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208990A - 复合机 - Google Patents

复合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208990A
CN115208990A CN202210338326.XA CN202210338326A CN115208990A CN 115208990 A CN115208990 A CN 115208990A CN 202210338326 A CN202210338326 A CN 202210338326A CN 115208990 A CN115208990 A CN 11520899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peration panel
panel
right direction
upper case
groo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338326.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筱矢翔太
重野博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roth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2106256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22157991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2106256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22157994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Broth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1520899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20899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519Constructional detai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housings, cov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35User-machine interface; Control console
    • H04N1/00352Input means
    • H04N1/00384Key input means, e.g. buttons or keypad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35User-machine interface; Control console
    • H04N1/00405Output means
    • H04N1/00408Display of information to the user, e.g. menus
    • H04N1/00411Display of information to the user, e.g. menus the display also being used for user input, e.g. touch scree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35User-machine interface; Control console
    • H04N1/0049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the interface or conso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rotating or tilting mea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519Constructional detai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housings, covers
    • H04N1/00551Top covers or the lik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519Constructional detai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housings, covers
    • H04N1/00557Connection or assembly of components or el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567Handling of original or reproduction media, e.g. cutting, separating, stacking
    • H04N1/0057Conveying sheets before or after scanning
    • H04N1/00599Using specific components
    • H04N1/00615Guiding elements, e.g. plat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885Power supply means, e.g.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power supply to the apparatus or components thereof
    • H04N1/00888Control thereof
    • H04N1/00891Switching on or off, e.g. for saving power when not in us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201/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and to details thereof
    • H04N2201/0077Types of the still picture apparatus
