种构成要件因与电弧一起产生的气体而受损的结构。
另外,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阻断构件及包括该阻断构件的布线用断路器,所述阻断构件具有能够提高运转可靠性的结构。
另外,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阻断构件及包括该阻断构件的布线用断路器,所述阻断构件具有能够以多阶段阻断与电弧一起产生的气体的结构。
另外,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阻断构件及包括该阻断构件的布线用断路器,所述阻断构件具有能够实现上述目的的同时,使设计变更最小化的结构。
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阻断构件,所述阻断构件包括:结合部;主延伸部,与所述结合部连续,并向与所述结合部相反的方向延伸;以及副延伸部,与所述结合部连续,与所述主延伸部隔开,并且向与所述结合部相反的方向延伸,所述主延伸部包括作为位于彼此相邻的灭弧部之间空间的主空间部,所述副延伸部以包围所述主空间部的方式延伸。
另外,所述阻断构件的所述主延伸部可以包括:第一主臂,与所述结合部连续,并向与所述结合部相反的一方向延伸;第二主臂,与所述结合部连续,并向与所述第一主臂延伸的方向相反的另一方向延伸;第三主臂,与所述第二主臂连续,与所述第二主臂形成规定的角度并延伸;以及第四主臂,与所述第三主臂连续,与所述第三主臂形成规定的角度,并且向所述第一主臂延伸的所述一方向延伸。
另外,所述阻断构件的所述主空间部可以被所述第二主臂、所述第三主臂以及所述第四主臂包围。
另外,所述阻断构件的所述第二主臂和所述第三主臂形成的所述规定的角度可以是90°以下,所述第三主臂和所述第四主臂形成的所述规定的角度可以是90°以下。
另外,所述阻断构件的所述副延伸部可以包括:第一副臂,与所述结合部连续,并向与所述结合部相反的方向延伸;第二副臂,与所述第一副臂连续,与所述第一副臂形成规定的角度并向与所述结合部相反的方向延伸;以及第三副臂,与所述第二副臂连续,与所述第二副臂形成规定的角度并向所述第三主臂延伸的方向延伸。
另外,所述阻断构件的所述第一副臂及所述第二副臂沿与所述主空间部相反的方向与所述第二主臂隔开,从而在所述第一副臂及所述第二副臂与所述第二主臂之间可以形成有作为由所述第一副臂、所述第二副臂以及所述第二主臂包围的空间的第一副空间部。
另外,所述阻断构件的所述第三副臂沿与所述主空间部相反的方向与所述第三主臂隔开,从而在所述第三副臂和所述第三主臂之间可以形成有作为由所述第三副臂和所述第三主臂包围的空间的第二副空间部。
另外,在所述阻断构件的所述结合部的内部可以贯穿形成有结合孔。
另外,本发明提供一种布线用断路器,所述布线用断路器包括:框架,在内部形成有空间;复数个内部箱体,容纳于所述框架的所述空间,并形成有供产生的电弧排出的电弧排出孔;以及阻断构件,在复数个的所述内部箱体之间位于与所述电弧排出孔相邻的位置,以阻断产生的气体,在所述内部箱体的内部容纳有:固定触点,与外部可通电地连接;可动触点,与所述固定触点相邻,设置为能够向朝向所述固定触点的方向或远离所述固定触点的方向移动;以及灭弧部,与所述固定触点和所述电弧排出孔相邻,并熄灭产生的电弧,并且所述阻断构件包括:主空间部,与所述电弧排出孔连通;主延伸部,包围所述主空间部;以及副延伸部,包围所述主延伸部。
另外,所述布线用断路器的所述框架包括:上部框架,从上侧覆盖所述空间;以及下部框架,在所述上部框架的下侧,与所述上部框架结合,所述阻断构件容纳于所述下部框架的内部,可以位于与形成所述下部框架的下侧面的下基座相邻的位置。
另外,所述布线用断路器的所述阻断构件的所述主延伸部可以包括:结合部,与所述内部箱体结合;第一主臂,与所述结合部连接,并朝向上侧延伸;第二主臂,与所述结合部连接,并朝向下侧延伸;第三主臂,与所述第二主臂连续,并朝向一侧延伸;以及第四主臂,与所述第三主臂连续,并朝向上侧延伸,所述主空间部可以由所述第一主臂、所述第二主臂、所述第三主臂以及所述第四主臂包围。
另外,所述布线用断路器的所述阻断构件的所述副延伸部可以包括:第一副臂,与所述结合部连接,朝向下侧倾斜地延伸;第二副臂,与所述第一副臂连续,并朝向下侧延伸;以及第三副臂,与所述第二副臂连续,并朝向所述第二主臂延伸的所述一侧延伸。
另外,所述布线用断路器的所述副延伸部的所述第一副臂和所述第二副臂沿与所述主空间部相反的方向与所述主延伸部的所述第二主臂隔开,以在所述第一副臂和所述第二副臂与所述第二主臂之间可以形成有第一副空间部,所述副延伸部的所述第三副臂沿与所述主空间部相反的方向与所述主延伸部的所述第三主臂隔开,以在所述第三副臂与所述第三主臂之间可以形成有第二副空间部。
另外,在所述布线用断路器的所述第二副空间部可以部分地容纳有彼此相邻的复数个所述内部箱体。
另外,所述布线用断路器包括跳闸部,所述跳闸部与所述框架的一侧结合,与所述固定触点可通电地连接,所述阻断构件可以位于与所述跳闸部相邻的位置。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实现如下效果。
首先,在产生电弧和气体的复数个内部箱体之间设置有阻断构件。阻断构件包括与内部箱体的内部空间连通的主空间部。主空间部与在彼此相邻的内部箱体之间形成的空间连通。
此时,阻断构件插入到在彼此相邻的内部箱体之间形成的空间,所述空间被填满。因此,向主空间部流入的气体无法残留在所述空间,并朝向电弧排出孔流动。
因此,与电弧一起产生的气体不在布线用断路器的内部空间扩散或残留,并且可以穿过电弧排出孔向外部排出。
另外,通过上述构造产生的气体不在布线用断路器的内部空间扩散或残留,并且朝向电弧排出孔向外部排出。即,使在内部箱体的内部空间中产生并向主空间部流动的气体滞留在布线用断路器的内部空间的时间最小化。
因此,使容纳于布线用断路器的内部空间的各种构成要件和产生的气体接触的时间最小化。结果,所述各种构成要件不会因产生的气体而受损。
另外,由于产生的气体在布线用断路器的内部空间滞留最小限度的时间之后排出,因此对布线用断路器的各种构成要件的损伤也可以被最小化。
因此,各种构成要件可以按期望运转。结果,布线用断路器的运转可靠性可以被提高。
另外,阻断构件包括主延伸部和副延伸部。主延伸部密封在彼此相邻的内部箱体之间形成的第一空间。副延伸部密封在彼此相邻的内部箱体之间形成的第二空间。
第一空间与主空间部连通。另外,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彼此连通。因此,流入主空间部的气体首先被容纳于第一空间的主延伸部阻断其扩散和残留。
另外,穿过第一空间的气体进一步被容纳于第二空间的副延伸部阻断其扩散和残留。即,位于供产生的气体朝向电弧排出孔流动的路径上的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均被阻断构件填满。
因此,可以以多阶段阻断产生的电弧的扩散和残留。
另外,阻断构件位于彼此相邻的内部箱体之间。设置在阻断构件的结合部、主延伸部以及副延伸部可以形成为与在彼此相邻的内部箱体之间形成的空间的形状相应的形状。即,不要求为了设置阻断构件而对整个布线用断路器进行过多的结构变更。
