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180111A - 船舶通风方法及船舶通风系统 - Google Patents
船舶通风方法及船舶通风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5180111A CN115180111A CN202211023887.7A CN202211023887A CN115180111A CN 115180111 A CN115180111 A CN 115180111A CN 202211023887 A CN202211023887 A CN 202211023887A CN 115180111 A CN115180111 A CN 115180111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ventilation
- fan
- air
- chamber
- assembl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3—SHIPS OR OTHER WATERBORNE VESSELS; RELATED EQUIPMENT
- B63J—AUXILIARIES ON VESSELS
- B63J2/00—Arrangements of ventilation, heating, cooling, or air-conditioning
- B63J2/02—Ventilation; Air-conditioning
- B63J2/08—Ventilation; Air-conditioning of hold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70/00—Maritime or waterways transport
- Y02T70/10—Measures concerning design or construction of watercraft hull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Ocean & Marine Engineering (AREA)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船舶技术领域,公开了船舶通风方法及船舶通风系统。其中,该船舶通风方法包括:当船舶沿第一方向航行时;控制第一通风组件将第一风室与舱室和外界均连通,并控制第一风机组件处于关闭状态;控制第二通风组件将第二风室与舱室和外界均连通,并控制第二风机组件运行将舱室内的空气抽出至外界;当船舶沿第二方向航行时;控制第二通风组件将第二风室与舱室和外界均连通,并控制第二风机组件处于关闭状态;控制第一通风组件将第一风室与舱室和外界均连通,并控制第一风机组件运行将舱室内的空气抽出至外界。采用该船舶通风方法控制船舶通风系统运行,能够有效减小船舶的电力负荷压力,且能够有效提高舱室的通风效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船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船舶通风方法及船舶通风系统。
背景技术
客滚船是一种同时运输汽车等滚装货物及旅客的船舶,其一般将船舶的下层空间设计为装载汽车或其它轮式托盘货物等的货舱区,而上层则设置旅客住舱、娱乐设施等旅客场所的船舶。出于船舶稳性要求,客滚船低层的货舱区域一般设置成封闭车库区域,通过船上的艏部或艉部设置大型滚装门,以供汽车或其它轮式托盘等货物的装卸。但由于滚装船运载的车辆自身会散发气味,且在装运或卸载车辆的过程中车辆会排出尾气,所以滚装船对闭式货舱区的通风的要求较高,不管在航行的过程中还是在码头装卸物的过程中,都需要对闭式货舱区域进行强制机械通风,使舱内空气清新和流通,便于舱内人员工作。
由于客滚船在航行过程中和在码头装卸货状态下,货舱通风不仅对风量要求存在差别,且通风方向、风的进出口位置及方式等也都不一样。现有技术中一般采用“机械送风+机械抽风”的双向风机机型对货舱进行通风,但这种通风方式需要同时工作的风机数量较多,加剧了船上的电力负荷;并且船舶的运行方向不同,货舱内需要的通风方向也不同,导致货舱通风风机需要可逆工作,但风机在逆转的工作状态下,工作效率比较低,如若要满足货舱的通风量的要求,就需加大风机的额定通风量,从而会进一步加剧船上的电力负荷。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船舶通风方法及船舶通风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船舶通风方法会加剧船上的电力负荷的问题。
为达此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船舶通风方法,船舶通风系统包括船舶本体,所述船舶本体的货舱的舱室设有第一风室和第二风室,所述第一风室分布于所述货舱长度方向的第一端,所述第二风室分布于所述货舱长度方向的第二端,所述第一风室设有第一通风组件和第一风机组件,所述第二风室设有第二通风组件和第二风机组件,所述第一通风组件能将所述第一风室与所述舱室和外界均连通,所述第二通风组件能将所述第二风室与所述舱室和外界均连通,所述第一风机组件和所述第二风机组件均能将所述舱室内的空气抽出至外界,所述第一风机组件的第一抽风口朝向所述第二端,所述第二风机组件的第二抽风口朝向所述第一端,所述船舶通风方法包括:
当船舶沿第一方向航行时;控制所述第一通风组件将所述第一风室与所述舱室和外界均连通,并控制所述第一风机组件处于关闭状态;控制所述第二通风组件将所述第二风室与所述舱室和外界均连通,并控制所述第二风机组件运行将所述舱室内的空气抽出至外界;
当船舶沿第二方向航行时;控制所述第二通风组件将所述第二风室与所述舱室和外界均连通,并控制所述第二风机组件处于关闭状态;控制所述第一通风组件将所述第一风室与所述舱室和外界均连通,并控制所述第一风机组件运行将所述舱室内的空气抽出至外界;
其中,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相反且均平行于所述货舱的长度方向。
作为上述船舶通风方法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货舱还设有第一滚装门和第二滚装门,所述第一滚装门分布于所述货舱长度方向的第一端,所述第二滚装门分布于所述货舱长度方向的第二端,所述船舶通风方法还包括:
当船舶沿所述第一方向航行结束后使得所述货舱的所述第一端停靠于码头时;控制所述第一滚装门打开使得所述舱室和外界连通,并控制所述第二滚装门处于封闭状态;控制所述第一通风组件将所述第一风室与所述舱室和外界均断开,并控制所述第一风机组件处于关闭状态;控制所述第二通风组件将所述第二风室与所述舱室和外界均连通,并控制所述第二风机组件运行将所述舱室内的空气抽出至外界。
