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262596A - 一种适用于桥隧相连隧道洞口滑坡段的治理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适用于桥隧相连隧道洞口滑坡段的治理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262596A
CN115262596A CN202211197808.4A CN202211197808A CN115262596A CN 115262596 A CN115262596 A CN 115262596A CN 202211197808 A CN202211197808 A CN 202211197808A CN 115262596 A CN115262596 A CN 11526259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unnel
section
pile
slope
landsli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197808.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262596B (zh
Inventor
王木群
王海林
杨雄
胡楚维
蒋胜波
陈兆
胡久羡
刘汉宏
王建华
汪敬
万志文
张兆远
李拼
孙玉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nan Provincial Communications Planning Survey and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nan Provincial Communications Planning Survey and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nan Provincial Communications Planning Survey and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nan Provincial Communications Planning Survey and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197808.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262596B/zh
Publication of CN11526259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26259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26259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26259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DFOUNDATIONS; EXCAVATIONS; EMBANKMENTS; UNDERGROUND OR UNDERWATER STRUCTURES
    • E02D17/00Excavations; Bordering of excavations; Making embankments
    • E02D17/20Securing of slopes or inclines
    • E02D17/207Securing of slopes or inclines with means incorporating sheet piles or pile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DFOUNDATIONS; EXCAVATIONS; EMBANKMENTS; UNDERGROUND OR UNDERWATER STRUCTURES
    • E02D15/00Handling building or like materials for hydraulic engineering or found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DFOUNDATIONS; EXCAVATIONS; EMBANKMENTS; UNDERGROUND OR UNDERWATER STRUCTURES
    • E02D5/00Bulkheads, piles, or other structural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to foundation engineering
    • E02D5/74Means for anchoring structural elements or bulkheads
