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242901A - 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242901A
CN115242901A CN202210323011.8A CN202210323011A CN115242901A CN 115242901 A CN115242901 A CN 115242901A CN 202210323011 A CN202210323011 A CN 202210323011A CN 115242901 A CN115242901 A CN 11524290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dhesive sheet
cut
tab
width
narrow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323011.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菊地成贵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r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Corp filed Critical Sharp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524290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24290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6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47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ortable devices, e.g. mobile phones, computers, hand tools or pacemak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6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 H04M1/0262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for a battery compartmen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2220/00Batterie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H01M2220/30Batteries in portable systems, e.g. mobile phone, laptop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6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 H04M1/0264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for a camera module assembly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Biophys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Adhesive Tapes (AREA)
  • Casing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AREA)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一方面涉及的电子设备包括:电子部件;机壳,与所述电子部件相对设置;粘合片,其包含分别沿着所述电子部件的相邻两边延伸的两个延伸部以及连接所述两个延伸部的弯曲部,且所述粘合片设置在所述电子部件和所述机壳之间;以及拉舌,其设置于所述两个延伸部中的一个延伸部,且用于拉拽粘合片,所述粘合片具有切口部,其设置在所述一个延伸部的弯曲部侧且在所述粘合片的宽度方向的一侧。

Description

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例如,在日本特开2013-182767号公报中公开了一种便携电话机,其包括:电池支架,其收纳电池组并通过粘接剂来固定;以及电池拆卸片,其设置于电池支架,一端穿过设置在电池组设置面上的狭缝以从电池组设置面向电池组设置面的背面走线。
