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280455A - 电磁继电器 - Google Patents

电磁继电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280455A
CN115280455A CN202180019850.4A CN202180019850A CN115280455A CN 115280455 A CN115280455 A CN 115280455A CN 202180019850 A CN202180019850 A CN 202180019850A CN 115280455 A CN115280455 A CN 11528045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vable
contact
plunger
wall portion
fixed contac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019850.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谷本昌大
藤原贡
名仓宏
神谷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Electronics Co ltd
Dens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Electronics Co ltd
Dens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Electronics Co ltd, Denso Corp filed Critical Electronic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528045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28045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02Bases; Casings; Covers
    • H01H50/023Details concerning sealing, e.g. sealing casing with resi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54Contact arrangements
    • H01H50/60Contact arrangements moving contact being rigidly combined with movable part of magnetic circui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16Magnetic circuit arrangements
    • H01H50/18Movable parts of magnetic circuits, e.g. armature
    • H01H50/20Movable parts of magnetic circuits, e.g. armature movable inside coil and substantially lengthwise with respect to axis thereof; movable coaxially with respect to coi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16Magnetic circuit arrangements
    • H01H50/36Stationary parts of magnetic circuit, e.g. yok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Electromagnets (AREA)

Abstract

一种电磁继电器(1),具有可动件(3)、柱塞(2)和使柱塞(2)进退的螺线管部(5)。可动件(3)具有与固定触点(41)接触、分离的可动触点(31)。柱塞(2)使可动件(3)进退,以使固定触点(41)与可动触点(31)接触、分离。螺线管部(5)具有电磁线圈(53)、可动芯部(51)和将可动芯部(51)的外周面(511)支承成能滑动的支承构件(61)。在柱塞(2)的进退方向(Z)上的支承构件(61)和可动芯部(51)的滑动接触部(54)与固定触点(41)和可动触点(31)之间的触点部(11)之间,设置有与柱塞(2)一起进退的可动壁部(7)。可动壁部(7)配置在从进退方向(Z)观察至少包括滑动接触部(54)的区域中。

Description

电磁继电器
相关申请的援引