    • E02D5/76Anchorings for bulkheads or sections thereof in as much a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21EARTH DRILLING; MINING
    • E21DSHAFTS; TUNNELS; GALLERIES; LARGE UNDERGROUND CHAMBERS
    • E21D9/00Tunnels or galleries, with or without linings; 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making thereof; Layout of tunnels or galleries
    • E21D9/001Improving soil or rock, e.g. by freezing; Injec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21EARTH DRILLING; MINING
    • E21DSHAFTS; TUNNELS; GALLERIES; LARGE UNDERGROUND CHAMBERS
    • E21D9/00Tunnels or galleries, with or without linings; 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making thereof; Layout of tunnels or galleries
    • E21D9/14Layout of tunnels or galleries;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unnels or galleri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portals, day-light attenuation at tunnel opening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DFOUNDATIONS; EXCAVATIONS; EMBANKMENTS; UNDERGROUND OR UNDERWATER STRUCTURES
    • E02D2250/00Production methods
    • E02D2250/003Injection of material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DFOUNDATIONS; EXCAVATIONS; EMBANKMENTS; UNDERGROUND OR UNDERWATER STRUCTURES
    • E02D2600/00Miscellaneous
    • E02D2600/30Miscellaneous comprising anchoring detail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DFOUNDATIONS; EXCAVATIONS; EMBANKMENTS; UNDERGROUND OR UNDERWATER STRUCTURES
    • E02D2600/00Miscellaneous
    • E02D2600/40Miscellaneous comprising stabilising element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适用于桥隧相连隧道洞口滑坡段的治理方法,针对已经受滑坡影响的隧道采用明洞和暗洞结合的方式通过滑坡段,为了山体长期稳定,通过将隧道仰坡自上而下分成两个阶段清除滑裂面以内的松散土体,同时采用陡坡比进行刷坡加固;通过在隧道仰坡的上段采用砂浆锚杆加固,在隧道仰坡的下段采用注浆小导管进行加固,保证坡脚稳定;通过将明洞长度设置在15‑20m,能起到缓冲落石和抵挡山体下滑的作用;为了减弱滑坡体对已建隧道洞口前方的桥梁影响,在已建隧道洞口位置设置第二抗滑桩,确保前方桥梁运营安全;通过在明洞和暗洞交界位置设置所述第一抗滑桩并与套拱形成整体,保证了套拱的结构强度还能防止隧道仰坡发生进一步滑坡。

Description

一种适用于桥隧相连隧道洞口滑坡段的治理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隧道滑坡处治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适用于桥隧相连隧道洞口滑坡段的治理方法。
背景技术
滑坡作为一种主要地质灾害,由于其多样性、多变性和复杂性,一直是世界各国研究的重要地质和工程问题之一。当今,桥隧相连隧道洞口经常发生滑坡垮塌现象,现有技术中通常采用暗洞通过滑坡段和大开挖两种方式进行处理。