在上述便携电话机中,设置在电池拆卸片的另一端,通过在与电池组设置面垂直的方向上拉动从与电池保持架的电池组设置面相对的开口部延伸出去的拉舌部,从电池组剥离粘接剂,从电池支架取出电池组。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如上所述的电子设备(便携电话机)中,在拉拽拉舌部时,对电池组的拉舌部附近的部分施加压力,会有电池组发生变形而无法再利用的担忧。
因此,例如采用了下述方法:用粘合片固定电池组等电子部件和安装电子部件的机壳,拉拽设置于粘合片自身的拉舌,从而剥离粘合片并卸下电子部件。
在上述的方法中,粘合片一般形成为具有大致固定宽度的带状,并配置为沿着电子部件的外形延伸,因此在粘合片沿着电子部件的角部弯曲的情况下,在使用拉舌拉拽粘合片时,在弯曲部分有时会发生粘合片的卷入。如果发生粘合片的卷入,则在弯曲部分中粘合片被切断而残留,存在电子部件受损伤或无法取下的情况。
因此,本发明的一方面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例如能够不损伤电子部件而容易地取下的电子设备。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一方面涉及的电子设备包括:电子部件;机壳,与所述电子部件相对设置;粘合片,其包含分别沿着所述电子部件的相邻两边延伸的两个延伸部以及连接所述两个延伸部的弯曲部,且所述粘合片设置在所述电子部件和所述机壳之间;以及拉舌,其设置于所述两个延伸部中的一个延伸部,且用于拉拽粘合片,所述粘合片具有切口部,其设置在所述一个延伸部的弯曲部侧且在所述粘合片的宽度方向的一侧。
附图说明
图1是电子设备的主视图。
图2是电子设备的后视图。
图3是电子设备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粘贴有粘合片的状态下的机壳的主视图。
图5是示出第一延伸部的图4中的局部放大图。
图6是表示使用第一延伸部的拉舌拉拽状态的粘合片的机壳主视图。
图7是表示剥离了第一延伸部的状态的粘合片的机壳主视图。
图8是示出第二延伸部的图4中的局部放大图。
图9是表示宽幅部的图4中的局部放大图。
图10是表示粘合片的第一变形例的机壳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另外,在本说明书及附图中,通过对相同或同等的要素赋予相同的标号而省略重复的说明,另外,与本发明没有直接关系的要素有时省略图示。此外,该实施方式所示的构成要素的形态始终是示例性的,并不限定于这些形态。
以下,使用图1至图3,对本发明的一方面涉及的电子设备100进行说明。电子设备100例如是智能手机。电子设备100只要是具备后述的显示单元110的电子设备即可,不限于智能手机,例如也可以是折叠式的便携电话机、可穿戴终端、平板终端等各种电子设备。图1是电子设备100的主视图。图2是电子设备100的后视图。图3是电子设备100的分解立体图。在图3中,关于安装于机壳120的基板、后盖130省略图示。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后述的显示单元110的长度方向规定为上下方向,将显示单元110的宽度方向规定为左右方向,将显示单元110的厚度方向规定为前后方向来进行说明。另外,在电子设备100中,将设置显示单元110的一侧作为前侧进行说明。但是,这些方向是为了方便说明而规定的方向,目的并不是规定使用时的方向。
电子设备100例如具有在正面观察时形成为大致矩形的扁平外形。电子设备100例如具备显示单元110、机壳120以及后盖130。
显示单元110例如在正面观察时形成为大致矩形。显示单元110具有:显示面板111,其能够显示图像;以及盖板112,其与显示面板111的前面重叠地设置。显示面板111例如是具有OLED(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有机发光二极管)的面板,作为自发光元件。盖板112是覆盖显示面板111的前面的面板。盖板112例如与触摸面板一体地设置。
此外,显示面板111具有作为自发光元件的OLED(Organic Light EmittingDiode:有机发光二极管),但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具有QLED(Quantum Dot LightEimitting Diode:量子点发光二极管)。另外,显示面板111不限于具有自发光元件的面板,例如也可以是液晶面板(LCD)。另外,盖板112与触摸面板一体地设置,但不限于此,也可以仅由玻璃面板或有机玻璃面板构成。
机壳120形成为大致矩形的平板状。另外,机壳120的周缘部分别向前方以及后方突出。机壳120由树脂或金属构成。
