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976978U - 用于车辆的门锁组件及具有其的车辆 - Google Patents

用于车辆的门锁组件及具有其的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976978U
CN210976978U CN201921006176.2U CN201921006176U CN210976978U CN 210976978 U CN210976978 U CN 210976978U CN 201921006176 U CN201921006176 U CN 201921006176U CN 210976978 U CN210976978 U CN 21097697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ock
locking arm
locking
full
assemb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006176.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东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Y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Y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YD Co Ltd filed Critical BY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006176.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97697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97697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97697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ock And Its Accessor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车辆的门锁组件及具有其的车辆,门锁组件包括锁舌、第一复位装置、全锁锁止臂和驱动组件。锁舌上具有第一配合面,锁止件适于与锁舌配合以驱动锁舌朝向锁止位置转动,全锁锁止臂相对门体可转动,全锁锁止臂上具有第二配合面,第一配合面的圆心与第二配合面的圆心不重合,在锁止位置第一配合面与第二配合面接触,驱动组件可驱动全锁锁止臂与锁舌接触或分离,全锁锁止臂与锁舌分离后第一复位装置驱动锁舌转动至解锁位置,锁舌处于锁止位置时驱动组件与全锁锁止臂配合。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门锁组件,通过将锁舌上的第一配合面与全锁锁止臂上的第二配合面偏心设置,可以减小锁舌对门体的冲击力,大大降低了门体的开锁噪音。

Description

用于车辆的门锁组件及具有其的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门锁组件及具有其的车辆。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消费者对汽车的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大部分的汽车车门在开关门时均产生比较大的噪声,从而影响了用户的使用体验。而且,车门上的门锁组件在解锁时需要较大的解锁力,从而不方便用户打开车门。尤其当车门采用电子解锁的方式时,极易出现解锁力不足而影响车门的正常打开的现象。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用于车辆的门锁组件,所述门锁组件具有结构设置合理、降低车门产生的噪音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具有上述门锁组件的车辆,所述车辆的门体上设有锁止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门锁组件,包括:锁舌,所述锁舌在锁止位置和解锁位置之间可往复转动,所述锁舌上设有具有第一配合面的第一配合部,所述锁止件适于与所述锁舌配合以驱动所述锁舌朝向所述锁止位置转动;第一复位装置,所述第一复位装置与所述锁舌配合以驱动所述锁舌朝向所述解锁位置转动;全锁锁止臂,所述全锁锁止臂相对所述门体可转动,所述全锁锁止臂上设有具有第二配合面的第二配合部,在所述锁止位置,所述第一配合面与所述第二配合面接触,所述第一配合面的圆心与所述第二配合面的圆心不重合;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与所述全锁锁止臂配合,所述驱动组件可驱动所述全锁锁止臂与所述锁舌接触或分离,所述全锁锁止臂与所述锁舌分离后所述第一复位装置驱动所述锁舌转动至所述解锁位置,所述锁舌处于所述锁止位置时所述驱动组件与所述全锁锁止臂配合以对所述全锁锁止臂进行定位。