本申请以2020年3月11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2020-042232号为基础,在此援引其记载内容。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电磁继电器。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通过对电磁线圈通电而产生的磁吸引力使可动件移动来使固定触点与可动件的可动触点接触、分离的电磁继电器。
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电磁继电器通过隔膜使配置有固定触点和可动触点的触点室与配置有螺线管部的绕组室分离。由此,防止绕组室的异物侵入触点室等。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7-109470号公报
发明内容
隔膜随着柱塞的进退而变形,因此,对于柱塞的进退运动成为阻力,柱塞的进退速度容易降低。在专利文献1中,虽然提出了针对柱塞的进退速度降低的对策,但是只要在设置有隔膜的情况下,消除速度降低就容易变得困难,消除针对接通断开动作的影响容易变得困难。
本公开提供一种电磁继电器,该电磁继电器能够在抑制针对接通断开动作的影响的同时,抑制异物向触点部的侵入。
本公开的第一方式是一种电磁继电器,具有:
可动件,上述可动件具有与固定触点接触、分离的可动触点;
柱塞,上述柱塞使上述可动件进退以使上述固定触点与上述可动触点接触、分离;以及
螺线管部,上述螺线管部使上述柱塞进退,
上述螺线管部具有:电磁线圈,上述电磁线圈通过通电形成磁通;可动芯部,上述可动芯部通过对该电磁线圈的通电而进退;以及支承构件,上述支承构件以能滑动的方式对该可动芯部的外周面进行支承,
在上述柱塞的进退方向上的上述支承构件和上述可动芯部的滑动接触部与上述固定触点和上述可动触点之间的触点部之间,设置有与上述柱塞一起进退的可动壁部,
该可动壁部配置在从上述进退方向观察至少包括上述滑动接触部的区域中。
本公开的第二方式是一种电磁继电器,具有:
可动件,上述可动件具有与固定触点接触、分离的可动触点;
柱塞,上述柱塞使上述可动件进退以使上述固定触点与上述可动触点接触、分离;以及
螺线管部,上述螺线管部使上述柱塞进退,
上述螺线管部具有:电磁线圈,上述电磁线圈通过通电形成磁通;可动芯部,上述可动芯部通过对该电磁线圈的通电而进退;以及支承构件,上述支承构件以能滑动的方式对该可动芯部的外周面进行支承,
上述可动件配置在比上述固定触点更远离上述螺线管部一侧的位置,
在对上述固定触点进行支承的固定触点支承体中形成有插通上述柱塞的插通孔,
在上述可动件的上述螺线管部一侧的面上,在比上述插通孔更靠外周侧且比上述可动触点更靠内周侧的位置处形成有朝向内周侧的内向壁面。
在上述第一方式的电磁继电器中,可动壁部配置在从进退方向观察至少包括滑动接触部的区域中。因此,即使在滑动接触部中产生异物,也能够通过可动壁部抑制异物向触点部一侧移动。其结果是,能够抑制异物侵入触点部。另外,由于可动壁部与柱塞一起进退,因此,能够抑制对柱塞的进退运动的影响。因此,能够抑制由于设置可动壁部而对接通断开动作的影响。
另外,在上述第二方式的电磁继电器中,在可动件的螺线管部一侧的面上形成有朝向内周侧的内向壁面。因此,即使在滑动接触部中产生的异物穿过固定触点支承体的插通孔侵入可动件一侧,也能够通过内向壁面抑制异物向触点部一侧移动。其结果是,能够抑制异物侵入触点部。另外,由于内向壁面与可动件一起进退,因此,能够抑制对可动件的进退运动的影响。因此,能够抑制由于设置内向壁面而对接通断开动作的影响。
如上所述,根据上述方式,能够提供一种电磁继电器,该电磁继电器能够在抑制针对接通断开动作的影响的同时,抑制异物向触点部的侵入。
另外,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括号内的符号表示与后述实施方式中记载的具体元件的对应关系,不对本公开的技术范围进行限定。
附图说明
参照附图和以下详细的记述,可以更明确本公开的上述目的、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附图如下所述。
图1是实施方式1中的固定触点和可动触点分离时的电磁继电器的剖视图。
图2是实施方式1中的固定触点和可动触点彼此抵接时的电磁继电器的剖视图。
图3是图1的III-III线向视剖视图。
图4是图2的IV-IV线向视剖视图。
图5是实施方式1中的从前侧观察支承构件的俯视图。
图6是图2的VI-VI线向视剖视图。
图7是表示比较方式中的异物的移动路径的电磁继电器的剖视图。
图8是表示实施方式1中的异物的移动路径的电磁继电器的剖视图。
图9是实施方式2中的电磁继电器的剖视图。
图10是实施方式3中的电磁继电器的剖视图。
图11是实施方式4中的固定触点和可动触点分离时的电磁继电器的剖视图。
图12是实施方式4中的固定触点和可动触点彼此抵接时的电磁继电器的剖视图。
图13是图11的XIII-XIII线向视剖视图。
图14是实施方式5中的电磁继电器的剖视图。
图15是实施方式6中的固定触点和可动触点分离时的电磁继电器的剖视图。
图16是实施方式6中的固定触点和可动触点彼此抵接时的电磁继电器的剖视图。
图17是图15的XVII-XVII线向视剖视图。
图18是实施方式7中的电磁继电器的剖视图。