在机壳120的前面安装有显示单元110。显示单元110以覆盖机壳120的前面的大致整个区域的方式嵌入机壳120的周缘部来进行安装。具体而言,显示面板111例如在机壳120的前面、上下方向空出空间地配置。盖板112被配置为覆盖机壳120的前面的大致整个区域。
在机壳120的后面安装有基板(未图示)和充电电池124,该基板(未图示)和充电电池124安装有构成电子设备100的各种电子部件(例如,后述的第一摄像模块121、第二摄像模块122、听筒123等)。
在机壳120的上端部中央配置第一摄像模块121(参照图4)。第一摄像模块121配置成拍摄方向为向前。第一摄像模块121为前摄像头。第一摄像模块121例如包括包括彩色图像传感器、透镜等的摄像头121a和接近传感器121b。在机壳120的上端部中央,在左侧配置有摄像头121a,在右侧配置有接近传感器121b。接近传感器121b对接近于接近传感器121b的规定范围内的接近物的存在进行检测。电子设备100例如使用接近传感器121b来抑制应用程序的误动作。
在机壳120的上侧中央、更具体而言在第一摄像模块121的下侧配置第二摄像模块122(参照图4)。第二摄像模块122以摄像方向为向后的方式配置。第二摄像模块122为后摄像头。
在机壳120的上端部右侧配置听筒123(参照图4)。听筒123对基于从控制部输入的声音信号的声音进行播放。
从机壳120的后面的中央到下部配置充电电池124(参照图4)。充电电池124作为电子设备100的电源发挥功能。充电电池124例如是锂离子电池等可充电电池。在机壳120的下侧中央配置有充电电池124用的隔板124a。
后盖130例如在正面观察中形成为大致矩形。后盖130安装在机壳120的后面。后盖130以覆盖机壳120的后面的大致整个区域的方式嵌入于机壳120的周缘部地安装。在后盖130上形成有用于使第二摄像模块122向外部露出的开口部。
使用图3至图5,对粘合片140进行说明。图3是电子设备100的分解立体图。在图3中,关于安装于机壳120的基板、后盖130省略图示。图4是粘贴有粘合片140的状态下的机壳120的主视图。图5是表示第一延伸部141的图4中的局部放大图。
如图3所示,粘合片140例如设置在显示单元110和机壳120之间。即,粘合片140对显示单元110和机壳120进行固定。
粘合片140例如是细长的带状的双面胶带。粘合片140构成为通过拉拽粘合片140而使粘合力降低。
如图4所示,粘合片140在显示单元110与机壳120相对的一侧的面上具有沿着构成显示单元110的外形的边缘部的形状。粘合片140例如形成为将显示单元110的左右一对的边与上边连接的大致倒U字状。如上所述,粘合片140沿着构成显示单元110的外形的三边延伸,但不限于此,只要沿着构成显示单元110的外形的相邻的至少两边延伸即可。另外,粘合片140沿着构成显示单元110的外形的缘部,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沿着构成机壳120的外形的边缘部而设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粘合片140包括:沿着显示单元110的左边延伸的第一延伸部141、从显示单元110的左边到上边弯曲的第一弯曲部142、沿着显示单元110的上边延伸的第二延伸部143、从显示单元110的上边到右边弯曲的第二弯曲部144以及沿着显示单元110的右边延伸的第三延伸部145。
粘合片140例如具有用于拉拽粘合片140的多个拉舌150。拉舌150为不具有粘合性的把手部。拉舌150例如在主视时形成为大致矩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拉舌150例如设置于各延伸部,更具体而言,分别设置于第一延伸部141、第二延伸部143和第三延伸部145。
另外,拉舌150优选在各延伸部设置一个,但不限于此,也可以在各延伸部设置多个,也可以仅设置于多个延伸部中规定的延伸部。
拉舌150例如设置于粘合片140的内周侧。粘合片140的内周侧是指粘合片140的宽度方向的一侧。这里的粘合片140的宽度方向是指与粘合片140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延伸部141及第三延伸部145的宽度方向是指左右方向,第二延伸部143的宽度方向是指上下方向。具体而言,在第一延伸部141中,拉舌150设置于位于右侧的内周缘。在第二延伸部143中,拉舌150设置于位于下侧的内周缘。在第三延伸部145中,拉舌150设置于位于左侧的内周缘。
机壳120中,在前后方向上与拉舌150重叠的位置上,具有用于将拉舌150从机壳120的后面侧拉拽的开口部151。开口部151在前后方向上贯通机壳120地设置。例如,从前后方向观察,开口部151以至少包围拉舌150的周围的方式形成。存在多个拉舌150的情况下,开口部151分别设置在与各拉舌150对应的位置。由此,在从电子设备100卸下后盖130的状态下,能够从机壳120的后面侧通过开口部151拉拽拉舌150。因此,通过经由开口部151拉拽拉舌150,能够剥离设置在显示单元110和机壳120之间的粘合片140。