    • H04N2201/0094Multifunctional device, i.e. a device capable of all of reading, reproducing, copying, facsimile transception, file transcep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Facsimiles In General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复合机,是能够实现操作性的提高和上下方向的小型化的复合机。复合机(1)具备图像读取部(2)、图像形成部(5)、收容图像形成部的下壳体(50)及收容图像读取部的上壳体(20)。上壳体的后端部(20B)连结于下壳体,上壳体能够在载置位置与上升位置之间转动。上壳体具有相比前壁部(20F)向前方突出的操作面板(10)。上壳体的下表面(20D)具有接触分离部(25),接触分离部在上壳体位于载置位置的状态下与下壳体抵接,并在上壳体位于上升位置的状态下从下壳体分离。操作面板的面板下表面(10D)具有向上凹陷的槽(70)。槽具有位于接触分离部与操作面板的面板前端(10F)之间的第一槽(71)。

Description

复合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复合机。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107637号公报)中公开了作为以往的复合机的一例的激光打印机。该激光打印机具备图像读取单元、图像形成部、打印机壳体及原稿台。
原稿台具有开闭用把持部及操作部。开闭用把持部相比原稿台的前壁部向前方突出。操作部位于开闭用把持部的上表面。
原稿台在其底面具有腿部。腿部从原稿台的底面向下突出。腿部的下表面具有接触分离部。接触分离部在原稿台位于关闭位置的状态下与打印机壳体抵接,并在原稿台位于打开位置的状态下从打印机壳体分离。
腿部的前端面在从开闭用把持部的前端部向后方离开的位置向下延伸。腿部的前端面在用户要将手搭放于开闭用把持部时限制手够到接触分离部。由此,该激光打印机抑制在接触分离部与打印机壳体之间夹住手等不良状况而实现了操作性的提高。
另外,在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3-118528号公报)中也公开了作为以往的复合机的一例的图像形成装置。该图像形成装置具备图像读取装置、喷墨记录装置、图像形成装置主体及自动原稿输送装置。
自动原稿输送装置兼作原稿罩。自动原稿输送装置连结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的后端部。自动原稿输送装置能够绕着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开闭轴心而在覆盖图像读取装置的接触玻璃的封闭位置与敞开接触玻璃的敞开位置之间转动。
自动原稿输送装置具有把手部。把手部位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的前壁部的上方,且位于包括自动原稿输送装置的左右方向的中央在内的区域,并接受转动操作。
图像形成装置主体具有操作面板。操作面板相比图像形成装置主体的前壁部向前方突出。操作面板位于在左右方向上与把手部的整体重叠的位置。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上述专利文献1的激光打印机为了限制用户的手够到接触分离部而需要使腿部从原稿台的底面向下大幅突出,腿部在上下方向上占用空间,因此存在难以实现上下方向的小型化这一问题。
另外,在上述专利文献2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在用户将手搭放于把手部而要使自动原稿输送装置转动时手容易触碰操作面板,根据情况,可能会在把手部与操作面板之间夹住手。其结果,该图像形成装置存在难以使自动原稿输送装置的转动操作的操作性提高这一问题。
本发明鉴于上述以往的实情而完成,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实现操作性的提高和上下方向的小型化的复合机。
而且,本发明的别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使原稿罩的转动操作的操作性提高的复合机。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复合机具备:
图像读取部,读取原稿的图像;
图像形成部,位于相比所述图像读取部靠下方处,在片材上形成图像;
下壳体,收容所述图像形成部;及
上壳体,收容所述图像读取部,并具有前壁部,该前壁部沿左右方向延伸且位于相比所述上壳体的后端部靠前方处,
所述上壳体的所述后端部连结于所述下壳体,所述上壳体能够绕着沿所述左右方向延伸的转动轴心在所述前壁部侧载置于所述下壳体的载置位置与所述前壁部侧相比所述载置位置靠上方的上升位置之间转动,
所述复合机的特征在于,
所述上壳体具有相比所述前壁部向前方突出的操作面板,
所述上壳体的下表面具有接触分离部,该接触分离部在所述上壳体位于所述载置位置的状态下与所述下壳体抵接,并在所述上壳体位于所述上升位置的状态下从所述下壳体分离,
所述操作面板的面板下表面具有向上凹陷的槽,
所述槽具有在前后方向上位于所述接触分离部与所述操作面板的面板前端之间的第一槽。
根据上述结构的复合机,在用户要将手搭放于操作面板时,一边与操作面板的面板下表面抵接一边前进的指尖在接触分离部的近前进入操作面板的第一槽,因此能够抑制手够到接触分离部。由此,该复合机能够抑制在接触分离部与下壳体之间夹住手等不良情况。
另外,该复合机不具有为了限制用户的手够到接触分离部而从上壳体的下表面向下大幅突出的腿部,不存在这样的腿部在上下方向上占用空间这一问题。
因此,本发明的复合机能够实现操作性的提高和上下方向的小型化。
另外,本发明的复合机的特征在于,
所述图像读取部具有:
原稿支承面,支承原稿;及
读取传感器,读取支承于所述原稿支承面的所述原稿的图像,
所述复合机还具备原稿罩,该原稿罩连结于所述上壳体的所述后端部,能够绕着沿所述左右方向延伸的开闭轴心而在覆盖所述原稿支承面的封闭位置与敞开所述原稿支承面的敞开位置之间转动,
所述原稿罩具有扣手部,该扣手部位于所述上壳体的所述前壁部的上方,且位于包括所述原稿罩的所述左右方向的中央在内的区域,并用于转动所述原稿罩,
所述操作面板位于相比所述扣手部靠所述左右方向的一方处,
所述操作面板的位于所述左右方向的另一方的面板侧端位于与所述扣手部的扣手侧端在所述左右方向上一致的位置,或者位于从所述扣手侧端向所述左右方向的所述一方离开的位置,所述扣手侧端位于所述扣手部的所述左右方向的所述一方。
根据上述结构的复合机,通过操作面板的面板侧端和扣手部的扣手侧端是上述的位置关系,操作面板位于在左右方向上不与扣手部重叠的位置。因而,在用户将手搭放于扣手部而要使原稿罩转动时手难以触碰操作面板,手难以被夹在扣手部与操作面板之间。
另外,用户容易将手搭放于位于包括原稿罩的左右方向的中央在内的区域的扣手部。
因此,本发明的复合机能够使原稿罩的转动操作的操作性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的复合机的立体图。
图2是实施例1的复合机的局部主视图。
图3是实施例1的复合机的局部立体图,是示出原稿罩位于敞开位置的状态的图。
图4是实施例1的复合机的局部立体图,是示出上壳体位于上升位置的状态的图。
图5是实施例1的复合机的局部立体图,是示出上壳体位于上升位置的状态的图。
图6是主要示出上壳体的下表面、操作面板的面板下表面、接触分离部及槽的局部立体图。
图7是示出图2的Ⅶ-Ⅶ截面的局部剖视图。
图8是示出图7的Ⅷ-Ⅷ截面的局部剖视图。
图9是示出上壳体和操作面板的面板基体(拆卸了外壳等的状态的操作面板)的局部剖视图。
