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248515A - 分区部件、面状光源以及液晶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分区部件、面状光源以及液晶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248515A
CN115248515A CN202210454450.2A CN202210454450A CN115248515A CN 115248515 A CN115248515 A CN 115248515A CN 202210454450 A CN202210454450 A CN 202210454450A CN 115248515 A CN115248515 A CN 11524851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clined portion
light source
partition
substrate
bottom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454450.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芝井功喜
笹冈慎平
庄功裕
柏木直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chi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chi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chia Corp filed Critical Nichi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524851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24851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05Direct backlight including specially adapted reflecto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03Direct backlight with LED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11Direct backlight including means for improving the brightness uniformity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06Direct backlight including a specially adapted diffusing, scattering or light controlling membe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08Direct backlight including particular frames or supporting mean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Abstract

一种面状光源,具有:多个光源;基板;第一部件,其包括在行列方向配置的多个凹状的第一分区部和与第一分区部邻接的凹状的第二分区部;以及第二部件,其在第一部件的一部分之上重叠配置,第一分区部包括第一倾斜部和自第一倾斜部的下端连续的第一底部,第二分区部包括第二倾斜部和俯视时到达第二倾斜部的下端的第一开口部,第二部件包括:第三倾斜部,其与位于第二部件侧的外缘的第二倾斜部重叠;第四倾斜部,其与第三倾斜部邻接且不与第二倾斜部重叠;第二底部,其自第三倾斜部的下端连续地配置于第一开口部内且与基板接合;以及第三底部,其自第四倾斜部的下端连续,多个光源分别配置于在第一底部、第二底部、以及第三底部露出的基板之上。

Description

分区部件、面状光源以及液晶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分区部件、面状光源以及液晶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公知有具有于基板之上在行列方向排列的光源、以及包括包围各个光源的倾斜部的分区部件的面状光源。在这样的面状光源中,若面状光源的外形变大,则存在于一片基板之上配置多个分区部件的情况。在该情况下,作为亮度不均的对策,提出了在分区部件邻接的部分配置盖部件(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但是,若因光源驱动时等的热而在盖部件、分区部件产生收缩,则存在分区部件的形状改变,盖部件剥离而产生亮度不均的情况。如此,未能够充分实现因热收缩产生的亮度不均的对策。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国特开2020-024876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在配置有多个具有分区部的部件的面状光源中,抑制因热收缩而产生的亮度不均。另外,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该面状光源中使用的分区部件和分区构造体、以及使用了该面状光源的液晶显示装置。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本面状光源具有:多个光源;基板;第一部件,其在上述基板之上配置,包括在行列方向配置的多个凹状的第一分区部以及与上述第一分区部的最外列邻接的一个以上的凹状的第二分区部;以及第二部件,其在上述第一部件的一部分之上重叠配置。上述第一分区部包括第一倾斜部以及自上述第一倾斜部的下端连续的第一底部。上述第二分区部包括第二倾斜部以及俯视时到达上述第二倾斜部的下端的至少一部分的第一开口部,上述第二部件包括:第三倾斜部,其与位于上述第二部件侧的外缘的上述第二倾斜部重叠;第四倾斜部,其与上述第三倾斜部邻接且不与上述第二倾斜部重叠;第二底部,其自上述第三倾斜部的下端连续地配置于上述第一开口部内且与上述基板接合;以及第三底部,其自上述第四倾斜部的下端连续。上述多个光源分别配置于在上述第一底部、上述第二底部、以及上述第三底部露出的上述基板之上。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在配置有多个具有分区部的部件的面状光源中,能够抑制因热收缩产生的亮度不均。另外,能够提供一种在该面状光源中使用的分区部件和分区构造体、以及使用了该面状光源的液晶显示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举例示出分区部件1的俯视图(其1。
图2是举例示出分区部件1的俯视图(其2)。
图3是图1的III-III线的剖视图。
图4是对倾斜部的高度等进行说明的图。
图5是举例示出分区部件1A的俯视图(其1)。
图6是举例示出分区部件1A的俯视图(其2)。
图7是图5的VII-VII线的剖视图。
图8是举例示出分区部件1B的俯视图(其1)。
图9是举例示出分区部件1B的俯视图(其2)。
图10是图8的X-X线的剖视图。
图11是举例示出分区部件1C的俯视图(其1)。
图12是举例示出分区部件1C的俯视图(其2)。
图13是图11的XIII-XIII线的剖视图。
图14是举例示出分区部件1D的俯视图。
图15是举例示出分区部件1D的剖视图。
图16是举例示出分区部件1E的剖视图。
图17是举例示出分区部件1F的剖视图。
图18是举例示出分区部件1G的剖视图。
图19是举例示出分区部件1H的俯视图。
图20是举例示出分区部件1I的俯视图。
图21是举例示出分区部件1J的俯视图。
图22是举例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分区构造体的俯视图。
图23是举例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面状光源的俯视图。
图24是图23的XXIV-XXIV线的剖视图。
图25是距离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器装置的构成图。
附图标记说明
1~1J 分区部件
1a 第一开口部
2a 第二开口部
1b 第一底部
2b 第二底部
3b 第三底部
4b 第四底部
5b 第五底部
1s 第一倾斜部
2s 第二倾斜部
3s 第三倾斜部
4s 第四倾斜部
5s 第五倾斜部
6s 第六倾斜部
7s 第七倾斜部
1e、2e、3e、4e、5e 光源配置用开口部
1u 上端
10 第一部件
11 第一分区部
12 第二分区部
31、31C 第三分区部
20、20B、20D、20E、20G 第二部件
30、30C、30F、30H、30I 第三部件
40 隔离部
50 分区构造体
51 基板
51m 上表面
55 覆盖部件
58A、58B 导体配线
59 接合部件
60 面状光源
62 光源
