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565099U - 自动锁体 - Google Patents

自动锁体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565099U
CN215565099U CN202120615787.8U CN202120615787U CN215565099U CN 215565099 U CN215565099 U CN 215565099U CN 202120615787 U CN202120615787 U CN 202120615787U CN 215565099 U CN215565099 U CN 21556509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nlocking
piece
bolt
swinging
latch bol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615787.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石立勋
孙继国
金翔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Yunjia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Yunjia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Yunjia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Yunjia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615787.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56509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56509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56509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ock And Its Accessor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自动锁体,包括壳体、斜舌、解锁组件、第一传动机构及第二传动机构,斜舌设在壳体内;解锁组件与斜舌之间传动连接,解锁组件能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直线滚动,当解锁组件从第一位置滚动至第二位置时,解锁组件抵在斜舌上将斜舌限制在锁止状态;当解锁组件从第二位置滚动至第一位置时,解锁组件解除对斜舌的限制以允许斜舌从锁止状态转动至解锁状态;第一传动机构与解锁组件传动连接,用于供电驱动以带动解锁组件直线滚动;第二传动机构与解锁组件传动连接,用于手动驱动以带动解锁组件直线滚动。本实用新型避免了斜舌在解锁过程中负载过大,解锁更简单,在采用手动或自动方式解锁时可以实现快速控制,解锁方式更简单可靠。

Description

自动锁体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锁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自动锁体。
背景技术
门锁大多用于家庭和公共场所,门锁的分类很多,在各个场合对门锁的要求不一样,而智能电子锁在智能家居、办公室门锁管理、智能租房、智能旅游、智能酒店管理等领域快速应用,智能电子锁是一种利用密码或者指纹识别等方式进行开门的一种门锁,现已广泛应用于家庭、商场等各种场所。在相关技术中,目前自动锁体的斜舌解锁的接触方式通常为静摩擦,导致斜舌在解锁过程中负载大,解锁困难,使得自动锁体在安装很紧的情况下会出现无法自动解锁,在采用手动或自动方式进行解锁不能实现快速控制,使用方式复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自动锁体,包括:
壳体;
斜舌,设在所述壳体内且在锁止状态和解锁状态之间可转动;
解锁组件,设在所述壳体内且与所述斜舌之间传动连接,所述解锁组件被配置成能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直线滚动,当所述解锁组件从所述第一位置滚动至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解锁组件抵靠在所述斜舌上,以将所述斜舌限制在锁止状态;
当所述解锁组件从所述第二位置滚动至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解锁组件解除对所述斜舌的限制,以允许所述斜舌从锁止状态转动至解锁状态;
第一传动机构,与所述解锁组件传动连接,用于在供电驱动下以带动所述解锁组件直线滚动;
第二传动机构,与所述解锁组件传动连接,用于在手动驱动下以带动所述解锁组件直线滚动。
优选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解锁组件包括:
解锁拉杆,可移动地设在所述壳体内且与所述斜舌处于同一直线上,所述解锁拉杆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可移动;
轴套,设在所述解锁拉杆上,所述轴套被构造成在所述解锁拉杆的驱动下可直线滚动,当所述解锁拉杆从所述第一位置移动至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轴套抵靠在所述斜舌上,以将所述斜舌限制在锁止状态;
当所述解锁拉杆从所述第二位置移动至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轴套解除对所述斜舌的限制,以允许所述斜舌从锁止状态转动至解锁状态。
优选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斜舌具有朝向所述轴套延伸的两个限位部,当所述解锁拉杆从所述第一位置移动至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轴套伸入两个所述限位部之间以限制所述斜舌转动;
当所述解锁拉杆从所述第二位置移动至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轴套从两个所述限位部之间滚动移出以允许所述斜舌转动。
优选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壳体内设有与所述解锁拉杆相接的弹性件,所述弹性件用于弹性驱动所述解锁拉杆从所述第一位置移动至所述第二位置。
优选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解锁组件还包括:
两个导向片,两个所述导向片相对设在所述壳体内;
导向座,所述导向座沿所述导向片长度方向可滑动地装设于两个所述导向片之间;
扭簧,所述扭簧安装在所述壳体内且两端分别抵靠在所述壳体与所述导向座上,用于推动所述导向座与所述斜舌相抵靠,以迫使所述斜舌抵靠于所述壳体上并部分伸出所述壳体外。
优选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斜舌靠近壳体内的一端可抵靠在所述导向座上转动,所述斜舌靠近壳体外的一端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受力面和第二受力面并可抵靠在所述导向座上转动;
当所述轴套解除对所述斜舌的限制后,所述第一受力面被施力受压时,所述斜舌朝向所述第二受力面转动,并推动所述导向座滑动以缩回所述壳体内;
当所述斜舌缩回所述壳体内,所述第一受力面不再被施力受压时,所述斜舌在所述扭簧的推力作用下伸出所述壳体过程中,所述斜舌抵靠于壳体上,所述第二受力面朝向所述第一受力面转动后,所述轴套在所述弹性件的弹力作用下抵靠在所述斜舌上;
当所述轴套抵靠在所述斜舌上,所述第二受力面被施力受压时,所述斜舌推动所述导向座滑动以缩回所述壳体内。
优选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解锁拉杆包括:
臂部,所述臂部自所述第一位置延伸至所述第二位置;
第一轴部,所述第一轴部设在所述臂部的一端,所述轴套可转动地设在所述第一轴部上;
第二轴部,设在所述臂部的另一端,且所述第二轴部沿所述导向片的长度方向可滑动地装设于两个所述导向片之间。
优选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臂部可移动地伸入所述导向座内,所述轴套在所述导向座内可滚动;所述弹性件设在所述导向座与所述第一轴部之间,用以弹性推动所述第一轴部与所述导向座共同从所述第一位置移动至所述第二位置。
优选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壳体内设有拨杆,所述拨杆具有与所述第二轴部的轴线平行的中心轴线且被配置为绕所述中心轴线可枢转,所述拨杆的第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二轴部的一侧,且所述拨杆在转动后能抵靠所述第二轴部;