作为上述船舶通风方法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船舶通风方法还包括:
当船舶沿所述第二方向航行结束后使得所述货舱的所述第二端停靠于码头时;控制所述第二滚装门打开使得所述舱室和外界连通,并控制所述第一滚装门处于封闭状态;控制所述第二通风组件将所述第二风室与所述舱室和外界均断开,并控制所述第二风机组件处于关闭状态;控制所述第一通风组件将所述第一风室与所述舱室和外界均连通,并控制所述第一风机组件运行将所述舱室内的空气抽出至外界。
作为上述船舶通风方法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船舶通风方法还包括:
当船舶处于航行状态时,控制所述货舱每小时的通风次数大于等于10次;
当船舶处于停泊状态时,控制所述货舱每小时的通风次数大于等于20次。
船舶通风系统,其用于实施上述的船舶通风方法,所述船舶通风系统包括船舶本体,所述船舶本体的货舱的舱室设有第一风室和第二风室,所述第一风室分布于所述货舱长度方向的第一端,所述第二风室分布于所述货舱长度方向的第二端,所述第一风室设有第一通风组件和第一风机组件,所述第二风室设有第二通风组件和第二风机组件,所述第一通风组件能将所述第一风室与所述舱室和外界均连通,所述第二通风组件能将所述第二风室与所述舱室和外界均连通,所述第一风机组件和所述第二风机组件均能将所述舱室内的空气抽出至外界,所述第一风机组件的第一抽风口朝向所述第二端,所述第二风机组件的第二抽风口朝向所述第一端。
作为上述船舶通风系统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风室还设有第一隔板,所述第一隔板将所述第一风室分隔为第一风机室和第一通风室,所述第一风机室相对所述第一通风室靠近所述货舱的所述第二端;
所述第一风机组件包括第一连通管、第一风机、第一风机闸和两个第一消音器,所述第一连通管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一隔板,所述第一连通管沿轴向的一端位于所述第一风机室内且与所述第一风机闸连接,所述第一风机闸还与所述第一风机连接,所述第一风机设有所述第一抽风口,所述第一风机的所述第一抽风口处还连接有一个所述第一消音器,所述第一连通管沿轴向的另一端位于所述第一通风室且与另一个所述第一消音器连接。
作为上述船舶通风系统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通风组件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风机室的侧壁的第一通风口、设置于所述第一通风室的侧壁的第一通风闸,以及设置于所述货舱的侧壁的第二通风口,所述第一通风口连通所述第一风机室和所述舱室,所述第二通风口连通所述第一通风室和外界,所述第一通风闸能连通所述舱室和所述第一通风室。
作为上述船舶通风系统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二风室还设有第二隔板,所述第二隔板将所述第二风室分隔为第二风机室和第二通风室,所述第二风机室相对所述第二通风室靠近所述货舱的所述第一端;
所述第二风机组件包括第二连通管、第二风机、第二风机闸和两个第二消音器,所述第二连通管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二隔板,所述第二连通管沿轴向的一端位于所述第二风机室内且与所述第二风机闸连接,所述第二风机闸还与所述第二风机连接,所述第二风机设有所述第二抽风口,所述第二风机的所述第二抽风口处还连接有一个所述第二消音器,所述第二连通管沿轴向的另一端位于所述第二通风室且与另一个所述第二消音器连接。
作为上述船舶通风系统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二通风组件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二风机室的侧壁的第三通风口、设置于所述第二通风室的侧壁的第二通风闸,以及设置于所述货舱的侧壁的第四通风口,所述第三通风口连通所述第二风机室和所述舱室,所述第四通风口连通所述第二通风室和外界,所述第二通风闸能连通所述舱室和所述第二通风室。
作为上述船舶通风系统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风室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一风室沿所述货舱的宽度方向相对且间隔设置,所述货舱的所述第一端还设有第一滚装门,所述第一滚装门分布于两个所述第一风室之间;
所述第二风室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二风室沿所述货舱的宽度方向相对且间隔设置,所述货舱的所述第二端还设有第二滚装门,所述第二滚装门分布于两个所述第二风室之间。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了船舶通风方法,该船舶通风方法,当船舶沿第一方向航行时,即船舶的航行方向为由货舱的第二端向第一端的方向航行,可以理解的是,第一风室迎风,控制第一通风组件将第一风室与舱室和外界均连通,控制第二通风组件将第二风室与舱室和外界均连通,外界的空气在船舶沿第一方向航行的过程中能以较大的流量快速进入第一风室,再由第一风室进入舱室,再由舱室进入第二风室,再由第二风室流出外界,以实现沿第一方向航行时对货舱的舱室内通风,在此过程中,由于船舶处于航行状态,外界的空气能以较大的流量进入第一风室,故控制第一风机组件处于关闭状态,能有效减小船舶的电力负荷压力,由于货舱的舱室较大,由第一风室进入货舱的舱室内的空气会积聚在舱室内,故控制第二风机组件运行,第二风机组件能将舱室内的空气快速抽出至外界,以加快舱室的通风效率,设置第二风机组件的第二抽风口朝向第一端,可以理解的是,第二风机组件的抽风方向和进入舱室的空气的流动方向大致均为由货舱的第一端向第二端的方向,从而进一步加快了舱室的通风效率;当船舶沿第二方向航行时,即船舶的航行方向为由舱室的第一端向第二端的方向航行,可以理解的是,第二风室迎风,控制第一通风组件将第一风室与舱室和外界均连通,控制第二通风组件将第二风室与舱室和外界均连通,外界的空气在船舶沿第二方向航行的过程中能以较大的流量快速进入第二风室,再由第二风室进入舱室,再由舱室进入第一风室,再由第一风室流出外界,以实现沿第二方向航行时对货舱的舱室内通风,在此过程中,由于船舶处于航行状态,外界的空气能以较大的流量进入第二风室,故控制第二风机组件处于关闭状态,能有效减小船舶的电力负荷压力,由于货舱的舱室较大,由第二风室进入货舱的舱室内的空气会积聚在舱室内,故控制第一风机组件运行,第一风机组件能快速将舱室内的空气抽出至外界,以加快舱室的通风效率,设置第一风机组件的第一抽风口朝向第二端,可以理解的是,第一风机组件的抽风方向和进入舱室的空气的流动方向大致均为由货舱的第二端向第一端的方向,从而进一步加快了舱室的通风效率。