62a 发光元件
62b 密封部件
62c 光反射膜
62d 底部填充物
710 光学片
720 液晶面板
1000 液晶显示器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用于实时发明的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说明中,根据需要使用表示特定的方向、位置的用语(例如,“上”、“下”、以及包含这些用语的其他用语)。但是,这些用语的使用是为了使参照附图容易理解发明,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并不因这些用语的意义而受到限制。另外,在多个附图中表示的相同附图标记的部分表示相同或同等的部分或部件。
而且,以下所示实施方式举例示出了用于使本发明的技术思想具体化的面状光源等,并不将本发明限定为以下内容。另外,只要不存在特定的记载,以下记载的构成部件的尺寸、材料、形状、其相对的配置等的主旨不在于将本发明的范围限定于此,而是进行举例示出。另外,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内容也能够应用于其他实施方式、变形例。另外,附图所示部件的大小、位置关系等有时为了明确说明而进行了夸张。而且,为了避免附图变得过度复杂,有时使用省略了一部分的要素的图示的示意图,或者作为剖视图使用仅示出切断面的端面图。
<第一实施方式>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首先对分区部件进行说明,之后,对在基板之上配置了分区部件的分区构造体、以及在基板之上配置了分区部件以及光源的面状光源进行说明。
[分区部件1]
图1是举例示出分区部件1的俯视图(其1)。在图1中,示出了将第一部件10和第二部件20重叠的状态。图2是举例示出分区部件1的俯视图(其2)。在图2中,示出了未将第一部件10和第二部件20重叠的状态。图3是图1的III-III线的剖视图。在图3中,示出了未将第一部件10和第二部件20重叠的状态、以及将第一部件10和第二部件20重叠的状态这两者。
如图1~图3所示,分区部件1具有第一部件10和第二部件20。第二部件20能够在第一部件10的一部分之上重叠配置。在第二部件20中,在第一部件10的一部分之上重叠的部分可以与第一部件10粘接,也可以不粘接。在第二部件20与第一部件10粘接的情况下,可以使用粘接剂等使第二部件20与第一部件10粘接。另外,在第二部件20不与第一部件10粘接的情况下,第二部件20可以在与第一部件10重叠的部分的一部分或全部相接,也可以不相接。
第一部件10包括在行列方向配置的多个凹状的第一分区部11、以及在第一分区部11的X+侧的最外列邻接的1个以上的凹状的第二分区部12。在第一部件10中,在行列方向配置的第一分区部11的个数为多个。在各行方向配置的第一分区部11的个数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在图1~图3的例子中,在俯视中,多个正方形的第一分区部11配置为4行3列。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中,将行方向设定为X方向,将列方向设定为Y方向,将与X方向以及Y方向垂直的方向设定为Z方向。
在第一部件10中,第二分区部12的个数为第一分区部11的列方向的个数以下。对于第二分区部12,在图1~图3的例子中,在俯视中,第一部件10包括将长度方向设定为Y方向的长方形的一个第二分区部12。在图1~图3的例子中,第二分区部12的长方形的长边的长度比一个第一分区部11的正方形的1边的长度的4倍短。另外,第二分区部12的长方形的短边的长度比第一分区部11的正方形的1边的长度短。
各第一分区部11包括第一倾斜部1s、自第一倾斜部1s的下端连续的第一底部1b、以及设于第一底部1b的中央部的光源配置用开口部1e。
在图2中,在各第一分区部11中,具有四个第一倾斜部1s。各个第一倾斜部1s位于第一底部1b的X+侧、X-侧、Y+侧、以及Y-侧的外缘。即,四个第一倾斜部1s以包围第一底部1b的方式设置。在剖视中,被相对的第一倾斜部1s包夹的区域之间的距离越向下端侧(第一底部1b侧)变得越窄。第一底部1b例如在俯视中为正方形。光源配置用开口部1e是能够配置光源的区域。光源配置用开口部1e位于第一底部1b的中央部,其未到达第一倾斜部1s的下端。光源配置用开口部1e例如在俯视中为圆形。
第二分区部12包括第二倾斜部2s、以及俯视时到达第二倾斜部2s的下端的至少一部分的第一开口部1a。换言之,第一底部1b的至少一部分自第二倾斜部2s的下端分离。
在图1~图3的例子中,第一开口部1a以在俯视时到达第二倾斜部2s的全部下端的方式设置。也就是说,第二分区部12不包括底部。另外,在俯视中,第一开口部1a是将长度方向设定为Y方向的长方形。在图1~图3的例子中,在俯视中,位于第一开口部1a的Y+侧的外缘的第二倾斜部2s的Y方向的宽度、位于第一开口部1a的Y-侧的外缘的第二倾斜部2s的Y方向的宽度、以及位于第一开口部1a的X+侧的外缘的第二倾斜部2s的X方向的宽度比位于第一开口部1a的X-侧的外缘的第二倾斜部2s的X方向的宽度窄。另外,位于第一开口部1a的Y+侧的外缘的第二倾斜部2s的自下端至上端的高度、位于第一开口部1a的Y-侧的外缘的第二倾斜部2s自下端至上端的高度、以及位于第一开口部1a的X+侧的外缘的第二倾斜部2s的自下端至上端的高度比位于第一开口部1a的X-侧的外缘的第二倾斜部2s自下端至上端的高度低。
第二部件20具有第三倾斜部3s、第二底部2b、第四倾斜部4s、第三底部3b、以及光源配置用开口部2e和3e。在图1~图2的例子中,第二部件20的Y方向的长度与第一部件10的第一分区部11的一列的Y方向的长度大致相等。
第三倾斜部3能够在第一部件10的第二分区部12的第二倾斜部2s之上重叠配置。第二底部2b自第三倾斜部3s的下端连续,其能够配置于第一开口部1a内。在图1~图3的例子中,第二底部2b为正方形。另外,第三倾斜部3s配置为其下端与正方形的第二底部2b的4边中的除了X-侧的边之外的三边相接。第二底部2b的上表面的面积与第一底部1b的上表面的面积大致相等。
位于第二底部2b的X+侧的外缘的各第三倾斜部3s能够在位于第一开口部1a的X+侧的外缘的各第二倾斜部2s之上重叠配置。另外,位于第二底部2b的Y+侧的外缘的第三倾斜部3s能够在位于第一开口部1a的Y+侧的外缘的第二倾斜部2s之上重叠配置。另外,位于第二底部2b的Y-侧的外缘的第三倾斜部3s能够在位于第一开口部1a的Y-侧的外缘的第二倾斜部2s之上重叠配置。
第四倾斜部4s在位于第二底部2b的X+侧的外缘的第三倾斜部3s的X+侧邻接配置。第四倾斜部4s不与第一部件10的第二分区部12的第二倾斜部2s重叠。第三底部3b自第四倾斜部4s的下端连续。在图1~图3的例子中,第三底部3b为正方形,第四倾斜部4s配置为其下端与正方形的4边中的除了X+侧的边之外的3边相接。第三底部3b的上表面的面积与第一底部1b的上表面的面积以及第二底部2b的上表面的面积大致相等。
分区部件1能够配置于基板之上。第一底部1b的下表面能够与基板接合。另外,第二底部2b配置于第一开口部1a内,第二底部2b的下表面与基板接合。另外,在第一底部1b的光源配置用开口部1e内露出的基板之上,在第二底部2b的光源配置用开口部2e内露出的基板之上,以及在第三底部3b的光源配置用开口部3e内露出的基板之上,分别能够配置光源。
在分区部件1具有光反射性的情况下,第一倾斜部1s、第一底部1b、第三倾斜部3s、第二底部2b、第四倾斜部4s、以及第三底部3b作为用于反射来自光源的光的反射部件起作用。也就是说,分区部件1能够用作面状光源的反射器。
需要说明的是,“配置于基板之上”包括分区部件等直接配置于基板的上表面的情况、以及隔着后述覆盖部件等间接地配置于基板的上表面的情况这两者。另外,“与基板接合”包括分区部件等与基板的上表面直接接合的情况、以及隔着后述覆盖部件等间接与基板接合的情况这两者。
在分区部件1配置于基板之上,并且在各光源配置用开口部内露出的基板之上配置有光源的情况下,存在因光源驱动时等的热而导致在分区部件1中产生收缩的情况。分区部件1的收缩比基板的收缩大。由于分区部件1包括第一部件10和第二部件20,因此在第一部件10和第二部件20中分别产生收缩。
第一部件10和第二部件20朝向各自的中央部收缩。在俯视时越大的部件收缩越大。在分区部件1中,由于在俯视时第一部件10比第二部件20大,因此第一部件10的收缩比第二部件2大。由于在俯视时第二部件20比第一部件10小,因此第二部件20的收缩比第一部件10小。而且,由于第二部件20的第二底部2b的下表面与基板接合,因此基于热的第二部件20的收缩被进一步抑制。需要说明的是,第二部件20的第三底部3b的下表面可以与基板接合。
在光源驱动时等的热的作用下,第一部件10的第二分区部12侧想要向自第二部件20离开的方向(在剖视时为X-方向)收缩。但是,在分区部件1中,由于第二部件20与基板接合,因此在第二倾斜部2s之上重叠的第三倾斜部3s抑制第一部件10向自第二部件20离开的方向收缩。由此,第一部件10和第二部件20的基于热的收缩均被抑制,从而能够抑制第一部件10以及第二部件20的形状变形。其结果,在将第一部件10以及第二部件20用作面状光源的反射器的情况下,能够抑制光的反射方向改变,从而能够抑制亮度不均。