所述第二轴部上套设有转动套,所述转动套被构造成被所述拨杆的第一端推动时可在所述第二轴部上转动,并通过所述臂部带动所述轴套从所述第二位置移动至所述第一位置。
优选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传动机构包括:
第一从动轮,所述第一从动轮与所述拨杆相邻近;
第二从动轮,所述第二从动轮与所述第一从动轮啮合传动;
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的电机轴上设有主动齿轮,所述主动齿轮与所述第二从动轮啮合传动,所述主动齿轮用于在所述驱动电机的驱动下,以带动第二从动轮和所述第一从动轮转动至预定位置。
优选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拨杆的第二端具有受抵部,所述第一从动轮上具有推抵部,所述受抵部与所述推抵部处于同一平面上,当所述第一从动轮转动至所述预定位置时,所述推抵部抵靠在所述受抵部上,以使所述拨杆的第一端被枢转至与所述转动套相抵靠。
优选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二传动机构包括:
锁芯,设在所述壳体内;
拨动件,可枢转地设在所述壳体内且与所述锁芯旋转传动,以随所述锁芯转动而摆动;
摆动组件,所述摆动组件与所述拨动件之间旋转传动或受所述第一传动轮的驱动而转动,所述摆动组件被构造成随所述拨动件拨动或随所述第一传动轮的驱动能在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枢转摆动;
主锁舌组件,与所述摆动组件传动设置且在上锁位置和解锁位置之间可切换,当所述摆动组件朝向第一方向摆动时,所述主锁舌组件被推动从所述解锁位置切换至所述上锁位置,当所述摆动组件朝向第二方向摆动时,所述主锁舌组件被推动从所述上锁位置切换至所述解锁位置。
优选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拨动件具有两个且分别设在所述锁芯两侧,两个所述拨动件的第一端分别与所述锁芯传动设置,且第二端分别与所述摆动组件传动设置。
优选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锁芯设在两个所述拨动件之间,所述锁芯上具有可随所述锁芯共同枢转的联动件,所述联动件用于分别推抵两个所述拨动件的第一端,以使两个所述拨动件的第二端摆动。
优选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摆动组件包括:
枢转轴,设在所述壳体内;
摆动臂,可枢转地设在所述枢转轴上,所述摆动臂的一端延伸至两个所述拨动件的第二端且位于两个所述拨动件之间;
摆动件,可枢转地设在所述壳体内,所述第一从动轮能绕所述摆动件的枢转轴线可转动地套设在所述摆动件上,并且所述摆动件与所述摆动臂的另一端啮合传动,所述摆动件上具有缺口,所述第一从动轮上具有感应部,感应部置于所述缺口处,所述摆动件随所述摆动臂的摆动或受所述感应部的驱动朝向第一方向或第二方向枢转摆动,以推动所述主锁舌组件;
推抵件,可枢转地安装于所述壳体内,并与所述摆动臂的另一端传动连接且位于所述摆动臂底部,当所述摆动臂驱动所述摆动件朝向第二方向摆动时,所述推抵件被所述摆动臂驱动而推抵所述拨杆的第二端,以迫使所述拨杆的第一端被枢转至与所述转动套相抵靠。
优选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摆动臂上具有凸柱,所述凸柱与所述推抵件邻近,当所述摆动臂被所述拨动件推动时,所述凸柱推动所述推抵件枢转摆动,以使所述推抵件推抵所述拨杆。
优选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摆动组件包括:
枢转轴,设在所述壳体内;
摆动臂,可枢转地设在所述枢转轴上,所述摆动臂的一端延伸至两个所述拨动件的第二端且位于两个所述拨动件之间;
配合件,可枢转地设在所述枢转轴上,所述配合件的一端与所述拨动件相邻近;
摆动件,可枢转地设在所述壳体内,所述第一从动轮能绕所述摆动件的枢转轴线可转动地套设在所述摆动件上,并且所述摆动件与所述摆动臂的另一端啮合传动,所述摆动件上具有缺口,所述第一从动轮上具有感应部,感应部置于所述缺口处,所述摆动件随所述摆动臂的摆动或受所述感应部的驱动朝向第一方向或第二方向枢转摆动,以推动所述主锁舌组件;
推抵件,可枢转地安装于所述壳体内,并与所述配合件的另一端啮合传动连接,当驱动所述锁芯解锁时,所述拨动件被所述联动件拨动,所述摆动臂与所述配合件共同被所述拨动件拨动,所述摆动臂驱动所述摆动件朝向第二方向摆动,所述推抵件被所述配合件驱动而推抵所述拨杆的第二端,以迫使所述拨杆的第一端被枢转至抵推所述转动套;当驱动所述锁芯上锁时,所述拨动件被所述联动件拨动,所述摆动臂被所述拨动件拨动,所述摆动臂驱动所述摆动件朝向第一方向摆动。
优选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主锁舌组件包括:
传动板,设在所述壳体内且与所述摆动件之间传动设置;
主锁舌,所述主锁舌设在传动板上以随所述传动板移动,当所述摆动件朝向第一方向摆动时,所述主锁舌随所述传动板从所述解锁位置移动至所述上锁位置;当所述摆动件朝向第二方向摆动时,所述主锁舌随所述传动板从所述上锁位置移动至所述解锁位置。
优选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传动板具有豁口,所述摆动件具有摆杆部,所述摆杆部延伸至所述豁口内,以在所述豁口内推动所述传动板在所述上锁位置和所述解锁位置之间移动。
优选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自动锁体还包括:
限位件,所述限位件设在所述壳体上;
碰舌件,所述碰舌件设在所述限位件内,并伸出至所述壳体外;
弹簧,所述弹簧设在所述限位件与所述碰舌件之间,用以将所述碰舌件弹出至所述壳体外。
优选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自动锁体还包括安装于所述壳体内的检测电路板,所述检测电路板上设有检测开关且与所述限位件相邻设置,所述碰舌件具有按压部,所述按压部延伸至与所述检测开关相对,所述碰舌件被所述弹簧弹性推抵以迫使所述碰舌件伸出所述壳体外,并使所述按压部与所述检测开关相接触,当所述碰舌件受到按压缩回所述壳体内时,所述按压部离开所述检测开关,所述检测开关输出第一控制信号。
优选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检测电路板上还设有第一触发件和第二触发件,所述第一触发件和所述第二触发件位于所述摆动件的摆动方向上,用以检测所述摆动件的上锁状态和解锁状态;
所述检测电路板上还设有第一检测件和第二检测件,所述第一检测件和所述第二检测件位于所述传动板的运动方向上,用以检测所述传动板的上锁状态和解锁状态。
优选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检测电路板上还设有第三触发件,所述第三触发件位于所述解锁拉杆的运动方向上,用于在所述解锁拉杆移动至所述解锁位置时,以使所述第三触发件触发第二控制信号;
所述检测电路板上还设有复位触发件,所述复位触发件位于所述第一从动轮上方,当所述感应部随所述第一传动轮转动至与所述复位触发件相触发时,所述检测电路板向所述驱动电机输出复位信号以控制所述驱动电机复位。
优选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自动锁体还包括:
限位板,设在所述壳体的一侧,且所述斜舌可拆卸地穿设在所述限位板;侧板,所述侧板盖设在所述限位板上,并将所述斜舌的两侧止挡在所述侧板上,以限制所述斜舌脱离出所述壳体外;当所述侧板被拆卸时,所述斜舌被解除止挡,以将所述斜舌拆卸换向。
优选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限位板上具有安装孔,所述侧板上设有与所述安装孔对应的第一舌孔,所述斜舌的两侧具有止挡部,所述止挡部能穿过所述安装孔,并且所述止挡部穿不过所述第一舌孔,当所述侧板与所述限位板相固定时,所述止挡部止挡在所述侧板上。
优选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自动锁体还包括与所述主锁舌相邻设置的反锁舌,所述斜舌、碰舌件、主锁舌及所述反锁舌沿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在所述壳体上,所述限位板具有多个第二舌孔,所述多个第二舌孔分别与所述碰舌件、主锁舌及反锁舌一一对应;所述侧板具有多个第三舌孔,所述多个第三舌孔分别与所述多个第二舌孔一一对应;
