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121089A - 氧气浓缩器 - Google Patents
氧气浓缩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5121089A CN115121089A CN202210730939.8A CN202210730939A CN115121089A CN 115121089 A CN115121089 A CN 115121089A CN 202210730939 A CN202210730939 A CN 202210730939A CN 115121089 A CN115121089 A CN 115121089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 air inlet
- shell
- reversing
- oxygen concentrato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QVGXLLKOCUKJST-UHFFFAOYSA-N atomic oxygen Chemical compound [O] QVGXLLKOCUKJST-UHFFFAOYSA-N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0
- 239000001301 oxygen Substance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0
- 229910052760 oxyge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0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9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1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125000006850 spacer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claims 3
- 210000001503 joint Anatomy 0.000 claims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8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6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6
- 239000002912 waste gas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39000007789 ga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2
- 239000000428 dus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0
- 239000002245 particl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17525 heat dissip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1179 sorption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IJGRMHOSHXDMSA-UHFFFAOYSA-N Atomic nitrogen Chemical compound N#N IJGRMHOSHXDMSA-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4
- 241000238631 Hexapod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OLBVUFHMDRJKTK-UHFFFAOYSA-N [N].[O] Chemical compound [N].[O] OLBVUFHMDRJKTK-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889 atomis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57 nitroge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699 was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140 clea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676 impor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3011 mat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5515 penet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29058 respiratory gaseous ex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53/00—Separation of gases or vapours; Recovering vapours of volatile solvents from gases; Chemical or biological purification of waste gases, e.g. engine exhaust gases, smoke, fumes, flue gases, aerosols
- B01D53/02—Separation of gases or vapours; Recovering vapours of volatile solvents from gases; Chemical or biological purification of waste gases, e.g. engine exhaust gases, smoke, fumes, flue gases, aerosols by adsorption, e.g. preparative gas chromatography
- B01D53/04—Separation of gases or vapours; Recovering vapours of volatile solvents from gases; Chemical or biological purification of waste gases, e.g. engine exhaust gases, smoke, fumes, flue gases, aerosols by adsorption, e.g. preparative gas chromatography with stationary adsorbents
