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338678B - 一次扣拱暗挖逆作施工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次扣拱暗挖逆作施工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338678B CN101338678B CN2008103040363A CN200810304036A CN101338678B CN 101338678 B CN101338678 B CN 101338678B CN 2008103040363 A CN2008103040363 A CN 2008103040363A CN 200810304036 A CN200810304036 A CN 200810304036A CN 101338678 B CN101338678 B CN 101338678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ilot tunnel
- construction
- base plate
- vault
- frame
- Prior art date
Links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0
- 238000009412 basement excav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4
- 239000002689 soi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2
- 239000010410 layers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9
- 280000871617 Vault compani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3
- 238000004078 waterproof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2
- 238000000034 method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7
- 239000004567 concret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
- 241001157067 Leucoagaricus meleagris Speci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8000005755 formation reaction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0000003014 reinforcing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9000011378 shotcret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29910000831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9000011150 reinforced concret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9000010959 stee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9000011435 rock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875 corresponding Effects 0.000 abstract 1
- 239000007787 solids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1
- 238000010586 diagram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29920003190 poly( p-benzamid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20001485 poly(butyl acrylate) poly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e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411 adver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950 defici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499 joint compound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Abstract
Description
一次扣拱暗挖逆作施工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地下工程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是大型地下建筑工程暗挖施工技 术。
背景技术
[0002] 地下工程隧道施工过程、施工环境复杂,安全隐患多,历来都是工程施工的重点 和难点。为了避免对地上交通、地下管线的影响,目前地下工程隧道施工大多采用暗挖法, 传统的暗挖法有“侧洞法”、“中洞法”、“眼睛法”和“PBA工法”等,这些工法都存在着一定的 缺陷和限制;“侧洞法”、“中洞法”、“眼睛法”的缺点是:开挖分部数多,围岩重复扰动,结构 受力转换比较多;而“ PBA工法”的主要思路是利用小导洞和桩技术形成地下框架结构支 撑体系,然后在支撑保护下开挖结构层,其缺点是:中洞开挖存在初期支护间的受力转换, 施工风险比较大;中洞开挖受力转换的一瞬间,顶纵梁上部防水板保护措施不易施做,容易 因局部受集中力被破坏;另外“ PBA工法”开挖导洞比较小,导洞内施工比较困难,特别是 洞内进行钻孔灌注桩施工的泥浆排泄比较困难。