其中,所述碰舌件、主锁舌及反锁舌分别对应穿设所述第二舌孔及所述第三舌孔,并在所述侧板被拆卸时,所述碰舌件、主锁舌及反锁舌均被所述限位板止挡。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自动锁体,在解锁时,可以通过第一传动机构或第二传动机构带动解锁组件从第二位置直线滚动至第一位置,使得解锁组件解除对斜舌的限制,从而使得斜舌可以从锁止状态转动至解锁状态;在上锁时迫使解锁组件从第一位置直线滚动至第二位置,使解锁组件抵靠在斜舌上,从而斜舌限制在锁止状态,由此,避免了斜舌在解锁过程中负载过大,解锁更简单,在采用手动或自动方式解锁时可以实现快速控制,解锁方式更简单可靠。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自动锁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壳体、解锁组件及第一传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斜舌处于锁止状态);
图3是图2所示的A-A平面结构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壳体、解锁组件及第一传动机构的另一结构示意图(斜舌处于解锁状态)
图5是图2所示的B-B立体结构剖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自动锁体的结构分解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解锁组件及第一传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解锁组件处于第二位置);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解锁组件及第一传动机构的另一结构示意图(解锁组件处于第一位置);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壳体、斜舌及解锁拉杆的局部结构示意图(斜舌处于锁止状态);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壳体、斜舌及解锁拉杆的另一局部结构示意图(斜舌处于解锁状态)。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自动锁体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自动锁体另一侧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自动锁体另一侧的另一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壳体和第二传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壳体和第二传动机构的平面结构示意图(主锁舌处于上锁位置);
图1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壳体和第二传动机构的另一平面结构示意图(主锁舌处于解锁位置);
图1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第二传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自动锁体的另一结构示意图(隐藏检测电路板);
图1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自动锁体的平面结构示意图(隐藏检测电路板);
图2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检测电路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自动锁体(分解侧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自动锁体(分解侧板和限位板)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10、壳体;
20、斜舌;201、止挡部;202、第一受力面;203、第二受力面;204、限位部;205、凹槽;206、弧形部;207、第一抵靠面;208、第二抵靠面;
30、解锁组件;31、解锁拉杆;311、臂部;312、第一轴部;313、第二轴部;314、转动套;315、第二触发部;32、轴套;33、弹性件;34、导向片;341、第一滑动孔;342、第二滑动孔;35、导向座;351、滑动部;352、弧形槽;36、拨杆;361、受抵部;37、扭簧;
40、第一传动机构;41、第一从动轮;411、推抵部;412、感应部;42、第二从动轮;43、驱动电机;431、主动齿轮;
50、第二传动机构;51、锁芯;511、联动件;52、拨动件;53、摆动组件;531、枢转轴;532、摆动臂;5321、凸柱;533、摆动件;5331、摆杆部;5332、缺口;534、推抵件;535、配合件;54、主锁舌组件;541、传动板;5410、豁口;5411、检测部;542、主锁舌;
60、限位件;61、碰舌件;611、按压部;62、弹簧;
70、检测电路板;71、检测开关;72、第一触发件;73、第二触发件;74、第一检测件;75、第二检测件;76、第三触发件;77、复位触发件;
80、限位板;801、安装孔;802、第二舌孔;81、侧板;811、第一舌孔;812、第三舌孔;
90、反锁舌。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周向”、“径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自动锁体。
参照图1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自动锁体,包括壳体10、斜舌20、解锁组件30、第一传动机构40及第二传动机构50,斜舌20设在壳体10内且在锁止状态和解锁状态之间可转动;解锁组件30设在壳体10内且与斜舌20之间传动连接,解锁组件30被配置成能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直线滚动,当解锁组件30从第一位置滚动至第二位置时,解锁组件30抵靠在斜舌20上,以将斜舌20限制在锁止状态;当解锁组件30从第二位置滚动至第一位置时,解锁组件30解除对斜舌20的限制,以允许斜舌20从锁止状态转动至解锁状态;第一传动机构40与解锁组件30传动连接,用于在供电驱动下以带动解锁组件30直线滚动;第二传动机构50与解锁组件30传动连接,用于在手动驱动下以带动解锁组件30直线滚动。
其中,第一位置为远离斜舌20的位置,第二位置为靠近斜舌20的位置,斜舌20可以设置为在壳体10上受力可转动,并且斜舌20在自然状态下可常伸出壳体10;可以理解的是,自动锁体可以采用指纹解锁、密码解锁、人脸识别解锁等方式进行控制,进而供电进行驱动自动解锁;也可以采用钥匙进行手动解锁,由此,使得解锁方式更多样化,使用更方便。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自动锁体,在解锁时,可以通过第一传动机构40或第二传动机构50带动解锁组件30从第二位置直线滚动至第一位置,使得解锁组件30解除对斜舌20的限制,从而使得斜舌20可以从锁止状态转动至解锁状态;在上锁时迫使解锁组件30从第一位置直线滚动至第二位置,使解锁组件30抵靠在斜舌20上,从而斜舌20限制在锁止状态,由此,避免了斜舌20在解锁过程中负载过大,解锁更简单,在采用手动或自动方式解锁时可以实现快速控制,解锁方式更简单可靠。
参照图3、图5、图7及图8所示,解锁组件30包括解锁拉杆31及轴套32,解锁拉杆31可移动地设在壳体10内且与斜舌20处于同一直线上,解锁拉杆31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可移动;轴套32设在解锁拉杆31上,轴套32被构造成在解锁拉杆31的驱动下可直线滚动,当解锁拉杆31从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时,轴套32抵靠在斜舌20上,以将斜舌20限制在锁止状态;当解锁拉杆31从第二位置移动至第一位置时,轴套32解除对斜舌20的限制,以允许斜舌20从锁止状态转动至解锁状态。
在本实施例中,当轴套32解除对斜舌20的锁止时,斜舌20可以在施力受压时缩回锁体以使其完成解锁;在轴套32抵靠在斜舌20上时,斜舌20被轴套32限制无法转动,从而使得斜舌20常伸出壳体10而处于锁止状态;可以理解的是,轴套32可转动地设在解锁拉杆31上,使得解锁拉杆31在解锁时为直线滚动进行移动,摩擦力更小,并且斜舌20通过转动进行解锁,减小了传动损耗。
因此,通过将轴套32可转动地设在解锁拉杆31上,轴套32抵靠在斜舌20上时,斜舌20被轴套32限制在锁止状态,在解锁拉杆31带动轴套32从第二位置直线滚动至第一位置时过程中,轴套32在直线移动且同时绕自身的轴线转动,轴套32与斜舌20之间相对滚动摩擦产生相对运动后,轴套32解除对斜舌20的限制,从而使得斜舌20可以从锁止状态转动至解锁状态,由此,通过轴套32的滚动摩擦对斜舌20进行解除锁止,使得在解锁过程中负载小,斜舌20可以转动进行解锁,使得自动解锁时能够减少传动过程的摩擦力,解锁过程更为顺畅。
参照图3、图5、图9及图10所示,斜舌20具有朝向轴套32延伸的两个限位部204,两个限位部204之间形成凹槽205,当解锁拉杆31从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时,轴套32伸入两个限位部204之间以限制斜舌20转动;当解锁拉杆31从第二位置移动至第一位置时,轴套32从两个限位部204之间的凹槽205内滚动移出,以允许斜舌20转动。其中,两个限位部204处于斜舌20的转动方向上,当轴套32伸入两个限位部204之间的凹槽205内,轴套32在斜舌20的转动方向上可以限制斜舌20转动,从而使斜舌20处于锁止状态;可以理解的是,当轴套32脱离两个限位部204之间的凹槽205后,轴套32解除对斜舌20的限制,使斜舌20可以转动,由此,可以使斜舌20处于解锁状态。