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门锁组件,通过将锁舌上的第一配合面与全锁锁止臂上的第二配合面偏心设置,由此可以延长门锁组件在开锁时第一配合部与第二配合部之间的分离时间,从而可以缓冲锁舌对门体的冲击,大大降低了门体的开锁噪音。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驱动组件包括:辅锁止臂,所述辅锁止臂位于所述全锁锁止臂远离所述锁舌的一侧,所述辅锁止臂相对所述门体可转动以与所述全锁锁止臂配合或分离,所述辅锁止臂上设有第三配合面,所述全锁锁止臂上设有第四配合面,所述锁舌处于锁止位置时,所述第三配合面止抵在在所述第四配合面上;半锁组件,所述半锁组件分别与所述辅锁止臂和所述全锁锁止臂配合,所述半锁组件被构造成驱动所述辅锁止臂与所述全锁锁止臂分离或接触、驱动所述全锁锁止臂与所述锁舌分离或接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三配合面的圆心与所述第四配合面的圆心重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半锁组件包括:半锁锁止臂,所述半锁锁止臂相对所述门体可转动,所述半锁锁止臂分别与所述辅锁止臂和所述全锁锁止臂配合,所述半锁锁止臂被触发解锁时驱动所述辅锁止臂转动至与所述全锁锁止臂分离且驱动所述全锁锁止臂转动至与所述锁舌分离;第二复位装置,所述第二复位装置与所述全锁锁止臂配合以驱动所述全锁锁止臂转动至与所述锁舌接触;第三复位装置,所述第三复位装置与所述辅锁止臂配合以驱动所述辅锁止臂转动至与所述全锁锁止臂接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半锁锁止臂上设有驱动臂,所述全锁锁止臂上设有第一连接销,所述驱动臂可驱动所述第一连接销带动所述全锁锁止臂同步转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销与所述全锁锁止臂为一体成型件。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半锁锁止臂上设有驱动凸起,所述辅锁止臂上设有第二连接销,所述锁舌由所述锁止位置切换至所述解锁位置时,所述驱动凸起可驱动所述第二连接销带动所述辅锁止臂转动至与所述全锁锁止臂分离。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连接销与所述辅锁止臂为一体成型件。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门锁组件还包括:第一柔性限位件,所述锁舌处于所述锁止位置时所述辅锁止臂止抵在所述第一柔性限位件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门锁组件还包括:第二柔性限位件,所述锁舌处于所述锁止位置时所述全锁锁止臂和所述半锁组件中的至少一个止抵在所述第二柔性限位件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配合部和所述第二配合部中的一个形成为凹槽,所述第一配合部和所述第二配合部中的另一个形成为伸入到所述凹槽内的凸起。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门锁组件还包括:所述锁舌、所述全锁锁止臂和所述驱动组件分别可转动地设在所述安装板上,所述安装板适于安装在所述门体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锁舌上设有锁止槽,所述锁舌处于锁止位置时所述锁止件收纳在所述锁止槽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锁止槽具有在所述锁止件的移动路径上延伸的导向面,所述锁止件与所述导向面滑动配合。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门锁组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通过设置上述门锁组件,不仅可以降低车辆开关门时的噪音,还可以减小门体的开锁力,大大提升了车辆的实用性能。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门锁组件处于锁止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圈示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门锁组件在解锁过程中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门锁组件处于解锁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门锁组件在上锁过程中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门锁组件处于半锁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锁舌与全锁锁止臂之间的配合状态示意图;
图8是图7中A圈示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门锁组件的爆炸图;
附图标记:
门锁组件100,第一旋转中心x,第二旋转中心y,
