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275068A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275068A
CN115275068A CN202211029802.6A CN202211029802A CN115275068A CN 115275068 A CN115275068 A CN 115275068A CN 202211029802 A CN202211029802 A CN 202211029802A CN 115275068 A CN115275068 A CN 11527506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b
layer
display
light
display pa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029802.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石博
谢涛峰
于池
付健吉
邓凯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Chengd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Chengd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Chengd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029802.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275068A/zh
Publication of CN11527506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27506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用于避免显示面板对入射至透光显示区的外界光线的传播方向的改变,从而可以避免影响显示装置中光学元件的功能。所述显示面板具有显示区;所述显示区包括透光显示区和常规显示区;所述透光显示区靠近所述显示区的第一边缘;所述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基板,包括背板和位于所述背板上的多个发光器件;所述多个发光器件位于所述显示区;以及,位于所述多个发光器件远离所述背板一侧的平坦层;所述平坦层包括位于所述透光显示区的第一子部;所述第一子部远离所述显示基板一侧的表面为平整表面。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用于图像显示。

Description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显示技术的发展,具有摄像头的全面屏(Full Display with Camera,简称FDC)以其具有较大的屏占比的优点,已逐步应用于显示产品中。全面屏显示装置通常将摄像头等光学元件放置于显示面板的屏下区域,极大地提高了屏占比。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用于避免显示面板对入射至透光显示区的外界光线的传播方向的改变,从而可以避免影响显示装置中光学元件的功能。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具有显示区。所述显示区包括透光显示区和非透光显示区。所述透光显示区靠近所述显示区的第一边缘。所述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基板,以及,位于所述多个发光器件远离所述背板一侧的平坦层。所述显示基板包括背板和位于所述背板上的多个发光器件;所述多个发光器件位于所述显示区;所述平坦层包括位于所述透光显示区的第一子部;所述第一子部远离所述背板一侧的表面为平整表面。
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将显示面板的显示区划分为透光显示区和非透光显示区,通过在显示基板的发光器件远离背板的一侧设置平坦层,且使得平坦层中,位于透光显示区的第一子部,远离显示基板一侧的表面为平整表面,可以使得该外界光线入射至上述平整表面的光线并穿过该第一子部后,该外界光线的几乎不发生折射,使得外界光线的传播方向几乎不发生改变,进而可以避免影响穿过透光显示区的外界光线的传播方向。在该显示面板应用于显示装置的情况下,且在外界光线经过第一子部入射至光学元件的过程中,该外界光线几乎不会发生折射,或,该外界光线入射至上述平整表面的入射方向与该外界光线穿过第一子部后的出射方向几乎不发生改变,使得该外界光线与光学元件的主光轴之间几乎没有偏离,从而避免影响光学元件的工作性能。例如,在上述光学元件为摄像头的情况下,可以使得外界光线经过该平整表面入射至摄像头的过程中,该外界光线几乎不会发生折射,或,该外界光线入射至上述平整表面的入射方向与该外界光线穿过第一子部后的出射方向几乎不发生改变,使得摄像头采集到的该外界光线与摄像头的主光轴之间几乎没有偏离,从而可以降低甚至避免摄像头利用该外界光线拍摄的图片出现衍射光斑畸变(例如衍射光斑被拉长,衍射光斑椭圆化等)的风险,消除上述楔形板结构对摄像头成像的不良影响,进而可以提高摄像头拍摄的图片的解析度,提高图片的质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透光显示区与所述第一边缘之间的最小间距,大于或等于0。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透光显示区与所述第一边缘之间的最小间距大于0的情况下,所述透光显示区与所述第一边缘之间存在所述常规显示区。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还具有周边区,所述周边区环绕所述显示区;所述平坦层还包括与所述第一子部连接的第二子部,所述第二子部位于所述第一子部靠近所述第一边缘的一侧,且与所述第一边缘相交叠;所述第二子部具有底面,及与所述底面连接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所述第一侧面与所述第一子部相接触;所述第二侧面与所述背板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为锐角。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侧面与所述背板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范围为:20°~50°。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沿垂直于所述第一侧边的方向,且沿与所述显示面板的厚度方向平行,所述第二子部的截面的形状包括:梯形或三角形。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平坦层的材料包括光刻胶。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位于所述显示基板与所述平坦层之间的第一无机封装层;位于所述平坦层远离所述显示基板一侧的第二无机封装层,所述第一无机封装层、所述平坦层和所述第二无机封装层形成薄膜封装层;以及,位于所述周边区的至少一个挡墙;所述挡墙环绕所述平坦层,且所述挡墙在所述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平坦层在所述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无交叠,所述第一无机封装层和所述第二无机封装层覆盖所述挡墙。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平坦层包括:设置在所述显示基板一侧的第一子平坦层,设置在所述第一子平坦层远离所述显示基板一侧的粘接层,设置在所述粘接层远离所述显示基板一侧的第二子平坦层。所述第二子平坦层远离所述显示基板一侧的表面为平整表面。所述第一子平坦层中,远离所述显示基板的一侧、且位于所述透光显示区的部分表面为第一弧面。所述第二子平坦层中,靠近所述显示基板一侧、且位于所述透光显示区的表面为第二弧面。所述第一弧面的曲率圆心与所述第二弧面的曲率圆心分别位于所述粘接层的两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弧面与所述背板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和,所述第二弧面与所述背板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相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子平坦层与所述第二子平坦层,对称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粘接层靠近所述背板的一侧表面,与所述第一子平坦层远离所述背板的一侧表面,形状相同。所述粘接层远离所述背板的一侧表面,与所述第二子平坦层靠近所述背板的一侧表面,形状相同。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粘接层包括沿远离所述背板的方向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粘接部和第二粘接部,所述第一粘接部和所述第二粘接部对称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子平坦层的材料与所述第二子平坦层的材料相同。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还具有周边区,所述周边区环绕所述显示区。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位于所述显示基板与所述第一子平坦层之间的第一无机封装层;位于所述第一子平坦层和所述粘接层之间的第二无机封装层;以及,位于所述周边区的至少一个挡墙。