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128928A - 壳体及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壳体及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128928A
CN115128928A CN202111022134.XA CN202111022134A CN115128928A CN 115128928 A CN115128928 A CN 115128928A CN 202111022134 A CN202111022134 A CN 202111022134A CN 115128928 A CN115128928 A CN 11512892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ver
housing
opening
main body
image form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022134.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国分冬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rp filed Critical Fuji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512892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12892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604Arrangement or disposition of the entire apparatus
    • G03G21/1623Means to access the interior of the apparatus
    • G03G21/1633Means to access the interior of the apparatus using doors or cover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 G03G15/0822Arrangements for preparing, mixing, supplying or dispensing developer
    • G03G15/0865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new developer
    • G03G15/0875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new developer cartridges having a box like shap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21/00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 G03G2215/00, e.g. cleaning or residual charge elimination
    • G03G22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 G03G2221/1678Frame structures
    • G03G2221/169Structural door design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 Accessory Devices And Overall Control Thereof (AREA)
  • Casing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壳体及图像形成装置。壳体,其具备:壳体主体,在一面具有开口;第一罩,通过设置于所述一面中的相对于所述开口的一方向的一侧的部分的第一旋转单元可开闭地被支撑于所述壳体主体,覆盖所述开口的至少一部分,并且设置有使关闭状态的所述第一罩成为打开状态的操作部;及第二罩,可开闭地被支撑于所述第一罩,并且使关闭状态的所述第二罩成为打开状态的操作部在所述一方向上设置于从所述第一罩的操作部向所述第一旋转单元侧分开如下长度的位置,所述长度是所述第一罩的操作部与所述第一旋转单元之间的距离的一半以上的长度。

Description

壳体及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壳体及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具备:装置主体;第1罩,可开闭地设置于所述装置主体的一侧面,在关闭状态下覆盖所述一侧面的第1区域;第2罩,可开闭地设置于所述装置主体的所述一侧面,在关闭状态下覆盖所述一侧面的第2区域;及第1阻止单元,当所述第1罩被关闭时,阻止所述第1罩被打开,并且在打开所述第2罩的状态下能够解除该阻止。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173339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在壳体主体的一面由第一罩及第二罩覆盖且第一罩通过第一旋转单元被支撑于壳体主体的结构中,抑制伴随打开第二罩的动作而第一罩被打开。
第1方式所涉及的壳体具备:壳体主体,在一面具有开口;第一罩,通过设置于所述一面中的相对于所述开口的一方向的一侧的部分的第一旋转单元可开闭地被支撑于所述壳体主体,覆盖所述开口的至少一部分,并且使关闭状态的所述第一罩成为打开状态的操作部设置于所述一方向上的另一端部侧;及第二罩,可开闭地被支撑于所述第一罩,并且使关闭状态的所述第二罩成为打开状态的操作部在一方向上设置于从所述第一罩的操作部向所述第一旋转单元侧分开如下长度的位置,所述长度是所述第一罩的操作部与所述第一旋转单元之间的距离的一半以上的长度。
第2方式所涉及的壳体具备:壳体主体,在一面具有开口;第一罩,通过设置于所述一面中的相对于所述开口的一方向的一侧的部分的第一旋转单元可开闭地被支撑于所述壳体主体;及第二罩,可开闭地被支撑于所述第一罩,并且使关闭状态的所述第二罩成为打开状态的操作部在所述一方向上设置于与所述第一旋转单元相同的位置或比所述第一旋转单元更靠近所述一侧的位置。
第3方式所涉及的壳体具备:壳体主体,在一面具有开口;第一罩,通过设置于所述一面中的相对于所述开口的一方向的一侧的部分的第一旋转单元可开闭地被支撑于所述壳体主体,并且覆盖所述开口的至少一部分;第一约束部,将关闭状态的所述第一罩以第一约束力约束在所述壳体主体上;第二罩,可开闭地被支撑于所述第一罩;及第二约束部,将关闭状态的所述第二罩以小于所述第一约束力的第二约束力约束在所述第一罩或所述壳体主体上。
根据第1方式至第3方式中任一方式所述的壳体,在第4方式所涉及的壳体中,所述第一旋转单元的旋转轴沿与所述一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二罩围绕沿所述一方向延伸的旋转轴进行旋转来开闭。