锁舌1,第一配合部11,第一配合面11a,第一移动轨迹11b,锁止槽12,导向面12a,第三连接销13,第一枢转孔14,第一枢转轴15,
全锁锁止臂2,第二配合部21,第二配合面21a,第二移动轨迹21b,第四配合面22,第一连接销23,第二枢转孔24,第二枢转轴25,
驱动组件3,
辅锁止臂31,第三配合面31a,第二连接销312,第三枢转孔313,第三枢转轴314,
半锁组件32,半锁锁止臂32a,驱动臂321,驱动凸起322,第四枢转孔323,第四枢转轴324,
第一柔性限位件4,第一刚性支撑部41,第一柔性支撑部42,
第二柔性限位件5,第二刚性支撑部51,第二柔性支撑部52,
安装板6,
锁止件20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参考图1-图9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门锁组件100,其中,车辆的门体上可以设有锁止件200。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门锁组件100,包括:锁舌1、第一复位装置(图未示出)、全锁锁止臂2和驱动组件3。
其中,锁舌1可以在锁止位置和解锁位置之间可往复转动。例如,如图9所示,锁舌1上设有第一枢转孔14,门锁组件100还包括穿设在第一枢转孔14内的第一枢转轴15,锁舌1可以围绕第一枢转轴15进行转动。
当锁舌1处于锁止位置时,门锁组件100处于锁止状态,当锁舌1处于解锁位置时,门锁组件100处于解锁状态。锁止件200适于与锁舌1配合以驱动锁舌1朝向锁止位置转动。也就是说,当车门关闭时,锁止件200可以驱动锁舌1移动至锁止位置,此时门锁组件100处于锁止状态。
全锁锁止臂2相对门体可转动。例如,如图9所示,全锁锁止臂2上设有第二枢转孔24,门锁组件100还包括穿设在第二枢转孔24内的第二枢转轴25,全锁锁止臂2可以围绕第二枢转轴25转动。全锁锁止臂2上可以设有具有第二配合面21a的第二配合部21,锁舌1上可以设有具有第一配合面11a的第一配合部11,当锁舌1处于锁止位置时,驱动组件3与全锁锁止臂2配合以对全锁锁止臂2进行定位,此时第一配合面11a可以与第二配合面21a接触,且第一配合面11a的圆心与第二配合面21a的圆心不重合。
驱动组件3可以与全锁锁止臂2配合,驱动组件3可驱动全锁锁止臂2与锁舌1接触或分离,由于第一复位装置与锁舌1配合以驱动锁舌1朝向解锁位置转动,当全锁锁止臂2与锁舌1分离后,第一复位装置可以驱动锁舌1转动至解锁位置。
下面参考附图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中的门锁组件100的工作过程。
如图1所示,当门锁组件100处于锁止状态时,锁舌1上的第一配合部11止抵在全锁锁止臂2上的第二配合部21上,驱动组件3给全锁锁止臂2施加驱动力以使全锁锁止臂2牢固地止抵在锁舌1上,由此可以使锁舌1稳定地保持在锁止位置,可以提升车门关闭时的结构牢固性。
如图3-图4所示,当门锁组件100进行解锁时,驱动组件3可以驱动全锁锁止臂2朝向远离锁舌1的方向(如图3中所示的顺时针方向)转动。由于第一配合面11a的圆心与第二配合面21a的圆心不重合,如图7-图8所示,第一配合面11a在第一移动轨迹11b上,第二配合面21a在第二移动轨迹21b上,第一移动轨迹11b的圆心为第一旋转中心x,第二移动轨迹21b的圆心为第二旋转中心y,第一移动轨迹11b与第二移动轨迹21b不重合。由此,第一配合部11与第二配合部21之间可以具有同步运动的过程,即第一配合部11和第二配合部21不瞬间分离,全锁锁止臂2转动的同时,锁舌1也同步转动,第一配合部11和第二配合部21之间逐渐分离。如图4所示,当第一配合部11与第二配合部21完全分离时,第一复位装置可以驱动锁舌1转动至解锁位置,此时门体完全被打开。
可以理解的是,如图7所示,由于第一配合面11a的圆心(第一旋转中心x)与第二配合面21a的圆心(第二旋转中心y)不重合,第一配合部11和第二配合部21之间不瞬间分离,全锁锁止臂2顺时针转动的同时锁舌1也顺时针转动,第一配合部11与第二配合部21逐渐分离,而不是传统的门锁组件中第一配合部11与第二配合部21瞬间分离,由此锁舌1在解锁过程中可以对门体上的密封条逐渐进行压缩,由此使得门体的开启动作比较平缓,可以减小锁舌1对密封条的冲击,大大降低了门体时的开锁噪音。
如图1、图5-图6所示,当门锁组件100进行上锁时,锁止件200可以驱动锁舌1由解锁位置转动至锁止位置(如图5中所示的逆时针旋转),当锁止件200移动至锁止位置时,锁舌1上的第一配合部11止抵在全锁锁止臂2上的第二配合部21。此时驱动组件3驱动全锁锁止臂2与锁舌1接触,驱动组件3可以对全锁锁止臂2进行支撑,可以防止全锁锁止臂2与锁舌1分离。
如图7-图8所示,锁舌1处于锁止位置时,锁舌1作用在全锁锁止臂2上的反作用力可以分解成朝向第一旋转中心x的F1和朝向第二旋转中心y的F2,全锁锁止臂2可以抵消掉F1,F2可以产生旋转力矩,使得全锁锁止臂2具有顺时针的运动趋势,使得门锁组件100具有解锁的趋势,而驱动组件3可以支撑全锁锁止臂2以抵消掉F2产生的旋转力矩,保证门锁组件100锁止稳定、可靠,同时门锁组件100解锁时,驱动组件3驱动全锁锁止臂2与锁舌1分离时,由于F2产生的旋转力矩利于门锁组件100解锁,从而有效减小了门锁组件100的解锁力,便于解锁。由此,第一配合面11a和第二配合面21a偏心设置可以减小全锁锁止臂2与驱动组件3之间的作用力,从而可以减小驱动组件3的锁止压力,则驱动组件3需要施加给全锁锁止臂2一个较小的作用力即可保证门锁组件100锁止可靠,进而可以防止因锁止压力太大而影响驱动组件3的锁止效果,由此大大提升了车门关闭时的结构牢固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门锁组件100,通过将锁舌1上的第一配合面11a与全锁锁止臂2上的第二配合面21a偏心设置,由此可以延长门锁组件100在开锁时第一配合部11与第二配合部21之间的分离时间,从而可以缓冲锁舌1对门体的冲击,大大降低了门体的开锁噪音;同时,在保证门锁组件100锁止稳定、可靠的前提下,有效降低了门锁组件100的解锁力,便于解锁。