所述第一无机封装层、所述第一子平坦层和所述第二无机封装层形成薄膜封装层。所述挡墙环绕所述平坦层,且所述挡墙在所述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平坦层在所述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无交叠,所述第一无机封装层和所述第二无机封装层覆盖所述挡墙。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背板包括:多个像素电路;所述多个像素电路包括多个第一像素电路和多个第二像素电路;所述多个发光器件包括:位于所述透光显示区的多个第一发光器件,以及位于所述常规显示区的多个第二发光器件;所述第一像素电路与所述第一发光器件电连接;所述第二像素电路与所述第二发光器件电连接;其中,所述第一像素电路位于所述常规显示区,和/或,所述第一像素电路位于所述周边区;所述第二像素电路位于所述常规显示区。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背板包括:多个像素电路;所述多个像素电路包括多个第一像素电路和多个第二像素电路;所述多个发光器件包括:位于所述透光显示区的多个第一发光器件,以及位于所述常规显示区的多个第二发光器件;所述第一像素电路与所述第一发光器件电连接;所述第二像素电路与所述第二发光器件电连接;其中,所述第二像素电路位于所述常规显示区;所述第一像素电路位于所述透光显示区,所述第一发光器件覆盖与其电连接的第一像素电路。
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包括:如上述实施例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位于所述显示面板的出光侧的盖板;以及,位于所述显示面板的非出光侧、且位于所述显示面板的透光显示区的光学元件。
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装置所能实现的有益效果,与上述一些实施例中提供的显示面板所能实现的有益效果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发明一些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的附图,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此外,以下描述中的附图可以视作示意图,并非对本发明实施例所涉及的产品的实际尺寸等的限制。
图1a为本发明一些实施例中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图;
图1b为本发明一些实施例中另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图;
图2a为本发明一些实施例中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图;
图2b为本发明一些实施例中另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图;
图3a为图2b所示显示面板沿G-G’向的一种剖视结构图;
图3b为沿图2a所示显示面板沿K-K’向的一种剖视结构图;
图3c为沿图2a所示显示面板沿K-K’向的一种剖视结构图;
图4a为一种实现方式中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图;
图4b为一种实现方式中显示装置对光源物体拍摄所得的实物图;
图4c为一种实现方式中显示面板未设置封装层的情况下对光源物体拍摄所得的实物图;
图4d为一种实现方式中显示面板设置封装层的情况下对光源物体拍摄所得的实物图;
图4e为一种实现方式中显示面板设置封装层的情况下对光源物体拍摄的所得的仿真图;
图4f为一种实现方式中显示面板设置封装层的情况下对光源物体拍摄所得的实物图;
图5a为本发明一些实施例中一种显示装置对光源物体拍摄所得仿真图;
图5b为本发明一些实施例中一种显示装置对光源物体拍摄所得的实物图;
图6a为本发明一些实施例中一种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流程图;
图6b~图6g为本发明一些实施例中一种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的步骤图;
图7为本发明一些实施例中另一种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流程图;
图8a为本发明一些实施例中一种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流程图;
图8b~图8i为本发明一些实施例中一种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的步骤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一些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所提供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除非上下文另有要求,否则,在整个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术语“包括”被解释为开放、包含的意思,即为“包含,但不限于”。在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性实施例”、“示例”或“一些示例”等旨在表明与该实施例或示例相关的特定特征、结构、材料或特性包括在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示不一定是指同一实施例或示例。此外,所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以任何适当方式包括在任何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
在描述一些实施例时,可能使用了“连接”及其衍伸的表达。例如,描述一些实施例时可能使用了术语“连接”以表明两个或两个以上部件彼此间有直接物理接触或电接触。这里所公开的实施例并不必然限制于本文内容。
本文中“被配置为”的使用意味着开放和包容性的语言,其不排除被配置为执行额外任务或步骤的设备。
另外,“基于”的使用意味着开放和包容性,因为“基于”一个或多个所述条件或值的过程、步骤、计算或其他动作在实践中可以基于额外条件或超出所述的值。
应当理解的是,当层或元件被称为在另一层或基板上时,可以是该层或元件直接在另一层或基板上,或者也可以是该层或元件与另一层或基板之间存在中间层。
本文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本文参照作为理想化示例性附图的剖视图和/或平面图描述了示例性实施方式。在附图中,为了清楚,放大了层的厚度和区域的面积。因此,可设想到由于例如制造技术和/或公差引起的相对于附图的形状的变动。因此,示例性实施方式不应解释为局限于本文示出的区域的形状,而是包括因例如制造而引起的形状偏差。例如,示为矩形的蚀刻区域通常将具有弯曲的特征。因此,附图中所示的区域本质上是示意性的,且它们的形状并非旨在示出设备的区域的实际形状,并且并非旨在限制示例性实施方式的范围。
如图1a所示,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1。
在一些示例中,上述显示装置1可以是显示不论运动(例如,视频)还是固定(例如,静止图像)的且不论文字的还是图像的任何显示装置中。更明确地说,预期所述实施例的显示装置可实施应用在多种电子中或与多种电子装置关联,所述多种电子装置例如(但不限于)移动电话、无线装置、个人数据助理(PDA)、手持式或便携式计算机、GPS接收器/导航器、相机、MP4视频播放器、摄像机、游戏控制台、手表、时钟、计算器、电视监视器、平板显示器、计算机监视器、汽车显示器(例如,里程表显示器等)、导航仪、座舱控制器和/或显示器、相机视图的显示器(例如,车辆中后视相机的显示器)、电子相片、电子广告牌或指示牌、投影仪、建筑结构、包装和美学结构(例如,对于一件珠宝的图像的显示器)等。
示例性的,显示装置1包括:框架、显示驱动IC(Integrated Circuit,集成电路)以及其他电子配件等。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1b所示,上述显示装置1还包括:显示面板10、盖板20及光学元件30。
示例性的,盖板20位于显示面板10的出光侧。显示面板10的出光侧指的是,显示面板10可以显示画面的一侧。
例如,盖板20的材料可以为玻璃。上述盖板20可以覆盖显示面板10,将外界与显示面板10隔离开,从而可以对显示面板10形成保护。
示例性的,如图2a所示,显示面板10包括:显示区A及周边区B。
例如,周边区B可以环绕显示区A。周边区B可以用于设置移位寄存器等电路结构,从而可以为显示区A提供所需电信号等。
显示区A的形状有多种,例如,显示区A的形状可以为圆形、矩形等。
为方便描述,以显示区A的形状为矩形为例进行说明。该矩形为非严格意义上的矩形,例如该矩形的四个角为圆角设置。该矩形的显示区A具有四个边缘,例如,相对的第一边缘和第三边缘,以及相对的第二边缘和第四边缘。上述第一边缘的边长与上述第二边缘的边长相同或不同。
示例性的,如图1b及图2a所示,显示区A包括透光显示区A1和常规显示区A2,透光显示区A1靠近显示区A的第一边缘CL。
例如,透光显示区A1的形状可以为圆形、椭圆形或矩形等。以透光显示区A1为圆形为例,透光显示区A1靠近显示区A的第一边缘CL,指的是,透光显示区A1与显示区A的第一边缘CL之间的距离较近。
示例性的,上述显示面板10中,位于透光显示区A1的部分和位于常规显示区A2的部分均可以用来进行画面显示。
示例性的,透光显示区A1的透光率大于常规显示区A2的透光率。
示例性的,上述光学元件30位于显示面板的非出光侧,且,位于显示面板的透光显示区A1。