图10是示出操作面板的外壳、触摸面板、触摸面板支架金属板、LCD面板、触摸面板支架、屏蔽金属板、基板等的分解立体图。
图11是示出在操作面板的外壳安装了触摸面板、触摸面板支架金属板及LCD面板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2是操作面板的俯视图。
图13是示出操作面板的配置的变形例的局部主视图。
图14是实施例2的复合机的局部立体图。
图15涉及实施例2的复合机,是示出与图7同样的截面的局部剖视图。
图16是操作面板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关于将本发明具体化的实施例1、2,一边参照附图一边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实施例1的复合机1是本发明的复合机的具体方案的一例。在图1中,将配置操作面板10的一侧规定为装置的前方,将在朝向操作面板10的情况下来到左的一侧规定为左方,显示前后、左右及上下的各方向。并且,图2以后的各图所示的各方向全部与图1所示的各方向对应地显示。左方是本发明的“左右方向的一方”的一例。右方是本发明的“左右方向的另一方”的一例。
<整体结构>
如图1~图5所示,复合机1具备下壳体50、上壳体20、原稿罩30、图像形成部5及图像读取部2。
如图1所示,下壳体50是大致箱状体。如图4所示,下壳体50在其上表面侧具有排出托盘55、左支承部57L及右支承部57R。排出托盘55位于下壳体50的上表面侧的左右方向的中央。
左支承部57L位于下壳体50的上表面侧的相比排出托盘55靠左方处。左支承部57L相比排出托盘55向上方突出,且沿前后方向延伸。
左支承部57L具有抵接部57L1及定位凹部58。抵接部57L1在左支承部57L的前端位于朝上的面,相比左支承部57L的上表面向上方较短地突出。
抵接部57L1是以包围左支承部57L的前端侧的外周的方式在左支承部57L的前端沿左右方向延伸而且从其沿左右方向延伸的部分的两端向后延伸的肋形状。定位凹部58在左支承部57L的前端从朝上的面向下凹陷。定位凹部58具有圆形的内周缘。抵接部57L1包围定位凹部58。
左支承部57L延伸至下壳体50的后端部50B。左支承部57L的朝向左方的面形成了下壳体50的左侧面的上部分。
右支承部57R位于下壳体50的上表面侧的相比排出托盘55靠右方处。右支承部57R相比排出托盘55向上方突出,且沿前后方向延伸。
右支承部57R具有抵接部57R1。抵接部57R1是在右支承部57R的前端朝上的面。如图5所示,右支承部57R的朝向右方的面形成了下壳体50的右侧面的上部分。右支承部57R延伸至下壳体50的后端部50B。
虽然图示省略,但下壳体50具有沿左右方向延伸而形成后端部50B的后壁。该后壁连接左支承部57L的后端和右支承部57R的后端。
下壳体50收容有图像形成部5。图像形成部5是周知的结构,因此简化图示及说明。图像形成部5利用喷墨方式或电子照相方式等在片材上形成图像,将该片材向排出托盘55排出。
如图1及图2所示,上壳体20位于相比下壳体50靠上方处。上壳体20是上下方向的长度大幅小于下壳体50的扁平的大致箱状体。
如图5及图6所示,上壳体20的下表面20D是大致平坦面。复合机1不具有为了限制用户的手够到后述的接触分离部25而从壳体20的下表面20D朝向左支承部57L及右支承部57R而向下大幅突出的腿部。
上壳体20具有前壁部20F。前壁部20F沿左右方向延伸且位于上壳体20的相比后端部20B靠前方处。上壳体20的后端部20B经由规定沿左右方向延伸的转动轴心X20的未图示的铰链而连结于下壳体50的后端部50B。
上壳体20能够绕着转动轴心X20在图1~图3及图7所示的载置位置与图4及图5所示的上升位置之间转动。
如图2所示,在上壳体20位于载置位置的状态下,上壳体20的前壁部20F侧载置于下壳体50的左支承部57L的抵接部57L1及右支承部57R的抵接部57R1。在该状态下,复合机1能够执行基于图像形成部5的图像形成动作。
另一方面,如图4所示,在上壳体20位于上升位置的状态下,前壁部20F侧从左支承部57L及右支承部57R向上方分离而相比载置位置靠上方。在该状态下,用户能够容易地实施排出到排出托盘55的片材的取出作业等。
如图5及图6所示,上壳体20的下表面20D具有定位凸部28及接触分离部25。定位凸部28从上壳体20的下表面20D中的与定位凹部58对向的位置向下突出。定位凸部28的根部是圆柱形状,相比该根部靠下方的部分是大致圆锥台形状。
接触分离部25位于上壳体20的下表面20D中的前壁部20F侧且左端侧,相比上壳体20的下表面20D向下方较短地突出。接触分离部25是以包围定位凸部28的方式在相比定位凸部28靠前方处沿左右方向延伸而且从其沿左右方向延伸的部分的两端向后延伸的肋形状。接触分离部25的突出量比定位凸部28的突出量小。
如图2所示,接触分离部25在上壳体20位于载置位置的状态下,从上方与下壳体50的左支承部57L的抵接部57L1抵接。此时,通过定位凸部28的根部的圆柱部分向定位凹部58的圆形的内周缘嵌入,上壳体20相对于下壳体50的前后方向及左右方向的位置确定。另一方面,如图5所示,接触分离部25在上壳体20位于上升位置的状态下,从下壳体50的左支承部57L的抵接部57L1向上方分离。
如图3所示,上壳体20收容有图像读取部2。也就是说,图像形成部5位于相比图像读取部2靠下方处。前壁部20F从前方覆盖图像读取部2。图像读取部2也是周知的结构,因此简化图示及说明。图像读取部2具有原稿支承面2A、读取面2B及读取传感器2S。
原稿支承面2A是位于上壳体20的上表面的大面积的稿台玻璃的上表面。矩形状的原稿支承面2A的一端缘2A1位于上壳体20的后端部20B侧且沿左右方向延伸。原稿支承面2A支承作为读取对象的原稿。作为读取对象的原稿是纸张、OHP片(投影片)等片材、书籍等。
读取面2B是位于相比原稿支承面2A靠左方处的在前后方向上细长的稿台玻璃的上表面。读取面2B在后述的输送部3工作的情况下被利用。
读取传感器2S在图像读取部2读取支承于原稿支承面2A的原稿的图像的情况下,一边在原稿支承面2A的下方在左右方向即主扫描方向上移动,一边将该原稿的图像在前后方向即副扫描方向上呈线状地读取。需要说明的是,在后述的输送部3工作的情况下,读取传感器2S移动到读取面2B的下方并静止。
如图1及图2所示,原稿罩30位于相比上壳体20靠上方处。原稿罩30的底面是与上壳体20的上表面大致相同形状的平坦面。
原稿罩30的后端部30B经由规定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开闭轴心X30的未图示的铰链而连结于上壳体20的后端部20B。
原稿罩30能够绕着开闭轴心X30在图1、图2及图4~图7所示的封闭位置与图3所示的敞开位置之间转动。
如图1所示,原稿罩30在位于封闭位置的状态下,覆盖上壳体20的包括原稿支承面2A在内的整个上表面。在该状态下,原稿罩30使支承于原稿支承面2A的原稿与原稿支承面2A紧贴,并且抑制外光到达读取传感器2S。
另一方面,如图3所示,原稿罩30在位于敞开位置的状态下,从上壳体20的上表面向上方分离而将原稿支承面2A敞开。在该状态下,用户能够进行原稿向原稿支承面2A的载置及该原稿的取出。
如图1及图2所示,原稿罩30具有供给托盘31、排出托盘32及输送部3。供给托盘31及排出托盘32位于原稿罩30的右部分。
供给托盘31位于相比排出托盘32靠上方处。供给托盘31将作为读取对象的片状的原稿以层叠状态支承。供给托盘31具有侧引导件34A、34B。
