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191066B - 线缆夹及线缆的组装方法 - Google Patents

线缆夹及线缆的组装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191066B
CN115191066B CN202080097710.4A CN202080097710A CN115191066B CN 115191066 B CN115191066 B CN 115191066B CN 202080097710 A CN202080097710 A CN 202080097710A CN 115191066 B CN115191066 B CN 11519106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ble
divided
divided body
long hole
hole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097710.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191066A (zh
Inventor
岩田卓也
神藤高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 Corp filed Critical Fuji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519106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19106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19106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19106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GINSTALLATION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R OF COMBINED OPTICAL AND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 H02G3/00Installations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r protective tubing therefor in or on buildings, equivalent structures or vehicles
    • H02G3/30Installations of cables or lines on walls, floors or ceiling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Installation Of Indoor Wiring (AREA)
  • Supports For Pipes And Cables (AREA)

Abstract

线缆夹具备:主体,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及孔部,是从主体的第一端贯穿到第二端的孔,供线缆贯穿安装,孔部具备:第一夹紧部,在第一端侧夹紧线缆;及第二夹紧部,在第二端侧,处于从第一夹紧部的位置在与第一端侧的线缆的贯穿安装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偏移了的位置且夹紧线缆。

Description

线缆夹及线缆的组装方法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组装线缆的线缆夹。
背景技术
以往,关于上述线缆夹,提出了各种技术。
例如,在下述专利文献1记载的滑动门用供电装置中,扁平线缆在挠性管中通过。挠性管的车身侧的端部由车身侧固定单元把持。在车身侧固定单元的与滑动门相对的一侧的面上,形成有限制挠性管的最小弯曲半径的喇叭状的引导面。另外,车身侧固定单元能够通过按压部件限制挠性管向车身内的拉出方向。
由此,在车身侧固定单元中,挠性管以弯曲的状态被固定,挠性管向滑动门内的拉出方向被限制。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17018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对于组装线缆的线缆夹而言,根据其装备对象的装置、设备的不同,有时线缆会受到较大的力牵拉。因此,对于线缆夹,希望提高即使线缆被牵拉也不会移动而能够承受的性质、即提高拉伸强度。