- B01D53/047—Pressure swing adsorption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B—NON-METALLIC ELEMENTS; COMPOUNDS THEREOF; METALLOIDS OR COMPOUNDS THEREOF NOT COVERED BY SUBCLASS C01C
- C01B13/00—Oxygen; Ozone; Oxides or hydroxides in general
- C01B13/02—Preparation of oxygen
- C01B13/0229—Purification or separation processes
- C01B13/0248—Physical processing only
- C01B13/0259—Physical processing only by adsorption on solid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2259/00—Type of treatment
- B01D2259/65—Employing advanced heat integration, e.g. Pinch technology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il, Petroleum & Natural Ga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Oxygen, Ozone, And Oxid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一种氧气浓缩器,包括形成安装空间的外壳以及设置于安装空间内的内壳,所述内壳与外壳相互配合以将安装空间分隔为进风腔和出风腔,所述外壳具有连通出风腔的出风口,所述出风腔包括形成于内壳中的压缩机腔以及连通压缩机腔与出风口的导向腔,所述导向腔包括与出风口对接的第一换向风道,所述第一换向风道的延伸方向相对于出风口所在的外壳端面倾斜设置;氧气浓缩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热量由压缩机腔进入导向腔后,经导向腔内的第一换向风道流向出风口并排向外壳外,由于第一换向风道与出风口所在外壳的端面倾斜设置,使得排出外壳外的热废气以一定角度朝向氧气浓缩器周围的物体,从而避免热空气遇到物体后产生回流,提升了氧气浓缩器的散热效果。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氧氮分离装置,尤其涉及一种氧气浓缩器。
背景技术
氧氮分离装置是一种分离空气中氮气和氧气的装置,分为制氮机和制氧机,制氧机又被称为氧气浓缩器,而氧气浓缩器是一种可提供人呼吸使用的高浓度氧气的设备,其一般是由压缩机装置、吸附塔部件、换向装置、存储装置、电路控制装置组成,运用PSA变压吸附原理,由换向装置分配气体流向,经吸附塔部件收集成品气至存储装置,从而实现连续出氧。
现有氧气浓缩器工作过程中会产生热量,这些热量会随气流从出风口排出壳体外,由于出风口采用径直的通孔结构,使得出风口排出的气流径直朝向壳体外,导致壳体内排出的气流正对于氧气浓缩机周围的物体,气流与这些物体之间容易产生回流,会影响氧气浓缩器的散热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散热效果好的氧气浓缩器。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之一,本发明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氧气浓缩器,包括形成安装空间的外壳以及设置于安装空间内的内壳,所述内壳与外壳相互配合以将安装空间分隔为进风腔和出风腔,所述外壳具有连通出风腔的出风口,所述出风腔包括形成于内壳中的压缩机腔以及连通压缩机腔与出风口的导向腔,所述导向腔包括与出风口对接的第一换向风道,所述第一换向风道的延伸方向相对于出风口所在的外壳端面倾斜设置。
作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导向腔还包括连通第一换向风道与压缩机腔的第二换向风道,所述第一换向风道的延伸方向与第二换向风道的延伸方向呈一定角度设置。
作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外壳包括连接内壳的底座、固定于底座上方并与底座间隔设置的上盖、形成于底座与上盖之间并位于外壳侧向端面上的间隙通道,所述出风口形成于间隙通道内,所述第一换向风道自出风口向上且向安装空间内倾斜设置。
作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外壳还包括连接于底座与上盖之间的导向件,所述导向腔还包括形成于导向件与上盖之间并连通第一换向风道与第二换向风道的换向通道,所述内壳和/或底座上设置有连通第二换向风道与压缩机腔的出气口,所述换向通道的水平高度大于出气口的水平高度。
作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导向件具有连接底座和上盖的固定部、连接固定部并与间隙通道相匹配的导向部,所述导向部具有与底座相配合的固定端以及背离固定端并朝向上盖内部延伸的自由端,所述导向部与出风口所在的外壳侧向端面之间的距离自固定端朝向自由端逐渐增大,所述上盖具有形成盖空腔的盖主体,所述第一换向风道形成于导向部与盖主体的内壁之间。
作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底座具有形成座空腔的座主体、连接座主体与内壳的座安装板、设置于座安装板上并连通第二换向风道与压缩机腔的座开口,所述内壳具有形成压缩机腔的内壳主体、设置于内壳主体上并与座开口相匹配的内壳开口、设置于内壳主体上并连通进风腔与压缩机腔的进气口,所述进气口的水平高度大于出气口的水平高度,所述座开口和内壳开口相互对接并共同形成出气口。
作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上盖还具有连接盖主体并覆盖于导向部上方的盖隔板,所述盖隔板设置于盖空腔内并与导向部间隔设置,所述换向通道形成于盖隔板与导向部的自由端之间。
作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盖主体包括相对设置的前壳和后壳,所述盖隔板具有位于后壳内并与内壳相配合的封闭部,所述后壳具有连接于封闭部端部的第一后壳隔板和第二后壳隔板,所述封闭部、第一后壳隔板、第二后壳隔板与内壳之间形成上空腔,所述底座还具有连接座主体并与第一后壳隔板相抵接的第一座隔板、连接座主体并与第二后壳隔板相对应的第二座隔板,所述座主体、第一座隔板、第二座隔板与内壳之间形成下空腔,所述上空腔和下空腔相互对接并共同形成导向腔。