优选地,壳体10内设有与解锁拉杆31相接的弹性件33,弹性件33用于弹性驱动解锁拉杆31从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在本实施例中,在解锁拉杆31从第二位置移动至第一位置时,解锁拉杆31带动轴套32移动并解除对斜舌20的锁止;在弹性件33推动解锁拉杆31从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时,解锁拉杆31带动轴套32直线滚动并抵靠在斜舌20上,由此,使得解锁拉杆31被弹性件33常推动处于第二位置,并限制斜舌20转动。
参照图7和图8所示,解锁组件30包括两个导向片34、导向座35及扭簧37,两个导向片34相对设在壳体10内;导向座35沿导向片34的长度方向可滑动地装设于两个导向片34之间,扭簧37安装在壳体10内且两端分别抵靠在壳体10与导向座35上,用于推动导向座35与斜舌20相抵靠,以迫使斜舌20抵靠于壳体10上并部分伸出壳体10外。在本实施例中,扭簧37的扭力可以常推动导向座35,使得导向座35可以与斜舌20弹性抵靠,由此使得斜舌20可以常伸出壳体10,在斜舌20的两侧设有抵靠在壳体10侧壁的止挡部201,在开锁完成后,斜舌20转动使轴套32脱离出两个限位部204之间,并且斜舌20首先在扭簧37的作用力下,斜舌20上的止挡部201抵靠壳体10侧壁,使斜舌20发生转动后,轴套32在弹性件33的作用力下再伸入两个限位部204之间的凹槽205内,从而使斜舌20被轴套32限制无法转动。
参照图3、图5及图10所示,导向座35靠近斜舌20的一侧设有弧形槽352,斜舌20对应弧形槽352设有弧形部206,斜舌20通过弧形部206和弧形槽352配合,可以使斜舌20抵靠在导向座35上形成相对转动,从而使得斜舌20在被轴套32解除限制时能够转动;斜舌20上具有分别位于弧形部206两侧的第一抵靠面207和第二抵靠面208,第一抵靠面207和第二抵靠面208之间形成活动空间,导向座35靠近斜舌20的一侧位于该活动空间内,斜舌20在转动过程中,第一抵靠面207和第二抵靠面208能止挡在导向座35上,以限制斜舌20只能在第一抵靠面207和第二抵靠面208之间的夹角范围内转动。导向片34沿长度方向设有第一滑动孔341,导向座35顶部和底部分别设有与第一滑动孔341适配的滑动部351,两个滑动部351分别嵌设在两个第一滑动孔341内,当导向座35沿导向片34的长度方向滑动时,第一滑动孔341可以对滑动部351进行限位,使得滑动部351只能在第一滑动孔341内进行滑动,进而限制导向座35只能沿导向片34的长度方向滑动,使导向座35运动过程更为稳定。
参照图3和图5所示,斜舌20靠近壳体10内的一端可抵靠在导向座35上转动,斜舌20靠近壳体10外的一端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受力面202和第二受力面203并可抵靠在导向座35上转动;当轴套32解除对斜舌20的限制后,第一受力面202被施力受压时,斜舌20朝向第二受力面203转动,并推动导向座35滑动以缩回壳体10内;当斜舌20缩回壳体10内,第一受力面202不再被施力受压时,斜舌20在扭簧37的推力作用下伸出壳体10过程中,斜舌20抵靠于壳体10上,第二受力面203朝向第一受力面202转动后,轴套32在弹性件33的弹力作用下抵靠在斜舌20上;当轴套32抵靠在斜舌20上,第二受力面203被施力受压时,斜舌20推动导向座35滑动以缩回壳体10内。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受力面202可以是斜舌20的平面,第二受力面203可以是斜舌20的斜面,因此,第一受力面202可以朝向开门的方向,第二受力面203可以朝向关门的方向,在轴套32解除对斜舌20的限制后,在开门时,门被推动至使斜舌20被门框挤压,使斜舌20的第一受力面202受力而朝向第二受力面203转动,同时门框将斜舌20推动,以使斜舌20推动导向座35共同朝向壳体10内运动,从而完成开锁;斜舌20在离开门框后,扭簧37推动导向座35使斜舌20弹出壳体10外,第二受力面203朝向第一受力面202转动,轴套32被弹性件33推动并抵靠在斜舌20上,在关门时,门被推动至使斜舌20的第二受力面203被门框施力受压,斜舌20受压后可以推动导向座35滑动缩回壳体10内,使得在斜舌20进入锁槽后,扭簧37推动导向座35使斜舌20弹出壳体10外并止挡在锁槽内,轴套32受到弹性件33的推力处于抵靠在斜舌20的凹槽205位置,从而完成关锁。
参照图3和图5所示,解锁拉杆31包括臂部311、第一轴部312及第二轴部313,臂部311自第一位置延伸至第二位置;第一轴部312设在臂部311的一端,轴套32可转动地设在第一轴部312上;第二轴部313沿导向片34的长度方向可滑动地装设于两个导向片34之间。其中,导向片34的中部设有第二滑动孔342,第二滑动孔342对应第二轴部313设置,使得第二轴部313的两端分别伸入两个导向片34的第二滑动孔342内,使得第二滑动孔342可以对第二轴部313进行限位,在解锁拉杆31运动时,第二轴部313的两端在第二滑动孔342内滑动,使解锁拉杆31在运动过程中能够通过导向片34提供导向作用,使用更稳定可靠。
在本实施例中,臂部311可移动地伸入导向座35内,轴套32在导向座35内可滚动;弹性件33设在导向座35与第一轴部312之间,用以弹性推动第一轴部312与导向座35共同从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其中,第一轴部312和第二轴部313可以是相互垂直设置,弹性件33可以设在导向座35内以推动解锁拉杆31,也可以抵靠在臂部311和壳体10之间以推动解锁拉杆31;在弹性件33推动第一轴部312使轴套32抵靠在斜舌20上时,导向座35同时被弹性件33推动与斜舌20相抵靠,使得斜舌20无法缩回壳体10内而保持锁止状态。
参照图7和图8所示,壳体10内设有拨杆36,拨杆36具有与第二轴部313的轴线平行的中心轴线且被配置为绕中心轴线可枢转,拨杆36的第一端延伸至第二轴部313的一侧,且拨杆36在转动后能抵靠第二轴部313;第二轴部313上套设有转动套314,转动套314被构造成被拨杆36的第一端推动时可在第二轴部313上转动,并通过臂部311带动轴套32从第二位置移动至第一位置。
在本实施例中,拨杆36的第一端抵靠在转动套314上时,转动套314可在拨杆36的第一端上进行滚动,同时被拨杆36推动朝向第一位置运动,使得第二轴部313、臂部311、第二轴部313及轴套32被带动朝向第一位置运动;可以理解的是,拨杆36的中心轴线和第二轴部313平行,中心轴线和第二轴部313可以与壳体10相互垂直;可选的,拨杆36可以通过手动或自动的方式绕中心轴线转动,在弹性件33带动解锁拉杆31朝向第二位置移动时,拨杆36的第一端可以被转动套314推动朝向第二位置方向转动,使得拨杆36的第一端能够始终保持与转动套314相邻近,从而在解锁时能够快速推动转动套314以驱动解锁拉杆31进行解锁,解锁更为快捷简单。
具体的,第一传动机构40包括第一从动轮41、第二从动轮42及驱动电机43,第一从动轮41与拨杆36相邻近;第二从动轮42与第一从动轮41啮合传动;驱动电机43的电机轴上设有主动齿轮431,主动齿轮431与第二从动轮42啮合传动,主动齿轮431用于在驱动电机43的驱动下,以带动第二从动轮42和第一从动轮41转动至预定位置。
其中,第一从动轮41可以设置为与拨杆36的第二端传动连接,也可以设置在拨杆36的中心轴线进行驱动拨杆36进行正反转,例如在拨杆36的中心轴线设置齿轮传动等;在第一从动轮41推动拨杆36的第二端时,拨杆36绕中心轴线转动使其第一端被转动至与转动套314抵靠,在第一从动轮41继续推动拨杆36的第二端时,拨杆36的第一端保持推动转动套314而使解锁拉杆31被推动至第一位置,从而完成解锁。
优选地,拨杆36的第二端具有受抵部361,第一从动轮41上具有推抵部411,受抵部361与推抵部411处于同一平面上,当第一从动轮41转动至预定位置时,推抵部411抵靠在受抵部361上,以使拨杆36的第一端被枢转至与转动套314相抵靠。其中,受抵部361具有斜坡面,斜坡面具有最低位置和最高位置,预定位置为斜坡面的最高位置,推抵部411从斜坡面的最低位置推动受抵部361,在推抵部411推动至斜坡面的最高位置时,拨杆36的第一端完全推动解锁拉杆31运动至第一位置,使得解锁拉杆31解除对斜舌20的锁止,从而使斜舌20完成解锁。
参照图11至图16所示,第二传动机构50包括锁芯51、拨动件52、摆动组件53及主锁舌组件54,锁芯51设在壳体10内;拨动件52可枢转地设在壳体10内且与锁芯51旋转传动,以随锁芯51转动而摆动;摆动组件53与拨动件52之间旋转传动或随受第一从动轮41的驱动而转动,摆动组件53被构造成随拨动件52拨动或受第一从动轮41的驱动能在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枢转摆动;主锁舌组件54与摆动组件53传动设置且在上锁位置和解锁位置之间可切换,当摆动组件53朝向第一方向摆动时,主锁舌组件54被推动从解锁位置切换至上锁位置,当摆动组件53朝向第二方向摆动时,主锁舌组件54被推动从上锁位置切换至解锁位置。