本公开鉴于上述方面而作出,其课题在于提供实现拉伸强度的提高的线缆夹。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本说明书公开了一种线缆夹,具备:主体,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及孔部,是从上述主体的上述第一端贯穿到上述第二端的孔,线缆贯穿安装于该孔部,上述孔部具备:第一夹紧部,在上述第一端侧夹紧上述线缆;及第二夹紧部,在上述第二端侧,处于从上述第一夹紧部的位置在与上述第一端侧的上述线缆的贯穿安装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偏移了的位置且夹紧上述线缆。
发明效果
根据本公开,线缆夹提高了拉伸强度。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等离子体处理机的立体图。
图2是将线缆夹从其主体的前侧半分割体侧表示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将线缆夹从其主体的后侧半分割体侧表示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表示线缆夹的前侧半分割体的主视图。
图5是表示线缆夹的后侧半分割体的主视图。
图6是表示线缆夹的后侧半分割体的主视图。
图7是表示线缆的组装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公开的优选的实施方式详细地进行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使用的附图中,有时省略基本的结构的一部分地进行描绘,描绘的各部的尺寸比等未必是准确的。在图2至图6中,用于说明的上下方向D1、左右方向D2及前后方向D3如在各图中记载的那样。但是,在图4中,纸面的里侧是前侧,纸面的近前侧是后侧。在图5及图6中,纸面的里侧是后侧,纸面的近前侧是前侧。首先,对使用本实施方式的线缆夹的等离子体处理机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等离子体处理机1构成为包含:载置工件W的工作台10、配置于工作台10旁边的串联连杆型机器人(也可以称为多关节型机器人,以下,简称为机器人)12及保持于机器人12并用于照射等离子体化气体的等离子体头14。等离子体头14的下部设为放出等离子体化气体的喷嘴30。而且,等离子体处理机1构成为包含:电源气体供给单元16,是对于等离子体头14的电源,且承担向等离子体头14的气体的供给;及控制器18(以计算机为主要构成要素),作为掌管该等离子体处理机1的控制的控制装置。在等离子体头14与电源气体供给单元16之间,连接有多个外部线缆60。此外,机器人12作为为了向工件W照射等离子体化气体而使等离子体头14移动的头移动装置发挥功能。
电源气体供给单元16除了具备未图示的CPU、ROM及RAM等以外,还具备触摸面板17。在触摸面板17中,关于电源气体供给单元16,显示各种的设定画面和动作状态等,通过用户对画面的触摸来输入操作信息。
在等离子体头14内设置有线缆夹。线缆夹将与多个外部线缆60连接的多个内部线缆固定在等离子体头14上。以下,对线缆夹进行说明。
如图2及图3的立体图所示,线缆夹20通过螺栓B及螺母N的紧固力来固定一对内部线缆22、22。各内部线缆22的前端在连接器100内通过软钎焊等固定在未图示的电极等上,从而安装在连接器100上。在连接器100的前侧及后侧的上部形成有一对凸部102、102。各凸部102向前方或后方呈凸状地伸出,设置成以通过连接器100的左右方向D2上的中央的中心线为轴的线对称。
线缆夹20具备主体24。主体24具备后述的下表面40及上表面42。上表面42在上下方向D1上与下表面40相对。
主体24由前侧半分割体26及后侧半分割体28构成。而且,后侧半分割体28由下侧分割体32及上侧分割体34构成。因此,以下,有时将主体24的下表面40标记为前侧半分割体26的下表面40、后侧半分割体28的下表面40或下侧分割体32的下表面40。另外,有时将主体24的上表面42标记为前侧半分割体26的上表面42或后侧半分割体28的上表面42。
前侧半分割体26及后侧半分割体28具有将主体24沿着上下方向D1及左右方向D2分割而得到的外形,以使得各自的前后方向D3上的厚度为主体24的前后方向D3上的厚度的大致一半。前侧半分割体26及后侧半分割体28的各半分割面呈左右方向D2上的长度比上下方向D1上的长度长的大致矩形状。
与此相对,构成后侧半分割体28的下侧分割体32及上侧分割体34具有将后侧半分割体28沿着左右方向D2及前后方向D3分割为两部分而得到的外形。
另外,如后所述,当连结前侧半分割体26及后侧半分割体28时,在线缆夹20的主体24上形成贯穿其下表面40及上表面42的一对长孔部44、44。各长孔部44由第一长孔部46、第二长孔部48及中空部50构成,其详细说明将在后面叙述。
关于前侧半分割体26,除了图2及图3的立体图以外,还参照图4的主视图进行说明。在线缆夹20的主体24中的前侧半分割体26上,在其下表面40的前端部形成有板状的卡合部35。卡合部35从前侧半分割体26的下表面40的前端部沿着左右方向D2向下方突出。在卡合部35的后表面形成有一对凹部37、37。各凹部37向前方呈凹状地凹陷,配置为以通过前侧半分割体26的左右方向D2上的中央的中心线C1(参照图4)为轴的线对称。