发明内容
[0003]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安全、快捷、节省投资的暗挖施工方法,避免传统暗挖工 法的诸多缺点,要解决传统地下工程暗挖法导洞偏小施工困难,且开挖分部数目多,围岩重 复扰动,结构受力转换比较多等技术问题。
[0004]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0005] 一种一次扣拱暗挖逆作施工方法,采用暗挖法利用地下结构外的施工竖井和横向 通道运送开挖的土体,在地下形成单跨多层框架结构体系,其特征在于步骤如下:
[0006] 步骤1,在地下结构设计空间对应的顶部土体及底部土体中,分别开挖一对上导 洞和下导洞,每对导洞为一跨,然后进行洞壁的初期支护;
[0007] 步骤2,敷设下导洞底部防水层,在防水层上浇注下层框架结构底板;
[0008] 步骤3,沿地下结构侧墙外侧长向,从上导洞底部至下导洞底部垂直向下跳孔开 挖桩孔,在各桩孔内灌注混凝土边桩;
[0009] 步骤4,敷设上导洞拱顶防水层,然后一次浇注拱顶永久结构;
[0010] 步骤5,在拱顶永久结构、边桩及下层框架结构底板形成的周边构件的保护下,凿 除两侧边桩内边线之间上导洞底部的初期支护,向下开挖各跨中土体至设计的上层框架底 面处,在拱顶永久结构与上层框架底面之间逆向浇筑上层框架结构侧墙和中楼板;
[0011] 步骤6,开挖下导洞顶部初期支护与中楼板之间的剩余部分土体,凿除下导洞顶 部初期支护,浇筑下层框架结构侧墙,最终形成单跨多层地下框架结构体系。
[0012] 本发明第二种技术方案为:一种一次扣拱暗挖逆作施工方法,采用暗挖法利用地 下结构外的施工竖井和横向通道运送开挖的土体,在地下形成多跨多层框架结构体系,其 特征在于步骤如下:[0013] 步骤1,在多跨多层地下结构设计空间奇数跨对应的顶部土体及底部土体中,分别 开挖不少于一对上导洞和下导洞,每对导洞为一跨,然后进行洞壁的初期支护;
[0014] 步骤2,敷设奇数跨下导洞底部防水层,在防水层上浇注奇数跨下层框架结构底板 和底纵梁;
[0015] 步骤3,在边跨上导洞内框架结构边墙外侧,沿长向、从上导洞底部至下导洞底部 垂直向下跳孔开挖桩孔,在各桩孔内灌注混凝土边桩;在上导洞内、靠近偶数跨一侧中间立 柱位置,从上导洞底部至下导洞垂直向下开挖孔洞,在孔洞内灌注中间立柱;
[0016] 步骤4,敷设上导洞拱顶防水层,然后一次浇注奇数跨拱顶永久结构;
[0017] 步骤5,采用暗挖法开挖两个奇数跨上导洞之间偶数跨的土体,形成偶数跨上导 洞,并施作偶数跨上导洞拱顶初期支护;
[0018] 步骤6,敷设偶数跨上导洞拱顶防水层,一次施作偶数跨拱顶永久结构;
[0019] 步骤7,在拱顶永久结构、边桩及下层框架结构底板形成的周边构件的保护下,凿 除两侧边桩内边线之间上导洞底部的初期支护,向下开挖各跨中土体至设计的上层框架底 面处,在偶数跨拱顶永久结构与上层框架底面之间逆向浇筑上层框架结构侧墙和中楼板;
[0020] 步骤8,开挖下导洞顶部初期支护与中楼板之间的剩余部分土体,凿除下导洞顶部 初期支护,浇筑下层框架结构侧墙,并封闭偶数跨结构底板,最终形成多跨多层地下框架结 构体系。
[0021] 如上述两个技术方案中步骤1中所述,导洞的开挖方法为:全断面法、台阶法、中 隔壁法或双侧壁导坑法;开挖的辅助施工措施为:喷锚支护、超前大管棚、超前小导管注浆 加固或锁角锚杆。
[0022] 如上述两个技术方案中步骤2和步骤4所述,边桩与下层框架结构底板及拱顶永 久结构的连接节点的处理方式为将边桩的钢筋直接锚入下层框架结构底板及拱顶永久结 构内,使三者形成有效稳定的受力体系或在边桩底设桩底拉梁、在边桩顶设冠梁,下层框架 结构底板和拱顶永久结构的连接节点处通过短肢侧墙形成单向沟槽,桩底拉梁、冠梁嵌入 其中,使三者形成有效稳定的受力体系,后者桩底拉梁与下层框架结构底板、冠梁与拱顶永 久结构完全分开,整个结构体外包防水层封闭。
[0023] 如第二种技术方案中步骤3所述,中间立柱为钢管混凝土柱或钢筋混凝土柱,地 下结构的长向中间立柱之间通过柱底纵梁连接。
[0024] 上述上导洞及偶数跨上导洞为拱形导洞或平顶导洞。
[0025]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特点和有益效果:
[0026] 本发明克服了传统暗挖方法施工导洞偏小、且开挖分部数目多、围岩重复扰动、结 构受力转换比较多等的缺点,解决了地下暗挖施工工作面小、施工对地面扰动较大、地面 沉降大、施工过程中容易塌方等技术问题;由于采用了较少数目大导洞,一次形成底板和 拱顶永久结构,并通过冠梁、边桩和桩底拉梁形成框架支护体系来承受施工期间边跨竖向 承载力和基坑开挖的侧向土压力,并采用暗挖逆作的施工方法,具有施工风险小,施工场地 大,施工速度快的优点,具体如下:
[0027] A.与以往暗挖工法相比,本发明施工分部相对较少,在形成顶拱后,采用逆作 法施工,施工作业面大,施工速度快,施工安全有保证。
[0028] B.本施工方法奇数跨拱顶、底板及偶数跨拱部永久结构均为一次形成,避免了
5PBA工法存在的初期支护多次凿除及受力转换问题。
[0029] C.奇数跨顶部、底板永久结构形成后,再施工偶数跨拱顶初期支护,施工风险小。
[0030] D.边跨支护桩设置单独的桩底拉梁、冠梁,拉梁、冠梁均与其它结构既独立又与 其它结构形成有机整体,在保证施工期间边跨竖向承载力、基坑开挖的侧向土压力的同时, 有力保证了整个结构防水的完整性。
[0031] E.能有效控制施工引起的地面沉降,减少对周边道路及临近建筑物的影响。
[0032] 本发明可广泛应用于各种单跨或多跨、单层或多层、拱顶或平顶地下框架结构体 系施工。
附图说明
[0033]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0034]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步骤1的示意图.
