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114346B - 一种精细化的碳排放信息化采集及核算方法、系统、终端 - Google Patents

一种精细化的碳排放信息化采集及核算方法、系统、终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114346B
CN115114346B CN202210397431.0A CN202210397431A CN115114346B CN 115114346 B CN115114346 B CN 115114346B CN 202210397431 A CN202210397431 A CN 202210397431A CN 115114346 B CN115114346 B CN 11511434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mission
data
carbon
activity
produ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397431.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114346A (zh
Inventor
周浩
赵伟
韩周
何义赟
徐基前
杨峰
周鹏飞
孟海川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nhui Nanrui Zhongtian Electric Power 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nhui Nanrui Zhongtian Electric Power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nhui Nanrui Zhongtian Electric Power 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Anhui Nanrui Zhongtian Electric Power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397431.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114346B/zh
Publication of CN11511434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11434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11434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11434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6/00Information retrieval; Database structures therefor; File system structures therefor
    • G06F16/20Information retrieval; Database structures therefor; File system structures therefor of structured data, e.g. relational data
    • G06F16/24Querying
    • G06F16/245Query processing
    • G06F16/2458Special types of queries, e.g. statistical queries, fuzzy queries or distributed queries
    • G06F16/2462Approximate or statistical queri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7/00Digital computing or data processing equipment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functions
    • G06F17/10Complex mathematical operations
    • G06F17/18Complex mathematical operations for evaluating statistical data, e.g. average values, frequency distributions, probability functions, regression analysi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50/00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implementation of business processes of specific business sectors, e.g. utilities or tourism
    • G06Q50/10Services
    • G06Q50/26Government or public ser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Data Mining & Analysis (AREA)
  • Probability & Statistics with Application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Databases & Information System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oftware Systems (AREA)