其中,暗洞方式即对受滑坡影响的隧道采用暗挖法进行修复,山体上的松散土石不进行清除,采用锚索框架梁对滑坡体进行加固,隧道洞内采用长管棚及径向注浆的方式进行加固,大量的工程实例表明,采用暗挖法存在着一定的施工安全隐患,且在后期运营过程中,山体仍旧存在着滑动的可能,并且框架梁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山体地表水的正常排放,维修养护成本高,对隧道前方的桥墩造成巨大的安全隐患。
采用大开挖的方案即采用较缓的坡比(通常不缓于1:1)对山体进行清除,受滑坡影响的隧道采用明洞结构,坡体采用喷锚进行防护,隧道洞口设置端墙式洞门,该方案对山体破坏太大,边仰坡过高,后期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对隧道前方的桥梁运营不利。
鉴于此,有必要提出一种适用于桥隧相连隧道洞口滑坡段的治理方法以解决或至少缓解上述缺陷。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适用于桥隧相连隧道洞口滑坡段的治理方法,以解决现有桥隧相连隧道洞口经常发生滑坡垮塌,现有技术采用暗洞方式存在施工隐患,山体仍旧存在滑动风险,采用大开挖方案对山体破坏大,边仰坡过高,仍存在安全隐患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适用于桥隧相连隧道洞口滑坡段的治理方法,包括步骤:
S1,沿着滑裂面采用第一陡坡比对隧道仰坡的松散土石自上而下清除至第一标高,然后采用砂浆锚杆对隧道仰坡进行加固防护;其中,所述砂浆锚杆穿过所述滑裂面的长度大于1m;
S2,沿着所述滑裂面采用第二陡坡比对隧道仰坡的松散土石自所述第一标高清除至第二标高,然后采用注浆小导管对隧道仰坡进行加固防护;其中,所述注浆小导管穿过滑裂面的长度大于1m;
S3,从所述第一标高位置向下施作沿竖向延伸的第一抗滑桩;其中,所述第一抗滑桩设于距离已建隧道洞口预设距离处,所述第一抗滑桩的底部低于所述已建隧道的底部;
S4,清除所述第二标高至所述已建隧道顶部之间的松散土石,然后向下施作沿竖向延伸的第二抗滑桩;其中,所述第二抗滑桩靠近所述已建隧道洞口设置,所述第二抗滑桩的底部低于所述已建隧道的底部;
S5,清除处于所述已建隧道处的松散土石,然后依次施作用以支护暗洞的套拱和管棚;其中,所述套拱横跨于所述已建隧道的上方且与所述第一抗滑桩固定连接,所述管棚自所述套拱沿所述已建隧道的延伸方向向山体内部延伸;
S6,在所述第一抗滑桩至所述已建隧道洞口之间施作明洞以及与所述已建隧道洞口相匹配的洞门墙,然后在所述明洞的上方进行反压回填形成有回填层;
S7,采用暗挖法沿所述明洞的延伸方向向内掘进并施作暗洞,直至所述暗洞和所述已建隧道贯通;其中,所述暗洞位于所述管棚的下方。
优选地,所述第一抗滑桩包括实桩段、空桩段以及锁口段;其中,所述实桩段的顶部高于所述管棚的顶部,所述实桩段的底部低于所述已建隧道的底部,所述空桩段固定设于所述实桩段的顶部,所述锁口段套接在所述空桩段的外表面,且所述锁口段的顶部与所述空桩段的顶部相平齐。
优选地,还包括步骤:
S41,从所述锁口段向下施作多根沿竖向延伸的袖阀管;其中,多根所述袖阀管环绕所述空桩段设置,所述袖阀管的底部穿过所述滑裂面的长度大于1m,所述袖阀管的顶部与所述锁口段的顶部相平齐。
优选地,所述步骤S1和S2之间还包括步骤:
S11,对处于第一标高位置的松散土石整平以形成缓冲平台,其中,所述缓冲平台沿所述已建隧道的延伸方向的尺寸设置在3m-5m之间。
优选地,还包括步骤:
在所述隧道仰坡上施作多个排水孔;其中,多个所述排水孔沿所述隧道仰坡的所述滑裂面间隔排布,且所述排水孔具有朝向所述已建隧道洞口的排水坡度。
优选地,所述第二抗滑桩内置于所述洞门墙设置。
优选地,所述洞门墙为端墙式洞门墙,所述洞门墙在靠近所述第一抗滑桩的一侧设有排水沟,所述回填层的顶部具有朝向所述排水沟的排水坡度。
优选地,所述套拱的两端分别通过连接钢筋与对应的所述实桩段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抗滑桩和所述第二抗滑桩的数量均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一抗滑桩相对地设于所述已建隧道的两侧,所述第二抗滑桩相对地设于所述已建隧道的两侧。
优选地,所述第一陡坡比设置在1:0.5-1:0.75之间,所述第二陡坡比设置在1:0.7-1:0.8之间。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一种适用于桥隧相连隧道洞口滑坡段的治理方法,针对已经受滑坡影响的隧道采用明洞的方式通过滑坡段,为了山体长期稳定,通过将隧道仰坡自上而下分成两个阶段清除滑裂面以内的松散土体,同时采用陡坡比进行刷坡加固,避免出现过高的隧道仰坡,避免对山体的破坏力过大;通过在隧道仰坡的上段采用砂浆锚杆加固,在隧道仰坡的下段采用注浆小导管进行加固,保证坡脚稳定;通过将明洞长度设置在15-20m,能起到缓冲落石和抵挡山体下滑的作用;为了减弱滑坡体对已建隧道洞口前方的桥梁影响,在已建隧道洞口位置设置第二抗滑桩,确保前方桥梁运营安全;通过在明洞和暗洞交界位置设置所述第一抗滑桩并与套拱形成整体,保证了套拱的结构强度还能防止隧道仰坡发生进一步滑坡。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的应用场景图;