图4用于说明倾斜部的高度等的图。在分区部件1配置于基板51之上的情况下,优选基板51的上表面51m至第一倾斜部1s的上端的高度H1与基板51的上表面51m至第三倾斜部3s和第四倾斜部4s的上端的高度H2相等。为了使高度H1与高度H2相等,例如,将在第三倾斜部3s之下重叠的第二倾斜部2s的高度设定为比不与第三倾斜部3s重叠的第二倾斜部2s的高度低即可。另外,优选基板51的上表面51m至第一底部1b的上表面的距离L1、基板51的上表面51m至第二底部2b的上表面的距离L2、以及基板51的上表面51m至第三底部3b的上表面的距离L3相等。
另外,优选第一倾斜部1s的上端彼此的X方向的距离L4与和第二部件20不重叠的第二倾斜部2s的上端与第三倾斜部3s和第四倾斜部4s的上端的交点的X方向的距离L5相等。另外,优选第一底部1b的X方向的距离L6与第二底部2b的X方向的距离L7相等。为了使距离L7和距离L6相等,将不与第二部件20重叠的第二倾斜部2s的下端和与第二部件20重叠的第二倾斜部2s的下端的X方向的距离L8设定为比距离L7长即可。
通过将高度H1和高度H2的关系、以及距离L1~距离L8的关系以上述方式进行设定,在将分区部件1用作面状光源的反射器的情况下,能够抑制亮度不均。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分区部件的优选尺寸、材料等的详细内容后述。
[分区部件1A]
分区部件1A是分区部件的另一个例子。图5是举例示出分区部件1A的俯视图(其1)。在图5中,示出了将第一部件10和第三部件30与第二部件20重叠的状态。图6是举例示出分区部件1A的俯视图(其2)。在图6中,示出了未将第一部件10和第三部件30与第二部件20重叠的状态。图7是图5的VII-VII线的剖视图。在图7中,示出了未将第一部件10和第三部件30与第二部件20重叠的状态、以及将第一部件10和第三部件30与第二部件20重叠的状态这两者。
如图5~图7所示,分区部件1A具有第一部件10、第二部件20、以及第三部件30。第二部件20能够在第一部件10以及第三部件30的一部分之上重叠配置。在第二部件20中,在第一部件10以及第三部件30的一部分之上重叠的部分可以与第一部件10以及第三部件30粘接,也可以不与第一部件10以及第三部件30粘接。在第二部件20与第一部件10以及第三部件30粘接的情况下,能够使用粘接剂等使第二部件20与第一部件10以及第三部件30粘接。另外,在第二部件20不与第一部件10以及第三部件30粘接的情况下,第二部件20可以在与第一部件10以及第三部件30重叠的部分的一部分或全部相接,也可以不相接。
第三部件30包括第一部件10侧的位于最外列的1个以上的凹状的第三分区部31,其在第二部件20的一部分之下重叠配置。在分区部件1A中,第三分区部31的个数为多个。在各行方向配置的第三分区部31的个数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在图5~图7的例子中,在俯视中,多个正方形的第三分区部31配置为4行4列。
各第三分区部31包括第五倾斜部5s、自第五倾斜部5s的下端连续的第四底部4b、以及设于第四底部4b的中央部的光源配置用开口部4e。
四个第五倾斜部5s以包围第四底部4b的方式设置。在剖视中,被相对的第五倾斜部5s包夹的区域之间的距离越向下端侧(第四底部4b侧)变得越窄。第四底部4b例如在俯视中为正方形。光源配置用开口部4e是能够配置光源的区域。位于第四底部4b的中央部的光源配置用开口部4e未到达第五倾斜部5s的下端。光源配置用开口部4e例如在俯视中为圆形。
在分区部件1A中,在第三部件30之上供第二部件20重叠的部分中,X-侧最外列的各第三分区部31的X方向以及Y方向的长度、俯视中的第五倾斜部5s的下端至上端的宽度等可以进行调整。在图6的例子中,在X-侧最外列的各第三分区部31中,在俯视时,位于第四底部4b的Y+侧的外缘的第五倾斜部5s的Y方向的宽度、位于第四底部4b的Y-侧的外缘的第五倾斜部5s的Y方向的宽度、以及位于第四底部4b的X-侧的外缘的第五倾斜部5s的X方向的宽度比位于第四底部4b的X+侧的外缘的第五倾斜部5s的X方向的宽度窄。另外,在X-侧最外列的各第三分区部31中,位于第四底部4b的Y+侧的外缘的第五倾斜部5s的下端至上端的高度、位于第四底部4b的Y-侧的外缘的第五倾斜部5s的下端至上端的高度、以及位于第四底部4b的X-侧的外缘的第五倾斜部5s的下端至上端的高度比位于第四底部4b的X+侧的外缘的第五倾斜部5s的下端至上端的高度低。另外,X-侧最外列的各第三分区部31中的各第四底部4b的面积比其他的列的各第三分区部31中的各第四底部4b的面积大。
对于第三倾斜部3s,由于与分区部件1相同,因此省略说明。位于第三底部3b的X-侧的外缘的各第四倾斜部4s能够在位于第一部件10侧的外缘的各第五倾斜部5s之上重叠配置。下端与各第三底部3b的Y+侧的边相接的第四倾斜部4s能够在下端与X-侧最外列的各第三分区部31的各第四底部4b的Y+侧的边相接的第五倾斜部5s之上重叠配置。下端与各第三底部3b的Y-侧的边相接的第四倾斜部4s能够在下端与X-侧最外列的各第三分区部31的各第四底部4b的Y-侧的边相接的第五倾斜部5s之上重叠配置。各第三底部3b能够在X-侧最外列的各第三分区部31的第四底部4b之上重叠配置。
分区部件1A能够配置于基板之上。第一底部1b的下表面以及第四底部4b的下表面能够与基板接合。另外,第二底部2b配置于第一开口部1a内,第二底部2b的下表面与基板接合。另外,在第一底部1b的光源配置用开口部1e内露出的基板之上,在第二底部2b的光源配置用开口部2e内露出的基板之上,在第三底部3b的光源配置用开口部3e内露出的基板之上,以及在第四底部4b的光源配置用开口部4e内露出的基板之上,分别能够配置光源。
在分区部件1A具有光反射性的情况下,分区部件1A能够用作面状光源的反射器。在将分区部件1A用作面状光源的反射器的情况下,优选基板的上表面至第一倾斜部1s的上端的高度、基板的上表面至第三倾斜部3s的上端的高度、基板的上表面至第四倾斜部4s的上端的高度、以及基板的上表面至不与第二部件20重叠的第五倾斜部5s的上端的高度相等。另外,优选基板的上表面至第一底部1b的上表面的距离、基板的上表面至第二底部2b的上表面的距离、基板的上表面至第三底部3b的上表面的距离、以及基板的上表面至第四底部4b的上表面的距离相等。
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三底部3b与第四底部4b重叠的部分中,将各自的厚度例如设定为其他底部的一半即可。由此,第三底部3b与第四底部4b重叠的部分中的基板的上表面至第三底部3b的上表面的距离与基板的上表面至第一底部1b等的上表面的距离相等,在将分区部件1A用作面状光源的反射器的情况下,能够抑制亮度不均。
在分区部件1A配置于基板之上,并且在各光源配置用开口部内露出的基板之上配置光源的情况下,在光源驱动时等的热的作用下,第一部件10的第二分区部12侧想要向自第二部件20离开的方向(X-方向)收缩。另外,在光源驱动时等的热的作用下,位于比第三部件30的X方向的中央部靠第一部件10侧的各第三分区部31想要向自第二部件20离开的方向(X+方向)收缩。但是,在分区部件1A中,由于第二部件20与基板接合,因此在各个第二倾斜部2s之上重叠的各个第三倾斜部3s抑制第一部件10向自第二部件20离开的方向收缩,在第五倾斜部5s之上重叠的第四倾斜部4s抑制第三部件30向自第二部件20离开的方向收缩。由此,第一部件10、第二部件20以及第三部件30的因热的收缩均被抑制,从而能够抑制第一部件10以及第二部件20的形状变形。其结果,在将第一部件10以及第二部件20用作面状光源的反射器的情况下,能够抑制光的反射方向改变,从而能够抑制亮度不均。
[分区部件1B]
分区部件1B是分区部件的另一个例子。图8是举例示出分区部件1B的俯视图(其1)。在图8中,示出了将第一部件10和第三部件30与第二部件20B重叠的状态。图9是举例示出分区部件1B的俯视图(其2)。在图9中,示出了未将第一部件10和第三部件30与第二部件20B重叠的状态。图10是图8的X-X线的剖视图。在图10中,示出了未将第一部件10和第三部件30与第二部件20B重叠的状态、以及将第一部件10和第三部件30与第二部件20B重叠状态这两者。
如图8~图10所示,分区部件1B具有第一部件10、第二部件20B、以及第三部件30。第二部件20B能够在第一部件10以及第三部件30的一部分之上重叠配置。在第二部件20B中,在第一部件10以及第三部件30的一部分之上重叠的部分可以与第一部件10以及第三部件30粘接,也可以不粘接。在第二部件20B与第一部件10以及第三部件30粘接的情况下,可以使用粘接剂等使第二部件20B与第一部件10以及第三部件30粘接。另外,在第二部件20B不与第一部件10以及第三部件30粘接的情况下,第二部件20B可以在与第一部件10以及第三部件30重叠的部分的一部分或全部相接,也可以不相接。
分区部件1B在第一部件10和第三部件30之间具有隔离部40。换言之,第一部件10和第三部件30隔着隔离部40相对配置。隔离部40是第一部件10和第三部件30在剖视时在两者之间离开能够配置由第二部件20B的第三底部3b、位于第三底部3b的X-侧的外缘的第四倾斜部4s、以及位于第三底部3b的X+侧的外缘的第四倾斜部4s构成的一个分区部的长度以上的空间。需要说明的是,在图7所示分区部件1A中,在剖视中,与第二部件20重叠的部分的第二倾斜部2s与第五倾斜部5s的空间(间隙)由于不满足相当于一个分区部的长度,因此其不相当于隔离部。隔离部40的X方向的长度例如设定为与和第二部件20B重叠的第二倾斜部2s的上端与和第二部件20B重叠的第五倾斜部5s的上端之间的X方向的长度相同,或者设定为如图2所示比与第二部件20B重叠的第二倾斜部2s的上端和与第二部件20B的第五倾斜部5s的上端之间的X方向的长度长。