其中,在采用钥匙解锁时,锁芯51可以供钥匙插入进行上锁和解锁,在具体实施时,可以设定锁芯51顺时针转动时驱动摆动组件53朝向第一方向枢转摆动,也可以设定顺时针转动时驱动摆动组件53朝向第二方向枢转摆动,也就是说,通过钥匙转动锁芯51进行开锁,转动方向可以是顺时针方向,也可以是逆时针方向,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定,在此不作任何限定。
因此,在开锁时,将钥匙插入锁芯51内转动锁芯51,使得锁芯51驱动拨动件52进行摆动,在拨动件52摆动时可以驱动摆动组件53朝向第一方向摆动,使得摆动组件53将主锁舌组件54从上锁位置推动至解锁位置;在上锁时,将钥匙插入锁芯51内反向转动锁芯51,锁芯51驱使拨动件52摆动时能够带动摆动组件53朝向第二方向摆动,进而摆动组件53将主锁舌组件54从解锁位置推动至上锁位置;由此,通过将各个部件之间进行旋转传动设置,使得各个部件之间的摩擦力更小,使得开锁及上锁过程更简单顺畅。
优选地,拨动件52具有两个且分别设在锁芯51两侧,两个拨动件52的第一端分别与锁芯51传动设置,且第二端分别与摆动组件53传动设置。其中,两个拨动件52分别设有与壳体10垂直的轴部,使得两个拨动件52可绕自身的轴部进行枢转,锁芯51通过钥匙转动时,可以推动两个拨动件52的第一端,使得拨动件52的第二端能够相对转动,从而推动摆动组件53进行摆动。
进一步地,锁芯51设在两个拨动件52之间,锁芯51上具有可随锁芯51共同枢转的联动件511,联动件511用于分别推抵两个拨动件52的第一端,以使两个拨动件52的第二端摆动。其中,联动件511延伸至两个拨动件52的第一端,在锁芯51顺时针转动时,联动件511随锁芯51进行顺时针转动,并推动其中一个拨动件52的第一端,使得其中一个拨动件52的第二端相对转动;在锁芯51逆时针转动时,联动件511随锁芯51逆时针转动,并推动另一个拨动件52的第一端,使得另一个拨动件52的第二端相对转动。
参照图11和图12所示,摆动组件53包括枢转轴531、摆动臂532、摆动件533及推抵件534,枢转轴531设在壳体10内;摆动臂532可枢转地设在枢转轴531上,摆动臂532的一端延伸至两个拨动件52的第二端且位于两个拨动件52之间;摆动件533可枢转地设在壳体10内,第一从动轮41能绕摆动件533的枢转轴线可转动地套设在摆动件533上,并且摆动件533与摆动臂532的另一端啮合传动,摆动件533上具有缺口5332,第一从动轮41上具有感应部412,感应部412置于缺口5332处,摆动件533随摆动臂532的摆动或受感应部412的驱动朝向第一方向或第二方向枢转摆动,以推动主锁舌组件54;推抵件534可枢转地安装于壳体10内,并与摆动臂532的另一端传动连接且位于摆动臂532底部,当摆动臂532驱动摆动件533朝向第二方向摆动时,推抵件534被摆动臂532驱动而推抵拨杆36的第二端,以迫使拨杆36的第一端被枢转至与转动套314相抵靠。
在本实施例中,枢转轴531与壳体10垂直设置,摆动臂532绕枢转轴531可转动,在拨动件52的第二端推动摆动臂532的其中一端时,摆动臂532绕枢转轴531进行转动,使其另一端带动摆动件533枢转;可以理解的是,摆动臂532与摆动件533之间啮合传动,在摆动臂532逆时针枢转时,摆动件533则驱动顺时针枢转;在摆动臂532顺时针枢转时,摆动件533被驱动逆时针枢转,由此,摆动件533朝向第一方向摆动可以是顺时针摆动,摆动件533朝向第二方向摆动可以是逆时针摆动,摆动件533的摆动方向与摆动臂532为相反方向,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摆动件533的摆动方向可以任意设置,例如摆动件533朝向第一方向摆动也可以是逆时针摆动,朝向第二方向摆动也可以是顺时针摆动,在此不作任何限定。
参照图12所示,摆动臂532上具有凸柱5321,凸柱5321与推抵件534邻近,当摆动臂532被拨动件52推动时,凸柱5321推动推抵件534枢转摆动,以使推抵件534推抵拨杆36。因此,在钥匙解锁时,可以通过锁芯51及拨动件52进行驱动摆动臂532,使得摆动臂532带动摆动件533进行摆动,进而使摆动件533带动主锁舌组件54进行解锁,在摆动臂532将主锁舌组件54解锁完成后,摆动臂532继续转动,使得凸柱5321推动推抵件534,使推抵件534推动拨杆36,进而使得拨杆36推动转动套314而带动解锁拉杆31解锁,从而完成斜舌20解锁。
参照图1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摆动组件53包括枢转轴531、摆动臂532、配合件535、摆动件533及推抵件534,枢转轴531设在壳体10内;摆动臂532可枢转地设在枢转轴531上,摆动臂532的一端延伸至两个拨动件52的第二端且位于两个拨动件52之间;配合件535可枢转地设在枢转轴531上,配合件535的一端与拨动件52相邻近,摆动件533可枢转地设在壳体10内,第一从动轮41能绕摆动件533的枢转轴线可转动地套设在摆动件533上,并且摆动件533与摆动臂532的另一端啮合传动,摆动件533上具有缺口5332,第一从动轮41上具有感应部412,感应部412置于缺口5332处,摆动件533随摆动臂532的摆动或受感应部412的驱动朝向第一方向或第二方向枢转摆动,以推动主锁舌组件54;推抵件534可枢转地安装于壳体10内,并与配合件535的另一端啮合传动连接,当驱动锁芯51解锁时,拨动件52被联动件511拨动,摆动臂532与配合件535共同被拨动件52拨动,摆动臂532驱动摆动件533朝向第二方向摆动,推抵件534被配合件535驱动而推抵拨杆36的第二端,以迫使拨杆36的第一端被枢转至抵推转动套314;当驱动锁芯51上锁时,拨动件52被联动件511拨动,摆动臂532被拨动件52拨动,摆动臂532驱动摆动件533朝向第一方向摆动。
其中,拨动件52拨动摆动臂532,并通过摆动臂532驱动摆动件533进行解锁的运动方式与上述运动一致,在此不再一一赘述;在本实施例中,在拨动件52拨动摆动臂532将主锁舌组件54解锁过程中,拨动件52可以同时拨动配合件535的一端,使配合件535的另一端驱动推抵件534,推抵件534带动拨杆36进行转动,使得拨杆36推动转动套314而带动解锁拉杆31解锁,从而完成斜舌20解锁。
进一步地,在供电驱动解锁时,驱动电机43接收信号驱动第一从动轮41转动,使得第一从动轮41带动摆动件533转动,使摆动件533先将主锁舌组件54解锁,在主锁舌组件54解锁完成后,第一从动轮41继续转动并推动拨杆36,使拨杆36推动转动套314而带动解锁拉杆31解锁,进而完成斜舌20解锁,如此,使得解锁更快捷方便,解锁方式更多样化。
参照图14至图16所示,主锁舌组件54包括传动板541及主锁舌542,传动板541设在壳体10内且与摆动件533之间传动设置;主锁舌542设在传动板541上以随传动板541移动,当摆动件533朝向第一方向摆动时,主锁舌542随传动板541从解锁位置移动至上锁位置;当摆动件533朝向第二方向摆动时,主锁舌542随传动板541从上锁位置移动至解锁位置。
在本实施例中,主锁舌542贯穿壳体10设置,在主锁舌542处于解锁位置时,主锁舌542缩回壳体10内,在主锁舌542处于上锁位置时,主锁舌542伸出壳体10外;也就是说,在摆动件533朝向第一方向摆动时,摆动件533推动传动板541以将主锁舌542伸出至壳体10外,从而进行上锁;在摆动件533朝向第二方向摆动时,摆动件533推动传动板541将主锁舌542拉回至壳体10内,从而完成解锁;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方向为靠近主锁舌542的方向,第二方向为远离主锁舌542的方向。
参照图16所示,传动板541具有豁口5410,摆动件533具有摆杆部5331,摆杆部5331延伸至豁口5410内,以在豁口5410内推动传动板541在上锁位置和解锁位置之间移动。其中,摆动件533通过摆杆部5331进行摆动,摆杆部5331在豁口5410内可以被摆动件533驱动朝向第一方向或第二方向摆动,使得摆杆部5331在摆动时分别推抵豁口5410内的两侧壁,进而推动传动板541移动,使得主锁舌542被带动在上锁位置和解锁位置之间移动;其中,豁口5410的两侧可以设置成与摆杆部5331相对的两个斜面,当摆杆部5331在豁口5410内朝向第一方向摆动后,主锁舌542伸出壳体10,并且摆杆部5331抵靠在豁口5410一侧的斜面而抵住传动板541,使得传动板541被锁死而无法移动,进而使主锁舌542被限制在上锁位置;当摆杆部5331在豁口5410内朝向第二方向摆动后,主锁舌542缩回壳体10内,并且摆杆部5331抵靠在豁口5410另一侧的斜面以限制抵住传动板541,使得传动板541被锁死而无法伸出壳体10外,进而使主锁舌542被限制在解锁位置,使用更安全稳固;可选的,两个斜面也可以设置与摆杆部5331相适配的限位口,使得摆杆部542在摆动后可以分别嵌设在两个限位口内以限制传动板541移动,进而使主锁舌542更稳定可靠。
参照图18至图20所示,自动锁体还包括限位件60、碰舌件61及弹簧62,限位件60设在壳体10上;碰舌件61设在限位件60内,并伸出至壳体10外;弹簧62设在限位件60与碰舌件61之间,用以将碰舌件61弹出至壳体10外。
