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095228A - 离合结构、门锁 - Google Patents

离合结构、门锁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095228A
CN115095228A CN202210163331.1A CN202210163331A CN115095228A CN 115095228 A CN115095228 A CN 115095228A CN 202210163331 A CN202210163331 A CN 202210163331A CN 115095228 A CN115095228 A CN 11509522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b
swinging
piece
rotating
limi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163331.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095228B (zh
Inventor
苏祺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Kaidisi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Kaadas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Kaadas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Kaadas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163331.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095228B/zh
Publication of CN11509522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09522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09522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09522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47/00Operating or controlling locks or other fastening devices by electric or magnetic means
    • E05B47/0001Operating or controlling locks or other fastening devices by electric or magnetic means with electric actuators;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thereof
    • E05B47/0012Operating or controlling locks or other fastening devices by electric or magnetic means with electric actuators;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thereof with rotary electromotor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15/00Other details of locks; Parts for engagement by bolts of fastening device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47/00Operating or controlling locks or other fastening devices by electric or magnetic means
    • E05B47/0001Operating or controlling locks or other fastening devices by electric or magnetic means with electric actuators;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thereof
    • E05B2047/0014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actuators or power transmissions therefor
    • E05B2047/0018Details of actuator transmissions
    • E05B2047/0026Clutches, couplings or braking arrangements

Landscapes

  • Mechanical Operated Clutch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离合结构、门锁。其中,离合结构包括第一转动件、摆动件、支架、第二转动件。第一转动件设有第一配合部。摆动件设有第二配合部及第一限位部。支架与摆动件转动连接。第二转动件的外周侧设有第二限位部。当第一限位部与第二限位部相分离时,第二转动件能够相对于摆动件转动;或者第一转动件转动能够使第一配合部与第二配合部相配合,以使第一限位部与第二限位部相配合,进而使第一转动件能够带动摆动件、支架、以及第二转动件同步转动。本申请的离合结构可通过直接转动第二转动件或者转动第一转动件间接控制锁芯以实现开关门。跟相关技术相比,本申请无需设置按压或者上提的部件,从而简化了门锁内部的离合结构,减少门锁厚度。

Description

离合结构、门锁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门锁结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离合结构、门锁。
背景技术
门锁是人们用于控制开门与关门的重要结构之一。目前,人们常用的门锁为电机锁。但是,电机锁通常需要按压或者上提门锁壳体上的旋钮才能驱动电机锁内部的部件实现开关锁,这样设置易导致门锁内部结构复杂,进而导致门锁的厚度较大。
发明内容
鉴于此,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离合结构,包括:
第一转动件,设有第一配合部且具有第一收容空间;
摆动件,设有第二配合部及第一限位部,所述第二配合部与所述第一限位部设于所述摆动件的相对两侧;
支架,具有连通所述第一收容空间的第二收容空间,所述支架与所述摆动件转动连接,所述第一限位部较所述第二配合部靠近所述第二收容空间;
第二转动件,至少部分所述第二转动件设于所述第一收容空间与所述第二收容空间内,所述第二转动件的外周侧设有第二限位部;
当所述第一限位部与所述第二限位部相分离时,所述离合结构具有所述第二转动件能够相对于所述摆动件转动的游离状态,以使连接所述第二转动件的锁芯运动;或者
所述第一转动件转动能够使所述第一配合部与所述第二配合部相配合,以使至少部分所述摆动件朝向靠近所述第二转动件的方向转动,使所述第一限位部与所述第二限位部相配合,进而使所述离合结构具有所述第一转动件能够带动所述摆动件、所述支架、以及所述第二转动件同步转动的同步状态,以使连接所述第二转动件的锁芯运动。
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的离合结构,通过第一转动件、摆动件、支架、及第二转动件相互配合,以实现转动控制锁芯的运动。具体地,第二配合部与第一限位部设于摆动件的相对两侧,且第一限位部较第二配合部靠近第二收容空间,为后续通过第一配合部与第二配合部的配合,从而使第一限位部与第二限位部配合提供基础,也可以理解为,为后续通过转动第一转动件,使摆动件连接第二转动件提供基础。并且,使支架与摆动件转动连接,为后续第一转动件带动摆动件与支架同步转动提供基础。
首先,在第一种开关锁方式中,第一限位部与第二限位部相分离,即摆动件与第二转动件相分离时,第二转动件能够相对于摆动件独立转动。此时离合结构具有游离状态,也可以理解为,第二转动件与摆动件相对独立,第二转动件转动不会带动摆动件转动。故可通过转动第二转动件直接控制连接第二转动件的锁芯运动,以实现开关锁。
