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246598A - 记录系统 - Google Patents

记录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246598A
CN115246598A CN202210451796.7A CN202210451796A CN115246598A CN 115246598 A CN115246598 A CN 115246598A CN 202210451796 A CN202210451796 A CN 202210451796A CN 115246598 A CN115246598 A CN 11524659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th member
lower path
unit
discharge
st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451796.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塩原浩
桥口波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524659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24659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36Blanking or long feeds; Feeding to a particular line, e.g. by rotation of platen or feed roller
    • B41J11/42Controlling printing material conveyance for accurate alignment of the printing material with the printhead; Print register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3/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ort lengths, e.g. sheets
    • B41J13/10Sheet holders, retainers, movable guides, or stationary guides
    • B41J13/106Sheet holders, retainers, movable guides, or stationary guides for the sheet output sec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9/00Delivering or advancing articles from machines; Advancing articles to or into piles
    • B65H29/58Article switches or diverters
    • B65H29/60Article switches or diverters diverting the stream into alternative path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3/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ort lengths, e.g. sheets
    • B41J13/0009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ort lengths, e.g. sheets control of the transport of the copy material
    • B41J13/0036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ort lengths, e.g. sheets control of the transport of the copy material in the output section of automatic paper handling system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3/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ort lengths, e.g. sheets
    • B41J13/009Diverting sheets at a section where at least two sheet conveying paths converge, e.g. by a movable switching guide that blocks access to one conveying path and guides the sheet to another path, e.g. when a sheet conveying direction is reversed after printing on the front of the sheet has been finished and the sheet is guided to a sheet turning path for printing on the back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eparation, Sorting, Adjustment, Or Bending Of Sheets To Be Conveyed (AREA)
  • Pile Receivers (AREA)
  • Feeding Of Articles By Means Other Than Belts Or Roll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记录系统。在具有记录后的后处理部的记录系统中,由于存在后处理部不能动作的情况,因此对于在记录部与后处理部之间单独设置退避装置的构成,记录系统可能大型化。记录系统具备排出部、载置部、后处理单元、中继单元和控制部。排出部排出纸张。载置部设置于装置主体并用于载置纸张。后处理单元对纸张进行后处理。中继单元设置于装置主体并能够将纸张向后处理单元输送,且具有下路径部件。下路径部件能够切换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所述第一状态是构成从排出部向后处理单元的中继路径的状态,所述第二状态是开放中继路径的状态。在下路径部件处于第二状态的情况下,控制部使纸张从排出部排出到载置部。

Description

记录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记录系统。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的装订系统在图像形成装置和装订装置之间配置有输送单元。在输送单元设置有排出托盘,该排出托盘用于在装订装置中的装订动作不能继续的情况下使片材退避。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209316号公报
在专利文献1的构成那样的具有记录后的后处理部的记录系统中,在后处理部不能动作的情况下,为了抑制生产率的降低,需要单独设置用于送入所记录的介质的退避装置。
但是,对于在记录部与后处理部之间单独设置退避装置的构成,记录系统有可能大型化。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所涉及的记录系统的特征在于,具备:排出部,设置于装置主体,排出由记录部进行了记录的介质;载置部,设置于所述装置主体,能够载置从所述排出部排出的所述介质;后处理部,对从所述排出部向排出方向排出的所述介质进行后处理;中继输送部,设置于所述装置主体,能够将从所述排出部排出的所述介质向所述后处理部输送,所述中继输送部具有至少一个切换部件;以及控制部,控制所述介质从所述排出部的排出,所述切换部件能够切换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所述第一状态是构成所述介质的从所述排出部向所述后处理部的中继路径的状态,所述第二状态是使所述中继路径朝向所述载置部开放的状态,在所述切换部件处于所述第二状态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使所述介质从所述排出部排出到所述载置部。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记录系统的整体构成的图。
图2是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记录系统的框图。
图3是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记录系统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4是放大了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记录系统中的排出部以及排出部的周边部的概略图。
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记录系统中的下路径部件处于第一状态的情况的概略图。
图6是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记录系统的中继单元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记录系统的第一下路径部件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记录系统的第二下路径部件的立体图。
图9是放大了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记录系统中的输送路径以及被旋转的第一下部路径部件的一部分的概略图。