本发明还提供了船舶通风系统,该船舶通风系统包括船舶本体,船舶本体的货舱的舱室设有第一风室和第二风室,第一风室分布于货舱长度方向的第一端,第二风室分布于货舱长度方向的第二端,第一风室设有第一通风组件和第一风机组件,第二风室设有第二通风组件和第二风机组件,第一通风组件能将第一风室与舱室和外界均连通,第二通风组件能将第二风室与舱室和外界均连通,第一风机组件和第二风机组件均能将舱室内的空气抽出至外界,第一风机组件的第一抽风口朝向第二端,第二风机组件的第二抽风口朝向第一端。该船舶通风系统采用上述的船舶通风方法,能够有效减小船舶的电力负荷压力,且能够有效提高舱室的通风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提供的船舶通风系统的船舶本体沿第一方向航行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提供的的船舶通风系统的船舶本体沿第二方向航行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提供的船舶通风系统的第一风室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提供的船舶通风系统的第二风室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提供的船舶通风系统当第一滚装门打开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提供的船舶通风系统当第二滚装门打开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船舶本体;
11、舱室;
12、第一风室;
1211、第一通风口;1212、第一通风闸;1213、第二通风口;
122、第一风机组件;1221、第一连通管;1222、第一风机;1223、第一风机闸;1224、第一消音器;
123、第一隔板;124、第一风机室;125、第一通风室;
13、第二风室;
1311、第三通风口;1312、第二通风闸;1313、第四通风口;
132、第二风机组件;1321、第二连通管;1322、第二风机;1323、第二风机闸;1324、第二消音器;
133、第二隔板;134、第二风机室;135、第二通风室;
14、第一滚装门;
15、第二滚装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非对本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发明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右”、等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操作,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仅用于在描述上加以区分,并没有特殊的含义。
图1是本发明的船舶通风系统的船舶本体1沿第一方向航行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1中的ab方向即为第一方向,图1中的黑色粗箭头的走向即为船舶沿第一方向航行时外界空气进入舱室11内的走向,具体地,外界空气依次进入第一风室12、舱室11、第二风室13,并从第二风室13流出外界。图2是船舶通风系统的船舶本体1沿第二方向航行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2中的cd方向即为第二方向,第二方向和第一方向相反且均平行于货舱的长度方向,图2中的黑色粗箭头的走向即为船舶沿第二方向航行时外界空气进入舱室11内的走向,具体地,外界空气依次进入第二风室13、舱室11、第一风室12,并从第一风室12流出外界。图3是船舶通风系统的第一风室12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船舶通风系统的第二风室13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船舶通风系统当第一滚装门14打开时结构示意图,图5中的黑色粗箭头的走向即为船舶的第一端停靠于码头时,外界空气由第一滚装门14处的开口进入舱室11内的走向,具体地,外界空气由第一滚装门14处的开口进入舱室11,再由舱室11进入第二风室13,并由第二风室13流出外界。图6是船舶通风系统当第二滚装门15打开时结构示意图,图6中的黑色粗箭头的走向即为船舶的第二端停靠于码头时,外界空气由第二滚装门15处的开口进入舱室11内的走向,具体地,外界空气由第二滚装门15处开口进入舱室11,再由舱室11进入第一风室12,并由第一风室12流出外界。
由于客滚船在航行过程中和在码头装卸货状态下,货舱通风不仅风量要求存在差别,且通风方向、风的进出口位置及方式等也都不一样。现有技术中一般采用“机械送风+机械抽风”的双向风机机型对货舱进行通风,但这种通风方式需要同时工作的风机数量较多,加剧了船上的电力负荷;并且船舶的运行方向不同,货舱内需要的通风方向也不同,导致货舱通风风机需要可逆工作,但风机在逆转的工作状态下,工作效率比较低,如若要满足货舱的通风量的要求,就需加大风机的额定通风量,从而会进一步加剧船上的电力负荷。
故本发明提供了船舶通风系统,如图1-4所示,该船舶通风系统包括船舶本体1,船舶本体1的货舱的舱室11设有第一风室12和第二风室13,第一风室12分布于货舱长度方向的第一端,第二风室13分布于货舱长度方向的第二端,第一风室12设有第一通风组件和第一风机组件122,第二风室13设有第二通风组件和第二风机组件132,第一通风组件能将第一风室12与舱室11和外界均连通,第二通风组件能将第二风室13与舱室11和外界均连通,第一风机组件122和第二风机组件132均能将舱室11内的空气抽出至外界,第一风机组件122的第一抽风口朝向第二端,第二风机组件132的第二抽风口朝向第一端。