其次,在第二种开关锁方式中,第一转动件相对于摆动件转动,使第一配合部与第二配合部相配合,然后,摆动件在第一转动件的作用下,朝向靠近第二限位部的方向转动。即随着第一转动件转动,第一配合部与第二配合部相抵接配合,摆动件在第一转动件外力的作用下,朝向靠近第二限位部的方向相对于第二转动件转动,以实现第一限位部与第二限位部相配合,即使得摆动件连接第二转动件。因此,当摆动件连接第二转动件时,即两个限位部相配合时离合结构具有同步状态,即第一转动件能够通过带动支架及摆动件转动,从而带动第二转动件同步转动,控制连接第二转动件的锁芯运动,以实现开关锁。
综上,本申请的离合结构可通过直接转动第二转动件或者转动第一转动件间接控制锁芯以实现开关门。跟相关技术相比,本申请无需设置按压或者上提的部件,而是将第一转动件与第二转动件套设于离合结构中,且可通过两种不同的转动方式实现开关锁,从而简化了门锁内部的离合结构,节省空间,减少门锁厚度。
其中,当所述第一配合部与所述第二配合部相配合时,所述第二配合部与至少部分所述第一限位部设于所述第一配合部的同一侧。
其中,所述摆动件还包括两个第三配合部,所述第三配合部设于所述第二配合部的相对两侧,且所述第三配合部较所述第一限位部远离所述第二收容空间;
当第一配合部与第二配合部相配合,且摆动件朝向靠近所述第二转动件的方向转动时,其中一个所述第三配合部朝向靠近所述第一配合部的方向转动,并与所述第一配合部相抵接。
其中,所述支架靠近所述摆动件的一侧具有连通所述第二收容空间的装设槽,至少部分所述摆动件设于所述装设槽内,所述离合结构还包括两个第一弹性件,所述两个第一弹性件分别设于所述第二配合部的相对两侧,且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一端连接所述支架,另一端连接所述摆动件;
当所述第一配合部与所述第二配合部相配合时,所述第一限位部朝向靠近所述第二限位部的方向转动且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弹性件处于形变状态,当所述第一配合部与所述第二配合部相分离时,所述第一弹性件恢复形变以使所述第一限位部与所述第二限位部相分离。
其中,所述摆动件包括交错设置的第一子摆动件与第二子摆动件,所述第一子摆动件与所述第二子摆动件转动连接所述支架,且至少部分的所述第一子摆动件与至少部分的所述第二子摆动件沿所述第一转动件的转动轴线层叠设置,所述第二配合部包括两个第二子配合部,所述第一限位部包括两个第一子限位部,所述第二子配合部与所述第一子限位部设于所述第一子摆动件、或第二子摆动件的相对两侧;
当所述第一配合部与所述第一子摆动件的所述第二子配合部或/和所述第二子摆动件的所述第二子配合部相配合时,所述第一子摆动件或所述第二子摆动件朝向靠近所述第二转动件的方向转动,从而使其中一个所述第一子限位部与所述第二限位部相配合。
其中,所述第二子摆动件的所述第二子配合部包括相连接的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一子摆动件的所述第二子配合部层叠设置,所述第二部分朝向所述第一子摆动件的所述第二子配合部延伸设置,且靠近所述第一子摆动件的所述第二子配合部的周侧;
当所述第一配合部和所述第一子摆动件或所述第二子摆动件的所述第二子配合部配合时,所述第一子摆动件与所述第二子摆动件同步转动。
其中,所述支架靠近所述摆动件的一侧具有连通所述第二收容空间的装设槽,至少部分所述第一子摆动件、及至少部分所述第二子摆动件设于所述装设槽内;
所述装设槽垂直于所述第一转动件的转动方向的侧壁设有第三限位部,当所述第一子摆动件与所述第二子摆动件中的一者朝向靠近所述第二转动件的方向转动时,所述第一子摆动件与所述第二子摆动件中的另一者朝向远离所述第二转动件的方向转动,并与所述第三限位部相抵接。
其中,所述离合结构包括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二弹性件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子摆动件,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子摆动件;
当所述第一配合部与所述第一子摆动件或/和所述第二子摆动件配合时,所述第一子摆动件或所述第二子摆动件的所述第一子限位部朝向靠近所述第二限位部的方向转动且所述第二弹性件处于形变状态,当所述第一配合部与所述第一子摆动件或所述第二子摆动件相分离时,所述第二弹性件恢复形变以使所述第一子限位部与所述第二限位部相分离。
其中,所述离合结构包括转轴,所述第一子摆动件与所述第二子摆动件套设于所述转轴,且所述第一子摆动件与所述第二子摆动件靠近所述第二收容空间的一侧设有收容槽,至少部分所述第二弹性件套设于所述转轴,且所述第二弹性件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子摆动件的收容槽壁,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子摆动件的收容槽壁。
本申请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门锁,包括锁芯及如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的所述的离合结构,所述锁芯连接所述离合结构的所述第二转动件,所述离合结构能够控制所述锁芯的运动,从而实现开关锁。
本申请提供的门锁,通过采用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的离合结构,可通过直接转动第二转动件或者转动第一转动件间接控制锁芯以实现开关门。跟相关技术相比,本申请无需设置按压或者上提的部件,而是将第一转动件与第二转动件套设于离合结构中,且可通过两种不同的转动方式实现开关锁,从而简化了门锁内部的离合结构,节省空间,减少门锁厚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申请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进行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离合结构的立体结构图。
图2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图1离合结构的部件爆炸图。
图3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离合结构处于游离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离合结构处于同步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另一实施方式中离合结构处于同步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又一实施方式中离合结构处于同步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又一实施方式中离合结构的立体结构图。
图8为本申请又一实施方式中离合结构的立体结构图。
图9为本申请又一实施方式中图8离合结构的部件爆炸图。
图10为本申请又一实施方式中离合结构处于同步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又一实施方式中离合结构的立体结构图。
图12为本申请又一实施方式中图11离合结构的部件爆炸图。
图13为本申请又一实施方式中离合结构处于游离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申请又一实施方式中离合结构处于同步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申请又一实施方式中离合结构处于同步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图11的局部放大图。
图17为第一子摆动件与第二子摆动件的侧视图。
图18为本申请又一实施方式中第一子摆动件、第二子摆动件及第二弹性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9为本申请又一实施方式中图18离合结构的部件爆炸图。
图20为本申请又一实施方式中离合结构的部件爆炸图。
图21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门锁的立体结构图。
标号说明:离合结构-1、第一转动件-11、第一收容空间-11a、第一配合部-111、第一凸起-111a、摆动件-12、本体-12a、第二配合部-121、第二凸起-121a、第二子配合部-1211、第一限位部-122、第一子限位部-1221、第三配合部-123、第三凸起-123a、第一子摆动件-124、第二子摆动件-125、第一部分-1251、第二部分-1252、支架-13、第二收容空间-13a、装设槽-131、第三限位部-132、第二转动件-14、第二限位部-141、第一弹性件-15、第一子弹性件-151、第二子弹性件-152、固定件-16、第二弹性件-17、转轴-18、门锁-2、锁芯-21。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申请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在介绍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之前,再详细介绍下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