图3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的端墙式洞门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的明洞和暗洞交界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的采用第一抗滑桩加固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的第一抗滑桩的横截面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的桥墩防护墙的侧面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的桥墩防护墙的正面示意图。
本发明目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附图标号说明:
10、隧道仰坡;110、缓冲平台;120、排水孔;130、滑裂面;140、砂浆锚杆;150、注浆小导管;20、第一抗滑桩;210、实桩段;220、空桩段;230、锁口段;240、袖阀管;30、第二抗滑桩;40、已建隧道洞口;410、暗洞;420、明洞;430、洞门墙;431、排水沟;440、回填层;450、套拱;451、连接钢筋;460、管棚;50、桥墩防护墙。
具体实施方式
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在本发明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1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请参阅附图1-8,本发明提供的一实施例中的一种适用于桥隧相连隧道洞口滑坡段的治理方法,包括步骤:
S1,沿着滑裂面130采用第一陡坡比对隧道仰坡10的松散土石自上而下清除至第一标高,然后采用砂浆锚杆140对隧道仰坡10进行加固防护;其中,所述砂浆锚杆140穿过所述滑裂面130的长度大于1m;S2,沿着所述滑裂面130采用第二陡坡比对隧道仰坡10的松散土石自所述第一标高清除至第二标高,然后采用注浆小导管150对隧道仰坡10进行加固防护;其中,所述注浆小导管150穿过滑裂面130的长度大于1m。
需要注意的是,本申请通过将隧道边坡的松散土石分成上下两个阶段进行卸载清除,即在隧道边坡的上段清除松散土石,然后采用砂浆锚杆140进行加固,其中,作为示例,砂浆锚杆140可以采用φ22mm,长6m的砂浆锚杆140,多根砂浆锚杆140可以呈矩阵式分布,间距可以设定为1m*1m。在隧道边坡的下段清除松散土石,然后采用注浆小导管150进行加固,其中,作为示例,注浆小导管150可以采用φ42mm的注浆小导管150,长度为9m,多根注浆小导管150可以呈矩阵式分布,间距可以设定为1.2m*1.2m。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砂浆锚杆140使用水泥砂浆作为锚固剂的锚杆,此类锚杆安装简便,成本较低廉;注浆小导管150一般采用直径38~50mm的无缝钢管制作,采用注浆小导管150注浆技术施工简单、加固效果好,工具简单、施工空间小,其加固效果要优于砂浆锚杆140,考虑到隧道仰坡10的下段距离已建隧道(图未标示)的距离近,对应的加固要求相比隧道仰坡10的上段要高一些,同时考虑施工成本,没有必要在整个隧道仰坡10上全部用注浆小导管150进行加固,因此在隧道仰坡10的下段设置多根注浆小导管150稳住坡脚,在隧道仰坡10的上段设置多根砂浆锚杆140。此外,为了保证砂浆锚杆140和注浆小导管150的加固效果,本申请中的砂浆锚杆140和注浆小导管150穿过滑裂面130的长度大于1m设置。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所指的滑裂面130可以通过钻探取样的方式获得,例如通过钻探多个取样点,然后拟合得到所述滑裂面130,这部分为本领域常规技术手段,在此不做赘述。另外,第一标高和第二标高的具体值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实际需要设定,作为一具体的示例,第二标高设为距离隧道顶部10m的位置,第二标高设为距离隧道顶部20m位置。此外,还值得注意的是,采用陡坡比较大对隧道仰坡10进行卸载时,后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如果采用陡坡比较小对隧道仰坡10进行卸载时,则存在山体开挖面积大,对山体破坏太大。作为较佳的示例,所述第一陡坡比设置在1:0.5-1:0.75之间,所述第二陡坡比设置在1:0.7-1:0.8之间。
S3,从所述第一标高位置向下施作沿竖向延伸的第一抗滑桩20;其中,所述第一抗滑桩20设于距离已建隧道洞口40预设距离处,所述第一抗滑桩20的底部低于所述已建隧道的底部。值得注意的是,通过设置第一抗滑桩20,能够防止已经进行处理的隧道仰坡10的发生进一步滑坡。其中,值得本领域技术人员注意的是,较佳的,所述预设距离设置在15m-20m之间,也就是后述的设置在明洞420和暗洞410交界的位置,同时保证明洞420的长度设置在15m-20m之间,如此能够有效起到落石缓冲作用。此外,所述第一抗滑桩20的底部低于所述已建隧道的底部设置,最大程度保证支挡滑体的滑动力,起稳定边坡的作用,同时保证明洞420和暗洞410交界位置的结构强度和稳定性。