在前侧半分割体26上,在作为其半分割面的后表面的四角形成有螺栓孔BH。另外,在前侧半分割体26的后表面上,在中心线C1上形成有两个销孔PH。而且,在前侧半分割体26的后表面,在其下端侧两个角的螺栓孔BH之间,两个螺栓孔BH和两个销孔PH形成为以中心线C1为轴的线对称。各螺栓孔BH及各销孔PH沿着前后方向D3设置。但是,各螺栓孔BH贯通到前侧半分割体26的前表面,但各销孔PH没有贯通到前侧半分割体26的前表面。
而且,在前侧半分割体26的后表面上,一对长孔部44、44中的前侧的半分割部分形成为以中心线C1为轴的线对称。各长孔部44的前侧半分割部分由第一长孔部46、第二长孔部48及中空部50中的各自的前侧的半分割部分构成。
第一长孔部46的前侧半分割部分由沿着平行于上下方向D1的第一长孔部46的轴54的第一周壁47从前侧半分割体26的下表面40向上方形成。与此相对,第二长孔部48的前侧半分割部分由沿着平行于上下方向D1的第二长孔部48的轴56的第二周壁49从前侧半分割体26的上表面42向下方形成。
但是,第二长孔部48的轴56的位置在左右方向D2上比第一长孔部46的轴54的位置向前侧半分割体26的中央侧(中心线C1侧)偏移。另外,在前侧半分割体26的上表面42上,第二长孔部48的前侧半分割部分的开口外缘被倒角。
中空部50的前侧半分割部分是夹在第一长孔部46的前侧半分割部分与第二长孔部48的前侧半分割部分之间的区域,将第一长孔部46的前侧半分割部分与第二长孔部48的前侧半分割部分连通。另外,在中空部50的前侧半分割部分,形成其外缘的前侧半分割体26的内壁64在左右方向D2及前后方向D3上比第一长孔部46的前侧半分割部分或第二长孔部48的前侧半分割部分更向前侧半分割体26的外方侧进入。
前侧半分割体26中的与第二长孔部48的前侧半分割部分在其下方侧相对的第一部位58,在第一长孔部46的前侧半分割部分与中空部50的前侧半分割部分的边界形成有被倒角而成的角部52。相同地,前侧半分割体26中的与第一长孔部46的前侧半分割部分在其上方侧相对的第二部位62,在第二长孔部48的前侧半分割部分与中空部50的前侧半分割部分的边界,形成有被倒角而成的角部52。
关于后侧半分割体28,除了图2及图3的立体图以外,还参照图5及图6的主视图进行说明。另外,以下,在后侧半分割体28中,对于与前侧半分割体26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
在线缆夹20的主体24中的后侧半分割体28,在其下表面40的后端部形成有板状的卡合部36。卡合部36从后侧半分割体28的下表面40的后端部沿着左右方向D2向下方突出。在卡合部36的前表面形成有一对凹部38、38。各凹部38向后方呈凹状地凹陷,配置为以通过后侧半分割体28的左右方向D2的中央的中心线C2(参照图5及图6)为轴的线对称。
在后侧半分割体28上,在作为其半分割面的前表面的四角形成有螺栓孔BH。另外,在后侧半分割体28的前表面上,在中心线C2上,形成有两个销孔PH。另外,在后侧半分割体28的前表面上,在其下端侧两个角的螺栓孔BH之间,两个螺栓孔BH和两个销孔PH形成为以中心线C2为轴的线对称。各螺栓孔BH及各销孔PH沿前后方向D3设置。但是,各螺栓孔BH贯通到后侧半分割体28的后表面,但各销孔PH没有贯通到后侧半分割体28的后表面。
而且,在后侧半分割体28的前表面上,一对长孔部44、44中的后侧的半分割部分形成为以中心线C2为轴的线对称。各长孔部44的后侧半分割部分由第一长孔部46、第二长孔部48及中空部50中的各自的后侧的半分割部分构成。
第一长孔部46的后侧半分割部分由沿着平行于上下方向D1的第一长孔部46的轴54的第一周壁47从后侧半分割体28的下表面40向上方形成。与此相对,第二长孔部48的后侧半分割部分由沿着平行于上下方向D1的第二长孔部48的轴56的第二周壁49从后侧半分割体28的上表面42向下方形成。
但是,第二长孔部48的轴56的位置在左右方向D2上比第一长孔部46的轴54的位置向后侧半分割体28的中央侧(中心线C2侧)偏移。另外,在后侧半分割体28的上表面42上,第二长孔部48的后侧半分割部分的开口外缘被倒角。
中空部50的后侧半分割部分是夹在第一长孔部46的后侧半分割部分与第二长孔部48的后侧半分割部分之间的区域,将第一长孔部46的后侧半分割部分与第二长孔部48的后侧半分割部分连通。另外,在中空部50的后侧半分割部分上,形成其外缘的后侧半分割体28的内壁64在左右方向D2及前后方向D3上比第一长孔部46的后侧半分割部分或第二长孔部48的后侧半分割部分向后侧半分割体28的外方侧进入。
后侧半分割体28中的与第二长孔部48的后侧半分割部分在其下方侧相对的第一部位58,在第一长孔部46的后侧半分割部分与中空部50的后侧半分割部分的边界形成有被倒角而成的角部52。但是,该角部52设置在第一长孔部46的后侧半分割部分与中空部50的后侧半分割部分的边界的整个区域。与此相对,后侧半分割体28中的与第一长孔部46的后侧半分割部分在其上方侧相对的第二部位62,在第二长孔部48的后侧半分割部分与中空部50的后侧半分割部分的边界形成有被倒角而成的角部52。
