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193893A - 电脉冲分解方法、复合材、复合材分解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电脉冲分解方法、复合材、复合材分解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193893A
CN115193893A CN202210162203.5A CN202210162203A CN115193893A CN 115193893 A CN115193893 A CN 115193893A CN 202210162203 A CN202210162203 A CN 202210162203A CN 115193893 A CN115193893 A CN 11519389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ductor
composite material
insulating member
convex portion
electric puls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162203.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小山哲史
岸本直辉
所千晴
林秀原
小板丈敏
近藤正隆
浪平隆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Waseda University
Kumamoto University NUC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Waseda University
Kumamoto University NU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Waseda University, Kumamoto University NUC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519389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19389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2CRUSHING, PULVERISING, OR DISINTEGRATING; PREPARATORY TREATMENT OF GRAIN FOR MILLING
    • B02CCRUSHING, PULVERISING, OR DISINTEGRATING IN GENERAL; MILLING GRAIN
    • B02C19/00Other disintegrating devices or methods
    • B02C19/18Use of auxiliary physical effects, e.g. ultrasonics, irradiation, for disintegrat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9DISPOSAL OF SOLID WASTE; RECLAMATION OF CONTAMINATED SOIL
    • B09BDISPOSAL OF SOLID WAS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09B3/00Destroying solid waste or transforming solid waste into something useful or harmless
    • B09B3/50Destroying solid waste or transforming solid waste into something useful or harmless involving radiation, e.g. electro-magnetic wav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BCABLES; CONDUCTORS; INSULATO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CONDUCTIVE, INSULATING OR DIELECTRIC PROPERTIES
    • H01B7/00Insulated conductors or cabl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form
    • H01B7/38Insulated conductors or cabl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form with arrangements for facilitating removal of insula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2CRUSHING, PULVERISING, OR DISINTEGRATING; PREPARATORY TREATMENT OF GRAIN FOR MILLING