[0035]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步骤2的示意图。
[0036]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步骤3的示意图。
[0037]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步骤4的示意图。
[0038]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步骤5的示意图。
[0039]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步骤6的示意图。
[0040]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2的步骤1的示意图。 [0041 ]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2的步骤2的示意图。
[0042]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2的步骤3的示意图。
[0043] 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2的步骤4的示意图。
[0044] 图11是本发明实施例2的步骤5的示意图。
[0045] 图12是本发明实施例2的步骤6的示意图。
[0046] 图13是本发明实施例2的步骤7的示意图。
[0047] 图14是本发明实施例2的步骤8的示意图。
[0048] 附图标记:1 一上导洞、2 —下导洞、3 —桩底拉梁、4 一下层框架结构底板、5 —下 导洞底部防水层、6 —边桩、7 —冠梁、8 —拱顶永久结构、9 一中楼板、10 —剩余部分土体、 11 一上导洞底部初期支护、12 —上层框架结构侧墙、13 —下导洞顶部初期支护、14 一回填 素砼、15 —下层框架结构侧墙、16 —底纵梁、17 —中间立柱、18 —偶数跨上导洞、19 —偶数 跨结构底板、20-偶数跨上导洞拱顶初期支护、21-偶数跨拱顶永久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0049] 实施例1,参见图1〜图6,本实施例为单跨两层拱顶框架结构体系,其施工方法的 步骤如下:
[0050] 步骤1参见图1,在施工竖井内施作超前管棚及第一组超前小导管,注浆加固地 层,根据上层框架和下层框架的设计标高,在地下结构设计空间对应的顶部土体及底部土 体中,沿地下工程的纵向、先采用暗挖法施作下导洞2,然后采用暗挖法施作上导洞1,为地 下工程施工提供暗挖施作的工作面;
[0051] 步骤2参见图2,敷设下导洞底部防水层5,在防水层上浇注下层框架结构底板4,
6在下层框架结构底板4上浇注桩底拉梁3。为保证框架结构底板4与侧墙结构之间的防水 完整性,桩底拉梁3与下层框架结构底板4完全分开;
[0052] 步骤3参见图3,沿地下结构侧墙外侧长向,从上导洞1底部至下导洞2底部垂直 向下跳孔开挖桩孔(桩孔沿地下结构侧墙外侧长向间隔分布),在各桩孔内施作边桩6,待边 桩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后,在各边桩6的桩顶之间浇注冠梁7。边桩6、冠梁7及桩底拉梁3 形成基坑支护体系,同时也是施工阶段承受竖向荷载的体系;边桩与洞壁初期支护之间有 回填素砼14 ;
[0053] 步骤4参见图4,在上导洞1拱顶敷设防水层5,然后一次浇注拱顶永久结构8。拱 顶永久结构8与洞壁初期支护之间有回填素砼14 ;
[0054] 步骤5参见图5,在拱顶永久结构8、边桩6、框架结构底板4形成的周边构件的保 护下,凿除两侧边桩内边线之间上导洞底部初期支护11,向下开挖跨中土体至设计的上层 框架底面处,在拱顶永久结构8与上层框架底面之间逆向浇筑上层框架结构侧墙12和中楼 板9 ;
[0055] 步骤6参见图6,开挖下导洞顶部初期支护13与中楼板9之间的剩余部分土体10, 凿除下导洞顶部初期支护13,浇筑下层框架结构侧墙15,最终形成单跨双层拱顶框架结构 体系。
[0056] 实施例2,参见图7〜图14,本实施例为五跨两层拱顶框架结构体系,上导洞1和 下导洞2为两对或两对以上,两对导洞之间为中间跨的距离,中间跨即偶数跨。其施工方法 的步骤如下:
[0057] 步骤1参见图7,在施工竖井内施作超前管棚及第一组超前小导管,注浆加固地 层,根据上层框架和下层框架的设计标高,先采用暗挖法在下层框架奇数跨开挖三个下导 洞2,然后采用暗挖法在上层框架奇数跨开挖三个上导洞1,为地下工程施工提供暗挖施作 的工作面。每对导洞为一跨;