门锁是人们用于控制开门与关门的重要结构之一。目前,人们常用的门锁为电机锁。其中,当人们在室内开关锁时,电机锁通常需要按压或者上提门锁壳体上的旋钮才能驱动电机锁内部的部件实现开关锁。这样设置易导致门锁内部结构复杂,进而导致门锁的厚度较大。例如,按压或者上提结构不仅易增加旋钮处的堆叠厚度,而且增加门锁结构的外露部位,甚至降低门锁的外观性能,降低用户的体验感。
鉴于此,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离合结构。请一并参考图1-图4,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离合结构的立体结构图。图2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图1离合结构的部件爆炸图。图3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离合结构处于游离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离合结构处于同步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本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离合结构1,包括第一转动件11、摆动件12、支架13及第二转动件14。第一转动件11设有第一配合部111且具有第一收容空间11a。摆动件12设有第二配合部121及第一限位部122,所述第二配合部121与所述第一限位部122设于所述摆动件12的相对两侧。支架13具有连通所述第一收容空间11a的第二收容空间13a,所述第一限位部122较所述第二配合部121靠近所述第二收容空间13a,且所述支架13与所述摆动件12转动连接。第二转动件14,至少部分所述第二转动件14设于所述第一收容空间11a与所述第二收容空间13a内,所述第二转动件14的外周侧设有第二限位部141。
当所述第一限位部122与所述第二限位部141相分离时,所述离合结构1具有所述第二转动件14能够相对于所述摆动件12转动的游离状态,以使连接所述第二转动件14的锁芯运动。或者,所述第一转动件11转动能够使所述第一配合部111与所述第二配合部121相配合,以使至少部分所述摆动件12朝向靠近所述第二转动件14的方向转动,使所述第一限位部122与所述第二限位部141相配合,进而使所述离合结构1具有所述第一转动件11能够带动所述摆动件12、所述支架13、以及所述第二转动件14同步转动的同步状态,以使连接所述第二转动件14的锁芯运动。
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特定顺序。
本实施方式提供的离合结构1能够通过转动控制锁芯,以实现开关锁,即无需按压或上提旋钮即可实现离合。并且,本实施方式提供的离合结构1可以应用于各种领域与结构的门锁中。
本实施方式提供的离合结构1包括第一转动件11,第一转动件11可与其他部件连接,以带动其他部件转动。本实施方式对第一转动件11的形状、材料不进行限定。在实际生产中,第一配合部111与第一转动件11可以为一体成型的结构件。但为了方便理解,人为地将第一配合部111与第一转动件11进行了不同地命名。本实施方式对第一配合部111的形状不进行限定,仅需能够与第二配合部121配合即可。并且,第一转动件11还具有第一收容空间11a。可选地,第一收容空间11a包括但不限于槽、孔等。仅需至少部分第二转动件14可设于第一收容空间11a即可。可选地,第一转动件11为具有一圈外齿的齿轮。
可选地,第一转动件11转动连接电机。这样可通过电机控制第一转动件11转动,使离合结构1具有同步状态,以带动第二转动件14转动,从而实现自动开关锁。可选地,也可以使其他部件转动连接第一转动件11,例如旋钮等,人为地使第一转动件11转动,以实现开关锁。例如,第一转动件转动连接电机,用户可利用电子设备上的应用软件控制电机的运动,实现自动开关锁。
本实施方式提供的离合结构1包括摆动件12,摆动件12可与其他部件连接,或者相对其他部件转动以实现不同部件的配合。本实施方式对摆动件12的形状、材料不进行限定。在实际生产中,第二配合部121、第一限位部122、及摆动件12可以为一体成型的结构件。但为了方便理解,人为地将第二配合部121、第一限位部122、及摆动件12进行了不同地命名。
可选的,如图2所示,第一配合部111包括第一凸起111a,第二配合部121包括第二凸起121a,当第一配合部111与第二配合部121相配合时,第一凸起111a抵接第二凸起121a,以使摆动件12朝向靠近第二限位件的方向转动。
并且,第二配合部121与第一限位部122设于摆动件12的相对两侧,且第一限位部122较第二配合部121靠近第二收容空间13a,为后续通过第一配合部111与第二配合部121的配合,从而使第一限位部122与第二限位部141配合提供基础,也可以理解为,为后续摆动件12连接第二转动件14提供基础。
关于第一配合部111与第二配合部121的配合也可以理解为,离合结构1在初始状态时,第一配合部111与第二配合部121相分离,随着第一转动件11转动,第一配合部111朝向靠近第二配合部121的方向移动,直至第一配合部111抵接第二配合部121。然后,随着第一转动件11的转动,第一配合部111与第二配合部121相配合,即摆动件12在受到第一转动件11外力的作用下,朝向靠近第二限位部141的方向转动,以使第一限位部122与第二限位部141相配合,也可以理解为,使摆动件12连接第二转动件14。
本实施方式提供的离合结构1包括支架13,支架13用于与其他部件连接,或者支撑固定其他部件。本实施方式对支架13的形状、材料不进行限定。可选地,支架13装设于第一转动件11的一侧,且至少部分支架13设于第一收容空间11a内,支架13较摆动件12靠近第一转动件11,且支架13转动连接第一转动件11。支架13具有与第一收容空间11a相连通的第二收容空间13a,故第二收容空间13a可以为孔。
并且,支架13与摆动件12转动连接,为后续第一转动件11带动摆动件12与支架13同步转动提供基础。可选地,离合结构1还包括转轴18,转轴18贯穿支架13与摆动件12,以使支架13与摆动件12转动连接。
本实施方式提供的离合结构1包括第二转动件14,第二转动件14可用于连接其他部件,或者带动其他部件转动。本实施方式对第二转动件14的形状、材料不进行限定。在实际生产中,第二限位部141与第二转动件14可以为一体成型的结构件。但为了方便理解,人为地将第二限位部141与第二转动件14进行了不同地命名。本实施方式对第二限位部141的形状不进行限定,仅需能够与第一限位部122配合即可。并且,至少部分第二转动件14设于第一收容空间11a与第二收容空间13a内,故第二转动件14既可以贯穿第一转动件11或者支架13,又可以设于第一收容空间11a与第二收容空间13a内。可选地,第二转动件14连接锁芯。进一步可选地,第二转动件14具有第三收容空间,至少部分锁芯设于第三收容空间内。
可选地,所述第一限位部122与所述第二限位部141中的一者包括间隔设置的多个凸起部,另一者包括凹槽;当所述第一限位部122与所述第二限位部141相配合时,至少部分所述凸起部设于所述凹槽内,以使所述摆动件12连接所述第二转动件14。通过设置凸起部及凹槽,使当第一限位部122与第二限位部141配合时,至少部分凸起部设于凹槽内,即使得摆动件12与第二转动件14相连接,此时摆动件12可带动第二转动件14转动,为实现通过间距控制连接所述第二转动件14的锁芯运动,以实现开关锁提供基础。
如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具有两个开锁方式,其中一种开锁方式为,当离合结构1处于游离状态时,此时第一限位部122与第二限位部141相分离,即摆动件12与第二转动件14相分离时,第二转动件14能够朝向如图3中D1方向相对于摆动件12独立转动。也可以理解为,第二转动件14与摆动件12相对独立,第二转动件14转动不会带动摆动件12、支架13、及第一转动件11转动。故可通过转动第二转动件14直接控制连接第二转动件14的锁芯运动,以实现开关锁。可选地,第二转动件14转动连接电机。这样可通过电机控制游离状态的离合结构1,即通过电机带动第二转动件14相对于摆动件12独立转动,以实现自动开关锁。可选地,也可以通过钥匙、旋钮等方式,人为地使第二转动件14相对于摆动件12独立转动,以实现开关锁。