粘合片140例如具有用于在规定位置切断粘合片140的多个切口部160。切口部160设置为能够将粘合片140切断成与各延伸部对应的每一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切口部160分别设置于第一延伸部141的第一弯曲部142侧和第二延伸部143的第二弯曲部144侧。
切口部160例如设置于粘合片140的外周侧。外周侧是指粘合片140的宽度方向的另一侧。即,切口部160是在粘合片140的宽度方向上与设置拉舌150的一侧相反的一侧。具体而言,在第一延伸部141中,切口部160设于位于左侧的外周缘。在第二延伸部143中,切口部160设置在位于上侧的外周缘。
另外,切口部160设于粘合片140的外周侧,但不限于此,也可以在粘合片140的宽度方向上设于与设置有拉舌150的一侧相反的一侧,例如也可以在粘合片140的内周侧设置切口部160,在粘合片140的外周侧设置拉舌150。
如图4及图5所示,切口部160具有从粘合片140的外周缘朝向内侧切口而成的形状。切口部160例如具有切成随着从粘合片140的外周缘向内侧变窄的凸状的形状。另外,切口部160例如具有随着从粘合片140的外周缘向内侧而向位于附近的弯曲部侧倾斜的切口形状。
如图5所示,在第一延伸部141中,切口部160具有从粘合片140的外周缘向内侧延伸的一对边。一对边是位于第一弯曲部142侧的上边160a和位于与第一弯曲部142侧的相反侧的下边160b。上边160a随着从第一延伸部141的外周缘向内侧而朝向第一弯曲部142侧(上侧)倾斜。同样地,下边160b随着从第一延伸部141的外周缘向内侧而朝向第一弯曲部142侧(上侧)倾斜。
同样地,在第二延伸部143中,切口部160具有从粘合片140的外周缘向内侧延伸的一对边。一对边是位于第二弯曲部144侧的右边160c和位于第二弯曲部144侧的相反侧的左边160d(参照图8)。右边160c随着从第二延伸部143的外周缘向下侧而朝向第二弯曲部144侧(右侧)倾斜。同样地,左边160d随着从第二延伸部143的外周缘朝向内侧而朝向第二弯曲部144侧(右侧)倾斜。
以下,使用图6和图7对使用了第一延伸部141的拉舌150的粘合片140的剥离进行说明。图6是表示使用第一延伸部141的拉舌150拉拽的状态的粘合片140的机壳120的主视图。图7是表示剥离了第一延伸部141后的状态的粘合片140的机壳120的主视图。
如图6所示,用户通过将第一延伸部141的拉舌150从机壳120的后面侧经由开口部151向图6所示的箭头方向(右方向)拉伸,能够将粘合片140从第一延伸部141中位于拉舌150附近的部分向上下逐渐剥离。然后,抓住拉舌150或拉舌150附近的被剥离的粘合片140,例如通过向上方拉拽,能够将粘合片140的一端侧(下端侧)剥离。另一方面,若抓住拉舌150或拉舌150附近的被剥离的粘合片140,例如向下方拉拽,粘合片140被剥离至到达切口部160的部分,则应力集中在形成有切口部160的第一延伸部141宽度变窄的部分,能够在切口部160切断粘合片140。因此,如图7所示,通过拉拽第一延伸部141的拉舌150,能够仅剥离粘合片140中与第一延伸部141对应的部分。
因此,能够对粘合片140中与显示单元110的各边对应的每个部分剥离粘合片140,因此能够防止粘合片140在连接与各边对应的延伸部的弯曲部处缠绕。因此,由于粘合片140不会残留在弯曲部,因此能够在不使显示单元110受损的情况下容易地将显示单元110从机壳120取下。另外,切口部160通过在粘合片140的宽度方向上设置于与设有拉舌150的一侧的相反侧,从而在第一延伸部141中,在应力容易作用的一侧、即设置有拉舌150的一侧设有粘合片140宽度变窄的部分,能够使应力集中于该部分,因此能够可靠地切断粘合片140。
另外,切口部160具有切成随着从外周缘向内侧变窄的凸状的形状,从而可以将切口部160的前端(内端E1)形成为拉拽粘合片140时的应力容易集中的形状。因此,能够使应力集中在粘合片140的形成有切口部160的宽度变窄的部分,从而切断粘合片140。
另外,切口部160具有随着从外周缘向内侧而朝向位于附近的第一弯曲部142侧倾斜地切口的形状,从而能够使比切口部160的内端E1更靠第一弯曲部142侧的粘合片140的宽度相比位于切口部160的内端E1的粘合片140的宽度急剧地增大。因此,使粘合片140中位于切口部160的内端E1的宽度变窄的部分集中应力,能够切断粘合片140。
更具体而言,下边160b通过向第一弯曲部142侧倾斜,切口部160的外周缘与下边160b所成的角度形成为钝角,从而从切口部160的外周缘至下边160b,能够使粘合片140的宽度方向的长度逐渐变短。因此,在拉拽粘合片140时,能够将粘合片140顺畅地向切口部160的内端E1剥离,因此,能够使应力集中在切口部160的内端E1、即粘合片140的宽度变窄的部分,能够可靠地切断粘合片140。
