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117557A - 一种卷绕电池隔膜、卷绕电池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一种卷绕电池隔膜、卷绕电池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117557A
CN115117557A CN202110296414.3A CN202110296414A CN115117557A CN 115117557 A CN115117557 A CN 115117557A CN 202110296414 A CN202110296414 A CN 202110296414A CN 115117557 A CN115117557 A CN 11511755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uffer layer
winding
core
diaphragm
batter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296414.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童欢
李航空
潘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Y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Y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YD Co Ltd filed Critical BY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296414.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117557A/zh
Publication of CN11511755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11755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01M10/0525Rocking-chair batteries, i.e. batteries with lithium insertion or intercalation in both electrodes; Lithium-ion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8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 H01M10/0587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of accumulators having only wound construction elements, i.e. wound positive electrodes, wound negative electrodes and wound separa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2220/00Batterie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H01M2220/20Batteries in motive systems, e.g. vehicle, ship, plan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 Cell Separators (AREA)

Abstract

一种卷绕电池隔膜,包括基材层和缓冲层,沿卷绕电池卷芯的卷绕方向,所述缓冲层间隔附着在所述基材层表面,卷绕时,所述缓冲层位于所述卷芯的弯曲部位,且所述基材层未附着缓冲层的部份位于所述卷芯的平直部位。该卷绕电池隔膜用于卷绕电池中,可缓解卷芯弯曲部位所受的应力,进而降低弯曲部位的负极片析锂情况的发生,降低弯曲部位的隔膜所受到的张力,大大提高了卷绕电池的循环性能及安全性能。

Description

一种卷绕电池隔膜、卷绕电池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池隔膜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卷绕电池隔膜、卷绕电池及车辆。
背景技术
随着电动汽车的普及与发展,电池作为电动汽车的驱动力,对电动汽车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电池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电动汽车的续航、寿命和安全性等,因而,电池的发展也备受关注。现有卷绕电池一般包括壳体以及置于壳体内的卷芯和电解液,卷芯通常由正极片、隔膜、负极片卷绕而成,其中隔膜不仅起着分隔正、负极片,防止电池内短路的作用,同时还具备能使锂离子正常穿过、保存电解液的能力,且据大量实验表明,电池发生短路的情况往往是因为电池内部隔膜破损,致使正、负极片直接接触,进而引发热失控。