图10是表示在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记录系统中从背面侧观察中继单元的状态的概略图。
图11是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记录系统中的下路径部件处于第二状态的情况的概略图。
图12是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记录系统中的第一下路径部件处于第二状态、第二下路径部件处于关闭状态的情况的概略图。
图13是表示在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记录系统中拆下中继单元的罩部件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14是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记录系统中的凸部插入凹部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5是表示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记录系统中的第一下路径部件以及第二下路径部件的概略图。
图16是表示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记录系统中的载置部的突出部插入第一下路径部件的凹陷部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7是表示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记录系统中的下路径部件的第一状态的概略图。
图18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第一变形例所涉及的记录系统的一部分的构成图。
图19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第二变形例所涉及的记录系统中的下路径部件的第一状态以及第二状态的概略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记录系统;2:供给单元;4:扫描仪单元;6:后处理单元;7:装订机;8:托盘;10:打印机单元;12:装置主体;12A:框体;13:纵壁;13A:开口部;14:纸张收容部;15:纸盒;16:纸张输送部;17:拾取辊;18:供纸辊;19:分离辊;20:记录部;21:输送辊;22:带单元;23:送出口;24:罩部件;25:退避托盘;30:排出部;31:排出辊对;31A:驱动辊;31B:从动辊;32:排出引导件;32A:下壁部;32B:上壁部;34:弯折部;35:保持件;36:按压辊;37:保持件驱动部;37A:电机;38:旋转轴;40:载置部;42:轴部;43:载置面;44:第一底部;44A:上表面;46:第二底部;46A:上表面;48:解除杆;50:控制部;51:CPU;52:ROM;53:RAM;54:判定部;55:纸张传感器;56:开闭传感器;58:联锁电路;60:中继单元;62:主体框架;63:前框架;63A:横部;63B:纵部;63C:倾斜部;63D:第一切口部;63E:第二切口部;64:后框架;65:左框架;66:右框架;68:排出口;72:上路径部件;74:倾斜壁;76:上壁;80:旋转机构部;82:上辊;83:驱动电机;84:齿形辊;85:齿轮部;85A:驱动齿轮;85B:传动齿轮;86:下路径部件;87:第一旋转轴;88:第二旋转轴;91:磁铁;92:第一下路径部件;93:上壁;93A:肋;93B:辊收容部;93C:抵接部;94:接收部;95:第一倾斜壁;96:第二倾斜壁;98:弯曲壁;101:基端部;102:前端部;102A:纵壁;103:凸部;103A:侧壁;103B:侧壁;104:凹部;105:侧壁;106:突起部;108:第一操作部;111:基端部;112:第二下路径部件;113:上壁;113A:肋;113B:辊收容部;113C:抵接部;114:纵壁;116:倾斜壁;118:前端部;119:凸部;119A:上表面;119B:倾斜面;119C:侧壁;121:凹部;122:侧壁;123:磁铁;124:突起部;125:弹簧部件;126:第二操作部;127:弹簧部件;128:被检测部;130:记录系统;132:上路径部件;134:倾斜壁;136:第一下路径部件;137:基端部;138:前端部;140:记录系统;142:突出部;144:凹陷部;150:记录系统;152:下路径部件;153:第一下路径部件;154:第二下路径部件;156:升降部;162:上路径部件;164:下路径部件;165:基端部;H1:高度;K:假想线;P:纸张;Q:油墨;S:开口区域;SR:旋转区域;T:输送路径;T1:送纸路径;T2:直线路径;T3:排出路径;T4:折返路径;T5:反转路径;TA:中继路径;TB:路径;V1:第一速度;V2:第二速度。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进行概略说明。
第一方式所涉及的记录系统的特征在于,具备:排出部,设置于装置主体,排出由记录部进行了记录的介质;载置部,设置于所述装置主体,能够载置从所述排出部排出的所述介质;后处理部,对从所述排出部向排出方向排出的所述介质进行后处理;中继输送部,设置于所述装置主体,能够将从所述排出部排出的所述介质向所述后处理部输送,所述中继输送部具有至少一个切换部件;以及控制部,控制所述介质从所述排出部的排出,所述切换部件能够切换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所述第一状态是构成所述介质的从所述排出部向所述后处理部的中继路径的状态,所述第二状态是使所述中继路径朝向所述载置部开放的状态,在所述切换部件处于所述第二状态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使所述介质从所述排出部排出到所述载置部。
根据本方式,在所述后处理部能够动作的情况下,所述切换部件的状态成为所述第一状态。由所述记录部进行了记录的所述介质在从所述排出部向所述排出方向排出后,通过所述中继输送部向所述后处理部输送,在所述后处理部中进行后处理。
另一方面,在所述后处理部不能动作的情况下,通过将所述切换部件的状态设为所述第二状态,将所述中继路径朝向所述载置部开放。在此,由所述记录部进行了记录的所述介质在从所述排出部向所述排出方向排出后,从所述中继路径中的开放的部分向所述载置部落下,并载置在所述载置部上。
这样,在所述后处理部不能动作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将所述介质载置在所述载置部上而不停止所述记录系统的动作,因此能够抑制所述记录系统的生产率的降低。此外,由于使用设置于所述装置主体的所述载置部进行所述介质的排出,因此与将所述介质排出到所述装置主体以外的装置的构成相比,能够抑制所述记录系统的大型化。
第二方式所涉及的记录系统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式中,所述中继输送部具有:上路径部件,构成所述中继路径的装置高度方向上的上部;以及作为所述切换部件的下路径部件,构成所述中继路径的所述装置高度方向上的下部,在所述上路径部件设置有通过被旋转驱动而输送所述介质的旋转机构部,在所述下路径部件未设置所述旋转机构部。
根据本方式,在所述下路径部件的状态向所述第一状态或所述第二状态切换的情况下,由于在所述下路径部件未设置所述旋转机构部,因此与所述旋转机构部设置于所述下路径部件的构成相比,能够容易地进行所述下路径部件的状态的切换。
第三方式所涉及的记录系统的特征在于,在第二方式中,所述中继输送部具备在与所述排出方向以及所述装置高度方向双方交叉的介质宽度方向上延伸的第一旋转轴,所述第一旋转轴将所述下路径部件支承为能够旋转,所述下路径部件通过以所述第一旋转轴为中心旋转,切换所述第一状态和所述第二状态。
根据本方式,通过所述下路径部件以所述第一旋转轴为中心旋转,所述下路径部件的可动范围比使所述下路径部件滑动的构成的可动范围小,因此能够减小所述第一状态和所述第二状态的切换所需的空间。
第四方式所涉及的记录系统的特征在于,在第三方式中,所述下路径部件的基端部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设置于所述第一旋转轴,所述载置部位于所述下路径部件的与所述基端部相反的前端部的旋转轨迹的外侧。
根据本方式,通过在所述下路径部件的旋转区域内没有所述载置部,能够使所述下路径部件与所述载置部的配置无关地旋转。由此,由于在所述下路径部件与所述载置部之间确保收容所述介质的空间,因此在所述下路径部件处于所述第二状态的情况下,能够抑制能够载置在所述载置部上的所述介质的张数减少。
第五方式所涉及的记录系统的特征在于,在第三方式或第四方式中,在所述载置部设置有支承所载置的所述介质的突出部,在所述下路径部件设置有在所述下路径部件的所述第二状态下能够插入所述突出部的一部分的凹陷部。
根据本方式,在所述载置部设置有所述突出部的构成中,在所述下路径部件为所述第二状态的情况下,通过将所述突出部插入所述下路径部件的所述凹陷部,能够将所述下路径部件和所述载置部接近地配置。换言之,所述下路径部件的旋转范围不易被所述突出部限制。由此,在所述下路径部件与所述载置部接触的构成中,能够确保形成在所述载置部上的空间较大。
第六方式所涉及的记录系统的特征在于,在第三方式至第五方式中的任一方式中,所述下路径部件具有第一下路径部件和相对于所述第一下路径部件位于所述排出方向的下游的第二下路径部件,所述第一下路径部件能够以所述第一旋转轴为中心旋转,所述中继输送部通过使所述第一下路径部件以所述第一旋转轴为中心旋转来切换所述第一状态和所述第二状态。
根据本方式,由于所述下路径部件被分割为所述第一下路径部件和所述第二下路径部件,并且所述第一下路径部件能够旋转,因此在所述下路径部件的中途发生了所述介质的输送不良的情况下,能够简单地进行从所述下路径部件取出所述介质的取出作业。
第七方式所涉及的记录系统的特征在于,在第六方式中,所述中继输送部具备沿所述介质宽度方向延伸并且将所述第二下路径部件支承为能够旋转的第二旋转轴,所述第二下路径部件的所述排出方向的下游的端部由所述第二旋转轴支承为能够旋转。
根据本方式,在所述中继输送部中由于输送不良而残留有所述介质的情况下,通过使所述第一下路径部件以及所述第二下路径部件旋转而成为左右对开状态。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被开放的所述中继路径的范围变大,因此容易从所述中继输送部取出所述介质。