作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盖主体包括位于盖隔板下方并与导向部相匹配的遮蔽部,所述遮蔽部具有连接于第一后壳隔板与第二后壳隔板之间并与封闭部相对应的遮蔽段,所述遮蔽段与导向部之间间隔设置,所述第一换向风道形成于遮蔽段与导向部之间,并位于第一后壳隔板与第二后壳隔板之间。
作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外壳还具有连通进风腔的进风口,所述氧气浓缩器还包括连接外壳并与进风口相配合的进风结构,所述进风结构包括至少部分覆盖于进风口的引流罩、连通进风口的第一进风通道,所述引流罩与进风口所在的外壳端面间隔设置,并与外壳之间形成连通第一进风通道的第二进风通道,所述第一进风通道的延伸方向与第二进风通道的延伸方向呈一定角度设置,所述第二进风通道的延伸方向平行于进风口所在的外壳端面。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氧气浓缩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热量由压缩机腔进入导向腔后,经过导向腔内的第一换向风道流向出风口并排向外壳外,由于第一换向风道与出风口所在外壳的端面倾斜设置,使得排出外壳外的热废气以一定角度朝向氧气浓缩器周围的物体,从而避免热空气遇到物体后产生回流,提升了氧气浓缩器的散热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优选实施方式中氧气浓缩器的立体示意图,其中隐去了壳体内的工作元件;
图2是图1中氧气浓缩器的分解示意图;
图3是图1中A-A处剖视图的平面示意图;
图4是图3中B区域的放大示意图;
图5是图1中氧气浓缩器另一视角的立体示意图,其中还隐去了底座;
图6是图1中C-C处剖视图;
图7是图3中D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8是图1中A-A处剖视图的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所示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但这些实施方式并不限制本发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这些实施方式所做出的结构、方法、或功能上的变换均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应该理解,本文使用的例如“上”、“下、”“外”、“内”等表示空间相对位置的术语是出于便于说明的目的来描述如附图中所示的一个单元或特征相对于另一个单元或特征的关系。空间相对位置的术语可以旨在包括设备在使用或工作中除了图中所示方位以外的不同方位。
设备可以以其他方式被定向(旋转90度或其他朝向),并相应地解释本文使用的与空间相关的描述语。如在本发明中,为方便描述,在氧气浓缩器正常使用时,朝向地面的方向为向下,背离地面的方向为朝上;平行于地面的方向为水平方向或者侧向方向,而垂直于地面的方向为竖直方向;靠近用户的一侧为前侧,远离用户的一侧为后侧。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视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参考图1到图8所示,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提供的一种氧气浓缩器,包括氧气浓缩器壳体以及安装在氧气浓缩器壳体内的工作元件,所述工作元件包括但不限于压缩机、吸附塔、风机、储气罐、控制电路,在氧气浓缩器工作时,压缩机提供压缩空气,通过PSA变压吸附原理,由换向装置分配气体流向,经吸附塔收集成品气至储气罐,从而实现连续出氧。
具体的,配合参照图1和图2所示,氧气浓缩器壳体包括形成安装空间10的外壳20以及设置于安装空间10内的内壳30。本实施例中,外壳20与内壳30之间通过紧固件固定在一起,确保工作元件安装于安装空间10内后工作的稳定。
配合参照图3所示,具体的,所述内壳30与外壳20相互配合以将安装空间10分隔为进风腔11和出风腔13。本实施例中,内壳30与外壳20彼此配合后,通过止口及紧固件固定的方式,确保进风腔11与出风腔13相互分隔。外壳20外部空气先流入进风腔11,再流入出风腔13,并在换热完成后排出外壳20外。
进一步的,所述外壳20具有连通出风腔13的出风口21。本实施例中,出风口21采用径直贯穿的方式设置于外壳20的端面上,即出风口21的轴线垂直于出风口21所在的外壳20端面,从而节约制造成本。
进一步的,所述出风腔13包括形成于内壳30中的压缩机腔13a以及连通压缩机腔13a与出风口21的导向腔13b。本实施例中,将压缩机设置于压缩机腔13a内,使得压缩机通过内壳30与安装空间10内的其他元件分隔开,避免压缩机产生的热量影响其他元件的工作。导向腔13b将压缩机腔13a内含有热量的气流导向出风口21,并从出风口21排出外壳20外。
配合参照图4所示,进一步的,所述导向腔13b包括与出风口21对接的第一换向风道13b1,所述第一换向风道13b1的延伸方向相对于出风口21所在的外壳20端面倾斜设置。本实施例中,导向腔13b内的气体通过第一换向风道13b1流向风口21,并从出风口21排出外壳20外。第一换向风道13b1的延伸方向指的是第一换向风道13b1内气体的流动方向,即第一换向风道13b1的进气端与出气端的气流路径,下文所述的延伸方向均与之相同,便不再赘述。第一换向风道13b1的延伸方向相对于出风口21所在的外壳20端面倾斜设置,指的是第一换向风道13b1的延伸方向相对于出风口21所在的外壳20端面非垂直设置。
由于第一换向风道13b1内的气体流动方向与出风口21所在的外壳20端面倾斜设置,会使得第一换向风道13b1内流出的气体以一定的角度流向氧气浓缩器周围的物体,避免出风口21流出的带有热量的气体正对于氧气浓缩器周围的物体而产生回流,从而保证氧气浓缩器的散热效果。
而且,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在满足同样的散热效果的同时,本实施例中的氧气浓缩器在摆放过程中,能够与周围物体更接近,从而使得氧气浓缩器适用于更多的使用场景。例如更贴近墙体摆放。
氧气浓缩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热量由压缩机腔13a进入导向腔13b后,经过导向腔13b内的第一换向风道13b1流向出风口21并排向外壳20外,由于第一换向风道13b1与出风口21所在外壳20的端面倾斜设置,使得排出外壳20外的热废气以一定角度朝向氧气浓缩器周围的物体,从而避免热空气遇到物体后产生回流,提升了氧气浓缩器的散热效果。
进一步的,所述导向腔13b还包括连通第一换向风道13b1与压缩机腔13a的第二换向风道13b2,所述第一换向风道13b1的延伸方向与第二换向风道13b2的延伸方向呈一定角度设置。
本实施例中,如图3,压缩机腔13a内的气体流入导向腔13b时,先进入第二换向风道13b2,改变方向后再流入第一换向风道13b1,并最终从出风口21排出外壳20。由于导向腔13b的第二换向风道13b2和第一换向风道13b1内气体流动方向存在一定的角度,能够降低流出压缩机腔13a并流向出风口21气体的噪音,从而使得导向腔13b能够起到降低噪音的作用。