    • B02CCRUSHING, PULVERISING, OR DISINTEGRATING IN GENERAL; MILLING GRAIN
    • B02C19/00Other disintegrating devices or methods
    • B02C19/18Use of auxiliary physical effects, e.g. ultrasonics, irradiation, for disintegrating
    • B02C2019/183Crushing by discharge of high electrical energ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9DISPOSAL OF SOLID WASTE; RECLAMATION OF CONTAMINATED SOIL
    • B09BDISPOSAL OF SOLID WAS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09B2101/00Type of solid waste
    • B09B2101/05Vehicles; Vehicle par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BCABLES; CONDUCTORS; INSULATO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CONDUCTIVE, INSULATING OR DIELECTRIC PROPERTIES
    • H01B15/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for salvaging material from cabl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W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WASTEWATER TREATMENT OR WASTE MANAGEMENT
    • Y02W30/00Technologies for solid waste management
    • Y02W30/50Reuse, recycling or recovery technologies
    • Y02W30/56Reuse, recycling or recovery technologies of vehicl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W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WASTEWATER TREATMENT OR WASTE MANAGEMENT
    • Y02W30/00Technologies for solid waste management
    • Y02W30/50Reuse, recycling or recovery technologies
    • Y02W30/62Plastics recycling; Rubber recycling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Toxicolog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Insulating Bodies (AREA)
  • Processing Of Solid Wastes (AREA)
  • Disintegrating Or Milling (AREA)

Abstract

一种电脉冲分解方法,借由电脉冲将利用绝缘部件9接合或结合多个导体(7,8)而成的复合材1分离,所述电脉冲分解方法包括:凸部形成工序S1,在多个导体中的至少一个导体(7)的配置复合材1的一侧的特定的部位形成凸部10;及,分离工序S2,借由使电极(正极电极12、负极电极14)抵接于多个导体各者的表面,对电极间施加电脉冲,来破坏绝缘部件9,将复合材1中的多个导体(7,8)分离。由此,可以利用简单的方法产生绝缘破坏,使因绝缘破坏的电流而产生的冲击波等作用于作为粘接剂发挥功能的绝缘部件中,从而有效地破坏绝缘部件,将多个导体从复合材中分离。

Description

电脉冲分解方法、复合材、复合材分解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脉冲分解方法、复合材、复合材分解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使用粘接剂将构成汽车车身的多个导体零件间接合或结合的车身组装方法正在普及。由于此方法有助于车身的轻量化,因此显示出在国内外渗透的迹象。另一方面,也有将废车的车身解体为多个构成部分,将可能的部分再利用的动向。对于构成部分中利用作为粘接剂发挥功能的绝缘部件接合或结合多个导体而成的复合材,有时会应用借由施加电脉冲来破坏粘接剂而将多个导体分离的电脉冲分解方法。