如图4所示,另一种开锁方式为,当离合结构1处于同步状态时,此时通过使第一转动件11朝向如图4中D2方向转动,使第一配合部111与第二配合部121相抵接配合,从而使第一限位部122与第二限位部141相配合,即摆动件12连接第二转动件14。这样第一转动件11能够通过带动支架13及摆动件12转动,从而带动第二转动件14同步转动。故第一限位部122与第二限位部141相配合可使得离合结构1具有同步状态,即第一转动件11、支架13、摆动件12、及第二转动件14可同步转动,以实现通过间接带动第二转动件14转动,从而控制连接第二转动件14的锁芯运动,以实现开关锁。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转动件11朝向如图4中D2方向转动,即第一转动件11沿顺时针方向转动,或者第一转动件11沿逆时针方向转动均可使第一配合部111与第二配合部121相配合,以实现开关锁。具体的实施方式将在下文进行介绍。
可选地,第一转动件11转动连接电机,第二转动件14转动连接旋钮等部件。例如,用户既可通过控制电机,使离合结构1具有同步状态,实现开关锁;又可在离合结构1处于游离状态时,控制旋钮等部件直接控制第二转动件14,实现开关锁。
综上,本实施方式的离合结构1可通过直接转动第二转动件14或者转动第一转动件11间接控制锁芯以实现开关门。跟相关技术相比,本申请无需设置按压或者上提的部件,而是将第一转动件11与第二转动件14套设于离合结构1中,且可通过两种不同的转动方式实现开关锁,从而简化了门锁内部的离合结构,节省空间,减少门锁厚度。并且,本实施方式的离合结构1不仅可以减少离合结构1外漏于门锁壳体外部位的空间,而且可避免使用时因旋钮上提或下压旋转时的不便,降低开关锁难度。
再参考图4,本实施方式中,当所述第一配合部111与所述第二配合部121相配合时,所述第二配合部121与至少部分所述第一限位部122设于所述第一配合部111的同一侧。
如图4所示,当第一配合部111与第二配合部121相配合时,第二配合部121与至少部分第一限位部122设于第一配合部111的同一侧。也可以理解为,当第一转动件11朝向如图4所示D2的方向转动时,即第一配合部111朝向靠近第二配合部121的方向D2转动,以使第一限位部122朝向靠近第二限位部141的方向D2移动。由于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配合部121与至少部分第一限位部122设于第一配合部111的同一侧,故第一配合部111朝向靠近第二配合部121的方向与第一限位部122靠近第二限位部141的方向D2相同,即摆动件12的转动方向与第一转动件11的转动方向D2相同,故当摆动件12连接第二转动件14时,第一转动件11可带动支架13、摆动件12及第二转动件14同向转动,以实现开关锁,从而降低由于第一转动件11、支架13、摆动件12及第二转动件14之间的转动方向不同而导致离合结构1卡死的风险,提高离合结构1运行的稳定性能。
请参考图5与图6,图5为本申请另一实施方式中离合结构处于同步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申请又一实施方式中离合结构处于同步状态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摆动件12包括两个设于所述第二配合部121相对两侧的所述第一限位部122。
如图5与图6所示,由于摆动件12包括两个设于第二配合部121相对两侧的第一限位部122,这样当第一转动件11沿顺时针方向转动(如图5中D2方向所示),且第一配合部111与第二配合部121配合时,摆动件12朝向靠近第二转动件14的方向转动,以使其中一个第一限位部122与第二限位部141相配合。当第一转动件11沿逆时针方向转动(如图6中D3方向所示),且第一配合部111与第二配合部121配合时,摆动件12朝向靠近第二转动件14的方向转动,以使另一个第一限位部122与第二限位部141相配合。因此,通过设置两个在第二配合部121相对两侧的第一限位部122,可使第一转动件11在顺时针方向或者逆时针方向转动时,均可使第一限位部122与第二限位部141相配合,以间接控制第二转动件14转动,实现开关锁,增加了开关锁的方式,降低了开关锁难度,提升用户的体验感。
请参考图7,图7为本申请又一实施方式中离合结构的立体结构图。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摆动件12还包括两个第三配合部123,所述第三配合部123设于所述第二配合部121的相对两侧,且所述第三配合部123较所述第一限位部122远离所述第二收容空间13a。
当第一配合部111与第二配合部121相配合,且摆动件12朝向靠近所述第二转动件14的方向转动时,其中一个所述第三配合部123朝向靠近所述第一配合部111的方向转动,并与所述第一配合部111相抵接。
本实施方式的摆动件12还包括第三配合部123,第三配合部123用于与摆动件12相配合,以抵接其他部件,实现限位。本实施方式对第三配合部123的形状不进行限定。可选地,第三配合部123包括第三凸起123a。可选地,摆动件12还包括本体12a、及设于本体12a的第二配合部121与第三配合部123,第一限位部122与第二配合部121、及第三配合部123设于本体12a的相对两侧,第二凸起121a背离本体12a一侧的表面高于第三凸起123a背离本体12a一侧的表面。在实际生产中,本体12a、第二配合部121、第三配合部123、及第一限位部122可以是一体成型的结构件,但为方便理解下文,人为地将本体12a、第二配合部121、第三配合部123、及第一限位部122进行了不同的命名。由于第三凸起123a的凸起程度小于第二凸起121a的凸起程度,故当第一转动件11转动时,第一配合部111可避免与第三配合部123抵接,导致离合结构1卡死,从而确保第一配合部111可朝向靠近第二配合部121的方向转动,以实现第一配合部111与第二配合部121相配合。
如图7所示,当第一配合部111与第二配合部121,且摆动件12朝向靠近所述第二转动件14的方向转动时,第一配合部111设于第二配合部121与其中一个第三配合部123之间。然后随着第一转动件11继续转动,第三配合部123与第一配合部111相配合,也可以理解为,第三配合部123与第一配合部111相抵接。此时,由于第一配合部111同时与第二配合部121、及第三配合部123相配合,使得第一限位部122与第二限位部141相配合,即摆动件12连接第二转动件14。故通过设置第三配合部123,可使第三配合部123与第一配合部111相互配合,进一步确保摆动件12可连接第二转动件14,从而进一步提高离合结构1运行的稳定性能。
请参考图8-图10,图8为本申请又一实施方式中离合结构的立体结构图。图9为本申请又一实施方式中图8离合结构的部件爆炸图。图10为本申请又一实施方式中离合结构处于同步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架13靠近所述摆动件12的一侧具有连通所述第二收容空间13a的装设槽131,至少部分所述摆动件12设于所述装设槽131内,所述离合结构1还包括两个第一弹性件15,所述两个第一弹性件15分别设于所述第二配合部121的相对两侧,且所述第一弹性件15的一端连接所述支架13,另一端连接所述摆动件12。
当所述第一配合部111与所述第二配合部121相配合时,所述第一限位部122朝向靠近所述第二限位部141的方向转动且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弹性件15处于形变状态,当所述第一配合部111与所述第二配合部121相分离时,所述第一弹性件15恢复形变以使所述第一限位部122与所述第二限位部141相分离。
本实施方式的离合结构1还包括第一弹性件15,第一弹性件15用于连接其他部件,以使与其连接的部件转动或者移动后,恢复原位。本实施方式对第一弹性件15的形状不进行限定。第一弹性件15的形变包括但不限于压缩、拉伸等。并且,本实施方式对第一弹性件15连接支架13或者摆动件12的连接方式不进行限定。可选地,第一弹性件15连接支架13或者摆动件12的连接方式包括但不限于固定连接、卡扣连接、粘接等。可选地,第一弹性件15可通过螺钉连接于支架13。可选地,摆动件12在靠近支架13且垂直于第一转动件11转动方向的一侧设有安装槽,至少部分第一弹性件15设于安装槽内。进一步可选地,安装槽垂直于第一转动件11转动方向的槽壁包括斜面。通过使第一弹性件15可拆卸连接于支架13或者摆动件12上,便于离合结构1的装配与维修。
如图9所示,可选地,第一弹性件15包括弹片。可选地,第一弹性件15包括弯折连接的第一子弹性件151与第二子弹性件152,第一子弹性件151的一端连接摆动件12,第二子弹性件152的一端连接支架13,第一子弹性件151垂直于第二转动件14的正投影不大于第二子弹性件152垂直于第二转动件14的正投影。故也可以将第一弹性件15理解为“上小下大”的结构。这样当摆动件12朝向靠近第二转动件14的方向转动时,由于第一子弹性件151较第二子弹性件152靠近摆动件12,故摆动件12抵接至少部分第一子弹性件151,且第一弹性件15处于形变状态,即第一弹性件15受到摆动件12给予的外力发生形变。并且,由于第一子弹性件151垂直于第二转动件14的正投影不大于第二子弹性件152垂直于第二转动件14的正投影,即第一子弹性件151的受力面积小于第二子弹性件152的受力面积。在同样的外力作用下,受力面积越小,第一弹性件15受到的压力越大,可提供的反弹力越大。故当第一弹性件15恢复形变时,相较第二子弹性件152,第一子弹性件151可提供更大的反弹力,使摆动件12更快地实现复位,提高离合结构1运行的稳定性能。