第八方式所涉及的记录系统的特征在于,在第七方式中,设置有检测所述第二下路径部件的打开状态以及关闭状态的检测部,所述控制部在所述检测部检测到所述打开状态的情况下,使所述排出部的排出所述介质的动作停止。
根据本方式,在所述第二下路径部件处于所述打开状态的情况下,所述介质不会从所述排出部朝向所述中继输送部排出,因此能够防止所述介质在朝向所述后处理部的中途从所述中继路径落下。
第九方式所涉及的记录系统的特征在于,在第二方式中,所述下路径部件具有第一下路径部件和相对于所述第一下路径部件位于所述排出方向的下游的第二下路径部件,所述第一下路径部件设置成能够从所述中继路径退避,通过所述第一下路径部件从所述中继路径退避,所述下路径部件从所述第一状态向所述第二状态切换。
根据本方式,所述下路径部件被分割为所述第一下路径部件和所述第二下路径部件。在此,由于所述第一下路径部件能够从所述中继路径退避,因此在所述中继路径的中途产生所述介质的输送不良的情况下,通过使所述第一下路径部件从所述中继路径退避,能够简单地进行从所述下路径部件取出所述介质的取出作业。
第十方式所涉及的记录系统的特征在于,在第六方式至第九方式中的任一方式中,在所述第一下路径部件的所述排出方向的下游端以及所述第二下路径部件的所述排出方向的上游端中的一方,设置有凹部,在所述第一下路径部件的所述排出方向的下游端以及所述第二下路径部件的所述排出方向的上游端中的另一方,设置有能够插入所述凹部的凸部,所述凹部以及所述凸部在所述装置高度方向上能够相互相对移动,在所述下路径部件处于所述第一状态的情况下,所述凸部的至少一部分插入所述凹部。
根据本方式,在所述凸部的至少一部分插入所述凹部的所述第一状态下,由所述中继输送部输送的所述介质在所述排出方向的任意位置都由所述第一下路径部件以及所述第二下路径部件中的至少一方支承。由此,在从介质宽度方向观察的情况下,与所述第一下路径部件和所述第二下路径部件在所述排出方向上不重叠的构成相比,能够抑制所述中继输送部中的所述介质的输送不良。
此外,由于所述凹部以及所述凸部能够在所述装置高度方向上相互相对移动,因此即使使所述第一下路径部件以及所述第二下路径部件中的任一者先从所述中继路径退避,也能够防止所述第一下路径部件和所述第二下路径部件的干涉。
第十一方式所涉及的记录系统的特征在于,在第二方式至第十方式中的任一方式中,所述排出部具备弯折部,该弯折部进行使所述介质变形的弯折动作,以使所述介质的形状在从所述排出方向观察时成为波形,并且该弯折部能够切换所述弯折动作的有无,所述弯折部在所述下路径部件处于所述第一状态的情况下,对所述介质不进行所述弯折动作,所述弯折部在所述下路径部件处于所述第二状态的情况下,对所述介质进行所述弯折动作。
根据本方式,在所述下路径部件处于所述第一状态的情况下,由于未对进入所述下路径部件的所述介质进行弯折,因此所述中继输送部容易输送所述介质。
另一方面,在所述下路径部件处于所述第二状态的情况下,所述弯折部通过对进入到所述下路径部件中的所述介质进行所述弯折动作,从而提高所述介质相对于作用在所述排出方向上的力的刚性,因此能够抑制伴随着所述介质在所述载置部卷曲而产生的所述介质的装载性的降低。
第十二方式所涉及的记录系统的特征在于,在第二方式至第十一方式中的任一方式中,所述排出部具备将所述介质向所述排出方向引导的引导部件,将所述引导部件的从所述排出方向的前端向所述排出方向延伸的直线作为假想线,所述下路径部件在与所述排出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上位于所述假想线的下方。
根据本方式,在从所述排出部排出所述介质的情况下,在所述正交方向上,所述下路径部件不会位于比所述引导部件的前端靠近上方的位置,因此能够抑制因所述介质的前端挂在所述下路径部件上而导致的所述介质的输送不良。
第十三方式所涉及的记录系统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式至第十二方式中的任一方式中,在所述切换部件的所述排出方向的上游的端部,设置有接收所述介质的接收部,所述接收部在所述切换部件的所述第二状态下、在所述装置主体的装置高度方向上的上方成为凸状,在所述切换部件处于所述第一状态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使所述排出部以第一速度排出所述介质;在所述切换部件处于所述第二状态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使所述排出部以比所述第一速度快的第二速度排出所述介质。
根据本方式,在所述切换部件处于所述第一状态的情况下,所述介质以所述第一速度向所述中继输送部排出。另一方面,在所述切换部件处于所述第二状态的情况下,所述介质的移动有可能被所述接收部限制。
在此,根据本方式,在所述切换部件处于所述第二状态的情况下,通过使所述排出部以比所述第一速度快的第二速度排出,被加速的所述介质越过所述接收部而向所述载置部落下。由此,与不变更所述介质的排出速度的构成相比,能够抑制所述介质的排出不良。
第十四方式所涉及的记录系统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式至第十三方式中的任一方式中,设置有判定部,该判定部判定所述介质的所述排出方向上的尺寸是否为能够载置在所述载置部上的尺寸,在所述判定部判定为能够载置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使所述排出部排出所述介质;在所述判定部判定为不能载置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使所述排出部不排出所述介质。
根据本方式,在所述判定部判定为所述介质的所述排出方向上的尺寸为不能载置在所述载置部的尺寸的情况下,具有不能载置的尺寸的所述介质不会被排出到所述载置部。由此,能够抑制所述介质在所述排出方向的下游端越过所述载置部而与所述后处理部等接触而变形。
实施方式1
以下,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一例,具体说明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记录系统1。
如图1所示,作为一例,记录系统1具备供给单元2、打印机单元10、扫描仪单元4、中继单元60和后处理单元6。记录系统1构成为通过对作为介质的一例的纸张P喷出作为液体的一例的油墨Q来进行记录的喷墨方式的记录系统。需要说明的是,在各图中表示的X-Y-Z坐标系是正交坐标系。
X方向是从操作记录系统1的未图示的操作者观察时的装置进深方向的一例,是水平方向。另外,X方向是与纸张P的输送方向以及排出方向双方交叉的介质宽度方向的一例。将X方向中朝向内侧的方向设为+X方向,将朝向外侧的方向设为-X方向。
Y方向是从操作者观察时的装置宽度方向的一例,是水平方向。将朝向Y方向的左侧的方向设为+Y方向,将朝向右侧的方向设为-Y方向。
Z方向是装置高度方向的一例,是铅垂方向。将Z方向的上方设为+Z方向,将下方设为-Z方向。
需要说明的是,在各方向不区分+和-的情况下,仅记载为X方向、Y方向、Z方向。
供给单元2收容纸张P。收容于供给单元2的纸张P被送入打印机单元10。
打印机单元10配置在相对于供给单元2的-Y方向上。打印机单元10构成为包括后述的排出部30、载置部40以及中继单元60。需要说明的是,关于打印机单元10的详细情况将在后面叙述。
作为一例,扫描仪单元4安装于打印机单元10的+Z方向上的端部。扫描仪单元4读取未图示的原稿的信息。
中继单元60构成打印机单元10的+Z方向上的端部,并且位于相对于扫描仪单元4的-Z方向的部位。需要说明的是,关于中继单元60的详细情况将在后面叙述。
后处理单元6是对从排出部30向排出方向排出的纸张P进行后处理的后处理部的一例。后处理单元6设置在相对于供给单元2的+Z方向且相对于打印机单元10的-Y方向的位置。具体而言,后处理单元6在纸张P的排出方向上配置在排出部30的下游。后处理单元6具有输送从打印机单元10送入的纸张P的路径TB。在路径TB的下游部设置有装订机7以及托盘8。
作为后处理的一例,装订机7进行装订规定张数的纸张P的装订处理。装订处理后的纸张P的捆被排出到托盘8。需要说明的是,对纸张P的后处理包括:在纸张P打孔的打孔处理、折叠纸张P的捆的折叠处理、裁剪纸张P的裁剪处理、折叠纸张P的折帖处理、装订纸张P的装订处理等。
作为一例,打印机单元10具备装置主体12、收容纸张P的纸张收容部14、输送纸张P的纸张输送部16、对纸张P进行记录的记录部20、排出纸张P的排出部30、载置被排出的纸张P的载置部40、进行纸张P的输送的中继单元60。在以后的说明中,作为排出方向的一例,将排出部30排出纸张P的排出方向设为E方向,用箭头E表示。
如图2所示,打印机单元10还具备控制部50、弯折部34、纸张传感器55、开闭传感器56、联锁电路58、和旋转机构部80。需要说明的是,关于弯折部34、开闭传感器56、联锁电路58以及旋转机构部80,将在后面叙述。
控制部50构成为包括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器)51、ROM(Read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52、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53、未图示的存储器以及判定部54。控制部50控制打印机单元10中的纸张P的输送动作、来自后述的排出部30的纸张P的排出动作、包括记录部20以及中继单元60的各部分的动作。
作为一例,纸张传感器55在后述的输送路径T(图1)中设置在记录部20的上游。作为一例,纸张传感器55是能够测量光被纸张P遮断的时间的光学式传感器。在纸张传感器55中测量的时间信息被发送到判定部54。
判定部54基于从纸张传感器55发送的时间的信息和预先设定在判定部54中的纸张P的输送速度的信息,识别输送中的纸张P的尺寸。然后,判定部54通过比较预先设定的载置部40(图1)的尺寸和输送中的纸张P的尺寸,来判定纸张P的E方向上的尺寸是否为能够载置在后述的载置部40上的尺寸。
需要说明的是,在能够载置在载置部40上的E方向上的纸张尺寸在后述的第一下路径部件92的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下不同的情况下,也可以根据第一下路径部件92的状态来切换上述判定的基准。
如图1所示,装置主体12构成为包括形成打印机单元10的外轮廓的框体12A和未图示的框架部件。在相对于装置主体12的中央部的+Y方向且+Z方向的位置设置有纵壁13(图3)。
纵壁13是在载置部40的+Y方向上的端部向+Z方向直立的壁部。在纵壁13的+Z方向上的端部设置有用于配置后述的中继单元60的一部分的开口部13A(图5)。