S4,清除所述第二标高至所述已建隧道顶部之间的松散土石,然后向下施作沿竖向延伸的第二抗滑桩30;其中,所述第二抗滑桩30靠近所述已建隧道洞口40设置,所述第二抗滑桩30的底部低于所述已建隧道的底部。值得本领域技术人员注意的是,第二抗滑桩30的临近桥梁的桥墩设置,通过设置第二抗滑桩30,一方面能够支挡位于明洞420段的松散土石,防止在开挖明洞420时松散土石的进一步滑落,确保前方桥梁的安全稳定。通过将第二抗滑桩30的底部低于所述已建隧道的底部设置,能够最大程度起到稳定支挡作用。此外,为了保证第一抗滑桩20和第二抗滑桩30的抗滑效果,较佳的,第一抗滑桩20和第二抗滑桩30嵌入滑裂面130的深度不小于10m。
S5,清除处于所述已建隧道处的松散土石,然后依次施作用以支护暗洞410的套拱450和管棚460;其中,所述套拱450横跨于所述已建隧道的上方且与所述第一抗滑桩20固定连接,所述管棚460自所述套拱450向外延伸至所述已建隧道洞口40。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套拱450的内轮廓是用于紧贴着明洞420衬砌外轮廓的,暗洞410进洞的位置一般地质很差,特别是这个滑坡段基本上是土体,需要采用管棚460对这部分土体进行加固。管棚460是打到暗洞410开挖线上方的,打完还需要进行注浆处理,管棚460的长度一般有20多米长,要根据地质情况确定,这样管棚460起到加固、支撑的保护作用,确保暗洞410开挖时的安全。
此外,套拱450与第一抗滑桩20固定连接,以便于增强套拱450的结构强度以及便于套拱450的施作,此外,通过将管棚460自套拱450处朝向已建隧道洞口40的方向延伸,能够起到落石缓冲以及确保了明洞420段施作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进一步地,所述套拱450的下部的两端分别通过连接钢筋451与对应的所述实桩段210连接。
S6,在所述第一抗滑桩20至所述已建隧道洞口40之间施作明洞420以及与所述已建隧道洞口40相匹配的洞门墙430,然后在所述明洞420的上方进行反压回填形成有回填层440。需要注意的是,在明洞420的上方反压回填施作回填层440为明洞420施作过程的本领域的常规设置,例如明洞420上方采用夯填土、砂砾垫层、粘土、种植土等进行回填,在此不作赘述。
S7,采用暗挖法沿所述明洞420的延伸方向向内掘进并施作暗洞410,直至所述暗洞410和所述已建隧道贯通;其中,所述暗洞410位于所述管棚460的下方。
另外,同时为避免山体清挖时滚落的土石以及今后山体落石对隧道前方桥墩冲击造成损坏,在桥墩靠滑塌体一侧浇筑长10米高3.0米的C30砼永久性的桥墩防护墙50,具体请参阅附图7-8。
本申请方案中,采用明洞420的方式通过滑坡段,为了山体长期稳定,通过将隧道仰坡10自上而下分成两个阶段清除滑裂面130以内的松散土体,同时采用陡坡比进行刷坡加固,避免出现过高的隧道仰坡10,避免对山体的破坏力过大;通过在隧道仰坡10的上段采用砂浆锚杆140加固,在隧道仰坡10的下段采用注浆小导管150进行加固,保证坡脚稳定;通过将明洞420长度设置在15-20m,能起到缓冲落石和抵挡山体下滑的作用;为了减弱滑坡体对已建隧道洞口40前方的桥梁影响,在已建隧道洞口40位置设置第二抗滑桩30,确保前方桥梁运营安全;通过在明洞420和暗洞410交界位置设置所述第一抗滑桩20并与套拱450形成整体,保证了套拱450的结构强度还能防止隧道仰坡10发生进一步滑坡。
作为本发明一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一抗滑桩20包括实桩段210、空桩段220以及锁口段230;其中,所述实桩段210的顶部高于所述管棚460的顶部,所述实桩段210的底部低于所述已建隧道的底部,所述空桩段220固定设于所述实桩段210的顶部,所述锁口段230套接在所述空桩段220的外表面,且所述锁口段230的顶部与所述空桩段220的顶部相平齐。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将第一抗滑桩20设置成三段的形式,具体的,在施作第一抗滑桩20之前,位于第二标高至所述已建隧道顶部之间的松散土石先不进行清除,防止因打桩时震动造成隧道仰坡10的土石进一步地滑落,因此,先通过施作第一抗滑桩20,然后再清除土石的方式,通过在实桩段210的上方施作空桩一方面能够节省工程材料提高效率,另一方面便于基于实桩段210的高度不宜过高,并且为了尽可能不影响隧道仰坡10的松散土石,因此设置所述空桩段220。其次,通过在空桩段220的顶部设置锁口段230,一方面能够保证在施作第一抗滑桩20挖孔洞的安全稳定,另一方面提供较宽的施工作业平台。作为较佳的示例,所述实桩段210和所述锁口段230的横截面呈长方体状,锁口段230的横截面尺寸可采用600mm*700mmm,实桩段210的横截面尺寸可以采用200mm*300mm。