现有电池生产制造过程中,为达到更大的能量密度,正、负极片和隔膜在卷绕成卷芯后,往往要进行较大程度的压缩,使得位于卷芯弯曲部位的极片和隔膜所受的应力大于位于卷芯平直部位的极片和隔膜,造成卷芯弯曲部位的负极片易发生析锂、弯曲部位的隔膜易破裂等情况,不仅造成电池内部活性锂的损失,还易带来电池内短路。
专利CN111785899中公开了一种锂离子电池隔膜,通过在隔膜基材上间歇涂覆涂覆层,可为卷芯弯曲部位的负极片提供膨胀空间,且可避免极片出现褶皱。然而该电池隔膜,并不能解决卷芯弯曲部位应力大、易析锂、隔膜易破裂等问题,且隔膜非弯曲部位即平直部位厚度的增加,也会增大电池内阻、降低电池能量密度。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卷绕电池的卷芯弯曲部位应力大的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卷绕电池隔膜、卷绕电池及车辆,该卷绕电池隔膜用于卷绕电池中,可缓解卷芯弯曲部位所受的应力,进而降低弯曲部位的负极片析锂情况的发生,降低弯曲部位的隔膜所受到的张力,大大提高了卷绕电池的循环性能及安全性能。
为实现上述目的,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卷绕电池隔膜,包括基材层和缓冲层,沿卷绕电池卷芯的卷绕方向,所述缓冲层间隔附着在所述基材层表面,卷绕时,所述缓冲层位于所述卷芯的弯曲部位,且所述基材层未附着缓冲层的部份位于所述卷芯的平直部位。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沿所述卷绕电池卷芯的卷绕方向,所述缓冲层的长度依次递增。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缓冲层间的间距相等,且与所述卷芯平直部位的长度一致。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缓冲层包括PVDF、PVDF-HFP、PMMA、PS、PI和PAN中的一种或多种。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缓冲层通过静电纺丝成膜方法制备。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缓冲层位于所述基材层的单面或者双面。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缓冲层的长度为L=kπR,其中,k为所述卷芯弯曲部位的系数,k为0.8~1.2;R为所述卷芯弯曲部位的半径,R=r0+m1+(n-1)(m1+m2+ m3),其中,r0为预定值,n为所述卷芯的层数,m1为正极片厚度,m2为负极片厚度,m3为所述卷绕电池隔膜厚度。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缓冲层的厚度为2-5µm。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基材层选自涂覆有陶瓷层的多孔膜,所述基材层的厚度为12-17µm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所提供的卷绕电池隔膜,在基材层的表面,沿卷芯的卷绕方向,间隔设置有缓冲层,使得在卷绕时,卷芯的弯曲部位均对应有缓冲层,位于弯曲部位的缓冲层可大大缓解正、负极片和隔膜在弯曲部位受到的应力,使得此处的压实密度相较于平直部位不会过高,从而便于锂离子在负极的嵌入,有效降低了弯曲部位的负极片析锂生成锂枝晶的风险;此外,即使此处的负极片有锂枝晶产生,缓冲层的存在也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弯曲部位隔膜的强度,使得锂枝晶不易刺穿此处的隔膜,提高了电池的安全性能。再者,位于弯曲部位的缓冲层还大大缓解了隔膜在弯曲部位受到的应力,降低了弯曲部位的隔膜所受到的张力,避免隔膜破裂,也提高了卷绕电池的安全性能。不仅如此,缓冲层仅仅位于卷芯的弯曲部位,即卷芯的平直部位并未设置缓冲层,这样就不会额外增加卷芯的厚度,也不会增加锂离子穿过隔膜的阻力,进而也不会降低电池的能量密度。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卷绕电池,包括壳体和卷芯,所述卷芯由正极片、隔膜、负极片卷绕而成,所述卷芯分为平直部位和弯曲部位,所述隔膜为上所述卷绕电池隔膜。
本申请所提供的卷绕电池,由于其卷芯弯曲部位比现有的卷绕电池的卷芯多了一层缓冲层,从而在卷绕电池制备过程中,就可降低卷芯的正、负极片以及隔膜在弯曲部位所受到的应力,使得弯曲部位正、负极片的压实密度也不会高于设定值,利于锂离子的脱嵌,也降低了弯曲部位负极片处析锂情况的发生;而且,隔膜在弯曲部位受到的张力也降低了,提高了卷绕电池中隔膜的整体强度,避免了因隔膜破损带来的内短路风险,改善了卷绕电池的安全性能和循环性能。