在本实施例中,自动锁体还包括安装于壳体10内的检测电路板70,检测电路板70上设有与限位件60相邻设置的检测开关71,碰舌件61具有按压部611,按压部611延伸至与检测开关71相对,碰舌件61被弹簧62弹性推抵以迫使碰舌件61伸出壳体10外,并使按压部611与检测开关71相接触,当碰舌件61受到按压缩回壳体10内时,按压部611离开检测开关71,检测开关71输出第一控制信号。
其中,在上锁时,碰舌件61被门框推抵而受力缩回限位件60内,同时弹簧62被压缩,使得按压部611可以脱离检测开关71,由此检测开关71输出第一控制信号,进而控制驱动电机43,以使驱动电机43驱动第一从动轮41对主锁舌542进行上锁;在门被打开时,碰舌件61离开门框并被弹簧62推动,使按压部611抵靠在检测开关71上,由此控制主锁舌542保持在开锁状态。
具体的,检测电路板70上还设有第一触发件72和第二触发件73,第一触发件72和第二触发件73位于摆动件533的摆动方向上,用以检测摆动件533的上锁状态和解锁状态;检测电路板70上还设有第一检测件74和第二检测件75,第一检测件74和第二检测件75位于传动板541的运动方向上,用以检测传动板541的上锁状态和解锁状态。
在本实施例中,摆动件533可以推动传动板541运动,使得传动板541带动锁舌上锁或解锁,摆动件533带动传动板541上锁或解锁时,摆动件533的摆杆部5331上具有的第一触发部(图中未标示)与第一触发件72或第二触发件73的位置相对应时,使得第一触发件72或第二触发件73能够通过检测电路板70发出信号,从而使得检测电路板70可以根据摆动件533的位置准确传输信号,以控制驱动电机43进行解锁或上锁;在摆动件533带动传动板541时,传动板541上的检测部5411和第一检测件74或第二检测件75的位置相对应,使得检测电路板70可以根据传动板541的位置进行传输信号,以控制驱动电机43进行解锁或上锁。
具体的,检测电路板70上还设有第三触发件76,第三触发件76位于解锁拉杆31的运动方向上,用于在解锁拉杆31移动至解锁位置时,以使第三触发件76触发输出第二控制信号;检测电路板70上还设有复位触发件77,复位触发件77位于第一从动轮41上方,第一从动轮41上具有感应部412,当感应部412随第一从动轮41转动至与复位触发件77的位置相对应时,复位触发件77向驱动电机43输出复位信号以控制驱动电机43复位。
在本实施例中,第三触发件76用于检测门是否打开,并可以与移动终端无线连接,以供使用者判断开关门的状态,在使用者开门的时候,驱动电机43驱动第一从动轮41转动,第一从动轮41驱使解锁拉杆31将斜舌20解锁,在解锁拉杆31将斜舌20解锁后,解锁拉杆31上的第二触发部315与第三触发件76的位置相对应,使检测电路板70接收到第二控制信号时,从而可以确定门已经解锁。
并且,在驱动电机43驱动第一从动轮41进行正转或反转时,感应部412可转动至与复位触发件77的位置相对应,通过复位触发件77检测感应部412的位置,使得检测电路板70可以控制驱动电机43停在零点位置,从而完成复位,使得驱动电机43运转更为稳定,可靠性更强;可以理解的是,在开锁时,驱动电机43驱动第一从动轮41正转,同时第一从动轮41带动摆动件533摆动,以使摆杆部5331上的第一触发部与第二触发件73相对应,使第二触发件73发出信号控制驱动电机43停止转动,在驱动电机43停止转动3秒后,驱动电机43反转并驱动第一从动轮41反转,第一从动轮41转动至使感应部412与复位触发件77的位置相对应时,进而控制驱动电机43停止在零点位置而完成开锁后的复位;在关锁时,驱动电机43驱动第一从动轮41反转,同时第一从动轮41带动摆动件533反向摆动,以使第一触发部与第一触发件72相对应,使第一触发件72发出信号控制驱动电机43停止转动,在驱动电机43停止转动3秒后,驱动电机43反转并驱动第一从动轮41反转,第一从动轮41转动至使感应部412与复位触发件77的位置相对应时,进而控制驱动电机43停止在零点位置而完成关锁后的复位。
参照图21和图22所示,自动锁体还包括限位板80及侧板81,限位板80设在壳体10的一侧,且斜舌20可拆卸地穿过限位板80;侧板81盖设在限位板80上,并将斜舌20的两侧止挡在侧板81上,以限制斜舌20脱离出壳体10外;当侧板81被拆卸时,斜舌20被侧板81解除止挡,以将斜舌20拆卸换向。
其中,斜舌20的平面朝向开门方向,斜舌20的斜面朝向关门方向;因此,对于内开门时,斜舌20的平面朝向室内,对于外开门时,斜舌20的平面朝向室外;在对内开门进行安装门锁时,可以将斜舌20的平面朝向内侧,斜舌20的斜面朝向外侧;在对外开门进行安装门锁时,只需要将侧板81拆除,将斜舌20的方向反向安装,使得斜舌20的平面朝向外侧,斜舌20的斜面朝向内侧,由此,使得安装更简单方便,适用场景更广。
进一步地,限位板80上具有安装孔801,侧板81设有与安装孔801对应的第一舌孔811,斜舌20的两侧具有止挡部201,止挡部201能穿过安装孔801,并且止挡部201穿不过第一舌孔811,当侧板81与限位板80相固定时,止挡部201止挡在侧板81上。其中,斜舌20可以设置为被常弹出第一舌孔811,并且可以设置为可枢转或可移动,在斜舌20被施力受压时,可以在安装孔801内枢转或移动以缩回壳体10内,从而完成解锁。
在本实施例中,在斜舌20常弹出第一舌孔811时,止挡部201抵靠在侧板81上,并使得斜舌20的上锁部分从第一舌孔811伸出;更为优选地示例中,止挡部201可以朝向斜舌20的两侧延伸,并且第一舌孔811的尺寸小于安装孔801的尺寸,使得止挡部201在安装孔801内可随锁舌自由运动,而不能穿过第一舌孔811,进而止挡在侧板81上,使得在对斜舌20换向时,只需要拆卸侧板81即可将斜舌20换向,使用更简单方便。
具体的,自动锁体还包括与主锁舌542相邻设置的反锁舌90,斜舌20、碰舌件61、主锁舌542及反锁舌90沿壳体10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
进一步地,限位板80具有多个第二舌孔802,多个第二舌孔802分别与碰舌件61、主锁舌542及反锁舌90一一对应;侧板81具有多个第三舌孔812,多个第三舌孔812分别与多个第二舌孔802一一对应;其中,碰舌件61、主锁舌542及反锁舌90分别对应穿设在第二舌孔802及第三舌孔812内,并在侧板81被拆卸时均被限位板80止挡在第二舌孔802内。
在本实施例中,多个第二舌孔802和多个第三舌孔812对应碰舌件61可以设置为碰舌孔、对应主锁舌542可以设置为主锁舌孔,以及对应反锁舌90可以设置为反锁舌孔,通过限位板80将碰舌件61、主锁舌542及反锁舌90限制在壳体10内,使得在拆除侧板81对斜舌20进行换向时,可以确保碰舌件61、主锁舌542及反锁舌90等其他零部件不会脱离散落,稳定性更好,确保斜舌20换向时更简单方便。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26)

1.一种自动锁体,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
斜舌,设在所述壳体内且在锁止状态和解锁状态之间可转动;
解锁组件,设在所述壳体内且与所述斜舌之间传动连接,所述解锁组件被配置成能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直线滚动,当所述解锁组件从所述第一位置滚动至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解锁组件抵靠在所述斜舌上,以将所述斜舌限制在锁止状态;
当所述解锁组件从所述第二位置滚动至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解锁组件解除对所述斜舌的限制,以允许所述斜舌从锁止状态转动至解锁状态;
第一传动机构,与所述解锁组件传动连接,用于在供电驱动下以带动所述解锁组件直线滚动;
第二传动机构,与所述解锁组件传动连接,用于在手动驱动下以带动所述解锁组件直线滚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锁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解锁组件包括:
解锁拉杆,可移动地设在所述壳体内且与所述斜舌处于同一直线上,所述解锁拉杆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可移动;
轴套,设在所述解锁拉杆上,所述轴套被构造成在所述解锁拉杆的驱动下可直线滚动,当所述解锁拉杆从所述第一位置移动至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轴套抵靠在所述斜舌上,以将所述斜舌限制在锁止状态;
当所述解锁拉杆从所述第二位置移动至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轴套解除对所述斜舌的限制,以允许所述斜舌从锁止状态转动至解锁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动锁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斜舌具有朝向所述轴套延伸的两个限位部,当所述解锁拉杆从所述第一位置移动至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轴套伸入两个所述限位部之间以限制所述斜舌转动;