在分区部件1B中,在第三部件30之上供第二部件20B重叠的部分中,X-侧最外列的各第三分区部31的X方向以及Y方向的长度、俯视中的第五倾斜部5s的下端至上端的宽度等可以进行调整。在图9的例子中,在X-侧最外列的各第三分区部31中,在俯视中,位于第四底部4b的X-侧的外缘的第五倾斜部5s的X方向的宽度比位于第四底部4b的Y+侧的外缘的第五倾斜部5s的Y方向的宽度、位于第四底部4b的Y-侧的外缘的第五倾斜部5s的Y方向的宽度、以及位于第四底部4b的X+侧的外缘的第五倾斜部5s的X方向的宽度窄。另外,在X-侧最外列的各第三分区部31中,位于第四底部4b的X-侧的外缘的第五倾斜部5s的下端至上端的高度比位于第四底部4b的Y+侧的外缘的第五倾斜部5s的下端至上端的高度、位于第四底部4b的Y-侧的外缘的第五倾斜部5s的下端至上端的高度、以及位于第四底部4b的X+侧的外缘的第五倾斜部5s的下端至上端的高度低。
第二部件20B具有第三倾斜部3s、第二底部2b、第四倾斜部4s、第三底部3b、光源配置用开口部2e和3e、以及第六倾斜部6s。在图8~图9所示例子中,第二部件20B的Y方向的长度与第一部件10的第一分区部11的一列的Y方向的长度、以及第三部件30的位于X-侧最外列之外的各列的第三分区部31的一列的Y方向的长度大致相等。
对于第三倾斜部3s,由于与分区部件1相同,因此省略说明。第四倾斜部4s以包围第三底部3b的方式设置,第六倾斜部6s与位于第三部件30侧的外缘的第四倾斜部4s邻接。各第六倾斜部6s能够在位于第一部件10侧的外缘的第五倾斜部5s之上重叠配置。各第三底部3b能够配置于隔离部40内。
分区部件1B能够在基板之上配置。另外,在分区部件1B具有光反射性的情况下,分区部件1B能够用作面状光源的反射器。在分区部件1B配置于基板之上,并且在各光源配置用开口部内露出的基板之上配置有光源的情况下,由于因光源驱动时等的热导致的第一部件10、第二部件20B、以及第三部件30的收缩均被抑制,因此能够抑制第一部件10、第二部件20B以及第三部件30的形状变形。其结果,在将第一部件10、第二部件20B以及第三部件30用作面状光源的反射器的情况下,能够抑制光的反射方向改变,从而能够抑制亮度不均。
在将分区部件1B用作面状光源的反射器的情况下,优选基板的上表面至第一倾斜部1s的上端的高度、基板的上表面至第三倾斜部3s的上端的高度、基板的上表面至第四倾斜部4s的上端的高度、基板的上表面至未与第二部件20B重叠的第五倾斜部5s的上端的高度、以及基板的上表面至第六倾斜部6s的上端的高度相等。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8~图10的例子中,虽然将隔离部40的X方向的长度设定为在隔离部40内能够配置由第三底部3b、位于第三底部3b的X-侧的外缘的第四倾斜部4s、以及位于第三底部3b的X+侧的外缘的第四倾斜部4s组成的一个分区部的长度,但是不限于此。隔离部40的X方向的长度可以设定为在隔离部40内能够配置由第三底部3b、位于第三底部3b的X-侧的外缘的第四倾斜部4s、以及位于第三底部3b的X+侧的外缘的第四倾斜部4s组成的n个分区部的长度。
[分区部件1C]
分区部件1C是分区部件的另一例子。图11是举例示出分区部件1C的俯视图(其1)。在图11中,示出了将第一部件10和第三部件30C与第二部件20重叠的状态。图12是举例示出分区部件1C的俯视图(其2)。在图12中,示出了未将第一部件10和第三部件30C与第二部件20重叠的状态。图13是图11的XIII-XIII线的剖视图。在图13中,示出了未将第一部件10和第三部件30C与第二部件20重叠的状态、以及将第一部件10和第三部件30C与第二部件20重叠的状态这两者。
如图11~图13所示,分区部件1C具有第一部件10、第二部件20、以及第三部件30C。第二部件20能够在第一部件10以及第三部件30C的一部分之上重叠配置。在第二部件20中,在第一部件10以及第三部件30C的一部分之上重叠的部分可以与第一部件10以及第三部件30C粘接,也可以不粘接。在第二部件20与第一部件10以及第三部件30C粘接的情况下,可以使用粘接剂等使第二部件20与第一部件10和第三部件30C粘接。另外,在第二部件20不与第一部件10以及第三部件30C粘接的情况下,第二部件20可以在与第一部件10以及第三部件30C重叠的部分的一部分或全部相接,也可以不相接。
第三部件30C包括在行列方向配置的多个凹状的第四分区部41、以及与第四分区部41的第一部件10侧(X-侧)的最外列邻接的一个以上的凹状的第三分区部31C。在分区部件1C中,在行列方向配置的第四分区部41的个数为多个。在各行方向配置的第四分区部41的个数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对于第四分区部41,在图11~图13的例子中,在俯视中,正方形的第四分区部41配置为4行3列。
在第三部件30C中,第三分区部31C的个数为多个。对于第三分区部31C,在图11~图13的例子中,在俯视中,第三部件30C包括将长度方向设定为Y方向的长方形的一个第三分区部31C。
第四分区部41包括第七倾斜部7s、自第七倾斜部7s的下端连续的第五底部5b、以及设于第五底部5b的中央部的光源配置用开口部5e。
第七倾斜部7s以包围第五底部5b的方式设置。在剖视中,被相对的第七倾斜部7s包夹的区域之间的距离越向下端侧(第五底部5b侧)变得越窄。第五底部5b例如在俯视中为正方形。光源配置用开口部5e是能够配置光源的区域。位于第五底部5b的中央部的光源配置用开口部5e未到达第七倾斜部7s的下端。光源配置用开口部5e例如在俯视中为圆形。
第三分区部31C包括第五倾斜部5s、以及在俯视时到达第五倾斜部5s的下端的至少一部分的第二开口部2a。
在图11~图13的例子中,第二开口部2a以在俯视时到达第五倾斜部5s的全部下端的方式设置。也就是说,第三分区部31C不包括底部。另外,在俯视中,第二开口部2a是将长度方向设定为Y方向的长方形。
在分区部件1C中,在第三部件30C之上供第二部件20重叠的部分中,X-侧最外列的第三分区部31C的X方向以及Y方向的长度、俯视中的第五倾斜部5s的下端至上端的宽度等可以进行调整。在图12的例子中,在俯视中,位于第二开口部2a的Y+侧的外缘的第五倾斜部5s的Y方向的宽度、位于第二开口部2a的Y-侧的外缘的第五倾斜部5s的Y方向的宽度、以及位于第二开口部2a的X-侧的外缘的第五倾斜部5s的X方向的宽度比位于第二开口部2a的X+侧的外缘的第五倾斜部5s的X方向的宽度窄。另外,位于第二开口部2a的Y+侧的外缘的第五倾斜部5s的下端至上端的高度、位于第二开口部2a的Y-侧的外缘的第五倾斜部5s的下端至上端的高度、以及位于第二开口部2a的X-侧的外缘的第五倾斜部5s的下端至上端的高度比位于第二开口部2a的X+侧的外缘的第五倾斜部5s的下端至上端的高度低。
第三倾斜部3s能够在第一部件10的第二分区部12的第二倾斜部2s之上重叠配置。第二底部2b自第三倾斜部3s的下端连续,其能够配置于第一开口部1a内。在图11~图13的例子中,第二底部2b为正方形。另外,第三倾斜部3s配置为其下端与正方形的第二底部2b的4边中的除了X-侧的边之外的3边相接。第二底部2b的上表面的面积与第一底部1b的上表面的面积大致相等。
对于第三倾斜部3s以及第四倾斜部4s,由于与分区部件1A相同,因此省略说明。分区部件1C能够配置于基板之上。另外,在分区部件1C具有光反射性的情况下,分区部件1C能够用作面状光源的反射器。分区部件1C配置于基板之上,在各光源配置用开口部内露出的基板之上配置有光源的情况下,因光源驱动时等的热导致的第一部件10、第二部件20以及第三部件30C的收缩均被抑制,从而能够抑制第一部件10、第二部件20以及第三部件30C的形状变形。其结果,在将第一部件10、第二部件20以及第三部件30C用作面状光源的反射器的情况下,能够抑制光的反射方向改变,从而能够抑制亮度不均。
另外,在分区部件1C中,与分区部件1A(参照图5~图7)相比第二部件20与基板接合的面积增大,因此与分区部件1A相比,进一步抑制了第一部件10、第二部件20以及第三部件30C的因热导致的收缩,从而能够抑制亮度不均。
在将分区部件1C用作面状光源的反射器的情况下,优选基板的上表面至第一倾斜部1s的上端的高度、基板的上表面至第三倾斜部3s的上端的高度、基板的上表面至第四倾斜部4s的上端的高度、基板的上表面至未与第二部件20重叠的第五倾斜部5s的上端的高度、以及基板的上表面至第七倾斜部7s的上端的高度相等。另外,优选基板的上表面至第一底部1b的上表面的距离、基板的上表面至第二底部2b的上表面的距离、基板的上表面至第三底部3b的上表面的距离、基板的上表面至第五底部5b的上表面的距离相等。由此,在将分区部件1C用作面状光源的反射器的情况下,能够抑制亮度不均。
[分区部件的其他变形]
图14是示出分区部件1D的俯视图。在图14中,示出了未将第一部件10和第三部件30C与第二部件20D重叠的状态。图15是举例示出分区部件1D的剖视图。图15示出了与图13等对应的剖面。另外,在图15中,示出了未将第一部件10和第三部件30C与第二部件20D重叠的状态、以及将第一部件10和第三部件30C与第二部件20D重叠的状态这两者。
如图14以及图15所示第二部件20D那样,第三倾斜部3s可以以包围第二底部2b的方式设置。在剖视中,被相对的第三倾斜部3s包夹的区域之间的距离越向下端侧(第二底部2b侧)变得越窄。位于第二底部2b的X-侧的外缘的各第三倾斜部3s能够在位于第一开口部1a的X-侧的外缘的各第二倾斜部2s之上重叠配置。对于第三倾斜部3s,对于与分区部件1A共用的部分,省略说明。
