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180032B - 一种尾部气流控制装置、方法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一种尾部气流控制装置、方法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180032B
CN115180032B CN202210876040.7A CN202210876040A CN115180032B CN 115180032 B CN115180032 B CN 115180032B CN 202210876040 A CN202210876040 A CN 202210876040A CN 115180032 B CN115180032 B CN 11518003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vehicle
air outlet
pipe
tai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876040.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180032A (zh
Inventor
汪轲
黎帅
李雅钊
彭意乘
李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antu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antu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antu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Lantu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876040.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180032B/zh
Publication of CN11518003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18003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18003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18003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37/00Stabilising vehicle bodies without controlling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2D37/02Stabilising vehicle bodies without controlling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by aerodynamic mea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80Technologies aiming to reduce greenhouse gasses emissions common to all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 Y02T10/82Elements for improving aerodynamic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ooling, Air Intake And Gas Exhaust, And Fuel Tank Arrangements In Propulsion Uni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车身的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尾部气流控制装置、方法及车辆,气流控制装置包括:出气管,车辆尾部设置有喷气口,出气管的出气端与喷气口连通,以使出气管与外部连通;喷气组件,喷气组件设置在出气管内,喷气组件包括风扇,风扇的出风端朝向出气管的出气端,过车辆尾部上方的喷气口喷出,将车辆尾部上表面区域原有的空气流场破坏,车辆尾部上表面流动的气流路径被改变,车辆尾部上表面流动的气流在喷气口喷出的空气作用下向上运动,增加了车辆尾部上表面流动的气流的运动路径,进而使车辆上、下的压力差减小,从而实现减弱气动升力的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尾部气流控制装置、方法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车身的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尾部气流控制装置、方法及车辆。
背景技术
车辆在高速行驶过程中,除了沿车辆行驶的方向受到空气阻力以外,还会由于上下气流的气动力影响,以使车辆受到气动升力作用,气动升力会给予车辆向上的力,导致车辆轮胎的抓地力,容易影响到车辆的行驶稳定性。
在相关技术中,为了降低气动升力作用对车辆的影响,通常在车辆尾部后备箱上方设置尾翼部件,以减弱气动升力,然而尾翼部件会增加重量及成本,并且对车辆造型美观产生较大影响,适用性较差。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尾部气流控制装置,所述气流控制装置包括:
出气管,所述车辆尾部设置有喷气口,所述出气管的出气端与所述喷气口连通,以使所述出气管与外部连通;