因此,在有效阻断产生的气体的同时,可以使布线用断路器的结构变更最小化。因此,可以将阻断构件应用于现有的布线用断路器,从而可以提高设计自由度并且减少制造所需的时间和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现有技术的布线用断路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示出图1的布线用断路器的内部的侧剖视图。
图3是示出图1的布线用断路器的内部的正剖视图。
图4是示出设置于图1的布线用断路器的阻断构件的立体图。
图5是示出图4的阻断构件的侧视图。
图6是示出本发明实施例的布线用断路器的立体图。
图7是示出图6的布线用断路器的正视图。
图8是示出图6的布线用断路器的侧剖视图。
图9是示出图6的布线用断路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10是示出图6的布线用断路器的侧剖视图。
图11是设置于图6的布线用断路器的阻断构件的立体图。
图12是示出图11的阻断构件的另一角度的立体图。
图13是示出图11的阻断构件的侧视图。
图14是示出从设置有本发明实施例的阻断构件的布线用断路器内部排出电弧的过程的正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阻断构件及包括该阻断构件的布线用断路器。
在以下的说明中,为了明确本发明的特征,可以省略对一部分构成要件的说明。
1.术语的定义
在以下说明中使用的术语"断路器"是指漏电断路器、布线用断路器等在感测到漏电流或过电流等的情况下可以阻断电流的任意装置。
在以下说明中使用的术语"正常电流"是指回路断路器不执行阻断操作的在正常状态下流动的电流。
在以下说明中使用的术语"异常电流"是指回路断路器执行阻断操作的不是正常电流的电流。异常电流可以包括漏电流、过电流、不足电流等。
在以下说明中使用的术语"电弧(arc)"是指彼此接触而通电中的电极隔开而产生的电子和离子的等离子体。
在以下说明中使用的术语"气体"是指与电弧一起产生或随着电弧熄灭而产生的任意气体。
在以下说明中使用的术语"前方侧"、"后方侧"、"左侧"、"右侧"、"上侧"以及"下侧"将参照图6、图8以及图11中示出的坐标系来理解。
2.对本发明实施例的布线用断路器10的构成的说明
参照图6至图10,本发明实施例的布线用断路器10包括框架100、机构(mechanism)200、跳闸部300、通电部400以及灭弧部500。
另外,进一步参照图11至图13,本发明实施例的布线用断路器10包括阻断构件600。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布线用断路器10的各构成,并单独说明阻断构件600。
(1)对框架100的说明
框架100形成布线用断路器10的外形。换句话说,框架100起到布线用断路器10的壳体(housing)的功能。
框架100是布线用断路器10直接向用户露出的部分。因此,框架100优选为由塑料或合成树脂等绝缘性材料形成。因此,可以防止由于电流任意通电而在框架100中可能发生的安全事故。
在框架100的内部形成有空间。在所述空间可以安装有,在通电有异常电流时用于阻断通电并熄灭产生的电弧的各种构成要件。
框架100的内部与外部可通电地连接。所述连接是通过固定触头411贯穿框架100的内部和外部并与框架100结合而实现的。
在框架100的一侧,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前方侧,结合有跳闸部300。跳闸部300可以与容纳于框架100的内部的通电部400可通电地连接。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框架100包括上部框架110、下部框架120以及电弧排出孔130。
上部框架110形成框架100的上侧。上部框架110与下部框架120结合而形成框架100。
在上部框架110的内部,形成有空间。所述空间与形成于下部框架120的内部的空间连通。
在上部框架110的空间,可以部分地容纳有机构200。
在上部框架110的与下部框架120相反的一侧面,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上侧面,形成有开口部。设置于机构200的杠杆构件可以贯穿所述开口部。
因此,杠杆构件向外侧露出,用户可以在视觉上容易地识别布线用断路器10是否运转。
下部框架120形成框架100的下侧。下部框架120与上部框架110结合以形成框架100。
在下部框架120的内部形成有空间。所述空间与形成于上部框架110的内部的空间连通。
在下部框架120的空间,可以部分地容纳有机构200。另外,在下部框架120的空间,容纳有内部箱体210,内部箱体210容纳通电部400。
如后所述,内部箱体210可以设置为复数个。复数个内部箱体210在下部框架120的空间中沿一方向,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左右方向彼此隔开,并排配置。
下部框架120包括下基座121。
下基座121形成下部框架120的一面,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下侧面。下基座121在下侧支撑内部箱体210和阻断构件600。内部箱体210和阻断构件600位于与下基座121相邻的位置。
下部框架120的所述空间与内部箱体210的内部空间连通。在内部箱体210的内部空间中与电弧一起产生的气体可以流入下部框架120的所述空间。
下部框架120的所述空间与外部连通。从内部箱体210的内部空间流入的气体可以向外部排出。
本发明实施例的布线用断路器10可以防止流入下部框架120的所述空间的气体的残留。对此的详细说明将在后面描述。
电弧排出孔130是供在内部箱体210的内部产生的电弧在被熄灭之后排出的通路。另外,电弧排出孔130是供与电弧一起产生的气体排出的通路。
电弧排出孔130贯穿框架100的外表面形成,以将框架100的内部空间和外部连通。
具体地,电弧排出孔130将上部框架110的内部空间和下部框架120的内部空间与外部连通。在内部箱体210产生并向框架100的内部空间流入的气体可以通过电弧排出孔130向外部排出。
电弧排出孔130与内部箱体210连通。内部箱体210中产生的电弧在被熄灭后可以通过电弧排出孔130向外部排出。
如图7所示,位于前方侧的电弧排出孔130形成有复数个,并与各个内部箱体210的内部空间连通。虽未图示,但位于后方侧的电弧排出孔130也将理解为形成有复数个,并与各个内部箱体210的内部空间连通。
电弧排出孔130可以形成有复数个。复数个电弧排出孔130可以位于与灭弧部500相邻的位置。
如图8所示,位于前方侧的电弧排出孔130与灭弧部500的位置相对应地位于下侧。另外,位于后方侧的电弧排出孔130与灭弧部500的位置相对应地位于上侧。
(2)对机构200和跳闸部300的说明
机构200和跳闸部300随着异常电流的通电而运转,从而阻断布线用断路器10和外部的电源或负载之间的通电。