如图3-图7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驱动组件3可以包括辅锁止臂31和半锁组件32,辅锁止臂31可以位于全锁锁止臂2远离锁舌1的一侧,辅锁止臂31相对门体可转动以与全锁锁止臂2配合或分离,辅锁止臂31上可以设有第三配合面31a,全锁锁止臂2上设有第四配合面22,当锁舌1处于锁止位置时,第三配合面31a可以止抵在第四配合面22上,半锁组件32可以分别与辅锁止臂31和全锁锁止臂2配合,半锁组件32可以被构造成驱动辅锁止臂31与全锁锁止臂2分离或接触、驱动全锁锁止臂2与锁舌1分离或接触。
具体而言,辅锁止臂31上可以设置第三枢转孔313,门锁组件100还可以包括第三枢转轴314,第三枢转轴314可以穿设在第三枢转孔313内,辅锁止臂31可以相对第三枢转轴314转动。当需要对门锁组件100进行解锁时,半锁组件32可以驱动辅锁止臂31与全锁锁止臂2分离,同时半锁组件32也可以驱动全锁锁止臂2与锁舌1分离。当全锁锁止臂2与锁舌1分离时,第一复位装置可以驱动锁舌1转动至解锁位置。当门锁组件100进行锁止时,半锁组件32可以驱动辅锁止臂31转动至与全锁锁止臂2接触,同时半锁组件32还可以驱动全锁锁止臂2与锁舌1接触,由此可以将锁舌1牢固地定位在锁止位置。由此,通过上述设置,可以使驱动组件3的结构设计更加简单、合理,可以使门锁组件100的操作更加方便。
如图1-图2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三配合面31a的圆心可以与第四配合面22的圆心重合,由此可以减小门锁组件100的开锁力,且进一步保证门锁组件100锁止稳定、可靠。具体而言,如图8所示,当锁舌1处于锁止位置时,锁舌1作用在全锁锁止臂2上的力可以分解成朝向第一旋转中心x的F1和朝向第二旋转中心y的F2。如图2所示,全锁锁止臂2施加至辅锁止臂31上的作用力F3朝向第三配合面31a的圆心,F3不会产生使得辅锁止臂31转动的旋转力矩,从而F3可以使第三配合面31a与第四配合面22牢固地止抵在一起,进一步保证了门锁组件100锁止可靠。当门锁组件100需要解锁时,半锁组件32驱动辅锁止臂31与全锁锁止臂2分离时,门锁组件100的解锁力即为F3产生的摩擦力,由此使得门锁组件100的解锁力大幅度减小,从而可以方便用户进行解锁。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半锁组件32可以包括半锁锁止臂32a、第二复位装置(图未示出)和第三复位装置(图未示出),半锁锁止臂32a可以相对门体转动。例如,如图9所示,半锁锁止臂32a上设有第四枢转孔323,门锁组件100还包括穿设在第四枢转孔323内的第四枢转轴324,锁舌1可以围绕第一枢转轴15转动。半锁锁止臂32a可以分别与辅锁止臂31和全锁锁止臂2配合,半锁锁止臂32a被触发解锁时可以驱动辅锁止臂31转动至与全锁锁止臂2分离且驱动全锁锁止臂2转动至与锁舌1分离,第二复位装置可以与全锁锁止臂2配合以驱动全锁锁止臂2转动至与锁舌1接触,第三复位装置可以与辅锁止臂31配合以驱动辅锁止臂31转动至与全锁锁止臂2接触。
具体而言,当需要对门锁组件100进行解锁时,半锁锁止臂32a可以驱动辅锁止臂31与全锁锁止臂2分离,同时半锁锁止臂32a也可以驱动全锁锁止臂2与锁舌1分离,此时第一复位装置可以驱动锁舌1转动至解锁位置。当门锁组件100进行上锁时,第三复位装置可以驱动辅锁止臂31转动至与全锁锁止臂2接触,同时第二复位装置可以驱动全锁锁止臂2与锁舌1接触,由此可以将锁舌1牢固地定位在锁止位置。由此,通过上述设置,可以使半锁组件32的结构设计更加简单,可以实现全锁锁止臂2和辅锁止臂31的自动锁止,操作比较方便。
如图3和图9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半锁锁止臂32a上可以设有驱动臂321,全锁锁止臂2上可以设有第一连接销23,驱动臂321可驱动第一连接销23带动全锁锁止臂2同步转动,由此可以使半锁锁止臂32a与全锁锁止臂2之间的配合方式更加简单。
可选地,第一连接销23与全锁锁止臂2可以为一体成型件,由此可以使门锁组件100的结构更加简单,从而可以提升门锁组件100的装配效率。当然可以理解的是,第一连接销23与全锁锁止臂2之间的装配形式并不仅限于此。例如,全锁锁止臂2上可以设置第一安装孔,第一连接销23可以伸入到第一安装孔内。其中,第一连接销23可以与第一安装孔过盈配合,第一连接销23也可以与第一安装孔螺纹配合。
需要进行说明的是,半锁锁止臂32a与全锁锁止臂2之间的装配方式并不仅限于此,只要半锁锁止臂32a能够驱动全锁锁止臂2转动即可,本实用新型对此不做具体限制。