喷气组件,所述喷气组件设置在所述出气管内,所述喷气组件包括风扇,所述风扇的出风端朝向所述出气管的出气端。
可选地,所述气流控制装置还包括:
泄压管,所述泄压管的进气端与乘员舱连通,所述泄压管的出气端与所述出气管的进气端连通。
可选地,所述气流控制装置还包括:
冷却管,所述冷却管的进气端朝向电池,所述冷却管的出气端与所述出气管的进气端连通。
切换组件,所述切换组件设置在所述出气管的进气端,用于根据所述乘员舱以及所述电池的状态,控制所述泄压管、所述冷却管和所述泄压管之间的连通关系。
可选地,所述切换组件包括:
三通管,所述三通管包括三个通气开口,三个所述通气开口分别与所述出气管的进气端、所述泄压管的出气端以及所述冷却管的出气端连通;
切换阀,所述切换阀可活动的设置在所述三通管内,用于控制任意一个所述通气开口的开度。
可选地,所述气流控制装置还包括盖板组件,所述盖板组件包括:
盖板主体,所述盖板主体活动设置在所述车辆尾部;
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设置所述车辆尾部上,用于控制所述盖板主体开启或封闭所述出气管的出气端。
可选地,所述出气管的口径由所述出气管进气端向所述出气管出气端一侧逐渐减小。
可选地,所述出气管的出气方向与所述车辆的前进方向之间的角度在60°-70°之间。
本申请第二方面提供一种尾部气流控制方法,应用于气流控制装置,所述气流控制方法包括:
获取车辆当前车速;
在所述车速大于目标车速时,根据所述车速确定的所述出气管的出气量;
控制所述喷气组件按照所述出气量进行喷气,以将所述车辆尾部。
可选地,所述气流控制方法还包括:
获取所述乘员舱以及所述电池的状态信息;
根据所述状态信息输出不同的控制信号,以控制所述切换阀改变所述三通管各个通气开口的开度。
本申请第三方面提供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上述的气流控制装置。
采用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尾部气流控制装置、方法及车辆,在车辆行驶过程中,车辆受到一定的气动升力,在需要降低气动升力对车辆的影响时,通过喷气组件将空气沿出气管喷出,空气沿空气管的出气端,通过车辆尾部上方的喷气口喷出,将车辆尾部上表面区域原有的空气流场破坏,车辆尾部上表面流动的气流路径被改变,车辆尾部上表面流动的气流在喷气口喷出的空气作用下向上运动,增加了车辆尾部上表面流动的气流的运动路径,进而使车辆上、下的压力差减小,从而实现减弱气动升力的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出的气流控制装置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出的切换组件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出的盖板组件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出的气流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出的控制切换阀开度的流程示意图。
附图说明:1、出气管;11、喷气口;2、泄压管;3、冷却管;4、喷气组件;41、风扇;5、切换组件;51、三通管;52、切换阀;6、盖板组件;61、盖板主体;62、驱动组件;7、尾部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车辆在高速行驶过程中,除了沿车辆行驶的方向受到空气阻力以外,还会由于上下气流的气动力影响,以使车辆受到气动升力作用,气动升力会给予车辆向上的力,导致车辆轮胎的抓地力,容易影响到车辆的行驶稳定性。
在相关技术中,为了降低气动升力作用对车辆的影响,通常在车辆尾部后备箱上方设置尾翼部件,气流经过尾翼后通过尾翼的自身结构使上下气流产生压力差,进而对尾翼产生向下的力,以减弱气动升力,然而尾翼部件会增加重量及成本,并且对车辆造型美观产生较大影响,适用性较差。
实施例一
有鉴于此,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尾部气流控制装置,气流控制装置包括:
出气管1,车辆的尾部板7上开设有喷气口11,出气管1的出气端与喷气口11连通,以使出气管1与外部连通;其中,车辆行驶过程中,出气管1的出气方向与尾部板7上的气流方向相交。
其中,喷气口11开设在车辆尾部板7的表面,具体的,喷气口11可以开设在车辆后方的窗体下方,或者后备箱后侧的尾部,只要是喷气口11朝向上方,且喷气口11喷出的空气与流经车辆尾部板7的气流能够接触即可。
喷气口11的尺寸可以根据车辆的型号以及车辆尾部其他部件的布置进行更改,如喷气口11可以沿车辆的宽度方向设置为长条形,或沿车辆的宽度方向设置多个互相连通的开口。
出气管1为设置在车辆内部的通风管,出气管1的进气端可以连通设置在车辆内部,或者连通至车辆的其他位置,如将进气端连通至车辆乘员舱时,可对乘员舱进行泄压或换气,当进气端连通至电池或电机等部件时,可对部件进行降温;当进气端连接至车辆前方时,可降低车辆行驶时受到的阻力,当进气端连接至车辆底部时,可进一步的降低车辆上下两侧的压力差,提高减弱气动升力的效果。
喷气组件4,喷气组件4设置在出气管1内,喷气组件4包括风扇41,风扇41的出风端朝向出气管1的出气端。
通过喷气组件4中的风扇41将空气吹出,有效提高空气从喷气口11喷出时的空气流速,进而提高喷气时对车辆尾部气流的扰动效果,提高对气动升力的减弱效果;并且当车速不同时,气动升力对车辆的效果不同,因此通过改变风扇41的转速就能改变空气从喷气口11喷出时的空气流速,进而提高喷气时对车辆尾部气流的扰动效果,进一步提高对气动升力的减弱效果。