上述显示面板10的非出光侧指的是,与显示面板10的出光侧相背的一侧。由于透光显示区A1的透光率大于常规显示区A2的透光率,外界光线经过透光显示区A1后,损耗较少,从而可以使得光学元件30获得足够的光线,避免影响光学元件30的功能。
示例性的,上述光学元件30可以为摄像头、指纹识别传感器以及红外传感器等。
上述光学元件30工作时,均需要有外界光线透过透光显示区A1照射到该光学元件30上,才能够启动其相应的功能。本发明以光学元件30为摄像头为例。
示例性的,在摄像头进行工作的过程中,外界光线可以穿过显示面板10位于透光显示区A1的部分。这样摄像头便可以采集该光线,实现拍照的功能。例如,在摄像头工作(例如用户自拍)的情况下,上述透光显示区A1可以呈现黑色画面,常规显示区A2呈现用户自拍的画面,较为明确的显示出摄像头所在位置。或者,透光显示区A1和常规显示区A2整体呈现用户自拍的画面,未显示出摄像头所在位置。
示例性的,在摄像头未进行工作的情况下,显示面板10位于透光显示区A1和常规显示区A2的部分均能够进行显示,使得显示面板10及显示装置1整体能够显示图像。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3a及图3c所示,显示面板10包括:显示基板11。
上述显示基板11可以包括:背板100和多个发光器件200。
示例性的,背板100包括:衬底101和设置在衬底101一侧的像素电路层。
示例性的,上述衬底101可以为柔性衬底,也可以为刚性衬底。
例如,在衬底101为柔性衬底的情况下,衬底的材料可以为二甲基硅氧烷、PI(Polyimide,聚酰亚胺)、PET(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等具有高弹性的材料。
又如,在衬底101为刚性衬底的情况下,衬底的材料可以为玻璃等。
上述多个发光器件200位于显示区A,例如,多个发光器件200包括多个第一发光器件210和多个第二发光器件220。其中,多个第一发光器件210位于透光显示区A1,多个第二发光器件220位于常规显示区A2。
例如,上述像素电路层包括多个像素电路102。多个像素电路102包括多个第一像素电路1021和多个第二像素电路1022。
上述第一发光器件210与第一像素电路1021电连接,例如,多个第一发光器件210与多个第一像素电路1021可以一一对应电连接,第一发光器件210可以在第一像素电路1021所传输的控制信号的控制下发光。上述第二发光器件220与第二像素电路1022电连接,例如,多个第二发光器件220与多个第二像素电路1022可以一一对应电连接,第二发光器件220可以在第二像素电路1022所传输的控制信号的控制下发光。
例如,第二像素电路1022位于常规显示区A2,与同样位于常规显示区A2的第二发光器件220电连接,使得第二像素电路1022与其电连接的第二发光器件220之间的间距相对较小,从而可以减少第二像素电路1022所传输的控制信号在传输过程中的损耗,提高第二像素电路1022所传输的控制信号的准确度,进而提高第二像素电路1022对第二发光器件220的控制能力。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像素电路1021的设置方式有多种,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本发明对此不作限制。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3a所示,第一像素电路1021位于常规显示区A2。也就是说,第一像素电路1021和第二像素电路1022均位于常规显示区A2,第一像素电路1021可以通过透明导线(图3a中未示意),与位于透光显示区A1的第一发光器件210电连接。例如,在透光显示区A1和常规显示区A2的像素密度相同的情况下,可以根据常规显示区A2与透光显示区A1的相对面积大小(或第一发光器件210与第二发光器件220的数量),来确定第一像素电路1021与第二像素电路1022的数量比。一般来说,透光显示区A1的面积,远小于常规显示区A2的面积,因此,在透光显示区A1和常规显示区A2的像素密度相同的情况下,可以每四列第二像素电路1022之间,设置一列第一像素电路1021等。由此,在显示面板10的透光显示区A1未设置第一像素电路1021,从而使得透光显示区A1的透光率大于常规显示区A2及周边区B,可以避免第一像素电路1021对入射至透光显示区A1的外界光线的阻挡,进而可以使得摄像头可以通过透光显示区A1获得足够的光线,使得摄像头可以实现拍照功能。
在另一些示例中,如图3c所示,第一像素电路1021位于周边区B。位于周边区B的第一像素电路1021可以通过透明导线(图3c中未示意),与位于透光显示区A1的第一发光器件210实现电连接。当然,多个第一像素电路1021中,一部分第一像素电路1021可以位于周边区B,另一部分第一像素电路1021可以位于常规显示区A2。由此,显示面板10的透光显示区A1中未设置第一像素电路1021,从而使得透光显示区A1的透光率大于常规显示区A2及周边区B,可以避免第一像素电路1021对入射至透光显示区A1的外界光线的阻挡,进而可以使得摄像头可以通过透光显示区A1获得足够的光线,使得摄像头可以实现拍照功能。
在又一些示例中,如图3b所示,第一像素电路1021位于透光显示区A1,第一发光器件210覆盖与其电连接的第一像素电路1021。例如,第一像素电路1021与其电连接的第一发光器件210正对设置,第一像素电路1021在衬底上的正投影,位于与其电连接的第一发光器件210在衬底上的正投影范围之内。此时,第一像素电路1021已被第一发光器件210所全部覆盖,且第一像素电路1021通过透明导线与第一发光器件210实现电连接,因此可以减缓甚至避免第一像素电路1021对外界光线的阻挡,从而使得摄像头可以通过透光显示区A1获得足够的光线,使得摄像头可以实现拍照功能。
示例性的,显示面板10中,各发光器件200可以在相应的像素电路102的驱动作用下发出光,多个发光器件200发出的光相互配合,从而使得显示面板10实现显示功能。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如图4a所示,上述显示面板还包括:位于上述多个发光器件远离背板一侧的封装层15’。该封装层15’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封装层、第二封装层12’及第三封装层。其中,第二封装层12’的材料为有机材料,有机材料有一定的流动性。第二封装层12’的制备工艺如下:首先采用喷墨打印工艺打印有机材料形成有机薄膜,并将打印位置截止在挡墙的内侧;然后对上述有机薄膜进行流平工艺,挡墙将该有机薄膜拦截住并停留在挡墙的内侧,形成第二封装层12’。基于液体表面张力的原因,第二封装层12’靠近挡墙的部分中,远离背板的一侧表面呈弧面状。
例如,第二封装层包括位于屏下摄像区的第一部分121’,第一部分121’远离背板一侧的表面的各个位置,与背板之间的间距不等,从周边区指向显示区的方向来看,第一部分121’类似于一个爬坡区,或者为楔形板结构。在上述显示面板应用于显示装置的情况下,外界光线会经过上述楔形板结构的第一部分121’入射至显示装置的摄像头。然而,由于第一部分121’远离背板一侧的表面的各个位置,距离背板之间的间距不等,也即第一部分121’远离背板一侧的表面为非水平面,使得上述入射的外界光线在该非水平面处发生折射,偏离摄像头的主光轴,导致入射的焦点偏移,使得摄像头利用该光线拍摄形成图片的衍射光斑畸变不良(例如衍射光斑被拉长等,如图4b所示),使得图片的解析度下降。
本发明的发明人对上述问题产生的机理进行了验证。在显示面板的出光侧未设置封装层15’的情况下,对光源物体进行拍照测试。摄像头所拍图片如图4c所示,可见在未设置封装层15’的情况下,拍摄形成图片的衍射光斑没有明显的畸变现象。而在设置上述封装层15’后,拍摄所得的图片如图4d所示,图片的衍射光斑发生畸变不良,图片质量较差,可见,上述封装层15’的存在,是造成摄像头拍摄质量下降的原因。同时,发明人还对设置上述封装层15’后摄像头的拍摄情况进行了仿真实验和对应的实拍图片。仿真图片如图4e所示,实拍图片如图4f所示,可见,仿真结果中,光斑被拉长,发生畸变,使得拍摄的图片也出现畸变,解析度下降。此外,在对非光源物体例如含文字进行拍摄得到的图片中,图片中的文字模糊,使得用户无法准确的识别文字的内容。
基于此,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10,如图3a、图3b及图3c所示,该显示面板10还包括:位于多个发光器件200远离背板100一侧的平坦层12。
示例性的,上述平坦层12可以位于显示区A,当然,平坦层12也可以部分位于显示区A,并部分延伸至周边区B。平坦层12用于实现显示面板10出光侧的平坦化。
在一些示例中,平坦层12包括位于透光显示区A1的第一子部121;第一子部121远离显示基板11一侧的表面为平整表面。
例如,如图2a所示,第一子部121的边界与透光显示区A1的边界重合。
例如,第一子部121远离显示基板11一侧的表面可以为水平面,第一子部121远离显示基板11一侧的表面各位置,与显示基板11所在平面之间的间距相同或大致相同。
这样在外界光线入射至上述平整表面、并穿过第一子部121后,该外界光线几乎没有发生折射,或折射角度很小,外界光线的传播方向几乎没有发生改变。
由此,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10,将显示面板10的显示区A划分为透光显示区A1和常规显示区A2,通过在显示基板11的发光器件200远离背板100的一侧设置平坦层12,且使得平坦层12中位于屏下摄像区的第一子部121远离显示基板11一侧的表面为平整表面,可以使得外界光线入射至上述平整表面并穿过第一子部121后,几乎不发生折射,使得外界光线的传播方向几乎不发生改变,进而可以避免影响穿过透光显示区A1的外界光线的传播方向。在该显示面板10应用于显示装置的情况下,且在外界光线经过第一子部入射至光学元件的过程中,该外界光线几乎不会发生折射,或,该外界光线入射至上述平整表面的入射方向与该外界光线穿过第一子部后的出射方向几乎不发生改变,使得该外界光线与光学元件的主光轴之间几乎没有偏离,从而避免影响光学元件的工作性能。
例如,在上述光学元件为摄像头的情况下,可以使得外界光线经过该平整表面入射至摄像头的过程中,该外界光线几乎不会发生折射,或,该外界光线入射至上述平整表面的入射方向与该外界光线穿过第一子部后的出射方向几乎不发生改变,使得摄像头采集到的该外界光线与摄像头的主光轴之间几乎没有偏离,从而可以降低甚至避免摄像头利用该外界光线拍摄的图片出现衍射光斑畸变(例如衍射光斑被拉长,衍射光斑椭圆化等)的风险,消除上述楔形板结构对摄像头成像的不良影响,进而可以提高摄像头拍摄的图片的解析度,提高图片的质量。