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抽风口和第二抽风口相对设置,当船舶沿第一方向航行时,即船舶的航行方向为由货舱的第二端向第一端的方向航行,第一风室12迎风,控制第一通风组件将第一风室12与舱室11和外界均连通,控制第二通风组件将第二风室13与舱室11和外界均连通,外界的空气在船舶沿第一方向航行的过程中能以较大的流量快速进入第一风室12,再由第一风室12进入舱室11,再由舱室11进入第二风室13,再由第二风室13流出外界,以实现沿第一方向航行时对货舱的舱室11内通风,在此过程中,由于船舶处于航行状态,外界的空气能以较大的流量进入第一风室12,故控制第一风机组件122处于关闭状态,能有效减小船舶的电力负荷压力,由于货舱的舱室11较大,由第一风室12进入货舱的舱室11内的空气会积聚在舱室11内,故控制第二风机组件132运行,第二风机组件132能将舱室11内的空气快速抽出至外界,以加快舱室11的通风效率,设置第二风机组件132的第二抽风口朝向第一端,可以理解的是,第二风机组件132的抽风方向和进入舱室11的空气的流动方向大致均为由货舱的第一端向第二端的方向,从而进一步加快了舱室11的通风效率;当船舶沿第二方向航行时,即船舶的航行方向为由舱室11的第一端向第二端的方向航行,可以理解的是,第二风室13迎风,控制第一通风组件将第一风室12与舱室11和外界均连通,控制第二通风组件将第二风室13与舱室11和外界均连通,外界的空气在船舶沿第二方向航行的过程中能以较大的流量快速进入第二风室13,再由第二风室13进入舱室11,再由舱室11进入第一风室12,再由第一风室12流出外界,以实现沿第二方向航行时对货舱的舱室11内通风,在此过程中,由于船舶处于航行状态,外界的空气能以较大的流量进入第二风室13,故控制第二风机组件132处于关闭状态,能有效减小船舶的电力负荷压力,由于货舱的舱室11较大,由第二风室13进入货舱的舱室11内的空气会积聚在舱室11内,故控制第一风机组件122运行,第一风机组件122能将舱室11内的空气快速抽出至外界,以加快舱室11的通风效率,设置第一风机组件122的第一抽风口朝向第二端,可以理解的是,第一风机组件122的抽风方向和进入舱室11的空气的流动方向大致均为由货舱的第二端向第一端的方向,从而进一步加快了舱室11的通风效率。
其中,如图1-3所示,第一风室12还设有第一隔板123,第一隔板123将第一风室12分隔为第一风机室124和第一通风室125,第一风机室124相对第一通风室125靠近货舱的第二端;第一风机组件122包括第一连通管1221、第一风机1222、第一风机闸1223和两个第一消音器1224,第一连通管1221固定设置于第一隔板123,第一连通管1221沿轴向的一端位于第一风机室124内且与第一风机闸1223连接,第一风机闸1223还与第一风机1222连接,第一风机1222设有第一抽风口,第一风机1222的第一抽风口处还连接有一个第一消音器1224,第一连通管1221沿轴向的另一端位于第一通风室125且与另一个第一消音器1224连接。具体地,第一风机室124相对第一通风室125靠近货舱的第二端,且第一风机1222设置于第一风机室124内,第一风机1222的第一抽风口朝向货舱的第二端,从而,当船舶沿第二方向航行时,第一风机1222的抽风方向和进入舱室11的空气的流动方向大致均为由货舱的第二端向第一端的方向,能够有效加快舱室11的通风效率;其次,通过在第一风机室124内设置第一风机闸1223,通过第一风机闸1223能够控制第一风机1222开启或关闭;通过设置两个第一消音器1224,两个第一消音器1224能够降低货舱通风过程中第一风机1222产生的噪音。
具体地,第一抽风口的数量为多个。如此设置,能够提高第一风机1222的工作质量。
具体地,第一风机组件122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第一风机组件122间隔设置于第一隔板123。可以理解的是,可依据货舱的舱室11的大小适应性的调节第一风机组件122的数量。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仅示例性的以第一隔板123上设置两个第一风机组件122为例。
进一步具体地,如图1-3所示,第一通风组件包括设置于第一风机室124的侧壁的第一通风口1211、设置于第一通风室125的侧壁的第一通风闸1212,以及设置于货舱的侧壁的第二通风口1213,第一通风口1211连通第一风机室124和舱室11,第二通风口1213连通第一通风室125和外界,第一通风闸1212能连通舱室11和第一通风室125。具体地,当船舶沿第一方向航行时,第一风室12迎风,控制打开第一通风闸1212,外界的空气由第二通风口1213进入第一通风室125,进入第一通风室125的一部分空气经过第一通风闸1212流入舱室11,另一部分空气经过第一风机1222的叶片间的缝隙进入第一风机室124内,再由第一通风口1211流入舱室11,可以理解的是,在此过程中第一通风闸1212处于打开状态,以提升单位时间内外界空气进入舱室11的量;当船舶沿第二方向航行时,第二风室13迎风,此时,通过控制第一风机闸1223打开第一风机1222,并关闭第一通风闸1212,由第二风室13进入舱室11内的空气由第一通风口1211进入第一风机室124,再由第一风机1222将空气抽入第一通风室125内,再由第二通风口1213流入外界。
进一步具体地,第一通风口1211、第二通风口1213和第一通风闸1212的数量均为多个。如此设置,能够进一步提升舱室11的通风效率。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仅示例性的以第一通风口1211的数量为4个为例,仅示例性的以第二通风口1213的数量为4个为例;仅示例性的以第一通风闸1212的数量为4个为例。
其中,如图1、图2和图4所示,第二风室13还设有第二隔板133,第二隔板133将第二风室13分隔为第二风机室134和第二通风室135,第二风机室134相对第二通风室135靠近货舱的第一端;第二风机组件132包括第二连通管1321、第二风机1322、第二风机闸1323和两个第二消音器1324,第二连通管1321固定设置于第二隔板133,第二连通管1321沿轴向的一端位于第二风机室134内且与第二风机闸1323连接,第二风机闸1323还与第二风机1322连接,第二风机1322设有第二抽风口,第二风机1322的第二抽风口处还连接有一个第二消音器1324,第二连通管1321沿轴向的另一端位于第二通风室135且与另一个第二消音器1324连接。具体地,第二风机室134相对第二通风室135靠近货舱的第一端,且第二风机1322设置于第二风机室134内,第二风机1322的第二抽风口朝向货舱的第一端,从而,当船舶沿第一方向航行时,第二风机1322的抽风方向和进入舱室11的空气的流动方向大致均为由货舱的第一端向第二端的方向,能够有效加快舱室11的通风效率;其次,通过在第二风机室134内设置第二风机闸1323,通过第二风机闸1323能够控制第二风机1322开启或关闭;通过设置两个第二消音器1324,两个第二消音器1324能够降低对货舱通风过程中第二风机1322产生的噪音。
具体地,第二抽风口的数量为多个。如此设置,能够提高第二风机1322的工作质量。
具体地,第二风机组件132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第二风机组件132均间隔设置于第二隔板133。可以理解的是,可依据货舱的舱室11的大小适应性的调节第二风机组件132的数量。在本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仅示例性的以第二隔板133上设置两个第二风机组件132为例。