另外,通过上边160a向第一弯曲部142侧倾斜,切口部160的内端E1与切口部160的上边160a所成的角度形成为锐角,由此在比切口部160的内端E1更靠第一弯曲部142侧(上侧)能够使粘合片140的宽度急剧增加。因此,在拉拽粘合片140时,能够使应力集中在切口部160的内端E1、即粘合片140的宽度变窄的部分,能够可靠地切断粘合片140。
另外,关于设于第二延伸部143上的切口部160,也具有与第一延伸部141上设置的切口部160同样的构成,因此具有上述效果。
以下,使用图8和图9,对第二延伸部143进行说明。图8是示出第二延伸部143的图4中的局部放大图。图9是表示宽幅部143a的图4中的局部放大图。
第二延伸部143沿左右方向延伸。第二延伸部143包含:宽幅部143a,其包围摄像头121a的周围;左窄幅部143b,设置为与宽幅部143a的左侧相邻;以及右窄幅部143c,设置为与宽幅部143a的右侧相邻。
如图8所示,宽幅部143a配置在机壳120的上端部中央。宽幅部143a设置在对应于第一摄像模块121的位置。
左窄幅部143b设置成相对于宽幅部143a宽度(上下方向的长度)变小。左窄幅部143b以连接第一弯曲部142和宽幅部143a的方式在左右方向上延伸。更具体而言,左窄幅部143b在第一弯曲部142与宽幅部143a之间以穿过上侧的方式在左右方向上延伸。即,左窄幅部143b与宽幅部143a的连接部分P1位于宽幅部143a的宽度方向上的靠上侧的位置。换言之,粘合片140形成为从左窄幅部143b到宽幅部143a向下侧鼓起。
在左窄幅部143b设置有用于拉伸第二延伸部143的拉舌150。拉舌150设置于左窄幅部143b的内周缘。
右窄幅部143c设置成相对于宽幅部143a宽度(上下方向的长度)变小。右窄幅部143c在左右方向上延伸使得宽幅部143a和第二弯曲部144相连。更具体而言,右窄幅部143c在宽幅部143a与第二弯曲部144之间,以避开配置于上侧的听筒123并通过听筒123的下侧的方式在左右方向上延伸。即,右窄幅部143c与宽幅部143a的连接部分P2位于宽幅部143a的宽度方向上靠近下侧的位置。换言之,粘合片140形成为从右窄幅部143c到宽幅部143a向上侧鼓起。另外,右窄幅部143c配置在听筒123与第二摄像模块122之间的狭小空间中,因此,相对于左窄幅部143b,宽度相对变小。
在右窄幅部143c,在位于上侧的外周缘设有切口部160。切口部160随着从外周缘向内侧而朝向第二弯曲部144侧倾斜。
在以上的构成中,用户通过将左窄幅部143b的拉舌150向图8所示的箭头的方向(下方向)拉拽,能够将粘合片140从第二延伸部143中位于拉舌150附近的部分向左右逐渐剥离。然后,抓着拉舌150或者拉舌150附近的被剥离的粘合片140,例如通过向右方向拉拽,能够将粘合片140的一端侧(左端侧)剥离至第一延伸部141的形成有切口部160的部分。另一方面,如果抓着拉舌150或拉舌150附近的被剥离的粘合片140,例如,向左方向拉拽,粘合片140通过宽幅部143a被剥离至右窄幅部143c到达切口部160的部分,则应力集中在形成有切口部160的右窄幅部143c宽度变窄的部分,能够在切口部160切断粘合片140。因此,通过拉拽第二延伸部143的拉舌150,能够将粘合片140中与第二延伸部143对应的部分、更具体而言是将第一弯曲部142和第二延伸部143剥离。
最后,通过拉拽粘合片140中第三延伸部145的拉舌150,能够将第二弯曲部144与第三延伸部145剥离粘合片140中与第三延伸部145对应的部分,更具体而言,能够将第二弯曲部144与第三延伸部145剥离。如上所述,通过使用与各延伸部对应的拉舌150,拉拽粘合片140,能够对各延伸部对应的每一部分切断粘合片140。
如图9所示,宽幅部143a具有第一开口部170以及第二开口部180,其中,第一开口部170使摄像头121a向显示单元110侧露出,第二开口部180使接近传感器121b向显示单元110侧露出。
第一开口部170的长度方向D1以随着向左窄幅部143b侧、在本实施方式中向左侧而接近宽幅部143a与左窄幅部143b的连接部分P1的方式相对于左右方向倾斜。即,第一开口部170的左窄幅部143b侧的端部以靠近连接部分P1的方式相对于左右方向倾斜。
如上所述,在宽幅部143a和左窄幅部143b的连接部分P1处,通过减小粘合片140的粘合面积,抑制拉拽拉舌150并剥离粘合片140时的应力传递至宽幅部143a之前集中于连接部分P1,能够防止粘合片140被撕下。另外,通过使第一开口部170的长边方向D1与在宽幅部143a中拉拽粘合片140的方向(从左窄幅部143b向宽幅部143a加宽的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为斜右下方)接近同一方向,在剥离粘合片140时第一开口部170不易成为阻力,因此能够防止粘合片140被撕破。