更广泛地说,也有关于改善借由电脉冲来分解对象物的方法的提案,所述对象物是结合或接合绝缘体与导体而成(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先前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20-6945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在专利文献1的技术中,在结合或接合绝缘体与导体而成的对象物的表面的离有距离的位置抵接多个电极,对电极间施加电压而将对象物分解为绝缘体与导体。然而,在专利文献1的技术中,没有对由于施加电压而产生的电场所集中的空间上的位置进行研究。为了使电场的集中发生在期望的位置上从而破坏绝缘部件,需要应用细线来施加电压,但是在使细线与导体接触的部位的选择上存在困难。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脉冲分解方法、复合材、复合材分解方法,可以利用简单的方法产生绝缘破坏,使由于绝缘破坏及其伴随产生的放电而产生的冲击波、热、材料气化膨胀等(以下,冲击波等)作用于作为粘接剂发挥功能的绝缘部件中,从而有效地破坏绝缘部件,将多个导体从复合材中分离。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1)一种电脉冲分解方法,借由电脉冲将利用绝缘部件(例如,后述的绝缘部件9)接合或结合多个导体(例如,后述的第一导体7、第二导体8)而成的复合材(例如,后述的复合材1)分离,所述电脉冲分解方法包括:凸部形成工序(例如,后述的凸部形成工序S1),在前述多个导体中的至少一个导体(例如,后述的第一导体7)的配置前述绝缘部件的一侧的特定的部位形成凸部(例如,后述的凸部10);及,分离工序(例如,后述的分离工序S2),借由使电极(例如,后述的正极电极12、负极电极14)抵接于前述多个导体各者的表面,对前述电极间施加电脉冲,来破坏前述绝缘部件,将前述复合材中的前述多个导体分离。
(2)一种复合材(例如,后述的复合材1),利用绝缘部件(例如,后述的绝缘部件9)接合或结合特定的第一导体(例如,后述的第一导体7)与第二导体(例如,后述的第二导体8)而成,并借由电脉冲来分离,所述复合材(例如,后述的复合材1)具有:凸部(例如,后述的凸部10),形成在前述第一导体或前述第二导体中的至少一者(例如,后述的第一导体7)上,朝向另一者(例如,后述的第二导体8)突出;及,绝缘部件(例如,后述的绝缘部件9),涂布在包含形成前述凸部的部位的区域中,将前述第一导体与第二导体接合或结合。
(3)一种复合材分解方法,包括:复合材形成工序(例如,后述的复合材形成工序S81),在具有特定的凸部(例如,后述的凸部10)的第一导体(例如,后述的第一导体7)上涂布绝缘部件(例如,后述的绝缘部件9),利用前述绝缘部件将前述第一导体与位于前述凸部的突出端侧的第二导体(例如,后述的第二导体8)接合或结合,而形成复合材(例如,后述的复合材1);及,分离工序(例如,后述的分离工序S82),借由对前述第一导体与前述第二导体之间施加电脉冲,来破坏前述绝缘部件,将前述第一导体与前述第二导体分离。
(4)根据上述(1)的电脉冲分解方法,其中,前述凸部的高度为前述绝缘部件的厚度尺寸的四分之三以上。
(5)根据上述(2)的复合材,其中,前述凸部的高度为前述绝缘部件的厚度尺寸的四分之三以上。
(6)根据上述(3)的复合材分解方法,其中,前述凸部的高度为前述绝缘部件的厚度尺寸的四分之三以上。
(7)根据上述(4)的电脉冲分解方法,其中,在前述前述多个导体中的另一导体上形成绝缘性的膜,前述凸部与前述膜接触。
(8)根据上述(5)的复合材,其中,在前述前述多个导体中的另一导体上形成绝缘性的膜,前述凸部与前述膜接触。
(9)根据上述(6)的复合材分解方法,其中,在前述前述多个导体中的另一导体上形成绝缘性的膜,前述凸部与前述膜接触。
(发明的效果)
在(1)的电脉冲分解方法中,在凸部形成工序中所形成的凸部跟与该凸部接近并相对向的导体间容易发生绝缘破坏,可以借由使因绝缘破坏的电流而产生的冲击波等的作用发生在绝缘部件中,来有效地破坏绝缘部件,从而将构成复合材的多个导体分离。
在(2)的复合材中,在凸部的前端跟与该前端接近并相对向的第一导体或前述第二导体之间,容易发生绝缘破坏,因绝缘破坏的电流而产生的冲击波不会逃逸到绝缘部件的周围,可以有效地破坏绝缘部件,从而将构成复合材的多个导体分离。
在(3)的复合材分解方法中,在复合材形成工序中,预先在具有凸部的第一导体上涂布作为粘接剂发挥功能的绝缘部件,使第一导体与位于凸部的突出端侧的第二导体接合或结合,而形成复合材。因此,当在分离工序中,对第一导体与第二导体施加了电脉冲时,在第一导体的凸部跟与该凸部接近并相对向的第二导体间容易发生绝缘破坏。由此,可以借由因绝缘破坏的电流而产生的冲击波等,有效地破坏绝缘部件,从而将构成复合材的多个导体分离。
在(4)的电脉冲分解方法中,凸部的高度合适,在施加电脉冲时容易发生绝缘破坏,借由使因绝缘破坏的电流而产生的冲击波等的作用发生在绝缘部件中,将有效地破坏绝缘部件,因此可以容易地将构成复合材的多个导体分离。
在(5)的复合材中,凸部的高度合适,在施加电脉冲时容易发生绝缘破坏,可以借由因绝缘破坏的电流而产生的冲击波等,有效地破坏绝缘部件,从而将构成复合材的多个导体分离。
在(6)的复合材分解方法中,凸部的高度合适,在施加电脉冲时容易发生绝缘破坏,可以借由使因绝缘破坏的电流而产生的冲击波等的作用发生在绝缘部件中,来有效地破坏绝缘部件,从而将构成复合材的多个导体分离。
在(7)的电脉冲分解方法中,由于凸部与膜接触,用于管理作为粘接剂发挥功能的绝缘部件的厚度的机制、与用于切实地引起绝缘破坏而有效地进行绝缘部件的破坏的机制变得相同,从而实现了简化。