第5方式所涉及的壳体具备:壳体主体,在一面具有开口;第一罩,通过设置于所述一面中的相对于所述开口的一方向的一侧的部分的第一旋转单元可开闭地被支撑于所述壳体主体,覆盖所述开口的至少一部分,并且使关闭状态的所述第一罩成为打开状态的操作部在所述一方向上设置于从所述第一旋转单元分开如下长度的位置,所述长度是所述第一旋转单元与所述一方向的另一侧的端部之间的距离的一半以上的长度;及第二罩,设置于所述第一罩,通过所述第二罩中的设置于所述第一罩的操作部侧的端部处的第二旋转单元可开闭地被支撑,并且使关闭状态的所述第二罩成为打开状态的操作部在所述一方向上隔着所述第二旋转单元而设置于与第一罩的操作部相反的一侧。
根据第1方式至第5方式中任一方式所述的壳体,在第6方式所涉及的壳体中,所述第二罩和所述第一罩或所述壳体主体在所述第二罩为关闭状态时以所述壳体主体的所述另一侧的端部形成曲面部,所述第二罩与所述第一罩或所述壳体主体的所述另一侧的边界部形成于所述曲面部,所述第二罩的所述另一侧的端部在所述第二罩为关闭状态时配置于比所述第一罩的另一侧的最外表面或所述壳体主体的另一侧的最外表面更靠近所述一侧的位置。
第7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具备:第1方式至第6方式中任一方式所述的壳体;盒部,以一部分从所述一面暴露的状态可更换地容纳于所述壳体中,并且容纳色料;及图像形成部,以一部分从所述一面暴露的状态容纳于所述壳体中,并且使用所述色料在记录媒体上形成图像,所述第一罩覆盖所述图像形成部,所述第二罩覆盖所述盒部。
发明效果
根据第1方式所涉及的壳体,在壳体主体的一面由第一罩及第二罩覆盖且第一罩被第一旋转单元支撑的结构中,与一方向上的第二罩的操作部与第一罩的操作部之间的距离短于一方向上的第一罩的操作部与第一旋转单元之间的距离的一半的结构相比,抑制伴随使第二罩成为打开状态的动作而第一罩成为打开状态。
根据第2方式所涉及的壳体,在壳体主体的一面由第一罩及第二罩覆盖且第一罩被第一旋转单元支撑的结构中,与第二罩的操作部在一方向上设置于比第一旋转单元侧更靠近一方向上的另一侧的结构相比,抑制伴随使第二罩成为打开状态的动作而第一罩成为打开状态。
根据第3方式所涉及的壳体,在壳体主体的一面由第一罩及第二罩覆盖且第一罩被第一旋转单元支撑的结构中,与第二约束力的大小大于第一约束力的大小的结构相比,抑制伴随使第二罩成为打开状态的动作而第一罩成为打开状态。
根据第4方式所涉及的壳体,在第一旋转单元的旋转轴沿与一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第二罩围绕沿一方向延伸的轴进行旋转来开闭的结构中,与第一罩的操作部及第二罩的操作部设置于一方向上的相同位置的结构或第二约束力的大小大于第一约束力的大小的结构相比,抑制伴随使第二罩成为打开状态的动作而第一罩成为打开状态。
根据第5方式所涉及的壳体,在壳体主体的一面由第一罩及第二罩覆盖且第一罩被第一旋转单元支撑的结构中,与第二罩的开闭方向与第一罩的开闭方向相同的结构相比,抑制伴随使第二罩成为打开状态的动作而第一罩成为打开状态。
根据第6方式所涉及的壳体,在第二罩与第一罩或壳体主体的另一侧的边界部形成于曲面部的结构中,与关闭状态的第二罩的另一侧的端部比第一罩的另一侧的最外表面或壳体主体的另一侧的最外表面更向另一侧突出的结构相比,手指等不易被挂在第二罩与第一罩或壳体主体的另一侧的边界部。
根据第7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在壳体主体的一面由第一罩及第二罩覆盖且第一罩被第一旋转单元支撑的结构中,与第一罩的操作部及第二罩的操作部设置于一方向上的相同位置的结构或第二约束力的大小大于第一约束力的大小的结构相比,抑制伴随为了更换盒部使第二罩成为打开状态的动作而第一罩成为打开状态。
附图说明
根据以下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叙述。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内部结构的主视图;
图3是放大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开放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二罩的状态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开放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一罩的状态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立体图;
图6是将第一罩及第二罩的一部分断裂而放大表示实施方式的第二罩被开放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7是图1的8-8剖视图;
图8是表示具备相对于实施方式的比较方式的第二罩的壳体的立体图;
图9是图8的9-9剖视图;
图10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变形例的主视图;
图11是图10的11-11剖视图。
符号说明
20-图像形成装置,22-盒部,30-图像形成部,50-壳体,52-壳体主体,54-正面(一面的一例),56-第一铰链(第一旋转单元的一例),60-第一罩,66-凹部(第一罩的操作部的一例),68-凹部(第二罩的操作部的一例),70-第二罩,72-第二铰链(第二旋转单元的一例),77-端部,80-第一约束部,90-第二约束部,F1-磁力(第一约束力的一例),F2-磁力(第二约束力的一例),K-边界部,RC-曲面部。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图1~图7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壳体及具备该壳体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一例进行说明。
另外,在以下所示的说明中,从用户(省略图示)站立的一侧正面观察图像形成装置20而将装置上下方向(高度方向)、装置宽度方向(水平方向)、装置纵深方向(水平方向)分别记载为H方向、W方向、D方向。并且,当需要区分装置上下方向、装置宽度方向、装置纵深方向各自的一侧和另一侧时,正面观察图像形成装置20而将上侧记载为+H侧,将下侧记载为-H侧,将右侧记载为+W侧,将左侧记载为-W侧,将里侧记载为-D侧,将跟前侧记载为+D侧。