如图3和图9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半锁锁止臂32a上可以设有驱动凸起322,辅锁止臂31上可以设有第二连接销312,锁舌1由锁止位置切换至解锁位置时,驱动凸起322可驱动第二连接销312带动辅锁止臂31转动至与全锁锁止臂2分离,由此可以使半锁锁止臂32a与辅锁止臂31之间的配合方式更加简单。
可选地,第二连接销312与辅锁止臂31可以为一体成型件,由此可以使门锁组件100的结构更加简单,从而可以提升门锁组件100的装配效率。当然可以理解的是,第二连接销312与辅锁止臂31之间的装配形式并不仅限于此。例如,辅锁止臂31上可以设置第二安装孔,第二连接销312可以伸入到第二安装孔内。其中,第二连接销312可以与第二安装孔过盈配合,第二连接销312也可以与第二安装孔螺纹配合。
需要进行说明的是,半锁锁止臂32a与辅锁止臂31之间的装配方式并不仅限于此,只要半锁锁止臂32a能够驱动辅锁止臂31转动即可,本实用新型对此不做具体限制。
如图9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门锁组件100还可以包括安装板6,锁舌1、全锁锁止臂2和驱动组件3分别可转动地设在安装板6上,安装板6适于安装在门体上,由此,安装板6可以将锁舌1、全锁锁止臂2和驱动组件3集成在一起,可以方便门锁组件100的携带和装配。例如,首先可以将锁舌1、全锁锁止臂2和驱动组件3安装在安装板6上,然后可以将安装板6固定在车体上,由此可以简化门锁组件100的装配流程。
如图1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门锁组件100还可以包括第一柔性限位件4,锁舌1处于锁止位置时辅锁止臂31可以止抵在第一柔性限位件4上,由此,第一柔性限位件4可以对辅锁止臂31起到限位的作用,可以使辅锁止臂31牢固地支撑在全锁锁止臂2上,由此可以提升门锁组件100的结构牢固性能。而且,由于第一柔性限位件4为柔性材料件,第一柔性限位件4可以缓冲对辅锁止臂31的冲击,由此可以大大降低门锁组件100的工作噪音。
当然可以理解的是,门锁组件100也可以设置第一刚性限位件,锁舌1处于锁止位置时辅锁止臂31可以止抵在第一刚性限位件上,由此也可以对辅锁止臂31起到限位的作用。
如图9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示例中,第一柔性限位件4可以包括第一刚性支撑部41和第一柔性支撑部42,其中,第一刚性支撑部41的轴向一端与安装板6相连,第一柔性支撑部42形成为圆筒形并外套在第一刚性支撑部41上,辅锁止臂31可以止抵在第一柔性支撑部42上。由此,通过上述设置,可以使第一柔性限位件4的结构设计更加简单、方便装配。可选地,第一柔性支撑部42可以为橡胶材料件,橡胶材料件具有机械强度高、柔韧性好的优点,不仅可以起到很好的缓冲作用,还可以延长第一柔性支撑部42的使用寿命。
如图1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门锁组件100还可以包括第二柔性限位件5,锁舌1处于锁止位置时全锁锁止臂2和半锁组件32中的至少一个可以止抵在第二柔性限位件5上,也就是说,当锁舌1处于锁止位置时,可以将全锁锁止臂2止抵在第二柔性限位件5上,也可以将半锁组件32止抵在第二柔性限位件5上,还可以同时将全锁锁止臂2和半锁组件32止抵在第二柔性限位件5上。由此,第二柔性限位件5可以对全锁锁止臂2和半锁组件32中的至少一个起到限位的作用,可以使全锁锁止臂2牢固地支撑在锁舌1上,由此可以提升门锁组件100的结构牢固性能。而且,由于第二柔性限位件5为柔性材料件,第二柔性限位件5可以缓冲对辅锁止臂31的冲击,由此可以大大降低门锁组件100的工作噪音。
当然可以理解的是,门锁组件100也可以设置第二刚性限位件,锁舌1处于锁止位置时全锁锁止臂2和半锁组件32中的至少一个可以止抵在第二刚性限位件上,由此也可以对全锁锁止臂2和/或半锁组件3起到限位的作用。
如图9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示例中,第二柔性限位件5可以包括第二刚性支撑部51和第二柔性支撑部52,其中,第二刚性支撑部51的轴向一端与安装板6相连,第二柔性支撑部52形成为圆筒形并外套在第二刚性支撑部51上。当锁舌1处于锁止位置时,半锁锁止臂32a上的驱动臂321和全锁锁止臂2可以同时止抵在第二柔性支撑部52上。由此,通过上述设置,可以使第二柔性限位件5的结构设计更加简单、方便装配。可选地,第二柔性支撑部52可以为橡胶材料件,橡胶材料件具有机械强度高、柔韧性好的优点,不仅可以起到很好的缓冲作用,还可以延长第二柔性支撑部52的使用寿命。
如图8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第一配合部11和第二配合部21中的一个可以形成为凹槽,第一配合部11和第二配合部21中的另一个可以形成为伸入到凹槽内的凸起,由此不仅可以使第一配合部11和第二配合部21的结构设计更加简单,而且还可以使第一配合部11和第二配合部21的配合结构更加牢固。
如图4-图5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锁舌1上可以设有锁止槽12,锁舌1处于锁止位置时锁止件200可以收纳在锁止槽12内,由此可以使锁舌1与锁止件200的配合结构更加牢固。可选地,锁止槽12可以具有在锁止件200的移动路径上延伸的导向面12a,锁止件200可以与导向面12a滑动配合,由此可以减小锁止件200的移动阻力,从而可以减小门锁组件100的锁止力。