具体地,如图1、图2和图4所示,第二通风组件包括设置于第二风机室134的侧壁的第三通风口1311、设置于第二通风室135的侧壁的第二通风闸1312,以及设置于货舱的侧壁的第四通风口1313,第三通风口1311连通第二风机室134和舱室11,第四通风口1313连通第二通风室135和外界,第二通风闸1312能连通舱室11和第二通风室135。具体地,当船舶沿第一方向航行时,第一风室12迎风,此时,可通过控制第二风机闸1323打开第二风机1322,并关闭第二通风闸1312,由第一风室12进入舱室11内的空气由第三通风口1311进入第二风机室134,再由第二风机1322将空气抽入第二通风室135,再由第四通风口1313流入外界;当船舶沿第二方向航行时,第二风室13迎风,控制打开第一通风闸1212,外界的空气由第四通风口1313进入第二通风室135,进入第二通风室135内的一部分空气经过第二通风闸1312流入舱室11内,另一部分空气经过第二风机1322的叶片件的间隙进入第二通风室135,再由第三通风口1311流入舱室11内,可以理解的是,在此过程中,第二风机1322不工作。
进一步具体地,第三通风口1311、第四通风口1313和第二通风闸1312的数量均为多个。如此设置,能够进一步提升舱室11的通风效率。在本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仅示例性的以第三通风口1311的数量为4个为例,仅示例性的以第四通风口1313的数量为4个为例;仅示例性的以第二通风闸1312的数量为4个为例。
进一步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图2、图5和图6所示,第一风室12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一风室12沿货舱的宽度方向相对且间隔设置,货舱的第一端还设有第一滚装门14,第一滚装门14分布于两个第一风室12之间;第二风室13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二风室13沿货舱的宽度方向相对且间隔设置,货舱的述第二端还设有第二滚装门15,第二滚装门15分布于两个第二风室13之间。通过设置第一风室12的数量为两个,第二风室13的数量为两个,能够进一步增大单位时间内外界空气进入舱室11的量,也能够进一步增大单位时间内舱室11内的空气排出至外界的量,从而进一步提高了舱室11的通风效率;其次,当船舶的第一端靠岸时,打开第一滚装门14,便于工作人员装卸货物,也便于货舱内的空气和外界空气进行交互,当船舶的第二端靠岸时,打开第二滚装门15,便于工作人员装卸货物,也便于货舱内的空气和外界空气进行交互。可以理解的是,第一风室12的数量可以依据舱室11的大小适应性的增加或减少;第二风室13的数量可以依据舱室11的大小适应性的增加或减少。
优选地,沿货舱的宽度方向,如图1、图2和图5所示,第一滚装门14分布于两个第一风室12的中间位置,第二滚装门15位于两个第二风室13的中间位置。
本发明还提供了船舶通风方法,该船舶通风方法用于实施于上述的船舶通风系统,能够有效减小船舶的电力负荷压力,且能够有效提高舱室11的通风效率。
该船舶通风方法包括:
当船舶沿第一方向航行时;控制第一通风组件将第一风室12与舱室11和外界均连通,并控制第一风机组件122处于关闭状态;控制第二通风组件将第二风室13与舱室11和外界均连通,并控制第二风机组件132运行将舱室11内的空气抽出至外界。
具体地,如图1所示,当船舶沿第一方向航行时,船舶的航行方向为由货舱的第二端向第一端的方向航行,第一风室12迎风,打开第一通风闸1212,外界的空气由第二通风口1213进入第一通风室125,进入第一通风室125的一部分空气经过第一通风闸1212流入舱室11,另一部分空气经过第一风机1222的叶片间的缝隙进入第一风机室124内,再由第一通风口1211流入舱室11;通过第二风机闸1323打开第二风机1322,打开两个第二消音器1324,并关闭第二通风闸1312,进入舱室11内的空气由第三通风口1311进入第二风机室134,再由第二风机1322将空气抽入第二通风室135,再由第四通风口1313流入外界。在此过程中,第一风机1222处于关闭状态,能有效减小船舶的电力负荷压力,第二风机1322处于运行状态,能够加快舱室11的通风效率。
当船舶沿第二方向航行时;控制第二通风组件将第二风室13与舱室11和外界均连通,并控制第二风机组件132处于关闭状态;控制第一通风组件将第一风室12与舱室11和外界均连通,并控制第一风机组件122运行将舱室11内的空气抽出至外界。
具体地,如图2所示,当船舶沿第二方向航行时,船舶的航行方向为由货舱的第一端向第二端的方向航行,第二风室13迎风,打开第二通风闸1312,外界的空气由第四通风口1313进入第二通风室135,进入第二通风室135的一部分空气经过第二通风闸1312流入舱室11,另一部分空气经过第二风机1322的叶片间的缝隙进入第二风机室134内,再由第三通风口1311流入舱室11;通过第一风机闸1223打开第一风机1222,打开两个第一消音器1224,并关闭第一通风闸1212,进入舱室11内的空气由第一通风口1211进入第一风机室124,再由第一风机1222将空气抽入第一通风室125,再由第二通风口1213流入外界。在此过程中,第二风机1322处于关闭状态,能有效减小船舶的电力负荷压力,第一风机1222处于运行状态,能够加快舱室11的通风效率。
其中,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相反且均平行于货舱的长度方向。
当船舶沿第一方向航行结束后使得货舱的第一端停靠于码头时;控制第一滚装门14打开使得舱室11和外界连通,并控制第二滚装门15处于封闭状态;控制第一通风组件将第一风室12与舱室11和外界均断开,并控制第一风机组件122处于关闭状态;控制第二通风组件将第二风室13与舱室11和外界均连通,并控制第二风机组件132运行将舱室11内的空气抽出至外界。
具体地,如图5所示,当第一滚装门14打开后,外界空气由第一滚装门14处的开口直接进入舱室11,此时,控制第二通风闸1312关闭,控制第二风机闸1323使得第二风机1322工作,打开两个第二消音器1324,舱室11内的空气由第三通风口1311进入第二风机室134,再由第二风机1322将空气抽入第二通风室135,再由第四通风口1313流入外界。由于第一滚装门14打开后货舱的开口较大,故在此过程中,第一通风闸1212、第一风机1222和第一消音器1224均处于关闭状态,如此设置,能进一步减小船舶的电力负荷压力,第二风机1322处于运行状态,能够加快舱室11的通风效率。如此设置,还能保证码头处的空气质量不受影响。