如在图1中将侧引导件34A、34B以实线和双点划线图示的那样,侧引导件34A、34B能够在前后方向上滑动。侧引导件34通过以互相接近及分离的方式滑动,将供给托盘31上的原稿在前后方向上定位。
如图2所示,输送部3位于原稿罩30的左部分的内部。输送部3也是周知的结构,因此简化图示及说明。输送部3将供给托盘31上的原稿1张1张地朝向在读取面2B的下方静止的读取传感器2S输送,使该原稿通过读取面2B上而使读取传感器2读取该原稿的图像后,将该原稿向排出托盘32排出。
图2所示的中央线C1是沿铅垂方向延伸且通过上壳体20的左右方向的中央和原稿罩30的左右方向的中央的假想线。也就是说,在本实施例中,上壳体20的左右方向的中央和原稿罩30的左右方向的中央一致。
<扣手凹部>
如图1~图3所示,原稿罩30具有扣手凹部40。扣手凹部40是“扣手部”的一例。
扣手凹部40位于上壳体20的前壁部20F的上方。另外,扣手凹部40位于包括原稿罩30的左右方向的中央在内的区域、即包括图2所示的中央线C1在内的区域。
如图3及图6所示,扣手凹部40从原稿罩30的罩前端部30F以接近开闭轴心X30的方式向后凹陷。另外,扣手凹部40从原稿罩30的底面向上凹陷。扣手凹部40利用其内壁面来划分在左右方向上细长地延伸且在原稿罩30的罩前端部30F处向前及向下敞开的空间。
扣手凹部40具有上侧扣手内壁面40U及扣手内壁面40S。上侧扣手内壁面40U是扣手凹部40的内壁面中的位于上方且朝下的内壁面。扣手内壁面40S是扣手凹部40的内壁面中的位于左方且朝右的内壁面。扣手内壁面40S是“扣手侧端”的一例。
用户能够将指尖向扣手凹部40内插入而将手搭放于扣手凹部40的上侧扣手内壁面40U。扣手凹部40接受用户对原稿罩30的转动操作、即用于使原稿罩30在图1等所示的封闭位置与图3所示的敞开位置之间转动的手动操作。
如图1及图2所示,扣手凹部40位于与侧引导件34A、34B在左右方向上重叠的位置。由此,用户在将手向扣手凹部40的上侧扣手内壁面40U搭放的情况和操作侧引导件34A、34B的情况下,能够使伸手的方向相同。
<操作面板>
如图3所示,上壳体20具有操作面板10。操作面板10相比上壳体20的前壁部20F向前方突出。操作面板10的上表面10U从上壳体20的前壁部20F的上端到操作面板10的面板前端10F的上端为止向前缓慢地下降倾斜。
操作面板10具有面板侧端10S。面板侧端10S是操作面板10的位于右方的侧面。面板侧端10S朝右而在前后方向及上下方向上呈大致平面状地延伸。
如图2所示,操作面板10位于相比中央线C1靠左方处,而且位于相比扣手凹部40靠左方处。如图2及图6所示,操作面板10的面板侧端10S位于与扣手凹部40的扣手内壁面40S在左右方向上一致的位置。
操作面板10具有触摸面板110及电源按钮170B。触摸面板110位于操作面板10的上表面10U的大致中央。电源按钮170B位于操作面板10的上表面10U中的相比触摸面板110靠右方处。
电源按钮170B是用于切换复合机1的电源的闭合和断开的按钮。若用户按下电源按钮170B而将复合机1的电源闭合,则图像形成部5、图像读取部2及输送部3等接通电源而成为能够工作的状态。
触摸面板110为透过型,接受用户对图像形成部5、图像读取部2及输送部3等进行的操作指示输入。
如图7及图8所示,操作面板10在其内部具有LCD面板150。LCD面板150利用液晶画面来显示表示图像形成部5、图像读取部2及输送部3等的运转状态、设定等的图像。用户能够经由触摸面板110而目视确认LCD面板150显示的图像。
另外,用户能够将手搭放于操作面板10,进行用于使上壳体20在图1等所示的载置位置与图4等所示的上升位置之间转动的手动操作。
<操作面板的外装结构>
如图7~图10所示,操作面板10具有面板基体120及外壳100作为外装结构。
如图7及图9所示,面板基体120一体成形于形成上壳体20的底壁等的树脂制的扫描仪基体20Z。如图6及图7所示,面板基体120的底壁的下表面形成了操作面板10的面板下表面10D。面板下表面10D相对于上壳体20的下表面20D几乎无高低差地连接。
如图9所示,面板基体120具有从面板基体120的底壁的外周缘向上突出的外周壁、位于该外周壁的内侧的格子状的肋、螺纹孔、卡合部等。
如图11所示,外壳100具有上壁101、面板侧壁102及延出部103。上壁101具有使触摸面板110露出的面板开口101A和使电源按钮170B露出的按钮开口101B。面板侧壁102从上壁101的外周缘向下突出。延出部103从上壁101的后端向后突出。
如图3及图7所示,通过将外壳100从上方相对于面板基体120组装,使未图示的螺钉从下方相对于面板基体120插通,并向外壳100拧入,从而外壳100固定于面板基体120。
在外壳100固定于面板基体120的状态下,上壁101的上表面形成了操作面板10的上表面10U。面板侧壁102的前表面形成了操作面板10的面板前端10F。面板侧壁102的右表面形成了操作面板10的面板侧端10S。延出部103形成了上壳体20的上表面中的前壁部20F侧的一部分。
如图7所示,外壳100的延出部103延伸至被位于封闭位置的原稿罩30覆盖的位置。
<操作面板的内部结构>
如图7、图8及图10所示,触摸面板110为矩形状,通过其外周缘111从下方与外壳100的上壁101中的面板开口101A的周缘抵接而在面板开口101A的内侧露出,从而位于操作面板10的上表面10U。
如图10所示,在触摸面板110的外周缘111与上壁101中的面板开口101A的周边之间存在树脂膜制的框状间隔件110W。
操作面板10在其内部具有触摸面板支架金属板130、触摸面板支架140、屏蔽金属板160、电源开关用屏蔽金属板167及基板180。
触摸面板支架金属板130是大致矩形框状的金属板构件。触摸面板支架金属板130的内周缘相对于矩形状的LCD面板150的外周缘稍大。触摸面板支架金属板130具有从其内周缘向下弯折而能够与LCD面板150的外周缘抵接的多个小片135。
触摸面板支架金属板130的外周缘相对于触摸面板110的外周缘111具有余裕地大。如图7、图8及图11所示,触摸面板支架金属板130从下方支承触摸面板110的外周缘111。如图11所示,由外周缘111包围的区域是触摸面板110所在的区域110E。
另外,触摸面板支架金属板130利用多个小片135将位于触摸面板110的下方的LCD面板150在前后方向及左右方向上定位。
如图10所示,触摸面板支架140是通过热塑性树脂的注射成形等而制造的树脂成形品。触摸面板支架140一体地具有支架主体141及电源按钮支承部147。
支架主体141是将LCD面板150在前后方向及左右方向上包围的大致矩形框状。电源按钮支承部147连接于支架主体141的右端缘。
屏蔽金属板160是金属板构件,位于支架主体141的下方。电源开关用屏蔽金属板167也是金属板构件,位于电源按钮支承部147的下方。基板180位于屏蔽金属板160及电源开关用屏蔽金属板167的下方。
触摸面板支架金属板130、触摸面板支架140、屏蔽金属板160及基板180通过多个螺钉而紧固于外壳100,触摸面板110及LCD面板150在它们之间被支承。
触摸面板支架140的支架主体141具有多个支承肋142。各支承肋142从支架主体141的外周缘向上突出,且沿着该外周缘而延伸。
如图7及图8所示,支架主体141利用多个支承肋142来从下方支承触摸面板支架金属板130。在图11中,对多个支承肋142与触摸面板支架金属板130抵接的区域标注有网线。
支架主体141利用多个支承肋142在相比触摸面板110所在的区域110E靠外侧且与触摸面板支架金属板130的外周缘相邻的区域中从下方支承触摸面板支架金属板130。