纸张收容部14设置在装置主体12的比Z方向的中央靠近-Z方向的部位。作为一例,纸张收容部14具有四个纸盒15。
纸张输送部16设置于装置主体12。作为一例,纸张输送部16构成为包括拾取辊17、供纸辊18、分离辊19、多个输送辊21、带单元22以及未图示的电机。纸张输送部16构成输送纸张P的输送路径T。
作为一例,输送路径T具备送纸路径T1、直线路径T2、排出路径T3、折返路径T4、反转路径T5。反转路径T5的一部分设置在相对于后述的记录部20的+Z方向且相对于载置部40的-Z方向的位置。另外,反转路径T5的一部分能够通过使载置部40旋转而开放。
纸张收容部14的纸张P通过拾取辊17以及供纸辊18的旋转而向输送路径T送出,并且通过分离辊19一张一张地分离。多个输送辊21以及带单元22在将分离后的纸张P朝向记录部20沿输送方向输送后,将记录完毕的纸张P朝向排出部30输送。各个辊由未图示的电机旋转驱动。
作为一例,记录部20构成为与带单元22对置的行式头。记录部20具有与纸张P的X方向的整个区域对应地配置的未图示的多个喷嘴。记录部20通过从多个喷嘴朝向纸张P喷出从未图示的油墨罐供给的油墨Q,从而在纸张P上进行记录。
排出部30设置于装置主体12。另外,排出部30将由记录部20进行了记录的纸张P向后述的中继单元60或载置部40排出。作为一例,排出部30具备排出辊对31、排出引导件32以及弯折部34(图4)。
如图4所示,排出辊对31被设置成能够以沿着X方向的旋转轴为中心旋转。排出辊对31具有通过未图示的电机而旋转的驱动辊31A、和随着驱动辊31A的旋转而旋转的从动辊31B。需要说明的是,排出辊对31用虚线表示。基于判定部54(图2)中的纸张P的尺寸的判定结果,在控制部50(图2)中决定驱动辊31A的旋转的有无。
具体而言,在判定部54判定为能够将纸张P载置在载置部40(图1)上的情况下,控制部50使排出部30排出纸张P。另外,在判定部54判定为不能将纸张P载置在载置部40上的情况下,控制部50使排出部30不排出纸张P。在排出部30不排出纸张P的情况下,控制部50使输送路径T(图1)中的纸张P的输送停止。
在后述的下路径部件86处于第一状态的情况下,控制部50使排出部30以第一速度V1(mm/sec)排出纸张P。另外,在下路径部件86处于后述的第二状态的情况下,控制部50使排出部30以第二速度V2(mm/sec)排出纸张P。第二速度V2比第一速度V1快。需要说明的是,省略了第一速度V1以及第二速度V2的图示。在下路径部件86处于第二状态的情况下,控制部50使纸张P从排出部30排出到载置部40。
排出引导件32在纸张P的E方向上设置在相对于排出辊对31的夹持部位置的下游。作为一例,排出引导件32具有下壁部32A和上壁部32B。排出引导件32是沿E方向引导纸张P的引导部件的一例。
下壁部32A的X方向上的长度比纸张P的X方向上的长度长。下壁部32A以-Y方向上的端部比+Y方向上的端部靠近+Z方向的方式倾斜配置。下壁部32A支承从排出辊对31排出的纸张P,并且向后述的中继单元60引导。
上壁部32B与下壁部32A对置。在从排出辊对31排出的纸张P的前端部翘起的情况下,上壁部32B通过与纸张P接触而限制翘起。
弯折部34构成为能够切换对纸张P有无弯折动作。对纸张P的弯折动作是指,在从E方向观察纸张P的情况下,以纸张P的形状成为波形的方式使纸张P变形的动作。
波形不限于山部以及谷部在纸张宽度方向上交替排列的形状,也包括具有至少一个山部的形状或具有至少一个谷部的形状。
在对弯折后的纸张P作用沿着E方向的外力的情况下,由于纸张P的形状成为波形,从而提高了纸张P相对于该外力的刚性,因此纸张P不易变形。需要说明的是,弯折部34在X方向上隔开间隔地设置有多个,但在图4中仅示出了一个弯折部34。
作为一例,弯折部34具备保持件35、按压辊36和保持件驱动部37。需要说明的是,在装置主体12的未图示的框架设置有旋转轴38。旋转轴38沿X方向延伸。
保持件35位于与驱动辊31A在X方向上排列的位置。保持件35是在一个方向上长的部件。保持件35的基端部与旋转轴38连结。由此,与保持件35的基端部相反的前端部能够以旋转轴38为中心旋转。
按压辊36以X方向为轴向而配置,由保持件35的前端部支承为能够旋转。按压辊36由在X方向上隔开间隔排列的多个圆板状部件构成。按压辊36通过从+Z方向的位置向-Z方向的位置与从排出辊对31的夹持部排出的纸张P接触,从而对纸张P进行弯折。
作为一例,保持件驱动部37构成为包括:未图示的弹簧,对保持件35施加包括-Z方向的成分的按压力;以及电机37A,使保持件35向抵抗该按压力的方向旋转。保持件驱动部37的驱动由控制部50(图2)控制。电机37A通过被通电而使旋转轴38旋转。需要说明的是,电机37A在非通电状态下解除对旋转轴38的保持。
在后述的下路径部件86处于第一状态的情况下,通过驱动保持件驱动部37,弯折部34使保持件35以及按压辊36从纸张P的排出路径T3退避。即,在下路径部件86处于后述的第一状态的情况下,弯折部34对排出的纸张P不进行弯折动作。
另外,在下路径部件86处于后述的第二状态的情况下,34通过使保持件驱动部37处于非通电状态,弯折部使保持件35以及按压辊36向纸张P的排出路径T3突出。即,在下路径部件86处于第二状态的情况下,弯折部34对纸张P进行弯折动作。弯折部34的动作由控制部50控制。
如图1所示,作为一例,载置部40设置在装置主体12中的相对于记录部20以及反转路径T5的+Z方向的位置。载置部40是能够载置从排出部30排出的至少一张纸张P的部位。
作为一例,载置部40构成为包括轴部42、第一底部44、第二底部46、和解除杆48(图3)。
轴部42沿X方向延伸。轴部42的X方向上的两端部由装置主体12的未图示的框架部件支承。
第一底部44形成为板状。第一底部44的X方向上的宽度比纸张P的X方向上的宽度宽。第一底部44的+Y方向的基端部以能够旋转的方式与轴部42连结。由此,第一底部44的-Y方向的前端部能够以轴部42为中心旋转。第一底部44构成反转路径T5的上部。这样,第一底部44通过旋转而能够开闭反转路径T5。
在关闭反转路径T5的状态下,第一底部44以-Y方向的前端部比+Y方向的基端部靠近+Z方向的倾斜状态配置。将第一底部44的+Z方向上的端面设为上表面44A。
第二底部46相对于第一底部44位于-Y方向。第二底部46固定于装置主体12的未图示的框架部件。将第二底部46的+Z方向上的端面设为上表面46A。上表面46A以-Y方向上的端部比+Y方向上的端部靠近+Z方向的方式倾斜。另外,上表面46A在第一底部44的关闭状态下与上表面44A一起构成载置面43。在载置面43上载置有纸张P。
解除杆48(图3)设置在第一底部44的-X方向上的端部。解除杆48具有将第一底部44锁定于未图示的框架部件的功能。另外,解除杆48通过被操作而解除第一底部44的锁定。
如图5所示,在从X方向观察载置部40的情况下,将载置面43延伸的倾斜方向设为A方向。在A方向中,将具有+Z方向的成分的方向设为+A方向,将具有-Z方向的成分的方向设为-A方向。此外,将与A方向正交的方向设为B方向。在B方向中,将具有+Z方向的成分的方向设为+B方向,将具有-Z方向的成分的方向设为-B方向。
如图3所示,中继单元60设置在相对于装置主体12的中央部的-Y方向且+Z方向的位置。中继单元60位于相对于载置部40的+Z方向,与载置部40对置。另外,在从+Z方向的位置向-Z方向观察的情况下,中继单元60覆盖载置部40。需要说明的是,在装置主体12设置有罩部件24。
罩部件24分别覆盖中继单元60的-X方向上的端部以及-Y方向上的端部。在罩部件24的-Y方向上的端部形成有送出口23。送出口23是将纸张P朝向后处理单元6(图1)送出的开口。
如图5所示,中继单元60是能够将从排出部30排出的纸张P向后处理单元6输送的中继输送部的一例。另外,作为一例,中继单元60具备主体框架62(图6)、上路径部件72、旋转机构部80、下路径部件86、第一旋转轴87、第二旋转轴88、弹簧部件125以及弹簧部件127(图10)。需要说明的是,在纸张P的输送路径T中,将排出部30与后处理单元6之间的路径作为中继路径TA。换言之,输送路径T包括中继路径TA。
如图6所示,作为一例,主体框架62构成为包括前框架63、后框架64、左框架65和右框架66。
前框架63由在X方向上具有规定厚度的侧板构成。前框架63相对于中继路径TA位于-X方向。前框架63具有沿Y方向延伸的横部63A、从横部63A的-Y方向上的端部向-Z方向延伸的纵部63B、从横部63A的+Y方向上的端部向+Y方向且-Z方向的位置延伸的倾斜部63C。
在横部63A设置有后述的齿轮部85。在纵部63B安装有后述的驱动电机83。纵部63B将后述的第二旋转轴88的-X方向上的端部支承为能够旋转。倾斜部63C将后述的第一旋转轴87的-X方向上的端部支承为能够旋转。
在横部63A的-Z方向上的端部形成有第一切口部63D以及第二切口部63E。第一切口部63D能够收容后述的第一操作部108的一部分。第二切口部63E能够收容后述的第二操作部126的一部分。
在横部63A设置有与后述的磁铁91、123接触的未图示的被接触部。通过磁铁91与被接触部接触,后述的第一下路径部件92被保持在第一状态。另外,通过磁铁123与被接触部接触,第二下路径部件112被保持在关闭状态。
后框架64相对于前框架63位于+X方向。后框架64具有与前框架63同样的大小以及形状。后框架64将后述的第一旋转轴87的+X方向上的端部和第二旋转轴88的+X方向上的端部支承为能够旋转。
左框架65在X方向上连接前框架63的+Y方向上的端部和后框架64的+Y方向上的端部。左框架65由多个板材构成,覆盖中继路径TA的一部分。
右框架66在X方向上连接前框架63的-Y方向上的端部和后框架64的-Y方向上的端部。右框架66由多个板材构成,相对于中继路径TA位于-Z方向。在右框架66上形成有用于排出纸张P的排出口68。排出口68包括在送出口23(图3)中。
如图5所示,上路径部件72构成比中继路径TA的Z方向上的中央靠近+Z方向上的上部。在上路径部件72设置有后述的旋转机构部80。作为一例,上路径部件72具有倾斜壁74和上壁76。
倾斜壁74相对于排出引导件32位于E方向的下游。倾斜壁74以-Y方向上的端部比+Y方向上的端部靠近+Z方向的方式倾斜。换言之,倾斜壁74相对于排出引导件32向斜上方延伸。
上壁76从倾斜壁74的-Y方向上的端部向-Y方向延伸。作为一例,上壁76与倾斜壁74相连。上壁76和倾斜壁74相连的部位弯曲。
旋转机构部80通过被旋转驱动而将纸张P从排出部30朝向后处理单元6输送。作为一例,旋转机构部80构成为包括多个上辊82、驱动电机83(图6)、多个齿形辊84和齿轮部85(图6)。
多个上辊82在上路径部件72中沿E方向隔开间隔地配置。另外,多个上辊82在X方向上也配置有多个。多个上辊82以沿着X方向的旋转轴为中心旋转。多个上辊82的外周面的一部分从上路径部件72向中继路径TA露出,能够与纸张P接触。