如图6和图9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锁舌1上设有第三连接销13,当门锁组件100由锁止位置切换至解锁位置时,锁止件200可以驱动锁舌1逆时针转动,第三连接销13可以止抵在半锁锁止臂32a的外周壁上并与半锁锁止臂32a的外周壁滑动配合,第三连接销13与半锁锁止臂32a的外周壁滑动配合时可以驱动半锁锁止臂32a朝向远离锁舌1的方向(顺时针方向)转动。门锁组件100还包括第四复位装置(图未示出),当第三连接销13移动至半锁锁止臂32a的下端时,第四复位装置可以驱动半锁锁止臂32a朝向靠近锁舌1的方向(逆时针方向)转动,此时门锁组件100可以处于半锁状态。
可选地,第一连接销23与锁舌1可以为一体成型件,由此可以使门锁组件100的结构更加简单,从而可以提升门锁组件100的装配效率。当然可以理解的是,第三连接销13与锁舌1之间的装配形式并不仅限于此。例如,锁舌1上可以设置第三安装孔,第三连接销13可以伸入到第三安装孔内。其中,第三连接销13可以与第三安装孔过盈配合,第三连接销13也可以与第三安装孔螺纹配合。
下面参考附图以一个具体实施例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中的用于车辆的门锁组件100。值得理解的是,下面描述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限制。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门锁组件100,包括:锁舌1、全锁锁止臂2、驱动组件3、第一柔性限位件4、第二柔性限位件5和安装板6。其中,安装板6适于安装在车体上,全锁锁止臂2和驱动组件3分别与安装板6枢转相连,第一柔性限位件4和第二柔性限位件5分别与安装板6相连。
锁舌1可以在锁止位置和解锁位置之间可往复转动,锁舌1上设有具有第一配合面11a的第一配合部11,全锁锁止臂2上设有具有第二配合面21a的第二配合部21,在锁止位置,驱动组件3与全锁锁止臂2配合以对全锁锁止臂2进行定位,此时第一配合面11a可以与第二配合面21a接触,且第一配合面11a的圆心与第二配合面21a的圆心不重合。
驱动组件3包括辅锁止臂31和半锁组件32,辅锁止臂31可以位于全锁锁止臂2远离锁舌1的一侧,辅锁止臂31相对门体可转动以与全锁锁止臂2配合或分离,辅锁止臂31上可以设有第三配合面31a,全锁锁止臂2上设有第四配合面22,锁舌1处于锁止位置时,第三配合面31a可以止抵在第四配合面22上,第三配合面31a的圆心与第四配合面22的圆心重合。
半锁组件32包括半锁锁止臂32a、第二复位装置(图未示出)、第三复位装置(图未示出)和第四复位装置(图未示出)。其中,第一复位装置、第二复位装置、第三复位装置和第四复位装置均为扭簧。半锁锁止臂32a与安装板6枢转相连,第二复位装置可以与全锁锁止臂2配合以驱动全锁锁止臂2转动至与锁舌1接触,第三复位装置可以与辅锁止臂31配合以驱动辅锁止臂31转动至与全锁锁止臂2接触,第四复位装置可以与半锁锁止臂32a配合以驱动半锁锁止臂32a朝向靠近锁舌1的方向转动。
如图3和图9所示,半锁锁止臂32a上可以设有驱动臂321和驱动凸起322,全锁锁止臂2上可以设有第一连接销23,驱动臂321可驱动第一连接销23带动全锁锁止臂2同步转动。辅锁止臂31上可以设有第二连接销312,锁舌1由锁止位置切换至解锁位置时,驱动凸起322可驱动第二连接销312带动辅锁止臂31转动至与全锁锁止臂2分离。
具体而言,如图1所示,当门锁组件100处于锁止状态时,锁舌1上的第一配合部11止抵在全锁锁止臂2上的第二配合部21上,辅锁止臂31给全锁锁止臂2施加作用力以使全锁锁止臂2牢固地止抵在锁舌1上,由此可以使锁舌1稳定地保持在锁止位置,可以提升车门关闭时的结构牢固性。
如图3-图4所示,当门锁组件100进行解锁时,半锁锁止臂32a可以顺时针旋转,驱动凸起322可以止抵在第二连接销312上以通过第二连接销312带动辅锁止臂31逆时针旋转,辅锁止臂31逐渐与全锁锁止臂2分离。随着半锁锁止臂32a继续顺时针旋转,驱动臂321可以止抵在第一连接销23以通过第一连接销23带动全锁锁止臂2顺时针旋转。由于第一配合面11a的圆心与第二配合面21a的圆心不重合,全锁锁止臂2顺时针转动的同时,锁舌1也顺时针转动,第一配合部11和第二配合部21之间逐渐分离。如图4所示,当第一配合部11与第二配合部21完全分离时,第一复位装置可以驱动锁舌1顺时针转动至解锁位置,此时门体完全被打开。
如图1、图5-图6所示,当门锁组件100进行上锁时,锁止件200可以驱动锁舌1逆时针旋转,第三连接销13可以止抵在半锁锁止臂32a的外周壁上并与半锁锁止臂32a的外周壁滑动配合,第三连接销13与半锁锁止臂32a的外周壁滑动配合时可以驱动半锁锁止臂32a顺时针转动。当第三连接销13移动至半锁锁止臂32a的下端时,第四复位装置可以驱动半锁锁止臂32a逆时针方向转动,此时门锁组件100可以处于半锁状态。
随着锁舌1继续逆时针旋转,半锁锁止臂32a继续顺时针旋转,第二复位装置可以驱动全锁锁止臂2逆时针旋转,第三复位装置可以驱动辅锁止臂31顺时针旋转,当第一配合部11与第二配合部21完全重合时,锁舌1到达锁止位置。此时,辅锁止臂31可以止抵在第一柔性限位件4,全锁锁止臂2和半锁锁止臂32a止抵在第二柔性限位件5,辅锁止臂31上的第三配合面31a止抵在全锁锁止臂2的第四配合面22。