作为本发明一较佳的实施方式,还包括步骤:S41,从所述锁口段230向下施作多根沿竖向延伸的袖阀管240;其中,多根所述袖阀管240环绕所述空桩段220设置,所述袖阀管240的底部穿过所述滑裂面130的长度大于1m,所述袖阀管240的顶部与所述锁口段230的顶部相平齐。本发明实施例通过设置多根袖阀管240,多根袖阀管240可以均匀的环绕第一抗滑桩20设置,能够加固周围的松散土体,确保在人工施作第一抗滑桩20时的安全稳定。
作为本发明另一较佳的实施方式,所述步骤S1和S2之间还包括步骤:S11,对处于第一标高位置的松散土石整平以形成缓冲平台110,其中,所述缓冲平台110沿所述已建隧道的延伸方向的尺寸设置在3m-5m之间。通过设置缓冲平台110,能够起到反压缓冲作用,如此能够减少第一标高以下位置的开挖量。
作为一较佳的实施方式,还包括步骤:在所述隧道仰坡10上施作多个排水孔120;其中,多个所述排水孔120沿所述隧道仰坡10的所述滑裂面130间隔排布,且所述排水孔120具有朝向所述已建隧道洞口40的排水坡度。通过设置多个排水孔120,及时将松散土体内的积水排出,提高隧道仰坡10的安全稳定性。
作为一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二抗滑桩30内置于所述洞门墙430设置。通过将第二抗滑桩30内置于所述洞门墙430设置,将二者一体设置,防止第二抗滑桩30凸出于洞门墙430设置影响美观性,同时将二者合二为一个整体,能够共同抵抗明洞420回填土石以及山体压力。
进一步地,所述洞门墙430为端墙式洞门墙430,所述洞门墙430在靠近所述第一抗滑桩20的一侧设有排水沟431,所述回填层440的顶部具有朝向所述排水沟431的排水坡度。
采用端墙式门墙能够支护洞口仰坡,能够将隧道仰坡10以及回填层440的积水及时汇集排出,保证隧道的长期安全稳定,减少后期的维修养护。
作为一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一抗滑桩20和所述第二抗滑桩30的数量均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一抗滑桩20相对地设于所述已建隧道的两侧,所述第二抗滑桩30相对地设于所述已建隧道的两侧。可以理解的是,所述第一抗滑桩20和第二抗滑桩30的数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定,作为较佳的示例,在每个隧道的两侧分别设置一根所述第一抗滑桩20和第二抗滑桩30,有效保证了隧道的安全稳定。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适用于桥隧相连隧道洞口滑坡段的治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步骤:
S1,沿着滑裂面采用第一陡坡比对隧道仰坡的松散土石自上而下清除至第一标高,然后采用砂浆锚杆对隧道仰坡进行加固防护;其中,所述砂浆锚杆穿过所述滑裂面的长度大于1m;
S2,沿着所述滑裂面采用第二陡坡比对隧道仰坡的松散土石自所述第一标高清除至第二标高,然后采用注浆小导管对隧道仰坡进行加固防护;其中,所述注浆小导管穿过所述滑裂面的长度大于1m;
S3,从所述第二标高位置向下施作沿竖向延伸的第一抗滑桩;其中,所述第一抗滑桩设于距离已建隧道洞口预设距离处,所述第一抗滑桩的底部低于所述已建隧道的底部;
S4,清除所述第二标高至所述已建隧道顶部之间的松散土石,然后向下施作沿竖向延伸的第二抗滑桩;其中,所述第二抗滑桩靠近所述已建隧道洞口设置,所述第二抗滑桩的底部低于所述已建隧道的底部;
S5,清除处于所述已建隧道处的松散土石,然后依次施作用以支护暗洞的套拱和管棚;其中,所述套拱横跨于所述已建隧道的上方且与所述第一抗滑桩固定连接,所述管棚自所述套拱沿所述已建隧道的延伸方向向山体内部延伸;
S6,在所述第一抗滑桩至所述已建隧道洞口之间施作明洞以及与所述已建隧道洞口相匹配的洞门墙,然后在所述明洞的上方进行反压回填形成有回填层;
S7,采用暗挖法沿所述明洞的延伸方向向内掘进并施作暗洞,直至所述暗洞和所述已建隧道贯通;其中,所述暗洞位于所述管棚的下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桥隧相连隧道洞口滑坡段的治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抗滑桩包括实桩段、空桩段以及锁口段;其中,所述实桩段的顶部高于所述管棚的顶部,所述实桩段的底部低于所述已建隧道的底部,所述空桩段固定设于所述实桩段的顶部,所述锁口段套接在所述空桩段的外表面,且所述锁口段的顶部与所述空桩段的顶部相平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适用于桥隧相连隧道洞口滑坡段的治理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步骤:
S41,从所述锁口段向下施作多根沿竖向延伸的袖阀管;其中,多根所述袖阀管环绕所述空桩段设置,所述袖阀管的底部穿过所述滑裂面的长度大于1m,所述袖阀管的顶部与所述锁口段的顶部相平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桥隧相连隧道洞口滑坡段的治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1和S2之间还包括步骤:
S11,对处于第一标高位置的松散土石整平以形成缓冲平台,其中,所述缓冲平台沿所述已建隧道的延伸方向的尺寸设置在3m-5m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桥隧相连隧道洞口滑坡段的治理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步骤:
在所述隧道仰坡上施作多个排水孔;其中,多个所述排水孔沿所述隧道仰坡的所述滑裂面间隔排布,且所述排水孔具有朝向所述已建隧道洞口的排水坡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桥隧相连隧道洞口滑坡段的治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抗滑桩内置于所述洞门墙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适用于桥隧相连隧道洞口滑坡段的治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洞门墙为端墙式洞门墙,所述洞门墙在靠近所述第一抗滑桩的一侧设有排水沟,所述回填层的顶部具有朝向所述排水沟的排水坡度。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适用于桥隧相连隧道洞口滑坡段的治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套拱的两端分别通过连接钢筋与对应的所述实桩段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桥隧相连隧道洞口滑坡段的治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抗滑桩和所述第二抗滑桩的数量均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一抗滑桩相对地设于所述已建隧道的两侧,所述第二抗滑桩相对地设于所述已建隧道的两侧。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桥隧相连隧道洞口滑坡段的治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陡坡比设置在1:0.5-1:0.75之间,所述第二陡坡比设置在1:0.7-1:0.8之间。
CN202211197808.4A 2022-09-29 2022-09-29 一种适用于桥隧相连隧道洞口滑坡段的治理方法 Active CN11526259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197808.4A CN115262596B (zh) 2022-09-29 2022-09-29 一种适用于桥隧相连隧道洞口滑坡段的治理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197808.4A CN115262596B (zh) 2022-09-29 2022-09-29 一种适用于桥隧相连隧道洞口滑坡段的治理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262596A true CN115262596A (zh) 2022-11-01
CN115262596B CN115262596B (zh) 2022-12-30

Family

ID=837571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197808.4A Active CN115262596B (zh) 2022-09-29 2022-09-29 一种适用于桥隧相连隧道洞口滑坡段的治理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262596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052421A (zh) * 2023-10-13 2023-11-14 湖南省通盛工程有限公司 深层滑移与大偏压状态下隧道洞口支护结构及施工方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223349A (zh) * 2016-07-27 2016-12-14 宁波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山区公路隧道洞口边坡滑坍风险的防治方法
CN108843341A (zh) * 2018-06-20 2018-11-20 昆明理工大学 一种桩墙一体式的隧道明洞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109706945A (zh) * 2019-01-31 2019-05-03 中国建筑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 滑坡断裂带隧道进洞施工方法