  • Tourism & Hospitality (AREA)
  • Pure & Applied Mathematics (AREA)
  • Mathematical Optimization (AREA)
  • Mathematical Analysis (AREA)
  • Computational Mathematics (AREA)
  • Evolutionary Biology (AREA)
  • Fuzzy Systems (AREA)
  • Bioinformatics & Cheminformatics (AREA)
  • Operations Research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lgebra (AREA)
  •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AREA)
  • Development Economics (AREA)
  •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AREA)
  • Bioinformatics & Computational Biology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conomic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Human Resources & Organizations (AREA)
  • Marketing (AREA)
  • Primary Health Care (AREA)
  • Strategic Management (AREA)
  • General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Management, Administration, Business Operations System, And Electronic Commer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生态环保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精细化的碳排放信息化采集及核算方法、系统、终端。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确定产品或服务生产流程中的工序;并提取出产生碳排放的活动要素。S2:对上步骤中的活动要素进行分类。S3:对不同类型的活动要素采用不同的核算策略统计生产活动过程的碳排放数据。S4:采集所有活动要素的生产数据,包括投入原料、产出产品和输出废物的量。S5:根据不同的核算策略对所有活动要素的碳排放数据进行统计,得到最终结果。提供的碳排放信息化采集及核算系统包括信息采集装置和碳排放监测平台。本发明解决了现有碳排放核算方法的信息化程度低、数据真实性和实时性不足,且核算结果未能覆盖生产中间环节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精细化的碳排放信息化采集及核算方法、系统、终端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态环保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精细化的碳排放信息化采集及核算方法、系统、终端。
背景技术
节能环保是企业的责任与使命。现阶段,各个国家都在提倡低碳减碳,很多重视环保的发达国家,已经通过立法将高耗能、高污染的产品或商业模式排除的市场之外。因此,生产过程中更低的碳排放不仅提现了企业的社会价值,也会是未来企业产品的一项核心竞争力。
现阶段,在碳排放核算领域广泛采用的是MRV体系,MRV是指碳排放的量化与数据质量保证的过程,包括监测(Monitoring)、报告(Reporting)、核查(Verfication)三个阶段,科学完善的MRV体系是碳交易机制建设运营的基本要素,也是企业低碳转型、区域低碳宏观决策的重要依据。
然而现有的碳排放核算体系存在标准不统一,核算过程不够精细,未能充分考虑中间环节的排放信息。且现有的碳排放核算方法存在高度依赖人工核查,缺乏信息化的手段;报告中的数据缺乏真实性和实时性等问题。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碳排放核算方法存在的信息化程度低、数据真实性和实时性不足,且碳排放核算结果未能覆盖生产中间环节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精细化的碳排放信息化采集及核算方法、系统、终端。
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精细化的碳排放信息化采集及核算方法,该方法用于根据生产活动全程的活动信息采集分析出产品或服务的最终碳排放数据。具体地,本发明提供的碳排放信息化采集及核算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对产品或服务的生产流程进行细分,确定生产流程中的各个工序。然后以直接排放、一类间接排放和二类间接排放作为核算边界,提取出各工序中可能产生碳排放的活动要素。
S2:将上步骤中梳理出的所有活动要素按照能源利用排放、生产过程排放、外购电力排放三个类别进行分类,无法归入上述三类的活动要素则作为其它因素排放类别。
S3:对于不同类型的活动要素,采用不同的核算策略统计生产活动过程的碳排放数据。具体的核算策略包括如下过程:
(1)分类后属于能源利用排放和外购电力排放的活动要素,采用排放因子法进行碳排放核算。
(2)对于属于生产过程排放和其它因素排放类型的活动要素,首先区分活动要素中是否具有物料投入和产出,以及能源的利用。然后采用以下步骤进行碳排放核算:
(a)当活动要素中仅包括物料投入和产出时,则按照物料平衡法进行核算。
(b)当活动要素中既包括物料的投入和产出,又包括能源的利用时,则对于物料的投入和产出的部分采用物料平衡法,对于能源利用的部分采用排放因子法,然后将两种方法核算出的碳排放数据进行加权融合。