第三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上所述卷绕电池。
本申请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申请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本申请一实施例的卷绕电池的示意图;
图2为根据本申请一实施例的卷芯的剖视图;
图3为图2局部放大图;
图4为根据本申请一实施例的卷绕电池隔膜的示意图;
图5为根据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的卷绕电池隔膜的示意图;
图6为根据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的卷绕电池隔膜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1和对比例1-3的电池的放电容量剩余率与循环次数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1(a)、对比例1(b)、对比例2(c)和对比例4(d)的电池负极析锂图。
附图标记
卷绕电池 100;卷芯 1;平直部位 11;弯曲部位 12;壳体 2;卷绕电池隔膜 3;基材层 31,缓冲层 32;正极片 4;负极片 5。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如图1-6所述,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卷绕电池,包括壳体、卷芯和电解液,其中,卷芯是由正极片、隔膜、负极片依次堆叠后,沿一定方向卷绕而成,根据卷芯的形状,卷芯包括平直部位和弯曲部位,弯曲部位是由一层层正极片、隔膜、负极片卷绕后形成的圆弧结构。
进一步地,隔膜为卷绕电池隔膜,该卷绕电池隔膜包括基材层和缓冲层,沿着卷芯的卷绕方向,缓冲层间隔附着在基材层的表面,且卷绕时,卷绕电池隔膜的缓冲层正好位于卷芯的弯曲部位,且基材层未附着缓冲层的部分是位于卷芯的平直部位,也就是说,卷芯弯曲部位的隔膜与平直部位的隔膜是不一样的,弯曲部位的隔膜比平直部位的隔膜多了一层缓冲层。
对于现有技术中的卷芯,弯曲部位没有缓冲层,在对其进行后续电池制备工序如挤压、压实时,卷芯弯曲部位所受到的应力是要比平直部位的大的,这样就会造成弯曲部位处,正、负极片的压实密度要比平直部位的正、负极片的压实密度大,压实密度大不仅会造成锂离子难以从正极片中的脱出,造成此部分正极片中的容量损失,还会造成锂离子难以嵌入负极片中,造成锂离子在负极片表面沉积,严重时会生成锂枝晶,锂枝晶会刺穿隔膜连接正负极,造成电池内短路,带来电池安全问题。此外,还会造成弯曲部位处,隔膜受到的张力要比平直部位的大,张力大易导致隔膜破损,隔膜破损会造成正、负极短路,给电池带来安全问题。
本申请的隔膜上间隔设置有缓冲层, 缓冲层的间隔设置使得隔膜在进行卷绕时,缓冲层能够恰好处于卷芯的弯曲部位,这样在对卷芯进行后期的挤压、压实等操做时,卷芯弯曲部位所受的应力就能够很好的被缓冲层释放,使得卷芯弯曲部位的正、负极片以及隔膜所受到的应力都会比弯曲部位没有缓冲层的受到的应力小,从而,弯曲部位处的正、负极片的压实密度也不会过高,使得锂离子容易进行脱嵌,正极片中的容量也能够充分发挥,负极片也不易产生锂枝晶,隔膜也不会受到过大的张力而破损,提高了卷绕电池整体的循环性能和安全性能。不仅如此,缓冲层仅仅位于卷芯的弯曲部位,卷芯的平直部位是没有缓冲层的,从而不会额外增加卷芯整体的厚度,进而也不会降低电池的能量密度。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沿着卷芯的卷绕方向,缓冲层的长度不变;或者,如图5-6所示,沿着卷芯的卷绕方向,缓冲层的长度依次递增,优选地,缓冲层的长度沿着卷芯的卷绕方向依次递增。
由于卷芯在卷绕时,随着卷绕圈数的增加,卷芯弯曲部位的圆弧尺寸也在增大,长度递增的缓冲层,正好与弯曲部位不同层的圆弧尺寸的变化相对应,这样就能够保证卷芯的弯曲部位能有足够的缓冲层对此部位所受的应力进行缓冲,即缓冲层的尺寸与弯曲部位的圆弧的大小相关的,这样的设计是为了能更好的释放弯曲部位处正、负极片和隔膜受到的应力。
优选的,缓冲层的长度与弯曲部位圆弧的大小一致。这样就能够保证弯曲部位中每一处所受到的应力都有缓冲层进行释放,即最大程度的释放了卷芯弯曲部位的应力。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间隔设置的缓冲层间的间距相等,且与卷芯的平直部位的长度一致。
也即是缓冲层的长度与电芯卷绕弯曲部位的尺寸一致。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缓冲层包括PVDF(聚偏氟乙烯)、PVDF-HFP(聚偏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PMMA(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S(聚苯乙烯)、PI(聚酰亚胺)和PAN(聚丙烯腈)中的一种或多种。