(图像形成装置)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20为在作为记录媒体的片材部件P上形成图像的装置。另外,本发明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图像形成方式并不受特别限定,例如能够采用喷墨方式或电子照相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示出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例子。如图2所示,图像形成装置20具备壳体50、容纳部12、媒体供给部14、媒体排出部16、输送部18、图像形成部30、盒部22、定影部17及控制部(省略图示)。容纳部12构成为包括可拉出地设置于壳体50的底侧的拉出托盘,具有容纳片材部件P的功能。媒体供给部14构成为包括设置于壳体50的-W侧的侧面的供给口及供给托盘,具有将配置于供给托盘上的片材部件P供给到壳体50的内侧的功能。媒体排出部16构成为包括设置于壳体50的+W侧的侧面的排出口及排出托盘。输送部18构成为包括复数个输送辊18a,具有将容纳于容纳部12中的片材部件P或从媒体供给部14供给的片材部件P输送到图像形成部30侧的功能。控制部(省略图示)控制图像形成装置20的各部的动作。另外,关于壳体50的详细内容,在后面进行叙述。
(图像形成部)
图像形成部30容纳于壳体50中的比容纳部12更靠近上侧的部分,构成为包括图像形成单元32、色调剂供给部35及转印部40。并且,图像形成部30构成为包括覆盖图像形成部30的正面侧的罩部34(参考图5)。罩部34相对于图像形成部30可装卸地安装。图像形成单元32由4个图像形成单元32Y、32M、32C、32K构成。在此,黄色(Y)、品红色(M)、青色(C)、黑色(K)为色调剂颜色的一例。色调剂供给部35将后述的盒部22的色调剂T供给到图像形成单元32。
4个图像形成单元32Y、32M、32C、32K分别构成为包括感光鼓36。4个图像形成单元32Y、32M、32C、32K使用经由色调剂供给部35从盒部22供给的Y、M、C、K的各颜色的色调剂T在与各颜色对应的感光鼓36的外周面上形成色调剂图像。色调剂T为色料的一例。图像形成单元32以在装置宽度方向上从+W侧以黄色(Y)、品红色(M)、青色(C)、黑色(K)的顺序排列有4个的状态配置。
转印部40构成为包括转印带41、与4个图像形成单元32Y、32M、32C、32K对应的一次转印辊42、二次转印辊43、背辊(back-up roll)44、驱动辊46及支撑辊48。
转印带41为配置于比图像形成单元32更靠近下侧的位置的环状的带。转印带41的其内周面被一次转印辊42、背辊44、驱动辊46及支撑辊48支撑,正面观察(从装置纵深方向跟前侧观察)时成为倒三角形的姿势。转印带41从正面观察时向逆时针方向旋转。
转印带41的被一次转印辊42支撑的部位的外周面与图像形成单元32Y、32M、32C、32K各自的感光鼓36接触。转印带41一边向逆时针方向旋转,一边形成于感光鼓36上的色调剂图像TZ被一次转印。
背辊44在成为倒三角形的姿势的转印带41的下侧的顶部配置于转印带41的内侧。
二次转印辊43隔着转印带41而与背辊44对置配置。二次转印辊43将一次转印到转印带41的外周面的色调剂图像TZ二次转印到被移送到隔着转印带41而与背辊44对置的位置的片材部件P。另外,二次转印辊43将二次转印有色调剂图像的片材部件P输送到定影部17。
(定影部)
定影部17配置于壳体50中的比容纳部12更靠近上侧且比图像形成部30更靠近下侧的空间,构成为包括加热辊及加压辊。定影部17通过对从图像形成部30输送的片材部件P进行加热及加压而使通过图像形成部30转印到片材部件P的图像定影于片材部件P。并且,定影部17将定影有图像的片材部件P输送到媒体排出部16并从排出口排出到排出托盘。
定影部17、二次转印辊43及输送部18的一部分输送辊18a在图像形成装置20中构成辊单元RU。辊单元RU构成为包括覆盖辊单元RU的正面侧的罩部CV(参考图5)。
(盒部)
盒部22由与色调剂颜色对应的5个盒部22Y、22M、22C、22K构成。盒部22Y、22M、22C、22K为容纳有与各色调剂颜色对应的色调剂T并沿装置纵深方向延伸的容器。盒部22可更换地容纳于壳体50中的比图像形成部30更靠近上侧的空间(参考图4及图5)。具体而言,盒部22具有能够通过相对于壳体50向跟前侧(+D侧)拉出而从壳体50上卸下的结构。盒部22以在装置宽度方向上从+W侧以黄色(Y)、品红色(M)、青色(C)、黑色(K)的顺序排列有5个的状态配置。另外,在实施方式中,配置有两个黑色(K)的盒部22K。
盒部22Y、22M、22C、22K向与各色调剂颜色对应的图像形成单元32Y、32M、32C、32K供给色调剂T。
(壳体)
如图1所示,壳体50构成为包括壳体主体52、第一罩60及第二罩70。并且,如图5所示,壳体50具备与第一罩60对应的第一约束部80及第一开关部82。并且,如图4所示,壳体50具备与第二罩70对应的第二约束部90及第二开关部92。
(壳体主体)
如图2所示,壳体主体52为容纳图像形成装置20的各部的箱型的结构体。在壳体主体52的内侧从上侧依次容纳有盒部22、图像形成部30、输送部18及定影部17、容纳部12。如图5所示,壳体主体52的跟前侧(+D侧)的面为正面54。正面54为一面的一例。壳体主体52在正面54具有开口。盒部22、图像形成部30及辊单元RU的跟前侧(+D侧)的一部分从壳体主体52的正面54的开口暴露。盒部22和图像形成部30能够从该暴露的部位接受维护。
如图5所示,壳体主体52在正面54的+W侧的端部配置有第一约束部80的磁体80a。并且,壳体主体52在装置上下方向上与盒部22重叠的正面54的-W侧的端部配置有第二开关部92的开口部92a。并且,壳体主体52在正面54的+W侧的端部配置有第一开关部82的开口部82a。关于磁体80a、开口部92a及开口部82a的详细内容,在后面进行叙述。
(第一罩)
如图1所示,第一罩60为覆盖壳体主体52的正面54的开口的大致矩形板状的部件。换言之,第一罩60覆盖壳体主体52的开口的至少一部分。如图5所示,第一罩60通过设置于壳体主体52的-W侧的侧壁的第一铰链56被支撑为能够开闭壳体主体52的正面54。换言之,第一罩60被设置于壳体主体52的正面54中的相对于开口的-W侧的部分的第一铰链56支撑。第一铰链56以轴部沿装置上下方向延伸的方式配置。即,第一铰链56的旋转轴(并不是物理上的轴,而是指第一罩60相对于壳体主体52的旋转中心。以下,在该段落中相同)沿装置上下方向延伸。第一罩60通过围绕第一铰链56的旋转轴进行旋转而在图1所示的关闭状态与图5所示的打开状态之间进行切换。第一铰链56为第一旋转单元的一例。
另外,只要能够支撑为通过使第一罩60围绕旋转轴进行旋转而开闭壳体主体52的正面54,则本发明所涉及的第一铰链56的方式不受特别限定。第一铰链56例如可以构成为包括彼此的边缘部由轴部连结的两个板材,并且,也可以与第一罩60或壳体主体52形成为一体。即,本说明书中的第一旋转单元的方式只要是成为通过进行旋转而开闭的第一罩的旋转的基准的方式即可,并不限定于铰链状的部件。并且,第一旋转单元的旋转轴可以为假想的旋转轴,也可以为不具备在旋转轴方向上具有长度的轴部的结构。例如,第一旋转单元可以为包括沿着旋转轴形成于第一罩或壳体主体的凹部或贯穿孔和在围绕该旋转轴旋转自如的状态下与该凹部或该贯穿孔嵌合的形成于壳体主体或第一罩的突起的结构。并且,第一旋转单元也可以随着第一罩的开闭动作而旋转轴的位置发生位移。
在实施方式中,第一罩60通过第一铰链56被支撑为能够从壳体主体52的正面54侧向左打开来开闭。