采用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尾部气流控制装置、方法及车辆,在车辆行驶过程中,车辆受到一定的气动升力,在需要降低气动升力对车辆的影响时,通过喷气组件4将空气沿出气管1喷出,空气沿空气管的出气端,通过车辆尾部上方的喷气口11喷出,将车辆尾部上表面区域原有的空气流场破坏,车辆尾部上表面流动的气流路径被改变,车辆尾部上表面流动的气流在喷气口11喷出的空气作用下向上运动,增加了车辆尾部上表面流动的气流的运动路径,进而使车辆上、下的压力差减小,从而实现减弱气动升力的效果,同时,通过在车辆尾部表面开设喷气口11代替尾翼的效果,可以使车辆尾部的表面线条保持连续性和完整性,提高车辆外观的美观性,同时相比于为了保证车辆尾部的表面线条保持连续性和完整性而设计升降式尾翼机构,有效降低了车辆成本。
在一些实施例中,气流控制装置还包括:
泄压管2,泄压管2的进气端与乘员舱连通,泄压管2的出气端与出气管1的进气端连通。
其中,在车门关闭时,乘员舱内压力突然增大。容易导致人耳产生不适感,在相关技术中,往往在车辆单侧区域设置一个被动式泄压口,仅当乘员舱内压力高于车外环境压力一定数值时才开启,如当车门关闭时,车内压力突然增大,被动式泄压口经过短暂滞后后才会开启,导致人耳产生不适感;同时,乘员舱内气流大部分在前排和后排区域之间循环流通,仅少量空气由泄压口流出乘员舱外,导致乘员舱内空气的流通性较差。
因此通过在车辆内部设置与乘员舱以及出气管1连通的泄压管2,以使乘员舱能够与车辆外部连通,使车内始终保持气压稳定,同时提高乘员舱内部的空气流通性,进而提高乘坐人员的舒适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气流控制装置还包括:
冷却管3,冷却管3的进气端朝向电池,冷却管3的出气端与出气管1的进气端连通。
在相关技术中,电池有多种容量规格,当电池容量较小时,由于其对冷却效果的需求降低,因此可以采用风冷的方式对电池进行冷却,即从乘员舱中吸入相对温度较低的空气,与高温的电池进行对流换热后再排入乘员舱内,然而采用风冷方式会导致乘员舱热负荷增加,影响乘员舱的舒适性。
因此通过设置与电池以及出气管1连通的冷却管3,以使电池所在位置能够与车辆外部连通,在车辆行驶过程中通过出气管1和喷气口11喷气时,将电池附近的空气吹出,从而将电池的热量带出,实现对电池的冷却效果。
切换组件5,切换组件5设置在出气管1的进气端,用于根据乘员舱以及电池的状态,控制泄压管2、冷却管3和泄压管2之间的连通关系。
具体的,进气管、冷却管3和泄压管2之间不同的连通关系能够实现不同的效果,包括进气管和冷却管3连通、冷却管3和泄压管2连通、进气管和泄压管2连通以及进气管、冷却管3和泄压管2同时连通,在进气管和冷却管3连通时实现对电池的冷却效果;在冷却管3和泄压管2连通连通时,实现通过车辆乘员舱内部的空气内循环以对电池冷却的效果;在进气管和泄压管2连通时实现对乘员舱的泄压和换气效果;在进气管、冷却管3和泄压管2同时连通时,实现泄压、电池冷却与喷气绕流的效果同时实现。通过切换组件5对不同管之间连通关系的切换,从而实现不同的效果,有效提高整个装置的适用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切换组件5包括:
三通管51,三通管51包括三个通气开口,三个通气开口分别与出气管1的进气端、泄压管2的出气端以及冷却管3的出气端连通;
三通管51中,三个通气开口沿周向均匀间隔分部,三个通气开口的口径分别与进气管、冷却管3和泄压管2相适配,从而将进气管、冷却管3和泄压管2相连通。
切换阀52,切换阀52可活动的设置在三通管51内,用于控制任意一个通气开口的开度。
切换阀52转动设置在三通管51中,切换阀52的阀芯尺寸不小于通气开口的尺寸,当阀芯转动至通气开口的位置时,能够将通气开口完全封堵,使另外两个通气开口连通,以使与通气开口连通的管相互连通,实现不同的效果。
同时,在切换阀位于两个通气开口之间时,将其中两个通气开口部分封闭,例如,切换阀将冷却管3与泄压管2的通气开口分别部分遮蔽,通过改变切换阀将冷却管3与泄压管2的通气开口的封闭度,例如在电池冷却需求较低时,将冷却管3的通气开口开度调整至20%,将泄压管2的通气开口调整至80%;而在乘员舱泄压需求降低时,将冷却管3的通气开口开度调整至80%,将泄压管2的通气开口调整至20%,从而实现调整泄压或冷却效果的调整。
在一些实施例中,气流控制装置还包括:
总控部,总控部与风扇41以及切换阀52电连接,用于输出控制信号控制切换阀52的工作状态以改变任意通气开口的开度。
在车辆行驶过程中,无论是根据乘员舱内的气压以及空气温度调整泄压管2与出气管1的连通关系,还是根据电池温度调整冷却管3与出气管1之间的连通关系,均无法通过驾驶人员根据实际情况手动控制,因此通过设置总控部根据乘员舱内部情况以及电池内部情况,确定各个通气开口的开度,然后输出对应的控制信号控制切换阀做动至对应的工作状态,使整个过程更加智能化。
在一些实施例中,总控部包括:
多组信息获取组件,多组信息获取组件分别设置在乘员舱内以及电池上,用于获取乘员舱以及电池的状态信息;
其中,信息获取组件包括设置在电池所在位置的电池温度传感器、设置在乘员舱内的二氧化碳浓度感应器、温度感应器、车门状态感应器以及车速获取组件等,通过多个信息获取部件获取各个部分的相关信息,从而综合确定车辆当前状态。
控制组件,控制模块与多组信息获取组件、风扇41以及切换阀52电连接,用于根据状态信息向切换阀52输出不同的控制信号。
具体的,根据信息获取组件获取的信息,控制组件分为多种控制模式,包括:
在信息获取组件检测到车辆的车速达到预定车速时,如车速≥110km/h时,车辆需要开启主动尾翼喷气功能,控制组件向风扇41输出控制信号控制风扇41开始工作,从而使出气管1向外喷气,根据车速不同,风扇41的功率不同;
在信息获取组件检测到电池温度较高需要进行冷却时,控住组件根据电池温度确定电池的冷却需求,并根据冷却需求确定电池所需的空气流通量,进而确定冷却管3的开度以及风扇41的功率,然后通过控制组件输出对应的控制信号,控制风扇41开始工作以及控制切换阀52做动至对应的工作状态;
在检测到任意车门打开,且其他车门、车窗和后备箱均处于关闭状态时,可以认为车辆即将进行关门动作,车内气压容易升高,因此通过控制组件向切换阀输出控制信号,以使泄压管2与出气管1连通,从而平衡乘员舱与车外的气压,避免车门关闭时车内压力突然变化导致乘坐人员不适;