如图10所示,操作面板10具有电源开关170。电源开关170具有电源开关主体170A和上述的电源按钮170B。电源开关主体170A在操作面板10的内部位于基板180上。
电源按钮170B的从按钮开口101B露出的上表面以外的部分位于操作面板10的内部。另外,电源按钮170B位于电源开关主体170A的上方。
触摸面板支架140的电源按钮支承部147在操作面板10的内部支承电源按钮170B。电源按钮支承部147容许由用户的按下引起的电源按钮170B的向下的移动,并且在用户不再按下时使电源按钮170B返回原来的位置。电源开关主体170A通过电源按钮170B的位移而将触点断开或接通。
触摸面板支架140通过具有电源按钮支承部147而兼作电源开关支架,该电源开关支架支承电源按钮170B及电源开关主体170A中的电源按钮170B。
如图7所示,操作面板10以基板180随着从面板前端10F侧朝向接触分离部25侧而向上倾斜的姿势收容基板180。
<操作面板的槽>
如图6及图7所示,操作面板10的面板下表面10D具有槽70。槽70一体形成于面板基体120的底壁。槽70从面板下表面10D向上凹陷,并具有第一槽71及第二槽72。
第一槽71位于接触分离部25与操作面板10的面板前端10F之间,沿左右方向延伸。更详细而言,第一槽71位于相比接触分离部25的最靠前方的部分靠前方处。第一槽71具有第一面71A及第二面71B。
如图7所示,第一面71A是第一槽71的位于前方的朝下的内壁面。第一面71A随着从面板前端10F侧朝向接触分离部25侧而向上倾斜。
第二面71B是第一槽71的位于后方的朝前的内壁面。第二面71B在相比第一面71A靠接触分离部25的位置朝向面板前端10F侧。
第二面71B相对于面板下表面10D的角度α2比第一面71A相对于面板下表面10D的角度α1大。在本实施例中,作为一例,角度α1是20°~30°左右,角度α2是80°~90°左右。
如图6所示,第二槽72与第一槽71的右端连结而向后延伸,与第一槽71一起包围接触分离部25。更详细而言,第二槽72位于相比接触分离部25的最靠右方的部分靠右方处。第二槽72位于接触分离部25与面板侧端10S之间。
面板下表面10D具有第一端缘10D1及第二端缘10D2。第一端缘10D1在面板下表面10D的左方沿前后方向延伸。第二端缘10D2在面板下表面10D的右方沿前后方向延伸。接触分离部25偏向面板下表面10D的第一端缘10D1侧。
将槽70的位于左方的第一端70M与第一端缘10D1之间的左右方向上的距离设为第一距离L1。将槽70的位于右方的第二端70N与第二端缘10D2之间的左右方向上的距离设为第二距离L2。第二距离L2比第一距离L1大。
如图12所示,基板180位于俯视操作面板10时与槽70重叠的位置。如图9所示,面板基体120将槽70所在的区域利用格子状的肋加强。
如图7所示,通过这样的槽70,在用户要将手搭放于操作面板10时,一边与操作面板10的面板下表面10D抵接一边前进的指尖在接触分离部25的近前进入操作面板10的第一槽71或第二槽72,因此能够限制手够到接触分离部25。
<作用效果>
在实施例1的复合机1中,如图6所示,上壳体20的下表面20D具有接触分离部25。操作面板10的面板下表面10D具有向上凹陷的槽70。并且,槽70具有位于接触分离部25与操作面板10的面板前端10F之间的第一槽71。
通过该结构,在用户要将手搭放于操作面板10时,一边与操作面板10的面板下表面10D抵接一边前进的指尖在接触分离部25的近前进入操作面板10的第一槽71,因此能够限制手够到接触分离部25。由此,该复合机1能够抑制在接触分离部25与下壳体50的抵接部57L1之间夹住手等不良状况。
另外,该复合机1在相比接触分离部25靠前方处不具有为了限制用户的手够到接触分离部25而从上壳体20的下表面20D向下大幅突出的腿部,不存在这样的腿部在上下方向上占用空间这一问题。
因此,实施例1的复合机1能够实现操作性的提高和上下方向的小型化。
另外,在该复合机1中,第一槽71在接触分离部25与面板前端10F之间沿左右方向延伸。并且,槽70具有第二槽72,该第二槽72与第一槽71连结而向后延伸,并与第一槽71一起包围接触分离部25。通过该结构,在用户要从各种各样的方向将手搭放于操作面板10时,指尖在接触分离部25的进入第一槽71或第二槽72。其结果,该复合机1能够可靠性高地限制手够到接触分离部25。
而且,在该复合机1中,如图2所示,操作面板10位于相比中央线C1靠左方处。并且,如图6所示,第二槽72位于接触分离部25与操作面板10的面板侧端10S之间。通过该结构,位于用户的手容易够到的一侧的第二槽72与第一槽71一起以大致L字形状包围接触分离部25。其结果,该复合机1能够可靠性高地限制手够到接触分离部25。
另外,在该复合机1中,接触分离部25偏向面板下表面10D的第一端缘10D1侧。并且,槽70的第二端70N与面板下表面10D的第二端缘10D2之间的第二距离L2比槽70的第一端70M与面板下表面10D的第一端缘10D1之间的第一距离L1大。通过该结构,该复合机1在操作面板10的面板下表面10D的与接触分离部25偏向的一侧相反的一侧且距上壳体20的左右方向的中央近而容易挠曲的区域中,能够抑制由槽70引起的强度下降。
而且,在该复合机1中,如图7所示,操作面板10以基板180随着从面板前端10F侧朝向接触分离部25侧而向上倾斜的姿势收容基板180。如图12所示,基板180位于俯视操作面板10时与槽70重叠的位置。并且,如图7所示,第一槽71具有随着从面板前端10F侧朝向接触分离部25侧而向上倾斜的第一面71A。通过该结构,该复合机1能够利用第一面71A恰当地确保操作面板10内的基板180的配置空间,并使用户的指尖在接触分离部25的近前可靠性高地进入操作面板10的第一槽71。
另外,在该复合机1中,第一槽71具有第二面71B,该第二面71B在相比第一面71A靠接触分离部25的位置朝向面板前端10F侧。并且,第二面71B相对于面板下表面10D的角度α2比第一面71A相对于面板下表面10D的角度α1大。通过该结构,该复合机1能够将通过第一面71A而进入到操作面板10的第一槽71的用户的指尖利用第二面71B来抵挡。其结果,该复合机1能够进一步可靠性高地限制手够到接触分离部25。
而且,在该复合机1中,如图2所示,扣手凹部40位于包括原稿罩30的左右方向的中央在内的区域、即包括中央线C1在内的区域。操作面板10位于相比扣手凹部40靠左方处。操作面板10的位于右方的面板侧端10S位于与扣手凹部40的位于左方的扣手内壁面40S在左右方向上一致的位置。通过这样的位置关系,操作面板10位于在左右方向上不与扣手凹部40重叠的位置。因而,在用户要将手搭放于扣手凹部40的上侧扣手内壁面40U而使原稿罩30转动时手难以触碰操作面板10,手难以被夹在扣手凹部40与操作面板10之间。另外,用户容易将手搭放于位于包括原稿罩30的左右方向的中央在内的区域的扣手凹部40的上侧扣手内壁面40U。因此,该复合机1能够使原稿罩30的转动操作的操作性提高。
另外,在该复合机1中,如图1及图2所示,通过扣手凹部40从原稿罩30的罩前端部30F以接近开闭轴心X30的方式凹陷且面板侧端10S位于与扣手内壁面40S在左右方向上一致的位置的结构,用户能够以面板侧端10S为基准而容易地判别扣手凹部40的位置。另外,通过该结构,扣手凹部40不突出,因此容易使复合机1的外观设计性提高。
而且,在该复合机1中,扣手凹部40位于与侧引导件34A、34B在左右方向上重叠的位置。通过该结构,用户在将手搭放于扣手凹部40的上侧扣手内壁面40U的情况和操作侧引导件34A、34B的情况下,能够使伸手的方向相同。其结果,该复合机1能够抑制用户感到繁琐。