当船舶沿第二方向航行结束后使得货舱的第二端停靠于码头时;控制第二滚装门15打开使得舱室11和外界连通,并控制第一滚装门14处于封闭状态;控制第二通风组件将第二风室13与舱室11和外界均断开,并控制第二风机组件132处于关闭状态;控制第一通风组件将第一风室12与舱室11和外界均连通,并控制第一风机组件122运行将舱室11内的空气抽出至外界。
具体地,如图6所示,当第二滚装门15打开后,外界空气由第二滚装门15处直接进入舱室11,此时,控制第一通风闸1212关闭,控制第一风机闸1223使得第一风机1222工作,打开两个第一消音器1224,舱室11内的空气由第一通风口1211进入第一风机室124,再由第一风机1222将空气抽入第一通风室125,再由第二通风口1213流入外界。由于第二滚装门15打开后货舱的开口较大,故在此过程中,第二通风闸1312、第二风机1322和第二消音器1324均处于关闭状态,如此设置,能进一步减小船舶的电力负荷压力,第一风机1222处于运行状态,能够加快舱室11的通风效率。如此设置,还能保证码头处的空气质量不受影响。
其中,为了保证舱室11内的空气质量,该船舶通风方法还包括:
当船舶处于航行状态时,控制货舱每小时的通风次数大于等于10次。
当船舶处于停泊状态时,控制货舱每小时的通风次数大于等于20次。
可以理解的是,可依据舱室的11大小适应性的调整货舱每小时的通风次数。
如此设置,能够有效提升舱室11内的空气质量。
显然,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了清楚说明本发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发明的保护范围。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船舶通风方法,其特征在于,船舶通风系统包括船舶本体(1),所述船舶本体(1)的货舱的舱室(11)设有第一风室(12)和第二风室(13),所述第一风室(12)分布于所述货舱长度方向的第一端,所述第二风室(13)分布于所述货舱长度方向的第二端,所述第一风室(12)设有第一通风组件和第一风机组件(122),所述第二风室(13)设有第二通风组件和第二风机组件(132),所述第一通风组件能将所述第一风室(12)与所述舱室(11)和外界均连通,所述第二通风组件能将所述第二风室(13)与所述舱室(11)和外界均连通,所述第一风机组件(122)和所述第二风机组件(132)均能将所述舱室(11)内的空气抽出至外界,所述第一风机组件(122)的第一抽风口朝向所述第二端,所述第二风机组件(132)的第二抽风口朝向所述第一端,所述船舶通风方法包括:
当船舶沿第一方向航行时;控制所述第一通风组件将所述第一风室(12)与所述舱室(11)和外界均连通,并控制所述第一风机组件(122)处于关闭状态;控制所述第二通风组件将所述第二风室(13)与所述舱室(11)和外界均连通,并控制所述第二风机组件(132)运行将所述舱室(11)内的空气抽出至外界;
当船舶沿第二方向航行时;控制所述第二通风组件将所述第二风室(13)与所述舱室(11)和外界均连通,并控制所述第二风机组件(132)处于关闭状态;控制所述第一通风组件将所述第一风室(12)与所述舱室(11)和外界均连通,并控制所述第一风机组件(122)运行将所述舱室(11)内的空气抽出至外界;
其中,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相反且均平行于所述货舱的长度方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船舶通风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货舱还设有第一滚装门(14)和第二滚装门(15),所述第一滚装门(14)分布于所述货舱长度方向的第一端,所述第二滚装门(15)分布于所述货舱长度方向的第二端,所述船舶通风方法还包括:
当船舶沿所述第一方向航行结束后使得所述货舱的所述第一端停靠于码头时;控制所述第一滚装门(14)打开使得所述舱室(11)和外界连通,并控制所述第二滚装门(15)处于封闭状态;控制所述第一通风组件将所述第一风室(12)与所述舱室(11)和外界均断开,并控制所述第一风机组件(122)处于关闭状态;控制所述第二通风组件将所述第二风室(13)与所述舱室(11)和外界均连通,并控制所述第二风机组件(132)运行将所述舱室(11)内的空气抽出至外界。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船舶通风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船舶通风方法还包括:
当船舶沿所述第二方向航行结束后使得所述货舱的所述第二端停靠于码头时;控制所述第二滚装门(15)打开使得所述舱室(11)和外界连通,并控制所述第一滚装门(14)处于封闭状态;控制所述第二通风组件将所述第二风室(13)与所述舱室(11)和外界均断开,并控制所述第二风机组件(132)处于关闭状态;控制所述第一通风组件将所述第一风室(12)与所述舱室(11)和外界均连通,并控制所述第一风机组件(122)运行将所述舱室(11)内的空气抽出至外界。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船舶通风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船舶通风方法还包括:
当船舶处于航行状态时,控制所述货舱每小时的通风次数大于等于10次;
当船舶处于停泊状态时,控制所述货舱每小时的通风次数大于等于20次。
5.船舶通风系统,其特征在于,用于实施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船舶通风方法,所述船舶通风系统包括船舶本体(1),所述船舶本体(1)的货舱的舱室(11)设有第一风室(12)和第二风室(13),所述第一风室(12)分布于所述货舱长度方向的第一端,所述第二风室(13)分布于所述货舱长度方向的第二端,所述第一风室(12)设有第一通风组件和第一风机组件(122),所述第二风室(13)设有第二通风组件和第二风机组件(132),所述第一通风组件能将所述第一风室(12)与所述舱室(11)和外界均连通,所述第二通风组件能将所述第二风室(13)与所述舱室(11)和外界均连通,所述第一风机组件(122)和所述第二风机组件(132)均能将所述舱室(11)内的空气抽出至外界,所述第一风机组件(122)的第一抽风口朝向所述第二端,所述第二风机组件(132)的第二抽风口朝向所述第一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船舶通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室(12)还设有第一隔板(123),所述第一隔板(123)将所述第一风室(12)分隔为第一风机室(124)和第一通风室(125),所述第一风机室(124)相对所述第一通风室(125)靠近所述货舱的所述第二端;