在检测到乘员舱内二氧化碳浓度较高、温度较高或检测到整车控制器发出通风的指示信号时,根据检测到的相关信息确定风扇41所需功率以及切换阀52的工作状态,然后通过控制组件输出对应的控制信号将泄压管2与出气管1连通,将乘坐舱内的空气抽出,实现对乘员舱进行泄压以及换气的效果;
在同时检测到乘员舱需要降温\通风\泄压、电池冷却需求和主动尾翼喷气需求中的多种时,根据多种需求中对风扇41功率需求最大的功率作为风扇41功率,根据各个需求调整各个通气开口的开度,有效提高整个装置的适用性。
并且,当出气管1封闭时,通过切换阀52将出气管1封闭,然后将冷却管3与泄压管2连通,即可实现通过乘员舱的空气对电池进行冷却的内循环冷却效果。
在其他实施例中,总控部中的信息获取组件还可以与空调系统电连接,通过空调系统获取相应的信息,并与空调系统相互配合实现多种功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气流控制装置还包括盖板组件6,盖板组件6包括:
盖板主体61,盖板主体61活动设置在车辆尾部;
其中,盖板主体61活动设置在车辆尾部上方,在盖板主体61运动至喷气口11上时将喷气口11封闭,进而关闭装置的尾翼喷气功能;当盖板主体61打开时,喷气口11露出,向外喷气即可实现空气尾翼的效果。
驱动组件62,驱动组件62设置车辆尾部上,用于控制盖板主体61开启或封闭出气管1的出气端。
在本实施例中,驱动组价包括连动杆和驱动件,连动杆转动设置在车辆尾部,连动杆的活动端与盖板主体61连接,连动杆转动即可带动盖板主体61活动。驱动件用于驱使连动杆转动,驱动件可以为电机等部件。
在其他实施例中,驱动组件62还可以为其他驱动形式的驱动源,如盖板主体61滑动设置在车辆尾部,驱动组件62用于驱使盖板主体61滑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出气管1的口径由出气管1进气端向出气管1出气端一侧逐渐减小。
其中,通过将出气管1的口径由出气管1进气端向出气管1出气端一侧逐渐减小,从而提高空气喷出后的流速,进一步提高对车辆尾部上表面流动的气流的扰动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出气管1的出气方向与车辆的前进方向之间的角度在60°-70°之间。
为了降低空气喷出时产生的阻力,以及避免出现康达效应,将出气管1的出气方向与车辆的前进方向之间的角度在60°-70°之间,以使喷出的空气对车辆尾部上表面流动的气流的扰动的同时,将空气向车辆的后侧喷出,以使喷出后的空气气流紧贴后备箱表面流动,实现空气尾翼的效果。
实施例二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尾部气流控制方法,气流控制方法包括:
S1,获取车辆当前车速;
在车辆行驶过程中,检测到车辆的车速达到预定车速时,如车速≥110km/h时,车辆需要开启主动尾翼喷气功能,车速不同时,经过车辆尾部板上的气流流速不同,因此将其扰动所需的喷气效果也不同,所以获取当前的车速,确定将当前车速下经过车辆尾部板上的气流的情况。
S2,在车速大于目标车速时,根据车速确定的出气管的出气量;
检测到车辆的车速达到预定车速时,如车速≥110km/h时,车辆需要开启主动尾翼喷气功能,根据当前车速下经过车辆尾部板上的气流的情况,确定将其扰动所需的喷气出气量,当前车速越大,当前车速下经过车辆尾部板上的气流流速越快,所需的喷气出气量也就越大。
S3,控制喷气组件按照出气量进行喷气,以将车辆尾部。
确定所需的喷气出气量后,控制尾部气流装置内的风扇转动,根据所需的出气量,确定当前风扇所需的目标转速,然后控制风扇按照目标转速进行转动,总是将气体从出气管喷出,实现对下经过车辆尾部板上的气流的扰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气流控制方法还包括:
S401,获取乘员舱以及电池的状态信息;
其中,检测到电池温度较高时可以认为电池需要进行冷却,在检测到任意车门打开,且其他车门、车窗和后备箱均处于关闭状态时,可以认为车辆即将进行关门动作,车内气压容易升高,或者在检测到乘员舱内二氧化碳浓度较高、温度较高或检测到整车控制器发出通风的指示信号时,则可以认为乘员舱需要进行泄压,因此获取乘员舱以及电池的状态信息以确定当前车辆所需的出气方案。
S402,根据状态信息输出不同的控制信号,以控制切换阀改变三通管各个通气开口的开度。
在检测到电池温度较高需要进行冷却时,根据电池温度确定电池的冷却需求,并根据冷却需求确定电池所需的空气流通量,进而确定冷却管的开度以及风扇的功率,然后输出对应的控制信号,控制风扇开始工作以及控制切换阀做动至对应的工作状态;
在检测到任意车门打开,且其他车门、车窗和后备箱均处于关闭状态时,可以认为车辆即将进行关门动作,车内气压容易升高,因此向切换阀输出控制信号,以使泄压管与出气管连通,从而平衡乘员舱与车外的气压,避免车门关闭时车内压力突然变化导致乘坐人员不适;
在检测到乘员舱内二氧化碳浓度较高、温度较高或检测到整车控制器发出通风的指示信号时,根据检测到的相关信息确定风扇所需功率以及切换阀的工作状态,然后输出对应的控制信号将泄压管与出气管连通,将乘坐舱内的空气抽出,实现对乘员舱进行泄压以及换气的效果;
在同时检测到乘员舱需要降温\通风\泄压、电池冷却需求和主动尾翼喷气需求中的多种时,根据多种需求中对风扇功率需求最大的功率作为风扇功率,根据各个需求调整各个通气开口的开度,有效提高整个装置的适用性。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辆,包括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气流控制装置,以实现实施例二提供的控制方法。
对于装置实施例而言,由于其与方法实施例基本相似,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实施例的部分说明即可。