第四倾斜部4s可以以包围第三底部3b的方式设置。在剖视中,被相对的第四倾斜部4s包夹的区域之间的距离越向下端侧(第三底部3b侧)变得越窄。位于第三底部3b的X-侧的外缘的各第四倾斜部4s能够在位于第二开口部2a的X-侧的外缘的各第五倾斜部5s之上重叠配置。另外,位于第三底部3b的X+侧的外缘的各第四倾斜部4s能够在位于第二开口部2a的X+侧的外缘的各第五倾斜部5s之上重叠配置。对于第四倾斜部4s,对于与分区部件1A共通的部分,省略说明。
图16是举例示出分区部件1E的剖视图。图16示出了与图13等对应的剖面。另外,在图16中,示出了未将第一部件10和第三部件30C与第二部件20E重叠的状态、以及将第一部件10和第三部件30C与第二部件20E重叠的状态这两者。
如图16所示第二部件20E那样,可以将第二底部2b的X-侧的第三倾斜部3s设定为比图14以及图15的情况低,从而第三倾斜部3s至少与第二倾斜部2s的下端侧重叠。同样,可以将第三底部3b的X+侧的第四倾斜部4s设定为比图14以及图15的情况低,从而第四倾斜部4s至少与第五倾斜部5s的下端侧重叠。
图17是举例示出分区部件1F的剖视图。图17示出了与图13等对应的剖面。另外,在图17中,示出了未将第一部件10以及第三部件30F与第二部件20D重叠的状态、以及将第一部件10以及第三部件30F与第二部件20D重叠的状态这两者。
如图17所示第一部件10F那样,第一开口部1a到达第二倾斜部2s的下端的一部分即可。第一开口部1a例如可以以到达位于第一开口部1a的X+侧的外缘的第二倾斜部2s的全部下端,仅到达位于第一开口部1a的Y+侧的外缘的第二倾斜部2s的下端的一部分,以及仅到达位于第一开口部1a的Y-侧的外缘的第二倾斜部2s的下端的一部分的方式设置。
另外,如图17所示第三部件30F那样,第二开口部2a到达第五倾斜部5s的下端的一部分即可。第二开口部2a例如可以设置为到达位于第二开口部2a的X-侧的外缘的第五倾斜部5s的全部下端,仅到达位于第二开口部2a的Y+侧的外缘的第五倾斜部5s的下端的一部分,以及仅到达位于第二开口部2a的Y-侧的外缘的第五倾斜部5s的下端的一部分。
图18是举例示出分区部件1G的剖视图。图18示出了与图13等对应的剖面。另外,在图18中,示出了未将第一部件10以及第三部件30C与第二部件20G重叠的状态,以及将第一部件10以及第三部件30C与第二部件20G重叠的状态这两者。
如图18所示第二部件20G那样,可以在位于第二底部2b的X+侧的外缘的第三倾斜部3s与位于第三底部3b的X-侧的外缘的第四倾斜部4s之间,配置连结部1r。连结部1r将位于第二底部2b的X+侧的外缘的第三倾斜部3s的上端和位于第三底部3b的X-侧的外缘的第四倾斜部4s的上端连结。第二部件20G在于第一部件10和第三部件30C之间设置间隙的情况下是有效的。
通过在第二部件20G设置连结部1r,能够将第二底部2b与位于第二底部2b的X+侧的外缘的第三倾斜部3s所成角度设定为比第二底部2b与位于第二底部2b的X-侧的外缘的第三倾斜部3s所成角度小。由于热收缩,位于第二底部2b的X+侧的外缘的第三倾斜部3s的下端被向X-侧牵引,第二部件20G以第二底部2b与位于第二底部2b的X+侧的外缘的第三倾斜部3s所成角度变大的方式变形。由此,第二底部2b与位于第二底部2b的X+侧的外缘的第三倾斜部3s所成角度接近第二底部2b与位于第二底部2b的X-侧的外缘的第三倾斜部3s所成角度,从而能够抑制亮度不均。需要说明的是,对于第三底部3b与位于第三底部3b的X-侧的外缘的第四倾斜部4s所成角度也相同。
图19是举例示出分区部件1H的俯视图。在图19中,示出了未将第一部件10H以及第三部件30H与第二部件20D重叠的状态。
如图19所示第一部件10H的第二分区部12H那样,第一开口部1a可以为两个以上而非一个。为了将第一开口部1a设置为两个以上,将位于第一开口部1a的X-侧的外缘的第二倾斜部2s和位于第一开口部1a的X+侧的外缘的第二倾斜部2s通过在X方向延伸的其他的第二倾斜部2s连接即可。用于将第一开口部1a分割为多个的倾斜部可以设于位于第二部件20D的第二底部2b的Y+侧、Y-侧的第三倾斜部3s的下方。
另外,如图19所示第三部件30H的第三分区部31H那样,第二开口部2a可以为两个以上而非一个。为了将第二开口部2a设定为两个以上,将位于第二开口部2a的X-侧的外缘的第五倾斜部5s和位于第二开口部2a的X+侧的外缘的第五倾斜部5s通过在X方向延伸的其他的第五倾斜部5s连接即可。用于将第二开口部2a分割为多个的倾斜部可以设于位于第二部件20D的第三底部3b的Y+侧、Y-侧的第四倾斜部4s的下方。
如此,通过将第一开口部1a和/或第二开口部2a分割为多个,能够抑制第一部件10H以及第三部件30H因第二部件20D而在Y方向收缩。其结果,能够抑制第一部件10H以及第三部件30H的变形。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9中,在第一部件10H之上供第二部件20D重叠的部分中,第二分区部12H的X方向以及Y方向的长度、俯视中的第二倾斜部2s的下端至上端的宽度等可以进行调整。另外,在图19中,在第三部件30H之上供第二部件20D重叠的部分中,第三分区部31H的X方向以及Y方向的长度、俯视中的第五倾斜部5s的下端至上端的宽度等可以进行调整。
在图19的例子中,在俯视中,各第二倾斜部2s的下端至上端的宽度比各第一倾斜部1s的下端至上端的宽度窄。另外,各第二倾斜部2s的下端至上端的高度比各第一倾斜部1s的下端至上端的高度低。另外,在图19的例子中,在俯视中,各第五倾斜部5s的下端至上端的宽度比各第七倾斜部7s的下端至上端的宽度窄。另外,各第五倾斜部5s的下端至上端的高度比各第七倾斜部7s的下端至上端的高度低。
图20是举例示出分区部件1I的俯视图。在图20中,示出了未将第一部件10I以及第三部件30I与第二部件20D重叠的状态。
在图20所示第一部件10I中,具有第二倾斜部2s和第一开口部1a的第二分区部12I设于第一分区部11的周围。第一开口部1a包括被第二倾斜部2s包围的I字型的开口部、以及被第二倾斜部2s包围的L字型的开口部。I字型的开口部和L字型的开口部例如沿第一部件10I的外周交替配置。
另外,在图20所示第三部件30I中,具有第五倾斜部5s和第二开口部2a的第三分区部31I设于第四分区部41的周围。第二开口部2a包括被第五倾斜部5s包围的I字型的开口部、以及被第五倾斜部5s包围的L字型的开口部。I字型的开口部和L字型的开口部例如沿第三部件30I的外周交替配置。另外,第三部件30I为与第一部件10I相同的构造。
在图20的例子中,可以在位于第一部件10I的X+侧的外周的第二分区部12I以及位于第三部件30I的X-侧的外周的第二分区部12I之上重叠第二部件20D。除了该构成之外,可以在位于第一部件10I的Y+侧、Y-侧以及X-侧的外周的第二分区部12I之上,可以重叠排列设置有多个具有第二底部2b和包围第二底部2b的第三倾斜部3s的分区部的部件。同样,在位于第三部件30I的Y+侧、Y-侧、以及X+侧的外周的第三分区部31I之上,可以重叠排列设置有多个具有第三底部3b和包围第三底部3b的第四倾斜部4s的分区部的部件。
另外,可以与第一部件10I的Y+侧、Y-侧和/或X-侧邻接地配置另外的第一部件。在该情况下,在位于第一部件10I的外周的第二分区部12I、以及在位于与第一部件10I邻接的另外的第一部件的外周且与第一部件10I的第二分区部12I相对的第二分区部上,能够重叠排列有多个具有底部和包围底部的倾斜部的分区部的部件。对于第三部件30I也相同。
另外,未在第一部件10I的Y+侧、Y-侧和/或X-侧配置另外的第一部件的情况下,可以设定为不在第一部件10I中的未配置另外的第一部件一侧的外周配置第二分区部12I。换言之,第一部件10I中的未配置另外的第一部件一侧的外周可以由第一分区部11构成。对于第三部件30I也相同。
图21是举例示出分区部件1J的俯视图。图21所示分区部件1J具有第一部件10I、第三部件30I、第一部件10J、第三部件30J、以及四个第二部件20D。
在分区部件1J中,在第一部件10I的X+侧配置第三部件30I,在第一部件10I的Y+侧配置第一部件10J。另外,在第三部件30I的Y+侧且第一部件10J的X+侧配置有第三部件30J。第一部件10J与第一部件10I为相同构造,第三部件30J为与第三部件30I相同构造。也就是说,第一部件10I、第一部件10J、第三部件30I以及第三部件30J全部为相同构造。
以与第一部件10I以及第三部件30I重叠的方式配置有第一个第二部件20D,以与第一部件10I以及第一部件10J重叠的方式配置有第二个第二部件20D。另外,以与第一部件10J以及第三部件30J重叠的方式配置第三个第二部件20D,以与第三部件30I以及第三部件30J重叠的方式配置有第四个第二部件20D。四个第二部件20D具有在分区部件1J的中央部重叠的重复部分。
需要说明的是,可以使用图21所示第二部件20D的两倍的长度的两个第二部件20D,将两个第二部件20D配置为十字状。在该情况下,两个第二部件20D具有在分区部件1J的中央部重叠的重复部分。
优选第二部件20D彼此重叠的重复部分以成为与第二部件20D彼此不重叠的非重复部分相同的形状的方式,对底部的厚度、倾斜部的高度、倾斜部的位置进行调整。例如,在四个第二部件20D重叠的重复部分中,通过将各第二部件20D的第二底部2b以及第三底部3b的厚度设定为非重复部分的1/4,从而能够使重复部分和非重复部分的各底部的厚度接近相同厚度,在将分区部件1J用作面状光源的反射器的情况下,能够抑制亮度不均。