S4:采集所有活动要素的生产数据,然后确定采集到的生产数据中对应排放因子法所需的各项能源利用数据的排放因子,以及对应物料平衡法中的投入原料、产出产品和输出废物的量。
S5:基于步骤S4中采集到的数据,利用步骤S3中的核算策略对所有活动要素的碳排放数据进行统计,将所有活动要素的碳排放数据加和得到所需的产品或服务的最终碳排放数据。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地改进,步骤S2中,核算边界中的直接排放包括:固定设备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移动设备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生产过程的温室气体的排放,以及逸散排放。一类间接排放指能源间接温室气体排放,包括生产使用过程中购入的电力、热量、冷量或蒸汽。二类间接排放指因组织的活动引起的,而被其他组织拥有或控制的温室气体源所产生的温室排放。其中,二类间接排放不包括因购入的耗能工质压缩空气、氧气、氮气造成的能源间接温室气体排放。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地改进,采用的排放因子法中,碳排放数据的计算公式如下:
碳排放量=活动数据AD×排放因子EF
其中,活动数据AD表示活动要素的会导致碳排放的生成或消费活动的活动量,包括化石燃料的消耗量、石灰石原料的消耗量、净购入的电能用量、净购入的蒸汽用量。排放因子 EF表示各个活动数据对应的碳排放数据的系数。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地改进,每条活动数据AD对应的排放因子EF中,当排放因子可从现有环保机构发布的数据中查询得到,则采用环保机构的推荐值;当不存在推荐值时,则由本单位技术专家根据实测数据统计得到。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地改进,采用的物料平衡法中,碳排放数据的计算公式如下:
碳排放量=(原料投入量×原料含碳量-产品产出量×产品含碳量-废物输出量×废物含碳量)×碳转换系数
其中,含碳量指产品、原料或废物中碳元素的质量占比;碳转换系数表示将单位质量的碳元素转换成二氧化碳的质量的转换系数,取值为44/12。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地改进,步骤S3中,对于一个特定的生产工序中的活动要素,当该活动要素的碳排放数据需要通过物料平衡法和排放因子法的计算结果加权融合得出时,则两种统计方法的权值由技术专家根据经验人工设定。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地改进,步骤S4中,采集的各活动要素的生产数据包括:煤炭使用量、燃油使用量,天然气使用量,蒸汽使用量、原材料使用量、产品产量和废物产出量。
本发明还包括一种精细化的碳排放信息化采集及核算系统,该系统采用如前述的精细化的碳排放信息化采集及核算方法,根据产品或服务对应的生产活动中的活动数据计算出生产活动产生的碳排放数据。该碳排放信息化采集及核算系统包括信息采集装置和碳排放监测平台。
其中,信息采集装置用于采集产品或服务的生产活动中包含的会导致碳排放的活生产要素对应的活动数据。该活动数据包括:煤炭使用量、燃油使用量,天然气使用量,蒸汽使用量、电能用量、生产原料用量、产品产量和废物产出量。
碳排放监测平台用于接收信息采集装置采集的活动数据,并根据活动数据核算出生产活动对应的碳排放量。其中,碳排放监测平台中包括生产活动统计模型和参数库。参数库用于存储经环保机构认定的活动数据对应的排放因子,以及由本单位技术人员人工设定的活动数据的排放因子。生产活动统计模型是根据对产品或服务的生产流程分析结果而建立的碳排放计算模型,碳排放计算模型采用如前述的一种精细化的碳排放信息化采集及核算方法中步骤 S1-S3的步骤构建而成。
本发明中的生产活动统计模型中包括活动要素生成单元、活动要素分类单元、排放因子法计算单元、物料平衡法计算单元和排放因子调用单元。其中,活动要素生成单元用于对产品或服务的生产流程进行细分,确定生产流程中的各个工序。然后以直接排放、一类间接排放和二类间接排放作为核算边界,提取出各工序中可能产生碳排放的活动要素。活动要素分类单元用于将生成的各项活动要素按照能源利用排放、生产过程排放、外购电力排放三种类别进行分类;并将无法归入上述三类的活动要素作为其它因素排放类别。排放因子法计算单元用于对属于能源利用排放和外购电力排放类型的活动要素过程产生的碳排放进行计算。排放因子调用单元用于在排放因子法计算单元处理过程中从参数库中调用相应的排放因子。物料平衡法计算单元用于对属于生产过程排放和其它因素排放类型的活动要素产生的碳排放进行计算。生产活动统计模型的输入为生产过程中的各项活动数据,以及各项活动数据对应的排放因子。生产活动模型的输出为当前产品或服务的生产过程的全流程的碳排放量。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改进,信息采集装置的数据采集方式包括:(1)根据生产设备的运行参数采集生产过程的活动数据。(2)根据生产物料管理平台的交互数据采集生产过程中的活动数据。(3)通过手持终端人工录入生产过程中的活动数据。
本发明还包括一种精细化的碳排放信息化采集及核算终端,该终端包括存储器、处理器,以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程序时,实现如前述的精细化的碳排放信息化采集及核算方法的步骤。进而根据产品或服务生产过程中对应的活动数据计算出生产流程中产生的碳排放数据。