机构200与跳闸部300连接。如果跳闸部300运转(即,旋转),则机构200也可以旋转。
机构200与通电部400连接。如果机构200运转(即,旋转),则可动触点422可以与固定触点412隔开。因此,布线用断路器10与外部的电源或负载电隔开。
机构200包括内部箱体210。
内部箱体210容纳与外部可通电地连接的通电部400。容纳于内部箱体210的通电部400与机构200连接。如果机构200运转,则通电部400也运转以阻断布线用断路器10与外部的电源或负载间的通电。
在内部箱体210的内部,形成有空间。在所述空间,容纳有通电部400。另外,在所述空间,容纳有用于熄灭产生的电弧的灭弧部500。
内部箱体210可以设置复数个。复数个内部箱体210可以彼此隔开并沿一方向并排配置。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内部箱体210设置有三个,并沿左右方向彼此隔开配置。阻断构件600位于复数个内部箱体210之间。
这是因为,在本发明实施例的布线用断路器10接通R相、S相、T相或U相、V相、W相的三相电流。内部箱体210的数量可以根据对布线用断路器10接通的电流的相(phase)的种类而变更。
如果机构200和跳闸部300运转,则容纳于内部箱体210的内部空间的通电部400旋转而产生电弧和气体。产生的电弧在穿过灭弧部500并被熄灭之后,通过电弧排出孔130向外部排出。
此时,产生的气体的一部分可以流入框架100的内部空间。流入的气体通过电弧排出孔130向框架100的外部排出。
此时,阻断构件600位于复数个内部箱体210之间。阻断构件600可以防止向框架100的内部空间流入的气体的残留。对此的详细说明将在后面描述。
在内部箱体210形成有气孔211。气孔211在复数个内部箱体210彼此相对的面,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朝向阻断构件600的一面贯穿形成。
气孔211使内部箱体210的内部空间和框架100的内部空间连通。在内部箱体210的内部空间产生的气体可以通过气孔211向框架100的内部空间流动。
气孔211与阻断构件600的主空间部625连通。在内部箱体210的内部空间产生的气体可以通过气孔211向主空间部625流动。
流入主空间部625的气体可以通过电弧排出孔130向框架100的外部排出。对此的详细说明将在后面描述。
跳闸部300随着有异常电流接通而进行旋转,从而使机构200运转。跳闸部300与通电部400可通电地连接。
跳闸部300包括投射部(shooter)(未图示)和横杆(未图示)等。如果接通异常电流,则双金属件(bimetal)等由于产生的热量而弯曲,从而击打横杆(未图示)。
因此,横杆(未图示)旋转以击打投射部(未图示)。因此,与跳闸部300连接的机构200和与机构200连接的通电部400旋转,从而可以阻断布线用断路器10和外部的电源或负载之间的通电。
机构200和跳闸部300的运转过程是众所周知的技术,因此以下省略详细的说明。
(3)对通电部400的说明
通电部400允许或阻断布线用断路器10与外部的电源或负载之间的通电。所述通电通过固定端子部410和可动端子部420接触来实现。另外,所述阻断通过固定端子部410和可动端子部420隔开来实现。
通电部400容纳于内部箱体210的内部空间。通电部400在内部箱体210的内部空间中,位于与灭弧部500相邻的位置。通电部400运转而产生的电弧可以穿过灭弧部500并被熄灭。
通电部400与外部可通电地连接。具体地,通电部400利用向外侧露出的固定端子部410与外部的电源或负载可通电地连接。
如上所述,在框架100的前方侧,结合有跳闸部300。位于前方侧的固定端子部410可以与跳闸部300可通电地连接。
通电部400可以设置为复数个。复数个通电部400可以分别容纳于复数个内部箱体210。在图示的实施例中,通电部400设置为三个,并分别容纳于三个内部箱体210。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通电部400包括固定端子部410、可动端子部420以及旋转轴430。
固定端子部410和可动端子部420彼此接触或隔开,从而允许或阻断布线用断路器10的通电。所述接触或隔开可以通过旋转轴430旋转来实现。
固定端子部410与外部的电源或负载可通电地连接。利用固定端子部410,布线用断路器10可以与外部的电源或负载可通电地连接。
固定端子部410的一部分容纳于内部箱体210的内部空间。从名称可知,固定端子部410在内部箱体210的内部空间中不移动。
因此,固定端子部410和可动端子部420的隔开通过可动端子部420的移动来实现。
固定端子部410的剩余部分向内部箱体210的外部露出。固定端子部410的所述剩余部分可以利用导线构件(未图示)等与外部的电源或负载可通电地连接。
固定端子部410可以设置为复数个。复数个固定端子部410分别位于内部箱体210的前方侧和后方侧。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固定端子部410设置为两个,并被配置为相对于旋转轴430的中心轴呈点对称。
复数个固定端子部410可以彼此可通电地连接。所述连接通过复数个可动端子部420分别与复数个固定端子部410接触来形成。
固定端子部410位于与灭弧部500相邻的位置。具体地,位于前方侧的固定端子部410位于灭弧部500的上侧。另外,位于后方侧的固定端子部410位于灭弧部500的下侧。
固定端子部410可以由导电材料形成。在一实施例中,固定端子部410可以由铜(Cu)、铁(Fe)等形成。
固定端子部410包括固定触头411和固定触点412。
固定触头411与外部的电源或负载可通电地连接。固定触头411的一部分容纳于内部箱体210的内部空间,剩余部分向内部箱体210的外部露出。所述剩余部分可以向框架100的外部露出,或者与跳闸部300可通电地连接。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固定触头411分别设置在内部箱体210的前方侧和后方侧。位于前方侧的固定触头411向内部箱体210的前方侧延伸而露出,位于后方侧的固定触头411向内部箱体210的后方侧延伸而露出。
固定触头411与固定触点412可通电地连接。
固定触点412与可动触点422接触或隔开。因此,布线用断路器10可以与外部的电源或负载通电或通电被阻断。
固定触点412与固定触头411可通电地连接。固定触点412可以与固定触头411接触。在一实施例中,固定触点412可以与固定触头411一体形成。
位于前方侧的固定触点412位于固定触头411的下侧。位于后方侧的固定触点412位于固定触头411的上侧。
即,固定触点412沿朝着灭弧部500的方向定位,从而与灭弧部500在前后方向上部分地重叠。
因此,固定触点412与可动触点422分离而产生的电弧可以迅速地朝向灭弧部500移动。
可动端子部420与固定端子部410可通电地连接或分离。利用可动端子部420,复数个固定端子部410可以彼此可通电地连接。结果,布线用断路器10可以与外部的电源或负载可通电地连接。
可动端子部420容纳于内部箱体210的内部空间。从名称可知,可动端子部420可移动地结合于内部箱体210的内部空间。