而且,当氧气浓缩器处于关闭状态时,外部的灰尘或颗粒物由于空气流动等因素,会通过出风口21进入第一换向风道13b1,在从第一换向风道13b1流向第二换向风道13b2时,由于第一换向风道13b1与第二换向风道13b2之间具有一定角度,会使得灰尘或颗粒物进入到第二换向风道13b2内时就失去动力而沉降下来,阻止灰尘或颗粒物进一步进入压缩机腔13a,避免灰尘或颗粒物污染或损坏氧气浓缩器的工作元件。同样的,小虫子在从第一换向风道13b1飞向第二换向风道13b2时,由于第一换向风道13b1与第二换向风道13b2之间的夹角关系,小虫子不会转弯便停留下来,从而阻止小虫子进入压缩机腔13a。而当氧气浓缩器再次启动后会将沉降的灰尘以及停留的小虫子排出第一换向风道13b1,避免灰尘颗粒污染或损坏氧气浓缩器的工作元件。
继续配合参照图2和图3所示,具体的,所述外壳20包括连接内壳30的底座23、固定于底座23上方并与底座23间隔设置的上盖25、形成于底座23与上盖25之间并位于外壳20侧向端面上的间隙通道27。本实施例中,外壳20由底座23和上盖25固定连接而成,底座23与内壳30之间构成压缩机腔13a,压缩机固定在底座23上。底座23和上盖25均设置为敞口的皿状结构,两者相互配合后,在外壳20的侧向端面上形成间隙通道27,间隙通道27沿着水平方向围绕外壳20一周。
进一步的,所述出风口21形成于间隙通道27内。本实施例中,间隙通道27的至少部分连通于第一换向风道13b1,使得出风口21能够形成于间隙通道27中,从而无需在外壳20上另行开设通孔,节约了制造成本,同时使得外壳20的外观更具有整体性,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换向风道13b1自出风口21向上且向安装空间10内倾斜设置。本实施例中,如图3,出风口21设置于外壳20的侧向端面上,且第一换向风道13b1内气体的流动方向为向下且向后。一方面,气体经过第一换向风道13b1后倾斜向下流出出风口21,与下沉在氧气浓缩器底部周围的冷空气接触后实现换热,从而加速氧气浓缩器周围冷、热空气之间的换热。另一方面,气体经过第一换向风道13b1后向氧气浓缩器的后方流出,远离用户的一端,从而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而且,倾斜向下的第一换向风道13b1还能够避免液体从敞开的出风口21流向第二换向风道13b2,并流入压缩机腔13a。
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出风口21也可以设置于外壳的上端面或者下端面,只要满足第一换向风道13b1的延伸方向与该端面相互倾斜即可。
进一步的,如图2,所述外壳20还包括连接于底座23与上盖25之间的导向件29。本实施例中,上盖25、导向件29、底座23自上向下依次排列,彼此之间通过紧固件固定在一起,即利用紧固件从底座下方穿入,依次穿过底座23、导向件29、上盖25后锁紧。
进一步的,所述导向腔13b还包括形成于导向件29与上盖25之间并连通第一换向风道13b1与第二换向风道13b2的换向通道13b3,所述内壳30和/或底座23上设置有连通第二换向风道13b2与压缩机腔13a的出气口13c,所述换向通道13b3的水平高度大于出气口13c的水平高度。
本实施例中,如图3,压缩机腔13a内的气体通过出气口13c进入第二换向风道13b2,第二换向风道13b2内的气体通过换向通道13b3进入到第一换向风道13b1,最后通过第一换向风道13b1流向出风口21并排出外壳20。由于换向通道13b3处于出气口13c的上方,使得第二换向风道13b2内的气体流动方向为自下往上,即第二换向风道13b2内的气体通过换向通道13b3流入第一换向风道13b1内后,气体的流动方向发生了改变,从而使得导向腔13b能够降低散热风路的噪音。
进一步的,所述导向件29具有连接底座23和上盖25的固定部29a、连接固定部29a并与间隙通道27相匹配的导向部29b。本实施例中,如图2,固定部29a具有供紧固件穿过的孔,使得导向件29能够固定在上盖25与底座23之间。导向部29b设置为与间隙通道27相匹配的环状结构,即围绕外壳20侧向端面一周。
具体的,所述导向部29b具有与底座23相配合的固定端29b1以及背离固定端29b1并朝向上盖25内部延伸的自由端29b2。本实施例中,如图4,导向部29b的固定端29b1与底座23上端开口的边缘之间定位卡接在一起,从而避免第二换向风道13b2内的气体从两者的连接处流出,这样一来,出风口21就形成于固定端29b1与上盖25下端开口的边缘之间。
具体的,所述导向部29b与出风口21所在的外壳20侧向端面之间的距离自固定端29b1朝向自由端29b2逐渐增大。本实施例中,如图4,导向部29b的截面形状为弧形结构,使得第一换向风道13b1内气体的流动时产生的噪音更小。
配合参照图5所示,具体的,所述上盖25具有形成盖空腔25a的盖主体25b,所述第一换向风道13b1形成于导向部29b与盖主体25b的内壁之间。本实施例中,如图4,导向部29b的自由端29b2伸入盖空腔25a内,从而位于盖主体25b的内侧,用户从氧气浓缩器沿侧向直视外壳20时,盖主体25b与导向部29b之间产生重合,盖主体25b能够对换向通道13b3进行遮蔽,从而使用户无法看到换向通道13b3,或者无法透过换向通道13b3看到安装空间10的内部,从而形成隐蔽式的出风,进一步提升外壳20外观的整体性,而且不影响出风口21的排气。
配合参照图6所示,具体的,所述底座23具有形成座空腔23a的座主体23b、连接座主体23b与内壳30的座安装板23c、设置于座安装板23c上并连通第二换向风道13b2与压缩机腔13a的座开口23d,所述内壳30具有形成压缩机腔13a的内壳主体30a、设置于内壳主体30a上并与座开口23d相匹配的内壳开口30b、设置于内壳主体30a上并连通进风腔11与压缩机腔13a的进气口30c。
本实施例中,座安装板23c与内壳主体30a相互配合后与座主体23b共同构成压缩机腔13a。如图8,座开口23d贯穿座安装板23c至座主体23b底部的上端面,即座开口23d的下槽面与座主体23b底部的上端面相互齐平,这样一来,当外部灰尘从第一换向风道13b1进入第二换向风道13b2时,会沉降在座开口23d处,这时利用压缩机腔13a内排出的气体会很容易将沉降的气体排出至外壳20外。进气口30c处用于安装风机,并与风机的排气口对接,从而加速安装空间10内的气体排出。
进一步的,所述进气口30c的水平高度大于出气口13c的水平高度。本实施例中,进气口20c位于出气口13c的上方,使得压缩机腔13a内的气体自上向下流动,并与第二换向风道13b2内气体的流动方向相反,即压缩机腔13a内的气体通过出气口13c流入第二换向风道13b2内后,气体的流动方向发生了改变,从而降低散热风路的噪音。
进一步的,所述座开口23d和内壳开口30b相互对接并共同形成出气口13c。本实施例中,座开口23d和内壳开口30b共同构成出气口13c后,能够增大压缩机腔13a的出风量。