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的精细化的碳排放信息化采集及核算方法在碳排放核算策略将所有中间过程和原料来源等多种要素造成的碳排放融入到最终的核算结果中;同时考虑到生产过程造成的直接排放以及两类间接排放产生的碳排放碳踪,因此核算结果更加准确,且能够有效反映实际;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本发明还针对上述方法设计了新的碳排放信息化采集及核算系统,系统中根据不同工艺流程对应的核算策略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因此,该系统可以自动采集企业生产管理系统中生成的生产数据,进而根据企业的生产数据直接得到最终的碳排放核算结果;该系统克服了现有碳排放数据核算方法存在的信息化程度低、数据真实性和实时性不足的问题。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发明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提供的一种精细化的碳排放信息化采集及核算方法的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提供的一种精细化的碳排放信息化采集及核算系统的模块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精细化的碳排放信息化采集及核算方法,该方法用于根据生产活动全程的活动信息采集分析出产品或服务的最终碳排放数据。具体地,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碳排放信息化采集及核算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对产品或服务的生产流程进行细分,确定生产流程中的各个工序。然后以直接排放、一类间接排放和二类间接排放作为核算边界,提取出各工序中可能产生碳排放的活动要素。
核算边界中的直接排放包括:固定设备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移动设备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生产过程的温室气体的排放,以及逸散排放。一类间接排放指能源间接温室气体排放,包括生产使用过程中购入的电力、热量、冷量或蒸汽。二类间接排放指因组织的活动引起的,而被其他组织拥有或控制的温室气体源所产生的温室排放。其中,二类间接排放不包括因购入的耗能工质压缩空气、氧气、氮气造成的能源间接温室气体排放。
S2:将上步骤中梳理出的所有活动要素按照能源利用排放、生产过程排放、外购电力排放三个类别进行分类,无法归入上述三类的活动要素则作为其它因素排放类别。
S3:对于不同类型的活动要素,采用不同的核算策略统计生产活动过程的碳排放数据。具体的核算策略包括如下过程:
(1)对于分类后属于能源利用排放和外购电力排放的活动要素,采用排放因子法进行碳排放核算。
本实施例采用的排放因子法中,碳排放数据的计算公式如下:
碳排放量=活动数据AD×排放因子EF
其中,活动数据AD表示活动要素的会导致碳排放的生成或消费活动的活动量,包括化石燃料的消耗量、石灰石原料的消耗量、净购入的电能用量、净购入的蒸汽用量。排放因子 EF表示各个活动数据对应的碳排放数据的系数。
每条活动数据AD对应的排放因子EF中,当排放因子可从现有环保机构发布的数据中查询得到,则采用环保机构的推荐值。本实施例通过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等标准碳排放模型库,梳理能源利用排放、生产过程排放、外购电力热力排放和其他因素排放的每个环节中的碳排放因子。当不存在推荐值时,则由本单位技术专家根据实测数据统计得到。
(2)对于分类后属于生产过程排放和其它因素排放类型的活动要素,首先区分活动要素中是否具有物料投入和产出,以及能源的利用。然后采用以下步骤进行碳排放核算:
(a)当活动要素中仅包括物料投入和产出时,则按照物料平衡法进行核算。
(b)当活动要素中既包括物料的投入和产出,又包括能源的利用时,则对于物料的投入和产出的部分采用物料平衡法,对于能源利用的部分采用排放因子法,然后将两种方法核算出的碳排放数据进行加权融合。
本实施例采用的物料平衡法中,碳排放数据的计算公式如下:
碳排放量=(原料投入量×原料含碳量-产品产出量×产品含碳量-废物输出量×废物含碳量)×碳转换系数
其中,含碳量指产品、原料或废物中碳元素的质量占比;碳转换系数表示将单位质量的碳元素转换成二氧化碳的质量的转换系数,取值为44/12。
本实施例根据产品或服务涉及的具体设施和工艺流程选择采用物料平衡法计算排放量,物料平衡法具体指物料中碳元素在转换过程的计算。该方法可以反映碳排放发生地的实际排放量。不仅能够区分各类设施之间的差异,还可以分辨单个和部分设备之间的区别。尤其整体工艺中设备不断更新的情况下,该种方法的操作过程相对其它方法明显更为简便。一般来说,对企业碳排放的主要核算方法为排放因子法,但在工业生产过程(如脱硫过程排放、化工生产企业过程排放等非化石燃料燃烧过程)中可视情况选择物料平衡法。
本实施例中,对于一个特定的生产工序中的活动要素,当该活动要素的碳排放数据需要通过物料平衡法和排放因子法的计算结果加权融合得出时,则两种统计方法的权值由技术专家根据经验人工设定。
融合后的碳排放数据的计算公式如下:
碳排放量=α·排放因子法计算结果+β·物料平衡法计算结果
上式中,α表示排放因子法结果在最终碳排放量中的权值,β表示物料平衡法结果在最终碳排放量中的权值,且满足:1<α+β<2。
S4:采集所有活动要素的生产数据,然后确定采集到的生产数据中对应排放因子法所需的各项能源利用数据的排放因子,以及对应物料平衡法中的投入原料、产出产品和输出废物的量。
本实施例中,采集的各活动要素的生产数据包括:煤炭使用量、燃油使用量,天然气使用量,蒸汽使用量、原材料使用量、产品产量和废物产出量。
针对不同产品或服务的工艺,本实施例中生成数据的采集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完成。具体的包括如下几种方式:
(1)根据生产设备的运行参数采集生产过程的活动数据。
(2)根据生产物料管理平台的交互数据采集生产过程中的活动数据。
(3)通过手持终端人工录入生产过程中的活动数据。
S5:基于步骤S4中采集到的数据,利用步骤S3中的核算策略对所有活动要素的碳排放数据进行统计,将所有活动要素的碳排放数据加和得到所需的产品或服务的最终碳排放数据。
本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方法在实施过程中,由于针对一个特定产品或服务的工艺流程已经完全确定,可以该工艺的碳排放核算过程的数学模型可以预先建立。因此碳排放核算过程可以进一步简化为生产过程要素的采集,以及基于采集数据的数值统计两部分工作。