如此,通过使用图20所示第一部件10I以及第三部件30I,如图21所示,能够容易排列具有分区部的许多部件。由此,能够实现能够配置更多光源的分区部件。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20中,在第一部件10I之上供第二部件20D重叠的部分中,第二分区部12I的X方向以及Y方向的长度、俯视中的第二倾斜部2s的下端至上端的宽度等可以进行调整。另外,在图20中,在第三部件30I之上供第二部件20D重叠的部分中,第三分区部31I的X方向以及Y方向的长度、俯视中的第五倾斜部5s的下端至上端的宽度等可以进行调整。
在图20的例子中,在俯视中,各第二倾斜部2s的下端至上端的宽度比各第一倾斜部1s的下端至上端的宽度窄。另外,各第二倾斜部2s的下端至上端的高度比各第一倾斜部1s的下端至上端的高度低。另外,在图20的例子中,在俯视中,各第五倾斜部5s的下端至上端的宽度比各第七倾斜部7s的下端至上端的宽度窄。另外,各第五倾斜部5s的下端至上端的高度比各第七倾斜部7s的下端至上端的高度低。
在图21中,与图20相同,在位于第一部件10I的Y-侧以及X-侧的外周的第二分区部12I、以及位于第一部件10J的Y+侧以及X-侧的外周的第二分区部12I,能够重叠排列有多个具有第二底部2b和包围第二底部2b的第三倾斜部3s的分区部的部件。另外,在位于第三部件30I的Y-侧以及X+侧的外周的第三分区部31I,以及在位于第三部件30J的Y+侧以及X+侧的外周的第三分区部31I,能够重叠排列有多个具有第三底部3b和包围第三底部3b的第四倾斜部4s的分区部的部件。
[分区构造体50、面状光源60]
通过将上述各分区部件配置于基板之上,从而能够构成分区构造体。另外,能够通过在分区构造体安装光源来构成面状光源。这里,虽然以分区部件1D为例对分区构造体以及面状光源进行说明,但是可以代替分区部件1D而使用上述分区部件1、1A等的其他的分区部件。
图22是举例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分区构造体的俯视图。如图22所示,分区构造体50具有基板51、覆盖部件55、以及分区部件1D。分区部件1D配置于基板51之上。覆盖部件55覆盖基板51的上表面的至少一部分。覆盖部件55根据需要设置。
需要说明的是,在分区部件1D中,将被各倾斜部(第一倾斜部1s、第三倾斜部3s、第四倾斜部4s、以及第七倾斜部7s)包围的区域设定为分区C。另外,将各倾斜部的上端设定为1u。在俯视中,可以将邻接的分区C的边界视为上端1u。优选分区部件1D是具有反射性的部件。
图23是举例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面状光源的俯视图。图24是图23的XXIV-XXIV线的剖视图。如图23以及图24所示,面状光源60是具有分区构造体50以及多个光源62的面发光型的发光装置。
在分区构造体50以及面状光源60中,分区部件1D的第一底部1b的下表面以及第五底部5b的下表面能够与配置于基板51之上的覆盖部件55接合。另外,第二底部2b配置于第一开口部1a内,第二底部2b的下表面与配置于基板51之上的覆盖部件55接合。另外,第三底部3b配置于第二开口部2a内,第三底部3b的下表面与配置于基板51之上的覆盖部件55接合。也就是说,分区部件1D的第一底部1b的下表面以及第五底部5b的下表面隔着覆盖部件55与基板51间接接合。对于第二底部2b以及第三底部3b也相同。
另外,在面状光源60中,光源62分别配置于第一底部1b的光源配置用开口部1e内露出的基板51之上、第二底部2b的光源配置用开口部2e内露出的基板51之上、第三底部3b的光源配置用开口部3e内露出的基板51之上、第五底部5b的光源配置用开口部5e内露出的基板51之上。以下,对面状光源60进行详述。
(基板51)
基板51是用于载置多个光源62的部件。在基板51的上表面51m配置有用于向光源62供给电力的导体配线58A以及58B。优选覆盖部件55在导体配线58A以及58B中的、不进行与发光元件电连接的区域的一部分进行覆盖。
作为基板51的材料,至少能够将一对导体配线58A以及58B绝缘分离即可,例如,可以举出陶瓷、树脂、复合材料等。作为树脂,可以举出苯酚树脂、环氧基树脂、聚酰亚胺树脂、BT树脂、聚邻苯二甲酰胺(PPA)、以及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等。作为复合材料,可以举出在上述树脂中混合有玻璃纤维、SiO2、TiO2、Al2O3等的无机填充物的材料、玻璃纤维强化树脂(玻璃环氧基树脂)、以及在金属部件上覆盖有绝缘层的金属基板等。
基板51的厚度可以适当选择。基板51可以是能够通过辊对辊(roll to roll)方式制造的柔性基板或者刚性基板的任一者。刚性基板可以是能够弯曲的薄型刚性基板。导体配线58A以及58B是导电性部件即可,材料不特别限定,能够使用作为电路基板等的配线层通常使用的材料。导体配线58A以及58B的表面可以配置光反射膜等。
优选覆盖部件55由绝缘性的材料构成。作为覆盖部件55的材料,可以举出与作为基板51的材料举例示出的材料相同的材料。作为覆盖部件55,通过使用在上述树脂中含有白色系的填充物等的材料,自光源62放出的光被反射,能够使面状光源60的光取出效率提高。
(光源62)
光源62是用于发出光的部件,其包括例如自己发光的发光元件本身、用透光性树脂等将发光元件密封的部件、以及发光元件被封装后的表面安装型的发光装置(也称为LED)等。例如,作为光源62,如图24所示,可以举出用密封部件62b覆盖发光元件62a的部件。光源62可以使用一个发光元件62a,也可以使用多个发光元件作为一个光源62。另外,作为光源62,可以为包括以下部件的构成:包围发光元件的侧面的包括光反射性材料的树脂;以及覆盖发光元件的上表面以及包括光反射性材料的树脂的上表面的透光性部件。也可以为包括覆盖发光元件的上表面的透光性部件、以及包围发光元件的侧面以及透光性部件的侧面的包括光反射性材料的树脂的构成。这里的透光性部件可以包含荧光体。在发光元件和透光性部件之间,可以设置将发光元件和透光性部件粘接的透光性的粘接部件。
光源62为了在分区部件1D的被各倾斜部包围的各分区C中使亮度不均较少地进行光照,优选为宽配光。特别是,优选各个光源62具有蝙蝠翼型配光特性。由此,通过抑制在光源62的正上方向出射的光量,使各个光源62的配光拓宽,使拓宽的光在各倾斜部以及各底部进行照射,从而能够抑制被各倾斜部包围的各分区C中的亮度不均。
这里作为蝙蝠翼型配光特性定义为,将光轴OA设为0度,在配光角的绝对值大于0度的角度下具有发光强度比0度强的发光强度分布。需要说明的是,如图24所示,光轴OA定义为,通过光源62的中心且与基板51的上表面51m垂直相交的线。
特别是,作为具有蝙蝠翼型配光特性的光源62,例如,如图24所示,可以举出使用了在上表面具有光反射膜62c的发光元件62a的光源。通过在发光元件62a的上表面设置光反射膜62c,朝向发光元件62a的上方向的光基本上被光反射膜62c反射,发光元件62a的正上的光量被抑制,能够获得蝙蝠翼型配光特性。也可以为了设定为蝙蝠翼型配光而另外组装透镜。
光反射膜62可以是银、铜等的金属膜、在树脂中含有白色系的填充物等的材料、以及这些的组合等的任一者。另外,光反射膜62c设定为诱电体多层膜(DBR膜),相对于发光元件62a的发光波长,可以具有对于入射角的反射率角度依赖性。具体而言,优选光反射膜62c的反射率设定为与垂直入射相比倾斜入射变低。由此,发光元件62a的正上的亮度的变化变得缓和,能够抑制发光元件62a的正上成为暗点等、极端变暗的情况。
作为光源62,例如,可以举出在基板51上直接安装的发光元件62a的高度为100μm~500μm。光反射膜62c的厚度可以为0.1μm~3.0μm。即使包括密封部件62b,光源62的厚度也能够设定为约0.5mm~2.0mm。
优选以多个光源62可以彼此独立驱动,并且针对每个光源62的调光控制(例如,局部调光或高动态范围)成为可能的方式,在基板51之上进行配线。
(发光元件62a)
作为发光元件62a,可以使用公知的元件。例如,优选作为发光元件62a使用发光二极管。发光元件62a可以选择任意波长。例如,作为蓝色、绿色的发光元件,可以利用使用了GaN、InGaN、AlGaN、AlInGaN等的氮化物类半导体的发光元件。另外,作为红色的发光元件,可以使用GaAlAs、AlInGaP等。而且,也可以使用由这些之外的材料构成的半导体发光元件。使用的发光元件的组成以及发光色、大小、个数等可以根据目的适当选择。
如图24所示,发光元件62a可以以跨过设于基板51的上表面51m的正负一对的导体配线58A和58B的方式,隔着接合部件59进行倒装芯片安装。但是,发光元件62a不限于倒装芯片安装,也可以进行面朝上安装。
接合部件59是用于将发光元件62a接合于基板或导体配线的部件,可以举出绝缘性的树脂或导电性的部件等。在图24所示那样的倒装芯片安装的情况下,可以使用导电性的部件。具体而言,可以举出含Au合金、含Ag合金、含Pd合金、含In合金、含Pb-Pd合金、含Au-Ga合金、含Au-Sn合金、含Sn合金、含Sn-Cu合金、含Sn-Cu-Ag合金、含Au-Ge合金、含Au-Si合金、含Al合金、含Cu-In合金、以及金属与助焊剂的混合物等。
(密封部件62b)