PVDF、PVDF-HFP、PMMA、PS、PI和PAN具有一定的吸液保液作用,能够防止卷芯弯曲部位电解液的流失,电解液是锂离子传输的通道,保留住的电解液,也就为锂离子的传输提供了通道,从而有利于弯曲部位正极片中的容量的释放,也有利于锂离子嵌入弯曲部位的负极片中,避免析锂的产生。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方式中,缓冲层通过静电纺丝成膜方法制备。
静电纺丝工艺简单,可以可连续化地大规模生产;第二,静电纺丝制备的材料,厚度均匀可控,孔隙率高且缓冲效果好。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缓冲层可以位于基材层的单面,也可以位于基材层的双面。
不论缓冲层是单面设置还是双面设置,均可降低卷芯弯曲部位的应力,从而可减少析锂产生的概率,并减少出现析锂后所造成风险的可能性,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电解液的保有量,因而对于单面设置还是双面设置并不做限定。为了能更好的匹配现有卷芯内部双面敷料的极片,优选双面设置缓冲层的隔膜,这样对于应力缓冲的效果更明显。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缓冲层的长度可记为L=kπR,其中,k为卷芯弯曲部位的系数,k取值0.8~1.2;R为卷芯弯曲部位的半径,也即是弯曲部位处圆弧的半径,R=r0+m1+(n-1)(m1+m2+ m3),其中,r0为预定值,进一步地,r0为卷绕电池制备时所用卷针圆弧处的半径,n为卷芯的层数,m1为正极片厚度,m2为负极片厚度,m3为卷绕电池隔膜厚度。
也就是说,随着卷芯圈数的增加,卷芯弯曲部位的圆弧的半径也是逐渐增大的,缓冲层的长度跟随卷芯弯曲部位圆弧的半径变化而变化,这样就能够保证卷芯弯曲部位各处都有缓冲层进行缓冲应力,可将卷芯弯曲部位的应力降低到最小。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缓冲层的厚度为2-5µm。
缓冲层的厚度选择在此范围,既可以满足对卷芯弯曲部位应力的释放、避免负极锂枝晶产生刺穿隔膜的要求,也能保证卷芯卷弯曲部位不会过分凸出,影响电池容量的设计,同时合适的厚度也会提升电解液的保有量。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基材层选自涂覆有陶瓷层的多孔膜,基材层的厚度为12-17µm。
基材层涂覆有陶瓷层,陶瓷层的存在可提高基材层的耐高温性能,即提高卷绕电池隔膜的耐高温性能,使得在电池温度升高时,隔膜不易收缩变形,避免了正、负极接触短路,提高了电池的安全性。基材层的厚度选择在此范围,即可满足隔绝正、负极,使其互不接触的要求,还不会造成电池的厚度的增加,降低电池能量密度。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上述卷绕电池隔膜的制备可通过如下步骤进行:
(1)将PVDF溶解于DMF中,在45℃的环境中搅拌3h,备用。
(2)将步骤(1)溶解好的物料置于20ml的针管中进行静电纺丝,静电纺丝的参数如下,将针头一端与接收板之间的距离为15cm,所加电压为12KV,枕头推进速度为0.1mm/min,将基材层覆盖在接收板的一端。静电纺丝的时间根据所需缓冲层的厚度确定,优选为为25-60min。
(3)将步骤(2)制备的含有缓冲层的隔膜置于80℃的条件下2h烘干,即可得到所需要的含有缓冲层的隔膜。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正极片包括正极集流体以及涂覆在正极集流体表面的正极活性层,其中,正极集流体选自12-18µm铝箔,正极活性层包括正极活性材料、粘结剂和导电剂,正极活性材料选自磷酸铁锂、钴酸锂或镍钴锰酸锂中的至少一种,粘结剂选自PVDF(聚偏氟乙烯)、P(VDF-TFE-P)(聚偏氟乙烯-四氟乙烯-乙烯共聚物)中的至少一种,导电剂选自WCNT(多壁碳纳米管)、SP(导电炭黑)中的至少一种。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负极片包括负极集流体以及涂覆在负极集流体表面上的负极活性层,其中,负极集流体选自6-10µm铜箔,负极活性层包括负极活性材料、粘结剂和导电剂,进一步地,负极活性材料选自人造石墨、天然石墨中的至少一种,粘结剂选自CMC(羧甲基纤维素钠)、SBR(丁苯橡胶)、PAA(聚丙烯酸)中的至少一种,导电剂选自SP(导电炭黑)中的至少一种。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电解液包括溶剂、锂盐和添加剂,其中,溶剂选自EMC(碳酸甲乙酯)、EC(碳酸乙烯酯)、DEC(碳酸二甲酯)中的至少一种,锂盐选自LiPF6、LiBF4中的至少一种,添加剂选自VC(碳酸亚乙烯酯)、FEC(氟代碳酸乙烯酯)中的至少一种。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下面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用于说明的目的,而不以任何方式限制本申请的范围,另外,如无特殊说明,未具体记载条件或者步骤的方法均为常规方法,所采用的试剂和材料均可从商业途径获得。