图19是图18的XIX-XIX线向视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参照图1~图6,对电磁继电器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1、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具有可动件3、柱塞2和使柱塞2进退的螺线管部5。可动件3具有与固定触点41接触、分离的可动触点31。柱塞2使可动件3进退,以使固定触点41与可动触点31接触、分离。
螺线管部5具有电磁线圈53、可动芯部51和支承构件61。电磁线圈53通过通电形成磁通。可动芯部51通过对电磁线圈53的通电而进退。支承构件61以能滑动的方式对可动芯部51的外周面511进行支承。
在柱塞2的进退方向Z上的支承构件61和可动芯部51的滑动接触部54与固定触点41和可动触点31之间的触点部11之间,设置有与柱塞2一起进退的可动壁部7。如图4所示,可动壁部7配置在从进退方向Z观察至少包括滑动接触部54的区域中。
在本说明书中,将柱塞2的进退方向Z适当地称为Z方向。另外,将Z方向上的柱塞2按压可动件3的方向称为前方,将其相反方向称为后方。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以前方成为重力方向的方式配置。
电磁继电器1例如被用作电动汽车或混合动力汽车等的主继电器或充电用主继电器等。
如图1、图2所示,电磁继电器1具有对可动件3、柱塞2和螺线管部5进行收容的框体12。如图1、图4所示,可动壁部7的外周端缘72沿着框体12的内部空间120的内周面121形成。
框体12例如由树脂等绝缘性材料构成。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可动件3由具有导电性的金属制的板状构件构成,在其长边方向的两端部附近分别包括可动触点31。而且,如图1所示,在可动件3与配置在其前侧的框体12的一部分之间夹设有后方施力构件14。后方施力构件14将可动件3向后方施力。在本实施方式中,后方施力构件14由螺旋弹簧构成。
相对于多个可动触点31中的每一个,在Z方向上的与后方相对的位置处配置有固定触点41。固定触点41设置于由具有导电性的金属制的板状构件构成的固定母线4。如图1、图6所示,电磁继电器1具有两个固定母线4。在各固定母线4上分别设置有固定触点41。固定母线4分别固定于固定触点支承体40。固定触点支承体40构成框体12的一部分。各固定母线4的一部分被引出到框体12的外部,该引出部构成为与外部配线等连接。
通过柱塞2前进并按压可动件3,可动件3克服后方施力构件14的作用力而前进。柱塞2构成为通过螺线管部5的动作而进退。
如图1所示,螺线管部5具有电磁线圈53、固定芯部52、可动芯部51和轭部6。通过对电磁线圈53的通电,电磁线圈53在由固定芯部52、可动芯部51和包括支承构件61的轭部6构成的磁路中形成磁通。另外,后述的柱塞2的轴部22例如能够由磁性SUS等磁性金属构成。在这种情况下,轴部22也可以成为磁路的一部分。
电磁线圈53固定配置在框体12内。电磁线圈53通过将绕组卷绕于绕线管531的筒状部532的外周而形成。筒状部532在Z方向的两个方向上开口。柱塞2的一部分配置在筒状部532的内侧。
在电磁线圈53的筒状部532的内侧配置有由软磁性金属构成的固定芯部52。固定芯部52与可动芯部51在Z方向上相对配置。固定芯部52配置在可动芯部51的后侧。
在固定芯部52与可动芯部51之间配置有前方施力构件13。前方施力构件13以使可动芯部51相对于固定芯部52朝向前方的方式对可动芯部51施力。即,前方施力构件13通过对可动芯部51施力,将柱塞2向前方施力。在本实施方式中,前方施力构件13由螺旋弹簧构成。
另外,在电磁线圈53的周围配设有轭部6。支承构件61构成轭部6的一部分。如图1、图5所示,在支承构件61中形成有沿Z方向贯穿的滑动接触孔611。如图5所示,支承构件61从进退方向Z观察呈环状。
如图1、图2所示,在滑动接触孔611的内侧以能滑动的方式配置有可动芯部51。而且,形成滑动接触孔611的支承构件61的内周面615和可动芯部51的外周面511彼此滑动接触。
如图1所示,支承构件61具有内周壁部612、环状壁部613和角部614。内周壁部612形成为与Z方向平行的筒状。环状壁部613形成为从内周壁部612的前端向外方扩展的平板状。环状壁部613对电磁线圈53的前方进行覆盖。角部614是将内周壁部612的前侧的端部和环状壁部613的内周端连接成曲面状的部分。
内周壁部612的内侧为滑动接触孔611。另外,在内周壁部612的内周面615和可动芯部51的外周面511上分别形成有摩擦系数较低的绝缘性的涂覆层541。涂覆层541由例如特富龙(注册商标)等氟树脂构成。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柱塞2具有可动芯部51、轴部22和绝缘体部21。轴部22由磁性金属构成。但是,轴部22也可以由非磁性金属构成。另外,柱塞2也可以构成为仅由可动芯部51和绝缘体部21构成。
可动芯部51在柱塞2的轴部22插通到形成于可动芯部51的插通孔的状态下固定于轴部22。因此,可动芯部51和轴部22一体地移动。可动芯部51由软磁性金属构成。可动芯部51的后侧的部分以与固定芯部52的形状对应的方式成为随着朝向后方而缩径的锥形形状。另外,可动芯部51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电磁线圈53的筒状部532的内侧。