如图10所示,当第一限位部122朝向靠近第二限位部141的方向转动或者第一限位部122与第二限位部141配合,即摆动件12朝向靠近第二转动件14的方向转动或者摆动件12连接第二转动件14时,第一弹性件15受到摆动件12的给予的外力,从而使第一弹性件15具有形变状态。需要说明的,当离合结构1处于同步状态时,第一弹性件15处于形变状态。然后,当第一配合部111与第二配合部121相分离时,第一弹性件15恢复形变,即第一弹性件15给予摆动件12反弹力,以使摆动件12朝向远离第二转动件14的方向转动,以使第一限位部122与第二限位部141相分离,使摆动件12复位,此时离合结构1具有游离状态。因此,通过第一弹性件15,可使摆动件12自动复位,离合结构1自动从同步状态装换为游离状态,以确保两种转动开关锁的方式实现,避免了由于同步状态下第一转动件11、支架13、摆动件12及第二转动件14配合转动导致第二转动件14连接的锁芯产生偏转,修正和解决离合结构1与锁芯在对接及联动过程中的不同心问题,以降低开关锁的难度,提高用户的体验感。
请参考图11-图15,图11为本申请又一实施方式中离合结构的立体结构图。图12为本申请又一实施方式中图11离合结构的部件爆炸图。图13为本申请又一实施方式中离合结构处于游离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14为本申请又一实施方式中离合结构处于同步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15为本申请又一实施方式中离合结构处于同步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摆动件12包括交错设置的第一子摆动件124与第二子摆动件125,所述第一子摆动件124与所述第二子摆动件125转动连接所述支架13,且至少部分的所述第一子摆动件124与至少部分的所述第二子摆动件125沿所述第一转动件11的转动轴线层叠设置,所述第二配合部121包括两个第二子配合部1211,所述第一限位部122包括两个第一子限位部1221,所述第二子配合部1211与所述第一子限位部1221设于所述第一子摆动件124、或第二子摆动件125的相对两侧。
当所述第一配合部111与所述第一子摆动件124的所述第二子配合部1211或/和所述第二子摆动件125的所述第二子配合部1211相配合时,所述第一子摆动件124或所述第二子摆动件125朝向靠近所述第二转动件14的方向转动,从而使其中一个所述第一子限位部1221与所述第二限位部141相配合。
本实施方式提供的摆动件12包括第一子摆动件124与第二子摆动件125,第一子摆动件124与第二子摆动件125可与其他部件连接,或者相对其他部件转动以实现不同部件的配合。本实施方式对第一子摆动件124与第二子摆动件125的形状、材料不进行限定。在实际生产中,第二子配合部1211、第一子限位部1221、及第一子摆动件124;或者第二子配合部1211、第一子限位部1221、及第二子摆动件125可以为一体成型的结构件。但为了方便理解,人为地将第二子配合部1211、第一子限位部1221、第一子摆动件124及第二子摆动件125进行了不同地命名。
需要说明的是,首先,第一配合部111既可与第一子摆动件124的第二子配合部1211配合,以使第一子摆动件124的第一子限位部1221与第二限位部141配合。然后,第一配合部111又可与第二子摆动件125的第二子配合部1211配合,以使第二子摆动件125的第一子限位部1221与第二限位部141配合。其次,第一配合部111还可与第一子摆动件124和第二子摆动件125的第二子配合部1211配合,以使第一子摆动件124和第二子摆动件125中其中一者的第一子限位部1221与第二限位部141配合。
如图13所示,当第一子摆动件124和第二子摆动件125的第一子限位部1221与第二限位部141分离时,离合结构1具有游离状态。此时,第二转动件14可相对于第一子摆动件124、及第二子摆动件125沿如图13中D1方向所示独立转动,以实现开关锁。
如图14与图15所示,至少部分的所述第一子摆动件124与至少部分的所述第二子摆动件125沿所述第一转动件11的转动轴线层叠设置,以确保第一摆动件12与第二子摆动件125的转动中心相同,避免离合结构1在运行时卡死,提高离合结构1运行的稳定性能。当第一配合部111可与第一子摆动件124的第二子配合部1211或/和第二子摆动件125的第二子配合部1211相配合,即第一转动件11沿着顺时针方向D2或者逆时针方向D3转动,第一配合部111均可与其中一个第二子配合部1211相配合,以使其中一个第一子限位部1221与第二限位部141相配合,使摆动件12与第二转动件14相连接,从而带动第二转动件14转动实现开关锁,故本实施方式通过设置第一摆动件12与第二子摆动件125增加了开关锁的方式,降低了开关锁难度,提升用户的体验感。
请参考图16-图17,图16为图11的局部放大图。图17为第一子摆动件与第二子摆动件的侧视图。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子摆动件125的所述第二子配合部1211包括相连接的第一部分1251与第二部分1252,所述第一部分1251与所述第一子摆动件124的所述第二子配合部1211层叠设置,所述第二部分1252朝向所述第一子摆动件124的所述第二子配合部1211延伸设置,且靠近所述第一子摆动件124的所述第二子配合部1211的周侧。
当所述第一配合部111和所述第一子摆动件124或所述第二子摆动件125的所述第二子配合部1211配合时,所述第一子摆动件124与所述第二子摆动件125同步转动。
本实施方式提供的第二子摆动件125的第二子配合部1211包括相连接的第一部分1251与第二部分1252,本实施方式对第一部分1251与第二部分1252的形状不进行限定。在实际生产中,第一部分1251、第二部分1252、及第二子配合部1211可以为一体成型的结构件。但为了方便理解,人为地将第一部分1251、第二部分1252、及第二子配合部1211进行了不同地命名。
如图16所示,由于第二部分1252朝向第一子摆动件124的第二子配合部1211延伸设置,且靠近第一子摆动件124的第二子配合部1211的周侧,故当第一配合部111朝向靠近第一子摆动件124或第二子摆动件125的第二子配合部1211的方向转动,且与第一子或第二子摆动件125的第二子配合部1211配合时,第一子摆动件124的第二子配合部1211或者第二部分1252将相互抵接,以使第一子摆动件124带动第二子摆动件125转动,或者第二子摆动件125带动第一子摆动件124转动,以实现第一子摆动件124与第二子摆动件125同步转动。也可以理解为,第一转动件11沿顺时针方向或者逆时针方向转动,均可使第一子摆动件124与第二子摆动件125同步转动,以使第一子摆动件124或第二子摆动件125连接第二转动件14,实现开关锁。因此,通过设置第一子摆动件124的第二子配合部1211与第二子摆动件125的第二子配合部1211,可使第一转动件11带动第一子摆动件124与第二子摆动件125同步转动,从而提高离合结构1运行的稳定性能。
请再次参考图11、图12及图14,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架13靠近所述摆动件12的一侧具有连通所述第二收容空间13a的装设槽131,至少部分所述第一子摆动件124、及至少部分所述第二子摆动件125设于所述装设槽131内。
所述装设槽131垂直于所述第一转动件11的转动方向的侧壁设有第三限位部132,当所述第一子摆动件124与所述第二子摆动件125中的一者朝向靠近所述第二转动件14的方向转动时,所述第一子摆动件124与所述第二子摆动件125中的另一者朝向远离所述第二转动件14的方向转动,并与所述第三限位部132相抵接。
本实施方式提供的支架13还包括第三限位部132,第三限位部132可与其他部件相配合,以限定部件的运动范围。本实施方式对第三限位部132的形状不进行限定。在实际生产中,第三限位部132与支架13可以为一体成型的结构件。但为了方便理解,人为地将第三限位部132与支架13进行了不同地命名。
可选地,如图12所示,第三限位部132包括但不限于限位槽,限位挡块等。进一步可选地,第三限位部132包括限位槽时,限位槽还包括相连接的第一子槽壁与第二子槽壁,第一子槽壁与第二子槽壁的延伸方向相互交错。当第一子摆动件124与第二子摆动件125中的一者朝向靠近第二转动件14的方向转动时,第一子摆动件124与第二子摆动件125中的另一者朝向远离第二转动件14的方向转动,且至少部分第一子摆动件124或者第二子摆动件125设于限位槽内。更进一步可选地,第一子槽壁与第二子槽壁具有第一角度,第一角度不小于0°,且不大于180°。
通过设置第三限位部132,当摆动件12转动时,可使至少部分第一子摆动件124或者第二子摆动件125抵接第三限位部132,例如,当第三限位部132为限位槽时,至少部分第一子摆动件124或者第二子摆动件125设于限位槽内,以限制摆动件12的转动范围,避免摆动件12与其他部件相触碰而导致卡死,提高离合结构1运行的稳定性能。并且,第一子槽壁与第二子槽壁的延伸方向相互交错,即第一子槽壁与第二子槽壁为相对设置的两个斜面,使第一子摆动件124或者第二子摆动件125更容易滑入限位槽内,避免离合结构1卡死。