可动端子部420与旋转轴430结合。如果旋转轴430旋转,则可动端子部420也可以与旋转轴430一起旋转。
可动端子部420与旋转轴430可通电地连接。经过固定端子部410流入的电流可以被传输到可动端子部420和旋转轴430。
可动端子部420可以设置为复数个。复数个可动端子部420分别位于内部箱体210的前方侧和后方侧。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可动端子部420设置为两个,并被配置为相对于旋转轴430的中心轴呈点对称。
复数个可动端子部420可以分别与复数个固定端子部410可通电地接触或隔开。即,可动端子部420可以旋转以与固定端子部410接触,或者旋转以与固定端子部410隔开。
所述接触和隔开可以通过连接有可动端子部420的旋转轴430的旋转来实现。
可动端子部420位于与灭弧部500相邻的位置。
在图8所示的实施例中,位于前方侧的可动端子部420在固定端子部410的下侧与灭弧部500相邻。
所述可动端子部420可以随着旋转轴430沿逆时针方向旋转而与固定端子部410隔开。另外,所述可动端子部420可以随着旋转轴430沿顺时针方向旋转而与固定端子部410接触。
在图8所示的实施例中,位于后方侧的可动端子部420在固定端子部410的上侧与灭弧部500相邻。
所述可动端子部420可以随着旋转轴430沿逆时针方向旋转而与固定端子部410隔开。另外,所述可动端子部420可以随着旋转轴430沿顺时针方向旋转而与固定端子部410接触。
即,随着旋转轴430旋转,复数个固定端子部410和可动端子部420可以彼此可通电地接触或隔开。
可动端子部420可以由导电材料形成。在一实施例中,可动端子部420可以由铜(Cu)、铁(Fe)等形成。
可动端子部420包括可动触头421和可动触点422。
可动触头421与旋转轴430可通电地连接。如果旋转轴430旋转,则可动触头421也可以旋转。因此,可动触头421可以向朝着固定端子部410的方向或远离固定端子部410的方向旋转移动。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可动触头421设置为复数个,分别与旋转轴430的前方侧和后方侧连接。位于前方侧的可动触头421与位于前方侧的固定端子部410可通电地接触或隔开。位于后方侧的可动触头421与位于后方侧的固定端子部410可通电地接触或隔开。
可动触头421与可动触点422可通电地连接。
可动触点422与固定触点412接触或隔开。因此,布线用断路器10可以与外部的电源或负载通电或通电被阻断。
可动触点422与可动触头421可通电地连接。可动触点422可以与可动触头421接触。在一实施例中,可动触点422可以与可动触头421一体形成。
位于前方侧的可动触点422位于可动触头421的上侧。位于后方侧的可动触点422位于可动触头421的下侧。
即,可动触点422配置为在朝向固定触点412的方向上,与灭弧部500在前后方向上部分地重叠。
因此,固定触点412与可动触点422分离而产生的电弧可以随着可动触点422伸长并朝向灭弧部500迅速地移动。
旋转轴430与可动端子部420连接,从而与可动端子部420一起旋转。通过旋转轴430的旋转,可动端子部420可以与固定端子部410可通电地接触或隔开。
旋转轴430可旋转地与内部箱体210结合。旋转轴430可旋转地容纳于内部箱体210的内部空间。
旋转轴430可以由导电材料形成。在一实施例中,旋转轴430可以由铜(Cu)、铁(Fe)等形成。
旋转轴430与可动端子部420连接。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旋转轴430的前方侧与位于前方侧的可动端子部420连接,并且旋转轴430的后方侧与位于后方侧的可动端子部420连接。
旋转轴430与可动端子部420可通电地连接。经过固定端子部410流入布线用断路器10的电流可以经由可动端子部420和旋转轴430流向另一固定端子部410。
如果布线用断路器10接通异常电流,则旋转轴430旋转,使得可动端子部420和固定端子部410隔开。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旋转轴430沿逆时针方向旋转,从而可以阻断布线用断路器10和外部的电源或负载之间的通电。
(4)对灭弧部500的说明
灭弧部500引导因接通异常电流使得固定端子部410和可动端子部420隔开而产生的电弧。产生的电弧可以在穿过灭弧部500并被熄灭之后,通过电弧排出孔130向布线用断路器10的外部排出。
灭弧部500容纳于内部箱体210的内部空间。
灭弧部500位于与固定端子部410和可动端子部420相邻的位置。具体地,灭弧部500可以配置为与固定触点412和可动触点422沿左右方向重叠。
灭弧部500可以设置为复数个。复数个灭弧部500可以分别位于与复数个固定端子部410和复数个可动端子部420相邻的位置。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灭弧部500设置为两个,并分别与位于前方侧的端子部410、420和位于后方侧的端子部410、420相邻。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灭弧部500包括支撑板510和格栅520。
支撑板510与复数个格栅520结合。支撑板510可以分别与复数个格栅520的两侧,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左侧和右侧结合。
支撑板510可以设置为复数个。复数个支撑板510彼此隔开并相对地配置。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支撑板510设置为两个,并分别位于格栅520的左侧和右侧。各格栅520可以分别插入结合于各支撑板510。
支撑板510可以由绝缘性材料形成。这是为了防止用于引导产生的电弧的格栅520的磁力被干扰。
支撑板510可以由耐热性、耐压性材料形成。因此,可以防止由于产生的电弧引起的支撑板510的损伤或劣化。
在一实施例中,支撑板510可以由增强塑料等形成。
格栅(grid)520将产生的电弧向灭弧部500引导。格栅520可以设置为复数个。复数个格栅可以彼此隔开堆叠。
格栅520可以由具有磁性或可以被磁化(magnetize)的材料形成。在一实施例中,各格栅可以由永久磁铁(permanent magnet)或铁(Fe)等形成。
格栅520插入结合于支撑板510。具体地,复数个格栅520分别插入于支撑板510。此时,各格栅520可以插入于支撑板510以彼此隔开并堆叠。
朝向各固定触点412的格栅520的一侧可以凹陷形成。因此,在格栅520的内部,形成有朝向旋转轴430开放的开口部。
可动触点422可以穿过所述开口部并移动。因此,固定触点412和可动触点422隔开而产生的电弧可以随着可动触点422伸长,并可以被格栅520所施加的磁力引导至格栅520。
3.对本发明实施例的阻断构件600的说明
参照图9至图13,本发明实施例的布线用断路器10包括阻断构件600。