如上所述,后侧半分割体28被分割为下侧分割体32和上侧分割体34。因此,卡合部36、各凹部38、各第一长孔部46的后侧半分割部分及位于后侧半分割体28的下端侧的四个螺栓孔BH和两个销孔PH等被设置于下侧分割体32。与此相对,各第二长孔部48的后侧半分割部分、各中空部50的后侧半分割部分、位于后侧半分割体28的上端侧的两个螺栓孔BH及位于后侧半分割体28的中心线C2上的两个销孔PH等被设置于上侧分割体34。
接着,对线缆的组装方法进行说明。线缆的组装方法是用线缆夹20固定从连接器100向上方延伸的各内部线缆22的方法。如图7所示,在线缆的组装方法200中,第一夹紧工序S10及第二夹紧工序S12按照其记载的顺序进行。
在第一夹紧工序S10中,线缆夹20的主体24中的前侧半分割体26和后侧半分割体28的下侧分割体32以夹着各内部线缆22的状态用螺栓B及螺母N连结。由此,各内部线缆22被前侧半分割体26和后侧半分割体28的下侧分割体32紧固。
为此,首先,作业者对连接器100从其前方侧安装前侧半分割体26。此时,作业者使前侧半分割体26的各凹部37与连接器100的前侧的各凸部102卡合。由此,前侧半分割体26的下表面40成为载置于连接器100的上表面的前侧部分的状态。
进一步,作业者在前侧半分割体26的后表面上将各内部线缆22中的比其轴靠前侧的部分推入各第一长孔部46的前侧半分割部分和各第二长孔部48的前侧半分割部分。此时,作业者在各中空部50的前侧半分割部分处使各内部线缆22在与前侧半分割体26的内壁64分离的状态下弯曲成平缓的S字状(参照图4)。
另外,作业者在前侧半分割体26的后表面将各销P向各销孔PH插入。由此,各销P的前侧一半成为进入各销孔PH的状态,后侧一半成为从各销孔PH向后方突出的状态。
接着,作业者向连接器100从其后方侧安装后侧半分割体28的下侧分割体32。此时,作业者使下侧分割体32的各凹部38与连接器100的后侧的各凸部102卡合。由此,下侧分割体32的下表面40成为载置于连接器100的上表面的后侧部分的状态。
进一步,作业者使下侧分割体32的前表面与前侧半分割体26的后表面接合。由此,下侧分割体32的各第一长孔部46的后侧半分割部分成为与前侧半分割体26的各第一长孔部46的前侧半分割部分重合的状态。因此,在线缆夹20的主体24的下表面40侧形成各第一长孔部46。此时,压入到前侧半分割体26的各第一长孔部46的前侧半分割部分的各内部线缆22中的比其轴靠后侧的部分被压入到下侧分割体32的各第一长孔部46的后侧半分割部分中。因此,在各第一长孔部46中,成为各内部线缆22贯穿安装的状态,此外,各内部线缆22成为从各第一长孔部46向上方延伸的状态。在各第一长孔部46中,成为各内部线缆22的贯穿安装方向与上下方向D1平行,与各第一长孔部46的轴54一致。
另外,在前侧半分割体26中,成为下侧分割体32的角部52的一部分与形成在各第一长孔部46的前侧半分割部分和各中空部50的前侧半分割部分的边界的各角部52重合的状态。从各第一长孔部46向上方延伸的各内部线缆22中的其基端部分成为与这样重合的各角部52抵接的状态。
另外,下侧分割体32上的四个螺栓孔BH和两个销孔PH成为与位于前侧半分割体26的下端侧的四个螺栓孔BH和两个销孔PH重合的状态。由此,从位于前侧半分割体26的下端侧的两个销孔PH向后方突出的各销P的后侧一半成为进入下侧分割体32的各销孔PH的状态。这样,进行前侧半分割体26与下侧分割体32的相对的定位。
而且,处于下侧分割体32的四个螺栓孔BH和位于前侧半分割体26的下端侧的四个螺栓孔BH成为在前后方向D3上连通的状态。由作业者将各螺栓B从前侧半分割体26的前表面侧插入这样连通的各螺栓孔BH中的位于比各第一长孔部46靠外方侧的各螺栓孔BH中。由此,在下侧分割体32的后表面侧,各螺栓B向后方突出,由作业者将各螺母N拧在该突出的部分上。与此相对,由作业者将各螺栓B从下侧分割体32的后表面侧插入位于比各第一长孔部46靠内方侧的各螺栓孔BH。由此,在前侧半分割体26的前表面侧,各螺栓B向前方突出,由作业者将螺母N拧在该突出部分上。
这样,当在线缆夹20的主体24的下表面40侧形成了各第一长孔部46时,各内部线缆22通过螺栓B及螺母N的紧固力由各第一长孔部46的第一周壁47紧固。
在第二夹紧工序S12中,线缆夹20的主体24中的前侧半分割体26和后侧半分割体28的上侧分割体34在夹着各内部线缆22的状态下由螺栓B及螺母N连结。由此,各内部线缆22被前侧半分割体26、后侧半分割体28的下侧分割体32及上侧分割体34、即被线缆夹20的主体24紧固。
为此,作业者使上侧分割体34载置于下侧分割体32并且使上侧分割体34的前表面与前侧半分割体26的后表面接合。由此,上侧分割体34的各第二长孔部48的后侧半分割部分成为与前侧半分割体26的各第二长孔部48的前侧半分割部分重合的状态。因此,在线缆夹20的主体24的上表面42侧形成各第二长孔部48。此时,压入到前侧半分割体26的各第二长孔部48的前侧半分割部分的各内部线缆22中比其轴靠后侧的部分被压入到上侧分割体34的各第二长孔部48的后侧半分割部分。因此,在各第二长孔部48中,成为各内部线缆22贯穿安装的状态,此外,各内部线缆22成为从各第二长孔部48向下方及上方延伸的状态。在各第二长孔部48中,各内部线缆22的贯穿安装方向与上下方向D1平行,与各第二长孔部48的轴56一致。