在柱塞2的前端配设有绝缘体部21。柱塞2使绝缘体部21与可动件3抵接并将可动件3向前方按压。绝缘体部21由树脂等绝缘性材料构成。
柱塞2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由树脂构成的固定触点支承体40的内侧的插通孔42内。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插通孔42内配置有轴部22的前端和绝缘体部21。绝缘体部21在插通孔42内沿Z方向进退。如图1、图2、图6所示,在固定触点支承体40的插通孔42的内周面与绝缘体部21的外周面之间形成有环状的间隙G2。
可动壁部7以被插通的状态固定于柱塞2的轴部22。即,如图1所示,在可动壁部7中形成有压入孔73,通过使柱塞2的轴部22插通并压入到压入孔73来进行固定。如图4所示,可动壁部7从Z方向观察时呈环状。另外,从Z方向观察时,可动壁部7配置在包括滑动接触部54整体的区域中。如图1所示,可动壁部7的外周端缘72位于比滑动接触部54和插通孔42更靠外侧的位置。可动壁部7呈圆盘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可动壁部7由铁合金等金属构成。
如上所述,如图1、图4所示,可动壁部7的外周端缘72沿着框体12的内部空间120的内周面121形成。而且,如图4所示,从Z方向观察时,在可动壁部7的外周端缘72与内周面121之间形成有环状的间隙G1。间隙G1的径向的宽度例如能够设为可动壁部7的Z方向的厚度以下。
接着,对向电磁线圈53通电而实现的柱塞2的动作进行说明。
电磁继电器1通过对电磁线圈53通电,在固定芯部52、可动芯部51、包括支承构件61的轭部6和轴部22中流过磁通,在可动芯部51与固定芯部52之间产生磁吸引力。由此,如图2所示,包括可动芯部51的柱塞2克服前方施力构件13的作用力而被固定芯部52吸引并后退。伴随于此,可动件3由于后方施力构件14的作用力而后退,各个可动触点31与固定触点41接触。其结果是,电磁继电器1成为连接状态。由此,电流从一方的固定母线4经由可动件3流向另一方的固定母线4。另外,在电磁继电器1的连接状态下,绝缘体部21与可动件3分离。
接着,如果将电磁线圈53设为非通电,则固定芯部52与可动芯部51之间的磁吸引力消失。在此,前方施力构件13具有比后方施力构件14大的作用力。因此,在成为没有上述磁吸引力的状态时,可动芯部51通过前方施力构件13向前方移动,并且可动件3被柱塞2向前方按压并以远离固定触点41的方式前进。由此,如图1所示,各个可动触点31与固定触点41分离,电磁继电器1成为切断状态。
另外,在从连接状态切换为切断状态时,在触点部11产生电弧的期间不会成为切断状态。因此,为了拉断该电弧,电磁继电器1包括消弧用磁体15。消弧用磁体15配设在触点部11的径向外侧。通过该消弧用磁体15,将在触点部11产生的电弧沿与可动件3的进退方向正交的方向拉伸而消弧。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中,可动壁部7配置在从进退方向Z观察至少包括滑动接触部54的区域中。因此,即使在滑动接触部54中产生异物,也能够通过可动壁部7抑制异物向触点部11一侧移动。其结果是,能够抑制异物侵入触点部11。另外,由于可动壁部7与柱塞2一起进退,因此,能够抑制对柱塞2的进退运动的影响。因此,能够抑制由于设置可动壁部7而对接通断开动作的影响。
即,如图7所示,在没有可动壁部7的比较方式的电磁继电器9的情况下,如果在滑动接触部54中产生异物,则如箭头R所示,容易直接落下到固定触点支承体40。此外,异物容易落下到固定触点支承体40中的接近插通孔42的位置。如果异物穿过插通孔42落下到可动件3,则有可能会侵入触点部11一侧。
另一方面,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如图8的箭头R所示,在滑动接触部54中产生的异物落下到可动壁部7。而且,为了使异物落下到固定触点支承体40,需要向比可动壁部7的外周端缘72更靠径向外侧的位置移动,并穿过可动壁部7的外周端缘72与框体12的内部空间120的内周面121之间的间隙G1。而且,即使异物落下到固定触点支承体40,也会落下到远离插通孔42的一侧的位置。因此,即使在滑动接触部54中产生异物,由于可动壁部7成为障壁,也能够对异物向触点部11一侧的移动进行抑制。
另外,由于固定于柱塞2的可动壁部7不与其他部分干涉而与柱塞2一起进退,因此,难以阻碍柱塞的进退运动。因此,能够抑制对柱塞2的进退运动的影响。
另外,可动壁部7的外周端缘72沿着框体12的内周面121形成。因此,能够使外周端缘72与内周面121之间的间隙G1变窄。其结果是,能够进一步抑制异物向触点部11一侧移动。
另外,在支承构件61的内周面615和可动芯部51的外周面511上分别形成有摩擦系数较低的绝缘性的涂覆层541。因此,能够减小滑动接触部54的摩擦阻力,从而使柱塞2的进退运动变得顺畅。但是,有可能会产生由涂覆层541引起的绝缘性的异物。假设在绝缘性的异物侵入触点部11的情况下,有可能会引起触点彼此的接触不良等。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能够通过可动壁部7抑制异物向触点部11一侧移动。因此,能够防止接触不良等不良情况。