实施例1
制备正极片:选择15µm的铝箔,正极活性材料选择磷酸铁锂,粘结剂选择PVDF,导电剂选择WCNT和SP,将正极活性材料、粘结剂、导电剂和溶剂NMP按照100:1.4:27:20进行混合搅拌,得到正极活性浆料,将正极活性浆料均匀涂覆在铝箔上,进行烘烤、滚压、切割、收卷待用。
制备负极片:选择8µm的铜箔,负极活性材料选自天然石墨和人造石墨(比例为6:4),粘结剂选自CMC和SBR(比例为1:2),导电剂选自SP,分散剂选自NMP,将负极活性材料、粘结剂、导电剂、分散剂、去离子水按照100:5:1:3:110进行混合搅拌,得到负极活性浆料,将负极活性浆料均匀涂覆在铜箔上,进行烘烤、滚压、切割、收卷待用。
电解液:溶剂为EC、EMC、DEC,锂盐选自LiPF6,添加剂选自VC,各成分占比EC:EMC:DEC=3:6:1,1mol/L浓度的LiPF6,VC含量为2%。
隔膜:基材层为PP,基材层表面双面间隔设置缓冲层,缓冲层为PVDF,缓冲层单面厚度为3µm。
将上述正极片、隔膜、负极片卷绕成卷芯,隔膜的缓冲层位于卷芯的弯曲部位,并与电解液装入电池壳体中,制备得到卷绕电池。
对比例1
与实施例1采用相同的方法制备与实施例1相同尺寸大小的卷绕电池,不同的在于,隔膜采用的是只有基材层没有缓冲层的隔膜。
对比例2
与实施例1采用相同的方法制备与实施例1相同尺寸大小的卷绕电池,不同的在于,隔膜采用的是双面间隔涂覆有缓冲层的隔膜,且缓冲层位于电芯的平直部位。
对比例3
与实施例1采用相同的方法制备与实施例1相同尺寸大小的卷绕电池,不同的在于,隔膜采用的是双面全涂覆缓冲层的隔膜。
对实施例1和对比例1-3中的隔膜和电池进行如下测试。
(1)受压情况下隔膜的电解液保有率测试:
选取面积为S1的隔膜,测其质量记为m1,置于电解液30分钟后,外加50N压力,保压30分钟,测其质量记为m2,计算隔膜电解液保有率Δm=(m2-m1)/m1*100%。
测试时,所选取的实施例1和对比例1-3中的隔膜的面积相同,且有缓冲层的,应包含缓冲层部分,其中同时存在缓冲层和无缓冲层部分的隔膜应满足S缓冲层:S无缓冲层=1:1,测得在此受压条件下,实施例1和对比例1-3中的隔膜的电解液保有率见表1:
表1
测试例 实施例1 对比例1 对比例2 对比例3
电解液保有率 73.82% 60.24% 73.23% 87.35%
由表1的测试结果可知,涂覆有缓冲层的隔膜的电解液保有率要高于未涂覆缓冲的隔膜的电解液保有率。
(2)隔膜形变测试:
选取长度为L1、宽度为L2、厚度为h1的隔膜,置于拉力为50N的外加拉力下,并保持在此拉力下30分钟,并测隔膜厚度为h2,则隔膜形变率为Δh=(h1-h2)/h1*100%。
测试时,所选取的实施例1和对比例1-3中的隔膜的长、宽尺寸一样,且有缓冲层的,应包含缓冲层部分,其中,同时存在缓冲层和无缓冲层的隔膜,只选取缓冲层进行测试,测得在此受压条件下,实施例1和对比例1-3中的隔膜的形变率见表2:
表2
测试例 实施例1 对比例1 对比例2 对比例3
隔膜形变率 19.57% 23.07% 19.69% 19.35%
由表2测试结果可知,有缓冲层的隔膜的厚度变化量较小,且形变主要集中在缓冲层上,因此实施例1中的隔膜在组成电池时,不会造成隔膜在卷芯弯曲部位明显变薄,能对负极受力起到缓冲效果,而对比例2,由于其缓冲层是位于卷芯的平直部位,因而仍会造成卷芯弯曲部位的隔膜变薄,强度变差,易破损。
(3)直流内阻测试:
将实施例1和对比例1-3制备的电池在25℃下,以1C的倍率进行循环充放电5圈后,调制电池电量为50%SOC测直流内阻,具体测试方法如下,在50%SOC状态下静止120min后,记录此时电压为V1,以1.5C的电流倍率恒流充电30s,记录此时电压为V2,则直流内阻R=(V2-V1)/(1.5C)。实施例1与对比例1-3的电池直流内阻测试结果见表3:
表3
测试例名称 实施例1 对比例1 对比例2 对比例3
直流内阻(mΩ) 1.927 1.855 2.775 2.836
(4)电池常温循环测试:
将实施例1和对比例1-3制备的电池在25℃下,以1C的倍率进行循环充放电,所得电池放电容量剩余率与循环次数的关系如图7所示,其中,电池容量剩余率的具体计算规则如下:记电池在1C条件下首次的放电容量为C0,第n次的放电容量为Cn,则第n次的容量剩余率为C%=Cn/C0*100%。
从图7可知,实施例1制备的卷绕电池在循环了700圈后还有94.05%的容量剩余,而对比例1制备的卷绕电池在循环700圈后,剩余容量仅为81.1%,对比例2制备的卷绕电池在循环700圈后,剩余容量仅为89.28%,对比例3制备的卷绕电池在循环700圈后,剩余容量仅为90.45%。由此可知,实施例1的卷绕电池由于在卷芯弯曲部位设有缓冲层,因而电池循环寿命和容量衰减速率明显优于对比例1-3中的卷绕电池。
(5)负极析锂情况检测:
将循环后的电池进行拆解,将电芯卷绕处放置在显微镜下,观察实施例1和对比例1-3的卷芯弯曲部位处负极片的情况,见图8。
从图8可知,使用没有缓冲层的隔膜的对比例1制备的卷绕电池在循环700次后,在卷芯弯曲部位处负极片的析锂现象明显,对比例2和对比例3有轻微析锂,但使用了本申请的隔膜的实验例1制备的卷绕电池,在循环相同次数后,卷芯弯曲部位处的负极片析锂现象不明显。

Claims (11)

1.一种卷绕电池隔膜,其特征在于,包括基材层和缓冲层,沿卷绕电池卷芯的卷绕方向,所述缓冲层间隔附着在所述基材层表面,卷绕时,所述缓冲层位于所述卷芯的弯曲部位,且所述基材层未附着缓冲层的部份位于所述卷芯的平直部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卷绕电池隔膜,其特征在于,沿所述卷绕电池卷芯的卷绕方向,所述缓冲层的长度依次递增。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卷绕电池隔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层间的间距相等,且与所述卷芯平直部位的长度一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卷绕电池隔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层包括PVDF、PVDF-HFP、PMMA、PS、PI和PAN中的一种或多种。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卷绕电池隔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层通过静电纺丝成膜方法制备。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卷绕电池隔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层位于所述基材层的单面或者双面。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卷绕电池隔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层的长度为L=kπR,其中,k为所述卷芯弯曲部位的系数,k为0.8~1.2;R为所述卷芯弯曲部位的半径,R=r0+m1+(n-1)(m1+m2+ m3),其中,r0为预定值,n为所述卷芯的层数,m1为正极片厚度,m2为负极片厚度,m3为所述卷绕电池隔膜厚度。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卷绕电池隔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层的厚度为2-5µm。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卷绕电池隔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材层选自涂覆有陶瓷层的多孔膜,所述基材层的厚度为12-17µm。
10.一种卷绕电池,包括壳体和卷芯,所述卷芯由正极片、隔膜、负极片卷绕而成,所述卷芯分为平直部位和弯曲部位,其特征在于,所述隔膜为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卷绕电池隔膜。
11.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0所述的卷绕电池。
CN202110296414.3A 2021-03-19 2021-03-19 一种卷绕电池隔膜、卷绕电池及车辆 Pending CN11511755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296414.3A CN115117557A (zh) 2021-03-19 2021-03-19 一种卷绕电池隔膜、卷绕电池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296414.3A CN115117557A (zh) 2021-03-19 2021-03-19 一种卷绕电池隔膜、卷绕电池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117557A true CN115117557A (zh) 2022-09-27

Family

ID=833230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296414.3A Pending CN115117557A (zh) 2021-03-19 2021-03-19 一种卷绕电池隔膜、卷绕电池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117557A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302842A (ja) * 1997-04-30 1998-11-13 Shin Kobe Electric Mach Co Ltd 捲回形二次電池