阻断构件600阻断在内部箱体210的内部空间中产生的气体向框架100的内部空间扩散。因此,流入的气体可以不残留在框架100的内部空间,并且可以向布线用断路器10的外部排出。
阻断构件600容纳于下部框架120的内部空间。阻断构件600位于彼此相邻的内部箱体210之间。
阻断构件600与贯穿形成于内部箱体210的气孔211相邻。阻断构件600的主空间部625与气孔211连通。在内部箱体210的内部空间中产生的气体可以向主空间部652流动。
阻断构件600可以设置为复数个。复数个阻断构件600可以位于彼此相邻的内部箱体210之间的空间。在图示的实施例中,阻断构件600设置为两个,包括第一阻断构件600a和第二阻断构件600b。
第一阻断构件600a位于定位在左侧和中央的两个内部箱体210之间的空间。另外,第二阻断构件600b位于定位在中央和右侧的两个内部箱体210之间的空间。
阻断构件600的数量和配置方式可以根据内部箱体210的数量和配置方式而变更。
阻断构件600可以分别与彼此相邻的内部箱体210结合。所述结合是通过将支撑构件(未图示)结合至彼此相邻的内部箱体210和贯穿形成于结合部610的结合孔611来形成。
阻断构件600可以由绝缘性材料形成。这是为了防止用于引导产生的电弧的格栅520的磁力被干扰。
阻断构件600可以由耐热性、耐压性材料形成。因此,可以防止由于产生的气体引起的阻断构件600的损伤或劣化。
在一实施例中,阻断构件600可以由增强塑料或陶瓷等形成。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阻断构件600包括结合部610、主延伸部620以及副延伸部630。
结合部610是阻断构件600与内部箱体210结合的部分。另外,结合部610分别与主延伸部620和副延伸部630连接。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结合部610是具有圆形截面,并且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圆筒形状。结合部610的形状可以根据在彼此相邻的内部箱体210之间形成的空间的形状而变更。
在结合部610的内部,贯穿形成有结合孔611。
结合孔611是供用于将阻断构件600与彼此相邻的内部箱体210结合的支撑构件(未图示)结合的空间。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结合孔611形成为具有圆形截面并且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圆筒形状的贯通孔。结合孔611的形状可以根据支撑构件(未图示)的形状而变更。
在结合部610的与下基座121相反的一侧和结合部610的朝向下基座121的另一侧,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上侧和下侧,连续有主延伸部620。
主延伸部620与气孔211连通,以首先阻断向框架100的内部空间流入的气体的残留。
另外,主延伸部620部分地封闭在彼此相邻的内部箱体210之间形成的第一空间S1。因此,流入的气体可以不向框架100的内部空间扩散和残留。
主延伸部620的形状可以根据在彼此相邻的内部箱体210之间形成的空间的形状来决定。因此,不需要为了设置本发明实施例的阻断构件600而进行布线用断路器10的结构的过多变更。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主延伸部620包括第一主臂(arm)621、第二主臂622、第三主臂623、第四主臂624以及主空间部625。
第一主臂621与结合部610连续。第一主臂621从结合部610的与下基座121相反的一侧,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上侧沿与结合部610相反的方向(即,上侧)延伸形成。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主臂621可以相对于下基座121垂直地向上侧延伸。
第一主臂621从上侧支撑阻断构件600。换言之,第一主臂621是由彼此相邻的内部箱体210支撑的阻断构件600的上侧部分。
因此,阻断构件600的上侧可以稳定地保持在彼此相邻的内部箱体210之间的空间中。结果,可以防止阻断构件600的旋转或晃动。
第二主臂622相对于结合部610位于第一主臂621的相反侧,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下侧。第二主臂622从前方侧包围主空间部625。
第二主臂622与结合部610连续。第二主臂622从结合部610的朝向下基座121的另一侧,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下侧向与结合部610相反的方向(即,下侧)延伸形成。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主臂622可以相对于下基座121垂直地向下侧延伸。即,在所述实施例中,第一主臂621和第二主臂622可以彼此平行。换言之,第一主臂621和第二主臂622可以位于一个虚拟的直线上。
第二主臂622从前方侧支撑阻断构件600。换言之,第二主臂622是由彼此相邻的内部箱体210支撑的阻断构件600的前方侧部分。
因此,阻断构件600的前方侧可以稳定地保持在彼此相邻的内部箱体210之间的空间中。结果,可以防止阻断构件600的旋转或晃动。
第三主臂623从第二主臂622的与结合部610相反的一侧,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下侧端部延伸。第三主臂623从下侧包围主空间部625。
第三主臂623与第二主臂622连续。第三主臂623从第二主臂622的与跳闸部300相反的一侧,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后方侧向与第二主臂622或跳闸部300相反的方向(即,后方侧)延伸形成。
第三主臂623与第二主臂622形成规定的角度并延伸。在一实施例中,第三主臂623可以相对于第二主臂622形成直角或锐角,即90°以下的角度并延伸。
第三主臂623从下侧支撑阻断构件600。换言之,第三主臂623是由彼此相邻的内部箱体210支撑的阻断构件600的下侧部分。
因此,阻断构件600的下侧可以稳定地保持在彼此相邻的内部箱体210之间的空间中。结果,可以防止阻断构件600的旋转或晃动。
另外,第三主臂623可以首先填充在彼此相邻的内部箱体210之间形成的空间。即,产生的气体有可能残留的空间S1、S2中的位于上侧的(即,与气孔211相邻的)第一空间S1被第三主臂623去除。
第四主臂624从第三主臂623的与第二主臂622相反的一侧,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后方侧端部延伸。第四主臂624从后方侧包围主空间部625。