在(8)的复合材中,由于凸部与膜接触,用于管理作为粘接剂发挥功能的绝缘部件的厚度的机制、与用于切实地引起绝缘破坏而有效地进行绝缘部件的破坏的机制变得相同,从而实现了简化。
在(9)的复合材分解方法中,由于凸部与膜接触,用于管理作为粘接剂发挥功能的绝缘部件的厚度的机制、与用于切实地引起绝缘破坏而有效地进行绝缘部件的破坏的机制变得相同,从而实现了简化。
附图说明
图1是绘示本发明的概要的概念图。
图2是绘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图。
图3是图2的局部放大图。
图4是绘示在图3中定义的凸部的各尺寸及试验成果的图。
图5是绘示图2的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图。
图6是绘示作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电脉冲分解方法的工序图。
图7A是说明在本发明的实施过程中产生的绝缘破坏的路径的图。
图7B是说明在本发明的实施过程中产生的绝缘破坏的路径的图。
图7C是说明在本发明的实施过程中产生的绝缘破坏的路径的图。
图7D是说明在本发明的实施过程中产生的绝缘破坏的路径的图。
图8是绘示作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复合材分解方法的工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绘示本发明的概要的概念图。本发明涉及一种借由施加电脉冲而使利用粘接剂将钢板之类的导体彼此接合或结合而成的复合材1分离为各导体的方法、以及适合于该方法的复合材。在图1中,在由把持装置2把持着复合材1的状态下,从高电压脉冲产生装置3向复合材1的上下两表面间施加高电压脉冲。
把持装置2如下进行把持,即,利用设置在基座4上的固定把持部件5与可动把持部件6从复合材1的一侧部与另一侧部夹持复合材1,使复合材1维持水平的姿势。复合材1是借由利用作为粘接剂发挥功能的绝缘部件9接合或结合上表面侧的第一导体7与下表面侧的第二导体8而构成。在第一导体7的特定的部位处与第二导体8的对向面上,形成朝向第二导体8突出的凸部10。
在从高电压脉冲产生装置3导出的正极电缆11的端部,连接与第一导体7的上表面抵接的正极电极12。在从高电压脉冲产生装置3导出的负极电缆13的端部,连接与第二导体8的下表面抵接的负极电极14。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将作为高电压脉冲产生装置3所产生的电脉冲的高电压脉冲施加在正极电极12与负极电极14之间,利用因绝缘破坏的电流而产生的冲击波等破坏作为粘接剂发挥功能的绝缘部件9,由此将第一导体7与第二导体8分离。
图2是绘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图,而图3是图2的A部的放大图。在图2及图3中,对与图1的对应部标注相同的符号。例如,将均是钢板的第一导体7与第二导体8利用作为粘接剂发挥功能的绝缘部件9接合或结合而构成了复合材1。使正极电极12与作为第一导体7的外表面的上表面抵接。使负极电极14与作为第二导体8的外表面的下表面抵接。
在作为第一导体7的下表面的与第二导体8的对向面上,形成朝向第二导体8突出的凸部10。凸部10也可以形成为随着在第一导体7的外表面侧用冲头撞击来形成凹部而在其相反侧的面上出现的凸部。另外,也可以在作为第一导体7的下表面的与第二导体8的对向面上的凸部10的预定形成部位,使用焊接机堆积导体的熔接片,从而形成凸部10。此外,第二导体8是在其绝缘部件9侧的面上形成绝缘性的电沉积涂膜15的电沉积涂装钢板。
形成凸部10是为了在使用正极电极12及负极电极14,对第一导体7与第二导体8之间施加高电压的电脉冲时,容易在两个导体7,8之间产生由绝缘破坏引起的冲击波等。换言之,凸部10使两导体7,8间的绝缘强度下降,使得容易产生绝缘破坏。
绝缘破坏是众所周知的现象,将对此现象进行简单说明。对隔着间隙相对向的正负两电极间施加高电压后,原本存在于间隙间的电子开始朝向正侧的电极移动,而阳离子开始朝向负侧的电极移动。此时,由于电子高速碰撞间隙间悬浮的分子,悬浮分子释放出电子。如果像这样释放出的电子进而使悬浮分子不断释放出电子,则会产生电子雪崩,而在间隙间产生绝缘破坏。
发明人反复进行各种实验,对构成凸部10的部位的母材、与作为粘接剂发挥功能的绝缘部件9应用各种材料,并针对它们的每个组合,使施加在正极电极12与负极电极14之间的电压发生变化,而从各种条件中发现了容易产生绝缘破坏的凸部10的形状。即,获得了凸部10的形状理想的是从第一导体7侧朝向第二导体8侧变尖的锥状体这一验证结果。
由于在第一导体7与第二导体8之间夹设作为粘接剂发挥功能的绝缘部件9,因此在绝缘部件9侧形成与作为锥状体的凸部10对应的侧截面为V字状的槽口(notch)。
接下来,参照作为图2的A部的放大图的图3,定义凸部10各部的尺寸。将作为向下方变尖的锥状体的凸部10与第一导体7的作为假想边界面的锥状体底面部的直径设为直径D。将从凸部10的与第一导体7的作为假想边界面的锥状体底面部朝向第二导体8的突出尺寸设为高度H。将凸部10的顶部与第二导体8的上表面的间隙设为G。将与作为向下方变尖的锥状体的凸部10的顶部内切的假想圆的直径设为R。此R是与凸部10顶部的曲率半径r相对应的直径。