此外,左窄幅部143b的与宽幅部143a的连接部分P1和右窄幅部143c的与宽幅部143a的连接部分P2以在粘合片140的宽度方向上分离的方式设置。即,连接部分P1配置在靠近宽幅部143a的上侧附近,连接部分P2配置在靠近宽幅部143a的下侧附近。由此,第一开口部170的长边方向D1以随着朝向右窄幅部143c侧、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右侧而接近宽幅部143a与右窄幅部143c的连接部分P2的方式倾斜。即,第一开口部170在右窄幅部143c侧的端部能够以接近连接部分P2的方式相对于左右方向倾斜。
由此,能够以第一开口部170在左窄幅部143b侧的端部接近连接部分P1、且第一开口部170在右窄幅部143c侧的端部接近连接部分P2的方式设置第一开口部170。因此,能够减少各连接部分附近的粘合片140的粘合面积,因此能够抑制应力集中于各连接部分,能够防止粘合片140被撕破。
第一开口部170形成为随着向右窄幅部143c开口面积变小。第一开口部170例如具有:圆弧状部171,其覆盖摄像机121a的周缘部的一部分;以及一对边172,其与圆弧状部171的各端部分别连接并沿着第一开口部170的长边方向D1侧延伸。一对边172形成为随着朝向右窄幅部143c,相对的间隔变窄。
右窄幅部143c从与左窄幅部143b相比远离拉舌150的方面,以及与左窄幅部143b相比宽度窄的方面出发,在剥离粘合片140时容易撕开。因此,第一开口部170以随着朝向右窄幅部143c而开口面积变小的方式形成,从而抑制在右窄幅部143c侧粘合片140的粘合面积急剧变化,从而防止粘合片140被撕破。
宽幅部143a在第一开口部170与右窄幅部143c之间具有使接近传感器121b向显示单元110侧露出的第二开口部180。接近传感器121b是不需要被粘合片140覆盖周围的电子部件。在宽幅部143a的右窄幅部143c侧的位置,接近传感器121b周围被粘接片140覆盖,由此,随着向右窄幅部143c侧,粘合片140的粘合面积逐渐减少。因此,能够抑制应力集中于右窄幅部143c的与宽幅部143a的连接部分P2,能够防止粘合片140被撕破。
第二开口部180以位于其周围的粘合片140的厚度大致固定的方式形成。具体而言,第二开口部180形成为:与宽幅部143a的外周缘的间隔、与宽幅部143a的内周缘的间隔、与宽幅部143a的右窄幅部143c侧的端部的间隔以及与第一开口部170的间隔大致固定。
即,第二开口部180包括:与宽幅部143a的外周缘隔开大致固定的间隔配置的上边180a;与宽幅部143a的内周缘隔开大致固定的间隔配置的下边180b;与第一开口部170隔开大致固定的间隔配置的左边180c;以及与宽幅部143a的右端部隔开大致固定的间隔配置的右边180d。
如上所述,通过将位于第二开口部180周围的粘合片140的厚度设为大致固定,随着朝向右窄幅部143c侧使粘合面积逐渐减少,同时抑制粘合片140被撕破。另外,通过设置成第一开口部170(一对边172中第二开口部180侧的边)与第二开口部180(左边180c)的间隔固定,能够抑制粘合片140被撕破。
另外,第一开口部170的长边方向D1以随着向设置有拉舌150的左窄幅部143b侧而接近宽幅部143a与左窄幅部143b的连接部分P1的方式相对于左右方向倾斜,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在拉舌150设置于右窄幅部143c的情况下,以随着向右窄幅部143c侧而接近宽幅部143a与右窄幅部143c的连接部分P2的方式相对于左右方向倾斜。
此外,切口部160设置于第一延伸部141的第一弯曲部142侧和第二延伸部143的第二弯曲部144侧,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设置于第二延伸部143的第一弯曲部142侧和第三延伸部145的第二弯曲部144侧,还可以设置于第一延伸部141的第一弯曲部142侧和第三延伸部145的第二弯曲部144侧,还可以仅设置于多个延伸部中的一个延伸部。
使用图10,对粘合片的第一变形例进行说明。图10是表示粘合片的第一变形例的机壳120的主视图。作为第一变形例的粘合片140a与粘合片140相比,不同点在于在右窄幅部143c设置有拉舌150。粘合片140a对与粘合片140相同的构成省略说明。
粘合片140a在右窄幅部143c设置有拉舌150。拉舌150在右窄幅部143c中设置得比切口部160更靠近宽幅部143a。
在以上构成中,用户通过向下拉拽右窄幅部143c的拉舌150,能够从第二延伸部143中位于拉舌150附近的部分向左右逐渐剥离粘合片140a。于是,通过抓着拉舌150或拉舌150附近的被剥离的粘合片140a,例如向右方向拉拽,能够将粘合片140a经由宽幅部143a和左窄幅部143b剥离至第一延伸部141的形成有切口部160的部分。另一方面,若抓着拉舌150或拉舌150附近的被剥离的粘合片140a,例如向左方向拉拽,粘合片140a剥离至到达右窄幅部143c的切口部160的部分,则应力集中在形成有切口部160的右窄幅部143c宽度变窄的部分,能够将粘合片140a在切口部160切断。因此,通过拉拽第二延伸部143的拉舌150,能够将粘合片140a中的与第二延伸部143对应的部分、更具体而言是第一弯曲部142和第二延伸部143剥离。