第四主臂624与第三主臂623连续。第四主臂624从第三主臂623的与第二主臂622相反的一侧,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后方侧向与下基座121相反的方向(即,上侧)延伸形成。
第四主臂624与第三主臂623形成规定的角度并延伸。在一实施例中,第四主臂624可以相对于第三主臂623形成直角或锐角,即90°以下的角度并延伸。
可以理解,在第二主臂622和第三主臂623之间的角度以及第三主臂623和第四主臂624之间的角度为90°的实施例中,第二主臂622和第四主臂624可以彼此平行地延伸。
第四主臂624从后方侧支撑阻断构件600。换言之,第四主臂624是由彼此相邻的内部箱体210支撑的阻断构件600的后方侧部分。
因此,阻断构件600的后方侧可以稳定地保持在彼此相邻的内部箱体210之间的空间中。结果,可以防止阻断构件600的旋转或晃动。
由第二主臂622、第三主臂623、第四主臂624包围的空间可以被定义为主空间部625。
主空间部625与贯穿形成于内部箱体210的气孔211连通。在内部箱体210的内部空间中产生的气体可以穿过气孔211而向主空间部625流入。
主空间部625与电弧排出孔130连通。向主空间部625流入的气体可以沿由在彼此相邻的内部箱体210之间的间隔而产生的空间朝向电弧排出孔130流动。
此时,在彼此相邻的内部箱体210之间形成的空间S1、S2中的位于上侧的第一空间S1首先被第三主臂623填充。因此,流入主空间部625的气体无法残留在第一空间S1,并且可以朝向电弧排出孔130流动。
副延伸部630与第二主臂622和第三主臂623相邻。副延伸部630从结合部610的朝向跳闸部300的另一侧,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后方侧连续。
副延伸部630进一步阻断向主空间部625流入的气体残留在框架100的内部空间。
另外,副延伸部630部分地封闭在彼此相邻的内部箱体210之间形成的第二空间S2。因此,流入的气体可以不向框架100的内部空间扩散和残留。
副延伸部630的形状可以根据在彼此相邻的内部箱体210之间形成的空间的形状而决定。因此,不需要为了设置本发明实施例的阻断构件600,进行布线用断路器10的结构的过多的变更。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副延伸部630包括第一副臂631、第二副臂632、第三副臂633、第一副空间部634以及第二副空间部635。
第一副臂631与结合部610连续。第一副臂631从结合部610的朝向跳闸部300的另一侧,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前方侧向与结合部610相反的方向(即,前方的下侧)延伸形成。
第一副臂631可以相对于下基座121倾斜地向前方侧延伸。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一副臂631以延伸了第一副臂631的虚拟直线和下基座121之间的夹角形成锐角的方式延伸。
第一副臂631从前方侧包围结合部610、主空间部625、第二主臂622以及第一副空间部634。
第一副臂631从前方侧支撑阻断构件600。换言之,第一副臂631是由彼此相邻的内部箱体210支撑的阻断构件600的前方侧部分。
因此,阻断构件600的前方侧可以稳定地保持在彼此相邻的内部箱体210之间的空间中。结果,可以防止阻断构件600的旋转或晃动。
第二副臂632从第一副臂631的与结合部610相反的一侧,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前方的下侧端部延伸。第二副臂632从前方侧包围主空间部625、第二主臂622以及第一副空间部634。
第二副臂632与第一副臂631连续。第二副臂632从第一副臂631的与结合部610相反的一侧,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前方的下侧向与第一副臂631或结合部610相反的方向(即,下侧)延伸形成。
第二副臂632与第一副臂631形成规定的角度并延伸。在一实施例中,第二副臂632可以与第一副臂631形成钝角并延伸。
第二副臂632相对于第二主臂622向前方侧隔开并延伸。在一实施例中,第二副臂632可以相对于第二主臂622平行地延伸。第二副臂632和第二主臂622隔开而形成的空间可以定义为第一副空间部634。
第二副臂632从前方侧支撑阻断构件600。换言之,第二副臂632是由彼此相邻的内部箱体210支撑的阻断构件600的后方侧部分。
因此,阻断构件600的前方侧可以稳定地保持在彼此相邻的内部箱体210之间的空间中。结果,可以防止阻断构件600的旋转或晃动。
第三副臂633从第二副臂632的与结合部610相反的一侧,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下侧端部延伸。第三副臂633从下侧包围主空间部625、第三主臂623以及第二副空间部635。
第三副臂633与第二副臂632连续。第三副臂633从第二副臂632的与结合部610相反的一侧,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下侧向与第二副臂632或跳闸部300相反的方向(即,后方侧)延伸形成。
第三副臂633与第二副臂632形成规定的角度并延伸。在一实施例中,第三副臂633可以与第二副臂632形成直角或锐角,即90°以下的角度并延伸。
第三副臂633相对于第三主臂623向下侧隔开并延伸。在一实施例中,第三副臂633可以相对于第三主臂623平行地延伸。第三副臂633和第三主臂623隔开而形成的空间可以定义为第二副空间部635。
第三副臂633从下侧支撑阻断构件600。换言之,第三副臂633是由彼此相邻的内部箱体210支撑的阻断构件600的下侧部分。
因此,阻断构件600的下侧可以稳定地保持在彼此相邻的内部箱体210之间的空间中。结果,可以防止阻断构件600的旋转或晃动。
另外,第三副臂633可以进一步填充在彼此相邻的内部箱体210之间形成的空间。即,产生的气体有可能残留的空间S1、S2中的位于下侧的(即,远离气孔211的)第二空间S2被第三副臂633去除。
由第一副臂631、第二副臂632以及第二主臂622包围的空间可以定义为第一副空间部634。
第一副空间部634是供位于在彼此相邻的内部箱体210之间形成的空间的下部框架120的一部分插入的空间。即,下部框架120的所述一部分容纳于第一副空间部634。
因此,阻断构件600可以稳定地保持在彼此相邻的内部箱体210之间形成的空间中。
第一副空间部634在结合部610和第三副臂633之间延伸形成。即,第一副空间部634沿与第三副臂633相反的方向,即图示的实施例中的上下方向延伸。
第一副空间部634的下侧与第二副空间部635连通。
由第三副臂633和第三主臂623包围的空间可以定义为第二副空间部635。
第二副空间部635是供位于分别容纳有第三主臂623和第三副臂633的第一空间S1和第二空间S2之间的下部框架120的另一部分插入的空间。即,下部框架120的所述另一部分容纳于第二副空间部635。