请参考图18与图19,图18为本申请又一实施方式中第一子摆动件、第二子摆动件及第二弹性件的结构示意图。图19为本申请又一实施方式中图18离合结构的部件爆炸图。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离合结构1包括第二弹性件17,所述第二弹性件17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子摆动件124,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子摆动件125。
当所述第一配合部111与所述第一子摆动件124或/和所述第二子摆动件125配合时,所述第一子摆动件124或所述第二子摆动件125的所述第一子限位部1221朝向靠近所述第二限位部141的方向转动且所述第二弹性件17处于形变状态,当所述第一配合部111与所述第一子摆动件124或所述第二子摆动件125相分离时,所述第二弹性件17恢复形变以使所述第一子限位部1221与所述第二限位部141相分离。
本实施方式的离合结构1还包括第二弹性件17,第二弹性件17用于连接其他部件,以使与其连接的部件转动或者移动后,恢复原位。本实施方式对第二弹性件17的形状不进行限定。第二弹性件17的形变包括但不限于压缩、拉伸等。并且,本实施方式对第二弹性件17连接第一子摆动件124或者第二子摆动件125的连接方式不进行限定。可选地,第二弹性件17连接第一子摆动件124或者第二子摆动件125的连接方式包括但不限于固定连接、卡扣连接、粘接等。可选地,第二弹性件17包括但不限于螺旋弹簧、涡卷弹簧、板弹簧、碟形弹簧等。
当第一子摆动件124或第二子摆动件125的第一子限位部1221朝向靠近第二限位部141的方向转动、或者第一子限位部1221与第二限位部141配合,即第一子摆动件124或第二子摆动件125朝向靠近第二转动件14的方向转动,或者第一子摆动件124或第二子摆动件125连接第二转动件14时,第二弹性件17受到第一子摆动件124或第二子摆动件125的给予的外力,从而使第二弹性件17具有形变状态。需要说明的,当离合结构1处于同步状态时,第一弹性件15处于形变状态。然后,当第一配合部111与第二子配合部1211相分离时,第二弹性件17恢复形变,即第二弹性件17给予第一子摆动件124或第二子摆动件125反弹力,以使第一子摆动件124或第二子摆动件125朝向远离第二转动件14的方向转动,以使第一子限位部1221与第二限位部141相分离,使第一子摆动件124与第二子摆动件125复位,此时离合结构1具有游离状态。因此,通过第二弹性件17,可使第一子摆动件124或第二子摆动件125自动复位,离合结构1自动从同步状态装换为游离状态,以确保两种转动开关锁的方式实现,避免了由于同步状态下第一转动件11、支架13、第一子摆动件124、第二子摆动件125及第二转动件14配合转动导致第二转动件14连接的锁芯产生偏转,修正和解决离合结构1与锁芯在对接及联动过程中的不同心问题,以降低开关锁的难度,提高用户的体验感。
请再次参考图18与图19,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离合结构1包括转轴18,所述第一子摆动件124与所述第二子摆动件125套设于所述转轴18,且所述第一子摆动件124与所述第二子摆动件125靠近所述第二收容空间13a的一侧设有收容槽,至少部分所述第二弹性件17套设于所述转轴18,且所述第二弹性件17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子摆动件124的收容槽壁,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子摆动件125的收容槽壁。
本实施方式提供的离合结构1还包括转轴18,转轴18用于连接其他部件,以使不同部件转动连接或者支撑、固定其他部件。本实施方式对转轴18的形状、材料不进行限定。第一子摆动件124、第二子摆动件125、及至少部分第二弹性件17套设于转轴18,故转轴18可进一步固定、支撑第二弹性件17,为第二弹性件17、第一子摆动件124及第二子摆动件125之间的配合提供基础。可选地,转轴18贯穿支架13,且设于第一转动件11的一侧。可选地,至少部分第二弹性件17设于第一子摆动件124与第二子摆动件125之间。
并且,第一子摆动件124与第二子摆动件125靠近第二收容空间13a的一侧设有收容槽,至少部分第二弹性件17设于收容槽内,且第二弹性件17的一端连接第一子摆动件124的收容槽壁,另一端连接第二子摆动件125的收容槽壁,以固定、收容第二弹性件17。本实施方式通过设置转轴18与收容槽,既进一步提高第二弹性件17与第一子摆动件124、及第二子摆动件125之间的连接性能,提高离合结构1运动的稳定性能,又使第二弹性件17设于第一子摆动件124、及第二子摆动件125的收容槽内,从而避免第二弹性件17增加离合结构1的厚度。
可选地,请再次参考图8、图9以及图20,图20为本申请又一实施方式中离合结构的部件爆炸图。离合结构1还包括固定件16,固定件16与支架13连接,且摆动件12设于支架13与固定件16之间,固定件16具有与第二收容空间13a连通的第四收容空间,至少部分第二转动件14设于第四收容空间内。进一步可选地,固定件16与支架13包括但不限于固定连接、卡扣连接、螺纹连接等。例如,固定架与支架13可通过螺钉以实现连接。并且,固定件16与支架13可以为一体成型的结构件,也可以为独立的两个结构件。故本实施方式可通过设置固定件16,以使摆动件12设于支架13与固定件16支架13,进一步提高离合结构1部件之间的连接性能,从而提高离合结构1运行的稳定性能。
请参考图21,图21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门锁的立体结构图。本申请还提供一种门锁2,包括锁芯21及如本申请提供的所述的离合结构1,所述锁芯21连接所述离合结构1的所述第二转动件14,所述离合结构1能够控制所述锁芯21的运动,从而实现开关锁。
离合结构1在上文已经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本申请在此不再赘述。本申请对锁芯21的形状不进行限定,仅需锁芯21连接第二转动件14即可。
如图21所示,本实施方式提供的门锁2,通过采用本申请提供的离合结构1,可通过直接转动第二转动件14或者转动第一转动件11间接控制锁芯21以实现开关门。跟相关技术相比,本申请无需设置按压或者上提的部件,而是通过转动部件即可开关锁,从而简化了门锁2内部的离合结构1,减少门锁2厚度。
以上对本申请实施方式所提供的内容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与说明,以上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申请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Claims (10)

1.一种离合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转动件,设有第一配合部且具有第一收容空间;
摆动件,设有第二配合部及第一限位部,所述第二配合部与所述第一限位部设于所述摆动件的相对两侧;
支架,具有连通所述第一收容空间的第二收容空间,所述支架与所述摆动件转动连接,所述第一限位部较所述第二配合部靠近所述第二收容空间;
第二转动件,至少部分所述第二转动件设于所述第一收容空间与所述第二收容空间内,所述第二转动件的外周侧设有第二限位部;
当所述第一限位部与所述第二限位部相分离时,所述离合结构具有所述第二转动件能够相对于所述摆动件转动的游离状态,以使连接所述第二转动件的锁芯运动;或者
所述第一转动件转动能够使所述第一配合部与所述第二配合部相配合,以使至少部分所述摆动件朝向靠近所述第二转动件的方向转动,使所述第一限位部与所述第二限位部相配合,进而使所述离合结构具有所述第一转动件能够带动所述摆动件、所述支架、以及所述第二转动件同步转动的同步状态,以使连接所述第二转动件的锁芯运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离合结构,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配合部与所述第二配合部相配合时,所述第二配合部与至少部分所述第一限位部设于所述第一配合部的同一侧。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离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摆动件还包括两个第三配合部,所述第三配合部设于所述第二配合部的相对两侧,且所述第三配合部较所述第一限位部远离所述第二收容空间;