CN212742586U (zh) * 2020-07-20 2021-03-19 中铁二院重庆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隧道洞口边仰坡加固结构
AU2021104441A4 (en) * 2021-07-22 2021-10-14 China Railway 18Th Bureau (Group) Co., Ltd. Method of using anti-slide piles to reinforce large slope and thick layer rock pile at tunnel mouth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223349A (zh) * 2016-07-27 2016-12-14 宁波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山区公路隧道洞口边坡滑坍风险的防治方法
CN108843341A (zh) * 2018-06-20 2018-11-20 昆明理工大学 一种桩墙一体式的隧道明洞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109706945A (zh) * 2019-01-31 2019-05-03 中国建筑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 滑坡断裂带隧道进洞施工方法
CN212742586U (zh) * 2020-07-20 2021-03-19 中铁二院重庆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隧道洞口边仰坡加固结构
AU2021104441A4 (en) * 2021-07-22 2021-10-14 China Railway 18Th Bureau (Group) Co., Ltd. Method of using anti-slide piles to reinforce large slope and thick layer rock pile at tunnel mout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052421A (zh) * 2023-10-13 2023-11-14 湖南省通盛工程有限公司 深层滑移与大偏压状态下隧道洞口支护结构及施工方法
CN117052421B (zh) * 2023-10-13 2024-01-09 湖南省通盛工程有限公司 深层滑移与大偏压状态下隧道洞口支护结构及施工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262596B (zh) 2022-12-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338678B (zh) 一次扣拱暗挖逆作施工方法
CN110685714B (zh) 千枚岩地质下浅埋偏压隧道微台阶预留核心土施工结构及方法
CN105839643A (zh) 一种采用基坑支护的隧道进洞施工方法
CN104389628B (zh) 滑坡地段隧道加固装置及加固施工方法
CN205013013U (zh) 适用于上软下硬地层的暗挖车站支护结构
CN111502696A (zh) 暗挖隧道的密网式超前支护系统及施工方法
CN109538246A (zh) 拱盖法暗挖地铁车站拱脚加固结构及施工方法
CN110284885A (zh) 盾构检修井施工方法
CN101838957B (zh) 整体式t形外悬臂道路及其施工方法
KR101536209B1 (ko) 강관 다단 그라우팅 장치를 이용한 개착 및 natm 혼합 굴착 터널 시공방법
CN107905798A (zh) 采用中导洞法进行平顶直墙暗挖施工的方法
CN110778334A (zh) 偏压隧道洞口开挖防护结构的施工方法
CN110159294A (zh) 一种高陡地形桥隧相接段接长明洞施工方法
CN115262596B (zh) 一种适用于桥隧相连隧道洞口滑坡段的治理方法
CN107245989A (zh) 承受高内外水压力的隧洞结构及其施工工艺
CN110397050A (zh) 一种新型梁锚式轻型排水挡墙及其施工方法
KR100710867B1 (ko) 수평배수공 역할을 겸한 상향식 지반보강공법 및 그 구조
CN204125850U (zh) 一种设有钢管混凝土桩和预应力锚索的悬臂式棚洞
KR100562121B1 (ko) 비개착식 터널구조물 시공방법 및 그 터널 구조물
CN111926856A (zh) 一种基于纵向抗滑明洞结构的隧道进洞工法
CN1190566C (zh) 导洞一隔离桩墙法防护邻近构造物沉降的方法
KR200381571Y1 (ko) 수평배수공 역할을 겸한 상향식 지반보강구조
CN215292504U (zh) 穿越大型岩溶空腔顶板的隧道结构
CN112813984B (zh) 复杂地质条件下深基坑施工方法
CN211692492U (zh) 一种采空区巷道加固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