另外,在该复合机1中,如图3及图7所示,操作面板10的外壳100的延出部103延伸至被位于封闭位置的原稿罩30覆盖的位置。通过该结构,在用户将手搭放于操作面板10而转动操作上壳体20时、操作操作面板10的触摸面板110、电源按钮170B时等,即使操作面板10快要松动,位于封闭位置的原稿罩30的罩前端部30F也从上方与延出部103抵接而按压操作面板10,因此操作面板10难以松动。
而且,在该复合机1中,如图7、图8、图10及图11所示,触摸面板支架金属板130从下方支承触摸面板110的外周缘111。并且,触摸面板支架140利用多个支承肋142在相比触摸面板110所在的区域110E靠外侧处从下方支承触摸面板支架金属板130。通过该结构,如图7及图8所示,在因用户的按下而向触摸面板110作用过负荷F1的情况下,触摸面板支架金属板130能够与触摸面板110一起挠曲。其结果,该复合机1能够抑制触摸面板110的局部性的挠曲,因此触摸面板110难以破损。
另外,在该复合机1中,如图10所示,触摸面板支架140通过具有电源按钮支承部147而兼作电源开关支架,该电源开关支架支承电源按钮170B及电源开关主体170A中的电源按钮170B。通过该结构,该复合机1与假设操作面板10分别具有触摸面板支架140和电源开关支架的情况相比,能够实现部件件数的削减及组装作业的简化,其结果,能够实现制造成本的低廉化。
(变形例)
在图13中示出关于实施例1的复合机1将操作面板10的配置向左方错动的变形例。在该变形例的复合机1A中,操作面板10的面板侧端10S位于从扣手凹部40的扣手内壁面40S向左方离开的位置。在这样的变形例中,也能够与实施例1的复合机1同样地使原稿罩30的转动操作的操作性提高。
(实施例2)
如图14~图16所示,实施例2的复合机200关于实施例1的复合机1的操作面板10,取代上表面10U而具有上表面210U。另外,该复合机200关于操作面板210,取代实施例1的电源按钮170B及触摸面板110而具有电源按钮270B、显示部250、第一操作键271A、271B、271C、271D、271E、271F及第二操作键272A、272B、272C、272D、272E、272F。
实施例2的其他的结构与实施例1是同样的。因而,关于与实施例1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而省略或简化说明。
如图16所示,显示部250位于操作面板210的上表面210U的大致中央。电源按钮270B位于操作面板10的上表面10U中的相比触摸面板110靠左方处。
电源按钮270B是用于切换复合机200的电源的闭合和断开的按钮。若用户按下电源按钮270B而将复合机200的电源闭合,则图像形成部5、图像读取部2及输送部3等接通电源而成为能够工作可能的状态。
显示部250利用液晶画面等来显示表示图像形成部5、图像读取部2及输送部3等的运转状态、设定等的图像。即,显示部250只是显示图像,不供用户输入操作指示。
第一操作键271A~271F位于操作面板210的上表面210U中的相比显示部250靠面板前端10F侧处,在左右方向上排成一列。
第一操作键271A~271F接受用户对图像形成部5、图像读取部2及输送部3等进行的操作指示输入。
第二操作键272A~272F位于操作面板210的上表面210U中的相比显示部250靠右方处。第二操作键272A~272F与显示部250在左右方向上并列。
第二操作键272A~272F接受用户对图像形成部5、图像读取部2及输送部3等进行的操作指示输入。
如图15所示,复合机200所具有的接触分离部25及槽70与实施例1的复合机1的接触分离部25及槽70相同。
如图16所示,槽70位于俯视操作面板10时与显示部250及电源按钮270B重叠的位置。另外,槽70位于从第一操作键271A~271F向后方离开的位置。而且,槽70位于从第二操作键272A~272F向左方离开的位置。
如图15所示,以基板280随着从面板前端10F侧朝向接触分离部25侧而向上倾斜的姿势收容基板280。如图16所示,基板280位于俯视操作面板210时与槽70重叠的位置。
<作用效果>
实施例2的复合机200通过图15及图16所示的槽70,在用户要将手搭放于操作面板210时,一边与操作面板210的面板下表面10D抵接一边前进的指尖在接触分离部25的近前进入操作面板210的第一槽71或第二槽72,因此能够限制手够到接触分离部25。由此,该复合机200能够抑制在接触分离部25与下壳体50的抵接部57L1之间夹住手等不良状况。
另外,该复合机200在相比接触分离部25靠前方处不具有为了限制用户的手够到接触分离部25而从上壳体20的下表面20D向下大幅突出的腿部,不存在这样的腿部在上下方向上占用空间这一问题。
因此,实施例2的复合机200能够与实施例1的复合机1同样地实现操作性的提高和上下方向的小型化。
另外,在该复合机200中,如图16所示,俯视操作面板210时,槽70位于与显示部250及电源按钮270B重叠的位置且位于从第一操作键271A~271F向后方离开的位置。通过该结构,操作面板210即使在第一操作键271A~271F被用户用力按压了的情况下,也能够利用由槽70引起的强度下降少的区域来支承该按压力。其结果,该复合机200能够抑制操作面板10的变形。需要说明的是,电源按钮270B是为了切换复合机200的电源的闭合和断开而操作的键,因此与其他的操作键相比用户操作的机会少。因而,电源按钮270B位于俯视操作面板210时与槽70重叠的位置。
而且,在该复合机200中,俯视操作面板210时,槽70位于与显示部250重叠的位置且位于从第二操作键272A~272F向左方离开的位置。通过该结构,操作面板210即使在第二操作键272A~272F被用户用力按压了的情况下,也能够利用由槽70引起的强度下降少的区域来支承该按压力。其结果,该复合机200能够抑制操作面板210的变形。
另外,在该复合机200中,基板280位于俯视操作面板210时与槽70重叠的位置。并且,如图15所示,第一槽71的第一面71A随着从面板前端10F侧朝向接触分离部25侧而向上倾斜。通过该结构,该复合机200能够利用第一面71A来恰当地确保操作面板210内的基板280的配置空间,并且用户能够使指尖在接触分离部25的近前向操作面板210的第一槽71可靠性高地进入。
以上,结合实施例1、2而说明了本发明,但本发明不被上述实施例1、2限制,当然能够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适当变更而应用。
在实施例1、2中,槽70是具有第一槽71及第二槽72的L字形状,但本发明不限定于该结构。例如,槽也可以仅具有第一槽。另外,槽也可以是2个第二槽连结于第一槽的一端和另一端的C字形状。
在实施例1、2中,扣手部是扣手凹部40,扣手侧端是扣手内壁面40S,但例如扣手部也可以是从原稿罩的罩前端部向前突出的把手等扣手凸部,另外,扣手侧端也可以是该扣手凸部的位于左右方向的一方的外壁面。
在实施例1中,电源开关170是具有电源按钮170B及电源开关主体170A的按钮开关,但例如电源开关也可以是摇臂开关、滑动开关等各种各样的开关。
在实施例1中,触摸面板支架140的电源按钮支承部147仅支承电源按钮170B,但例如触摸面板支架也可以兼作支承电源按钮及电源开关主体的电源开关支架。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例如能够利用于具备图像读取部及图像形成部的复合机等。

Claims (18)

1.一种复合机,具备:
图像读取部,读取原稿的图像;