[0058] 步骤2参见图8,在下导洞2内敷设防水层5、在防水层上浇注下层框架结构底板 4及底纵梁16,并在边跨下导洞内的框架结构底板4上浇注边桩桩底拉梁3,为了保证框架 结构底板与侧墙结构之间的防水完整性,桩底拉梁3与框架结构底板4完全分开;
[0059] 步骤3参见图9,在边跨上导洞1内框架结构边墙外侧,沿长向、从上导洞1底部至 下导洞2底部垂直向下跳孔开挖桩孔,在各桩孔内施作边桩6,待边桩6混凝土达到设计强 度后,在各边桩的桩顶之间浇注边桩冠梁7 ;在上导洞1内、靠近偶数跨一侧中间立柱17位 置,从上导洞1底部至下导洞2垂直向下开挖孔洞,在孔洞内灌注中间立柱17,上述中间立 柱17可根据受力需要,采用钢管混凝土柱或采用钢筋混凝土柱,地下结构的长向中间立柱 之间通过柱底纵梁16连接,柱底纵梁16与下层框架结构底板4浇注为一体。边桩6、冠梁 7、和桩底拉梁3形成基坑支护体系,同时与中间立柱17形成施工阶段承受竖向荷载的框架 体系;
[0060] 步骤4参见图10,在上导洞1拱顶敷设防水层5,然后一次浇注拱顶永久结构8 ; [0061 ] 步骤5参见图11,拱顶永久结构8形成后,在偶数跨的顶拱处沿纵向采用暗挖法形 成偶数跨上导洞18,并施做偶数跨上导洞拱顶初期支护20 ;
[0062] 步骤6参见图12,在偶数跨上导洞拱顶初期支护20的保护下,在偶数跨上导洞18 拱顶敷设防水层、一次施作偶数跨上导洞拱顶永久结构21 ;[0063] 步骤7参见图13,在拱顶永久结构8及偶数跨拱顶永久结构21、边桩6及部分框 架结构底板4等周边构件的保护下逆作施工:依次向下开挖基坑并逆向浇注上层框架结构 侧墙12和中楼板9;
[0064] 步骤8参见图14,在中楼板9的保护下,开挖剩余部分土体,凿除下导洞顶部初期 支护13 (即初期衬砌),浇注下层框架结构侧墙15,并封闭偶数跨结构底板19,最终形成五 跨双层拱顶框架结构体系。
[0065] 如上述两个实施例中步骤1所述,导洞的开挖方法为:全断面法、台阶法、中隔壁 法或双侧壁导坑法;开挖的辅助施工措施为:喷锚支护、超前大管棚、超前小导管注浆加固 或锁角锚杆。
[0066] 上述两个实施例中所述,边桩6与下层框架结构底板4及拱顶永久结构8的连接 节点,有两种处理方式,一种是将边桩6的钢筋直接锚入下层框架结构底板4及拱顶永久结 构8内,使三者形成有效稳定的受力体系;第二种是在边桩6底设桩底拉梁3、在边桩6顶 设冠梁7,下层框架结构底板4和拱顶永久结构8的连接节点处通过短肢侧墙形成单向沟 槽,桩底拉梁3、冠梁7嵌入其中,使三者形成有效稳定的受力体系,这种处理方式能使桩底 拉梁3与下层框架结构底板4、冠梁7与拱顶永久结构8完全分开,整个结构体外包防水层 封闭,防水效果好。
[0067] 上述上导洞1及偶数跨上导洞20为拱形导洞或平顶导洞。
[0068] 以上是本发明典型实施例,本发明的实施不限于此,可以根据地下建筑功能要求, 修建单跨或多跨、单层或多层、拱顶或平顶地下框架结构体系。
8
Claims (9)
- 一种一次扣拱暗挖逆作施工方法,采用暗挖法利用地下结构外的施工竖井和横向通道运送开挖的土体,在地下形成单跨多层框架结构体系,其特征在于步骤如下: 步骤1,在地下结构设计空间对应的顶部土体及底部土体中,先采用暗挖法施作下导洞(2),再施作上导洞(1),每对导洞为一跨,然后进行洞壁的初期支护; 步骤2,敷设下导洞底部防水层(5),在防水层上浇注下层框架结构底板(4),在下层框架结构底板(4)上浇桩底拉梁(3),桩底拉梁(3)与下层框架结构底板(4)完全分开; 步骤3,沿地下结构侧墙外侧长向,从上导洞(1)底部至下导洞(2)底部垂直向下跳孔开挖桩孔,在各桩孔内灌注混凝土边桩(6); 步骤4,敷设上导洞拱顶防水层,然后一次浇注拱顶永久结构(8),拱顶永久结构(8)与洞壁初期支护之间回填素砼(14); 步骤5,在拱顶永久结构(8)、边桩(6)及下层框架结构底板(4)形成的周边构件的保护下,凿除两侧边桩内边线之间上导洞底部的初期支护(11),向下开挖各跨中土体至设计的上层框架底面处,在拱顶永久结构(8)与上层框架底面之间逆向浇筑上层框架结构侧墙(12)和中楼板(9); 步骤6,开挖下导洞顶部初期支护(13)与中楼板(9)之间的剩余部分土体(10),凿除下导洞顶部初期支护(13),浇筑下层框架结构侧墙(15),最终形成单跨多层地下框架结构体系。