另外,第一开口部170的长边方向D1以随着朝向设置有拉舌150的右窄幅部143c侧、在本实施方式中朝向右侧而接近宽幅部143a与右窄幅部143c的连接部分P2的方式相对于左右方向倾斜。即,第一开口部170的右窄幅部143c侧的端部以靠近连接部分P2的方式相对于左右方向倾斜。
进一步,第一开口部170的长度方向D1以随着向左窄幅部143b侧、在本实施方式中向左侧而接近宽幅部143a与左窄幅部143b的连接部分P1的方式相对于左右方向倾斜。即,第一开口部170的左窄幅部143b侧的端部以靠近连接部分P1的方式相对于左右方向倾斜。
由此,能够以第一开口部170在左窄幅部143b侧的端部接近连接部分P1、且第一开口部170在右窄幅部143c侧的端部接近连接部分P2的方式设置第一开口部170。因此,由于能够减少各连接部分附近的粘合片140a的粘合面积,因此能够抑制应力集中于各连接部分,能够防止粘合片140a被撕破。
另外,在粘合片140a中,在左窄幅部143b和右窄幅部143c上分别设置有拉舌150,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仅在右窄幅部143c上设置拉舌150。
此外,粘合片140、粘合片140a设置在显示单元110和机壳120之间,但不限于此,只要设置在电子部件和机壳120之间即可,例如,也可以设置在充电电池124和机壳120之间。
在以上的构成中,电子设备100具备电子部件(上述实施方式中为显示单元110)、机壳120、粘合片140以及拉舌150。机壳120与电子部件相对设置。粘合片140包括两个延伸部(上述实施方式中的第一延伸部141及第二延伸部143)和弯曲部(上述实施方式中的第一弯曲部142),并且设置在电子部件与机壳120之间。两个延伸部分别沿着电子部件的相邻两边延伸。弯曲部连接两个延伸部。拉舌150设置于两个延伸部中的一个延伸部(上述实施方式中为第一延伸部141),是用于拉拽粘合片140的拉舌。粘合片140具有切口部160,其设置在其中一个延伸部的弯曲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弯曲部142)侧且在粘合片140的宽度方向的一侧。由此,能够对粘合片140中与电子部件的各边对应的每个部分剥离粘合片140,因此能够防止粘合片140在连接与各边对应的延伸部的弯曲部处缠绕。因此,由于粘合片140不会残留在弯曲部,因此能够在不使电子部件受损的情况下容易地将电子部件从机壳120取下。
此外,切口部160设在粘合片140的宽度方向上与设置拉舌150的一侧相反的一侧。在此,在拉拽拉舌150时,应力容易作用于其中一个延伸部中与拉舌150相同的一侧。因此,通过如上述那样设置切口部160,从而在其中一个延伸部中应力容易作用的一侧设有粘合片140宽度变窄的部分,能够使应力集中于该部分,因此能够可靠地切断粘合片140。
此外,切口部160具有切成从粘合片140的宽度方向的一侧(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外周侧)向另一侧(上述实施方式中为内侧)变窄的突状的形状。由此,可以将切口部160的前端(内端E1)形成为拉拽粘合片140时的应力容易集中的形状。因此,能够使应力集中在粘合片140的形成有切口部160的宽度变窄的部分,从而切断粘合片140。
另外,切口部160具有以从粘合片140的宽度方向的一侧(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外周侧)向另一侧(上述实施方式中为内侧)并向弯曲部(上述实施方式中为第一弯曲部142)侧倾斜的方式切开的形状。由此,能够使比切口部160的内端E1更靠弯曲部(第一弯曲部142)侧的粘合片140的宽度相比位于切口部160的内端E1的粘合片140的宽度急剧地增大。因此,使粘合片140中位于切口部160的内端E1的宽度变窄的部分集中应力,能够切断粘合片140。
此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进行各种变形。例如,能够以与上述实施方式示出的构成实质上相同的构成、起到相同的作用效果的构成或者能够实现相同的目的的构成进行替换。

Claims (4)

1.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电子部件;
机壳,与所述电子部件相对设置;
粘合片,其包含分别沿着所述电子部件的相邻两边延伸的两个延伸部以及连接所述两个延伸部的弯曲部,且所述粘合片设置在所述电子部件和所述机壳之间;以及
拉舌,其设置于所述两个延伸部中的一个延伸部,且用于拉拽粘合片,
所述粘合片具有切口部,其设置在所述一个延伸部的弯曲部侧且在所述粘合片的宽度方向的一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切口部是在所述粘合片的宽度方向上与设置所述拉舌的一侧相反的一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切口部具有切成从所述粘合片的宽度方向的一侧向另一侧变窄的凸状的形状。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切口部具有以从所述粘合片的宽度方向的一侧朝向另一侧并向弯曲部侧倾斜的方式切开的形状。