图像形成部,位于相比所述图像读取部靠下方处,在片材上形成图像;
下壳体,收容所述图像形成部;及
上壳体,收容所述图像读取部,并具有前壁部,该前壁部沿左右方向延伸且位于相比所述上壳体的后端部靠前方处,
所述上壳体的所述后端部连结于所述下壳体,所述上壳体能够绕着沿所述左右方向延伸的转动轴心在所述前壁部侧载置于所述下壳体的载置位置与所述前壁部侧相比所述载置位置靠上方的上升位置之间转动,
所述复合机的特征在于,
所述上壳体具有相比所述前壁部向前方突出的操作面板,
所述上壳体的下表面具有接触分离部,该接触分离部在所述上壳体位于所述载置位置的状态下与所述下壳体抵接,并在所述上壳体位于所述上升位置的状态下从所述下壳体分离,
所述操作面板的面板下表面具有向上凹陷的槽,
所述槽具有在前后方向上位于所述接触分离部与所述操作面板的面板前端之间的第一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机,其中,
所述第一槽沿所述左右方向延伸,
所述槽还具有第二槽,该第二槽与所述第一槽连结而向后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复合机,其中,
所述操作面板位于所述上壳体的相比所述左右方向的中央靠所述左右方向的一方处,
所述第二槽在所述左右方向上位于所述接触分离部与所述操作面板的位于所述左右方向的另一方的面板侧端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复合机,其中,
所述操作面板位于所述上壳体的相比所述左右方向的中央靠所述左右方向的一方处,
所述面板下表面具有在所述左右方向的所述一方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第一端缘和在所述左右方向的另一方沿所述前后方向延伸的第二端缘,
所述接触分离部在所述左右方向上相比所述第二端缘靠所述第一端缘,
若将所述槽的位于所述左右方向的所述一方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端缘之间的所述左右方向上的距离设为第一距离,
并将所述槽的位于所述左右方向的所述另一方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端缘之间的所述左右方向上的距离设为第二距离,
则所述第二距离比所述第一距离大。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复合机,其中,
所述操作面板以基板随着从所述面板前端侧朝向所述接触分离部侧而向上倾斜的姿势收容所述基板,
所述基板位于俯视所述操作面板时与所述槽重叠的位置,
所述第一槽具有随着从所述面板前端侧朝向所述接触分离部侧而向上倾斜的第一面。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复合机,其中,
所述第一槽具有第二面,该第二面在相比所述第一面靠所述接触分离部的位置朝向所述面板前端侧,
所述第二面相对于所述面板下表面的角度比所述第一面相对于所述面板下表面的角度大。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复合机,其中,
所述操作面板具有:
显示部,位于所述操作面板的上表面;及
第一操作键,位于所述操作面板的所述上表面中的相比所述显示部靠所述面板前端侧处,接受对所述图像形成部及所述图像读取部的输入操作,
俯视所述操作面板时,所述槽位于与所述显示部重叠的位置且位于不与所述第一操作键重叠的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复合机,其中,
所述操作面板具有:
显示部,位于所述操作面板的上表面;及
第二操作键,位于所述操作面板的所述上表面且与所述显示部在所述左右方向上并列,接受对所述图像形成部及所述图像读取部的输入操作,
俯视所述操作面板时,所述槽位于与所述显示部重叠的位置且位于不与所述第二操作键重叠的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复合机,其中,所述接触分离部呈从所述上壳体的下表面向下突出的肋形状。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复合机,其中,所述肋形状具有沿所述左右方向延伸的一部分和从该一部分向后延伸的另一部分。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机,其中,
所述图像读取部具有:
原稿支承面,支承原稿;及
读取传感器,读取支承于所述原稿支承面的所述原稿的图像,
所述复合机还具备原稿罩,该原稿罩连结于所述上壳体的所述后端部,能够绕着沿所述左右方向延伸的开闭轴心而在覆盖所述原稿支承面的封闭位置与敞开所述原稿支承面的敞开位置之间转动,
所述原稿罩具有扣手部,该扣手部位于所述上壳体的所述前壁部的上方,且位于包括所述原稿罩的所述左右方向的中央在内的区域,并用于转动所述原稿罩,
所述操作面板位于相比所述扣手部靠所述左右方向的一方处,
所述操作面板的位于所述左右方向的另一方的面板侧端位于与所述扣手部的扣手侧端在所述左右方向上一致的位置,或者位于从所述扣手侧端向所述左右方向的所述一方离开的位置,所述扣手侧端位于所述扣手部的所述左右方向的所述一方。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复合机,其中,
所述扣手部是从所述原稿罩的罩前端部以接近所述开闭轴心的方式凹陷的扣手凹部,
所述扣手侧端是所述扣手凹部的位于所述左右方向的所述一方的扣手内壁面,
所述面板侧端位于与所述扣手内壁面在所述左右方向上一致的位置。
13.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复合机,其中,
所述原稿罩具有:
供给托盘,支承原稿;及
输送部,输送所述供给托盘上的原稿,
所述读取传感器能够读取通过所述输送部输送的所述原稿的图像,
所述供给托盘具有侧引导件,该侧引导件能够在前后方向上滑动,并将原稿在所述前后方向上定位,
所述扣手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与所述侧引导件在所述左右方向上一致的位置。
14.根据权利要求11~13中任一项所述的复合机,其中,
所述操作面板的外壳延伸至被位于所述封闭位置的所述原稿罩覆盖的位置。
15.根据权利要求11~14中任一项所述的复合机,其中,
所述操作面板具有:
触摸面板,位于所述操作面板的上表面;
触摸面板支架金属板,位于所述操作面板内,从下方支承所述触摸面板的外周缘;及
触摸面板支架,位于所述操作面板内,在相比所述触摸面板所在的区域靠外侧处从下方支承所述触摸面板支架金属板。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复合机,其中,
所述操作面板具有电源开关,
该电源开关具有:
电源按钮,位于所述操作面板的上表面;及
电源开关主体,位于所述操作面板内,通过所述电源按钮的位移而将触点断开或接通,
所述触摸面板支架支承所述电源按钮及所述电源开关主体中的至少所述电源按钮。
17.一种复合机,具备:
图像读取部,读取原稿的图像;
图像形成部,位于相比所述图像读取部靠下方处,在片材上形成图像;
下壳体,收容所述图像形成部;及
上壳体,收容所述图像读取部,
所述上壳体连结于所述下壳体,所述上壳体能够在载置于所述下壳体的载置位置与相比所述载置位置靠上方的上升位置之间转动,