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应明白,本申请实施例的实施例可提供为方法、装置、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申请实施例可采用完全硬件实施例、完全软件实施例、或结合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施例的形式。而且,本申请实施例可采用在一个或多个其中包含有计算机可用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用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磁盘存储器、CD-ROM、光学存储器等)上实施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
本申请实施例是参照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法、终端设备(系统)、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流程图和/或方框图来描述的。应理解可由计算机程序指令实现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每一流程和/或方框、以及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流程和/或方框的结合。可提供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到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嵌入式处理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终端设备的处理器以产生一个机器,使得通过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终端设备的处理器执行的指令产生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装置。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存储在能引导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终端设备以特定方式工作的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使得存储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的指令产生包括指令装置的制造品,该指令装置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装载到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终端设备上,使得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终端设备上执行一系列操作步骤以产生计算机实现的处理,从而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终端设备上执行的指令提供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步骤。
尽管已描述了本申请实施例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做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申请实施例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最后,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终端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终端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终端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对本申请所提供的一种尾部气流控制装置、方法及车辆,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申请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Claims (7)

1.一种尾部气流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流控制装置包括:
出气管(1),车辆的尾部板(7)上开设有喷气口(11),所述出气管(1)的出气端与所述喷气口(11)连通,以使所述出气管(1)与所述车辆的外部连通;其中,所述车辆行驶过程中,所述出气管(1)的出气方向与所述尾部板(7)上的气流方向相交;
喷气组件(4),所述喷气组件(4)设置在所述出气管(1)内,所述喷气组件(4)包括风扇(41),所述风扇(41)的出风端朝向所述出气管(1)的出气端;
泄压管(2),所述泄压管(2)的进气端与乘员舱连通,所述泄压管(2)的出气端与所述出气管(1)的进气端可连通或断开;
冷却管(3),所述冷却管(3)的进气端与汽车电池仓连通,所述冷却管(3)的出气端与所述出气管(1)的进气端可连通或断开;
切换组件(5),所述切换组件(5)设置在所述出气管(1)的进气端,控制所述泄压管(2)、所述冷却管(3)和所述泄压管(2)之间的连通关系;