图4是绘示在图3中定义的凸部10的各尺寸及试验成果的图。作为试验中的既定的条件,作为粘接剂发挥功能的绝缘部件9的厚度尺寸即第一导体7的下表面与第二导体8的上表面的距离设为大致4mm。直径D的单位为mm,将其值设定为2、4、(6)、8。此外,(6)是预测值。间隙G跟与其相对应的高度H(加括号一并记载)的单位为mm,其值设定为1.5(2.5)、1.0(3.0)、0.5(3.5)、0.0(4.0)。试验成果中加括号表示的值是预测值。
在图4中,试验成果“极其有效果”是指,即使正极电极12与负极电极14之间的施加电压为相对低的值,也将切实发生第一导体7与第二导体8的绝缘破坏的状态。在此状态下,即使不怎么提高施加电压,也可以切实地破坏作为粘接剂发挥功能的绝缘部件9,从而将第一导体7与第二导体8分离。另一方面,“几乎没有效果”是指即使将上述施加电压设为相对高的值也不会发生绝缘破坏,从而无法将第一导体7与第二导体8分离的状态。另外,“有一些效果”是指,虽然不如“极其有效果”的情况,但大致可以引起绝缘破坏的状态。
根据图4的试验成果,一般来说可以判读到以下倾向。即,可以判读到,呈现R越小、凸部10的顶部越尖锐,则即使直径D及间隙G大,也可以引起绝缘破坏的倾向。另外,当间隙G超过一定的限度时,与R和D的值无关,不会发生绝缘破坏。简单来说,确认到凸部10的高度H为绝缘部件9的厚度尺寸的四分之三以上时,可以获得大致良好的成果。另外,呈现间隙G越小,越容易引起绝缘破坏的倾向。
在间隙G为0.0时,即在凸部10的顶部与第二导体8接触的状态下,无论直径D或R如何,均能够切实地引起绝缘破坏。即,即使应用作为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图5那样的半球状的凸部10,也可以切实地引起绝缘破坏。在图5中,也对与图2、图3的对应部标注相同的符号,这些各部的说明引用关于相同符号的说明。此外,如参照图2、图3所说明,在第二导体8上形成绝缘性的电沉积涂膜15,因此即使凸部10的顶部与第二导体8接触,仅凭此也不会在接触部位产生电导通。
在凸部10的前端与第二导体8接触的状态下,无论直径D或R如何,均能够切实地引起绝缘破坏,是指借由设置凸部10,能够利用其高度H来管理作为第一导体7与第二导体8的间隔的绝缘部件9的厚度。以往,难以管理作为粘接剂发挥功能的绝缘部件9的厚度,是将珠子等放入粘接剂中来进行此管理。对此,根据本发明,借由设置凸部10,其高度H也有助于作为粘接剂发挥功能的绝缘部件9的厚度的管理。换言之,用于管理作为粘接剂发挥功能的绝缘部件9的厚度的机制、与用于切实地引起绝缘破坏而有效地进行绝缘部件9的破坏的机制变得相同。
图6是绘示作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电脉冲分解方法的工序图。在图6中,也适当参照既已叙述的图1至图3来进行说明。此电脉冲分解方法包括凸部形成工序S1及分离工序S2。在凸部形成工序S1中,在作为多个导体的第一导体7与第二导体8中的至少一个导体即第一导体7的、配置作为粘接剂发挥功能的绝缘部件9的一侧的特定的部位形成凸部10。例如,如上所述,形成凸部10是形成为随着在第一导体7的外表面侧用冲头撞击来形成凹部而在其相反侧的面上出现的凸部。
在分离工序S2中,在电极抵接工序S21中,使正极电极12与第一导体7抵接,且使负极电极14与第二导体8抵接。继而,在电脉冲施加工序S22中,从高电压脉冲产生装置3经由正极电缆11及负极电缆13对正极电极12与负极电极14间施加作为高电压脉冲的电脉冲。
当像这样施加电脉冲时,在凸部10的突出端与第二导体8之间会产生因绝缘破坏而引起的冲击波等。借由使此冲击波等的作用发生在绝缘部件中,将有效地破坏绝缘部件。如此,作为粘接剂发挥功能的绝缘部件9被破坏,结果,构成复合材1的第一导体7与第二导体8分离。
图7A-图7D是从原理上说明在本发明的实施过程中产生的绝缘破坏的路径的图。在图7A-图7D中,对对应部标注了相同的符号。如图7A中所示,在空气16中,当第一导体7与第二导体8之间的电压达到绝缘破坏强度即3KV/mm以上时,会产生绝缘破坏。
如图7B中所示,在第一导体7与第二导体8之间夹着绝缘体17的情况下,当第一导体7与第二导体8之间的电压达到绝缘体17的绝缘破坏强度即例如40KV/mm以上时,产生绝缘破坏。在图7B中的情况下,第一导体7、第二导体8及绝缘体17被置于空气16中。与绝缘体17相比,空气16的绝缘强度较低,因此由绝缘破坏产生的电流沿着绝缘体17的空气16侧的表面流动。因此,所投入的能量在空气16侧被消耗,不贡献于对绝缘体17的破坏。
图7C是将图7B中的将绝缘体17夹在中间的第一导体7与第二导体8浸渍在水18中的状态。在图7C的状态下,由于水18的绝缘强度比空气16更大,因此在图7B的状态下在空气16侧被消耗的能量所引起的冲击波等的大部分会作用于绝缘体17侧,因此可以破坏绝缘体17。
另一方面,如图7D中所示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所示,如果在第一导体7上设置凸部10,则在凸部10的前端与第二导体8之间,如上所述,容易发生绝缘破坏。另外,能量不会在空气16侧被消耗,其几乎所有部分都贡献于对绝缘体17的破坏。即,在图7D中所示的状态下,即使置于空气16中,由绝缘破坏产生的冲击波等也将有效地破坏绝缘体17。
图8是绘示作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复合材分解方法的工序图。在图8中,适当参照既已叙述的图1至图3来进行说明。此复合材分解方法包括复合材形成工序S81及分离工序S82。上述复合材形成工序S81包括绝缘部件涂布工序S811及合并工序S812。在绝缘部件涂布工序S811中,在具有凸部10的第一导体7的凸部10侧的面上涂布作为粘接剂发挥功能的绝缘部件9。继而,在合并工序S812中,利用绝缘部件9将第一导体7与位于其凸部10侧的第二导体8接合或结合,而形成复合材1。此外,第一导体7中的凸部10例如如上所述,也可以使用焊接机堆积导体的熔接片而形成。或者另外,也可以在冲压成型时设置凸部10。