所述复合机的特征在于,
所述上壳体具有向外侧突出的操作面板,
所述操作面板的面板下表面具有向上凹陷的槽,
所述槽位于所述上壳体的下表面的抵接区域与所述操作面板的外端之间,所述抵接区域是在所述上壳体的下表面中在所述上壳体位于所述载置位置的状态下与所述下壳体抵接、并在所述上壳体位于所述上升位置的状态下与所述下壳体分离的区域。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复合机,其中,所述槽沿所述抵接区域延伸。
CN202210338326.XA 2021-04-01 2022-04-01 复合机 Pending CN11520899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062564A JP2022157991A (ja) 2021-04-01 2021-04-01 複合機
JP2021-062567 2021-04-01
JP2021-062564 2021-04-01
JP2021062567A JP2022157994A (ja) 2021-04-01 2021-04-01 複合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208990A true CN115208990A (zh) 2022-10-18

Family

ID=834485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338326.XA Pending CN115208990A (zh) 2021-04-01 2022-04-01 复合机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11622053B2 (zh)
CN (1) CN115208990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2062607A (ja) * 2020-10-08 2022-04-20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原稿搬送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389177B2 (ja) * 2006-10-26 2009-12-24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594905B2 (ja) 2011-05-26 2014-09-24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自動原稿搬送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5839185B2 (ja) 2011-12-02 2016-01-06 株式会社リコー 自動原稿搬送装置、原稿読取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US11320776B2 (en) * 2019-11-28 2022-05-03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a guide member forming a reconveyance path
US11838464B2 (en) * 2020-03-24 2023-12-05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7484567B2 (ja) * 2020-08-24 2024-05-16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画像読取装置及び該画像読取装置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22125796A (ja) * 2021-02-17 2022-08-2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読取装置及び記録装置
JP2022131421A (ja) * 2021-02-26 2022-09-0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20321718A1 (en) 2022-10-06
US11622053B2 (en) 2023-04-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610004B2 (ja) 押しボタン機構、操作パネル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KR101403202B1 (ko) 스위치 장치 및 전자 장치
JP5100214B2 (ja) 携帯端末機
JP4984468B2 (ja) 電子機器
CN115208990A (zh) 复合机
US6995975B2 (en) Electronic apparatus comprising keyboard-mounted housing
JP6536513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7173205B2 (en) Electronic device with manual operation button
US20200270090A1 (en) Image read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image reading apparatus
JP2008193157A (ja) 撮像装置
CN107124525B (zh) 图像读取装置
US7697174B2 (en) Image reader
US7456369B2 (en) Push button mechanism, operation panel,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20140029188A1 (en) Notebook computer adapted to illuminating key module mounted thereon
JP6691934B2 (ja) 連結構造体及び電子機器
JP2022157994A (ja) 複合機
US7745752B2 (en) Mounting of an operation key within an operation panel
JP2022157991A (ja) 複合機
JP2008077508A (ja) 操作パネル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047464A (ja) ボタン装置
US20120090974A1 (en) Illuminated keyboard of notebook computer
CN113954539B (zh) 记录装置
JP7506106B2 (ja) キーボード
JP2024046988A (ja) 操作パネル装置
JP5573735B2 (ja) 入力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