本发明的发明人同样对本发明中上述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10及其所对应的显示装置1对光源物体的拍摄情况进行了仿真实验及实拍实验,具体的如图5a~图5b所示。图5a是本发明中的显示装置对光源物体进行拍摄的仿真结果,可见该光源的衍射光斑几乎未发生拉长或畸变(与图4e相比)。图5b是图5a对应的对该光源的实物拍照图,与一种实现方式中的图4f相比,该图片中几乎没有衍射光斑,图片的解析度较高,图片质量得到了改善。此外,对非光源物体(例如含文字的物体)进行拍摄,得到的图片中可以清晰的看到文字的内容。因此,本发明所提供的实施例中的显示面板10及显示装置1,通过在显示基板中的发光器件200远离背板100的一侧设置平坦层12,且使得平坦层12中位于屏下摄像区的第一子部121远离显示基板11一侧的表面为平整表面,确实缓解了摄像头拍摄的图片出现的衍射光斑畸变现象,提高了图片的解析度。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3a及图3c所示,平坦层12的第一子部121远离显示基板11一侧的表面,与显示基板11所在平面之间的间距的波动范围为:0nm~400nm。
例如,第一子部121远离显示基板11一侧的表面为非绝对意义的平整表面,该平整表面的平整度在0nm~400nm的范围内。
例如,在平坦层12的整体平均厚度为10μm的情况下,上述第一子部121远离显示基板11一侧的表面,与背板100所在平面之间的间距的波动范围,相对于平坦层12的厚度来说,可以忽略不计,且上述波动范围对于摄像头成像的衍射光斑畸变和解析度下降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也就是说,上述波动范围内的第一子部121远离显示基板一侧的表面依然可以认为是平整表面。
例如,第一子部121远离显示基板11一侧的表面,与显示基板11所在平面之间的间距的波动可以为0nm、20nm、100nm、200nm或400nm。也就是说,在平坦层12的整体平均厚度为10μm的情况下,第一子部121远离显示基板11一侧的表面与显示基板11所在平面之间的间距可以分别对应为10μm(也即10μm+0nm)、10.02μm(也即10μm+20nm)、10.10μm(也即10μm+100nm)、10.20μm(也即10μm+200nm)或10.40μm(也即10μm+400nm)。
在一些示例中,透光显示区A1与显示区A的第一边缘CL之间的最小间距大于或等于0。
如图2a所示,在透光显示区A1与显示区A的第一边缘CL的最小间距等于0的情况下,例如圆形的透光显示区A1与显示区A的第一边缘CL相切,在该相切的位置处,第一子部121或透光显示区A1,与显示区A的第一边缘CL之间没有常规显示区A2,而在该相切的位置处的左右两侧,存在常规显示区A2。
如图2b所示,在透光显示区A1与显示区A的第一边缘CL的最小间距大于0的情况下,透光显示区A1与所述第一边缘CL之间存在常规显示区A2。例如圆形的透光显示区A1或第一子部121,与显示区A的第一边缘CL之间未相切,且两者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隙,该间隙也即第一子部121与显示区A的第一边缘CL之间有常规显示区A2的存在。
采用上述设置方式,可以使得第一子部121远离背板一侧的平整表面,与显示区A1的第一边缘CL相切或具有一定的间距,从而使得穿过透光显示区A1的光线,均能够从第一子部121的上述平整表面入射,进而避免从第一子部121靠近背板一侧的表面出射的光线方向,与最初入射至上述平整表面的入射方向发生较大的改变,避免显示面板的透光显示区A对外界光线的传播方向的改变。
对于上述实施例中显示面板,显示面板10的结构组成可以有多种,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选择,本发明对此不作限制。下面,本发明将对其中的两种不同结构的显示面板进行介绍。
在第一种显示面板10的实施例中,第一子部121远离背板100一侧的表面的边界,与平坦层12远离背板100一侧的表面的边界之间的最小间距,大于或等于0。
例如,如图2b及图3a所示,第一子部121远离背板100一侧的表面的边界,与平坦层12远离背板100一侧的表面的边界之间的最小间距,大于0。平坦层12远离背板100一侧的表面的边界,可以位于周边区B内。第一子部121远离背板100一侧的表面的边界,与平坦层12远离背板100一侧的表面的边界之间具有一定的距离。
又如,如图2a及图3b所示,第一子部121远离背板100一侧的表面的边界,与平坦层12远离背板100一侧的表面的边界之间的最小间距,等于0。也就是说,第一子部121远离背板100一侧的表面的边界中的某一点,构成了平坦层12远离背板100一侧的表面的边界的某一点。
采用上述设置方式,可以避免由于第一子部121的面积较小,避免使得外界光线经过平坦层12中除第一子部121外的部分(例如下文中提到的与第一子部121连接的第二子部122的第二侧面122F)中远离背板一侧的表面入射,避免该外界光线发生一系列反射或折射后入射至透光显示区A1,进而避免从第一子部121出射的光线方向,与最初入射至上述平整表面的入射方向发生较大的改变,避免显示面板的透光显示区A对外界光线的传播方向的改变。
如图2b及图3a所示,上述平坦层12还包括与第一子部121连接的第二子部122。第二子部122位于第一子部121靠近第一边缘CL的一侧,且与第一边缘CL相交叠。
例如,第二子部122位于显示区A中的常规显示区A2和周边区B,第二子部122从显示区A的常规显示区A2越过显示区A与周边区B的边界(第一边缘CL组成的边界线),并延伸至周边区B。
示例性的,如图3a所示,第二子部122具有底面,及与底面连接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122F,第一侧面与第一子部121相接触;第二侧面122F与背板100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γ为锐角。
例如,第二子部122的第二侧面122F为相对于水平面倾斜的表面。
由此,可以使得第二子部122的第二侧面122F,与平坦层12远离显示基板11一侧的表面之间的过渡较为平缓,进而在平坦层收到外力冲击时,可以减小应力冲击与累积,增加显示面板10的结构稳定性。
在一些示例中,上述第二侧面122F与背板100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γ范围为:20°~50°。
例如,上述第二侧面122F与背板100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γ可以为20°、30°、35°、45°或50°。
采用上述设置方式,可以使得第二侧面122F距离第一子部121较远,使得第二侧面122F距离透光显示区A1较远,避免第二侧面对第一子部121远离背板100一侧的表面的平整度产生影响,使得入射至透光显示区A1的外界光线几乎均经过第一子部121的平整表面后入射至光学元件,而避免外界光线经过第二子部122的第二侧面122F后入射至光学元件,进而可以避免影响光学元件的功能。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3a及图3b所示,在沿垂直于第一边缘CL的方向,且沿显示面板10的厚度方向上,第二子部122的剖视图的形状包括:梯形或三角形。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第二子部122靠近显示基板11的一侧为非平整表面,上述梯形为非严格意义上的梯形,也就是说该梯形的下底边为非严格意义的直线。上述三角形为非严格意义上的三角形。也就是说该三角形的下底边为非严格意义的直线。
如图3b所示,在上述第二子部122的剖视图的形状为三角形的情况下,第二子部122的第二侧面的顶端与透光显示区A1的边界线相切。
如图2b及图3a所示,在上述第二子部122的剖视图的形状为梯形的情况下,第二子部122具有远离背板100一侧的顶面,进而使得第二侧面距离透光显示区A1较远,从而可以有效的避免影响摄像头的成像质量。
在一些示例中,平坦层12的材料包括光刻胶。
例如,该光刻胶为透明光刻胶,对光线的吸收较少,对光线的透光率较高。在外界光线经过平坦层12后,在由该光刻胶制备形成的平坦层中的损耗较少,确保有足量的外界光线从平坦层出射并入射至光学元件,进而可以避免影响光学元件的采光量,避免影响光学元件的功能。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3a及图3b所示,显示面板10还包括:位于显示基板11与平坦层12之间的第一无机封装层13;位于平坦层12远离显示基板11一侧的第二无机封装层14,第一无机封装层13、平坦层12和第二无机封装层14形成薄膜封装层15。
示例性的,显示面板10还包括:位于周边区B的至少一个挡墙17。挡墙17环绕平坦层12,且挡墙17在显示基板11上的正投影与平坦层12在显示基板11上的正投影无交叠,第一无机封装层13和第二无机封装层14覆盖挡墙17。
例如,第一无机封装层13覆盖在多个发光器件200远离衬底101一侧的表面,从而可以使得发光器件200与外界的水氧隔绝,避免水氧影响发光器件200的寿命。
例如,平坦层12可以使得显示面板10的出光侧平坦化,进而避免使得显示面板10整体厚度不均一,影响使用体验。
例如,第二无机封装层14覆盖平坦层12,将平坦层12的边缘包裹,增强发光器件200与外界水氧的隔绝效果,进一步提高薄膜封装层15的封装效果,提高发光器件200的寿命,进而提高显示面板10的寿命。
例如,周边区B可以设置一个挡墙17,也可以设置两个或多个挡墙17。
示例性的,挡墙17在显示基板11上的正投影的边界线,与平坦层12在显示基板11上的正投影的边界线,可以部分重合。挡墙17在显示基板11上的正投影的边界线,与平坦层12在显示基板11上的正投影的边界线,也可以具有一定的间距。
例如,如图2b所示,挡墙17为具有一定宽度的环形结构,环绕在平坦层12的外侧。挡墙17在显示基板11上的正投影的边界线,与平坦层12在显示基板11上的正投影的边界线,之间具有一定的间距。