由于本实施例的方法在碳排放核算策略中已经考虑到所有中间过程和原料来源等多种要素造成的碳排放,且将直接排放以及两类间距排放的碳踪迹均纳入到核算范围内,因此核算结果更加准确。且本实施例的方法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在生成相应的核算策略对应的数学模型之后,利用现有企业的生产管理系统中记录的源数据,就可以得到最终的碳排放核算结果。克服了现有碳排放数据核算方法存在的信息化程度低、数据真实性和实时性不足的问题。
实施例2
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本实施例进一步提供了一种精细化的碳排放信息化采集及核算系统,该系统采用如实施例1中的精细化的碳排放信息化采集及核算方法,根据产品或服务对应的生产活动中的活动数据计算出生产活动产生的碳排放数据。如图2所示,该碳排放信息化采集及核算系统包括信息采集装置和碳排放监测平台。
其中,信息采集装置用于采集产品或服务的生产活动中包含的会导致碳排放的活生产要素对应的活动数据。该活动数据包括:煤炭使用量、燃油使用量,天然气使用量,蒸汽使用量、电能用量、生产原料用量、产品产量和废物产出量。
其中,信息采集装置的数据采集方式包括:(1)根据生产设备的运行参数采集生产过程的活动数据。(2)根据生产物料管理平台的交互数据采集生产过程中的活动数据。(3)通过手持终端人工录入生产过程中的活动数据。
信息采集装置采集到的数据可以通过WIFI、蜂窝移动通信、WLAN等多种方式传输到碳排放监测平台的数据中心内。碳排放监测平台用于接收信息采集装置采集的活动数据,并根据活动数据核算出生产活动对应的碳排放量。其中,碳排放监测平台中包括生产活动统计模型和参数库。参数库用于存储经环保机构认定的活动数据对应的排放因子,以及由本单位技术人员人工设定的活动数据的排放因子。生产活动统计模型是根据对产品或服务的生产流程分析结果而建立的碳排放计算模型,碳排放计算模型采用如实施例1的一种精细化的碳排放信息化采集及核算方法中步骤S1-S3的步骤构建而成。
本实施例中的生产活动统计模型中包括活动要素生成单元、活动要素分类单元、排放因子法计算单元、物料平衡法计算单元和排放因子调用单元。其中,活动要素生成单元用于对产品或服务的生产流程进行细分,确定生产流程中的各个工序。然后以直接排放、一类间接排放和二类间接排放作为核算边界,提取出各工序中可能产生碳排放的活动要素。活动要素分类单元用于将生成的各项活动要素按照能源利用排放、生产过程排放、外购电力排放三种类别进行分类;并将无法归入上述三类的活动要素作为其它因素排放类别。排放因子法计算单元用于对属于能源利用排放和外购电力排放类型的活动要素过程产生的碳排放进行计算。排放因子调用单元用于在排放因子法计算单元处理过程中从参数库中调用相应的排放因子。物料平衡法计算单元用于对属于生产过程排放和其它因素排放类型的活动要素产生的碳排放进行计算。生产活动统计模型的输入为生产过程中的各项活动数据,以及各项活动数据对应的排放因子。生产活动模型的输出为当前产品或服务的生产过程的全流程的碳排放量。
本实施例中的碳排放监测平台可以响应用户的数据请求,用户可以在注册后登录相应的管理账号,进而查询到本企业在一个预设周期内的碳排放数据,同时由于本实施例的方法和系统是根据产品或服务的生成工艺为基础进行数据核算的,因此,用户不仅可以查询一个周期内的碳排放数据,还可以查询每个产品,甚至是某道工序造成的碳排放数据,数据的精度高,实现了对生产数据的最大化利用。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精细化的碳排放信息化采集及核算终端,该终端是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以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程序时,实现如实施例1中的精细化的碳排放信息化采集及核算方法的步骤。进而根据产品或服务生产过程中对应的活动数据计算出生产流程中产生的碳排放数据。
该计算机设备可以是能执行程序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台式计算机、机架式服务器、刀片式服务器、塔式服务器或机柜式服务器(包括独立的服务器,或者多个服务器所组成的服务器集群)等。本实施例的计算机设备至少包括但不限于:可通过系统总线相互通信连接的存储器、处理器。
本实施例中,存储器(即可读存储介质)包括闪存、硬盘、多媒体卡、卡型存储器(例如, SD或DX存储器等)、随机访问存储器(RAM)、静态随机访问存储器(SRAM)、只读存储器(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M)、磁性存储器、磁盘、光盘等。在一些实施例中,存储器可以是计算机设备的内部存储单元,例如该计算机设备的硬盘或内存。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存储器也可以是计算机设备的外部存储设备,例如该计算机设备上配备的插接式硬盘,智能存储卡(Smart Media Card,SMC),安全数字(SecureDigital,SD)卡,闪存卡(Flash Card)等。当然,存储器还可以既包括计算机设备的内部存储单元也包括其外部存储设备。本实施例中,存储器通常用于存储安装于计算机设备的操作系统和各类应用软件等。此外,存储器还可以用于暂时地存储已经输出或者将要输出的各类数据。
处理器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是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控制器、微控制器、微处理器、或其他数据处理芯片。该处理器通常用于控制计算机设备的总体操作。本实施例中,处理器用于运行存储器中存储的程序代码或者处理数据,以实现前述实施例1 中精细化的碳排放信息化采集及核算方法的处理过程,进而根据产品或服务生产过程中对应的生产信息,计算出生产流程中的碳排放数据。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精细化的碳排放信息化采集及核算方法,其用于根据生产活动全程的活动信息采集分析出产品或服务的最终碳排放数据;其特征在于,所述碳排放信息化采集及核算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对产品或服务的生产流程进行细分,确定生产流程中的各个工序;然后以直接排放、一类间接排放和二类间接排放作为核算边界,提取出各工序中可能产生碳排放的活动要素;