如图1所示,第一罩60在关闭状态下具有沿HW面的正面罩60a和在正面罩60a的+W侧沿壳体主体52的+W侧的侧面的侧壁60b。侧壁60b为第一罩60的+W侧的端部的一例。在该实施方式中,第一罩60形成于正面罩60a与侧壁60b之间,从装置上下方向观察时具有R形状的曲面部60c。另外,如图3所示,第一罩60在关闭状态下具有在正面罩60a的-W侧沿壳体主体52的-W侧的侧面的侧壁60d。正面罩60a的上部成为相对于下部向里侧凹陷的高低差部64。高低差部64形成于在第一罩60的装置上下方向上与盒部22重叠的位置。在高低差部64上形成有与复数个盒部22及开口部92a对应的复数个窗部62。如图4所示,第一罩60在关闭状态时使从壳体主体52的正面54的开口暴露的盒部22及第二开关部92的开口部92a从窗部62暴露。并且,如图1所示,第一罩60在关闭状态时从跟前侧(+D侧)覆盖从壳体主体52的正面54的开口暴露的图像形成部30及辊单元RU(参考图5)。换言之,第一罩60覆盖壳体主体52的正面54的一部分。
如图1所示,第一罩60具有形成于侧壁60b的凹部66。换言之,凹部66设置于第一罩60的+W侧的端部侧。将装置宽度方向上的凹部66与第一铰链56之间的距离设为距离L1。第一罩60在关闭状态时通过将手指等挂在凹部66上并拉向跟前侧(+D侧)而围绕第一铰链56的轴部进行旋转,从而成为打开状态(参考图5)。凹部66为第一罩60的操作部的一例。
如图4所示,第一罩60在关闭状态下在高低差部64的正面罩60a侧的板面的装置宽度方向上的两侧的端部各配置有一个第二约束部90的磁体90a。并且,如图5所示,第一罩60在关闭状态下在朝向-D侧的板面配置有与第一约束部80的磁体80a成对的磁性体块80b。并且,第一罩60在关闭状态下在朝向-D侧的板面配置有与第一开关部82的开口部82a成对的突出部82b。关于磁体90a、磁性体块80b及突出部82b的详细内容,在后面进行叙述。
(第二罩)
如图1及图4所示,第二罩70为覆盖作为第一罩60的一部分的一例的高低差部64的大致矩形板状的部件。即,第二罩70在第一罩60为关闭状态时配置于从正面罩60a侧观察时在装置上下方向上与第一罩60的正面罩60a相邻的位置。如图6所示,第二罩70通过设置于第一罩60的高低差部64的第二铰链72被支撑为能够开闭第一罩60的高低差部64。换言之,第二罩70覆盖第一罩60的一部分。第二铰链72以轴部沿装置宽度方向延伸的方式配置于高低差部64的下侧。即,第二铰链72的旋转轴(并不是物理上的轴,而是指第二罩70相对于第一罩60的旋转中心。以下,在该段落中相同)从第一罩60的正面侧观察时沿相对于第一铰链56的旋转轴交叉的方向即交叉方向延伸。换言之,第二铰链72的旋转轴沿装置宽度方向延伸。第二罩70通过围绕第二铰链72的旋转轴进行旋转而在图1所示的关闭状态与图4所示的打开状态之间进行切换。第二铰链72为第二旋转单元的一例。
另外,只要能够支撑为通过使第二罩70围绕旋转轴进行旋转而开闭第一罩60的高低差部64,则本发明所涉及的第二铰链72的方式不受特别限定。第二铰链72例如可以构成为包括彼此的边缘部由轴部连结的两个板材,并且也可以与第二罩70或第一罩60形成为一体。即,本说明书中的第二旋转单元的方式只要是成为通过进行旋转而开闭的第二罩的旋转的基准的方式即可,并不限定于铰链状的部件。并且,第二旋转单元的旋转轴可以为假想的旋转轴,也可以为不具备在旋转轴方向上具有长度的轴部的结构。例如,第二旋转单元可以为包括沿着旋转轴形成于第二罩或第一罩的凹部或贯穿孔和在围绕该旋转轴旋转自如的状态下与该凹部或该贯穿孔嵌合的形成于第一罩或第二罩的突起的结构。并且,第二旋转单元也可以随着第二罩的开闭动作而旋转轴的位置发生位移。
第二罩70通过设置于第一罩60,如图5所示,在第一罩60从关闭状态变为打开状态时,第二罩70与第一罩60成为一体而移动。
如图1所示,第二罩70在关闭状态下具有沿HW面的正面罩70a和沿第一罩60的侧壁60b的侧壁70b。在该实施方式中,第二罩70形成于正面罩70a与侧壁70b之间,从装置上下方向观察时具有R形状的曲面部70c。另外,如图3所示,第二罩70在关闭状态下具有沿第一罩60的侧壁60d的侧壁70d。如图1所示,第二罩70在第二罩70及第一罩60这两者为关闭状态时从跟前侧(+D侧)覆盖从壳体主体52的正面54的开口及第一罩60的窗部62暴露的盒部22(参考图4)。换言之,第二罩70覆盖壳体主体52的正面54的一部分。如图3所示,第二罩70的-W侧的端部且-D侧的一部分从形成于第一罩60的-W侧的端面的凹部68暴露。换言之,凹部68在装置宽度方向上设置于比凹部66更靠近第一铰链56侧的位置。进而换言之,凹部68设置于第一罩60的-W侧的端部。更进一步换言之,装置宽度方向上的凹部68与凹部66之间的距离L长于装置宽度方向上的凹部66与第一铰链56之间的距离L1的一半的长度(L>0.5×L1)。将装置宽度方向上的凹部68与第一铰链56之间的距离设为距离L2。如图3及图4所示,第二罩70通过将手指等挂在从凹部68暴露的第二罩70的一部分上并拉向跟前侧(+D侧)而围绕第二铰链72的轴部进行旋转,从而成为打开状态。凹部68及从凹部68暴露的第二罩70的一部分为第二罩70的操作部的一例。
如图1及图7所示,在第二罩70为关闭状态时,第二罩70的正面罩70a、侧壁70b及曲面部70c分别与第一罩60的正面罩60a、侧壁60b及曲面部60c在大致同一平面。即,第二罩70的+W侧的端部的外表面与第一罩60在大致同一平面。如图7所示,在实施方式中,在第二罩70为关闭状态时,在第一罩60及第二罩70的+W侧的边界部K,第二罩70的端面75和第一罩60的端面65的各自的至少一部分彼此面对。在第二罩70为关闭状态时,第二罩70的曲面部70c的+W侧的端部77在装置宽度方向上配置于比第一罩60的侧壁60b及曲面部60c的最外表面更靠近-W侧的位置。即,在第二罩70为关闭状态时,第二罩70的+W侧的端部77配置于比第一罩60的+W侧的最外表面更靠近-W侧的位置。
具体而言,第二罩70与第一罩60的分型部处的外表面的高低差为1mm以下。换言之,第二罩70的曲面部70c与第一罩60的曲面部60c的从装置上下方向观察的半径差为1mm以下。进一步换言之,第二罩70的曲面部70c与第一罩60的曲面部60c的从装置上下方向观察的偏心量为1mm以下。另外,第二罩70的+W侧的端部的外表面与第一罩60也可以不在大致同一平面。即,第二罩70与第一罩60的分型部处的外表面的高低差也可以超过1mm。
并且,第二罩70和第一罩60围绕壳体主体52的+W侧的端部以曲面部70c和曲面部60c形成曲面部RC。并且,第二罩70与第一罩60的+W侧的边界部K形成于曲面部RC。边界部K即为形成于第二罩70与第一罩60之间的间隙,具有无法将手指深深插入的宽度。
如图4所示,第二罩70在关闭状态下在朝向-D侧的板面配置有与第二约束部90的磁体90a成对的两个磁性体块90b。并且,第二罩70在关闭状态下在朝向-D侧的板面具有与第二开关部92的开口部92a成对的突出部92b。关于磁性体块90b和突出部92b的详细内容,在后面进行叙述。
(第一约束部)
如图5所示,第一约束部80构成为包括配置于壳体主体52的磁体80a和配置于第一罩60的磁性体块80b。在第一罩60为关闭状态时,磁体80a通过与磁性体块80b接触并利用磁力F1吸附磁性体块80b,由此将第一罩60约束在壳体主体52上。磁力F1为第一约束力的一例。另外,磁体80a只要能够在第一罩60为关闭状态时利用磁力F1吸附磁性体块80b,则也可以与磁性体块80b不接触。关闭状态的第一罩60通过将手指等挂在凹部66上并以大于磁力F1的力拉向跟前侧(+D侧)而围绕第一铰链56的轴进行旋转,从而成为打开状态。
(第二约束部)