-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次扣拱暗挖逆作施工方法,其特征为:如上述步骤1中所 述,导洞的开挖方法为:全断面法、台阶法、中隔壁法或双侧壁导坑法;开挖的辅助施工措 施为:喷锚支护、超前大管棚、超前小导管注浆加固或锁角锚杆。
-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次扣拱暗挖逆作施工方法,其特征为:如权利要求1中步 骤2和步骤4所述,边桩(6)与下层框架结构底板(4)及拱顶永久结构(8)的连接节点的处 理方式为将边桩(6)的钢筋直接锚入下层框架结构底板(4)及拱顶永久结构(8)内,使三者 形成有效稳定的受力体系或在边桩(6)底设桩底拉梁(3)、在边桩(6)顶设冠梁(7),下层 框架结构底板(4)和拱顶永久结构(8)的连接节点处通过短肢侧墙形成单向沟槽,桩底拉 梁(3 )、冠梁(7 )嵌入其中,使三者形成有效稳定的受力体系,后者桩底拉梁(3 )与下层框架 结构底板(4)、冠梁(7)与拱顶永久结构(8)完全分开,整个结构体外包防水层封闭。
- 4.根据权利1所述的一次扣拱暗挖逆作施工方法,其特征为:上述上导洞(1)为拱形导 洞或平顶导洞。
- 5. 一种一次扣拱暗挖逆作施工方法,采用暗挖法利用地下结构外的施工竖井和横向通 道运送开挖的土体,在地下形成多跨多层框架结构体系,其特征在于步骤如下:步骤1,在多跨多层地下结构设计空间奇数跨对应的顶部土体及底部土体中,先采用暗 挖法在底部土体开挖不少于一个下导洞(2),然后在顶部土体开挖不少于一个上导洞,每一 对同一纵面的导洞为一跨,然后进行洞壁的初期支护;步骤2,敷设奇数跨下导洞底部防水层(5),在防水层上浇注奇数跨下层框架结构底板 (4)和底纵梁(16),并在边跨下导洞内的框架结构底板(4)上浇注边桩桩底拉梁(3),且桩 底拉梁(3)与框架结构底板(4)完全分开,底纵梁(16)与框架结构底板(4)浇筑为一体;步骤3,在边跨上导洞(1)内框架结构边墙外侧,沿长向、从上导洞(1)底部至下导洞 (2)底部垂直向下跳孔开挖桩孔,在各桩孔内灌注混凝土边桩(6);在上导洞(1)内、靠近偶数跨一侧中间立柱(17)位置,从上导洞(1)底部至下导洞(2)垂直向下开挖孔洞,在孔 洞内灌注中间立柱(17);步骤4,敷设上导洞拱顶防水层,然后一次浇注拱顶永久结构(8);步骤5,采用暗挖法开挖两个奇数跨上导洞之间偶数跨的土体,形成偶数跨上导洞 (18),并施作偶数跨上导洞拱顶初期支护(20);步骤6,敷设偶数跨上导洞(18)拱顶防水层,一次施作偶数跨拱顶永久结构(21);步骤7,在拱顶永久结构、边桩(6)及下层框架结构底板(4)形成的周边构件的保护下, 凿除两侧边桩内边线之间上导洞底部的初期支护(11),向下开挖各跨中土体至设计的上层 框架底面处,在偶数跨拱顶永久结构(21)与上层框架底面之间逆向浇筑上层框架结构侧 墙(12)和中楼板(9);步骤8,开挖下导洞顶部初期支护(13)与中楼板(9)之间的剩余部分土体(10),凿除下 导洞顶部初期支护(13),浇筑下层框架结构侧墙(15),并封闭偶数跨结构底板(19),最终 形成多跨多层地下框架结构体系。
-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次扣拱暗挖逆作施工方法,其特征为:如上述步骤1中所 述,导洞的开挖方法为:全断面法、台阶法、中隔壁法或双侧壁导坑法;开挖的辅助施工措 施为:喷锚支护、超前大管棚、超前小导管注浆加固或锁角锚杆。
-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次扣拱暗挖逆作施工方法,其特征为:如权利要求5中步 骤2和步骤4中所述,边桩(6)与下层框架结构底板(4)及拱顶永久结构(8)的连接节点 的处理方式为将边桩(6)的钢筋直接锚入下层框架结构底板(4)及拱顶永久结构(8)内,使 三者形成有效稳定的受力体系或在边桩(6)底设桩底拉梁(3)、在边桩(6)顶设冠梁(7),下 层框架结构底板(4)和拱顶永久结构(8)的连接节点处通过短肢侧墙形成单向沟槽,桩底 拉梁(3 )、冠梁(7 )嵌入其中,使三者形成有效稳定的受力体系,后者桩底拉梁(3 )与下层框 架结构底板(4)、冠梁(7)与拱顶永久结构(8)完全分开,整个结构体外包防水层封闭。
-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次扣拱暗挖逆作施工方法,其特征为:如上述步骤3所述, 中间立柱(17)为钢管混凝土柱或钢筋混凝土柱,地下结构的长向中间立柱(17)之间通过 底纵梁(16)连接。