S2:将上步骤中梳理出的所有活动要素按照能源利用排放、生产过程排放、外购电力排放三个类别进行分类,无法归类的活动要素则作为其它因素排放类别;
S3:对于不同类型的活动要素,采用不同的核算策略统计生产活动过程的碳排放数据;具体的核算策略包括如下过程:
(1)分类后属于能源利用排放和外购电力排放的活动要素,采用排放因子法进行碳排放核算;
(2)对于属于生产过程排放和其它因素排放类型的活动要素,首先区分活动要素中是否具有物料投入和产出,以及能源的利用;然后采用以下步骤进行碳排放核算:
(a)当活动要素中仅包括物料投入和产出时,则按照物料平衡法进行核算;
(b)当活动要素中既包括物料的投入和产出,又包括能源的利用时,则对于物料的投入和产出的部分采用物料平衡法,对于能源利用的部分采用排放因子法,然后将两种方法核算出的碳排放数据进行加权融合;
S4:采集所有活动要素的生产数据,然后确定采集到的生产数据中对应排放因子法所需的各项能源利用数据的排放因子,以及对应物料平衡法中的投入原料、产出产品和输出废物的量;
S5:基于步骤S4中采集到的数据,利用步骤S3中的核算策略对所有活动要素的碳排放数据进行统计,将所有活动要素的碳排放数据加和得到所需的产品或服务的最终碳排放数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精细化的碳排放信息化采集及核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2中,核算边界中的直接排放包括:固定设备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移动设备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生产过程的温室气体的排放,以及逸散排放;一类间接排放指能源间接温室气体排放,包括生产使用过程中购入的电力、热量、冷量或蒸汽;二类间接排放指因组织的活动引起的,而被其他组织拥有或控制的温室气体源所产生的温室排放;其中,二类间接排放不包括因购入的耗能工质压缩空气、氧气、氮气造成的能源间接温室气体排放。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精细化的碳排放信息化采集及核算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的排放因子法中,碳排放数据的计算公式如下:
碳排放量=活动数据AD×排放因子EF
其中,活动数据AD表示活动要素的会导致碳排放的生成或消费活动的活动量,包括化石燃料的消耗量、石灰石原料的消耗量、净购入的电能用量、净购入的蒸汽用量;排放因子EF表示各个活动数据对应的碳排放数据的系数。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精细化的碳排放信息化采集及核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每条活动数据AD对应的排放因子EF中,当排放因子可从现有环保机构发布的数据中查询得到,则采用环保机构的推荐值;当不存在推荐值时,则由本单位技术专家根据实测数据统计得到。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精细化的碳排放信息化采集及核算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的物料平衡法中,碳排放数据的计算公式如下:
碳排放量=(原料投入量×原料含碳量-产品产出量×产品含碳量-废物输出量×废物含碳量)×碳转换系数
其中,含碳量指产品、原料或废物中碳元素的质量占比;碳转换系数表示将单位质量的碳元素转换成二氧化碳的质量的转换系数,取值为44/12。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精细化的碳排放信息化采集及核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3中,对于一个特定的生产工序中的活动要素,当该活动要素的碳排放数据需要通过物料平衡法和排放因子法的计算结果加权融合得出时,则两种统计方法的权值由技术专家根据经验人工设定。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精细化的碳排放信息化采集及核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4中,采集的各活动要素的生产数据包括:煤炭使用量、燃油使用量,天然气使用量,蒸汽使用量、原材料使用量、产品产量和废物产出量。
8.一种精细化的碳排放信息化采集及核算系统,其特征在于:其采用如权利要求1-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精细化的碳排放信息化采集及核算方法,根据产品或服务对应的生产活动中的活动数据计算出生产活动产生的碳排放数据;所述碳排放信息化采集及核算系统包括:
信息采集装置,其用于采集产品或服务的生产活动中包含的会导致碳排放的活生产要素对应的活动数据;所述活动数据包括:煤炭使用量、燃油使用量,天然气使用量,蒸汽使用量、电能用量、生产原料用量、产品产量和废物产出量;