另外,上侧分割体34的各中空部50的后侧半分割部分成为与前侧半分割体26的各中空部50的前侧半分割部分重合的状态。因此,在线缆夹20的主体24的下表面40与上表面42之间形成各中空部50。此时,在各中空部50中,各内部线缆22以与上侧分割体34及前侧半分割体26的各内壁64分离的状态弯曲成平缓的S字状。由此,在各中空部50中,各内部线缆22以可移动的方式被收纳。
另外,在前侧半分割体26中,成为上侧分割体34的各角部52与形成在各第二长孔部48的前侧半分割部分和各中空部50的前侧半分割部分的边界的各角部52重合的状态。从各第二长孔部48向下方(中空部50)延伸的各内部线缆22中的其基端部分成为与这样重合的各角部52抵接的状态。
另外,处于上侧分割体34的两个螺栓孔BH和两个销孔PH成为与位于前侧半分割体26的上端侧的两个螺栓孔BH和位于前侧半分割体26的中心线C1上的两个销孔PH重合的状态。由此,从位于前侧半分割体26的中心线C1上的两个销孔PH向后方突出的各销P的后侧一半成为进入上侧分割体34的各销孔PH的状态。这样,进行前侧半分割体26与上侧分割体34的相对的定位。
而且,处于上侧分割体34的两个螺栓孔BH和位于前侧半分割体26的上端侧的两个螺栓孔BH成为在前后方向D3上连通的状态。由作业者将各螺栓B从上侧分割体34的后表面侧插入这样连通的各螺栓孔BH中。由此,在前侧半分割体26的前表面侧,各螺栓B向前方突出,由作业者将螺母N拧到该突出部分上。
这样,当线缆夹20的主体24的上表面42侧形成了各第二长孔部48时,各内部线缆22通过螺栓B及螺母N的紧固力由各第二长孔部48的第二周壁49紧固。
如以上详细地说明的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线缆夹20中,供各内部线缆22贯穿安装的各长孔部44中的紧固各内部线缆22的各第一长孔部46的位置和各第二长孔部48的位置在与各第一长孔部46的轴54和各第二长孔部48的轴56交叉的左右方向D2上偏移。由此,线缆夹20提高了即使内部线缆22被拉伸也不会移动而能够承受的性质(拉伸强度)。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内部线缆22是线缆的一例。前侧半分割体26是第二半分割体的一例。后侧半分割体28是第一半分割体的一例。下侧分割体32是第一分割体的一例。上侧分割体34是第二分割体的一例。下表面40是第一端的一例。上表面44是第二端的一例。长孔部44是孔部的一例。第一长孔部46是第一夹紧部的一例。第一长孔部46的位置是第一夹紧部的位置的一例。第二长孔部48是第二夹紧部的一例。第二长孔部48的位置是从第一夹紧部的位置在与第一端侧的线缆的贯穿安装方向交叉的方向偏移的位置的一例。上下方向D1是第一端侧的线缆的贯穿安装方向的一例。左右方向D2是与第一端侧的线缆的贯穿安装方向交叉的方向的一例。内壁64是主体的内壁的一例。
另外,本公开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
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各第二长孔部48的轴56的位置从各第一长孔部46的轴54的位置向左右方向D2偏移,但也可以向各第一长孔部46的径向偏移。
另外,在主体24中,各长孔部44贯通的部位不限于在上下方向D1上相对的下表面40及上表面44,例如,也可以是其他的面、边或角等端部,另外,这些端部也可以不相互相对。
另外,在主体24中,内部线缆22所贯穿安装的部位不限于比孔径深的长孔部44,例如,也可以是比孔径浅的孔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线缆夹20在等离子体处理机1中使用,但也可以在电子元件安装装置或工作机械等中使用。
附图标记说明
20:线缆夹,22:内部线缆,24:主体,26:前侧半分割体,28:后侧半分割体,32:下侧分割体,34:上侧分割体,40:下面,42:上面,44:长孔部,46:第一长孔部,48:第二长孔部,50:中空部,52:角部,100:连接器,200:线缆的组装方法,D1:上下方向,D2:左右方向,S10:第一夹紧工序,S12:第二夹紧工序。

Claims (4)

1.一种线缆夹,具备:
主体,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及
孔部,是从所述主体的所述第一端贯穿到所述第二端的孔,线缆贯穿安装于该孔部,
所述主体具备沿着所述线缆的贯穿安装方向对所述孔部进行半分割而得到的第一半分割体及第二半分割体,
所述第一半分割体具备将所述第一半分割体在所述线缆的贯穿安装方向上分割为两部分而得到的第一分割体及第二分割体,
所述第一半分割体的所述第一分割体和所述第二半分割体相互以与安装所述线缆的连接器卡合的状态连结,
所述孔部具备:
第一夹紧部,在所述第一端侧利用所述第一半分割体的所述第一分割体及所述第二半分割体夹紧所述线缆;及