如图4所示,第二约束部90构成为包括配置于第一罩60的两个磁体90a和配置于第二罩70的两个磁性体块90b。在第二罩70为关闭状态时,两个磁体90a通过和与各自对应的磁性体块90b接触并利用磁力F2进行吸附,由此将第二罩70约束在第一罩60上。磁力F2为第二约束力的一例。另外,两个磁体90a只要分别在第二罩70为关闭状态时利用磁力F2吸附与各自对应的磁性体块90b,则也可以与磁性体块90b不接触。第二约束部90的磁力F2分别小于第一约束部80的磁力F1。关闭状态的第二罩70通过将手指等挂在从第一罩60的凹部68暴露的第二罩70的一部分上并用大于磁力F2的力拉向跟前侧(+D侧)而围绕第二铰链72的轴进行旋转,从而成为打开状态。
(第一开关部)
如图5所示,第一开关部82构成为包括配置于壳体主体52的开口部82a和配置于第一罩60的突出部82b。开口部82a配置于壳体主体52的正面54的+W侧的端部。突出部82b以与开口部82a对应的方式配置于第一罩60。第一开关部82连接于图像形成装置20的控制部(省略图示),具有切换对图像形成部30及辊单元RU的电力供给的接通和断开的功能。
在第一罩60为关闭状态时,突出部82b被插入到开口部82a,由此第一开关部82向控制部(省略图示)传递表示第一罩60的关闭状态的信号,向图像形成部30及辊单元RU供给电力。并且,在第一罩60为打开状态时,突出部82b未被插入到开口部82a,由此第一开关部82向控制部(省略图示)传递表示第一罩60的打开状态的信号,切断向图像形成部30及辊单元RU供给电力。图像形成部30及辊单元RU通过电力的供给被切断而成为能够进行维护工作的状态。
(第二开关部)
如图4及图5所示,第二开关部92构成为包括配置于壳体主体52的开口部92a和配置于第二罩70的突出部92b。第二开关部92连接于图像形成装置20的控制部(省略图示),具有切换对色调剂供给部35的电力供给的接通和断开的功能。
在第一罩60及第二罩70这两者为关闭状态时,突出部92b被插入到开口部92a,由此第二开关部92向控制部(省略图示)传递表示第二罩70的关闭状态的信号,向色调剂供给部35供给电力。色调剂供给部35通过电力供给而能够将盒部22的色调剂T供给到图像形成单元32。并且,在第二罩70为打开状态时,突出部92b未被插入到开口部92a,由此第二开关部92向控制部(省略图示)传递表示第二罩70的打开状态的信号,切断向色调剂供给部35供给电力。通过向色调剂供给部35的电力的供给被切断,盒部22能够与其他盒部22进行更换。
(其他)
如图5所示,在第一罩60为打开状态时,第二罩70与第一罩60成为一体而移动,因此第二罩70的突出部92b成为未被插入到壳体主体52的开口部92a的状态。因此,在第一罩60为打开状态时,对图像形成部30、辊单元RU及色调剂供给部35的电力的供给被切断。因此,从第一罩60为打开状态时变为第一罩60及第二罩70这两者为关闭状态时,要使图像形成装置20成为能够进行印刷的状态,需要向图像形成部30、辊单元RU及色调剂供给部35供给电力。另一方面,在第一罩60为关闭状态且第二罩70为打开状态时,仅对色调剂供给部35切断电力的供给,而向图像形成部30及辊单元RU供给电力。因此,从只有第二罩70为打开状态时变为第二罩70为关闭状态时,要使图像形成装置20成为能够进行印刷的状态,需要仅向色调剂供给部35供给电力。因此,从只有第二罩70为打开状态时变为关闭状态而图像形成装置20成为能够进行印刷的状态所需要的时间,短于从第一罩60为打开状态时变为关闭状态时的时间。
<作用及效果>
接着,对本发明的作用及效果进行说明。另外,在本说明中,当记载相对于本实施方式的比较方式时使用与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20相同的组件等时,直接使用该组件等的符号及名称来进行说明。
在实施方式的壳体50中,作为第二罩70的操作部的凹部68在装置宽度方向上设置于比作为第一罩60的操作部的凹部66更靠近第一铰链56侧的位置。对实施方式的壳体50与以下所示的作为第1比较方式的壳体150进行比较。
在第1比较方式的壳体150中,如图8所示,在第一罩60的+W侧的端面形成有供第二罩70的-D侧的一部分暴露的凹部168。即,在第1比较方式的壳体150中,凹部66和凹部168在装置宽度方向上设置于相同的位置。并且,在第1比较方式的壳体150中,凹部168在装置宽度方向上设置于比第一铰链56侧更靠近+W侧的位置。装置宽度方向上的凹部168与第一铰链56之间的距离L2和凹部66与第一铰链56之间的距离相等,是距离L1(L2=L1)。第1比较方式中的第二罩70通过将手指等挂在从凹部168暴露的一部分上并拉向跟前侧(+D侧)而围绕第二铰链72的轴进行旋转,从而成为打开状态。并且,在第1比较方式的壳体150中,第二约束部90的磁力F2与第一约束部80的磁力F1相等(F2=F1)。关于以上点以外的部分,第1比较方式的壳体150成为与实施方式的壳体50相同的结构。
在第1比较方式中,从第一罩60及第二罩70这两者为关闭状态变为仅有第二罩70为打开状态时,将手指等挂在从凹部168暴露的一部分上并拉向跟前侧(+D侧)。此时,由于第二罩70设置于第一罩60,因此为了打开第二罩70而作用于凹部168的F2×L2的力矩经由第二罩70及第一罩60传递并作用于第一约束部80。在第1比较方式中,通过F2=F1且L2=L1,在打开第二罩70时,使第一罩60成为打开状态的方向且大小为F1×L1的力矩传递到第一约束部80,因此第一罩60有可能成为打开状态。即,在第1比较方式的壳体150中,有可能伴随使第二罩70成为打开状态的动作而第一罩60成为打开状态。
另一方面,在实施方式的壳体50中,如图3及图5所示,作为第二罩70的操作部的凹部68在装置宽度方向上设置于比作为第一罩60的操作部的凹部66更靠近第一铰链56侧的位置。因此,将手指等挂在从凹部68暴露的第二罩70的板面上并拉向+D侧的力传递到比第一罩60的凹部66更靠近第一铰链56侧的一侧的部位。由此,在实施方式中,随着使第二罩70成为打开状态的动作而传递到第一罩60的力矩比第1比较方式小,难以使第一罩60成为打开状态。因此,在第一罩60被第一铰链56支撑的结构中,与第1比较方式的壳体150相比,壳体50抑制伴随使第二罩70成为打开状态的动作而第一罩60成为打开状态。在实施方式的壳体50中,即使在磁力F1与磁力F2相等(F1=F2)的情况下也能够发挥该效果。
并且,在实施方式的壳体50中,凹部68与凹部66之间的装置宽度方向上的距离长于凹部66与第一铰链56之间的装置宽度方向上的距离的一半的长度。在为了使第二罩70成为打开状态而拉拽第二罩70时,第二罩70的操作部与第一罩60的操作部之间的装置宽度方向上的距离越短,则经由第二罩70传递到第一罩60的操作部的力变得越大。因此,与在装置宽度方向上凹部68与凹部66之间的距离短于凹部66与第一铰链56之间的距离的一半的结构相比,壳体50抑制伴随使第二罩70成为打开状态的动作而第一罩60成为打开状态。
并且,在实施方式的壳体50中,凹部68在装置宽度方向上设置于与第一铰链56相同的一侧的第一罩60的端部。因此,在第一罩60被第一铰链56支撑的结构中,与第1比较方式的壳体150相比,壳体50抑制伴随使第二罩70成为打开状态的动作而第一罩60成为打开状态。
并且,在实施方式的壳体50中,第二约束部90的磁力F2小于第一约束部80的磁力F1。因此,在实施方式的壳体50中,通过用比为了使第一罩60成为打开状态所需要的力的小的力拉拽第二罩70,能够使第二罩70成为打开状态。因此,与第二约束部90的磁力F2大于第一约束部80的磁力F1的结构相比,实施方式的壳体50抑制伴随使第二罩70成为打开状态的动作而第一罩60成为打开状态。在实施方式的壳体50中,即使在距离L1与距离L2相等(L1=L2)的情况下也能够发挥该效果。