进一步的,所述上盖25还具有连接盖主体25b并覆盖于导向部29b上方的盖隔板25c,所述盖隔板25c设置于盖空腔25a内并与导向部29b间隔设置,所述换向通道13b3形成于盖隔板25c与导向部29b的自由端29b2之间。本实施例中,导向部29b采用了厚度较薄的片状结构,伸入盖空腔25a后与盖隔板25c间隔设置,从而形成换向通道13b3,从而无需设置单独的风道来连通第一换向风道13b1与第二换向风道13b2,节约了导向腔13b的占用空间。
进一步的,所述盖主体25b包括相对设置的前壳25b1和后壳25b2。本实施例中,盖主体25b采用分体式结构,由相互对称的前壳25b1和后壳25b2拼接而成,从而方便上盖25内工作元件的安装。
继续配合参照图5所示,具体的,所述盖隔板25c具有位于后壳25b2内并与内壳30相配合的封闭部25c1,所述后壳25b2具有连接于封闭部25c1端部的第一后壳隔板25b21和第二后壳隔板25b22,所述封闭部25c1、第一后壳隔板25b21、第二后壳隔板25b22与内壳30之间形成上空腔13b4。本实施例中,封闭部25c1以及两端的第一后壳隔板25b21和第二后壳隔板25b22均连接于后壳25b2的内壁面上,而且封闭部25c1与内壳30定位卡接,确保上空腔13b4的密封性。
继续配合参照图6所示,所述底座23还具有连接座主体23b并与第一后壳隔板25b21相抵接的第一座隔板23e、连接座主体23b并与第二后壳隔板25b22相对应的第二座隔板23f,所述座主体23b、第一座隔板23e、第二座隔板23f与内壳30之间形成下空腔13b5。本实施例中,第一座隔板23e和第二座隔板23f均与内壳30定位卡接,确保下空腔13b5的密封性。
进一步的,所述上空腔13b4和下空腔13b5相互对接并共同形成导向腔13b。本实施例中,上空腔13b4与下空腔13b5相互对接后共同形成导向腔13b,确保导向腔13b的密封性,避免导向腔13b与进风腔11之间产生泄漏,对外壳20内的冷热空气进行有效分隔,保证工作元件的正常工作。
继续配合参照图5所示,具体的,所述盖主体25b包括位于盖隔板25c下方并与导向部29b相匹配的遮蔽部25d。本实施例中,遮蔽部25d围绕外壳20侧向端面一周,从而对导向部29b进行遮蔽,遮蔽部25d沿着盖隔板25c向下延伸,并覆盖于导向部29b的外侧,提高外壳20外观的完整性。而且,遮蔽部25d呈屋檐状结构,还能够避免液体自上而下直接滴入出风口21内。
进一步的,所述遮蔽部25d具有连接于第一后壳隔板25b21与第二后壳隔板25b22之间并与封闭部25c1相对应的遮蔽段25d1,所述遮蔽段25d1与导向部29b之间间隔设置。本实施例中,遮蔽段25d1设置于后壳25b2的至少一个侧向端面上,所述出风口21形成于遮蔽段25d的端部与导向部29b的固定端29b1之间。
具体的,所述第一换向风道13b1形成于遮蔽段25d1与导向部29b之间,并位于第一后壳隔板25b21与第二后壳隔板25b22之间。本实施例中,如图4,遮蔽段25d1的内壁面还可以设置为与第一换向风道13b1的流动方向相平行的斜面,从而降低第一换向风道13b1内气体流动产生的噪音。第一后壳隔板25b21与第二后壳隔板25b22的设置,将出风口21配置为间隙通道27的一部分,即出风口21从后壳25b2的部分端面排出气体,从而避免整个间隙通道27均排出废气或者整个后壳25b2均排出废气时,影响整个氧气浓缩器周围的环境。
配合参照图2所示,进一步的,所述外壳20具有连通进风腔13的进风口22。本实施例中,进风口22采用径直贯穿的方式设置于外壳20的端面上,即进风口22的轴线垂直于进风口22所在的外壳20端面,从而节约制造成本。
进一步的,所述氧气浓缩器还包括连接外壳20并与进风口22相配合的进风结构40。本实施例中,如图1,进风结构40设置于外壳20的端面上,并连通进风腔11,用于将外壳20外部的气体导入进风腔11。
配合参照图3和图7所示,具体的,所述进风结构40包括至少部分覆盖于进风口22的引流罩41、连通进风口22的第一进风通道43。本实施例中,引流罩41覆盖于进风口22上,避免进风口22直接暴露在空气内受到灰尘或者颗粒物的污染,引流罩41可拆卸地连接外壳20。第一进风通道43形成于进风结构40内,在进风结构40与外壳20对接后,第一进风通道43与进风口22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引流罩41与进风口22所在的外壳20端面间隔设置,并与外壳20之间形成连通第一进风通道43的第二进风通道45。本实施例中,引流罩41与外壳20的端面之间形成第二进风通道45,用于连通第一进风通道43与外部空气,即外壳20外的空气先进入第二进风通道45,再从第二进风通道45进入第一进风通道43,然后通过进风口22进入进风腔11。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进风通道43的延伸方向与第二进风通道45的延伸方向呈一定角度设置。
本实施例中,如图7,外壳20外的空气先进入第二进风通道45,改变方向后再流入第一进风通道43,并最终从进风口22进入进风腔11。由于第二进风通道45和第一进风通道43内气体流动方向存在一定的角度,能够降低流向进风口22并流入进风腔11气体的噪音,因此进风结构40能够有效地降低氧气浓缩器的进气噪音。
而且,当氧气浓缩器处于关闭状态时,外部的灰尘或颗粒物由于空气流动等因素,会流入第二进风通道45内,在从第二进风通道45流向第一进风通道43时,由于第二进风通道45与第一进风通道43之间具有一定角度,会使得灰尘或颗粒物进入到第一进风通道43内时就失去动力而沉降下来,阻止灰尘或颗粒物进一步进入进风口22和进风腔11,避免灰尘或颗粒物污染或损坏氧气浓缩器的工作元件。同样的,小虫子在从第二进风通道45飞向第一进风通道43时,由于第二进风通道45与第一进风通道43之间的夹角关系,小虫子不会转弯便停留下来,从而阻止小虫子进入进风腔11。而且,后期仅需拆下引流罩41进行清洗,即可保证进风结构40的正常工作,而无需加装多余的空气过滤器,节约了使用成本。
另外,由于氧气浓缩器能够阻断灰尘或颗粒物进入外壳20内,从而增加了氧气浓缩器的使用场景,而且还不会增加使用成本,例如放置在沙发、车内座椅、床上等具有灰尘、颗粒物的场景。
而且,当氧气浓缩器处于开启状态时,通过设置进风结构40,使得外部空气依次通过第二进风通道45、第一进风通道43和进风口22流入外壳20内,由于第一进风通道43的延伸方向与第二进风通道45的延伸方向之间存在一定的夹角,部分灰尘颗粒物也会在第一进风通道43与第二进风通道45之间沉降下来,避免进入外壳20内部影响内部工作元件的正常工作,增加了使用寿命。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进风通道45的延伸方向平行于进风口22所在的外壳20端面。本实施例中,第二进风通道45内气体沿着平行于进风口22所在的外壳端面流动,相对于直接径直流入进风口22的现有技术而言,在满足同样的进风量的同时,本实施例中的氧气浓缩器在摆放过程中,能够与周围物体更接近,从而使得氧气浓缩器适用于更多的使用场景。例如更贴近墙体摆放。
配合参照图8所示,所述引流罩41具有与进风口22相匹配的安装部41a以及连接于安装部41a端部的引流部41b,所述引流部41b周向设置安装部41a的边缘上并覆盖于进风口22的外侧。