如上所述,根据上述方式,能够提供一种电磁继电器1,该电磁继电器1能够在抑制针对接通断开动作的影响的同时,抑制异物向触点部11的侵入。
(实施方式2)
如图9所示,本实施方式是可动壁部7设置于可动芯部51的实施方式。
可动壁部7能够与可动芯部51一体地形成。在这种情况下,可动壁部7作为可动芯部51的一部分形成。
其他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此外,除非特别指出,否则实施方式2以后的实施方式所使用的符号中、与之前实施方式使用的符号相同的符号表示与之前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要素等。
在本实施方式中,可动壁部7设置于可动芯部51。因此,能够在减少部件数量的同时抑制异物向触点部11一侧移动。
除此以外,具有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作用效果。
另外,可动壁部7和可动芯部51也可以是不同的构件。在可动壁部7和可动芯部51为不同构件的情况下,例如能够在可动芯部51的前端面粘接可动壁部7等。
(实施方式3)
如图10所示,本实施方式是可动壁部7设置于绝缘体部21的实施方式。
可动壁部7能够与绝缘体部21一体地形成。在这种情况下,可动壁部7作为绝缘体部21的一部分形成。
其他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
在本实施方式中,可动壁部7设置于绝缘体部21。因此,能够在减少部件数量的同时抑制异物向触点部11一侧移动。
除此以外,具有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作用效果。
另外,可动壁部7和绝缘体部21也可以是不同的构件。在可动壁部7和绝缘体部21为不同构件的情况下,例如能够在绝缘体部21的后端面粘接可动壁部7等。
(实施方式4)
如图11~图13所示,本实施方式是在可动壁部7上设置有突壁部71的实施方式。
如图11~图13所示,可动壁部7在比滑动接触部54更靠外周侧的位置处具有向进退方向Z上的滑动接触部54一侧立设的突壁部71。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3所示,在可动壁部7上分别环状地形成有三个突壁部71。另外,突壁部71也可以是两个或一个。另外,突壁部71也可以设置四个以上。另外,突壁部71不一定形成为环状,例如也可以将多个弧状的突壁部71环状地配置。
另外,突壁部71的内周面位于比滑动接触部54更靠外周侧的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2所示,突壁部71设置成即使在柱塞2向后方移动时也不与支承构件61抵接。
其他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
可动壁部7在比滑动接触部54更靠外周侧的位置处具有突壁部71。因此,即使在滑动接触部54中产生异物并落下到可动壁部7,异物也难以移动到比突壁部71更靠外周侧的位置。其结果是,能够进一步抑制异物向触点部11一侧移动。
除此以外,具有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作用效果。
另外,可动壁部7也可以在比突壁部71更靠内侧的位置处形成槽部。
(实施方式5)
如图14所示,本实施方式是针对实施方式1改变了可动壁部7的形状的实施方式。
在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中,如图14所示,可动壁部7形成为越朝向径向上的外侧越朝向后侧。
其他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
在本实施方式中,可动壁部7形成为越朝向径向上的外侧越朝向后侧。因此,在滑动接触部54中产生的异物即使落下到可动壁部7,也难以向径向外侧移动。因此,异物难以越过可动壁部7向前方前进。其结果是,能够进一步抑制异物向触点部11一侧移动。
除此以外,具有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作用效果。
(实施方式6)
如图15~图17所示,本实施方式是不设置可动壁部7而是在可动件3上设置内向壁面32的实施方式。
可动件3配置在比固定触点41更远离螺线管部5的一侧的位置。在对固定触点41进行支承的固定触点支承体40上形成有插通柱塞2的插通孔42。如图15~图17所示,在可动件3的螺线管部5一侧的面上,在比插通孔42更靠外周侧且比可动触点31更靠内周侧的位置处形成有朝向内周侧的内向壁面32。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可动件3的螺线管部5一侧的面上形成有凸壁部320。内向壁面32形成在凸壁部320的内侧。如图17所示,凸壁部320形成有两个。各个凸壁部320在可动件3的短边方向的整体范围内形成。换言之,以将在可动件3的长边方向的两端部附近包括的各个可动触点31与可动件3的同绝缘体部21抵接的抵接部位之间隔开的方式,形成各个凸壁部320。而且,各个凸壁部320的内侧的侧面成为内向壁面32。另外,凸壁部320也可以在可动件3上形成三个以上。