碳排放监测平台,其用于接收所述信息采集装置采集的活动数据,并根据活动数据核算出生产活动对应的碳排放量;所述碳排放监测平台中包括生产活动统计模型和参数库;所述参数库用于存储经环保机构认定的活动数据对应的排放因子,以及由本单位技术人员人工设定的活动数据的排放因子;所述生产活动统计模型是根据对产品或服务的生产流程分析结果而建立的碳排放计算模型,碳排放计算模型采用如权利要求1中步骤S1-S3的步骤构建而成;所述生产活动统计模型中包括活动要素生成单元、活动要素分类单元、排放因子法计算单元、物料平衡法计算单元、排放因子调用单元;所述活动要素生成单元用于对产品或服务的生产流程进行细分,确定生产流程中的各个工序;然后以直接排放、一类间接排放和二类间接排放作为核算边界,提取出各工序中可能产生碳排放的活动要素;所述活动要素分类单元用于将生成的各项活动要素按照能源利用排放、生产过程排放、外购电力排放三种类别进行分类,并将无法归入上述三类的活动要素作为其它因素排放类别;所述排放因子法计算单元用于对属于能源利用排放和外购电力排放类型的活动要素过程产生的碳排放进行计算;所述排放因子调用单元用于在排放因子法计算单元处理过程中从所述参数库中调用相应的排放因子;所述物料平衡法计算单元用于对属于生产过程排放和其它因素排放类型的活动要素产生的碳排放进行计算;所述生产活动统计模型的输入为生产过程中的各项活动数据,以及各项活动数据对应的排放因子;所述生产活动统计模型的输出为当前产品或服务的生产过程的全流程的碳排放量。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精细化的碳排放信息化采集及核算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信息采集装置的数据采集方式包括:(1)根据生产设备的运行参数采集生产过程的活动数据;(2)根据生产物料管理平台的交互数据采集生产过程中的活动数据;(3)通过手持终端人工录入生产过程中的活动数据。
10.一种精细化的碳排放信息化采集及核算终端,其包括存储器、处理器,以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精细化的碳排放信息化采集及核算方法的步骤;进而根据产品或服务生产过程中对应的活动数据计算出生产流程中产生的碳排放数据。
CN202210397431.0A 2022-04-15 2022-04-15 一种精细化的碳排放信息化采集及核算方法、系统、终端 Active CN11511434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397431.0A CN115114346B (zh) 2022-04-15 2022-04-15 一种精细化的碳排放信息化采集及核算方法、系统、终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397431.0A CN115114346B (zh) 2022-04-15 2022-04-15 一种精细化的碳排放信息化采集及核算方法、系统、终端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114346A CN115114346A (zh) 2022-09-27
CN115114346B true CN115114346B (zh) 2024-05-17

Family

ID=833250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397431.0A Active CN115114346B (zh) 2022-04-15 2022-04-15 一种精细化的碳排放信息化采集及核算方法、系统、终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11434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660279A (zh) * 2022-10-26 2023-01-31 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一种污染土壤异位修复技术的碳排放核算方法及系统
CN115689311B (zh) * 2022-11-11 2023-10-24 欧冶工业品股份有限公司 工业品采购供应链碳数据智能核算方法和系统
CN115984069B (zh) * 2022-12-30 2023-09-05 数字双碳科技(合肥)有限公司 基于碳计量边缘一体机的碳排放数据处理分析方法
CN115759788A (zh) * 2023-01-05 2023-03-07 碳阻迹(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大数据分析的企业碳数据综合智能管控系统
CN116384631A (zh) * 2023-04-04 2023-07-04 无锡物联网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一种棉纺纱车间的碳排放核算方法及相关装置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488342A (zh) * 2015-11-26 2016-04-13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 一种配电网升压运行项目碳减排量的核算方法
CN105825461A (zh) * 2016-02-04 2016-08-03 厦门奥普拓自控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城市碳排放智能管理云平台
CN108717599A (zh) * 2018-04-26 2018-10-30 中冶赛迪重庆环境咨询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制造企业碳排放核算系统及其方法
CN113516371A (zh) * 2021-06-16 2021-10-19 杭州慧源智谷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全口径碳排强度及碳源结构的测算方法
CN114091785A (zh) * 2021-12-01 2022-02-25 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南阳供电公司 一种基于能源大数据的碳排放监测方法