当所述解锁拉杆从所述第二位置移动至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轴套从两个所述限位部之间滚动移出以允许所述斜舌转动。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动锁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内设有与所述解锁拉杆相接的弹性件,所述弹性件用于弹性驱动所述解锁拉杆从所述第一位置移动至所述第二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自动锁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解锁组件还包括:
两个导向片,两个所述导向片相对设在所述壳体内;
导向座,所述导向座沿所述导向片的长度方向可滑动地装设于两个所述导向片之间;
扭簧,所述扭簧安装在所述壳体内且两端分别抵靠在所述壳体与所述导向座上,用于推动所述导向座与所述斜舌相抵靠,以迫使所述斜舌抵靠于所述壳体上并部分伸出所述壳体外。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自动锁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斜舌靠近所述壳体内的一端可抵靠在所述导向座上转动,所述斜舌靠近所述壳体外的一端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受力面和第二受力面并可抵靠在所述导向座上转动;
当轴套解除对所述斜舌的限制后,所述第一受力面被施力受压时,所述斜舌朝向所述第二受力面转动,并推动所述导向座滑动以缩回所述壳体内;
当所述斜舌缩回所述壳体内,所述第一受力面不再被施力受压时,所述斜舌在所述扭簧的推力作用下伸出所述壳体过程中,所述斜舌抵靠于壳体上,所述第二受力面朝向所述第一受力面转动后,所述轴套在所述弹性件的弹力作用下抵靠在所述斜舌上;
当所述轴套抵靠在所述斜舌上,所述第二受力面被施力受压时,所述斜舌推动所述导向座滑动以缩回所述壳体内。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自动锁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解锁拉杆包括:
臂部,所述臂部自所述第一位置延伸至所述第二位置;
第一轴部,所述第一轴部设在所述臂部的一端,所述轴套可转动地设在所述第一轴部上;
第二轴部,设在所述臂部的另一端,且所述第二轴部沿所述导向片的长度方向可滑动地装设于两个所述导向片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自动锁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臂部可移动地伸入所述导向座内,所述轴套在所述导向座内可滚动;所述弹性件设在所述导向座与所述第一轴部之间,用以弹性推动所述第一轴部与所述导向座共同从所述第一位置移动至所述第二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自动锁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内设有拨杆,所述拨杆具有与所述第二轴部的轴线平行的中心轴线且被配置为绕所述中心轴线可枢转,所述拨杆的第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二轴部的一侧,且所述拨杆在转动后能抵靠所述第二轴部;
所述第二轴部上套设有转动套,所述转动套被构造成被所述拨杆的第一端推动时可在所述第二轴部上转动,并通过所述臂部带动所述轴套从所述第二位置移动至所述第一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自动锁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动机构包括:
第一从动轮,所述第一从动轮与所述拨杆相邻近;
第二从动轮,所述第二从动轮与所述第一从动轮啮合传动;
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的电机轴上设有主动齿轮,所述主动齿轮与所述第二从动轮啮合传动,所述主动齿轮用于在所述驱动电机的驱动下,以带动第二从动轮和所述第一从动轮转动至预定位置。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自动锁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拨杆的第二端具有受抵部,所述第一从动轮上具有推抵部,所述受抵部与所述推抵部处于同一平面上,当所述第一从动轮转动至所述预定位置时,所述推抵部抵靠在所述受抵部上,以使所述拨杆的第一端被枢转至与所述转动套相抵靠。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自动锁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传动机构包括:
锁芯,设在所述壳体内;
拨动件,可枢转地设在所述壳体内且与所述锁芯旋转传动,以随所述锁芯转动而摆动;
摆动组件,所述摆动组件与所述拨动件之间旋转传动或受所述第一传动轮的驱动而转动,所述摆动组件被构造成随所述拨动件拨动或受所述第一传动轮的驱动能在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枢转摆动;
主锁舌组件,与所述摆动组件传动设置且在上锁位置和解锁位置之间可切换,当所述摆动组件朝向第一方向摆动时,所述主锁舌组件被推动从所述解锁位置切换至所述上锁位置,当所述摆动组件朝向第二方向摆动时,所述主锁舌组件被推动从所述上锁位置切换至所述解锁位置。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自动锁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拨动件具有两个且分别设在所述锁芯两侧,两个所述拨动件的第一端分别与所述锁芯传动设置,且第二端分别与所述摆动组件传动设置。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自动锁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锁芯设在两个所述拨动件之间,所述锁芯上具有可随所述锁芯共同枢转的联动件,所述联动件用于分别推抵两个所述拨动件的第一端,以使两个所述拨动件的第二端摆动。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自动锁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摆动组件包括:
枢转轴,设在所述壳体内;
摆动臂,可枢转地设在所述枢转轴上,所述摆动臂的一端延伸至两个所述拨动件的第二端且位于两个所述拨动件之间;
摆动件,可枢转地设在所述壳体内,所述第一从动轮能绕所述摆动件的枢转轴线可转动地套设在所述摆动件上,并且所述摆动件与所述摆动臂的另一端啮合传动,所述摆动件上具有缺口,所述第一从动轮上具有感应部,感应部置于所述缺口处,所述摆动件随所述摆动臂的摆动或受所述感应部的驱动朝向第一方向或第二方向枢转摆动,以推动所述主锁舌组件;
推抵件,可枢转地安装于所述壳体内,并与所述摆动臂的另一端传动连接且位于所述摆动臂底部,当所述摆动臂驱动所述摆动件朝向第二方向摆动时,所述推抵件被所述摆动臂驱动而推抵所述拨杆的第二端,以迫使所述拨杆的第一端被枢转至与所述转动套相抵靠。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自动锁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摆动臂上具有凸柱,所述凸柱与所述推抵件邻近,当所述摆动臂被所述拨动件推动时,所述凸柱推动所述推抵件枢转摆动,以使所述推抵件推抵所述拨杆。
17.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自动锁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摆动组件包括:
枢转轴,设在所述壳体内;
摆动臂,可枢转地设在所述枢转轴上,所述摆动臂的一端延伸至两个所述拨动件的第二端且位于两个所述拨动件之间;
配合件,可枢转地设在所述枢转轴上,所述配合件的一端与所述拨动件相邻近;
摆动件,可枢转地设在所述壳体内,所述第一从动轮能绕所述摆动件的枢转轴线可转动地套设在所述摆动件上,并且所述摆动件与所述摆动臂的另一端啮合传动,所述摆动件上具有缺口,所述第一从动轮上具有感应部,感应部置于所述缺口处,所述摆动件随所述摆动臂的摆动或受所述感应部的驱动朝向第一方向或第二方向枢转摆动,以推动所述主锁舌组件;
推抵件,可枢转地安装于所述壳体内,并与所述配合件的另一端啮合传动连接,当驱动所述锁芯解锁时,所述拨动件被所述联动件拨动,所述摆动臂与所述配合件共同被所述拨动件拨动,所述摆动臂驱动所述摆动件朝向第二方向摆动,所述推抵件被所述配合件驱动而推抵所述拨杆的第二端,以迫使所述拨杆的第一端被枢转至抵推所述转动套;当驱动所述锁芯上锁时,所述拨动件被所述联动件拨动,所述摆动臂被所述拨动件拨动,所述摆动臂驱动所述摆动件朝向第一方向摆动。