如图3a所示,挡墙17具有侧面和顶面,第一无机封装层13和第二无机封装层14覆盖挡墙17的侧面及顶面。
挡墙17用于限定平坦层的边界,将平坦层12限制在挡墙17靠近显示区A的一侧,避免封装失效,进而避免影响发光器件200的寿命。
在第二种显示面板10的实施例中,如图3c所示,平坦层12包括:设置在显示基板11一侧的第一子平坦层123,设置在第一子平坦层123远离显示基板11一侧的粘接层124,设置在粘接层124远离显示基板11一侧的第二子平坦层125。
上述粘接层124用于实现第一子平坦层123与第二子平坦层125的粘接。
上述第二子平坦层125远离显示基板11一侧的表面为平整表面。第一子平坦层123中,远离显示基板11的一侧、且位于透光显示区A1的部分表面为第一弧面S11。第二子平坦层125中,靠近显示基板11一侧、且位于透光显示区A1的表面为第二弧面S12。第一弧面S11的曲率圆心与第二弧面S12的曲率圆心分别位于粘接层124的两侧。
示例性的,第一弧面S11向远离显示基板11的方向凸出,第一弧面S11的曲率圆心在粘接层124靠近显示基板11的一侧。第二弧面S12向靠近显示基板11的方向凸出,第二弧面S12的曲率圆心在粘接层124远离显示基板11的一侧。
采用上述设置方式,外界光线从第二子平坦层125远离显示基板11的一侧的平整表面入射至第二子平坦层125,在第二子平坦层125的第二弧面S12处(也即第二子平坦层125与粘接层124的接触界面)发生第一次折射,外界光线偏离摄像头的主光轴,例如向右偏折。该外界光线继续前进,穿过粘接层124,入射至第一子平坦层123中的第一弧面S11处,发生第二次折射,由于第一弧面S11的曲率圆心与第二弧面S12的曲率圆心分别位于粘接层124的两侧,此处折射使得该外界光线向左偏折,然后经过显示基板11出射。由于外界光线依次经过第二弧面S12处的第一次折射,和第一弧面S11处的第二次折射,使得该外界光线入射至第二子平坦层125远离背板一侧表面的入射方向,与该外界光线从第一弧面S11(或显示基板11的底面)的出射方向之间的变化较小,也就是说,外界光线从该平坦层(或第二子平坦层125)远离背板一侧的表面入射,至其从平坦层靠近背板的一侧表面出射的传播方向几乎不变。进而在该显示面板10应用于显示装置1的情况下,可以使得外界光线在依次经过该平坦层中的第二子平坦层125、粘接层和第一子平坦层123后,其传播方向几乎不发生偏折,使得该外界光线在几乎不偏离光学元件的主光轴的情况下被光学元件采集,从而避免影响光学元件的功能。
例如在上述光学元件为摄像头的情况下,可以使得外界光线在几乎不偏离摄像头的主光轴的情况下被摄像头采集,从而可以降低甚至避免摄像头利用该外界光线拍摄的图片出现衍射光斑畸变的风险,消除上述楔形板结构对摄像头成像的不良影响,进而可以提高摄像头拍摄的图片的解析度,提高图片的质量。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3c所示,第一弧面S11与背板100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α,和,第二弧面S12与背板100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β,相等。
例如,背板100所在平面为水平面。
采用上述设置方式,可以使得入射至光学元件30如摄像头的外界光线,在第二弧面S12处的第一次折射的折射角度,和在第一弧面S11处的第二次折射的折射角度相等,且第一次折射的折射方向与第二折射的折射方向相反,使得该外界光线最初入射至第二子平坦层125的平整表面时的方向,与该外界光线从第一弧面S11出射的方向几乎不发生变化,进而可以使得外界光线入射至摄像头的入射方向与摄像头的主光轴几乎相同,从而可以降低摄像头利用该外界光线拍摄的图片发生衍射光斑畸变的风险,消除上述一种实现方式中楔形板结构对摄像头成像的不良影响,进而可以提高摄像头拍摄的图片的解析度,提高图片的质量。
例如,第一弧面S11与背板100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α,和,第二弧面S12与背板100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β均为锐角。由此,可以使得入射的外界光线在第一弧面S11及第二弧面S12处的折射角度较小,进而可以减小该入射光线偏离摄像头的主光轴的风险,进而可以减低摄像头成像的衍射光斑畸变不良现象,提供摄像头成像质量。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3c所示,第一子平坦层123与第二子平坦层125,对称设置。
例如,第一子平坦层123的形状与第二子平坦层125的形状相同。
采用上述设置方式,可以使得入射至光学元件30如摄像头的外界光线,在第二子平坦层125发生的第一次折射的折射角度,和在第一子平坦层123发生的第二次折射的折射角度相等,且第一次折射的折射方向与第二折射的折射方向相反,使得该外界光线最初入射至第二子平坦层125的平整表面时的方向,与该外界光线从第一子平坦层123出射的方向几乎不发生变化,进而可以使得外界光线入射至摄像头的入射方向与摄像头的主光轴几乎相同,从而可以降低摄像头利用该外界光线拍摄的图片发生衍射光斑畸变的风险,消除上述一种实现方式中楔形板结构对摄像头成像的不良影响,进而可以提高摄像头拍摄的图片的解析度,提高图片的质量。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3c所示,粘接层124靠近背板100的一侧表面,与第一子平坦层123远离背板100的一侧表面,形状相同。粘接层124远离背板100的一侧表面,与第二子平坦层125靠近背板100的一侧表面,形状相同。
由此,粘接层124远离背板100的一侧表面,与第二子平坦层125靠近背板100的一侧表面,可以相互贴合接触,进而可以使得外界光线在入射至摄像头的光路中的第一次折射发生在该粘接层124与第二子平坦层125接触的界面,避免粘接层与第二子平坦层125之间未接触,避免使得上述外界光线在粘接层124远离背板一侧的表面再次发生折射。其次,上述粘接层124靠近背板100的一侧表面形状,与第一子平坦层123远离背板100的一侧表面形状相互配合,进而可以使得外界光线在入射至摄像头的光路中,在该粘接层124靠近第一子平坦层123的表面发生的第二次折射的折射方向,与在第一子平坦层123靠近粘接层一侧的表面发生的第二次折射的折射方向相同,避免粘接层124靠近背板一侧的表面形状,与第一子平坦层123形状不相似,避免上述外界光线在粘接层124与第一子平坦层123之间发生多次不同折射方向的折射,从而可以保证外界光线入射至摄像头的入射方向与摄像头的主光轴几乎相同,从而可以降低摄像头利用该外界光线拍摄的图片发生衍射光斑畸变的风险,消除上述一种实现方式中楔形板结构对摄像头成像的不良影响,进而可以提高摄像头拍摄的图片的解析度,提高图片的质量。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3c所示,粘接层124包括沿远离背板100的方向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粘接部1241和第二粘接部1242,第一粘接部1241和第二粘接部1242对称设置。
例如,第一粘接部1241远离背板100一侧的表面为平整表面,第二粘接部1242靠近背板100一侧的表面为平整表面,从而方便第一粘接部1241与第二粘接部1242的粘合。
在一些示例中,第一子平坦层123的材料与第二子平坦层125的材料相同。
例如,第一子平坦层123的材料可以为有机材料。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3c所示,显示面板10还包括:位于显示基板11与第一子平坦层123之间的第一无机封装层13;位于第一子平坦层123和粘接层124之间的第二无机封装层14。显示面板10还包括:位于周边区B的至少一个挡墙17。第一无机封装层13、第一子平坦层123和第二无机封装层14形成薄膜封装层15。挡墙17环绕平坦层12,且挡墙17在显示基板11上的正投影与平坦层12在显示基板11上的正投影无交叠,第一无机封装层13和第二无机封装层14覆盖挡墙17。
例如,第一无机封装层13覆盖在多个发光器件200远离衬底101一侧的表面,从而可以使得发光器件200与外界的水氧隔绝,避免水氧影响发光器件200的寿命。
例如,第一子平坦层123可以使得显示面板10的出光侧平坦化,进而避免使得显示面板10整体厚度不均一,影响使用体验。
例如,第二无机封装层14覆盖第一子平坦层123,将第一子平坦层123的边缘包裹,增强发光器件200与外界水氧的隔绝效果,进一步提高薄膜封装层15的封装效果,提高发光器件200的寿命,进而提高显示面板10的寿命。
例如,周边区B可以设置一个挡墙17,也可以设置两个或多个挡墙17。
例如,挡墙17为具有一定宽度的环形结构,环绕在平坦层12的外侧。挡墙17在显示基板11上的正投影的边界线,与平坦层12在显示基板11上的正投影的边界线,没有重合的部分。挡墙17具有侧面和顶面,第一无机封装层13和第二无机封装层14覆盖挡墙17的侧面及顶面。
挡墙17用于限定第一子平坦层123材料的范围,将第一子平坦层123限制在挡墙17靠近显示区A的一侧,避免封装失效,进而避免影响发光器件的寿命。
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10的制作方法,采用该制作方法可以制备形成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所述的显示面板10。该显示面板10具有显示区A和周边区B,周边区B环绕显示区A;显示区A包括透光显示区A1和常规显示区A2;透光显示区A1靠近显示区A的第一边缘。
可以理解的是,显示区A的形状有多种,例如,显示区A的形状可以为圆形、矩形等。关于显示区A及周边区B的特征描述可以参考本文上述一些实施例中的说明,此处不再赘述。
可以理解的是,在进行显示面板10的制备前,需要对显示面板10进行规划,例如,对显示区A、周边区B、透光显示区A1及常规显示区A2的相对位置进行划分或规划,以便在相应的位置形成各个结构(例如发光器件、像素电路、移位寄存器等结构)。
例如,如图1b及图2a所示,可以将显示面板10的显示区A包括透光显示区A1和常规显示区A2,且划分透光显示区A1位于靠近显示区A的第一边缘CL。