多个齿形辊84在上路径部件72中,在E方向上隔开间隔地设置在与多个上辊82不同的位置。多个齿形辊84以沿着X方向的旋转轴为中心旋转。在多个齿形辊84的外周部设置有未图示的多个齿部。齿形辊84的外径比上辊82的外径小。多个齿形辊84通过与被输送的纸张P的接触而从动旋转。
如图6所示,驱动电机83通过由控制部50(图2)控制动作,从而使多个上辊82旋转或停止。
齿轮部85具有多个驱动齿轮85A和多个传动齿轮85B。驱动齿轮85A安装在上辊82的-X方向上的端部。传动齿轮85B将来自驱动电机83的驱动力传递给驱动齿轮85A。
如图5所示,下路径部件86构成比中继路径TA的Z方向上的中央靠近-Z方向上的下部。下路径部件86是切换部件的一例。下路径部件86构成为能够切换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该第一状态是构成从排出部30到后处理单元6的纸张P的中继路径TA的状态,该第二状态是使中继路径TA朝向载置部40开放的状态。作为一例,在下路径部件86未设置作为旋转机构部80的驱动电机83和齿轮部85。
作为一例,下路径部件86具有第一下路径部件92和第二下路径部件112。第一下路径部件92、第二下路径部件112各自的X方向上的宽度比纸张P的X方向上的宽度宽。
第一下路径部件92能够以后述的第一旋转轴87为中心旋转。
第二下路径部件112能够以后述的第二旋转轴88为中心旋转。
在此,下路径部件86中的第一下路径部件92通过以第一旋转轴87为中心旋转,切换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对于第二下路径部件112的旋转,不定义第一状态、第二状态。
图7表示第一下路径部件92沿着X-Y面配置的状态。
在从Z方向观察的情况下,第一下路径部件92形成为X方向上的尺寸比Y方向上的尺寸长的矩形状。第一下路径部件92在Z方向上具有规定的高度。具体而言,第一下路径部件92具有上壁93、第一倾斜壁95、第二倾斜壁96、弯曲壁98、前端部102、两个侧壁105、突起部106、第一操作部108。需要说明的是,将第一下路径部件92的+Y方向上的端部设为基端部101。
上壁93形成为在Z方向上具有规定厚度的板状。在上壁93设置有从上壁93向+Z方向突出的多个肋93A。另外,在上壁93设置有能够旋转地收容未图示的辊的多个辊收容部93B。此外,在上壁93的+X方向上的端部设置有从上壁93向+Z方向直立的抵接部93C。
在下路径部件86处于后述的第一状态的情况下,抵接部93C通过与主体框架62(图6)的一部分接触,确保成为上壁93与主体框架62之间的中继路径TA的空间。此外,在上壁93的-X方向上的端部的比Y方向的中央靠近-Y方向的部位安装有磁铁91。
第一倾斜壁95从上壁93的+Y方向上的端部朝向+Y方向且-Z方向的位置向斜下方延伸。
第二倾斜壁96从第一倾斜壁95的+Y方向上的端部朝向+Y方向且-Z方向的位置向斜下方延伸。第二倾斜壁96相对于Y方向所成的角度比第一倾斜壁95相对于Y方向所成的角度大。
弯曲壁98从上壁93的-Y方向上的端部朝向-Y方向且-Z方向的位置弯曲。
前端部102具有纵壁102A、多个凸部103和多个凹部104。换言之,在第一下路径部件92的E方向的下游端设置有多个凸部103以及多个凹部104。
纵壁102A从弯曲壁98的-Y方向上的端部向-Z方向延伸。
多个凸部103从纵壁102A朝向-Y方向且-Z方向的位置向斜下方突出。多个凸部103在X方向上隔开间隔排列。相对于后述的凹部121(图8),凸部103具有能够沿Z方向插入的大小。
凸部103从X方向观察具有平行四边形的外形。在凸部103的-Y方向上的端部设置有侧壁103A。在凸部103的X方向上的两端部设置有侧壁103B。
多个凹部104在X方向上隔开间隔地排列。凹部104由纵壁102A和两个侧壁103B构成。后述的凸部119(图8)能够沿Z方向插入凹部104。
两个侧壁105从上壁93、第一倾斜壁95以及第二倾斜壁96的X方向上的两端部向-Z方向延伸。
突起部106设置于基端部101。突起部106从侧壁105向X方向的外侧突出。突起部106支承第一旋转轴87(图5)。
第一操作部108在-X方向上的侧壁105上从设置有磁铁91的部位的周边部向-X方向伸出。第一操作部108由未图示的操作者把持并被旋转操作。从第一操作部108到前端部102的距离比从第一操作部108到突起部106的距离短。
如图9所示,作为一例,由第一倾斜壁95和第二倾斜壁96形成接收部94。即,在第一下路径部件92的E方向的上游的端部设置有接收纸张P的接收部94。在第一下路径部件92的第二状态下,接收部94在+Z方向上成为凸状。在此,将下壁部32A的从E方向的前端向+E方向延伸的直线设为假想线K。假想线K用单点划线K表示。
第一下路径部件92在与E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上位于相对于假想线K的下方。
在图9中,用双点划线表示处于第一状态的第一下路径部件92,用实线表示处于第二状态的第一下路径部件92。
图8表示第二下路径部件112沿着X-Y面配置的状态。
112在从Z方向观察的情况下,第二下路径部件形成为X方向上的尺寸比Y方向上的尺寸长的矩形状。第二下路径部件112在Z方向上具有规定的高度。具体而言,第二下路径部件112具有上壁113、纵壁114、倾斜壁116、前端部118、两个侧壁122、突起部124、第二操作部126以及被检测部128。需要说明的是,将第二下路径部件112的-Y方向上的端部设为基端部111。
上壁113形成为在Z方向上具有规定厚度的板状。在上壁113设置有从上壁113向+Z方向突出的多个肋113A。另外,在上壁113设置有能够旋转地收容未图示的多个辊的多个辊收容部113B。此外,在上壁113的+X方向上的端部设置有从上壁113向+Z方向直立的抵接部113C。
抵接部113C通过与主体框架62(图6)的一部分接触,确保成为上壁113与主体框架62之间的中继路径TA的空间。此外,在上壁113的-X方向上的端部的比Y方向的中央靠近+Y方向的部位安装有磁铁123。
纵壁114从上壁113的-Y方向上的端部向-Z方向延伸。
倾斜壁116从上壁113的+Y方向上的端部朝向+Y方向且-Z方向的位置向斜下方延伸。
前端部118具有倾斜壁116、多个凸部119和多个凹部121。换言之,在第二下路径部件112的E方向的上游端设置有多个凸部119以及多个凹部121。
多个凸部119从倾斜壁116向+Y方向突出。多个凸部119在X方向上隔开间隔排列。相对于凹部104(图7),凸部119具有能够沿Z方向插入的大小。
凸部119具有:位于+Z方向的端部的上表面119A,和从上表面119A的+Y方向上的端部向斜下方延伸的倾斜面119B。在凸部119的X方向上的两端部设置有侧壁119C。
多个凹部121在X方向上隔开间隔地排列。凹部121是由两个侧壁119C和倾斜壁116构成的部位。凸部103(图7)能够沿Z方向插入凹部121。
两个侧壁122从上壁113、纵壁114以及倾斜壁116的X方向上的两端部向-Z方向延伸。
突起部124设置于基端部111。突起部124从侧壁122向X方向的外侧突出。突起部124支承第二旋转轴88(图5)。
第二操作部126在-X方向的侧壁122上从设置有磁铁123的部位的周边部向-X方向伸出。第二操作部126由未图示的操作者把持并操作。从第二操作部126到前端部118的距离比从第二操作部126到突起部124的距离短。
被检测部128是在+X方向的侧壁122上从+Y方向的端部向+X方向延伸的部位。作为一例,被检测部128形成为棱柱状。在第二下路径部件112沿着X-Y面配置的情况下,换言之,在下路径部件86处于第一状态的情况下,被检测部128遮断开闭传感器56(图2)的光。另外,在第二下路径部件112处于开放中继路径TA的状态的情况下,被检测部128不遮断开闭传感器56的光。
如图5所示,第一旋转轴87相对于排出引导件32的E方向的中央位于-Y方向且-Z方向的位置。第一旋转轴87由装置主体12的未图示的框架部件支承为能够旋转。第一旋转轴87在与E方向以及Z方向双方交叉的X方向上延伸。第一旋转轴87由圆柱状的部件构成。第一旋转轴87将第一下路径部件92支承为能够旋转。
具体而言,第一下路径部件92的基端部101安装于第一旋转轴87。另外,第一下路径部件92通过以第一旋转轴87为中心旋转,切换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
第二下路径部件112相对于第一下路径部件92位于E方向的下游。
第二旋转轴88位于相对于上壁76的-Z方向的位置。第二旋转轴88由装置主体12的未图示的框架部件支承为能够旋转。第二旋转轴88由沿X方向延伸的圆柱状的部件构成。第二旋转轴88将第二下路径部件112支承为能够旋转。
具体而言,第二下路径部件112的-Y方向的基端部111安装于第二旋转轴88。换言之,第二下路径部件112的E方向的下游的端部被第二旋转轴88支承为能够旋转。另外,第二下路径部件112通过以第二旋转轴88为中心旋转,切换形成中继路径TA的关闭状态和开放中继路径TA的打开状态。
在下路径部件86的第一状态下,第一下路径部件92通过与倾斜壁74对置而形成中继路径TA的上游部分。需要说明的是,将第一下路径部件92与倾斜壁74对置的配置状态作为第一下路径部件92的第一状态。
在下路径部件86的第一状态下,第二下路径部件112通过与上壁76对置而形成中继路径TA的下游部分。
图10表示从-X方向观察中继单元60的状态。
作为一例,弹簧部件125构成为圆柱扭转弹簧(helical torsion spring)。弹簧部件125的一端部安装于后框架64。弹簧部件125的另一端部安装于第一下路径部件92的+X方向上的侧壁105。
弹簧部件125作为双稳定弹簧发挥功能。即,在第一下路径部件92从第一状态切换为第二状态的情况下,弹簧部件125将第一下路径部件92向-Z方向按压。在第一下路径部件92从第二状态切换为第一状态的情况下,弹簧部件125将第一下路径部件92向+Z方向按压。
作为一例,弹簧部件127构成为圆柱扭转弹簧。弹簧部件127的一端部安装于后框架64。弹簧部件127的另一端部安装于第二下路径部件112的+X方向上的侧壁122。
弹簧部件127作为双稳定弹簧发挥功能。即,在从第二下路径部件112形成中继路径TA(图5)的状态即关闭状态切换为第二下路径部件112开放中继路径TA的状态即打开状态的情况下,弹簧部件127将第二下路径部件112向-Z方向按压。在第二下路径部件112从打开状态切换为关闭状态的情况下,弹簧部件127将第二下路径部件112向+Z方向按压。