上述分离工序S82包括电极抵接工序S821及电脉冲施加工序S822。在电极抵接工序S821中,使正极电极12与第一导体7抵接,且使负极电极14与第二导体8抵接。继而,在电脉冲施加工序S822中,从高电压脉冲产生装置3经由正极电缆11及负极电缆13对正极电极12与负极电极14间施加作为高电压脉冲的电脉冲。当像这样施加电脉冲时,在凸部10的突出端与第二导体8之间会产生因绝缘破坏而引起的冲击波等。因此,冲击波等将有效地破坏绝缘部件。如此,作为粘接剂发挥功能的绝缘部件9被破坏,结果,构成复合材1的第一导体7与第二导体8分离。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电脉冲分解方法、复合材、复合材分解方法,起到以下效果。
在(1)的电脉冲分解方法中,在凸部形成工序S1中所形成的凸部10跟与此凸部10接近并相对向的第二导体8之间容易发生绝缘破坏。因绝缘破坏的电流而产生的此冲击波等将有效地破坏绝缘部件。如此,作为粘接剂发挥功能的绝缘部件9被破坏,结果,构成复合材1的第一导体7与第二导体8分离。即使是将复合材1置于空气中的情况下,大部分能量也不会逃逸到空气中,而贡献于对绝缘部件9的破坏。因此,不需要抑制复合材1在水中的沿面放电,而可以容易地实施。此外,并不排除在水中实施。
在(2)的复合材中,在凸部10的前端跟与该前端接近并相对向的第二导体之间,容易发生绝缘破坏,可以借由因绝缘破坏的电流而产生的冲击波等,有效地破坏作为粘接剂发挥功能的绝缘部件9,从而将构成复合材1的第一导体7与第二导体8分离。
在(3)的复合材分解方法中,在复合材形成工序S81中,预先在具有凸部10的第一导体7上涂布作为粘接剂发挥功能的绝缘部件9,使第一导体7与位于凸部10的突出端侧的第二导体8接合或结合,而形成复合材1。因此,当在分离工序S82中,对第一导体7与第二导体8施加了电脉冲时,在第一导体7的凸部10跟与该凸部10接近并相对向的第二导体8之间容易发生绝缘破坏。因绝缘破坏的电流而产生的此冲击波等将有效地破坏绝缘部件。如此,作为粘接剂发挥功能的绝缘部件9被破坏,结果,构成复合材1的第一导体7与第二导体8分离。
在(4)的电脉冲分解方法中,凸部10的高度合适,在施加电脉冲时容易发生绝缘破坏,可以借由因绝缘破坏的电流而产生的冲击波等,有效地破坏绝缘部件9,从而将构成复合材1的第一导体7与第二导体8分离。
在(5)的复合材中,凸部10的高度合适,在施加电脉冲时容易发生绝缘破坏,可以借由因绝缘破坏的电流而产生的冲击波等,有效地破坏绝缘部件9,从而将构成复合材1的第一导体7与第二导体8分离。
在(6)的复合材分解方法中,凸部10的高度合适,在施加电脉冲时容易发生绝缘破坏,可以借由因绝缘破坏的电流而产生的冲击波等,有效地破坏绝缘部件9,从而将构成复合材1的第一导体7与第二导体8分离。
在(7)的电脉冲分解方法中,凸部10跟与该凸部10接近并相对向的第二导体8之间的绝缘强度进一步变小,可以借由因绝缘破坏的电流而产生的冲击波等,有效地破坏绝缘部件9,从而将构成复合材1的第一导体7与第二导体8分离。
在(8)的复合材中,凸部10跟与该凸部10接近并相对向的第二导体8之间的绝缘强度进一步变小,可以借由因绝缘破坏的电流而产生的冲击波等,有效地破坏绝缘部件9,从而将构成复合材1的第一导体7与第二导体8分离。
在(9)的复合材分解方法中,凸部10跟与该凸部10接近并相对向的第二导体8之间的绝缘强度进一步变小,可以借由因绝缘破坏的电流而产生的冲击波等,有效地破坏绝缘部件9,从而将构成复合材1的第一导体7与第二导体8分离。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在本发明的主旨范围内,进行适当变更。例如,根据复合材的形态,在施加电脉冲时,也可以在不利用把持装置等对复合材进行固定的情况下应用电脉冲分解方法。
附图标记
1:复合材
2:把持装置
3:高电压脉冲产生装置
4:基座
5:固定把持部件
6:可动把持部件
7:第一导体
8:第二导体
9:绝缘部件
10:凸部
11:正极电缆
12:正极电极
13:负极电缆
14:负极电极
15:电沉积涂膜
16:空气
17:绝缘体
18:水。

Claims (9)

1.一种电脉冲分解方法,借由电脉冲将利用绝缘部件接合或结合多个导体而成的复合材分离,所述电脉冲分解方法包括:
凸部形成工序,在前述多个导体中的至少一个导体的配置前述绝缘部件的一侧的特定的部位形成凸部;及,
分离工序,借由使电极抵接于前述多个导体各者的表面,对前述电极间施加电脉冲,来破坏前述绝缘部件,将前述复合材中的前述多个导体分离。
2.一种复合材,利用绝缘部件接合或结合特定的第一导体与第二导体而成,并借由电脉冲来分离,所述复合材具有:
凸部,形成在前述第一导体或前述第二导体中的至少一者上,朝向另一者突出;及,
绝缘部件,涂布在包含形成前述凸部的部位的区域中,将前述第一导体与第二导体接合或结合。
3.一种复合材分解方法,包括:
复合材形成工序,在具有特定的凸部的第一导体上涂布绝缘部件,利用前述绝缘部件将前述第一导体与位于前述凸部的突出端侧的第二导体接合或结合,而形成复合材;及,