当然,透光显示区A1的形状有多种,例如可以为圆形、椭圆形或矩形等。以透光显示区A1为圆形为例,透光显示区A1靠近显示区A的第一边缘CL,指的是,透光显示区A1与显示区A的第一边缘CL之间的距离较近,且,透光显示区A1与显示区A的第一边缘CL之间的最小间距大于或等于0。具体地,关于透光显示区A1与第一边缘CL的相对关系可以参考上文一些实施例中的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a所示,显示面板10的制作方法包括:S100~S200。
S100,如图6b所示,提供显示基板11;显示基板11包括背板100和位于背板100上的多个发光器件200;多个发光器件200位于显示区A。
示例性的,多个发光器件200可以为OLED(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有机发光二极管)发光器件。
示例性的,多个发光器件200中,部分发光器件200可以位于显示区A的透光显示区A1,部分发光器件200可以位于显示区A的常规显示区A2。
示例性的,如上文所述,背板100中包括多个像素电路102。其中,关于像素电路与发光器件的结构及位置关系等,可以参考上文一些实施例中的说明,此处不再赘述。
S200,如图6f及图8g所示,在多个发光器件200远离背板100的一侧形成平坦层12;平坦层12包括位于透光显示区A1的第一子部121,第一子部121远离显示基板11一侧的表面为平整表面。
示例性的,平坦层12的结构及形成工艺有多种,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设置,具体地,可以参考下文中的描述。
例如,第一子部121远离显示基板11一侧的表面可以为水平面,第一子部121远离显示基板11一侧的表面,距离显示基板11的间距为相同的。
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10的制作方法所能实现的有益效果,与上述一些实施例中提供的显示面板所能实现的有益效果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示例性的,上述制作方法的步骤S200中,制作形成的平坦层12的第一子部121与显示区A的第一边缘之间的最小间距,可以大于或等于0。第一子部121远离背板100一侧的表面的边界,与平坦层12远离背板100一侧的表面的边界之间的最小间距,大于或等于0。
在上述制作方法的步骤S200中,由于平坦层制备工艺的误差等因素,使得平坦层的第一子部远离显示基板11一侧的表面为非严格意义的平整表面。例如,所形成的平坦层12的第一子部121远离显示基板11一侧的表面,与显示基板11所在平面之间的间距的波动范围为:0nm~400nm。也可以说,该平整表面的平整度在±200nm的范围内。
在制备平坦层的过程中,一般会控制其制备工艺使得形成的平坦层12的平均厚度为10μm。在这种情况下,上述第一子部121远离显示基板11一侧的表面,与背板100所在平面之间的间距的波动范围,相对于平坦层12的厚度来说,可以忽略不计,且上述波动范围对于摄像头成像的衍射光斑畸变和解析度下降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也就是说,上述波动范围内的第一子部121依然可以认为是平整表面。
例如,第一子部121远离显示基板11一侧的表面,与显示基板11所在平面之间的间距的波动为0nm、20nm、100nm、200nm或400nm。也就是说,在平坦层12的整体平均厚度为10μm的情况下,第一子部121远离显示基板11一侧的表面与显示基板之间的间距可以分别为10μm(10μm+0nm)、10.02μm(10μm+20nm)、10.10μm(10μm+100nm)、10.20μm(10μm+200nm)或10.40μm(10μm+400nm)。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S200中,在多个发光器件200远离背板100的一侧形成平坦层12包括:S210a~S220a,如图7所示。
S210a,如图6d所示,在显示基板11的一侧形成平坦薄膜12a。
示例性的,平坦薄膜12a的材料可以为光刻胶。
示例性的,平坦薄膜12a可以采用涂覆工艺形成。涂覆工艺形成的平坦薄膜12a远离显示基板11一侧的表面可以为平整表面。
S220a,如图6e~图6f所示,对平坦薄膜12a进行曝光、显影,去除平坦薄膜中覆盖挡墙17及位于挡墙17外的部分,保留平坦薄膜中被挡墙环绕的部分,形成平坦层12;平坦层12还包括与第一子部121连接的第二子部122,第二子部122位于第一子部121靠近第一边缘CL的一侧,且与第一边缘CL相交叠;平坦层12的第二子部122具有底面,及与底面连接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122F,第一侧面与第一子部121相接触;第二侧面122F与背板100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γ为锐角。
例如,在挡墙17的数量为多个的情况下,上述S221a中的挡墙17指的是,最靠近显示区A的挡墙,如图6f中,最左边的挡墙。
例如,平坦薄膜12a中,位于挡墙17的侧面及顶面的部分,以及位于挡墙17外侧周边区B的部分,被去除。平坦薄膜12a中,位于挡墙17内部的部分被保留。
采用上述制作方法,将挡墙17外侧的平坦薄膜12a去除,从而可以避免后续形成第二无机封装层14以及薄膜封装层15,对发光器件200的封装失效,避免水氧等从挡墙17外侧的平坦层入侵至发光器件200,进而避免影响发光器件200的使用寿命。
例如,如图6e~图6f所示,在平坦薄膜12a远离背板100的一侧,放置掩膜板Mask,对平坦薄膜12a进行曝光、显影,形成平坦层12。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掩膜板Mask包括透光区域和非透光区域。例如可以控制掩膜板Mask中透光区域与非透光区域的边界处的曝光量,使得形成的平坦层中第二子部122的第二侧面122F为相对于水平面倾斜的表面。
示例性的,上述第二侧面122F与背板100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γ范围为:20°~50°。
例如,上述第二侧面122F与背板100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γ可以为20°、30°、35°、45°或50°。
采用上述设置方式,可以使得第二侧面122F距离第一子部122E较远,使得第二侧面122F距离透光显示区A1较远,避免第二侧面对第一子部121远离背板100一侧的表面的平整度产生影响,使得入射至透光显示区A1的外界光线几乎均经过第一子部121的平整表面后入射至光学元件,而避免外界光线经过第二子部122的第二侧面122F后入射至光学元件,进而可以避免影响光学元件的功能。
在一些示例中,上述经掩膜板Mask曝光、显影后形成第二子部122的形状有多种,例如,如图3a及图3b所示,在沿垂直于第一边缘CL的方向,且沿显示面板10的厚度方向上,第二子部122的剖视图的形状包括:梯形或三角形。
在上述第二子部122的剖视图的形状为三角形的情况下,第二子部122的第二侧面的顶端与透光显示区A1的边界线相切。
如图2b及图3a所示,在上述第二子部122的剖视图的形状为梯形的情况下,第二子部122具有远离背板100一侧的顶面,进而使得第二侧面距离透光显示区A1较远,从而可以有效的避免影响摄像头的成像质量。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6f所示,在S100中提供的显示基板11还包括位于周边区B的至少一个挡墙17。
例如,周边区B可以设置一个挡墙17,也可以设置两个或多个挡墙17。
例如,如图2b所示,挡墙17为具有一定宽度的环形结构,环绕在平坦层12的外侧。挡墙17在显示基板11上的正投影的边界线,与平坦层12在显示基板11上的正投影的边界线,没有重合的部分。挡墙17具有侧面和顶面,第一无机封装层13和第二无机封装层14覆盖挡墙17的侧面及顶面。
挡墙17用于限定平坦层材料的范围,将平坦层12限制在挡墙17靠近显示区A的一侧,避免封装失效,进而避免影响发光器件的寿命。
在一些示例中,在S210a中对平坦薄膜进行图案化处理之前,制作方法还包括S209a。
S209a,如图6c所示,在显示基板11的一侧形成第一无机封装层13,第一无机封装层13覆盖挡墙17。
第一无机封装层13的材料为无机材料。可以采用沉积工艺形成上述第一无机封装层13。
挡墙17具有侧面及顶面,第一无机封装层13覆盖挡墙17的侧面和顶面。
例如,第一无机封装层13覆盖在多个发光器件200远离衬底101一侧的表面,从而可以使得发光器件200与外界的水氧隔绝,避免水氧影响发光器件200的寿命。
上述S220a中,对平坦薄膜12a进行图案化处理之后,制作方法还包括:S222a。
S222a,如图6g所示,在平坦层12远离第一无机封装层13的一侧形成第二无机封装层14,第二无机封装层14覆盖挡墙17,第一无机封装层13、平坦层12和第二无机封装层14形成薄膜封装层15。
例如,第二无机封装层14的材料可以与第一无机封装层13的材料相同。第二无机封装层14的形成工艺,可以与第一无机封装层13的形成工艺相同。
示例性的,第二无机封装层14覆盖所有挡墙17的侧面和顶面。当然,第二无机封装层14也覆盖平坦层12,将平坦层12的边缘包裹,从而可以增强发光器件200与外界水氧的隔绝效果,进一步提高薄膜封装层15的封装效果,提高发光器件200的寿命,进而提高显示面板10的寿命。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上述S200中,在多个发光器件200远离背板100的一侧形成平坦层12包括S210b~S260b,如图8a所示。
S210b,如图8b所示,在显示基板11的一侧打印形成第一子平坦层123。第一子平坦层123位于挡墙17围成的区域内,第一子平坦层123中,远离显示基板11的一侧、且位于透光显示区A1的部分表面为第一弧面S11。
示例性的,第一子平坦层123的材料可以为有机材料。第一子平坦层123的形成工艺可以包括:首先,采用喷墨打印工艺形成第一子平坦层薄膜,然后对该第一子平坦层薄膜进行流平以及预固化等,形成第一子平坦层123。
S220b,如图8d所示,在第一子平坦层123的第一弧面S11上形成第一粘接部1241;第一粘接部1241远离第一子平坦层123的一侧表面为平整表面。