如图11所示,在下路径部件86的第二状态下,第一下路径部件92相对于倾斜壁74向-Z方向离开,中继路径TA的上游部分朝向载置部40开放。第一下路径部件92开放中继路径TA的上游部分的配置状态是第一下路径部件92的第二状态。
在下路径部件86的第二状态下,作为一例,第二下路径部件112相对于上壁76向-Z方向离开,中继路径TA的下游部分朝向载置部40开放。需要说明的是,第二下路径部件112开放中继路径TA的下游部分的配置状态是第二下路径部件112的打开状态。
如图12所示,第一下路径部件92处于第二状态且第二下路径部件112处于关闭状态的情况,包括在下路径部件86的第二状态中。在这种情况下,从排出部30排出的纸张P沿着第一下路径部件92被输送到载置部40。
如图13所示,在第一下路径部件92处于第二状态且第二下路径部件112处于关闭状态的情况下,从+X方向观察,被排出到载置部40的纸张P仅能够从单点划线S所示的开口区域S的内侧取出。
从+X方向观察,开口区域S是由前框架63、载置部40、第一下路径部件92、和第二下路径部件112包围的区域。
如图14所示,凹部104以及凹部121在+Z方向以及-Z方向上开口。由此,凸部103和凹部121能够在Z方向上相互相对移动。凸部119和凹部104能够在Z方向上相互相对移动。
在下路径部件86处于第一状态的情况下,具体而言,在第一下路径部件92处于第一状态、第二下路径部件112处于关闭状态的情况下,凸部103的一部分插入凹部121。凸部119的一部分插入凹部104。
在下路径部件86处于第一状态的情况下,凸部103和凹部121在X方向以及Z方向上隔开间隔而处于非接触状态。凸部119和凹部104在X方向以及Z方向上隔开间隔而处于非接触状态。
通过以上的构成,在纸张P从第一下路径部件92向第二下路径部件112交接的情况下,纸张P的X方向上的一部分由第一下路径部件92以及第二下路径部件112的至少一方支承。
如图2以及图8所示,开闭传感器56检测第二下路径部件112的被检测部128。具体而言,开闭传感器56是检测第二下路径部件112的打开状态以及关闭状态的检测部的一例。换言之,开闭传感器56检测第二下路径部件112的打开状态以及关闭状态。
开闭传感器56被设置成相对于关闭状态的第二下路径部件112中的被检测部128位于-Y方向。作为一例,开闭传感器56是具备未图示的发光部以及受光部的光学式的传感器。在开闭传感器56中检测到的光的有无的信息被发送到控制部50。
在从发光部射出的光被受光部接收的情况下,开闭传感器56判断为未检测到被检测部128的状态,即第二下路径部件112处于打开状态,向控制部50发送非检测信息。另外,开闭传感器56在从发光部射出的光未被受光部接收到的情况下,判断为检测到被检测部128的状态,即第二下路径部件112处于关闭状态,向控制部50发送检测信息。这样,开闭传感器56直接检测第二下路径部件112的打开状态以及关闭状态。
图2所示的联锁电路58在下路径部件86(图5)处于第一状态的情况下能够通电。另外,联锁电路58在下路径部件86处于第二状态的情况下,不能通电。在此,通过检测联锁电路58可否通电,能够检测下路径部件86的第一状态以及第二状态。对于使用了联锁电路58的电路,能够使用公知的联锁电路。需要说明的是,即使仅检测联锁电路58可否通电,也不能区分第一下路径部件92的开闭状态和第二下路径部件112的开闭状态。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控制部50基于开闭传感器56的检测结果以及联锁电路58的检测结果,判断第一下路径部件92的第一状态以及第二状态。
具体而言,在开闭传感器56中检测到第二下路径部件112的关闭状态,并且在联锁电路58中不能通电的情况下,控制部50判断为第一下路径部件92处于第二状态。另外,在联锁电路58中能够通电的情况下,控制部50判断为第一下路径部件92处于第一状态。
在进行纸张P的输送动作的情况下,并且在开闭传感器56中检测到第二下路径部件112的打开状态的情况下,控制部50使排出部30的排出纸张P的动作停止。
接着,对实施方式1的记录系统1的作用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关于记录系统1的各构成,参照图1至图14,省略个别的图号的记载。
根据记录系统1,在后处理单元6能够动作的情况下,下路径部件86的状态成为第一状态。由记录部20进行了记录的纸张P从排出部30向E方向被排出后,由中继单元60向后处理单元6被输送,在后处理单元6中进行后处理。
另一方面,在后处理单元6不能动作的情况下,通过使下路径部件86的状态成为第二状态,中继路径TA朝向载置部40开放。需要说明的是,作为一例,第二下路径部件112处于关闭状态。
由记录部20进行了记录的纸张P从排出部30向E方向被排出后,从中继路径TA中的开放的部分向载置部40落下,载置到载置部40上。
这样,在后处理单元6不能动作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将纸张P载置在载置部40上而不停止记录系统1的动作,因此能够抑制记录系统1的生产率的降低。此外,由于使用设置于装置主体12的载置部40进行纸张P的排出,因此与将纸张P排出到装置主体12以外的装置的构成相比,能够抑制记录系统1的大型化。
根据记录系统1,在下路径部件86的状态向第一状态或第二状态切换的情况下,由于在下路径部件86未设置旋转机构部80,因此与旋转机构部80设置在下路径部件86的构成相比,能够容易地进行下路径部件86的状态的切换。
根据记录系统1,通过使下路径部件86以第一旋转轴87为中心旋转,使下路径部件86的可动范围比使下路径部件86滑动的构成的可动范围小,因此能够减小切换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所需的空间。
根据记录系统1,由于下路径部件86被分割为第一下路径部件92和第二下路径部件112,并且第一下路径部件92能够旋转,因此在下路径部件86的中途发生了纸张P的输送不良的情况下,能够简单地进行从下路径部件86取出纸张P的取出作业。
根据记录系统1,在中继单元60中由于输送不良而残留有纸张P的情况下,通过使第一下路径部件92以及第二下路径部件112旋转而成为左右对开状态。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被开放的中继路径TA的范围变大,因此容易从中继单元60取出纸张P。
根据记录系统1,在第二下路径部件112处于打开状态的情况下,纸张P不会从排出部30朝向中继单元60排出,因此能够防止纸张P在朝向后处理单元6的中途从中继路径TA落下。
根据记录系统1,在凸部103、119的至少一部分插入凹部104、121的第一状态下,由中继单元60输送的纸张P在E方向的任何位置都由第一下路径部件92以及第二下路径部件112中的至少一方支承。由此,在从X方向观察的情况下,与第一下路径部件92和第二下路径部件112在E方向上不重叠的构成相比,能够抑制中继单元60中的纸张P的输送不良。
此外,由于凹部104、121以及凸部103、119能够在Z方向上相互相对移动,因此即使使第一下路径部件92以及第二下路径部件112中的任一者先从中继路径TA退避,也能够防止第一下路径部件92和第二下路径部件112的干涉。
根据记录系统1,在下路径部件86处于第一状态的情况下,由于未对进入下路径部件86的纸张P进行弯折,因此中继单元60容易输送纸张P。
另一方面,在下路径部件86处于第二状态的情况下,弯折部34通过对进入下路径部件86的纸张P进行弯折动作,来提高纸张P相对于作用在E方向上的力的刚性。由此,纸张P不易卷曲,能够抑制伴随着纸张P在载置部40中卷曲的纸张P的装载性的降低。
根据记录系统1,在纸张P从排出部30排出的情况下,在与E方向正交的Z方向上,下路径部件86不会位于比排出引导部32的前端靠近上方的位置,因此能够抑制因纸张P的前端挂在下路径部件86上而引起的纸张P的输送不良。
根据记录系统1,在下路径部件86处于第一状态的情况下,纸张P以第一速度V1向中继单元60被排出。
另一方面,在下路径部件86处于第二状态的情况下,纸张P有可能被接收部94限制移动。
在此,根据记录系统1,在下路径部件86处于第二状态的情况下,在排出部30中以比第一速度V1快的第二速度V2排出,被加速的纸张P越过接收部94而向载置部40落下。由此,与不变更纸张P的排出速度的构成相比,能够抑制纸张P的排出不良。
根据记录系统1,在判定部54判定为纸张P的E方向上的尺寸是不能载置到载置部40的尺寸的情况下,不能载置的尺寸的纸张P不会被排出到载置部40。由此,能够抑制纸张P的E方向的下游端越过载置部40而与后处理单元6等接触而变形。
实施方式2
接着,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2的记录系统130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与实施方式1的记录系统1的各部分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如图15所示,实施方式2的记录系统130具有如下构成:在实施方式1的记录系统1(图1)中,代替上路径部件72(图5)而设置上路径部件132,代替第一下路径部件92(图5)而设置作为下路径部件的一例的第一下路径部件136。其他构成与实施方式1相同。
上路径部件132构成比中继路径TA的Z方向上的中央靠近+Z方向的上部。在上路径部件132设置有旋转机构部80。作为一例,上路径部件132具有倾斜壁134和上壁76。
倾斜壁134相对于排出引导件32位于E方向的下游。倾斜壁134以-Y方向上的端部比+Y方向上的端部靠近+Z方向的方式倾斜。换言之,倾斜壁134是相对于排出引导件32向斜上方延伸的壁。
第一下路径部件136形成为具有规定厚度的板状。第一下路径部件136形成为X方向上的尺寸比E方向上的尺寸长的矩形状。需要说明的是,将第一下路径部件136的E方向的上游端部设为基端部137。另外,将第一下路径部件136的E方向的下游端部设为前端部138。即,前端部138位于与基端部137相反的位置。基端部137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设置于第一旋转轴87。
在此,在第一下路径部件136以第一旋转轴87为中心旋转的情况下,将前端部138描绘的轨迹设为旋转轨迹R。另外,将旋转轨迹R内侧的区域设为旋转区域SR。
载置部40位于相对于前端部138的旋转轨迹R的外侧。换言之,在第一下路径部件136旋转的情况下,第一下路径部件136与载置部40不接触。
接着,对实施方式2的记录系统130的作用进行说明。