另外,如图17所示,在可动件3上,沿着各个凸壁部320形成有槽部33。槽部33形成在比凸壁部320更靠内侧的位置。而且,槽部33的侧面的一部分也成为朝向内侧的内向壁面32。在本实施方式中,槽部33的内向壁面32与凸壁部320的内向壁面32共面。
其他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
在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中,在可动件3的螺线管部5一侧的面上形成有内向壁面32。因此,即使在滑动接触部54中产生的异物穿过固定触点支承体40的插通孔42侵入可动件3一侧,也能够通过内向壁面32抑制异物向触点部11一侧移动。其结果是,能够抑制异物侵入触点部11。另外,由于内向壁面32与可动件3一起进退,因此,能够抑制对可动件3的进退运动的影响。因此,能够抑制由于设置内向壁面32而对接通断开动作的影响。
另外,槽部33的内向壁面32与凸壁部320的内向壁面32共面。因此,侵入槽部33的异物为了向触点部11一侧移动,需要在Z方向上移动槽部33的内向壁面32的Z方向上的距离与凸壁部320的内向壁面32的Z方向上的距离之和的距离以上的距离。因此,异物难以移动到比内向壁面32更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其结果是,能够进一步抑制异物向触点部11一侧移动。
除此以外,具有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作用效果。
另外,除了可动件3的内向壁面32之外,还可以在柱塞2上设置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5所示的可动壁部7。在这种情况下,能够进一步抑制异物向触点部11移动。
(实施方式7)
如图18、图19所示,本实施方式是通过在可动件3的后侧面形成凹部321来设置内向壁面32的实施方式。
凹部321的内向壁面32在可动件3的长边方向上形成在比固定触点支承体40的插通孔42更靠外侧且比可动触点31更靠内侧的位置。
如图19所示,凹部321在可动件3的短边方向的整体范围内形成。凹部321具有两个侧面,各个侧面成为朝向内侧的内向壁面32。
另外,如图18所示,绝缘体部21构成为与凹部321的底面抵接。
其他结构和作用效果与实施方式6相同。
在上述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2、实施方式4、实施方式5的电磁继电器1中,可动壁部7由铁合金等金属构成。但是,可动壁部能够由比重比铁合金小的材料形成。例如,可动壁部也可以由树脂形成。在这种情况下,通过使柱塞轻量化,容易降低驱动时的工作声音。
本公开并不限定于上述各实施方式,能在不脱离本发明主旨的范围中应用于各种实施方式。
虽然根据实施方式对本公开进行了记述,但是应当理解为本公开并不限定于该实施方式、结构。本公开也包括各种各样的变形例、等同范围内的变形。除此之外,各种各样的组合、方式,进一步包括有仅一个要素、一个以上或一个以下的其他组合、方式也属于本公开的范畴、思想范围。

Claims (4)

1.一种电磁继电器(1),具有:
可动件(3),所述可动件具有与固定触点(41)接触、分离的可动触点(31);
柱塞(2),所述柱塞使所述可动件进退,以使所述固定触点与所述可动触点接触、分离;以及
螺线管部(5),所述螺线管部使所述柱塞进退,
所述螺线管部具有:电磁线圈(53),所述电磁线圈通过通电形成磁通;可动芯部(51),所述可动芯部通过对该电磁线圈的通电而进退;以及支承构件(61),所述支承构件将该可动芯部的外周面(511)支承成能滑动,
在所述柱塞的进退方向(Z)上的所述支承构件和所述可动芯部的滑动接触部(54)与所述固定触点和所述可动触点之间的触点部(11)之间,设置有与所述柱塞一起进退的可动壁部(7),
该可动壁部配置在从所述进退方向观察至少包括所述滑动接触部的区域中。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动壁部在比所述滑动接触部更靠外周侧的位置处具有向所述进退方向上的所述滑动接触部一侧立设的突壁部(71)。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具有对所述可动件、所述柱塞和所述螺线管部进行收容的框体(12),
所述可动壁部的外周端缘(72)沿着所述框体的内部空间(120)的内周面(121)形成。
4.一种电磁继电器(1),具有:
可动件(3),所述可动件具有与固定触点(41)接触、分离的可动触点(31);
柱塞(2),所述柱塞使所述可动件进退,以使所述固定触点与所述可动触点接触、分离;以及
螺线管部(5),所述螺线管部使所述柱塞进退,
所述螺线管部具有:电磁线圈(53),所述电磁线圈通过通电形成磁通;可动芯部(51),所述可动芯部通过对该电磁线圈的通电而进退;以及支承构件(61),所述支承构件将该可动芯部的外周面(511)支承成能滑动,
所述可动件配置在比所述固定触点更远离所述螺线管部一侧的位置,