第二夹紧部,在所述第二端侧,处于从所述第一夹紧部的位置在与所述第一端侧的所述线缆的贯穿安装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偏移了的位置且利用所述第一半分割体的所述第二分割体及所述第二半分割体夹紧所述线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夹,其中,
所述第一端是端面,
所述第二端是与所述第一端相对的端面,
所述孔部是长孔。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线缆夹,其中,
所述孔部具备中空部,所述中空部是连结所述第一夹紧部与所述第二夹紧部的区域,且对所述线缆以可移动的方式进行收纳,
所述主体具备角部,所述角部是所述中空部与所述第一夹紧部的边界及所述中空部与所述第二夹紧部的边界,所述线缆与该角部抵接。
4.一种线缆的组装方法,是将线缆向线缆夹组装的方法,所述线缆夹具备:主体,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及孔部,所述孔部是从所述主体的所述第一端贯穿到所述第二端的孔,所述线缆贯穿安装于该孔部,
所述主体具备沿着所述线缆的贯穿安装方向对所述孔部进行半分割而得到的第一半分割体及第二半分割体,
所述第一半分割体具备将所述第一半分割体在所述线缆的贯穿安装方向上分割为两部分而得到的第一分割体及第二分割体,
所述第一半分割体的所述第一分割体和所述第二半分割体相互以与安装所述线缆的连接器卡合的状态连结,
所述线缆的组装方法包含如下的工序:
第一夹紧工序,在所述主体的所述第一端侧利用所述第一半分割体的所述第一分割体及所述第二半分割体夹紧所述线缆;及
第二夹紧工序,在所述主体的所述第二端侧,利用所述第一半分割体的所述第二分割体及所述第二半分割体在从通过所述第一夹紧工序在所述第一端侧夹紧了所述线缆的位置在与所述第一端侧的所述线缆的贯穿安装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偏移了的位置夹紧所述线缆。
CN202080097710.4A 2020-04-14 2020-04-14 线缆夹及线缆的组装方法 Active CN11519106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20/016353 WO2021210054A1 (ja) 2020-04-14 2020-04-14 ケーブルクランプ及びケーブルの組付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191066A CN115191066A (zh) 2022-10-14
CN115191066B true CN115191066B (zh) 2023-08-22

Family

ID=780850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97710.4A Active CN115191066B (zh) 2020-04-14 2020-04-14 线缆夹及线缆的组装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7303376B2 (zh)
CN (1) CN115191066B (zh)
WO (1) WO2021210054A1 (zh)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6134786U (zh) * 1980-03-12 1981-10-13
JPS61156273U (zh) * 1985-03-19 1986-09-27
JP2003125511A (ja) * 2001-10-11 2003-04-25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ワイヤハーネス用のプロテクタ
JP2003331946A (ja) * 2002-05-15 2003-11-21 Takeuchi Kogyo Kk コネクタカバー
JP2005170188A (ja) * 2003-12-10 2005-06-30 Furukawa Electric Co Ltd:The スライドドア用給電装置
CA2593942A1 (en) * 2007-07-16 2009-01-16 Ipex Inc. Device and method for coupling a conduit
JP2017108486A (ja) * 2015-12-07 2017-06-15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ワイヤハーネスの長さ調整構造