- 9.根据权利5所述的一次扣拱暗挖逆作施工方法,其特征为:上述上导洞(1)及偶数跨 上导洞(18)为拱形导洞或平顶导洞。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08103040363A CN101338678B (zh) | 2008-08-19 | 2008-08-19 | 一次扣拱暗挖逆作施工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08103040363A CN101338678B (zh) | 2008-08-19 | 2008-08-19 | 一次扣拱暗挖逆作施工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338678A CN101338678A (zh) | 2009-01-07 |
CN101338678B true CN101338678B (zh) | 2010-12-29 |
Family
ID=402128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8103040363A CN101338678B (zh) | 2008-08-19 | 2008-08-19 | 一次扣拱暗挖逆作施工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1338678B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632227A (zh) * | 2014-12-22 | 2015-05-20 | 中铁十九局集团轨道交通工程有限公司 | 单层梁拱结构的地铁车站开挖工艺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555798B (zh) * | 2009-05-14 | 2011-03-23 | 中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 | 逆向引孔机及用该引孔机进行pba边桩施工的方法 |
CN102031736A (zh) * | 2010-06-12 | 2011-04-27 | 中铁十六局集团有限公司 | 复杂地质下穿既有线施工技术 |
CN102678127B (zh) * | 2011-03-09 | 2014-07-30 | 董勤银 | 一种弱胶结未成砂岩隧道施工方法 |
CN102518458B (zh) * | 2011-12-22 | 2014-04-16 | 中铁工程设计咨询集团有限公司 | 地下车站顶梁部位的施工方法 |
CN103334771A (zh) * | 2013-07-09 | 2013-10-02 | 中铁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 | 暗挖逆作法侧墙与中板、拱顶接头处的混凝土浇筑方法 |
CN104863597B (zh) * | 2015-05-27 | 2018-03-02 | 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 一种浅埋暗挖大型地下空间的施工方法‑横向洞盖法 |
CN105003272B (zh) * | 2015-07-26 | 2017-05-17 | 北京工业大学 | 一种在地铁区间盾构隧道基础上扩挖车站的逆作施工方法 |
CN105201516B (zh) * | 2015-10-10 | 2017-10-27 | 中铁二十局集团第一工程有限公司 | 一种地铁车站主体结构及其四联拱pba暗挖施工方法 |
CN107676098A (zh) * | 2017-09-08 | 2018-02-09 | 中铁十六局集团地铁工程有限公司 | 一种用免扣拱平顶柱洞法建造地铁车站的施工方法 |
CN110410146A (zh) * | 2019-06-26 | 2019-11-05 | 广州穗岩土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地下暗挖通道加固的施工方法 |
-
2008
- 2008-08-19 CN CN2008103040363A patent/CN101338678B/zh active IP Right Grant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632227A (zh) * | 2014-12-22 | 2015-05-20 | 中铁十九局集团轨道交通工程有限公司 | 单层梁拱结构的地铁车站开挖工艺 |