当第一配合部与第二配合部相配合,且摆动件朝向靠近所述第二转动件的方向转动时,其中一个所述第三配合部朝向靠近所述第一配合部的方向转动,并与所述第一配合部相抵接。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离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靠近所述摆动件的一侧具有连通所述第二收容空间的装设槽,至少部分所述摆动件设于所述装设槽内,所述离合结构还包括两个第一弹性件,所述两个第一弹性件分别设于所述第二配合部的相对两侧,且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一端连接所述支架,另一端连接所述摆动件;
当所述第一配合部与所述第二配合部相配合时,所述第一限位部朝向靠近所述第二限位部的方向转动且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弹性件处于形变状态,当所述第一配合部与所述第二配合部相分离时,所述第一弹性件恢复形变以使所述第一限位部与所述第二限位部相分离。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离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摆动件包括交错设置的第一子摆动件与第二子摆动件,所述第一子摆动件与所述第二子摆动件转动连接所述支架,且至少部分的所述第一子摆动件与至少部分的所述第二子摆动件沿所述第一转动件的转动轴层叠设置,所述第二配合部包括两个第二子配合部,所述第一限位部包括两个第一子限位部,所述第二子配合部与所述第一子限位部设于所述第一子摆动件、或第二子摆动件的相对两侧;
当所述第一配合部与所述第一子摆动件的所述第二子配合部或/和所述第二子摆动件的所述第二子配合部相配合时,所述第一子摆动件或所述第二子摆动件朝向靠近所述第二转动件的方向转动,从而使其中一个所述第一子限位部与所述第二限位部相配合。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离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子摆动件的所述第二子配合部包括相连接的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一子摆动件的所述第二子配合部层叠设置,所述第二部分朝向所述第一子摆动件的所述第二子配合部延伸设置,且靠近所述第一子摆动件的所述第二子配合部的周侧;
当所述第一配合部和所述第一子摆动件或所述第二子摆动件的所述第二子配合部配合时,所述第一子摆动件与所述第二子摆动件同步转动。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离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靠近所述摆动件的一侧具有连通所述第二收容空间的装设槽,至少部分所述第一子摆动件、及至少部分所述第二子摆动件设于所述装设槽内;
所述装设槽垂直于所述第一转动件的转动方向的侧壁设有第三限位部,当所述第一子摆动件与所述第二子摆动件中的一者朝向靠近所述第二转动件的方向转动时,所述第一子摆动件与所述第二子摆动件中的另一者朝向远离所述第二转动件的方向转动,并与所述第三限位部相抵接。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离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离合结构包括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二弹性件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子摆动件,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子摆动件;
当所述第一配合部与所述第一子摆动件或/和所述第二子摆动件配合时,所述第一子摆动件或所述第二子摆动件的所述第一子限位部朝向靠近所述第二限位部的方向转动且所述第二弹性件处于形变状态,当所述第一配合部与所述第一子摆动件或所述第二子摆动件相分离时,所述第二弹性件恢复形变以使所述第一子限位部与所述第二限位部相分离。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离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离合结构包括转轴,所述第一子摆动件与所述第二子摆动件套设于所述转轴,且所述第一子摆动件与所述第二子摆动件靠近所述第二收容空间的一侧设有收容槽,至少部分所述第二弹性件套设于所述转轴,且所述第二弹性件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子摆动件的收容槽壁,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子摆动件的收容槽壁。
10.一种门锁,其特征在于,包括锁芯及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离合结构,所述锁芯连接所述离合结构的所述第二转动件,所述离合结构能够控制所述锁芯的运动,从而实现开关锁。
CN202210163331.1A 2022-02-22 2022-02-22 离合结构、门锁 Active CN11509522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163331.1A CN115095228B (zh) 2022-02-22 2022-02-22 离合结构、门锁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163331.1A CN115095228B (zh) 2022-02-22 2022-02-22 离合结构、门锁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095228A true CN115095228A (zh) 2022-09-23
CN115095228B CN115095228B (zh) 2023-09-26

Family

ID=832870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163331.1A Active CN115095228B (zh) 2022-02-22 2022-02-22 离合结构、门锁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095228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240076904A1 (en) * 2022-09-06 2024-03-07 Snap-On Incorporated Locking Device

Citation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180714A (ja) * 2000-12-11 2002-06-26 Miwa Lock Co Ltd 電気錠の制御機構
US20030071471A1 (en) * 2001-10-15 2003-04-17 Chao-Jung Lu Electric door lock
DE10200153A1 (de) * 2002-01-04 2003-07-17 Lehmann Vertriebsgmbh Elektromotorische Verriegelungsvorrichtung für Möbel
WO2012109713A1 (en) * 2011-02-15 2012-08-23 Mauer Locking Systems Ltd Clutch mechanism couplable to door locks with locking bolt operated by handles or knobs
JP2013204367A (ja) * 2012-03-29 2013-10-07 Miwa Lock Co Ltd 動力伝達機構及び施解錠装置
CN105201300A (zh) * 2015-10-28 2015-12-30 南安市腾龙专利应用服务有限公司 一种卷帘门门锁及其工作原理
CN105298252A (zh) * 2015-12-04 2016-02-03 陈光次 一种智能锁
CN206385925U (zh) * 2016-12-08 2017-08-08 胡昌阵 一种可快速换向开锁的电子锁用外置离合器装置
CN207794842U (zh) * 2017-12-09 2018-08-31 叶美金 一种新型电子锁的离合总成
CN110056259A (zh) * 2019-05-24 2019-07-26 广州征安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执手锁离合器
CN110374418A (zh) * 2019-07-11 2019-10-25 广东亚太天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内外离合可换向的锁体