密封部件62b以自外部环境保护发光元件62a且对自发光元件62a出射的光进行光学控制(例如,获得蝙蝠翼型配光特性)等的目的,覆盖发光元件62a。密封部件62b由透光性的材料构成。作为密封部件62b的材料,可以使用环氧基树脂、硅树脂或将其混合的树脂等的透光性树脂、以及玻璃等。这些之中,考虑耐光性以及成形的容易度,优选使用硅树脂。在密封部件62b中可以包括用于使来自发光元件62a的光扩散的扩散剂、与发光元件62a的发光色对应的着色剂等。扩散剂以及着色剂等可以使用在该领域公知的物质。
密封部件62b可以与基板51直接接触。密封部件62b被调整为能够进行印刷、分配器涂敷等的粘度,能够通过加热处理、光照射使其固化。作为密封部件62b的形状,例如,可以举出大致半球形状、在剖视中纵长的凸形状、在剖视中偏平的凸形状、在俯视中圆形状或椭圆形状等,但是不限于此。这里,纵长的凸形状是指,在剖视中,与和基板51的上表面51m平行的方向的最大长度相比,和基板51的上表面51m垂直的方向的最大长度较长的形状。另外,偏平的凸形状是指,在剖视中,与和基板51的上表面51m垂直的方向的最大长度相比,和基板51的上表面51m平行的方向的最大长度较长的形状。密封部件62b可以在发光元件62a的下表面和基板51的上表面51m之间作为底部填充物62d进行配置。
(分区部件1D)
分区部件1D配置于基板51之上。需要说明的是、分区部件1D可以在基板51的上表面直接配置,也可以隔着在基板51的上表面配置的覆盖部件55等间接配置。
在分区部件1D中,各光源配置用开口部(光源配置用开口部1e、2e、3e、以及5e)在分区C的中央部配置。各光源配置用开口部的形状以及大小为使整个光源62露出的形状以及大小即可,优选设定为各光源配置用开口部的外缘仅位于光源62的附近。由此,在分区部件1D具有反射性的情况下,能够使来自光源62的光在各底部(第一底部1b、第二底部2b、第三底部3b、以及第五底部5b)进行反射,从而使光的取出效率提高。
各倾斜部的上端1u可以为平面,也可以为棱形状。优选各倾斜部的上端1u的附近为棱形状。也就是说,优选构成上端1u的各倾斜部的纵剖面构成三角形,更优选构成等腰三角形。
优选三角形或等腰三角形的锐角、即各倾斜部的上端1u侧的角度(图24中的α)设定为例如60度~90度。通过设定为这样的范围,能够使分区部件1D占据的空间以及区域减少,能够降低分区部件1D的高度,从而能够实现面状光源60的薄型化。
分区部件1D的各倾斜部的上端1u间的间距可以通过使用的光源的大小、要安装的面状光源的大小等而适当调整。作为间距,例如,可以举出1mm~50mm,优选5mm~20mm,更优选6mm~15mm。优选包围光源62的各倾斜部在分区C侧中由相对于各底部以及基板51的上表面51m倾斜的面构成。
另外,分区部件1D自身的高度H、即分区部件1D的各底部的下表面至上端1u的长度优选为8mm以下,在设定为更薄型的面状光源的情况下优选为约1mm~4mm。
优选分区部件1D使用粘接部件与基板51接合。由此,即使分区部件1D因热而想要收缩,由于分区部件通过粘接部件与基板51接合,从而能够抑制分区部件1D的收缩。分区部件1D可以使用光反射性的粘接部件对各光源配置用开口部的周围进行接合,从而来自光源62的出射光不入射至基板51与分区部件1D之间。例如,更优选沿各光源配置用开口部的外缘以环状配置光反射性的粘接部件。粘接部件可以是例如在PET基材的两面配置丙烯酸树脂类粘合剂的双面胶,可以为热熔粘接剂型的粘接片,也可以为热固化性树脂、热可塑性树脂等的树脂类的粘接剂。优选这些粘接部件具有较高的阻燃性。但是,向分区部件1D的基板51之上的接合也可以利用螺纹固定等。
如上所述,优选分区部件1D具有光反射性。由此,能够使自光源62出射的光通过各倾斜部以及各底部高效地向上方反射。
分区部件1D可以使用含有由氧化钛、氧化铝或氧化硅等的粒子组成的反射材料的树脂等进行成形,也可以在使用不含有反射材料的树脂进行成形后,在表面设置反射材料。或者,可以使用包括多个细微的气泡的树脂。在该情况下,光在气泡与树脂的界面进行反射。另外,作为在分区部件1D中使用的树脂,可以举出丙烯酸树脂、聚碳酸酯树脂、环状聚烯烃树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或聚酯等的热可塑性树脂、或者、环氧基树脂或硅树脂等的热固化性树脂等。优选分区部件1D设定为对于来自光源62的出射光的反射率为70%以上。
分区部件1D可以通过使用金属模具的成形方法、基于光成形的成形方法等来形成,也可以通过购入具有各底部和各倾斜部的分区部件1D来进行准备。作为使用了金属模具的成形方法,可以应用射出成形、挤压成形、压缩成形、真空成形、冲压成形等的成形方法。例如,可以通过使用由PET等构成的反射片进行真空成形,获得各底部和各倾斜部一体成形的分区部件1D。
需要说明的是,面状光源60作为隔着分区部件1D在光源62的上方配置的光学部件,可以具有扩散片。通过面状光源60具有扩散片,能够提高光的均匀性。另外,面状光源60可以进一步在扩散片的上方具有从由波长转换片、第一棱镜片、第二棱镜片、偏振片构成的组中选择的至少一种。通过面状光源60具有这些光学部件的一种以上,能够进一步提高光的均匀性。
<第二实施方式>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将面状光源60用作背光光源的液晶显示器装置(液晶显示装置)的例子。
图25是举例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器装置的构成图。如图25所示,液晶显示器装置1000自上侧依次包括液晶面板720、光学片710、以及面状光源60。需要说明的是,面状光源60可以在光源62的上方作为光学部件而具有DBEF(反射型偏振片)、BEF(亮度上升片)、滤色器等。
液晶显示器装置1000是在液晶面板720的下方层叠面状光源60的、所谓正下型的液晶显示器装置。液晶显示器装置1000将自面状光源60照射的光照射至液晶面板720。
从面状光源的薄型化的观点出发,可以将面状光源的厚度设定为15mm以下。由此,面状光源变薄,能够使液晶显示器装置1000薄型化。
面状光源60不限于用作液晶显示器装置1000的背光。面状光源60还可以用作电视机、平板电脑、智能手机、智能手表、抬头显示器、数字标牌、公告牌等的背光。另外,面状光源60可以用作照明用的光源,应急灯、线照明、或者各种彩灯、车载用的安装等。
以上,虽然对优选实施方式等进行了详述,但是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等,在不超过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范围的情况下,能够对上述实施方式等施加各种变形和置换。

Claims (10)

1.一种面状光源,具有:
多个光源;
基板;
第一部件,其在上述基板之上配置,包括在行列方向配置的多个凹状的第一分区部以及与上述第一分区部的最外列邻接的一个以上的凹状的第二分区部;以及
第二部件,其在上述第一部件的一部分之上重叠配置,
上述第一分区部包括第一倾斜部以及自上述第一倾斜部的下端连续的第一底部,
上述第二分区部包括第二倾斜部以及在俯视时到达上述第二倾斜部的下端的至少一部分的第一开口部,
上述第二部件包括:第三倾斜部,其与位于上述第二部件侧的外缘的上述第二倾斜部重叠;第四倾斜部,其与上述第三倾斜部邻接且不与上述第二倾斜部重叠;第二底部,其自上述第三倾斜部的下端连续地配置于上述第一开口部内且与上述基板接合;以及第三底部,其自上述第四倾斜部的下端连续,
上述多个光源分别配置于在上述第一底部、上述第二底部、以及上述第三底部露出的上述基板之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面状光源,其中,
具有第三部件,其包括位于上述第一部件侧的最外列的一个以上的凹状的第三分区部,并且在上述第二部件的一部分之下重叠配置,
上述第三分区部包括第五倾斜部以及自上述第五倾斜部的下端连续的第四底部,
上述第四倾斜部与位于上述第一部件侧的外缘的上述第五倾斜部重叠,
上述第三底部与上述第四底部重叠。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面状光源,其中,
具有第三部件,其包括位于上述第一部件侧的最外列的一个以上的凹状的第三分区部,并且在上述第二部件的一部分之下重叠配置,
上述第三分区部包括第五倾斜部以及在俯视时到达上述第五倾斜部的下端的至少一部分的第二开口部,
上述第四倾斜部与位于上述第一部件侧的外缘的上述第五倾斜部重叠,
上述第三底部配置于上述第二开口部内且与上述基板接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面状光源,其中,
上述第二开口部在俯视时到达上述第五倾斜部的全部下端。
5.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面状光源,其中,
上述第四倾斜部以包围上述第三底部的方式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面状光源,其中,
在上述第一部件和上述第三部件之间具有隔离部,
上述第四倾斜部以包围上述第三底部的方式设置,
上述第二部件具有与位于上述第三部件侧的外缘的上述第四倾斜部邻接的第六倾斜部,
上述第六倾斜部与位于上述第一部件侧的外缘的上述第五倾斜部重叠,
上述第三底部配置于上述隔离部内且与上述基板接合。
7.根据权利要求2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面状光源,其中,