CN104632227B (zh) * | 2014-12-22 | 2017-02-22 | 中铁十九局集团轨道交通工程有限公司 | 单层梁拱结构的地铁车站开挖工艺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338678A (zh) | 2009-01-0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953739B (zh) | 一种暗挖地铁车站的双向开洞方法 | |
CN102127974B (zh) | 既有建筑下方新增地下室的设计和施工方法 | |
CN102704957B (zh) | 一种用于浅埋大型地下结构建造的棚架法 | |
CN105386408B (zh) | 深水桥梁桩基施工方法 | |
CN104612162B (zh) | 一种地铁车站深基坑开挖施工方法 | |
CN100577986C (zh) | 三软地质条件下采空区留巷围岩支护方法 | |
CN101440708B (zh) | Pba浅埋暗挖近距离大断面三洞分离岛式结构施工方法 | |
CN104879144B (zh) | 软土地区以阵列顶管建设地下空间的暗挖施工方法 | |
CN102720140B (zh) | 大跨度预应力砼连续梁深水桥墩施工工艺 | |
CN104653197B (zh) | 超大变断面隧道施工方法 | |
CN102536273B (zh) | 26m大跨度空间一次成型建造工法 | |
CN101914925B (zh) | 利用优化复合预制拱墙作外墙的地下室 | |
CN204253054U (zh) | 山岭隧道桩拱盖挖法综合支护结构 | |
CN102733827B (zh) | 隧道换拱施工方法及用于隧道换拱施工中的施工结构 | |
CN102758632B (zh) | 岩质地层双初支分层法修建大型地下结构的方法 | |
CN206205908U (zh) | 一种预防隧道沉降变形的槽钢拱架托梁 | |
CN105697021B (zh) | 盾构穿越浅覆土河床的预制隧道及施工方法 | |
CN102226399A (zh) | 软岩四线大跨隧道三台阶以索代撑开挖施工方法 | |
CN102071947A (zh) | 大跨度隧道洞口软弱围岩段施工方法 | |
CN103321244B (zh) | 砂土地基既有建筑增设地下室的施工方法 | |
CN101225661A (zh) | 桩加锚基坑支护工法 | |
CN102226403B (zh) | 地铁大跨度车站主体拱盖法施工方法及车站主体结构 | |
CN104453274B (zh) | 利用支护结构和托换结构支撑既有建筑物地下增层方法 | |
CN104533446A (zh) | 一种大断面软弱围岩隧道双层初期支护预防地质灾害发生的施工方法及其结构 | |
CN103206219A (zh) | 偏压状态下明暗交界段隧道进洞开挖支护结构及施工工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56 | Change in the name or address of the patentee |
Owner name: BEIJING URBAN CONSTRUCTION DESIGN DEVELOPMENT GROU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NAME: BEIJING URBAN ESTABLISHING DESIGN +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
|
CP01 |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
Address after: 100037 Beijing, Fuchengmen, North Street, No. 5, No. Patentee after: BEIJING URBAN CONSTRUCTION DESIGN & DEVELOPMENT GROUP CO., LIMITED Address before: 100037 Beijing, Fuchengmen, North Street, No. 5, No. Patentee before: Beijing Urban Establishing Design &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