并且,实施方式的壳体50具有第二罩70被设置于第一罩60的第二铰链72支撑的结构。在以该结构为前提的壳体中,与第1比较方式的壳体150相比,实施方式的壳体50抑制伴随使第二罩70成为打开状态的动作而第一罩60成为打开状态。并且,在以该结构为前提的壳体中,与第二约束部90的磁力F2大于第一约束部80的磁力F1的结构相比,实施方式的壳体50抑制伴随使第二罩70成为打开状态的动作而第一罩60成为打开状态。
并且,实施方式的壳体50具有第二铰链72的轴沿相对于第一铰链56的轴交叉的方向延伸的结构。在以该结构为前提的壳体中,与第1比较方式的壳体150相比,实施方式的壳体50抑制伴随使第二罩70成为打开状态的动作而第一罩60成为打开状态。并且,在以该结构为前提的壳体中,与第二约束部90的磁力F2大于第一约束部80的磁力F1的结构相比,实施方式的壳体50抑制伴随使第二罩70成为打开状态的动作而第一罩60成为打开状态。
并且,在实施方式的壳体50中,在第二罩70为关闭状态时,第二罩70的+W侧的端部的外表面与第一罩60在大致同一平面。因此,在实施方式的壳体50中,手指等不易被挂在第二罩70的+W侧的端部上。如图9所示,当手指等能够挂在第二罩70的+W侧的端部上时,有可能随着该挂动作而产生的拉拽第二罩70的力传递到第一罩60而使第一罩60成为打开状态。因此,与能够将手指等挂在第二罩70的+W侧的端部上的结构相比,实施方式的壳体50抑制不小心使第一罩60成为打开状态。
即,在实施方式的壳体50中,在第二罩70为关闭状态时,第二罩70的+W侧的端部配置于比第一罩60的+W侧的最外表面更靠近-W侧的位置。因此,在实施方式的壳体50中,与第二罩70的+W侧的端部比第一罩60的+W侧的最外表面更向+W侧突出的结构相比,手指等不易被挂在第二罩70的+W侧的端部上。
并且,实施方式的壳体50具有第二罩70与第一罩60的+W侧的边界部形成于曲面部RC的结构。对如下情况进行考虑:工作人员在打开第二罩70的工作中将左手的手指挂在-W侧的凹部68时,一边将右手附接在壳体主体52的+W侧的侧面一边进行工作。在该情况下,在实施方式的壳体50中,通过在第二罩70与第一罩60的+W侧的边界部形成于曲面部RC,手指等不易被挂在第二罩70与第一罩60的+W侧的边界部上。
另一方面,在第二罩70与第一罩60的+W侧的边界部形成于侧壁60b、70b的结构中,对如下情况进行考虑:工作人员一边将右手附接在壳体主体52的+W侧的侧面,一边进行打开第二罩70的工作。在该情况下,在第二罩70与第一罩60的边界部形成于侧壁60b、70b的结构中,附加在壳体主体52的+W侧的侧面的右手的手指等有可能不小心地被挂在该边界部上。在手指被挂在该边界部上的情况下,随着该挂动作而产生的拉拽第二罩70的力传递到第一罩60,由此有可能不小心使第一罩60成为打开状态。相对于此,在实施方式的壳体50中,手指等不易被挂在第二罩70与第一罩60的+W侧的边界部上,由此抑制附加在壳体主体52的+W侧的侧面侧的右手指的动作不小心使第一罩60成为打开状态。
并且,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20具备壳体50。因此,与具备第1比较方式的壳体150的结构相比,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20抑制伴随使第二罩70成为打开状态的动作而第一罩60成为打开状态。并且,与具有第二约束部90的磁力F2大于第一约束部80的磁力F1的壳体的结构相比,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20抑制伴随使第二罩70成为打开状态的动作而第一罩60成为打开状态。
并且,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20具有第二罩70覆盖盒部22的结构。因此,与具备第1比较方式的壳体150的结构相比,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20抑制伴随为了更换盒部22使第二罩70成为打开状态的动作而第一罩60成为打开状态。并且,与第二约束部90的磁力F2大于第一约束部80的磁力F1的结构相比,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20抑制伴随为了更换盒部22使第二罩70成为打开状态的动作而第一罩60成为打开状态。
<变形例>
接着,根据图10及图11对具备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壳体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变形例的一例即具备壳体250的图像形成装置220进行说明。另外,关于变形例,主要对相对于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并且,在变形例的说明中,当使用与在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20中说明的组件相同的组件等时,直接使用该组件等的符号及名称来进行说明。
(图像形成装置220、壳体250)
如图10所示,图像形成装置220的壳体250具备第二铰链272来代替壳体50中的第二铰链72。
第二铰链272以轴部沿装置上下方向延伸的方式配置于第一罩60的高低差部64的+W侧的端部,并支撑第二罩70的+W侧的端部77。即,第二铰链272设置于第二罩70中的第一罩60的凹部66侧的端部77。并且,第二罩70通过第二铰链272被支撑为能够开闭第一罩60的高低差部64。并且,第二铰链272的旋转轴沿装置上下方向延伸。并且,第二罩70通过第二铰链272被支撑为能够从壳体主体52的正面54侧向右打开来开闭(参考图11)。即,在本实施方式中,相对于向左打开的第一罩60,向右打开的第二罩70通过第二铰链272可开闭地被支撑。
关于以上点以外的部分,图像形成装置250成为与图像形成装置20相同的结构。即,第一罩60在-W侧的端面具有构成第二罩70的操作部的凹部68。即,凹部68在装置宽度方向上设置于比凹部66更靠近第一铰链56侧的位置。
<作用及效果>
接着,对上述变形例的作用及效果进行说明。
在壳体250中,第二罩70通过第二罩70中的设置于第一罩60的凹部68侧的端部77处的第二铰链272可开闭地被支撑。并且,在壳体250中,构成第二罩70的操作部的凹部68在装置宽度方向上设置于比凹部66更靠近第一铰链56侧的位置。由此,第一罩60的开闭方向从壳体主体52的正面54观察时为向左打开,相对于此,第二罩70的开闭方向成为与第一罩60不同的向右打开(参考图11)。由此,与第二罩70的开闭方向和第一罩60的开闭方向相同的结构相比,壳体250抑制伴随使第二罩成为打开状态的动作而第一罩成为打开状态。
另外,在本变形例中,示出了第二罩70具有与第一罩60相等的宽度的例子,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该结构。例如,第二罩70的宽度也可以比第一罩60窄。在该情况下,第二铰链272的位置可以配置于比凹部66更靠近第一铰链56侧的位置。并且,在该情况下,第二罩70的操作部可以配置于比第一铰链56更靠近凹部66侧的位置。