例如,第一弧面S11向远离显示基板11的方向凸出。第一弧面S11的曲率圆心在粘接层124靠近显示基板11的一侧。
例如,第一粘接部1241的材料可以为OCR胶(Optical Clear Resin,光学透明树脂)或OCA胶(Optically Clear Adhesive,光学透明胶)。
例如,第一粘接部1241可以采用涂覆工艺形成。
S230b,如图8e所示,提供基底18。
示例性的,基底18可以为后续形成的第二子平坦层125提供支撑。
例如,上述基底18的材料可以为玻璃。
S240b,如图8f所示,在基底18的一侧打印形成第二子平坦层125;第二子平坦层125靠近基底18一侧的表面为平整表面,第二子平坦层125远离基底18的部分表面为第二弧面S12。
例如,上述第二子平坦层125的材料可以为有机材料。第二子平坦层125的材料可以与第一子平坦层123的材料相同。
第二子平坦层125的形成工艺可以包括:采用喷墨打印工艺形成第二子平坦层薄膜,对该第二子平坦层薄膜进行流平及预固化等。
第二弧面S12向远离基底18的方向凸出,第二弧面S12的曲率圆心在第二子平坦层125靠近基底18的一侧。
例如,第一弧面S11与背板100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α,和,第二弧面S12与基底18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β,相等。
例如,第一弧面S11与背板100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α,和,第二弧面S12与背板100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β均为锐角。
例如,可以采用相同的打印工艺及打印参数,同步打印有机材料形成上述第一子平坦层123和第二子平坦层125。因此,形成的第一子平坦层123的形状和第二子平坦层125的形状相同;形成的第一子平坦层123的面积和第二子平坦层125的面积相同;第一子平坦层123的平均厚度和第二子平坦层125的平均厚度相同;第一子平坦层123从其中心至其边缘方向上,第一子平坦层123的厚度变化率,与第二子平坦层125从其中心至其边缘方向上,第二子平坦层125的厚度变化率相同。
S250b,如图8g所示,在第二弧面S12上形成第二粘接部1242;第二粘接部1242远离第二子平坦层125的一侧表面为平整表面。
例如,第二粘接部1242的材料与第一粘接部1241的材料可以相同。
例如,第二粘接部1242的形成工艺可以与第一粘接部1241的工艺相同,均可以采用涂覆工艺形成。
例如,第一粘接部1241和第二粘接部1242的形状可以相同。
S260b,如图8h所示,将第二粘接部1242与第一粘接部1241对接,形成粘接层124;第一弧面S11的曲率圆心与第二弧面S12的曲率圆心分别位于粘接层124的两侧。
例如,将第二粘接部1242与第二子平坦层125、基底18组成的整体上下翻转后,与第一粘接部1241对接,使得第一粘接部1241与第二粘接部1242形成粘接层124。
采用上述制作方法先形成第一粘接部和第二粘接部,然后对接形成粘接层124,可以使得第一粘接部和第二粘接部同时形成,进而可以节省制备时间;也可以使得第一粘接部和第二粘接部采用相同的工艺形成,简化显示面板的工艺流程。
上述S260b,将第二粘接部1242与第一粘接部1241对接,形成粘接层124后,由于形成的第一子平坦层123的形状和第二子平坦层125的形状相同,使得此时的第一子平坦层123与第二子平坦层125,对称设置(如图8h所示)。由此,可以使得入射至光学元件30如摄像头的外界光线,在第二子平坦层125发生的第一次折射的折射角度,和在第一子平坦层123发生的第二次折射的折射角度相等,且第一次折射的折射方向与第二折射的折射方向相反,使得该外界光线最初入射至第二子平坦层125的平整表面时的方向,与该外界光线从第一子平坦层123出射的方向几乎不发生变化,进而可以避免对入射至透光显示区A1的外界光线的传播方向的改变。在该显示面板10应用于显示装置的情况下,可以使得该外界光线在几乎不偏离光学元件的主光轴的情况下被光学元件采集,从而避免影响光学元件的功能。
上述S260b,将第二粘接部1242与第一粘接部1241对接,形成粘接层124后,粘接层124远离背板100的一侧表面,与第二子平坦层125靠近背板100的一侧表面,形状相同。进而可以使得外界光线在入射至摄像头的光路中的第一次折射发生在该粘接层124与第二子平坦层125接触的界面,避免粘接层与第二子平坦层125之间未接触,避免使得上述外界光线在粘接层124远离背板一侧的表面再次发生折射。其次,上述粘接层124靠近背板100的一侧表面形状,与第一子平坦层123远离背板100的一侧表面形状相互配合,进而可以使得外界光线在入射至摄像头的光路中,在该粘接层124靠近第一子平坦层123的表面发生的第二次折射的折射方向,与在第一子平坦层123靠近粘接层一侧的表面发生的第二次折射的折射方向相同,避免粘接层124靠近背板一侧的表面形状,与第一子平坦层123形状不相似,避免上述外界光线在粘接层124与第一子平坦层123之间发生多次不同折射方向的折射,从而可以保证外界光线入射至摄像头的入射方向与摄像头的主光轴几乎相同,从而可以降低摄像头利用该外界光线拍摄的图片发生衍射光斑畸变的风险,消除上述一种实现方式中楔形板结构对摄像头成像的不良影响,进而可以提高摄像头拍摄的图片的解析度,提高图片的质量。
上述S260b,将第二粘接部1242与第一粘接部1241对接,形成粘接层124后,第一粘接部1241和第二粘接部1242对称设置。
上述制作方法中,在S260b中,将第二粘接部1242与第一粘接部1241对接,形成粘接层124后,制作方法还包括S270b。
S270b,如图8i所示,去除基底18。
例如,将第二粘接部1242与基底18分离,去除基底18。
当然上述基底18也可以为复用为盖板,这样在形成平坦层12后就可不用去除该基底18,进而可以简化制备工艺,节省制备成本。
在一些示例中,显示基板11还具有周边区B,周边区B环绕显示区A;显示基板11还包括位于周边区B的至少一个挡墙17。
在上述S210b中,在显示基板11的一侧打印形成第一子平坦层123之前,制作方法还包括S209b。
S209b,如图8c所示,在显示基板11的一侧形成第一无机封装层13,第一无机封装层13覆盖挡墙17。
第一无机封装层13的材料为无机材料。可以采用沉积工艺形成上述第一无机封装层13。挡墙17具有侧面及顶面,第一无机封装层13覆盖所有挡墙17的侧面和顶面。
例如,第一无机封装层13覆盖在多个发光器件200远离衬底101一侧的表面,从而可以使得发光器件200与外界的水氧隔绝,避免水氧影响发光器件200的寿命。
上述S220b,在第一子平坦层123的第一弧面S11上形成第一粘接部1241之前,制作方法还包括:S219b。
S219b,如图8d所示,在第一子平坦层123远离第一无机封装层13的一侧形成第二无机封装层14,第二无机封装层14覆盖挡墙17,第一无机封装层13、第一子平坦层123和第二无机封装层14形成薄膜封装层15。
例如,第二无机封装层14的材料可以与第一无机封装层13的材料相同。第二无机封装层14的形成工艺,可以与第一无机封装层13的形成工艺相同。
示例性的,第二无机封装层14覆盖挡墙17的侧面和顶面。当然,第二无机封装层14也覆盖平坦层12,将平坦层12的边缘包裹,从而可以增强隔绝外界水氧的效果,进一步提高薄膜封装层15的封装效果,提高发光器件200的寿命,进而提高显示面板10的寿命。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8)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具有显示区;所述显示区包括透光显示区和常规显示区;所述透光显示区靠近所述显示区的第一边缘;
所述显示面板包括:
背板和位于所述背板上的多个发光器件;所述多个发光器件位于所述显示区;以及,
位于所述多个发光器件远离所述背板一侧的平坦层;所述平坦层包括位于所述透光显示区的第一子部;所述第一子部远离所述背板一侧的表面为平整表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显示区与所述第一边缘之间的最小间距,大于或等于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透光显示区与所述第一边缘之间的最小间距大于0的情况下,所述透光显示区与所述第一边缘之间存在所述常规显示区。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还具有周边区,所述周边区环绕所述显示区;
所述平坦层还包括与所述第一子部连接的第二子部,所述第二子部位于所述第一子部靠近所述第一边缘的一侧,且与所述第一边缘相交叠;
所述第二子部具有底面,及与所述底面连接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所述第一侧面与所述第一子部相接触;
所述第二侧面与所述背板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为锐角。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侧面与所述背板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范围为:20°~50°。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在沿垂直于所述第一侧边的方向,且沿与所述显示面板的厚度方向平行,所述第二子部的截面的形状包括:梯形或三角形。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平坦层的材料包括光刻胶。
8.根据权利要求4~7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
位于所述显示基板与所述平坦层之间的第一无机封装层;
位于所述平坦层远离所述显示基板一侧的第二无机封装层,所述第一无机封装层、所述平坦层和所述第二无机封装层形成薄膜封装层;以及,