分离工序,借由对前述第一导体与前述第二导体之间施加电脉冲,来破坏前述绝缘部件,将前述第一导体与前述第二导体分离。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脉冲分解方法,其中,前述凸部的高度为前述绝缘部件的厚度尺寸的四分之三以上。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复合材,其中,前述凸部的高度为前述绝缘部件的厚度尺寸的四分之三以上。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复合材分解方法,其中,前述凸部的高度为前述绝缘部件的厚度尺寸的四分之三以上。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脉冲分解方法,其中,在前述前述多个导体中的另一导体上形成绝缘性的膜,前述凸部与前述膜接触。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复合材,其中,在前述前述多个导体中的另一导体上形成绝缘性的膜,前述凸部与前述膜接触。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复合材分解方法,其中,在前述前述多个导体中的另一导体上形成绝缘性的膜,前述凸部与前述膜接触。
CN202210162203.5A 2021-04-13 2022-02-22 电脉冲分解方法、复合材、复合材分解方法 Pending CN11519389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067819 2021-04-13
JP2021067819A JP2022162812A (ja) 2021-04-13 2021-04-13 電気パルス分解方法、複合材、複合材分解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193893A true CN115193893A (zh) 2022-10-18

Family

ID=835100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162203.5A Pending CN115193893A (zh) 2021-04-13 2022-02-22 电脉冲分解方法、复合材、复合材分解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323967A1 (zh)
JP (1) JP2022162812A (zh)
CN (1) CN115193893A (zh)

Citation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205113A (ja) * 2005-01-31 2006-08-10 Kumagai Gumi Co Ltd 放電破砕装置の電極
JP2007090229A (ja) * 2005-09-28 2007-04-12 Kumagai Gumi Co Ltd 放電破砕装置の電極
CN103781627A (zh) * 2012-03-06 2014-05-07 新日铁住金株式会社 电阻焊焊接性、耐蚀性和成形性优异的汽车用涂装金属板
CN106853411A (zh) * 2015-12-08 2017-06-16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物品分解方法及分解装置
CN107000379A (zh) * 2014-09-30 2017-08-01 新日铁住金株式会社 低温行驶环境中的防锈性优异的汽车用涂装金属板
JP2017136516A (ja) * 2016-02-01 2017-08-1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分解処理装置および分解処理方法
CN107406989A (zh) * 2015-03-31 2017-11-28 新日铁住金株式会社 表面处理金属板、涂装构件和涂装构件的制造方法
US20170348700A1 (en) * 2016-06-02 2017-12-07 Panasonic Corporation Object disassembling apparatus
JP2017217644A (ja) * 2016-06-02 2017-12-14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物品の分解装置
CN108993730A (zh) * 2017-06-06 2018-12-14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板状物品的分解装置
CN110073034A (zh) * 2016-11-17 2019-07-30 日本制铁株式会社 表面处理钢板以及涂装构件
WO2019234109A1 (de) * 2018-06-06 2019-12-12 Impulstec Gmbh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m zerkleinern und zerlegen eines gutes
JP2020069454A (ja) * 2018-11-02 2020-05-07 学校法人早稲田大学 電気パルス解体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205113A (ja) * 2005-01-31 2006-08-10 Kumagai Gumi Co Ltd 放電破砕装置の電極