上述基板的上表面至上述第一倾斜部的上端的高度、上述基板的上表面至上述第三倾斜部的上端的高度、上述基板的上表面至上述第四倾斜部的上端的高度、以及上述基板的上表面至不与上述第二部件重叠的上述第五倾斜部的上端的高度相等。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面状光源,其中,
上述第一开口部在俯视时到达上述第二倾斜部的全部下端。
9.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其将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面状光源用作背光光源。
10.一种分区部件,具有:
第一部件,其包括在行列方向配置的多个凹状的第一分区部以及与上述第一分区部的最外列邻接的一个以上的凹状的第二分区部;以及
第二部件,其能够在上述第一部件的一部分之上重叠配置,
上述第一分区部包括第一倾斜部以及自上述第一倾斜部的下端连续的第一底部,
上述第二分区部包括第二倾斜部以及在俯视时到达上述第二倾斜部的下端的至少一部分的第一开口部,
上述第二部件包括:第三倾斜部,其能够与位于上述第二部件侧的外缘的上述第二倾斜部重叠配置;第四倾斜部,其与上述第三倾斜部邻接且不与上述第二倾斜部重叠;第二底部,其自上述第三倾斜部的下端连续地配置于上述第一开口部内;以及第三底部,其自上述第四倾斜部的下端连续。
CN202210454450.2A 2021-04-28 2022-04-27 分区部件、面状光源以及液晶显示装置 Pending CN11524851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076714 2021-04-28
JP2021076714A JP7277805B2 (ja) 2021-04-28 2021-04-28 区画部材、区画構造体、面状光源、液晶表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248515A true CN115248515A (zh) 2022-10-28

Family

ID=836991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454450.2A Pending CN115248515A (zh) 2021-04-28 2022-04-27 分区部件、面状光源以及液晶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650457B2 (zh)
JP (1) JP7277805B2 (zh)
CN (1) CN115248515A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1124196A (ja) * 2009-12-14 2011-06-23 Hitachi Appliances Inc 照明装置
CN103398313A (zh) * 2013-08-16 2013-11-20 苏州茂立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直下式背光模块
CN107526213A (zh) * 2016-06-15 2017-12-29 恩普乐股份有限公司 反射部件、照明装置、面光源装置、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
JP2019046789A (ja) * 2017-08-31 2019-03-22 日亜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発光装置
US20190371985A1 (en) * 2018-06-04 2019-12-05 Nichia Corporation Light-emitting device and surface-emitting light source
CN111211210A (zh) * 2018-11-21 2020-05-29 日亚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发光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30128128A1 (en) * 2010-07-30 2013-05-23 Sharp Kabushiki Kaisha Lighting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device
JP6631318B2 (ja) * 2016-02-29 2020-01-15 日亜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発光装置及び発光装置を用いた面発光装置
US10400991B2 (en) 2016-03-01 2019-09-03 Sony Corporation Light-emitting device, display apparatus, and lighting apparatus
JP2020024876A (ja) * 2018-08-08 2020-02-13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照明装置、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JP7033512B2 (ja) 2018-08-08 2022-03-10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照明装置、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1124196A (ja) * 2009-12-14 2011-06-23 Hitachi Appliances Inc 照明装置
CN103398313A (zh) * 2013-08-16 2013-11-20 苏州茂立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直下式背光模块
CN107526213A (zh) * 2016-06-15 2017-12-29 恩普乐股份有限公司 反射部件、照明装置、面光源装置、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
JP2019046789A (ja) * 2017-08-31 2019-03-22 日亜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発光装置
US20190371985A1 (en) * 2018-06-04 2019-12-05 Nichia Corporation Light-emitting device and surface-emitting light source
CN111211210A (zh) * 2018-11-21 2020-05-29 日亚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发光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20350203A1 (en) 2022-11-03
US11650457B2 (en) 2023-05-16
JP7277805B2 (ja) 2023-05-19
JP2022170522A (ja) 2022-11-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143807B2 (en)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light emitting module and light emitting module
US11899306B2 (en) Light emitting device
EP2587561B1 (en) Light source module
TWI784376B (zh) 發光裝置以及液晶顯示裝置
JP6680311B2 (ja) 発光装置および面発光光源
CN111668202A (zh) 光源装置
US11205744B2 (en) Light emitting device
JP2020107506A (ja) 発光モジュール
JP2020109783A (ja) 発光モジュール
EP4063945A1 (en) Light-reflecting member and light source device
JP6959535B2 (ja) 発光装置
JP7277805B2 (ja) 区画部材、区画構造体、面状光源、液晶表示装置
US11650455B2 (en) Planar light source
JP7425346B2 (ja) 区画部材、面状光源、液晶表示装置
JP2023149603A (ja) 面状光源、液晶表示装置
CN115480422A (zh) 分隔部件、面状光源及液晶显示装置
JP2023081081A (ja) 面状光源の製造方法、面状光源
JP2020087926A (ja) 発光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