在对所述固定触点进行支承的固定触点支承体(40)中形成有插通所述柱塞的插通孔(42),
在所述可动件的所述螺线管部一侧的面上,在比所述插通孔更靠外周侧且比所述可动触点更靠内周侧的位置处形成有朝向内周侧的内向壁面(32)。
CN202180019850.4A 2020-03-11 2021-03-10 电磁继电器 Pending CN11528045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042232 2020-03-11
JP2020042232A JP7253511B2 (ja) 2020-03-11 2020-03-11 電磁継電器
PCT/JP2021/009580 WO2021182520A1 (ja) 2020-03-11 2021-03-10 電磁継電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280455A true CN115280455A (zh) 2022-11-01

Family

ID=776709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19850.4A Pending CN115280455A (zh) 2020-03-11 2021-03-10 电磁继电器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005692A1 (zh)
JP (1) JP7253511B2 (zh)
CN (1) CN115280455A (zh)
DE (1) DE112021001545T5 (zh)
WO (1) WO2021182520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347118A (ja) * 2004-06-03 2005-12-15 Denso Corp 電磁継電器
JP2007109470A (ja) * 2005-10-12 2007-04-26 Denso Corp 電磁継電器
JP5852904B2 (ja) * 2012-02-29 2016-02-03 株式会社日本自動車部品総合研究所 電磁継電器
CN106062913B (zh) * 2014-09-10 2017-12-15 富士电机机器制御株式会社 电磁接触器
JP6705207B2 (ja) * 2016-02-25 2020-06-03 富士電機機器制御株式会社 電磁接触器
JP2020042232A (ja) 2018-09-13 2020-03-1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30005692A1 (en) 2023-01-05
WO2021182520A1 (ja) 2021-09-16
JP7253511B2 (ja) 2023-04-06
DE112021001545T5 (de) 2022-12-29
JP2021144841A (ja) 2021-09-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264437B1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JP4038950B2 (ja) 電磁継電器
US9859077B2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having a tapered and circular movable core portion
CN109952628B (zh) 电磁继电器
CN109314016B (zh) 电磁继电器
JP4577290B2 (ja) 電磁継電器
US10332709B2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JP2018142503A (ja) 電磁継電器
CN115280455A (zh) 电磁继电器
CN110894891B (zh) 螺线管、电磁阀以及组装方法
JP6551339B2 (ja) 電磁継電器
US11158476B2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JP5987631B2 (ja) 電磁継電器
CN112509876A (zh) 电磁继电器
CN112737262A (zh) 用于具有永磁体的螺线管的系统和方法
US8456261B2 (en) Electromagnetic switch
JP2010153301A (ja) 電磁継電器
US20240120165A1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CN112470243A (zh) 继电器
JP7285229B2 (ja) 電磁継電器
JP2020092115A (ja) 電磁ソレノイド
KR20180125822A (ko) 전자 접촉기
JP2016004801A (ja) ソレノイド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