CN202210323011.8A 2021-04-22 2022-03-29 电子设备 Pending CN11524290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072311 2021-04-22
JP2021072311A JP2022166905A (ja) 2021-04-22 2021-04-22 電子機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242901A true CN115242901A (zh) 2022-10-25

Family

ID=836680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323011.8A Pending CN115242901A (zh) 2021-04-22 2022-03-29 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345551A1 (zh)
JP (1) JP2022166905A (zh)
CN (1) CN115242901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320650B1 (ja) 2022-06-17 2023-08-03 レノボ・シンガポール・プライベート・リミテッド テープ部材及び電子機器
USD1026844S1 (en) * 2022-12-21 2024-05-14 Guangzhou SATIR Technology Co., LTD. Infrared thermography cellphon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20345551A1 (en) 2022-10-27
JP2022166905A (ja) 2022-11-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306784B2 (en) Notched display layers
CN115242901A (zh) 电子设备
EP1637921B1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and a mobile information terminal including a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EP1643296A1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CN108600425B (zh) 显示屏组件及电子设备
JP6161128B2 (ja) 表示装置及び携帯端末装置
EP4075768B1 (en) Electronic device
US10757239B2 (en) Electronic device including electronic part and earphone jack assembly
EP1640791A1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JP2004258236A (ja) 電気光学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JP2014238497A (ja) 液晶表示装置
US7387255B2 (en) Portable terminal apparatus
CN115242900A (zh) 电子设备
JP5760706B2 (ja) 面状光源装置および表示装置
JP2007212931A (ja) 表示装置
JP2006154401A (ja) 表示装置および携帯電話
US8456587B2 (en) Electronic apparatus
US11012547B2 (en) Electronic device
JP5410240B2 (ja) 表示モジュール及び電子機器
JP5269547B2 (ja) 携帯電子機器
JP2006154338A (ja) 表示装置、携帯電話および表示装置の組立方法
JP2009260140A (ja) 電子機器
JP2008130912A (ja) 携帯端末装置
JP2010219433A (ja) 電子機器
JP2007298727A (ja) 配線板内蔵機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