JP2007090229A (ja) * 2005-09-28 2007-04-12 Kumagai Gumi Co Ltd 放電破砕装置の電極
CN103781627A (zh) * 2012-03-06 2014-05-07 新日铁住金株式会社 电阻焊焊接性、耐蚀性和成形性优异的汽车用涂装金属板
CN107000379A (zh) * 2014-09-30 2017-08-01 新日铁住金株式会社 低温行驶环境中的防锈性优异的汽车用涂装金属板
CN107406989A (zh) * 2015-03-31 2017-11-28 新日铁住金株式会社 表面处理金属板、涂装构件和涂装构件的制造方法
CN106853411A (zh) * 2015-12-08 2017-06-16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物品分解方法及分解装置
JP2017136516A (ja) * 2016-02-01 2017-08-1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分解処理装置および分解処理方法
US20170348700A1 (en) * 2016-06-02 2017-12-07 Panasonic Corporation Object disassembling apparatus
CN107457067A (zh) * 2016-06-02 2017-12-12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物品的分解装置
JP2017217644A (ja) * 2016-06-02 2017-12-14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物品の分解装置
CN110073034A (zh) * 2016-11-17 2019-07-30 日本制铁株式会社 表面处理钢板以及涂装构件
CN108993730A (zh) * 2017-06-06 2018-12-14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板状物品的分解装置
WO2019234109A1 (de) * 2018-06-06 2019-12-12 Impulstec Gmbh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m zerkleinern und zerlegen eines gutes
JP2020069454A (ja) * 2018-11-02 2020-05-07 学校法人早稲田大学 電気パルス解体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2162812A (ja) 2022-10-25
US20220323967A1 (en) 2022-10-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WO2006016441A1 (ja) 異金属薄板の溶接方法、異金属薄板接合体、電気デバイスおよび電気デバイス集合体
KR101222311B1 (ko) 이차 전지
JP4401065B2 (ja) 二次電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20180375162A1 (en) Rectangular secondary battery
WO2014002227A1 (ja) 電池の製造方法及び電池
WO2020066240A1 (ja) 二次電池
JP2014212012A (ja) 二次電池の製造方法および二次電池
JP5091171B2 (ja) アルミニウム箔の接合方法
JP6731289B2 (ja) 電池の製造方法及び電池
KR20180016843A (ko) 집전부재를 갖는 이차 전지
JP6117927B2 (ja) 二次電池
KR101306410B1 (ko) 밀폐형 전지 및 그 제조방법
JP2015176701A (ja) 蓄電装置及び蓄電装置の製造方法
JP2019067570A (ja) 溶接用治具及び溶接部の形成方法
JP7084299B2 (ja) 二次電池
JP2022049728A (ja) 二次電池ならびに二次電池用端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KR20220037365A (ko) 이차 전지용 단자 및 이차 전지용 단자의 제조 방법
KR102490863B1 (ko) 이차전지의 제조방법
JP2020013745A (ja) 蓄電装置の製造方法
KR102327940B1 (ko) 적층 금속박의 제조 방법
CN115193893A (zh) 电脉冲分解方法、复合材、复合材分解方法
US20190103596A1 (en) Secondary battery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JP2014203780A (ja) 電池の製造方法及び電池
CN116351838A (zh) 复合材料分解方法、复合材料
JP6601161B2 (ja) 溶接構造体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