如图7-图8所示,锁舌1处于锁止位置时,锁舌1作用在全锁锁止臂2上的反作用力可以分解成朝向第一旋转中心x的F1和朝向第二旋转中心y的F2,全锁锁止臂2可以抵消掉F1,F2可以产生旋转力矩,辅锁止臂31与全锁锁止臂2止抵以抵消掉F2产生的旋转力矩。由此,第一配合面11a和第二配合面21a偏心设置可以减小锁舌1作用在全锁锁止臂2上的反作用力,从而可以减小全锁锁止臂2的锁止压力,可以防止因锁止压力太大而影响全锁锁止臂2的锁止效果,由此大大提升了车门关闭时的结构牢固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门锁组件100。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通过设置上述门锁组件100,不仅可以降低车辆开关门时的噪音,还可以降低门体的开锁力,大大提升了车辆的实用性能。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顺时针”、“逆时针”、“轴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5)

1.一种用于车辆的门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的门体上设有锁止件,所述门锁组件包括:
锁舌,所述锁舌在锁止位置和解锁位置之间可往复转动,所述锁舌上设有具有第一配合面的第一配合部,所述锁止件适于与所述锁舌配合以驱动所述锁舌朝向所述锁止位置转动;
第一复位装置,所述第一复位装置与所述锁舌配合以驱动所述锁舌朝向所述解锁位置转动;
全锁锁止臂,所述全锁锁止臂相对所述门体可转动,所述全锁锁止臂上设有具有第二配合面的第二配合部,在所述锁止位置,所述第一配合面与所述第二配合面接触,所述第一配合面的圆心与所述第二配合面的圆心不重合;
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与所述全锁锁止臂配合,所述驱动组件可驱动所述全锁锁止臂与所述锁舌接触或分离,所述全锁锁止臂与所述锁舌分离后所述第一复位装置驱动所述锁舌转动至所述解锁位置,所述锁舌处于所述锁止位置时所述驱动组件与所述全锁锁止臂配合以对所述全锁锁止臂进行定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的门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包括:
辅锁止臂,所述辅锁止臂位于所述全锁锁止臂远离所述锁舌的一侧,所述辅锁止臂相对所述门体可转动以与所述全锁锁止臂配合或分离,所述辅锁止臂上设有第三配合面,所述全锁锁止臂上设有第四配合面,所述锁舌处于锁止位置时,所述第三配合面止抵在所述第四配合面上;
半锁组件,所述半锁组件分别与所述辅锁止臂和所述全锁锁止臂配合,所述半锁组件被构造成驱动所述辅锁止臂与所述全锁锁止臂分离或接触、驱动所述全锁锁止臂与所述锁舌分离或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车辆的门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配合面的圆心与所述第四配合面的圆心重合。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车辆的门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半锁组件包括:
半锁锁止臂,所述半锁锁止臂相对所述门体可转动,所述半锁锁止臂分别与所述辅锁止臂和所述全锁锁止臂配合,所述半锁锁止臂被触发解锁时驱动所述辅锁止臂转动至与所述全锁锁止臂分离且驱动所述全锁锁止臂转动至与所述锁舌分离;
第二复位装置,所述第二复位装置与所述全锁锁止臂配合以驱动所述全锁锁止臂转动至与所述锁舌接触;
第三复位装置,所述第三复位装置与所述辅锁止臂配合以驱动所述辅锁止臂转动至与所述全锁锁止臂接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车辆的门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半锁锁止臂上设有驱动臂,所述全锁锁止臂上设有第一连接销,所述驱动臂可驱动所述第一连接销带动所述全锁锁止臂同步转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车辆的门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销与所述全锁锁止臂为一体成型件。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车辆的门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半锁锁止臂上设有驱动凸起,所述辅锁止臂上设有第二连接销,所述锁舌由所述锁止位置切换至所述解锁位置时,所述驱动凸起可驱动所述第二连接销带动所述辅锁止臂转动至与所述全锁锁止臂分离。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用于车辆的门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销与所述辅锁止臂为一体成型件。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车辆的门锁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柔性限位件,所述锁舌处于所述锁止位置时所述辅锁止臂止抵在所述第一柔性限位件上。