根据记录系统130,由于在第一下路径部件136的旋转区域SR内没有载置部40,因此第一下路径部件136能够旋转到与纵壁13对置的位置。即,能够与载置部40的配置无关地使第一下路径部件136旋转。由此,在第一下路径部件136和载置部40之间确保了收容纸张P的空间,因此在第一下路径部件136处于第二状态的情况下,能够抑制能够载置在载置部40上的纸张P的张数减少。
实施方式3
接着,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3的记录系统140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与记录系统1或记录系统130的各部分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如图16所示,实施方式3的记录系统140具有在实施方式1的记录系统1(图1)中设置有多个突出部142以及多个凹陷部144的构成。其他构成与记录系统1相同。
多个突出部142设置于载置部40的上表面44A。多个突出部142从上表面44A向+B方向突出。作为一例,多个突出部142形成为沿A方向延伸的四棱柱状。多个突出部142能够支承载置在突出部142上的纸张P。
多个凹陷部144设置于第一下路径部件92的凸部103。具体而言,多个凹陷部144是凸部103的+A方向上的端部被切除的部位,在X方向上隔开间隔排列。多个凹陷部144向+A方向以及-B方向开口。凹陷部144具有在第一下路径部件92的第二状态下能够插入突出部142的A方向上的一部分的大小。这样,在第一下路径部件92的第二状态下,突出部142的一部分能够插入凹陷部144。
在此,在从X方向观察的情况下,凹陷部144的缘部和突出部142在Z方向上在高度H1的范围内重叠。
接着,对实施方式3的记录系统140的作用进行说明。
根据记录系统140,在载置部40设置有突出部142的构成中,在第一下路径部件92为第二状态的情况下,通过将突出部142插入第一下路径部件92的凹陷部144,能够将第一下路径部件92和载置部40靠近配置。换言之,第一下路径部件92的旋转范围不易被突出部142限制。由此,在第一下路径部件92与载置部40接触的构成中,能够确保形成在载置部40上的空间较大。
实施方式4
接着,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4的记录系统150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与记录系统1、130、140的各部分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如图17所示,实施方式4的记录系统150具有如下构成:在实施方式2的记录系统130(图15)中,没有第一旋转轴87以及第二旋转轴88,代替下路径部件86而设置下路径部件152,追加了升降部156。需要说明的是,其他构成与记录系统130相同。
作为一例,下路径部件152具有第一下路径部件153和相对于第一下路径部件153位于E方向的下游的第二下路径部件154。
第一下路径部件153被设置成能够从中继路径TA向-Z方向退避。
通过第一下路径部件153从中继路径TA退避,下路径部件152从第一状态切换为第二状态。
具体而言,第一下路径部件153在B方向上具有规定的厚度,形成为在A方向上延伸的板状。第一下路径部件153通过驱动后述的升降部156,切换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第一下路径部件153在第一状态下与倾斜壁74对置,并且形成中继路径TA。第一下路径部件153在从中继路径TA向-Z方向退避的第二状态下载置在载置部40上。
第二下路径部件154形成为在Z方向上具有规定的厚度的板状。需要说明的是,作为一例,第二下路径部件154在与上壁76对置并且形成中继路径TA的状态下被固定。
作为一例,升降部156构成为包括未图示的线性滑块。升降部156具有通过通电而向+Z方向上升或向-Z方向下降的未图示的可动部。在可动部安装有第一下路径部件153。
接着,对实施方式4的记录系统150的作用进行说明。
根据记录系统150,下路径部件152被分割为第一下路径部件153和第二下路径部件154。在此,由于第一下路径部件153能够从中继路径TA退避,因此在中继路径TA的中途发生了纸张P的输送不良的情况下,通过使第一下路径部件153从中继路径TA退避,能够简单地进行从下路径部件152取出纸张P的取出作业。
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以及各变形例所涉及的记录系统以具有以上所述的构成为基础,当然也可以在不脱离本申请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部分构成的变更、省略、组合等。
第一变形例
在图18中,作为记录系统1的第一变形例,示出了在装置主体12设置有退避路径TB以及退避托盘25的构成。退避路径TB从输送路径T的一部分分支,延伸到装置主体12的+Y方向上的端部。退避托盘25接收从退避路径TB排出的纸张P。
在记录系统1的第一变形例中,通过后处理单元6的动作停止,在纸张P从排出部30经由中继单元60向载置部40排出的状态下,在载置部40中的纸张P的载置量超过设定量的情况下,纸张P经由退避路径TB向退避托盘25排出。由此,能够抑制纸张P超过容许量地排出到载置部40。
第二变形例
在图19中,作为记录系统1的第二变形例,示出了代替上路径部件72以及下路径部件86(图5)而具有直线状的上路径部件162以及板状的下路径部件164的构成。在第二变形例中,未设置第一旋转轴87(图5)。
上路径部件162以+Y方向上的端部相对于-Y方向上的端部靠近+Z方向的方式倾斜。
下路径部件164在B方向上具有规定的厚度,在+A方向上延伸。下路径部件164的+A方向上的基端部165以第二旋转轴88为中心旋转。下路径部件164在与上路径部件162一起形成中继路径TA的状态即第一状态和从中继路径TA向-Z方向退避的状态即第二状态之间切换。
在记录系统1的第二变形例中,在下路径部件164处于第二状态的情况下,纸张P被排出到载置部40上的空间部。这样,也可以用一个部件构成下路径部件164。
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不设置第二旋转轴88而设置第一旋转轴87,使下路径部件164的-A方向上的基端部以第一旋转轴87为中心旋转。另外,也可以不设置第一旋转轴87、第二旋转轴88,而设置升降部156(图17),使下路径部件164升降。
其他变形例
在记录系统1中,也可以在下路径部件86设置构成旋转机构部80的一部分的辊。也可以不设置第一旋转轴87,通过拆下第一下路径部件92而从第一状态切换为第二状态。也可以不设置开闭传感器56。在第一下路径部件92、第二下路径部件112中,也可以不形成凹部104、121以及凸部103、119,第一下路径部件92和第二下路径部件112在E方向上分离配置。也可以不设置弯折部34。第一下路径部件92可以在Z方向上位于排出引导件32的E方向上的端部的下方。排出部30也可以与下路径部件86的第一状态、第二状态无关地以固定的排出速度排出纸张P。另外,也可以不设置判定部54,而由排出部30排出纸张P。另外,也可以不是将突出部142插入设置在第一下路径部件92的凸部103的凹陷部144的构成,而是将突出部142插入凹部104的构成。
对于第二下路径部件112,也可以将形成中继路径TA的状态作为第一状态,将开放中继路径TA的状态作为第二状态。

Claims (14)

1.一种记录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记录系统具备:
排出部,设置于装置主体,排出由记录部进行了记录的介质;
载置部,设置于所述装置主体,能够载置从所述排出部排出的所述介质;
后处理部,对从所述排出部向排出方向排出的所述介质进行后处理;
中继输送部,设置于所述装置主体,能够将从所述排出部排出的所述介质向所述后处理部输送,所述中继输送部具有至少一个切换部件;以及
控制部,控制所述介质从所述排出部的排出,
所述切换部件能够切换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所述第一状态是构成所述介质的从所述排出部向所述后处理部的中继路径的状态,所述第二状态是使所述中继路径朝向所述载置部开放的状态,
在所述切换部件处于所述第二状态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使所述介质从所述排出部排出到所述载置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继输送部具有:
上路径部件,构成所述中继路径的装置高度方向上的上部;以及
作为所述切换部件的下路径部件,构成所述中继路径的所述装置高度方向上的下部,
在所述上路径部件设置有:旋转机构部,通过被旋转驱动而输送所述介质,
在所述下路径部件未设置所述旋转机构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记录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继输送部具备:第一旋转轴,在与所述排出方向以及所述装置高度方向双方交叉的介质宽度方向上延伸,
所述第一旋转轴将所述下路径部件支承为能够旋转,
所述下路径部件通过以所述第一旋转轴为中心旋转,切换所述第一状态和所述第二状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记录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路径部件的基端部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设置于所述第一旋转轴,
所述载置部位于所述下路径部件的与所述基端部相反的前端部的旋转轨迹的外侧。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记录系统,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载置部设置有:突出部,支承所载置的所述介质,
在所述下路径部件设置有:凹陷部,在所述下路径部件的所述第二状态下能够插入所述突出部的一部分。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记录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路径部件具有:第一下路径部件;和第二下路径部件,相对于所述第一下路径部件位于所述排出方向的下游,
所述第一下路径部件能够以所述第一旋转轴为中心旋转,