如上所述,对特定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形、变更、改良。
例如,本发明所涉及的壳体的用途并不限定于图像形成装置,也可以适用于冰箱或冰柜等家电产品、各种生产装置、设备、试验/检查装置等。
并且,在本发明所涉及的壳体中,只要第二约束部的第二约束力小于第一约束部的第一约束力,则第二罩的操作部也可以在与第一旋转单元的轴正交的方向上设置于与第一罩的操作部相同的位置。
并且,在实施方式中,具有如下结构:第二罩70覆盖第一罩60的高低差部64,且在关闭状态时,+W侧的端部的外表面与第一罩60在大致同一平面。然而,本发明所涉及的第一罩也可以不具有覆盖盒部的结构,即,也可以不具有相当于实施方式的高低差部64的结构。并且,本发明所涉及的第二罩也可以具有在关闭状态时+W侧的端部的外表面与壳体主体在大致同一平面的结构。
并且,在实施方式中,第一铰链56及凹部68设置于-W侧,且凹部66设置于+W侧。然而,本发明所涉及的壳体也可以具有第一旋转单元及第二罩的操作部设置于+W侧,且第一罩的操作部设置于-W侧的结构。
并且,在实施方式中,盒部22在壳体50中容纳于比图像形成部30更靠近上侧的空间。然而,本发明所涉及的盒部在壳体中也可以容纳于比图像形成部更靠近下侧的空间。该情况下的本发明所涉及的第一罩及第二罩相对于实施方式的第一罩60及第二罩70,具有在上下方向上对称的结构。
并且,本发明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也可以具有盒部和图像形成装置在装置宽度方向上排列配置的结构。该情况下的本发明所涉及的第一旋转单元具有轴部沿装置宽度方向延伸的结构。
并且,在实施方式中,第二铰链72的轴沿相对于第一铰链56的轴交叉的交叉方向延伸。然而,本发明所涉及的第二旋转单元的轴也可以与第一旋转单元的轴平行地延伸。
并且,本发明所涉及的第一约束部及第二约束部并不限定于构成为包括磁性体块及磁体,也可以具有通过成对的凹部及凸部的嵌合来约束第一罩或第二罩的结构。
并且,在实施方式中,第二罩70通过第二铰链72可开闭地被支撑于第一罩60。然而,本发明所涉及的第二罩也可以具有通过相对于第一罩沿着壳体主体的一面且沿与第一旋转单元的轴交叉的交叉方向滑动来开闭的结构。
并且,实施方式的壳体50具有通过设置于壳体主体52的-W侧的侧壁的第一铰链56支撑第一罩60的结构。然而,在本发明所涉及的壳体中,只要第一旋转单元相对于壳体主体的一面中的开口,设置于沿该一面的一方向上的一侧的部分,则不限定于实施方式的壳体50。例如,本发明所涉及的壳体也可以具有壳体主体的开口仅设置于壳体主体的正面的装置宽度方向上的相对于中心线的一侧,第一旋转单元设置于该开口的装置宽度方向上的一个边缘的结构。
并且,实施方式的第一罩60在被第二罩70覆盖的高低差部64形成有窗部62。然而,本发明所涉及的第一罩也可以具有在被第二罩覆盖的部分未形成有窗部,而形成有按钮或接口等的结构。
并且,在实施方式中,将凹部66作为第一罩60的操作部的一例。然而,本发明所涉及的第一罩的操作部只要能够挂手指等,则不受特别限定,也可以为在壳体与第一罩的边界部处从形成于壳体的凹部暴露的第一罩的一部分。并且,本发明所涉及的第一罩的操作部可以为形成于第一罩的单个或复数个凸部,也可以为设置于第一罩的手柄等部件。
并且,在实施方式中,将凹部68及从凹部68暴露的第二罩70的一部分作为第二罩70的操作部的一例。然而,本发明所涉及的第二罩的操作部只要能够挂手指等,则不受特别限定,也可以为形成于第二罩的凹部。并且,本发明所涉及的第二罩的操作部可以为形成于第二罩的单个或复数个凸部,也可以为设置于第二罩的手柄等部件。尤其,当第二罩70的操作部为凸部或手柄等部件时,该操作部可以比-W侧的侧壁70d更向-W侧突出。即,第二罩70的操作部可以设置于比第一铰链56更靠近-W侧的位置。具有第二罩70的操作部设置于比第一铰链56更靠近-W侧的位置的结构的壳体与具有第二罩70的操作部在装置宽度方向上设置于与第一铰链56相同的位置的结构的壳体50发挥相同的效果。
上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是以例示及说明为目的而提供的。另外,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全面详尽地包括本发明,并且并不将本发明限定于所公开的方式。很显然,对本发明所属的领域中的技术人员而言,各种变形及变更是自知之明的。本实施方式是为了最容易理解地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应用而选择并说明的。由此,本技术领域中的其他技术人员能够通过对假定为各种实施方式的特定使用最优化的各种变形例来理解本发明。本发明的范围由以上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来定义。

Claims (7)

1.一种壳体,其具备:
壳体主体,在一面具有开口;
第一罩,通过设置于所述一面中的相对于所述开口的一方向的一侧的部分的第一旋转单元可开闭地被支撑于所述壳体主体,覆盖所述开口的至少一部分,并且设置有使关闭状态的所述第一罩成为打开状态的操作部;及
第二罩,可开闭地被支撑于所述第一罩,并且使关闭状态的所述第二罩成为打开状态的操作部在所述一方向上设置于从所述第一罩的操作部向所述第一旋转单元侧分开如下长度的位置,所述长度是所述第一罩的操作部与所述第一旋转单元之间的距离的一半以上的长度。
2.一种壳体,其具备:
壳体主体,在一面具有开口;
第一罩,通过设置于所述一面中的相对于所述开口的一方向的一侧的部分的第一旋转单元可开闭地被支撑于所述壳体主体,并且覆盖所述开口的至少一部分;及
第二罩,可开闭地被支撑于所述第一罩,并且使关闭状态的所述第二罩成为打开状态的操作部在所述一方向上设置于与所述第一旋转单元相同的位置或比所述第一旋转单元更靠近所述一侧的位置。
3.一种壳体,其具备:
壳体主体,在一面具有开口;
第一罩,通过设置于所述一面中的相对于所述开口的一方向的一侧的部分的第一旋转单元可开闭地被支撑于所述壳体主体,并且覆盖所述开口的至少一部分;
第一约束部,将关闭状态的所述第一罩以第一约束力约束在所述壳体主体上;
第二罩,可开闭地被支撑于所述第一罩;及
第二约束部,将关闭状态的所述第二罩以小于所述第一约束力的第二约束力约束在所述第一罩上。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壳体,其中,
所述第一旋转单元的旋转轴沿与所述一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
所述第二罩围绕沿所述一方向延伸的旋转轴进行旋转来开闭。
5.一种壳体,其具备:
壳体主体,在一面具有开口;
第一罩,通过设置于所述一面中的相对于所述开口的一方向的一侧的部分的第一旋转单元可开闭地被支撑于所述壳体主体,覆盖所述开口的至少一部分,并且使关闭状态的所述第一罩成为打开状态的操作部在所述一方向上设置于从所述第一旋转单元分开如下长度的位置,所述长度是所述第一旋转单元与所述一方向的另一侧的端部的距离的一半以上的长度;及
第二罩,设置于所述第一罩,通过所述第二罩中的设置于所述第一罩的操作部侧的端部处的第二旋转单元可开闭地被支撑,并且使关闭状态的所述第二罩成为打开状态的操作部在所述一方向上设置于比所述第一罩的操作部更靠近所述第一旋转单元侧的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壳体,其中,