所述第一风机组件(122)包括第一连通管(1221)、第一风机(1222)、第一风机闸(1223)和两个第一消音器(1224),所述第一连通管(1221)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一隔板(123),所述第一连通管(1221)沿轴向的一端位于所述第一风机室(124)内且与所述第一风机闸(1223)连接,所述第一风机闸(1223)还与所述第一风机(1222)连接,所述第一风机(1222)设有所述第一抽风口,所述第一风机(1222)的所述第一抽风口处还连接有一个所述第一消音器(1224),所述第一连通管(1221)沿轴向的另一端位于所述第一通风室(125)且与另一个所述第一消音器(1224)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船舶通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风组件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风机室(124)的侧壁的第一通风口(1211)、设置于所述第一通风室(125)的侧壁的第一通风闸(1212),以及设置于所述货舱的侧壁的第二通风口(1213),所述第一通风口(1211)连通所述第一风机室(124)和所述舱室(11),所述第二通风口(1213)连通所述第一通风室(125)和外界,所述第一通风闸(1212)能连通所述舱室(11)和所述第一通风室(125)。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船舶通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风室(13)还设有第二隔板(133),所述第二隔板(133)将所述第二风室(13)分隔为第二风机室(134)和第二通风室(135),所述第二风机室(134)相对所述第二通风室(135)靠近所述货舱的所述第一端;
所述第二风机组件(132)包括第二连通管(1321)、第二风机(1322)、第二风机闸(1323)和两个第二消音器(1324),所述第二连通管(1321)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二隔板(133),所述第二连通管(1321)沿轴向的一端位于所述第二风机室(134)内且与所述第二风机闸(1323)连接,所述第二风机闸(1323)还与所述第二风机(1322)连接,所述第二风机(1322)设有所述第二抽风口,所述第二风机(1322)的所述第二抽风口处还连接有一个所述第二消音器(1324),所述第二连通管(1321)沿轴向的另一端位于所述第二通风室(135)且与另一个所述第二消音器(1324)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船舶通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通风组件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二风机室(134)的侧壁的第三通风口(1311)、设置于所述第二通风室(135)的侧壁的第二通风闸(1312),以及设置于所述货舱的侧壁的第四通风口(1313),所述第三通风口(1311)连通所述第二风机室(134)和所述舱室(11),所述第四通风口(1313)连通所述第二通风室(135)和外界,所述第二通风闸(1312)能连通所述舱室(11)和所述第二通风室(135)。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船舶通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室(12)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一风室(12)沿所述货舱的宽度方向相对且间隔设置,所述货舱的所述第一端还设有第一滚装门(14),所述第一滚装门(14)分布于两个所述第一风室(12)之间;
所述第二风室(13)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二风室(13)沿所述货舱的宽度方向相对且间隔设置,所述货舱的所述第二端还设有第二滚装门(15),所述第二滚装门(15)分布于两个所述第二风室(13)之间。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1023887.7A CN115180111B (zh) | 2022-08-24 | 2022-08-24 | 船舶通风方法及船舶通风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1023887.7A CN115180111B (zh) | 2022-08-24 | 2022-08-24 | 船舶通风方法及船舶通风系统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5180111A true CN115180111A (zh) | 2022-10-14 |
CN115180111B CN115180111B (zh) | 2023-06-20 |
Family
ID=835228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11023887.7A Active CN115180111B (zh) | 2022-08-24 | 2022-08-24 | 船舶通风方法及船舶通风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5180111B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6573133A (zh) * | 2023-05-06 | 2023-08-11 | 中国长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 | 氢燃料电池动力船电池舱空气通风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11348892A (ja) * | 1998-06-08 | 1999-12-21 | Yoshida Zosen Kogyo:Kk | 貨物船 |
WO2012022355A1 (en) * | 2010-08-20 | 2012-02-23 | Lindberg Consulting Aps | A container and car carrying reefer vessel and a transport drive unit |