所述中继输送部通过使所述第一下路径部件以所述第一旋转轴为中心旋转来切换所述第一状态和所述第二状态。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记录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继输送部具备:第二旋转轴,沿所述介质宽度方向延伸并且将所述第二下路径部件支承为能够旋转,
所述第二下路径部件的所述排出方向的下游的端部由所述第二旋转轴支承为能够旋转。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记录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下路径部件通过所述第二旋转轴旋转,从而能够切换关闭状态和打开状态,所述关闭状态为构成所述中继路径的状态,所述打开状态为开放所述中继路径的状态,
所述记录系统设置有:检测部,检测所述打开状态以及所述关闭状态,
在所述检测部检测到所述打开状态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使所述排出部的排出所述介质的动作停止。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记录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路径部件具有:第一下路径部件;和第二下路径部件,相对于所述第一下路径部件位于所述排出方向的下游,
所述第一下路径部件设置成能够从所述中继路径退避,
通过所述第一下路径部件从所述中继路径退避,所述下路径部件从所述第一状态向所述第二状态切换。
10.根据权利要求6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记录系统,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下路径部件的所述排出方向的下游端以及所述第二下路径部件的所述排出方向的上游端中的一方,设置有凹部,
在所述第一下路径部件的所述排出方向的下游端以及所述第二下路径部件的所述排出方向的上游端中的另一方,设置有能够插入所述凹部的凸部,
在所述下路径部件处于所述第一状态的情况下,所述凸部的至少一部分插入所述凹部。
11.根据权利要求2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记录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出部具备:弯折部,该弯折部进行使所述介质变形的弯折动作,以使所述介质的形状在从所述排出方向观察时成为波形,并且该弯折部能够切换所述弯折动作的有无,
所述弯折部在所述下路径部件处于所述第一状态的情况下,对所述介质不进行所述弯折动作,
所述弯折部在所述下路径部件处于所述第二状态的情况下,对所述介质进行所述弯折动作。
12.根据权利要求2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记录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出部具备:引导部件,将所述介质向所述排出方向引导,
将所述引导部件的从所述排出方向的前端向所述排出方向延伸的直线作为假想线,
所述下路径部件在与所述排出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上位于所述假想线的下方。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记录系统,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切换部件的所述排出方向的上游的端部,设置有接收所述介质的接收部,
所述接收部在所述切换部件的所述第二状态下、在所述装置主体的装置高度方向上的上方成为凸状,
在所述切换部件处于所述第一状态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使所述排出部以第一速度排出所述介质;在所述切换部件处于所述第二状态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使所述排出部以比所述第一速度快的第二速度排出所述介质。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记录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记录系统具备:
判定部,判定所述介质的所述排出方向上的尺寸是否为能够载置在所述载置部上的尺寸,
输送部,设置于所述装置主体,构成为向所述记录部输送介质,
在所述判定部判定为能够载置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使所述排出部排出所述介质;在所述判定部判定为不能载置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使所述输送部中的所述介质的输送停止。
CN202210451796.7A 2021-04-26 2022-04-24 记录系统 Pending CN11524659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073789 2021-04-26
JP2021073789A JP2022168390A (ja) 2021-04-26 2021-04-26 記録システ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246598A true CN115246598A (zh) 2022-10-28

Family

ID=836938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451796.7A Pending CN115246598A (zh) 2021-04-26 2022-04-24 记录系统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827014B2 (zh)
JP (1) JP2022168390A (zh)
CN (1) CN115246598A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328298B1 (en) * 1997-11-27 2001-12-11 Ricoh Company,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finisher therefor
JP5772459B2 (ja) * 2011-09-30 2015-09-02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シート搬送装置
JP6429488B2 (ja) 2014-04-28 2018-11-2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シート搬送装置、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6816356B2 (ja) * 2015-12-04 2021-01-20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記録システム、後処理装置、搬送装置及び記録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20339950A1 (en) 2022-10-27
JP2022168390A (ja) 2022-11-08
US11827014B2 (en) 2023-11-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316404B2 (ja) 画像記録装置
JP4396731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7762546B2 (en) Sheet conveying device and image recording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heet conveying device
JP4356772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7334812B2 (ja) 媒体排出装置
US20100225050A1 (en) Feeding device and image recording apparatus with the feeding device
JP5131319B2 (ja) 画像記録装置
US20220234852A1 (en) Feed Tray and Image Recording Apparatus
US20240149593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7883079B2 (en) Sheet processing apparatus
CN114684643A (zh) 供送机构、图像形成装置及供送托盘
CN115246598A (zh) 记录系统
US8790026B2 (en) Image recording apparatus
KR100610946B1 (ko) 용지 수용 장치 및 용지 처리 장치
JP2010235311A (ja) シート収容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記録装置
CN116477391A (zh) 介质输送装置、图像读取装置
TWI674234B (zh) 媒體排出裝置、記錄裝置
CN110091628B (zh) 介质排出装置、记录装置
CN113562527B (zh) 骑马订处理装置、骑马订处理装置的控制方法
JP2003341920A (ja) 用紙後処理装置
JP2010265058A (ja) 記録装置
JPH09295750A (ja) 用紙収容装置
JP5321362B2 (ja) シート搬送装置及び画像記録装置
JP2023050469A (ja) 画像読取装置
JP2004307120A (ja) 印刷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