CN114166998A (zh) * 2021-11-30 2022-03-11 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南京供电分公司 一种水泥生产企业碳排放计量方法和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60055596A1 (en) * 2014-08-20 2016-02-25 Lavenya Dilip Real time carbon emissions assimilation, reporting and management system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488342A (zh) * 2015-11-26 2016-04-13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 一种配电网升压运行项目碳减排量的核算方法
CN105825461A (zh) * 2016-02-04 2016-08-03 厦门奥普拓自控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城市碳排放智能管理云平台
CN108717599A (zh) * 2018-04-26 2018-10-30 中冶赛迪重庆环境咨询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制造企业碳排放核算系统及其方法
CN113516371A (zh) * 2021-06-16 2021-10-19 杭州慧源智谷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全口径碳排强度及碳源结构的测算方法
CN114166998A (zh) * 2021-11-30 2022-03-11 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南京供电分公司 一种水泥生产企业碳排放计量方法和系统
CN114091785A (zh) * 2021-12-01 2022-02-25 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南阳供电公司 一种基于能源大数据的碳排放监测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Estimation of CO2 Emissions from China’s Cement Production: Methodologies and Uncertainties;Jing Ke等;《Energy Policy》;20130630;第57卷;172-181 *
钢铁工业二氧化碳排放计算方法实例研究;赵艺伟等;《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20181217;第10卷(第01期);34-40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114346A (zh) 2022-09-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5114346B (zh) 一种精细化的碳排放信息化采集及核算方法、系统、终端
US20200273047A1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tracking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associated with an entity
CN107123982B (zh) 一种基于设备异动的配电网可靠性经济效益分析方法
CN105868301A (zh) 一种碳排放检测管理系统及管理方法
CN101872441A (zh) 离散资源管理
CN111786385B (zh) 一种电网运维方案规划方法、系统及设备
CN114049150A (zh) 一种工程造价核算管理系统
CN115600824B (zh) 一种碳排放的预警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电子设备
US20230410127A1 (en) Blockchain-based Carbon Emission/Energy Consumption Data Management and Operation System and Method of Enterprises
CN115423373A (zh) 一种园区的碳排放评价方法、系统、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1177510A (zh) 基于流程自动化的电费类客服工单抓取与诊断方法及装置
CN115879632A (zh) 工业企业碳排放测算数据的数据处理方法
CN115965223B (zh) 一种基于云平台的智慧能源管理方法及系统
CN116468204B (zh) 工业产品碳足迹在线监测方法、系统、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4166998A (zh) 一种水泥生产企业碳排放计量方法和系统
CN117237160A (zh) 一种企业碳排放核算方法及系统
CN114757467A (zh) 一种省级区域双碳综合分析评估系统
CN114707950A (zh) 一种离散型生产设备碳排放效率的监测方法和装置
CN115600796A (zh) 一种基于碳排因子法的企业碳盘查核算方法
CN116468582A (zh) 一种用于能源行业的企业碳足迹核算系统
CN116797050A (zh) 工业园区的碳排放统计监测体系构建方法、装置及设备
CN116596196A (zh) 一种碳排放核查方法及系统
CN116629808A (zh) 一种碳减排生态项目评价方法、系统、装置和存储介质
CN116664161A (zh) 一种基于燃煤火电厂的二氧化碳排放核算技术选择方法
KR102388098B1 (ko) 바이오매스 활용 삼중열병합발전 플랜트에 연동된 에너지 수요처 및 본 플랜트 모니터링 플랫폼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