JP2009289662A (ja) * 2008-05-30 2009-12-10 Sony Corp 巻回電極体及び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WO2018054331A1 (zh) * 2016-09-22 2018-03-29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卷绕式电芯
CN110364769A (zh) * 2019-07-31 2019-10-22 瑞浦能源有限公司 一种卷绕电芯及电池
CN111934025A (zh) * 2020-06-30 2020-11-13 天津力神电池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改善卷绕应力的电池极组及其应用的电池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302842A (ja) * 1997-04-30 1998-11-13 Shin Kobe Electric Mach Co Ltd 捲回形二次電池
JP2009289662A (ja) * 2008-05-30 2009-12-10 Sony Corp 巻回電極体及び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WO2018054331A1 (zh) * 2016-09-22 2018-03-29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卷绕式电芯
CN110364769A (zh) * 2019-07-31 2019-10-22 瑞浦能源有限公司 一种卷绕电芯及电池
CN111934025A (zh) * 2020-06-30 2020-11-13 天津力神电池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改善卷绕应力的电池极组及其应用的电池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556511B (zh) 循环性能优异的锂电池负极极片及其制备方法、锂离子电池
CN111916666B (zh) 一种异型结构的负极片及包括该负极片的锂离子电池
CN112825354B (zh) 锂负极及其制备方法、锂二次电池
CN114068857A (zh) 一种电极片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CN116093261A (zh) 金属锂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锂金属电池负极的用途
CN113839028B (zh) 正极片及电池
CN116247187A (zh) 二次电池及含有它的装置
CN114695968A (zh) 一种np比小于1的锂离子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CN112018369A (zh) 一种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CN111403739A (zh) 镍钴锰酸锂电芯正极活性材料、铝壳电芯及其制作方法
CN114864870A (zh) 一种负极极片及包括它的锂离子电池
CN114982007B (zh) 制造负极的方法
CN116344741B (zh) 正极极片、二次电池以及用电装置
CN113497217B (zh) 电极及其制备方法、电池
CN110600285B (zh) 一种锂离子电化学储能器件负极的无析锂预嵌锂方法
US9705135B2 (en) Negative electrode for nonaqueous electrolyte secondary battery and nonaqueous electrolyte secondary battery
CN115117557A (zh) 一种卷绕电池隔膜、卷绕电池及车辆
CN114976029A (zh) 一种电芯及电池
CN112713301B (zh) 储能装置
CN116964766A (zh) 正极极片、二次电池、电池模块、电池包和用电装置
CN114284568A (zh) 一种电芯的制备方法、系统、电芯和电池
CN114583094A (zh) 一种能够提高低温性能的锂离子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CN219739019U (zh) 二次电池、电池模组和电子装置
CN218333919U (zh) 一种硅基高能量型圆柱锂离子电池
WO2024016264A1 (zh) 集流体、极片、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