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车辆的门锁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柔性限位件,所述锁舌处于所述锁止位置时所述全锁锁止臂和所述半锁组件中的至少一个止抵在所述第二柔性限位件上。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的门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配合部和所述第二配合部中的一个形成为凹槽,所述第一配合部和所述第二配合部中的另一个形成为伸入到所述凹槽内的凸起。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的门锁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安装板,所述锁舌、所述全锁锁止臂和所述驱动组件分别可转动地设在所述安装板上,所述安装板适于安装在所述门体上。
13.根据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车辆的门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锁舌上设有锁止槽,所述锁舌处于锁止位置时所述锁止件收纳在所述锁止槽内。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用于车辆的门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锁止槽具有在所述锁止件的移动路径上延伸的导向面,所述锁止件与所述导向面滑动配合。
15.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14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车辆的门锁组件。
CN201921006176.2U 2019-06-28 2019-06-28 用于车辆的门锁组件及具有其的车辆 Active CN21097697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006176.2U CN210976978U (zh) 2019-06-28 2019-06-28 用于车辆的门锁组件及具有其的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006176.2U CN210976978U (zh) 2019-06-28 2019-06-28 用于车辆的门锁组件及具有其的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976978U true CN210976978U (zh) 2020-07-10

Family

ID=714203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006176.2U Active CN210976978U (zh) 2019-06-28 2019-06-28 用于车辆的门锁组件及具有其的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97697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9006806A1 (zh) 一种汽车电动吸合电动开启背门锁
US9217264B2 (en) Low energy clutch for electronic door lock
WO2012063722A1 (ja) 車両用ロック装置
CN210976978U (zh) 用于车辆的门锁组件及具有其的车辆
CN211500202U (zh) 车门、车门锁及控制机构
CN112031564A (zh) 一种新型汽车电动把手
CN209413568U (zh) 一种一体式上吸锁
CN111197439A (zh) 自吸式电子锁
JP4362754B2 (ja) ドアクローザ装置
CN110528978B (zh) 一种一体式上吸锁
JP4331857B2 (ja) 車両用ドアロック装置
CN110886559A (zh) 车门、车门锁及控制机构
CN115288527B (zh) 门锁
CN220539435U (zh) 一种用于锁具的离合装置
CN107476684B (zh) 一种汽车锁锁闭机构
KR101848376B1 (ko) 도어록의 설정된 잠금 유지장치
CN110905291A (zh) 无源锁芯及具有它的无源锁具
CN115095228B (zh) 离合结构、门锁
CN214996809U (zh) 一种抗震压紧锁
CN114856328B (zh) 汽车车门用电吸电开锁
CN216866283U (zh) 一种新型门锁
KR102645560B1 (ko) 푸시열림기능을 가진 도어 잠금시스템
CN211598114U (zh) 开锁机构以及具有其的推拉锁
CN218004659U (zh) 开关防护装置、车辆仪表盘和车辆
CN217400609U (zh) 一种电吸电开锁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