因此,阻断构件600可以稳定地保持在彼此相邻的内部箱体210之间形成的空间中。
第二副空间部635向远离第二副臂632的方向延伸形成。即,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二副空间部635沿前后方向延伸。
第二副空间部635的前方侧与第一副空间部634连通。另外,第二副空间部635的后方侧与框架100的内部空间连通。
因此,下部框架120的所述一部分和所述另一部分可以通过形成于第二副空间部635的后方侧的开口部而分别容纳于第一副空间部634和第二副空间部635。
4.对在本发明实施例的阻断构件600及包括该阻断构件600的布线用断路器10中 防止产生的气体的残留的过程的说明
本发明实施例的布线用断路器10包括阻断构件600。阻断构件600可以防止在内部箱体210的内部空间中产生的气体向框架100的内部空间扩散或残留。
以下,参照图14,详细地说明在本发明实施例的阻断构件600及包括该阻断构件600的布线用断路器10中防止产生的气体的扩散和残留的过程。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以固定触点412和可动触点422隔开而产生电弧和气体为前提。另外,产生的气体的移动路径将参照放大图中图示的箭头符号来理解。
在内部箱体210的内部产生的电弧在穿过灭弧部500并被熄灭之后,通过电弧排出孔130排出。
此时,与电弧一起产生的气体的一部分穿过气孔211以向主空间部625流动。
向主空间部625流动的气体穿过在彼此相邻地定位的内部箱体210之间形成的空间,以朝向电弧排出孔130流动。即,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气体向朝向下基座121的方向,即下侧流动。
从主空间部625穿过的气体到达远离下基座121的第一空间S1。
此时,第一空间S1处于插入有阻断构件600的第三主臂623的状态。因此,在第一空间S1无法确保供流入的气体残留的足够空间。
因此,气体无法残留在第一空间S1,并且朝向位于第一空间S1的下侧的第二空间S2流动。
另外,第二空间S2处于插入有阻断构件600的第三副臂633的状态。因此,在第二空间S2也无法确保供流入的气体残留的足够空间。
因此,气体也无法残留在第二空间S2,并且朝向电弧排出孔130流动而向布线用断路器10的外部排出。
因此,产生的气体无法在框架100的内部空间扩散或残留,并且可以向布线用断路器10的外部排出。因此,可以防止随着产生的气体残留在布线用断路器10的内部而可能产生的污染增加、绝缘电阻降低以及由此可能产生的漏电流的增加。
以上虽然参照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可以理解,只要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就能够在不脱离以下权利要求书中所记载的本发明的思想和领域的范围内,对本发明进行多种修改和变更。

Claims (15)

1.一种阻断构件,其中,
包括:
结合部;
主延伸部,与所述结合部连续,并且向与所述结合部相反的方向延伸;以及
副延伸部,与所述结合部连续,与所述主延伸部隔开,并且向与所述结合部相反的方向连续,
所述主延伸部包括作为位于彼此相邻的灭弧部之间的空间的主空间部,
所述副延伸部以包围所述主空间部的方式延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阻断构件,其中,
所述主延伸部包括:
第一主臂,与所述结合部连续,向与所述结合部相反的一方向延伸;
第二主臂,与所述结合部连续,向与所述第一主臂延伸的方向相反的另一方向延伸;
第三主臂,与所述第二主臂连续,与所述第二主臂形成规定的角度并延伸;以及
第四主臂,与所述第三主臂连续,与所述第三主臂形成规定的角度,并向所述第一主臂延伸的所述一方向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阻断构件,其中,
所述主空间部由所述第二主臂、所述第三主臂以及所述第四主臂包围。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阻断构件,其中,
所述第二主臂和所述第三主臂形成的所述规定的角度为90°以下,
所述第三主臂和所述第四主臂形成的所述规定的角度为90°以下。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阻断构件,其中,
所述副延伸部包括:
第一副臂,与所述结合部连续,向与所述结合部相反的方向延伸;
第二副臂,与所述第一副臂连续,与所述第一副臂形成规定的角度,并向与所述结合部相反的方向延伸;以及
第三副臂,与所述第二副臂连续,与所述第二副臂形成规定的角度,并向所述第三主臂延伸的方向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阻断构件,其中,
所述第一副臂及所述第二副臂沿与所述主空间部相反的方向与所述第二主臂隔开,从而在所述第一副臂及所述第二副臂与所述第二主臂之间,形成有作为由所述第一副臂、所述第二副臂以及所述第二主臂包围的空间的第一副空间部。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阻断构件,其中,
所述第三副臂沿与所述主空间部相反的方向与所述第三主臂隔开,从而在所述第三副臂和所述第三主臂之间,形成有作为由所述第三副臂和所述第三主臂包围的空间的第二副空间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阻断构件,其中,
在所述结合部的内部贯穿形成有结合孔。
9.一种布线用断路器,其中,
包括:
框架,在内部形成有空间;
复数个内部箱体,容纳在所述框架的所述空间,并形成有供产生的电弧排出的电弧排出孔;以及
阻断构件,在复数个所述内部箱体之间位于与所述电弧排出孔相邻的位置,以阻断产生的气体,
在所述内部箱体的内部容纳有:
固定触点,与外部可通电地连接;
可动触点,与所述固定触点相邻,并设置为能够向朝向所述固定触点的方向或远离所述固定触点的方向移动;以及
灭弧部,与所述固定触点和所述电弧排出孔相邻,并熄灭产生的电弧,
所述阻断构件包括:
主空间部,与所述电弧排出孔连通;
主延伸部,包围所述主空间部;以及
副延伸部,包围所述主延伸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布线用断路器,其中,
所述框架包括:
上部框架,从上侧覆盖所述空间;以及
下部框架,在所述上部框架的下侧,与所述上部框架结合,
所述阻断构件容纳于所述下部框架的内部,位于与形成所述下部框架的下侧面的下基座相邻的位置。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布线用断路器,其中,
所述阻断构件的所述主延伸部包括:
结合部,与所述内部箱体结合;
第一主臂,与所述结合部连接,并朝向上侧延伸;
第二主臂,与所述结合部连接,并朝向下侧延伸;
第三主臂,与所述第二主臂连续,并朝向一侧延伸;以及
第四主臂,与所述第三主臂连续,并朝向上侧延伸,