三通管(51),所述三通管(51)包括三个通气开口,三个所述通气开口分别与所述出气管(1)的进气端、所述泄压管(2)的出气端以及所述冷却管(3)的出气端连通;切换阀(52),所述切换阀(52)可活动的设置在所述三通管(51)内,用于控制任意一个所述通气开口的开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流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流控制装置还包括盖板组件(6),所述盖板组件(6)包括:
盖板主体(61),所述盖板主体(61)活动设置在所述车辆尾部;
驱动组件(62),所述驱动组件(62)设置所述车辆尾部上,用于控制所述盖板主体(61)开启或封闭所述出气管(1)的出气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流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气管(1)的口径由所述出气管(1)进气端向所述出气管(1)出气端一侧逐渐减小。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流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气管(1)的出气方向与所述车辆的前进方向之间的角度在60°-70°之间。
5.一种尾部气流控制方法,应用于权利要求1-4任意一项所述的气流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流控制方法包括:
获取车辆当前车速;
在所述车速大于目标车速时,根据所述车速确定的所述出气管的出气量;
控制所述喷气组件按照所述出气量进行喷气,以将所述车辆尾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气流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流控制方法还包括:
获取所述乘员舱以及所述电池的状态信息;
根据所述状态信息输出不同的控制信号,以控制所述切换阀改变所述三通管各个通气开口的开度。
7.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4任意一项所述的气流控制装置。
CN202210876040.7A 2022-07-20 2022-07-20 一种尾部气流控制装置、方法及车辆 Active CN11518003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876040.7A CN115180032B (zh) 2022-07-20 2022-07-20 一种尾部气流控制装置、方法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876040.7A CN115180032B (zh) 2022-07-20 2022-07-20 一种尾部气流控制装置、方法及车辆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180032A CN115180032A (zh) 2022-10-14
CN115180032B true CN115180032B (zh) 2023-06-06

Family

ID=835204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876040.7A Active CN115180032B (zh) 2022-07-20 2022-07-20 一种尾部气流控制装置、方法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180032B (zh)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2963773A1 (fr) * 2010-08-12 2012-02-17 Peugeot Citroen Automobiles Sa Vehicule automobile equipe d'un dispositif de controle d'ecoulement d'air arriere pilote selon des etats de fonctionnement d'autres equipements embarques
CN105584541A (zh) * 2014-11-06 2016-05-18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用于车辆的可调扰流器及其控制方法
DE102014016766A1 (de) * 2014-11-13 2016-05-19 Daimler Ag Luftführungseinrichtung für einen Kraftwagen, insbesondere einen Personenkraftwagen
CN205327200U (zh) * 2015-12-07 2016-06-22 重庆翼耀科技咨询有限公司 汽车尾部平稳结构
JP2017140922A (ja) * 2016-02-10 2017-08-17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胴体表面に空力デバイスを有する移動体
CN110949550A (zh) * 2019-12-11 2020-04-03 广州小鹏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车辆的尾翼控制方法、控制器、车辆及存储介质
CN113715922A (zh) * 2021-10-13 2021-11-30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 一种汽车主动空气动力学装置