本实施例中,如图2,进风口22采用矩形结构,安装部41a采用了与进风口相同的矩形结构,引流部41b连接于安装部41a的周缘上,并将进风口22完全覆盖。整个引流罩41将出风口22进行遮蔽,使用户直视氧气浓缩器时,无法看到敞口的出风口22,实现隐藏式进口,提高了外壳20外观的整体性,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进风口22可以设置为圆形、正多边形或者多边。安装部41a则也可以采用了与进风口22不相同的结构,例如圆形、正多边形或者多边。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进风通道45形成于引流部41b与进风口22所在的端面之间。本实施例中,整个第二进风通道45围绕于引流罩41一周,也即围绕于出风口22一周,从而增大了氧气浓缩器的进风范围,确保了氧气浓缩的进气需要,并使得氧气浓缩器适用于空间狭小的场景。
配合参照图7所示,具体的,所述引流部41b包括连接安装部41a的第一端41b1以及背离第一端41b1延伸的第二端41b2,所述引流部41b与进风口22所在的端面之间距离自第一端41b1朝向第二端41b2逐渐减小。
本实施例中,进风口22所在外壳20端面为平面结构,该端面与引流部41b之间形成了第二进风通道45,如图7,第二进风通道45的截面形状为锥形,使得第二进风通道45在第一端41b1处的压力值与第二进风通道45在第二端41b2处的压力值不同,两端存在压力差,继而加速了第二进风通道45内气体的流动速度,从而加快流入进风口22的气体的流速,提升氧气浓缩器的进气速度。
配合参照图8所示,具体的,所述进风结构40包括连接外壳20并朝向引流罩41延伸的第一引流件47、连接引流罩41并与第一引流件47相配合的第二引流件49,所述第一引流件47与第二引流件49间隔设置,所述第一进风通道43形成于第一引流件47与第二引流件49之间。
本实施例中,第一引流件47和第二引流件49的截面形状优选采用与进风口22截面形状相同的矩形结构,便于制造和安装。而且,由于第一进风通道43形成于第一引流件47与第二引流件49之间,使得第一进风通道43围绕于出风口22一周,当第一引流件47和第二引流件49的截面形状相同时,使得整个环形结构的第一进风通道43内各处的气流流速均相等,确保氧气浓缩器进气的稳定性。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进风通道43的延伸方向垂直于进风口22所在的外壳端面。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二进风通道45平行于进风口22所在的外壳端面,因此第一进风通道43的延伸方向与第二进风通道45的延伸方向相互垂直,能够满足沉降灰尘的同时,保证进风时受到的阻力较小。第一进风通道43内的气流沿着平行于进风口22的轴线方向流向进风口22,并流入进风腔11,从而减小第一进风通道43内气体流入进风口22时受到的阻力。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引流件47与引流罩41间隔设置,所述第一引流件47与引流罩41之间形成连通第一进风通道43与第二进风通道45的进风间隙42,所述第二引流件49的一端连接引流罩41,另一端朝向第一引流件47内延伸。
本实施例中,第一引流件47和第二引流件49均采用管状结构,第一引流件47与外壳20一体成型,第二引流件49与引流罩41一体成型。将第一进风通道43形成第一引流件47与第二引流件49之间,能够节约进风结构40的占用空间。而且,第一引流件47和第二引流件49相互配合后,还能阻挡液体流入进风口22,并流入进风腔11内。
如图7,所述第一引流件47的孔径尺寸大于第二引流件49的孔径尺寸,第二引流件49至少部分设置于第一引流件47内,使得第二进风通道45内流入的气体先经过进风间隙42,再进入第一进风通道43。
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引流件47的孔径尺寸也可以小于第二引流件49的孔径尺寸,只要能够满足第一进风通道43与第二进风通道45的延伸方向呈一定角度即可。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引流件47具有连接于进风口22孔边缘上的连接端47a以及背离连接端47a并朝向引流部41b延伸的延伸端47b,所述进风间隙42形成于延伸端47b与引流部41b之间,所述延伸端47b与进风口22所在端面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二端41b2与进风口22所在端面之间的距离。
本实施例中,第二进风通道45内气体流入进风间隙42内时气体流动方向发生改变,由进风间隙42流入第一进风通道43时气体流动方向再次发生改变,因此外壳20外的气体进入进风口22时,气体流动方向经过了两次改变,进一步使外部灰尘或颗粒物较难进入进风口22,降噪效果也更好。
配合参照图8所示,具体的,所述进风结构40还包括连接第一引流件47的第一安装件44、连接第一安装件44与引流罩41的第二安装件46,所述第一安装件44位于第一引流件47内侧,所述第二安装件46位于第二引流件49内侧。
本实施例中,第一安装件44与第二安装件46之间利用紧固件固定在一起,引流罩41利用第一安装件44与第二安装件46相互连接后,实现与外壳20之间的间隔设置。将第一安装件44和第二安装件46均设置于第一引流件47的内侧,确保第二进风通道45内无遮挡,确保氧气浓缩器的进风量不受影响。
进一步的,所述引流罩41还具有设置于安装部41b上并朝向安装空间10内凹陷的第一安装槽41c和第二安装槽41d。本实施例中,第一安装槽41c过滤器,第二安装槽41d用于与外部的雾化端口连接,将过滤器和雾化端口集成在引流罩41上,充分利用外壳20外端面,也方便氧气浓缩器各个模块的使用。
具体的,所述第一安装槽41c上设置有与安装空间10相通的进气管41c1和出气管41c2,所述第二安装槽41d上设置有与安装空间10相通的雾化管41d1。本实施例中,进气管41c1与进风腔11相通,出气管41c2与压缩机的进风口相通,进风腔11内的气体通过进气管41c1进入第一安装槽41c,经过过滤器过滤后通过出气管41c2流向压缩机,后期可对第一安装槽41c内的过滤器进行更换。雾化管41d1则与安装空间10内的雾化功能模块连接。
具体的,如图1,进风口22设置于后壳25b2上,并位于出风口21的上方,第一换向风道13b1的朝向背离出风口21的方向延伸,避免出风口21与进风结构40在工作时产生相互影响。而且,由于出风口21和进风结构40均位于外壳20的后侧,远离前侧的操作界面,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另外,由于氧气浓缩器的壳体采用了隐藏式的进风和出风方式,使得外壳20的外观更具有整体性。
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进风口22还可以设置于外壳20的其他端面,例如上端面、下端面。还也可以将进风口22和出风口21设置于外壳20的不同端面。