EP3570395A1 (en) * 2017-03-28 2019-11-20 Beijing Goldwind Science & Creation Windpower Equipment Co., Ltd. Torsion cable protection device, method for using torsion cable protection device, and wind power generator set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17215Y2 (ja) * 1991-01-11 1995-04-19 日本車輌製造株式会社 ケーブルクランプ機構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6134786U (zh) * 1980-03-12 1981-10-13
JPS61156273U (zh) * 1985-03-19 1986-09-27
JP2003125511A (ja) * 2001-10-11 2003-04-25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ワイヤハーネス用のプロテクタ
JP2003331946A (ja) * 2002-05-15 2003-11-21 Takeuchi Kogyo Kk コネクタカバー
JP2005170188A (ja) * 2003-12-10 2005-06-30 Furukawa Electric Co Ltd:The スライドドア用給電装置
CA2593942A1 (en) * 2007-07-16 2009-01-16 Ipex Inc. Device and method for coupling a conduit
JP2017108486A (ja) * 2015-12-07 2017-06-15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ワイヤハーネスの長さ調整構造
EP3570395A1 (en) * 2017-03-28 2019-11-20 Beijing Goldwind Science & Creation Windpower Equipment Co., Ltd. Torsion cable protection device, method for using torsion cable protection device, and wind power generator set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1210054A1 (ja) 2021-10-21
JP7303376B2 (ja) 2023-07-04
JPWO2021210054A1 (zh) 2021-10-21
CN115191066A (zh) 2022-10-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659509B (zh) 连接器
US11569609B2 (en) Cable clamp and charging connector
CN101006625A (zh) 安装波纹管的工具
CN115191066B (zh) 线缆夹及线缆的组装方法
WO2010041480A1 (ja) 電線保持バー
JP4343197B2 (ja) ロック機構を備えた接続装置
EP0998770B1 (en) Self docking instrument panel connector system
EP4026645A1 (en)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cable assembly, horn chip used in the method and cable assembly manufactured by the method
JP2023102669A (ja) 車両ドアにおけるワイヤーハーネス取付構造及び車両ドアにおけるワイヤーハーネス取付方法
CN114467237B (zh) 线缆夹、等离子体头及线缆的夹紧方法
US20180226778A1 (en) Holding device and electrical apparatus
JP2004158308A (ja) ワイヤハーネスの組立方法及びワイヤハーネス
JP4420340B2 (ja) コネクタ
CN110061401B (zh) 线束插头自动化加工系统
JP4369155B2 (ja) 改良された電気的接続手段を備える自動車用装置組立体
JP2023128356A (ja) 筐体
US10696245B2 (en) Power supply device
CN212685447U (zh) 连结构造体
WO2023112774A1 (ja) プロテクタおよびスライドレールに対するプロテクタの取付構造
WO2023281642A1 (ja) 車両用モジュール固定構造
CN213989530U (zh) 铆压端子机
CN217427110U (zh) 快速接线装置
WO2023145000A1 (ja) 治具およびコネクタ装着方法
JP2023117089A (ja) 筐体
EP4086589A1 (de) Sensorgehäus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