CN215475423U (zh) * 2021-08-05 2022-01-11 恒大恒驰新能源汽车研究院(上海)有限公司 导流装置及车辆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2963773A1 (fr) * 2010-08-12 2012-02-17 Peugeot Citroen Automobiles Sa Vehicule automobile equipe d'un dispositif de controle d'ecoulement d'air arriere pilote selon des etats de fonctionnement d'autres equipements embarques
CN105584541A (zh) * 2014-11-06 2016-05-18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用于车辆的可调扰流器及其控制方法
DE102014016766A1 (de) * 2014-11-13 2016-05-19 Daimler Ag Luftführungseinrichtung für einen Kraftwagen, insbesondere einen Personenkraftwagen
CN205327200U (zh) * 2015-12-07 2016-06-22 重庆翼耀科技咨询有限公司 汽车尾部平稳结构
JP2017140922A (ja) * 2016-02-10 2017-08-17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胴体表面に空力デバイスを有する移動体
CN110949550A (zh) * 2019-12-11 2020-04-03 广州小鹏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车辆的尾翼控制方法、控制器、车辆及存储介质
CN215475423U (zh) * 2021-08-05 2022-01-11 恒大恒驰新能源汽车研究院(上海)有限公司 导流装置及车辆
CN113715922A (zh) * 2021-10-13 2021-11-30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 一种汽车主动空气动力学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180032A (zh) 2022-10-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694205B1 (en) Multi-zone demist strategy
US10759255B2 (en) Autonomous-vehicle climate-control system
US9889723B2 (en) Active pressure relief valve for automatic air extractor
US7974755B2 (en) Motor vehicle acoustic noise reduction system
US20160229257A1 (en) Vehicle and vehicle cabin air extraction system
RU148357U1 (ru) Вытяжная система транспортного средства
US11110975B2 (en) Active hood vent system and method of adjusting aero balance of a motor vehicle
EP3699007A1 (en) Vehicle sunroof system, vehicle having same, and vehicle control method
EP1934064B1 (de) Verfahren zum regeln einer klimaanlage eines fahrzeugs, dessen verdeck geöffnet ist
US20140053590A1 (en) Vehicle air handling system
US20100052364A1 (en) Vehicle cowl box structure
CN103347717A (zh) 用于操作车辆暖通空调系统防止输出逆气流的方法及装置
US20190031019A1 (en) Air ducts for airflow management, and associated systems and methods
US8689860B2 (en) Vehicular air conditioning apparatus
JP2001063350A (ja) 車両用中央コンソール
CN115180032B (zh) 一种尾部气流控制装置、方法及车辆
US20160229265A1 (en) Vehicle speed induced ventilation for motor vehicle
US9862249B2 (en) Vehicle vent positioning apparatus
KR102663207B1 (ko) 차량의 공기조화장치 및 그 제어방법
US10703170B2 (en) Tire smoke induction prevention system for a motor vehicle
KR102346524B1 (ko) 차량용 공조장치
KR101709981B1 (ko) 차량용 공조장치
KR20150124186A (ko) 차량용 쿨링모듈 및 그 제어방법
US11034233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ctive heat exchanger
CA2524191A1 (en) Air flow control system and method for vehicle ventilation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