位于所述周边区的至少一个挡墙;所述挡墙环绕所述平坦层,且所述挡墙在所述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平坦层在所述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无交叠,所述第一无机封装层和所述第二无机封装层覆盖所述挡墙。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平坦层包括:设置在所述显示基板一侧的第一子平坦层,设置在所述第一子平坦层远离所述显示基板一侧的粘接层,设置在所述粘接层远离所述显示基板一侧的第二子平坦层;所述第二子平坦层远离所述显示基板一侧的表面为平整表面;
所述第一子平坦层中,远离所述显示基板的一侧、且位于所述透光显示区的部分表面为第一弧面;所述第二子平坦层中,靠近所述显示基板一侧、且位于所述透光显示区的表面为第二弧面;所述第一弧面的曲率圆心与所述第二弧面的曲率圆心分别位于所述粘接层的两侧。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弧面与所述背板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和,所述第二弧面与所述背板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相等。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子平坦层与所述第二子平坦层,对称设置。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粘接层靠近所述背板的一侧表面,与所述第一子平坦层远离所述背板的一侧表面,形状相同;
所述粘接层远离所述背板的一侧表面,与所述第二子平坦层靠近所述背板的一侧表面,形状相同。
13.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粘接层包括沿远离所述背板的方向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粘接部和第二粘接部,所述第一粘接部和所述第二粘接部对称设置。
14.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子平坦层的材料与所述第二子平坦层的材料相同。
15.根据权利要求9~14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还具有周边区,所述周边区环绕所述显示区;
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
位于所述显示基板与所述第一子平坦层之间的第一无机封装层;
位于所述第一子平坦层和所述粘接层之间的第二无机封装层,所述第一无机封装层、所述第一子平坦层和所述第二无机封装层形成薄膜封装层;以及,
位于所述周边区的至少一个挡墙;所述挡墙环绕所述平坦层,且所述挡墙在所述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平坦层在所述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无交叠,所述第一无机封装层和所述第二无机封装层覆盖所述挡墙。
1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背板包括:多个像素电路;所述多个像素电路包括多个第一像素电路和多个第二像素电路;
所述多个发光器件包括:位于所述透光显示区的多个第一发光器件,以及位于所述常规显示区的多个第二发光器件;所述第一像素电路与所述第一发光器件电连接;所述第二像素电路与所述第二发光器件电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像素电路位于所述常规显示区,和/或,所述第一像素电路位于所述周边区;所述第二像素电路位于所述常规显示区。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背板包括:多个像素电路;所述多个像素电路包括多个第一像素电路和多个第二像素电路;
所述多个发光器件包括:位于所述透光显示区的多个第一发光器件,以及位于所述常规显示区的多个第二发光器件;所述第一像素电路与所述第一发光器件电连接;所述第二像素电路与所述第二发光器件电连接;
其中,所述第二像素电路位于所述常规显示区;
所述第一像素电路位于所述透光显示区,所述第一发光器件覆盖与其电连接的第一像素电路。
18.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装置包括:如权利要求1~17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
位于所述显示面板的出光侧的盖板;以及,
位于所述显示面板的非出光侧、且位于所述显示面板的透光显示区的光学元件。
CN202211029802.6A 2022-08-25 2022-08-25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Pending CN115275068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029802.6A CN115275068A (zh) 2022-08-25 2022-08-25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029802.6A CN115275068A (zh) 2022-08-25 2022-08-25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275068A true CN115275068A (zh) 2022-11-01

Family

ID=837547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029802.6A Pending CN115275068A (zh) 2022-08-25 2022-08-25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275068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19738B (zh) 顯示面板及顯示裝置
US10347698B2 (en) Electrooptical device,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electrooptical device, and electronic equipment
US10241363B2 (en) Lens array substrate,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lens array substrate, electro-optical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CN111929936B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US6867831B2 (en) Substrate for electrooptical device,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ubstrate, electrooptical device,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electrooptical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US20090029112A1 (en) Optical element,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JP2006201216A (ja) 電気光学装置、電気光学装置の製造方法、電子機器
KR20070102944A (ko) 전기 광학 장치 및 전자 기기
US20220085337A1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JP2007226083A (ja) 電気光学装置の製造方法及び電気光学装置の製造装置
JP5076838B2 (ja) カラーフィルタ基板、電気光学装置、およびカラーフィルタ基板の製造方法
CN218456644U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5275068A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US9972808B2 (en) Display device having a substrate with a polygonal display area and an electronic apparatus
CN112859420A (zh) 显示装置
CN114695419A (zh) 显示装置和拼接式显示装置
KR20230088528A (ko) 표시패널 및 표시장치
JP2006201215A (ja) 電気光学装置、電気光学装置の製造方法、電子機器
JP6617780B2 (ja) 透過型液晶表示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CN113314577A (zh) 一种显示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JP2011191475A (ja) 電気光学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電子機器
JP3963080B2 (ja) 電気光学装置の製造方法および電気光学装置
JP2006221022A (ja) 電気光学装置、および電気光学装置の製造方法
CN111463197A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屏以及电子装置
CN114223190A (zh) 显示屏、显示组件和电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