18.根据权利要求15或17所述的自动锁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主锁舌组件包括:
传动板,设在所述壳体内且与所述摆动件之间传动设置;
主锁舌,所述主锁舌设在传动板上以随所述传动板移动,当所述摆动件朝向第一方向摆动时,所述主锁舌随所述传动板从所述解锁位置移动至所述上锁位置;当所述摆动件朝向第二方向摆动时,所述主锁舌随所述传动板从所述上锁位置移动至所述解锁位置。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自动锁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板具有豁口,所述摆动件具有摆杆部,所述摆杆部延伸至所述豁口内,以在所述豁口内推动所述传动板在所述上锁位置和所述解锁位置之间移动。
20.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自动锁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动锁体还包括:
限位件,所述限位件设在所述壳体上;
碰舌件,所述碰舌件设在所述限位件内,并伸出至所述壳体外;
弹簧,所述弹簧设在所述限位件与所述碰舌件之间,用以将所述碰舌件弹出至所述壳体外。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自动锁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动锁体还包括安装于所述壳体内的检测电路板,所述检测电路板上设有与所述限位件相邻设置的检测开关,所述碰舌件具有按压部,所述按压部延伸至与所述检测开关相对,所述碰舌件被所述弹簧弹性推抵以迫使所述碰舌件伸出所述壳体外,并使所述按压部与所述检测开关相接触,当所述碰舌件受到按压缩回所述壳体内时,所述按压部离开所述检测开关,所述检测开关输出第一控制信号。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自动锁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电路板上还设有第一触发件和第二触发件,所述第一触发件和所述第二触发件位于所述摆动件的摆动方向上,用以检测所述摆动件的上锁状态和解锁状态;
所述检测电路板上还设有第一检测件和第二检测件,所述第一检测件和所述第二检测件位于所述传动板的运动方向上,用以检测所述传动板的上锁状态和解锁状态。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自动锁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电路板上还设有第三触发件,所述第三触发件位于所述解锁拉杆的运动方向上,用于在所述解锁拉杆移动至所述解锁位置时,以使所述第三触发件触发输出第二控制信号;
所述检测电路板上还设有复位触发件,所述复位触发件位于所述第一从动轮上方,当所述感应部随所述第一传动轮转动至与所述复位触发件相触发时,所述检测电路板向所述驱动电机输出复位信号以控制所述驱动电机复位。
24.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自动锁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动锁体还包括:
限位板,设在所述壳体的一侧,且所述斜舌可拆卸地穿过所述限位板;
侧板,所述侧板盖设在所述限位板上,并将所述斜舌止的两侧挡在所述侧板上,以限制所述斜舌脱离出所述壳体外;当所述侧板被拆卸时,所述斜舌被解除止挡,以将所述斜舌拆卸换向。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自动锁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板上具有安装孔,所述侧板上设有与所述安装孔对应的第一舌孔,所述斜舌的两侧具有止挡部,所述止挡部能穿过所述安装孔,并且所述止挡部穿不过所述第一舌孔,当所述侧板与所述限位板相固定时,所述止挡部止挡在所述侧板上。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自动锁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动锁体还包括与所述主锁舌相邻设置的反锁舌,所述斜舌、碰舌件、主锁舌及所述反锁舌沿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在所述壳体上,所述限位板具有多个第二舌孔,所述多个第二舌孔分别与所述碰舌件、主锁舌及反锁舌一一对应;所述侧板具有多个第三舌孔,所述多个第三舌孔分别与所述多个第二舌孔一一对应;
其中,所述碰舌件、主锁舌及反锁舌分别对应穿设所述第二舌孔及所述第三舌孔,并在所述侧板被拆卸时,所述碰舌件、主锁舌及反锁舌均被所述限位板止挡。
CN202120615787.8U 2021-03-25 2021-03-25 自动锁体 Active CN21556509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615787.8U CN215565099U (zh) 2021-03-25 2021-03-25 自动锁体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615787.8U CN215565099U (zh) 2021-03-25 2021-03-25 自动锁体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565099U true CN215565099U (zh) 2022-01-18

Family

ID=798548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615787.8U Active CN215565099U (zh) 2021-03-25 2021-03-25 自动锁体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565099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095228A (zh) * 2022-02-22 2022-09-23 深圳市凯迪仕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离合结构、门锁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095228A (zh) * 2022-02-22 2022-09-23 深圳市凯迪仕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离合结构、门锁
CN115095228B (zh) * 2022-02-22 2023-09-26 深圳市凯迪仕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离合结构、门锁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784017B2 (en) Lock device with a electric locking function
US7083206B1 (en) DoubleDeadLock™: a true combination door latch and deadbolt lock with optional automatic deadbolt locking when a door is latched
JPH04265381A (ja) 電気機械式ドア錠
US8199011B2 (en) Lock with electric locking function
CN215565099U (zh) 自动锁体
CN113153007A (zh) 自动锁体
WO2009000013A1 (en) A lock
US5540066A (en) Bilateral-type door locking handle assembly
CN108005489B (zh) 一种智能锁
CN113236044A (zh) 一种门锁
JP4823874B2 (ja) 電気錠
KR102452891B1 (ko) 창호용 잠금장치
CN113152997A (zh) 斜舌解锁机构及自动锁体
CN108729766B (zh) 具有逃生功能的插锁手柄轴连接结构
KR101663162B1 (ko) 로테이터블 래치볼트를 갖는 도어락
CN215520395U (zh) 斜舌解锁机构及自动锁体
CN211201465U (zh) 一种换向推拉锁体
JP5096204B2 (ja) 扉用錠装置
CN217712111U (zh) 开门结构及医疗设备的记录仪
TWI810821B (zh) 具有離合器的鎖具
CN215520430U (zh) 钥匙解锁传动机构及锁具
JP4424924B2 (ja) プシュ・プル錠
JPH0240211Y2 (zh)
CN216641752U (zh) 逃生门锁
CN219931876U (zh) 多用途锁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