所述主空间部由所述第一主臂、所述第二主臂、所述第三主臂以及所述第四主臂包围。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布线用断路器,其中,
所述阻断构件的所述副延伸部包括:
第一副臂,与所述结合部连接,并朝向下侧倾斜地延伸;
第二副臂,与所述第一副臂连续,并朝向下侧延伸;以及
第三副臂,与所述第二副臂连续,并朝向所述第二主臂延伸的所述一侧延伸。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布线用断路器,其中,
所述副延伸部的所述第一副臂和所述第二副臂沿与所述主空间部相反的方向与所述主延伸部的所述第二主臂隔开,以在所述第一副臂和所述第二副臂与所述第二主臂之间形成有第一副空间部,
所述副延伸部的所述第三副臂沿与所述主空间部相反的方向与所述主延伸部的所述第三主臂隔开,以在所述第三副臂与所述第三主臂之间形成有第二副空间部。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布线用断路器,其中,
在所述第二副空间部部分地容纳有彼此相邻的复数个所述内部箱体。
15.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布线用断路器,其中,
包括:
跳闸部,与所述框架的一侧结合,与所述固定触点可通电地连接,
所述阻断构件位于与所述跳闸部相邻的位置。
CN202180022621.8A 2020-03-20 2021-03-08 阻断构件及包括该阻断构件的布线用断路器 Pending CN11531576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20-0034574 2020-03-20
KR1020200034574A KR102363010B1 (ko) 2020-03-20 2020-03-20 차단 부재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배선용 차단기
PCT/KR2021/002805 WO2021187784A2 (ko) 2020-03-20 2021-03-08 차단 부재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배선용 차단기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315768A true CN115315768A (zh) 2022-11-08

Family

ID=777684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22621.8A Pending CN115315768A (zh) 2020-03-20 2021-03-08 阻断构件及包括该阻断构件的布线用断路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KR (1) KR102363010B1 (zh)
CN (1) CN115315768A (zh)
WO (1) WO2021187784A2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352692A (ja) * 2001-05-28 2002-12-06 Kawamura Electric Inc 配線用遮断器
EP1768150B1 (de) 2005-09-26 2010-02-17 ABB Technology AG Hochspannungsschalter mit verbesserter Schaltleistung
KR101513209B1 (ko) * 2013-11-08 2015-04-17 엘에스산전 주식회사 배선용 차단기
JP6342724B2 (ja) * 2014-06-13 2018-06-13 富士電機株式会社 回路遮断器
KR101728496B1 (ko) 2014-12-04 2017-04-19 이관희 아크가스 차단부를 구비하는 분기차단기
KR102349751B1 (ko) * 2017-03-21 2022-01-11 엘에스일렉트릭(주) 단극차단유닛이 구비된 회로 차단기
KR101901618B1 (ko) * 2017-03-27 2018-09-27 엘에스산전 주식회사 회로 차단기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210117806A (ko) 2021-09-29
WO2021187784A3 (ko) 2021-11-11
WO2021187784A2 (ko) 2021-09-23
KR102363010B1 (ko) 2022-02-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608240B1 (en) Arc extinguishing apparatus for ring main unit
RU2502147C2 (ru) Коммутационное устройство
JP6454036B2 (ja) 直流配線用遮断器
JPH088048B2 (ja) 限流装置
US20150270075A1 (en) Modular gas exhaust assembly for a circuit breaker
JP2006108106A (ja) 配線用遮断器のプレッシャートリップ装置
JP7432762B2 (ja) 気中遮断器
EP3667690A1 (en) Molded case circuit breaker
KR101052645B1 (ko) 아크 차폐장치를 갖는 배선용차단기
JP7432760B2 (ja) アーク消弧部、及びこれを含む気中遮断器
JP2003346635A (ja) 回路遮断器
EP0359467A2 (en) Circuit breaker with arc gun
US20090256658A1 (en) Current path arrangement for a circuit breaker
CN115315768A (zh) 阻断构件及包括该阻断构件的布线用断路器
JP2018120660A (ja) 直流回路遮断器
JP7399308B2 (ja) 気中遮断器
JP2005251742A (ja) 複数の単極遮断ユニットを備えた多極回路遮断器
JP4696665B2 (ja) 漏電遮断器
JP7432761B2 (ja) アーク消弧部、及びこれを含む気中遮断器
JP2009070601A (ja) 回路遮断器
JP2018181503A (ja) 回路遮断器
KR101098930B1 (ko) 전자식 배선용 차단기
KR20120041098A (ko) 회로 차단기
JP2023094823A (ja) 回路遮断器
CN113471032A (zh) 机电的紧凑式保护开关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