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上文所列出的一系列的详细说明仅仅是针对本发明的可行性实施方式的具体说明,它们并非用以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未脱离本发明技艺精神所作的等效实施方式或变更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氧气浓缩器,包括形成安装空间的外壳以及设置于安装空间内的内壳,所述内壳与外壳相互配合以将安装空间分隔为进风腔和出风腔,所述外壳具有连通出风腔的出风口,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腔包括形成于内壳中的压缩机腔以及连通压缩机腔与出风口的导向腔,所述导向腔包括与出风口对接的第一换向风道,所述第一换向风道的延伸方向相对于出风口所在的外壳端面倾斜设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氧气浓缩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腔还包括连通第一换向风道与压缩机腔的第二换向风道,所述第一换向风道的延伸方向与第二换向风道的延伸方向呈一定角度设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氧气浓缩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包括连接内壳的底座、固定于底座上方并与底座间隔设置的上盖、形成于底座与上盖之间并位于外壳侧向端面上的间隙通道,所述出风口形成于间隙通道内,所述第一换向风道自出风口向上且向安装空间内倾斜设置。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氧气浓缩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还包括连接于底座与上盖之间的导向件,所述导向腔还包括形成于导向件与上盖之间并连通第一换向风道与第二换向风道的换向通道,所述内壳和/或底座上设置有连通第二换向风道与压缩机腔的出气口,所述换向通道的水平高度大于出气口的水平高度。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氧气浓缩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件具有连接底座和上盖的固定部、连接固定部并与间隙通道相匹配的导向部,所述导向部具有与底座相配合的固定端以及背离固定端并朝向上盖内部延伸的自由端,所述导向部与出风口所在的外壳侧向端面之间的距离自固定端朝向自由端逐渐增大,所述上盖具有形成盖空腔的盖主体,所述第一换向风道形成于导向部与盖主体的内壁之间。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氧气浓缩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具有形成座空腔的座主体、连接座主体与内壳的座安装板、设置于座安装板上并连通第二换向风道与压缩机腔的座开口,所述内壳具有形成压缩机腔的内壳主体、设置于内壳主体上并与座开口相匹配的内壳开口、设置于内壳主体上并连通进风腔与压缩机腔的进气口,所述进气口的水平高度大于出气口的水平高度,所述座开口和内壳开口相互对接并共同形成出气口。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氧气浓缩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还具有连接盖主体并覆盖于导向部上方的盖隔板,所述盖隔板设置于盖空腔内并与导向部间隔设置,所述换向通道形成于盖隔板与导向部的自由端之间。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氧气浓缩器,其特征利于,所述盖主体包括相对设置的前壳和后壳,所述盖隔板具有位于后壳内并与内壳相配合的封闭部,所述后壳具有连接于封闭部端部的第一后壳隔板和第二后壳隔板,所述封闭部、第一后壳隔板、第二后壳隔板与内壳之间形成上空腔,所述底座还具有连接座主体并与第一后壳隔板相抵接的第一座隔板、连接座主体并与第二后壳隔板相对应的第二座隔板,所述座主体、第一座隔板、第二座隔板与内壳之间形成下空腔,所述上空腔和下空腔相互对接并共同形成导向腔。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氧气浓缩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主体包括位于盖隔板下方并与导向部相匹配的遮蔽部,所述遮蔽部具有连接于第一后壳隔板与第二后壳隔板之间并与封闭部相对应的遮蔽段,所述遮蔽段与导向部之间间隔设置,所述第一换向风道形成于遮蔽段与导向部之间,并位于第一后壳隔板与第二后壳隔板之间。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氧气浓缩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还具有连通进风腔的进风口,所述氧气浓缩器还包括连接外壳并与进风口相配合的进风结构,所述进风结构包括至少部分覆盖于进风口的引流罩、连通进风口的第一进风通道,所述引流罩与进风口所在的外壳端面间隔设置,并与外壳之间形成连通第一进风通道的第二进风通道,所述第一进风通道的延伸方向与第二进风通道的延伸方向呈一定角度设置,所述第二进风通道的延伸方向平行于进风口所在的外壳端面。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0730939.8A CN115121089B (zh) | 2022-06-24 | 2022-06-24 | 氧气浓缩器 |
PCT/CN2023/100051 WO2023246571A1 (zh) | 2022-06-24 | 2023-06-14 | 氧气浓缩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0730939.8A CN115121089B (zh) | 2022-06-24 | 2022-06-24 | 氧气浓缩器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5121089A true CN115121089A (zh) | 2022-09-30 |
CN115121089B CN115121089B (zh) | 2024-07-02 |
Family
ID=833792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10730939.8A Active CN115121089B (zh) | 2022-06-24 | 2022-06-24 | 氧气浓缩器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5121089B (zh) |
WO (1) | WO2023246571A1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5105898A (zh) * | 2022-06-24 | 2022-09-27 | 飞依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氧气浓缩器 |