所述第二罩和所述第一罩或所述壳体主体在所述第二罩为关闭状态时以所述一方向上的另一侧的端部形成曲面部,
所述第二罩与所述第一罩或所述壳体主体的所述另一侧的边界部形成于所述曲面部,
所述第二罩的所述另一侧的端部在所述第二罩为关闭状态时配置于比所述第一罩的另一侧的最外表面或所述壳体主体的另一侧的最外表面更靠近所述一方向上的一侧的位置。
7.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具备:
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壳体;
盒部,以一部分从所述一面暴露的状态可更换地容纳于所述壳体中,并且容纳色料;及
图像形成部,以一部分从所述一面暴露的状态容纳于所述壳体中,并且使用所述色料在记录媒体上形成图像,
所述第一罩覆盖所述图像形成部,
所述第二罩覆盖所述盒部。
CN202111022134.XA 2021-03-25 2021-09-01 壳体及图像形成装置 Pending CN11512892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052466A JP2022150051A (ja) 2021-03-25 2021-03-25 筐体、画像形成装置
JP2021-052466 2021-03-25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128928A true CN115128928A (zh) 2022-09-30

Family

ID=807819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022134.XA Pending CN115128928A (zh) 2021-03-25 2021-09-01 壳体及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281152B1 (zh)
JP (1) JP2022150051A (zh)
CN (1) CN115128928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762325B2 (en) * 2021-04-23 2023-09-19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530952B2 (ja) 2011-02-17 2014-06-25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9250608B2 (en) * 2013-08-13 2016-02-02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9733609B2 (en) * 2015-02-25 2017-08-15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device provided with first and second discharge roller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2150051A (ja) 2022-10-07
US11281152B1 (en) 2022-03-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215248B1 (ko) 프로세스 카트리지, 전자 사진 화상 형성 장치, 및 컬러 전자 사진 화상 형성 장치
US7343118B2 (en) Door shock absorb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employing the same
JP4552535B2 (ja) 電子写真方式印刷機
RU2606343C2 (ru) Устройство формирования изображения, картридж и система устройств формирования изображения
US10303114B2 (en) Image forming unit
JP2008216451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6095349B2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支持部材
JP5241138B2 (ja)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US9086652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9354595B2 (en) Toner contain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toner container
JP2014134767A (ja)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カートリッジ
CN111308874B (zh) 成像装置
US20090028608A1 (en) Rotary developing unit and toner supply container
CN115128928A (zh) 壳体及图像形成装置
JP6544999B2 (ja) 収納容器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665828B2 (ja) 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形成装置に装着可能なトナー容器
JP7130998B2 (ja) 画像形成装置、トナー容器
US10295953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a movable belt
JP5856596B2 (ja) トナー容器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EP3770690B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detachable part
JP7347032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8063456A (ja)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カートリッジ
JP6132197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394549B1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8031968A (ja)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