CN110374419A (zh) * 2019-06-12 2019-10-25 中山欧朗金属制品有限公司 一种锁具
CN209800639U (zh) * 2018-12-11 2019-12-17 向德钊 离合器及其传动结构、闭门锁和锁
CN112343428A (zh) * 2019-08-06 2021-02-09 云丁网络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门锁及其传动系统、离合机构
CN112983139A (zh) * 2020-09-30 2021-06-18 深圳市凯迪仕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用于门锁的驱动机构、门锁
CN113338716A (zh) * 2021-06-30 2021-09-03 珠海优特物联科技有限公司 离合器和锁体
CN215108083U (zh) * 2021-07-09 2021-12-10 深圳市科锐奇智慧科技有限公司 离合装置以及包含该离合装置的门锁
CN215565099U (zh) * 2021-03-25 2022-01-18 深圳市云伽智能技术有限公司 自动锁体

Patent Citation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180714A (ja) * 2000-12-11 2002-06-26 Miwa Lock Co Ltd 電気錠の制御機構
US20030071471A1 (en) * 2001-10-15 2003-04-17 Chao-Jung Lu Electric door lock
DE10200153A1 (de) * 2002-01-04 2003-07-17 Lehmann Vertriebsgmbh Elektromotorische Verriegelungsvorrichtung für Möbel
WO2012109713A1 (en) * 2011-02-15 2012-08-23 Mauer Locking Systems Ltd Clutch mechanism couplable to door locks with locking bolt operated by handles or knobs
JP2013204367A (ja) * 2012-03-29 2013-10-07 Miwa Lock Co Ltd 動力伝達機構及び施解錠装置
CN105201300A (zh) * 2015-10-28 2015-12-30 南安市腾龙专利应用服务有限公司 一种卷帘门门锁及其工作原理
CN105298252A (zh) * 2015-12-04 2016-02-03 陈光次 一种智能锁
CN206385925U (zh) * 2016-12-08 2017-08-08 胡昌阵 一种可快速换向开锁的电子锁用外置离合器装置
CN207794842U (zh) * 2017-12-09 2018-08-31 叶美金 一种新型电子锁的离合总成
CN209800639U (zh) * 2018-12-11 2019-12-17 向德钊 离合器及其传动结构、闭门锁和锁
CN110056259A (zh) * 2019-05-24 2019-07-26 广州征安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执手锁离合器
CN110374419A (zh) * 2019-06-12 2019-10-25 中山欧朗金属制品有限公司 一种锁具
CN110374418A (zh) * 2019-07-11 2019-10-25 广东亚太天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内外离合可换向的锁体
CN112343428A (zh) * 2019-08-06 2021-02-09 云丁网络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门锁及其传动系统、离合机构
CN112983139A (zh) * 2020-09-30 2021-06-18 深圳市凯迪仕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用于门锁的驱动机构、门锁
CN215565099U (zh) * 2021-03-25 2022-01-18 深圳市云伽智能技术有限公司 自动锁体
CN113338716A (zh) * 2021-06-30 2021-09-03 珠海优特物联科技有限公司 离合器和锁体
CN215108083U (zh) * 2021-07-09 2021-12-10 深圳市科锐奇智慧科技有限公司 离合装置以及包含该离合装置的门锁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周健伟;马晓荣;: "双道闸门锁紧、解锁传动机构设计及优化", 科技视界, no. 06 *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240076904A1 (en) * 2022-09-06 2024-03-07 Snap-On Incorporated Locking Devic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095228B (zh) 2023-09-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770423B2 (en) Electro-mechanical lock structure
US20090211320A1 (en) Electro-mechanical lock structure
CN115095228A (zh) 离合结构、门锁
AU2006337680A1 (en) Return spring assembly for a lock mechanism
CN210776375U (zh) 一种电子设备、折叠式电子设备及锁合机构
KR20200029377A (ko) 스마트 잠금장치의 구동장치
CN108767935B (zh) 一种锁扣结构及具有该锁扣结构的一种座充
US11661772B2 (en) Window fastener
JP2929098B2 (ja) 開き窓の開閉装置
CN113931545B (zh) 限位装置、铰链组件和储物柜
US6937876B1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opening a cover of a mobile phone
JP2002031261A (ja) 排水バルブ
CN108952321A (zh) 一种门把手结构
US11499344B2 (en) Magnetic-actuation latch device
CN108332496B (zh) 制冷设备用折叠门把及制冷设备
CN109854103B (zh) 一种自吸合机构及汽车门锁
KR100619907B1 (ko) 토크 조절이 가능한 힌지부를 구비한 폴더형 이동통신단말기
JP3710883B2 (ja) 扉用ハンドル装置
CN210976978U (zh) 用于车辆的门锁组件及具有其的车辆
KR20040006978A (ko) 슬라이딩 타입 휴대용 무선 단말기
CN217269449U (zh) 用于门锁的调节结构、门锁组件
CN210073646U (zh) 一种翻转开关机构
CN217541216U (zh) 助力把手和冰箱
CN109958325A (zh) 室内推拉门锁
CN112196375B (zh) 一种多点锁体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518000 Office Building 02, 11th Floor, Building B2, Xiandong Road, Xiandong Community, Xili Street, Nansh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China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Kaidisi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9 / F, block B, Tsinghua information port, No.1, Xindong Road, songpingshan community, Xili street, Nansh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KAADAS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Ltd.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