DE102013207605A1 (de) * | 2013-04-25 | 2014-10-30 | safetec Brandes und Niehoff GmbH | Rauchmeldeeinheit, Rauchmeldesystem sowie Rauchmeldervorrichtung |
CN105329433A (zh) * | 2015-11-12 | 2016-02-17 | 广州文冲船厂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船舶货舱的通风系统 |
KR20160047709A (ko) * | 2014-10-23 | 2016-05-03 | 대우조선해양 주식회사 | 선박의 환기 시스템 |
CN107640284A (zh) * | 2017-09-06 | 2018-01-30 | 中远海运重工有限公司 | 木材干燥运输船 |
CN207550471U (zh) * | 2017-11-17 | 2018-06-29 | 佛山市榕岸海洋工程装备有限公司 | 一种船舶机舱的通风排气系统 |
CN108945293A (zh) * | 2018-07-27 | 2018-12-07 | 广船国际有限公司 | 一种船舶机舱临时通风方法 |
-
2022
- 2022-08-24 CN CN202211023887.7A patent/CN115180111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11348892A (ja) * | 1998-06-08 | 1999-12-21 | Yoshida Zosen Kogyo:Kk | 貨物船 |
WO2012022355A1 (en) * | 2010-08-20 | 2012-02-23 | Lindberg Consulting Aps | A container and car carrying reefer vessel and a transport drive unit |
DE102013207605A1 (de) * | 2013-04-25 | 2014-10-30 | safetec Brandes und Niehoff GmbH | Rauchmeldeeinheit, Rauchmeldesystem sowie Rauchmeldervorrichtung |
KR20160047709A (ko) * | 2014-10-23 | 2016-05-03 | 대우조선해양 주식회사 | 선박의 환기 시스템 |
CN105329433A (zh) * | 2015-11-12 | 2016-02-17 | 广州文冲船厂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船舶货舱的通风系统 |
CN107640284A (zh) * | 2017-09-06 | 2018-01-30 | 中远海运重工有限公司 | 木材干燥运输船 |
CN207550471U (zh) * | 2017-11-17 | 2018-06-29 | 佛山市榕岸海洋工程装备有限公司 | 一种船舶机舱的通风排气系统 |
CN108945293A (zh) * | 2018-07-27 | 2018-12-07 | 广船国际有限公司 | 一种船舶机舱临时通风方法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6573133A (zh) * | 2023-05-06 | 2023-08-11 | 中国长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 | 氢燃料电池动力船电池舱空气通风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CN116573133B (zh) * | 2023-05-06 | 2024-03-29 | 中国长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 | 氢燃料电池动力船电池舱空气通风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5180111B (zh) | 2023-06-2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5596084B2 (ja) | 船舶 | |
CN115180111B (zh) | 船舶通风方法及船舶通风系统 | |
US10658687B2 (en) | Air shut-off valve apparatus for fuel cell system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same | |
CN107719619B (zh) | 船舶货舱通风方法 | |
JP5210989B2 (ja) | 自動車運搬船 | |
EP2437972B1 (en) | Trimaran vehicle deck arrangement | |
JP5931602B2 (ja) | 船舶 | |
JP2004040950A (ja) | 燃料電池自動車 | |
KR20180037407A (ko) | 선박 | |
JP5863904B2 (ja) | 船舶 | |
KR20200113674A (ko) | 액티브 에어플랩 및 그 제어방법 | |
JP6041940B2 (ja) | 船舶 | |
JP2006015862A (ja) | 車両のバッテリ冷却システム | |
JP5159728B2 (ja) | 自動車専用船 | |
KR101929439B1 (ko) | 구명정 | |
CN112109873B (zh) | 一种客滚船车辆舱室通风布置的方法 | |
CN221563413U (zh) | 一种汽车运输船舶货舱通风系统 | |
JP7302577B2 (ja) | 自動車 | |
CN221213984U (zh) | 空气处理系统及轨道车辆 | |
WO2006073191A1 (ja) | 車両 | |
KR20120133305A (ko) | 대형선박용 엔진룸 외기유입 덕트 | |
CN115892432A (zh) | 一种无舱盖货舱的冷藏集装箱通风系统 | |
KR102214494B1 (ko) | 자동차용 공기저항 저감장치 | |
CN115416835A (zh) | 一种汽车运输船及汽车运输船的通风方法 | |
JP2024051319A (ja) | 船舶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