WO2023246571A1 (zh) * | 2022-06-24 | 2023-12-28 | 飞依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氧气浓缩器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275530A (zh) * | 2008-04-18 | 2008-10-01 | 无锡开普动力有限公司 | 一种发动机的起动装置 |
CN207995627U (zh) * | 2018-03-07 | 2018-10-19 | 云南能投智行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充电桩散热降噪结构 |
CN109467054A (zh) * | 2018-12-28 | 2019-03-15 | 江苏鱼跃医疗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降噪风道壳体及使用其的氮氧分离装置 |
CN112830456A (zh) * | 2021-02-08 | 2021-05-25 | 江苏鱼跃医疗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氧气浓缩器壳体及使用该壳体的氧气浓缩器 |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AU2003213391A1 (en) * | 2002-03-05 | 2003-09-16 | Teijin Limited | Oxygen enricher |
CN211650467U (zh) * | 2019-11-28 | 2020-10-09 | 海信(广东)空调有限公司 | 空调器室内机 |
CN214533440U (zh) * | 2021-03-04 | 2021-10-29 | 昆山岱镁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压缩机散热装置及制氧装置 |
CN115121089B (zh) * | 2022-06-24 | 2024-07-02 | 飞依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氧气浓缩器 |
CN115105898B (zh) * | 2022-06-24 | 2024-04-30 | 飞依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氧气浓缩器 |
-
2022
- 2022-06-24 CN CN202210730939.8A patent/CN115121089B/zh active Active
-
2023
- 2023-06-14 WO PCT/CN2023/100051 patent/WO2023246571A1/zh unknown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275530A (zh) * | 2008-04-18 | 2008-10-01 | 无锡开普动力有限公司 | 一种发动机的起动装置 |
CN207995627U (zh) * | 2018-03-07 | 2018-10-19 | 云南能投智行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充电桩散热降噪结构 |
CN109467054A (zh) * | 2018-12-28 | 2019-03-15 | 江苏鱼跃医疗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降噪风道壳体及使用其的氮氧分离装置 |
CN112830456A (zh) * | 2021-02-08 | 2021-05-25 | 江苏鱼跃医疗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氧气浓缩器壳体及使用该壳体的氧气浓缩器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5105898A (zh) * | 2022-06-24 | 2022-09-27 | 飞依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氧气浓缩器 |
WO2023246571A1 (zh) * | 2022-06-24 | 2023-12-28 | 飞依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氧气浓缩器 |
CN115105898B (zh) * | 2022-06-24 | 2024-04-30 | 飞依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氧气浓缩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5121089B (zh) | 2024-07-02 |
WO2023246571A1 (zh) | 2023-12-2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5121089A (zh) | 氧气浓缩器 | |
CN115105898A (zh) | 氧气浓缩器 | |
JP2004353526A (ja) | 内燃機関の吸気装置 | |
CN105615767B (zh) | 吸尘器 | |
CN209875336U (zh) | 一种摩托车空滤器 | |
CN205359359U (zh) | 吸尘器 | |
CN116006516A (zh) | 抽风模块和油烟机 | |
CN214304114U (zh) | 一种新结构的汽车进气高频谐振腔 | |
CN205338835U (zh) | 吸尘器 | |
CN112128128A (zh) | 吊扇 | |
CN210772624U (zh) | 吹风设备 | |
CN100374786C (zh) | 空气净化器 | |
CN202718735U (zh) | 新型内置消声器 | |
CN219942202U (zh) | 用于燃料电池的过滤装置及具有其的车辆 | |
CN112160926B (zh) | 吊扇 | |
CN206338874U (zh) | 空气净化器 | |
CN219974655U (zh) | 空滤器总成及摩托车 | |
CN214791641U (zh) | 一种雾气密封结构及加湿风扇 | |
CN210264865U (zh) | 一种带灭火星功能的消声器 | |
CN218293950U (zh) | 一种负压清洁设备的风机壳体结构 | |
CN216976871U (zh) | 一种新风吸油烟机 | |
CN219103096U (zh) | 一种具有外排及内循环过滤的双功能抽油烟机 | |
CN221742728U (zh) | 一种便于更换滤芯的汽车消声器 | |
CN216342886U (zh) | 注油机的抽吸装置 | |
CN209925130U (zh) | 一种降噪摩托车空滤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